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0|回复: 14

红楼梦:大旨谈情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末世万象,激荡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发表于 2024-9-5 11: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大旨谈情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末世万象,激荡着历史风云2022年04月14日 19:48 少读红楼
[url=]语音播报[/url][url=]缩小字体[/url][url=]放大字体[/url]微博[url=]微信[/url][url=]分享[/url][url=]0[/url]



脂批指出,宝玉是作者“自寓”,看到文本前八十回,宝玉依红偎翠,锦衣玉食,安富尊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作者曾长期经历过豪奢生活,即使最后繁华落尽,颠沛流离,曾经的美好也足以抵消这一切,但这其实是误读了文本。

文本开始于“热日无多”(脂批)的末世,因此,文本其实是末世哀歌。但是,文本以梦幻形式呈现,幻境中的时间打破了常规物理时间的界限,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注1],让文本看起来像是“九十春光寓言”(脂批),宝玉因而也在幻境中穿梭了“九十春光”中最繁华的时段。

“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的判词,脂批指出“感叹句,自寓。”)的作者,显然没有这份幸运,他只是这首哀歌里最悲怆的临终曲中的一个忧伤的旋律而已,他所经历的不过是梦里繁华,正如第五回脂批指出:“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

因此,可以说是作者站在末世所谓的石头下凡的这一瞬间,以此为时间中心点,回望风云激荡的九十年历史。但作者“具菩萨之心”(脂批),他在宝玉的人生悲剧之上,又超越了悲剧,为芸芸众生指明了可以进入怡然自得之乡的出路。

第二十二回脂批指出:“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应作黛玉[注2]看的贾宝玉,更具家国政治之意涵,他曾经陷入家国政治之“黛玉”,执迷不醒,但最终梦醒时分,选择跳出红尘,化身为“情僧”,并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以入世之心出世,心中有佛,有万民,悲天悯人,即贾宝玉之象征物“通灵宝玉”所隐喻的“除邪祟、疗冤疾、知祸福”;应作宝钗[注2]看的甄宝玉,则更具世俗生活之意涵,最终则更像“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是以出世之心入世,不为物羁,不为媚俗,而自成高格,可称为“冷香丸”之境界[注3]。

脂批指出:“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璎珞、“冷香丸”的药方及药引子都与二仙和太虚幻境大有干系。“通灵宝玉”的寓意与“冷香丸”的功效相通,也与太虚幻境的寓意相近。因此,二宝是“一对儿”[注4];甄、贾宝玉所达到的智慧之境界,其实也是相通的,这一境界,即脂批所指出的“情不情”。

第一回,正文介绍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时,脂批指出:“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羲皇上人的释义为太古的人。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晋陶潜《与子俨等书》:“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作为甄、贾宝玉最终寻找到的“除邪祟、疗冤疾、知祸福”之真正的命根子,“情不情”与羲皇上人的境界类似,也可以说是所有梦中人自我拯救的处世智慧之“门”,因此,“情不情”也“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脂批指出:“可见玉卿的是天真烂漫之人也!近之所谓呆公子,又曰‘老好人’、‘无心道人’是也!殊不知尚古淳风”。因此,可以说宝玉天性中带有太古之人的淳朴的基因,这正是他最终达到“情不情”境界的慧根。

用“贾雨村言”敷演出的“甄士隐”之红楼文本,呈现给读者的只有“大旨谈情”的风月宝鉴正面。故事的终局之前,从“世人意中”(脂批)呈现出的“似傻如狂”的所谓宝玉之“情”,其实都是宝玉通过“情”悟的方式,通往最终与“太虚幻境”警幻有关的“情不情”的萌芽,第二十二回脂批也指出:“宝玉悟禅亦由情,读书亦由情,读《庄》亦由情。”

第七十一回宝玉劝探春不要总听那些俗话,想那些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似乎宝玉“一心无挂碍”,其实至少在第七十回,前身贵为神瑛侍者的宝玉已经看破了无可如何的结局一一“第三春”在黛玉的令人撕心裂肺的《桃花行》中拉开帷幕,而且已是暮春,下一回文本马上进入大观园“第三秋”。宝玉看过《桃花行》后,并不称赏,反而滴下泪来,而脂批指出,玉兄的眼泪是不容易有的。宝玉这种表面上的无忧无虑,其实也是为未来的“情不情”作铺垫。

作者在不属于自己的末世,经历了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经历过的人生,再加上本身所具有的禀赋,他对人生悲剧性的本质有着远超常人的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在入世之艰难和出世之难舍之间,左右为难,因而作者的“自寓”(脂批),宝玉有两个一一出世之贾宝玉和入世之甄宝玉。

看似矛盾的两个宝玉,就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作者逝后,其好友张宜泉曾有伤悼之诗《伤芹溪居士》,诗中有“白雪歌残梦正长”,当指雪芹卒后,《红楼梦》原稿残缺之事,诗句含糊,有不易明言之隐。该诗称曹公为居士,作者最终很可能身居偏僻的山野,如居士般以出世之心入世,既出世又入世。这种生命状态,即第一回脂批所谓“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贾宝玉是作者的梦境,是对出世的向往,但又留恋滚滚红尘;甄宝玉是作者的现实,是对入世的归依,但又对解脱有某种渴望,正如“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的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因而,对于宝玉的风月之情的描写,似乎自相矛盾。

宝玉肯定和袭人有云雨之情,似乎跟麝月、碧痕也有男欢女爱。但第七十七回宝玉去探视病重将亡的晴雯,面对灯姑娘的调情,却手足无措;第七十八回,王夫人向贾母汇报撵走晴雯之事,并谈及袭人、麝月,贾母对众人说她眼中的宝玉:“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得。我为此也担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他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第八十回王道士猜宝玉有房中之事,被茗烟制止,宝玉犹不解。似乎宝玉完全不谙风月之事。

