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李纨?
李浑,李敏,李密,李渊。冯渊→李自成
红楼梦中“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的是谁?我为装修狂19862013.07.28[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ajuug3x7y2013.07.29
满意答案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注释]
这一首是写李纨的。
1.“桃李”句——借此喻说李纨早寡,她刚生下贾兰不久,丈夫贾珠就死了,所以她短暂的婚姻生活就象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景色也就完了。这一句还暗藏她的姓名,“桃李”藏“李”字,“完”与“纨”谐音。
2.“到头”句——喻指贾兰。贾府子孙后来都不行了,只有贾兰“爵禄高登”,做母亲的也因此显贵。画中图景即批此。
3.“如冰”二句——意思是说,李纨死守封建节操,品行如冰清水洁,但是不值得羡慕,像她这样早年守寡,为儿子操心一辈子,待到儿子荣达、自以为可享晚福的时候,却已“昏惨惨,黄泉路近了”,结果只是白白地作了人家谈笑的材料。
桃李章播报编辑讨论2[url=]上传视频[/url]
中国古代民谣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桃李章》又名《杨花落,李花开》。 公元614年末,洛阳街头出现的一首民谣。中国历史上四大神秘的政治谶言之一。隋王朝之世“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 [1]
作品名称桃李章
作品别名杨花落,梨花开
创作年代隋唐
地 位四大神秘的政治谶言
民谣《桃李章》
历史上的谣与谶
隋唐民谣《桃李章》说:“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一个叫李玄英的文化人,在研读了《桃李章》之后,预言了三件事。一,桃与逃偕音,逃亡的李姓之人,会得天下。二,皇帝与皇后,迷转于扬州,不得返都。三, “勿浪语,谁道许”,是“密”的意思。
李玄英认为:《桃李章》里,“桃”者,“逃”也;“桃李子”可以理解成“逃”亡的李氏之子。在隋王朝之世,因为“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其中还有几位李姓大臣,因为这个谶言全家遭难!如李浑,李敏等。受到政迫害而逃亡的李姓之人,也有很多。即如这位秀才李玄英,他也是一李氏之子。按和尚安伽陀谶言:李氏当为天子,李玄英也应是隋王朝的政治嫌疑犯。《资治通鉴》说他“自东都逃来”。李玄英最后得出结论:当今皇帝与皇后,回不来了,会死于扬州;蒲山公李密会得天下。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从东都洛阳逃出来,投靠李密。 当时许多人,象李玄英一样,认为李密就是这个神秘谶言里的桃李子,能得天下。 后来,半路上杀出了一个李世民,统一中国,扫清群雄。在没有见到李世民之前,李密也认为天下之大,舍我而谁?老子天下第一!但看到李世民之后。“不觉惊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谶言:李氏当为天子,坊间街头传言《杨花落,梨花开》,暗喻大隋杨氏江山当灭,而李姓真主必取而代之!”随得验证。到这时人们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桃李子”并不是指的李密,而是指的李渊父子。尤其这个“桃”字,乃是“陶”字的谐音,而陶唐又是上古时期尧帝的别名(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自然这喻指就非常明确了。这一谶言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最神秘的政治谶言。
《隋书·五行志》曰:“炀帝大业中童谣。其后李密坐杨玄感之逆,为吏所拘,在路逃叛,潜结群盗,自阳城山而来,袭破洛口仓,后复屯兵苑内。‘莫浪语’,密也。宇文化及自号许国,寻亦破灭。‘谁道许’者,盖惊疑之辞也。”杨广在大业九年(613年) 、十年(614年) ,接连杀了手下大将鱼俱罗、董纯、吐万绪等人。此时,社会上谣言四起——“桃李子,有天下”“杨氏灭,李氏兴”“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的民谣更是成了流行歌曲,到处传唱。民谣皆曰“李子结实并天下,杨主虚花无根基。”,又曰“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此为“李氏当为天子”之兆。“方士安伽陀劝杨广杀尽天下姓李的人,杨广虽然没有采纳,但对于姓李的人,已是疑神疑鬼。 李浑应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杨广便指使宇文述诬告他谋反,杀了李浑家族32口,其余全部流放岭南,弄得人人自危。杨玄感的起兵,意味着杨广统治集团内部的大分裂,而李浑又是关陇大贵族,杀了李浑,也预示着杨广与关陇贵族集团开始决裂。隋皇朝终于在《杨花落,李花开》的传唱中灭亡。
李浑、李敏被杀案中,“李氏当为天子”的政治谶语只是一个幌子尚宫女史关注IP属地: 山东
22019.02.14 21:45:11字数 2,684阅读 1,842
隋末,一则“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广为流传,引起了隋炀帝杨广的警觉,有人劝说杨广杀尽天下姓李之人,一时间,天下惶恐。不久,李浑和李敏这两个当朝重臣被杀,更是株连了其家族的32口人,朝野哗然。人们在慨叹之余纷纷庆幸自己并不姓李。 但令人惊奇的是,杨广却并没有动别的李姓贵族,后来成为瓦岗首领的李密和大唐天子的李渊都逃过了一劫。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李浑和李敏之死是否真的是应谶,还是另有隐情?
