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锦瑟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罗隐/范成大/曹唐&温庭筠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09: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贺知章 - 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人物关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贺知章


  • 别名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 国籍

    中国唐朝


  • 出生日期

    公元659年



  • 逝世日期

    公元744年


  • 所处时代

    唐代


  • 其他成就

    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醉八仙”。


  • 其他作品

    《回乡偶书》;《咏柳》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亦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也。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皆陆象先在中书引荐也。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皆入书院,同撰《

六典》及《文纂》等,累年,书竟不就。后转太常少卿。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又充皇太子侍读。是岁,玄宗封东岳,有诏应行从群臣,并留于谷口,上独与宰臣及外坛行事官登于岳上斋宫之所。初,上以灵山清洁,不欲喧繁,召知章讲定仪注,因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诸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陛下享君位于山上,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诚足垂范来叶,为变礼之大者也。然礼成于三献,亚终合于一处。"上曰:"朕正欲如是,故问卿耳。"于是敕:"三献于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诸神座于下坛行事。"俄属惠文太子薨,有诏礼部选挽郎,知章取舍非允,为门荫子弟喧诉盈庭。知章于是以梯登墙,首出决事,时人咸嗤之,由是改授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充集贤院学士。俄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工部尚书陆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与知章甚相亲善。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俭,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乃舍本乡宅为观。上许之,仍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稽郡司马,仍令侍养。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至乡无几寿终,年八十六。

肃宗以侍读之旧,乾元元年十一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常静默以养闲,因谈谐而讽谏。以暮齿辞禄,再见款诚,愿追二老之踪,克遂四明之客。允叶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而长往。丹壑非昔,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一华按:"万"字衍。]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世人皆知贺知章的文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贺知章的书法。我们书法爱好者能够看到的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书"孝经"了。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1]

《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近时严坦叔《还家诗》亦有"旧时巷陌浑忘记,却问新移来住人",颇得知章之遗意。(宋·范晞文《对床夜话》)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今存共十九题,二十首,断句一则。[2]

作品名称










望人家桃李花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董孝子黯复仇


断句

展开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折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折叠人生修炼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1]。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2]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但像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止一个两个。


折叠金龟换美酒

唐天宝元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圣呀!"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算得了什么?我记得你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

唐·李白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中。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贺知章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后人引为旷达酣饮、倾心结交的典故,宋代刘望之《水调歌头·劝子一杯酒》词中云:"谪仙人,千金龟,换美酒。"自古就有酒徒脱衣沽酒的佳话,汉代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刚回成都时,没钱买酒,脱下鹔鹴裘作价换酒,夫妇尽欢同痛饮。晋代元孚将皇帝颁赐近侍的冠饰金貂用来换酒,为有司所弹劾,幸亏皇帝饶恕了他,未加治罪。唐代官员按品级朝廷颁赐鱼袋,袋上以金银等制成金龟作饰物,三品以上官员为金饰,四品、五品分别用银、铜饰。贺知章为秘书监,得佩金龟,他以金龟换酒,追究起来是犯法的,为了喝酒也就顾不得了。

为了痛快饮酒,贺知章还是囊中常备酒钱的,以免再出现金龟换酒的尴尬事发生。有一次,贺知章出外游赏,见到袁氏别墅林秀宗清,尽管与袁氏不相识,他还是私自进去游览赏玩,并说不用愁坐久了没酒喝,我口袋里有的是钱。贺知章为此写有《题袁氏别业》诗: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曩中自有钱。

这诗成为贺知章时时口袋里备钱买酒喝的佐证。


折叠野史逸闻

贺知章,西京宣平坊有宅。对门有小板门,常见一老人乘驴出入其间。积五六年,视老人颜色衣服如故,亦不见家属。询问里巷,皆云是西市卖钱贯王老,更无他业。察其非凡也,常因暇日造之。老人迎接甚恭谨,唯有童子为所使耳。贺则问其业。老人随意回答。因与往来,渐加礼敬,言论渐密,遂云善黄白之术。贺素信重,愿接事之。后与夫人持一明珠,自云在乡日得此珠,保惜多时,特上老人,求说道法。老人即以明珠付童子,令市饼来。童子以珠易得三十余胡饼,遂延贺。贺私念宝珠特(明抄本"特"作"持")以轻用,意甚不快。老人曰:"夫道者可以心得,岂在力争;悭惜未止,术无由成。当须深山穷谷,勤求致之,非市朝所授也。"贺意颇悟,谢之而去。数日失老人所在。贺因求致仕,入道还乡。(出《原化记》)

【译文】

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看见有一个老人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像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再没有别的职业。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就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便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逐渐地更加尊敬,言论也逐渐多起来,于是在言谈中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自己说是在家乡的时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买饼来,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贺知章自己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折叠秘监祠

贺知章秘监祠(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

相传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郡守莫将在贺知章读书的故地(绍兴)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太守胡矩重新进行维修。元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设水马站,分为南北二馆,贺秘监祠被废址。至正十九年(公元1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馆舍,得知章像于芜秽中,于是就在驿站东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驿站,将祠堂迁至今天的位置上。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l782年?)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该建筑共有三进,均为五开间。正殿门额题有"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内原有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人诗二十首;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重建逸老堂记》,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等碑刻。有的已迁至天一阁东园。[3]


折叠墓碑

贺知章墓位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堌集村西北隅。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官至秘书监。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事,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其部分后裔千里避乱,流徙至苏北,在今丰沛边境的贺庄、贺堌集一带落户定居。当年这一带为浅滩湖泊,贺之后裔傍岸而居。

后经数十年努力,发展成为方圆百里的水旱码头,为该村发展提供了地利。这支贺氏后裔为固本知源,便在村庄西北隅虚构贺知章墓,以示纪念。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该村被定为贺堌集,直至今日未改。村定名后,先后建起贺堌寺、玄帝庙、观音庙、火神庙、关帝庙、佛祖庙等寺观庙宇。贺知章墓及墓碑仍存。


折叠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中《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

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传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维摩,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少以文词知名,工草隶书。进士及第,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读、检校工部侍郎,迁秘书监、太子宾客、庆王侍读。知章性放善谑,晚年尤纵,无复规检。年八十六。自号"四明狂客",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三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天宝二年,以老年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重令入阁,诸王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赐诗叙别。知章表谢,手诏答曰:"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眷言离祖,是用赠诗,宜保松乔,慎行李也。儿子等常所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

仍拜其子典设郎曾子为朝散大夫,本郡司马,以伸侍养。知章以羸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元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超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待诏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者也。

全唐文

(唐·窦蒙《述书赋注》,《全唐文》卷四四七)

诏令供帐东门,百寮祖饯。御制送诗,并序云:"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

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诗云:"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又云:"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七)






吴中四士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09: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将唐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江山携手 2019-01-03   |  354阅读  |  2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商隐:将唐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生于晚唐的李商隐,在那样一个江河日下、世风败坏的时代,却用一颗至真至纯的心,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诗歌的美好,为唐代诗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美丽而又朦胧的心情。当唐朝诗歌随着时代的没落而渐渐走向凋零的时候,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佣书贩舂”补贴家用

  李商隐出生的时候,父亲李嗣在获嘉(今河南省获嘉县)当一个小小的县令。三岁,他随父亲迁往浙江。江南的美景塑造了李商隐柔顺、唯美的个性。快乐时光稍纵即逝,十岁,父亲去世。

  李嗣给儿子取名“商隐”。它来自一个典故——隐者商山四皓。据说秦末汉初时,商山(今陕西商洛市境内)长期隐居着四位著名的黄老学者,出山时因眉毛都白了,故被称为“商山四皓”。李商隐从小就知道,他的父亲希望他像商山隐者那样,能活到白发苍苍。李嗣临死前,给李商隐取了个字,叫“义山”。

  李商隐开始了他“佣书贩舂”的生活,一边给别人抄书,一边买进带壳的谷物,舂成细粮后再转手卖掉以补贴家用。

  李商隐遇到他生命中最大的一个贵人的时候刚刚十七岁。这个贵人就是晚唐骈文大家、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他的骈文和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三绝”。当时的唐朝,连公文、奏章、贺词、祭文等都要用对仗工整、讲究辞藻的骈文来写,令狐楚是这方面的高手。

  令狐楚让他住进自己的家里,和自己的儿子、侄子一起读书,带他去见世面,带他拜见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刘禹锡,逢人便讲李商隐的才华,甚至让他替自己写呈递给皇帝的公文,还出钱资助李商隐去参加科举考试……

    卷入牛李党争

  以牛僧孺为党魁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他们在政治舞台上轮番登场,互相倾轧,绵延四十年,成为晚唐三大顽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之一。令狐楚和牛僧孺交好,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牛党人物。但是李商隐不知道这些潜规则,他只知道好好和令狐楚学习骈文,将来考上进士,能封个一官半爵,让苦了半辈子的母亲过上好生活。

