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2: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冒辟疆+羲皇上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一大铁证
2021-09-09 11:38
导读:红学诞生百余年来,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存在争议,除曹雪芹外,宏昇、曹頫(同俯)、冒辟疆等人一度都被怀疑是《红楼梦》的作者。原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顾浩,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名誉会长黄伟民二人对此潜心研究多年,认为明末清初的风流才子冒辟疆最有可能是《红楼梦》作者。

2019年11月,《扬子晚报》刊登了顾浩先生的《<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的研究文章,对《红楼梦》的问世时间、作者的人生历程、“大观园”的原型等关键问题进行辨析,认为是冒辟疆创作了《红楼梦》,引发了众多红学爱好者的关注,在红学界也引起了广泛反响。黄伟民先生于今年1月也发表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若干力证》一文,被视为其“姐妹篇”,为证实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观点提供了多方面的力证。

近期,二人又合作撰写了《冒辟彊著作<红楼梦>的一大铁证》一文,阐述了他们的新发现,为“冒辟疆是《红楼梦》作者”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佐证。

正文: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失落无考。”在这段文字下,有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当此回写到“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时,对《红楼梦》及其作者了如指掌的“脂砚斋”批道:“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这一批语十分重要,为我们弄清《红楼梦》产生于何朝何年何人之手,指点迷津。

其一,我们要弄明白“羲皇上人”一词出自何处、是何意思?据《辞海》载:“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故隐逸之士以‘羲皇上人’自称。”

其二,我们要弄明白“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这条批语怎么解释?这里的“自”字,作“假如”解。这条批语还省略了主语“谁”,这是文言文行文的常见现象。现在,将“脂砚斋”的这条批语用我们现行的口语翻译出来,这就是:假如明白了是谁称为“羲皇上人”的,这样,就可以知道他著作《红楼梦》这部书在哪个朝代、什么年间了。

其三,我们要弄明白有谁自称或被称作“羲皇上人”的?首先,我们可以找到东晋陶渊明。他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但是,找到他,绝不能解决《红楼梦》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因为他和《红楼梦》风马牛不相及。

于是,我们在清代找,唯一一个自称又被称作“羲皇上人”的是冒辟疆!冒辟疆在《施使君招集内署西园即席分韵二爻》一诗中写道:“平生上皇民,敢负此燧巢。”因为这是在作诗,他把自称的“羲皇上人”换了个意思一样的叫法,叫做“上皇民”了。他以“羲皇上人”自谓,也完全符合他不仕清廷、一直在冒氏“逸园”过着隐逸生活的实际情况。

王士禛(1634-1711),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在康熙元年(1662)给冒辟疆写信说:“遥忆先生暨其年、谷梁、青若诸子坐水绘庵中,鱼鸟亲人,不翅作羲皇上人之想。”

冒辟疆的诗友张渊懿《巢民先生七十荣寿赋祝》诗中写道:“阅历春秋七十年,风流潇洒若神仙。虚阁披襟或长啸,晴窗企脚自高眠。……先生自是羲皇人,娱情山水乐天真。”

冒辟疆的诗友张圮授在《奉题巢翁老伯还朴斋》诗中写道:“草堂七筑仍还朴,别业频新更有云。”“七十多年山水福,先生才是傲羲皇。”

由上述可知,冒辟疆是自称又被他人称作“羲皇上人”。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羲”与康熙之“熙”既同音又近义。这样,按照“脂砚斋”的指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是冒辟疆自称又被称作“羲皇上人”;因此,他著作《红楼梦》一书是在大清朝代、康熙年间。就凭这一大铁证,一切关于《红楼梦》作者问题的争论,恐怕可以画上句号了。(顾浩 黄伟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2: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6薛文宣敬远+薛文定颂远+】慎终追远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慎终追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论语》新解(16):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阿晖禅说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通常解释: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以上解释狭隘了,我们的古汉文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象义、本义、引申义,字字珠玑,而且都有普遍意义。如果都像以上这样定性的单一解释,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按照通常解释:“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很容易让人误解。把“慎终追远”当成了“民德归厚”的原因。“慎终追远”最终是为了“民德归厚”,又是一个愚民思想,谨慎的办理父母丧礼和祭祀祖宗那还是为了教化于民。
如果给父母谨慎的办理丧事和追念祖宗带着这些目的性,那这个“慎终追远”的忠孝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是真慎终吗,真追远吗?这种解释的思想传承下来就是人们做啥都流于表面,都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而并不是真心实意。面子很光鲜,里子很肮脏。面子上的一套却都带着背后另外的目的。这种解释流毒无穷。
像以上的解释多数都是来自朱熹的《论语注解》,朱熹对这句话怎么解释的?他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也就是说,朱熹认为这里的 “终” 是寿终,“远”当祖先。他认为“慎终追远”说的是对“丧礼”的“慎”和对“祭祖”的“追”。这样解释对不对呢?不能说错,狭隘单一化了,过于表面。就导致我们后人学古文看他们注解就理解歪了,不能深入地理解到古人说这话的深刻含义和普遍的意义,不能正解正念正思维。
(1)慎终追远。
“慎”的本义是“小心、谨慎”,引申为忧虑、忧惧、务必。这个字也通“顺”字,有遵循、依顺的意思。“终”,初始是线索的终端,引申为结果。
“慎终”要谨慎小心结果。有“终”必然有“始”,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终”而忽略了或者看不到“始”,有始才有终。始终,一阴一阳。“慎终”必然“慎始”。
要想一件事出现好的结果就必然要有好的开始。一件事情开始了,话说出去了能带来多大的后果,这应该是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的。有个成语叫“慎始善终”。古人教人做事都非常重视开头,那头开好了可能万事大吉,头开不好可能万劫不复,这就叫“慎终慎始”。
佛家有“凡夫畏果”,“果”,即结果,而“菩萨畏因”,“因”,即起因。菩萨知道因果不空,为了避免坏的结果出现,在起因上谨慎,起心动念上就谨慎,因不坏,结果自然不坏。
“慎终”有两层含义:
一、在一件事未做或者话未说之前要“慎终”。
“慎终”为了能够“慎始”。“慎始慎终”才能“善始善终”。
一件事还没事做或话还没说之前考虑下后果,这是“慎终”,考虑了可能出现的后果能负责吗?然后再做再说也不迟,这是“慎始”。事没做或者话没说之前要“慎始慎终”,继而开始做或者说了之后才可能“善始善终”。从“慎始慎终”到“善始善终”就是“因果规律”。
二、在一件事已做或者话已说之后的结果角度来说要“慎终”。
一件事已经完成结果出现了,也要“慎终”。
终点也是起点,睡一觉起来整理好床铺被子,吃完饭洗好碗筷,出门之前把门锁好,家里的电器拔掉插头避免火灾。对待父母的丧礼要竭尽全力,这都是慎终。每件事情的“终”都是下一件事情的“始”,有一个好的“终”才会有下一个更好的“始”。做好这些小事就是修行功夫,功夫就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始终如一地“慎始慎终”,就避免了很多的麻烦和过错。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开始的,但是难得有一件事情有结局。
《道德经》中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不能做到“慎终慎始”。
“追远”,“追”的《说文》意思“逐也”,追逐,追赶;引申为追求、追思。“远”,本义是距离远,引申为时间久远、意义深远、志向高远。
祭祀祖先是“追远”,追求实现远大的志向也是“追远”,思考一件事物的前因也是“追远”。
我们吃饭的时候想到每一粒米都来自于农民伯伯辛苦的劳作播种,工人开动机器的辛苦地加工,厨师的细心劳作,大自然的馈赠,经过了很多的工序才有我们碗里的饭,这叫“追远”。如此自然就不会浪费,就充满了感恩之心。
你对每一件事从时间、距离、过程去追思它背后的历史渊源的一点一滴和它的深远意义都是一个“追远”的过程。
(2)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一“归”字用的妙。它的本义:女子出嫁,由于出嫁后不久就回娘家省亲习惯,归的意思是返回,返本归元。
“民德厚” 是民之本性,人本有之性德,不是谁的恩赐和馈赠。“民德”原本就深厚,只需要返本归元就好了。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只要统治阶级做到了不折腾,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不要乱发号施令,生活行为归于简朴、简单、自然、无为、好静,那么民德自然就彰显了,民德就归于了原本的深厚,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民之欲望和巧智都是被引导出来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老子对这些看的非常透,只是能理解并依教奉行的人实在太少了。
曾子是说要以身作则,只要能做到“慎终追远”,那就会“民德归厚”。
圣贤、君王、大夫、君子如果都能以身作则,语言行为形成“慎终追远”的习惯,做出表率就会引导民去“慎终追远”,继而全民就返璞归真了,民德就开化了,君德和民德都归于深厚,自然就会家国兴旺、政通人和。
重新解释如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小心地对待结果,因慎终而慎始,形成追思久远的意义,这种风气形成了,那么民德自然回归醇厚。”




编辑于 2023-11-25 21:55・IP 属地重庆
论语(书籍)

论语导读(书籍)

论语译注(书籍)



​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0











慎终追远,汉语成语,拼音:shèn zhōng zhuī yuǎn,意思是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自《论语·学而》。












































中文名慎终追远
拼    音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近义词慎终思远
出    处《论语·学而》 [1]
注    音ㄕㄣˋ ㄓㄨㄥ ㄓㄨㄟ ㄩㄢˇ [1]


目录

1释义
2出处
3例句





释义

播报
编辑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2]




出处

播报
编辑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3]




例句

播报
编辑

《陈书·司马申传》:“慎终追远,钦若旧则,阖棺定谥,抑乃前典。” [4]

唐·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皆笃行纯孝,慎终追远。” [5]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上书‘慎终追远’。”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只有看懂薛宝琴的姻缘,才明白薛宝钗为何一定要嫁贾宝玉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薛家是四大家族第一个败亡的家族。原因有两个也不复杂,分基础和客观。

基础因素是薛家只是先帝当年家臣。经商天下成为先帝耳目,才得跻身四大家族。先帝一死,薛家失去最高庇护,一介商贾没了靠山和根本。




客观因素是薛家三代时,卷入义忠亲王老千岁与当今皇帝的皇位之争,类似玄武门之变。薛家押错义忠亲王,不但一败涂地,更导致薛家大爷、二爷相继死去。

纵观薛家败亡,从薛姨妈嫁入开始,幕后肯定有王家推波助澜的影子。不得不说王家女儿都是“败家”种子。

薛家如此,贾家也如此。曹雪芹设定的王家,就是借“母蝗虫”繁衍害人的。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薛家之败最可惜在妄图像当年紫薇舍人一样“扶龙”,再追随一位皇帝登基,获得从龙之臣的高收益。

想法不错,选错了人押错了宝,也反证“权力”旋涡的可怕。薛家卷入败亡,贾家卷入也败亡。

不过,两家也有大区别。

贾府是被迫选择,皇帝上位后步步紧逼,让他们不得不防守。




薛家更积极正向,在为家族兴盛而努力。

这从薛家大爷和二爷的相关伏笔,能够看出这对兄弟的能力和志气。

原文介绍薛蝌是薛蟠的从弟。

唐代以前,从弟是指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兄弟。

唐代以后,从弟则指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

薛蟠与薛蝌就像贾琏与贾宝玉,是关系最亲的堂兄弟,俗称从兄弟。

薛家兄弟的优秀,体现在分工明确。

哥哥薛大爷在家主持,弟弟薛二爷在外巡查。内外协调,既保障薛家商业帝国的良性运转,也避免兄弟各自拥趸争权分利搞分裂,一如荣国府贾赦、贾政兄弟——真正做到上阵亲兄弟。




而对于下一代的规划,薛家兄弟也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薛蟠字文龙,指长房将要逐渐摆脱商贾身份,加强文化培养,争取入仕从龙。

薛蝌,尽管没有讲他具体字什么,但蝌为金蟾之意,证实薛蝌将继续从商,接班薛家商业。

两房并举后,长房将在仕途反哺薛家。二房则给予长房仕途支持。

可惜,一切随着薛家押错宝,大爷二爷相继英年早逝戛然而止。

即便如此,薛家仍旧没有放弃。在薛姨妈溺爱儿子导致薛蟠被教坏的同时,薛家兄弟生前的安排还是见了成效。

首先,备受父亲喜欢的薛宝钗,被教养的博学多才,德才兼备。而二房的薛蝌和薛宝琴更是兄妹皆璀璨,不比薛宝钗差。

其次,薛宝钗和薛宝琴姐妹的姻缘,也在有效推进之中,且关乎薛家发展方向。

薛宝钗的培养,毫无疑问是要往上去。从后面薛家图谋金玉良姻也能看出来。




虽然金玉良姻实际是王家的二度创作。因为以彼时薛宝钗的出身和薛家情况,没有王家背后支持,不可能嫁进荣国府。

薛宝钗父亲最初安排,肯定不是要她嫁给荣国府。而是在薛家成功“从龙”后,让薛宝钗争取能够嫁的更好,以便于为薛家打开官场的新局面。

但这个新局面,肯定不是困宥在四大家族中。一方面贾家地位太高攀不上。另一方面也会使得薛家作茧自缚。

薛宝钗必然要朝外嫁,上嫁,才符合薛家最大利益。但不是非贾家那么高不可。

可惜,随着薛家押宝失败,一切成为奢谈。

长房的失败,衬托出二房的智慧和稳定输出。

尽管薛二爷也英年早逝,但他生前就给薛宝琴定了娃娃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

翰林是指翰林学士,却并不是翰林院最高长官。

明清两代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官职有侍读学士、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彼时梅翰林最多是个才金榜题名,排名不错而入翰林院的编修、检讨或庶吉士。

