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8|回复: 21

刘姥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发表于 2024-6-23 17: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熙凤目高于顶,为何会看得起一贫如洗的刘姥姥?
[color=var(--GBK03A)]红楼不红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6 人赞同了该文章


若要分析《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绝对绕不过一个人物——刘姥姥,而读红楼者,对刘姥姥的了解一般会经历这么三个阶段:
初读红楼,视刘姥姥为普通村妇,无甚本事,为家中生计前往荣国府攀亲戚“打秋风”,说白了就是借钱,还是借了不还的那种,多多少少有“丢人卖脸”之嫌;
再读红楼,深感刘姥姥情商超群,一小小村妇居然能在赫赫荣国府内如鱼得水,放下自己的面子,以插科打诨的手段将贾母、王夫人以及众小姐哄得开怀大笑,非一般村妇可比;
通读红楼后,则发现刘姥姥的过人之处并不是所谓的情商,而是她骨子里的淳朴和善良,她打破了“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世俗定律,亦通过了“大恩如仇”的人性考验,她才是承载红楼小人物世界“真、善、美”的核心载体。
单论《红楼梦》前80回,刘姥姥一共来过两次荣国府,而王熙凤这两次对刘姥姥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由于家中贫寒,无钱过年,刘姥姥便抱着侥幸心理,带着小孙子板儿前来荣国府,想仗着跟王家当年的“交情”,问王夫人要点过年的钱,是王熙凤接待的她,彼时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并不好:
刘姥姥会意,于是携了板儿下炕,至堂屋中......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第6回
脂砚斋亦有批语赞叹:一副美人图。然究是阿凤,不是别的美人。作者真是绘声绘影之笔,然非目睹情形,焉能得此出神入化之笔?勿以杜撰目之,则不致为作者瞒过矣。
王熙凤为人世俗精明,颇具boss气质,她很会通过氛围的把控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就比如她接待刘姥姥这一段描写,刘姥姥在下面噤若寒蝉地站着,王熙凤坐在炕上,手里拿着暖手炉,旁若无人地拨炉内的灰,她明明知道刘姥姥来了,偏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无形之中就拿捏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理。
刘姥姥、板儿、周瑞家的,所有人都静静站着,等待凤姐发话,王熙凤“猛然”发现刘姥姥已经进来了,这才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还责怪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忙欲起身犹未起身”——表面看着很欢迎刘姥姥,到底屁股没离开过炕。
这就是王熙凤和刘姥姥的第一次见面,凤姐通身上下透露出一个领导者的精明干练,甚至有些狡诈的权术意味,而刘姥姥则完全占据弱势地位。
其后,凤姐得知刘姥姥家不过是个“攀亲戚”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最后随便拿了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打发了刘姥姥。
纵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过程,王熙凤是看不上刘姥姥的,这也就跟第39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的态度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一次,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态度明显好了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熙凤居然让刘姥姥帮忙给自己女儿起名: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这也有理,我想起来,她还没个名字,你就给她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比我们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第42回
细品王熙凤对刘姥姥所说的话,已经不再是之前那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更近似家长里短的聊天,这从侧面验证了一个事实——王熙凤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刘姥姥。
问题在于,王熙凤为何会认同刘姥姥,她本是个精明要强之人,跟贫婆子刘姥姥乃是天上地下般的差距,以王熙凤的世俗性情,她往往以财富、地位、权力作为崇尚的对象,刘姥姥跟这些东西风马牛不相及。
亦有读者认为,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表现出了超高的情商,她配合王熙凤、鸳鸯等人,抖完了一个又一个包袱:
王熙凤给刘姥姥插了满头的花儿,活像个老妖精,刘姥姥却当着众人笑称“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王熙凤、鸳鸯故意诱导刘姥姥,在宴席开场时突然站起来,大喊: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笑得贾母、薛姨妈等人喷饭不已。
刘姥姥明知道这些都是王熙凤故意设计的,却继续演下去,凤姐是个聪明人,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刘姥姥的有意配合?所以她承认了刘姥姥是个“聪明人”,这才对她态度有所转变。
这种说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私认为,刘姥姥的“聪明”并不是吸引王熙凤的根本原因,只是外在条件而已,真正让王熙凤打心底里欣赏刘姥姥的,是她骨子里的敦厚与善良——这是刘姥姥与生俱来的气质。
在王熙凤面前,任何小聪明都无所遁形,只要你有意耍弄,凤姐都能第一时间看出你内心的小九九。
比如第39回,刘姥姥为了取悦贾母、王夫人等人,专门讲乡下的奇闻异事给她们听,在经历“马棚失火”后,刘姥姥赶紧放下刚才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柴与火相应,不吉利),改给贾母、王夫人讲“观音菩萨送子”的故事,因为刘姥姥知道贾母、王夫人都信神佛。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刘姥姥在讲这些故事时,镜头给了王熙凤一个特写——她一边听着刘姥姥的故事,一边言不由衷地笑了,因为王熙凤已经听出来这些故事都是刘姥姥自己瞎编的。
因此,王熙凤这样的聪明人不可能因为“小聪明”而打心底里欣赏刘姥姥,她这样的人精见过太多此类的“聪明人”了。
刘姥姥的年龄和阅历带来的敦重感让人感到踏实、放心,她没有年轻人的血气方刚,禁不起开玩笑,她每每坦然接受,甚至主动配合,这叫大智若愚。所以事后王熙凤、鸳鸯向刘姥姥道歉时,她的回答格外暖心:
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是心里恼,就不说了。”——第40回
这就是刘姥姥,她自觉地融入“搞笑篾片”的角色,心照不宣地闹出那么多笑话,这些王熙凤都看在眼里,更为关键的是,刘姥姥没有那么重的功利心,她没有想过通过这种搞笑,来换取贾母、王夫人赏赐的意思,这种毫无心机的嬉笑调侃是最难得的。
后文中,刘姥姥临离开贾府时,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都赏赐给刘姥姥不少好东西,期间有一处细节很有意思:
刘姥姥忙跟了平儿,到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她瞧着,说道:“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这是两个茧绸,做袄儿、裙儿都好......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又见平儿也送她些东西,又如此谦逊,忙念佛道。——第42回
其一,贾府送了刘姥姥一匹青纱,王熙凤自己又送了刘姥姥一个月白纱作里子。仅此一细节,足可见凤姐之人品,虽为人精明势利,言行举止透着世俗之气,但骨子里仍是个善良的人,她知道刘姥姥家里穷,单给一匹青纱,难不成用破布烂麻做里子?故而赠送刘姥姥一个里子;
其二,刘姥姥面对贾府的赠礼,她的反应是“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寥寥数字,对刘姥姥却有描魂画魄之妙用。
刘姥姥并没有将这些赠礼当做自己这几天逗贾母等人高兴的“薪资”,也没有觉得这些钱、这些礼物对贾家这样的豪门贵族而言只是九牛一毛,没必要太过感激——而这种心态,才符合大部分正常人的世俗心理。
譬如贾雨村,当年甄士隐雪中送炭,赠送他五十两白银,外加两套冬衣,助其进京赶考,荣登官位,可贾雨村收到这些馈赠,“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为何?
因为贾雨村是个清高骄傲的人,他时刻端着自己读书人的架子,不愿露出低人一等的姿态,他俨然将真诚致谢和失了面子混为一谈;另外,贾雨村觉得甄家反正家境殷实,不缺这点钱,帮助自己也是应该的,所以拿到钱的第二日,贾雨村连甄士隐都没有拜别,直接匆匆进京。
平儿向刘姥姥每介绍一样礼物,刘姥姥就念一声佛,佛是她的信仰,她不会用自己的信仰撒谎,平儿介绍完半炕的礼物,刘姥姥已念了几千声佛,但凡少念一声佛,便不是刘姥姥了,由此管中窥豹——贾家最后抄家败落,刘姥姥散尽家财营救贾巧,这的确像是她的为人。
刘姥姥后期之所以能过得殷实,就是因为当年贾家的资助,单是王夫人,就赠了她一百两银子,但凡刘姥姥有点私心,就容易陷入“大恩如仇”的心理。正如张爱玲在散文《丈人的心》中写到一个法国故事,摘抄如下:
法国人的小说,即使是非常质朴,以乡村为背景的,里面也看得出他们一种玩世的聪明。这一篇小说讲到阿尔卑斯山上的居民,常会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里,种种危险。