自大业九年杨玄感叛乱之后,隋炀帝杨广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统治集团内部已经不再稳固,尤其是关陇贵族们,都在等着他垮台,他能信任的官员已经不多,猜忌的官员却是很多。 有心人就利用杨广的这种心理报私仇,这就要牵扯出曾经的一桩旧事。 申国公李穆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是被隋文帝杨坚给予赞拜不名、无反不死特权的重臣,只是他在隋朝开国没几年就去世了。按照惯例,他的爵位由嫡长子来继承。李穆本有十个儿子,但嫡长子死在了他的前头,因此袭爵的就成了他的嫡长孙李筠。李筠袭爵后不几年也死了,申国公的爵位再次空置了下来。 这个时候李穆最小的儿子李浑就上了心,想要袭爵继承这偌大的李家家业,但是这件事并不好办,要知道李穆有十个儿子,而他李浑排在了第十名,按照当时的继承制来说怎么也不会轮到他,因此只能走别的渠道,这时候李浑就想到了自己的大舅子宇文述。
宇文述是太子杨广身边的红人,不仅帮助杨广坐上了太子之位,还和杨广做起了儿女亲家。李浑就对宇文述说:“如果这件事成了,那么我每年都将赋税所得收入的一半送给您。” 宇文述一听,这买卖划算啊,不过是张张嘴的事,每年就有大把的银子赚。于是宇文述就对杨广说: “立嗣以长,不则以贤。今申明公嗣绝,遍观其子孙,皆无赖,不足以当荣宠。唯金才有勋于国,谓非此人无可以袭封者。”(金才是李浑的字) 杨广一听在理,就答应了,然后上报了隋文帝,让李浑做了申国公,继承了李家家业。后来李穆被追封为郕国公,李浑同样是袭爵者。 最开始李浑还算讲究,真的就把每年赋税收入的一半给了自己的大舅子宇文述,但是给了两年后就肉疼的不行。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李家家大业大,养活的人也多,而且李浑花的也比较多。李浑算过一笔账,实际上宇文述赚的比他这个申国公还要多,所以从第三年开始,李浑就不给了,这自然让宇文述很不爽。
宇文述有一次喝醉了酒,就对着朋友说了一句:“我竟为金才所卖,死且不忘!”两人从此结仇,再相见就红了眼。宇文述一直盘算着报仇,还真就让他逮住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杨广在东征高句丽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方士,名唤安伽陀,此人在杨广面前表示懂谶语,并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进而劝说杨广将天下姓李之人全部杀掉来改变这个谶语。但是杨广并没有答应,他并不怎么相信谶语,而且杀掉全天下姓李之人也实在不可能,就关陇贵族中的李氏家族就有不少,杨广根本不可能杀他们。 但是宇文述知道这个谶语后却上了心,他决定将李浑拉下水,对着杨广说了这么一番话: “伽陀之言信有徵矣。臣与金才夙亲,闻其情趣大异。常日数共李敏、善衡等,日夜屏语,或终夕不寐。浑大臣也,家代隆盛,身捉禁兵,不宜如此。愿陛下察之。” 划重点:“浑大臣也,家代隆盛,身捉禁兵,不宜如此。” 这句话成功的让杨广对李浑起了疑心,而且李敏这个名字更是让杨广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杨广就让宇文述来彻查此事。
那么这个李敏又是何人呢? 李敏是李浑的侄子,其祖父李贤和李穆是亲兄弟。李敏的父亲李崇也是在隋初去世的,当时突厥犯边,李崇力战而死,因此李敏就被养在了宫中。李敏姿容俊美,又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一不精,而且承袭了广宗公这个爵位,算得上是天下女子心中的如意良君。 而他后来娶的娇妻正是北周的公主宇文娥英,娥英是北周皇后杨丽华的女儿,也就是杨坚的外孙女。杨坚篡权后,杨丽华成了乐平公主。杨丽华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自然为她算计的比较多,进而为李敏算计的比较多,让他做了柱国,让他成为杨广身边的红人,即便是做了各州的刺史,也大多并不就职而留在京师。 杨丽华去世的时候曾对杨广交代:“妾唯一女,不自忧死,深怜之。汤沐乞回与敏。” 杨广也答应了下来,后来杨玄感叛乱,李敏还立了大功。大业十年,杨广第三次东征高句丽,让李敏到黎阳督运粮草。也就是在这一年,杨广听到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而李敏的小名是洪儿,这一个“洪”字正是杨广心目中的应谶之字。
