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2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慈航普渡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慈航普度仙佛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万善同归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

基本信息
本名
慈航普渡

别名
慈航道人、慈航大士


所属领域
道家、佛教

介绍
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一

目录
1解释
2人物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慈航普度(cí háng pǔ dù)仙佛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万善同归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慈航普渡,又是指慈航道人,乃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一,慈航先习道而后入佛。

慈航真人也是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 慈航真人就其来源道教有二种说法。其一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21: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智通寺+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诗读红楼: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那个破庙老和尚是谁
诗词欣赏 2020年11月22日 20:42
红楼梦中一个奇怪的破庙,一个奇怪的和尚,一副奇怪的对联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曹雪芹红楼梦第2回。

诗读红楼: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那个破庙老和尚是谁
红楼梦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其迷离复杂的结构,幽微的意向,被人称为中国最后的古典诗。因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都非常的耐读,让你迷惑在现实和幻境里,甚至开启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重空间。

比如在红楼梦第2回出现了一个和尚。仿佛是作者曹雪芹随意之笔,但是细读起来却有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贾雨村被甄士隐资助,三年之后就做了本地的地方官,然而甄士隐已经为女儿英莲的失踪疯疯癫癫,去向不明。年轻的贾雨村娶了甄士隐家的丫头娇杏,开启了疯狂的敛财模式,结果一年之后就被罢官。他通过游幕获得了林黛玉父亲林如海的欣赏,教林黛玉读书。此时林黛玉五六岁的样子。

诗读红楼: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那个破庙老和尚是谁
我们对应一下,甄英莲被拐的那年,可能就是林黛玉出生的那年,也是贾雨村发迹的那年。

此时林黛玉因为母亲亡故,忧伤没有上学,贾雨村白拿薪水去郊外旅游。

贾雨村走到了附近一个山上,看到山环水绕,茂林深处,有一个破庙。门口题着“智通寺”三个字,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上面写着: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其实不应该是正常庙宇的对联。通常正常庙宇的对联要吸引香火,引人崇拜,接纳信众,用什么慈航普渡,有求必应之类,而且宗教色彩,佛教术语气息浓。但是这副对联,却有点禅意,却更像是一种警示和忏悔。它不应该属于正规的庙宇。

所以我和贾雨村一样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副对联在破旧的庙宇里。

于是顺着贾雨村的眼睛看到,一个老和尚在煮粥,且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完全不能满足贾雨村和我的好奇心。

然后贾雨村就不耐烦,走下山去附近酒家喝一口,结果遇到了贾府王夫人的陪房妈子的女婿,古董商冷子兴,冷子兴兴致勃勃给贾雨村介绍了他的大主顾大摇钱树贾府的家底。

这个破庙和和尚的设置从小说情节来看,可有可无,因为这个破庙和和尚再也没有出现过。

但是这个破庙和和尚设置在这里,却像一个桥,联系着林黛玉,贾雨村和贾府的关系。

诗读红楼: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那个破庙老和尚是谁
因为自从贾雨村游玩这个庙之后,他的未来就和贾府联系到一起了。这个庙是贾雨村的转折点,也是林黛玉的转折点。

好,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庙和和尚。

第一,这个庙有门有巷,有墙,有额匾,虽然已经倾颓,不是几个柱子搭的小土庙。它之前必然还繁华过。但是整个格局又仿佛不大。那么让人想到这可能是贵族曾经的家庙。因为如果是普通山民的寺庙,可能布局小,但是还整洁,会有山民上香。

这座寺庙是曾经贵族分封圈地的家庙。由于贵族倒台,所以寺庙荒芜,虽然有山民和游客,但显然他们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这是贾雨村自己找来的。

第二,这个和尚是谁呢?

一是,和这个寺庙有相当长的缘分,他就是在寺庙中修行的僧人,虽然贵族倒台,但他可以住在这里。

二是,从别的地方来的不知底细的人,以和尚的名义生活了很多年。

三,是和这座庙有关联并在这里修行的隐者。

那对联是谁写的呢?这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也很好解答,如果不是眼前这位老和尚样子的人,那么写这幅对联的人已经死了。

那么答案就是,百分之90是这个眼前的老和尚所写,他独自在这里不僧不道忏悔了多年,他主动选择这样的生活。他有故事,但是并不打算说,他的聋哑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他的答非所问,证明他的心不在人间。

诗读红楼: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那个破庙老和尚是谁
那么故事总是轮回的。

在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前,贾雨村准备再次飞黄腾达之际,这个老和尚的出现意味深长。

是暗示贾雨村将来的命运吗?

他本来此时也算身后有馀,只是欲望不断让他接近权贵,当然贾雨村知道这个道理,未必能洞察他自己,这个见招拆招的曹操一样的人物,最后做到大司马,一品大将军,但很显然,仕途的到头未必能全身而退,他是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这句话?

