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7|回复: 50

香残燕子楼粉坠百花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发表于 2024-8-12 08: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唐多令·柳絮

译文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

注释粉:指柳絮的花粉。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

赏析此句写林黛玉以飘泊的柳絮自比,“粉”、“香”喻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坠”、“残”喻命运簸弄的不幸,道出了林黛玉凄惨的结局。





[url=][/url]




原文[url=][/url]

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一团团的洁白柳絮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飘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难舍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
草木好像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来收!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漂泊,怎忍心使你长久地逗留!

注释
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粉:指柳絮的花粉。
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赏析[url=][/url]

  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空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6: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明 ] 邓云霄
原文
双燕楼中羽翼乖,百年欢笑竟难谐。萦回旧恨缠红缕,零落新妆断玉钗。【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无复行云归独寝,空馀明月照幽怀。【曌】可怜曲罢梁尘歇,春雨泥融草满阶。

作者介绍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清 ] 何嘉延
原文
极目古徐州,斜阳睥睨愁。黄河闻改岸,红粉尚名楼。

芳草长埋恨,悲风不待秋。尚书遗墓在,可有佩环游?

作者介绍

何嘉延
字奕美,浙江山阴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宋 ] 汪元量
原文
楼颠瓦解草如鬣,燕子不来风猎猎。

倚筇搔首重徘徊,野花丛里飞蝴蜨。

作者介绍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宋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

汪元量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宗教人物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

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 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随三宫迁往大都,出入宫中,侍奉元主,曾经在狱中探望过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为道士,获准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

汪元量诗多记录国亡前后事,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杜甫,他的诗有"诗史"的称号。汪元量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概述图来源)







基本信息
  • 本名

    汪元量


  • 大有


  • 水云,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


  • 所处时代

    南宋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钱塘


  • 出生日期

    1241年


  • 逝世日期

    1317年后


  • 主要作品

    《湖山类稿》《水云集》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侍宋生涯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 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折叠被俘入元

德佑二年(1276年),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 元兵入临安时,汪元量赋诗:"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谢太皇太后北行, "杭州万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一月,土星犯帝位,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这时中书省提出天有异象是宋公族在京导致的,于是请求元世祖下诏迁赵氏宗族到开平(即上都)。 而后瀛国公赵显、翰林直学士赵与前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内),汪元量与王昭仪也随行。在江南正炎热的六月天,一行人经历了"地有一尺雪"、"指堕肤亦裂"的艰辛旅程,一路出居庸关,登李陵台,拜昭君墓,经过寰州、居延,北上开平,一去几年。太后一行漂泊途中,生活困顿,食不果腹,幼帝与全后母子心酸,汪元量自言"书生不忍啼",仍然一直守护着幼主太后到处漂泊,一路上经历的所见所闻都有诗歌记载。


折叠知遇元廷

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汉人,汪元量一行到达大都后,元廷在三宫北上之初给予了他们相当优厚的待遇,各种宴请更是接连不断,汪元量作为三宫的亲近侍从,常常随三宫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 他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以琴名于大都,元世祖听闻他善琴,便下诏令他入宫侍从,因此他经常受到元主恩遇。他还授瀛国公赵显诗书,期间曾出仕翰林院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汪元量被任命为岳渎降香的代祀使, 与朝廷重臣严学士同行,临行前世祖慎重地将此任务交给他们,并说"如联亲行岳顶来"(《北岳降香呈严学士》)。圣旨一下,立即起程,"一从得玉旨,勒马幽燕起。河北与河南,一万五千里"(《降香回燕》)。汪元量此次被任命为使者应该属于随行的汉人, 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出行,这一行足迹遍布黄河、长江流域,曾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北上游历过的汪元量,又一次有机会在中国的西北、西南、中部、东部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一段的走南闯北,约留下了诗歌四十多首,约占其现存诗歌的十分之一。这次降香,汪元量不仅祭祀了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四川青城山,还经过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拜祭了孔子庙。