  二十五岁的李商隐在考上进士后娶了李党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那时王茂元请进士们吃饭,他的小女儿看上了李商隐,李商隐也对那个温柔美丽的女孩子一见钟情,加上王茂元很欣赏他的才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令狐楚刚去世不久,李商隐还为他写了墓志铭,结果刚刚考中进士就改弦更张,居然娶李党人的女儿为妻。令狐楚的二公子令狐绹绝对不会相信,李商隐是真的不知道这些官场的潜规则。从此后,他的一生,注定坎坷;他的世界,再无晴天。

  李商隐获得进士资格后,按规定一年之后通过考试复审,即可授官。但他马上就尝到了“背叛”牛党的后果:直接被复审除名。

  三十七岁的李商隐,兜兜转转,折腾了十年,还是个小小的县尉。

  后来李商隐又辗转奔波于徐州、四川,一生郁郁不得志。在他三十九岁那年,远在四川的他得知妻子的死讯后,万念俱灰,他拒绝纳妾,开始信佛。他最终还是回到了那片生育他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在四十五岁那年去世了。当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豪情终究也化作了泥土。

    死后作品被追捧

  他死后五十年,唐朝灭亡,李商隐和他的诗也渐渐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唐诗江湖。时光悄悄滑过,后来有人在翻阅他的诗集时,发现了这样一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只有心灵纯净的人才更容易贴近时代的脉搏,日薄西山的晚唐气象在朦胧氤氲的诗句里显得那样颓唐。李商隐,他预言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唐朝即将走向灭亡的结局。

  他为他的初恋——那个道观里的女道士宋华阳写下过《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他为他曾经喜欢过的一个富商女儿柳枝,写下过《柳枝五首》《燕台诗》;他也为他的妻子写下过缠绵悱恻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想想他从小就生长于富贵之家的妻子,婚前琴棋书画、金玉绫罗,婚后却荆钗布裙、忍受他常年在外的寂寞孤独。她从不埋怨丈夫的困顿潦倒,却用相濡以沫的温情来安慰丈夫那颗愧对她的心。

  李商隐一生写了那么多的咏史诗、政治讽喻诗,可是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却是他独创的“无题”诗。这个不懂“人情世故”为何物的人,在现实世界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却躲进他的诗歌里,用最浪漫的想象、最繁复的典故、最美丽的文字为他自己编织了一个童话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诗歌迷宫。

  流传很广的《唐诗三百首》,是清朝孙洙从多达五万首唐诗里遴选出来的唐诗精华。其中杜甫诗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而李商隐的诗,收录了22首,位列第四。可见他的诗受欢迎的程度。

  (《法制晚报》7.24 大老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09: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祔墓志铭》新论
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祔墓志铭》新论刘莹 王素
2021-07-27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西安市长安区近年出土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祔墓志铭》,是李商隐撰书的唯一存世墓志实物,受到学界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唐长孺先生的名作《论南朝文学的北传》,以本墓志用纯粹散文写成为切入点,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与影响、李商隐个人的生存境遇和文学旨趣,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迁居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晚唐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先以文辞受知牛党令狐楚,后为李党王茂元的东床佳婿,从此卷入“牛李党争”,终生困顿不得志,年仅四十七而亡。其诗自出机杼,缛丽晦涩,号称“西昆体”,《唐诗三百首》选有二十二首,可见好之者众。同时,研究者亦众。我们整理唐长孺先生读书笔记,发现其中有读《玉谿生年谱会笺(外一种)》笔记,特别是有读《李义山诗辨正》批注。这就引起我们对李商隐其他文字材料的关注,特别是对新近出土的大中三年(849)《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墓志铭》的关注。今获机缘得以亲见原拓和原石,经鉴定确属真品,遂拟撰文研究,以就教方家。在撰文研究前,先将相关学术史梳理如下。

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袝墓志铭》(局部)


这方李商隐撰书墓志,系西安市长安区出土,时间约在2010年之前,拓本曾在小范围内流传。本墓志最值得关注之处,无疑就是首题左行镌刻的“李商隐撰并书”六字。志主王翊元,是李商隐岳父王茂元之弟,志记家族谱系与传世文献大致吻合。志文后署“宜阳鱼元弼刻”,此鱼元弼是当时知名刻工,其名又见大中五年(851)柳公权撰《韩复墓志》,时间与本墓志相近。这些都为“李商隐撰并书”增加了可信度。
2011年3月,时任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的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从私人藏家处换得志石,捐赠西交大博物馆收藏,并发表了关于本墓志的第一篇论文,对李商隐的诗文与书法进行了探讨并给予了很高评价。该文首次对约1300字的志文做了释文,但由于仅发表了部分拓本的截图,释文中未能释出暂时以“□”代替的缺字无法核校,留下了些许遗憾。
2013年5月,李家骏主编的《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藏品集锦·碑石书法卷》出版,收录本墓志释文与拓本全图及放大图版。经仔细比对,释文主要照录前揭钟明善的释文,稍稍有所改进。最重要的是,正式刊布了拓本图版,给研究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遗憾的是,本书标明是“碑石书法卷”,又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之非书法美术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能够留意。

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袝墓志铭》(局部)


2013年7月,张玖青发表了关于本墓志的第二篇论文,其时他尚未见到公开发表的志石拓本图版,仅根据钟明善的释文,先考辨志文反映的史实,然后谈志文的文学价值及书学价值。张玖青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故能注意到志文系用古文写成,他根据传世文献记李商隐古文师法韩愈,韩愈所撰墓志皆用古文,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商隐的墓志铭创作受到了韩愈的影响”,不为无识。但称“到了韩愈、柳宗元时期,墓志创作之所以呈现出新风尚,或与古文运动之兴起同调”,用了一个“或”,显示出对此观点尚无自信。
2015年2月,王庆卫发表了关于本墓志的第三篇论文,他虽然也没有见到公开发表的志石拓本图版,但自己藏本有墓志的志、盖拓本,具有更好的研究条件。据他介绍:“王翊元墓志并盖长宽均60厘米,志盖4行,行3字,篆书‘唐龙武将军太原王公墓志铭’(原文附有志盖图版);志石34行,行34字,正书,有方界格,四侧线刻有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图案。”这是本墓志出土后,首次对其形制进行详细介绍。但有三个问题:(一)此前未闻墓志有盖。该篆书“唐龙武将军太原王公墓志铭”的志盖亦藏西交大博物馆,但李家骏主编“碑石书法卷”仅收墓志,未收该志盖,反映其时尚未确认是一盒墓志;(二)志与盖长宽尺寸不相合。“碑石书法卷”标注志石尺寸为纵62厘米,横61厘米,盖石尺寸亦应相当,与王庆卫所记尺寸存在出入;(三)志文未记何人篆盖不合制度。前揭张玖青文考证李商隐亦工篆书,而本墓志仅署“李商隐撰并书”,比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大中八年(854)二月十一日《唐故河东郡裴氏故夫人巨鹿郡时氏墓志铭》署“乡贡进士应制科刘赟撰并书及篆盖”,乾符五年(878)五月七日《唐故太原郡王府君(文惠)墓志铭》署“乡贡进士胡蒙撰并书兼篆盖”,明显与制度违悖。当然,这些都不属本文探讨重点,可以姑置不论。王庆卫是石刻墓志研究专家,对志文史实的考订优于前人,重新做的释文也远较前人为精审,但文字标点问题仍有不少。譬如文字问题:“携子”前□是“孙”字,“汝免之”之“免”应作“勉”,“父殁且久”之“父”为“公”之误,“沃云渆月”应作“天云渊月”。标点问题另见本文下文重新做的释文,此处不赘。
2016年6月,马瑞、张燕发表了关于本墓志的第四篇论文,其时他们尚未见到王庆卫文,仅对钟明善、张玖青二文的释文进行了校订,并对部分史实及书迹、刻工、文学等进行了钩稽考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7年10月29日至30日,“纪念西安碑林成立930年华诞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举行,同时馆内举办“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特展”,首次在西交大博物馆外展出了本墓志的原拓,引起参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文作者之一参加了这次盛会,亲见本墓志的原拓,消除了部分疑虑。
2021年3月20日上午,本文作者之一在西交大博物馆李一鸣副馆长、西交大人文学院李慧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西交大博物馆,又亲见本墓志的原石,详细了解了墓志入藏博物馆的背景。原石形制规整,略显斑驳,石花皆系旧痕,确属真品无疑,剩下的另一部分疑虑也全部消除了。
这里先将图版与我们新做释文迻录如下 ,然后就其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