又或者这就是贾雨村的将来?落魄到出家只为活着?

那么红楼梦文本中,还有一个数次喊着妹妹死了就出家的宝玉,这个老和尚的存在,是暗示贾宝玉的命运?还是暗示林黛玉走的一条世路,本来就荒无人烟,她爱的人生,到头来是一个和尚为她忏悔?

还有一种说法是贾宝玉原型,曹家的两位少爷曹頫曹颙,他们经历了曹家从繁华到败落,其中一人出家,在忏悔怀念中过完了最后的人生。

诗读红楼: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那个破庙老和尚是谁
那么这个和尚的设置其实很有佛教三生一时的哲学和美学意味。打通了过去现在未来,小说与现实的界限,很魔幻,很传奇。多这一笔,觉得探索无穷,少这一笔,虽然无损故事的流畅,但是悲剧和幻灭感,就没有了。

而且红楼梦曾经有个名字叫情僧录,那么真正看到有沧桑感的和尚,就是这样一个无厘头的老和尚,他难道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灵魂人物?虽然他的出现是这样短暂,让人无所适从。

按道理,这个和尚会在曹雪芹文本的最后出现,是一种怎样的结尾?坐化?但是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原本只有八十回。

这个和尚的存在真是让人有无尽猜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21: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苦海慈航+慈航普渡+栊翠庵+梅花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栊翠庵
来源:百度百科 日期:2010年9月15日
  
  

    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大观园中一处建筑,是一所园林中点景的尼姑庵,也是妙玉在园中的修行处。对于此建筑布局,书中并未展开描述,只是点到山门、东禅堂、耳房这三处,其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栊翠庵中的红梅。

    《红楼梦》中对于栊翠庵的描写初见于贾政游园时,提曾及“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封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元妃省亲时,也写到“怱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并题一匾云‘苦海慈航’”。(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但以上两回均未提及寺名,直到第四十一回回目第一次出现“栊翠庵”之名。由于栊翠庵是专为妙玉设计的,写栊翠庵自然同妙玉分不开。本回写贾母带刘姥姥到栊翠庵,至东禅堂吃茶。妙玉又邀钗、黛至耳房内品“梅花雪”。这一回突出描写了妙玉孤僻过结的性格。第四十九回写栊翠庵前白雪红梅,充满画意诗情,从而又引出下一回李纨要命人跟着,深知宝玉又深知妙玉的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是神妙的一笔,透露出妙玉对宝玉的隐秘而微妙的心理,并且一箭三雕,既写了妙玉,又写了黛玉和宝玉。

推荐阅读:

缀锦楼

暖香坞

秋爽斋

稻香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22: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贾璞+凤凰台+】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登金陵凤凰台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
李白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类型
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意境图
《登金陵凤凰台》意境图
登金陵凤凰台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⑸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折叠白话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配图
登金陵凤凰台配图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1]

折叠名家点评
《珊瑚钩诗话》:

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惟滴仙为绝唱。

《瀛奎律髓》:

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水,白鹭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唐诗品汇》:

范德机云:登临诗首尾好,结更悲壮,七言律之可法者也。刘须溪云:其开口雄伟、脱落雕饰俱不论,若无后两句,亦不必作。出下崔颢而待胜之,以此云(“总为浮云”二句下)。

《归田诗话》:

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唐诗广选》:

王元美曰:《凤凰台》效颦崔颢,可厌。次联亦非作手。律无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两结耳。

《唐诗直解》:

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艺圃撷余》:

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诗薮》:

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但略点题面,未尝题黄鹤、凤凰也。……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周珽曰:胸中笼盖,口里吐吞。眼前光景,又岂虑说不尽耶?

《唐诗评选》:

“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颢作,觌面不识,而强加长短,何有哉!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其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我恶乎知甲子兴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吴宫花草”二句下)。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唐诗成法》:

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气。五、六住句,然音节不合。结亦浅簿。

《唐宋诗醇》:

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槌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刘后村曰: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黄鹤》、《凤凰》相敌在何处?《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调当让崔,格则逊李。颢虽高出,不免四句已尽,后半首别是一律,前半则古绝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诗法度针》:

按此诗二王氏并相诋訾,缘先啊《黄鹤楼》诗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较崔作谓为弗逮,太白固已虚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德谮)评云:从心所造,偶然相类,必谓摹仿崔作,恐属未然。诚为知言。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评:起联有意摹崔、敛四为二,繁简并佳。三、四登临感兴。五、六就台上所见,衬起末联“不见”、眼前指点,一往情深。江上烟波,长安云日,境地各别,寄托自殊。

《瀛奎律髓刊误》:

冯班:登凤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凉台,故多不然此联也(“三山半落”二句下)。又云:穷敌矣,不如崔自然。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次联定过崔语,纪昀:原是登凤凰台,不是咏凤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虚谷此评,以凤凰台为正文,谬矣。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陆贻典:起二句即崔颢《黄鹤楼》四句意也,太白缩为二句,更觉雄伟。

