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亡秦必儒&儒家伪辞===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华胥境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8: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回回前诗
[ 清 ] 曹雪芹
原文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8: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知青冢骷髅骨
好知青冢骷髅骨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这首全诗是什么?我知道那是红里的,不过脂砚斋说"古诗云......”,是拿里的古诗啊...[url=]展开[/url]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3个回答#热议# 应届生在签三方时要注意什么?


百度网友23e6efe
推荐于2017-10-09 · TA获得超过770个赞
关注



《红楼梦》第十二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中的一句脂评:”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红楼掩面人,就是指红楼戴面具的人,遮盖真实面目的人.就是假冒伪善的人.
贾瑞临死前就向风月宝镜反面一照,一个骷髅立在镜内,(脂评说:”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此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心良苦,就是为了让大家懂得分辨”真”与”假”,”善”与”恶”)
作者就是曹雪芹
那只是书中的一种讲法,古人写小说有时会假借引经据典
而且胭评是曹雪芹自己以后人的身份评价的


9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古人某某
2008-02-08 · TA获得超过314个赞
关注


试着解释"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中的一句脂评:”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红楼掩面人,就是指红楼戴面具的人,遮盖真实面目的人.就是假冒伪善的人.

在这一回里,贾瑞临死前,一道士送来”风月宝鉴.”

那道士说:”……………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照看,(脂评说:”所谓无能纨胯子弟”.就是指那些外表看上去很聪明很风雅的,其实却是无能者)
千万不照正面,(脂评说:”谁人识得此句".就是问你看懂这句话了吗?千万不要看他们的正面(假面)), 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提醒大家要看他们的真实面目)

贾瑞临死前就向反面一照,一个骷髅立在镜内,(脂评说:”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此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心良苦,就是为了让大家懂得分辨”真”与”假”,”善”与”恶”)

贾瑞又将正面一照,只见王熙凤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脂评说:”奇绝,可怕是’招手’二字”,贾瑞勾引王熙凤,王不理睬也就罢了嘛,徧徧…大家去看前面的描写和脂评,王不但不拒绝,还笑迷迷地倒勾对方,又骗又哄,先勾你进来,再把你弄死,这女人够狠够毒)

看到王熙凤在镜里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进去了,与凤姐云雨一番……完后反面再看,又是一个骷髅,倒回正面看,又是凤姐招手叫他,他又进去了…

……..这样反复几次,贾瑞还是没有觉醒,被陷害死了还是不明白,死了都不知人家的真实面目.多么愚蠢,可悲,可叹!

正面是艳丽风骚,甜言蜜语的女人,反面却是一个可怕的骷髅

3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收起






zhaoyangzxzy
2008-02-11 · TA获得超过221个赞
关注


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中的一句脂评:”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红楼掩面人,就是指红楼戴面具的人,遮盖真实面目的人.就是假冒伪善的人.

在这一回里,贾瑞临死前,一道士送来”风月宝鉴.”

那道士说:”……………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照看,(脂评说:”所谓无能纨胯子弟”.就是指那些外表看上去很聪明很风雅的,其实却是无能者)
千万不照正面,(脂评说:”谁人识得此句".就是问你看懂这句话了吗?千万不要看他们的正面(假面)), 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提醒大家要看他们的真实面目)

贾瑞临死前就向反面一照,一个骷髅立在镜内,(脂评说:”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此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心良苦,就是为了让大家懂得分辨”真”与”假”,”善”与”恶”)

贾瑞又将正面一照,只见王熙凤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脂评说:”奇绝,可怕是’招手’二字”,贾瑞勾引王熙凤,王不理睬也就罢了嘛,徧徧…大家去看前面的描写和脂评,王不但不拒绝,还笑迷迷地倒勾对方,又骗又哄,先勾你进来,再把你弄死,这女人够狠够毒)

看到王熙凤在镜里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进去了,与凤姐云雨一番……完后反面再看,又是一个骷髅,倒回正面看,又是凤姐招手叫他,他又进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8: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拼搏686 2018-05-10   |  2219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林烟,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习作古体诗,痴迷《红楼梦》。活跃于多个红迷团体,品读红楼,偏重理据,在《红楼梦学刊》公众号等发表过文章多篇。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作者

林烟

言情小说的功用,不只歌颂爱情,还在于针砭时弊,劝谏世人,《金瓶梅》如此,《红楼梦》亦如此。《红楼梦》原名《风月宝鉴》,就是要世人以风月为鉴,明情,悟情,不为情痴,不为情苦,不为情误。

太虚幻境的宫门上,横书“孽海情天”四个大字,对联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红楼奇书,主旨言情,言情的目的,乃是警醒世人,箴劝世人,引渡世人。

金陵十二钗,品貌俱佳,才情各具,最特别的一个莫过于压轴的秦可卿。秦可卿名列十二钗之尾,位置特殊,身份特殊,出场早,谢幕早,篇幅不多,内容丰富。秦可卿和别的女子不同之处在于,她紧紧扣住一个“情”字,身泛孽海,魂归情天,可谓“含情量”最高。

秦可卿,谐音“情可情”,或者“情可轻”,和宝玉的“情不情”和而不同,很有对比分析价值。可卿的弟弟学名秦钟,谐音“情种”,或者“情终”,也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第七回,甲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古诗隐含的姓名为“秦玉”,谐音“情欲”。

秦可卿判词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红楼梦曲歌曰: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宿孽总因情”,勾勒出了秦可卿的文学使命和艺术形象。

如花美眷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秦可卿的出身,第八回有介绍,父亲秦业,谐音“情孽”,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秦业因无儿无女,自养生堂抱养可卿,作者故意模糊可卿出身,只因“孽海情天”不便言明。此处脂批:“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可卿出身模糊,但人品高绝,书中用八个字概括她: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在宝玉眼中: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和黛玉不同,可卿的“风流”,不只是长相俊美,还包括情感风流。关于“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


那一天,东府梅花盛开,贾母带着宝玉等赏花。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被可卿接引出去。此时的可卿,已是宁府的长孙媳妇,深得上下人等好评。贾母眼中的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袅娜纤巧,行事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海棠春睡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宝玉春困,可卿引宝玉至上房内间,房间内挂着《燃藜图》,一副对联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燃藜图》的故事出自《拾遗记》,西汉刘向好学,感动神仙,神仙燃藜授书。对联出自大儒朱熹,和挂图一样,劝人勤学苦读。宝玉是性情中人,最怕的是道德文章,只看了一眼,便说:“快出去!快出去!”

上房内间,宝玉不喜欢,可卿便引宝玉至自己的卧室。可卿的卧室,弥漫着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墙壁上挂着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提着秦观的诗: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室内陈设,华丽奢侈,尤其是那“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点晴之笔,别有深意。


“海棠春睡”的典故,出自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后来,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唐伯虎因此画了一幅《海棠春睡图》。

《六如居士全集》卷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典故,诗词,画卷,所有的这些,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那个“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同样言及杨贵妃。作者这样写,除了渲染卧室的情趣,更多的是其笔下的深意: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不伦之恋。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身处可卿卧室,宝玉也不免做了一场春梦,春梦中的那个女子:乳名兼美,配字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青春期的宝玉,遇到风流袅娜的可卿,一股甜香,一副画卷,一处香闺,一片关爱,此时不入梦,又待何时?

焦大醉骂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又一日,凤姐和宝玉到宁府来,贾珍已出城去与贾敬请安,尤氏、秦氏引众人至仪门迎接。尤氏、秦氏、凤姐等吃饭打牌,宝玉和可卿的弟弟秦钟一见投缘。秦钟“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大得宝玉喜爱,恨不能与他“耳鬓交接”,便邀秦钟与他一起上学。

晚饭已毕,张灯送客,送秦相公的任务,指派给焦大。焦大跟贾府的太爷出过兵,救过太爷的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自己喝马溺。焦大有功,偏偏贾府的后人不买他的账,宁府管家赖二,欺软怕硬不公道,黑夜送人的活偏派了焦大。此处,蒙本侧批:有此功劳,实不可轻易摧折,亦当处之以道,厚其赡养,尊其等次。送人回家,原非酬功之事。所谓汉之功臣不得保其首领者,我知之矣。


焦大立功劳在先,遭渺视在后,常被那些下人摧折,岂能没有怨言。这一次,焦大喝醉,赖二派差,惹得焦大好一顿痛骂。偏偏凤姐的车经过,贾蓉看不过去,呵斥焦大几句。焦大没挣来同情,反得到主子的呵斥,更加屈辱难耐,便连着贾敬、贾珍、贾蓉一起编排不是。

凤姐训斥贾蓉无能,贾蓉只得派人捆绑焦大。焦大不服,要去祠堂哭太爷,骂贾珍父子是畜生: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焦大醉骂,唬的众人魂飞魄散,小厮们赶快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只装没听见。

焦大醉骂,与上次赏梅花,中间隔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具体时间不详,大概是春天或夏天。这一回的回末总评是:“焦大之醉,伏可卿之病至死。”通览全文,不见可卿与贾珍之事,海棠春睡、焦大醉骂,都是点睛之笔,除了这些,便是书中的批语,透露的比较详细。

可卿得病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第十一回,王夫人道:“前日听见你大妹妹说,蓉哥儿媳妇儿身上有些不大好,到底是怎么样?”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邢夫人接着说道:“别是喜罢?”蒙本侧批:此书总是一幅《云龙图》。