如此矛盾的描写,暗示“大旨谈情”的文本,在“情”的背后,“大有深意存焉”,同时这正是一个伟大而又痛苦的灵魂在文本中的呈现。

但是,文本“表里皆有喻也”(第十二回脂批),文本还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五回脂批指出:“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作者“秉刀斧之笔”,在呈现自身家史的同时,也暗写了清朝的国史。作为“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第七回脂批),秦可卿隐指谥号“密”的废太子胤礽,而钗黛“兼美”于秦可卿(第五回)。应作“梦政密”黛玉看的贾宝玉在为“真宝玉传影”(第二回脂批)的同时,他的人生轨迹更接近于王朝兴衰成败的历程;应作“梦凡密”宝钗看的甄宝玉,跌宕起伏的人生[注2]则更接近于作者的家史。

佚稿中,“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之一的“甄宝玉送玉”(第十八回脂批),其主要情节很可能是这样的:林黛玉泪枯夭亡,正统之残影即将烟消云散,贾环、贾赦、邢夫人等隐喻非正统一方即将开始完全掌权荣国府,寓言的“九十春光”也马上要到了尽头。应作黛玉看的贾宝玉永失他最挚爱的黛玉,相当于遗失了他的命根子一一“通灵宝玉”。

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这也意味着在此前后不久,贾宝玉也将失去“通灵宝玉”。遗失了的“通灵宝玉”在机缘巧合之下(很可能又是癩僧和跛道干的勾当),到了已沦为乞丐的甄宝玉手中,“通灵宝玉”可以“除邪祟、疗冤疾、知祸福”,其实就是《石头记》的本旨之一,“甄宝玉送玉”,历尽风月波澜的两个宝玉因“通灵宝玉”终于不用只在梦境中有交集,暗喻两个宝玉都在磨难之后,最终都拥有了实现超越悲剧的“通灵宝玉”之智慧。

作为作者“自寓”,实为同一人的甄、贾宝玉[注5]历尽风月波澜最终达到智慧境界,不正是作者在不属于自己的末世里所经历的艰辛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天才用他出神入化的魔幻之笔,为世界文学历史长廊创造出独特的“这一个”,而且还有两个分身,令人过目难忘,但又令人困惑不已,原因就在于文本是“表里皆有喻也”,不仅在风月宝鉴正面含有隐喻,在风月宝鉴背面还藏着相当于谜语中的“卷帘格”似的多层次隐喻。

因此,《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超越绝大多数小说,深刻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万象,写出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常人无法言说的真实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况味;对人性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写出了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和矛盾的感情世界;对人生透彻的领悟,写出了人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挣扎,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以及智慧应对之道,更在于它如神奇的魔镜一一风月宝鉴一样,令人难以置信地拥有“甄士隐”背面,在“大旨谈情”的表象下,激荡着恢宏壮阔的历史风云。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18-28《红楼“梦时间”》21《林黛玉一一末世哀歌,“九十春光”寓言》

注2、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30一37黛玉部分41-44宝钗部分

秦可卿魂托凤姐的耕读传家智慧,与“通灵宝玉”之境界和“冷香丸”之境界也是相通的。第十五回,铁槛寺附近的村庄为宝玉展示纺织技艺的二丫头,这是耕读传家智慧中的耕。脂批指出:“忙中闲笔、却伏下文。”、“处处点'情',又伏下一段后文。”,在佚稿中,甄、贾宝玉很可能和二丫头有戏分。

注3、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80《政治之“贾”,世俗之“甄”》

注4、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67《明明是悲剧,文本为何称之为“金玉良姻”?》

注5、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78《甄、贾宝玉实为同一人》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家“文”字辈取名的重大隐喻(二)
凡人侃红楼
2019-01-06 06:14
上期试析了贾政贾敏的取名用意,今天继续说说贾府中贾敷和贾敬二人的名字。

“敬敷”二字连用出自《尚书》之《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这段话是舜告诫契如何履行职责,教化百姓,在百姓中要始终如一推行“五品”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构成了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即“五伦”。后来,经过演化,到孟子时,进一步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
作者还通过可卿丧礼贾蓉捐“五品”龙禁尉一事,再次让读者关注到“五品”之教,而“五品”与“敬敷”是共同出现在同一段话中的。
作者之所以选择《舜典》中的这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还因为舜这个人。舜是一个大孝子,尽管父母和弟弟多次设法陷害自己,但是他仍然坚持孝顺父母,友爱弟弟,加上自己出色的管理才能,最终得到了尧的青睐,继承了尧的帝位。
作者用《舜典》及舜的故事,就是要告诉世人:一个人,特别是君王其自身修养和家庭内部成员间具有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家族兴旺、国家发达的重要保障,今天我们还在说“家和万事兴”。
由此,我们来反观宁府诸子弟行为,就会知道作者这样写作的用意了。贾敬对儿子贾珍失于教育,安于修道,宁府让儿子贾珍“翻了过来”也不闻不问;贾珍与儿子贾蓉有“聚麀之诮”;…。

为了让读者领会自己的意图,作者特意安排焦大来了一次“醉骂”,把宁府的丑恶行径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些失德乱伦的行为,就是五品不修,伦常败坏的表现,最终祸及子孙,导致宁府这一房头“绝灭无人”,验证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圣人之言。

而这与作者写给秦可卿的判词是相对应的:“…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从判词可以感觉到作者对宁府是带有批判性的。这种批判,作者写的很隐晦,是作者为尊者讳也。脂批也说,涉及到宝玉长辈,因命芹溪删去天香楼一节,正是此意。