折叠奏请南还

至元年间,谢太皇太后、王昭仪逝世,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汪元量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然而忠君爱国已成为融入他生命,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元世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汪元量得以归去,自号水云子。

南归后,汪元量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折叠
  • 特色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类稿》,称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诗史"。"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它记述的史实,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 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兴元府》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宋遗民同类的诗。

  • 风格

汪元量早期创作《居拟苏武》四首、《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颇有心得。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他在大都所作的《黄金台和吴实堂韵》《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章法。南归后写的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夔门》)。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折叠

以"德佑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

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他的〔长相思〕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 后期

"德佑之变"以后,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发出了"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慨叹。在大都期间,在一组〔忆秦娥〕词中,他冲破了传统的"宫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圆〕"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都感人至深。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陆游、辛弃疾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南归后,山河变色,"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眷怀故国,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感情更趋深沉。代表作是〔莺啼序〕《重过金陵》。


折叠音乐

汪元量是宋末有名的琴师,以善琴而供奉于内廷。他与郭沔刘志方等被称为浙派的开山鼻祖,他和郭沔把儒家的很多思维方式引入了古琴,在意识形态上又一次把古琴推向至高无尚的地位,迎合了封建文人的形而上学心理。在音乐上,创新的同时,又借鉴了古谱,江阁两派的优点。使浙派较当时民间江西派简洁直达其意,又较阁谱(派)通时韵,动听易懂。

据史料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秋,他两次去探望被关押在狱中的文天祥。第一次,为其弹奏《胡笳十八拍》。第二次,为其弹奏《拘幽十操》等十首曲子,琴音深沉悲凉,怆人心弦。其中一些是古曲原作,有一些是经过汪元量的加工,还有一些是汪元量的新作。这正是孔子提倡的"兼济天下"在他身上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的表现。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召他入宫,他婉拒后请求出家为黄冠道士,获准后携琴归里,终生奉道,云游四方在失意潦倒、隐居山间之际依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并传播琴道。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邓光荐:忠钩义尽,光芒错落,照乘前后,其度越流俗,何翅百倍。(《题水云诗》原载《永乐大典》卷909)

曾子良:①出入贯穿,驰骋上下,乐府诗学黄庭坚五言诗则有杜甫之遗风。②为人质朴简默,似不能言者。而德佑元、二间,贾似道悉精锐、竭帑藏以出,国人皆知其有无君之心,知而不敢言,言而不敢尽,水云秉笔直言,抉剔奸肠,尤见其忠肝义胆,使万世之下,仍使乱贼生畏。(《题水云湖山稿》原载《永乐大典》卷909)

潘耒:汪水云诗,元名人共相推许,有诗史之目。其咏宋幼主降元后事,皆得之目击,多史传所未载。(《书汪水云集后》)

李钰:①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湖山类稿跋》)

②汪水云《类稿》,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微而显,隐而彰,哀而不怨,唏嘘而悲,甚于痛哭,岂《泣血录》所可并也。(《书汪水云诗后》)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折叠行迹无踪

汪元量返回钱塘一带后,往来鄱阳湖间,风踪云影,倏无定居。当时的人无法猜测他去留的踪迹,于是多认为他已经成仙,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当时的人都画他的像来奉祀他。


折叠圣赐泪砚

《改虫斋笔疏》记载:汪元量藏有赐砚,背刻"天锡永宝"四分书,右刻水云二篆字,左刻楷书绝句云:"斧柯片石伴幽闲,堪与遗民共好顽。试忆当年承赐事,墨痕如泪尽成斑。"