《唐宋诗举要》:

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诗境浅说》:

(“吴宫”一联)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阑一叹,与“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句调极相似,但怀古之地不同耳。

《李太白诗醇》:

严沧浪曰:《鹤楼》祖《龙池》而脱卸,《凤台》复倚《黄鹤》而翩毵。《龙池》浑然不凿,《鹤楼》宽然有余。《凤台》构造,亦新丰凌云妙手,但胸中尚有古人,欲学之,欲似之,终落圈圆。盖翻异者易美,宗同者难超。太白尚尔,况余才乎![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09: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曹雪芹+朱慈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揭秘曹雪芹的背后真相
2019-11-29 03:39·红楼隐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脂批中提到的“曹雪芹”就如同文中“空空道人”和“情僧”一样都只是化名,无论是《石头记》的悼明讽清的主旨,还是皇四子朱慈炤身为崇祯儿子而具备的汉人政权的正统继承人的敏感身份都是绝对不能见容于清廷统治者的。



简单分析一下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为何取笔名为“曹雪芹”。



一般认为,“朱”姓起源于“曹”姓,是周初曹挟的后代。成书于唐代的《元和姓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姓氏专著,里面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据今人考证,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后代有的以国名为姓,称邾氏。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邾氏后人把邾字去掉右边的“邑”旁,改姓朱氏。



“雪",通“血”。“芹”,通“亲”,如书中的“贾芹”其实就是指“假亲”。“曹雪芹”合起来就是“朱血亲”,即皇朱血脉至亲。



而且“曹雪芹”音似“抄写勤”,也是朱慈炤对自己反复修改《红楼梦》的十年辛勤的一种表达。



其实争论作者是什么清廷包衣奴曹家的后代也罢,或是文坛的名儒大家吴梅村也罢,都是无法对应作者一开篇的自述的,更不要提作者已经在第十六回中的自亮身份:“老明公号山子野者” ——-"朱三(太)子爷”。



再好好琢磨琢磨书中作者的自白吧:



1,“作者自云:“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蒙府侧批:明告看者。】”



看到作者明告看者他是有兄长的么?曹雪芹只是个笔名,清廷的包衣奴曹家根本找不出曹雪芹这个人,而吴梅村是家中长子,并无兄长,只有两个弟弟。

2,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这个就更加要紧了,因为作者明告看者他是剩下的唯一的补天之石,独此一块,这也算是作者自亮身份的另一种方式了。



补天之石,请问谁有资格补天?不言自明,自然是帝王家!



为何是唯一的一块? 因为只有崇祯的儿子才有资格,而崇祯送出皇宫的三个儿子里后来只剩下了年纪最小的皇四子朱慈炤还活着。



唯一幸存的皇四子朱慈炤自然就是唯一的补天之石了。不然的话,为何民间的反清复明的抗争只打“朱三太子”的旗号而不打“朱太子”或是“朱二太子”的?又为何这些明遗民不随便尊奉个“朱氏子孙”?



明朝用玉牒记录皇族宗室的宗支繁衍,现在能查到的最晚的明朝玉牒记录是万历四十年的“六十万余”,见《明神宗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二》:“万历四十年二月○丁丑,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题:万历三十三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新生已踰十四年,又有六十万余位矣,比之弘正等年间不啻百倍,开局纂脩,必须设法、定限、分委、责成,谨列款以请。”从万历三十三年到万历四十年不过短短8年,但明朝的宗室人口已经暴增了四五倍,而万历四十年距离明亡还有32年,不难想见明朝宗室的人口数量后来该是何等惊人!不同于清廷的玉牒只登记男性,明朝玉牒是男女均录,但即使只算男性人数减半,其数量依然可观,应该不下百万。虽然明亡后明朝宗室被农民军和清廷杀了不少,但就算百个里头留一个,也能剩个上万皇孙吧。可是明遗民们是根本不认这些姓朱的,因为不是姓朱的皇室后裔就有资格做补天之石的,这一点就是个普通百姓都是明白的。



而文坛名儒吴梅村即使再有才华再有名望,也断不敢自称“补天之才”,就连吴梅村都毫无资格,就更不要提什么清廷包衣奴家的后代了。



单是《红楼梦》悼明讽清的家国情怀就根本不是一个清廷包衣奴家的孙子所能具备的,更不要提他哪里能见得到紫禁城帝王家的大世面了。



“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无双”,这天下除了朱明政权唯一的真正继承人——朱三太子朱慈炤,哪个人还能有资格做如此感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09: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76回揭示妙玉与贾宝玉关系,一语道破妙玉心机
古力说历史
2024-01-11 11:50
上海
在红楼梦中,妙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让人捉摸不定。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他们只是互相欣赏、视为知己,没有感情纠葛;而有的人则认为他们之间是有深深的感情,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感情只能隐藏在心底,犹如若即若离,被人们称为“看似无情实有情”。


