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方珹+玉汝于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珹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珹,汉语三级字, 读作珹(chéng),⒈ 一种玉。 ⒉ 美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拼音
chéng

外文名称
jade


注音
ㄔㄥˊ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

总笔画
10

目录
1基本字义
2基本信息
3古籍解释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形声。字从玉从成,玉亦声,成亦声。

玉指古代一种方块状城池形美玉带有护城意味(现已失传)

"成"意为"百分之百"、"完全"。

"玉"和"成"联合起来表示"纯玉"、"全"。本义:全。说明:本字若用于指美珠的话,是指没有杂质或瑕疵的珍珠。

玉名。

美珠。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汉字输入法编码:

五笔型86:gdny 五笔型98:gdnn

全拼输入:无 双拼输入:无

四角号码:无 电报码:无

郑码输入:无 太空码:无

导码输入:无 太极码:无

部首输入:无 区位码:AC41

总笔画数:10,部首:王(玉),部外笔画:6,笔顺编号:1121135534

折叠编辑本段古籍解释
间接出处

诗经

《诗经·大雅·民劳》

王欲玉女--翻译谐音王欲珹女

成语--玉汝于成,将玉化为"成"字的偏旁,可读玉,也可读成。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珹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7

《广韵》是征切《集韵》时征切,丛音成。《玉篇》玉名。

又《广韵》珠类。《集韵》美珠也。

直接出处

赠戴石玉

赠戴石玉_百度汉语

[作者]

王炎午

[全文]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孰为玉工,师友父兄。

仙山之石,今则在我。彼璞之弃,我责之隋。

为瑚为琏,如珪如璋。山泽之润,邦家之光。

玉不自毁,人自槿实。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允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成都双流赵氏字辈:凤焉维永起,成文万世昌,洪儒云耀道,荣华富贵芳,画中俊泽厚,光明德正家。始迁祖赵凤斌四兄弟(其于三兄弟名讳不详),根据推算,应在1700年前后从湖北麻城孝感入川至成都(失散一人,到成都实为三人),据传,当时抄写老家谱时,有份药方。但药方和谱序文没抄下来,以致留下现在的遗憾。经过走访家族长辈,了解到当时入川前,先祖居住的地方还有个小地名,因口传有误,大概是(烂泥沟,蘭泥沟,或蘭田坝,牛尿河)的地方。望湖北宗亲留意下当地字辈中有凤字辈,并且凤字辈属年代1650年一1750年之间。


载松/载梅/载凤+方珹-允俊-载芳【荣华富贵芳】//崇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2: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典&附宝---黄帝*--次子昌意--颛顼*--
,长子玄嚣孙子,父亲叫蟜极---
帝喾*
荛//舜//鲧--大禹--启
,舜本名重华,是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4: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孰为玉工,师友父兄。

仙山之石,今则在我。彼璞之弃,我责之隋。

为瑚为琏,如珪如璋。山泽之润,邦家之光。

玉不自毁,人自槿实。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5: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八=====大观为谁画?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9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5: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发现朱元璋真人画像, 朱氏后人传承600年, 现自愿上交国家
播报文章

木辰美丽新娱乐啊
关注
2019-11-10 17:07


2023网页游戏大全_超热网页游戏_点开即玩
朱元璋为了能使自己的帝业永远的传承下去,在登上帝位后,就把朱氏子孙都封为诸王,到各地镇守,还亲自为他们都后代,规定的起名字的原则,就是每家,都规定了二十个字, 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次轮回,不得重复。


这样到了明末的时候,朱氏子孙真是满天下了,清朝入关后,据说按照当初朱元璋起名字的原则,拿着户籍册,挨家对,这要是符合上面的原则的就抓,这可让朱皇帝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怎么办,跑吧,跑的哪里也不行,只得隐姓埋名了。


这不在河南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一些人站出来说自己都是朱元璋的后人,虽然现在不是朱姓,但是自己的名字都是严格按照,当初朱元璋的辈分表来的,不敢有丝毫的违背。按照他们自己手里的族谱,他们的祖先叫朱常式,是太祖第九代孙,除了一些自己的口述外,一些人还拿出了自己家里珍藏的宝物来证明。

一位老人听说,只有拿出证物才能说明是自己是朱氏皇族后人,就回家拿来一个平时炒菜装盐的罐子,专家一看可了不得,这是官窑烧制的物品,一般的人家可是见不到。


还有一位老人,把专家领到家里,从里屋的一个大木柜子里,拿出一副画像让专家看。专家一看是一副朱元璋的真人画像,老人说,这幅画像传到他这里有600多年历史了,平时外人是见不到的。经过鉴定,该画像的确是明代的产物,此画价值不菲。