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袝墓志铭》


唐故云麾将军右龙武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太原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太原王公夫人陇西李氏合祔墓志铭并序  」
李商隐撰并书  」
公姓王氏,讳翊元,字子慎,年四十五,元和十五年闰月三日,卒升平里第,从  先太师成」公讳栖曜葬万年曹村。大中二年十二月一日,夫人陇西李氏卒,明年,其孤琯卜开而」祔,得兆曰:绝气废辰,祸害之原;法当一子,而又无孙;复坎而繂,不利旧新。琯惧而号,徙于」鲍村。斩地八十亩,龙虎鸟龟,盘抱平衍。用八月十五日祔,辰在丙申。  公,  成公第四子,」善养,喜书知兵,终  父母世,不肯以前太原参军选。元和初,镇州反,  天子命取之。贼牢」未动,诸侯兵进退将望,立牙不定。  公曰:是可以有为。始起于潞。及卢从史有谋,  公因」持奏,入谒  上曰:潞有平原可战,有积谷可守,其土种马而原蚕,其人利斗而尚决,耐寒」而廉食,真赵魏屏也。  陛下何至尽其地为卢氏孙携子耶?  上曰:取之若何?  公密陈」如此如此。  上悦曰:汝之先以一箭射杀邢超然,后又射杀袁晁,蹙萧庭兰众,夺取李灵」曜信旗,佐韩滉修理职贡,故  孝文立龙武使为将军。汝勉之。  公辞出至潞,以乌重胤」深重可付事,因出  上意。重胤曰:健兵皆不在牙下,奈何?  公曰:第无虑,承漼且至,有兵。」既而承漼至,会从史。前五日转得枭,使不胜者出负酒,且大哥舞。  公掌樽居中,约承漼」食,时伪醉,重胤自外入,立缚从史,事定。历左龙武、左羽林将军。恶窦中官以钱财交涉将」吏,奏逐之。十年,坐交游,退为卫将军。明年,复为左龙武,转右龙武,加御史中丞。十三年,哭」其弟参元得疾不医,至是闻  上崩,遂绝。当时文章人盛有诗诔,言  公忠孝。  夫人讳」灵素,字内德,赠仆射夷肃女,年十九归  公。琯有弟璥,为武宁尉,蚤死。三女嫁李氏,一女」嫁郑氏。  公殁且久,  公之仲兄赠司徒公,长善,始有征伐,为大诸侯。  夫人多留京师,」  奉  宗庙,训理吉凶。族姻归师,恪恪愔愔,以为本表。晚受道箓,通佛书,融冶真玄,诣绝至」极,由天云渊月,高旷舒爽,无一涓缕,际于嚣邪。噫! 古人称女师者,何少也耶。琯既以名字」为鄜御史,  夫人恒谓曰:先舅姑时,我曾梦黄人引我于华岳,见天仙所乘辎軿,神光」合开,欣响有得,汝其求为华阴令,以偿吾梦。琯求得之。罢三年,寿七十。铭曰:  」
龙武之孝,始于门户;翦扫庖烹,以事  父母。  妣考之思,窆荐以时;由孝为忠,  成公之」遗。恒阳不来,得罪  天子;帝怒曰师,往潴其垒。众曰  帝武,取彼暨此;附恃挟从,缩壳藏」尾。  帝有韩西,堕于从史;呼嚇其下,将麾以起。  公骇曰唉,走马来朝;  帝能其言,前属」之筹。  公曰有谋,可使溃销;不俾众惊,一夫之趫;  帝曰繄汝,勿缓汝劳。  公复来归,不」漏议语;得乌重胤,让告使取。贼在在轞,  公首其机;人曰师余,  公道以归。  帝嘉其来,」曰书乃勋;往践而父,北门四军。  天子之毗,戎仪鲜鲜;自百而万,貙袍豹韀。庚子  国忧,」病不果班;曰此下壤,吾弟是先。有医有巫,靡用告诉;乃诏家人,汝视丧具;讫孝讫忠,  君」亲之故。夫人之生,明德是经;配聿其才,守龟之灵。维琯无辜,不宁妇子;孝不得传,愈饬」愈理。后三十年,罔紊绳纪;谁为彤管,赐尔箴史。维此新丘,其庆弥弥;  神合福孳,后世之」纪。也矣章诗,忠孝是哀。
宜阳鱼元弼刻
当代学人对墓志的关注,无一例外都集中在史料价值、书法价值、文学价值三个方面。史料价值,对志文披露的种种信息进行考证,严格说,利用当下文献检索工具,实际并不难。就像敦煌吐鲁番出土佛经残片的比对,20世纪大家都视为畏途,到21世纪利用各种佛典检索工具,十分平常一样。书法价值,本墓志是李商隐唯一存世的书迹,意义重大自不待言;但要说如何优秀,却还很难评判。这正如前揭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所说:“唐代本无什么文人和书家的界限,文化人即书家,书家必须是文化人。”唐代文化人考取进士后,不能直接授官,还必须再通过吏部选官,考试“身言书判”,合格后才能授官。其中之“书”即指书法。唐代官员任选一人,都写得一手好字,这本无足为奇。文学价值,感觉更加不易评说。正如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鉴定大家杨新先生所说,古书画鉴定实际是在与古人对话,而与古人对话,先要取得对话的资格。古代画家都兼擅诗书,故古书画鉴定家必须也能诗书画创作,否则,就没有对话的资格。我们写不出李商隐那样的文字,因此也没有资格评说墓志的文学价值。那么,本墓志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呢?我们以为:本墓志“序”无疑是一篇纯粹的散文。当时的墓志“序”几乎都是骈文,李商隐传世的文章绝大部分也都是骈文。李商隐为何要用散文写墓志“序”,显然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就与前文提到的古文运动有关。
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上并不限于唐代,上起曹魏,下迄赵宋,时间之久与影响之大,罕有其匹,实为中国中古时期重大文化事件。古文运动的始发难者韩愈,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前句的“八代”,指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八代,这是时间之久;后句上升到“道”,即所谓“文以载道”,事关“天下”文运的兴衰,这是影响之大。关于古文运动最为权威的研究,当推唐长孺先生的《论南朝文学的北传》。这篇论文是唐先生晚年思虑更加成熟之作,一般人都以为时段限于南北朝,故研究唐代古文运动者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其实大谬不然。兹先将“摘要”迻录如下:
东晋南朝,文学沿袭魏晋兴起的新风尚继续发展,讲求对仗、运典和音律的骈文成为南朝文章的主要形式,并涌现一批著名文人。十六国及北朝前期,北方由于战乱,文学亦无成就,北魏太和以后文学的复兴实质上即是仿效南朝文学的文体文风,北朝末期,南朝文学完全占领了北方文坛。隋及唐初,虽有人反对南朝轻艳、卑弱的文风,但无实效,无论朝野,时人习诵模仿的仍是南朝著名文人的文章。唐中期古文运动兴起,但由于进士科举试律赋、律诗,至于唐末,南朝以来的文学形式仍旧是文学的主流。到了宋代,古文大兴,且进士科改试经义,讲求对仗、运典和音律的文学形式才逐渐失去其影响。
本文的主要观点,“摘要”已概其要。首先可知时段实际是上起曹魏,下迄赵宋。其次可知前揭苏轼所说的“八代”,不包括北朝(北魏、北齐、北周),是因为北朝效仿南朝,是南朝的翻版,谈南朝实际已包括北朝。

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袝墓志铭》(局部)


