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益阳昂公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3: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德舆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名士权皋之子,唐朝宰相、诗人、文学家、文章家。

权德舆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 权德舆是中唐时期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其诗集保留青少年时代的作品较多,传世作品有《权载之文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权德舆

民族
汉族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

主要作品
《权载之文集》

官职
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东都留守、太常卿、检校刑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与影响
3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历经唐朝五代皇帝,非进士出身却先后出任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太常博士、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兵部、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后至平章事与李藩同作宰相。

权德舆为政宽和,秉公持正,励精图治,关心人民疾苦,敢于讥排奸佞,善于选拔贤良。权德舆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边陲不宁,各种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与影响
权德舆的诗文创作有很大的局限性。题材狭窄,大都是碑赞、应酬、唱和、送别之作,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远远不足。尤其是对于中唐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痛苦,相对来说在诗文中的反映都还不够充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侧面反映出当时士大夫群体的思想风貌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尤其权德舆诗文集中的策问部分,是权德舆贞元十八年(802)、十九年(803)、二十一年(805),三典贡举期间所作科举考试题,是他议论文中的精华,是体现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经学思想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虽说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所出的试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权德舆自己思想的体现和反映。

这些策问大都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广泛涉猎了政治、经济、文化、礼仪、军事等领域,在考核经典的基础上,主要考察举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国家选拨人才。[1]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柳宗元:“补阙权君,著名逾纪,行为人高,言为人信,力学掞文,朋侪称雄,子亟拜之,足以发扬。” (《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2]

辛文房:“德舆善辩论,开陈古今,觉悟人生。主辅相,尚宽,不甚察察。”(《唐才子传》)[3]​

参考资料
1.女学者眼中的“一代宗匠”权德舆  . 中国妇女网 . [2023-12-21]
2.全唐文  . 汉籍古典 . [2023-12-21]
3.唐才子传  . 国学导航 . [2023-1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3: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权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权皋(724年~766年),字士繇,天水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官员,宰相权德舆父亲。

擢进士第,为临清县尉,安禄山表为蓟尉,署幕府,去职。浙西节度使颜真卿表为行军司马,拜起居舍人,固辞不就,以忠孝闻名于世。大历元年(766年)四月,逝於润州丹徒,享年四十二,追赠秘书少监,谥号贞孝。

基本信息
本名
权皋


士繇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天水略阳(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出生日期
724年

逝世日期
766年

官职
临清县尉、监察御史

谥号
贞孝

追赠
秘书少监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族成员
3史书记载
4墓志铭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人,后迁徙到润州丹徒。前秦安丘公权翼的十二世孙。他的父亲权倕跟席豫、苏源明通过艺文结为好友,官至羽林军参军。

权皋被选拔为进士并考上,任临清县尉,安禄山记下他的名字,向朝廷推荐他做蓟县县尉,安排他做幕手下的大将。权皋估计安禄山将要反叛,考虑到安禄山多疑并残暴不可规劝,就想离开他,但又怕灾祸牵连到父母亲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让他押解俘虏到京城,回来的路上拜访福昌县尉仲谟。仲谟的妻子,就是权皋的妹妹,权皋暗中以生病为借口让仲谟来见他,仲谟来后,权皋假装不能说话,直盯盯地看着仲谟而闭上了眼睛。仲谟为他竭尽哀痛,自己出钱办丧事,并入殓了他。权皋却逃走了,且没有一个人知道。官吏拿着皇帝的布告交给权皋的母亲,权皋的母亲因为他真的死了,悲痛的哭声感动了路人,所以安禄山不怀疑他,交还了他的母亲。权皋暗暗地等候在淇门,侍奉着母亲昼夜向南奔逃,寄居在临淮,做了个驿站的仆役来侦探北方。度过长江后,安禄山反叛,天下流传着他的美名,都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部属。高适向皇帝上书任用他做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

