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01: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意娘
[ 唐 ] 武则天
原文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

思纷纷:思绪纷乱。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比来:近来。

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作者介绍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08: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歌劝甄士隐放弃功名,秦钟遗言劝贾宝玉考功名,为何如此矛盾
播报文章

盈腾快聊怡萱
关注
2021-09-27 13:45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雅思培训班 专业学习系统,还原真实托福考试,免费测试真实分数.
雅思培训班 专业学习系统,还原真实托福考试,免费测试真实分数.
如何在地图上添加自己公司的位置-快速标注地图位置
如何在地图上添加自己公司的位置-快速标注地图位置
《红楼梦》中,甄士隐听了《好了歌》跟着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出家了。这仿佛是劝世人放弃一切,因为人生终有一了。无论有多少荣华富贵,终归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秦钟本来和宝玉一样厌恶功名利禄,可是,他临死的时候,却嘱咐宝玉考取功名,立志显达。
那么《红楼梦》到底是告诉世人放弃功名,还是劝谏世人考取功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好了歌》的内容,以及秦钟的临终遗言。
《好了歌》的内容
秦钟的临终遗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这首歌的意思是功名利禄,金银富贵、妻荣子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无论拥有多少,最后都一无所有。“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也就是古代哲学里的辩证思想,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祸福相依理论,告诫人们,放下执念,安于现状。
甄士隐听了《好了歌》,对这个歌进行了批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批注的大意是:如今的落魄者,昔日曾经权倾朝野;如今富贵的,曾经贫贱;世事变迁,人总在贫贱、高贵;贫穷和富贵之间循环往复,无人能永远富贵。世事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殊不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只要身处封建社会名利场中,就必然有这样的命运。甄士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大彻大悟,跟随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走了。
《好了歌》告诫人们不要执迷于功名富贵,否则会落得一无所有。


秦钟和宝玉意气相投,他们都鄙视功名富贵,想要过自己逍遥自在的生活。可是父亲逼着他读书,他不愿意;世俗不允许他和小尼姑谈恋爱,他叛逆,不愿意与世俗妥协。秦钟斗争的结果是气死了老父亲,他爱的智能小尼姑生死不知,他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秦钟临死,对宝玉说:“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脂批云:【读此则知全是悔迟之恨。】
秦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检视自己的一生,他悔恨不已。他发现自己追求的只是情,可是到头来,害了智能,也害了自己。他没有用功读书,他愧对父母的教养之恩,没有为家族做贡献,反而害死了老父亲。他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告诉宝玉自己的想法错了,作为世家子弟,不应该执迷于情情爱爱,不应该碌碌无为,还应该立志功名,光宗耀祖才是。


秦钟的告诫宝玉:不要沉溺于儿女情长,还应该为家族,求取功名。
甄士隐和秦钟告诫世人:
甄士隐告诫世人,放下对功名利禄,子孙绵延,富贵流传的执念,要顺其自然平静生活,出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看破红尘、逃离世间。秦钟告诫宝玉放下儿女情长的执念,立志功名。
贾宝玉的执念。
贾宝玉执迷的是“情”,他希望姐妹们永远陪着他,至于家族是否兴旺,他则不考虑了。
贾宝玉说他这辈子的理想就是姐姐妹妹都陪着他,等他死了,姐姐妹妹的眼泪把他的尸首漂浮起来,他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姐妹们不理解他,他就死了,化烟、化灰。


探春说我们这样的人家也是千难万难的,宝玉道:“谁像都三妹妹好多心。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比不得我们没这清福,该应浊闹的。”
尤氏道:“谁都像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玩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
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
李纨等都说:“这可又是胡说。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姊妹们都不出门的?”
宝玉笑道:“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宝玉不虑后事,只是享受现在和姐妹们在一起的日子。
对于许多人来说,功名富贵才是执念,而对于宝玉来说,“情”才是执念。贾宝玉只有放弃自己的执念,随波逐流地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才是避免痛苦的唯一方法。


结语: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多数的人都和《好了歌》中的人一样,追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朱门绣户。他们追求娇妻美妾,桂子兰孙。因此甄士隐劝谏世人,放下这些执念,自由生活。
封建社会,像贾宝玉这样偏执于姊妹情,爱情的人,而不重视功名富贵的人很少,因此秦钟建议宝玉放下“情”的执念,随波逐流地去考取功名,不做离经叛道之人,只做一个普通人。
《红楼梦》既不是告诉世人放弃功名,也不是劝谏世人考取功名。只希望人们放下执念。
人啊,不要有执念,否则一生都不会幸福。用《断舍离》里面几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无能无力的事,当断;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心中烦欲执念,当离;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放下执念,才能回归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09: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彝尊
[清][公元1629年-1709年,江南三布衣]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醧舫、金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秀水(今嘉兴)人。明亡后,移居梅会里(今嘉兴市王店镇)。曾祖朱国祚为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朱彝尊出生时,家道中落,遇有灾荒就难以继餐,但他自幼好学,即使无以举炊也书声琅琅。青年时肆力古学,精研诗文,文名早著。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时朱彝尊年17岁,随岳父避兵嘉善县夏墓荡等地。七年在嘉兴参加“十郡大社”,与吴伟业、尤侗相识。顺治末年,朱彝尊参与魏耕等人的反清活动,险被牵累。28岁之后,出游他乡,南逾广州,西出太原,北至京津,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漫游期间,也与顾炎武、屈大均、王士祯等人交往甚密,各有诗书赠答。在此后10余年中,朱彝尊学问和创作更加精进,重名见称于海内。康熙十三年(1674),在北京拜访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后留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通县),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100首,描写了嘉兴风土人情,被后人称作一部有韵的地方志。十七年编《词综》,“独标正始,别择甚严”,奠定了作为清初词坛的领袖地位,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次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加《明史》编纂。他向总裁写了7封信,对体例、凡例提出一系列见解,都被采纳。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充江南乡试副考官。二十二年入直南书房,因辑《瀛洲道古录》私带抄胥入内廷抄资料被劾,降一级,到二十九年才复原官。三十一年罢官,携眷回嘉兴。三十五年在王店筑曝书亭,藏书8万卷,专事学问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朱彝尊呈《经义考》。康熙特赐朱彝尊“研经博物”匾额。