古文运动的古文指的是散文。散文的对立面是骈文。骈文是讲求对仗、运典和音律的“四六”体骈骊之文,唐代称为“今体”。骈与散对立,今与古也对立。骈文习惯铺陈辞藻,追求繁华绮丽,难免会有格式套路,较为容易模仿。唐先生先引南宋陈善《扪虱新话》曾指出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句,实本之庾信《马射赋》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接着又引南宋王楙《野客丛书》云:
王勃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时以为工。仆观《骆宾王集》亦曰:“断云将野鹤俱飞,竹响共雨声相乱。”曰:“金飚将玉露俱清,柳黛与荷缃渐歇。”曰:“缁衣将素履同归,廊庙与仁湖齐致。”此类不一,则[知]当时文人皆为此等语。且勃此语不独见于《滕王阁序》。如《山亭记》(按即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亦曰:“长江与斜汉争流,白云将红尘并落。”欧公《集古录》载《德州长寿寺碑》与《西清诗话》,如此等语不一。仆因观《文选》及晋、宋间集,如刘孝标、王仲宝、陆士衡、任彦升、沈休文、江文通之流,往往多有此语。信知唐人句格皆有此(自)也。李商隐曰:“青天与白水环流,红日共长安俱远。”陈子昂曰:“残霞将落日交晖,远树与孤烟共色”、“新交与旧识俱欢,林壑共烟霞对赏。”
散文则无格式套路,随心所欲,自由奔放,难以仿效。如同当下很多学人喜欢写赋。《光明日报》从2007年开始,为打造城市名片,开辟“百城赋”专栏,首篇《百城赋》发刊词即用赋体,接着西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沈阳等很多城市皆有赋作,说明能够写赋的学人确实不少。然则能写古文亦即散文者却寥若辰星,其难易程度自然有如天壤。
抨击骈文的呼声其实各朝各代皆有,并不始于韩愈。但维护骈文的力量也很强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又:“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庾信是南朝骈骊文学的代表人物,王杨卢骆是初唐继承南朝骈骊文学的中坚,他们受到抨击,杜甫都要挺身而出为他们辩护。骈文屡受抨击而依旧盛行,诚如唐先生所言,首先是与科举试律赋、律诗有关。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士大夫都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学写骈文是他们的基本功。韩愈自己的文集不收骈文,他是进士出身,并非不会写骈文。
唐先生接着谈骈文屡受抨击而依旧盛行,其次是与当时的官文书如诏令章表书牍皆用骈文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唐先生在谈唐后期骈文大家时,先介绍李党首领李德裕,然后介绍的就是李商隐。其言甚长,摘要如下:
李德裕稍后另一位杰出的骈文作家是李商隐。商隐少年为古文,不尚骈偶,后来入令狐楚幕府, 令狐楚是骈文名家,商隐始改作“今体”,⋯⋯商隐《樊南甲集·自序》⋯⋯称其集本名《樊南四六》,均为骈文,亦即“今体”,可知当时流行的文体为骈文。商隐从令孤楚作章奏,以后又任秘书房中官,流鉴古籍,“咽噱于任(昉)、范(云)、徐(陵)、庾(信)之间”,可知他于江左遗文研习甚深。⋯⋯商隐骈文为晚唐之冠。⋯⋯[即使称]为唐代杰出的骈文大家,[也]并非虚诬。
李商隐原学古文亦即散文,后来从令狐楚改学“今体”即骈文,自然应与准备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有关。其《樊南甲集·自序》提到“韩文、杜诗、彭阳章檄”三者,清徐树谷笺云:“樊南之诗,不师汉、魏,而师少陵(杜甫);其[古]文,不师班、马,而师昌黎(韩愈);其四六,不师徐、庾,而师彭阳(令狐楚)。”然则李商隐散文师法韩愈,而自编文集,名曰《樊南四六》,不收散文,与韩愈自己的文集不收骈文截然不同。这是为何?恐怕与李商隐的境遇有关。
本墓志记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祔时间是大中三年(849)八月十五日,李商隐撰书应在此稍前。是年李商隐三十八岁,距其考取进士已有十二年。正月至十月,先被选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尉,盩厔属京兆府,是京县,其尉从八品下,显然不能令商隐本人满意;稍后谒京兆尹郑涓,涓留为假参军事,京兆府参军事正八品上,比盩厔尉高三阶,商隐勉强接受,留在长安。但“假”意谓代理,并非正式官职。本墓志“李商隐撰并书”前未署官职,应是在假参军事任上所撰。商隐在假参军事任上专掌章奏。他在其他幕府当幕僚也主要是掌章奏。章奏是骈文,骈文是当时官场的应用文。商隐被誉为唐代骈文大家,晚唐骈文之冠,实际与他的工作性质有很大关系。韩愈官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朝廷三品大员,早已不靠章奏谋生,故能自编文集将骈文弃如敝屣。而商隐的《樊南甲集》编定于大中元年(847),当时三十六岁,仕途尚任重道远,还得靠章奏谋生,故尽管仰慕韩愈,却不得不扬骈抑散反其道而行之。境遇逼人,莫可如何!
至于以纯粹散文撰写本墓志,无疑也与时代相关。北朝时期,关东地区率先接受南朝文学,碑志均用骈文,人所共知,无须多说。《周书·庾信传》记西魏时南朝文学代表人物庾信入关,特受信重,云:“群公碑志,多相请托。”关中从此也接受南朝文学。是后,南北一统,碑志均用骈文。贞元中,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之后专用散文写碑志,包括名作《平淮西碑》和《柳子厚墓志铭》,到李商隐撰写本墓志时,已过半个世纪,不能说没有影响。唐先生说:
从周绍良先生主编《唐代墓志汇编》所收贞元(785-805)到唐末九百余方墓志看,古文运动兴起后,墓志还是以骈骊文为主。贞元到大中以前五百六十多方墓志中,骈骊体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散文体墓志也都夹杂着骈骊句式。大和时期,我们才发现了像韩愈那样纯用散文写成的墓志,到大中(847-860)时,这种情况尤为多见,但骈体墓志仍多于散体墓志,而且大中以后直至唐末,骈骊文在墓志中又再度兴盛,占绝对优势。
唐先生所说“到大中时,这种(用散文写墓志)情况尤为多见”,与李商隐大中三年撰写本墓志,时间正相吻合。由于李商隐身份特殊,本墓志的出土,为唐先生的发现和古文运动在唐代的影响,增加了一条例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商隐塑像


关于李商隐撰写的碑志,过去仅知有一方《白居易墓碑铭》和一方《彭阳公墓志铭》,但仅《白居易墓碑铭》今存,《彭阳公墓志铭》已佚。本墓志的出土,不仅成为李商隐撰写的唯一存世墓志,还是他撰书的唯一存世墓志实物,意义原本就极为重要。此外,本墓志用纯粹散文写成,对于研究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与影响,李商隐个人的生存境遇和文学旨趣,也都有着重要意义。就此而言,这方李商隐撰书墓志,值得我们倍加珍视!
(本文作者单位:刘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原文标题为《李商隐撰书〈王翊元与夫人李氏合祔墓志铭〉新论》,全文原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7期。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转刊时,注释未收录。)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25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09: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贺知章最著名的十首诗
ZDX3194202020.12.31浏览1498次生活分享举报
2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1.02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一、《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二、《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译文: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三、《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译文:别墅主人和我没有见过面,偶来坐坐赏那林木和石泉。主人哪,不要发愁去买酒,口袋鼓囊囊,不缺打酒钱。


四、《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五、《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唐诗人贺知章这十首诗,暗含豁达之性格,凸显豪迈之特色,转发了
播报文章




爱豆语录
关注


2021-12-10 06:54





他生性豪放旷达,喜欢与友人谈笑风生,又极为好酒,潇洒自如,与李白更是成为忘年交,他便是盛唐诗人贺知章。由于生逢盛世,为人坦荡,不拘小节,诗文中没有愤世嫉俗,更多的诗体现浓重的豪放性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贺知章笔下的十首诗作,体会其坦荡磊落之胸怀,乐观豁达之性格,清新洒脱之个性,细品后你一定会喜欢上他的诗。




在唐朝,贺知章是一位知名度非常高的文人,最被人称道的是他对李白的称赞与举荐,而他官至三品,年近80岁的时候,选择辞职入道。也许是因为年龄已过古稀,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已经不复当年,另外体力与身体上已经不允许在官场上支撑,在身居高位的情况下,贺知章察觉到暗流与危机,于是他选择急流勇退,可以说他是一位先觉者。据说,当时他离开长安的时候,玄宗亲自作诗为其送行,是对其贡献与人品的高度赞扬。
也许因为洒脱的性格原因,他对作品并不太在意,以至于存世之作仅20首,而《咏柳》、《回乡偶书》流传千年的佳作让其家喻户晓。总体来讲,贺知章的诗情感自然,发自于内心,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奠定贺知章的艺术风格与其生活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是欣欣向荣的,经济繁荣的,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国泰民安,文人们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另外,贺知章的官场生涯也是顺风顺水,一生没有太多忧愁善感的时候,所以,在贺知章的诗作之中,也体现着向上的一面。他更是自称“四明狂客”,成就最高的诗是抒写豪迈情怀的作品,洒脱的性格与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其20首存世的诗歌中,抒情诗和写景诗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七八首是可以入围顶级行列的。在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盛唐唯美的风光以及对百姓的深厚情感,洋溢着对家乡的思念,同时又可以显露出诗人洒脱的一面。前面已经说了,贺知章特别好酒,诗风豪迈又好酒的诗人中,李白也是其中之一。他俩诗风相近,同样好酒,为此一见面就一见如故,心灵相惜,成为莫逆之交。而李白作为一位布衣,通过贺知章的举荐,能够入朝为官,可以说在仕途方面,贺知章诗李白的恩人。
贺知章不仅仅在诗文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在书法方面更是备受推崇。在诗歌改革方面,他又是继陈子昂之后,第二个提出诗风改革的诗人。他提倡作诗要克服六朝诗中残留的玄言诗的习气,推崇境界清新的诗风,让诗歌体现生活情趣,与初唐时期的诗歌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说,贺知章诗引领盛唐诗歌发展的重要诗人之一,在他的推动下,李白、杜甫等一大批后辈脱颖而出,让盛唐诗坛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据史料记载,贺知章去世的时候86岁,放眼现在也是高龄了。他与贺知章与张若虚等四人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等人合称“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等人称为“仙宗十友”;晚年自称“四明狂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贺知章笔下十首诗作,体会文字背后的豪迈之特色。
回乡偶书一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送人之军
[唐]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相和歌辞·采莲曲
[唐] 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雍和
[唐] 贺知章
夙夜宥密,不敢宁宴。
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粢盛以洁,房俎斯荐。
惟德惟馨,尚兹克遍。