但是画像由于不存不当,有些掉色,专家就提议,让老人最好是上交国家,一来可以更长久的保存,二来也避免丢失。老人慷慨的说:也正和家人商量要上交国家了,只是有点舍不得,毕竟这是祖上留下来的东西。专家一听高兴的都给这个老人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6: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理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注者
290


被浏览
217,93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6

​2 条评论


​分享















3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夜小紫

夜小紫​



诗词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 关注



读古书,是很多少年都有的一个执念。

但是如何读好它,却很犯难。这其中的障碍很多,比如说,我们总会望文生义,以当今的意思去解释古代的文章,这个错误博学如朱熹都不免。

譬如说,「睡」字。睡字在汉代以前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我们现在这个睡觉的意思是用眠字。《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你说是孝公睡下来了,就不妥,是孝公屡次打瞌睡的意思。又如,「信」字。古人写信,不叫写信,叫作书。书才是信件的意思,而信字指的是信使。《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棊。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默无言。」说的是信使到了,然后看了信件,信件自己是不会到的。再如「风」字。《左传》:「风马牛不相及。」现今有的两种说法,一如孔颖达疏:「牝牡相诱谓之风。」说的是雌雄相互吸引,马和牛两个物种,即使是雌雄相引诱,牛和马也不会走到一起去。还有一种说法是「放逸」之意,齐国和楚国的牛和马走失了,也不会走到对方的土地上。但都没有我们这个风的意思,望文生义,肯定会不知所云。

说回到「思无邪」。要是望文生义来解释,肯是会解为思想纯正,无有邪念。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解释对不对咯。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第一出处《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敦,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你看,除了什么思无邪,还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敦。

我们先说思字,历来有说是实词的,有说是语助词的。俞樾《曲园杂篡》说这八个思字都是语助词,毛公无传,郑氏做笺曲解了。我个人是认同这种说法的。

这个历来争议不是很大,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反而在于邪字。按照《诗经》的回环往复的惯例,无疆、无期、无斁、无邪,说的意思肯定相差不远。这个「邪」,在这里肯定不是什么「邪恶」。

此诗四章,每章起首均说田野里放牧着很多强壮的马,紧接着就列举它们的不同毛色,不厌其详地罗列马的毛色,渲染马之数量繁多,后面就是赞语了。无疆、无期,都很好解释,说的是繁多、无限的意思。无敦,《后汉书.张衡传》:「睢盘逸之无敦兮。」李注:「敦,古度字也。」无敦,就是无度,即无数也,亦言其多。前面三个都说的是数量之多,那么无邪肯定不能例外。于省吾先生《诗经新证》中认为,邪应读为「圄」,「圄」通「圉」,从「牙」从「吾」古字通,圉则(边)垂也,无邪即无圉,所谓无边无际,也是说的马群数量之多。

所以「思无邪」的本意,是言马群数量极多。

而到了《论语》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不是还是这个意思呢?很多人认为夫子在这里是断章取义,所以思、邪,都不是《鲁颂》本意。说的还是思想纯正,无有邪念。譬如杨伯峻先生,就持思虑纯正之意。

但我不这么认为,有断章取义之法,不代表在这里就是断章取义了,不然免不了投机取巧之诮。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这句可以作为诗三百的定评,还是要回到《鲁颂·駉》,看看这篇说的内容都是啥:

起手说,田野里放养着很多强壮的马,然后列举它们的不同毛色,计有十六种之多。如此严格地区分并不厌其详地罗列马的毛色,固然是为了渲染马之数量繁多,但是费这个劲只说个多?我觉得不尽然,且听我说:

接下来,说完马,就说到车了。「以车彭彭」、「以车伾伾」、「以车绎绎」、「以车祛祛」,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的车大多一车四马,所谓驷马难追。所以人们非常讲究驾车的四匹马毛色的搭配是否和谐。周代有「周尚文」和「物一无文」的审美意识,这种情况在《诗经》中就有反映,如《秦风·小戎》:「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鲁颂·駉》篇反复强调众多的马虽颜色各异,但配合在一起驾车却是非常的「美」——

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反复说马的毛色,以至于说了十六个颜色呢?

这其中说的是一种由杂多而趋向和谐统一的审美。说的是一种中和之美,中庸之美。是明着说马群颜色之繁多,暗则寓虽多而和谐美壮之意。


郝敬《论语详解》说到「思无邪」,说:「声歌之道,和动为本,过和则流,过动则荡。」这其中的意思我比较赞同,思无邪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夫子言诗教:「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学诗的下一步就是学礼,「不学《礼》,无以立。」「立于礼。」礼的核心就是尊卑各安其位,各尽其心。

我个人认为:夫子说「思无邪」,并非是断章取义,而是寓其思想于其中的。

以上。


编辑于 2015-05-13 12:09

​赞同 219​​2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段话出自《论语》的《为政》篇,而解读《为政》篇则必须是要联系其内容当时的政治的,是一定要联系时政的。

