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探春秋爽斋一帆风雨路三千千里东风一梦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7: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贾探春,好一朵耀眼的红玫瑰
珍爱红楼梦 2020-11-06   |  234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冰儿

三姑娘探春,这个连王熙凤都敬畏几分的带刺玫瑰,却并没有像凤辣子一样很惊艳的出场。

她是在第三回与迎春、惜春一起出场的,看似没有丝毫的锋芒。但是,曹公怎么可能让探春这么静默到底呢?性格上没有一些闪光点,她怎么配得上她的刺玫瑰之称呢?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小细节,让探春在众姐妹中脱颖而出。那时,宝玉欲送“颦颦”二字给黛玉时,探春便问“何处出典?”又道“只恐又是杜撰”。就这么两句话,一方面表露了贾宝玉的玩世不恭,另一方面,更是显露出了探春的性格里带刺的个性。这也是她的才学的体现。


再回过头来看其容貌,作者从对美十分苛求的黛玉眼中写来,只见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也就是曹公写人的神来之笔了,三春一样的妆扮,唯独探春能给黛玉留下“见之忘俗”的深刻印象,她的卓尔不凡,一下子就被点染得耀人眼目。至此,探春往后的不寻常,作者也就从两个方面作出了暗示。



她的不凡,作者最先给我们呈现出的是她的雍容而大气。

探春喜欢阔朗,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墙上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

我们细致地推敲一下,三间屋子连为一体,虽容易流于空旷,但是名人的墨迹,却与这阔朗的房间相得益彰,全是探春讲究自然而不落俗套的品味。

于是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观园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无限引人注目的诗社活动的发起者是她了。

林妹妹才情第一,却孤标傲世,宝钗是事不关己一问摇头三不知,宝玉永远只是个爱凑热闹的主儿,湘云虽然豪爽却难做自己的主,李纨寡言,迎春懦弱,惜春自娱自乐……

唯有她心底里装满的是大的气象,能够组织一干人等,奏响大观园里典雅的乐章。



感谢三姑娘,缔结诗社,让一帮正值青春妙龄、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儿尽情挥洒了才情。让大观园一度多姿多彩,时常妙语斑斓,笔墨飘香啊。没有人物的风华,大观园里的那些美景也是徒然存在了。

更让我惊叹的是,她不仅亲自为诗社命名,红楼梦第一才女“潇湘妃子”这个名号,也是出自于她之手笔,林妹妹当即颔首应允,探春的才学与聪颖由此可见一斑——这朵玫瑰处处不落俗点啊。


关于探春的才思与风雅,我最难忘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她攒下几个月的零用钱,托宝玉买“柳枝儿编的小篮子,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 且点明要“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才真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风华雅致吧,也是三姑娘大气强悍做派下偶尔溜出来的一些小情调,让人过目难忘。



探春才气虽不能与林、薛比肩,但几处细节可见其才情也是风骚异秉:省亲大典之作,评曰出于姊妹之上;海棠诗会,交卷第一人是她;咏菊赛中,她的《簪菊》仅次于黛玉的三首,“知鬓冷沾三经露,葛中香染九秋霜。”何其大气清雅。

曹公很欣赏这位三姑娘,他时时处处对探春的才情有着铺垫,就差没有赶着表扬了——她的生日三月初三,刚好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创作纪念日,我不信这是曹公的无心之笔。


曹公从来就擅长通过奇妙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特性,我相信, 曹公此处的描绘,就是想告诉我们,探春的书法造诣应属红楼女儿之首。结合其房间里的布局陈设看,有颜真卿、米芾等的墨迹,再加上《兰亭序》,也就更加地突出了探春性格里的刚劲、洒脱与从容了,也最是有书墨香的女子了。

想想看,探春一袭红衣握笔挥洒的风姿,豪爽而明媚,大气又美艳,像不像一朵怒放的玫瑰?