作者通过贾敷贾敬二人的名字,探析了宁府绝灭的原因,就是五常不修,人伦败坏,破坏了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也算是作者的治国方略吧。作者正是运用中华文明中那些闪耀着先哲圣贤智慧的关于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和教训来剖析了宁府之亡也。而作者剖析的正是明朝之亡也。作者正是“怀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既“叹惜”也”“探析”了明朝之亡的史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脂批“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再认识
烟雨红楼
烟雨红楼
发布时间:04-07众里寻她千百度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作者:刘振兴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这里主要指脂批《石头记》)是作者曹雪芹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鸿篇巨著。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倍加爱惜,奉若至宝,并通过脂批达知读者,要尊重、珍惜和爱护这部作品。

在脂批《石头记》第五回的"新制《红楼梦》曲"第十三支《好事终》的后面,有一段脂批:"是作者具(原作见)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

在戚序本第十八回的"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处有夹批:"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

由此可知,"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是作者对读者的基本要求。

针对这两段脂批,本文拟回答三个问题: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含义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

这句话具体所指为何?

一、"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曹雪芹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部带脂批的书中充满"误谬"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戚序本是作者临终前最后修订的本子,也是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撰写而成的。第一回,在第一首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后面,有脂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这意思是说,脂批《石头记》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由作者的心血凝聚而成,字字有千斤之重!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作者的特殊用意!传抄者、刊印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作者的著书本意和谴词造句本意的情况下,对原著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不可随意更改。其中也包括那些除作者和批者以外的所有人认为是错句、错字、别字的那些地方,也都不能随意更改。

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

凡小说,均为作者虚构之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之素材,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艺术地再现的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传抄和出版过程中出现一些错字或错句而对主题有太大的影响。而脂批《石头记》则不同。脂批《石头记》因其作品结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的特殊性,而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区别。我们看"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一、它只有八十回,半部作品,似是未竟之作。二、书中有大量"误谬"。这是古今中外其他小说所绝对没有的。三、书中有多人的批语,以脂砚斋的批语为主。这就是作者留给我们后人的全部作品。因为作品的这种特殊结构,所以作者不把自己的作品叫做小说,而是叫做"假语村"、"荒唐言"。这种叫法,不单单是指作品乃作者虚构之故事,主要的还是因为书中有大量的为其他小说所没有的、与小说创作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不相符合的那些"误谬"。同时作者又告诫说,《石头记》是作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实录其事",是作者"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哭成此书","书未完,芹因泪尽而亡","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并强调说,读者和传抄者要"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但是,200多年来,很多人对这种告诫却置若罔闻。他们在没有弄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奇法秘法、作品的艺术结构的情况下,就主观地、盲目地、草率地对《石头记》进行善意的修改和评批,或恶意的篡改和诋毁。其中,最早的也是最彻底最恶劣的一次篡改当属高鹗、程伟元的程甲本和程乙本。时间是在曹雪芹去时27年以后的1791年。他们"没有经过曹雪芹的同意",就主观地武断地残忍地删掉了全部脂批,修改了书中"误谬",并后续了并非曹雪芹本意的四十回文字,使一部具有特殊艺术结构、特殊写作目的、"一喉二歌"内容的特殊的艺术作品变成了一部纯粹的小说。这样篡改的结果,彻底改变了《石头记》一书的性质,使一部以小说的形式做为掩护隐写一部历史的"史书"变成了一部"纯粹小说"。这种篡改的结果,抽掉了作品的灵魂,只剩下了作品的外壳;删掉了作品隐写历史的本质,只留下了作品的小说形式;使《石头记》失去了它应有的宝贵的社会历史价值,只保留下了它的作为优秀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艺术价值。

不仅如此,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时至今日,20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主管部门和出版部门,还在继续出版和销售这种被严重篡改后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伪本。在书的封面上还豁然写着"曹雪芹高鹗著"的字样。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大多数红学家们和红学爱好者们,还仍然坚持以此伪本作为自己的研究版本和欣赏对象!可喜的是,2005年刘心武先生在他的揭秘红楼梦中已经提出,建议出版部门在伪书的封面改写为"曹雪芹著,高鹗续"的字样。不过这样改写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更可喜的是,由霍国玲、紫军校勘出版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已由东方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发行。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总算有了一部真正属于曹雪芹的原本《石头记》了。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对读者提出的警告!是作者在维护自己作品的特殊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看来作者早已预见到了,一些凡夫俗子、"腐儒"、"痴弟子"看不到《石头记》(又《叫风月宝鉴》)的背面,只会正照"风月鉴",把《石头记》当作一部纯粹的小说,然后就按照文学理论和小说创作规矩检验《石头记》,发现《石头记》与其他小说有很多差异。他们不能容忍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必欲删削篡改殆尽而后快!百年红学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曹雪芹的这种预见不是多余的。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还告诉我们,"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反对任何形式的续写。续写也是一种更改。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五花八门的续写仍在继续。尽管有人批评他们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可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并争先恐后。据说刘心武先生也有计划要续写,我奉劝他还是要谨慎行事。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还告诉我们,作者留给我们的"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误谬"的作品。正像研究者发现的那样:《石头记》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误谬"。比如,"时间上的忽前忽后,地点上的忽南忽北,服饰上的非汉非满,年龄上的忽大忽小"。"书中多人酷似一人"--龄官、晴雯、尤三姐、香菱、秦可卿、仙子可卿等在身段、容貌、品格等方面酷似林黛玉。书中的所有"二爷"--芹二爷、芸二爷、蔷二爷、柳二爷等人也都与贾宝玉一样,是"二爷"。贾琏没有兄长,也称"二爷"。对这些明显的和那些不明显的"误谬",也必须作到"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

三、"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都是指的哪些情况?