以薛家家世,将女儿嫁给六七品芝麻官的儿子,着实委屈了。但其实却是一个高招和妙招。

梅翰林的翰林身份,要比林如海的御史,更加前途无量。只要有人扶持,且自身有能力,便可以直达六部甚至内阁。起点比贾雨村更高。

薛家此举,显然是高低两手准备,进退得宜。

无论长房成功与否,都保留二房的有生力量能盘活薛家。

事实也是如此,薛家长房薛姨妈一脉,随着薛蟠彻底无用,薛宝钗金玉良姻失败,彻底断了希望。但二房薛蝌和薛宝琴兄妹,却仍旧有机会。

从薛蝌的金蟾之意,邢岫烟的《咏红梅花得红字》,薛宝琴的各种诗文,能够推测未来他们二房才是薛家的希望和主导。

薛家大爷二爷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们的能力,在四大家族第三代中算是比较出色的。

只可惜随着他们去世,薛家被王家事实摘了桃子,损失过大才会元气大伤。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1 10:15・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4: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冒辟疆 --笔名“曹雪芹”自证篇
董小宛
董小宛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通篇使用隐喻手法,使初读者晦涩难懂,甚至研读多年的红学家也还在这片万花丛中继续寻觅。这是《红楼梦》一书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吸引众多红学爱好者加入研究行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者归属问题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大迷团,更是近一百年间红学界争议最大的话题。以胡适为代表的主流红学“考证派”引用西方国家的实验主义。对中国古典文学特色的“索引元素”不屑一顾,他另辟蹊径,在上海亚东图书馆汪孟邹的催促下,胡适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考证后确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雪芹。为此,他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强调:“假使一部《红楼梦》真是一串这么样的笨谜,那就真不值得猜了!”。并对蔡元培为首的旧索引做出尖锐的批评:“旧红学只作了《红楼梦》的附会,而不是真正的考证。”

就此,我对胡适大师的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特点,存在一种直白与含蓄的根本差异。比如中国有句客套话说:“改天请你吃饭”,西方人就会想:“你几号请?”。胡适从西方国家照搬来的考证方法,是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他在考证《红楼梦》时显然违背了著作者“真事隐”、“假喻存”的原意,这种低级错误以至于把红学研究引向歧途,误导广大红学研究者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身上,实属中国近代文学考证史上的一大悲哀。可能有人会说:“曹雪芹”也许就是曹霑的笔名,但是,胡适在《红楼梦考证》通篇根本没有所谓笔名一说。他在文中就是把“曹雪芹”当真名考证的,他认为那是“不值得猜的”。胡适在确立曹雪芹作者时候遇到证据不足,甚至证据之间互相矛盾的情况下,一边打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旗号,一边干着造假欺世盗名的勾当,并联合周汝昌,冯其庸等人,伪造、篡改史书,编造佚诗等,细数分别为:《四松堂集付刻底本》造假、《春柳堂诗稿》造假、曹雪芹佚诗造假、曹雪芹墓石造假、癸酉本造假、靖本造假等……解放后周、冯等人以红学泰斗身份受邀各地参加曹雪芹建馆题字活动,风光无限,其行为之不耻,伪红学之悲哀!

由于《红楼梦》一书惯用隐喻手法的特性,索引法却又是不可回避的考证方法之一,脂砚斋作为点评派和索引派开山鼻祖已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指路人帅先为我们提拨了很多迷题。如果我们追随他的思路,用对索引法,同样可以得出科学的判断结果。它不是一字一证的孤证状态,而是多字多证形成的完整证据链。但悲哀的是当下即使考证出重大成果,构成无可争辩的事实,也常常会被一部分考证派定为“言之有理、有待商榷”的结论!其实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胡适的考证结论在这批人心里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二是部分新红成员明明知道是对的,但是为了维护新红学的统治地位釆取缓兵之计罢了。

《红楼梦》在文学创意方面本来就大量使用灯迷手法,一是增加文艺作品的趣味性,这也是《红楼梦》巨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更主要原因是在当时文字狱历史背景之下,作者为了自身及子嗣的安全,把作者真实身份隐藏在灯迷文字里,把政治主张隐藏在故事情节中。所以科学的索引是研究《红楼梦》永远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近几十年索引派根据蔡元培当初指出的“真正作者另有他人”这一观点展开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根据蔡先生的“冒辟疆说”找到了很多力证,使全国广大红学爱好者感同深受,拨云见日般令人鼓舞和振奋。在确立“冒辟疆说”方向之后,诸多迷题均于此后被陆续解开。就此,冒辟疆化名曹雪芹的秘密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根据此秘密得出初步结论,《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就是冒辟疆。证据就隐藏在“曹雪芹”三个字里面。

为了方便读者全面理解我的解读过程,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冒辟疆的文化造诣以及与“曹雪芹”三个字息息相关的三大背景。

明朝末年,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江西会昌任所读书,11岁后又随父母在湖广的襄阳府生活学习,其间曾师从文苑巨擘董其昌,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中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背景一“反清复明”: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面对这种危亡局势,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明末四大才子”。他们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政权,沿袭了明朝制度开科取士,冒襄一次也没有参加。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要特荐他,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明朝灭亡使其成为亡国遗民并导致家道中落,是冒辟疆产生著书动机的第一大原因。

背景二“痛失董小宛”: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卷一中写道:“……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这里所说的,“其佐余著书”意思就是她辅助我写书,就坐拥“数万金鼎彝书画”的大文豪冒辟疆而言能够称得上“著书”当然不可能是诗词歌赋、散文曲艺之类的小作品。应该是一部大作。既然是大作品,岂有不传世之理,那冒辟疆后来传世的“书”是啥?仅凭这一点我无法直接证据证明就是《红楼梦》,但是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嫌疑”。“肥遁”是退隐、躲藏,这里褒义的说法是退隐在家写书,究竟写啥书?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写,《红楼梦》的嫌疑就更大了。这是冒辟疆首次在有意无意中透露他正开始一项伟大的壮举。“……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董小宛象奴仆一样九年如一日围在夫君身边,照顾生活起居,虽苦尤甜。尤其在此间三次大病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均化险为夷,但董小宛最后却因此而积劳成疾……如此种种使冒辟疆对其产生无限的依赖。后来他回忆董小宛时说:“自己一生清福在和小宛相处的九年时光中享尽”。1651年董小宛病亡,冒辟疆伤心欲绝,曾一度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这里可以看出董小宛是冒辟疆产生著书动机的最大动力之一。

背景三“财物被掠”:冒辟疆晚年遭庶弟暗算,1677年冒裔为谋夺家产在母亲马氏去世后不久告发长兄“通海”(海上抗清的郑成功),至其险遭杀身之祸。幸亏亲友调停得力,最终让冒裔得其所欲,其水绘园、逸园全被冒裔霸占。1679年冬的一天深夜,冒辟疆最后的居所染香阁与寳彝楼突然失火,“六十年数万金鼎彝书画,平生目力心力物力所竭爱者,一夕灰烬”。此劫与钱谦益“绛云楼”的被毁并称江淮文人藏书楼的两大劫难。此处分析初稿不在寶彝楼而在巢民私室。其后1680年秋又再遭歹人暗杀:“遣族少之不逞者入巢民室刺之,赖青若(次子冒丹书)与一婢以身力格,青若被四创,婢肠出,获免,执某诣官讯之,词连巢民弟。”至此,藏书楼被烧毁,冒辟疆府园被占后,己经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最后被迫“卜筑水绘庵(园)之西偏,颜曰匿峰庐……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牘,仅敝风雨。”自此清心寡欲的冒辟疆藏匿在茅屋下面,重拾“著书”旧业,“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 把多年来起草的书搞“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1693年12月31日,冒辟疆油尽灯枯,一代风流大文豪在最终“书未成”的情况下,丢下手中的毛笔撒手西去,给后人留下了诸多遗憾!某种意义上讲庶弟冒裔是迫使冒辟疆晚年著书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此可以看出,冒辟疆的创作冲动分为三个部分:

一,年轻时满腹才华却横遭社会遗弃,愤世疾谷、感时伤势而壮志难酬,不鸣则心不平的创作冲动;对大清朝的怒火难熄,自恃清高,心愤难平的创作冲动。

二,董小宛去世后冒辟疆失去心里安慰,精神世界崩塌,物是人非而流露出来的寂寞和失落,欲倾诉于笔端的创作冲动。

三,晚年遭庶弟劫夺,冒辟疆看透世俗,淡泊名利,视身外之物为草芥,看富贵荣华为烟云,置身世外追求更高精神寄托的创作冲动。

冒辟疆如此复杂的创作冲动使其爆发出最大潜能,所激发的巨大能量使其十年如一日,思路清晰,灵感频频。如果没有如此丰富而刻骨铭心的人生阅历,一干人等,即使再有才华,没有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如此高度的艺术成就。有人说,后四十回味如嚼蜡的续集肯定不是原作者的亲笔。便足以反证冒辟疆深厚的写作根基。

“曹雪芹”这个名字在《红楼梦》正文中前后共出现两次,分别为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和最后一回:“贾雨村让空空道人将‘蠢物顽石’的经历交给悼红轩的曹雪芹先生记传下来”。另外“雪芹”、“芹”在脂批里并多次出现,也是不经意当中突显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为此擅长制作灯迷的冒辟疆当时也是下足功夫的,既要考虑隐秘问题以对自己及子嗣的保护,又要为后世读者寻找真正作者留下线索,所以没有一定的深厚文字功底是“创意”不出来的,接下来且让我对这个化名“曹雪芹”的演变过程以及作者的用意予以充分详细的解读:冒辟疆藏匿在茅屋下面变成:曹薜䕬---曹薛薑---曹雪董---曹雪芹,这里仔细看,他是一个多级演变的过程,“冒”字加上草字头变成“曹”,这里比喻他己经身在“曹营”(隐喻清朝),成为“巢民”,但实际姓冒,私底下想的还是那个已经灭亡的“大明”,隐喻冒辟疆“身在曹营心在汉”,以此向世人表明他永不仕清的态度和决心。冒辟疆署名“巢民”的其它文献资料可以在《冒辟疆全集》里随处可见。“辟”字加上草字头变成“薜”,“薜”和“薛”字形相似。与“雪”同音,由于董白的“白”又能够与“雪”同义,因此为“雪”,说明他对心上人“董白”的思念心情。疆字加上草字头变成“䕬”,“䕬”同“薑”,“薑”与“董”字相似,这里是要把董小宛和他一起隐入其中。然后“董”字下面的“重”再换成“斤”就是一个“芹”字。“千里草”变成了“一斤草”,说的是家财已失。冒辟疆巧妙的把两个名字合并隐藏到“曹雪芹”三个字里面。“曹雪芹”实际是冒辟疆和董白两个人的名字组合在一起的新名字,此种用意旨在表达冒辟疆藏在心里的亡国之恨、丧妻之哀和失财之痛。(这里的“亡国之恨”、“身在曹营心在汉”以及“丧妻之痛”情节与后来清康熙年间出生的那个曹雪芹根本就没有半点关系。),这种二人组合的名字更进一步呼应了他二人正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真实原型。上述内容表明,冒辟疆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已经是无容置疑的事实。

《红楼梦》开篇写道:“……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故曰:'贾雨村’云云。”冒辟疆把“真事隐”去,而“借喻存”焉。意思是虽然真名隐去了,但是借比喻的名字(曹雪芹)还是存在的。这确凿就是原作者的本意。所以这个灯谜挂在那里都已经二百多年了,那些“大师”不研究谜底而坚持考证谜面,正所谓又应验了《红楼梦》里那句话“一步行来错,回顾已百年”。所以根据作者当时的真实意图,按照排除法顺序: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曹霑)应该首先被排除。

最后我谨以红楼梦里的《护官符 》仿作一首歌谣,在此郑重申明,此藏头诗并非是任何考证成果,仅为表达本人对此事件的看法,供大家娱乐!