宝玉梦春是梅花开时,焦大醉骂的时间不详,可卿得病是中秋之后。第七回回末总评已经点明,“焦大之醉,伏可卿之病至死。”从这些情节推断,可卿得病,即使不是因为焦大醉骂,也是和焦大醉骂的内容有关,可卿知道别人议论,时间应该是九月二十日前后。


可卿的病症表现为:经期两个多月没来,到了下半天就懒待动,话也懒待说,眼神也发眩。尤氏总结可卿的病因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可卿本有心病,秦钟上学时,和一个叫香怜同学关系较密,被人说些不干不净的话,可卿听了,又是恼,又是气,更连饭也吃不下了。

可卿得病,尤氏焦心,贾珍聘请了很多医生,都不能确诊。后来,冯紫英推荐了张友士,诊脉之后,医生说,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张友士不可能知道可卿“思虑太过”的内容,但他能诊断出“此病是忧虑伤脾”,也算是找到病因了。

第十回,蒙本回末总评:欲速可卿之死,故先有恶奴之凶顽,而后及以秦钟来告,层层克入,点露其用心过当,种种文章逼之。虽贫女得居富室,诸凡遂心,终有不能不夭亡之道。我不知作者于着笔时何等妙心绣口,能道此无碍法语,令人不禁眼花撩乱。

心病难医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吃了张友士的药,可卿的病并没有见好,只几天,已瘦的不成样子了。见凤姐来,强装笑颜,说了很多懂事的话。一是说自己没福气,公公婆婆当女孩儿疼她;二是说夫妻和睦,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三是说未能孝顺公婆,过意不去;四是得了此病,要强的心也没有了;五是不知能否熬的过年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卿说了那么多知情知礼的话,她对自己的人生,心中还是明白的。

宝玉正眼瞅着那《海棠春睡图》并那秦太虚写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不觉想起在这里睡晌觉梦到“太虚幻境”的事来。正自出神,听得秦氏说了这些话,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可卿与宝玉之间,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情,可卿死时,宝玉吐血,很让人费解。

凤姐与尤氏是妯娌,但与可卿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所以常来看望可卿,两人无话不谈。可卿笑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身病可治,心病难医,人言可畏,积毁销骨,此时的可卿,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回首,却已找不到岸。

可卿九月得病,吃了张友士的药,转眼到了冬天。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腊月初二,凤姐吃了早饭,来到宁府,看见秦氏的光景,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此时的宁府,已为她暗暗准备了后事。

梦语耕读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第十三回,可卿托梦凤姐。首先,用“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等俗语,指出贾家将面临的衰败;其次,指出否极泰来、荣辱更替,非人力可保常,但又说: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三是提出建议,在祖茔附近置田产,备祭祀,供家塾;四是,祭祀产业不入官,即使败落,子孙犹可读书务农。

想得多,看的远,虑的深,谋的切,可卿真可谓是才情过人。可卿不但对贾氏家族的荣衰有所预见,即使对人情事理,也有很高的见解,她说: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事“盛宴必散”,所以,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

在贾家,有可卿这般见识的,除了凤姐,便是探春,虽然黛玉也曾向宝玉说过“后手不接”的话来,但不当家,也就不管柴米贵了。船大掉头难,可卿说的这些话,王熙凤未必不知道理,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顾三忌四。此处,甲戌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人是寒号鸟,道理都懂,改正很难,当时惘然,悔时已晚。

临了,可卿赠凤姐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平平的两句诗,却是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总括,春天已去,繁华落尽,贾家终究还是要“盛宴必散”。甲戌侧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

画梁春尽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第十三回,二门上云板连扣四下,人回:“东府荣大奶奶没了!”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王熙凤闻得,吓了一身冷汗;宝玉梦里听见,连忙翻身爬起,心中似戳了一刀,急火攻心,吐出一口血来。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

可卿死了,从文本看是病死的,而且是病了一段时间,以至于“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可卿生病,族中人经常关心探望,久治不愈,一朝病故,这也正常。为何大家都“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呢?此处,甲戌眉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靖眉批:“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笏叟”

第十三回,可卿病逝,靖本首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幸有脂批,人们才知道,曹公笔下的可卿原来另有故事。海棠春睡,焦大醉骂,淫丧天香楼,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文字。由于可卿托梦,批者“悲切感服”,所以“姑赦之”,把有损可卿形象的文字删去。甲戌回前批: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第五回,秦可卿判词前的那副画,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这幅画和脂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隐隐暗合,由此可见,在曹公的原稿中,可卿是上吊自杀。改过之后的文稿,可卿虽然是油尽灯枯,怏怏病死,其实是心事难解,抱恨而亡。所以,庚辰本题诗曰: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身后哀荣

画梁春尽落香尘,正本清源秦可卿

可卿病故,尤氏犯疾,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甲戌侧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贾珍还说: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贾珍又哭,众人劝止,且商议如何料理后事。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贾珍哭媳,蒙双行夹批:“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织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酒后狂言”指的应是焦大醉骂,骂贾珍爬灰一事,“复见此语”,指的应是贾珍泪语,欲尽其所有。公公为儿媳几成泪人,有悖常理。

丧事准备工作如下:一是,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推准停灵四十九日;二是,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四十九日;三是,请九十九位全真道士设坛于天香楼上,打解冤洗业醮四十九日;四是,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天香楼非大厅,非灵堂,非居室,此处设坛,亦是怪事。

贾敬修道求仙,不问尘事,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可卿的棺椁,尤为奢侈,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乃是潢海铁网山上樯木所做,原为忠亲王要用,因坏了事的,辗转至此。贾政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贾珍如何肯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此处,蒙本侧批:“代秦氏死”等句,总是填实前文。

贾珍又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五品龙禁尉职衔,可卿灵前风光,灵牌上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明清两代,官宦妻子,一品、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贾蓉五品职衔,可卿不应该称为恭人,但是,清朝另有规定,封赠宗室奉恩将军妻为恭人。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他的妻子称淑人、恭人都可,可卿的灵牌,或有曲笔。

画梁春尽落香尘,三尺鲛绡脱此身。几度花开明月夜,蜂蝶浪采渐销魂。闲言安逸德识浅,梦语耕读思虑深。亲历一番情欲苦,人生始辨幻与真。可卿死了,人生虽然短暂,却也尝尽情楚、享尽哀荣。回首再看,秦业,情孽,秦钟,情终,秦可卿,情可轻。情是双刃剑,可悦人,可伤人,可为之生,可因之死,可知而不可痴,可悟而不可误。何为情,情可情,情不情,情情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8: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十三回诗词曲赋鉴赏
蝶舞蓝轩 2011-08-21   |  2038阅读  |  3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一步行来错】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说明】
  此诗见于靖藏本十三回回前。庚辰本用朱笔大字另写在第十一回之前的空页上,大概是因为过录者误把这首诗当作是说贾瑞的,而诗前长批又明说秦可卿,遂凭己意将其位置移前,以表示兼说两者。当以靖藏本为准。庚辰本有“诗曰”宇样,甲戌本虽无此诗,但有“诗云”二字,下留空白。诗当是曹雪芹所作。
  【评说】
  前两句说秦可卿“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风月鉴”虽出现于贾瑞之死情节中,但其含义显然是象征性的,因此可以普遍适用,故又加“古今”二字。题秦氏之死的诗中又提出“风月鉴”,更证明作者把秦氏与贾瑞穿插起来写是有意安排的,故用“多少”两字概括之。庚辰本的误抄实在也是误得颇有道理的。
  【梦秦氏赠言】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说明】
  秦可卿死时,王熙凤梦见她前来告别,劝凤姐为将来贾府不可避免的衰败早作打算,临别时,又赠凤姐这两句话。
  【注释】
  1.“三春”句——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说待到元春、迎春、探春死去和远嫁,大观园姊妺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
  2.“各自”句——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
  【鉴赏】
  秦可卿托梦赠言,预示“盛筵必散”,但也表达了传统的宿命论思想。她为贾府所筹划的,如在祖茔附近预先多置房产、田地,以备祭祀、供给,也为子孙将来留一条退路等等,都是为这个大家族长远利益打的算盘。从脂评中我们知道曹雪芹的亲友看了初稿中这一段,曾为之而“悲切感服”,还因此原谅了秦氏生前的行为,嘱令雪芹把暴露她与公公贾珍之间丑事的“遗簪、更衣诸文”统统删去,以便将她从作者的“刀斧之笔”下“赦”出来。这当然只是批书人的立场观点。不过,从这一情节描写来看,对贾府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作者自己也还是流露出悲惋心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蝶舞蓝轩 > 《诗词赏析》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第十一回诗词曲赋鉴赏
下一篇: 《红楼梦》第十七回诗词曲赋鉴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9: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明帝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入中国重始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概述内图片来源

人物关系
刘秀父亲 刘秀阴丽华母亲 阴丽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刘庄  

别称
刘阳

所处时代
东汉

出生地
洛阳

出生日期
公元28年

逝世日期
公元75年

主要成就
开创明章之治

佛教传入中国

复置西域都护

恢复对西域的控制

招抚流民


主要成就
民安其业

户口滋殖

职业
皇帝

信仰
佛教

在位时间
公元57年―公元75年

谥号
孝明皇帝

庙号
显宗

年号
永平

陵墓
显节陵

前任皇帝
光武帝刘秀

继任皇帝
汉章帝刘炟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年表
3家庭关系
4主要事件
5人物评价
6相关故事
7相关景区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汉明帝
汉明帝

中国东汉皇帝[1]刘庄,字子丽。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阴皇后阴丽华。建武四年(28),生于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公元57-75年在位,凡十九年。年号永平(58-75)。