探春的个性凌冽而直爽,从来不会藏着掖着,颇有几分男儿风范,小时候读红楼梦,最喜欢看有探春的章节。她一出场,我就觉得是一朵带刺的红玫瑰在轰然绽放,看得人有着说不出的痛快与酣畅淋漓。相信,这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共识。

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母闻知鸳鸯事件后迁怒王夫人,当时在场的人均鸦雀无声,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唯有探春一句话便替王夫人解了围:‘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


真是有理有据,直中要害,最高当权者贾母立刻便悟了过来,一场风波偃旗息鼓——这也就是刺玫瑰贾探春的第二个超凡之处了。无论面对的是谁,她一概以理服人,永远敢于做出头的那一个。

再看三小姐的派头与威严,她用膳时“众媳妇皆在廊下静候,里头只有他们紧跟常侍的丫鬟伺候,别人一概不敢擅入……只觉里面鸦雀无闻,并不闻碗箸之响。”

那是她刚发怒哭泣过之后的一次用膳,可以看出,这朵刺玫瑰生气时,是谁也不放在眼里的,也是谁都不敢造次的。



探春又要洗脸,“那捧盆的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平儿正巧在此,见大丫头不在,“也亲自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探春方伸手向面盆中盥沐。”

这一举一动,尽是当家大小姐风范,尽是威严与高傲。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种威严是天生自带的风骨,不是王熙凤般的玩弄权势,也不是贾母那种最高地位的光环,更不是贾政时时需要动用家法的家长式威严,探春不怒自威,是骨子里自带的那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她自身拥有强大的气场,自带领导光芒,一出场就能把其他人比下去那种。

于是,在抄检大观园这场风波来临时,我们就会比曹公还明白,三姑娘的这个私人领地是绝对不可能任你抄检的。

抄检大观园那一节相当精彩,探春的刺玫瑰的个性,在此章节大放异彩,每字每句,言谈做派,酣畅淋漓,惊心动魄。我们仿佛看见,在她心里有一条铁的准则,那就是:我绝对是我自己地盘的主人。



我们细细地读那段,那时,大观园各个地方都对凤姐们打开箱笼迎接,唯独三姑娘凛然站在秋爽斋,冷笑着甩出掷地有声的一番话:“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

每次看到此处就忍不住拍案叫绝,好一朵有担当有魄力的刺玫瑰!

常言道,“有其主必有其仆”。这儿还有个小插曲,说的是她的丫头侍书的精彩表现。王善保家的太嚣张,这个平时名不见经传的侍书,也就跟她吵了起来,她对着王善保家的说:“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

这口齿,多么伶俐,她当时也就真是探春的及时雨了。探春作为主子,奴才跟她吵,她当然需要自己的奴才来帮忙,否则,人家奴才无赖,吵架时间长了,看着也不像。这也是探春保护下人们的回报。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由于探春这份傲气与个性,她的丫头们自不必担心自己会被人欺负。想想无辜的晴雯被病中赶走,想想司棋被抄时迎春的窝囊,想想惜春对入画的不管不顾,你会觉得,探春恰恰才是最有情的那一个,“道是无情却有情”用来形容她很贴切,尽管这份情常常藏在威严的后边。



探春作为带刺的红玫瑰,扎人,其实,她这朵耀眼的红玫瑰,最深的一根刺恰恰藏在她自己的心里,而不是攻击别人,这根刺就是她庶出的身份了。

在贾府里,无论是下等奴才兴儿们还是掌权者如王熙凤之流,都会在赞赏三姑娘后加上一句:可惜不是太太养的!因此,这根刺,每每扎得她的心,在不断地滴血,使得她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们不难明白,贾探春所有超人的表现,其实都是在掩盖自己深深的自卑与不堪的身份。

她用刺儿把自己的全身紧紧地包裹着,每一根刺儿上都写满了对于身份的敏感,这种敏感或有形,或无形。

她极力想要把自己的庶出身份抹掉得一干二净,所以才拼命打造自己的才干、高贵、能干。



她用自己的努力,也一步步赢得了成功,而她的母亲赵姨娘和不争气的弟弟贾环却总是在她身边阴魂不散,一次次无声地提醒她,无论她怎么能干,她的出身永远不可能改变。

我总觉得,她对赵姨娘的那些冷言冷语,其实就是对自己无法改变出身的一种宣泄式的反抗。

我相信,那些她与母亲之间血淋淋的相互伤害,其实又变回了她身上的刺,更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周而复始,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冷傲。

这就是三姑娘最深的痛苦了吧。只是真正懂得她内心这份痛苦的人少之又少,忍耐这份痛苦的背后是她有着深远的抱负。她对贾府的未来命运充满担忧,内心里时常萦绕怀才不遇的情感。



所以,三姑娘不仅是痛苦的,还是最孤独的那个人。她在贾府里没有真正的朋友,就如同屈原,只能在绝望中看着一切即将毁灭,却无人能听她诉一番肺腑。

但,探春的痛苦,也是高贵的:尽管我本质上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却要坚持着我的高傲,坚持着我自己独特的处世准则,我行的正立的端,任谁也别想越过我的底线。