一老翁,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翁择婿条件太苛刻,大家简直拿他没办法,有一个青年,遇到机会,救了老翁的命。他想,好了,一定成功了。另一个比较狡猾的青年,却定下计策,自己假装陷入绝境,使老者救他一命,从此这老者看见他就一团高兴,吻他、拥抱他、欢迎他,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这老人是怎样的一个英雄。看看那一个有恩于自己的,却像见了真主似的,很不愉快,于是把女儿配给那狡猾的青年。
对照文学上的例子,如《红楼梦》之贾家对贾雨村,《金瓶梅》之西门庆对吴典恩、应伯爵,《小李飞刀》之李寻欢对龙啸云,前者对后者皆有大恩大德,可这份恩德却很容易招致受恩者的反感——一看到“恩人”,就想起当年的不堪来。
而刘姥姥却打破了“大恩如仇”的定律,她曾经受过贾家大恩,却懂得知恩图报,在贾家被抄家,阖府败落之际,她倾尽家产,从青楼中赎回贾巧,尽一己之力保护着王熙凤这唯一的血脉。
常听今日的读者,大多将刘姥姥视为有些情商的村妇,实则南辕北辙,刘姥姥的情商并不高,换成任何一个在世俗中摸爬滚打过的人,都能和刘姥姥做到一样的情商,但她的敦厚、善良却不是谁都能学到的,而这,才是让王熙凤对刘姥姥心生敬畏的根本原因。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5-07 18:58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2: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为什么位于十二钗正册?刘姥姥的成窑杯:揭露谜底李自成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台湾
0.247
2024.08.01 12:02:51
字数 1,936
阅读 66
【 红楼日月:连载18】
(接上文,湘云身份揭秘)

2.2 妙玉是定王
妙玉这个角色,有个显著问题:在书中连个配角都算不上,笔墨极少,总共只有两次出场,却位于金陵十二钗正册,且位次十分靠前,紧随湘云之后,甚至排在贾府小姐迎春之前。跟元春也没有可比性,元春虽只出场一次,但地位显赫,因此不惜建个大观园。而妙玉表面看起来只是个边缘角色,为大观园中佛事添香而已,角色可有可无。李纨因情况特殊姑且不论,但王熙凤绝对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儿之一,位次却要排在妙玉之后。那我们就从仅有的两次出场,来看看妙玉这个崇祯嫡子,定王。



妙玉:位于十二钗正册
2.2.1 栊翠庵品茶
妙玉第一次出场,已到了41回,是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从缀锦阁刚吃完饭出来散散,就蹓跶到栊翠庵的山坡下了。

到栊翠庵,不为拜佛,只为吃茶,有些奇怪:“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书中明确写是吃过茶才来的。

有些版本是“当下贾母等吃毕”,这样的版本就看不出问题了。还是应忠于原著,让读者尽量看到原貌。

2.2.1.1 刘姥姥这个李自成
宝玉留神看他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此处写“宝玉留神看”,是提醒读者留神看。读《红楼梦》时,这种作者敲黑板的话,一定要注意。

茶盘:亲自。以贾母级别,亲自是废话,不亲自礼数就不对了。没有“亲自”二字完全不影响整句话理解,所以“亲自”二字不自然,明显是强嵌入的废话。

茶杯:成窑。后面又三次重复强调此“成窑”茶杯。

茶:老君眉。老子姓李。

六安茶:乱明。六lu安an:乱;茶:茗,明。

留神看,“李自成”连名带姓都出来了,而且贾母、妙玉都指出:李自成乱明。

从其后妙玉拿出很奇特的古董茶具[分瓜] 瓟斝、杏犀[喬皿],也能看出,妙玉的茶具明显有所指,不是仅仅写喝茶而已。



妙玉奉茶
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尝:这不是待客之道,贾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前文有吃剩的东西给丫嬛,哪有给客人的道理!请客人尝,也不能给自己吃剩的,应另拿新的。所以作者用意很明显:这个“李自成”,就是给刘姥姥的。这里吃的不是茶,也不是茶道、茶文化,吃的是谜语。贾母、妙玉都心知肚明,宝玉也看出来了,所以直到刘姥姥临别,都没忘记:把这个成窑盅子送给刘姥姥带走。

妙玉丝毫不掩饰对刘姥姥的厌恶,也表明了这个角色所站的立场,是朱明阵营。

在进栊翠庵前,刘姥姥说:“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一个“也”字,把正“说话”的刘姥姥和黑老鸹子等同起来了。笼、凤,是作者讽刺李自成这个“黑老鸹子”称帝。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府,书上用的“头悬目眩”四字,现在就一下明白了:李自成破京城,导致崇祯“头悬”,没用错字。

这次刘姥姥进荣府,所说故事、所行之事都与李自成相符。比如:

刘姥姥说“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农民军,所以说“在那地头子上”;李自成本为驿卒,用“歇马凉亭”就不奇怪了。

刘姥姥才说抽柴,马棚就着火了。谁放的火?马放的火!李自成属马,马棚里站个马是“闖”字。李自成到北京,放了两次火:攻陷昌平后,放火焚烧十二陵享殿;离京时又放火烧了皇宫。

刘姥姥说的第二个故事,一个老奶奶原本该绝后,因吃斋念佛,菩萨给了个孙子。李自成确实绝后。

宝玉问茗玉的事,刘姥姥说要打了塑像、平了庙。茗玉是明玉,表示明朝皇权。李自成打了明朝皇权,平了朱明朝廷。

现在就丝毫不难理解:刘姥姥喝了酒、拉完屎,在大观园那么多能睡觉的地方,偏偏选择了睡宝玉的床!从大观园东北角那么远,一路走过来,别的房子一概不进,却进了怡红院,从正面读就是不应该的巧合。看到“扁豆架子”就应该知道走错路了,为什么还要进去?进去要干什么?睡宝玉的床吗?即便进到怡红院里,有那么多可以睡的地方,而且宝玉的卧室在最里面,门上还有一个开合机括。刘姥姥硬是全部通过,一个丫头、婆子都没拦截,不可思议地找到宝玉的床,扎手舞脚地睡在床上,鼾齁如雷,酒屁臭气满屋。这样的用词,反映了作者对农民军的态度,描写李自成在京城的表现。书中通过这样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让刘姥姥睡宝玉的床,表示染指皇权,李自成在北京称帝。

不是说跟宝玉云雨、谈情说爱表示染指皇权、称帝吗?如果刘姥姥跟宝玉云雨,或者谈情说爱,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书后面就没人看了。既然刘姥姥睡宝玉不合适,那就睡宝玉的床。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呐,睡床、睡人都能用一个字。

所以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蝗虫是什么?灾!

站在作者明朝遗民的角度,把李自成这样一个罪魁贼首,却在正面故事中写成一个淳朴善良、让人同情的老农妇。可见作者笔力之深,正面故事和反面故事反差之大,所以读时不应受正面故事干扰。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红楼梦》中刘姥姥非一般乡村老妪,审时度势,有一定交际能力,甚至是大智若愚,你认为呢?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9
被浏览
3,544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8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有一说一,客观论来,刘姥姥的情商的确不错,但没你想象得那么好,因为单看《红楼梦》文本,她的情商很依赖贾母这个“平台”!

诸君且看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她的状态唯唯诺诺,一方面是由于“借钱”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王熙凤的强势作风吓到了刘姥姥,且看原文:

刘姥姥会意,于是携了板儿下炕,至堂屋中......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第6回
王熙凤此处的所有举动都是故意的,她故意装作没看见刘姥姥,非常坦然自在地拨弄手炉内的灰,让刘姥姥站在原地,说又不敢说,笑又不敢笑,现场气氛完全被王熙凤拿捏的死死的。

而王熙凤这样的领导,才是大部分世家大族管家人的正常状态。反观第39回,贾母跟刘姥姥初次相见,两人的对谈氛围则格外和谐: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回答:“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壮。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第39回
贾母不是一般人,她的境界远在王熙凤之上,她从贾家鼎盛时期走来,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她是真正的old money(贵族),身上自带贵族的礼数气息,即便对于刘姥姥这样的贫婆子,她也能以礼相待,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如果你跟别人相处得特别融洽,不一定是你们投缘,而是对方在向下兼容你!贾母正是这样的人。

也就是说,刘姥姥的智商、情商只有在遇到贾母这样的真正贵族,才有施展的余地,可这样的贵族能有几个呢?