096汉明帝天竺求佛096汉明帝天竺求佛

初名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57)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及其子章帝(75-88)在位的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相对稳定,史称明章之治。汉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参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永平十六年,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永平十八年,明帝病死。死后葬于显节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公元28年,刘庄出生,初名刘阳。封东海王。

公元43年,刘庄被封为太子,并改名庄。

公元57年,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

公元58年,其子汉章帝出生。

公元62年,永平五年,下诏诸窦为郎吏者皆携家属归故郡

公元69年,刘庄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治理黄河。

永平十四年楚王英谋反事发,被株连以至死、徙和系狱的京师贵戚和诸侯更达数千之众。

公元73年,刘庄下令由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政府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

公元75年,刘庄病逝。

永平(18)58-75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关系
折叠皇后
明德马皇后
明德马皇后

明德马皇后

折叠妃嫔
贾贵人(生汉章帝刘炟)

阴贵人(生梁节王刘畅)

折叠子
刘建千乘哀王

刘羡陈敬王

刘恭彭城靖王

刘党乐成靖王

刘炟孝章皇帝

刘衍下邳惠王

刘畅梁节王

刘昞淮阳顷王

刘长济阴悼王

折叠女
刘姬母不详,永平二年封获嘉长公主,适杨邑侯将作大匠冯柱。

刘奴母不详,三年封平阳公主,适大鸿胪冯顺。

刘迎母不详,三年封隆虑公主,适牟平侯耿袭。

刘次母不详,三年封平氏公主。

刘致母不详,三年封沁水公主。适高密侯邓乾。

刘小姬母不详,十二年封平皋公主,适昌安侯侍中邓蕃。

刘仲母不详,十七年封浚仪公主,适軮侯黄门侍郎王度。

刘惠母不详,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汉安帝尊为长公主(武安长公主)。

刘臣母不详,建初元年封鲁阳公主。

刘小迎母不详,元年封乐平公主。

刘小民母不详,元年封成安公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事件
折叠子以母贵策储继位
汉明帝刘庄本是光武帝刘秀的四儿子,在其上有长子刘疆。刘庄由新野的阴丽华所生,刘疆则是定恭王的外孙女郭氏所生。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刘秀倾心的是阴丽华,然而这时阴丽华没有生育,郭氏却有了一个男孩。考虑到传宗接代的责任,建武二年(26年),刘秀立郭氏为皇后,立阴丽华为贵人。同年,刘疆被立为皇太子。

天下还未平定时,刘秀率军征讨彭宠,阴丽华也随军远征。在行军途中,阴丽华怀孕了。建武四年,在元氏,阴丽华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明帝刘庄,当时起名叫刘阳,封东海王。

汉明帝
汉明帝

刘阳因是阴丽华所生,所以很得刘秀的宠爱。少年时代,他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10岁时,就能背诵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刘秀觉得儿子很了不起,简直是神童。而较早地在刘秀身边学习和观察政务活动,又增加了刘阳的才干。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下令检查天下的垦田和户口,并命令刺史、太守们逐一汇报。到汇报这一天,12岁的刘阳站在刘秀身后,观察上报官吏的神色。刘秀仔细检查着文书,翻着翻着,在陈留县的吏牍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莫明其妙,问下面的官吏们,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阳得到父亲的准允,站出来说: “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敢多问。”刘秀恍然大悟,惊叹12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于是有了以刘阳为帝位继承人的打算。

这时,郭后由于失宠,心中颇有怨恨,时时讽刺阴丽华和刘秀,更促成了刘秀废长立幼的决心。但皇太子刘疆并没有什么过错,于是刘秀决心先废黜郭后再说。于是在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的罪名,废黜了郭皇后,另立阴丽华为皇后。皇太子刘疆觉得母亲被废,大势已去,不得己上书刘秀,请求让位,出镇藩国。刘秀因为刘疆毕竟没有过错,不忍心批准,刘疆又拜托亲近大臣,为其表白诚心。刘秀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建武十九年(43年),下诏封刘疆为东海王,立东海王刘阳为太子,改名为庄。这一年,刘庄16岁。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去世,刘庄正式即帝位,是为明帝,时年30岁。

折叠整肃纲纪镇压异己
刘氏汉家天下在西汉后几位皇帝的时候,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最终导致王莽专权篡汉。经过王莽改制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国家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所以光武帝刘秀去世时,诸王及大臣们前来奔丧毫无法度,朝廷里一片乱哄哄。明帝的兄弟们在宫殿中与明帝并肩而坐,一点也不把这个新皇帝看在眼里。为了树立威信,明帝命令秉性刚直、举止威仪、执法如山的太尉赵熹主持丧事。赵熹不负重托,仗剑入朝,将与明帝坐在一起的诸王请下殿阶,加入到大臣的行列里,以辨明君臣之别。并且整顿宫卫制度,王国官吏不得随便出入宫禁。朝廷的秩序这才逐步安定下来。此外,明帝不论对身边的下级官员还是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都监督很严,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永平朝的吏治为此十分严正,为后世的史家所称道。

不过,对明帝以第四子的身份继承大统,他的众兄弟们很不服气。明帝的同母弟山阳王刘荆,伪造大鸿胪郭况(郭皇后的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劝其举兵以取天下。刘疆是胆小怕事之人,忙将送信的使节和信件原本押送到京城洛阳,交给明帝查办。明帝暗中侦知此信系山阳王刘荆所为,为免激起更大的骚动,将刘荆一案秘而不发;对阴、郭二皇后,明帝同等礼敬;对前太子刘疆,明帝也关怀备至,其待遇远高于一般的王侯。在人事上,明帝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增加了政权的稳定力量。与此同时,明帝还发布诏令,赐天下民爵,安顿流民,减免刑罚,照顾鳏寡孤独,最大限度地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明帝并非一味采取退让政策,一但其统治巩固,他就开始严厉镇压反对派,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永平十三年(70年)发生的楚王英狱,就是明帝给诸侯王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楚王刘英,是光武帝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因许美人不得宠,所以刘英也受到冷落,封在僻远之地,封地也很小。当时,佛教渐渐地传入中土,刘英在百般无聊中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数次访求佛法,希望仗佛氏灵光,佑护己身。这一年,有一个叫燕广的人到朝廷上书,弹劾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忠等借信奉佛教为名,造作图书,图谋不轨。明帝得到报告,马上命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中央官员)派员查证。派出去的官员不久汇报说,楚王刘英招集奸猾,捏造图谶,图谋篡位,罪证确凿,请求判处刘英死刑。明帝得到报告,宣布剥夺楚王刘英的王爵,命其迁往丹阳泾县。刘英行至丹阳,自杀身死。同案犯颜忠、王平在洛阳狱中由于受不住狱吏的严刑拷打,胡乱招供,牵连许多无辜。这些人中,有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悝、曲成侯刘建等。四人与颜忠、王平素昧平生,互不认识,但明帝这时已把往日对宗室诸王隐忍的仇恨倾注在楚王英狱上,所以对颜忠、王平所招的人,不分罪证是否成立,一律穷治,下面的官员奉承上意,造成了众多的冤狱。后经侍御史寒朗的谏阻,使明帝顿然清醒,改弦更张,亲临洛阳监狱查核案情,释放无辜千余人,使朝野安定了下来。

折叠躬亲政务内外皆修
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处处精明。即位以后,他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日,明帝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负责登记的书郎误为百匹,并将记录转交给大司农入账。明帝索要记簿查看发现错处后大怒,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命令左右将其按下,自己手持大棒,狠狠打去。尚书台的长官钟离意在宫外听说,急急进殿,叩首求情说:“过误乃小失,不足以施重刑。郎官是我的属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亦足惩戒百官。”明帝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有一天,郎官药崧犯了微小的过失,明帝抄起木棒就要敲打,以示惩戒。在明帝的躬亲政务和严格督责之下,其时纲纪整肃、吏制谨严,诸政颇多绩效。

汉明帝
汉明帝

当时,黄河的河道南移,改从东宛(今山东境内)入海。由于没有堤防约束,下游常常泛滥成灾。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永平十二年(69年),明帝命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修治黄河。王景、王吴率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先用“堰流法”修成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干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新筑堤防的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

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上,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恢复,明帝一改光武时期的守势,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永平八年(65年),北匈奴骑兵进攻河西诸郡,焚烧城邑,杀掠甚众,人民深受其害,以至河西城门昼闭。永平十五年(72年),北匈奴又侵犯河西,而且胁迫西域小国随同入寇。面对北匈奴势力的猖狂侵扰,耿秉上奏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圣王之道。”明帝有志于北伐,十分赞同耿秉的意见。是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秉出屯凉州(东汉治陇县,今甘肃清水县北),作为北伐的准备。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命令诸将率同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王朝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这次出征,窦固西出酒泉,在天山(今新疆吐鲁番城北)击败匈奴呼衍王部,追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县)。

为了巩固军事活动的成果,窦固命令假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到西域诸国开展外交活动。班超和郭恂率领36人,先到鄯善,在鄯善国击杀匈奴派往该国离间汉与鄯善国关系的100多名使者,迫使鄯善王声明从今以后依附汉朝,永无二心,并且纳子为质。班超随着质子回到首都洛阳,明帝下诏提升他为军司马,命令其继续经营西域。从此以后,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得到长足的发展。

折叠修制守礼崇儒纳佛
汉明帝崇尚儒学,他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校于南宫,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明帝在“五经”之中,又独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期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对礼仪制度,明帝也非常重视,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讨论,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按等级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