朱彝尊以诗文著名,为清初有代表性的作家。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赵执信曾说:“王之才高,而学足以副;朱之学博,而才足以运之。”中年以后,致力于经史,而其考证论著淹博精深,至今为世所称。一生创作词500多首,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初三大词人。有一部分作品寄寓家国之恨和怀才不遇之感,慷慨悲壮,情景深沉。毛泽东生前曾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词:“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料封侯,白头无分。”朱彝尊善八分书,亦能绘事,画山水烟云苍润,得书卷气。著有《经义考》300卷、《日下旧闻》42卷、《曝书亭集》80卷。编有《明诗综》100卷、《词综》26卷,与陈维崧合著《朱陈村词》。

朱彝尊墓在嘉兴市城区塘汇乡百花庄村,今已不存。其故居曝书亭在今嘉兴市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现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姓名人堂
朱克敬 (1792~1887) 甘肃省兰州城关区人
朱泮藻 (1875~1959)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人
朱希江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人
朱之锡 (1623~1666)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人
朱明昌 (1885~1946) 湖北省天门人
朱兴隆 (?~1344) 安徽省滁州凤阳人
朱万有 (1918~1957)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人
朱堪 (1924~2012) 上海市人
朱彝尊相关
海柏胡同 (北京市东城区)
同年(公元1629年)出生的名人:
吕留良 (1629~1683) 明末清初杰学者 浙江省嘉兴桐乡市人
梁佩兰 (1629~1705) 一代诗才逐流水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人
刘国轩 (1629~1693)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人
固伦雍穆长公主 (1629~1678) 辽宁省人
黄虞稷 (1629~1691) 江苏省南京人
+ 更多公元162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09年)去世的名人:
陈奕禧 (1648~1709) 浙江省嘉兴海宁人
刘太乙 (1664~1709) 河南省人
毛乾乾 (?~1709)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人
熊赐履 (1635~1709)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人
黄百家 (1643~1709) 浙江省宁波余姚人
毛宗岗 (1632~1709) 江苏省苏州人
+ 更多公元1709年去世的名人》


江南三布衣人物介绍
朱彝尊 (1629~1709) 江南三布衣
姜宸英 (1628~1699) 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
严绳孙 (1623~1702) 江南三布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09: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彝尊:被严重低估的一代宗师,因一段畸形恋情而不得载入正史
播报文章

海岸夜光
关注
2021-10-20 10:40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揭秘仕途有多朽败,令人头皮发麻!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揭秘仕途有多朽败,令人头皮发麻!
新来的女领导,今年38岁依然温婉动人,还耐心教导我工作的细节..
新来的女领导,今年38岁依然温婉动人,还耐心教导我工作的细节..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朱彝尊:一舸听秋雨,轻衾各自寒

提起这朱彝尊,大概与同他名字有些相似的朱敦儒有一拼,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至少民国前的声名很是显赫,备受推崇,他所创的“浙西词派”也领一时之风流,是众多文人效仿的流派,而他本人亦被誉为“浙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间

原因很复杂,可能与他的身世有一定的关系,他是明代大学士朱国祚的曾孙,世受国恩,清人平定江南时,他已成年,当时如顾炎武和陈子龙等一众文人拼死抗清之时,尤其是比他小两岁的夏完淳,也在同清人血战并壮烈殉国,而他却一直是游离局外。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据有人说,朱彝尊还是参加过搞清的,但我没有看见过一手资料,不敢附议乱说,倒是知道他给不少清朝高官当过幕僚,依人作客,足迹遍布四方。

在清人的铁蹄下,当个顺民也并无不可,毕竟不能要求人人都文如天祥武似岳飞,但他对入仕清廷还是很热心的,他交结清高官和文人,如纳兰性德等知名人物,投书文坛领袖王士禛,终于在半百之时,迎来了他飞黄腾达的时日。

还有一个不知是不是原因的原因,他同朱敦儒一样,也是私德有缺之人,朱敦儒是给秦桧当了十几天的官;而朱彝尊却是与他的小姨妹有染。




但是,同一般偷情不同,他这“染”得是刻骨铭心,几欲生死相随,而他为此而作的排律《风怀二百韵》,更是感天动地,一句“感甄遗故物,怕见合欢床”,引得后世多少人为之挥泪。

我特别欣赏叶嘉莹先生在对朱彝尊评价时用的一个词,叫作“弱德之美”,正是这不为世人所认可的爱情,看似不合乎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只要是付出了真心,刻骨铭心,便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其中所蕴含的真诚也是很真挚感人的,所以,被叶先生称为“弱德之美”。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年又自称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即今嘉兴人,明末明末清初生人,康熙年以布衣之身授翰林院,并入值南书房,曾参与编纂《明史》,后归乡专心著述,年81岁时卒。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他从小便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异常,经史子集,过目不忘,书载其为“生有异秉,书经目不遗”,不幸的是,他虽然顶着个显赫的家世,到他出生之时却早已败落,他是入赘到湖州一个县学教谕的冯姓人家,妻子是冯家长女,而后来与他暗生情愫的妻妹,乃是冯家三女。

朱彝尊可能就是为文学和学术而生的,甲申鼎革,山河色变,血雨腥风,他南游岭表,避难永嘉,北出云朔,客幕大同,一路飘游关河,浪迹萍踪。

“十年磨剑,五陵接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

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考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朱彝尊半生飘零,为幕十数年,原先的锐气都被消磨殆尽,他自己也非常的落拓,但他却于文学上欲独树一帜,不学柳永和黄庭坚,独推崇张炎,这其实是张炎词中那描写亡国之痛引起了他的共鸣。




他早期除了四处躲避战乱外,就是不停的读书,而且还经常出游,交结各地文士,考察风物人情,记述所闻所见,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为今后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知是何原因,他一生都没有参加清人举行的科举考试,要知道,科举是读书人唯一的上升通道,但朱彝尊为何不参加呢?是他不耻于那些不实用的应用文章,还是参加了而没有考中,抑或是心中还残存的那点明末遗民的心结,这一切都史无记载。

还有一点我不是太明白,他是江南人,却长期居住在北京,而且还很阔绰,名为“古藤书屋”的住所还有亭台楼阁,他经常呼朋唤友来家相聚,并且还请王士桢来家赏花,“食鲍鱼半翅,观米海岳研山图经”,只是不知这多的花销来源是从何而来。