大部分的有钱有势之人,都是王熙凤这样的作风,生怕自己的威慑力不够,恨不得将他人踩在脚下,以便佐证自己威风不减;见到刘姥姥这样的贫婆子上门,估计早就撵出去了,连荣国府的大门恐怕都进不来。

明眼人都能看出,刘姥姥在大观园能受到那般优待,完全是因为在座的人尊敬贾母,故而给刘姥姥面子,如果没有贾母,刘姥姥会是怎样的结局。所以,刘姥姥的情商其实并不能称得上很高,譬如《金瓶梅》中之应伯爵、冯妈妈、王婆等人,个个都是人精,如果把他们放在和刘姥姥相同的位置上,他们恐怕比刘姥姥“表现”还要好。

说到底,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情商,缺的是贾母这样的人。

发布于 2021-02-19 16:56
​赞同 12​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猫猫
猫猫
喜欢研究历史人文之类的
就是一般乡村老妪。只不过她心量宽大,知恩图报而已。

就是因为一般人平时只有亲戚欠钱不还,才会大肆宣扬。所以感觉亲戚之间占便宜的多。

但是实际上的话,农村里像刘姥姥这样识好歹的人很多的啊。

我感觉一般亲戚之中有金钱往来的话,差不多有五分之一是属于喜欢蹭便宜,借钱不还的那种。五分之二是属于借多少钱还多少钱的那种。剩下五分之二都是会感激别人借钱的。

现在村里有个知恩图报的人,就说她非同一般了。你有点看不起农村人啊。一般来说农村里的朋友亲戚关系要比城市紧密的。

但是你要不要和另一个人有金钱瓜葛,是看这个人的人品的。而不是看他是不是你亲戚。

至于审时度势,当时一般人都这样。

而且本质上来说,如果你有求于人的,就应该拿出求人的态度,并且感谢别人帮忙。

反而是对对借钱的人态度太好,是在害他们。别人就会觉得借钱很容易。

现在个个广告上说借钱好的,是在害人,不是在帮人。

编辑于 2021-02-21 07:40
​赞同 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谈天口
谈天口
书生偏议冢中人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中规中矩,勉强算一个精通人情世故的老太太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的精彩,可以盖过书中很多所谓高手了!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并非是来打秋风的,她只是亲戚走动,把时新的瓜果蔬菜送点给贾府中人尝尝鲜,然后呢,和王夫人或者凤姐打个招呼就回去了。

她第一次来是张口说明了困境,然后呢,就这,凤姐还在她面前也哭穷一番,“大有大的难处!”,最后勉强给了她20两银子,这次,刘姥姥开口就是日子好过了很多,并没有哭穷,只是走动,不过王熙凤或者王夫人一高兴,给她个三两五两的,也就不白来一趟了!她绝对没想着再带二十两回去。

可是恰好赶上了老太太问,刘姥姥只能随机应变,然后她很快就认清了形式,凤姐和鸳鸯也有所交代,今天你就是演小品的赵本山,你就是插科打诨的小丑,刘姥姥于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表演相当精彩,把常年不苟言笑的薛姨妈都笑的喷饭——不对,是喷茶!

刘姥姥在荣国府一通折腾,最后满载而归!按照价值来算,她当一回喜剧演员,当一回小丑的收入,够王狗儿这个大老爷们干五年不止!

于是很多可笑的言辞,很多可笑的举动无非是她的表演而已,她的表演可以说是相当成功!

从这一点 看,她算是一个很精明的老太太。

发布于 2021-02-18 1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二进贾府,王夫人赠银一百两,为何分量会高于贾母?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贾母作为荣国府的老祖宗,一向怜贫恤老,时常舍米舍钱,可书中却有一个很奇怪的情节,那就是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按理来说,刘姥姥年老贫穷,生活过得紧巴巴,为此甚至曾于第6回“一进荣国府”,其核心目的就是打秋风,说白了就是来要钱的,贾母应该对她更加体贴才对,可我们惊奇地发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临离开的时候,贾母的赠礼似乎很“抠门”。

我们先回到第42回,历数一下刘姥姥离开时,这些贾府主子们的赠礼。

先说王熙凤:八两银子、青纱一匹、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两个茧绸、两匹绸子、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两斗御田粳米、一口袋各色干果子;贾宝玉送了一个成窑茶杯(栊翠庵妙玉处的杯子);王夫人的赠礼则更加优厚,直接给了刘姥姥两袋银子,一袋五十两,共是一百两银子。

王熙凤、王夫人都是给了钱的,可到了贾母这边,赠礼就变得很轻薄了:不过是老太太的几件旧衣裳、一盒面果子、一包药(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两个荷包(内放着笔锭如意的金锞子)。

相比之下,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了,尤其是王夫人,简直称得上是一掷千金,她赠送刘姥姥的一百两是什么概念呢?第39回,刘姥姥曾借着“螃蟹宴”算过一笔账,且看原文: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第39回
按照刘姥姥的计算,一户普通人一年的花费是二十两银子,王夫人赠送的一百两银子至少够刘姥姥一家五年的生活费了,这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同时,这笔钱对于王夫人来说,也不能算是个小数目,因为王夫人一个月的月钱才二十两,这一百两银子的馈赠,相等于她半年的月钱收入了。

更为关键的是,王夫人给刘姥姥的礼物分量,居然重过了贾母,这个现象可真是太奇怪了。因为按照规矩和礼数,媳妇出钱是不能超过婆婆的,这一点书中也曾提到过,比如第43回,贾母提出大家攒钱给王熙凤办个生日宴,贾母主动出钱二十两,其后的人就都不敢超过这个数目了:

所以一闻此言,都欣然应诺。贾母先道:“我出二十两。”薛姨妈笑道:“我随着老太太,也是二十两了。”邢夫人、王夫人道:“我们不敢和老太太并肩,每人十六两罢了。”尤氏、李纨也笑道:“我们自然又矮一等,每人十二两罢。”——第43回
这里亦有一个细节,那就是薛姨妈出钱的分量能跟贾母一样,这是因为薛姨妈客居贾府,她的身份地位是贵于其他人的,比如贾府每次宴会,贾母位置之下便是薛姨妈,这亦是规矩和礼数。而作为媳妇和孙媳妇的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等人,则只能低一头,不敢逾矩。

那么为何在给刘姥姥的赠礼上,出现了偏差呢?

这是由于刘姥姥的身份决定的,刘姥姥先后两次来贾府,其寻找的对象都是王家人,即王夫人,比如第6回,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打秋风时,她的目标是很精准的:

刘姥姥道:“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俯就他,故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第6回
包括其后刘姥姥到了荣国府,也是先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然后才见了王熙凤,从头到尾,刘姥姥都是冲着“连过宗”的王家来的,跟贾府、贾母是没有太多直接联系的。

因此,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来送瓜儿菜儿的时候,也是冲着之前王夫人、王熙凤的赏银来的,刘姥姥是个讲究人,不愿意真的“打秋风”,所以将自家地里的瓜菜拿来,还之前的赠银之情。

贾母虽然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并且盛情接待了刘姥姥,但她终究不是刘姥姥此来拜访的“主人翁”,所以贾母赠送刘姥姥一些药丸、旧衣裳,就已经算是赏赐了,王夫人才是正经打发刘姥姥的人,我们也发现了,从头到尾,其他主子们都是赠物,只有王夫人、王熙凤这两个王家人送了银子。

王夫人之所以一下子赠送一百两银子,一方面是体恤刘姥姥年纪这么大,还得出来卖脸给家里弄点银钱;另一方面,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样的热闹一次就够了,毕竟刘姥姥是粗俗之人,融不进去贵族生活,王夫人希望刘姥姥用这笔钱做点生意,以后不要再来贾府了,虽有撵人之嫌,但到底还是出于仁人之心,无须苛责王夫人。

发布于 2020-12-04 16: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3: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之刘姥姥——人情世故集于一身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49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值得读者细细品咂的女性人物,可谓不胜枚举,如黛玉小小年纪,却有咏絮之才;湘云父母双亡,却能酝酿出“天生胸怀阔大宽宏量”的气质;王熙凤一介女子,却有“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能力,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但细论起来,这些奇女子,距我们普通人总是有距离感,她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站在写实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中最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读者揣摩品味的人物,应该是贫婆子刘姥姥。

刘姥姥这个人物,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一个典型人物,她在《红楼梦》中的出场,亦可以称之为“我们普通人进入贵族之家”的典型案例,但若易位而处,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刘姥姥的境界,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下这位贫婆子刘姥姥。

刘姥姥最开始出场,是因为家中光景困难,连过年都成问题,女婿狗儿又不务正业,每天长吁短叹,感慨生活艰难,脾气不好了就喝酒撒气,在这种情形下,刘姥姥对狗儿的劝说,真可谓是醍醐灌顶之句:

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多大碗就吃多大的饭。你皆因年小时托着你那老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第6回
真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听进去刘姥姥这番话。

笔者不禁想起《论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此语论述君子、小人两种心态,君子为人坦荡,俯仰无愧,不受心魔情绪所影响;反观小人,成功则喜,失败则惧,遇到难处便长吁短叹,毫无疑问,女婿狗儿堕入了“小人”之境,而刘姥姥之气质见识已入儒家“君子”之界。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刘姥姥便是个例外,她的人生阅历让她的品性变得格外厚重,不轻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即便家中出现变故,光景困难,她却不似女婿狗儿那般感慨,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家里过好这个年上。

刘姥姥最后想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她提出了去荣国府“打秋风”的建议,可即便如此,女婿狗儿还是丢不下自己的脸面,怕万一去了之后被贾家嘲讽,最后还是刘姥姥体贴女儿、女婿,主动提出自己前去:

刘姥姥道:“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去。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蹦一蹦,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第6回
姥姥这是何等乐观豁达的态度,她主动替女婿、女儿承担了丢脸的责任,自己亲自前去,并且打定主意:打秋风成功自然好,要是不成功,就当自己去旅游了一圈儿,长长见识也是好的。

刘姥姥的心态和思路无疑是对的,而且她此次去荣国府,达到了最好的结果——拿到了二十两银子,让家里好好过了个年。

此次之后,刘姥姥若是个贪便宜的老妪,可能她再也不会来贾府了,可刘姥姥又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对于前番“打秋风”,刘姥姥内心是愧疚的,毕竟是去别人家里“借”钱,而且是有借没还的“借”,所以第二次来荣国府时,她的主要目的是来还人情,让前番的二十两银子,成为贾、王两家之间的礼尚往来,而不是“打秋风”——刘姥姥果真是个要脸的人。

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份,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第39回
王熙凤前番应该并没将刘姥姥放在眼里,毕竟刘姥姥跟其他来贾府打秋风的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就一面之缘,王熙凤没必要将刘姥姥放在心上。

可因为刘姥姥这番感恩送菜,她才真正引起了王熙凤的注意,这些年来贾府要钱的人不少,但像刘姥姥这样,要了钱,还回头送点什么东西来的,恐怕没几个。也正是基于刘姥姥的这波感恩操作,她得到了到贾府当“女篾片”的临时工作,说白了,就是装愚扮傻,逗贾母和诸位小姐们开心。

刘姥姥七十多岁的年龄,她不可能看不出来王熙凤的意图,所以,虽并未有商量,刘姥姥还是陪着王熙凤演完了这场戏——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刘姥姥见到贾母,便讲起了乡下的事,她深知贾母、宝玉这些上层人,已经听惯了小曲儿戏文,对乡间的新鲜事比较感兴趣,于是投其所好。

刘姥姥知道贾宝玉喜欢听关于“女孩儿”的故事,于是讲了一个“茗玉姑娘雪中拾柴”的故事,可不巧贾府中发生了火灾,刘姥姥看出贾母心中不悦,便调转话头,讲了一个“九十岁的老奶奶诚心拜佛,感动了观音菩萨,最后得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子”的故事。

如果说讲故事只是低级技能,那么接下来的发挥,才真的考验一个人的实力——一个七十岁的刘姥姥,被一群晚辈(王熙凤、鸳鸯)捉弄,能否放得下自己的尊严?

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期间丫环捧来一盘子的花儿,王熙凤为了逗众人高兴,就拿起花来,往刘姥姥的脑袋上,横七竖八地插了一堆,可刘姥姥并没有生气:

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她脸上呢。把你打扮得成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爱风流,也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第40回
刘姥姥真的喜欢这样吗?其后刘姥姥喝酒解手,误打误撞进入了怡红院,在穿衣镜中看到了满头是花的自己,误以为是自己的亲家,她评价自己的“亲家”:你好没见识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带了一头!

此时怡红院中没有别人,只有刘姥姥一个人,她没必要装了,故而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她知道王熙凤在她头上插满花的捉弄之意,但她坦然接受,这没有点心胸实在难以做到。

其他捉弄刘姥姥的举动也是大同小异,比如王熙凤、鸳鸯让刘姥姥吃饭前突然站起来大喊:“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也是照做不误,其实明眼人谁都知道这是故意的,哪家的贵族吃饭前有这样的规矩?

明知别人在愚弄自己,却假装不知,以此换来贾府诸人的喷饭一笑,用《论语》中一句话来评判刘姥姥,那便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用读者上帝视角来看刘姥姥,难免会有主观之讥,觉得不就是装疯卖傻,逗别人开心吗?实则这背后的离不开交际技能、厚黑技巧、人情世故的铺垫,但凡换成别人,动辄便觉得贾府这些人真是太欺负人了,拂袖而去,要么强行溜须拍马,恐只会更加让贾府中人嫌恶。

而放在今天,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几乎都会遇到如刘姥姥这样的处境,我们都是如刘姥姥那样的平凡人,在被生活倾轧时,试着想想刘姥姥的话:有了钱,别顾头不顾尾,没了钱,也别瞎生气,活得像个男子汉大丈夫!

发布于 2020-09-22 1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初读时捧腹大笑,再读时泪流满面,刘姥姥的故事为什么打动我们?
少读红楼 2024-07-08 发布于上海  |  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里有个词,叫“女篾片”,这是王熙凤、鸳鸯等人给二进贾府的刘姥姥取的谑称。
什么是“篾片”?过去指在富门豪族帮闲的清客,所谓帮闲,就是专门给富贵人家凑趣取乐之人,一般以男性为主,叫“篾片相公”。
由此可知,刘姥姥在贾府众人心中的形象。
即便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初读刘姥姥进贾府的情节,多半也是捧腹大笑的,因为刘姥姥给人的感觉,是滑稽又好笑的。
一个乡下贫婆子,第一次走入豪门贵族的大门,那种巨大的反差,很容易就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比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王熙凤屋里的一个西洋自鸣钟,刘姥姥因为没见过,就在心里犯嘀咕:“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还把自鸣钟的摆当形容为秤砣。
初读时,就觉得刘姥姥颇有喜感,虽然她没见过这些东西,但是她却能用自己生活中常见之物来形容,这就非常有意思。

就像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众人玩那个牙牌令,说的词都很文雅,但刘姥姥是个乡野之人,她没什么文化,张口闭口自然都是自己日常熟悉之物。
因此,像乡下常见的“老母猪”“大倭瓜”这些词,先后从刘姥姥嘴里冒了出来,如果这些词是刘姥姥对她邻居说的,自然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
但听刘姥姥说这些乡野之物,农村趣闻的,是贾府这一波从没有去过乡下,甚至连农具都不认识的贵族男女,不在一个频道的阶级反差,就制造出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初读红楼梦里关于刘姥姥的故事,真的是开怀大笑,不是瞧不起刘姥姥,而是觉得这个老太太太好玩太幽默了,就是很逗。
刘姥姥身上的这个喜剧天赋,也是她能够被贾府接纳,甚至成为贾府座上宾的重要原因,她虽然出身贫寒,但进入贾府的她,并没有畏畏缩缩,战战兢兢,相反,贾府成了她表演的舞台。
初读红楼梦时,很多人可能还在读书阶段,甚至只是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我们没有踏入社会,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和不易。
我们看待刘姥姥,也许就像贾府的那些贵族男女一样,虽然觉得这个姥姥粗俗是粗俗了些,但好笑也是真的好笑啊。

看到刘姥姥各种卖力的扮丑自嘲,各种想尽办法要把贾府之人逗笑的说学逗唱,我们会跟贾府之人一样,笑的前仰后合,笑的肚子疼,笑的喷饭,原来刘姥姥这么有趣。
当然,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步入社会,自然不会想到刘姥姥为什么要这样,更不会想到,她其实年龄比贾母都要大,但一个在享受富足安康的晚年,一个却要天不亮就起床去城里富贵亲戚家乞食。
但等到我们也进入社会,我们也为人父母,我们开始与生活短兵相接,我们开始接受来自生活的风刀霜剑,我们再读刘姥姥的故事,常常又忍不住泪流满面。
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刘姥姥在逗笑我们的同时,却又引出了我们的眼泪。
就像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我们年少时看,会笑的人仰马翻。但当我们成年之后再看,也会哭的稀里哗啦。
刘姥姥哪里是在说笑啊,她分明是为了生活,在用尽全力的表演,就像有句话说的,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身力气。因为对她来说,只有贾府之人都笑了,她们一家也许才有饭吃,才有活路。

一进贾府的刘姥姥,说尽了平生好话,不为别的,只为活着。
为了讨王熙凤的欢心,从大门口问路,到找到周瑞家的,到见到平儿,及至最终见到凤姐,她忍耻含辱,她好话说尽,为的不过就是五斗米。
古代的文人们,要么不为五斗米折腰,要么不食周粟,但对刘姥姥这个没有文化的穷婆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事了,为了活下去,她可以放下一切。
她初进贾府,其实心里是没底的,贾府如果不认这门亲,将她拒之门外,她也无可奈何,只能去找别的出路。
但刘姥姥硬是靠着自己的低姿态,靠着自己那张说尽好话的嘴,为一家人谋得了那年过冬的衣食,才使得女儿一家免于忍饥挨饿和冻毙于风雪。
二进贾府的刘姥姥,说尽了平生笑话,不为别的,只为感谢。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刘姥姥这个笑脸人,二进贾府时,不再是为了乞食,而是为了感谢贾府昔日救济之恩来了。
所以,她很知道自己此次来的目的,也始终牢记着这个目的,当她领会了凤姐、鸳鸯之意,当下便做了一个决定:要使出浑身解数,把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逗笑。
当刘姥姥说自己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幽默搞笑,而是一个质朴善良懂得感恩的农村老人,开始放下尊严学着扮丑自嘲。