明帝还十分提倡尊师重道,明帝为太子时,曾跟博士桓荣学过<尚书>,即位以后,仍尊桓荣以师礼。桓荣以少傅调任太常,明帝常常亲临太常府中,听桓荣讲课。桓荣的学生们请明帝讲解,明帝谦虚地笑着说:“老师在座,不必问我。”桓荣这时年已逾80,常常生病不起,明帝亲自派太医去为其治病。桓荣寿终,明帝亲执弟子礼,作孝服为其举哀。明帝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师生之谊,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天下树立表率,向社会倡导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及政治统治。

在汉明帝时期,佛教渐渐传入中土。明帝虽然因佞佛而镇压了刘英等人,但这不过是相机行事,实质上并不一意反对,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传说明帝有一次睡觉,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诘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博士傅毅进言:“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即有佛都。从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12座,安置在甘泉宫中,焚香致礼。久经战乱,那12座金人早己不知去向。今天陛下所梦见的,也许就是佛的幻影呢!”一席话引起了明帝的猎奇思想,于是派郎中蔡愔西往天竺,求取佛经。蔡愔一路风尘,尝尽千辛万苦,到了大月氏,与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用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回到了洛阳。明帝就命令在洛阳城中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用以储藏佛经,讲授佛教。

永平十八年(75年)秋天,明帝染病,不久病逝于洛阳东宫前殿,享年48岁。遗诏吩咐“丧事从简,不准奢费”。当年,葬于显节陵,谥号“孝明帝”,庙号“显宗”。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永平18年,汉明帝刘庄去世,在位18年,享年48岁,庙号显宗。后汉书中说明帝性褊察。就是脾气暴躁。他的性格根本不象父亲光武帝和母亲阴丽华。但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雍正很接近,都是对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对百姓却恰好相反。在神武不可测的汉世祖刘秀一文中曾将光武,明帝的关系比成康熙之于雍正,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后人也多论明帝不够宽和。明帝用王景治黄河,直到东汉末黄河也没决口,有惠于民啊。在两汉24帝中,明帝逊色于汉高,汉文,光武,也许比景帝强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折叠夜梦金人
汉明帝
汉明帝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形高大,项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後落到自己的殿庭之前。而自己见到金人後,心里十分愉快。第二天早上,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闻人傅毅回答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长一丈六尺,遍体金色。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著加以证实,说道:“按《周书异记》这本书里的记载,佛出世时,天地间呈现了许多祥瑞,周太史苏由见後曾预言,佛的声教将在一千年後被及此土。臣以年代推算,苏由预言的正是现在。陛下梦见的,想必是佛无疑。”

汉明帝
汉明帝

明帝念念不忘自己梦中见到金人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听了两位大臣的解说後,决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寻求佛法。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二人。他们辛辛苦苦赶到与天竺毗邻的月氏国时,遇见了正在弘扬佛法的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便恳请两位沙门到汉地传法。於是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著佛经佛像,一起东还,终於在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回到洛阳。

相传摄摩腾等人带来的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四个佛像。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明帝见後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沙门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第二年,明帝又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其遗迹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此後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

历史上,长期以明帝感梦求法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从现有资料考察,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魏书·释老志》有如下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宪口授<浮屠经>。可见,佛教早在公元前就传到了中国。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反映出佛教在传入内地後的七十馀年里,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流传,甚至影响了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的思想和行动。最初,外籍僧人的译经活动、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进行的,这一切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拉开了序幕。

折叠犹尊桓荣以师礼
桓荣,字春卿,汉代永城龙岗人。少年时曾游学长安,习《欧阳尚书》,拜博士九江朱普为师。因贫穷无所倚,经常出卖劳力以糊口,但他勤学不倦,15年不曾回家。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景区
显节陵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非常壮观。可惜的是显节陵曾经被盗,丢失了很多奇珍异宝。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

汉明帝
汉明帝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中国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

汉明帝
汉明帝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不多,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厂—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之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山门东走约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0: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班固 -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班固

别称
班孟坚


字孟坚

所处时代
东汉

出生地
扶风安陵


出生日期
建武八年(32年)

逝世日期
永元四年(92年)

主要作品
《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

主要成就
著写《汉书》、北征匈奴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主要作品
4人物评价
5轶闻典故
6家族成员
7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洛阳求学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京城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认为班固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班固
班固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由于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到班彪死时,班固虽然年仅二十三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

折叠举贤求仕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沉重打击。 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同时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汉明帝任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准许他选用辅助官员四十人,班固认为这是一个出仕的好机会,为了积极举荐人才,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见识和才能,上了一篇奏记(《奏记东平王苍》[1])。班固的自荐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举荐人才的建议,却大部分被刘苍所采纳。

折叠私修国史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国史"罪名很大, 同郡人苏朗曾被人告发伪造图谶,被捕入狱后,很快就被处死。面对这种严峻形势,班家上下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赴京城洛阳,打算上书汉明帝,替班固申冤。

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京城洛阳上疏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京都洛阳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

折叠受诏修史
班固被拜为"兰台令史",受任与前睢阳县令陈宗、长陵县令尹敏、司隶从事
班固半身像
班固半身像
孟异等人,共同编撰东汉光武帝的事迹《世祖本纪》。班固与陈宗等同心协力,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撰,得到了明帝的赞扬。由于班固在编撰《世祖本纪》过程中的出色努力,又被晋升为"郎"官(校书郎),负责整理校雠皇家图书。

班固继续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成东汉功臣、平林、新市起义军和公孙述的事迹,共成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这样,光武帝一朝的记载大体齐备(即后世《东观汉记》的光武帝部分。《东观汉纪》是东汉皇朝的当代史,自明帝以后,章帝、安帝、桓帝、灵帝、献帝历朝都有续修,班固则是在它的创始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开了一个好头。)

班固到京师后,弟班超与母亲也随至洛阳,因家境贫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官阶虽低,但与明帝见面的机会增多了,加以班固文才显露,逐渐得到汉明帝的宠爱。 后来,明帝问及为救班固冒险上疏的班超,班固据实以告,明帝非常欣赏班超的勇气和辩才,觉得他未得任用实在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 这期间,班固的职务虽低,却使班固得到较为安定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他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日后完成《汉书》提供了重要条件。

班固在撰写光武一朝君臣事迹期问,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得到汉明帝的赏识。汉明帝鉴于班固具有独力修撰汉史的宏愿,也希望通过班固进一步宣扬"汉德",特下诏,让他继续完成所著史书。 班固从私撰《汉书》到受诏修史,是一个重大转折,对于《汉书》的完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此,班固不仅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有皇家图书可资利用,而且有了明帝的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确认,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班固开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业之中,撰史进度大大加快。

折叠文史大家
赋颂东都

东汉政权建立后,定都洛阳,至明帝时,疏浚护城河、修缮城墙,以重整皇宫。可是,关中上了年纪的士绅们仍怀恋西汉建都长安的热闹场面,认为东汉建都洛阳是错误的,希望朝廷迁回长安。班固认为洛阳更加适宜,不想迁都议论扰乱人心,于是作《两都赋》,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并从礼法的角度,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的功绩,宣扬洛阳建都的适宜性,以驳斥关中人士不切时宜的议论,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

史论秦亡

永平十七年(74年),汉明帝召集班固、贾逵、郗萌等人到皇宫云龙门,讨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赞语有无不当之处,班固当庭指出一处错误,出宫后,班固为进一步说明自己对秦亡的认识,作史论《秦纪论》,揭示秦朝历史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坚定志向

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驾崩,其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汉章帝对经学文章同样怀有很大兴趣,因此班固更加受到器重,常常被照进皇宫,与皇帝一起读书。章帝每次外出巡守,总让班固随行,献上诗词歌赋助兴。朝廷有大事,也让班固列席,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

班固虽然以知识渊博得到章帝重视,但念及父子两代才华横溢,却不能名显于世,自己年届四十,仍不得升迁,他想起东方朔、扬雄曾在文章中抱怨没能赶上苏秦、张仪的时代,便提笔写成《答宾戏》一文。文章以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和感慨,又从从正面反驳自己不该有的想法和抑郁,鼓励自己坚定志向,按照既定目标奋斗不息。全文构思巧妙,格调高雅,说理深刻诚恳。

章帝读到后,更加赞赏班固的才华,也醒悟到班固长久居下位不太合理,便提拔他为玄武司马。

班固又在司马相如《封禅》、扬雄《美新》的基础上,作《典引》,述叙汉德。在文中,班固系统性地评价了"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该文主要以四句为主,形成后来四六句的雏形。[2]

白虎通义

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议郎杨终指出,当时由于经学流派的繁衍,解经歧异很大,影响经学的传播和发展,建议应该像西汉宣帝召集石渠阁会议那样,召集有权威的学者来讲论五经,裁定经义。

章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诏诸儒大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以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会议历时一个多月才结束。 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会议,并兼记录。会后他按章帝的旨意,将会议记录整理成《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 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终成汉书

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自永平元年(58年)开始,共计历时二十五年,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 全书记述从汉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间的事迹,包括《春秋》考纪、表、志、传共一百篇。《汉书》颁出后,受到当朝重视,学者们争相诵读。

折叠北征匈奴
班固修《汉书》,旷日持久,虽然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赏识,然而也不过是做了个兰台令史、校书郎、玄武司马之类的小官。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时机,以求建功立业。北单于派遣使者来朝纳贡,意欲和亲,章帝讯问众官。班固分析两汉时局,建议通使匈奴,以宣扬汉德(即《匈奴和亲议》)。