“椎髻鸿妻,蓬头霸子,故园消息谁传。雪花如手,同云万里,几回搔首茫然。黑貂裘敝矣,况兼东郭先生履穿。一点孤烛,两行乡泪,惟有影相怜。

岂不念,飞帆归浙水,叹旧游零落,无异天边。竹林长笛,鸰原宿草,又谁劝酒垆前。薄游成久客,惹霜鬓、愁添去年。更无人问,长安市上空醉眠。”

这是他在出仕前所作的一首《飞雪满群山·燕京岁暮作》,此时的他在寓居北京,年近不惑,想仕途无望,亲人渐离,形单影只,孤苦无依,更痛彻的是,小姨妹冯寿贞的去世,让他肝肠寸断,遂发此悲音。

而他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写了《日下旧闻》,“日下”即北京,取意王勃《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一句,这是第一部描写北京逸闻旧事,典故杂情的文献;乾隆年间,更有人在此基础上,补订为160卷的《日下旧闻考》,是对研究北京风俗民情的一部巨制,成为历代关于北京历史最完备的资料选辑。




除这部《日下旧闻》外,归乡后的朱彝尊,还对包括《五经》在内的大量先秦文集进行考证,写下很多名动一时的著作文章,与当时的文坛魁首王士祯居然成分庭抗礼之势,被时人称为“南朱北王”。

与王士祯专注诗文不同,朱彝尊是个博学之人,于“学”于“文”皆名噪一时,在历史上能将“博学”与“工文”完美结合之人实是不多,所以,他也被人称之为“五百年来才出一人”之天才,当时也有“王爱好,朱贪多”之诮,不过,这是褒义词,说的是朱彝尊的“博学”是无人能出其右。

名动天下,想不当官也是不行的,在他51岁时,被举荐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以布衣之身入翰林院,参与《明史》的编撰,这也为他打开的仕途之门,从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视和青睐。

接下来的朱彝尊仕途一路顺畅,不仅被授讲起居注官,还被委以南书房当值,前者是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后者为处理国家大事的重要部门,又编撰史书,这对于一介文人来说,可以说是得到了最高的待遇了,是文人一生的梦想。




更为让人羡慕的是,康熙多次宴请他,还经常赐肴果与朱彝尊的家人,对他是恩宠有加,不仅如此,特赐他紫禁城内骑马,这在大清一朝可以说是最高的荣耀的,即使是当朝阁老级的人物,也是难以得此恩宠的。

可是,乐极生悲,不知是“久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还是恩宠日盛,有点忘乎所以,朱彝尊在一件小事上翻了船。

他是个藏书家,所收藏的孤本古籍数以万册,他因编书而能够阅读到大量皇家内庭书籍,于是,他便私自带着学生入内抄录,此事被人所察,遂遭弹劾,好在康熙对他是法外开恩,只作了官降一级的处分。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朱彝尊这“窃书”是故意而为,是故意以一种“风雅”的过失,以求得早日脱离樊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其实有点自欺欺人了,他这样做的原由只有一点,就是对书的酷爱和痴狂,至于如何东窗事发,那是他不愿看到的小概率事件。




其实这等小事,对庙堂上相互倾轧,宦海浮沉的常态来说,真可谓是小事一桩,但朱彝尊好像是受了重大挫折一般,尽管不久后便官复原职,他还是坚持辞官回乡,从此在他热爱的文渊史海之中辛勤耕耘,直到终老。

朱彝尊一生著述,学问是“淹贯经史,出入百家”,他著作等身,年老辞归后仍笔耕不辍,史称他是“退居多暇,著述甚丰”,康熙南巡时,他呈辞官后所著之《经义考》,大得嘉奖,并得赐御书“研经博物”匾额一副;除此之外,后来的乾隆帝还亲题制诗于卷首,命在全国刊行。

当然,对于一般吃瓜看客来说,最津津乐道的是他同小姨妹冯静志的不伦之情,但是,朱彝尊并不是一个花花公子似的人物,他对小姨妹的爱,是很真诚的,虽然所爱之人在19岁嫁作他人妇,并且在33岁时就香消玉殒,但朱彝尊却爱了一生,刻骨铭心了一生。

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的爱情诗词是极少的,一般所谓被称作爱情诗词的,其歌咏对象大多是娼女歌伎,良家女子几不见踪影;我觉得,朱彝尊的感人之处正是在于,他敢于将爱别人的妻子公之于众,从不避讳这为世所不容的情爱,坚持“将爱情进行到底”,这真是惊世骇俗勇气。




作为一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坛巨人,他不但写有很多描写他同小姨妹的作品,而且还专门写了长篇诗作《风怀二百韵》,详细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情爱过程。

当在晚年编撰文集时,有人劝他将这有损于他形象的诗词删除时,他坚决不听,就是要将这爱情公之于众,“吾宁不食两庑豚,不删风怀二百韵”,就是说,他宁愿死后不陪祀孔庙,被后世诟病,也要保留对小姨妹的那份真情。

历史上,至少在民国前,爱良家已婚女子并公之于众的名人,算来只有一个陆游了,一首《钗头凤》让那个叫赵仕诚其实很受伤,但似乎并没有人在乎他的存在,却成就了陆游和唐婉的千古情爱,让后人钦慕不已。

朱彝尊对小姨妹的爱也是如此,陆游只是一首《钗头凤》,便浅尝辄止了,而他却不然,他是一直到死都念念不忘,四百言的长诗将二人的情愫过程和盘托出。

后来的朱彝尊果然没有入《清史稿·儒林传》,是否真是这个原因不得而知。




“思往事,渡江干。青娥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这首《桂枝香》就是朱彝尊写二人情感的一首小令,虽只有区区二十余字,但却被著名词论家况周颐认为 “这是国朝第一词”,这也是中国小词之美的极致之作。

“共眠一舸”当是欢娱之事,而船舷外的秋雨萧瑟,却道出了环境的凄凉和心境的不安,美人在侧,青娥越山,带来的是两人心中的“各自寒”,痛苦、孤独,加上无望,怎一个悲惨了得,比陆游那“错、错、错”更加让人不能释怀。

一首小令,精美绝伦,数百年来都让人赏心悦目,这其中蕴含的不是欲,而是真诚的爱,一种不被世俗认可的爱,词体现的是朱彝尊的深情和勇气,令人感慨和钦佩。




这有点像早年看过的电影《廊桥遗梦》一样,老妇人留下遗书,记述了那段令她终身难忘的婚外情,虽然她知道,这会让她的形象在先生和儿女面前变得丑陋或难堪,但她却不管不顾,忠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这无果之情,因为,这是她生命中的真爱,至于外来的指责,就不是她考虑的了。