1、书中忌讳字的写法"不可更改"。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说,林黛玉小时读书,"凡书中有‘敏字,她皆念作‘蜜字,......写的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在这里,作者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林黛玉身上隐写着作者的身份,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的身上隐写着作者曹雪芹母亲"桥"公主的身份。林黛玉写字遇着"敏"字时减去一二笔,正是在达知读者,曹雪芹写《石头记》遇着"桥"字时也要减去一二笔的。二是在提醒读者,作者在写到需要忌讳的字时,也是要减去一二笔的。果然,作者在戚序本《石头记》中讳"桥"、"弘"、"玄"等字。"解梦"作者在"马氏公主的名字生卒年月日"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作者在书中以及批语中有时把"橋"字写成了"槗"字,少写了二笔。

如,第五回写宝玉与可卿仙子在太虚幻境成婚后,携手外出游玩,"......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满地,虎狼成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处,有夹批曰:"若有槗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特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句,以消其念。......"作者在正文中写的是"橋"字,在夹批中写的是"槗"字,避"桥"之讳。

再如,第十七回,作者写贾政一干人游览大观园。书中写道:"......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条折带朱栏板橋来,(夹批:此处才见一朱粉字样,绿柳红槗,此等点缀亦不可少。后文写芦雪庵广则曰蜂腰板槗,都施之得宜,非一幅死槁也。)度过橋去,诸路可通。"此例正文中的两个"橋"字,都是正写。而批语中的两个"槗"字,正是由正文中的"橋"字减两笔而来。

第十七回,当贾政等人游至进水闸时,书中写道:"......至一大橋前,见水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槗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这段正文出现两个"橋"字,前一个写作"橋",后一个写作"槗"。

无独有偶,北京陶然亭公园中的"鹦鹉冢"碑的碑阴落款--"槗东居士"中的"槗"字,也是减了两笔。这一方面说明,陶然亭公园中这组遗迹的作者,与脂批《石头记》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槗东居士"在《石头记》中和陶然亭的遗迹中的确在讳"桥"字。

除此以外,书中还有对"玄"、"弘"二字的避讳。

第十二回,书中写贾瑞病重时,一道士给他一柄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并说:"这物出于太虚玄境空灵殿上,......"书中的"玄"字也是少写了最后一笔。

第四十二回,作者写黛玉在妙玉处饮茶,妙玉对黛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其中"玄墓"的"玄"字,也少去一笔。

第六十二回,写贾敬之死,"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之"玄"字,也少写一笔。

第六十三回,写道:"......贾敬因年迈多病,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其"玄真观"之"玄"字,也被少去一笔。

第十七回,有一夹语"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其"玄"字也少一笔。

书中除避"玄"字之讳以外,与"玄"字有关的"眩"、"炫"、"弦",还有"弘"字,作者一并避讳。这大概是避作者之外公"玄烨"(康熙帝)和表兄"弘历"(乾隆帝)的讳吧。

所有这些类似的忌讳字,有作者的特殊目的,其反面隐有真人真事:一、隐写着作者的身份,曹雪芹是皇亲国戚。二、隐写着作者的母亲桥公主,桥公主是康熙帝的十六公主,曹雪芹是康熙帝的外甥,乾隆是曹雪芹的表兄。所以"一字不可更改"。

(以上详见《红楼解梦》第四集)

2、从戚续本与庚辰本的比较中发现的那些修改的字句"不可更改"。

《红楼解梦》第六集有两篇文章--"戚序本与庚辰本异文的比较"和"戚序本与庚辰本比较,已将脏话尽数删削"。作者列举了两个版本中的33个不同点和11处删改,并得出结论说,戚序本较之庚辰本"已作了重要修订"。戚序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的修订本,同其他抄本相比较,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且是一个"洁本"。对于戚序本修订过的文字,也是"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的。

戚序本的这次修订,有的地方只有一字之改,有的地方也只是改了几个字而已。这些已修改的文字对于隐写历史来说,是绝对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它进一步说明,脂批《石头记》的反面确实隐写了一部历史,而且隐写得十分准确!我们完全可以从作者"增删五次"、反复修改、字斟句酌的著书态度中领会其记史的忠诚,也可以从作者用血和泪写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中体会其艰辛。另一方面,它又进一步验证了《红楼解梦》所得结论的正确性。用"解梦"理论来解释这种修订,是何等的贴切!下面略举几例:

(1)将"神瑛侍者"改为"神瑛使者"。使曹雪芹与竺香玉的关系更加准确,使小说对历史的隐写更加贴切。在小说中,神瑛侍者是绛珠仙草的"侍者",在历史中,曹雪芹则是竺香玉的主人。

(2)将"成则王侯败则贼"改为"成则公侯败则贼"。使隐写的历史更加准确。曹雪芹发动宫廷政变的目的,不是自己想要当"王",而是要当"公",是要拥戴皇子弘瞻作皇帝,自己辅政。
(3)将"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改为"再将吴妹一人,......""吴"在古代指江苏一带,竺香玉原籍苏州。"吴妹"比"吾妹"更加贴切。

(4)将焦大醉骂中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改为"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修改前,这句话很像是醉话。修改后,这句话却是明白话。焦大的话代表了曹雪芹的思想。

(5)将"愿我君万寿千秋"改为"愿我后万寿千秋"。元春省亲隐写着香玉皇后省亲。贾政说"我后千秋"比"我君千秋"更加贴切。

(6)将"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改为"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用"孀娥"比喻出家后带发修行的竺香玉更加贴切。

(7)将"到王夫人房中,父亲已出去了。"改为"到王夫人房中,贾政已出去。"按照小说,贾政是宝玉的父亲,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然而,戚续本不仅没有将"王夫人"改为"母亲",反而将"父亲"改为"贾政"。为何?这是因为,贾政身上并非隐写着曹雪芹的父亲曹顒,而是隐写着曹雪芹的叔父曹頫,王夫人则隐写着他的婶娘。修改后的文字更加准确。

......