探索《87版红楼梦》中妙玉的神秘地位:金陵十二钗中排名第六,却又与贾府毫无关联,她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她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红学研究的热点。光靠猜测是无法解决的,我们需要结合原文文本,用事实来说话。妙玉的首次登场是在第18回的栊翠庵,她与贾宝玉的暧昧关系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让我们一起揭开妙玉的神秘面纱。


在这节课上,妙玉使用了罕见的“分瓜瓟斝”和“杏犀䀉”为宝钗和黛玉倒了一杯茶,然后又用她平日自己喝茶的那只绿玉斗为贾宝玉倒茶。

这一个“仍”字用得恰到好处,暗示贾宝玉之前已经来过妙玉这里多次,并且每次他都用妙玉自己用过的绿玉斗喝茶。

即使在今天,如果不是男女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女性也不会用自己用过的杯子给另一个男性喝,因为这种方式太过含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

而在那个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女性的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但妙玉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大方方地当着宝钗黛玉的面这么做了,这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

红楼梦中有许多不言自明的情节,很多地方只能通过意境来理解,而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不言自明的例子。


妙玉邀贾宝玉共品茶,但并未明言二人关系,因此不能仅凭此判断两人的关系。然而,在第50回中,贾宝玉在雪中为众女寻找梅花,被李纨罚去妙玉庵取一枝梅花,贾宝玉欣然同意,此举展示了他的急切和乐于助人的性格。


在宝玉取梅期间,几位好友商量着让他回来后写一首诗,湘云已经帮他拟好了题目——《访妙玉乞红梅》。这个“梅”字寓意丰富,既代表着访妙玉,也有着向妙玉求婚的意思。

宝玉带回了一枝红梅,象征着他们之间深深的联系。贾宝玉在众人要求下,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在后文有着对应的另一首诗。

这首诗的寓意深远,第一联将妙玉住处比喻为“蓬莱仙境”,第二联则将妙玉比喻为观音和嫦娥。第三联重点在“离尘香割紫云来”这一句,表达了妙玉的清高和神秘。


武当龙头香,以其"离尘"、"紫云"的象征,寓意祥瑞与美好的生活。这句诗实际上表达了对妙玉放弃离尘香(还俗)的美好期待。

这诗的中心思想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希望妙玉能够还俗。虽然这一回未提及原因,但下回将会揭示。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描写采取了"不写而写"的方式,通过贾宝玉冒雪乞梅的情节和一首诗,展现了他与妙玉之间的微妙情感。


要真正理解宝玉和妙玉的关系,我们需要看第七十六回的内容。这一回里隐藏着他们之间的秘密,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在宝玉过生日的时候,妙玉作为槛外人,用一张粉色的纸给他祝寿,这不仅表示了她对宝玉的尊重,也透露出他们之间微妙的感情。

宝玉收到妙玉的信后,也做出了让人惊讶的反应。他不仅沐浴熏香,还找邢岫烟请教如何回信,并亲自来到栊翠庵以示庄重。

这个举动体现了他对妙玉的重视,而在晴雯快死的时候,他却并未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这一段故事是他们之间的第三次“不写之写”。


在接下来的重要篇章中,我们将探讨黛玉与湘云中秋夜宴后的和诗。许多人更关注她们诗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解读,然而在原诗的前面部分,也同样隐藏着玄机,其中包括宝妙二人的故事。

原诗摘录如下: "三五中秋夕,黛玉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湘云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从"宝婺情孤洁"这一句开始,这首诗明显地写到了妙玉。


黛玉湘云联诗中,“婺”指织女,喻妙玉的“情孤洁”。以“银蟾气吐吞”喻妙玉为月里嫦娥,与贾宝玉诗中曾将妙玉喻为嫦娥形成对应。

随后“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实际是指贾宝玉暗中追求妙玉,贾宝玉跑广寒宫找嫦娥,找织女(牛女)。妙玉的反应是“乘槎待帝孙”,意为神女妙玉坐着星槎等待贾宝玉。

这几句诗真实表达了贾宝玉和妙玉的地下情,一个暗中追求,一个暗中等待,一出“不写而写”的动人故事。黛玉湘云看破了这一段情缘,通过联诗明示出来。


可能有人会疑惑,你凭什么确定这两个人说的是妙玉,而不是其他人?这并不难确认。因为在黛玉和湘云念完这首诗之后,栏杆外的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她正是妙玉。

妙玉在书中出场次数很少,而这次她的出现,不仅是前八十回的最后一次露面,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她的出现时机也很引人注意,那是深夜三更,这本身就带有特殊的含义。