朱彝尊文藻卓绝,知识渊博,既是文学宗匠,亦是学术大师,他杂而不庑,不论在经学还是史地学都巨擘,在词界更是开浙西词派,其词“严密精审,超诣商秀”,领袖词坛,独享“清朝三百年之冠”美誉。

他最后的时光,都交付与对《曝书亭集》的校订,此时的他已是81岁的耄耋老人,在看到书已付梓后,感觉自己如释重负,此生无憾,遂溘然长逝,清廷重臣陈廷敬为其作墓志铭以葬。




他与纳兰性德和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而他在书法上也是造诣非常之高,尤其是隶书,他是同王时敏、郑簠被誉为清初隶书三大家,可见其书法也是精妙非常。

朱彝尊实在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宗师级人物,观其一生,他自17岁始便开始著述,历65年之久,一生不辍,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所辑之《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而他本人在有清三百年,是有着很崇高的地位。

可惜的是,现在,朱彝尊的声名并不是很响亮,执掌词坛牛耳,开创清词新格局之人,落得于今甚至几无人能背出一首他的诗词,天道不公啊,我为朱彝尊,向天一声长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09: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敦儒:本是一流诗人为何后世声名不彰?
播报文章

青林知青
关注
2022-03-09 10:32来自广东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揭秘仕途有多朽败,令人头皮发麻!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揭秘仕途有多朽败,令人头皮发麻!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偶然救了一个女孩,没想到竟是领导女儿,自此.....
偶然救了一个女孩,没想到竟是领导女儿,自此.....

朱敦儒:清都山水郎,梅花醉洛阳
夜静之时,当你享受着一段难得地闲暇时光时,这时候最适合读宋词了,但宋初的词,酒啊花的,再加上红烛美女,太腻;宋末的词,国之将倾,暮雨竹林中,总有着铁蹄渐近地悲恐,太伤感。所以,掐头去尾,就数宋中期的词最惬意了,而其中最具韵味的我觉得当属朱敦儒的词了。

朱敦儒可以归为隐士一类,因为他实在是不屑于为官,可他这隐士是隶属于“大中小隐”中的哪个阶层,则实在是不太好说,他于朝于市于野地优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作为现代快节奏下的忙碌之人最为羡慕的生活状态。

他的隐,不像宋初之隐的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没有那般地宁静;他的隐,不像宋末之隐的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没有如此地感伤。他是在不同的场合,以理性与感性,言志与抒情,意境与意绪,以词之特有之柔美,将自己一生的际遇和感受,如长河中掬上一捧和着月色的清光,让你去细品那让人心旷神怡地静谧。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自称伊水老人,洛阳人。被时人称为“词俊”,宋代著名词人,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人到中年后任过一些小官职。后致仕,隐居故乡,写了许多描写洛阳自然山水和名胜风物的词作,年78岁卒。

他的字为希真,我是不知道这是先辈取的还是他后来自己改的。它出自《庄子·渔父》“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生命世界里,渗透着道家的释然、消极、洒脱和淡泊,以空明虚静之心让生命主体直接体悟大道。他是要做一个真性情的“世外希真”。

作为南渡文人中作词最多之人,朱敦儒是两宋词史上能够比较完整地在词中抒情言志的词人,这对于当时有着明显功能区分的诗词,也就是所谓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的常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过是“效朱希真体”。


朱敦儒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

他是陆游的老师,当然,陆游的老师有多位,比如曾几等人,但不可否认,朱敦儒对陆游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力主北伐,收复故土的观念上。不同的是,陆游是以诗为主业来叙事写人生,而朱敦儒是以词为主。

在宋朝,这出身是很关键,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可朱敦儒却没有走正常之人的科举之路,他一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后来有人直接向朝廷推荐朱敦儒,高宗赵构于是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并命地方督促他赴临安任职。可他仍不肯受命,在众亲朋的劝说下,他方应诏前行,可见他从内心实在是不想当这官的。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可他的声名太大,这赵构也想为我所用,可这白衣之身也真不是个事儿,于是便违规地赐进士出身,硬是让他当了官。但没想到的是,这朱同学是个热血之人,力主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到处发表主战言论,与当局之国策是严重不合拍,所以被免职。

可以这样定义一下朱敦儒,他少年时期风流恣意,虽饱读诗书,却无意朝堂,醉心山水,不屑名利。人到中年才在众人的劝说下勉强踏入官场,垂垂老矣时终于实现年少的理想,在山林中终此一生。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的才学那是相当好的,且年少就成名了,是当时所谓的“洛中八俊”之一。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就是不想入仕当官,上面这首《鹧鸪天·西都作》就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自比高洁的梅花,一句“几曾著眼看侯王”,风流不羁,向世人宣告自己不屑名利,鄙夷权贵的清高立场。


这也太轻狂了哈,李白那“天子呼来不上船”也许是喝醉了,至少是个借口嘛;而这朱老师居然直接就公开宣言,看不起你们这些当官的,俺天性疏狂,这是老天赋我之天性。这首词是朱敦儒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对权贵的不屑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理想和志向,而且这词用一句时髦话来说,叫霸气侧漏,自然也会引起个别人的不爽。

朱敦儒年轻时是在洛阳长大的,那时候的北宋就两个字,有钱,所有的边衅,用钱都可以统统搞定,所以,全国一片地祥和,侈靡之风日盛。朱敦儒出生在这样一个好时候,那真叫个幸福,成天地游山玩水,赏花遛鸟, 酗酒K歌,这样的人有个专用名词叫“五陵少年”,有点眼熟哈,对,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说的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那种人。

同一般的富家子弟不同,这朱敦儒是个神童,他三岁背诗,五岁写诗,七岁就名震乡里。稍长,那诗词歌赋对他来说来,那就不叫事儿。但他却就是不去参加高考,也许他从内心深处就看不起当世那些状元探花们。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几十年,在他47岁的时候,这优游的日子到头了,因为,靖康耻让二帝北上,北宋亡国了,朱敦儒也只能跟着大批难民一起仓皇南渡,时战乱不休,山河残破,朱敦儒南渡奔波,流寓多处,度过了五年的零落漂泊生涯。

在他辗转流徙,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中,看到烽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之时,百感交集的他写下一首《采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这是一首寓家国之痛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词,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此时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泪流满面。面对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透过对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描写,反应出词人对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悲凉情绪。