戚续本与庚辰本相比,已将脏话全部删掉。比如,删掉了"亲嘴摸屁股,一对一肏,撅草根儿抽长短,谁长谁先干""肏屁股不肏屁股,管你鷄巴相干,横竖没肏你爹去罢了"等等类似的脏话。把"屄"改成"肚"或"屁";把"你没有屄本事"改为"你没有这本事";把"屄声浪嗓"改为"波声浪嗓"等。

这些修改后的字句,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可更改。这种更改告诉我们两点:一、使修改后的字句更贴近隐写的历史。二、删掉脏话,说明《石头记》不是无稽小说,而是一部严肃的作品。

另外,这些修改的字句进一步证明,"解梦"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

3、书中有明显"误谬"的地方"不可更改"。

脂批《石头记》中有"误谬"。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些"误谬"。如果认为这些"误谬"是作者的败笔,那么,对此进行的修改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如果认为这些"误谬"是作者为了隐写历史所作出的标记,凡有"误谬"的地方,反面一般都隐有真事,那么,对这些"误谬"就必须作到"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如若更改,便是篡改,便是对曹雪芹作品的亵渎和歪曲,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作品的不尊重,是对脂批《石头记》这个客观事物的不尊重。其本质是以主观意志裁减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做法。

究竟哪些"误谬"不可更改?下面略举几例:

(1)林黛玉六岁离开苏州,投奔外祖母家,一到京都却突然变成了十三岁的少女。路上竟走了七年?有些人不懂其意,便予修改。一些版本已经将"十三"字样删掉。

(2)贾敏是贾母的独生女,而冷子兴却说她"老姐妹四个,这是最小的一个,也没了"。

(3)凡看过《石头记》的人都知道,"石头"是代指作者和宝玉的。而贾元春在省亲时却有这样一段自白--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见这般世面。怎么元春也是石头?

(4)宝玉和元春同为王夫人所生,是一母同胞的姐弟。但是宝玉却对黛玉说,"我又没有个亲兄弟亲姐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这也是"误缪"。
(5)贾府仅是一个国公之家,可为什么作者写它有九座门庭?

(6)大观园是国公之家的私家花园,可为什么作者把它写成"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7)芦雪庵即景联句中因有"斜风仍故故","无风仍脉脉"二句,被一些评论家斥之为"断无此重叠之法,雪芹于此似欠检点"。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种批评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从文学理论和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而应该从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实际出发,承认这个"误缪",研究这个"误缪"。"解梦"从隐写历史的角度,就非常合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4、书中的日期、年龄和表达日期年龄的词句"不可更改"

作者在书中隐写了自己的生辰,隐写了自己父母亲的生卒时间,隐写了作者真家被抄家的时间,隐写了雍正帝的登基和死亡时间。所以,凡涉及这些问题的日期、年龄的字句也都"不可更改".比如,"炎夏永昼","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宝玉生日的第二天贾敬宾天","亲大爷的孝才五七","贾琏偷娶尤二姐是某月初二的第二天","五月初三是薛蟠的生日","柳湘莲八月方进京"等。类似这样的数字,不论是有意的篡改还是无意的校对出版上的差错,都会曲解作者的本意,都将影响我们读懂此书。

5、脂砚斋的批语也"不可更改"

根据"解梦"的观点,脂砚斋是曹雪芹与他的两位妻子--柳慧兰、许芳卿合用的笔名。脂砚斋批语的核心部分均由曹雪芹自己所加。脂批是"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头记》正文中隐写了一段历史,脂批是指引读者揭示这些历史的"路标",即"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石头记》一书的作者和批者当是一人。《石头记》就是作者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自己著述,自行批注;自己藏谜,自己揭慌。这就是《石头记》一书的整体结构。

脂批所涉范围很广,它暗透了此书著作权的归属,暗透了作者著述本旨,对书中的僻字僻词典故作出注释,揭示了作者写书技巧,透露了成书过程,披露了部分史实,透露了八十回以后的部分内容,感叹作者坎坷的一生,并暗透书中寓意,引导读者正确理解作者用意。由此可见,脂批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脂批,我们就不能读懂《石头记》。所以,脂砚斋批语也是"不可更改"的。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脂批《石头记》绝对不是一部单纯的小说,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的反面的确是隐写了一段历史。《石头记》的本质属性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有人说它是小说性的历史,也是有道理的。2、《石头记》反面所隐历史,当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直接的密切关系,是作者曹雪芹自己加进去的。3、无论《石头记》的原作者是谁,也无论写书的目的是什么,曹雪芹作为"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最后修订者的身份是毋宁置疑的。4、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红楼解梦》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思源评析红楼梦(3) (2007-03-28 18:16)转载▼
标签: 周思源评析红楼梦(3)       
从审美的角度着眼,曹雪芹的这种修改,大大增加了秦可卿形象的模糊美、朦胧美,添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为读者探究事实真相,饶有兴趣地去寻找、拼接、考证那些蛛丝马迹,甚至发挥艺术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秦可卿出场时间不长,所用文字不多,生命短暂,但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令人回味的东西之多,值得进一步去琢磨的魅力之强,都是整个作品中为数不多的。

  脂批者对《红楼梦》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尤其是脂砚斋和畸笏叟,实际上都是出色的评论家。如果没有畸笏叟的意见,原来的秦可卿很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多可琢磨的东西。