《昭雪》诗有云:

冒不假,

董玉同葬桃李花。

红楼灯,三百年,

猜不到如州一个襄 。

壬午除夕祭石匠,

神坛大师拜曹霑。

丰年昭大雪,

开疆辟土野芹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4: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创 《红楼梦》的真作者看来还真的是冒辟疆 【冒辟疆+薛宝琴+】
2022-07-06 10:06 发布于:云南省
圈外说红楼 孔森 #红楼梦#

关于《红楼梦》的真作者是冒辟疆的说法,最早还是蔡元培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索隐》一书里提出来的,他在书里说:"薛宝琴,冒辟疆也。"理由主要是《红楼梦》里写的薛宝琴的许多故事同冒辟疆在其《影梅庵忆语》里记载其妻董小宛的事迹高度吻合,这就暗示了他怀疑《红楼》的作者就是冒辟疆。但他的观点被胡适反驳,说蔡元培是"苯伯猜谜",然后,凭他的《红楼梦考证》一书建立起他以"曹雪芹即曹寅之孙曹霑"为标记的所谓"新红学派",直到今天,仍占踞《红楼梦》研究高层,被称为“主流红学"。

时至2018年,如皋冒氏后人冒廉泉先生,以他老建筑工程师的身份,认为《红楼梦》中的一府两院建筑格局极似冒辟疆亲自修建的冒家"水绘园",在全国独有,并以此重提冒辟疆实为《红楼梦》真作者,曹雪芹乃冒辟疆化名。

本人2018年底开始写《红楼梦》研究文章,这自然引起高度关注,遂发现《红楼梦》一书自第49回至53回集中写的薛宝琴故事,的确是影射冒姬董小宛于顺治二年(1645年)春,清军南下时被劫入宫为顺治妃一事,于是在我的“圈外说红楼"《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亲列文章里,写了《宝琴竟是董小宛》,并在文章的末尾写了“大观园竟是水绘园"一节,简要论述了冒辟疆就是《红楼梦》的真作者,曹雪芹是冒辟疆的化名。并于文末题诗一首:

冒辟疆 曹雪芹

水绘园里唱悲歌,大观园中景色好。

冒出双角为撑天,刺破青(清)天是尔曹。

"尔曹”一词本指“你"或“你们",在此正好可译为“你曹雪芹"。

(欲知详情,请参阅拙作《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五)“宝琴竟是董小宛》及《薛小味新编怀古诗解读(六)、(七)、(八)、(十),《程伟元高鹗腰斩红楼大揭秘之〈六)》,均见于"圈外说红楼"。)

2021年2月27日,学生赵文生发来百度APP上《中国青年报》记者某采写的文章,说"跟老师您的观点接近呢",文章标题:《“如派红学"提出新观点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冒辟疆》。文中主要提到2019年11月22日,顾浩先生在《扬子晚报》上发表文章《〈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综合"如派红学诸多作者的研究成果,为冒辟疆创作《红楼梦》一书提供了许多翔实有力的证据。文中还提到另一位“如派红学"实力派人物黄伟民,在2021年第一期《江苏社会科学》推出论文《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若干力证》,主要从2014年末出版的《冒辟疆全集》中,找到了许多冒辟疆创作《红楼梦》一书的可信线索。

顾、黄二位都是颇负盛名的学者,作家,也是长期关注并潜心研究《红楼梦》一书的民间红学家,尤其是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古诗文典籍解读研判功底,因而我对他们的信任度非常之高。上周,我通过“如皋《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刘桂江先生给我发来了二位先生的包括这两篇共三篇文章,从中除了看到大量从《红楼梦》一书的主题思想、成书年代、地域民俗、乃至书信往来、诗文唱和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冒辟疆创作《红楼梦》的许多翔实有力的证据,尤其看到几条让人不得不服的铁证,现简述如下:

(一)、冒辟疆在自己的诗文中,早就透露出创作《红楼梦》一书的可靠信息。

在顾浩文中"有文作证"一节中提到,冒辟疆先后有两篇《梦记》,被诗友张自烈发觉,"坚询之,始告予故,非独记梦而已。"还在"有诗作证"一节中说,丙午年(即1666年)冬日,55岁的冒辟疆作《答和黄仙裳见投原韵》七律两首,其中一首颈联为"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这这就是用诗句告诉朋友,我这里会说话的石头,最终须要让一切隐秘大白于天下。

现在,我们若把冒辟疆的这两篇《梦记》和这两句诗联系起来想,不就是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从那时候起,冒辟疆就开始构思并动笔,用"梦"和“石头说话"的艺术形式,隐晦地记载下公元1644一1645年,清军南下,北京、南京先后失陷,满清入主中原的沉痛历史记忆吗?这不是谁确无误地交待了书名为《石头记》、《红楼梦》的缘起吗?

(欲知详情,请参考阅读拙文《〈红楼梦〉结构缕析(一)》中对《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的有关分析。)

(二)、在《红楼梦》一书中,冒辟疆竟巧妙地把自己是《红楼梦》作者的真相透露出来。

1,2021年9月16日顾浩、黄伟民二位在《江南曰报》上联名发文《冒辟疆作〈红楼梦〉的一大铁证》,文中提到,《红楼梦》第一回写道:"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失落无考。"在这段文字下,有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可考。"蒙侧批:"妙在无考。"在此回写到"因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时,对《红楼梦》及其作者了如指掌的脂砚斋批道:"自是羲皇上人,便作是书朝代年纪矣。”

那么,是谁“自是羲皇上人"呢?

是冒辟疆!

他以这种自称,表白自己隐居山林不仕清朝的遗民隐士身份。

冒辟疆在《施使君招集内署西园即席分韵二爻》一诗中写道:"平生上皇民,敢负此遂巢。","上皇民"正是羲皇上人"的减缩,这是作诗的需要,"遂巢"是冒辟疆诗集名。

冒辟疆"羲皇上人"的自称,也得到当时他的文人朋友圈的认同:

王士禛(1634一1711,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康熙元年(1662)给冒辟疆写信说:"遥忆先生暨其年、谷梁、青若诸子坐水绘庵中,鱼鸟亲人,不翅作羲皇上人之想。"

冒辟疆诗友张渊懿《巢民先生七十荣寿赋祝》一诗中写道:"先生自是羲皇人,娱情山水乐天真。”

还有冒辟疆诗友张圮授在《奉题巢翁还补斋》诗中写道:“七十多年山水福,先生才是傲羲皇。"

顾浩、黄伟民二位先生还以为,"羲皇"与"熙皇“为同音近义,所以,冒辟疆也以此自称表白自己是康熙朝的遗民隐士,其悼明守义,不仕清朝之志,昭然纸上。并且,“因此,他著作《红楼梦》一书是在大清朝代,康熙年间。就凭这一大铁证,一切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论,恐可以画上句号了。”

这个结论和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里把《红楼梦》一书定位为“康熙朝政治小说也"的论断完全一致。

2,不仅如此,冒辟疆还巧妙地把自已的名字镶嵌在《红楼梦》一书极显要位置。

顾、黄二位先生还发现,在《红楼梦》第5回里,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听舞女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一开口便是"开辟鸿蒙……"奇怪的是将这四个字单列一行,并在这四个字后有甲戌夹批:“故作顿挫摇摆。”这明显是要特意引起读者注意这四个字:千万不要一略而过,而要睁大眼晴仔细看看,开动脑筋仔细想想是何意思!

接着就对演唱现场进行了一番描述议论,然后才全文推出这第一支曲: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自谦得妙]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关于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如何"大有深意,请参阅拙文《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金枝玉叶竟何人"》,见"圈外说红楼"。)

本文仍专谈"开辟鸿蒙"四个字。

"鸿蒙"是什么?"鸿蒙"就是宇宙初开之时的混沌世界,在中国神话中,就是伏羲、女娲(娲皇)开天辟地的创世时代,上文说了,冒辟疆“自是羲皇上人",那么,“开辟鸿蒙",也就是冒充羲皇开天辟地吗?这岂不正是我“冒辟疆"三个字吗?

冒辟疆就是《红楼梦》的作者,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三)、冒辟疆作《红楼梦》用笔名曹雪芹

(1) 冒辟疆早年就用“曹雪芹"作化名。

黄伟民先生考证,冒辟疆使用笔名“雪芹,最早见于《书史记原》一书。

黄伟民先生在文中说:该书由明朝夏兆昌编纂,编者自序写于明天启四年(1624)春。此书由蒋源刻成于当年的夏天。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亲笔为此书写了“叙”。冒辟疆幼年时就拜董其昌为师,在董氏门下长达十年之久,董其昌十分欣赏冒辟疆在十三、四岁时就显露出非凡才华,曾热情洋溢地为其《香丽园偶存》诗集作序。《书史纪原》现被收藏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在紧接着“书史记源终"五个字下面,有手书签的“雪芹校字"四个字;再在"雪芹校字"下面,盖上了刻着"长相思"三个字的闲章。冒辟疆在《寒碧孤吟》诗集中,以《长相思》为题赋诗三首,抒发了“千丝万线"的情结,"风波难越"的愁楚,"饮恨吞声"的无奈。因此,刻一枚“长相思"闲章,正是寄托了冒辟疆的满腔感慨。

(2) 黄伟民先生考证,冒辟疆用"曹雪芹"作笔名,大有讲究。

首先,“曹”,是影射大明皇帝朱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在古代,"姓”,是一个氏族的血缘总徽志,"氏”是"姓"的分支,所以,曹氏从根子上讲应该是“朱"姓。

(3)"曹"字是"冒”字加上个"草字头",象征着冒辟疆与其妻董小宛的合而为一。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李绮出了“萤”字,让打一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这个极普通的字谜引起蔡元培先生的注意,说这是影射董小宛的"董"字,因为"董"字自汉朝以来就被称为"千里草",这里被薛宝琴猜到,说明她就是影射的董小宛,林黛玉最先会意,说明她就是董小宛的替身。

关于"曹"字,笔者在拙作《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宝琴竟是童小宛"》中另有一解,以为是"冒出双角为撑天,刺破青(清)天是尔曹”,其实也是说"曹"就是"冒"字头上插上个草字头,解释不同罢了。

(4) 再说"雪芹”。

黄伟民先生以为"雪芹"二字可能采自苏东坡诗,因为苏东坡是冒辟疆非常崇拜的大诗人,兼画家,冒辟疆也是大诗人兼画家。苏东坡有诗云:“泥芹有宿根,一寸磋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而"雪”又恰好是董小宛的昵名"雪儿",因为董小宛名"白",以"雪儿"呼之,亲切又恰当,冒辟疆的朋友们都很喜欢这样称呼她。

2022年2月21日草成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4: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冒辟疆与董年是康熙大帝的亲生父母
2022-04-06 16:24
顾 浩 黄伟民

康熙大帝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这是大清王朝讳莫如深、民间几百年来传说不休的一个问题。最近几年间,我们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确凿的依据充分地表明,冒辟疆与董年正是康熙大帝的亲生父母!

(一)康熙确认其亲生父母是冒辟疆与董年。

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圣祖,八岁继承皇位,十四岁亲理政事,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君临天下最长的君主。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辉煌一度的“康乾盛世”。

(1)康熙微服私访到如皋认父。

1684年9月,康熙第一次南巡到南京,然后渡江到如皋。他在如皋水绘园西堂同冒辟疆见了面,还亲书了宋代朱熹《濯清亭》诗:“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 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康熙特意借用朱熹之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熹”和“熙”既同音又同义。“朱熹”,寓意自己是“朱氏康熙”。他借用此诗说:我渡江而来,是深切思念光彩照人的芙蓉花(意指董小宛和董年姐妹花);为此,我反反复复反顾自己从何而来,内心怎么也不感到厌弃;特别是这次如果看不到高龄永继的无极翁(意指冒辟疆),我心灵深处的苦衷还有谁能知道呢?这样,康熙将对亲生父母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时人在如皋三台山建造了“皇亭”,将康熙书写的这首诗,制作成御碑,长期竖立在那里。冒辟疆的庶弟冒褒常去“皇亭”,并写作了皇亭诗。后来,日本侵略军窜犯如皋,烧毁了“皇亭”。此碑也作建桥材料使用了。“文革”中碑文遭砸毁,碑石依然留存至今。而冒辟疆对康熙认父十分高兴,把祖宗所种朴树回购了,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还朴斋”,其衷情幽意可想而知。冒辟疆之子冒丹书,把吟唱“西堂相会”的诗词编成《西堂词》一书,并由藩宪丁思孔作序。由于诗词内容太显露而遭毁,但现在还可以在《冒氏宗谱》里看到丁思孔的这篇序文。康熙的侍从曹寅,也收集了西堂诗文,但十分之九被删毁。

(2)康熙对冒辟疆的反清活动网开一面。

冒辟疆自始至终坚持反清立场。为了表明自己不是被人误解的“吕不韦”,他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组织了反清团体“洪门”。“洪门”反清失败后,他回到如皋。此时冒辟疆处境十分危险,随时有可能被砍掉脑袋。可是,他偏偏安然无事。原来,康熙和他达成了协议,让他在三间草屋“匿峰庐”闭门谢客思过。冒辟疆的诗友邓林梓写诗记载其事,诗曰:“旧是开元鹤发人,梦华清泪渍衣新。茆堂结得羲皇契,五柳高风自绝伦。”此诗清楚地表明,冒辟疆已和康熙签订了契约,做一个陶渊明式的避世之人。