所以,在管理大观园时,她首先就拿她贪婪无知的母亲开了刀,她就是想告诉众人:看到了没,我的母亲,我的舅舅,我一样照章办事,你们别人还想怎么样?只此一招,她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严。

她的管理智慧和治家才能远远高于王熙凤,她的磊落公正无私的品德就是优秀管理人才的模板,我有一千个理由相信,如若三姑娘穿越到现代,绝对是一个拥有辉煌事业的奇女子。

所以,她能如此,且如此,还需要回到她的抱负身上,她不是在计较个人的恩怨荣辱。不是真心的嫌弃着赵姨娘母子,我们最后看看抄检大观园时,她前无古人的表现,也就知道了。



抄检时,她就“不觉留下泪来”,说出的所有言辞,都震耳发聩:“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须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样的见识,别说贾府女子了,就是男人,能有几个?

最后,为出色而孤独的贾探春叹息一声,空有才智,却生于末世。志向高远,奈何无飞天之力。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曹公对她的判词,透着深深的悲悯与无奈,也昭示了她的最终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7: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集序
[ 魏晋 ] 王羲之
原文 译文对照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当时的县名。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tuān):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

(1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是日也:这一天。

(21)惠风:和风。

(22)和畅,缓和。

(23)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所以:用来。

(25)骋(chěng):放开,敞开。

(26)极:穷尽。

(27)信:实在。

(2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29)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30)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面对面。

(31)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32)趣(qū)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33)静躁:安静与躁动。

(34)暂:短暂,一时。

(35)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6)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37)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8)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9)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40)向:过去、以前。

(41)陈迹:旧迹。

(42)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43)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4)期:至,及。

(45)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4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7)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8)喻:明白。

(4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5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5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5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4)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庶《探春》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目录
1诗作原文
2黄庶- 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诗作原文
探春

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

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

万叶千花一手裁。

折叠编辑本段黄庶-简介
宋 黄庶撰 伐檀集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徒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佑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徒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佑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

赏析

这是早春的季节,大雪纷飞,宛如严冬。腊梅虽然开始凋落,然而,落梅映雪,苔枝缀玉,别是一番景象,犹能引人一醉,正好整治杯盘,迎候春天的信息。黄庶在这首《探春》绝句中,以其首二句描画出一幅早春图景和由此表达出对春天的向往心情。"雪里犹能醉落梅"句,令人想象到"雪里落梅"的画景;"犹能"说明百花虽未生发,然而犹有落梅值得醉赏。"好营杯具待春来"句,是补叙,是"醉"的准备,流露出一股盎然的兴趣。"落梅"二字,实际上也暗含笛曲《梅花落》的意义。作者显系受到江总"满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树下宜歌舞"和徐陵"落梅奠酒杯"等诗句的启示,以落梅金卮的情趣,以飞雪迎春的画面,融合成一种新丽的意境。

诗的三、四两句承接上联"待春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画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图。"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用的是唐人的表现手法和构思,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徐凝的"勾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温庭筠的"远水斜如剪,青莎绿似裁"等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都是将"春风"(亦即"东风")拟人化,赋予它一把神奇的剪刀,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表现了春风的造化之功。黄庶这两句的构思有自己独到之处:一是表现在"便"字的使用上,便,习也,有熟练自如之意。"便试新刀尺",说明"东风"年年运用"刀尺"来裁剪大好春色,已成为能工巧匠,今年虽是初试,但大显身手,定属不凡;二是表现在"新"字的使用上,"新"字突出强调了新春伊始,唯其是"新"的刀尺,方能裁剪出新的气象。而且,这一"新"字也不无显示与唐诗中熟见的"刀剪"有所区别的微妙用心。"万叶千花一手裁"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万叶千花",语意双关,既是眼前所见如徐凝《早春咏雪》中描绘的"珠蕊琼花"的奇特景色,更是想象之中的百花斗妍的春天的气象。而"一手裁"三字之中充满了对春之神造化之功的赞赏。

