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3|回复: 30

会真记西厢记采芝图+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发表于 2024-7-5 09: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国富:《红楼梦》中的《西厢记》为什么变成了《会真记》 殘荷聽雨 2020-11-01   |  225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的《西厢记》为什么变成了《会真记》
作者:鲁国富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回目曹雪芹写作“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魂心”。细读文本内容,我们发现,本回写法大有曲笔。
首先“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明白地告诉我们,贾宝玉巧妙地通过《西厢记》中的文字首次向林黛玉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在这一回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生得“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般的面容,张君瑞则因对崔莺莺一见钟情而“行忘止,饭忘饱,举措颠倒”并为之成疾,所以他说“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缘起于对“倾国倾城貌”的渴慕,这一点在《西厢记》中写得浓墨重彩,所以当贾宝玉对着林黛玉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必再用更多的语言,刚刚读完《西厢记》的林黛玉瞬间就完全明白了贾宝玉的用意。因此,作者所谓的“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其实就是指贾宝玉借助《西厢记》中的语言,用戏谑的口吻,向林黛玉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至此,宝黛二人之间就既不是单相思,也不是互相暗恋,而是仅隔一层窗户纸,彼此相互明白对方的心思了。
第二,当贾宝玉用张君瑞和崔莺莺的关系来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时,为什么林黛玉不仅不高兴,反而勃然大怒?因为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向张君瑞私许终身,“未婚同居”。因此当贾宝玉把她比作崔莺莺时,她“不觉带腮连耳的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把贾宝玉痛骂了一顿。然而此番动怒,她却并非真的生气,贾宝玉一个笑话,她就“‘嗤’的一声笑了”。大约她本身就爱着贾宝玉,且时时担心着自己的爱情没有着落。现在自己所爱的人用隐晦含蓄的语言向自己表达了爱情,她当然很开心。她的怒,其实只不过是掩饰羞涩的一种手段。只要宝玉给她一个恰当的台阶,她自然会就坡下驴,转嗔为喜。这一段,作者先扬后抑又扬,写得曲折多变,我们读起来感情上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似乎在看一幕轻喜剧。然而,我们在读这段内容的时候,切莫忘了作者用了一个曲笔,这个曲笔背后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第三,曹雪芹在写这一回的时候,虽然回目中写的是《西厢记》,但在正文中介绍宝玉所看书目的时候,说的却不是《西厢记》,而是《会真记》。为什么回目中写的和正文里写的不一样?《会真记》是唐朝元稹写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元稹《会真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会真记》是萌芽状态的半纪实小说,《西厢记》是成熟的舞台剧本。在《会真记》和《西厢记》两种不同的书中,张生与崔莺莺二人关系的结果大不相同。《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虽然背着崔莺莺的母亲偷情,然而后来张生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后却非常体面地迎娶了崔莺莺。在《会真记》中,张生对崔莺莺则是始乱终弃,张生最后为了自身的政治前程别娶宰相之女,崔莺莺遭到遗弃后另嫁他人。《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名誉因其爱情终成正果而得到了维护;《会真记》中,张生却将崔莺莺写给他的信遍示友人,有意无意地扩散他和崔莺莺之间的丑事,并且为了推卸自己始乱终弃的道德责任还诬称崔莺莺为“女祸”“妖孽”,使崔莺莺的名誉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西厢记》的结局是喜庆的,《会真记》的结局是凄惨的。所以在把“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西厢记”改成“会真记”的时候,作者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而为?如果是故意为之,那其行文背后必有深意。是不是在《会真记》的背后隐藏着黛玉的命运呢?说得明白一些,也就是说林黛玉会不会因她和宝玉之间这样那样的流言而身败名裂呢?
第四,不管《红楼梦》后四十回在其他方面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宝黛二人在婚姻方面没有结果却一定是和曹雪芹的思路一致的。宝黛为什么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现行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但按曹雪芹二十三回的笔法,我觉得其中也许另有原因,即曹雪芹所暗示的《会真记》中崔莺莺般清白名誉的丧失影响了他们爱情关系的走向。当然,拿林黛玉的情操来说,她是不可能像袭人那样轻易地向贾宝玉献出清白身子的。但事实上的清白不代表舆论上的清白。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后,第三十四回袭人向王夫人建议将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居住,王夫人听到这一建议大吃一惊,问:“难道宝玉和谁作怪了不成?”然后袭人对王夫人说:“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她又说:“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君子防患于未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等等。袭人的话,让“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袭人的话,明着是钗黛一起说,但实际上说的只是黛玉一人。因为《红楼梦》里多处提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处吃饭,一处睡觉,经常拉拉扯扯,毫无男女之防。从第三十三回起,在王夫人那里,舆论就开始对林黛玉的名誉不利,以后不知防备的宝黛二人,会不会受流言所累,在舆论上给人留下他们“作出怪”来的印象,是很难说的。如果真的那样,黛玉的结局就显而易见。
第五,说林黛玉可能受流言所累,除了上述袭人的言论依据外,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是有许多可以引起流言的口实的。比如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对袭人说:“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这种话,不管传到谁的耳朵里,他们都不会认为它是一般的亲密话,偏偏这话又是在袭人面前说的,而袭人是对黛玉最有戒心的。第三十二回,黛玉走了,袭人来到宝玉面前,宝玉尚不知觉,还以为是黛玉,他竟拉着袭人说“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话当时就让袭人“吓得魄消魂散”。宝玉去后,袭人自忖此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并且推定如此下去,“将来难免不才之事”,然后“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袭人至此已经断定若不想法处治,久后宝黛二人必有丑事,这便是祸根。第五十四回贾母令宝玉给众姊妹斟酒,“都要叫他们干了。”宝玉斟到黛玉跟前时,黛玉偏不喝,她“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这种事没人议论则已,一旦在议论中传播开去,便是流言的种子。除此之外,第四十四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林黛玉口不择言说出《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宝玉被打后,林黛玉时时站在花荫之下向着怡红院发呆以及黛玉曾称宝玉为渔翁而自称“渔婆”等等,无一不可酿致流言。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黛玉看到宝钗坐在睡着的宝玉身边做针线都要笑话,却不防自己和宝玉之间有着许多比这更容易引人非议的举动,不能不令人遗憾。
第六,《红楼梦》中多人在多处拿宝黛二人取笑,这在特定条件下也会成为流言的来源。第二十五回王熙凤看出宝黛二人的心思,借机调笑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并直指着宝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同一回黛玉听到宝玉从昏迷中苏醒后念一声“阿弥陀佛”,宝钗便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第三十一回史湘云:“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好哥哥,你不必说话叫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好了。”第五十七回薛姨妈“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虽然王熙凤等说这些话时只是取笑黛玉,但他们的这些话一旦经过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扩散,就可能形成恶意的舆论,给林黛玉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第七十四回王夫人仅仅因为晴雯眉眼“像你林妹妹”“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我看不上这浪样儿”,就将晴雯撵出了大观园。在《红楼梦》中,大家都知道“晴为黛副”,王夫人如此厌恶晴雯,并且有意无意地带出黛玉,说明流言已经在王夫人那里起了作用。   
因此,虽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在事实上是清白的,但贾府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是完全可以制造出林黛玉不规不矩的舆论的。这种舆论一旦真的形成,则黛玉或因之憔悴致病而死,或为证清白自寻短见,都是可能的。并且,林黛玉流言致死也是符合故事发展逻辑的。一方面,林黛玉为流言所伤,暗合《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谶语。另一方面,在汹涌的流言面前,即使把林黛玉当成心尖儿肉的贾母也无力保护她,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走向生命的终结更合情理。同时,黛玉死后,宝玉别无他选。只得和宝钗成亲,这也比王熙凤使用掉包计让宝玉娶宝钗更自然。再者,黛死钗嫁而不是钗嫁黛死,不损害薛宝钗个人的品德,也符合其在作者心目中“可叹停机德”的道德评价。
那么会不会是曹雪芹行文时一时将《西厢记》误写成《会真记》的呢?肯定不会!因为文中作者虽然说贾宝玉拿的是《会真记》,但引用的句子却全部来自《西厢记》。比如 “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来自《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来自《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雁儿落〉,“落红成阵”来自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你元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来自第四本第二折〈小桃红〉,这些句子《会真记》中都没有。书中又说林黛玉读时“但觉句句警人,满口余香”,这一评价也应该是针对《西厢记》中的语言作出的。因为《会真记》是小说语言,小说的文字虽写得优美,但还没到“句句警句,满口余香”的境地。按照书中的文笔来看,曹雪芹应该对《西厢记》比《会真记》更熟悉,更喜欢,他头脑中更多想着的应该是《西厢记》,因而不可能把《西厢记》误写成《会真记》。
【参考书目】
1.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华艺出版社,1995.12
2.刘上生:困惑,突破和遗憾——“黛玉之死”有关回目的研读和思考(三),《红楼梦》学刊订阅号2018.11.23
作者简介:
      鲁国富,江苏省涟水中学正高级教师。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红楼梦学刊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4: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真记西厢记采芝图+【灵椿复蘖灵椿重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117&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仙女采芝
所属栏目:古本戏曲剧目

作者不详。此剧未见著录。全剧仅1出。述上元夫人侍者采芝仙子得先天五老金章知照,请夫人赴灵椿大会。上元夫人遂让采芝仙子去东边8000里外的芙蓉山,命仙女采灵芝百筐,送至平江,交福佑真君,转送到灵椿大会。芙蓉山种灵芝500亩 ......    (本文共 235 字 )     [阅读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4: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仰祝灵椿年
出自:元代·周伯琦《寿大学士喀喇公》