章和二年 (88年),章帝卒,汉和帝即位,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起用窦宪为侍中,掌控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 后因刺杀齐殇王的儿子刘畅,事发被捕入狱,窦宪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永元元年(89年),班固年届五十八岁,因遭母丧,辞官守孝在家。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于是,班固也想通过边境立功,获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班固得知窦宪被任命为将军,率大军攻伐匈奴的消息,便决定投附窦宪,随大军北攻匈奴,被窦宪任为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折叠燕然勒石
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阿尔泰山东脉)会师。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中护军班固作铭。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 班窦两家本有世交之谊,班固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与窦宪关系更为亲密,便撰写《窦将军北征颂》,对窦宪北征匈奴大加歌颂。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北匈奴单于派亲王向窦宪通报,请求向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窦宪上表请示后,派班固、梁讽带领数百人出居延塞(今内蒙额济纳旗)迎接。这时,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同意,于是,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重伤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转头返回。 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力微弱,想乘机将其彻底消灭,次年,窦宪率军精兵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主力,斩首五千余级,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

折叠含冤被害
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此时的窦宪,因为平定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众多,官员进退都由他一人决定,朝臣震慑,望风希旨。尚书仆射郑寿、乐恢由于招致他的不满,被迫相继自杀。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发被革职,回到封地后被迫自杀。 班固与窦宪关系密切,因而受到株连,也被免职。 洛阳令种兢对班固积有宿怨, 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

和帝得知班固已死,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汉书
主词条:《汉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
班固全身像
班固全身像
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在构书体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规矩法度清晰、体例整齐合理,更易使人效法,开启了官方修史的端绪。

《汉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艺术特色上,《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折叠地理学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班固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对后世沿革地理学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外,《汉书》还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是研究汉代地理的珍贵材料。

折叠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考证了各学术别派的源流,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它继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体系,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体列,后世修史,必设"艺文"、"经籍"类,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折叠文学
赋作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 是以都洛、都雍(即长安)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 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左思《三都赋》的创作,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

在表现手法上,以往的散体大赋,都遵从"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两都赋》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表现出较为进步的京都观。这是对赋的艺术表现和篇 章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推动了汉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此外,班固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

诗歌

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他对这两种新兴诗体持认同态度, 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写得质实朴素。其五言诗《咏史》,虽"质木无文", 却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咏史"这一诗题。

论小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 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规范和影响着后世对小说的认知和写作,两千年来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功能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班固著作颇丰,除《汉书》和《白虎通义》外,还有《典引》、《应讥》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今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3]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张辅: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之优劣,多以固为胜,余以为失,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雎、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4]

范晔:①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②"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③二班怀文,裁成帝坟。比良迁、董,兼丽卿、云。彪识皇命,固迷世纷。[5]

钟嵘:孟坚才流,而老於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

刘勰:班固、傅毅,文在伯仲。[6]

傅玄:观孟坚《汉书》,实命世之奇作。

刘知几: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7]

黄庭坚: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罗璧:班固西汉书,典雅详整,无愧马迁,后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

凌约言:班孟坚才瞻而有体,程不识之部伍也。

王维桢:古今文章擅奇响者六家,孟坚之文以整而奇。

程颐: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章学诚:①史之良,首推迁、固;②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8]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9]

蔡东藩:班固文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独班超能立功异域,终得封侯。大丈夫原应自奋,安能久事笔砚间?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乃知人生处世,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为也![10]

折叠编辑本段轶闻典故
相关典故:文人相轻;不相伯仲、不分伯仲;下笔不休

傅毅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文史学家,均为扶风郡人,经历也极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京城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二人又在京城洛阳相遇。

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毅献赋,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平分秋色。 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班固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汉章帝即位后,召傅毅为兰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显宗颂》十篇,显于朝廷, 班固心中颇有不平,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话题。

汉和帝时期,窦宪任车骑将军,请傅毅为主记室。不久,窦宪升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二人又成为同僚,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的功绩。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永元四年,因窦宪谋反案受株连,死在狱中。

傅毅作为东汉的文史学家,为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也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辈分        姓名        简介
先祖        子文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七世祖

班壹

秦始皇末年,避难于楼烦,以畜牧起家。

六世祖        班孺        侠士,为郡歌颂
五世祖        班长        官至上谷郡守
高祖        班回        官至长子县令
曾祖        班况       
举孝廉为郎,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迁家至昌陵

祖父辈        班稚(祖父)       
汉哀帝时曾任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

班伯       
受儒学,曾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官至奉车都尉

班斿       
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与刘向一同校阅皇家秘书

班婕妤       
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著名才女

父辈        班彪(父亲)        曾在光武帝时徐县令,晚年潜心修史,作《史记·后传》六十余篇[11]
班嗣       
班斿之子,学习儒学,崇尚老庄。

平辈
班超
班固之弟,字仲升,官至长水校尉。
班昭
班固之妹,一名姬,字惠班,号曹大家。继续修成《汉书》[12]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墓葬
主词条:班固墓

班固墓
班固墓

班固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太白乡浪店村,据明清时期的《扶风县志》记载,班固墓周围有围墙,墓园内有石羊、华表、供案等。直到解放初期,该墓仍保有相当的规模。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开荒种地和建设需要,墓园围墙被拆,园内的华表、石羊、供案也消失不见,墓冢缩为一个小小的黄土包。1982年省政府发文重新确定了班固墓的保护范围,墓冢外延30米。2007年,在班固墓左右发现盗洞并回填。现班固墓的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13]

参考资料
1.全后汉文·班固·奏记东平王苍  . .汉典古籍网 . 2014-08-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0: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瑞 - 小说《红楼梦》中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贾瑞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贪图便宜又好色,贾府远房玉字辈子弟,父母早亡,由祖父贾代儒养大,在贾家的义学私塾里担任祖父的"助教"。爱上了自己的嫂子王熙凤,最后死于王熙凤设的“相思局”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贾瑞

身份
贾家远房子弟

性别



别名
贾天祥

祖父
贾代儒

创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人物形象
2人物经历
3成长经历
4贾瑞之死
5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在第十二回中体现地尤其明显,王熙凤故意施以假言引贾瑞上钩,她那些话本没有什么很高明之处,如果对于一个稍有城府的人来说就能听出其中的三分异样,但贾瑞竟然“越发撞在心坎儿上,由不得又往前凑了一凑”,简直是傻气可掬。难怪脂砚斋也在旁批:“写呆人痴性活现”。到后来贾瑞上当空等王熙凤一夜之后,居然还相信她的鬼话,第二次按时赴约,最终丢了性命。傻得让人觉得好笑。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贾瑞,贾府义学塾贾代儒的长孙。贾代儒如果有事,即命贾瑞管理学中之事。他是个最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才引起书房里的一通大闹。在宁府庆贾敬寿宴时碰上凤姐,又动了勾引之意。王熙凤假意与他周旋,最后,贾瑞丧命于王熙凤设计的相思局。

《红楼梦》[1]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即已明确予以交待最终命运的人物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对于红楼这样一部包含着无尽“隐情”的伟大著作来讲,去研究这些相对明朗人物的活动方式,思想过程不失为理解红楼梦的一条捷径,同时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学术价值亦是不言而喻。但是长期以来贾瑞作为这种特殊人物中的一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专门对他进行研究,给予特殊的关注。

折叠编辑本段成长经历
贾瑞,又名贾天祥,贾府远房玉字辈子弟,父母早亡,由祖父贾代儒教养。贾瑞首见第九回顽童闹学堂时,书中写他“是个专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第十一、十二两回写他思淫凤姐,被凤姐设圈套,最后送了性命。贾瑞是个极不堪的没落的纨绔子弟,无一善可言。作为人物典型,除了贪淫好色之外,也别无特征。不过由于风月宝鉴贯串其中,因此这故事包含有主题寓意在内。第一回作者自述著书缘起时有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甲戌本又有“《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之语。所以贾瑞的故事寓有惩戒劝善的意思。同时它也牵涉到《风月宝鉴》是否另有一书或者即是《红楼梦》最早的雏形,这些学者都在研究,尚无定论。新版红楼梦里的贾瑞贾瑞的身世及成长过程,红楼梦第十二回给出了较为详细的交代, “原来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贾瑞幼年丧亲,在祖父膝下成长,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相依相偎的爷孙关系会是多么的微妙亲密,从而必然使得贾代儒较之于一般的家长更加恨铁不成钢,尽心竭力养育好教育好贾瑞,一来告慰他早逝的父母,二来待贾瑞金榜题名锦衣还乡时候也能光宗耀祖。我们知道贾代儒是个贾族私塾的授业老师,执掌贾家众多子弟的学业,以贾家这样的百年旺族的声望与势力,所选老师绝对不可能是等闲之辈,用现代的话讲,不是院士水准,起码也得是知名老教授。书中说的也很清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所以对于贾代儒的学问我们毋庸怀疑。书中又提到“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后来贾瑞一夜未回,就遭到了“打了三四十扳,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的惩罚,说明贾瑞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极为严格而又十分正统的。这样的教育特殊的身世造就了贾瑞特殊的性格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贾瑞之死
红楼梦里不肖子弟多,正如冷子兴说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子孙后代只知安享富贵,一个个虽读过诗书,嘴里仁义道德,却是一肚子男盗妇娼,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贾瑞也是这样一个主儿,虽祖父管教甚严,但狗改不了吃屎,那些诗书全诗书穿肠而过。