晓发
[唐] 贺知章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太和
[唐] 贺知章
肃我成命,於昭黄祇。
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变聿施。
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题袁氏别业
[唐]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唐] 贺知章
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
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
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
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唐] 贺知章
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
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
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
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贺知章金龟换酒荐李白
海纳百川qm2qva 2019-02-25   |  63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说起贺知章和李白,在中国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二人都是盛唐诗坛泰斗,神仙级的人物,诗名满天下,文章万口传,一号酒仙,一号诗仙,同列“饮中八仙”。史载贺知章“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李白更不用说了,那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斗酒诗百篇”。且二人都狂放不羁眼高于顶傲视天下,很少有人能入其眼,一个自号“四明狂客”,酒后“骑马似行船”一个自言“我本楚狂人”,整日“痛饮狂歌”。然而这二人相识后却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互相推崇结为了忘年之交,并留下了“金龟换酒”这一令人称羡的文坛佳话。

我们上学时书上总说李白无意功名,视富贵如粪土,其实不然。“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便是李白的抱负和向往。李白年轻时就曾专程游历各地和京师,四处投递诗文,希望有人慧眼识荆,予以举荐,其实“识荆”一词就出自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可惜韩朝宗却是有名无实,辜负了李白的期望。另一位时任渝州刺史的名人李邕则对李白“颇自矜衒”,也就是很倨傲,很不屑,这让少年气盛的李白大为不满,愤而很不客气的写下了著名的《上李邕》一诗予以回敬。

就在李白在长安四处碰壁心灰意冷准备打道回府之际,他意外地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贺知章。

贺知章生于公元659年,李白是701年,贺知章比李白整整大了42岁,曾任礼部侍郎,时已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可谓官高位显,德高望重。当读到下人呈上李白投递的诗文后禁不住大为赞赏,激动难耐,迫不及待第一时间就冲了出去,未带一个随从不顾年迈不说身份径直一个人跑到了李白下榻的旅社,去拜访看望这位青年才俊。要说真性情人我觉得贺知章如果称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论年龄论尊卑都应该是李白去拜望才是,何况是李白有求于贺知章呢?偏偏贺知章对这一套却是不管不顾,这个写诗的年轻人太棒了太有才了!我必须见,必须马上见!这还不算,贺知章还要亲自枉驾去见。

没有文字记述李白当时的感受,但从后来李白写的诗文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心高气傲备受打击的李白看到突然造访的贺监贺大人是何等的大出意外和受宠若惊。让进落座略事寒暄后,年轻的李白用激动颤抖的手将自己箧中的诗稿悉数捧出,恭恭敬敬的呈与贺知章。对这次见面唐代孟棨《本事篇》有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李白“谪仙”的称号即自此而来。及读到《乌栖曲》时,更击节赞叹,“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对李白是不吝赞誉推崇至极。二人倾盖如故相见恨晚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谈兴正浓的贺知章大手一挥:“走,我请客,咱们到酒店边喝边聊如何?!”按说这次做东无论如何应该是李白才是,李白生性豁达,况且家境甚好,用咱现在的话说堪称富豪,区区几个小钱岂在话下,何况和自己对饮的是大名鼎鼎的贺监贺大人呢。但贺知章坚决不让,今天必须我请,文章盖世的谪仙人多少代才能有一个啊!二人推杯换盏,谈诗论赋,喜笑怒骂,对酒当歌,直至大醉,方尽欢而散。算账时,贺知章一摸口袋才发觉自己来时匆忙忘了带银两,便洒脱地将身上佩戴的金龟解下递给了小二:拿这个算酒钱吧!这便是文坛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李白后来在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首名篇时,一定是想到了当年金龟换酒的情景。


从此二人诗酒往来,过从甚密,结为了忘年之交、莫逆之交。也正因为贺知章的赏识看重和大力举荐,李白才始声名鹊起,闻达京师,并被皇帝任命为了翰林学士。

对贺知章的知遇之恩,李白也是感佩终身,念念不忘。在贺知章去世后,李白怅然写了《对酒忆贺监二首》和《重忆一首》以寄怀想。“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诗中流露的真情让我们今天读来依然为之唏嘘感动。李白一生怀经国济世之志,却始终未能一展抱负,不能不说是人生憾事。但他能遇到贺知章这样善于知人勇于说项和奖掖后进的伯乐和知音,又是我们多少人渴望而不可得的幸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唐唯一的赢家:狂野男孩贺知章
2019-08-19 20:00


《长安十二时辰》落幕,但你绝对不会忘记那个年纪最大的,但姿态最野的他——何监。

何监的第一次出场,骑着白驴醉醺醺地进入靖安司。

甚至李必见了他都要先行礼。

一个不小心,就从驴上翻落,落入靖安司的3D地图——长安城沙盘里。



凹叔那个心疼啊,真想上前捞起何监!

Ps:这可是微缩模型,可经不起您这身板儿压!!

何监,姿态最野,且无所畏惧。

当然,历史上的何监是确有其人的——贺知章。

就是那个课本里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人,但真正的他绝对要狂野到超乎你的想象。

凹叔跟你慢慢说。

01

天宝三载,知章感到有点凉

先回到744年,天宝三载。

这一年,贺知章85岁。

他晃晃悠悠地走路,骑马,上朝,饮酒。

他已经是个垂暮的老人。



《长安十二时辰》何监(原型为贺知章)

此时的皇帝唐玄宗感到一丝疲惫,这是他登上宝座的32个年头。

有点累,也有点甜。

开元盛世的繁华,最能使人沉醉。

皇帝想,是时候,该休息一下了。

天宝三载,政事上有相爷李林甫,后宫独宠杨玉环,节度使有胡人安禄山。

有人说李林甫不太行?

唐玄宗说:我看行!我还想把政事全交给林甫。

有人说杨玉环独宠,要干政?

唐玄宗说:娘子!我信你!

(太真宠遇如惠妃,宫中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资治通鉴》)

有人在说安禄山要反?

唐玄宗说:谁敢说,捆住,押下去!

而贺知章在其中,如浮萍,风雨飘摇。

他是太子宾客,却无力帮太子李亨出头。

只能称病,饮酒,告老,还乡。

他的离开,是天宝三载最大的告别。

宰相送别,皇太子握手告别。

整朝官员一起出现,不再battle,只为这位常青树一般的老兄弟送别。

这一年,李白和唐玄宗说声拜拜,被赐金放还,在路上就听到酒友贺知章还乡的消息。



这一年,政局微变。

正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坐在房檐下,叹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一年的岑参,29岁的他,终于进士及第。

家世艰难的年轻人,来到人才济济的长安,出头总是太难。



但一切汹涌还只是暗流。

02

狂的很有才华

贺知章离开的长安的那一年,回首往事,一切如烟。

当时,人人都说他狂,时间久了,贺知章也自称“四明狂客”。

更何况,他的才华,就是狂的资本。

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查的状元。

从此,36岁的贺知章就进入朝堂。

一辈子身为文官,他作诗做的极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

家喻户晓。

唐末的一位禅师,在回答门人提问时,就用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唯有门前镜湖水,清风不改旧时波。”

禅师改了一个字,春风——清风。

这就好比今天的你引用名人名言。

而这位禅师一定是把这句话记在小本本,再随机抖出来,显得格外有禅意。

无论是禅师的口中,还是歌女的嘴里,又或者是传奇故事里偶然一句,都有贺知章的诗。

他的诗,是经得起群众考验的诗。



贺知章的诗很好,但唯一遗憾的是太少。

李白作诗是斗酒诗百篇;但贺知章的诗,留下的只有20首。

但一提起来,隔了1000多年后的你,一定熟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但他实在是太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喝酒。

一时喝酒一时爽,一直喝酒一直爽。

喝完酒,肆意作诗就很好,干嘛要收集起来?



所以,贺知章每次做诗从来不保存。

相比于号称自由放荡的李白,临终时特地拿出存稿交给自己的族叔李阳冰。

显然境界更高。

再相比于今日墨水不多,只能攒稿,攒到一定量再出版的人来说,贺知章真是潇洒到爆炸!

因为有才,所以从来不存自己的诗。

任由街头巷尾串唱。

幸好还有那么寥寥几首传世。

岁月不败才华,真正的才华,总会有人看到。

比如说,地底下挖出来的50篇墓志铭,又或者是长沙窑瓷器发现的瓷器题诗。

瓷器上写: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题袁氏别业》贺知章

足可见此诗流传之广,为民间所喜爱。

足以见,贺知章的诗,群众们用了都说好!