(3)康熙为其生母建造皇宫“碧霞阁”。

1685年冬,冒辟疆得知董年的下落,便去河南白云寺,看望在庵中修行的董年,并劝她回到如皋。但由于孝庄皇太后还在,董年不愿连累康熙,执意不南下。如今该寺内尚有五块康熙题写的石匾,所有石匾皆正反有字,而嵌入墙内的一面是看不到的。现在解读匾额背面文字,康熙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他是大明忠臣的后裔,即冒辟疆的儿子。1687年孝庄太后死。在这之前,康熙已动用曹寅的江南织造的银子,在如皋建造了皇宫“碧霞阁”,给董年居住。康熙近臣张符骧,如皋人,曾为《冒氏宗谱》作序。他写诗记载了康熙通过曹寅花巨资建筑皇宫“碧霞阁”:“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此处所述“三汊河”,即如皋内城河、外城河和运河汇合之处。董年死后,江南织造因财务亏空,闹得不可开交,朝廷派员侦查此事。康熙在大臣写的奏本上批道:“朕只知在龙潭造皇宫,其他的地方造皇宫一概不知。”这里所云“龙潭”,即如皋“黑龙潭”。《潜徽录》一书中施闰章写了冒辟疆召集了众多诗人在如皋倡和,有“黑龙潭树下晚集”一语。

(4)康熙封姑母为“淑妃”。

顺治的小妹即康熙的姑母,比康熙大五岁。他俩从小在一起,天天作伴,越发要好。康熙十七岁时,孝庄太后给康熙这位姑母招了个驸马。但康熙早已知道,他的亲生父母是冒辟疆与董年,他和这位姑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坚持要娶其为妃。当时有御史力谏,认为这有悖于人伦。但康熙却一意孤行。事隔一年,竟下圣旨,封姑母为“淑妃”。由此可知,康熙对冒辟疆与董年为其亲生父母是坚信不疑的。

(5)康熙命令收回冒氏“逸园”。

“逸园”是冒氏家族的祠堂。冒辟疆庶弟冒裔,背着冒辟疆,将“逸园”低价出卖。1684年9月,冒辟疆向康熙提及此事,康熙回京之后,指使盐政裘充美给他完成三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收回冒氏宗祠“逸园”。于是,裘充美和翰林韩菼、巡抚汤斌等人共同商量如何以官府名义出面解决此事。但冒辟疆认为,当年收买“逸园”者是巧取豪夺,如今也不要用强夺的方式解决问题,坚持出高价收回“逸园”。这让裘充美十分感动,他特意撰文,叙述此事经过,并刻石纪念。现在,我们从《冒辟疆全集》中还能读到裘充美的这篇碑文。

(6)康熙对冒氏族人关爱备至。

1684年9月,冒辟疆将孙子冒浑介绍给康熙,引起了康熙的特别关爱和提携。《潜徽录》中有冒辟疆写给冒浑的诗,诗曰:“绮年何意学从戎,万里扶摇一诺中。”这说的是冒浑年青英俊,本不想投笔从戎,只因为康熙轻轻一诺,冒浑在广阔天地里飞黄腾达了!据如皋县志所载,冒浑带着儿子冒重光一道远征。经过短短五年,冒浑成为从一品的武官,并被封为侯爵。冒辟疆也因此被封为光禄大夫。

1699年,康熙在龙舟上接见了冒辟疆的堂叔冒蒙求,并恩赐冒蒙求“月告存,日有秩”六个大字。此语出自《书·礼王制》:“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其中,“告存”即告知存在之意;“有秩”即长久之意。“月”和“日”合并则为“明”字。这六个字说的是大明王朝长久存在之意。

1707年,冒辟疆之子、康熙同父异母的哥哥冒丹书七十寿辰。据《潜徽录》所载,康熙将冒丹书全家,包括冒褒、冒裔两位叔叔,都请到皇宫里,举行了祝寿活动。由此可见康熙对兄长的一片深情。

(7)康熙对父母之乡的官员给予特殊礼遇。

如皋县令董廷荣,是冒辟疆的好朋友。他任期已满后,仍不见新的任命下来。为此,冒辟疆让董廷荣带着他写给康熙的信去京朝见康熙。董廷荣就凭此信得到康熙钦见,还恩赐他一件珍珠龙衣。因此,冒辟疆非常感动,作诗二首,以纪其事。这二首诗都是写给董廷荣的。第一首诗中写道:“姓字高标御座前。”这是说董廷荣获得殊荣,他的尊姓大名在康熙皇帝面前突出地显示出来了。第二首诗中写道:“竚看朝端沐龙光。”在这一诗句下面,还加了注语:“艺祖解珍珠盘龙衣赐之。”“艺祖”一词见诸《书·舜典》一书中,指的是“巡守四岳”的舜。康熙南巡回京,冒辟疆便用“艺祖”来称呼他。试问:如果不是生父冒辟疆信荐,康熙能见董廷荣并恩赐龙衣吗?

(8)康熙把京城“善法寺”更名为“定慧寺”。

康熙六岁时就随生母董年和姨妈董小宛来到如皋,为祖母祝七十大寿;三十一岁时,作为当朝皇帝,微服私访如皋。如皋是他生父的衣胞之地,是他生父和姨妈共同生活多年的地方,是他生母十分喜爱的地方。这样,如皋便成了康熙心田上永远磨灭不了的一方圣土。1702年,康熙下令将京城辽代的“善法寺”更名为“定慧寺”,并将如皋“定慧寺”释兰谷和尚即溥畹带到京城“定慧寺”。康熙还为京城“定慧寺”题了“慈恩广覆”四个大字,不言而喻,这是在怀念亲生父母冒辟疆与董年。

(9)康熙对生父冒辟疆治水建议言听计从。

冒辟疆深深懂得,治理水患关系到国计民生。他的父亲冒起宗曾经是几十万大军的监军,守护、治理黄河。1684年9月,冒辟疆向康熙提及治理黄河和淮河的问题。康熙一回京就派遣工部尚书大司空孙屺瞻负责治理水患,并要冒辟疆参与治水工程。冒辟疆已七十四岁高龄,他带上儿子冒丹书一道上阵,不辞辛劳,前后奋斗了五年,终于大功告成。事后,冒辟疆感慨万千,并赋诗一首,诗中写道:“知我最深称世讲(谓方虎司业),啣恩特厚媿儿曹。虞翻释憾秋千上,满幅吴绫泻海涛。”这意思是说,方虎司业,你是最了解我的,我仅是趁机会向儿子进言治理水患,谁知他说动工就动工,这一恩情特别厚重,我对儿子实在有愧啊!现在我内心像荡秋千一样,又像是海涛翻腾,实在是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才能释放满腹遗憾。冒辟疆作为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10)康熙积极推进汉满和谐。

清兵入关,以野蛮的手段,实施残酷的屠杀政策,造成深重的民族灾难,汉满积怨很深。康熙完全明白自己周身流淌的是大汉民族的血。身为大清皇帝,康熙努力化解民族矛盾。他到金陵时,首先到明孝陵吊祭。这是一项很有政治胸怀的举动。他组织了强大、精干的班子编修《明史》。康熙还到泰山朝拜,去孔庙祭孔,极力提倡以国学为主体的儒家治国理念。康熙努力弘扬民族文化。他命令彭定球等人,编纂《全唐诗》。所有这些举措,都促使民族矛盾缓解,推动了社会发展。康熙积极推进民族和谐,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康熙对自己的身世认定是明确的,也是可信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他给自己所作的这一身世结论。

(二)康熙近臣证实冒辟疆与董年是康熙的亲生父母。

关于康熙的身世,康熙的近臣是一清二楚的。认真研读他们的有关文字记载,对认定康熙的身世,至关重要。

(1)韩菼的证言。

韩菼(1637-1740),江苏苏州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迁礼部尚书,并任日注官,成为康熙朝夕不离的近臣。他是冒辟疆的学生,曾在如皋水绘园居住六年。因此,他笔下的文字,其史学价值非同一般。

冒辟疆于1693年离世,其墓志铭由冒辟疆之子冒嘉穗、冒丹书提供素材,韩菼撰写,康熙钦定。据《冒氏宗谱》记载,为撰冒辟疆墓志铭一事,韩菼给冒嘉穗、冒丹书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两句话说得既含蓄又明确。一句话是“令先慈贤行不便详列”。这就是说,冒辟疆正妻苏元芳的贤行是不宜多说的。因为生下康熙的不是苏元芳,而是董年;而董年又不能写。还有一句话是“尚欲为三兄作序”。这“三兄”是谁?没有他人,正是康熙。冒嘉穗、冒丹书,是韩菼的两位兄长;康熙比韩菼年龄小得多,以“兄”称之,以示敬重。他这句话说得更直截了当了,这篇墓志铭,我韩菼仅是操笔而已,实际上是康熙钦撰的。试问:如果不是冒辟疆的亲生儿子,康熙能为冒辟疆亲自撰写墓志铭吗?

冒辟疆墓志铭中写道:“嘉穗、丹书俱能读父书,以孝谨世其家,有万石二子风。”万石二子,指西汉石奋及其四子皆官至二千石,而汉景帝号为万石,人称“万石君”。这样,韩菼十分巧妙地把冒辟疆的儿子嘉穗、丹书的身份亮相了。其弟是康熙皇帝,那么他的两个哥哥自然具有皇家风范了。这也正是康熙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其亲生父亲盖棺定论的墓志铭中记载下来了。

冒辟疆墓志铭中还写道:“子嘉穗,贡监生,……丹书,廪贡生,……将以康熙甲戌冬十二月葬先生于城东万花园祖墓之左,……今康熙中……。”在分别写到嘉穗和丹书,两次亮出康熙大名之后,落下千钧一笔:“视彼三公子,所得为何如?”粗一看,冒辟疆只有两个儿子,怎么写成三个儿子了呢?韩菼没有写错,他两次提及的康熙,不正是冒辟疆的儿子吗?韩菼这支笔也太厉害了,把不允许明明白白说出去的事,在这篇铭文里又不能不说的事,就这样巧妙地说出来了。文稿到了康熙手里,也毫无异议地通过了。韩菼写出康熙的生父是冒辟疆;康熙也认定自己的生父是冒辟疆。

(2)陈鹏年的证言。

陈鹏年(1663-1723),湖南湘潭人。康熙四十二年任江宁知府,后受康熙之命,督促修《冒氏宗谱》。陈鹏年深深感到,修《冒氏宗谱》,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他在康熙五十五年孟春写于长沙的序文中说:“而石渠、天禄阁欲询之故老者,亦将有采择焉。”石渠、天禄是两个阁名,原为汉代宫中藏书室,以此指国家图书馆要收藏《冒氏宗谱》,以便皇帝查阅故老者,有据可查。这一句话就泄露了天机:《冒氏宗谱》怎么要进皇家图书馆呢?清朝皇帝为什么要查阅《冒氏宗谱》呢?陈鹏年对其中的奥秘是十分清楚的,但又不能说得十分明白。

陈鹏年在这篇序文中,还写了这样一段话:“尝诵吾乡茶陵相国之铭,曰‘冒氏不见氏族书,不知何许人。’噫,是说也,单宗后门之士恶闻之。然历元至今,如皋氏族之盛之伟,孰有加于冒氏者哉?”这茶陵相国就是康熙的老师熊赐履,也是冒辟疆的挚友。陈鹏年引用他“不知何许人”这句话,这是“明知故问”,其意特别强调,《冒氏宗谱》中有个人没有写进去,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正是康熙!陈鹏年进而借题发挥,满怀感慨地说,哎哟,这种说法,就是要开后门才能进《冒氏宗谱》,康熙听了一定是很不高兴的!你看,从元朝开始,直到如今,在如皋各氏族中,哪个能比得上冒氏家族这样强盛、这样伟大的?陈鹏年的这番话,决不是凭空而来。他在江宁为官时,同江宁织造曹寅很熟悉。曹寅把同自己一道长大的康熙的身世告诉陈鹏年了,所以,陈鹏年才能写出上述寓意深长的文字。

(3)陈维崧的证言。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清文学家。他认冒辟疆为义父,长期在冒府居住。他没有经过科举考试,直接由冒辟疆向康熙推荐,当上翰林院检讨。所以,陈维崧在给冒辟疆的信中写道:“这是开朝以来旷世未有的异数。”

陈维崧在冒辟疆的孙子满月之际,作长歌志喜。长歌中写到冒辟疆的儿子谷梁(即嘉穗):“谷梁鬑鬑颇有髭,作人醇谨得家法。出口謇讷无微词,毕万之后定尔尔。”陈维崧把冒辟疆写成了“毕万”。毕万是晋国大夫,他的后代是魏国的开国国君。这就标明了,冒辟疆的儿子康熙是绝了大清血脉、断了大清后嗣香火的开国国君。陈维崧借典喻今,既揭示了真情,又不让人抓住把柄。

陈维崧在1664年作长歌《秦箫曲》,讲冒辟疆一生和清廷相交的故事。“一生总为秦箫误”“十匹红罗红刺天”,说冒辟疆用十匹红罗装饰成红楼,用一生工夫著作《红楼梦》,让这“秦箫曲”响遍大江南北,唱响朝廷内外,让人们都知道历史的真相。“有眼只读帝京篇”“却与黄金不相识”,说的是人们只知道大清怎么样、怎么样,但“黄金”在哪里,根在哪里,人们都不懂得。“殿中朝贵皆知音”“会须一曲送上天”,说的是当今朝廷权贵如李天馥、梁清标、龚鼎孳、吴梅村等等,都是冒辟疆的知音,他们会把其引吭高歌的“秦箫曲”送到“天上”,即在朝的康熙皇帝,在天之灵董小宛。“好将并石摩云调”“歌出贞姬烈士心”,说的是冒辟疆从石头里迸发出来的、响遏行云的“秦箫曲”,唱出了一代巾帼英雄的非凡情怀。董年是顺治妃子,封为“贞妃”,而对冒辟疆来说,则称之谓“贞姬”。陈维崧一篇《秦箫曲》,用文学语言,写下了大清王朝这样一段秘不可宣的真实历史。