  周思源看红楼如丧考妣看贾珍在讲了秦可卿之后,自然少不了要讲讲造成秦可卿悲剧的罪魁祸首贾珍。之所以把他放在贾宝玉之前,并不是他有多么重要,而是紧接着秦可卿之后讲,好些说过的内容大家记忆犹新,多少可以节约一些篇幅。

  《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贾宝玉虽然是男性,但是整部小说写得最多的还是女性,这是一部主要写女性的小说。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曹雪芹要为“闺阁昭传”嘛。小说中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就已经有36人,庚辰本十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一部大悲剧,却能令你我——销去许多愁!
江山携手 2020-03-27   |  105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记得还是上高中那会儿,就在电视上看刘心武解读揭秘《红楼梦》,从那个时候起就爱上了这部书。它是一位甚是伟大的著作。



《红楼梦》不仅集中国古典小说之大成,而且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在争奇斗艳的红楼世界里,红楼笑话也是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王希廉《红楼梦总评》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扁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但并不完全与喜剧相反,其中充满对假丑恶的滑稽白描、对世态炎凉的冷嘲热讽、对清纯天真的红楼女儿的揶揄与打趣,充满着浓烈的喜剧色彩。以喜写悲,庄谐互出,其中大量的笑话让人捧腹不已、忍俊不禁。正如作者所言:“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其推重幽默趣致到“千金难买一笑”的程度。开卷即言:“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作者谈笑风生,书中笑声不绝,令读者解颐开怀。



《红楼梦》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脂砚斋再四称赞“极趣之文”、“奇文妙文”。总之,笑话使《红楼梦》字里行间流淌着笑意,充满了笑声,让读者在充满笑的情境中领略《红楼梦》的悲剧滋味。

红楼梦里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常常在我梦里出现,昨夜红烛未停灯,天明我等林黛玉。

《红楼梦》始终是中国人一个未了的‘梦’,正如张爱玲说的:“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巨大而幽深的迷。

林黛玉——坦率纯真、才华横溢、自尊自重、尖酸小性、多愁善感、姿容绝世、冰雪聪明、孤傲清高、敏感多疑。

贾宝玉——聪明灵秀、温柔多情、乖张顽劣、文思敏捷、重情重义。

薛宝钗——温柔敦厚、博学多识、豁达大度、世故圆滑、阴险奸诈、品格端方。

王熙凤——聪明机变、精明能干、两面三刀、八面玲珑、心狠手辣、脸酸心硬。

史湘云——豁达开朗、热情豪爽、心直口快、单纯乐观、文才不俗、善良细心。

贾探春——敢做敢为、办事练达、决断果敢、刚强聪慧、心思缜密。



晴雯——聪慧美丽、风流灵巧、叛逆勇敢、爽直莽撞、机敏尖刻、嫉恶如仇。

袭人——温柔和顺、处事稳妥、机心深重。

平儿——聪明清俊、心地善良、机智能干、公正平和。

紫鹃——赤诚忠心、聪慧机敏、温柔娴静良、心地高洁、不卑不亢、坦诚纯真。

《红楼梦》一部大悲剧,却能令你我——销去许多愁!《红楼梦》中人,一个个鲜活的影子,当今夜入“梦”,就和“我”相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江山携手 > 《红楼梦探》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开篇写下违背主旨的语句,曹雪芹意欲何为?
下一篇: 刘心武的《新红楼梦》,有何不同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也吃烧饼?“大旨谈情”的红楼,为什么要写这民间食品?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栖鸿看红楼
关注
2022-11-08 16:23来自山西

《红楼梦》里的烧饼不是民间食品,而是指同性恋,但不是精神层面的,纯粹是肉欲方面的。

《红楼梦》中提到“贴烧饼”有两次,一次是金荣污蔑秦钟和香怜:“贴的好烧饼!你们都不买一个吃去?”

我说金荣是“污蔑”,并不是说秦钟和香怜没有这方面的关系。事实上秦钟的确是不清白、不争气,后来秦可卿病情加重,也有“气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以致如此学里吵闹”的因素。


广告
专业代理记账,诚信交易,您的财务小管家!
×
我说“污蔑”,是因为秦钟和香怜只问到“家里的大人可管你交朋友不管?”,此外不过“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还在“发于情”的阶段,金荣却咬定他们已经发生了关系,所以说是“污蔑”。

不过这时候是“污蔑”,以后就不是了。至少在秦可卿出殡时,宝玉和秦钟在“睡下”之后“细细的算账”,把从前的污蔑变成了预言。


另一次提到“贴烧饼”,是在第六十五回:“咱们今儿可要公公道道的贴一炉子烧饼了”。

这话是喜儿说的,喜儿是贾珍的小厮,“咱们”则是指贾珍的另一小厮寿儿,和贾琏的小厮隆儿。三个小厮同睡在一张炕上,又有鲍二家的引动情欲,“睡下”之后的事情,不可与闻。


广告
苹果AirPods Pro 2代 配MagSafe充电盒(USB-C)无线蓝牙耳机JV3
×
《红楼梦》虽然包罗万象,也未必对三个小厮的醉话感兴趣。写他们的醉话,实际是反映上房里珍、琏、二尤的淫乱:一个是哥哥从前的情妇、弟弟现在的小妾,一个是弟弟的小小姨子、又成了哥哥的情妇,兄弟姐妹在弟弟的外宅里聚麀。真是柳湘莲的那句话:“除了门口两个石头狮子,连猫儿狗儿也不干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旨谈情-曹雪芹的虚晃一枪
萧绘
萧绘
教育培训
​关注
在思考《白蛇传·情》的时候,想到一个词:大旨谈情。然后恍惚了一下:《红楼梦》开篇明义,似乎就自我标榜“大旨谈情”啊。然后心下马上为《红楼梦》正名:那样一本世情小说,若只囿于一个“情”字,算是枉读了。