拼音:[yǎng,áng][zhù][líng][chūn][nián]

平仄:平仄平平平

台斗储光灵,为时产英贤。
世德契真宰,乔木阴森然。
瀛洲置身早,台阁清名悬。
岩岩泰华尊,肃肃圭璋坚。
师法魏晋上,国论皋夔前。
仪刑瞻独步,宠渥方自天。
貂蝉锵玉佩,直道鸣经筵。
金瓯久有待,勋业登凌烟。
轩冕虽众同,诗书能自全。
斯文元气在,阳和小春天。
梅花兆鼎实,的皪芳信传。
敬持一卮酒,仰祝灵椿年。【{YYX--04//YYX--05灵椿复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7: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于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一作观)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观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一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一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之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达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长沙过贾谊宅
[ 唐 ] 刘长卿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⑶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北宋 ] 晏殊

原文
译文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诗文轶事
清初文人尤侗写过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收在《西堂杂俎》里,王士禛《池北偶谈》中说:"近见江左黄九烟周星作'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七篇,亦极游戏致。" 这篇八股文的最后云:"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所谓"四壁画西厢",出自明末张岱《快园道古》卷四: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话说尤侗的这篇游戏八股传到宫中,康熙见而喜之,读到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便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当时另一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问他如何。首座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了哈哈大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不能看《西厢记》,从《金瓶梅》中找答案
播报文章

寄鹿
关注
2021-11-10 06:47
老中医:肾囊肿有救了!用它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
老中医:肾囊肿有救了!用它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
老中医说:“肾囊肿”有救了!用此物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老中医说:“肾囊肿”有救了!用此物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老中医说:饭后一件事,变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瘦多少!
老中医说:饭后一件事,变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瘦多少!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王实甫的经典剧作,他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主张。剧本中人物形象鲜明,唱词极富诗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西厢记是古典戏剧之冠,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有人称《西厢记》为“情词之宗”;有人把《西厢记》看作崔、张二人爱情的编年史,称做《崔氏春秋》。也正因为如此在2020年被列为中小学指导阅读书目。《西厢记》对《红楼梦》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一回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在大观园行酒令的时候,林黛玉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别人没有在意,但是薛宝钗却捕捉到了,趁机找机会和林黛玉“谈心问罪”,林黛玉感念薛宝钗为她保守这个秘密,两个人尽释前嫌,成为好朋友。




看来在红楼梦中,像林黛玉这样的大家闺秀,是不能堂而皇之地看《西厢记》,就连贾宝玉看西厢记也是偷偷摸摸。当茗烟从外面带来西厢记的时候,特意警告贾宝玉说“切不可让别人看见,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当贾宝玉和林黛玉开玩笑说出西厢记中的句子的时候,气得林黛玉哭道“欺负人,我要告诉舅舅”,看来这本书相当于禁书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金瓶梅中找答案。

我们的伟人曾经说过,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红楼梦成书很受金瓶梅的影响。

仔细研读金瓶梅,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西厢记中的句子和唱词,但是这些引用的部分,仔细品味起来,感觉总有点怪怪的,因为在引用之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歪曲和肢解。我们一一分析一下。




西厢记中有崔莺莺密约张生的诗句“待月西厢下”,那是张生和崔莺莺的诗情词意,堪称千古绝唱,但是在金瓶梅中,却引用来写西门庆和李瓶儿偷情。

张生荣归与崔莺莺团聚的唱句“玉鞭骄马出皇都”,在金瓶梅中被用来拍马吹捧知府。

崔莺莺思念张生,情思不快,神伤体弱,唱出了“恹恹瘦损”在金瓶梅中被应伯爵这样的帮闲当作了调情的笑料。

尤其是西厢记中很多唱词,被西门庆用来当作和妻妾玩耍的酒令。




比较多的就是在孟玉楼生日宴会上,西门庆所有的妻妾,集合在一起,喝酒行令,其乐融融,在全书中大规模地化用了金瓶梅的句子。

如:月娘安排酒肴,端正整整摆在桌上。教玉箫执壶,大姐递酒,先递了西门庆酒,然后众姊妹都递酒完了,安席坐下。喝酒行令。月娘道:既要我行令,照依牌谱上饮酒:一个牌儿名,两个骨牌,合《西厢》一句。

也就是说每个人酒令的最后一句,都是西厢记中的句子。西门庆所说“虞美人,见楚汉争锋,伤了正马军,只听耳边金鼓连天震。”这在西厢记中是莺莺的唱词。西门庆这里则表明妻妾成群,自己最终无福消受。

吴月娘所说“六娘子醉杨妃,落了八珠环,游丝儿抓住荼縻架”是红娘的唱词,预示西门庆家族最终树倒猢狲散。




李娇儿说的“水仙子,因二士入桃源,惊散了花开蝶满枝,只做了落红满地胭脂冷”也是红娘的唱词,预示她终操旧业,成为卖笑女子

潘金莲说的“鲍老儿,临老入花丛,坏了三纲五常,问他个非奸做贼拿。”是红娘的唱词,预示潘金莲,没有廉耻最终是丈母娘偷女婿。

孟玉楼“念奴娇,醉扶定四红沉,拖着锦裙襴,得多少春风夜月销金帐。”这也是红娘的唱词,孟玉楼先嫁给杨家,后来跟了西门庆,最后又嫁李衙内,这是她的风花雪月。




我们知道,金瓶梅有大量的篇幅写男女两性,金瓶梅中多次提到西厢记,有二十回之多。在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眼中,写张生和崔莺莺爱情故事的《西厢记》就是一本坏书,所以他在引用和理解西厢记的时候,都把他引到了“邪”的范围,在行酒令的时候,提到《西厢记》也多带有荤的色彩。无论我们现代人觉得西厢记如何文雅,但是挡不住他的认识。

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在作者曹雪芹眼里,对西厢记的判断和认识也如同兰陵笑笑生一样,所以在安排茗烟给贾宝玉带的一堆少儿不宜的书中,西厢记就赫然在里面。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人眼中,西厢记是和《武则天秘史》《赵飞燕外传》是一样的书。所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等书香门第之人是不会公开看西厢记的。

但是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高于金瓶梅,它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西厢记有独特的趣味”。曹雪芹看出了西厢记中雅的部分,金瓶梅有大俗的成分,红楼梦有雅的成分,贾宝玉和林黛玉可以偷偷看西厢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6: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红楼梦宝黛共读《西厢记》,表达了什么?
where5
2021-10-13   |  1239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龍乡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确实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画面。


Image


然而,在楔子中,开卷就告诉读者,小说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的一段故事。因此,共读西厢(书中写的是《会真记》)这个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就必须进行一番细致的研究与探讨,看看这个画面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真事没有。

幸亏在小说的第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有一个流水账式的时间记录,当我们把这个时间记录的脉络捋清捋顺之后,就会发现,在这个浪漫的画面背后,是一个腥风阵阵,白骨累累的翻天覆地的惨剧。

下面我们不妨对这时间记录作一下梳理:
在宝黛共读“西厢”的二十三回,书中写道:“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浣,即中旬。“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指的是三月十一呢,还是三月中旬的那一天呢?暂且不作定论。这天除了宝黛共读“西厢”外,至第二十回的同日,宝玉和贾琏踫见了讨差事的贾芸,随后贾芸从醉金刚倪二那里借得了十五两三钱银子。这是笫一天。


笫二天贾芸用借来的银子买来冰麝,送给凤姐后,在外书房见到丫鬟小红。

第三天,贾芸从凤姐那里获取了在园子里栽树种花的美差;小红替宝玉倒茶时提到,“昨儿有个什么芸儿来找二爷……”接着被提水回来的秋纹、碧痕“下流”“巧宗儿”地骂得“心内早灰了一半”。

第四天,到了第二十五回,宝玉闷闷的“装着看花儿”,远远地看见了倚在栏杆上出神的小红;闷闷的小红在去潇湘馆取喷壶路上,远远看见了种花的贾芸。


Image


第五天好象被隔了过去,又好象是着重地在写这一天,因为这里的文字写得有点蹊跷而模糊:

“展眼过了一日,原来次日就是王子腾夫人的寿诞,那里原打发人来请贾母王夫人的,王夫人见贾母不自在,也便不去了。倒薛姨妈同凤姐并贾家几个姊妹、宝玉一齐都去了,至晚方回。
“展眼过了一日”,是指隔了一天,也就是到了第六天,可下句的“原来次日”,就令人费思量了。这个“次日”指的是第六天的次日,还是第四天的次日呢?

应该是第四天的次日,即“过了一日,原来次日”指的是,到了第六天,再回过头来补写第五天;而不会是第六天的次日,因为这天多人去给王子腾过生日,如果是第七天,就应该写作“展眼过两日,是王子腾夫人的寿诞”,岂不简洁明了!而之所以绕上一个弯子,说明第五天有一定的重要性。

这一天,从王子腾家“至晚方回”,在王夫人的住处,贾环因为吃宝玉和彩霞的醋,“把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一推。只听宝玉'嗳哟’了一声,满屋里众人都唬了一跳。”“只见宝玉满脸满头都是油“,“左边脸上烫了一溜燎泡出来”。

第六天,即“次日,宝玉见了贾母,虽然自己承认是自己烫的,不与别人相干,免不得那贾母又把跟从的人骂了一顿。”

下面又是“过了一日”,这次是真的隔过了第七天,而写第八天:

“就有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进来荣国请安。”分别见了宝玉和贾母之后,踫上了赵姨娘,在赵姨娘处两人一番盘算,设下毒计。


Image


(马道婆)


第九天,突然之间,“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中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后来,中了魇魔法的“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

从宝黛共读西厢(《会真记》)的“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繁繁简简、紧紧松松地至此,连续着进行了九天的描述,而这个第九天的“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似乎就是最后的一种结果。

这一天,究竟是那天呢?