当刘姥姥说要吃个鸽子蛋却一下没夹住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她粗俗的语言,而是一个精于世故的乡野老妪卖力的表演。
当刘姥姥参加牙牌令游戏被逼着说出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好玩有趣的毛毛虫大倭瓜,而是一个乡下老人最朴素的大智慧。
当刘姥姥在黛玉的潇湘馆不小心滑倒时,我看到的不再是滑稽可笑,而是一个年过七旬走路不再稳健的老人,即便散席了还在想尽办法取悦众人。
三进贾府的刘姥姥,散尽了平生钱财,不为别的,只为报恩。
原文没有写到刘姥姥三进贾府,但脂砚斋批语很早就交代了此事,而且巧姐的判词里也有提及: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也就是说,贾府到了最后,大厦将倾之时,巧姐被狠舅奸兄设计卖入烟花巷,此时正赶上刘姥姥三进贾府,得知巧姐遭难,于是不惜散尽家财,救出了巧姐。
当初凤姐毫不放在心上的二十两银子,刘姥姥却记了一辈子,最终凤姐的积的这个德,报在了女儿巧姐身上。知恩图报的刘姥姥,让贾家多少人脸红。

想当初,刘姥姥一进贾府时的窘迫、紧张、脸红心跳,担心这一次空手而归的手足无措,第一次开口求人的忍耻含辱,第一次借到钱的意外之喜,将穷苦人忽然有了活路的希望写得入木三分。
到后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的大方、幽默、扮丑自嘲,她用自己大半生的人情世故,用自己精心编织的故事、笑话,逗笑了贾府众人,也逗笑了读者和世人。这时的刘姥姥,与贾母投了缘,也与众人结了缘,她的善良朴实和感恩之心,就是她最大的福报。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总能四两拨千斤,总能挽狂澜于既倒,也总会不忘初心,保持善良朴实的本色,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知恩必报,这是贫穷时的刘姥姥为人的准则,也是过活过来的刘姥姥处事的标准。
刘姥姥没有什么文化,但没有文化不代表没有智慧,没有文化不代表不会说话,没有文化不代表做不成大事。贾雨村有文化,还进士呢,还大司马呢,又怎样?有文化的人干了坏事,那才令人唾弃,令人不齿。
红楼梦会结束,但刘姥姥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她就是许多穷苦人的缩影。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微信、微博、头条、百度、知乎全网同名——少读红楼。
共 3567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眼睛”太毒,她在王熙凤房中,一眼就看到了贾府败亡之因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借助她的眼睛进一步补充林黛玉进贾府所呈现的贾家情况。

曹雪芹一贯善于隐喻和伏笔,刘姥姥如此重要出场。必然也会看见别人轻易“看不见”的内部,比如贾蓉突然出场管王熙凤借玻璃炕屏,就非常值得注意。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六回)贾蓉笑道:“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凤姐道:“说迟了一日,昨儿已经给了人了。”贾蓉听着,嘻嘻的笑着,在炕沿上半跪道:“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了,又挨一顿好打呢。婶子只当可怜侄儿罢。”凤姐笑道:“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你们那里放着那些好东西,只是看不见,偏我的就是好的。”贾蓉笑道:“哪里有这个好呢!只求开恩罢。”凤姐道:“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这段故事按说可有可无,不写仿佛也不影响刘姥姥上门打抽丰。但曹雪芹有意在此时写出来,就暗示这件事重要性。既与刘姥姥有关,也要通过刘姥姥的眼,达到读书人的心。

贾珍管王熙凤借王子腾送她的“玻璃炕屏”,说来客人要摆一摆。这里头别的都不重要,重要在玻璃炕屏来自王家。

后文贾母八旬之庆,也有一副玻璃炕屏,是粤海将军邬家送来的,也很珍贵。

王家通亡家,邬家通无家,注意这里头贾府“败亡”之因了么?


玻璃炕屏带来的第一个隐喻,就暗示贾府日后抄家,与王家和邬家有关。

王子腾是九省督检点,掌控北部边防大同到辽东的九边军权。

邬家是粤海将军,掌控南方粤海两广边防军权。

一南一北两家,一个是贾府领衔的四大家族之一王家,一个是仅次于江南甄家与贾家的关系。

贾府对这一南一北两个手握军权的边疆大吏有绝对影响,皇帝能睡着觉才怪,不灭了贾府如何能安心?这是一。

二,玻璃炕屏代表易碎。

联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就在说贾府今时不同往日,说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就像王熙凤说得那样“别碰了一点”,唯有小心谨慎才可保无恙。

贾府此时就如那玻璃炕屏,若是不知经心任性而为,迟早得碎裂。


此时王家的玻璃炕屏出现在秦可卿死亡和贾元春晋升前,贾府还是“完好”。

等日后邬家再送来玻璃炕屏,不久甄家被抄家,贾家就像暮年的贾母朝不保夕,迟早崩溃败亡。

三,什么原因造成贾府崩溃的呢?

既然刘姥姥旁观,她来贾府打抽丰这等事,肯定是一个。

刘姥姥虽是小事,架不住“王姥姥、张姥姥”多的很,都趴在贾府身上吸血,更有薛家、贾雨村那种攀权附贵者,对贾府有损害,虽不伤筋动骨,也很巨大。

王家的玻璃炕屏,刘姥姥也是王家人,暗示王家背后有侵吞贾府的嫌疑。

毕竟谁也不愿意当老三,都想做老大。王家借助联姻,想吞并薛家一样吞贾府,是为“母蝗虫”之计,也有关系。但同样不是主要。

玻璃炕屏是王熙凤的,凤姐当家后,草菅人命,挪用公款,任人唯亲,放高利贷,在外头包揽诉讼、干预司法,大肆敛财,她的累累罪行也是贾府罪孽的冰山一角。


但这些罪行同样不可能伤及宁荣二公世袭贵族之家。“刑不上大夫”,贾府的贵族身份就是特权。

然而下面这两个贾家自身的问题,可就要了命了。

第一,贾珍派贾蓉来借玻璃炕屏,万一碎了可就暗示贾府败亡与宁国府有关。

这与“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的说法一致。

日后贾府败亡,毫无疑问是宁国府贾珍、贾蓉父子出事连累了荣国府。

你看一架玻璃炕屏背后,就有这么多内容线索了。但还不是最触目惊心的。

为什么一定是玻璃炕屏,而不是其他物件儿?

第二,玻璃炕屏除了易碎外,还有一个关键是炕屏。

炕屏还可赋予另一个称呼:萧墙。尽管被赋予萧墙的不止炕屏,比如屏风,影壁等。

祸起萧墙,典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贾元春判词的“虎兕相逢”,就出在了《论语·季氏》,说得是两点:

其一,孔子教育身为季氏客卿的冉有和季路,要明断是非,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身作则。

其二,季氏讨伐颛臾,目的是剑指鲁国君主,是鲁国内部之祸。


结合宁国府借荣国府的玻璃炕屏,可知宁国府为贾家败亡根源。但荣国府内部如今两房分治,何尝不也是“祸起萧墙”。

贾代善死后,嫡长子贾赦并没有像父亲一样全面继承爷爷的世袭,他只得了爵位,爵产则由弟弟贾政分担继承。

贾赦字恩侯,暗示他因意外失去继承权,父亲死前上本求皇帝开恩赦免,才继承爵位却失去爵产。

贾政字存周,暗示他继承荣国府,效仿周武王取代兄长伯邑考为继承人的合法性。

但这背后,有没有贾政老丈人王家背后的阴谋设计,替女婿夺权?有没有兄弟阋墙的惨剧?大有可能。

虽然兄弟阋墙的“墙”与祸起萧墙的“墙”并非都是指炕屏,但更直接指出兄弟不合,家族矛盾才是贾家败亡之因。

贾府衰败源于内部分裂争斗,进而导致政策失衡,人才凋敝,再结合诸多外因,让贾府轰然坍塌。

你看,一架玻璃炕屏,就有如此多的线索。刘姥姥的眼睛岁没真正看见那架玻璃炕屏,可她看到了这件事,反映出了多少问题?读书人却是知道的。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5 10:25・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0: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为什么用梦作书名?是“红楼梦”还是“昨夜朱楼梦”?+ 为什么刘姥姥平了茗玉的庙?+ 青脸红发的瘟神是谁?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37】



3.5 设身处地
我们以袁崇焕为例,如果有人在袁崇焕被凌迟时抢到一块肉吃了,然后写了个有关袁崇焕的戏剧,那在此作品里袁崇焕一定是个卖国奸贼,而不是我们现在客观认识的民族英雄,因为这是皇帝钦定的案子,还能错吗?看看曹操,在哪个戏里出来都是白脸奸贼,我们仰慕的王安石,在戏里出场也是白脸,为什么?因为他变法,动了别人的奶酪,而这些人恰恰是掌控话语权的人群。所以黑白颠倒在历史上、文化界是常有的事,包括孔子概莫能外,一会儿是圣人,一会儿是孔老二。