永王李璘发兵做乱,威胁逼迫士大夫,权皋更改了姓名才幸免。唐玄宗在蜀地闻到这件事,授他做监察御史。正碰上权皋死了母亲,又得了风痹病,寄居在洪州,由于当时南北交往阻塞,一年多任命书还没有到。有位宦官经过洪州,谋求和索取无穷无尽,南昌县令王遘想惩办他,和权皋商量。权皋很久不回答,泣哭着说:"如今还有什么理由捉拿皇帝的使者,并且马上治他的罪!"掩着脸走了。王遘醒悟了,重重地感谢了权皋。浙西节度使颜真卿上书朝廷让他任行军司马,又让他做起居舍人,权皋坚决地推辞了。他曾经说:"我要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高洁,使我的心愿全部实现,怎么会以这样的心态而接受虚名呢?"李季卿任江淮黜陟使,列举出他的高尚品行,拿著作郎一职想让他就担任,他不去。

自从中原作乱,人才都度过了长江,李华、柳识、韩洄、王定都仰慕权皋的品节,和他很友好。韩洄、王定常评价说,权皋可以做宰辅、师保;李华也认为能分清天下善恶的,只有他一个人而已。权皋死的那年四十六岁,韩洄等都穿上丧服走着哭送。后皇帝下诏赠他秘书少监职。元和中,赠谥号为贞孝。儿子权德舆,官至宰相,有别传。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先祖:前秦安丘公,尚书仆射

父亲:权倕,羽林参军。

儿子:权德舆,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人,徙润州丹徒,前秦安丘公翼十二世孙。父倕与席豫、苏源明以艺文相友,终羽林参军。

皋擢进士第,为临清尉,安禄山籍其名,表为蓟尉,署幕府。皋度禄山且叛,以其猜虐不可谏,欲行,虑祸及亲。天宝十四载,使献俘京师,还过福昌尉仲谟。谟妻,皋妹也,密约以疾召之,谟来,皋阳喑,直视谟而瞑。谟为尽哀,自含敛之。皋逸去,人无知者。吏以诏书还皋母,母谓实死,恸哭感行路,故禄山不之虞,归其母。皋潜候于淇门,奉侍昼夜南奔,客临淮,为驿亭保以诇(xiòng)冋北方。既度江而禄山反,天下闻其名,争取以为属。高适表试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

永王举兵,胁士大夫,皋诡姓名以免。唐玄宗在蜀闻之,拜监察御史,会母丧,得风痹疾,客洪州,南北梗否,逾年诏命不至。有中人过州,颇求取无厌,南昌令王遘欲按之,谋于皋。皋良久不答,泣曰:"今何由致天子使,而遽欲治之!"掩面去。遘悟,厚谢。浙西节度使颜真卿表为行军司马,召拜起居舍人,固辞。尝曰:"吾洁身乱世,以全吾志,欲持是受名邪?"李季卿为江淮黜陟使,列其高行,以著作郎召,不就。

自中原乱,士人率度江,李华、柳识、韩洄、王定皆仰皋节,与友善。洄、定常评皋可为宰辅、师保;华亦以为分天下善恶,一人而已。卒,年四十六,洄等制服行哭,诏赠秘书少监。元和中,谥为贞孝。子德舆,至宰相,别传 。