《红楼梦》一书正在手边,于是翻阅了一下。

明明是熟悉的内容,却偏偏一些细节才刚刚注意到。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内容容量颇多。涉及全书之旨的,亦非只一端。搜剔概括,大概如下:

一、真假之辨,梦幻之醒。

第一段即言: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这里要命字眼,“真假”“梦幻”。但是主旨到底若何,终归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悬空揣想,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二、大旨谈情,不涉时事。

曹公之狡诈,尽在此也。

从前读第一回,总是被空空道人一段内容所左右。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从前读此段,一般会以为有这样几点当注意:1.作者因时代使然,于是各种辩白“非伤时骂世”。此亦文字狱可能的时代,自保之一种手段。2.“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的强调一是为增强真实感。《红楼梦》确实也是一种高度还原生活,本就是生活的一种复现。这也与强调相吻合。二则指出书之核心为谈情。尤其后面空空道人因之改名“情僧”,将书名为《情僧录》,更为佐证。后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偏生又言:“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解……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这似乎也是直承空空道人的“大旨谈情”而来。

然而当下再读,方知简直谬不可言。

1.前文在在提醒,文中笔墨有真有假、有梦有幻。此空空道人岂非正是梦是幻,其所言岂非当反听?所谓“毫不干涉时世”恰是言本书本就是畅谈时世的。而大旨谈情,不过托词借口。当然,这里大概也有沿袭古代文人惯常的托情寄怀的传统。只是风骚诗雅已经相沿成习,香草美人自然引发君臣之想。而小说作为新兴的文体,还很少能融合传统诗文传统于无间。不得不说,《红楼梦》实在是飘渺卓异,远迈俗流。

2.以前读时,自然代入了空空道人这一读者视角。于是默认了空空道人的结论。然而这一回中,其实空空道人是阅读者,是阐释者,是解读者。读者与作者,互相阐释,互相成全。但是到底,读者以己之眼力阅历而解读,难免有强加个人意愿与作者的。但是通常小说,因为作者的不在场,那么是否误读、曲解,也莫衷一是。可是《红楼梦》不同,这里不只空空道人这个读者在场,而且“石头”或说“通灵玉”这一书写者、亲历者也在场。不仅在场,而且还极力表白了《红楼梦》之旨。且看这块顽石的一番辩白:

“我师何太痴耶……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此次读来,认为有几个词颇可注意:“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事迹原委”“歪诗熟话”“离合悲欢,兴衰际遇”。这几个词粗看不过尔尔。然而细想来却是意味深长。以顽石之言,明明句句在事,何曾“大旨谈情”?若非要说《红楼梦》之旨,当为世情小说吧。

而僧道二人所言“风流公案”“风流冤孽”,其实只是让通灵玉可以历世罢了。此二人又何曾管石头所及到底若何!!!

想来会有此误会,半因当年初读红楼时阅历有限,半因空空道人一段太像结论,受了总结概括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吧。

《红楼梦》果然常读常新!经典总是有此魅力!

编辑于 2021-06-11 1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为什么要大旨谈情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4个回答#合辑# 面试问优缺点怎么回答最加分?
朱批红楼
推荐于2018-01-11
关注
宋元明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厦,程朱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在理学禁锢下,人的本真感情被压抑,在压抑中又有爆发。以王学左派王艮、李贽,明末三大遗民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中叶思想家戴震等人为代表,他们掀起了初步民主主义启蒙运动,标志着“情”的觉醒。曹雪芹接受了他们的启蒙思潮,着重谈情,鲁迅评为“人情小说”“世情小说”。
《红楼梦》大旨谈情,既吸收了《金瓶梅》描摹世情的精华,又超越了《金瓶梅》的皮肤淫滥,通过青埂峰神话将“情”字升华为极博大的宇宙情怀。(朱楼梦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中贾芸与小红之间不可不细读的一段情
快乐老年435 2016-05-01   |  2853阅读  |  1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鲁迅先生说过《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人情小说”,虽然我们普通人读《红楼梦》更多注意的是红楼中的爱情故事,但《红楼梦》其实是通过写狭义的“爱情”来表现广义的“情”的,从哲学的高层来解释,红楼的“情”几乎是对待宇宙万物的一种感情与态度,所以曹公自己也说《红楼梦》“大旨谈情”。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中贾芸与小红之间不可不细读的一段情我们自然记得红楼中“贾芸与小红”的爱情之情,但是细品之下,他们的爱情之外还有更多的“情”。今天我们就以他们两个的“情事”为例,品读一下《红楼梦》中的“情”。


“绛”在古时候是“红”的意思,贾宝玉住的地方 “绛芸轩”就是“红”“芸”二者的结合。另外宝玉住的地方外人没有谁也没有“资格”进入,唯有贾芸进去一次,刘姥姥瞎闯进去一次。这是因为后面宝玉惨淡时,只有他们是搭救之人。由此可见,贾芸与小红的作用是如何的巨大与要紧。

书中写如此重要是之人物(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残本没有专门一章为两位立转),怎么会仅仅写他们的“爱情”呢 ?那么书中是怎么一步步由他们的“爱情”写到“人情”的呢?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中贾芸与小红之间不可不细读的一段情他写贾芸是本族中极可爱可敬的子弟,办事精明能干,心性聪慧,外貌也生得俊秀,所以宝玉都说他“倒像我的儿子”而且真收他为“义子”。而小红也生得干净俏丽,口吃明快,王熙凤那样的人在书中明明确确的表扬她办事靠谱,还向宝玉讨了她。