妙玉是女身,又是出家修行的人,深夜三更出门并不符合常理,那么她到底来此有何目的?这与这次的中秋宴会有关。


中秋夜宴团圆乐,妙玉却被遗漏。贾府的态度让她有些生气,决定前来剖明心迹。妙玉巧妙地解释,碰巧来到此处,与黛湘两位偶遇。

她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与黛湘对诗。妙玉的谈情方式,总是如此高雅。


在深更半夜,妙玉盛情邀请黛湘二人来到了她的栊翠庵中。妙玉挥笔一气呵成,写下了一首诗,名叫《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在递给黛湘二人的时候,妙玉特别强调不要笑她。红楼梦中大多数诗都没有标题,但妙玉的这首却有个名字。这首诗可以说是妙玉的内心独白,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栊翠庵的萧瑟孤寂,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我很寂寞。


在诗的末尾,妙玉袒露了她的内心。“芳情独消遣,雅趣与谁论?”她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幽情只能自我排遣,而心中的雅趣又能向谁倾诉的无奈。

最后一联的关键词是“烹茶”,在古代,除了闺中密友,女子唯一能为丈夫烹茶,这烹茶一事,与为丈夫“素手调羹”的含义相近。

妙玉巧妙地借用“烹茶”暗示她的期待:即使通宵达旦,也愿意为意中人烹茶,慢慢倾诉。妙玉虽然表露内心感情很含蓄,但这也与她孤高爱洁的性子有关。

虽然也有更直白的表达方式,如“夜夜思帝孙”,但这本书就会变成金瓶梅,而不再是红楼梦了。


在读完《红楼梦》的76回后,我们再次回顾全书妙玉的几次出场,会发现这是一个她对贾宝玉感情逐渐升华的过程。

首次出现在栊翠庵品茶,她不顾礼节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已经暗含着心中对宝玉的感情。之后,贾宝玉去“乞梅”,妙玉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最终还是给了宝玉所要的“梅(媒)”,已经暗示她心中有情。

再到宝玉祝寿,妙玉这位出家人竟然用了粉纸,这表明她心中情意已经按捺不住,虽然身在离尘之寺,但心却在红尘之中。

接下来是76回黛玉湘云联诗,作者通过她们之口揭示了宝妙之间隐藏的“地下恋情”,这已经向读者明示。就在这次明示之后,妙玉及时出现,以当事人姿态作诗一首袒露心迹。

这个过程层层递进,答案一点点揭开,充分体现了《红楼梦》作者的深厚功力。


通过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贾宝玉和妙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可能甚至有一种特殊的“秘密恋人”关系。

这个结论也可以解释妙玉在金陵十二钗中的排名,她以“槛外人”的身份,仅次于湘云,排在第六位,这是合理的。

关于妙玉,红楼梦中有一首特别为她创作的歌曲《世难容》。这首歌赞美了妙玉的气质如兰,才华如仙,但同时也揭示了她的孤僻和洁癖。

妙玉的清高使别人嫉妒,她的纯洁使世人都讨厌她。这首歌曲的歌词中,最后一句“王孙公子叹无缘”,明确表达了贾宝玉和妙玉之间无法实现的悲剧性爱情。

这段恋情,如同无瑕的白玉陷入泥潭,无论贾宝玉和妙玉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1: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最可怕的时间节点终于来临,元宵节如何打开灾祸之门?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细说红楼梦072:元宵节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甄士隐本想着再给贾雨村写两封举荐信,将他安排给京城仕宦朋友之家落脚,不想贾雨村急不可耐,当天清早就启程去了。

甄士隐由此看出贾雨村的急功近利,便也罢了。这种人终究不可靠。

贾雨村走后,甄家的日子还照旧,可危机却不知不觉降临了。




☞细说红楼系列,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从中秋节到元宵节,看似不过四个月,却跨了一个年头。

可最重要的新年,曹雪芹却并没有浓墨重彩描写。

“过年”作为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无论什么大事基本都要暂停,祸事也是如此。是以后文的新年也都不算重要。




如果说八月中秋是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兴亡交替”,算是大幕逐渐拉开。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算是“好戏”正式登场。