(4)李天馥的证言。

李天馥(1635-1699),安徽合肥人。清康熙三十年(1692)为武英殿大学士,当过日注官。董小宛收集的三百余首古宫词,李天馥保存下来,加上自己收集的一百余首,采取集句形式,形成一百二十首古宫词。这本书,后来作为珍本保存。李天馥作为日注官,他没有在其诗文中透露任何有关信息。但他运用集古人诗句写成的一百二十首古宫词,却成了破译历史谜团的利器。读他的这一百二十首集句诗,或者是暗示董小宛和董年姐妹俩进宫,或者是寓意康熙是冒辟疆与董年的儿子这一历史事实。

古宫词八十一首:“银河一带水悠悠,月过南宫渐映楼。心寄碧沉空婉娈,晓屏无睡待牵牛。”“心寄碧沉空婉娈”,选自唐刘沧《洛神怨》。因为李天馥知道冒辟疆自喻为曹子建,而把他的心爱之人董小宛和董年视作娥皇和女瑛两位“洛神”。刘诗中还有“片月青楼落未央”之句,而董氏姐妹都在青楼中生活过,而后都去了皇宫。这未央宫是秦朝皇宫,暗示吕不韦和赵姬生了秦始皇之事,实指冒辟疆与董年生了康熙之事。如此非凡的弥天之事,仅凭一首诗就具体生动地表述出来了。

(5)熊赐履的证言。

熊赐履(1635-1709),湖北孝感人。他是康熙的老师,冒辟疆的挚友。熊赐履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冒氏不见氏族书,不知何许人。”这种存疑之语,在宰相熊赐履心中决不是一个问题。他说的“不见”,正是应该见诸《冒氏宗谱》;他说的“不知”,正是他全知。问题是应该见诸《冒氏宗谱》的这个人,而又是决不能写进《冒氏宗谱》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皇帝康熙!熊赐履发出这千钧一问,实际是破解了当世一大谜团。作为当朝宰相说出的当朝皇帝的身世,当然是完全可信的。

熊赐履有一封给冒辟疆的回信,信中写道:“画笔颁到,焚香展玩,如瞩王乔笙臂,缥缈霄端,又如游目芝田松盖间。”这里的“颁”,作“赏赐”解;更说到“焚香展玩”。一位当朝宰相,对一名如皋文人,怎么会崇敬到如此地步?这十分生动地表明,冒辟疆是当朝皇帝康熙的亲生父亲。熊赐履对他这样崇敬,是理所当然的了。

(6)吴伟业的证言。

吴伟业(1609-1672),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入清后官国子祭酒。他是冒辟疆的好朋友。吴伟业在1660年《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双寿序》中写道:“余获交于贤士大夫不为少矣,流离世故十不一存。幸与辟疆生长东南,年龄相亚。君方始衰,吾已过二。昔人所谓‘遗种之叟’,吾两人足常当之耳。”把他这“遗种之叟”四个字展开来说,就是我吴伟业把女儿嫁给了明太子朱慈烺,朱慈烺和我女儿生下的儿子为朱三太子,我为大明王朝遗下了种子。你冒辟疆与董年生的玄烨小龙子,这是为大汉民族遗下了种子。吴伟业用“遗种之叟”四个字,生动地记载了冒辟疆与董年生下玄烨小龙子的历史事实。

上述六人,都是康熙的近臣,都对康熙的身世了如指掌,禁不住要把事实真相告诉世人。于是,借助诗文,对这一历史事实作了尽责的巧妙的交代。

(三)康熙之后清朝历代帝王都念念不忘冒氏家族。

1723年,康熙离世。而后一个个继位者,对冒氏家族取何态度,也是判断康熙身世的一把重要标尺。

(1)雍正提携冒重光。

雍正登基后不久说了这样的话:“从前有句妖言说道:‘帝出三江口’,……。”如皋是长江、淮河和东海合拢之处,雍正称作“三江口”。其父皇康熙从未说过有关他的身世之说为“妖言”,而雍正说了。雍正还对曹寅的儿子发出警告:“不要坏了朕的声名。”为了坐稳大清江山,他违心地说出了这样的话。但他又把父皇来自何方说得如此具体,更显得“欲盖弥彰”了。

但是,雍正是说归说,做归做。冒重光是冒辟疆的重孙,是雍正的侄子,因而对其十分青睐,让他当侍卫,在乾清宫由怡亲王引荐,并且特授直隶蓟州营都司。冒重光在雍正三年迁“固关参将”,三品武官,并在固关有所作为,仅过五个月,雍正授其“河州副将”,还在养心殿召见了他,赐御书“福”字。特别是雍正还亲自解下杂佩件给冒重光系上。雍正的这些举动,足以表明,对冒氏家族,对来自“三江口”的人,他情有独钟。

(2)乾隆微服私访到如皋。

1736年,乾隆登基。他也把传播很广的康熙身世之说,说成是“山野妖言”。这为的是让自己坐稳大清皇帝宝座。为此,他还采取了几项举措。一是将雍正御制国书《大义觉迷录》宣布为特号禁书。因为此书有涉及康熙身世的内容。二是肆行文字狱。凡是涉及到有关康熙身世的文字,或销毁,或删改。冒辟疆的《同人集》被删除了百分之九十。三是冒氏祭田由朝廷直管改为冒氏家族自管。康熙建冒氏祠堂后,还设立祭田二百八十二亩零三分,一直由皇府派人管理;到乾隆十三年(1748),下放给冒氏家族管理了,怕有关议论无休难止。

从表面上看,乾隆的这些动作是想厘清同冒氏家族的关系;而实际上,乾隆又怎么也割不断同冒氏家族的情愫。1751年,乾隆私访如皋。他这次也是学爷爷康熙微服私访。他在如皋为明万历年间因贤臣张居正错案牵连继而纠正的顺天府尹钱藻御赐“正大光明”匾额。

乾隆是康熙最宠爱的孙子。康熙所以把皇位传给雍正,就是因为看上了这个孙子。弘历(即乾隆)六岁时就把康熙十分喜爱的周敦颐的《爱莲说》背得烂熟,而且还能说清自己对此文的深刻认识,同其爷爷康熙心心相印。莲花,在康熙心中就是董氏姐妹花。

(3)嘉庆恩赐冒南金恩骑尉。

1796年,嘉庆继承皇位。嘉庆十五年(1810)十月二十七日发诰敕一道,圣旨曰:“朕惟尚德崇功,……冒南金,尔曾祖冒重光原系副将,雍正七年征伊犁阵亡,钦奉特旨,赏给恩骑尉,与尔承袭,世袭罔替。”冒南金已是冒辟疆第六代人了。嘉庆想起冒重光而嘉奖其后代冒南金,让他袭任恩骑尉,而且颁旨为世袭制。试问:如果嘉庆不知道曾祖父康熙是冒辟疆的儿子,他能让其后代沐如此隆恩、享如此荣光吗?

(4)咸丰恩赐冒清柱恩骑尉。

1851年,咸丰坐上大清皇帝宝座。冒辟疆是1693年离世的,距咸丰上任已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了。但是,作为大清皇帝咸丰,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了冒氏家族。他在上任后的第二年,为冒南金之子冒清柱“以祖重光功袭恩骑尉。”这样,冒辟疆曾孙的曾孙,还因为冒辟疆的缘故,荣享浩荡皇恩。咸丰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同治、光绪,也都对冒氏家族怀着特殊的感情,这里不一一叙述了。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大清王朝从康熙开始的一代代帝王,如皋是他们心中的一方圣土;冒氏家族是他们念念不忘的非凡一族。他们对如皋、对冒氏家族的这种特殊情感,都缘于冒辟疆与董年生下了一代圣祖康熙。

(四)冒辟疆承认他与董年是康熙的亲生父母。

冒辟疆作为康熙的亲生父亲,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他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但是,他又按捺不住自己,总想把这件世人关注的事对世人有个交代。于是,他使用了他擅长的曲笔,把真情实况说清楚了。

(1)冒辟疆自称为“千岁”之人。

冒辟疆在七十九岁时写的《菊饮倡和》诗中说道:“我闻饮菊水,能令颜色好。人死寿千岁,苟生不为宝。”人死之后,都要封为“千岁爷”,可能吗?但冒辟疆很自信。因为他的儿子康熙是“万岁爷”。冒辟疆相信他的这个儿子会在他死后把事实真相讲明白,追封他为“千岁爷”。

(2)冒辟疆自称为“遗种”之人。

扬州知府卞永吉一直在招隐,他希望冒辟疆出仕大清朝廷。但冒辟疆断然拒绝。他给卞永吉复信说:“顾乃独眷遗种之老,不忘山泽之癯。”

冒辟疆在《介眉先生过访见投答和》诗中写道:“叹息薄海内,遗种更余某”“谤书满江南,不过张其丑”“伤心不忍言,石阙终在口”“今古所无事,咸为一身有”。这些诗句说的是,某某(指康熙)是我遗下的种子,此事现在已是满城风雨,路人皆知。而我现在也十分伤心,毕竟宫殿中的事都在我口中,这是自古至今都没有经过的事情,现在都集中到我身上来了。

冒辟疆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私交甚笃。他写了一首五言长诗《赠孔东塘博士》,诗中写道:“矧余遗种老,兹幸逢燕许。”这是说,况且我是一个遗种老人,这次逢上这样的盛宴,我是感到很荣幸的。

1683年,扬州知府卞永吉和盐台裘充美一定要冒辟疆去京城编明史,硬留他在扬州住了一百八十天。冒辟疆称有足疾,拒绝出仕,结果让儿子冒丹书出任此职。这次在扬州举办了广陵倡和,冒辟疆作《大中丞余公解裘歌》,在这首长歌中,他又写道:“系我遗种之老民,五月披裘歌负薪。”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冒辟疆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遗种”之人。这就是说,他与董年生下了康熙,这是遗下了明王朝的种子,汉民族的种子。

(3)冒辟疆自称为“羲皇上人”。

王士禛(1634-1711),号阮亭,山东桓台人。官至刑部尚书。他在康熙元年(1662)写给冒辟疆的信中说:“遥忆先生暨其年、谷梁、青若诸子坐水绘庵中,鱼鸟亲人,不翅作羲皇上人之想。”称冒辟疆为“羲皇上人”,而冒辟疆也正是以此自称的。他在《施使君招集内署西园即席分韵三爻》一诗中写道:“平生上皇民,敢负此燧巢。”“平生上皇民”五个字,简洁明了地说清了自己的身份,我冒辟疆本来就是上皇的巢民,也就是皇帝上面的巢民,即“羲皇上人”。

何谓“羲皇上人”?羲皇,指的是伏羲氏。古人想像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故隐逸之士以“羲皇上人”自称。东晋陶渊明就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冒辟疆自称为“羲皇上人”,也完全符合他隐居冒氏“逸园”、誓不出仕大清朝廷的实际。但是,冒辟疆自称“羲皇上人”的最主要的意涵还不在于此。“羲皇上人”中的“羲”字同康熙之“熙”既同音又近义。“上人”,在如皋方言里,既泛指父亲与母亲,又专指父亲。这样,冒辟疆自称为“羲皇上人”的意思就十分明确了:我冒辟疆是康熙皇帝的父亲!