按书中所写,三天后跛脚道人与癞头和尚来为二人治病时对贾政道:“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

第二十六回开始就写道:“话说宝玉养过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伤痕平复。”这一天小红与贾芸“蜂腰桥设言传心事”;宝玉见黛玉“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还被骗到薛蟠那里看薛蟠闹了个关于《春宫图》作者叫“庚黄”的笑话。


Image


来到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


这样,三天加三十三天再加一天,是三十七天,从四月二十六日向前推三十七天,结论是,宝玉中魇魔法的那天正好是三月十九日,而这就是从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至第二十七回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这五个章回所隐藏故事的重点:对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大一统的明朝灭亡进行悼念和祭奠!

Image

(崇祯自缢处)
并且,我们还可以把书中的两个节点描写,与历史作一个对应:


宝黛共读西厢那天,是“正当三月中浣”的三月十一日。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这一天,李自成的起义军渡过黄河后,占领了宣府。
书中把第五天写得蹊跷而模糊,宝玉脸被烫伤,那是三月十五日,起义军占领了顺天府(北京)北边的居庸关,兵临城下。

Image


而在宝黛共读西厢后,黛玉听到了《牡丹亭》的戏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此时黛玉心中所感是:“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所谓的“好文章”,是隐言那些戏文,在此书中“另有文章”;所谓的“趣味”是令黛玉落泪的“趣味”:前两句中的“姹紫嫣红”实是隐喻朱明王朝,意即原来的朱明江山,在满清的铁蹄下已经成为断井颓垣;后两句上句的“良辰美景”实为“伤怀日,寂寥时”,对应的是《红楼梦引子》中的“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下句的“谁家院”,让人想到的是骆宾王“讨武曌撽文”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意即那些“赏心乐事”如今只属于夺取天下的满清。

接下“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引申出的是:怎教这大明江山,一去不还。因此上“你在幽闺自怜”,你只能躲在幽寂的角落独自伤悲。“水流花谢两无情”,一切变为过去是那样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南唐后主当年的悲叹,如同《西厢记》中的“花落流红,闲愁万种”一样令人感同身受,怎不使黛玉“站立不住”,“眼中落泪”?

这一切,也正是第二十七回,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的真实感情体现。

在第二十六回,宝玉被骗到薛蟠那里聚会时,薛蟠言说:“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


Image


这句话暗指的是,崇祯帝自缢四十四天的两个结果:

一是1644年农历五月初三,多尔衮带领清军进入了北京;

二是,薛蟠把“唐寅”误说成“庚黄“,乃是暗隐1644年五月初三清晨庚寅之时,朱由崧开始举行仪式,宣布监国,随后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里那篇“锲子”,我们真的看懂了吗?
下一篇: 刘姥姥牙牌令新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0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显隐文本下西厢记和会真记的区别与寓意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一段奇怪的描写,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文本里写的是《会真记》,可是标题却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

我们来看看《会真记》和《西厢记》的区别,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为唐人元稹(779-831)。

《会真记》内容简介如下:

《莺莺传》讲述贞元年间,书生张生在游蒲州时,居普救寺,巧遇暂住于此的表亲崔家母女。当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救下了崔氏母女。崔夫人设宴答谢,并令女儿出来拜谢张生,张生惊艳其美艳,托丫鬟红娘转赠给崔莺莺《春词》两首以挑逗其心性,莺莺作《明月三五夜》相酬,并暗约张生见面。之后在红娘帮助下,张生抱得佳人归。但最后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莺莺虽给张生寄去长书和信物,仍没有挽留住张生,终被抛弃。张生在给朋友谈论此事时斥责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并自诩为"善补过者"。文章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的相见、相悦、相欢,但终被见弃的爱情悲剧。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

这里的《会真记》是个悲剧,张生背叛了崔莺莺,属于忘恩负义。从后来看完后就不要拿林黛玉打趣被怼,赶紧赌咒发誓的情节看,就不要和林黛玉看的书确实是《会真记》。而且从文体上看,《会真记》是"传奇",是"文言文",不能演唱,不分"出"。

元代的王实甫基本的《西厢记》属于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的回目内容简介和故事梗概: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于是与崔莺莺有一段美好的情缘。

从唐代文人元稹写《会真记》开始到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的定型,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问题:黛玉说出了这本书共几出?

看看红楼梦原文: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文本说的明明白白,共十六出,而《会真记》为短篇传奇,全文只有一折。《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因此可以知道可见,这两个著名版本都不是宝黛共读的版本。还有林黛玉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这句话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原文是:"苍苔露冷凌波袜"。页不完全相同。黛玉说的【幽僻处可有人行】这一句,在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中,根本没有。这两句话,在唐人元稹的文言文《会真记》中,更没有。因此黛玉用崔莺莺比喻自己的薄命,所看的应该是悲剧版本《会真记》,而不可能是王实甫的喜剧《西厢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标题是一个意思,文本又是另外一个意思,那么究竟这里如此写是几个意思?脂砚斋在这里的批注,他反复说双文,双文。双文里的的双文就是指的是显隐文本,只有显文本和隐文本才构成双文,红楼梦草蛇灰线,表里有寓这个会真一定与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有密切的联系。红楼梦第一回里云:女娲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原来女娲氏戌侧批:无稽也。]红楼梦满纸荒唐言,批注里也有谎言的,大荒山的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的甲原来女娲氏戌侧批:无稽也。从前面解密的理论点可以知道,就不要最后无锡惠山寺出家为僧,那么无稽也的无值得就是无锡,而无稽得稽指的是哪里?又根据前面解密的晚明重臣祁彪佳可以知道,祁彪佳的老家在会稽,就不要是晚明皇子,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逃亡,应该在祁彪佳的老家绍兴会稽呆了很久,红楼梦里有绍兴的方言,应该是脂砚斋在绍兴的时候学习的,而不是什么张岱之流得人写了红楼梦,另外贾府和祁彪佳应该暗中有姻亲关系的,贾府千金薛宝琴回到贾府参加里春节祭祀,大家都知道薛宝琴嫁给了梅翰林家,而这个梅翰林应该是祁彪佳的家族,祁彪佳从小聪慧异常,有翰林的雅称,而且只有祁彪佳的园子叫梅墅。因此脂砚斋在逃亡过程中,在祁彪佳的府邸滞留很久是确定的。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2-02-20 13: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西厢记》为什么变成了《会真记》

微语红楼
2019-03-25 09:41
+订阅
作者:鲁国富,江苏省涟水中学正高级教师。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回目曹雪芹写作“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魂心”。细读文本内容,我们发现,本回写法大有曲笔。

首先“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明白地告诉我们,贾宝玉巧妙地通过《西厢记》中的文字首次向林黛玉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在这一回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生得“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般的面容,张君瑞则因对崔莺莺一见钟情而“行忘止,饭忘饱,举措颠倒”并为之成疾,所以他说“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缘起于对“倾国倾城貌”的渴慕,这一点在《西厢记》中写得浓墨重彩,所以当贾宝玉对着林黛玉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必再用更多的语言,刚刚读完《西厢记》的林黛玉瞬间就完全明白了贾宝玉的用意。因此,作者所谓的“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其实就是指贾宝玉借助《西厢记》中的语言,用戏谑的口吻,向林黛玉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至此,宝黛二人之间就既不是单相思,也不是互相暗恋,而是仅隔一层窗户纸,彼此相互明白对方的心思了。


第二,当贾宝玉用张君瑞和崔莺莺的关系来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时,为什么林黛玉不仅不高兴,反而勃然大怒?因为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向张君瑞私许终身,“未婚同居”。因此当贾宝玉把她比作崔莺莺时,她“不觉带腮连耳的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把贾宝玉痛骂了一顿。然而此番动怒,她却并非真的生气,贾宝玉一个笑话,她就“‘嗤’的一声笑了”。大约她本身就爱着贾宝玉,且时时担心着自己的爱情没有着落。现在自己所爱的人用隐晦含蓄的语言向自己表达了爱情,她当然很开心。她的怒,其实只不过是掩饰羞涩的一种手段。只要宝玉给她一个恰当的台阶,她自然会就坡下驴,转嗔为喜。这一段,作者先扬后抑又扬,写得曲折多变,我们读起来感情上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似乎在看一幕轻喜剧。然而,我们在读这段内容的时候,切莫忘了作者用了一个曲笔,这个曲笔背后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第三,曹雪芹在写这一回的时候,虽然回目中写的是《西厢记》,但在正文中介绍宝玉所看书目的时候,说的却不是《西厢记》,而是《会真记》。为什么回目中写的和正文里写的不一样?《会真记》是唐朝元稹写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元稹《会真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会真记》是萌芽状态的半纪实小说,《西厢记》是成熟的舞台剧本。在《会真记》和《西厢记》两种不同的书中,张生与崔莺莺二人关系的结果大不相同。《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虽然背着崔莺莺的母亲偷情,然而后来张生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后却非常体面地迎娶了崔莺莺。在《会真记》中,张生对崔莺莺则是始乱终弃,张生最后为了自身的政治前程别娶宰相之女,崔莺莺遭到遗弃后另嫁他人。《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名誉因其爱情终成正果而得到了维护;《会真记》中,张生却将崔莺莺写给他的信遍示友人,有意无意地扩散他和崔莺莺之间的丑事,并且为了推卸自己始乱终弃的道德责任还诬称崔莺莺为“女祸”“妖孽”,使崔莺莺的名誉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西厢记》的结局是喜庆的,《会真记》的结局是凄惨的。所以在把“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西厢记”改成“会真记”的时候,作者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而为?如果是故意为之,那其行文背后必有深意。是不是在《会真记》的背后隐藏着黛玉的命运呢?说得明白一些,也就是说林黛玉会不会因她和宝玉之间这样那样的流言而身败名裂呢?