比如明末清初的黑白是非,东林党人一贯义正辞严,即便亡国在即尚慷慨陈词,却是投靠满清最多的人群,还不如李自成、张献忠那帮流贼,李自成余部李过等人、张献忠余部李定国等人都与南明朝廷联合,虽然腐败内讧等问题很多,但仍保中华衣冠抗异族入侵,李定国更是两蹶清王,天下震动,宁死不降,义垂千古,至今仍被云南各族人民奉为神祇,膜拜不已。云南人最崇拜的,除了诸葛武侯,其次便是李定国,是崇拜其忠义、其气节!对满口仁义的东林党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但东林党在明末清初很有话语权,这点应注意。

满清入关统一中国,是圣君入主还是鬼子侵华?看谁写呢,如果是范文程、洪承畴写,那自然是圣君入主,如果是红楼梦的作者写,那自然是鬼子侵华——鬼脸清嘛。39回末,宝玉让茗烟去找“茗玉”的庙,茗烟找了一日没找到,回来说“东北上田埂子上才有一个破庙”,庙里是个“青脸红发的瘟神”。宝玉骂茗烟真是个无用的杀才,这点子事也干不来。茗玉是明玉,庙是朝廷,明朝廷里是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小姑娘。但茗玉的庙已经找不到了,被刘姥姥他们村庄上的人平了庙:明朝廷已经不存在了,被李自成带村庄上的人平了。而东北、破庙、青脸、瘟神,是哪个朝廷还用说吗?但即便是洪承畴这样的大汉奸,在保护江南士民的生命、财产方面也功不可没,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有我一口吃的,谁当皇帝关系不大,从保障老百姓尽快从战乱、灾难中恢复生活、生产来说,甚至可以说洪承畴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认为这也是洪承畴投降的原因之一。但范文程,我就表示很不理解了:一是从环境来讲,没人逼迫,不像洪承畴是被逼投降,否则没有第二条活路。那你主动投靠,并鼓励、引领着异族,来灭自己的父母之邦,是何心理?汉奸的境界真是匪夷所思!二是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节操和家族传承,怎么就能培养出这么一个王牌汉奸呢?这家伙也没想过死后有什么脸去见先人?那势必是被祖宗先人们群殴暴捶的局面啊!哦,天堂、地狱不同路,不会见到,怪不得这孙子胡来。

仔细思考这些善恶不明黑白不清的资料就会发现,只要是文人的笔能伸到的地方俯拾皆是,英雄被抹黑,烂人被粉饰,现在依旧,看看网络上的文章和评论,古今同慨。包括传说、神话也不是净土,比如害人吸血的白蛇,成了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善恶不明是常态。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脑子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在读一个作品时,既要设身处地到作者的环境中,还要找对作者的立场,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站在历史正确的角度去理解。比如五行,我自己信不信五行没关系,作者既然用了五行,我就要去了解五行,分析作者怎样用五行来表达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尽量站在作者的位置,争取用作者的立场来看待金木、水火。在红楼梦中,满清是圣君还是鬼子,应设身处地到十七十八世纪,两边判断,两边理解,不要先入为主,采取空杯心态,根据找到的线索、证据,给两边分别逐渐加砝码,看天平向哪边倾斜,找对作者的立场,而且这个立场应是前后一贯、首尾呼应的,这个立场不一定与官方一致,也不一定都与史料相符,也不一定现在看来“历史正确”。

3.6 红楼梦的写作方式
卓别林的电影《大兵日记》,看起来很欢乐,在水里睡觉,拉住战友的脚按摩,还惊恐于怎么没感觉,树桩造型差点让敌人当柴劈了,孤胆英雄活捉十几个敌人趾高气扬地押解回来,长官问:你一个人是怎么做到的?然后……然后默片屏幕上打出一句气冲牛斗的台词:“我包围他们!”但在笑破肚皮的过程中,也不禁感觉有些荒诞吧,用子弹点香烟、开酒瓶,还有美女助阵,这还是残酷的世界大战吗?当片尾卓别林被大兵从床上拎起来的时候,观众才恍然大悟:哦,这家伙做美梦呢。既然是梦,那情节再荒诞些也能理解了,即便人飞到天上去也没关系,谁做梦还没飞过呢。

红楼梦用的也是这种梦的手法。说反了,应该说,卓别林也用了二百年前的红楼梦这种梦的手法,人类世界是相通的,大师级的杰作来源于相似的灵感,无论中西,不足为奇。

用梦这种手法有个非常高明之处:梦境不受时空限制。也就是说,时间错乱,空间东拉西扯,在梦境中都是常态。比如看到牡丹花,镜头可以毫无障碍地转到去年、前年春天,甚至十年前的花前月下。比如正在西安游曲江,突然就能飘到深圳的莲花山,甚至和北京的好友同游莲花山,你不会觉得这里边逻辑不对。甚至出现时间和空间都错乱的情景,比如在游玩中,突然遇到我奶奶领着我儿子,然后身边的朋友不翼而飞,我又和老人孩子一起游玩,而我奶奶从未到过深圳,且在我儿子出生前就去世了,但在梦中却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出现在相同的地点。这还是有逻辑的梦,有时那梦更没谱,跟家人正在玩笑,下一秒就转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突然又跟随岳飞奋勇冲杀,虽然我从未参战,当然也没见过岳飞,但并不影响我梦中追随。

红楼梦用梦作为写作手法,书名也明说了是梦,时间地点可随意穿越,才能集天南地北前后百年的人物于一园,在他们之间发生这样那样的故事,正面情节才能展开。在正面故事中,时空、人物、事件并未出现穿越现象,还是按照传统的时间、事件线性发展。时间地点随意穿越,是在反面故事中。地点的穿越很好理解:天南地北的事,都发生在贾府。时间的穿越是指,反面故事不是按时间先后线性发展,而是随人物随正面情节很随意地裁剪,非常灵活,不受时间限制。比如黛玉葬花到宝玉挨打,正面是五月初一前后的事儿,在反面却是不同年份的多个事件此起彼伏地出现,而且无前后之序,其中就包括了崇祯死前的洪承畴降清事件。而且时间穿越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在一个后来发生的事件中,本来几十年前早该死了的人,还在说东道西指手画脚,因为在下个事件中,可能一下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些当时还没出生的人,也不得不表演。所以弘光看到熊廷弼,不能说“你怎么还活着?”导演没搞错,反面是穿越剧。因此看红楼梦不能死脑筋,我们应该比三百年前的人脑子更灵活才对。从时空穿越、忽前忽后的角度来考虑,蔡校长说第一回的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不愧是高人,目光如炬!但不能得到其后整部书都是写崇祯死后故事的结论。第一回的三月大火,是第一次总预演,不是序幕,红楼梦中经常用预演法。有人看到第九回的萨尔浒之战,也不能认为其后是讲万历末年之后的故事。因为,红楼梦是:时空穿越、忽前忽后。

甄士隐在梦中见到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通灵宝玉,我们毫不怀疑这事是否发生过,反倒认为这是作者在特意交待宝玉投胎,这才是梦嘛。所以要拨开表面迷雾,分析作者给我们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



点击下一个:用梦写作的好处?空间时间可穿越:写反面人物故事 + 红楼梦版本问题?+ 红楼梦中诗词文字、用具器物等考证问题? - 知乎 (zhihu.com)



(未完,下文继续梦的写作方式,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4: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板儿:李自成、李过 + 板儿是凤姐的侄儿?刘姥姥说带你侄儿来,谁的侄儿?作“煞事”来!+ 北京话“姥姥”什么意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87】



10.19 刘姥姥:李自成
前文解妙玉时,已解过刘姥姥是李自成,解探春时,也解过板儿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过。本节集中解读刘姥姥李自成,对解过的内容,只简要陈述结论。

小说对人物出场的安排,没有随随便便写的,比如金庸小说中:任大小姐、东方不败的出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甚至欧阳克的出场,都是作者精心设计过的。红楼梦中人物出场,也是一样。

前四回,红、绿双方主要人物出场后,第五回曲演红楼梦,对整部书做了大预演,随后正式出场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花袭人吴三桂,和宝玉初试云雨情;另一个是刘姥姥李自成,一进荣国府。

吴三桂、李自成,导致大明亡国、中原沦丧的两个“罪魁祸首”,最先粉墨登场,符合本书大框架,和讲反面故事的结构层次。“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不是“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出场的先后、时机,大有讲究。再如:宝玉出场,黛玉出场,一定是在薛家之前,而薛家出场之后,敌对双方两面的框架才搭起来了,才曲演红楼梦,如此等等,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我们看刘姥姥李自成的首次出场。还是注意错误、异常、重复强调这些常用手法。

既然刘姥姥一天之内就能到贾府打个来回,开始却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说起这“小小一个人家”,从正面解释下“千里之外”?