先解释“一言以蔽之”中的“一言”和“蔽”。

“一言”。孔颖达《诗经正义》有:“句则古者谓之为言”。刘宝楠《论语正义》补充说“引此文谓之以‘思无邪’一句为一言也”。也就是说,一“言”必须得是有所出处的引用,这才能算是一“言”。很显然地,这里孔丘引用的“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

“蔽”。何晏的《论语注》有:“蔽,犹当也。”而郑玄的《论语注》则有:“蔽,塞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补充说:“塞、当,义同。”也就是说,“蔽”的解释应该接近现代汉语的“挡在前面并有所担当”的意思。当然简便通俗的理解就是“简而概括”。

然后来解释一下“思无邪”。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诗经·鲁颂·駉》

这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段。前面描写牧马的种类、颜色,描述出一个什么马都有的壮观景象,后面两句是夸赞和想象许愿。孔丘用“一言”来“蔽”《诗经》,这“一言”恰恰又出自《诗经》本身,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然而要搞懂“思无邪”,就得搞懂这首《駉》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毛诗序》:《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坰野,鲁人尊之,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

《毛诗序》是解读《诗经》原貌的好工具。而《毛诗序》这段其实说得很清楚了:①《駉》是史官写的,其中是肯定有史观笔法的。②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颂扬鲁僖公时代的鲁国政治,具体来说就是鲁僖公采纳展伯禽(柳下惠)的政治主张,遵“三王之道”治国。③这首诗的颂扬手法就是通过描述僖公时期牧马盛况来赞颂鲁僖公。④最终的“思无邪”中的“无邪”便是史官笔法中对鲁僖公时期鲁国政治的盖棺论定(“思”为虚词,句首发语词,无意义,这个在治经上没争议,不再专门列出了)。

说了这些,我们就不得不去了解一下“时政”了,也就是鲁僖公到底干了些什么、什么是柳下惠的政治主张、什么是“三王之道”:

鲁僖公(姬申)大事年表:

僖公元年(前659):齐桓公(姜小白)带领华夏阵营抗击南蛮北狄,为华夏争取生存空间。

僖公17年(前643):齐桓公(姜小白)病危,他托孤宋襄公(子兹甫)后病逝,死后得到“桓”这一谥号。华夏无伯。

僖公22年(前638):泓水之战。楚国率南蛮势力趁华夏内虚而大举进犯,于泓水大败宋襄公(子兹甫)。华夏阵营全面陷入被动。

僖公24年(前636):晋文公(姬重耳)归晋即位,晋国崛起。晋文公带领华夏反攻蛮夷。

僖公33年(前627):鲁僖公(姬申)卒,死后得到“僖”这一谥号。

(以上部分整理自春秋三传,限于篇幅,不再罗列原文)。

由上可见,鲁僖公的这33年,恰恰是华夏世界最为艰苦、动荡的33年,华夏阵营和蛮夷阵营的斗争很是激烈。

而就是在这33年间,鲁僖公采纳大夫展禽(柳下惠)的“遵三王之道”的政治主张: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坰野。这使得在华夏世界最为艰苦、动荡的33年里,鲁国百姓反而能够安居乐业,鲁国也保持强大,并出现了《駉》中所描述的盛况。所以“鲁人尊之”、所以“季孙行父请命于周”,于是“史克作是颂”,有了《駉》这首颂诗。

史官以“思无邪”颂鲁僖公之政,即颂其“遵三王之道”。而至此,“思无邪”的含义也比较容易得出了——即史官笔法下的具有“遵三王之道”这一颇具政治深度与礼法深度的政治赞美。

那么我们又要面临另一个问题了,“遵三王之道”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能概括整本《诗经》?难道《诗经》全篇的内涵都是“俭以足用、宽以爱民”这些政治上的东西吗?

为了理解《诗经》原貌,下面上几段《毛诗序》原文:

《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

……

奇怪了吧?“青青子衿”不是情诗么,怎么成了“刺乱世而废学校”的时政诗了?“关关雎鸠”不是情诗么,怎么成了确立周天子后妃礼法的诗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怎么成了批判卫废公穷兵黩武的诗了?“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怎么成了记载狄人灭卫、齐桓存国这种记录国家存亡的诗了?……然而,至少在宋朝以前,《诗经》的原貌就是这样的。

不得不说的是,在那个时代,《诗经》是用来教育贵族的,即教育“人”的,而不是教育“民”的。(其实先秦古书上涉及“人”字的,如“齐人”、“郑人”、“鲁人”,那都是指某国的一般贵族。而“国人”则指封地治所之内的一般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都是贵族体系的,受华夏礼法约束。平民则是“民”,“民”是不玩礼法这套的。“人”、“民”这两个字古今异义)。《诗经》作为教科书,即便是涉及到了情爱描写,其本意与主旨确实也都是“遵三王之道”,即都是有极深的礼法理念和政治思维的。这是《诗经》的本意。而在陶渊明《圣贤群辅录》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陶渊明《圣贤群辅录》:

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

孟氏传《书》为道,为疏通致远之儒。

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

仲梁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

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

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

《诗》的本意,即以“讽、谏”为其格式,来实现从政(正)的目的。而从政的目的,即“遵三王之道”。所以说,“思无邪”,“思”为句首发语虚词,而“无邪”则应解释为“遵三王之道”。

当然了,在历史跨入到人、民不再有明确的阶级区分的宋朝之后,《诗经》又渐渐产生了新的更为文艺的解读,这是后话。

补充点题外话:

看到《诗经》是从政的,看到“思无邪”是“遵三王之道”。大家都会有一种文艺玻璃心碎了的感觉。这是在所难免的啊。

就像,其实《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里,“习”是“讲”的意思。当时用刀笔刻竹简,累死人了。上课时只有老师一人有教材(竹简),不可能学生人手一本教科书的。所以把竹简上的字告诉学生,这叫“传”。把那个字的含义告诉大家让大家弄懂,甚至涉及礼法舞蹈的,还要操练一下什么的,这才是“习”。只“传”而不“习”,学生听不懂的,这就误人子弟了。所以有句话叫“传不习乎”,就是指曾子作为老师反躬自省,不能只“传”而不“习”,这样误人子弟。而“学而时习之”就是说老师根据“身中时、年中时、日中时”这种按时间分配任务的先三代学习制度(《大戴礼记》、《小戴礼记》都有详细记载)来对学的内容进行操练。为什么说这种制度能“不亦说乎”?因为少年时从读书写字学起,长大点儿了循序渐进学更深的东西;春秋天气好,在外学御射,夏冬天气不好,在室内学礼乐……总之这套制度安排得科学合理,所以“不亦说乎”。当然还有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朋”和“友”完全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班固《白虎通义》有“《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然后《论语》原文只是说了“朋”,其实解释时是否能加上“友”的含义这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再比如,“女子在家里要三从四德”。“女子”是“子”这个政治地位的女性,这类人大概占全女性人口的1%,甚至还不到。而“家”则和“国”对应:“国”是诸侯的封地,“家”则是卿大夫的封地,礼法上虽然比“国”低一级,不过在“家”这个政治单位里也绝对是有独立的执政体系和成建制的军队的。“女子在家里”本身就是个政治概念了,怎么可能是修身做人的概念?而且,“三从”是指女性在礼法上的一种父系血缘亲疏划分标准,是礼法概念;而“四德”则是专门用来约束“女子”这类政治地位很高的女性的,这东西和一般女性有什么关系?

总得来说……时过境迁。字的含义都变了。不看注疏,不看三礼、三传,不看白虎,用现代汉语思维强行脑补上古汉语,很难的。

上面是15年5月13日内容。下面是15年5月14日补充:

大家无法理解(或者说无法接受)的地方似乎集中在“人是贵族,民则不被当做人来看”这句上。毕竟古今异义了。这里介绍一下整个先三代的华夏宗法体系,还有维护宗法体系的“孝道”。这样大家应该可以理解的更透彻一些。


为方便解读,先上《孝经》原文。

《孝经·天子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孝经·诸侯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孝经·卿大夫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孝经·士篇》: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孝经·庶人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然后就方便解读了。对于天子而言,天子其实就是整个“华夏”这个超大型宗族的“万世嫡长子”,每一代的天子都是整个天下的代理人。天子的职责就是养天下,所以“孝”对天子的要求自然就是“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然后作为华夏核心的庶出而分封出来建“国”的那些诸侯们,每一代诸侯又都是“诸侯”这一脉的千世嫡长子了。他们没有代理天下的资格,但是他们代理一个“国”,所以他们有“养其国”的职责。所以“孝”对诸侯的要求自然就是“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再往下,卿大夫作为诸侯的庶出,他们每一代又都是“卿大夫”这一脉的百世嫡长子了。他们最初被分封出去建立了“家”(家是政治单位,其实就是小型的、低档次的“国”,家里是有政权和军队的)。他们的职责自然就是“养其家”了。所以“孝”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然后士又是更偏远的庶出了。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封地了,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产业和事业。所以“士”这个社会阶层的职责固然就是“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最下面是“庶人”。到了庶人这一级别,上面的天下、国、家,还有禄位、祭祀,这些都已经有所归属了,庶人没有什么政治资本了。当然也没什么政治压力。对他们而言,不需要养其天下、养其国、养其家、守其禄位。那么他们要做的也就是让社会安定,别出乱子。所以“孝”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这里稍微提一下,“孝道”只有在最低的庶人这一层才提到了赡养父母。确实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到,“孝”其实是自上而下寻求社会统一的理念,是从“宗庙祭祀”这种祖先层面往下推的。而并非自下而上地从父母这一层往上推。