全篇以景寄情,融情入景,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洲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又沉郁之致。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凉之音。

南渡后的朱敦儒在朋友以国家中兴之义的感召下,他也觉得应该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了。于是,52岁的朱敦儒被推荐到临安,在朝廷担任了一些小官。但是他实在是不适应这官场中的勾心斗角,扪心自问“何苦红尘久客?”那往日的闲适心境,便又不时地泛上心来。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相见欢》正是朱敦儒为官时期所作,金陵、西楼、秋天、长江、夕阳,这一串地组合,带着浓重的忧伤,把他想收复中原,恨有守土之责的人都作鸟兽散,朱敦儒带着满满地悲痛,也带着满满地无奈,一把辛酸泪,在秋天的悲风中吹散。


从内心来说,朱敦儒天生就是个散淡之人,他不似辛弃疾,陆游这些以光复故土为已任,他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他向往地是那种闲适、清净、恬淡生活的,赏花填词,饮酒品茗,泛舟江上,徒步山林,友渔樵,乐农事。他洁身自好,以梅花之高洁喻已,“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他踏入官场,其中自有其报国之情结,但也包含了百般地无奈之感。

因散布“不合时宜”的主战言论,朱敦儒被削职罢官了,他本来也不在乎这官职,对此反而更合他的心情,所以,他没有丝毫的沮丧失落,反而呈现出鱼归江湖,鸟入山林般的欣喜自适之情。

有何不可,依旧一枚闲底我。饭饱茶香,瞌睡之时便上床。

百般经过,且喜青鞋踏不破。小院低窗,桃李花开春昼长。

这首《减字木兰花》写得很是直白,似乎就是一位邻家老者,摇着蒲扇在向你絮絮叨叨地说他现在的生活状况,他摇首出红尘,“放倒”了自己,很是自得其乐。


此时的朱敦儒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看破了红尘世事。洗尽了凡心,相忘尘世,“人生虚假,昨日梅花今日谢。不醉何为,从古英雄总是痴”。吟诵着“引我上烟霞,智力一时无用。无用,无用,蹋破十洲三洞”。好一个看破红尘的潇洒之人。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名倾一时之人,朱敦儒虽然远离了世俗,然而朝堂之上还是有人掂记着他的。那秦桧总想借助他这样的人来粉饰太平,先将朱敦儒的儿子提拔为编纂各种行政命令的官员,随后,又让朱敦儒做了管外交的二品高官。

迫于秦桧淫威,更出于舐犊之爱,朱敦儒为了儿子在职场的安全,在百般纠结中接受了秦桧给的官职。可是,极富戏剧意味的是,短短18天后,秦桧病死。权力重新组合,官场重新洗牌。朱敦儒立即又被撤职。

于是,那18天被秦桧御用的短暂从仕经历,成为朱敦儒人格上抹不去的重大污点,晚节不保,遭人齿冷。命运开了一个他做梦也预想不到的玩笑。


在最后的几年时光中,他披襟脱帽,自适其适,闲云野鹤地过着适合自己的生活,决心要“身退心闲,剩向人间活几年”。他十分珍惜当下休闲的宝贵:“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一切都看淡了,如同喝了时下盛行的心灵鸡汤一般,过好今天,快乐自己,这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

在人生的末路,朱敦儒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他的形象再度与当年那位洛城少年重合在一起。只是,这时他已走过了太远的路,经过了太多的事。当年他曾是一杯明净山泉水,后来被世事烹煮,沸腾不安,辗转翻腾。

朱敦儒的名气同后进的辛弃疾,以及他的学生陆游相差得是太多太多,这也许是因为他那18天梦靥般地侍奉秦桧的经历,直让他被后世嘲弄,被戏为“颓废空心人”的反面典型,而后来各选诗大家也怕沾这腥膻,于是,这朱敦儒便退出了一流知名文人的阵列,好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1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洛神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洛神,洛水的女神洛滨,《辞海》中引李善的说法,即洛滨系宓(伏)羲之女,称宓妃,因渡水淹死,成为水神。 此外,也有认为其系伏羲的妃子的说法。 据曹植的《洛神赋》记载:洛神形象十分美丽,其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云髻峨峨、皓齿内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洛滨

别    名
洛神、宓妃、洛妃、雒嫔

居    所
洛水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性    别


形象特征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相关典故
翩若惊鸿

目录
1历史
2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洛神》之源——洛宁西长水

中原地区是伏羲氏活动的中心,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其活动的主要地区。传说伏羲的女儿宓妃为义而溺死于今洛宁西长水处洛水中,该传说是:

在伏羲时代,有河氏部族活动在黄河之滨,其首领称河伯,有洛氏部族活动在洛河之滨,其首领称洛伯。伏羲将自己善良而美貌的女儿宓妃下嫁给洛伯为妻,因此宓妃又称洛嫔和洛妃。

在伏羲时代,有河氏部族活动在黄河之滨,其首领称河伯,有洛氏部族活动在洛河之滨,其首领称洛伯。伏羲将自己善良而美貌的女儿宓妃下嫁给洛伯为妻,因此宓妃又称洛嫔和洛妃。宓妃给有洛氏带来了希望,能和伏羲联姻,也给洛伯带来了无比的荣耀。这一切使河伯无比嫉恨。本来这两个相邻的部族曾因战争而留下了世代仇恨,这时河伯便对洛伯发起了一场欲夺宓妃为己有的战争,洛伯被迫迎战,河伯的率部迅速攻取了有洛氏的多处要塞、营地,洛伯节节败退,最后,洛伯和他的族众被逼到洛河川尽山绝的头龙头山下的洛河南岸,再往西去便是层峦叠嶂的山峡,已无处可退。这时河伯派出使者,向洛伯下最后通牒:要么献出宓妃,要么全族被诛灭。洛伯告诉使者,宁愿全部战死,也决不使自己的爱妻受辱。眼看一场生灵涂炭的恶战就要发生,宓妃劝下暴怒的洛伯,请使者转告河伯,请他划来迎亲的花船。河伯闻报大喜,遂在将士的护卫下亲驾花船来迎宓妃,宓妃在族众的哭声中登上了河伯的花船。船至河心,宓妃对着得意的河伯冷笑三声,纵身跳入波涛汹涌的洛河而香消玉殒。河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1]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洛神宓妃,据说是上古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女儿。

伏羲氏带领人众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荒草滩地上建造了华夏第一代居民小区,其女儿宓妃终日沉浸于“两河”之间的美丽景色,跟着父亲,教民渔猎、生活。结网、捕捞、狩猎、畜养、放牧……