狗儿之祖,“昔年与凤姐之祖”,“连了宗认作侄儿”。那么,狗儿也应是凤姐的“侄儿”辈,狗儿的岳母刘姥姥其实和凤姐平辈,狗儿的儿子板儿怎么成了凤姐的“侄儿”?

还有一个重复也很明显:6个“成”字。

“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

“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

“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

“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成”是个常用字,几乎每回都有,本不稀奇。但这一页之内,密集出现6次重复的“成”字,用在刘姥姥这个“李自成”出场之时,我认为不是凑巧,是前文多次讨论过的重复强调之法。

狗儿急道:“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看刘姥姥是怎么答的:“谁叫你偷去呢!”小子儿:偷去,不成!打劫,成!哈哈哈!当然,这个只当笑话看下就成。

“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说明“务农”。

“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再次强调薄田,务农。

上句刚说狗儿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下句又强调“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却写“又无儿女”的话!谁无儿女?刘姥姥还是李自成?李自成确实“无儿女”,绝后了。

刘姥姥才入堂屋,“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

李自成进京,崇祯帝头悬,从反面,才能看懂这个“头悬”之意。

甲戌本是“头悬目眩”。庚辰本:原也是“头悬目眩”,被涂改过,改作“头眩目晕”。所以我们说,原文中的有些错误,是红楼作者故意写错的,是错误提醒读者,反面有真事隐。而抄书者的涂改,可能有些是抄错了,涂抹后改对了;可能有些是把作者故意写错的地方,改通顺了,却不是作者原意。这两种可能性,至少我们都要考虑到。

刘姥姥正和凤姐儿说话,贾蓉来了,凤姐笑道:“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

贾蓉来借玻璃炕屏,求凤姐:“婶子只当可怜侄儿罢。”

凤姐笑道:“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

当面的刘姥姥、板儿,正是“王家的”,所以凤姐提醒读者“只是看不见”,凤姐叫“蓉哥回来”,却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的神”,说“这会子有人”!让贾蓉“你且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表面看,这里暗示凤姐和十七八岁的俊俏少年贾蓉有私情,但红楼梦是血泪之书!不是写情之书!这里反面在写什么?

看刘姥姥怎么说?“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出了半日的神”,这明显是说给读者听的话,提醒读者“出神”思考,“这会子有人”!是什么人?正是“王家的”人,当面的刘姥姥、板儿。前后一直都在重复强调“侄儿”!甚至把东府的贾蓉特意安排来表演一下“侄儿”。刘姥姥重复说的“你侄儿”,是谁的“侄儿”?

在这出戏,刘姥姥和板儿才是主角。

前面指出了,凤姐儿和刘姥姥平辈,板儿不是凤姐的“侄儿”,是谁的“侄儿”?是刘姥姥李自成的“侄儿”,李过,前文在探春中已解。所以“只顾吃果子咧”,果、过谐音,用板儿吃“果”子,提醒读者这个侄儿李“过”之名。“连吃的都没有”,所以“作煞事来”!

甲戌本、庚辰本都没有把“煞”字改成“啥”。

“煞”字何意?

康熙字典:【廣韻】俗殺字。

人们常用:凶神恶煞!天煞!煞星!指的都是什么样的狠角色?

梅超风夫妇那对儿恶鬼叫什么?“黑风双煞”!做的是什么恶事?

甲申之难,李自成、李过他们来京城,做的就是“煞事”!

所以,周瑞家的提醒读者:“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一个侄儿来了?”

看看,重复了多少个“侄儿”?“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一个侄儿来了?”还说“亲侄儿”!

这些话,都要从反面看,才能解其中味。

这里又嫁接了王熙凤魏忠贤当政时,赈济灾民的历史,很巧妙。

另外,在北京,如果有人冲你说“姥姥!”那可不是尊称,也不是什么友善的话。哈哈哈!红楼作者真逗。



点击下一个:刘姥姥的螃蟹账: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 螃蟹诗讽刺谁?满清?李自成?饕餮王孙?横行公子?于今落釜成何益?空余禾黍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3: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的螃蟹账: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 螃蟹诗讽刺谁?满清?李自成?饕餮王孙?横行公子?于今落釜成何益?空余禾黍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88】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湘云做东,请贾母等赏桂花、吃螃蟹,然后宝玉和姊妹们作菊花诗、螃蟹咏,完后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

刘姥姥一出场,就先做了个算术题,算螃蟹账,算得读者云山雾罩,各种解释姥姥的数学!

阿弥陀佛!我们来看下刘姥姥算的螃蟹账:

周瑞家的道:“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秤两个三个。这么三大篓,想是有七八十斤呢。”

三大篓,总共七八十斤,二百个左右,符合吃螃蟹场景的人数,主人、丫鬟各十多人,不超过三十人,每人吃不到五个,总共预备二百个螃蟹足够。不宜把“七八十斤”理解为一篓。

一篓不到三十斤,六七十个螃蟹,比较正常。如果一篓七八十斤、二百个螃蟹,则螃蟹数就不合适了,总共六百个螃蟹,够请客百人了。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到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五分一斤,十斤五钱:没问题。

五五二两五:算了个“五十斤”,二两五。算“五十斤”干什么?

三五一十五:三是什么?五又是什么?怎么就算了“一十五”两?从下句“再搭上酒菜,一共到有二十多两银子”看,这个“一十五”,显然是“一十五”两。没人能说清这“一十五”两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人说这“一十五”两是五桌酒菜等等的“强解”,我都不屑反驳。

因为这个“三”和“五”怎么理解都不对。

“三”勉强可看作“三大篓”,那么“五”呢?一百斤才五两,既没有一个“一百斤的五两”,也没有三个“一百斤的五两”。

如果刘姥姥真要算清这“三大篓”、“七八十斤”的螃蟹账,则:“十斤五钱”后,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妇,对“八十斤”,也能一口报出“四两”。十斤是半两,八个半两,还不知道是“四两”吗?其复杂程度不比“五五二两五”高。刘姥姥可是个人精,如果能算出“十斤五钱”,五十斤是“二两五”,却没能力算出“八十斤”是几两,那人家会开口来算这个螃蟹账吗?

“三五一十五”:怎么算都不对!

也有人说,是刘姥姥算错了,一个不识字的农妇,算错账也正常。还有人说,刘姥姥是故意算错的,有意说“二十多两银子”,是提醒贾府的人,这次还想要“二十两银子”,因为上次得了“二十两银子”。我只想说,不能“以不堪之心度姥姥之腹”,记得上次吗?“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况且,刘姥姥这话是对平儿、周瑞家的等几个下人说的,这些人能决定给银子的事吗?

“三五一十五”:照旧,是个错误提醒。而且,是刘姥姥的错误提醒!在提醒读者什么?提醒前面那个不知所云的“五五二两五”。

“三五一十五”是针对上句“五五二两五”说的:“五五二两五”有三个“五”,三个“五”是“三五一十五”,还剩“二”和“两”,也是两个数字。“一十五”再加剩下的“二”和“两”,是“十九”!

“五五二两五”:原来是五个数字,这五个数加起来,是“十九”!

这便是“三五一十五”提醒的秘密,提醒了一半,话不敢说透。尤其是对敏感日期“十九”,绝不能把话说明。

李自成进京,甲申之难,正是三月十九!

这回的回目,写的是“第三十九回”:“三”、“十九”。

偏偏在三十九回,刘姥姥李自成就来了?

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

看看“第十九回”的内容:“昼暖玉生烟”,隐着“月明朱有泪”!“耗子偷香玉”,隐着“满清窃江山”!

宝玉生日,怡红夜宴,掷骰子出现“三”个“十九”点!不能把这些都仅仅看作是巧合,红楼梦一手二牍,开篇就说了是“真事隐”!



既然刘姥姥关注螃蟹账,我们就看看螃蟹的来源,和“螃蟹诗”。

螃蟹来源:是薛家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薛宝钗和薛蟠说,要几篓来。所以螃蟹来自“薛家”、“田上”出的。

螃蟹:是“虫”,螃蟹二字也都是“虫”旁。螃蟹诗到底讽刺谁?

