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5: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红楼梦幻】】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作者经历了什么“梦幻”?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20-07-28 08:39:10)
标签: 吴梅村 张岱 董说        分类: 《红楼梦》新解
——《红楼梦》说文解词(2)

作者:至真斋主

我在《<红楼梦>甲戌本“凡例”到底起什么作用?》一文结尾说:“‘凡例’的第五条因为透露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信息量还是蛮大的,需要深入解读。”那么,“凡例”第五条都有哪些重要信息呢?我在这篇及今后的文章中会逐一解读。作者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短短的一句话就有三个关键词:“梦幻”、“真事隐”和“石头记”。今天我只解读作者所经历的“梦幻”。


《红楼梦》作者经历了什么“梦幻”?


梦,可以是真的做了一个梦,也可以是把眼见的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成是像梦一样。幻,基本意思是“奇异的变化”。比如,幻相,是变化了的景象。“梦幻”一词,如果不考虑具体语境,可以理解成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或者经历了一场奇异的变化,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梦幻一样。根据《红楼梦》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这个“梦幻”有不可直说的内容,也就是禁忌内容,就采取了隐写的方式撰成一部百八十万字的书,书中人物众多,故事连贯,情节精巧,说明作者是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变故比作一场“梦幻”。这不是虚幻的梦,而是像梦幻一样的现实。

那么,作者所经历的“梦幻”到底是什么呢?这就产生歧义了。主流的观点是,作者经历了家族“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生活,最后因犯事被抄家,“树倒猢狲散”家败人散,感觉就像梦幻一样,于是就以自己家族梦幻般的经历为蓝本写成了这部书。这样理解也确有一定道理,因为《红楼梦》的表面故事写的就是贾家这个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然而,作者明确说了这是敷演的“假语村言”,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作者自云说得很明确:“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也就是说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是“真事隐”,即作者把“真事”隐在了书中,我们要靠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的线索,把隐藏在书中的“真事”索隐、考证出来。作者写《石头记》这部书的目的不是要我们看他敷演的“假语村言”表面故事,而是要我们看他隐写的“真事”。作者为了让我们看到他隐写的“真事”,就要在书中给我们设置“机关”“破绽”“线索”,让我们把隐写的“真事”找出来。作者还唯恐我们不能找到“机关”“破绽”“线索”,有时候就干脆直白地说出来,比如宝玉给芳官理个满清头,还叫她“耶律雄奴”“野驴子”。这段情节只要稍有文史知识就知道在嘲讽影射满清统治者。还有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看过《聊斋志异》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清初,清人的笔记多有记载。在上一篇文章和以前写的其他文章,我们多次论证过《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书中交代很多人物出生于“末世”,批书人的批语也多处提到“末世”,这个“末世”指的就是明朝末期。警幻仙姑让贾宝玉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这些未来命运的“簿册”,让他饮“千红一窟”茶,“万艳同杯”酒,这跟通灵玉嘲讽诗说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是一个意思,就是隐喻明末清初为争夺统治权的厮杀,造成生灵涂炭,白骨如山的悲惨情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绝不是指一个家族的悲惨命运,也不是一个家族命运的夸张说法。就主流红学认为的隐写曹家事来说,曹家被抄家也根本没发生“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惨景。要说是一个家族的悲惨命运也只能说是朱明皇家才贴切,在明末清初,朱明皇家被农民军和清军双重杀戮死者数以万计。在中国古汉语中,“十”、“百”、“千”、“万”都是表示数量多、程度高的虚数词,说“千红”就不只是上千,一万、几十万都可以。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来形容明末清初死亡几千万人的惨景再恰当不过了。

《红楼梦》作者经历了什么“梦幻”?
(清军让汉人剃发易服)