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小诗,严格地说,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闲情逸致。诗中洋溢着一股欢畅、惊喜的情绪:惊喜于白雪落梅的早春奇特景色,惊喜于春天气息的萌生,惊喜于见梅落而知万叶千花之更新。诗题中之"探",正表露了一种追求和喜悦。整首诗的格调是清新的:冰清玉洁的景象,芬芳醉人的酒香,飞雪迎来的春意,惊喜畅适的心绪……。这便是意境,这便是此诗所独具的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春慢·衰草愁烟
[ 宋 ] 姜夔
原文
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别郑次臯、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译文
衰败的草丛在暮烟中愈加显得含愁带恨,乱纷纷的乌鸦把夕阳送下了西山,空旷的原野上,风沙在打旋。还记得往年这个时候,我们用金鞭拂开纷扬的飞雪,带着暖烘烘的毛皮帽子不怕寒冷,一起到大街上乘马游玩。如今有谁能关心我长期漂泊异乡?徒然积下满怀愁恨,却无法排遣。幸好在这清清的沔水之滨遇见你们这班好朋友,得以闲着无事.就一起在小窗前谈谈知心话。

我常常引为恨事的,是我们分开的时候多,而聚首的机会很少。当我这次途经扬州,再一次到竹西亭去访问时,恐怕要禁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了。你瞧那大雁栖息的沙滩,江波已经变得平静。渔舟来往的洲渚,游人已经散去。等我们到了年老时再一起去游玩,只怕体力和兴致都不足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苕溪那边的明月,正照着我的扁舟,催促我向东边行去。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来,在梅花纷飞的春夜里与你们重新相聚?

注释
探春慢:词牌名,或作“探春”。一体为123字,南宋姜夔首创,有“衰草含烟”词。

沔(miǎn):甘肃省武都沮县。

几二十年:是以他实际在汉阳居住的年月计算,除去了当中离开的时间。这一年姜夔随萧德藻东行,似乎就再没回到过汉阳。

苕霅(tiáo zhá):指苕溪和霅溪。苕溪在今浙江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以多芦苇名。霅,水名,在乌程东南,合四水为一溪,霅,形容四水激射之声。萧德藻绍兴年间登第,初调乌程令。此时自湖湘罢官,携白石同归。

诸君: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均为白石于沔鄂所交之友。

茸帽:即绒帽。茸,柔软的兽毛。

章台走马:指少年壮游。汉长安有街名章台,繁华闹市。此指汉阳城内大街。

清沔:指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汉阳位于汉水之畔。

竹西:指扬州名胜竹西亭一带。

雁碛(qì):大雁栖息的沙滩。

渔汀:渔舟停泊的岸地。

游冶:游乐。

苕(tiáo)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

甚:什么。

作者介绍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集序
CHENGCAO2014.11.16浏览641次其他分享举报
关于兰亭集序的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虽然很麻烦,拜托了!!!!!!!!!
2个回答
rkci372
2014.11.17
满意答案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群贤(4)毕至,少长(zhǎ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7)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8)。或取诸怀抱,悟言(9)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0)。虽趣舍(11)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3)”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4),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5)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6)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7、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骋:使动用法。
8、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9、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10、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1、趣舍:同“取舍”。
12、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14、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5、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6、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通假字】
“悟”通“晤”面对面。
“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又称“王右军”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恭称“二王”。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直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兰亭集序>>的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 -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羲之

别称
王右军、王会稽


逸少

所处时代
东晋


出生地
琅邪临沂(今属山东)

出生日期
321年

逝世日期
379年

主要作品
兰亭集序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7艺术形象
8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折叠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折叠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折叠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1]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折叠造诣
王羲之字迹
王羲之字迹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图册资料 )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萧衍:“①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②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王羲之部分家族成员
成员

姓名

父亲

王旷

母亲

卫氏

叔父

王廙、王彬

堂伯父

王导(丞相)、王敦

五世祖

王览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竹扇题字
王羲之像
王羲之像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2]

折叠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折叠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折叠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折叠道教情缘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大观园理有个秋爽斋,是谁住的?
yy82xa1z2014.01.07浏览197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wangtaoandy1
2014.01.08
满意答案
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元妃省亲期间,题有“桐剪秋风”匾额。“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在《红楼梦》中对于秋爽斋外景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只提到院中种植芭蕉和梧桐,有月夜听雨的意境,这组建筑中有一较大的厅堂名“晓翠堂”。晓翠堂四面出廊,流角飞檐,临沁芳溪。是贾母初宴大观园的地方。东南方土山上有八角亭一座,是园内至高点之一。秋爽斋其中的三间房子没有隔断,这是探春的意思,具有闲云野鹤般的风格。其屋内所布置的陈设突出一个“大”字。陈设典雅,华丽中透着大方。
而原著中有关秋爽斋内景的具体描述为:“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见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问底: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8-09-08 07:44:01)
标签: 贾探春 秋爽斋 大观园 螃蟹宴 颜鲁公墨迹        分类: 寻根问底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从大观园里的对联看名著《红楼梦》之六