以“孝”的立场来看。地位最高的,是自己的“祖族”,也就是所有人的祖先。这是所有人的根本。但是自己可以去祭祀吗?不可以,祖族有天子负责去祭祀了,天子是祖族一脉最纯正的后裔,是万世嫡长子。而自己能祭祀哪一层呢,能祭祀自己这一支被分封出来的那第一位先祖。

地位其次的,是自己的“宗族”,也就是自己这一大分支脉系的所有人的祖宗。这是自己这一大脉系的根本。

再其次的,是自己的小“分支氏族”,也就是自己这一小支的祖先。这是自己这一小支的根本。

最后的,是自己的父母。谈及父母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身份格外得低的情况了,以自己的血统和社会阶层根本没有资质去守护祀养自己的更远的祖先了。所以自己只需要把自己这一极其小的小分支祀养好就行了。

当然如果父辈是“士”而自己是分封出去的“庶人”,自己没有得到继承权,那么自己其实是没有规格祭祀父母的,因为父母应由自己的获得了作为“士”的继承权的那位兄弟来祭祀。自己只需要奉养活着的父母就行了。

有句话叫“以孝治天下”。“孝”这个东西在先三代肯定是用来治国、治天下的。它是一套宗法概念,说白了就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而绝对不像现在理解的“孝等同于父母长辈”那样。或者可以说,“孝”是一个全华夏参与的、用来捍卫整个华夏文明体系的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这是“孝”的根本。我们今天理解的“孝”恰恰是孝道中最低的“庶人之孝”这个层面了。“孝”这个概念也是古今异义了。

当然了,我个人觉得:正如同我们天天用“算术”,然而“算术”绝对不能等同于“数学”一样。“算术”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数学的根本是哲学、是理性,而绝非算术。即便我们都不是数学家,即便我们天天使用的只是算术,且算术几乎占据了“数学”概念的90%以上的成分,那么我们也绝对不能说“算术就是数学”、不能说“算术是数学的根本”,因为这些说法是对“数学”这种思想、这种精神的亵渎。

同样地,“孝”是一个内涵很深的概念,是追本溯源地自上而下推的概念,而绝对不是一个从父母这一层自下而上推的概念。从“孝”这个理念出发,“祀养父母”还真的就是“孝”这个体系的最低最低的细枝末节了。祀养父母肯定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但是如果你说这就是孝,那就明显是典型的完全不懂孝了。

从根本出发推演到细枝末节,而不应从细枝末节出发证根本。说“孝道”就仅仅是针对父母长辈,这个思维其实恰好反过来了。

然后还得补充一下“人”和“民”。上面所说的这个以“孝”维系的大宗法体系,最低的适用层次是“人”。需要知道的是,“人”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人,“人”是贵族。现代汉语理解的“普通人”更接近上古汉语里的“民”,而绝对不能等同于“人”。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庶人的这个体系,人的规格确实最低。但是民则是在体系之外的,连体系都进不了,“民”是不被当做“人”看的。《孝经》里严格规定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乃至庶人之孝,但就是没有民之孝,因为民不适用于华夏之礼。虽然民也是现代理解的“人类”,民和人属于同一物种,但他们在华夏礼法体系之外。它和“人”的政治成分不同,“人”和“民”是不能混用的。我得重申一下:民是在华夏礼法体系之外的,他们不玩“礼”这一套。孔丘说过“敬事而爱人,使民以时”,人是要爱的,民则使就好了。当然爱民也是可以的,只不过礼法上对“爱民”不作要求。《孝经》只有在诸侯之孝里才有“和其民人”的要求,而且人、民并用“和”(“和”又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汇啦,绝对不是和和睦睦的就是“和”,而是该和睦就和睦,该打就打。竞争与合作这两种套路处理得恰到好处而没有固守任何一个极端,那才叫“和”)。“人”和“民”是不同的两类群体,而人绝对是适用于礼法的贵族这一层的,民则不是。

这样写了这段,应该能方便读者理解先三代的情况了。

以上是15年5月14日补充。以下是15年5月21日再补充:

看来大家没法接受的还是“人”、“民”的界限的问题。

举例来说,孔丘是“人”,他子姓孔氏,子是他的姓,孔是他的氏。

孟轲是“人”,他姬姓孟氏,姬是他的姓,孟是他的氏。

屈原也是“人”,他芈姓屈氏,芈是他的姓,屈是他的氏。

庄周也是“人”,我没了解他姓什么,“庄”肯定达不到姓的规格,庄是氏,不过拥有氏一般就肯定拥有姓的,所以庄周也是“人”。

至于说谁是“民”,庖丁就是民,庖是职业,丁是名,庖丁连姓氏都没有,他是民。

总得来说,人是肯定要有姓氏的,姓说明你来自哪个族,氏则看出你这一支的发展情况,这是华夏特有的敬天法祖的一套东西。而民不属于华夏族系,民没有这一套。当然了,有些人,即便过得很惨,混得都完全不如民了,但是从血统和文化体系上说他们依然属于华夏族系,属于“贵”的这一族,所以人指贵族。