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影射的也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新红学的创始人俞平伯先生晚年在《评<好了歌>》一文中指出:“《<好了歌>解注》与《红楼梦》不相当,不是由于偶然的。一、广狭不同。《红楼梦》既是小说,它所反映的面是有限的,总不外乎一姓或几家的人物故事。《好了歌》则不同,它的范围很广,上下古今、东南西北,无所不可。《红楼梦》故事自然包孕其中,它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粟而已。妙在以虚神笼罩全书,如一一指实了,就反而呆了。二、重点不同。《红楼梦》讲的是贾氏由盛而衰,末世的回光返照,衰而不复盛。然而《解注》的意思却不是那样,它的重点正在衰而复盛上,却不与《红楼梦》本书相抵触,因得旺气者另一家也。”1986年11月,俞平伯先生受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香港三联书店之邀访问香港。此次香港之行,俞平伯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索隐派与自传说闲评》,他说:“到底谁写《红楼梦》?依我个人之见,《红楼梦》的完成,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它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如不能认清这一点,评注只能是越来越乱,分歧也只会越来越大。从上述三点看两派(注:指索隐派和自传说)得失,显然有着共通之处和共同的疑惑。追踪他们共同的疑惑,源远流长,历时二百年,这绝非出自偶然,是与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有关。”

俞平伯先生敏锐地看出了甄士隐《<好了歌>解注》对结局的预示和内涵,是与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有关。如果把《红楼梦》仅仅当做一个或几个大家族盛衰的故事,那就与《<好了歌>解注》的预示不符。按照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一个家族衰亡了,另一个家族兴起了,这岂不是在影射朝代更迭吗?“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王朝的覆灭,新的王朝兴起。在此处批书人也说:“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就不是指一家一户的兴衰,而是因为改朝换代会影响天下所有人的命运。在皇权时代,权力更迭就像走马灯一样上去了又下来。而明末清初的权力争夺更加魔幻,大明、大清、大顺、大西,四个统治集团争夺全国统治权,于是上演了“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惨剧、魔幻剧。对于个人命运来说,有的人先仕明朝,后仕大顺,没多久又降清,这样的经历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很魔幻。在《红楼梦》中,用真真国女孩的诗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来影射朱明王朝的覆亡,满清王朝的兴起。用薛宝琴的《西江月》咏絮词“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来影射南明抗清斗争的偃旗息鼓。

《红楼梦》作者经历了什么“梦幻”?
(张岱)

明清易代在当时的明遗民看来也如同“梦幻”一般。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早年过着豪华富贵的公子生活。甲申明亡以后,他就躲到剡溪山中隐居,过着贫苦的生活,并埋头著书。康熙四年(1665年),69岁的张岱回想起过去奢华不羁的经历。怀着忏悔的心情,为自己写下《自为墓志铭》:“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大意是:“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美丽的婢女和美少年,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他在《陶庵梦忆序》中又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大意是:“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

吴伟业是明朝崇祯四年(1631)榜眼,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虽然朝内党争激烈,但是受到崇祯帝的恩宠,他的官阶却一直在步步上升。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顺治十年(1653),在清廷的威逼下他不得不仕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他被任命为《顺治大训》纂修官,《内政辑要》纂修官等。每天置身在皇宫,眼前熟悉的场景经常触动他的情思,唤起他的回忆,他仿佛在梦游故国,眼前浮现出崇祯帝当年“亲御经筵”的情景,恍如梦幻一般。他在《风流子·掖门感旧》一词写道:“咸阳三月火,新宫起、傍锁旧莓墙。见残甓废砖,何王遗构,荒荠衰草,一片斜阳。记当日,文华开讲幄,宝地正焚香。左相接班,百官陪从,执经横卷,奏对明光。至尊微含笑,尚书问大义,共退东厢。忽命紫貂重召,天语琅琅。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从容晏笑,拜谢君王。十八年来如梦,万事凄凉。”对吴伟业来说,先仕明朝,后仕清朝,“十八年来如梦”,唏嘘感伤。

《红楼梦》作者经历了什么“梦幻”?
(董说)

董说是明末小说家。明亡后,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从他改的名字就流露出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就像南宋遗民郑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董说是小说《西游补》的作者,他还好记梦,曾成立梦社,并作《梦社约》,还有专写梦的《昭阳梦史》、《梦乡志》等书,在奇异的梦幻世界中透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创作小说《西游补》与此有关。明亡后,他多次做过这个惊险的梦:“梦而登天,未至,下视白云如地,因坠云上,驰走数十里,误踏破云,堕水畔。”改立新朝几十年了,他还常常在梦中高声惊叫……董说的这个梦跟《红楼梦》中甄士隐、贾宝玉做的梦何其相似!甄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话尤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可卿救我!’慌得袭人等众丫鬟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