一场兴亡故事,就在元宵节展开。无论是甄家,还是日后的贾家,都将由此万劫不复。

当日七月十五,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去看过会的热闹。

今日正月十五。甄士隐命仆人霍启抱着女儿去看社火的热闹。

老人古语: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不坐垂堂。

陌路和垂堂就是指人事生疏,环境陌生的危险之地,比如热闹。




甄士隐显然忘了这个道理,他的疏忽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女儿,更葬送了这个家。

当初癞头和尚便告诉他: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被他忘个一干二净。

就是这天夜里,女儿甄英莲丢了,从此灾祸连连,家破人亡。

第一个元宵节,失去女儿是重点。

第二个元宵节,原文只隐晦写出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大概就是元宵节前后。

林家失去女儿,名存实亡。

第三个元宵节,是贾元春省亲。一场违背皇帝意愿,贾府倾尽家财表现对皇帝不忠不顺的“盛事”,彻底失去女儿元春,注定贾家未来之败。




第四个元宵节,随着贾母夜宴结束。老太妃先病后死,王熙凤流产了荣国府唯一一个“嫡长重孙”。

至此贾府和王熙凤急剧衰败,一蹶不振。

至八十回结束前,又到中秋节,贾府危机彰显。不久迎春出嫁,薛蟠娶亲,香菱遭难……由甄家作为“总纲”的历史,将再一次重演。

中秋过后就是元宵。




第五个元宵节到来时,林黛玉即将十七岁。就在这个元宵节后,让贾母“寝食难安”的南安太妃看姑娘的伏线终于爆发。

贾府将同时失去林黛玉和贾探春两个“女儿”,而他们也将正式迎来末日。

综上,元宵节比中秋节可怕一万倍,在《红楼梦》里注定接连上演坏事,是为“祸起”。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1 10:1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1: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最可怕的时间节点终于来临,元宵节如何打开灾祸之门?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细说红楼梦072:元宵节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甄士隐本想着再给贾雨村写两封举荐信,将他安排给京城仕宦朋友之家落脚,不想贾雨村急不可耐,当天清早就启程去了。

甄士隐由此看出贾雨村的急功近利,便也罢了。这种人终究不可靠。

贾雨村走后,甄家的日子还照旧,可危机却不知不觉降临了。




☞细说红楼系列,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从中秋节到元宵节,看似不过四个月,却跨了一个年头。

可最重要的新年,曹雪芹却并没有浓墨重彩描写。

“过年”作为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无论什么大事基本都要暂停,祸事也是如此。是以后文的新年也都不算重要。




如果说八月中秋是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兴亡交替”,算是大幕逐渐拉开。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算是“好戏”正式登场。

一场兴亡故事,就在元宵节展开。无论是甄家,还是日后的贾家,都将由此万劫不复。

当日七月十五,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去看过会的热闹。

今日正月十五。甄士隐命仆人霍启抱着女儿去看社火的热闹。

老人古语: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不坐垂堂。

陌路和垂堂就是指人事生疏,环境陌生的危险之地,比如热闹。




甄士隐显然忘了这个道理,他的疏忽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女儿,更葬送了这个家。

当初癞头和尚便告诉他: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被他忘个一干二净。

就是这天夜里,女儿甄英莲丢了,从此灾祸连连,家破人亡。

第一个元宵节,失去女儿是重点。

第二个元宵节,原文只隐晦写出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大概就是元宵节前后。

林家失去女儿,名存实亡。

第三个元宵节,是贾元春省亲。一场违背皇帝意愿,贾府倾尽家财表现对皇帝不忠不顺的“盛事”,彻底失去女儿元春,注定贾家未来之败。




第四个元宵节,随着贾母夜宴结束。老太妃先病后死,王熙凤流产了荣国府唯一一个“嫡长重孙”。

至此贾府和王熙凤急剧衰败,一蹶不振。

至八十回结束前,又到中秋节,贾府危机彰显。不久迎春出嫁,薛蟠娶亲,香菱遭难……由甄家作为“总纲”的历史,将再一次重演。

中秋过后就是元宵。




第五个元宵节到来时,林黛玉即将十七岁。就在这个元宵节后,让贾母“寝食难安”的南安太妃看姑娘的伏线终于爆发。

贾府将同时失去林黛玉和贾探春两个“女儿”,而他们也将正式迎来末日。

综上,元宵节比中秋节可怕一万倍,在《红楼梦》里注定接连上演坏事,是为“祸起”。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1 10:1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太上皇+】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中神秘的太上皇,两次出手害贾家,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中很多人容易被忽略,比方那个若隐若现的太上皇。此人在红楼梦中有明确记载出手两次,这两次出手,彻底断送了贾家。








第一次提到太上皇是第十六回,贾琏王熙凤和奶娘赵嬷嬷提起元春省亲之事,太上皇出场。

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关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贾琏这段话透露出三个信息。

第一,太上皇健在,表明皇帝刚刚继位不久。那红楼梦外部的政治氛围就变得敏感起来。新皇帝登基,必然面临与太上皇权力交接问题和新老臣子的效忠问题。有人问太上皇是谁?太上皇就是红楼梦中太上皇,不是红学读者不需要当历史来理解。








第二,历代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都特别敏感。皇帝如果彻底掌权,太上皇都不会干涉皇帝的旨意。反之表明皇帝权力并不稳定。贾琏话中太上皇与皇帝父看似慈子孝,其实太上皇下旨更改皇帝圣旨,已经表明这对父子关系很有问题。皇帝登基不久根基不稳,父党和儿党对立,是所有政权更迭时期的大问题。不巧,贾家偏偏是父党。贾家被抄家的伏笔也就在这。贾家趁皇帝根基不稳之时首鼠两端。结果皇帝一站稳脚跟,最先收拾就是贾家这种投机倒把之徒。