至于有些评论说的“人也可解释为普适性的人类”这点,我也是赞同的。人和民从出生开始,就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世界,民又是不被教育、没有文化的。华夏世界的基础自然就是人了,那么人在表述时确实就具备了华夏文化语境中的普适含义。

【鸣谢】学术支持:一心书院、中国药科大学国学社、南京国学研究会


编辑于 2015-05-21 11: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7: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思无邪公生明碑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图书
此展品为南宋时期的石刻,碑文由北宋名臣司马光手书,端劲凝重。现收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南宋思无邪公生明碑

馆藏地点
姑苏区人民路613号

所属年代



96cm



239cm

所属博物馆
苏州碑刻博物馆

所属地区
江苏苏州

司马光书丹。

"思无邪 公生明"碑文由北宋名臣司马光(谥文正)手书,其隶书为唐隶八分书,端劲凝重。南宋淳佑元年(1241)摹刻。"思无邪",出自《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公生明",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此碑原置于苏州三元坊书院巷江苏巡抚衙门内,以激励、警示官员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后迁入苏州文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3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7: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姐儿争佛手——朱三太子的反清复明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实为假小说之形的正史,《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将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红楼梦》里有三处提到了佛手,先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后,板儿看到探春屋里摆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犯馋要吃,探春便给了板儿一个大佛手,结果巧姐儿看到板儿手里的佛手后便哭闹着要,众人于是用她的柚子换了佛手。然后是第六十四回雪雁提及黛玉屋里也常爱摆佛手;第七十二回里贾琏又提到外路和尚送给贾母的寿礼——一个蜡油冻的佛手,为贾母所爱。


为何《石头记》中屡屡提及佛手,而且这佛手不但惹得巧姐儿与板儿相争,同时也为探春、黛玉、贾母三人所爱,这佛手究竟是何宝贝?


这佛手可不是小宝贝,而是大宝贝,除了前书解密过的寓意外,这佛手还喻指大明政权这个极大的宝贝!


朱慈炤为何要将大明政权比作佛手呢?这就要从大明的开国之君朱重八如何走上从军路说起了。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20-04-13 00:4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兄长相继病亡,孤苦无依的朱重八只得去了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四出流浪,化缘为生。元至正八年(1348年),21岁的朱重八返回皇觉寺。1352年定远富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在濠州起兵,朱重八的童年好友汤和被郭子兴授千户,汤和于是给好友朱重八写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收到信后的朱重八在留寺为僧、离寺避难还是听从汤和的建议还俗从军这三个选择中犹豫不定,于是在寺中向佛祖求问占卜,占卜的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留在寺庙、还是离寺避难都属不吉,朱重八于是卜问从军举事怎么样,结果占卜大吉,看到佛祖给了他如此明确的指点,朱重八大喜,于是立刻赶赴濠州投军。


不断获得神助的朱元璋因此在短短十五年后取代元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大明政权,所以,朱慈炤就在他的《石头记》中用佛手借喻得到佛祖指点和帮助而投军起事、最终成功称帝的小和尚朱重八创立的大明政权。


这就是为什么在朱慈炤的笔下:探春、黛玉和贾母都是将佛手摆着供着,唯有板儿是闹着要吃佛手,因为板儿是一心想吞灭大明的满清!


IP属地:加拿大2楼2020-04-13 00:44回复

智盈 · 众瓞

附近十一月超火爆的炒股利器
2023新一代炒股辅佐软件
立即查看

2023-11-23 17:32:44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第四十一回里就巧姐儿和板儿的佛手之争写得仔细、批注的也详细:“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庚辰双行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蒙侧批:伏线千里。】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庚辰双行夹批: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蒙侧批:画工。】”


探春房内摆的数十个大佛手是喻指南明政权结束以后的仍然尊封大明为正朔的明郑政权(1662年-1683年)苦苦支撑的数十年,受不了板儿闹腾的探春给了板儿一个佛手,这是暗喻地处台湾的明郑的继承人郑克塽最终不支,只得投降满清,汉人政权被从探春——明郑的手中交到了板儿——满清的手中。


巧姐儿向板儿要佛手,并且甘愿用自己手中的大柚子做交换,前书中已经解密,大柚子暗喻的是崇祯和田秀英唯一留下来的儿子——朱三太子朱慈炤,巧姐儿甘愿用自己的大柚子换取板儿手中的佛手,这是暗喻:巧姐儿朱慈炤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满清篡夺的大明政权,表明了朱慈炤反清复明的不怕牺牲的决心。


IP属地:加拿大3楼2020-04-13 00:44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那么,朱慈炤是否从事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呢?这是明史学界从未详审过的一个问题,因为从朱慈炤被捕后的供词来看,朱慈炤明确否认自己从事过反清复明的活动。


那么,朱慈炤被捕后的供词是否确实呢?