折叠和诗怀旧

《宋诗纪事》记载:汪元量跟随三宫北去后留滞北京。当时同行的还有王清惠、张琼英等,都是以前宋廷里的宫人,擅长诗词,相见之后不一番涕泣。王清惠曾作《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汪元量有诗相唱和:"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黄金台迥少知己,碧玉调高空好音。万叶秋声孤馆梦,一窗寒月故乡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潇潇入短襟。"话里行间满是别古伤今之情。汪元量获准离开大都时,曾经与其一起侍奉宋廷的十八个宫人在城内酌酒畅饮为其践行,击鼓弹琴,纵歌叙别。还没有唱几句话,便是哀音哽咽,泪如雨下。《西湖志余》记载:当时一旁的人都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劝,于是便分韵赋诗为赠,留作念想。作诗者为王清惠、陈真淑、黄慧真、何凤仪、周静真、叶静慧、孔清真、郑惠真、方妙静、翁懿淑、章妙懿、蒋懿顺、林顺德、袁正淑十四人。


折叠挚友相惜

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几度入狱探视,两人品评《行吟》,奏《胡笳十八拍》,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宋遗民录》记载: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惺惺相惜、互相激励,成就一段佳话。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 家世

汪元量是宫廷琴师汪琳的第三子,《题汪水云诗卷》中刘师复题诗云:"万里归来葺故园,阚湖新结小船轩。双亲八十喜康健,七子侍劳三十孙。"可得知元量共兄弟七人,水月亦当为其中之一,其余姓名皆不详。

《湖山类稿》卷四《南归对客》有"堂前双老亲,粲粲色敷腴"、"呼儿斫海鲸,新篱酒盈壶"的句子,说明元量自燕京南归杭州后,双亲还健在,膝下有子侄。

  • 好友

在《增订湖山类稿》收的四百八十首诗、五十二首词中,汪元量的诗词唱和者以及诗词中提及的有交往的人物共有三十九人,包括柴望、奚秋崖、徐雪江毛逊、林防、杨镇、杜德机吴坚、家铱翁、黄千户、卢奉御、王奉御、王清惠(王昭仪)、赵与芮留梦炎文天祥、景僧录、严学士、昝顺(原名昝万寿)、青阳梦炎、李迁、周方、马廷鸾章鉴曾子良、陈杰、赵文、凤山提举、赵淇、皇甫秀才、傅立、刘桃冈、开先长老、张驴等。而在给汪元量的赠诗、题诗、序跋文中,又有刘辰翁刘将孙吴仁杰赵众胡斗南、刘师复、罗志仁、孙鼎、彭森、萧幽、萧埙、刘困、刘丰禄、萧球、赵云、罗绮、张弘道、张时中、尹桨、萧克翁、祝从龙、夏天民、王祖弼、戴仁杰、曾顺孙、刘震祖、李嗣彭、李嘉龙、兜率长老、虚谷、熊仲允、萧炎丑、黄居仁、永秀、杨学周、萧灼、觉性、杨学李、叶福孙、祖惟和、黄圭、张高老、严日益、聂守真、黄建可、陈泰等四十八人。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湖山类稿》13卷,《汪水云诗》4卷,《水云词》2卷,已佚。清代乾隆间,鲍廷博刘辰翁选《湖山类稿》5卷(前4卷为诗,第5卷为词),《水云集》1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 300多首,词20多首,《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孔凡礼自明代抄本《诗渊》及《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100首,词20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汪元量作品摘选<br>

类型

篇目


太皇谢太后挽章》《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徐州》《利州》《秋日酬王昭仪》《湖州歌九十八首》《潼关》《杭州杂诗和林石田》《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黄金台和吴实堂韵》《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


(参考资料)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关于汪元量入道的原因,学术界颇有争论,以下几种看法兼而有之:

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

其三、蒙元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9: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页 > 元代诗人 > 萨都剌的诗 > 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 > 画眉人远繁华歇,无数远山生暮愁翻译赏析
画眉人远繁华歇,无数远山生暮愁
朝代:元代 作者:萨都剌 所属诗词: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 更新时间:2021-05-23
何处春风燕子楼,断碑落日古城头。
画眉人远繁华歇,无数远山生暮愁。
作者萨都剌简介
萨都剌
萨都剌,字天锡,别号直斋。本答失蛮氏,祖父以勋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萨都剌」者,犹汉言「济善」也。弱冠登泰定丁卯进士第,应奉翰林文字。出为燕南经历,擢御史于南台。
萨都剌的诗词全集: 《杨妃病齿图》 《赓覆字韵》 《夜兴》 《病中杂咏》 《竹枝词》 《宿台山寺绝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1: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梁祝 - 民间传说故事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梁祝

出处
中国民间传说


主人公1
梁山伯

主人公2
祝英台

目录
1古代故事
2民间传说
3梁祝歌谣
4同名越剧
折叠编辑本段古代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1],是一个传说故事,故事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杨妃扑蝶//玉蝴蝶+晴雯坠扇}】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梁祝》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折叠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折叠历史渊源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士族文化荟萃的大都会绍兴。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鄮县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

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据传,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11.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折叠故事基本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折叠不同故事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

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微山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7)诸城版本

山东诸城的梁祝传说,被列入诸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公布。

(8)原版

《本衷册书》之《梁祝志》,《宣室志》记载:

英台,祝氏儿游学红罗书院,与梁山伯者同肆业,儿男共室久择情之,私结三年外而不宣。文才,马氏宗人。屋英台之竹马。晓情权归,而英台不顾。载三绝决。马氏愤然怒告乡邻。梁祝叻栗,祝假歉而出,绝杀马氏秘钭瞑登号呦。吏姆溽耵其罪,难甄焉,层层殇叠。皇之威动

自古至今,关于梁祝的传说,可谓流传广而久远,遍及国内外众多地区,其内容也大致相同。而诸城的梁祝传说却别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实、美丽、亲近、悲壮而独具特色。传说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其一,在位于诸城市北部的相州镇梁山屯村,村民声称,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传说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亲也曾办过塾堂,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败落下来。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待山伯长到十六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远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读书,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处处受到师父的关照,学绩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遗迹至今尚存,大门石墩及书房寝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称,感情笃深。一晃三年过去,直至学业完成下山之时,山伯也未察觉出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诸城市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上,才被英台劝住,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至今犹在,是一座不大的悬砌拱桥,石桥面上磨蹭光滑,仍相当结实,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就在这小石桥上,英台面对相处三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依依惜别。

当山伯再回山拜别师父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赶忙前往祝家提亲。谁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当梁山伯知道祝员外已将英台强行许配马文才后,连英台也不曾见一面即被逐出门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终日咳嗽,汤水不进,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结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时,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到别处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因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说完后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梁母果然依照儿子的嘱咐,将山伯远葬到现今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诸城市石桥子镇西的祝家楼村,村人亦称,祝英台就是该村祝员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楼村的四角上,四楼对应,祝员外即家居东北楼。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红儿,只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请求,于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装去小梁山求学。

英台上山以后,一直隐瞒真实身份,两年过去竟无人察觉,直到第三年临近学业将止,才被师父窥出些端倪,他见英台方便时与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师母便暗中留意,果然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师父思忖良久后说:“反正也快终业了,还是不张扬为好,传出去会坏了人家的名声。”于是英台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台回家以后,方知父亲已为自己许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来提亲被父亲拒绝,便终日以泪洗面,再闻山伯已殉情而死,葬于里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并在嫁妆一事上百般纠缠,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轿时又提出必须在里丈河北岸落轿一次,以祭拜梁兄亡灵,否则绝不上轿,这才上演出裂冢化蝶那一场戏来。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楼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认有英台其人,更不是祝家楼人。多少年来,凡是表现《梁祝》内容的戏剧、电影、鼓词等,一概不准进村演出,也不许祝姓村人到外村听看,并延续着一个梁祝不通婚的风俗。据另姓村人介绍,祝家认为,本族出了祝英台这样一位女子,没有家教,有辱门风,故不得宣扬。这样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证实了祝英台确是祝家楼人。