忽想起兴儿说过的一些话:荣宁二府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服侍的.如果这样,那么年轻的爷们成家前,正处于青春如火的年龄,房里有俩伺候的丫头,便可一解燃眉之急,不至于象贾瑞那样饥渴难耐,话说回来,那是大家的公子哥的行事,象贾瑞这样的寒酸,自小父母双亡,祖父代儒是无力给他置办这些事的,管教又严,只好偷着去嫖,自从在宁府遇到凤姐,贾瑞便起了觊觎之心,淫心顿起,连死也忘了。

色胆包天想吃凤姐的豆腐,却没想到祸由此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想到却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惹得凤姐设下毒计,一个好色之徒终为此送了命。

其实凤姐不过是想惩训诫一下贾瑞,让其知过而改,但贾瑞却执迷不悟,自投罗网,凤姐才进一步做了布局,找了贾蓉和贾蔷,让这俩人帮助惩罚一下贾瑞,具体的细节由这俩人实施,这两个人直接摆布了贾瑞,致使贾瑞寒冬腊月病不起,最后终为此失了小命,真是咎由自取,读来让人可恨可叹可怜。

这件事情上,凤姐是策划者,蓉蔷两个是实施者,贾瑞遭到蓉蔷二人的折腾和勒索,想到了凤姐是在戏弄他,自此满心想凤姐,只不敢往荣府去了.至此,凤姐的惩罚起了作用,便可告以段落了,接下来贾瑞的事情应该与凤姐无关了。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贾蓉两个又常常的来索银子,贾瑞又怕祖父知道,正是相思尚且难禁,更又添了债务,日间功课又紧,他二十来岁人,尚未娶亲,迩来想着凤姐,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贾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均不强,又怕勒索,又想凤姐,身体又吃不消,因而很快便送了性命。

贾瑞到死色心不改,但他想不到,如果不是平儿的一句话,凤姐很可能便放他一马,也不至于如此痛下杀手,他的性命也许还能留住。

凤姐管理荣国府的事务,事无巨细,全要躬身亲为,可谓日理万机,哪里会想得到贾瑞这件事上,况且贾瑞先后去过几次凤姐住处,凤姐均不在,而平儿一次也未提。如果平儿一直不提此事,贾瑞或许也就觉得没趣进而放弃,偏赶上凤姐无意问平儿家里有什么事,平儿才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向凤姐做了汇报,并提到了瑞大爷来请安的事情。平儿禁不住问起此事,凤姐便向平儿说出原委,平儿脱口而出说道:“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凤姐儿道:“等他来了,我自有道理。”

平儿的话很重,作为凤姐的丫头,也是贾琏的小妾,虽和凤姐是一条心,但作为主子,凤姐即使不想治贾瑞死地的话,在自己的丫头面前还是得有主子的款,即使是做样子,也得要有点动作,平儿这些话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凤姐一时间下了决心决定狠狠整治一下贾瑞。

折叠编辑本段影视形象
马广儒 饰 贾瑞(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2]​

闪增宏饰 贾瑞(1996年台湾版《红楼梦》

刘越逖 饰 贾瑞(1996年台湾版《红楼梦》

陈创 饰 贾瑞(2010年新版《红楼梦》

方野饰贾瑞(黛玉传)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瑞 - 南宋反金义军总提领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贾瑞,济南耿京反金义军总提领,后和辛弃疾归宋。

基本信息
本名
贾瑞

所处时代
南宋


官职
反金义军总提领

说明
抗金名将

目录
1人物生平
2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派遣手下的将领贾瑞为正使、辛弃疾为副使,让他们领着9个随从人员,奉表渡长江归宋。

贾、辛等一行11人昼夜兼程地南下。他们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接见。宋高宗表示同意接收这支山东义军,不但为耿京、辛弃疾、贾瑞及义军将吏赐官封爵,还派官员王世隆带着朝廷赐给山东义军的官诰节钺等物,同贾、辛等人一起奔赴山东。

不料,随着北方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耿京义军内部发生了重大变故: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发出了收买人心的"大赦诏书",其中说道:"凡我境内百姓,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许多思家心切、一心想过太平日子的义军将领和战士,趁着有这样的宽赦诏书,纷纷下山回乡。耿京部下大将张安国更是贪图金朝的重赏,勾结另一个将领邵进,杀掉了主帅到金营献功。张安国立即受到金朝的重重封赏,被任命为济州知州。于是,拥有25万大军,曾经重重地打击过金兵的耿京队伍,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明帝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入中国重始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概述内图片来源

人物关系
刘秀父亲 刘秀阴丽华母亲 阴丽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刘庄  

别称
刘阳

所处时代
东汉

出生地
洛阳

出生日期
公元28年

逝世日期
公元75年

主要成就
开创明章之治

佛教传入中国

复置西域都护

恢复对西域的控制

招抚流民


主要成就
民安其业

户口滋殖

职业
皇帝

信仰
佛教

在位时间
公元57年―公元75年

谥号
孝明皇帝

庙号
显宗

年号
永平

陵墓
显节陵

前任皇帝
光武帝刘秀

继任皇帝
汉章帝刘炟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年表
3家庭关系
4主要事件
5人物评价
6相关故事
7相关景区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汉明帝
汉明帝

中国东汉皇帝[1]刘庄,字子丽。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阴皇后阴丽华。建武四年(28),生于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公元57-75年在位,凡十九年。年号永平(58-75)。

096汉明帝天竺求佛096汉明帝天竺求佛

初名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57)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及其子章帝(75-88)在位的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相对稳定,史称明章之治。汉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参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永平十六年,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永平十八年,明帝病死。死后葬于显节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公元28年,刘庄出生,初名刘阳。封东海王。

公元43年,刘庄被封为太子,并改名庄。

公元57年,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

公元58年,其子汉章帝出生。

公元62年,永平五年,下诏诸窦为郎吏者皆携家属归故郡

公元69年,刘庄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治理黄河。

永平十四年楚王英谋反事发,被株连以至死、徙和系狱的京师贵戚和诸侯更达数千之众。

公元73年,刘庄下令由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政府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

公元75年,刘庄病逝。

永平(18)58-75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关系
折叠皇后
明德马皇后
明德马皇后

明德马皇后

折叠妃嫔
贾贵人(生汉章帝刘炟)

阴贵人(生梁节王刘畅)

折叠子
刘建千乘哀王

刘羡陈敬王

刘恭彭城靖王

刘党乐成靖王

刘炟孝章皇帝

刘衍下邳惠王

刘畅梁节王

刘昞淮阳顷王

刘长济阴悼王

折叠女
刘姬母不详,永平二年封获嘉长公主,适杨邑侯将作大匠冯柱。

刘奴母不详,三年封平阳公主,适大鸿胪冯顺。

刘迎母不详,三年封隆虑公主,适牟平侯耿袭。

刘次母不详,三年封平氏公主。

刘致母不详,三年封沁水公主。适高密侯邓乾。

刘小姬母不详,十二年封平皋公主,适昌安侯侍中邓蕃。

刘仲母不详,十七年封浚仪公主,适軮侯黄门侍郎王度。

刘惠母不详,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汉安帝尊为长公主(武安长公主)。

刘臣母不详,建初元年封鲁阳公主。

刘小迎母不详,元年封乐平公主。

刘小民母不详,元年封成安公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事件
折叠子以母贵策储继位
汉明帝刘庄本是光武帝刘秀的四儿子,在其上有长子刘疆。刘庄由新野的阴丽华所生,刘疆则是定恭王的外孙女郭氏所生。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刘秀倾心的是阴丽华,然而这时阴丽华没有生育,郭氏却有了一个男孩。考虑到传宗接代的责任,建武二年(26年),刘秀立郭氏为皇后,立阴丽华为贵人。同年,刘疆被立为皇太子。

天下还未平定时,刘秀率军征讨彭宠,阴丽华也随军远征。在行军途中,阴丽华怀孕了。建武四年,在元氏,阴丽华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明帝刘庄,当时起名叫刘阳,封东海王。

汉明帝
汉明帝

刘阳因是阴丽华所生,所以很得刘秀的宠爱。少年时代,他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10岁时,就能背诵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刘秀觉得儿子很了不起,简直是神童。而较早地在刘秀身边学习和观察政务活动,又增加了刘阳的才干。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下令检查天下的垦田和户口,并命令刺史、太守们逐一汇报。到汇报这一天,12岁的刘阳站在刘秀身后,观察上报官吏的神色。刘秀仔细检查着文书,翻着翻着,在陈留县的吏牍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莫明其妙,问下面的官吏们,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阳得到父亲的准允,站出来说: “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敢多问。”刘秀恍然大悟,惊叹12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于是有了以刘阳为帝位继承人的打算。

这时,郭后由于失宠,心中颇有怨恨,时时讽刺阴丽华和刘秀,更促成了刘秀废长立幼的决心。但皇太子刘疆并没有什么过错,于是刘秀决心先废黜郭后再说。于是在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的罪名,废黜了郭皇后,另立阴丽华为皇后。皇太子刘疆觉得母亲被废,大势已去,不得己上书刘秀,请求让位,出镇藩国。刘秀因为刘疆毕竟没有过错,不忍心批准,刘疆又拜托亲近大臣,为其表白诚心。刘秀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建武十九年(43年),下诏封刘疆为东海王,立东海王刘阳为太子,改名为庄。这一年,刘庄16岁。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去世,刘庄正式即帝位,是为明帝,时年30岁。