《北史》中记载杨广曾让李敏自决,李敏害怕,于是经常和自己的叔叔李浑屏人而语,这让宇文述知道后,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宇文述得了杨广之命调查李浑和李敏之后,就让裴仁基上书陈述李浑谋反。然后宇文述就派人将李家人都下了狱,开始审问。在最开始,由左丞元文都、御史大夫裴蕴进行审问,这件事本就是栽赃陷害,正常的审问是不可能问出结果的,两人也的确没有问出什么,遂如实上报了杨广。但是杨广并不放心,继续让宇文述来调查。 宇文述并没有走正常的审问之路,而是到狱中找到了李敏的妻子宇文娥英。宇文述对她说: “夫人,帝甥也,何患无贤夫!李敏、金才,名当妖谶,国家杀之,无可救也。夫人当自求全,若相用语,身当不坐。” 宇文述的意思很明确:反正李浑和李敏是一定要死的,但是你没有必要跟着一起死,完全可以选择自保。 不知宇文娥英是出于怎样的心思,究竟是怕死还是想要保住李家的其他人,总之,她竟然询问宇文述自己应该怎么做,宇文述见她上了钩,就对她说: “可言李家谋反,金才尝告敏云:‘汝应图箓,当为天子。今主上好兵,劳扰百姓,此亦天亡隋时也,正当共汝取之。若复渡辽,吾与汝必为大将,每军二万余兵,固以五万人矣。又发诸房子侄,内外亲娅,并募从征。吾家子弟,决为主帅,分领兵马,散在诸军,伺候间隙,首尾相应。吾与汝前发,袭取御营,子弟响起,各杀军将。一日之间,天下足定矣。'” 这不就是要坐实李浑和李敏谋反吗?但是宇文娥英却答应了,于是由宇文述口述,宇文娥英一字字写下来,就这样,宇文娥英把李家给卖了。
宇文述将此表上报了杨广,李浑和李敏被杀,李家有另外32口人也在被杀之列,其余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流放岭外,而宇文娥英也被自己的舅舅赐了毒酒。 李浑和李敏的被杀是因为谶语吗?当然不是。杨玄感叛乱之后,这些关陇集团的贵族们就成了杨广的心病,他害怕他们反,他忌惮他们手中的兵权,李家正是关陇集团中的贵族代表。但杨广也只是忌惮,他不敢对他们下手,要不就会失去更过的支持。 不过,杨广不想杀不要紧,宇文述在里面添了一把火,让杨广不得不正视权势很盛的李家,而且李敏当时的工作不得不让杨广想起杨玄感,杨玄感正是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时候反的,他李家会不会也借机起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下的承若就是欠下的债。 李浑若泉下有知,一定后悔自己惹了宇文述。
隋炀帝为什么要杀李敏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3个回答#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
ishine_lyx
2018-04-16 · TA获得超过3692个赞关注
展开全部
《资治通鉴》中关于李敏事件的描述是这样的:
隋炀帝忌右骁卫大将军郕公李浑。615年春,会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劝隋炀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李浑侄子将作监李敏,隋炀帝疑其名应谶,常面告之,冀其引决。李敏大惧,数与李浑及李浑兄子李善衡屏人私语;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谮之于隋炀帝,乃遣虎贲郎将裴会基表告李浑反。隋炀帝收李浑等家,遣尚书左丞元文都、御史大夫裴蕴杂治之,案问数日,不得反状,以实奏闻。隋炀帝更遣宇文述穷治之,宇文述诱教李敏妻宇文氏为表,诬告李浑谋因渡辽,与其家子弟为将领者共袭取御营,立李敏为天子。农历3.5(公历4.8日),隋炀帝杀右骁卫大将军郕公李浑、李浑侄子将作监李敏、李浑兄子李善衡及宗族32人,自三从以上皆徙边徼。后数月,李敏妻亦鸩死。
其中可见,杀李敏的主要原因是“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如果不看此事件之前隋炀帝曾经历过的重要事件,可能不能理解隋炀帝当时的心态。