答案是否定的。朱慈炤不但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


IP属地:加拿大4楼2020-04-13 00:45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朱慈炤不但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


根据描写宁波慈溪地域文化的古籍道光《浒山志·杂记》卷八记载:“眉山陈氏景屏楼面玉屏山,楼额相传故明朱三太子书。诸生胡朴崖迎之,居为奇货,召募壮士,思行嘉绩故事。众溃,被逮。太子不知所终。”游方和尚朱慈炤还俗成婚后隐居在浙东,从朱三太子留下的楼额手书和起兵之事可知,朱三太子朱慈炤确实是曾参与了反清复明的,只是不幸失败。


其后发生的金和尚拥立朱三太子起事的记述则更为清晰,义军们明确声明,他们拥立的朱三太子是永王。身为普通的江南百姓,却能清楚无误地说对朱三太子的王号,可见他们对朱慈炤的情况十分了解,见《伪朱三太子案二则》:“一江南金和尚挟妖术,诈称拥立朱三太子,为崇祯帝子永王,潜相煽诱,聚众太湖。圣祖南巡,谋劫乘舆,以发炮不鸣而止。事发, 捕逆党, 悉伏诛; 所称朱三太子者, 年七十余矣, 解京师, 鞫实, 斩于市。”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朱三太子”的旗号起兵的宁波张月怀的义军中的何子奋被捕后供述清楚,何子奋是其化名,他的真实身份是朱三太子的二儿子朱?。(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897-898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4 :“臣等现在会审,因查四十五年七月间,浙江张月怀左道惑众案,内有拏获奸犯何诚之侄何子奋,现禁在狱,提出讯问,据何子奋自供:伊系何诚之第二子,本姓名朱?,何诚即是朱三,入赘余姚胡家,有子六人,其第三子已死,自败露之后,何诚家属妇女逃窜至湖州府长兴县地方。……”)


以上三处记载已经足以证明:永王朱慈炤不但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康熙年间会不断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而不是朱太子和朱二太子定王的名号起事。


IP属地:加拿大5楼2020-04-13 00:45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以上三处记载已经足以证明:永王朱慈炤不但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康熙年间会不断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而不是朱太子和朱二太子定王的名号起事。


顺治初年的南北皇太子案都是以假冒之名了结的,也就说,清廷的对外官宣始终是朱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因此,作为民间百姓,如果要假借崇祯儿子的名号起事,毫无疑问借用下落不明的朱太子朱慈烺的名号最有号召力,再不济也应该打着朱二太子定王的名号,因为这两位不仅伦序排在前面,而且也都是被东林党吹捧成千古圣贤皇后周后的儿子,也就是崇祯的嫡子,谁会想到去拥立朱三太子这么一个伦序在后,而且还是被东林党攻击为奸妃之人的庶子呢?


但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恰恰相反:不同时期的各路义军们纷纷舍朱太子和朱二太子的旗号不用,一致地拥立朱三太子,这充分证明:朱三太子必定与这一支支起事的义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甚至直接参与其中的某只队伍,所以他们才会而明确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号进行反清复明。


IP属地:加拿大6楼2020-04-13 00:46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吴三桂起兵反叛传到北京后,估计是甲申之变时,年幼的朱三太子朱慈炤面对李自成的英勇不屈给京城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有一位名为杨起隆的人以“朱三太子”之名在京城纠集了八旗奴仆、佃户千人反清,因监生郎廷枢告密而事败,杨起隆下落不明。 后在康熙十八年(1678年),杨起隆的旧部朱次门又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托名“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拿获,押往京城处死。


如康熙十六年,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纠集海上兵勇数万人起事,皆头裹白布,称“白头军”,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与台湾郑经联合,后被海澄公黄芳世击败。


如浙江宁波眉山诸生胡朴崖召募壮士,拥立“朱三太子”起事,兵败,朱三太子不知所终。


如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江南金和尚拥立“朱三太子永王”,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金和尚最后事败被杀。


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浙江大岚山的一念和尚张念一(即张廿一张君玉)、张念二(即张廿二张君锡)等又以“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他们聚众起事,头包红布,竖大明旗号,欲攻太仓劫库,却未成功。因为两地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清廷的特别重视,对此进行了规模空前的严密搜捕,朱慈炤全家最终被捕遇害。


如果说在康熙朝早期起事的杨起隆和蔡寅之所以打起了“朱三太子”的旗号是因为钦佩朱慈炤国破时的英勇不屈,但康熙中后期的江南一带的反清复明的斗争则毫无疑问都是身居其地的朱慈炤亲身参与的结果,所以翻看史书就会发现:在康熙四十七年永王朱慈炤被捕并被杀害后,曾经此起彼伏、连延不绝的朱三太子起事也就从此平息了。