折叠整肃纲纪镇压异己
刘氏汉家天下在西汉后几位皇帝的时候,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最终导致王莽专权篡汉。经过王莽改制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国家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所以光武帝刘秀去世时,诸王及大臣们前来奔丧毫无法度,朝廷里一片乱哄哄。明帝的兄弟们在宫殿中与明帝并肩而坐,一点也不把这个新皇帝看在眼里。为了树立威信,明帝命令秉性刚直、举止威仪、执法如山的太尉赵熹主持丧事。赵熹不负重托,仗剑入朝,将与明帝坐在一起的诸王请下殿阶,加入到大臣的行列里,以辨明君臣之别。并且整顿宫卫制度,王国官吏不得随便出入宫禁。朝廷的秩序这才逐步安定下来。此外,明帝不论对身边的下级官员还是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都监督很严,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永平朝的吏治为此十分严正,为后世的史家所称道。

不过,对明帝以第四子的身份继承大统,他的众兄弟们很不服气。明帝的同母弟山阳王刘荆,伪造大鸿胪郭况(郭皇后的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劝其举兵以取天下。刘疆是胆小怕事之人,忙将送信的使节和信件原本押送到京城洛阳,交给明帝查办。明帝暗中侦知此信系山阳王刘荆所为,为免激起更大的骚动,将刘荆一案秘而不发;对阴、郭二皇后,明帝同等礼敬;对前太子刘疆,明帝也关怀备至,其待遇远高于一般的王侯。在人事上,明帝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增加了政权的稳定力量。与此同时,明帝还发布诏令,赐天下民爵,安顿流民,减免刑罚,照顾鳏寡孤独,最大限度地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明帝并非一味采取退让政策,一但其统治巩固,他就开始严厉镇压反对派,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永平十三年(70年)发生的楚王英狱,就是明帝给诸侯王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楚王刘英,是光武帝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因许美人不得宠,所以刘英也受到冷落,封在僻远之地,封地也很小。当时,佛教渐渐地传入中土,刘英在百般无聊中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数次访求佛法,希望仗佛氏灵光,佑护己身。这一年,有一个叫燕广的人到朝廷上书,弹劾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忠等借信奉佛教为名,造作图书,图谋不轨。明帝得到报告,马上命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中央官员)派员查证。派出去的官员不久汇报说,楚王刘英招集奸猾,捏造图谶,图谋篡位,罪证确凿,请求判处刘英死刑。明帝得到报告,宣布剥夺楚王刘英的王爵,命其迁往丹阳泾县。刘英行至丹阳,自杀身死。同案犯颜忠、王平在洛阳狱中由于受不住狱吏的严刑拷打,胡乱招供,牵连许多无辜。这些人中,有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悝、曲成侯刘建等。四人与颜忠、王平素昧平生,互不认识,但明帝这时已把往日对宗室诸王隐忍的仇恨倾注在楚王英狱上,所以对颜忠、王平所招的人,不分罪证是否成立,一律穷治,下面的官员奉承上意,造成了众多的冤狱。后经侍御史寒朗的谏阻,使明帝顿然清醒,改弦更张,亲临洛阳监狱查核案情,释放无辜千余人,使朝野安定了下来。

折叠躬亲政务内外皆修
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处处精明。即位以后,他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日,明帝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负责登记的书郎误为百匹,并将记录转交给大司农入账。明帝索要记簿查看发现错处后大怒,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命令左右将其按下,自己手持大棒,狠狠打去。尚书台的长官钟离意在宫外听说,急急进殿,叩首求情说:“过误乃小失,不足以施重刑。郎官是我的属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亦足惩戒百官。”明帝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有一天,郎官药崧犯了微小的过失,明帝抄起木棒就要敲打,以示惩戒。在明帝的躬亲政务和严格督责之下,其时纲纪整肃、吏制谨严,诸政颇多绩效。

汉明帝
汉明帝

当时,黄河的河道南移,改从东宛(今山东境内)入海。由于没有堤防约束,下游常常泛滥成灾。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永平十二年(69年),明帝命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修治黄河。王景、王吴率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先用“堰流法”修成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干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新筑堤防的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

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上,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恢复,明帝一改光武时期的守势,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永平八年(65年),北匈奴骑兵进攻河西诸郡,焚烧城邑,杀掠甚众,人民深受其害,以至河西城门昼闭。永平十五年(72年),北匈奴又侵犯河西,而且胁迫西域小国随同入寇。面对北匈奴势力的猖狂侵扰,耿秉上奏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圣王之道。”明帝有志于北伐,十分赞同耿秉的意见。是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秉出屯凉州(东汉治陇县,今甘肃清水县北),作为北伐的准备。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命令诸将率同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王朝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这次出征,窦固西出酒泉,在天山(今新疆吐鲁番城北)击败匈奴呼衍王部,追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县)。

为了巩固军事活动的成果,窦固命令假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到西域诸国开展外交活动。班超和郭恂率领36人,先到鄯善,在鄯善国击杀匈奴派往该国离间汉与鄯善国关系的100多名使者,迫使鄯善王声明从今以后依附汉朝,永无二心,并且纳子为质。班超随着质子回到首都洛阳,明帝下诏提升他为军司马,命令其继续经营西域。从此以后,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得到长足的发展。

折叠修制守礼崇儒纳佛
汉明帝崇尚儒学,他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校于南宫,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明帝在“五经”之中,又独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期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对礼仪制度,明帝也非常重视,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讨论,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按等级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

明帝还十分提倡尊师重道,明帝为太子时,曾跟博士桓荣学过<尚书>,即位以后,仍尊桓荣以师礼。桓荣以少傅调任太常,明帝常常亲临太常府中,听桓荣讲课。桓荣的学生们请明帝讲解,明帝谦虚地笑着说:“老师在座,不必问我。”桓荣这时年已逾80,常常生病不起,明帝亲自派太医去为其治病。桓荣寿终,明帝亲执弟子礼,作孝服为其举哀。明帝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师生之谊,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天下树立表率,向社会倡导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及政治统治。

在汉明帝时期,佛教渐渐传入中土。明帝虽然因佞佛而镇压了刘英等人,但这不过是相机行事,实质上并不一意反对,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传说明帝有一次睡觉,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诘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博士傅毅进言:“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即有佛都。从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12座,安置在甘泉宫中,焚香致礼。久经战乱,那12座金人早己不知去向。今天陛下所梦见的,也许就是佛的幻影呢!”一席话引起了明帝的猎奇思想,于是派郎中蔡愔西往天竺,求取佛经。蔡愔一路风尘,尝尽千辛万苦,到了大月氏,与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用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回到了洛阳。明帝就命令在洛阳城中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用以储藏佛经,讲授佛教。

永平十八年(75年)秋天,明帝染病,不久病逝于洛阳东宫前殿,享年48岁。遗诏吩咐“丧事从简,不准奢费”。当年,葬于显节陵,谥号“孝明帝”,庙号“显宗”。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永平18年,汉明帝刘庄去世,在位18年,享年48岁,庙号显宗。后汉书中说明帝性褊察。就是脾气暴躁。他的性格根本不象父亲光武帝和母亲阴丽华。但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雍正很接近,都是对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对百姓却恰好相反。在神武不可测的汉世祖刘秀一文中曾将光武,明帝的关系比成康熙之于雍正,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后人也多论明帝不够宽和。明帝用王景治黄河,直到东汉末黄河也没决口,有惠于民啊。在两汉24帝中,明帝逊色于汉高,汉文,光武,也许比景帝强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折叠夜梦金人
汉明帝
汉明帝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形高大,项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後落到自己的殿庭之前。而自己见到金人後,心里十分愉快。第二天早上,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闻人傅毅回答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长一丈六尺,遍体金色。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著加以证实,说道:“按《周书异记》这本书里的记载,佛出世时,天地间呈现了许多祥瑞,周太史苏由见後曾预言,佛的声教将在一千年後被及此土。臣以年代推算,苏由预言的正是现在。陛下梦见的,想必是佛无疑。”

汉明帝
汉明帝

明帝念念不忘自己梦中见到金人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听了两位大臣的解说後,决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寻求佛法。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二人。他们辛辛苦苦赶到与天竺毗邻的月氏国时,遇见了正在弘扬佛法的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便恳请两位沙门到汉地传法。於是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著佛经佛像,一起东还,终於在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回到洛阳。

相传摄摩腾等人带来的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四个佛像。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明帝见後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沙门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第二年,明帝又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其遗迹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此後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

历史上,长期以明帝感梦求法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从现有资料考察,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魏书·释老志》有如下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宪口授<浮屠经>。可见,佛教早在公元前就传到了中国。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反映出佛教在传入内地後的七十馀年里,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流传,甚至影响了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的思想和行动。最初,外籍僧人的译经活动、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进行的,这一切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拉开了序幕。

折叠犹尊桓荣以师礼
桓荣,字春卿,汉代永城龙岗人。少年时曾游学长安,习《欧阳尚书》,拜博士九江朱普为师。因贫穷无所倚,经常出卖劳力以糊口,但他勤学不倦,15年不曾回家。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景区
显节陵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非常壮观。可惜的是显节陵曾经被盗,丢失了很多奇珍异宝。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

汉明帝
汉明帝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中国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

汉明帝
汉明帝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不多,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厂—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之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山门东走约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回前诗
文之有节 2012-11-06   |  6293阅读  |  6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卷首语:“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一回:“瑶草金钗订旧盟,何须石上问三生。杜兰香是香家女,一谪人间便有情。”

   

    第二回:“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傍观冷眼人。”

   

    第三回:“天地循环秋复春,生生死死旧重新。君家著笔描风月,宝玉颦颦解爱人。”

   

    第四回:“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

          “捐躯报国恩,未报躯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第五回:“春睡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第六回:“风流真假一般看,借贷亲疏触眼酸。总是幻情无了处,银灯挑尽泪漫漫。”

   