第三,太上皇下旨贵妃省亲背后的用意是什么?历史上从来没有妃嫔省亲。皇家省亲耗资巨大。光与皇帝不睦似乎说不通太上皇用意。个人以为,这与太上皇削弱贾家这样的老臣势力有关。

太上皇虽然在十六回第一次出场。但他对贾家出手却不是第一次。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有过这样一段话:

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爷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这段描写中的皇帝按时间推断,就是后期的太上皇。他当年赏赐贾政一个“恩科”,彰显出贾家深受皇恩,恩宠无限的鼎盛格局。可正是这个恩宠,使得贾政的官场前途止步于从五品的员外郎,要想再进一步根本不可能。








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 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 会试,是为正科。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多为屡试不第者),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 恩科始于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恩科说白了走后门,而且百发百中。这无疑令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科举士子羡慕嫉妒恨。也势必被这些人排挤。明清以来,文官集团全部科举产生。这些人最看不上恩科。贾政一类想在文官集团中插足擢升,难比登天。皇帝(太上皇)赏赐的恩科反倒成了一个枷锁,彻底让贾家文字辈最有名利心的贾政失去做大可能,其余贾敬考中进士必须袭爵,贾赦贾珍等酒囊饭袋不足为虑。贾政恩科也传递一个错误信息,不用读书也有官做。结果贾家贾家众人尸位素餐,只能等着坐吃山空。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元春省亲。元春省亲对贾家有几个恶劣影响之前说过。

第一,强行让贾家在皇帝和太上皇中选边站。类似和珅在乾隆和嘉庆之间作选择。选谁都是错。贾家与和珅一样选了对自己最好的太上皇,甘心做父党。结果新皇帝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他们这些白眼狼。

第二,省亲是从所未有的事。在男尊女卑时代,妃子省亲,无论如何都会给皇帝一个荒唐的历史评价。只此一点就令皇帝恨之入骨。

第三,掏空贾家。贵妃省亲是皇家行为。贾家又盖大观园,又迎接省亲。如果是在两代荣国公时期不在乎,他们有实权花了钱能捞回来。可现在的贾家,只有花的没有赚得。一次省亲,内囊就翻上来了。

太上皇两次出手,一次断了贾家后路,一次掏空了贾家。看似皇恩浩荡,实则极其阴险。贾家不过是王朝老臣子的一个缩影,类似情况,一定在其他家族不断上演。当初浴血奋战挣来的五世富贵,想要守得住难于上青天!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发布于 2019-03-07 19:38




红楼梦(小说)



​赞同 21​​5 条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1: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皇帝+太祖皇帝+先皇+太上皇+当今圣上+】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里的皇帝们



品红说张

品红说张



品读《红楼梦》,谈说张爱玲及其他……




整部《红楼梦》,共出现了四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开国皇帝皇一代“太祖皇帝”,喜欢到处题字的皇二代“先皇”,仍然健在的皇三代“太上皇”,目前在位的皇四代“当今天子”。

太祖皇帝——皇一代

太祖皇帝出现在第十六回王熙凤的口里!

她和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聊省亲时谈到:

“若果如此,我可也见过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王熙凤把省亲和接驾皇帝相提并论,揭示出太祖皇帝巡视天下的行为。赵嬷嬷接口道:“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 赵嬷嬷接话“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哎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这段对话显示贾府曾经接驾过皇帝,王家也接驾过皇帝,江南的甄家更曾接驾四次。可见这个太祖皇帝很喜欢到处巡视,住到大臣家去!也显示当时的贾家、甄家、王家都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喜欢他们才到他们家去嘛。

先皇——皇二代

皇二代先皇很喜欢题字,贾府有好几处先皇的题字。第一处是林黛玉进贾府看到: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万几”表示皇帝办理事务的繁多;“几”通“机”。“宸翰”(chén hàn)意思是帝王的墨迹。“万几宸翰”指皇帝的印文。


这里为什么说写“荣禧堂”的是先皇,而不是太祖皇帝呢?