613年,隋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差点就攻克了东都洛阳。如果不是他决策错误,完全可能让正在亲征高句丽的隋炀帝死在辽东。这是隋炀帝在杀李敏前最危险的一次经历。
虽然当时隋朝各地已经出现大量民众叛乱,但这些叛军中还没有一个看起来能动摇隋朝中央政权的,所以隋炀帝还并不担心这些叛军。但不要忘了,隋炀帝的爸爸当年就是出于当朝权臣,之后夺取帝位的。所以结合杨玄感和隋炀帝老爸的例子,隋炀帝心中最担心的是其周围位高权重者的叛变。
在这种心理阴影下,李浑李敏之前,其实隋炀帝已经对位高权重的李姓武将动过手了:就在613年杨玄感叛乱时期,隋炀帝就怀疑原隋右武候大将军李子雄,诏锁之至行在所。李子雄杀使者,逃奔杨玄感。杨玄感兵败后,李子雄被杀抄家。
现在有人又挑动了隋炀帝的这根经,他扫视周围,实际掌兵权的李姓人物就是李浑家族了。右骁卫是隋朝当时禁军十六个卫中的一个,右骁卫大将军是右骁卫最大的官,具有直接带兵造反的能力。所以被隋炀帝盯上了。
有人一定会想,那为何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没有被怀疑呢?这得拜李渊的职位好。当时李渊的官衔是卫尉少卿,是卫尉寺这个机构的副官,卫尉寺在隋朝管的是军器仪仗、帐幕之类的东西,类似现在的军事工业部,卫尉少卿就是现在的军事工业部副部长。卫尉寺管兵器制造存储,属于技术工种,不是军人性质,没能力发动叛乱,所以就不太遭隋炀帝惦记,因此李渊得以躲过此劫。
不过从历史的结局看,隋炀帝的担心方向是对的,最后杀了他的宇文化及,建立唐朝的李渊最后都是做到了位高权重掌兵权的位置后才有能力灭隋朝的,而农民起义军最后终于还是打不过这些政府里面出生的家族。
10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百度网友bd2b1c3
2018-04-16 · TA获得超过1418个赞关注
隋大业十年,炀帝东征高丽,勿有谶纬之说,李氏将为王。炀帝冥思苦想到底是哪个李姓想夺权。 李敏,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父亲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乃烈士之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隋文帝杨坚的长女乐平公主(周宣帝皇后)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仇家于文述编造了一套李浑(李敏之叔)、李敏谋反的谎言,让宇文娥英写下来作为证。炀帝杀李浑、李敏家32口。 李敏之死是隋朝最大的冤案,这一冤案导致了隋朝有大分裂,加剧了隋朝的灭亡。朝中之人信任缺失,互相提防,李姓家族惶惶不可终日。最终逼迫李渊起兵反隋,建立了唐朝。
1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百度网友522e2b4
2018-04-19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关注
杨玄感反后,城阙大兴,敏之策也。将作监。从征高丽,领新城道军,加光禄大夫。十年,帝复征辽东,遣敏黎阳督运。时或言敏一名洪儿,帝疑"洪"字当谶,尝面告之,冀其引决。敏由是大惧,数与金才、善衡等屏人私语。宇文述知而奏之,竟与浑同诛。其妻宇文氏寻亦赐鸩而终。
隋炀帝杀李敏主要因为两件事:一件是牵涉到了杨玄感的反叛;一件有谣言成李敏的儿子李洪的名字迎合谶语“十八子水漫长安,当得天下“。再加上征高丽半途而废(这次如果不是杨玄感叛乱,很可能成功)杨广心里窝火杀李敏泄泄火气。
“杨花落,李花开”一首童谣引起的血案,李渊夺得天下有何玄机?2018-11-08 09:38:50 举报
分享至
第六章 杨花落,李花开 杨玄感叛乱,是隋帝国迅速由衰转向覆灭的分水岭。 从开皇的二十年盛世到大业,仅仅过去十年而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小杨同志沉迷千古一帝的大梦中而不自拔,两次东征惨败,再加上亲信大臣叛变,让他变得疑神疑鬼,却又放不下心中的执念。 614年,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又提上了日程。