IP属地:加拿大7楼2020-04-13 00:47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被捕后的朱慈炤拒不承认自己反清,尽管他的二儿子朱?被抓时就是在反清的义军队伍里。朱慈炤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朱慈炤在《石头记》的第八回里曾经批注道:【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同清廷斗争了几十年的朱慈炤对清廷的狡诈和凶残是再清楚不过了,他知道自己和儿子们都难逃一死,但他绝不能交待自己的过往行动,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保护那些同他交游往来的为数众多的遗民义士和他的血泪巨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果他承认反清,那么清廷就将会对这些人进行疯狂地搜捕剿杀,不但无数人要被残酷株连、人头落地,而且自己托付于密友畸笏叟的心血之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会被发现焚毁。


最终,由于没能从朱慈炤的口供中得到任何线索,没有发现足够证据的清政府因此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株连迫害。


IP属地:加拿大8楼2020-04-13 00:47回复

零动空间 · 效卓

惊讶!孩子叛逆成绩差,益阳妈妈用这个方法,逆袭成班上尖子生!
厌学叛逆到高分学霸,聪明的家长只用了这一招就让孩子爱上学习
立即查看

2023-11-23 17:32:44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朱慈炤从未放弃抗争,正是他不懈地组织队伍、不断地发起斗争,这才让“朱三太子”的战斗旗帜历久不倒,根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开篇所写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知,坚持反清复明斗争的朱慈炤是在六十五岁以后才开始创作《石头记》的,此时的他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再胜任奔波武斗,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抗争,于是将反清复明的事业交付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化名何子奋的二儿子朱?,让他代替自己从军,而朱慈炤自己开始以笔为枪,转入了另一个战场,既然他无才“补天”——恢复中华旧山河,那么他就要用他的余生与东林党文魔们作文斗,去补地之缺——补史之缺——为存留明朝灭亡的可贵真相而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崇祯皇帝在甲申三月十八日晚送三个儿子出宫时,给他们交代的最后一句话是:“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戒也。”


朱慈炤没有辜负父亲的最后嘱托,巧姐儿确实是用他又香又圆的大柚子,也就是用他的生命去反清复明,去换取被满清篡夺了的大明佛手,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无畏勇气和坚韧不拔永远值得我们的钦佩。


IP属地:加拿大9楼2020-04-13 00:4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慈炤被害十二年后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远在台湾的福建人朱一贵因为不满清廷的剥削和压迫愤而起义,为了壮大声威,朱一贵也打起了“朱三太子”的旗号,只是他这个“朱三太子”已经不再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儿子永王了,而是朱一贵将自己的年幼儿子称为“朱三太子”,可见,由于朱慈炤的不懈斗争,“朱三太子”这个旗号已经是威震全国、深入人心了,即使朱慈炤已死,但他名字的余威依然足以撼动满清的统治。


“朱三太子”可谓是康熙终生的梦魇,就连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在继位后也始终是心有余悸,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年)亲自向全国颁行《大义觉迷录》,并在首篇的《华夷中外之论》中哀叹说改朝换代的新皇帝们从来没有像满清这么艰难过:“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近日尚有山东人张玉,假称朱姓,托于明之后裔,遇星士推算,有帝王之命,以此希冀鼓惑愚民,现被步军统领衙门拿获究问。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20-04-13 00:49回复

英萨克
系缧降王10
红楼梦又成了崇祯儿子写的了,真是匪夷所思!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4-13 17:48收起回复

xbfl999: 红楼梦写得清楚,作者是唯一的补天之石,起造大观园的是“老明公山子野”,谐音“明朱三太子爷”,这都是作者自揭身份——大明的唯一继承人朱三三太子爷,你看我的其他文章就清楚了,有全面的分析解密
2020-4-17 00:04回复

徐i有: 回复 xbfl999 :楼主你干脆把哪个洛洛历险记和一叶绝霜给拉黑算了,哪俩货每次都来你这里捣乱
2023-3-17 22:57回复

xbfl999: 回复 徐i有 :好的
2023-3-17 23:13回复

xbfl999: 回复 xbfl999 :试了才发现要付费成为超级会员才会有拉黑功能 由她们去吧,只不过要让看文的朋友们辛苦些,劳累眼睛了
2023-3-17 23:16回复

徐i有: 回复 xbfl999 :不会吧我不是超级会员也能拉黑别人啊?
2023-3-18 00:15回复
我也说一句
还有10条回复,点击查看


竹王丸
发愤河朔11
曹雪芹是胡适等人考证出来的,如果能把胡适他们考证的东西推翻,那么曹雪芹是不是作者就得另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6:01 , Processed in 0.0564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