折叠编辑本段墓志铭
著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君墓表

君姓权氏,讳皋, 字士繇,天水人。苻秦尚书仆射翼之后,世为著姓。祖某,某官;父倕,某官,咸有令德。君既冠,进干及第,试临清尉。时节将兼本道使籍君高名,表为蓟县尉,充判官。无何,主将以逆节露,君乃诈死,扶亲涉江,既免祸累,知机其神。先帝闻而叹之,除评事御史。方议大用,属太夫人病危,将侍奉忧劳,因中痼疾。无何,太夫人终,君泣血三年,厥疾用加。服除,迁起居舍人、著作郎。大历元年四月某日,不幸逝於丹徒,因殡焉,享龄四十二。呜呼!识者恸哭,闻者痛心。君有大节不可夺,大名不可掩,大才不可及,大行不可名。天与之仁,不与之年,哀哉!自开元天宝以来,高名下位,华方疾,不能备举,然所忆者,曰河南元君德秀,元终十年而南阳张君有略,张没二年而君夭。元之志如其道德,张之行如其经术,君之才如其声望。人伦其瘁乎!公素与昌黎韩幼深、京兆王镇卿洎华友善。韩评君曰可以为宰辅,王评君曰可以为师保,华评君曰可以分天下之善恶,一人而已矣。夫人陇西李氏仁贤,有一子某,生七年矣,哀礼成人,呜呼!有后哉!朝廷赠君以秘书少监,悼贤也。华因病风,扶曳而往哭之。尝闻师乙之言曰:"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权君可谓温良而能断者也,故为齐风,表君之墓云:忠於而国,孝於而家。洁而不滓,瑜而不瑕。仁胡不寿?为善者何?君不幸耶?时不幸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7薛朝杰+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周荣轩+灵椿重荣桂记+北京荣国府【会稽荣国府】&常德荣国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tr][/tr]



蟾宫折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蟾宫折桂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 蟾宫折桂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该成语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蟾宫折桂

成语注音
ㄔㄢˊ ㄍㄨㄥ ㄓㄜˊ ㄍㄨㄟˋ

成语拼音
chán gōng zhé guì

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


近义词
月中折桂、金榜题名

语法结构
主谓式

语法功能
作谓语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蟾宫折桂”。 [1]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丈,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古人演绎出了无数个版本,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关于蟾宫折桂的传说和掌故,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两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来当柴烧,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

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地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树的顽强生命力。可能这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2]

参考资料
1.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  . 学习啦 . 2021-06-23 . [2023-12-29]
2.蟾宫折桂的意思(蟾宫折桂的典故)  . 爱平乡 . 2023-05-30 . [2023-12-29]
蟾宫折桂的典故是什么?dqfuahfhkjak2013.06.16浏览3648次中小学作业[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有何吥可002013.06.16


满意答案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a data-id="link-to-so" href="http://www.so.com/s?q=%E6%8E%8C%E6%95%8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ext="详情页文字内链_点击实体词" target="_blank">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2022-03-18 10:17:30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刘奕楠] [编辑:刘茜]
字体:【[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惊蛰第14日

人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时,常用“蟾宫折桂”一词。为何攀折桂花是成功的象征呢?《重荣桂记》中写到一个典故:古时候有位读书人名叫学颜,其家院内有棵大桂树,在动乱中树被烧死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没想到天下安定之时,老树干竟萌发新芽。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因此人们才把顽强的桂花树看做是“祥瑞”。

在安化县龙塘乡夏植村仁家桥土地庙,也有一棵千年古桂花树,被誉为“湖南桂花王”。全年苍翠,欣欣向荣,一到中秋,满树金黄,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这棵千年古桂也造就了一方钟灵毓秀之地。相传,这棵桂花树旁曾被垃圾围堵,夏植村一户黄姓人家因家中遭遇大火,急求生存之地,将桂花树旁的宅子买下。搬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家人清理桂花树旁的垃圾,并悉心管护。这家人自搬进新家起,日子一天比一天顺畅,家底逐渐殷实起来,这棵桂花树也被后人呵护至今。

【小名片】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木犀科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性喜温暖,湿润,抗逆性强,既耐高温,也较耐寒,生命力顽强。

安化县千年古桂树龄有1200余年,胸径 1.11米,树高约18米,冠幅17.5米。古桂主干离地不到1米的地方,向上分生7根主枝。

文/刘奕楠 图/湖南省林业局提供 设计/叶艳娜 智库/曹基武 统筹/周月桂 特别支持/湖南省林业局




黛玉说宝玉上学,可定要去蟾宫折桂去了,什么是“蟾宫折桂”?2022-08-06 15:20:39 来源: 探索红楼梦 广东  举报

分享至



蟾宫折桂是一成语,字面意思是到月宫里折桂花。古代用“折桂”比喻科举应试被录取,又传说蟾宫(指月亮,传说月亮里面有蟾蜍,因此而得名)里面长着桂树,才将“蟾宫”与“折桂”合起来形成四字成语。