他们两个在书中真的天造地设的一对,而且他们也在初次见面后彼此赏识的情况下,经过“遗帕、传帕、入园种树、守护宝玉(马道婆巫术祸害时)”层层递进的发展,最终建立起“爱情”之情。但是这爱情之情本身也是建立在“人情”之上的,在这里的人情还只是在两个因而彼此赏识的年轻人互相吸引而产生爱情的阶段,在曹公《红楼梦》的后面(非高鹗续书),他们两个还会有更大的“情”所表现出来。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中贾芸与小红之间不可不细读的一段情根据周汝昌先生的考证,红楼后面贾环勾结荣府的外仇内敌一起谋害凤姐、宝玉,以致他们落难入狱。此时芸红二人已结婚,通过醉金刚倪二的侠义相助,买通狱吏前去安慰搭救。他们在昔日的荣耀无比的宝二爷落难之时依然愿意伸手相助,感念怜悯他们旧日恩人的冤屈和悲惨。


这个“情”已经超出了普通的“人情”,尤其在那个“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事无人问”的年代,贾府上上下下“一双富贵眼”的群体里,在宝玉已经入狱之时,仅仅因为昔日的恩情愿意出手搭救之人能有几个呢?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们,欢迎订阅“爱思拓”和我们一起探讨。“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中贾芸与小红之间不可不细读的一段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快乐老年435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之宁、荣来历兼林黛玉还泪考
下一篇: 可爱的咬舌姑娘,背后竟爱嚼舌头?宝玉气得说了一句话,黛玉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1: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旨谈情与无材补天
石默存
石默存
2018-02-04 17:22:08

                  


如果是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就知道这个话题是谈红楼梦。“大旨不过谈情”与“无材可去补苍天”皆出于第一回。《红楼梦》这本书的主旨是复杂的,具有多种诠释的角度,而开卷第一回作者就有多重主旨的寄托。这里我则切入“情旨”与“悼旨”来谈。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一章节专论红楼梦,而他把红楼梦定性为“清之人情小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也推《红楼梦》一个“情”字。而我们在回顾中国文化之时却发现“情”是很少谈的。儒家避免谈“情”,孔子并不是不懂“情”,但他把“情”社会化,伦理化;道家则是太尚忘情,强调超越于情,返回自然的天性;而佛家则忌情,情是万恶之源,需要斩断情丝则无烦恼。然而曹雪芹则要“大旨谈情”,这是不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抗?这里所谓的“情”是否与传统文化冲突?这就需要对于红楼梦中“情”有所了解。

贾宝玉是作者寄托“痴情”最典型的人物。那么贾宝玉的“情”是不是仅在于儿女私情,对女儿青春美丽的真情?如果是在这个层次上,我想这并不伟大。读红楼梦如果就关注恋爱纠葛实在是太小了。宝玉的情是对于世间万物皆有情。他从不摆自己的身份,权势来对待自己身边的丫鬟,奴仆等,反倒是对他们不断的关心体贴,赋予“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普世之情。宝玉还不止于此,他越轨于人类的小世界,放眼于造化之中,不仅会和池中之鱼说话,也对于海棠花有感应。从脂批中透露出红楼梦有一情榜,而宝玉则是“情不情”。所谓“情不情”就是对于无情之鱼,无情之花,乃至于俗世眼中无情的自然赋予深情,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宇宙的悲悯情怀,宝玉他并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用心去感受去体贴别人的情感。而当我们不要忘记宝玉的现实身份时,就会惊叹这是多么伟大的至情。更深一层,当宝玉进行二十一回的道悟(袭人箴宝玉),二十二回的佛悟(宝玉悟禅机),三十回的情悟(龄官划蔷触动宝玉)后,并没有马上顿悟一般“逃大造,脱尘网”。这是因为他的“情”具有痴的成分。“痴者,情之自己,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周汝昌语)他在情与痴之间矛盾中纠结,当痴的部分被现实一步步打碎后就走向了情悟。

附:《读石头记偶成》

清·睿亲王淳颖

满纸喁喁语不休,英雄血泪几难收。

痴情尽处灰同冷,幻境传来石也愁。

怕见春归人易老,岂知花落水仍流。

红颜黄土梦凄切,麦饭啼鹃认故丘。



事情比想象中的复杂。曹雪芹这位伟大的作家并不是单纯歌颂情旨,而在自己“无材补天”的现实挫折与家族衰败的自责与哀悼下,贵族公子宝玉对于至情的体悟又使得在人生价值实现上(也可以说在世俗之理上)成为无用之美玉。有些人认为宝玉是时代的叛逆者,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带有强烈斗争色彩的观点怎么横行于世的,还这么经久不衰。作者分明于第一回便揭示石头因无材补天,而幻形入世。第三回宝玉出场便有两首《西江月》予以嘲讽。还有多处都暗示着作者对于宝玉的无用之叹。(当然宝玉也只是贵族子弟之一)我还拿一个例子佐证,开篇写甄士隐说他是“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可能大家都认为作者十分认同这种弃志而达情的观点,但甄士隐名费,谐音废,作者旨在说明他是真废。

细细爬梳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不是一个偏执的,狭隘的小说家,而且思想深邃,洞察极深的见识博大的伟人。有些人总是不肯放下自己的成见,对于文本浸入又不够,却总是在误读中自由发挥。曹雪芹不是要解决我们现代面临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他们时代的问题。昨天偶尔看到爱因斯坦的一句话:要打破人的偏见比崩解一个原子还难。我想这大概是共识罢。

附:阴阳交结变无伦,幻境生时即是真。

  秋月春花谁不见,朝睛暮雨自何因?

  心肝一点劳牵恋,可意偏长遇喜嗔。

  我爱世缘随分定,至诚相戚作痴人。

  这首七律仅见于戚序本第四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0:36 , Processed in 0.0655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