劳作之余,宓妃执起古老的乐琴,弹拨乐曲。乐曲非常动听,引得野花绽放、禽鸟飞翔,也引得走兽侧耳、鱼虾跳跃。

黄河里的河伯是个浪荡公子,听到宓妃的优美琴声,心痒不已,也从河里跳出来,带着喽罗们,冲到了草滩上。

河伯看到了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了。

他想掳走宓妃。但是宓妃已经拥有仙女的本事,轻巧地旋转飞翔,一次次躲开河伯的围猎。

发怒的河伯,最后化成一条白龙,分别在黄河和洛水里搅动,掀起滔天巨浪,卷走了美丽的宓妃。

宓妃被河伯掳进了水府深宫,尽管深宫之中豪华无比,生活待遇超过皇后,宓妃却日夜郁郁寡欢,极不如意。

她只好抱起自己的乐琴,弹拨乐曲,打发难熬的光阴。

~02~

东夷英雄大羿,是华夏东部水湿地带的一个部落长,善于驾驭狂风巨浪,他的领地由于河伯做祸,又遭淹没,于是在大怒中劈开洪水,呼啸而至,与河伯决战。

河伯被大羿驱赶到上游去了,大羿占有了河伯的小妃子宓妃。[2]

参考资料
1.中国历史上的《洛神》之源——洛宁西长水  . 搜狐网 . 2018-06-03 . [2023-12-20]
2.任见:认识“洛神”艺术形象  . 搜狐网 . 2023-08-08 . [2023-1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14: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厚照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明朝第十位皇帝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明武宗朱厚照(《明实录》写作“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14: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明武宗朱厚照(《明实录》写作“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14: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明清当作反面教材的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能得到毛主席的肯定?



海佑老师

海佑老师



微信公众号:海佑讲史。个人交流微信:HY1810680。




史书记载,明武宗幼年晬质如玉、神采焕发,读书时聪颖尊师,既是尊贵的嫡长子,又是独子,这个身份更让孝宗和臣民在他身上寄托了整个王朝之复兴希望。

但朱厚照即位之后,据史书记载,却屡屡宠幸奸佞,致使纲纪混乱,其举止荒淫无度,后世更有不少人拿其与隋炀帝此类暴君对比,《明史》更言,朱厚照当政之时,朝政“风霾昼晦”。

这位“荒唐天子”在毛主席眼里,却成为了明朝皇帝中的较为正面的典型。毛主席在读《明史》时曾说:“我看《明史》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稍微还好一些,其余的都不好,尽作坏事。”


明明是同一人却出现如此两极分化的原因,不免令人产生困惑,缘何如此?面对这个现象,我们先得把视线转到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这一年正是明孝宗朱佑樘驾鹤别去之日,也是年仅15的朱厚照继位之日。正是这一天,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太子要开始承担起帝王的职责。

一、继承

明孝宗弘治帝是当时朝臣心中贤君的典范,他勤政、知人善任、包容宽厚。他对成化朝的弊政大加改革,使得弘治整个政局为之一变,成为明代中期的一个良好的时期,这一时段也被称为弘治中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期间,自仁宣以来地位渐重的内阁对孝宗的辅佐作用却大不如前。

孝宗自幼于深宫成长,他的政治素养自是不能与久经沙场的太祖、成祖相比,也不能与经历了复杂宫斗的仁宣二宗比较,也比不得经历了“北狩”之后的明英宗。

正因政治素养算不上太高,因此会担心权臣威胁他的统治,这也是孝宗不信任内阁大员的原因所在。


明孝宗朱祐樘像

他极少接见和采纳阁臣的建议,在《明史·徐溥传》记载:“自成化年间,宪宗召对彭时、商辂后,至此始再见,举朝诩为盛事,然终涛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而在孝宗之前,某大臣的入阁应由皇帝确认人选并与时任阁臣商议,或者直接由内阁密荐。而明孝宗在弘治八年二月,内阁大臣丘濬死后,令吏部会六部、大理寺、通政司、都察院和科道官一起廷推阁臣,这样一来,在选择大臣入阁这一权力和职能上,内阁和阁臣自身权力和地位降低而吏部权力上升。

而对军国大政的召对,亦不以阁臣为主,有一次孝宗公开对兵部尚书说:“内阁亦岂尽可托”。孝宗将六部尚书看为自己的议政大臣,冷落内阁。内阁被打压,无所作为这一现象,已经显示了孝宗时期已经开始分化内阁权力,加强和巩固皇权。

而武宗其父对于内阁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武宗,很明显武宗继承了父亲的部分想法,使得武宗也对内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偏见,而这种结果也导致了武宗容易对宦官产生依赖。

而正是这种依赖,引起了正德初期刘建、谢迁、李东阳等诸位顾命大臣与以刘瑾为首的绰号“八虎”的宦官团体争夺武宗支持与信任的斗争。


明武宗朱厚照像

二、以宦驭外

孝宗临终前,将年幼的武宗托付给了刘建、谢迁、李东阳三位顾命大臣,并嘱咐道:“东宫聪明,但尚年幼,先生辈可常请他出来读书”。

对于15岁的武宗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对他有着巨大吸引力,很容易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这三位顾命大臣认为只有加强对武宗的儒学教育,以达到“讲学明理,正心修德”的境界,才能不负先帝嘱托。

为此在武宗继位半年之后,刘建和谢迁等人专门为武宗制定了学习计划。

首先,要起来学习东宫时未完成的《论语》、《尚书》等课程,每日各读五遍;其次,每日写一幅字;最后,午后开讲《大学衍义》、《历代通鉴纂要》。

这个课程表看着虽然不多,但别忘了身为皇帝每天还得批复奏折,这个工作强度还是有点大,朱厚照的内心怕是每天都有一万匹马奔跑而过。

但很明显明武宗并没有在一个暴雪山庄,他身边有一堆宦官,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日进犬鹰、歌舞、角羝之戏”。

一边是“泛舟海子”、“鹰犬弹射”,一边是摇头顿首,“之乎者也”。正德帝还是个15岁的叛逆男孩,还是个小孩子,只会做选择题,不会像大人一样“我全都要”。这种选项下,武宗的偏向不言而喻。