“蟾宫折桂”所出何处?
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翻译过来:武帝在东堂和郤诜(xì shēn)相见,武帝问郤诜:“爱卿认为自己怎么样?”郤诜答:“我认为在推举贤良和文学的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这一方面,是天底下最好的,就像是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晋武帝大笑并称赞他。用广寒宫的一枝桂花,昆仑山上的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后世由此典故引申出“蟾宫折桂”这一成语。



”蟾宫折桂“有什么引申?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来比喻考中的进士。唐代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给他庆祝,《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折桂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使得掌丝纶。
大译为:我原以为堂弟们才疏学浅,没有料到他们在科举场上频频中第。我作为兄长的先考中及第,令人惊奇的是我们三个人相继考中进士。你以后在作文章时候一定要注意,希望你能早日在仕途上顺利地取得高位。不要向我这样蹉跎时光,在年过五十之后才得以为君王起草诏书。



“蟾宫折桂”与哪些故事有关!
唐代有位名叫段成式志怪小说家,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段成式的代表作《酉阳杂俎》(俎:zǔ)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杖,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每砍一斧头,桂树的伤疤都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树,而终究是砍不到树。关于桂树的神奇故事被古人演绎出很多个版本,在唐宋两代尤其盛行。月中桂树又被叫做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在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为“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深深的相信月中有树这一传说。文人墨客每当中秋,都会吟诗作对,把月中桂树以及桂子作为典故使用。因为这一传说,所以人们将月亮又叫做“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明初的文学家宋濂的《重荣桂记》,有记录这样一个故事,江西庐陵有个叫周孟声的人,他和他的儿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他们家在吉水泥石村,院里面长着一棵大桂树,枝叶繁茂,树荫都能遮盖两亩地。但是在元朝末期事态动乱中,他们家被烧,桂树也被烧,树枝就被砍来当柴烧,最后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后来到了明朝初期,天下安定,这棵被烧的老树干竟然发出了新芽,不到几年,又长到郁郁葱葱。有人说恐怕这不是好兆头,这棵树经过大火以后,外焦内枯,现在长出新芽,可能要有什么不好事情将要发生;也有人说,草木是没有知觉的,只随着事态变化而变化,大概预示着将要好事发生。没多久,学颜的儿子仲方考中了进士。人们都认为这棵桂树的重生带来的是祥瑞了。
这本出于迷信的说法,但老树重生,可以看出桂树的顽强生命,这也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吧。
黛玉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其实黛玉是对宝玉实际去玩,去会友的一种调侃。上学,想考功名是假的;去和刚认识的的小秦相公去“约会”才是真的。要不贾政何必因宝玉上学而如此生气,甚至宝玉都不敢去宝姐姐那里辞行!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古诗翻译adad41浏览434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lihe4310092推荐于 2019.10.10


满意答案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翻译:他年(如若),(我能够)得傍(这位)蟾宫折桂的进士,不是在梅树边就是在柳树边。
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梦见在大梅树下有一位书生手执柳枝而来,所以她隐约觉得这个书生会高中(蟾宫折桂),而且和柳或者梅有关。

扩展资料: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8: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桂和折桂的区别
yibo75602021.11.17浏览102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Gaitteheisp
2021.11.18
满意答案
   
摘桂意指摘榜,折桂意指高考得中,金榜题名。

折桂

折桂的意思是获得第一。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

折桂的来源

“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中有“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之句。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撷芹复折桂,亲非由我显。”