这时候,社会上谣言四起,一首童谣在东都洛阳传唱开来:“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接着又有民谣“李子结实并天下,杨主虚花无根基” 。 “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这些民谣很快成了如今的流行歌曲、爆文,迅速传遍全国。 自秦汉以来,那些预测吉凶的预言,被称作谶。其实大多数谶言是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某种目的所编造的,向来为统治者所忌讳。由于大人知道祸从口出,不易传播,相反孩子们童言无忌,便成了一首首朗朗上口的童谣。 世上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小杨同志天生疑心重,再加上杨玄感背后捅了一刀子,更加疑神疑鬼,这时一个叫安伽陀的方士出现了。此人自称能识图谶之事,于是给小杨同志出了个馊主意,防止李氏取而代之坐天下,干脆就把天下姓李者全杀了杨广虽然没有采纳,但对于姓李的人,心中有了计较。
当时李浑家族是隋朝最具势力的“李姓”官僚宗族,树大招风,成了谶语的最大怀疑对象。李浑有个侄子叫李敏,小名叫“洪儿”,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随军出征,所担任的职务和杨玄感造反前一样,将作监,负责黎阳督运粮草。在童谣四处传唱时,偏偏杨广做个噩梦,洪水淹了金銮殿,“洪儿”者“洪水”也,一下子起了杀心。于是指使大臣宇文述诬告李浑谋反,结果李浑家族32口被杀,其余全部流放岭南。 杨玄感叛变,意味着隋帝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大分裂,而李浑又是关陇大贵族,杀了李浑,也预示着与关陇贵族集团开始决裂。 因为这个谶言,很多李姓大臣倒了大霉,很多李姓之人被迫逃亡,即便受到重用的李渊,也变得惶恐不安。 当时有诏书命李渊去杨广巡行所到之地,他因病没有去。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杨广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病了,小杨同志来了一句:“病的要死了吗?”李渊得知后吓个够呛,于是开始无节制地饮酒,不时收受贿络自污。
这种谶言看起来荒诞,但当时相信的人很多,“李氏应为天子“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 小杨同志的大开杀戒,并没有阻止谣言的传播,后来又出来一首很有名的民谣《桃李章》:“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对于这个民谣,有个叫李玄英的秀才,专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人也姓李,在当时也应该属于政治嫌疑犯。 经过研究,这位哥们大胆预测,桃与逃偕音,逃亡的李姓之人,会得天下。皇帝与皇后,迷转于扬州,不得返都。“勿浪语,谁道许”,是“密”的意思。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从东都洛阳逃出来,前去投靠李密。 后来李渊父子得了天下,人们似乎终于恍然大悟,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桃李子”并不是指的李密,另有所指。这个“桃”字,是“陶”字的谐音,而陶唐又是上古时期尧帝的别名,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李渊的爵位正好是唐国公,这就非常明确了。 【特此声明】本文摘自作者原创作品《诗国大唐三百年》,若要阅读更多相关章节,敬请点击关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谢绝一切抄袭转载行为,违者必究。
桃李章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桃李章》又名《杨花落,梨花开》。 公元614年末,洛阳街头出现的一首民谣。中国历史上四大神秘的政治谶言之一。隋王朝之世"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
基本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民谣《桃李章》