正德元年十月,顾命大臣屡次向正德帝上书,祈求武宗废止玩乐,专心朝政,并要求武宗远离刘瑾等人,武宗一面说自己会“从而行之”,一面又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众朝臣商议要除“八党”(即“八虎”),在刘建、谢迁和李东阳与司礼监太监王岳等人的带领下,满朝文武一起要求武宗驱逐刘瑾等人,武宗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

但他既不想为内臣与文武百官闹得不可开交,也不愿意失去刘瑾等人。作为让步,武宗打算将刘瑾等人安置于南京,但众朝臣觉得将刘瑾放置在南京仍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依旧不同意,并决定在第二天在次伏阙而争。

就在这天晚上,与刘瑾交好的吏部尚书焦芳,“踩着风火轮”连夜告密。刘瑾等八人当天夜里向武宗求情。刘瑾除言及旧情外,还直说指司礼监大太监王岳与言官勾结,限制皇帝行动,又暗指司礼监无武宗安心之人,导致皇帝与文官之间的矛盾。

这位正值青春期不服管教的叛逆皇帝,做出了他的决断。他立刻发旨,当夜就拘捕了王岳、范亨、徐智等人,同时命刘谨入掌司礼监。顷刻之间,朝臣们大势已去。刘建、谢迁、李东阳为此乞休,武宗同意了刘谢二人的邀请,独留李东阳在职。

这场朝堂的争斗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的胜利告终。

但武宗在此次朝宦斗争中,亦借助了宦官之力打压对他有威胁的朝臣,同时也对宦官起了威慑作用,以此来巩固和扩大皇帝权威,增加朝臣和宦官对皇帝乃至皇权的敬畏思想,使其甘愿为皇帝所驱使。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随着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集团全军覆没,文官集团的力量急剧膨大,文武失衡,明朝皇帝们不得不另外找寻力量来制衡文官集团,而皇帝身边最近的宦官成了仅有的选择。


随着年纪的增长,武宗意识到了在治理国政方面阁臣的助力,也开始对了内阁采取怀柔的方式。从正德三年开始,不断地为内阁阁臣加官晋爵,企图用着这种方式收买他们,让他们安于阙位。具有较高名望和官阶的孺臣来辅佐皇帝,无疑是对皇帝决策的支持,这不仅可以扩张和控制皇权基础,而且可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明武宗对内阁大臣的拉拢收买政策,很明显在当时的朝臣心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内阁阁员,除刘忠、王鏊两人“刚正不阿,奉身早退”外,其他阁臣皆贪恋禄位,连杨廷和在进爵之后都“真香”了。

著名史学家谈迁对此评价说:“赫赫阁部,其柔绕指,夫谁不波焉。怵于积威,人丧其守,然罗侨廷评耳。发愤上书,名无恙。设茶陵辈抗节不回,安见流毒之酷也……瑾横时,茶陵虽随事解救,尽毫济丝补,于大端馈决而莫之挽也。”

就这样,一部分大臣依然留在朝廷为明武宗所用,不能不说是明武宗政治手段的成熟,仅用一些荣誉头衔和高额俸禄就将众多朝臣拉拢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效命,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但由于明朝宦官专权必须依靠皇权的特性,宦官专权作为皇权的衍生与内阁集团的制约依旧有存在的必要,即使刘瑾集团覆灭,宦官势力虽然暂时被削弱,终正德朝始终没有多少变化。

三、豹房政治与应州之役

所谓“豹房”,据《明史》中记载,正德二年“秋八月丙戌,作豹房”。到正德七年十月仍有修筑豹房的工程报告。此豹房实际上是朱厚照的离宫,这里既有游戏的豹房,也有训练的校场,也建有佛寺,实际上也是正德帝的一处办事机关。


在刘瑾被清除以前,“八虎”在豹房中占有了很大的权力,在刘瑾被清理之后,豹房中权力最大的人就是钱宁。这位钱宁善骑射,被正德帝赏识,甚至被正德帝收为义子,赐国姓,成为了豹房的大总管,每天在豹房中与明武宗更是形影不离。

钱宁依靠明武宗的喜爱获得超越司法的权力,使得司法官员听从于其个人意志,但当边军进京后,武宗对钱宁的喜爱就被分走了。

正德四年到正德七年,地方上发生了刘六、刘七流民起义,地方卫所军被打败,政府军无力扑灭流民起义,在流民起义军快要逼近京师的情况下,明武宗与豹房诸人商讨后,决定调宣府等边镇的边军开赴主战场,并消灭了此次叛乱。

正德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太监萧敬传出皇帝圣旨:“兑调京营、宣府军官,令其往来操习备御。”

这个圣旨的意思是说,京营军和宣府的边军要互相对调,以便操练和驻守。也就是彻底打破祖制“京军不外调,边军不调入”的原则,形成了一种京边军互调的制度。明武宗不顾大臣反对,依旧坚持了这项决定,使边军长期留在京师。

武宗本身对骑射和战争的兴趣浓厚,而边军统领江彬久经沙场。在正德帝在见识过真正的军人之后,对于原先只会骑射的钱宁开始疏远,转而开始信任江彬。为了固宠,江彬开始鼓动武宗离开京城到西北巡幸。由于立边功和壮美山川的刺激,明武宗跃跃欲试。


之后,朱厚照骗开了文臣们的阻挡,穿过了居庸关,来到了能够撒欢的塞外,正值蒙古小王子率军来攻,朱厚照稳妥安排、调兵遣将,还创造了“应州大捷”。

此役,斩获蒙古军首级16,明军方面阵亡52人,重伤563人,未见蒙古受伤记载。此役中明武宗亲自斩杀蒙军士兵一人。虽伤亡数字看起来明军依旧处于劣势,但此役还是有效地抵御蒙古军的侵扰。

值得注意的是,此役之后“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虽有此役明军显示的较强战斗力的影响,但也不应忽略达延汗于正德十二年去世的这一背景。

达延汗死后,蒙古各部再次陷入争夺,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南下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此役中,我们可以看到们看到了武宗临战不惧,亲自部署,身临沙场。从其部署的意图以及战役打响后的调配来看,武宗是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而当明军被分割,有被各个击破之危急状况时,又能够及时率兵前来支援,其上阵御敌之决心与勇气亦显露无遗。


在应州之役后,明武宗再一次巡幸北边,到达延绥镇,但是并未与蒙古军有所接触,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巡边过程中,亲出喜峰口外,使人招引三卫达子近边交易。”有意改善同朵颜三卫的关系,破坏其与鞑靼部的姻亲相连的局面,进而保证东北的安全,明武宗似乎是有意经营北边,亦能看出他对边防的重视。