03

狂?但他是李白的最佳捧哏

按理说,贺知章的年纪有点大。

他比李白大42岁,比杜甫大53岁,比岑参大56岁。

见面喝酒,你说是叫爸爸,还是叫哥哥?

他是初唐的诗人。但在初唐四杰的光芒之下,贺知章这三个字只有阴影。

终于等到了盛唐。

令人尴尬的岁月,没有挡住贺知章的热情。

代沟?不存在的。

他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饮中八仙”。



这群人能喝酒,也能写诗。

尤其是贺知章,醉酒后就爱写草书,每次必须要写到纸都尽了。

其中汝阳王李琎最值得一提,他是皇族中第一美男子,文采好,音律佳。

唐玄宗称赞他是“非人间人”,“花奴”。

盛唐诗人的热情总是那么纯粹。

他们放肆笑,放肆醉。

贺知章在长安第一次见到李白,惊为谪仙人。

那是开元初年,李白还是一介布衣,贺知章是朝廷重臣。

他看李白带着《蜀道难》走到面前,非常捧场。

甚至有了后来的“金龟换酒”和御前实名表扬。

托贺知章的福,李白终于迎来了皇帝唐玄宗的召见,成了皇帝身边的翰林供奉。

李白在长安成名了。

但他的脾气照样很臭,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甚至连天子都快要叫不动他。

只有对于贺知章,李白是敬佩加感恩。

公元744年,李白听说贺知章去世的消息,他写下很多诗来怀念贺知章:《对酒忆贺监二首》《重忆一首》《对酒忆贺监》…

李白在怀念什么?

是当年醉酒呼朋的逍遥日子,还是一去不复返的清明政治?都有。



贺知章爱交友,上到皇族,下到平民百姓。

有学生,有道士。

所以当贺知章离开长安的时候,送别场面浩浩荡荡。

他把青春与诗留在长安,离开时只渴望老家有一座道馆。

乃至于两年后的杜甫,慢吞吞地来到长安。

此时,贺知章已经去世。

杜甫带着想象,写下《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掬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街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筋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人,仙人?豪气,不羁?来晚了的杜甫,为饮中八仙做了一次定格。

这就是大唐,有酒有诗,能包容朝堂官员最不羁的一面。

他们中有皇族贵胄,也有抱负满满的贫寒读书人。

没有眼光,没有阶级,没有出身。

在醉生梦死中,感受到盛唐最潇洒的愉悦。

这是他们的诗酒人生。

04

狂的很顺利

贺知章一生,活在朝堂。

他的仕途一直很顺利。

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37岁进士,一直晋升到三品的秘书监,是当时太子的宾客。



《长安十二时辰》太子李玙(原型为李亨)

到了天宝三年,他离开长安,离世。

但他的荣誉还没有停止。

公元758年,贺知章死后的第14年,他被皇帝唐肃宗(前太子李亨)加赠礼部尚书。

而同为饮中八仙的李适之就有点太衰了。

同样是跟太子站队,但李适之被李林甫陷害,最终服药自杀。

那是天宝年间的事。

混了一辈子的官场,贺知章心中早有警觉。

正如凹叔开头所说,开宝三载是一股汹涌的暗流。

天宝三载:李林甫诛杀异己。

天宝四载:李重用酷吏罗希奭、吉温。

天宝五载:李策划韦坚、王忠嗣之案,导致太子两次婚变,太子身边亲信散失殆尽。

天宝六载:李构陷杨慎矜、王忠嗣。

贺知章提出告老还乡。

他躲过了一劫,但躲不过生老病死。



贺知章生于初唐,与陈子昂同岁;却在盛唐中大放异彩。

他对李白,有知遇之恩;杜甫以他为偶像。

他的一点一滴,只存在于他人的诗篇。

他的乡音,他的狂妄…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杜甫《遣兴五首》

操着吴语,在长安最繁华的城市里,狂妄不羁又老成。

他纵情诗酒;但暗暗在政治风波中站在太子这边。

虽然过程岌岌可危,但最终是个好结果。

很少人能顺利一生,且死后还有这种逆风翻盘的运气。

最大的遗憾是,他没能亲眼看到。

05

他的狂野,无人知晓

从初唐走到盛唐,他在盛唐中打了个滚。

晚年归乡中,贺知章写了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这首诗凹叔年少读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对这位客是好奇。

现在年纪越来越长,开始站在客的角度。

是慈祥,是落寞,甚至是未完待续的不甘。



如今,人们再谈起盛唐,只记得唐玄宗的爱情,李白的月与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和写下“孤篇横绝全唐”《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

他,却无人知晓。

他是盛唐唯一的赢家,在最恰当的时间,全身而退。

默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然后再也不见。



【参考资料】

[1]石树芳.天宝三载的诗学意义[J].浙江学刊,2015年05期

[2]周刘备.唐代诗人眼中的汉代边疆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2014

[3]谢亚鹏.是真名士自风流——“四明狂客”贺知章的真性情[J].文史天地,2018年0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0: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贺知章最经典的一首诗,短短28字惊艳了世人千年
播报文章

小崔娱乐最前线
关注
2020-06-09 00:06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巅峰。这一时期时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词人。他们留下的经典作品经千年而不衰、历万世而弥珍。但是不管是唐朝、宋朝,这批当时社会最有才情的人大多不是状元,有的甚至终生也未能进士及第,而即便进士出身的也大多一生仕途不畅。

但是,贺知章是个例外,他不仅是状元出身,而且一生仕途顺畅,直到86岁得玄宗皇帝亲自送行——告老还乡。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李白有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能得诗仙李白称狂的人,天下间非贺知章莫属了,故此贺知章又有“诗狂”之称。




可惜的是,其作品大多散佚,今存诗作仅19题20首。我们常人所熟知的不过也就是语文课本学到的《回乡偶书·其一》和《咏柳》。

《咏柳》是贺知章最著名的咏物诗,内容新颖别致给人无限美感,小学生都会背。我们且来共读: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开篇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眼前柳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咏柳》整首诗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




贺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就拿这首《咏柳》来说,全诗无一字生僻,读来犹如春风拂过绿柳,令人心旷神怡。这也是为什么小学生也能倒背如流。

你喜欢这首诗吗?还能背诵此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0: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尾香罗之浮想联翩:李商隐和红楼梦的渊源
月亮上的猫
月亮上的猫
2019-02-15 04:20:15

                  
读诗好比挖宝,常有惊人的发现,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

对春末夏初盛开的石榴花十分喜爱,读到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本是欣赏诗中“金烬暗”、“石榴红”的凄艳的颜色,不想“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的诗句却深深吸引了我,“凤尾香罗”是什么呢?“碧文圆顶”又是什么样呢?这首诗里古雅的名词令人神往。李商隐的诗简直就是集华丽与古雅于一身,精致与神秘造就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又难解其中奥秘。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连环画,或者王素晖画的《西厢记》里,绘制的古人的衣装纹饰,花纹都是极精美的,想来凤尾香罗就是这样绣着凤尾的绫罗,碧文圆顶原来是碧青色波纹的圆顶百折罗帐,有了这样雅致精美罗幔布置的房间,身着凤尾香罗的女子,一副如画的情景就这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不得不佩服诗人隽永典雅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女子在深夜缝制碧文圆顶,身着凤尾香罗浪漫又幽怨的画面的氛围。

说起闺房,去扬州的个园、留园曾经看过,大户人家的宅院,自然照例有照壁、厅堂、厨房,后花园,书房等完善的居所结构,只是,好多人好奇的去看小姐的闺房后,往往会失望,原来这样?揭开过去人们对闺房内帷的神秘和诗意的描绘,实际上的闺房真得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华丽舒适,大多挺小挺简单的,无非是床幔、桌椅板凳,女子在内室做做女红之类的,如果过去的女子不学着识字看书,给自己增加点精神生活乐趣以打发出嫁前的日子,其实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挺单调无聊的。

当然,游人看到的也只是过去很多年的情景粗略的模仿,只是感觉,过去的女子,生活是压抑的,封闭的,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实在有点憋闷,难怪到年龄的女子,虽然礼教不允许,但是,心里都暗暗急切地想找个夫君嫁了,就算自家的花园再美,天天憋在这井一般的世界里也受不了啊,故此有了《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 ,正值青春的杜丽娘在园中看到一片春光,自己大好年华却被囚禁在这里,难怪神灵出窍,春情萌动,十分幽怨了。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当然也是闺怨,但更含蓄惊艳,华美的陈设,精致的帷幔,营造出很优美的氛围,一个女子在深夜思念心上人,“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李商隐的诗总是在隐晦中点滴透露着幽思的情节,相遇时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马车行走的轰隆声匆匆走过,没有语言。擦身而过却不能说话,只能看心上人远去,这样的心情应该是相思又无奈的悲伤吧。“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在寂寥的夜里曾经看着烛火的光燃尽,石榴花开的季节却没有一点消息。这份相思无所寄托,只能在深夜黯然神伤。“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在斑骓马停系的垂杨岸,何处是我们相约的好风呢。