其三,在诸城市北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条通往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庄子村的旧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于土丘之上,封土之上双顶并立,墓周杂草丛生,墓体青草覆盖,立于墓上,南望渠河,北览安丘,东西两道行人,尽收眼底,这就是梁祝冢。据里丈村人讲,这里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传说有两种,一说是祝英台出嫁那天,风和日丽,花轿刚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风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轿,前去祭拜梁兄亡灵,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绝,声泪俱下,历数梁兄情意后,撞碑而死,家人遂将英台合葬于此。一说是当时确有坟墓裂开之事,英台钻入,遂翩翩飞出两只蝴蝶,把个马文才急得绕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儿蒺藜。细观墓周,确有层层蒺藜草缠绕。

二、历史渊源

诸城的《梁祝》传说据考最早始于晋代或南北朝时期,完整故事形成于唐,由艺人传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在梁祝的传说中,诸城人历来都认定梁祝的故事就发生在诸城,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诸城人,而且有真村名、真地点,更有真人物、真情节,较之其他地区的传说更完整,更真实。传说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无处能比。诸城人常以本地出过这样一个故事而津津乐道。老到叟妪,小到稚童,都能知晓并讲出梁山屯的梁山伯和祝家楼的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并会到里丈河北去指冢为证。

有研究指出梁祝故事的雏形,即是《华山畿》。六朝时期,江南盛传《华山畿》这首令人性灵摇荡的民歌,《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亦有记载。

三、主要特征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四、重要价值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折叠篇目及流传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3则浙江(其中宁波22则,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剑英台扇等15则 江苏

△三蝶奇缘等8则 广西(其中有壮族、瑶族)

△尼山姻缘来世成等6则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则福建

折叠编辑本段梁祝歌谣
△梁祝叙事山歌2885行 流传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284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义兄弟攻书传25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柳荫记676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英台恨8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缘传 889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后传 1865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游地府后生结夫妻 105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狱全歌 4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折叠编辑本段同名越剧
越剧明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时间:2012年9月21日-2012年9月22日

场馆: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折叠演出场馆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公共大厅

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结构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东西长轴为 212.20 米,南北短轴为 143.64 米,建筑总高度为 46.285 米,地下最深处为-32.50 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地铁天安门西站相连,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商店等服务场所。

折叠场馆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人民大会堂西侧。

折叠场馆交通
天安门西站:1路、5路(南长街站亦可)、10路(石碑胡同站亦可)、22路(石碑胡同站亦可)、37路、52路、728路、802路、205路(夜) 北京供电局站:特2路(前门西站下车亦可)、9路(前门西站下车亦可)、646路、209路(夜);前门西站: 特2路(北京供电局站下车亦可)、特4路、特7路、9路(北京供电局站下车亦可)、44路、67路、301路、337路、673路、808路、901路、212路(夜)

参考资料
1.走进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其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 [2018-3-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2: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宋代词人晏殊词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收录于《全宋词》中。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全宋词》


文学体裁


作者
晏殊


婉约词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作品鉴赏
4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蝶恋花⑴

槛菊愁烟兰泣露⑵,罗幕轻寒⑶,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⑷,斜光到晓穿朱户⑸。

昨夜西风凋碧树⑹【{王熙凤谐音西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⑺,山长水阔知何处?[1]
【{凤栖梧===王熙凤+秋桐【冰山】==}】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折叠白话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意境图
意境图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1]

折叠名家点评
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 (《人间词话》)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2][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2: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1.蝶恋花