(4)冒辟疆自称为“老龙”之人。

冒辟疆在《水绘庵六忆歌》中写道:“不特移石兼移松,九鬣苍鳞蟠老龙。”这就是说,我住的水绘园这块地方,不必特别移来石头和松树了,有九鬣苍鳞盘绕着我这老龙就可以了。冒辟疆是康熙皇帝的老子,所以他自称为“老龙”。当时,除了冒辟疆,其他任何人都不敢这样称呼自己。

(5)冒辟疆总是要显示自己是皇父之人。

1684年9月,康熙到如皋认父之后,许多达官贵人,包括工部尚书等一、二品大员,在迎接冒辟疆时,不但亦步亦趋,而且倒退着走路,俨然是一副见太上皇的姿态。这种情况,被李天馥知道了。于是,李天馥以《行路难》为题,作诗八首,送给冒辟疆。现在这八首诗仅存三首,其中五首可能因内容太直白,被销毁了。从仅存的三首诗中可以得知,李天馥是在劝告冒辟疆为人不要太高调,说话做事不要太张扬;否则,会坏事的,会害了康熙的。他还建议冒辟疆就如何治国理政,多做些研究,给康熙多提一些好意见,以稳固康熙的皇位。李天馥是康熙的近臣,又是冒辟疆的挚友。冒辟疆把李天馥的话听进去了。

于是,冒辟疆潜心研读史书,写出了《天子以四海为家论》《读史须识治乱之机论》。他写道:“岂非勲格于皇天而私犹存于有我欤,而又能以四海为一家哉?”“彼以一家之父子有以异于四海之父子乎?一家之兄弟有以异于四海之兄弟乎?一家之夫妇有以异于四海之夫妇乎?”“为人君者而读史,则制治未乱,保邦未危,虽在明盛而不忘风雨飘摇之忧,此帝王格心之业也。”冒辟疆这两篇文章都出于一个动机,这就是教导康熙如何当皇帝。他对康熙说,你认我为老子,这是私的,要认天下父母为父母,认天下子女为子女。作为皇帝,你要认真读读历史,常怀忧患意识,治乱于未然。天下敢有这样对皇帝讲话的吗?有,这就是冒辟疆!他用皇帝老子的口吻,摆出了一副皇帝老子的派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坐在皇位上的康熙进行训教。这可谓是旷古奇文!而康熙听从了其亲生父亲的至理良言,推行满汉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开创了“康乾盛世”。

(6)冒辟疆送古砚给康熙。

冒辟疆作《毕载积使君古砚歌》一首。诗中写道:“君持此砚献天子,好上金泥玉检书。”诗句表明,冒辟疆是委托毕载积使君把自己的一方古砚送给康熙的。康熙自认是朱由检之化身。朱由检死于1644年3月18日,康熙生于1654年3月18日。这“玉检书”即是康熙御笔书。

上述种种事实,充分地表明,冒辟疆完全承认康熙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五)冒辟疆的文友们纷纷记载冒辟疆与董年生下康熙一帝。

康熙的亲生父母是冒辟疆与董年,大清朝廷是极力掩盖这一事实真相的。但是,深知内情的冒辟疆的文友们,纷纷作诗为文,把这铁一般的事实记载下来了。

(1)冒辟疆送董年进京。

戴移孝是冒辟疆收养的孤儿。他在《甲午秋遇辟翁年伯于金陵客舍感赋》诗中写道:“桃叶渡头秋水清,几同先子濯长缨。枕戈支剑扶王室,对策横经旅帝廷。书仿鹿蟠驱贼寇,人推牛耳告同盟。谁知一旦危巢破,不复携琴到广陵。”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几次在桃叶渡同你冒老伯洗濯长缨,以缚苍龙。你和你的盟友们都磨刀霍霍,枕戈支剑,决心匡复大明皇室。你把你“遗种”怀孕的董年送上清廷,这种对策是“横经”,而不是“正经”。你的目的要效仿鹿蟠来驱逐满清贼寇,而众人又推你为执牛耳的首领。但是,冒大伯你要知道,这样行事十分危险,一旦计谋被识破,你还能提着琴到扬州逍遥吗?

康熙是在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的。戴移孝作此诗是在顺治十一年秋天。此诗所载之事是真实可信的。有专家将康熙同冒辟疆和顺治的画像进行了科学的对比分析。康熙同冒辟疆,其形、其神,如同出一模;康熙同满族人顺治,毫无相似之处。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作为参考。

(2)冒辟疆与董年生下康熙,被称为“虾子作龙儿”。

张煌言作《建夷宫词》,共八首诗,其中一首写道:“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虾”,在满语中是“侍从”的意思。董小宛入宫后,先是孝庄皇太后的侍从,后来成为襄亲王的王妃。此时董小宛和顺治打得火热,并掌控了顺治,还出计让已怀孕的董年进京。董年生下的是男孩,康妃生下的是女孩。曹寅母亲孙氏大娘作为保姆和曹寅的表兄弟的李煦之母一起,实施“掉包计”,把董年生的男孩说成是康妃生的;把康妃生的女孩给董小宛作义女。这就是“错将虾子作龙儿。”“虾子作龙儿”,不仅是张煌言说出来了,而且冒辟疆的诸多文友写诗作文也提及此事。尽管是天大秘事,怎么也瞒不住了。

(3)冒辟疆被称为“遗种叟”。

顾道含在《巢翁先生八十大寿诗以祝之》中写道:“风雅于今晦似烟,葆持遗种赖颐年。”诗中把“保”故意写成“葆”。这就是说,冒辟疆做的这件风光高雅非同寻常的大事,直到如今还隐晦着不大白于世;明朝的种子、汉族的种子能保持下去,也是依赖于“千里草”董年呵!

在《潜徽录》中有许纳陛以《祝冒巢民八十》为题作的诗:“粟帛颁来下紫宸,恰逢大耋庆余春。前朝留得称遗叟,昭代相传是逸民。……”诗一开头就写得很清楚,为了庆贺冒辟疆八十大寿,帝王宫里也赏赐粟帛。为什么?因为你冒辟疆是明朝遗下的、又是为汉族留下种子的老者,你将是一位世代相传的名声赫赫的隐居之人。

举上述两例,可以看出,“遗种”一说,不仅出自冒辟疆之口,而且见诸他人之文。“遗种”一事,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4)冒辟疆被称为“羲皇上人”。

冒辟疆的诗友张渊懿《巢民先生七十荣寿赋祝》诗中写道:“侧闻广陵冒先生,驰驱艺苑垂令名。笔墨词采妙天下,诗坛酒社推干城。……阅历春秋七十年,风流潇洒若神仙。虚阁披襟或长啸,晴窗企脚自高眠。……先生自是羲皇人,娱情山水乐天真。……”张渊懿这首诗,特别点明“先生自是羲皇人”。

张圮授在《奉题巢翁老伯还朴斋》诗中写道:“七十多年山水福,先生才是傲羲皇。”七十年来,冒辟疆纵情山山水水誓不为清廷之官,而以作“羲皇上人”为骄傲。张圮授进一步将冒辟疆自认“羲皇上人”的本意说得明明白白了。

(5)冒辟疆被比作“王昌”。

冒辟疆的诗友吴山涛在《辟疆先生招同诸名流讌集阅如君夫人书画赋此为寿》诗中写道:“载得班姬书画船,玉台湘管是香奁。隔江择婿休嫌晚,已嫁王昌十五年。”

冒辟疆的诗友汪耀麟在《巢翁先生如君蔡女罗三十诗十二首》第九首写道:“曾买长安宝镜圆,芙蓉自绣晚灯前。回思初嫁王昌日,斗草于今十五年。”

冒辟疆的诗友许汝霖在《和辟疆先生见赠原韵》诗中写道:“吟屐东西到草堂,少年争欲嫁王昌。入山一自忘时日,谱笛还能叶羽商。綸阁寄书凭朔雁,篱门种菊傲南霜。闲同朱老寻香径,杖挈红藤六尺长。”

以上三位诗人所写之诗都写于1676年,都把冒辟疆比作“王昌”。此外,还有钱谦益、吴梅村等人,也把冒辟疆称作“王昌”。王昌,新莽末赵国邯郸人,本以卜相为业。后来,他自称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立为汉帝。他们把冒辟疆比作“王昌”,用意则显而易见了。这就是说,冒辟疆把自己的儿子作为顺治的儿子,并登上大清皇位,这便是康熙。

(6)冒辟疆被称作“老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因冒辟疆推荐,康熙破格给白衣秀才授国子监博士。他在给冒辟疆的信中写道:“先生云中龙马,海上鸾鹤。”

《潜徽录》中有冒辟疆的好友邓林梓作的《匿峰庐记》说道:“人皆指此匿峰庐者,伏龙凤雏隐于其中,江干车马无日无之,逃名而名归焉,其又何能终匿,以此庐为墙东乎?”

冒辟疆的好友汪鹤孙以《壬戌冬日过东皋访巢民先生水绘庵中赋赠十章和曹秋岳先生原韵》为题,作诗十首,其中第二首写道:“平生重风烈,大义在君亲。击笏消奸胆,看碑识党人。燕安非尔志,龙性岂能驯。极目沧桑感,忧心类小旻。”他还在这十首诗后补上一记:“巢民先生为一代大儒,文章气节,矫矫自命。……幸获登龙门,瞻风范,盘桓浃月,重荷殷勤,因抒俚词,以志景仰,知不足以颂扬高风于万一也矣!”

冒辟疆的这些好友们,不仅称其为“龙”,甚至还说他具有“龙性”。因为冒辟疆的儿子康熙皇帝是“龙”,“龙生龙”,其老子当然也是“龙”了。

(7)冒辟疆被称作“万年”。

冒辟疆的好友高世泰《寄寿巢民先生五十双寿》诗写道:“东皋世业老松筠,敝屣公孤草莽臣。击竹山头怀义士,迷花物外友高人。万金散尽胸方展,一诺平生谊独真。最是缟綦同德者,石交合颂八千春。”

冒辟疆八十大寿时,许多名贤达士、鸿公钜卿都赋诗为文,祝他千秋不朽。

冒辟疆的诗友顾道含《巢翁先生八十大寿诗以祝之》写道:“庄诵南华祝大椿,八千岁月朴巢春。郁葱不害容鼯鼠,拜屈应知重后人。自有风云尝翊护,远招鸾凤作比邻。采芝撷秀朝元日,坐咏黄虞集盛宾。”

冒辟疆的文友宋实颖,写了《冒辟疆先生八帙乞言》,热情地颂扬了冒辟疆的为人与为文。此文最后写道:“非然者岂犹是翩翩豪迈,主奉千金,客称万年,……。”这里说的“主”,是指康熙皇帝。

康熙在位,他是皇帝,是“万岁”;他的亲生父亲冒辟疆被称作“八千岁”、“万年”,也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冒辟疆八十大寿时,康熙还送上千两银子以示祝贺,这不光是显示这场寿庆规格之高, 而且充分显示了康熙对其生父的孝顺之情。

(8)冒辟疆被说成其“子若孙”。

冒辟疆的好友戴洵,江苏常熟人。他在《赠别冒巢民先生序》中写道:“先生,今之有道者也。登其堂,充栋而插架者,为先生之藏书;有光陆离,轶韩而驾杜者,为先生之诗古文;高冠奇服,则义而称先者,为先生之友;凤毛麟角,连珠而比玉者,为先生之子若孙。”康熙1654年出生,冒辟疆已四十四岁了,算是老来得子,两人之间年龄相差两代人,所以,被说成“子若孙”。而戴洵特别指出,冒辟疆的这个儿子是难得一见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是“连珠而比玉”的帝王之人。

(9)冒辟疆被认为“逃名”。

冒辟疆八十大寿倡和,郭麟定诗云:“水绘传经接后贤,骚坛一脉到今延。三千食客贫犹胜,八十逃名老更坚。月下何曾放好句,花前无日不张筵。连翩共唱开元曲,还朴先生庆大年。”诗中明显是在为冒辟疆抱不平。他如今已是八十岁的人了,大清朝廷还没有公开说出他是康熙的生父,还没有让其大名回到正位。郭麟定用“逃名”二字说出了这一不该掩盖的事实。

总而言之,冒辟疆与董年生了康熙,这是客观存在,掩盖不了、否认不了的。现在,揭开这一历史真相,是对历史负责,也是给民间世代相传的话题有个符合实际的交代。特别是清兵入关以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康熙以身作则,大力推进民族团结,从而开创了中华民族百年辉煌,号称“康乾盛世”。记取这一重要历史经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一笔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迈步在伟大的新时代,我们照样可以从难与伦比的中华文明史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

2021年8月5日至21日初稿于南京

9月1日至15日修改于无锡

9月20日至23日再改于上海

12月27日至28日审定于如皋

(原载2022年2月28日和3月1日《江南时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4: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栊翠庵红梅花之谜
播报文章

小梅侃易经
关注
2019-11-29 10:14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已经折腾好久了,你再不进来,我快受不了啦!
已经折腾好久了,你再不进来,我快受不了啦!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作者:龍乡
一、真事隐去之“圣恩寺”旁“真假山”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和第五十回,在涉及妙玉的描写中都提到了梅花,这使妙玉和梅花紧密地连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的指向,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者说是作书人在通过这种指向引导读者寻找到这位历史人物。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宝玉被罚到栊翠庵妙玉处折红梅;“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声称自己“收的梅花上的雪”,都体现了梅花之于妙玉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然而“玄墓蟠香寺”所隐指的“天寿圣恩禅寺”并没有梅花,欲要收“梅花上的雪”,就必须去与玄墓山同为一山的北峰邓尉山,因为那里满山遍植梅花,自古就是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实“蟠香寺”的“蟠”字是形容梅花的虬枝,“香”字是指从梅花上传出的芬芳,因而“蟠香寺”亦隐指邓尉山。而作书人又让李纨说妙玉的修身处“栊翠庵的红梅有趣”,还罚宝玉去折红梅,俨然栊翠庵就是蟠香寺、就是邓尉山。
那么,就很有必要对邓尉山进行一番探寻了。
邓尉山,因相传东汉太尉邓禹曾隐居于此而得名。邓禹(2年一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而《红楼梦》中贾雨村曾言,他们贾氏这一支出自东汉的贾复。贾复(9年一55年)字君文,南阳邓州冠军县人,东汉初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新朝末年,贾复加入绿林军,正是通过邓禹的引荐,归服了后来光复刘汉江山的光武帝刘秀。而邓尉山又俗名光福山,亦隐含了“光复(福)”之意。
以前在拙文中已经两次提到第四十回,探春居处那幅米襄阳的《烟雨图》两边,挂的颜鲁公墨迹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下联的“泉石”,也是“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之一,在拙文《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已经作过阐述,此谜的真正谜底实际上是指字巨川,号常石子的鲁王监国朱以海。上联的“烟霞”实际上指的就是邓尉山满山遍野的梅花。而“颜鲁公”三个字则是对该副对联的注解:“鲁”是隐指鲁王朱以海,“颜鲁公”是指颜真卿,因其为唐朝人,于此处就是为了借这个“唐”字隐指唐王朱聿键。此二人在南明的弘光政权灭亡后,分别建立了“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政权,这就是南明出现的“一帝一监国”。