第四,不管《红楼梦》后四十回在其他方面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宝黛二人在婚姻方面没有结果却一定是和曹雪芹的思路一致的。宝黛为什么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现行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但按曹雪芹二十三回的笔法,我觉得其中也许另有原因,即曹雪芹所暗示的《会真记》中崔莺莺般清白名誉的丧失影响了他们爱情关系的走向。当然,拿林黛玉的情操来说,她是不可能像袭人那样轻易地向贾宝玉献出清白身子的。但事实上的清白不代表舆论上的清白。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后,第三十四回袭人向王夫人建议将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居住,王夫人听到这一建议大吃一惊,问:“难道宝玉和谁作怪了不成?”然后袭人对王夫人说:“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她又说:“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君子防患于未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等等。袭人的话,让“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袭人的话,明着是钗黛一起说,但实际上说的只是黛玉一人。因为《红楼梦》里多处提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处吃饭,一处睡觉,经常拉拉扯扯,毫无男女之防。从第三十三回起,在王夫人那里,舆论就开始对林黛玉的名誉不利,以后不知防备的宝黛二人,会不会受流言所累,在舆论上给人留下他们“作出怪”来的印象,是很难说的。如果真的那样,黛玉的结局就显而易见。



第五,说林黛玉可能受流言所累,除了上述袭人的言论依据外,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是有许多可以引起流言的口实的。比如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对袭人说:“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这种话,不管传到谁的耳朵里,他们都不会认为它是一般的亲密话,偏偏这话又是在袭人面前说的,而袭人是对黛玉最有戒心的。第三十二回,黛玉走了,袭人来到宝玉面前,宝玉尚不知觉,还以为是黛玉,他竟拉着袭人说“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话当时就让袭人“吓得魄消魂散”。宝玉去后,袭人自忖此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并且推定如此下去,“将来难免不才之事”,然后“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袭人至此已经断定若不想法处治,久后宝黛二人必有丑事,这便是祸根。第五十四回贾母令宝玉给众姊妹斟酒,“都要叫他们干了。”宝玉斟到黛玉跟前时,黛玉偏不喝,她“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这种事没人议论则已,一旦在议论中传播开去,便是流言的种子。除此之外,第四十四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林黛玉口不择言说出《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宝玉被打后,林黛玉时时站在花荫之下向着怡红院发呆以及黛玉曾称宝玉为渔翁而自称“渔婆”等等,无一不可酿致流言。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黛玉看到宝钗坐在睡着的宝玉身边做针线都要笑话,却不防自己和宝玉之间有着许多比这更容易引人非议的举动,不能不令人遗憾。

第六,《红楼梦》中多人在多处拿宝黛二人取笑,这在特定条件下也会成为流言的来源。第二十五回王熙凤看出宝黛二人的心思,借机调笑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并直指着宝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同一回黛玉听到宝玉从昏迷中苏醒后念一声“阿弥陀佛”,宝钗便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第三十一回史湘云:“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好哥哥,你不必说话叫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好了。”第五十七回薛姨妈“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虽然王熙凤等说这些话时只是取笑黛玉,但他们的这些话一旦经过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扩散,就可能形成恶意的舆论,给林黛玉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第七十四回王夫人仅仅因为晴雯眉眼“像你林妹妹”“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我看不上这浪样儿”,就将晴雯撵出了大观园。在《红楼梦》中,大家都知道“晴为黛副”,王夫人如此厌恶晴雯,并且有意无意地带出黛玉,说明流言已经在王夫人那里起了作用。

因此,虽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在事实上是清白的,但贾府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是完全可以制造出林黛玉不规不矩的舆论的。这种舆论一旦真的形成,则黛玉或因之憔悴致病而死,或为证清白自寻短见,都是可能的。并且,林黛玉流言致死也是符合故事发展逻辑的。一方面,林黛玉为流言所伤,暗合《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谶语。另一方面,在汹涌的流言面前,即使把林黛玉当成心尖儿肉的贾母也无力保护她,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走向生命的终结更合情理。同时,黛玉死后,宝玉别无他选。只得和宝钗成亲,这也比王熙凤使用掉包计让宝玉娶宝钗更自然。再者,黛死钗嫁而不是钗嫁黛死,不损害薛宝钗个人的品德,也符合其在作者心目中“可叹停机德”的道德评价。

那么会不会是曹雪芹行文时一时将《西厢记》误写成《会真记》的呢?肯定不会!因为文中作者虽然说贾宝玉拿的是《会真记》,但引用的句子却全部来自《西厢记》。比如 “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来自《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来自《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雁儿落〉,“落红成阵”来自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你元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来自第四本第二折〈小桃红〉,这些句子《会真记》中都没有。书中又说林黛玉读时“但觉句句警人,满口余香”,这一评价也应该是针对《西厢记》中的语言作出的。因为《会真记》是小说语言,小说的文字虽写得优美,但还没到“句句警句,满口余香”的境地。按照书中的文笔来看,曹雪芹应该对《西厢记》比《会真记》更熟悉,更喜欢,他头脑中更多想着的应该是《西厢记》,因而不可能把《西厢记》误写成《会真记》。

【参考书目】

1.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华艺出版社,1995.12

2.刘上生:困惑,突破和遗憾——“黛玉之死”有关回目的研读和思考(三),《红楼梦》学刊订阅号2018.11.23

芹梦轩

传记文学

平台声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09: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厢记》和《会真记》的异同
翠谷叠泉 2017-04-30   |  7924阅读  |  2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正气歌声)

《西厢记》和《会真记》的异同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故事经典场面,无疑是“共读西厢”这一幕。自从《红楼梦》流传于世,一直到现在,绘画、戏曲以及影视剧作品,都不可能错过这一最为经典的场景。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被许多读者给忽略了,宝玉和黛玉读的究竟是《会真记》还是《西厢记》?

从《红楼梦》的回目上来看,自然是《西厢记》无疑,第二十三回的回目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但是在正文中却明明白白写的是《会真记》: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有人说《会真记》和《西厢记》区别不大,不必纠结这个问题。这样的话当然不能令人信服,两者之间虽然有些关联,实际上的区别大了去了。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著名诗人元稹编撰,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

而《西厢记》则是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其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生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一次强盗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张生在悲恸之下一病不起,莺莺也大为伤痛。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便欲马上将莺莺嫁给一名贵族公子郑恒。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成为状元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于是张生便努力攻书,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和《会真记》的异同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两者之间有些关联,但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是我们现代社会受过一些基本教育的人都知道的事实,难道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红楼梦》的创作者们却不知道两者实际上并不一样吗?

从书中的“落红阵阵”以及“妙词”来看,这里宝玉所携带的显然不是《会真记》而是《西厢记》,而且《会真记》只是一篇短篇故事,根本不可能用“套”来形容。

为什么作者要故意混淆《会真记》和《西厢记》呢?

让我们还是从《红楼梦》的故事中来回答这个问题。

《西厢记》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张珙和莺莺真心相爱,互通衷曲,但郑恒从中插足进来,使得故事横生枝节。

而《红楼梦》也同样如此,宝玉和黛玉真心相爱、心心相印,可宝钗却硬生生地插足进来。

在《西厢记》和《红楼梦》这两本书中,郑恒虽然和宝钗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是起着插足、破坏作用,用时下流行的话即是介入他人爱情婚姻中的“第三者”。当然,他们两人的最终结果是不同的,郑恒没能成功,而且成为众人心中的小丑,他不过是张崔婚姻的一个垫脚石而已;而宝钗却最终大获成功,害死黛玉后成功地得到了宝玉。

但作者又为什么要故意将《西厢记》混淆成《会真记》呢?

《会真记》主要是讲张生和莺莺二人之间的故事,这其中没有郑恒什么事!而我们知道,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三角戏,自从黛玉死后,就变成了宝玉和宝钗的二人世界。

而宝玉和宝钗的故事和《会真记》中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惊人的相似!

首先,宝玉和宝钗在婚前就有了夫妻之实,而在《会真记》中,张生和莺莺也是如此。

其次,宝玉最终抛弃了宝钗,而《会真记》中的张生也最终抛弃了莺莺。

这样说来,作者显然是在借《会真记》来隐喻《红楼梦》以后的故事!

在《会真记》中,作者元稹是竭力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辩解的,认为莺莺是“红颜祸水”,张生离开莺莺是一种“补过”行为。

《西厢记》和《会真记》的异同

而在《红楼梦》中,宝玉最终抛弃宝钗,并非是因为他薄幸,而是因为他和宝钗志趣不投,根本不是一路人。在历经无数次痛苦挣扎之后,宝玉不顾自己一无所成,在社会上根本不会有立足之所,但他还是终于下定决定离开宝钗。这自然是和《会真记》中的张生抛弃莺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宝钗显然就是“红颜祸水”,宝玉离开宝钗就是一种“补过”行为。只是我们非但不会指责宝玉的“始乱终弃”,反而会赞扬宝玉这种坚持自己独立思想和人格的行为,为他最终逃脱宝钗魔掌而庆幸,为他重获自由而庆幸。

由此可见,作者故意将《西厢记》混淆成《会真记》,并非是作者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作者巧妙地用这两部作品十分巧妙地隐喻了《红楼梦》的两个阶段的故事,构思之奇妙令人拍案叫绝!