2.凤栖梧

3.燕飞楼
4·烟锁杨5.凤食竹
关盼盼白居易燕子楼事件 关盼盼和白居易
[size=0.24]2016-12-19 10:03:45首页

[size=0.36]  关盼盼白居易燕子楼事件,关盼盼是唐代的名伎,她拥有美丽的外表和精湛的舞技,当时白居易在张府做客的时候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白居易对关盼盼应该也有倾慕,据说后来关盼盼的死跟白居易写的诗也有一定的关系。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盼盼白居易燕子楼事件。
网络配图
  关盼盼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后来,关家家道中落,出于无奈,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唐宪宗元和年间出守徐州,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关盼盼的诗文十分赞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曼舞,更使这位身为封疆大臣的显官如痴如醉
  大诗人白居易当时官居校书郎,一次远游来到徐州;素来敬慕白居易诗才的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关盼盼对这位大诗人也心仪已久,对白居易的到来十分欢喜,宴席上频频执壶为他敬酒。酒酣时,张愔让盼盼为客人表演歌舞,想借机展露一番自己爱妾的才艺。关盼盼欣然领命,十分卖力地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长恨歌”和“霓裳羽衣舞”。借着几分酒力,盼盼的表演十分成功,歌喉和舞技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白居易见了大为赞叹,仿佛当年能歌善舞的倾国美人杨玉环又展现在眼前,因而当即写下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意思是说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无与伦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她媲美。这样的盛赞,又是出自白居易这样一位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之口,使关盼盼的艳名更加香溢四方了。
  守节不移
  两年之后,张愔病逝徐州,葬于洛阳北邙山。树倒猢狲散,张愔死后,张府中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张府易主后,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只有一位年迈的仆人相从,主仆二人在燕子楼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燕子楼地处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是张愔生前特地为关盼盼兴建的一处别墅,楼前有一湾清流,沿溪植满如烟的垂柳,雅致宜人。这是关盼盼和张愔一同议定的楼名。昔日关盼盼与张愔在燕子楼上看夕阳暮色,在溪畔柳堤上缓缓漫步;如今却是风光依旧,人事全非,关盼盼不再歌舞,也懒于梳洗理妆,度过了十年,关盼盼的这种忠于旧情、守节不移的精神,赢得了远近许多人的怜惜和赞叹。
网络配图
  香消玉殒
  元和十四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对关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并且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因关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张仲素这次带了关盼盼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让白居易观阅。白居易展开素雅的诗笺,上面写着这样的诗: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那时夫妻恩爱相随,这时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为关盼盼黯然神伤,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泪。捧着诗笺,大诗人爱不释手地反复吟咏,心想:张愔已经逝去十年,尚有爱姬为他守节,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又转念一想:即使如此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为何不追随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叹的凄美韵事呢?于是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白居易十分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设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更显得凄冷与孤寂。独居楼上的关盼盼想必受尽了相思的煎熬。张愔离去后,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忽然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白居易对关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这时为何又要劝她以死殉情呢?这并不是他有心要伤害关盼盼,只因为按当时人们的道德标准来看,能以死殉夫,实是女人的一种崇高无上的美德。白居易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为了更明朗地表达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网络配图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关盼盼接到诗笺,先是有一丝欣慰,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因而她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她不可遏制地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张仲素见状,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着她暗暗落泪。哭了不知多长时间,渐渐地,关盼盼似乎已从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头绪,于是强忍着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白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网络配图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在关盼盼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她以自己高贵的死,回敬了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




金陵五题·并序
[ 唐 ] 刘禹锡

原文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译文

石头城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乌衣巷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注释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凉山一带,三国时期孙吴曾依石壁筑城。

山围:四周环山。故国:故都,这里指石头城。周遭:周匝,这里指石头城四周残破的遗址。

潮:指长江江潮。空城:指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

淮水:流经金陵城内的秦淮河,为六朝时期游乐的繁华场所。旧时:昔日,指六朝时。

女墙:城上的矮墙,即城垛。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军士都穿黑衣,故名。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台城: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其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江令宅:陈代的亡国宰相江总的家宅。江总字总持,是陈朝后宫 “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5: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蝶恋花·一霎秋风惊画扇
[ 宋 ] 晏殊
原文
一霎秋风惊画扇。艳粉娇红,尚拆荷花面。草际露垂虫响遍。珠帘不下留归燕。