民间风俗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

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



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检排行第五,资阳五郎公。

朱慈炤排行第四,崇祯皇四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1: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料这次花却在贾环手里。贾环近日读书稍进,其脾味中不好务正也与宝玉一样,故每常也好看些诗词,专好奇诡仙鬼一格。今见宝玉作诗受奖,他便技痒,只当着贾政不敢造次。如今可巧花在手中,便也索纸笔来立挥一绝与贾政。【庚辰双行夹批:前文贾政戏谑已是异文,而贾环作诗更奇中又奇之奇文也,总在人意料之外。竟有人曰:“贾环如何又有好诗,似前文不搭后语矣。”盖不可向说问。贾环亦荣府公子正脉,虽少年顽劣,现今小儿之常情耳。读书岂无长进之理哉?况贾政之教是弟子目已大觉疏忽矣。若是贾环连一平仄也不知,岂荣府是寻常膏粱不知诗书之家哉?然后之宝玉之一种情思,正非有益子总明不得谓比诸人皆妙者也。】贾政看了,亦觉罕异,只是词句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说的贾赦等都笑了。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政听说,忙劝说:“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说着便斟上酒,又行了一回令。【庚辰双行夹批:便又轻轻抹去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3: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濂传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是描写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宋濂传

作者
张廷玉等

创作年代



作品出处
明史

文学体裁
传记

目录
1简介
2宋濂传-明史
3宋濂后裔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达仔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欢翻店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船朽拘劝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备她端:"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壳兰漏腊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嫌主芝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试骗凝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

折叠编辑本段宋濂传-明史
宋濂尝1与客饮,帝2密3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4何物?濂具5以实对。笑曰:"诚6然,卿不朕7欺。"间问群臣臧否8,濂惟9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10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11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12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13召廷臣诘责,因14呼濂字曰:"微15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注释:

1.尝:曾经。

2.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3.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4.撰:吃、喝。

5.具:详细

6.诚:确实

7.朕 (zhèn):皇帝自称。

8.臧否(zāng pǐ ):善恶。

9.惟:只。

10.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11.或:有的人

12.对:回答

13.悉:全,都

14.因:于是

25.微:如果没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宋濂其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尤长散文,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宋濂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折叠编辑本段宋濂后裔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如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彝,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彝,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被收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4: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甲折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一甲折桂,古代科举有三甲之制,而三甲之中又以一甲最尊贵难得。蟹,因有厚壳护身,犹如壮士披甲;故此一蟹便被视为是一甲的象征;古代以〔蟾宫折桂〕来比喻高中状元。肥壮的蟹以它的蟹爪来攀折桂树的枝叶,有金榜题名之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一甲折桂

时期
古代


起源
科举

制度
三甲之制

目录
1简介
2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折桂的意思: 获得第一。

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中有"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之句。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撷芹复折桂,亲非由我显。"

折桂的中国传说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间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欢当樵夫,于是他就请白发神仙教他仙术,可是他学了很久都没有学成,后来,他又请白发神仙教他神游到月亮上,因为它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白发神仙很生气,就把他留在月宫,并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砍倒桂树,你就可以获得仙术"可是,吴刚每次砍完一段时间,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他不断地砍下桂树,桂树不断的愈合。而大诗人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我国以前科举时代俗称考试及第者为月宫折桂。

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 "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折桂的希腊神话

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人们常把获得第一名的称为"折桂",这是为什么呢?

很早以前,欧洲人就把桂花作为光荣、荣誉和胜利的象征。"折桂"一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露珠女神达芬,一往情深,但是达芬坚持独身主义,始终拒绝阿波罗的求爱。

有一天,阿波罗又来到众女神居住地,达芬看见了他,拔腿就跑,阿波罗紧追不放,眼看就要追上,达芬焦急地向她的母亲大地女神呼喊:"如果您不能救我逃脱,就改变我的形状吧!"当太阳神追上并摸到心爱的姑娘时,露珠女神的身体却已经变成了一棵月桂树,但阿波罗对达芬的热情没有因此而泯灭,他坚定地说:"我将永远爱你,让你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古希腊人为了尊重太阳神的这种感情,把月桂树看成阿波罗的神木,用月桂树叶和橄榄枝编成精美的花冠,献给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竞技比赛的优胜者。后来,"桂冠"便成了第一名的代名词,"折桂"即获得第一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7: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寒塘渡鹤影+雪雁·晴空霹雳+清翠楼】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西园晚步二首·其一
杨万里杨万里〔宋代〕