注意:薛家满清,“虫鼠偷玉”,薛蟠、薛蝌名也都是“虫”旁;而刘姥姥李自成是“母蝗虫”,也是“虫”。

三首“螃蟹诗”,既有讽刺满清的,也有讽刺刘姥姥李自成的。

宝玉说:“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其诗为:

持鳌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前句满清,后句李自成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前句李自成,后句薛蟠
脐间积冷馋忘忌,脂上沾腥洗尚香。 ——满清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李自成
宝玉说“持螯”,首句却写“持鳌”,这是明显的错误提醒。

宝玉的奇怪药方,谜底是“胎儿龟蛋”,是把多铎、多尔衮,甚至福临等人都骂作王八蛋,所以“鳌”这个“大龟”句,是指满清。

下句又泼又擂兴欲狂,却指李自成进京后的“狂”。满清入京后,相对比较谨慎,并无农民军进京的“狂”态。

饕餮王孙:还指李自成,进京后用“饕餮”二字很合适,与“母蝗虫”异曲同工。王孙呢?刘姥姥出场时说“这小小之家,姓王”,正是“王孙”。其实,“王成”这个姓名,可看作化自“闯王李自成”,是向读者提醒李自成。

横行公子:如果问红楼梦中有一人能称作“横行公子”,是谁?无疑是薛蟠。所以此句讽刺的无肠、无情、横行,是指横行中原、无情杀戮的薛家满清。

颈联:冷、腥,都是满清关键字。

尾联:为人美口腹,一生忙,显然是讽刺李自成的结局。一生忙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符合满清,却符合李自成。



黛玉的螃蟹诗,讽满清: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鳌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斟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满”字,“清”字,很明显。

“鳌”,跟宝玉骂“王八”一样。满壳凸“香玉”,指“偷香玉”。

卿八足:清八旗,太明显了。

桂拂清风:“桂”喻吴三桂,“清风”喻满清。



宝钗的螃蟹诗,讽李自成: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惺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首联:讽李自成在京城举觞狂欢。京城人口盼“金秋”,是宝钗自抬身份,满清打着“为明剿贼”的旗号,意为京城官民都盼他们来。跟满清记录的清初史料一个调调:简直是圣君入主,“老幼焚香跪迎”。

颔联:横行霸道,也无章法。皮里春秋,本是心里有数,“空黑黄”却相当于讽刺“胸无点墨”。这两句是讽刺李自成在京的表现,并无经天纬地之才,肚里“空黑黄”。

颈联:“惺”也是错误提醒,宝玉诗颈联是“冷、腥”,指满清。敌腥、防冷,则是讽刺李自成与满清为敌,不堪一击。

尾联:跟宝玉诗尾联一样,落釜为人美口腹,一生空忙。“成何益”的“成”,可指李自成。月浦,月下成水,月、水分别是明、清关键字。禾黍,是农人所种,李自成正是农人,空忙一场,禾黍终为他人收割,也是讽刺李自成的结局。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补遗》中,记载了“李自成咏螃蟹诗”。未知可信度,仅列出如下:

(李自成)年十六,夏月,师以雨过云收,命联云:“雨过月明,顷刻顿分境界”。自成云:“烟迷雾起,须臾难辨江山”。

又秋日,进蟹,师命咏螃蟹诗。自成赋云:

一身甲胄肆横行,满腹玄黄未易评。
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簖暗偷营。
双螯恰似钢叉举,八股浑如宝剑擎。
只怕钓鳌人设饵,捉将沸釜送残生。
师见诗,谓异时虽有好日,终是乱臣贼子,不获令终。



点击下一个:茗玉是谁?十七岁死了!+ 在潇湘馆一直说窗纱?刘姥姥是母蝗虫?是个庄家人罢?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为什么认木头?黄松的!茄鯗?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2-01-06 10: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林黛玉和妙玉饱受诟病的劉姥姥的可怕真面目!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6-10-30 10:31:02)
标签: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文化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黛玉因讥讽刘劉姥姥为“母蝗虫”而被责刻薄,但事实是所有人都在拿劉姥姥取乐,宝钗的话:“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引得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了。”



原来不过是黛玉总结得比他人的注解更形象更精炼罢了。劉姥姥来贾府认亲本就是“舍着老脸去碰一碰的”,为了“打秋风”的,所以明知众人拿她取乐,也主动配合,虽然出于无奈值得同情,但毕竟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出卖尊严。为何黛玉从不取笑来贾府投亲靠友的家境贫寒的邢岫烟?

  再看妙玉因为要把劉姥姥碰过的值钱的成窑杯子丢了而被骂作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可是书中写的明白,妙玉并没奉承贾府的贾母,而且贾母走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对比她送黛玉湘云时,却是“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再对比一下书中的张道士、净虚、圆心、马道婆之流,他们无不是曲意讨好巴结权贵,甚至干起了谋财害命的勾当,而清高孤僻的妙玉呢?既看不惯腌脏之事,更不屑于攀附权贵,正是在这些人的衬托下,才见妙玉的高洁!

  那么既然黛玉、妙玉如此好,为何她们偏偏对劉姥姥不客气呢?为何脂砚特意加批【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这就要从劉姥姥所影射的真实人物身上找原因了,那这母蝗虫劉姥姥究竟是谁?


  第六回中写到:“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余者皆不知也。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了。王成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又生一女,名唤青儿。”


  这“因家业萧条而搬出城的王成”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的,话说元顺帝北逃时,“昭八十三岁的帖木儿不花监国,而以(其侄义王)和尚佐之”,“俄尔城破帖木儿不花死亡”。根据河南镇阳县镇平晁陂《王氏族谱》和淅川九重王成墓碑上的记载:帖木儿不花的孙子帖木花儿和他四叔义王和尚也意欲带领残兵败将北逃,但由于明军已将雁门关北路封锁,他们只好胡乱北窜,但在濮阳遭遇明军被大败,于是“新乡渡河,留居晁陂,遂因王而姓王氏”。义王也就是镇殿王和尚就化名“王成”带人在镇阳隐居下来。后来在明嘉靖十一年(1352年)间,其后人才开始敢于在墓碑上提及祖先来历。


  原来“王成”是指元亡后逃出北京城的蒙古皇族!看来四皇子永王朱慈炤在河南呆了一年多不仅学会了种地,还把蒙古皇裔的下落都摸清楚了,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http://static.tianyaui.com/global/tw/images/e/e22.png

  王成指的是胡虏蒙古王公,那么与蒙古联姻的劉姥姥还能是谁?再看劉姥姥的姓氏“劉”,那可是杀气腾腾的“金刀劉”啊!原来劉姥姥就是对我汉人烧杀劫掠的后金满清! 劉姥姥入大观园其实就是后金满清对明朝的侵扰劫掠!

  怨不得四皇子要将王成的儿子叫“狗儿”,那么狗儿的一双儿女呢?“板儿”的“板”拆开是“反”“木”,“木”指朱明,反木自然就是反明;而且“板”形似“极”,亦是影射皇太“极”这个狗儿的儿子!“青儿”就简单了,“青”通“清”,“青儿”指的就是皇太极的“满清”!




      怪不得劉姥姥会说:”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猪“谐音“朱”,原来劉姥姥后金说的是:朱明这个老母猪被我金刀满清整个给吃了!



     
  再看第四十回中:“鴛鴦笑道:「左邊『四四』是個人。」劉姥姥聽了想了半日,說道:「是個庄家人罷。」眾人哄堂笑了。賈母笑道:「說得好,就是這樣說。」”

  ----“四四”为八,指满清的八旗。庄家人,众人笑,贾母笑,暗含个“孝庄”(笑庄)在里头。再结合着黛玉起的“母蝗虫”(母皇),可不就是在讥讽满清的皇太后孝庄么?


  鴛鴦道:「中間『三四』綠配紅。」劉姥姥道:「大火燒了毛毛蟲。」眾人笑道:「這是有的,還說你的本色。」

  ----“大火烧了毛毛虫”,众人还都强调“这是有的”,原来这是暗指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炮火击中的真实历史。四皇子在第六回了骂了努尔哈赤是狗儿,在这又骂他是毛毛虫。请注意作者给影射满清的薛家人起的名字都是“虫”字旁,如“蟠”,如“蝌”,都是作者在骂满清都是虫!以后我会再对他们的名字做细致分析,此处先略过。


  鴛鴦道:「右邊『ㄠ四』真好看。」劉姥姥道:「一個蘿蔔一頭蒜。」眾人又笑了。鴛鴦笑道:「湊成便是一枝花。」劉姥姥兩隻手比著說道:「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眾人聽了哄堂大笑起來。”

  ----“一个萝蔔一头蒜”和“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这是朱慈炤嘲笑满清的官帽顶饰和满清的金钱鼠尾头的滑稽难看,想想看,这俩比喻还真是要多形象有多形象!



  原来后金满清才是劉姥姥的真面目,脂批的【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正是提醒读者这看似戏语背后的字字血泪!怨不得黛玉骂她是“母蝗虫”,也怪不得妙玉嫌她脏!说到底是看不懂红楼梦的人冤枉了黛玉和妙玉,其实她俩对劉姥姥的言与行都是四皇子故意写来的,朱慈炤就是要借黛玉(代玉)和妙玉(庙玉)的口来表达自己对后金满清的鄙视和憎恶!



      都说黛玉、妙玉和晴雯嘴巴刻薄,其实这是四皇子借她们的嘴点出被刻薄对象的真面目,她们的挖苦讥讽无不是朱慈炤特意写给读者的提示,曲笔写史不容易啊!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9:23 , Processed in 0.1063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