关于《红楼梦》中提到的《西厢记》,笔者还有一些需要补充的东西。林黛玉看的不是那些带有生涩批语、注音、无聊注解和附录那种冗长的《西厢记》,这部《西厢记》只有十六出,和通行的二十一出有着很大的出入。书中说:(黛玉)“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而在《西厢记》的版本史上,的确是出现过一部十六出的本子的,这即是明崇祯年间,闵遇五勘校的王实甫《西厢记》。这个闵版《西厢记》刊刻于公元1640年,也即是崇祯十三年,其后也没有发现重刻本。那么这个本子的流行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段。如果依据主流红学的观点,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时期,那么这个一百多年前的闵版《西厢记》那可就太过稀罕了!那么,宝黛看这个十六出的可能就很小了。从这个角度讲,《红楼梦》故事发生的背景,明末清初比起清中叶乾隆时期就显然是合理多了。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吴氏红学,高端学术。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09: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嘉雯 | 双壁交辉——《红楼梦》与《西厢记》互文阐述
jocw的图书馆 2022-11-10 发布于辽宁  |  107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内容提要:针对《红楼梦》与《西厢记》共八项互文处进行文句的排比对照,进而分析其间语境的转换与修辞的多义性。从中发现《红楼梦》文本意义的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西厢记》的借用与转译。在跨文本的互动解读中,又使我们看到《红楼梦》里渗透着与前代诸多文本不断对话的巨大文学场域。循此,我们可以重新开启研究《红楼梦》的新扉页,尤其是采取地毯式的搜寻,再以多重时代因素与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探索《红楼梦》的文本意涵及其深厚的历史语境。
关键词:红楼梦 西厢记 互文性

元代王实甫所著名剧《西厢记》,究竟与《红楼梦》之间有多少丝丝缕缕的关联?历来学者大多集中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会真记》一处作研讨,而事实上若将两部文本做出细腻的比较与讨论,我们将会发现《红楼梦》的作者对《西厢记》有许多独到且深刻的体会,以及在修辞上的诠释与转化,这些都进一步体现在《红楼梦》的书写上。本文拟从《西厢记》各出戏文之文本细读切入,具体探讨《红楼梦》与其互文、并从中借镜之处,进而分析两巨著之间在文学与思想上的密切关联。

图片

一、元明清世纪三大美人儿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在桃花树下,飞扬的花瓣雨中,共同读了《会真记》。浪漫多情的恋人絮语,开启了青春少男少女的情窦。事后宝玉问:“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引书上的句子说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听了,脸红又嗔怨!宝玉急忙哄劝。没想到林妹妹是假怒而真喜,一面揉着眼,一面笑他:“一般也唬得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 ,是个银样镴枪头。' ”①看来他二人真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透过这一部恋爱之书,从此心相贴、情缱绻。则曹雪芹的情欲书写 ,有借重于《西厢记》者,乃不争的事实 。

至于《红楼梦》作者与前代作品《金瓶梅》的密切关联 ,我们可以从脂砚斋评甲戌本、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三回的一条眉批窥其大概:“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阃奥。”② 然而,从《西厢记》《金瓶梅》到《红楼梦》,其间三大女主人公的美丽姿容,究竟经历过怎样的过渡与递嬗?才能承载得起三大巨著的情感书写?本文先从三大作家笔下石破天惊的男女主角初相见展开讨论。

《暖红室汇刻传奇本西厢记》第一折,张生原欲往京师求取功名,路经蒲关,听说普救寺是武则天的香火院,盖造得“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③ ,如此巍峨堂皇,怎容错过?因此趋步造访宝刹,却不意一眼瞧见了崔莺莺。而每一部文本在这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天时刻,作者势必使主人公发出心跳不已的感叹。那张生就是第一个发出此声的人。“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这时,莺莺和红娘正在拈花嬉笑,引惹得张生喜不自胜!”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一时间,他以为自己置身在天堂了!”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既然是上了天界,见到了神仙,还不得赶紧仔细欣赏一番!“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④ 原来,神仙姐姐的美,在于适合各种喜怒哀乐的表情 。如此一张可人脸儿,令张生猜想道:最适合在眉心或酒窝处贴花钿。

接下来 ,张生又细细地端详了她的眉眼、发鬓,更妙的是,这位小姐开了口,停半晌,才说话。于是张生便捕捉到了那将动未动,似要说话却稍有迟疑的微妙时刻:“我死也!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一旦小姐动作起来,便纵有千种风情,都不知该从何说起? “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⑤
此后一百年间,中国文坛出现了《金瓶梅词话万历本》,从舞台剧场到话本弹唱,说书人似乎比杂剧演员更专精于人物的写实刻画。小说家写到,当西门庆回过脸来看到是潘金莲,他“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早已钻入爪洼国去了,变做笑吟吟脸儿”⑥ 。潘金莲究竟是个怎样的美人儿呢?兰陵笑笑生在《西厢记》樱桃小口、细白牙齿与杨柳细腰的前导之下,更露骨地铺写出:“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白面脐肚儿,窄多多尖趫脚儿……”⑦ 西门庆色眯眯的双眼在无边的想象空间里驰骋,还只是看不够,于是小说家又继续描述潘金莲的发髻、簪花儿、抹胸、袖衫与汗巾。最后沿着裤脚一溜儿往下瞧,便集中焦点在一双玲珑小脚上:“往下看,尖趫趫金莲小脚,云头巧缉山牙老鸦。鞋儿白绫高底步香尘,偏衬登踏,红纱膝裤扣莺花。”这样一位“樱桃初笑脸生花”的佳人,叫西门庆见了“魂飞魄散,卖弄杀偏俏的冤家。”⑧
我们再进一步比较《金瓶梅》与《西厢记》两书中,对于小脚的描写。兰陵笑笑生采用写实的笔法,指出三寸金莲的面料与造型是“白绫高底”,而搭配鞋子最重要的衣着特点,则在于裤脚,因此他细腻地写出潘金莲那对打了莺花扣的“红纱膝裤”。膝裤,古人又称之为“胫衣”,是穿在裙子底下,罩在长裤之上的防寒裤。潘金莲的贴身膝裤经常是红颜色的,《金瓶梅》第四十七回也曾出现她在裙子底下套上了一对“红锦膝裤”。面对这样的写实风格,让我们再回眸一瞥《西厢记》里崔莺莺的裙下风光。想当日,张生与法聪和尚曾讨论道:“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和尚不明白:“偌远地,他在那壁,你在这壁,系着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张生便解释道:“法聪,来,来,来,你问我怎便知,你觑: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那了上步远。”⑨ 原本西门庆从楼下往上瞧,应当是看不到潘金莲的脚,而王实甫写的《西厢记》却能从写意的眼光来解决这个问题。张生看那小脚印“样儿浅”,就知道崔莺莺的金莲有多小巧!又留心那脚踪“慢俄延”,便能猜到小姐也瞥见了张生,一时有了心事,所以将脚步给放慢了些许。
文人写书往往描画成瘾,方能曲尽其妙。针对第一女主角的描绘,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三回又有一番转折。当宝玉第一眼看见黛玉时,既不是如张生远望佳人拈花,也不是西门庆仰望楼头式的崇拜眼神。贾宝玉竟是坐下来好整以暇地,细细观看了黛玉的姿容。
当时他见到所谓林姑妈的女儿来了,连忙上前作揖。待两人厮见毕,各自归坐,宝玉便以平视的角度“细看形容”,当下发现她与身旁众人很不相同:“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⑩ 罥烟眉,有带着感情和诉不尽的牵挂缠绵之意。则林妹妹是个给人“恋爱感”的特殊女性,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应该再看看《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呆霸王薛蟠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曹雪芹竟只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景况:“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⑩这句话就相当于张生说的:“我死也!”以及西门庆的真实感觉:“魂飞魄散!”因此,小说家也善于描写男人的“词穷”,因为这反而成为恰如其分地彰显女性美的特殊修辞。

图片

图片

二、宝玉送妹妹一个妙字

在女性美的感官修辞上,我们再进一步比较《西厢记》与《红楼梦》二书。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起,戏剧的“妙词”变为一把文学的密钥,为读者开启了《红楼梦》情爱花园的门扉。而事实上,早在小说第三回,曹雪芹描写宝、黛初相见,便已让读者从贾宝玉的眼中细看了林姑娘的形容:林妹妹果然气质与众不同,最美的地方是在双眉:“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⑫ 宝玉感觉像是在哪里见过一般熟识与亲切,于是笑说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可是贾母骂他胡说!妹妹初来乍到,怎么可能见过?宝玉只好改口对祖母解释道:“虽未曾见过,然我看着面善,那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吧!”有了这一段温馨的开场白,便给了宝玉走近黛玉身边坐下的机会,于是他又细细地打量了黛玉一番,然后问道:“妹妹可曾读书? 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字。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⑬