根据要两个:

第一,乌木联匾的对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意思是:同乡世代承受府上教诲的兄弟、因功勋世袭东安郡王的穆莳,恭敬的亲自书写。

署名东安郡王穆莳的人说自己是勋袭的爵位,又说世代承受贾府的教诲,是世交;可推测出他不是第一代东安郡王,是第二代了;荣国府正堂的匾额和对联一般是同时布置,对联是第二代东安郡王穆莳写的,那匾额上的“荣禧堂”三个大字也应该是皇二代“先皇”写,这样在时间上才合情合理。同时也说明“荣禧堂”正堂是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建造。

第二,先皇御笔也出现在贾府祠堂的匾额和对联上。

第五十三回,薛宝琴在贾府过年,作者又通过宝琴的眼晴看到: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匾上字迹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字迹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和旁边一副对联的字迹俱是御笔。


皇二代成长时,天下太平,物质丰足,有时间精力条件去学习文化知识,练习写字。所以写得一手好字,这也符合武以开国,文以治世的历史特点。

除写得一手好字外,先皇也是个胸中很有丘壑的人。贾府“祠堂事件”就是先皇的手笔。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手里握有大权实权,先皇许诺给贾府世代功名换取贾代善交出权力,也许是为皇三代上位铺平道路。没用一兵一卒,和平削弱了大臣的权力,顺利保证了皇权的传递。之后却并没有实现承诺,贾政连参加科考的机会都被变相剥夺。

皇一代和贾府关系非常好,皇二代和贾府的关系就是既好过,“荣禧堂”题字就是证明;也有了冲突,“祠堂事件”就是冲突的表现,最后是以贾府的退让和妥协为结局。皇权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贾代善死于壮年,是和先皇的意志有关系的。

太上皇——皇三代

皇三代太上皇首先出现在第二回,就是贾雨村的上司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时。

皇帝“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这个愤怒的皇帝应该是皇三代太上皇。贾雨村被参时,皇三代根本就没有认真考查贾雨村的冤案,直接作了撒气的对象。这时的太上皇还是皇帝,但是国家很乱,地陷东南,东不平,南不安!甄士隐的遭遇也是丢女儿,房屋被烧,财产被抢夺,遇抢田夺地。

一些不受控制的势力在国家的大地上横行,抢夺百姓穷凶极恶。

朝廷忙于应付乱局,没精力仔细查贾雨村的冤案。也正是在这次乱局中,皇三代丢失了皇位。因为邸报登出了“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的消息”,信号传递出改朝换代了,皇四代当今天子登基。

果然,第十六回,太上皇出现!皇三代已经变成了太上皇。

通过贾琏之口道: “如今当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


这里明显看到,当今天子虽然登基了,但是发布政令还得启奏太上皇、皇太后,要用孝道来讨太上皇和皇太后的欢心。说明很多大权还掌握在太上皇的手里。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部分被以武力逐离帝位的皇帝以外,一般情况下,内禅皇帝大都能得到“太上皇”的称号。而内禅看似以和平方式进行,实际上皇帝却是迫于形势而非自愿退位的,如唐高祖、宋光宗等;还有少部分的太上皇虽已内禅,但手中仍拥有实权,如北魏献文帝等。

太上皇不是中国传统政治中固有的制度,所以其出现通常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红楼梦》里的这位太上皇估计也是相类似的情形。因为整部《红楼梦》,太上皇并没有死去,说明年龄并不是很大。

在这次乱局中,由皇三代向皇四代传位的过程中,贾府的影响是贾敬出家、贾珠死亡。不论是皇家的意志还是贾府的敌对派的手笔,贾府这颗大树的正枝是又被剪除两枝;贾府能在权力岗位上能有所作为的人员更萧疏。

当今天子——皇四代

前面皇三代的事显示,当今天子在第十六回时还并没有大权在握!他为彰显孝道而提出来的政令需得“启奏太上皇、皇太后”。

启奏了以后得到允许了吗?虽然允许了,下文却是太上皇另外想出一个旨意来“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物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所以《红楼梦》第二回到第十六回的时代特点是“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是李白的一句诗,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匆忙逃往四川,他当时仍是皇帝,半道上三军哗变,他不得不把宰相杨国忠杀掉,又赐死杨贵妃;而这时,他的儿子就在另一个地方宣布自己当皇帝了。他还没有退位,另一个皇帝又产生了。所以,李白当时有一句诗“双悬日月照乾坤”。按封建社会当时的统治思想,是不能够有日月双悬的,天无二日!


从皇三代太上皇和皇四代当今天子的关系来看,曾经有段时间也有点类似的情况。所以后来史湘云说口令时说到“双悬日月照乾坤”。

当今天子皇四代在第十六回时依然是半傀儡皇帝。他后续的作为以后再说。

小结:四位皇帝各有特色。太祖皇帝喜欢到处巡视,视查他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然后住到大臣家去,和喜欢的大臣打成一片。皇二代先皇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胸中有丘壑;掌握了皇帝与大臣博弈、权力制衡的精髓,对手握重权的功臣之后是既安抚又防范,格局大,眼光远。皇三代太上皇在位期间,国家发生了动乱,他失去了皇位,错判了贾雨村的冤案,后又在太上皇期间插手政治。皇四代当今天子是第二回即位的,到第十六回,他依然是半傀儡皇帝,手里没实权。《红楼梦》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这样的虚构历史背景中展开。


发布于 2020-12-24 1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4:39 , Processed in 0.0594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