《红楼梦》作者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撰此《石头记》一书”,这“梦幻”对作者来说一定是刻骨铭心,终身不忘。这“梦幻”就是作者隐写的内容,我们解读这部书就是要把“梦幻”的内容破解。批书人也一再提示我们“梦幻”在本书的重要性。在第一回楔子文前,有批语:“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在甄士隐做梦到太虚幻境,提到警幻时,有批语:“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5: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木石前盟”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20-03-26 14:29:42)
标签: 林黛玉 贾宝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龍乡

细说“木石前盟”

只要对《红楼梦》稍微有所了解,就知道此书表面上大体讲的是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故事。分别被称为“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小说第三十六回,因袭人“出去走走”,宝钗过去坐在了睡着的宝玉身边,拿起袭人绣的鸳鸯“替他代刺”,“只刚做了两三个花辮,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且不论最后结果如何,从“宝玉在梦中喊骂”声里可以看出,宝玉只认可“木石姻缘”,排斥厌恶“金玉姻缘”。这种“喜厌”当然反映的也是作者的观点,也代表着《红楼梦》隐藏的主旨思想。“木石姻缘”自然也是“木石前盟”,其于宝玉心中是什么位置,在作者心中同样是什么位置。可是“木石前盟”究竟该怎么解释,作为读者将其理解透彻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这个问题,许许多多读者都会说,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书中已经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木”指林黛玉,因其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下世为人就是为了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石”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被茫茫大士幻化作通灵宝玉后,神瑛侍者下世历劫时贾宝玉衔之而生,实际上代表着贾宝玉为神瑛侍者与顽石的合体。因此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即为“木石前盟”。

凡是读懂《红楼梦》者都知道,这部书是用“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来叙述的。也就是说表面故事用的皆为假语,隐藏在表面之下或背后的才是真事。书中“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意思就是,“公子与红妆”的故事为假语村言,“白骨如山”中才有隐藏的真事。由于理解不同,就出现了大致两种解读方法:围绕着“公子与红妆”解读的一种占绝大多数;深入到“白骨如山”里解读的为极少数。 同样,认为通过小说开篇的两个神话,已经将“木石前盟”交待得明明白白者占绝大多数;认为其深含寓意另有隐喻者为极少数。但是这种现象正在慢慢地转变。因为暂时的多数者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如果表面的文字已经表达得明明白白,那还能叫做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吗?

就如相信整部书没哪句话是明明白白的一样,相信作者精心杜撰出的两个神话故事,演绎的“木石前盟”是隐藏着深刻寓意的。“木石前盟”之寓意,关键在于对“木石”两个字的理解。最直观的是“木石”合在一起是“柘”字。如此直观不容易使人认可,因为显得太简单低级,简直如儿戏一般。然而书中这样写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绛珠草”为“木”已是共识,“木”在(三生)石旁,不正是在表示“柘”字吗?千万不可轻视这个“柘”字,深究下去会发现“柘”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还能体现出《红楼梦》的主旨思想。

细说“木石前盟”


柘为木名时,分为小乔木和落叶灌木。这种小乔木多为攀援状,皮为灰褐色或赤褐色,叶卵形或菱状卵形,花为球形头状花序,成长发育为聚花果,成熟的果实卵形,为绛红色。幼小之时即被称为绛珠草。作为落叶灌木的柘树,一般在一至七米之间,为我国历史上名贵木料。其树芯为金黄色,在古代黄色象征着帝王,皇帝身上的皇袍,就是用柘木染色。因其纹理清晰,颜色金黄,有着檀木一般的质地,因而被封为“帝王木,黄金木”。

柘作地名时,指的是河南省商丘市的柘城县,那里是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和安葬之地。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株邑(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株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柘城成为朱姓的起源地。由此可知,“柘”有“绛珠草,帝王,朱姓”的含义在内,也使得“木石前盟”有了“朱明王朝”之隐喻。