林姑娘本名的“黛”正与她情思牵挂缭绕、轻轻蹙起的愁眉相应,引得宝玉联想到“颦”这个字。宝玉还为了黛玉的眉,杜撰了这个表字出处的典故:“《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然而这环绕在第一女主角身上的两大美学关键词,其实脱胎自《西厢记》。我们来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当时盗贼头子孙飞虎率兵团团围住普救寺,并高声叫道:“寺里人听着:限你们三日内将莺莺献出来与俺将军成亲,则万事干休。三日后不送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丫鬟闻讯飞奔来报老夫人:“如今孙飞虎将半万贼兵围住寺门,要掳莺莺做压寨夫人。”老夫人不解。丫鬟便转述孙飞虎形容莺莺的话:“黛青颦,莲脸生春,似倾国倾城的太真。”⑭ 原来是先有了崔莺莺的“黛青颦”,才给了曹雪芹勾画林黛玉“罥烟眉”的灵感。而我们常用的成语“东施效颦”其实也源于西施捧心蹙眉之态。则贾宝玉送给妹妹的表字,除了源于崔莺莺的美,实则又多了一层中国四大美人之首——西施——的比附,而且崔莺莺的美在王实甫笔下又“似倾国倾城的太真”,如此层层攀比,亦可以将宝玉所取的这个“妙字”推上赞美女性的高峰。同时一待《红楼梦》女主人公美的焦点浮现,这部书的精神旨趣便能顺势烘托出来。于是我们发现,《红楼梦》作者取材与借镜《西厢记》之处,不仅仅是大家所熟知的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那份浓浓的情爱暗示。还有更基本与关键的第三回宝玉送给黛玉的“文学见面礼”。从此,大观园中人,特别是薛宝钗经常称林黛玉为“颦儿”,以及回目中的“颦卿”,均源于此处而定调。

图片

三、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自从宝、黛一同读过《西厢记》之后,生活中便多了一分彼此心心相印的爱的隐语。情侣之间特别需要心照不宣的小秘密,借着共同怀抱着一段爱情故事,让甜蜜感从中滋生。第十九回贾宝玉原本是无精打采,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又望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原来是被贾兰拿着小弓儿在后头追,他看了这景况,只觉得更无聊了。这时他只是顺着脚,不需要思考,便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正是“潇湘馆”。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窥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地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林黛玉的这一声轻叹,正是《西厢记》里崔莺莺自从见了张君瑞之后,日夜思念,坐不安、睡不稳,心情不愉快,闲来又发闷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写道:

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⑮

因此,林黛玉躺在床上说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则分明是为情所困时说的话,而宝玉就是和她共读《西厢记》的人,听了这句话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

这句慵懒、撒娇又为情所困的话语,本就是崔莺莺伏在枕头上说的:“我则索搭伏定鲛绡枕头儿上盹。”⑯曹雪芹将这句话镶嵌在《红楼梦》的情欲书写脉络里,让我们一看便知黛玉此时的情态和心事。果不其然,当宝玉掀帘进来时,林黛玉因自觉忘情,这才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宝玉才走上来要搬她的身子,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了进来说:“妹妹睡觉呢,等醒了再请来。”刚说着,黛玉便翻身向外,坐起来,笑道:“谁睡觉呢?”那两三个婆子见黛玉起来,便笑道:“我们只当姑娘睡着了。”便叫紫鹃:“姑娘醒了,进来伺候。”一面说,一面都去了。⑰

此处老婆子、丫鬟的碍事,又与《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处境很相似:“(红云)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旦云)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⑱所幸紫鹃不似红娘,一时离了林黛玉眼前。于是黛玉便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因此引得宝玉“神魂早荡”。然而单有黛玉引了《西厢记》的爱情絮语,那是不够的,还得宝玉也趁势引出一段,方可见他俩的感情已经到了可以避人耳目,双双“偷”读《西厢记》的特殊情分。于是曹雪芹写道: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便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⑲这句话引得甚是露骨轻薄!黛玉纵使听出了宝玉的欲望,也不能正面响应,少不得需假装生气一场。而曹雪芹笔下的闹别扭,其实也正是黛玉最恃情撒娇的姿态。

图片

四、林黛玉借《西厢记》自嗟

《西厢记》对林黛玉的影响很大。在宝玉引着她一同阅读之后,此书几乎成为她感伤身世、抒发情怀的寄托。《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宝玉挨了父亲一顿毒打,林黛玉便独自立于花荫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等人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便一起一起的散尽了,独不见凤姐儿来,黛玉心里猜疑:“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王熙凤背后议论林黛玉是个“纸做的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这个评述其实不深刻,反而林黛玉很知人情世故,她对王熙凤才是知之甚详。在她的观察里,王熙凤就是头一个“懂得在长辈面前打花胡哨”的人。果不其然,黛玉一面想着,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的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眼看,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

黛玉的观感没有错,王熙凤正是伴着老太太和邢、王二夫人来的。只不过此时她遥遥地看见了,心中却又升起了另一层感伤,想起有父母的人真好,于是不知不觉间又泪珠满面。少顷,只见宝钗、薛姨娘等也进去了。忽听见紫鹃从背后走来说道:“姑娘吃药去吧,开水又冷了。”一句话提醒了黛玉,方觉得有点腿酸,于是慢慢地同紫鹃回潇湘馆来。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鹦哥儿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之后这鹦鹉竟然出声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⑳

这一段文字,前有《西厢记》,后有《葬花吟》,分别是林黛玉生活与心情的写照。其中“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映现出潇湘馆内竹影、苔痕之美,却又在无意间让黛玉联想起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比崔莺莺更为凄凉!而“幽僻处…”一句实出自《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隔窗儿咳嗽了一声,红敲门,(科末云) 是谁来也?(红云)是我,他启朱唇急来答应。”㉑这是红娘眼看着莺莺与张生都害相思之苦,因此一路从幽僻小径、苍苔白露间走来,想给予张生一点暗示,让他弹奏琴曲,小姐便能隔空听见他的衷肠,其实林黛玉在想起《西厢记》这一优美的文句之前,也正为自己孤独的心意难以传达给宝玉而感到伤心落寞,也许她还想到那张生犹可抚琴传述心事,可叹她和宝玉之间竟缺了这道桥梁,这或许可解释为第八十七回黛玉教宝玉识琴谱的曲衷。

到了宝玉生日的第六十三回,众人玩着掣花签的游戏,则林黛玉手中抽出的命运之签,又与《西厢记》互文,我们看当时的情景:

黛玉默默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于是饮了酒……

“怨东风”一词,源自欧阳修诗,《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也化用了,当时崔莺莺还不知孙飞虎已汹汹来抢亲!她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好烦恼人也呵!”因此说道:“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㉒ 而林黛玉手中的“莫怨东风当自嗟”既与双文所说的诗句相同,则也有同时暗刺双文的意味。她只知道轻怨东风春来使人惆怅,却没料到此刻应当自嗟眼前的重大危机与未来命运的艰难多舛!

图片

图片

五、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西厢记》对于林黛玉的影响,已见上述。则该作对于贾宝玉的生活与创作而言,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首先,贾宝玉的《红豆词》为谁而唱?答案不言可喻。警幻称他的情感特质是“意淫”,此意或可从宝玉吟唱这首词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曾深陷热恋中的人方能体会,即便所爱之人一时不在身旁,对他/她的渴望与思念却是分分秒秒丝毫不减,于是便在有意无意间乐得对周遭的同伴们提起爱人的小名、昵称、习惯与特征……因此“意淫”也可以说是在意念中满足了自己的渴慕之情,并在叨叨的絮语底下,夹藏偷渡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心事与秘密。所谓“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贾宝玉虽与公子哥儿们聊天喝酒唱小曲儿,实则透露出最近与黛玉共读《西厢记》之后所产生的异样情愫,那绵长的思念就像是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不断地涌现于心潮。他唱得那样情深意切,引得冯紫英、蒋玉菡等人都齐声喝彩!最妙的是宝玉接下来完令的动作:他饮了门杯,然后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当天酒令的规矩是酒面要唱一首新鲜时样的曲子,而酒底要引用席上生风的一件东西,说出一句古诗、旧对或“四书”“五经”成语等,而宝玉所说的“雨打梨花深闭门”,也见于《西厢记》第二本【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㉓ 崔莺莺的“恹恹瘦损”“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与《红豆词》中描述林黛玉的形容,“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互为神似。此处曹雪芹再度将林黛玉与崔莺莺的形象叠合,透过宝玉吟咏的歌声、意淫的心态,婉转流露出来,文章写得至为婉曲,又曲尽高妙。

而贾宝玉在唱《红豆词》之前不久,才于桃花树下展读《西厢记》,当他看到“落红成阵”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漂漂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这“落红成阵”一词便出自剧本中的【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㉔ 这里不仅是“落红成阵”一句让《红楼梦》与《西厢记》互文,更有那“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却是脂砚斋批语中所联想到的句子。《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虽是贾宝玉生死攸关的一回,却也是小丫头红玉被描写得最美的一个段落。在整部《红楼梦》中,举凡名字有“玉”字者,都有其重要的文本意义,其中包含了红玉。文中写道:“谁知宝玉昨儿见了红玉,也就留了心。若要直点名唤她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寒心;二则又不知红玉是何等行为,若好还罢了,若不好起来,那时倒不好退送的。因此心下闷闷的,早起来也不梳洗,只坐着出神。一时下了窗子,隔着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只见好几个丫头在那里扫地,都擦胭抹粉,簪花插柳的,独不见昨儿那一个。”㉕这里说到丫鬟们都在涂脂抹粉、簪花插柳,形象可谓庸俗蠢笨,作者的目的乃是对比烘托出红玉的清新脱俗。宝玉既未看见红玉,心里有点不甘心,便靸了鞋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此处甲戌本双行夹批写道:“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 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㉖ 脂砚斋指出《红楼梦》作者以诗词脱胎而写出的小说意境,是整部书最美的地方,此处就是一明证。而所谓“从诗词句中翻出者”,指的便是见于《西厢记》中的佳句。果不其然,贾宝玉又转了一步,仔细一看,可不是昨儿那个丫头在那里出神!则《红楼梦》以诗情画意处理人物的笔法,既为脂评所点出,则《西厢记》对曹雪芹写作的影响,便也得到一更为有力的例证。

