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x-16薛文宣敬远+薛文定颂远+】慎终追远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慎终追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论语》新解(16):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阿晖禅说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通常解释: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以上解释狭隘了,我们的古汉文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象义、本义、引申义,字字珠玑,而且都有普遍意义。如果都像以上这样定性的单一解释,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按照通常解释:“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很容易让人误解。把“慎终追远”当成了“民德归厚”的原因。“慎终追远”最终是为了“民德归厚”,又是一个愚民思想,谨慎的办理父母丧礼和祭祀祖宗那还是为了教化于民。 如果给父母谨慎的办理丧事和追念祖宗带着这些目的性,那这个“慎终追远”的忠孝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是真慎终吗,真追远吗?这种解释的思想传承下来就是人们做啥都流于表面,都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而并不是真心实意。面子很光鲜,里子很肮脏。面子上的一套却都带着背后另外的目的。这种解释流毒无穷。 像以上的解释多数都是来自朱熹的《论语注解》,朱熹对这句话怎么解释的?他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也就是说,朱熹认为这里的 “终” 是寿终,“远”当祖先。他认为“慎终追远”说的是对“丧礼”的“慎”和对“祭祖”的“追”。这样解释对不对呢?不能说错,狭隘单一化了,过于表面。就导致我们后人学古文看他们注解就理解歪了,不能深入地理解到古人说这话的深刻含义和普遍的意义,不能正解正念正思维。 (1)慎终追远。 “慎”的本义是“小心、谨慎”,引申为忧虑、忧惧、务必。这个字也通“顺”字,有遵循、依顺的意思。“终”,初始是线索的终端,引申为结果。 “慎终”要谨慎小心结果。有“终”必然有“始”,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终”而忽略了或者看不到“始”,有始才有终。始终,一阴一阳。“慎终”必然“慎始”。 要想一件事出现好的结果就必然要有好的开始。一件事情开始了,话说出去了能带来多大的后果,这应该是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的。有个成语叫“慎始善终”。古人教人做事都非常重视开头,那头开好了可能万事大吉,头开不好可能万劫不复,这就叫“慎终慎始”。 佛家有“凡夫畏果”,“果”,即结果,而“菩萨畏因”,“因”,即起因。菩萨知道因果不空,为了避免坏的结果出现,在起因上谨慎,起心动念上就谨慎,因不坏,结果自然不坏。 “慎终”有两层含义: 一、在一件事未做或者话未说之前要“慎终”。 “慎终”为了能够“慎始”。“慎始慎终”才能“善始善终”。 一件事还没事做或话还没说之前考虑下后果,这是“慎终”,考虑了可能出现的后果能负责吗?然后再做再说也不迟,这是“慎始”。事没做或者话没说之前要“慎始慎终”,继而开始做或者说了之后才可能“善始善终”。从“慎始慎终”到“善始善终”就是“因果规律”。 二、在一件事已做或者话已说之后的结果角度来说要“慎终”。 一件事已经完成结果出现了,也要“慎终”。 终点也是起点,睡一觉起来整理好床铺被子,吃完饭洗好碗筷,出门之前把门锁好,家里的电器拔掉插头避免火灾。对待父母的丧礼要竭尽全力,这都是慎终。每件事情的“终”都是下一件事情的“始”,有一个好的“终”才会有下一个更好的“始”。做好这些小事就是修行功夫,功夫就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始终如一地“慎始慎终”,就避免了很多的麻烦和过错。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开始的,但是难得有一件事情有结局。 《道德经》中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不能做到“慎终慎始”。 “追远”,“追”的《说文》意思“逐也”,追逐,追赶;引申为追求、追思。“远”,本义是距离远,引申为时间久远、意义深远、志向高远。 祭祀祖先是“追远”,追求实现远大的志向也是“追远”,思考一件事物的前因也是“追远”。 我们吃饭的时候想到每一粒米都来自于农民伯伯辛苦的劳作播种,工人开动机器的辛苦地加工,厨师的细心劳作,大自然的馈赠,经过了很多的工序才有我们碗里的饭,这叫“追远”。如此自然就不会浪费,就充满了感恩之心。 你对每一件事从时间、距离、过程去追思它背后的历史渊源的一点一滴和它的深远意义都是一个“追远”的过程。 (2)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一“归”字用的妙。它的本义:女子出嫁,由于出嫁后不久就回娘家省亲习惯,归的意思是返回,返本归元。 “民德厚” 是民之本性,人本有之性德,不是谁的恩赐和馈赠。“民德”原本就深厚,只需要返本归元就好了。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只要统治阶级做到了不折腾,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不要乱发号施令,生活行为归于简朴、简单、自然、无为、好静,那么民德自然就彰显了,民德就归于了原本的深厚,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民之欲望和巧智都是被引导出来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老子对这些看的非常透,只是能理解并依教奉行的人实在太少了。 曾子是说要以身作则,只要能做到“慎终追远”,那就会“民德归厚”。 圣贤、君王、大夫、君子如果都能以身作则,语言行为形成“慎终追远”的习惯,做出表率就会引导民去“慎终追远”,继而全民就返璞归真了,民德就开化了,君德和民德都归于深厚,自然就会家国兴旺、政通人和。 重新解释如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小心地对待结果,因慎终而慎始,形成追思久远的意义,这种风气形成了,那么民德自然回归醇厚。”
编辑于 2023-11-25 21:55・IP 属地重庆
论语(书籍)
论语导读(书籍)
论语译注(书籍)
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0
慎终追远,汉语成语,拼音:shèn zhōng zhuī yuǎn,意思是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自《论语·学而》。
中文名慎终追远
拼 音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近义词慎终思远
出 处《论语·学而》 [1]
注 音ㄕㄣˋ ㄓㄨㄥ ㄓㄨㄟ ㄩㄢˇ [1]
目录
1释义
2出处
3例句
释义
播报
编辑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2]
出处
播报
编辑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3]
例句
播报
编辑
《陈书·司马申传》:“慎终追远,钦若旧则,阖棺定谥,抑乃前典。” [4]
唐·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皆笃行纯孝,慎终追远。” [5]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上书‘慎终追远’。”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