其中,那些明朝的大臣们之所以推举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朱聿键是南阳人,希望他能像同是南阳人的光武帝刘秀“光复”刘汉江山一样,“光复”朱明江山。
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多个导向都指向了隆武帝朱聿键,与此契合的是,圣恩寺东北一百多米处的“真假山”,亦起着同样的引导作用。真假山本是一座形似假山的真山,其结构是典型的太湖石天然而成。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千里之外的南阳,却有一座形似真山的假山,而且是由典型的太湖石人工堆砌而成。此假山名曰王府山。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将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分封到南阳。在年幼的朱桱未就藩前,便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王府。同时命人从太湖湖底捞出大量的奇石,水运陆载北上到达南阳,在王府的花园内开始建造假山。永乐二年(1404)以南阳卫治改建,名曰王府山。永乐六年(1408)唐王朱桱方就藩南阳。其八世孙正是后来的隆武帝朱聿键。
二、天寿圣恩寺之妙玉之谜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从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对妙玉的口述中,以万峰时蔚禅师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妙玉的介绍进行演绎,隐隐约约地使邓尉山及圣恩寺出现在读者眼前。
从第四十一回,妙玉冷笑中对黛玉的回答,使深隐的隆武帝朱聿键,在邓尉山及真假山初现真容。
那么第五十回,宝玉被罚到栊翠庵折红梅一段,及第六十三回,邢岫烟解说妙玉为何自称“槛外人”和“畸人”,则是告诉读者,妙玉所影射之人就是隆武帝朱聿键。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后,宝玉发现了妙玉送来的粉笺子字贴儿,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后经邢岫烟介绍,妙玉因喜欢范成大的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自称“畸人”。表面看“槛外人”是说脱离了名利世俗羁绊之人,不再有七情六欲的烦恼。然而,妙玉的判词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则明显是对妙玉脱离世俗欲念的否认。
关于“门槛”的读音是有讲究的,清初之前念作“门限”,之后才通常念为“门坎”。而“槛”字在古诗词中出现时,都念四声jiàn,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代表了栏杆。同时“槛”的另一种解释是囚笼和监牢。作书人在此处就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表面上是“槛外人”,实际上表示的是“从监牢出来之人”。栊翠庵的“栊”字与“槛”字的含义是相同的,就是作书人对这种解释的强调与肯定。这一切正是为了暗指在凤阳府皇室监狱中住了八年的朱聿键,于1644年被释放出狱。加上此前的朱聿键在12岁时,被祖父老唐王朱硕熿于承奉司中囚禁的16年,其44年的人生,竞有24年是在监禁中度过的,除了朱聿键谁还能担起“槛外人”的称号呢?
而妙玉又自称“畸人”,是借庄子为宋国蒙地人,“蒙”即如今的蒙城,地处朱氏发源地柘城,和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凤阳之间,以此暗示妙玉影射了朱明皇室之人。

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生产六安茶的六安州在庐州府,庐州府又归凤阳府管辖,而老君眉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所谓“我不吃六安茶”,隐指的是朱聿键因在1636年起兵勤王,违犯了藩王不许拥兵的规矩,被关进凤阳府皇室监狱八年后的1644年,因崇祯在三月十九日殉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大赦天下,在庐州府总兵广昌伯刘良佐的奏请下,朱聿键被释放并封为南阳王。“不吃六安茶”乃不堪回首之意。妙玉说的“知道,这是老君眉”,是隐喻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后,朱聿键于闰六月在福建的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妙玉判词中“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说的就是朱聿键为了摆脱郑芝龙,去汇合何腾蛟,于1646年八月在汀州被满清俘获,绝食而亡。
三、“真假山”之邢岫烟之谜
邓尉圣恩寺旁边的真假山上,有明朝吴县教谕、石湖人卢熊命名并题刻的八景,分别是“神狮出岫”,“海涌门”,“汲砚泉”,“涵辉洞”,“峭壁岩”,“螺髻峰”,“流云洞”,“凌空桥”。其中“神狮出岫”和“流云洞”,可说就是“邢岫烟”这个名字的来源之一。

且看书中邢岫烟的口述:“……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份。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竞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这番话开头讲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等语,既是妙玉和邢岫烟之间的关系,也是“天寿圣恩寺”与“真假山”的关系。可是这种关系,是在暗喻什么呢?
天寿圣恩寺作为明朝的皇室寺庙,妙玉在这里出家修炼,就是为了影射朱聿键的身份。从邢岫烟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妙玉和邢岫烟是有共同的特殊经历的。既然知道了妙玉影射的是朱聿键,那么朱聿键与谁才有这种相同的特殊经历呢?这个人叫何腾蛟!

南明重臣何腾蛟(1592一1649),字云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言:“云无心似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也是邢岫烟名字的第二个来源。或者可以这么说,作书人将何腾蛟的名字通过”真假山”而演变出了邢岫烟这个名字。从而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朱聿键与何腾蛟,就如同妙玉和邢岫烟,也如同圣恩寺和真假山。
崇祯时期,广西黎平县人何腾蛟,以举人身份做到了南阳知县的位置,当时朱聿键被封为唐王后,在王府起高明楼,招募贤士,对何腾蛟非常赏识看重,两人过从甚密。邢岫烟言中的“我们投亲去了”,是暗指何腾蛟因母病故,辞官回乡守丧。说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是暗指朱聿键违背明朝藩王不许养兵的惯例,起兵勤王,而被投入凤阳府皇室监狱。说“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则是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后,对何腾蛟这的老相识给予了充分信任和极大的重用:已是湖广总督的何腾蛟,又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封定兴伯,统领五省兵马。将这些对比妙玉和邢岫烟的经历,两者之间别无二致。
再看第五十回,邢岫烟、李纹和薛宝琴分别以“红梅花”为韵各写了一首七律。邢岫烟写的是: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这首诗首联的上句是说桃杏花尚未开,指的自然是正月。与下句结合起来,隐指的是1649年正月,何腾蛟先是在湘潭被俘,绝食七日后,在长沙从容中被满清杀害。临刑前何腾蛟口占《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凤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细细品味之下,就会发现,这首诗与邢岫烟的《咏红梅花》简直就是姊妹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一模一样。
当日在湘潭,何腾蛟被清兵包围之时,端坐马上厉声喝叱:“我就是何督部,死也该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奴辈不得沾污我!”
因此,在解读邢岫烟的七律时,需要结合何腾蛟的《绝命诗》,以及隆武帝时期他与朱聿键隔着大庾岭未能联合一处,致使复国梦断的那种彻入心肺的惨痛。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
那么,李纹与薛宝琴写那两首《咏红梅花》又是表达的什么呢?这需要到解读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之第七首《青冢怀古》时再说详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4: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寿圣恩禅寺
高岚
2017-10-10 阅读3421
  在苏州有大大小小许多寺院,你去过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寺、重元寺,你知道光福的圣恩寺吗?
圣恩禅寺,初创于唐天宝年间。元末万峰莅山,承传临济一脉。历代古德高僧辈出,梵宇辉煌,帝王驻跸,翰墨飘香。
如今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殿、还元阁、钟楼、念佛堂……次第修复,古寺再现昔日名蓝之貌,古刹重振临济祖庭之风。
圣恩寺,在光福镇西南,玄墓山南麓,坎上村西北。可以在入光福镇的十字路口,见光福上海宾馆处左转入山;也可以由司徒庙前公路向东折南,沿着小公路抵寺;也可以在光福镇坐652公交车到陈家湾站下,向前走上200多米即到。
部队把守大门,入寺不需门票,仅需登记身份证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4: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栊翠庵红梅花之谜
播报文章

小梅侃易经
关注
2019-11-29 10:14
红楼梦学刊杂志电子版 吾喜电子杂志
红楼梦学刊杂志电子版 吾喜电子杂志
偶然救了一个女孩,没想到竟是领导女儿,自此.....
偶然救了一个女孩,没想到竟是领导女儿,自此.....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作者:龍乡
一、真事隐去之“圣恩寺”旁“真假山”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和第五十回,在涉及妙玉的描写中都提到了梅花,这使妙玉和梅花紧密地连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的指向,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者说是作书人在通过这种指向引导读者寻找到这位历史人物。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宝玉被罚到栊翠庵妙玉处折红梅;“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声称自己“收的梅花上的雪”,都体现了梅花之于妙玉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然而“玄墓蟠香寺”所隐指的“天寿圣恩禅寺”并没有梅花,欲要收“梅花上的雪”,就必须去与玄墓山同为一山的北峰邓尉山,因为那里满山遍植梅花,自古就是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实“蟠香寺”的“蟠”字是形容梅花的虬枝,“香”字是指从梅花上传出的芬芳,因而“蟠香寺”亦隐指邓尉山。而作书人又让李纨说妙玉的修身处“栊翠庵的红梅有趣”,还罚宝玉去折红梅,俨然栊翠庵就是蟠香寺、就是邓尉山。
那么,就很有必要对邓尉山进行一番探寻了。
邓尉山,因相传东汉太尉邓禹曾隐居于此而得名。邓禹(2年一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而《红楼梦》中贾雨村曾言,他们贾氏这一支出自东汉的贾复。贾复(9年一55年)字君文,南阳邓州冠军县人,东汉初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新朝末年,贾复加入绿林军,正是通过邓禹的引荐,归服了后来光复刘汉江山的光武帝刘秀。而邓尉山又俗名光福山,亦隐含了“光复(福)”之意。
以前在拙文中已经两次提到第四十回,探春居处那幅米襄阳的《烟雨图》两边,挂的颜鲁公墨迹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下联的“泉石”,也是“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之一,在拙文《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已经作过阐述,此谜的真正谜底实际上是指字巨川,号常石子的鲁王监国朱以海。上联的“烟霞”实际上指的就是邓尉山满山遍野的梅花。而“颜鲁公”三个字则是对该副对联的注解:“鲁”是隐指鲁王朱以海,“颜鲁公”是指颜真卿,因其为唐朝人,于此处就是为了借这个“唐”字隐指唐王朱聿键。此二人在南明的弘光政权灭亡后,分别建立了“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政权,这就是南明出现的“一帝一监国”。

其中,那些明朝的大臣们之所以推举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朱聿键是南阳人,希望他能像同是南阳人的光武帝刘秀“光复”刘汉江山一样,“光复”朱明江山。
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多个导向都指向了隆武帝朱聿键,与此契合的是,圣恩寺东北一百多米处的“真假山”,亦起着同样的引导作用。真假山本是一座形似假山的真山,其结构是典型的太湖石天然而成。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千里之外的南阳,却有一座形似真山的假山,而且是由典型的太湖石人工堆砌而成。此假山名曰王府山。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将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分封到南阳。在年幼的朱桱未就藩前,便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王府。同时命人从太湖湖底捞出大量的奇石,水运陆载北上到达南阳,在王府的花园内开始建造假山。永乐二年(1404)以南阳卫治改建,名曰王府山。永乐六年(1408)唐王朱桱方就藩南阳。其八世孙正是后来的隆武帝朱聿键。
二、天寿圣恩寺之妙玉之谜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从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对妙玉的口述中,以万峰时蔚禅师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妙玉的介绍进行演绎,隐隐约约地使邓尉山及圣恩寺出现在读者眼前。
从第四十一回,妙玉冷笑中对黛玉的回答,使深隐的隆武帝朱聿键,在邓尉山及真假山初现真容。
那么第五十回,宝玉被罚到栊翠庵折红梅一段,及第六十三回,邢岫烟解说妙玉为何自称“槛外人”和“畸人”,则是告诉读者,妙玉所影射之人就是隆武帝朱聿键。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后,宝玉发现了妙玉送来的粉笺子字贴儿,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后经邢岫烟介绍,妙玉因喜欢范成大的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自称“畸人”。表面看“槛外人”是说脱离了名利世俗羁绊之人,不再有七情六欲的烦恼。然而,妙玉的判词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则明显是对妙玉脱离世俗欲念的否认。
关于“门槛”的读音是有讲究的,清初之前念作“门限”,之后才通常念为“门坎”。而“槛”字在古诗词中出现时,都念四声jiàn,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代表了栏杆。同时“槛”的另一种解释是囚笼和监牢。作书人在此处就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表面上是“槛外人”,实际上表示的是“从监牢出来之人”。栊翠庵的“栊”字与“槛”字的含义是相同的,就是作书人对这种解释的强调与肯定。这一切正是为了暗指在凤阳府皇室监狱中住了八年的朱聿键,于1644年被释放出狱。加上此前的朱聿键在12岁时,被祖父老唐王朱硕熿于承奉司中囚禁的16年,其44年的人生,竞有24年是在监禁中度过的,除了朱聿键谁还能担起“槛外人”的称号呢?
而妙玉又自称“畸人”,是借庄子为宋国蒙地人,“蒙”即如今的蒙城,地处朱氏发源地柘城,和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凤阳之间,以此暗示妙玉影射了朱明皇室之人。

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生产六安茶的六安州在庐州府,庐州府又归凤阳府管辖,而老君眉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所谓“我不吃六安茶”,隐指的是朱聿键因在1636年起兵勤王,违犯了藩王不许拥兵的规矩,被关进凤阳府皇室监狱八年后的1644年,因崇祯在三月十九日殉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大赦天下,在庐州府总兵广昌伯刘良佐的奏请下,朱聿键被释放并封为南阳王。“不吃六安茶”乃不堪回首之意。妙玉说的“知道,这是老君眉”,是隐喻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后,朱聿键于闰六月在福建的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妙玉判词中“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说的就是朱聿键为了摆脱郑芝龙,去汇合何腾蛟,于1646年八月在汀州被满清俘获,绝食而亡。
三、“真假山”之邢岫烟之谜
邓尉圣恩寺旁边的真假山上,有明朝吴县教谕、石湖人卢熊命名并题刻的八景,分别是“神狮出岫”,“海涌门”,“汲砚泉”,“涵辉洞”,“峭壁岩”,“螺髻峰”,“流云洞”,“凌空桥”。其中“神狮出岫”和“流云洞”,可说就是“邢岫烟”这个名字的来源之一。

且看书中邢岫烟的口述:“……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份。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竞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这番话开头讲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等语,既是妙玉和邢岫烟之间的关系,也是“天寿圣恩寺”与“真假山”的关系。可是这种关系,是在暗喻什么呢?
天寿圣恩寺作为明朝的皇室寺庙,妙玉在这里出家修炼,就是为了影射朱聿键的身份。从邢岫烟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妙玉和邢岫烟是有共同的特殊经历的。既然知道了妙玉影射的是朱聿键,那么朱聿键与谁才有这种相同的特殊经历呢?这个人叫何腾蛟!