小屋清风/文

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出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里的秋爽斋。“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但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秋爽斋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据说在《红楼梦》早期版本中,探春的居所是称之为“秋掩书斋”的。元妃省亲期间,题有“桐剪秋风”匾额。

http://s14/mw690/001pfmPJzy7nssHTZYVad&690
                                                 -----贾探春的住所秋爽斋
  熟读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读者不会陌生,贾探春是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的女儿,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三小姐,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林黛玉进贾府后探春搬到王夫人住处,元春省亲后住大观园。

探春首次出现,是在《红楼梦》中的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作者是安排从黛玉的角度来看她的,并且是“三春”在一起……“第二个(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探春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

   http://s8/mw690/001pfmPJzy7nssQ3Lcre7&690      
                                         -----贾府三小姐之一探春
  对于探春的居所秋爽斋的外景,《红楼梦》中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只提到院中种植芭蕉和梧桐,有月夜听雨的意境。在北京大观园,秋爽斋在东南隅,院内院东晓翠堂,晓翠堂四面出廊,流角飞檐,临沁芳溪,很有气势,是贾母初宴大观园的地方;与其相对的秋爽斋后院的假山上,有一座八角亭,称“赏月亭”或“拜月台”,是园内至高点之一,每逢中秋,贾母就率众在这里拜天祭祖。

http://s14/mw690/001pfmPJzy7nst1hwQJad&690
                                                   -----“赏月亭”
  有关秋爽斋内景的具体描述,见于小说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话说由宝钗筹办、湘云做东的螃蟹宴让贾母十分高兴。次日,天气清朗,贾母兴致颇高,一大早就带了一群人进了大观园。她们先到了黛玉居所潇湘馆,接着又来到探春居所秋爽斋。文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从这一段近乎白描的详细生动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探春室内的几个特点:一是阔朗。探春虽为大家闺秀,闺房却没有高贵、奢华的气派,相反,屋内布置、陈设典雅,古朴中透着大方,显现出她开朗、豪爽的男子气魄。而三间房子没有隔断,室内空间的开敞亮堂,则是探春高阔、疏朗、豪爽性格的反映;二是室内大量的笔墨纸砚字画,充满书卷气。我们知道,曹公在塑造贾门四艳时,是按照“琴棋书画”这四艺来设计的。这一点可以从贾门四艳的陪侍丫环的名字中看出。元春的丫环叫“报琴”,迎春的丫环叫“司棋”,探春的丫环叫“侍书”,惜春的丫环叫“入画”。正合“琴棋书画”这四个字,而且《红楼梦》早期版本中,探春的居所是称之为“秋掩书斋”的。室内所挂之画与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则体现了探春似乎有隐士的情趣,体现了她与众姊妹不同的志趣,透露出她清高、脱俗、大气,富有生命力大家闺房气势。

探春还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有关的她才情,《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有详细介绍:元妃娘娘在测试完姊妹及宝玉之才后做了客观的评价:“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另一回则体现在小说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贾探春下帖邀请贾宝玉等到秋爽斋,成立了大观园第一个诗社——海棠诗社,使大观园的众女子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参加诗社的的人除探春、贾宝玉之外,还有宝钗、黛玉、李纨、迎春、惜春七人。探春当场做东开了第一社,这也是《红楼梦》中贾府处于兴盛之时最有名的一次结社。探春带头做了《咏白海棠》诗,其中有“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之句。

书中载,这一次结社,因黛玉“大家既是诗公就应改了称呼才不俗气”的提议,探春因最喜芭蕉自号“蕉下客”。芭蕉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潇洒,但蕉叶却碧翠玲珑,最符合探春之形象,有秋风之飒爽,兼诗情之雅致。迎春因住紫菱洲叫做“菱洲”,惜春因住藕香榭称作“藕榭”,宝钗封为“蘅芜君”,李纨居稻香村而称“稻香老农”,黛玉因住潇湘馆又爱哭被称为“潇湘妃子”。宝玉问众人自己的称呼,却被大家笑称”富贵闲人”、“无事忙”,最后黛玉定他为“怡红公子”。想想这“蕉下客”,我们知道,芭蕉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潇洒,而蕉叶却碧翠玲珑,最符合探春之形象,有秋风之飒爽,兼诗情之雅致。后日又开第二社,探春做了《簪菊》《残菊》,其“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二句被宝钗评为“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而《残菊》中的“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之句也颇见功力。

那么,如何理解探春居所秋爽斋匾额“桐剪秋风”与那副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的含义呢?