扫掠亭台开小院。四坐清欢,莫放金杯浅。龟鹤命长松寿远。阳春一曲情千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5: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类型:不限 场景 动植物 季节 节日 景色 目的 情感 人物 其他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 宋 ] 柳永
原文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译文
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注释
凤栖梧:又名“蝶恋花”、“鹊桥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清歌:清亮的歌声。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白居易《长恨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
凤栖梧
[ 宋 ] 柳永

原文

蜀锦地衣丝步障。

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

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

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6: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笑令(⑥盼盼)
秦观秦观〔宋代〕

诗曰:百尺楼高燕子飞。楼上美人颦翠眉。将军一去音容远,只有年年旧燕归。春风昨夜来深院。春色依然人不见。只余明月照孤眠,唯望旧恩空恋恋。
恋恋。楼中燕。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空锁楼中深怨。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6: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唐多令·柳絮》
译文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

注释粉:指柳絮的花粉。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

赏析此句写林黛玉以飘泊的柳絮自比,“粉”、“香”喻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坠”、“残”喻命运簸弄的不幸,道出了林黛玉凄惨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明 ] 徐渭
原文
牡丹春后惟枝在,燕子楼空苦恨生。

昨泪几行因拥髻,当年一顾本倾城。

分为翡翠笼俱老,讶道泉台伴不成。

犹胜分香台上妾,更无一个哭西陵。

作者介绍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明 ] 李云龙
原文
雕阑露掩银河杳,漠漠巫云隔重峤。回身背烛拥孤帏,怨雁哀虫夜相吊。

花落寒淮水乱流,越罗衫薄不胜秋。宝枕香残玉钗折,梦魂先向九京游。

尚书高冢杳何许,闻道白杨堪作柱。欲将瑶瑟奏孤鸾,有怨难通洛阳土。

妾自有心难具陈,绿珠非爱坠楼身。牡丹春后看何似,多谢题诗白舍人。

作者介绍

李云龙
李云龙,字烟客。番禺人。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明亡,不知所终。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明 ] 李云龙
原文
雕阑露掩银河杳,漠漠巫云隔重峤。回身背烛拥孤帏,怨雁哀虫夜相吊。

花落寒淮水乱流,越罗衫薄不胜秋。宝枕香残玉钗折,梦魂先向九京游。

尚书高冢杳何许,闻道白杨堪作柱。欲将瑶瑟奏孤鸾,有怨难通洛阳土。

妾自有心难具陈,绿珠非爱坠楼身。牡丹春后看何似,多谢题诗白舍人。

作者介绍

李云龙
李云龙,字烟客。番禺人。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明亡,不知所终。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明 ] 邓云霄
原文
双燕楼中羽翼乖,百年欢笑竟难谐。萦回旧恨缠红缕,零落新妆断玉钗。

无复行云归独寝,空馀明月照幽怀。可怜曲罢梁尘歇,春雨泥融草满阶。

作者介绍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宋 ] 文天祥
原文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娥眉,蛾眉,峨眉有什么区别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3个回答#热议# 海关有哪些禁运商品?查到后怎么办?


猴猴炒猴猴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1-16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关注



展开全部

1、娥眉:细长而弯的美丽的双眉,借指美女。

2、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

“娥眉”、“蛾眉”是相通的。

3、峨眉,山名,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作者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08: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
[ 宋 ] 陈荐
原文
仆射新阡狐兔游,侍儿犹住水边楼。

风清玉簟慵欹枕,月好珠帘懒上钩。

寒梦觉来沧海阔,新诗吟罢紫兰秋。

乐天才思如春雨,断送残花一夕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7:45 , Processed in 0.8665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