龙眼初如绿豆肥,荔枝已似佛螺儿。
南荒北客难将息,最是残春首夏时。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677ad0bb97e7.aspx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5028篇诗文 ► 174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猜您喜欢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宋代·谢逸《千秋岁·咏夏景》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0be8c6207e83.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千秋岁·咏夏景

谢逸谢逸〔宋代〕【{清翠楼}】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宋代·张炎《解连环·孤雁》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b4bf35e7a92b.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解连环·孤雁

张炎张炎〔宋代〕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38c4a0c84fe9.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陆游陆游〔宋代〕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人日出游湖上十首
[ 宋 ] 杨万里

原文

放闸冷泉亭,抽动一天碧。

平地跳雪山,晴空下霹雳。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冷门词人科普之宋代张炎,宋词史上最特殊的一位作者!
播报文章



用心了解历史中沉淀
关注


2020-03-30 14:19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宋高宗时期中兴四将之一张俊的六世孙,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


一、人物成就
张炎在南宋诗词史上地位非常特殊,他是南宋最后一位重要的词人,一般选宋词的书籍,选到最后都得选张炎。所有讲宋词的故事,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可以这么说,在宋词这一首柔丽的长曲中,张炎的词就是最后一个音节,也是最后一声歌唱。从此之后,元曲便闪亮登场。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他的一生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其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文学史上,与姜夔并称“姜张”,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二、个人作品:
张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他早年学周邦彦,又深受姜夔词风的影响,注重格律、形式技巧。前期多写风花雪月等贵公子的悠闲生活。宋亡后,他饱受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浪迹天涯的凄苦,于是词风渐变。下面我们欣赏他的几首作品:
1、清平乐·采芳人杳
宋代: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2、清平乐·候蛩凄断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这首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

广告
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3、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唯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宋词里写孤雁最好的一首: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江山携手 2017-03-12   |  139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张炎是宋代很晚时期的著名词人,他出生于一个贵胄之家,是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的张俊之后。
假如张炎生的早一点,或许能像他的祖辈一样,在苟安的南宋度过安逸风雅的一生,可惜,他生在宋元交替,家国破碎的年代。
这首《解连环》,虽然是在咏孤雁,其实是在写他自己,成为亡国之人后无比伤心的凄凉处境。
你看他笔下的孤雁,是怎样的怅然若失,顾影自怜——
在楚江晚空,这只孤雁离群万里,一颗受到惊吓的心正惴惴不安。
迟疑着飞下了寒塘照一照自己的模样,大地正是一片萧索,了无升级,天水之间只剩一雁一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一只孤雁无法排成雁阵,所以说是“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这样的大雁怎能担得起寄托书信的任务?肯定会延误了那远在雪国苦等故乡消息的游子。那份苦等就叫做“故人心眼”。
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故人心眼”的煎熬?
更何况家国破碎,谁人会在乎这些渺小个体的生离死别?
只有曾经的伴侣,此刻应该和自己一样,在想着“玉关重见”的一天,正因此,才“暮雨相呼”,日夜兼程。
等到重见那天,即便是憔悴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即便是春风得意的燕子,不遭受风雨路途之苦,终日厮守,也比不得自己的这份情义。
这首词里,暗含着几个典故,正是这些典故,让词的意境更加丰富。
其中“残毡拥雪,故人心眼”用的是苏武的典故,诗人自比有苏武一样的节操,即使身陷险境,也要保持气节。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用的是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的典故,隐喻着南宋宫廷繁华不再的哀伤。
而末尾用梁中双燕来与孤雁做对比,是将投降归顺与宁死不从做对比,这也是故国遗老最后的一点节操和尊严了。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词章小学问,人文大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7: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日出游湖上十首
[ 宋 ] 杨万里
原文
放闸冷泉亭,抽动一天碧。

平地跳雪山,晴空下霹雳。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9 05:16 , Processed in 0.0647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