匾额“桐剪秋风”:前面已经提到,探春的居所原是称为“秋掩书斋”的,元妃省亲时才题为“桐剪秋风”。桐,是指秋爽斋院中栽有芭蕉和梧桐。谈到这“桐剪秋风”,有人将贾家“四春”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与春夏秋冬四季一一对应:元春恰恰为春,迎春为夏,探春为秋,惜春为冬,四人占尽一年春景。元春住凤藻宫,点“春”字;迎春住紫菱洲,点“夏”字;探春住秋爽斋,点“秋”字;惜春住藕香榭暖香坞,点“冬”字。梧桐是凤凰栖息之地,贾母在秋爽斋说过“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就只细些”,象征了探春出身的低微。正因为“就只细些”,元春题匾“桐剪秋风”,不幸成谶。而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合在一起,则构成了“原应叹息”的寓意。

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颜真卿是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曾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故人称“颜鲁公”。探春在花笺中曾感谢宝玉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之语。由此可见,宝玉送给探春的颜真卿墨迹,应就是这副对联了。

对联中的“烟霞“”泉石”均典出《新唐书·田游岩传》:公元679年,唐高宗李治游嵩山,闻山中有隐士田游岩,亲自登门拜访,欲请他出来做官,田游岩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意思说,我是个嗜好幽居山林、与烟雾云霞为伴的人,这个毛病很难医治了。婉言谢绝。“骨格”,此处代指身躯。

上联“烟霞闲骨格”意为:我愿在烟雾云霞之中让身躯悠闲散漫;下联“泉石野生涯”意为:我愿在泉水山石之间度过不受拘束的余生。这副对联表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喜欢隐居山林、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情趣。笔者理解,宝玉送给探春这副对联,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心迹,渴望过上闲云野鹤般自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规劝探春多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摆脱她太多争强好胜的秉性,人生苦短,不必把身份、权势看得过重。

其实,颜真卿并没有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当然更不可能有所谓“墨迹”。这是曹公根据故事情节需要经常采用的虚化写法,目的就是为了与探春的花笺相呼应。另,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因是湖北襄阳人,故人称米襄阳。他曾画过多幅烟雨图,其中有一幅叫《五洲烟雨图》,较为著名。曹公所说《烟雨图》并无特定所指,目的则是为了与下面的对联相呼应。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家“四春”出了两只凤凰,一是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二是探春远嫁为王妃。探春与元春具有可比性,都受良好教育,深手贾母喜爱。其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论才论德不逊于元春,她唯一不足之处是身世不好,因系奴婢赵姨娘所生,庶出,“没有托生在太太肚子里”,根基不正,所以一开始得不到太太重用。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养成了她争强好胜、敢说敢干、敢于担当的性格。

作为贾府的小姐,庶出的身份本来就令探春颇为尴尬,而赵姨娘和贾环的愚昧无知又经常令她很丢脸。天性好强、天资聪颖且容貌出众的她,只好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摆脱这种尴尬处境,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决断。她不认没有背景的亲娘赵姨娘及其亲戚;为了维护太太的利益,她捧太太重用的奴婢袭人而打压赵姨娘,造成明明是奴婢家眷不该有丧礼费却高过身为姨太大赵姨娘的家眷,结果得到太太认可。凤姐病假期间,她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抄检大观园时,她万分悲愤地发表“百足之虫论”。探春不光有能力,也有一颗敢于创新的心,精明、犀利、敢说敢干,力挽狂澜于即倒。依着探春的治家才能,荣宁二府可能也不会那么快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境地。可惜了,探春终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红楼梦》里,曹公有关探春的正册判词有四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生不逢时,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中国有一句俗话“富不过三代”很能说明问题。贾府至贾敬、贾赦、贾政一代是第三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后面更是一代不如一代。若探春生于前代,以其才能,必然有一番事业。这也正是探春判词里面所说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了。才高志明,这是探春的高人之处,却也正是探春最大的悲剧。探春本有能力维护贾府不会在短期内崩溃,但可惜为时已晚,且权力有限,且仅凭探春一己之力,又是女儿身,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贾府之中,探春是少数几个清醒的人,正如鲁迅先生所提出的著名的“铁屋子理论”,醒着的人该怎么做,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桐剪秋风冷,满城落叶狂。同处苍穹下,相逢两茫茫。”探春最后终难以挽回贾府颓势不得不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