四、结语

明武宗以内驭外,又用利禄将众多文臣拉拢在自己的周围,为自己效力。即使后面他建豹房,做出给自己起名朱寿,自封威武大将军的事,也只是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开的小差。

他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对权力的控制。逃离紫禁城是为了让自身能够无忧无虑的玩乐,但从紫禁城搬到豹房,他也同时把行政中心转移了过去;应州之战时,他还是差人将奏疏送到自己身边,以便自己能够时刻了解国中动向。

尽管他再亲近佞臣,也从未停止对他们以及对朝堂的监督。一旦有人真正触及到皇权,他会毫不留情地将这些人制服。

从应州之役之战看他具有足够的远见和军事才能,而他想和朵颜三卫改善关系一事,除了他对边防的重视,可能也与他的对外观念有关。

朱厚照很有语言天赋,身为天朝上国的皇帝,他会多国语言,精通阿拉伯语,并且和葡萄牙使者有所交流,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也比较活跃,而随着武宗的去世,葡萄牙使者被遣回,海禁政策又严厉起来,直到隆庆开关之时又再次放开。


他的时代,安稳中隐藏着改革的因子。在他之后的嘉靖隆庆孕育着晚明经济改革的种子,甚至有了改革的雏形,在他之前的弘治,却是墨守成规,放弃了众多改革的可能性。

他的时代没有明显的变革,刘瑾做的些许改变也因为政治原因被迫结束。但是改革的要求却在社会的深处翻涌着,咆哮着,尚在时代深处涌动的革新血液,过早地体现在了他的身上

旧时代末期的僵化死水和即将到来到来的新时代的奔涌浪花,让他看上去如此的离经叛道。尽管他想突破那个时代,但是为时尚早,刚刚推开了世界的窗,转眼间又匆匆合上。

这或许也就是毛主席承认他算是是明朝皇帝较为正面的典型,或许就是看到了他的顽劣下所隐藏的格局,或许是看到他的统治中潜藏的变革;亦或许是认同他对封建宗法伦理的突破。叹英年早逝!未知其续。倘若没有那次落水,大明结局如何犹未可知矣!

关注微信公众号“海佑讲史”,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发布于 2021-02-18 17: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15: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泰昌帝在位一个月便过世,真的是死于郑贵妃谋杀?
2022-09-12 00:29:34 来源: 彦祖普法 陕西  举报
0
分享至
在整个明朝,除了南明的那些相对不伦不类的帝王之外,在位时间最短的君王,莫过于明仁宗和明光宗 ——明仁宗在位大约十个月左右,而明光宗朱常洛——即明朝泰昌皇帝,在位前后不过一个月,在历史上,泰昌帝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称号:一月天子。这位一月天子的人生,让人不得不感到悲叹。



1、 不讨喜的太子

泰昌帝的老爸,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万历帝在位前后四十多年,算是明朝帝王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按照学院派历史学者的观念来说,万历帝是个十足的昏君。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明亡于万历。意思是说明朝虽然灭亡于崇祯时代,但是祸根早在万历帝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而最近十多年,随着互联网兴起,万历帝被很多网友视为明君。

当然,万历帝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不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话说万历帝平日钟爱郑贵妃,希望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其实从万历帝个人视角来说,朱常洛的出生,其实是个误会。



因为朱常洛的老母,本来是一个小宫女。话说这一天,万历帝前往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打算向太后请安。结果鬼使神差,突然感到想释放一下特殊的欲望,于是随手拉住太后宫里的一个宫女,进行了一番临幸。按照古代的规矩,皇帝不论临幸任何人,都是大事儿,都必须由相关的官员第一时间记录在案。万历帝的这番临幸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万历帝当时没多想。想必也是经常这样放荡。

结果不曾想,这次临幸,宫女居然怀孕了,并且生下了朱常洛。这让李太后十分欣喜。当万历帝还没有儿子,因此朱常洛算是万历帝的长子,于是李太后坚持要求万历帝认下这个儿子,并且册封朱常洛为太子。这让万历帝十分不愿意接受。但考虑到太后和群臣的压力, 万历帝还是不好说拒绝,但还是迟迟没有册封朱常洛。随着郑贵妃生出朱常洵以后,万历帝开始考虑册封朱常洵为太子。结果,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

其实按照明朝规矩,皇位应该由嫡出的儿子继位。皇家的嫡出,当然是皇后的儿子。不论是朱常洛的生母还是郑贵妃,都不是皇后。而当时的皇后,恰恰是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妇人。所以,这让太子的人选变得有争议起来。



郑贵妃得万历帝宠爱。所以郑贵妃觉得朱常洵肯定是太子。并且由于皇后没有子嗣,所以地位很不稳定。所以郑贵妃多次去皇后那里挑衅。终于,这导致皇后也成为朱常洛的支持者。在群臣、皇后等人的支持下,以及朱常洛年纪比朱常洵大这一天然优势,迫使万历帝不得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不过,朱常洛虽然当了太子,但每天还是活在心惊胆战之中 ——毕竟郑贵妃母子虎视眈眈。

2、 一月天子

万历帝去世后,朱常洛这才结束了以前提心吊胆的日子。朱常洛作为太子,毫无争议的登上了明朝皇帝的宝座。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和轻松。

经济学方面有个词汇,叫报复性消费,股市有个词,叫报复性反弹。心理学认为,人受到压制久了,一旦压制得到释放,也会出现放飞自我的情况。朱常洛在提心吊胆的状态下生活了那么多年,因此一旦压力得到释放后,朱常洛也开始过上了放荡、不知节制的生活。



可话说,长期的提心吊胆,其实也让朱常洛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消耗,因此朱常洛登基的时候,身子骨是虚弱的。本来就虚弱的朱常洛,这一放飞自我,其身子骨几乎很快被掏空。可叹朱常洛此时还不知道节制,而是依靠食用补药来调理身体,同时继续放纵自己。最终,朱常洛在位也就一个月的光景,便去世了。

当然有传说是郑贵妃进贡给朱常洛毒药,谎称是补药害死的朱常洛。不过,这种说法只能说见仁见智 ——毕竟一个前朝太妃想毒死当朝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补药服用过量也确实会导致生命出现安全。因此可以认为:郑贵妃确实进贡了补药,但是动机就难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5:03 , Processed in 0.0812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