这首情诗和李商隐很多情诗一样,借华美典雅的饰物描绘哀怨缠绵的氛围,“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中的“云母屏风”既美又富有神话色彩,勾画出一幅月宫天宇的动人情景。

看到“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不知怎么,竟然想到了《红楼梦》里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景,大概是因为凤尾香罗本身的花纹与孔雀裘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带着凤凰或者孔雀花纹的衣物,多么相像,虽然前者是一个女子在深夜缝碧文圆顶的相思之苦,后者是晴雯对多情公子的一腔热情付出,前者幽怨,后者却是担当,但都是女子深夜挑灯做女红,为相思为情人的情景却是很相似动人的。

《红楼梦》里的晴雯并不讨王夫人喜欢,模样出挑,性格也出挑,被王夫人说是“长得象你林妹妹的那个”,就是说和林妹妹一样嘴尖牙利,惹得王夫人嫌弃,找了机会将她撵了出去。这之前,却是因为晴雯连夜为宝玉缝补雀金裘落下的病根,还被污蔑与宝玉有私情,其实却是清白无辜的两个人。晴雯之所以被诬陷,不在于她和宝玉是否真有私情,而是她的叛逆和出挑成了王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查抄她的东西,污蔑她的人品,就是为了“解雇”晴雯找的借口,和宝玉早已云雨,暗暗有男女之情的袭人,却因为巴结上了王夫人,做了监视宝玉等一干人的王夫人的内应而升迁,被王夫人内定为宝玉的“身边人”。

耿直的晴雯,不被王夫人喜爱,却原是老太太身边喜爱的丫鬟,觉得晴雯不仅长得美,还做得一手好针线,因为疼宝玉,便将晴雯给了宝玉,意思将来晴雯是给宝玉做妾室的,谁想王夫人并不买账,老太太的意思,王夫人是都要推翻的,“我统共这么一个儿子,怎么能叫这些小妖精都勾搭坏了”,一个黛玉,宝玉已经对她言听计从,王夫人已经很不舒服了,但碍于老太太不便发作,对于晴雯,王夫人更不能忍了,更何况晴雯一点不乖顺,怎么看怎么刺头。

晴雯之所以能豁出命来给宝玉补雀金裘,却是因为宝玉平日待她的好,从不把她当作丫鬟,不象薛蟠那样的纨绔子弟一样玩弄她们,作践她们,而是对女孩子都是很尊重疼爱的,为博晴雯一笑,撕扇子,有好吃的和她们一起分享,从没有摆公子的架子。晴雯虽然是有名的爆脾气,却因为宝玉的尊重和善待,记在心上。嘴上厉害是她的性格,却并不见她告别人的小状,欺负别的丫鬟。

正因为和宝玉感情纯洁,却被污蔑而使骄傲的晴雯含恨而死。宝玉在晴雯临终前曾去看她,又在晴雯死后专门写文章悼念她,可见两个人的情意深厚,亦友亦情,晴雯死后,麝月秋纹看着宝玉的衣服,想起晴雯,不禁感叹“物在人亡”,宝玉想起晴雯生前拖着病体,在深夜灯下,为自己补孔雀裘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

有一种情,是未完成时,在青春男女最初时,宝玉和晴雯的情,在于纯洁,宝玉待晴雯,尊重体贴,晴雯待宝玉,义无反顾。这份情意借晴雯补孔雀裘表现了出来,是俏丫鬟晴雯对多情公子的一份真心回应,一份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情。

曹雪芹究竟是不是因为李商隐的这句诗创作出了晴雯补孔雀裘这段情节无证可查,只是我随意的想象,都是女子为所爱的人深夜缝补衣裳,有一种相思和绵绵的情意在里面,很多诗人喜欢写闺阁幽怨,相思之情,而曹雪芹则在具体的情节中为晴雯添上了这动人的一笔,古人的诗词典故大多有沿袭。

曹雪芹到底喜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是否有引用李商隐诗的可能呢?这里有个情节是这样的,《红楼梦》里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一干人游大观园,行至荇叶渚,宝玉、宝钗、黛玉等随着上船游览,秋天的大观园荷叶凋谢,宝玉觉得这些残荷碍眼,于是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打圆场,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却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憨宝玉一向以黛玉为马首是瞻,是个乖男友,于是赶紧改口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曹公虽然借林黛玉之口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吗?事实却未必。

一来黛玉最喜欢反驳宝玉,撒娇任性是一种习惯,最主要黛玉总是时时借着敲打宝玉,试探宝玉:是不是心里有我,听我的话,在乎我。虽然王夫人在黛玉刚进荣国府的时候就提醒黛玉不要招惹宝玉,可黛玉年幼,天真无邪,不懂男女有禁忌,并不真正懂得王夫人的意思,更别说相处久了,宝玉又一味娇惯自己,就开始使性子,随口就拿宝玉开玩笑了,宝玉待姐妹们宽厚,更爱黛玉,自然不会反驳。所以黛玉说啥就是啥。所以黛玉不喜欢李商隐只是嘴上对宝玉的反驳,未必真不喜欢。

二来李商隐的诗缠绵悱恻,多大是隐晦的表达思念心上人的幽怨之意,颇为深情缱绻,黛玉这么急急的说自己不喜欢李商隐,要甩脱自己与李商隐的关系,是因为自己大家闺秀的身份,如果那么大胆说自己喜欢李商隐的情诗,岂不是让人耻笑自己,有了思春的意思,这是当时有礼仪的闺秀万万不可做的。所以,黛玉说不喜欢李商隐有掩饰自己内心感情的意思。黛玉之所以总是讽刺、试探宝玉,就是不知宝玉的内心想法,和李商隐诗中的情思幽怨是很相似的,直到宝玉让人给黛玉捎去了旧汗巾,黛玉终于百感交集,解开了一直以来的小心思,只道宝玉是真正懂自己的知音。这样心有七窍的玲珑女孩怎么会不懂得李商隐诗中的幽怨和缠绵呢?恰恰是李商隐写出了黛玉的心情,所以黛玉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说自己不喜欢李义山,说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样与男女闺怨毫无关系的诗。这就是所说的旁顾左右而言他。

事实恰恰相反,黛玉和曹公一样都喜欢李商隐的诗,不过黛玉自己是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子,怎么好意思说李商隐的情诗好,只能说不喜欢,其实青春女孩,哪个不喜欢看言情小说,只不过当时的社会礼教下不敢说自己喜欢罢了。这才是黛玉说不喜欢李商隐的真正原因。

黛玉有一次咏诗为了争先,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的诗句,等于泄漏了自己看违禁爱情小说的秘密,让宝钗听到了,好一阵教育,此后,她说出了“不喜欢李义山”的话。

《红楼梦》里的很多情景都与李商隐的诗中的唯美情景相似,可见曹雪芹他老人家是很喜欢李商隐并多次引用和借鉴了他诗中的意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不喜李商隐?错了!一部《红楼梦》是曹雪芹对李商隐的继承
播报文章

局外情人
关注
2020-02-01 16:30
焚烧炉厂家直销,质量保障,适合中年家庭
焚烧炉厂家直销,质量保障,适合中年家庭
飞跃森林的极速挑战:自然爱好者的虚拟世界
飞跃森林的极速挑战:自然爱好者的虚拟世界
经济实惠,高性价比!初尝传奇打金服,感受刺激盛宴!
经济实惠,高性价比!初尝传奇打金服,感受刺激盛宴!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说自己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功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
很多人看了这一段,会认为黛玉真的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并据此推断出曹雪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但事实恰恰相反。
先来看黛玉。其实这是黛玉正话反说的一个例子,是曹雪芹塑造黛玉这一形象独特的叙事策略。从“宝钗巧合认通灵”到“黛玉唤宝玉‘天魔星’”,从“共读西厢意绵绵”到“宝钗羞笼红麝串”,无一不体现着黛玉用正话反说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独特个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那么,黛玉这里说“最不喜欢李义山诗”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段话?
这首先是黛玉别有情愫的一种表现。小说写黛玉说完那句话,后面还有半句——“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大家注意这个“你们”,其实明明白白说出来要“不留残荷”的,只有宝玉一人而已,但黛玉没有说“偏你又不留着残荷了”,而是用“你们”;这里的“你们”,应该包括当时在场并附和宝玉意思、说“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功夫”的宝钗。可见,黛玉不只是生气宝玉说要拔去残荷,而是生气宝钗和宝玉持同一立场,这是她吃醋的一种表现。黛玉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即使是生气,也让别人无所察觉。