图片

六、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滚绣球】唱的是惠明小和尚勇敢下书求救的情况。惠明毛遂自荐道:“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戒刀头近新来钢蘸,铁棒上无半星儿土渍尘缄。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则会斋得饱也则去那僧房中胡渰,那里管焚烧了兜率也似伽蓝。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渐。”㉗其中讲述这特殊的出家人,好似不太能守清规戒律,既不会经文,又经常逃禅,只管自家吃得饱,偌大一座寺庙就是教人放火烧了,他也不在乎,所以自嘲:“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这样一个放诞诡僻的和尚,日后竟抵得上千军万马,生出大智大勇来,为了全寺僧众的性命,冒险下山远赴四五十里外的蒲关,递交一封书信给张君瑞的挚友白马将军,以解孙飞虎率五千土匪抢亲之危。这样一个临危受命突围的戏剧形象、一个出人意表的世间奇才,大约深得曹雪芹之心,因此特意将形容惠明的话,置于描写妙玉的怪异行径上。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贾宝玉在欢乐寿诞过后的第二天清早,收到了妙玉祝贺的拜帖,由于第一次面对出家人奇妙的待人处世之道,因此想寻个人来商量一下。想罢,袖了帖儿,径来寻黛玉。刚过了沁芳亭,忽见邢岫烟颤颤巍巍地迎面走来。宝玉忙问:“姐姐哪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诧异,说道:“她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原来她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岫烟解释道:其实她与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妙玉在蟠香寺修炼时,岫烟赁的她庙里的房子住,因此无事常到她庙里作伴。妙玉教岫烟认字,所以两人可谓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如今在贾府相遇,直是天缘凑合。㉘

宝玉听了,恍然大悟,于是便将拜帖取与岫烟看。岫烟笑道:“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宝玉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㉙ 贾宝玉深感妙玉的器重,因而矢志回复她的美意,邢岫烟当然得帮这个忙。只是我们这里又看到了一个例子,曹雪芹特别在《红楼梦》名中有“玉”字的人物身上下功夫摹写。而背后所引用的语典仍是出自《西厢记》。

图片

七、古琴与昆曲两大文化遗产同登贾府家班舞台

《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两项表演艺术场域,可举昆曲与古琴为代表。而其中亦有源自《西厢记》之处。剧本第二本第五折,老夫人为张生备办了酒宴,却在席间要“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这句话一出,当场三个年轻人都有戏:张生“呀”的一声,暗忖:“老夫人的声息不好了也!”莺莺也受了惊吓:“俺娘变了卦也!”连小红娘都直觉叫苦:“这相思又索害也。”㉚

宴席后,张生情急之下,对红娘说道:“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面对这样急难时刻,红娘果然拿出办法来:“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此。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看小姐听得时说甚么言语,却将先生之言达知。若有话说,明日妾来回报,这早晚怕夫人寻我,回去也。”张生听了红娘之言,深觉有意趣。当晚趁着月色,便开始整理琴:“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轸、蛇腹、断纹、峄阳、焦尾、冰弦之上。天哪!却怎生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的耳朵里去者!”㉛

不久,那红娘果然引着小姐烧香去来,红娘故意说道:“好明月也呵!”只是小姐再无心赏月:“事已无成,烧香何济!”说着,又埋怨起月亮来:“月儿,你团圆呵,咱却怎生?”红娘却借故发话,让张生知道她们已在窗外。她说:“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张生听见窗外有人,当场将弦改过,自弹自唱一曲此时最为应景的《凤求凰》。这是昔日司马相如的成名曲,张生多么希望小姐能如文君一般解意。歌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㉜

知音者如莺莺,果然在窗外听得入迷:“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㉝ 自古以来,抚琴者与听琴者之间存在着高妙的心灵相契,古代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㉞

有上述知音故事为背景,才有张生鼓琴,莺莺心领神会,凄切间不觉泪下的故事转进,这是将友谊的最高境界转为爱情叙事。而这个段落,到了《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再度出现了戏拟的改写。㉟作者模拟《西厢记》的莺莺听琴,进而将它改写成宝玉听琴。非但性别倒置,而且宝玉听不懂;真正的知音,乃是宝玉身旁的妙玉,这位“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脱胎自《西厢记》惠明小和尚的世外高人。

那日黛玉的情绪很是激动,因为她无意间翻找到旧日贾宝玉送给她擦眼泪的手帕。又因紫鹃慧心劝解,她才把手帕撂下,披了一件皮衣,自己闷闷地走到外间来坐下。回头看见案上宝钗的诗启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不免也赋四章,翻入琴谱,可弹可歌,明日写出来寄去,以当和作。”㊱ 便叫雪雁将外边桌上笔砚拿来,濡墨挥毫,赋成四迭。又将琴谱翻出,借他《猗兰》《思贤》两操,合成音韵,与自己做的配齐了,然后写出,以备送与宝钗。可知在她的心目中,宝钗乃是知音。接着又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调上弦,又操演了指法。抚了一番,夜已深了。

第二天,妙玉、惜春棋罢,宝玉送妙玉回拢翠庵,二人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妙玉道:“那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妹妹那里抚琴呢。”宝玉说:“咱们去看她。”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宝玉笑道:“我原说我是个俗人。”说着,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山子石坐着静听,甚觉音调清切。只听得低吟道:“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宝玉道:“我虽不懂得,但听她声调,也觉得过悲了。”里头黛玉又调了一回弦。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只听里边又吟道: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㊲

紧绷的琴音能传述黛玉的心事,也预告了操缦者不祥的命运。这或许只有爱情的局外人妙玉才能洞观。况且她说:“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便知她是懂琴的行家。我们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名画《听琴图》,此图绘松下抚琴人着道袍,抹挑勾剔,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人侧身低头,另一人仰面,神态恭谨。若非低头,便是仰面,这便印证了妙玉所言“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美学意趣。

《红楼梦》在抚琴这一议题上,与《西厢记》互文处,还有第五十四回:那时正是年节下,贾母批评了女先生说书的故事《凤求鸾》,这或许也是曹雪芹借此暗贬《凤求凰》的套路。接着贾母说:“把咱们的女孩子们叫了来,就在这台上唱两出罢,也给她们瞧瞧。”一时,梨香院的教习带了文官等十二个人从游廊角门出来,……贾母于是要求道:“薛姨太太,这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 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需用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文官笑道:“老祖宗说的是。我们的戏,自然不能入姨太太和亲家太太、姑娘们的眼;不过听我们小孩子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 贾母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她们二位太太听个写意儿罢了。若省了一点儿力,我可不依。”

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合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人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着湘云道:“我也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儿,她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㊳

可知贾母从前待字闺中时,她们史家的家班唱小生的,有会吹箫者,也有会弹古琴的,这可以让昆曲舞台达到极尽风雅之至!此处的描述,也反映出当年曹寅家族戏曲审美的境界。因此当他们演出《西厢记·听琴》一折时,是张生一边抚琴,同时唱琴曲,以此艺术形式来传神表现其求爱的热忱。一时间,舞台上的作戏,“竟成了真的了”。

图片

八、不许小儿家口没遮拦!

《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之《枉凝眉》,唱出了宝、黛恋情的哀婉情调:“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㊴曲中的“阆苑仙葩”主要是指林黛玉,仙葩即是仙草,而林妹妹的前世正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阆苑便是神仙的园林,林黛玉就是阆苑里的仙葩。至于词中的美玉无瑕,大多数学者指称是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他也是付出情意为仙草浇灌的有缘人。然而这段奇缘,最后终成虚化,令宝、黛二人枉自嗟呀,空劳牵挂……如此动听而扣人心弦的一首歌,其句式:“一个……,一个……”与元杂剧的【混江龙】与【油葫芦】等句式近似。而这两个曲牌特别是在描述爱情故事中男女主角时,曾为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所选用。《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自从老夫人失信于张君瑞,亲事便当场作废!莺莺与君瑞各自愁云满脸、泪眼不干。剧作家写道:“夫人失信,推托别词;将婚姻打灭,以兄妹为之。如今都废却成亲事,一个价愁糊突了胸中锦绣,一个价泪揾了脸上胭脂。”㊵

紧接着又借【油葫芦】更进一步填写出两人各自的伤心情态:“憔悴潘郎鬓有丝;杜韦娘不似旧时,带围宽清减了瘦腰肢。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线;一个丝桐上调弄出离恨谱,一个花笺上删抹成断肠诗;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传心事: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㊶ 而【枉凝眉】中的“美玉无瑕”,实际上也与《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之语句相同。书中描述莺莺在君瑞心目中的圣洁:“她是个娇滴滴美玉无瑕,粉脸生春,云鬓堆鸦。”㊷

至于《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中的典故,又被曹雪芹直接搬来作为宝、黛二人私下的对话。《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如今却见她和宝钗亲昵相好,心中闷闷不解:“她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如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了十倍。”又见宝琴也与黛玉亲敬异常,宝玉看着,只是暗暗纳罕。于是宝玉便来到黛玉房中,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还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七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得有趣 。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㊸