南明重臣何腾蛟(1592一1649),字云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言:“云无心似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也是邢岫烟名字的第二个来源。或者可以这么说,作书人将何腾蛟的名字通过”真假山”而演变出了邢岫烟这个名字。从而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朱聿键与何腾蛟,就如同妙玉和邢岫烟,也如同圣恩寺和真假山。
崇祯时期,广西黎平县人何腾蛟,以举人身份做到了南阳知县的位置,当时朱聿键被封为唐王后,在王府起高明楼,招募贤士,对何腾蛟非常赏识看重,两人过从甚密。邢岫烟言中的“我们投亲去了”,是暗指何腾蛟因母病故,辞官回乡守丧。说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是暗指朱聿键违背明朝藩王不许养兵的惯例,起兵勤王,而被投入凤阳府皇室监狱。说“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则是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后,对何腾蛟这的老相识给予了充分信任和极大的重用:已是湖广总督的何腾蛟,又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封定兴伯,统领五省兵马。将这些对比妙玉和邢岫烟的经历,两者之间别无二致。
再看第五十回,邢岫烟、李纹和薛宝琴分别以“红梅花”为韵各写了一首七律。邢岫烟写的是: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这首诗首联的上句是说桃杏花尚未开,指的自然是正月。与下句结合起来,隐指的是1649年正月,何腾蛟先是在湘潭被俘,绝食七日后,在长沙从容中被满清杀害。临刑前何腾蛟口占《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凤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细细品味之下,就会发现,这首诗与邢岫烟的《咏红梅花》简直就是姊妹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一模一样。
当日在湘潭,何腾蛟被清兵包围之时,端坐马上厉声喝叱:“我就是何督部,死也该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奴辈不得沾污我!”
因此,在解读邢岫烟的七律时,需要结合何腾蛟的《绝命诗》,以及隆武帝时期他与朱聿键隔着大庾岭未能联合一处,致使复国梦断的那种彻入心肺的惨痛。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
那么,李纹与薛宝琴写那两首《咏红梅花》又是表达的什么呢?这需要到解读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之第七首《青冢怀古》时再说详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5: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栊翠庵红梅花之谜
播报文章

小梅侃易经
关注
2019-11-29 10:14
红楼梦学刊杂志电子版 吾喜电子杂志
红楼梦学刊杂志电子版 吾喜电子杂志
偶然救了一个女孩,没想到竟是领导女儿,自此.....
偶然救了一个女孩,没想到竟是领导女儿,自此.....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作者:龍乡
一、真事隐去之“圣恩寺”旁“真假山”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和第五十回,在涉及妙玉的描写中都提到了梅花,这使妙玉和梅花紧密地连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的指向,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者说是作书人在通过这种指向引导读者寻找到这位历史人物。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宝玉被罚到栊翠庵妙玉处折红梅;“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声称自己“收的梅花上的雪”,都体现了梅花之于妙玉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然而“玄墓蟠香寺”所隐指的“天寿圣恩禅寺”并没有梅花,欲要收“梅花上的雪”,就必须去与玄墓山同为一山的北峰邓尉山,因为那里满山遍植梅花,自古就是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实“蟠香寺”的“蟠”字是形容梅花的虬枝,“香”字是指从梅花上传出的芬芳,因而“蟠香寺”亦隐指邓尉山。而作书人又让李纨说妙玉的修身处“栊翠庵的红梅有趣”,还罚宝玉去折红梅,俨然栊翠庵就是蟠香寺、就是邓尉山。
那么,就很有必要对邓尉山进行一番探寻了。
邓尉山,因相传东汉太尉邓禹曾隐居于此而得名。邓禹(2年一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而《红楼梦》中贾雨村曾言,他们贾氏这一支出自东汉的贾复。贾复(9年一55年)字君文,南阳邓州冠军县人,东汉初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新朝末年,贾复加入绿林军,正是通过邓禹的引荐,归服了后来光复刘汉江山的光武帝刘秀。而邓尉山又俗名光福山,亦隐含了“光复(福)”之意。
以前在拙文中已经两次提到第四十回,探春居处那幅米襄阳的《烟雨图》两边,挂的颜鲁公墨迹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下联的“泉石”,也是“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之一,在拙文《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已经作过阐述,此谜的真正谜底实际上是指字巨川,号常石子的鲁王监国朱以海。上联的“烟霞”实际上指的就是邓尉山满山遍野的梅花。而“颜鲁公”三个字则是对该副对联的注解:“鲁”是隐指鲁王朱以海,“颜鲁公”是指颜真卿,因其为唐朝人,于此处就是为了借这个“唐”字隐指唐王朱聿键。此二人在南明的弘光政权灭亡后,分别建立了“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政权,这就是南明出现的“一帝一监国”。

其中,那些明朝的大臣们之所以推举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朱聿键是南阳人,希望他能像同是南阳人的光武帝刘秀“光复”刘汉江山一样,“光复”朱明江山。
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多个导向都指向了隆武帝朱聿键,与此契合的是,圣恩寺东北一百多米处的“真假山”,亦起着同样的引导作用。真假山本是一座形似假山的真山,其结构是典型的太湖石天然而成。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千里之外的南阳,却有一座形似真山的假山,而且是由典型的太湖石人工堆砌而成。此假山名曰王府山。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将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分封到南阳。在年幼的朱桱未就藩前,便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王府。同时命人从太湖湖底捞出大量的奇石,水运陆载北上到达南阳,在王府的花园内开始建造假山。永乐二年(1404)以南阳卫治改建,名曰王府山。永乐六年(1408)唐王朱桱方就藩南阳。其八世孙正是后来的隆武帝朱聿键。
二、天寿圣恩寺之妙玉之谜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从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对妙玉的口述中,以万峰时蔚禅师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妙玉的介绍进行演绎,隐隐约约地使邓尉山及圣恩寺出现在读者眼前。
从第四十一回,妙玉冷笑中对黛玉的回答,使深隐的隆武帝朱聿键,在邓尉山及真假山初现真容。
那么第五十回,宝玉被罚到栊翠庵折红梅一段,及第六十三回,邢岫烟解说妙玉为何自称“槛外人”和“畸人”,则是告诉读者,妙玉所影射之人就是隆武帝朱聿键。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后,宝玉发现了妙玉送来的粉笺子字贴儿,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后经邢岫烟介绍,妙玉因喜欢范成大的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自称“畸人”。表面看“槛外人”是说脱离了名利世俗羁绊之人,不再有七情六欲的烦恼。然而,妙玉的判词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则明显是对妙玉脱离世俗欲念的否认。
关于“门槛”的读音是有讲究的,清初之前念作“门限”,之后才通常念为“门坎”。而“槛”字在古诗词中出现时,都念四声jiàn,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代表了栏杆。同时“槛”的另一种解释是囚笼和监牢。作书人在此处就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表面上是“槛外人”,实际上表示的是“从监牢出来之人”。栊翠庵的“栊”字与“槛”字的含义是相同的,就是作书人对这种解释的强调与肯定。这一切正是为了暗指在凤阳府皇室监狱中住了八年的朱聿键,于1644年被释放出狱。加上此前的朱聿键在12岁时,被祖父老唐王朱硕熿于承奉司中囚禁的16年,其44年的人生,竞有24年是在监禁中度过的,除了朱聿键谁还能担起“槛外人”的称号呢?
而妙玉又自称“畸人”,是借庄子为宋国蒙地人,“蒙”即如今的蒙城,地处朱氏发源地柘城,和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凤阳之间,以此暗示妙玉影射了朱明皇室之人。

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生产六安茶的六安州在庐州府,庐州府又归凤阳府管辖,而老君眉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所谓“我不吃六安茶”,隐指的是朱聿键因在1636年起兵勤王,违犯了藩王不许拥兵的规矩,被关进凤阳府皇室监狱八年后的1644年,因崇祯在三月十九日殉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大赦天下,在庐州府总兵广昌伯刘良佐的奏请下,朱聿键被释放并封为南阳王。“不吃六安茶”乃不堪回首之意。妙玉说的“知道,这是老君眉”,是隐喻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后,朱聿键于闰六月在福建的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妙玉判词中“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说的就是朱聿键为了摆脱郑芝龙,去汇合何腾蛟,于1646年八月在汀州被满清俘获,绝食而亡。
三、“真假山”之邢岫烟之谜
邓尉圣恩寺旁边的真假山上,有明朝吴县教谕、石湖人卢熊命名并题刻的八景,分别是“神狮出岫”,“海涌门”,“汲砚泉”,“涵辉洞”,“峭壁岩”,“螺髻峰”,“流云洞”,“凌空桥”。其中“神狮出岫”和“流云洞”,可说就是“邢岫烟”这个名字的来源之一。

且看书中邢岫烟的口述:“……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份。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竞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这番话开头讲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等语,既是妙玉和邢岫烟之间的关系,也是“天寿圣恩寺”与“真假山”的关系。可是这种关系,是在暗喻什么呢?
天寿圣恩寺作为明朝的皇室寺庙,妙玉在这里出家修炼,就是为了影射朱聿键的身份。从邢岫烟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妙玉和邢岫烟是有共同的特殊经历的。既然知道了妙玉影射的是朱聿键,那么朱聿键与谁才有这种相同的特殊经历呢?这个人叫何腾蛟!

南明重臣何腾蛟(1592一1649),字云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言:“云无心似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也是邢岫烟名字的第二个来源。或者可以这么说,作书人将何腾蛟的名字通过”真假山”而演变出了邢岫烟这个名字。从而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朱聿键与何腾蛟,就如同妙玉和邢岫烟,也如同圣恩寺和真假山。
崇祯时期,广西黎平县人何腾蛟,以举人身份做到了南阳知县的位置,当时朱聿键被封为唐王后,在王府起高明楼,招募贤士,对何腾蛟非常赏识看重,两人过从甚密。邢岫烟言中的“我们投亲去了”,是暗指何腾蛟因母病故,辞官回乡守丧。说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是暗指朱聿键违背明朝藩王不许养兵的惯例,起兵勤王,而被投入凤阳府皇室监狱。说“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则是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后,对何腾蛟这的老相识给予了充分信任和极大的重用:已是湖广总督的何腾蛟,又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封定兴伯,统领五省兵马。将这些对比妙玉和邢岫烟的经历,两者之间别无二致。
再看第五十回,邢岫烟、李纹和薛宝琴分别以“红梅花”为韵各写了一首七律。邢岫烟写的是: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这首诗首联的上句是说桃杏花尚未开,指的自然是正月。与下句结合起来,隐指的是1649年正月,何腾蛟先是在湘潭被俘,绝食七日后,在长沙从容中被满清杀害。临刑前何腾蛟口占《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凤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细细品味之下,就会发现,这首诗与邢岫烟的《咏红梅花》简直就是姊妹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一模一样。
当日在湘潭,何腾蛟被清兵包围之时,端坐马上厉声喝叱:“我就是何督部,死也该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奴辈不得沾污我!”
因此,在解读邢岫烟的七律时,需要结合何腾蛟的《绝命诗》,以及隆武帝时期他与朱聿键隔着大庾岭未能联合一处,致使复国梦断的那种彻入心肺的惨痛。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
那么,李纹与薛宝琴写那两首《咏红梅花》又是表达的什么呢?这需要到解读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之第七首《青冢怀古》时再说详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5:57 , Processed in 0.0669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