探春远嫁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她的“杏元和番”并不能挽救贾家于危难。《红楼梦》《分骨肉》云:“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贾家“四春”元迎探惜分别代表了贾府整个家族由盛到衰的命运,而探春是转折性的人物。秋去冬来,百花凋零。探春在时对迎春和惜春多有回护,而探春去后再无依靠,出家皈依佛门也就不难理解了;秦可卿的梦中之语是同样的意思,晴雯被逼而死和迎春出嫁算是前兆,探春离后,大观园众芳很快相继凋谢,死的死,散的散,去的去,嫁的嫁,真正是“各自须寻各自门”了。最末,探春揭露家族里自杀自灭时,“不觉流下泪来”,这一把眼泪里包含了无比高贵、无比深广的痛苦忧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位置:情诗网 >情诗大全 > 名联赏析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2017-02-21 16:36 | 发布:情诗网 | 分类:名联赏析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曹雪芹撰 探春房内联

  【注释】

 (1)烟霞:代指山水、山林。

 (2)骨格:这里解作性情、志趣、格调。

 (3)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该语出有所本。据《新唐书·田游岩传》云: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洞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联语是对古代隐士浪迹山林悠闲情趣的写照,有可能本于田游岩事。

 (4)探春房内对联:书中称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该联目前未见于颜氏墨迹,故姑且为曹雪芹拟作。但是,对于唐代有没有对联一事,许多红学专家持否定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屋里挂着颜真卿所书‘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联,于是红学家就来考证,说颜的时代(709-789)还没有悬挂对联这种风习,可见颜书‘真迹’之实为赝鼎等等。”红学家们所考证用以否定唐代无对联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据宋·张唐英撰《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版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后世楹联之始。直至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书写对联之风始盛,而尤以清代为最。”“楹联盛于明清,北宋时极罕见。”但宋人的考证早已过时,因而不足为据。许多楹联家在对楹联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后认为:对联句式、句法的存在决非始于殷周;首联的出现决非始于后蜀;对联之兴起和运用决非始于宋元。现略选几条唐代对联为证:如唐太宗题书藏晋祠联语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又如: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福鼎县志》(嘉庆版)载: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福建《霞浦县志》载云,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屋。’‘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联语表达了一介寒儒的清苦自甘之意。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对联运用之广。石中才、石中元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也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可见否定唐时有悬联风习是不对的。

  【鉴赏】

  这副对联挂在贾探春闺房之中,且悬于米襄阳《烟雨图》的左右,也可算作装饰性的题画联,它起着点缀探春的闺阁生活和反映探春自命高雅、阔朗的思想志趣的作用,不愧为上乘佳作。

  上下联的意思是:闲静自得的风骨格调,好似烟云舒卷自如;生活在山水之间,有田野之趣。探春,好一派士大夫的清高之态。

  这副对联不仅适应探春闺阁环境的需要,反映着探春所具有士大夫的所谓“风雅清高”,还起着照应前文的作用。《红楼梦》第37回有探春言及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之语。宝玉亦称其“高雅”,探春则自称“蕉下客”……这副对联的旨趣和联意乃至文字,都与前文紧密相切。这就彻底摆脱了应景联作的平庸乏味之弊,给人们以联想的回味,颇能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文心之细密,匠心之独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秋爽斋的白玉比目磬
2024-05-27 21:15北京晚报·五色土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贾府,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大观园游览,到了探春住处,有这样一段文字: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

这里出现的“白玉比目磬”,是探春住处的一个重要物件。书中只说了此磬悬在洋漆架上,旁边还挂着小锤,并没有对磬本身做更多描述。这个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红楼梦辞典》解释“白玉比目磬”称:“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白玉比目磬指白玉磬上饰有线刻鱼纹,因磬为曲尺形,两股上的鱼形凑向一起,比目而悬,故名。”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大辞典(修订版)》对“白玉比目磬”的解释与此几乎一样:“在白玉磬上饰有浅的线刻鱼纹,因磬为曲尺形,其两股上之鱼形凑向一起,比目而悬,故名。”由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则解释称:“……所谓白玉比目磬即是将白玉琢成比目鱼状。比目鱼,即鲽,旧谓此鱼仅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