孟光与梁鸿“举案齐眉”的故事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㊹而贾宝玉所问的话,出自《西厢记》:“【三煞】他人行别样的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跟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㊺ 原来崔莺莺对贴身侍女红娘动用了心机,明明是鱼雁传书欲见张生,却欺骗红娘说这是一封拒绝信。红娘当下送信过去,张生看了却喜不自胜,口口声声说这是小姐向他提出了邀约:

(红云)怎见得她着你来?你解与我听咱。(末云)“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㊻

红娘得知自己被耍弄了,很是寒心,当场也埋怨:“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写着西厢待月等得更阑,……他着紧处将人慢,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他人行别样的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㊼ 而《红楼梦》的作者便引用了这一段话,让贾宝玉隐晦地询问林黛玉几时偷偷和薛宝钗和解了?那林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这原问得好。他也问得好,你也问得好。……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上’就接了案了。”㊽整段情节从第四十二回黛玉在酒令中失言起,继而有宝钗着人雨中送燕窝来,一直铺叙到第四十九回为止,整整八回乃至于终结处,曹雪芹还是引用了《西厢记》里的句子来收尾:“【脱布衫】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味的将言语摧残。把似你使性子,休思量秀才,做多少好人家风范。红做拾书科。”㊾这“小孩儿家口没遮拦”出现在《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莺莺教训红娘:别再任性替张生说话,我要写一封信去拒绝他,让我好好维持大户人家女子的风范。此处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借用、转化,进而成为薛宝钗诚心教导林黛玉维护阃范的语境。由此可知《西厢记》一书对曹雪芹创作的具体影响。

图片

图片

结语

本文针对《红楼梦》与《西厢记》共八项互文处进行文句的排比对照,进而分析其间语境的转换与修辞的多义性。从中我们发现《红楼梦》文本意义的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西厢记》的借用与转译。在跨文本的互动解读中,又使我们看到《红楼梦》里渗透着与前代诸多文本不断对话的巨大文学场域。循此,我们可以重新开启解读《红楼梦》的新扉页,以地毯式的搜寻,进一步深度探索其繁复多元的文学意涵。

注释
①⑩⑪⑫⑬⑰⑲⑳㉕㉖㉘㉙㊲㊳㊴㊸㊽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红楼梦新注》,里仁书局2018年版,第613一610、86、663、87、87、685、685、714、649、650、1531、1532、2097、2101一2102、1326一1327、147、147页。
②曹雪芹、高鹗著,脂砚斋、王希廉点评《红楼梦》,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5页。
③④⑤⑨⑭⑮⑯⑱㉑㉒㉓㉔㉗㉚㉛㉜㉝㊵㊶㊷㊺㊻㊼㊾《暖红室汇刻传剧第一种西厢记》,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⑥⑦⑧兰陵笑笑生《万历本金瓶梅词话》,里仁书局2020年版,第29一30页。
㉞参见《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12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09: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西厢记》,有什么特殊含义?
激流一舟 2023-10-25 发布于中国香港  |  13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作者:水溶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红楼梦是细节描写的集大成者,很多表情达意、隐喻影射的部分,借用了戏曲的侧面摹写,含而不露,意蕴深刻,让读者津津乐道,猜想不断。其中宝黛二人对话过程中,引用最多的戏文就出自《西厢记》。

戏曲西厢记见证了大观园中少年少女的情感变化,如果说红楼梦是大戏一场,那么《西厢记》就是妙用的戏中戏。
图片
0
1
《西厢记》是宝黛互认知己的发端

在《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中,宝玉背着人偷看《西厢记》被黛玉抓了个正着,两人便共读西厢。黛玉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读书忘情,借用西厢记中张生的台词对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话是宝玉拿张生自喻,将黛玉比作崔莺莺。此举无异于是当面表白示爱,有违礼教,以至于林黛玉听了,微腮带怒,薄面含嗔。

宝玉着了急,胡乱发誓了一通,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这句也是借用的西厢记中的对白,是红娘骂张生的话。

黛玉对宝玉的嘲笑,没有套用崔莺莺的话,而是借用了红娘的话,一来是掩盖自己的羞恼,二来也是调侃宝玉不读圣贤有用之书,而读风月戏文,是无用的假把式。同时,作者也暗示了宝玉无法承担起复兴家族的大任,无法给予林妹妹终身幸福。

一句戏文三重妙用,既刻画出了宝玉的富贵闲人的形象,也点出了黛玉的伶俐可爱,更是在一片青春洋溢岁月静好的氛围中,为后文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图片

图片
0
2
《西厢记》是宝黛爱情萌芽的见证

随着宝黛二人的成长,儿女情在他们心中渐渐生根发芽,宝玉窥见黛玉在房中细细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是黛玉忘情的表现。
而宝玉忘情则更为露骨,他见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黛玉吩咐紫鹃给她打水洗脸,紫鹃却先倒茶给宝玉吃,于是宝玉更得意忘形了,借题发挥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原句是西厢记中张生对丫鬟红娘所说的话,此时的宝玉也是将自己比作张生,将黛玉视为崔莺莺,而紫鹃就是现成的红娘。意思是爱惜丫鬟紫鹃不舍得她干活,其实是疼惜小姐黛玉,不想与她分离。

但是这句话实在太过冒犯,让黛玉登时撂下脸来,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

虽然宝玉借戏文表露心意的行为,惹恼了黛玉,但恰说明爱一个人是藏不住的。宝玉从紫鹃说:“他是客,自然先倒了茶来再舀水去”的话中就联想到了为张生、崔莺莺牵红线的红娘,可谓印证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关的,也会在心中拐几个弯想到你。

图片

图片
0
3
《西厢记》是黛玉伤情遣怀的流露
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不觉心动神摇。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庚辰脂批:前以《会真记》文,后以《牡丹亭》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诗词,总是急于令颦儿种病根也。

黛玉的痴病因情而生,就容易因相近的戏文唱词,而勾起内心的情思幽情。她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这里的“双文”指的是《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二“莺” 字为双文。黛玉由《牡丹亭》的哀婉唱词联想到《西厢记》中有同样伤愁的意境,又通过幽僻孤寂的景象联想到崔莺莺的身世,进而自艾自怜。

可以说被困家中的杜丽娘和失去父亲的崔莺莺,她们的处境与心境都与黛玉有相似之处,那些凄凉哀怨的唱词,牵引出了黛玉内心深处的彷徨与孤寂。

图片

图片
0
4
《西厢记》也是黛钗接纳彼此的隐喻
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并不知黛玉和宝钗达成了金兰契的事, 因而疑惑黛钗二人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

宝玉便找了黛玉来,借西厢记的典故来探问真相:“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

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一听他的话,就知道宝玉问的是自己与宝钗关系变好的原因。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

原话出自《西厢记·闹简》,是《西厢记》的第三本第二折,描述了崔莺莺与红娘主仆之间互相防备和试探的故事。红娘探望张生病情回来,带来了张生的一纸情书,却没有言明,让崔莺莺自己去发现。崔莺莺怒斥红娘,其实是故意这样做来试探红娘是否忠心。

红娘看破了崔莺莺装怒的伎俩,剖白自己不识字也没向老夫人告密。莺莺见红娘不识字便又耍了个花招,写了一首情诗却告诉红娘是一首绝情信。红娘既怪罪小姐,又担心张生看了这首绝情信会受不了,不知如何是好。当看到张生阅信后欢喜连连,红娘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了,很是恼怒,便说出 “将他来别样亲,把俺来取次看,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的质问,意思是:小姐不是要与他绝交了么?将我抛一边,你俩什么时候又好上了?

图片

举案齐眉原本指的是梁鸿接的妻子孟光的食案,《西厢记》里红娘说“孟光接了梁鸿案”,用来表示反常的事情。再加上红娘 “小孩儿口没遮拦,一味的将言语摧残”的一通埋怨,就更显得自然而有趣味。

宝玉借用“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来作问,得到答案后又以“小孩儿口没遮拦”一语双关来打趣黛玉,行酒令情急之下将风月戏文“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说了出来。可见前后戏文妙用得非常贴切。

一则表现了宝黛二人情谊非比寻常,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话只有彼此才明白。二则化解了黛钗之间的心结,二人对话中没有提及宝钗的名字,字字句句却都说的是宝钗。可以说暗示了宝黛婚姻中隐藏了一个第三人,那就是宝钗,可谓巧妙之极了。

《西厢记》是红楼梦里的戏中戏,精妙的戏文几乎贯穿于前八十回,作者借用《西厢记》反衬、暗喻、类比、化用,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为人物命运埋下了草灰蛇线的伏笔,非常值得细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4: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采芝仙人有什么寓意
360U27673720652016.09.21浏览57次收藏分享举报




2个回答
领导体制
2016.09.21
推荐答案
芝,指灵芝;采芝人,即摘采灵芝草的人。古时候以灵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不老,所以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也被用作代指隐居的仙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4: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寿蔡大资
[ 宋 ] 华镇
原文
德绪先流庆,高门早诞贤。星杓方历次,羲驭欲贤天。

博大天殊禀,高明道有传。逢原从左右,中礼在贤旋。

网辖提携早,枢机委寄专。先猷重有作,庙算远无前。

避宠辞帷幄,分华出涧瀍。条流图外事,谈笑握中权。

吏胆销精密,民心适静便。旆閒清洛日,牙耸碧嵩烟。

世路观无迹,神机体善渊。弦歌随绛帐,笔削起韦编。

已觉留司久,弥增注想坚。钧衡终所倚,衮绣伫来还。

今日知祈祷,灵椿比大年。

作者介绍

华镇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0:31 , Processed in 0.0757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