宝玉玲珑剔透的一个人,必然接收到了黛玉的信号,紧接着他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这里,他先用“果然好句”向黛玉传达了他对黛玉审美趣味的认同,又特别用“咱们”一词,向黛玉传达了“只有我和你才是心意相通的命运共同体”。前面黛玉的一句“你们”,后面宝玉的一句“咱们”,短短两个人称代词,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黛玉内心的醋意和宝玉浓浓的爱意。
其次,这也是黛玉性格使然的一种表达方式。纵观《红楼梦》,从宝玉“喝冷酒”宝钗相劝,到黛玉借雪雁送手炉“奚落”宝玉;从黛玉用“暖香”巧妙试探宝玉,到黛玉旁敲侧击讥讽宝钗对金首饰过分“留心”;从黛玉讥讽史湘云的金麒麟“会说话”,到黛玉“刻薄”宝钗因宝玉挨打而流泪,这些都体现了黛玉语中带刺、话里有话的语言风格。语言反映性格,黛玉时而指桑说槐、时而尖酸刻薄,无一不体现了她在贾府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她与宝玉交往中的任性,因而不时用使小性子、正话反说来试探对方,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欢愉,这亦是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身世所致。
最后,这还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逻辑。众所周知,小说情节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自黛玉进府以后,她和宝玉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内含到外露、由隐蔽到公开的过程:自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到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从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到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从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到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宝黛之间的情感已经到了互诉衷肠、无需藏掖的程度。至此,作者又通过李义山的一句诗句,不经意地点明黛玉故意把宝玉推向宝钗一边(即所谓“你们”),而宝玉则急于表白自己和黛玉一体的心迹(即所谓“咱们”),巧妙引出了宝黛之间的爱情表白。

这么看来,黛玉所言“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其实是借此迁怒于宝玉和宝钗,而并非是她对李义山诗喜欢与否的真实评价。翻开《红楼梦》,黛玉所咏之诗常和李义山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黛玉不仅读过李义山的诗,而且喜欢李义山的诗,甚至可能是最喜欢的。
我们且看《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贾政再往下看,是黛玉的,道:“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其中,黛玉所制灯谜中“晓筹不用鸡人报”一句,化用了李义山《马嵬<其二>》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又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写众人咏雪联句,其中黛玉联道:
“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
这又是化用李义山《歌舞》诗:“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此外,又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其中写黛玉、湘云咏雪句:
“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这两联化用李义山《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借以表达宴会的热闹气氛。
又第二十五回,写黛玉一日“饭后,看了二三篇书,自觉无味,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得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脂砚于此有批语云:
“所谓闲倚绣房吹柳絮是也。”
这里脂砚所引诗句,亦出自李义山诗《访人不遇留别馆》:“闲倚绣帘吹柳絮,日高深院断无人”。
黛玉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中最钟爱的人物,亦是大观园里艺术鉴赏力和诗歌造诣最深的,她的喜好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曹雪芹的爱憎。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曹雪芹化用李商隐诗句的例证——
《红楼梦》第十五回,写北静王路遇宝玉,见他语言清朗,谈吐有致,即向贾政笑道:
“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雏凤清于老凤声”出自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中诗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此句诗意在表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脂砚斋于此批曰:
“妙极。开口便是西昆体,宝玉闻之,宁不刮目哉?”

西昆体是宋代以师法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风的诗歌流派,脂砚斋不愧为雪芹知音,一语点破他对李义山诗的喜爱。
又第三十七回写湘云咏白海棠诗: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的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种的蓝田玉一盆”与李义山《锦瑟》中“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都用了蓝田玉的典故;此外,颔联“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化用李义山七绝《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曹雪芹在湘云诗里用“霜娥”来代替“青女、素娥”两个女神,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又第六十二回写香菱学诗,曾讲起:
“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原来在唐诗上呢”。
“宝钗无日不生尘”取自李义山诗《残花》:“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这也是解读《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条重要线索。按照这个线索,香菱前后的两个名字香菱和秋菱,也是从李商隐诗中化出:其中香菱出自《河内诗二首》“陂路绿菱香满满”,秋菱出自《景阳宫双井桐》“秋港菱花干”。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化用李商隐诗句如此之多,可见他是喜欢李义山诗的;因为作者喜欢,所以他笔下倾注了最多情感的黛玉也是喜欢的,只是作者从黛玉的身份性格和特定情感出发,给她设计了正话反说的叙事策略。这就是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所蕴涵的背后的意义。从诗歌的角度来说,整部《红楼梦》,其实都是曹雪芹对李商隐的继承。作者:冯云霄 来源:文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谎称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少读红楼
关注
2022-10-25 18:32来自安徽
道路标志杆价格<江苏创旅>品质优选-现货直销-欢迎垂询
道路标志杆价格<江苏创旅>品质优选-现货直销-欢迎垂询
2024精美原创免费视频素材,炫酷动态效果,震撼视觉体验,超多视频模板免费下载!
2024精美原创免费视频素材,炫酷动态效果,震撼视觉体验,超多视频模板免费下载!
焚烧炉价格,焚烧炉厂家,<晨&阳>让您满意。
焚烧炉价格,焚烧炉厂家,<晨&阳>让您满意。
《红楼梦》40回写贾母领大观园一众青春儿女带刘姥姥游玩时,贾宝玉看见池中的破荷叶,言及可恨怎不拔掉,薛宝钗即戏言哪有收拾的工夫,林黛玉便貌似有口无心的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显然,林黛玉之说是明显的扯谎。出自书香门第的她其实自幼熟读李义山(也就是晚唐有名的爱情诗人李商隐)的诗,很受其影响,两人可说是一脉相承,可谓隔代知音,彼此惺惺相惜。

从书中林黛玉所写的名篇《葬花吟》而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就可感之:她的诗抒情模式与李商隐如出一辙。

两人都用情至深,在绵邈感伤中把身不由己的人生命运看得很通透,却又通过意象的朦胧写法暗示出来。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便是如此。"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广告
打金服高爆版_打金服新版本_全新游戏体系正式测试>>
×

敏感而又深情款款地将悲欢离合的人生以及一往情深的爱恋异乎寻常地道出。可以说,两人都是意象派的高人,极具"屈原式的执着"。

这样的特质,除了一样的性格养成外,其实也与两人极为相似的情感经历不无关系。两人的命运一样坎坷,又都专一用情,不得已陷入人生漩涡,致使一生困顿、忧郁多舛。

大家闺秀林黛玉6岁时母亲贾敏病逝,13岁时父亲林如海在扬州任上离去,不得不寄居贾府在外婆贾母那里寄人篱下地生活,却又深情于"木石前盟"而不得,最终因"金玉良缘"的结合泪尽而逝,死时年仅17岁。

出生河内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不到10岁父亲李嗣即去世,只得还乡与母亲孤儿寡母地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16岁时得"牛党"嫡系令狐楚欣赏致仕,24岁因"李党"重要成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欣赏,得与其女温淑贤良的王晏媄喜结连理,过上十分恩爱的二人生活。



但无情的"牛李党争"使得多情的李商隐被迫夹在其间,备受打压和排挤,一生也就在"校书郎"、"县尉"这样不入流的小官中徘徊不前,40岁时爱妻又病逝,郁郁中度过了5年人到中年的不惑生活,45岁时便很伤感地在郑州任上去世。

爱情至上的李商隐,也就在追求诗美意境中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传诵千古的名句,其缠绵悱恻、隐晦迷离的诗风也让黛玉感同身受,由此成了他的"铁粉"。

就拿她最喜欢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而言,即出自李商隐的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那是李商隐22岁时看望表叔崔戎后在返回途中,路宿于一骆姓人家时,为其园亭下的景致所感,遂兴笔写就。这首小诗,既勾勒出枯荷秋雨的清韵画面,又表达了一份浓烈的思念之情。

林黛玉很是喜欢,便借用于此,仅将原诗"留得枯荷听雨声"中的"枯"字改为"残",其故意为之的缘由,不过是对心仪的男主贾宝玉使小性儿,就他与宝钗的对话表示不满罢了。


广告
页游排行榜_2024热门页游排行榜
×

这样的拈酸吃醋,其实就是恋爱中的少男少女最是多情的状态自然表露而已。正如张爱玲在《小团圆》中云: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可见,恋爱中人,多情还似总无情,往往会反其意而行之,面对最喜欢最慰帖之人,并不挂在嘴边明说,反而藏在心里,还有意表示反对,言不由衷地扯谎说反话呢。

这就是林黛玉之何以谎称不喜欢李义山的诗,而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故。既妥妥的诠释了她偏不理会内心真实的自己这一特质外,还为48回她教香菱写诗埋下伏笔。

她指点香菱首先要熟悉王维等人的诗,有意不提及李商隐,不生张生手一上来就写晦涩难懂的朦胧诗,其实就是林黛玉不愿触及感伤,不希望悲苦的香菱在学诗中陷入感伤的泥淖,盼她保持阳光的心态为好。

我为黛玉歌与哭,是为记。

作者:李大奎,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22 , Processed in 0.0789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