1987版、20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里均有“白玉比目磬”的特写镜头,前者正是做成两条鱼形,后者则既没有在磬身上“线刻鱼纹”,也没有将磬“琢成比目鱼状”。


19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里的“白玉比目磬”


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里的“白玉比目磬”

结合《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上述三个专业辞典的说法,以及两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里的“白玉比目磬”形制,均值得商榷探讨一番。

磬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磬,乐石也。从石、殸(qìng)。象县(xuán,同“悬”)虡(jù)之形。殳(shū),击之也。”从考古出土先秦时期磬的实物来看,年代较早的典型器物均为石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石磬、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商代石磬等。


虎纹石磬 1950年河南安阳出土

商代以后,除了石磬,还出现了玉磬、青铜磬。出于对音调精准性的要求,磬还由早期的不规则形状定型为曲尺形,各部位的尺寸比例也有严格规定。磬有特磬、编磬之分。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组成编磬,可以演奏复杂的乐曲。

除了作为乐器之外,磬也被文人雅士视为文房清供之佳品,明清时期此风尤盛。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钟磬》载:“不可对设,得古铜秦汉镈(bó)钟、编钟,及古灵璧石磬,声清韵远者,悬之斋室,击以清耳。磬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馀,仅可供玩。”明代屠隆《考槃馀事》卷三载:“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馀,古之编磬也。有古灵璧石色黑性坚者妙。悬之斋中,客有谈及人间事,击之以代清耳。”《考槃馀事》又载:“得古铜汉钟,声清韵远者,佐以石磬,悬之斋堂。所谓‘数声钟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是也。”这里提到“股”“古之编磬”,可见其形制仍是比较正规的曲尺形。

悬于书斋之中的磬一般都是单个,而且体形较小。除了偶尔敲击以“清耳”,其主要功能乃是象征性的——因“磬”谐音“庆”,“鱼”谐音“余”,故有将磬与鱼同置,取其“庆有余”之寓意的;也有因“戟”谐音“吉”,所以将磬、鱼与戟并置,取其“吉庆有余”之寓意的。清乾隆皇帝弘历就曾让内务府造办处为其绘制过多幅《行乐图》——在弘历身旁,一童子拄戟,戟上悬玉磬,磬下还缀着两条鱼。北京恭王府后罩楼上的一个窗户被设计成磬的样子,磬上方雕刻了一只蝙蝠,磬下雕刻了一对鱼,这是借谐音取“福庆有余”的寓意。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恭王府“福庆有余”窗

关于“比目”,有时存在一种误解,以为是一个特定的鱼种。实际上并非如此。《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西方有比肩兽焉……其名谓之蹷(jué)。”这里提到了“比目”“比翼”“比肩”等一组词汇,“比”在这里是一个动词,其含义是“并列”“两两成组”。《尔雅》中的“比目鱼”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个鱼种,而是指并排在一起的两条鱼。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用“比目”一词与鸳鸯并举,鸳鸯是两只鸟,“比目”指代两条鱼,其意甚明。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晚期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和北京恭王府“福庆有余”窗可以看出,当磬和鱼组合,构成“庆有余”意象的时候,鱼可以是金鱼,也可以是鲇鱼或者其他鱼,但都是生活中能见到的正常的鱼,所谓“比目鱼,即鲽,旧谓此鱼仅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终究系神话传说,是不足为据的。


清晚期 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磬在形制上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中期玉人物龙纹磬,就不是曲尺形,而是近乎正方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翠太平有象磬,直接将磬做成大象的形象,象身凸雕篆书“太平有象”四字。这类器物虽然仍以“磬”为名,但均已脱离了“敲击后发出特定音律”这一原始用途,只是作为具有吉祥寓意的陈设物而存在。


明中期 玉人物龙纹磬 故宫博物院藏

探春房间里的“白玉比目磬”,可以是曲尺形的磬,其下悬以双鱼,如《弘历雪景行乐图》里所描绘的那样。当然也可以直接将磬做成双鱼的样子,就像玉人物龙纹磬、翠太平有象磬那样。

19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将“白玉比目磬”做成两条鱼的形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坚持磬的“曲尺形状”,导致双鱼形象有些僵硬,缺乏美感。相比之下,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里的“白玉比目磬”倒是更符合传统吉祥文化的样式,但需要在磬下方缀上一双玉鱼,才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蕴。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张德斌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8:44 , Processed in 0.0730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