    第七回:“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第八回:“古鼎新烹凤髓香,哪堪翠笳贮琼浆。莫言绮觳无风韵,试看金桂对玉郎。”

          “幻情浓处故多嗔,岂独颦儿爱护人。莫把心思劳展转,百年事业总非真。”



    第九回:初入家塾便纵狂,贪恋风流护秦郎。无奈身微屈尊驾,是为来日方更长。



    第十回:古琴丝拙音自哀,造师求医势难回。心高性明迹非常,三尺素绫葬业债。

         “新样幻情欲收拾,可卿从此世无缘。和肝益气浑闲事,谁识今朝寻病源。”



    第十一回:秋尽落花逐水流,百鸟归林凤独啾。一朝山红催春绿,含羞隐迹罢歌喉。



    第十二回:明献殷勤暗设陷,祥瑞哪堪炙日连。笑叹是非情孽债,犹忆古今风月鉴。



    第十三回:“生死穷通何处真?英明难遏是精神。微密久藏便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第十四回:“家书一纸千金重,勾引难防嘱下人。任尔无双肝胆烈,多情念起自眉颦。”   

   

    第十五回:“欲显铮铮不避嫌,英雄每入小人缘。鲸卿些子风流事,胆破魂销已可怜。”  



    第十六回:“请看财势与情根,万物难逃造化门。旷典传来空好听,哪如知己解温存。”



    第十七回:“豪华虽是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第十八回:“一物珍藏见至情,豪华每向闹中争。黛林宝薛传佳句,豪宴仙缘留趣名。为剪荷包绾两意,屈从优女结三生。”



    第十九回:“彩笔辉光若转环,心情魔态几千般。写成浓淡兼深浅,活现痴人恋恋间。”



    第二十回: 满腹酸言滋神伤,谣闻暗酌费评章。会真玉案疑癖释,金兰合契语自长。



    第二十一回:嗔言讽词谏仕途,可怜石心至甚愚。倚笑趁势抚羞去,真魂逞命失英主。



    第二十二回:一樽芳酒酬花期,初春梦远娇无计。谁教东流逝不舍,驱入汪洋各自欷。



    第二十三回:“群艳大观中,柳弱击轻风。惜花与度曲,笑看利名空。”



    第二十四回:柳暗花明义事深,将涸辙鳆逢甘霖。谁人得似常青树,独有侠名红九春。



    第二十五回:食利饥客摄新钩,枕中秘事醒难留。濯净心头脂渍色,梦里魂销意未休。



    第二十六回:昏昏情思又潇湘,月临槐下耄人忙。只因前生非一物,与君同梦却异床。



    第二十七回:疏影暗香沁芳园,春愁自露情难掩。花翻蝶梦人扶醉,鸟魂已去花魂远。



    第二十八回:花气袭人月色涵,梦乡分境隔山川。明牵暗萦两般景,一样花开情已还。



    第二十九回:不是冤家不聚头,多少情语禁自由。一泪芳姿诗难绘,惟将心事寄春愁。



    第三十回:  借词讽槐却指桑,桃情柳思月西厢。痴女梦中还说梦,金玉仍是旧时光。



    第三十一回:身为下贱心自高,撕扇只为博一笑。偶拾麟金还赠玉,双星何曾守到老。



    第三十二回:“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影水无波。  



    第三十三回:不念手足动薄舌,火上添油承挞祸。满园芳草哀泣露,如何因此失真我?



    第三十四回:一玉失彩一玉惊,暗传私帕暗传情。朝朝红颜形容瘦,惟把三生泪偿清。



    第三十五回:“情因相爱反相伤,何事人多不揣量?黛玉徘徊还自苦,莲羹甘受使儿狂。”



    第三十六回:“造物何尝作主张,任人禀受福修长。划蔷亦自非容易,解得臣忠子也良。”



               春情欲掩料应难,何故因梦续鸳鸯?明朝入轿出闺阁,便是独绣各自忙。



    第三十七回:“跪书贴禀献新棠,秋爽斋边夜色凉。开社谁为诗句主,宋嬷语罢更牵肠。”        

            “海棠名诗社,林史傲秋闺。纵有八斗才,不如富贵儿。”



    第三十八回:数曲新词显隽彦,风  流幽婉比义山。一副柔肠吟五美,更添清愁不胜寒。   

   

    第三十九回:只报滴水复登门,家散人亡不离群。信口偏开脂渍河,痴情无限迹难寻。      

             “只为贫寒不拣行,富家趋入且逢迎。岂知着意无名利,便是三才最上乘。”

   

    第四十回:“两宴不觉已深秋,惜春只知画春游。可怜富贵谁能保,只有恩情得到头。”



    第四十一回:“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第四十二回:“谁说诗书解误人,豪华相尚失天真。见得古人原立意,不正心身总莫论。”



    第四十三回:“了与不了在心头,迷却原来难自由。如有如无谁解得,相生相灭第传流。”



    第四十四回:“啼妆才罢剑眉横,烈烈南风报五更。屈指十年专宠爱,不堪昭信杀昭平。”



    第四十五回:金姻玉缘心自明,兰言尽吐释曾经。烟雨楼台空立处,秋风春雨总关情。



    第四十六回:心如静水媛羞姣,誓绝情流怒宁皓。百年倚休难自立,梦断黄梁尺素缟。     

   “裹脚与缠头,欲觅终身伴。顾影自为怜,静住深深院。好事不称心,恶语将人慢。誓死守香闺,远却杨花片。”



    第四十七回:失足诚遗千古恨,牛陷泥沼蹄满痕。茫茫入梦迹向迷,指津竟是旧时人。



    第四十八回:暇绪久贮觅小诗,解疑雅集竟成痴。初雪红梅客至日,群芳争与天数齐。   



    第四十九回:钟妍毓娓秀涵眉,十二芳姿同一醉。三春风雨左梦期,绣阁声垂尚怜谁。



    第五十回:北风一夜策首功,漫评抹淡点妆浓。灵心病眼赏胜似,都归诗情衡鉴工。



    第五十一回:海国楼台烟雨稀,寄怀预运有端倪。啼笑悲欢随波逝,便傍红楼续旧题。



    第五十二回:运转时乖情难掩,风流手巧招人怨。一朝山塌入梦来,斩断情丝归水月。



    第五十三回:“亘古浩荡无洪恩,履遭变故不逢辰。兄亡母孀无所依,令人断肠亦摧心。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



    第五十四回:“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



    第五十五回:自领酬辞自尚才,政用此时持事来。惯看浮云肆舒卷,嫁于东风意更哀。



    第五十六回:新政旧弊举家清,真宝假玉同入梦。日暮昏黄任月淡,醉里荣衰都随风。



    第五十七回:欲演真情试玉心,宽言慰语实怜亲。同心同情交无计,葬缘原是牵缘人。



    第五十八回:莺啭闲话燕流语,赤玉无聊痴尽处。花落叶稠杏淡看,暗转惆怅成泪珠。



    第五十九回:爱鸟惜花艳情人,少动片言月色沉。更兼护芳语令至,惟有俯首情自温。



    第六十回:  更去易来招祸端,尔拨他挑魂愈散。狂风怒波平释后,便寻旧迹往回看。



    第六十一回:镇日争风哪得闲?乱里行勤志益坚。三春流年暗中移。向得人心因前贤。

   

    第六十二回:风微雨息春意临,把酒助兴待昼昏。忙中寻得玲珑地,醉卧青石花满身。



    第六十三回:醉人原比醒人清,浪行流言欠分明。每况江河愈日下,不测之渊起汀滢。



    第六十四回:“五首新诗何所局?颦儿应自日欷嘘。柔肠一段千般结,岂是寻常望雁鱼。”

    “深闺有奇女,艳世空珠翠。情痴苦泪多,未惜颜憔悴。哀哉千秋魂,薄名无二致。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



    第六十五回:信誓昭昭思结蒂,时溪时澜情不羁。山遐水遥难自聚,惟愿明朝是归期。



    第六十六回:缘寄鸳鸯福却倏,鸳鸯剑消鸳鸯女。魂断方知情多少,自此柳花始飞絮。

   

    第六十七回:往事如昨难自裁,直迹墟茔瞀灵台。旧游夕梦都陈物,泪醉故邱醴葬来。



    第六十八回:补天手段暗施张,唯恐微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乳燕,移巢别处觅雕梁。



    第六十九回:“言语尖酸颇自豪,杀人无血笑中刀。死抛孤女谁怜悯,狠舅奸兄计亦劳。”



    第七十回:“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第七十一回:风情月事露渍痕,意气生嫌易销魂。多少痴戾嗔悲客,皆是太虚薄命人。



    第七十二回:夜下霜寒凤鸣哀,病里雨风自何来?多年心郁冤缘系,他朝他人复登台。



    第七十三回:啻研医经弃世尘,百年枯木能再春。潜心济人还救世,亦难逆运转乾坤。



    第七十四回:雷天震地百兽惊,水中取月魄自冰。是祸向由萧蔷起,泰山填海也难平。



    第七十五回:月上梢头霜满天,夜浓秋深晾新寒。留得残黑研重墨,数首凉诗写半山。



    第七十六回:中秋诗起又诗收,月淡风凉得小休。秀口千言心倚马,鹤影花魂两相酬。



    第七十七回:风消雨残暮寒垂,孤雁难眠空滴泪。今夜月缺花满地,尚思依云双双飞。



    第七十八回:芙蓉粉坠宿鸿蒙,今朝花胜昨夕红。堪叹明年花更艳,终念何日与谁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02:30 , Processed in 0.0626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