隋唐民谣《桃李章》说:"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一个叫李玄英的文化人,在研读了《桃李章》之后,预言了三件事。一,桃与逃偕音,逃亡的李姓之人,会得天下。二,皇帝与皇后,迷转于扬州,不得返都。三, "勿浪语,谁道许",是"密"的意思。 李玄英认为:《桃李章》里,"桃"者,"逃"也;"桃李子"可以理解成"逃"亡的李氏之子。在隋王朝之世,因为"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其中还有几位李姓大臣,因为这个谶言全家遭难!如李浑,李敏等。受到政迫害而逃亡的李姓之人,也有很多。即如这位秀才李玄英,他也是一李氏之子。按和尚安伽陀谶言:李氏当为天子,李玄英也应是隋王朝的政治嫌疑犯。《资治通鉴》说他"自东都逃来"。李玄英最后得出结论:当今皇帝与皇后,回不来了,会死于扬州;蒲山公李密会得天下。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从东都洛阳逃出来,投靠李密。 当时许多人,象李玄英一样,认为李密就是这个神秘谶言里的桃李子,能得天下。 后来,半路上杀出了一个李世民,统一中国,扫清群雄。在没有见到李世民之前,李密也认为天下之大,舍我而谁?老子天下第一!但看到李世民之后。"不觉惊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谶言:李氏当为天子,坊间街头传言《杨花落,梨花开》,暗喻大隋杨氏江山当灭,而李姓真主必取而代之!"随得验证。到这时人们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桃李子"并不是指的李密,而是指的李渊父子。尤其这个"桃"字,乃是"陶"字的谐音,而陶唐又是上古时期尧帝的别名(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自然这喻指就非常明确了。这一谶言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最神秘的政治谶言。 《隋书·五行志》曰:"炀帝大业中童谣。其后李密坐杨玄感之逆,为吏所拘,在路逃叛,潜结群盗,自阳城山而来,袭破洛口仓,后复屯兵苑内。'莫浪语',密也。宇文化及自号许国,寻亦破灭。'谁道许'者,盖惊疑之辞也。"杨广在大业九年(613年) 、十年(614年) ,接连杀了手下大将鱼俱罗、董纯、吐万绪等人。此时,社会上谣言四起--"桃李子,有天下""杨氏灭,李氏兴""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的民谣更是成了流行歌曲,到处传唱。民谣皆曰"李子结实并天下,杨主虚花无根基。",又曰"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此为"李氏当为天子"之兆。"方士安伽陀劝杨广杀尽天下姓李的人,杨广虽然没有采纳,但对于姓李的人,已是疑神疑鬼。 李浑应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杨广便指使宇文述诬告他谋反,杀了李浑家族32口,其余全部流放岭南,弄得人人自危。杨玄感的起兵,意味着杨广统治集团内部的大分裂,而李浑又是关陇大贵族,杀了李浑,也预示着杨广与关陇贵族集团开始决裂。隋皇朝终于在《杨花落,李花开》的传唱中灭亡。
挽黄提举震三章
[ 宋 ] 陈著
原文江山古四明,独立表平生。 敏处经纶密,癯中气局宏。 鸿毛看势利,虎口见功名。 麾节那能究,东南天已倾。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挽黄提举震三章|挽黄提举震三章原文|挽黄提举震三章翻译|挽黄提举...挽黄提举震三章是由宋诗人陈著所作的,文弊莫如今,独存师古心。汲深六经海,茹实百家林。公有传贤笔,私无谀墓金。晚年北山北,谁识醒中吟。
挽黄提举震三章
[ 宋 ] 陈著
原文当年时事谁,咄咄赋归与。 同是无枝鹊,危如游釜鱼。 偷生盟世好,访远记山居。 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查看百科>>
游子吟
[ 唐 ] 孟郊
原文 译文对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孟郊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