柘城于炎帝朱襄氏建都时为“株”;夏朝时称“株野”;商朝时曾名“秋地”;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战国时大部分属楚国。其间又曾被称为株邑、株林。秦朝时因实行郡县制开始置县,以邑有柘沟环绕,两岸柘树丛生,自古生产柘丝而得名“柘县”。

吴氏红学的潇湘夜雨和沧海客两位先生,在文章中对与贾珍、贾蓉父子有牵连的三位女子秦可卿、尤二姐和许(胡)氏所代表的三个姓氏,因在《百家姓》的“朱秦尤许”中独少朱姓所隐含的意义,作过论述。说到柘城,这三个姓氏同样也隐藏着深意。

秦姓之前不见朱姓,其实隐藏着两个谜,第一个谜底也是“柘”字。因为柘城不但是朱姓的起源地,在秦朝之前的四千多年间那里大多时期都是以“株”为名,“株”通“朱”。而到了秦朝始改名为“柘”县,因此就有了“秦来朱去”之意。第二个谜底是“朱明王朝”。有道是“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因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其后成了皇权、王朝、江山和天下的象征。秦姓前面故意隐去朱姓乃是不写之写,而“秦”隐喻着“传国玉玺”,朱秦连起来,岂不等于“朱明王朝?可见其意义在于突出朱姓,以及隐藏朱明王朝。

细说“木石前盟”


尤二姐在宁国府与贾珍、贾蓉和贾琏厮混乱伦的故事,不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其故事原型正是来自于朱姓的起源地柘城,主角原型则是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的夏姫。

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公主,郑穆公的女儿。因为嫁给封地在株邑(柘城)的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而被称为夏姬,死后亦葬于柘城。她也是春秋时期被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私通,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夏姬一生中的丈夫和情人之间存在有君臣、父子、叔侄及兄弟关系,甚至有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与她四人同床的荒唐事件发生。这与贾珍,贾蓉和贾琏与尤二姐的情状是多么的相似。夏姬那三个情人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是一君二臣,而明朝天启时期朱由校的乳母客印月的三个情人明熹宗、魏朝和魏忠贤也是一君二臣。尤二姐、夏姬和客印月形成的这种相似的循环,难道不是《红楼梦》在隐写中进行的影射吗?同时也证明了“木石”为“柘”的解读走对了路子,是正确的,柘城确实蕴含了诸多红楼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许氏是秦可卿死后,贾蓉再娶的妻子,程高本中写作胡氏,被称为误写。可是“许”为多音字,也念作hu(胡),如此“胡氏”也就不算是误写了。汉字中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组合不同,意思也不同的现象比比皆是。作者利用“许”亦念hu(胡)这种多音多义的特点,让贾蓉后妻许氏隐为hu(胡)的读音,在隐藏的写作手法中是存在可能与合理性的。这种推断如果成立,那么贾蓉与许(胡)氏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柘城的“容湖”这一景观。当然会有朋友不认可这样的推断,那么下面的解读就权当是建立在不成立的假设之上,正所谓:我且姑妄言之,君且姑妄听之。

容湖原名北旧湖,位于柘城县城北侧,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黄河决口冲灌进原柘城故城池而形成的天然湖泊。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城池被迫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迁,以迄于今。容湖不仅面积大,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湖内有大量名胜古迹。容湖的形成,其意并不仅仅是迫使柘城南迁,更在其形成于嘉靖二十一年。因为这一年是嘉靖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年被认为是明朝走向“末世”的开端。

细说“木石前盟”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使用的年号。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仪之争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天下翕然称治”的“嘉靖中兴”之局面。后因嘉靖迷信方士,崇尚道教,为求长寿,苦炼不老神丹,大量征召十三四岁的宫女,釆补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她们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嘉靖多疑暴戾喜怒无常,鞭打宫女是家常便饭。宫女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发动了“壬寅宫变”。是夜,杨金英、苏川药、杨玉香等十多位宫女趁嘉靖熟睡之际,用事先备好的一条细料仪仗花绳搓成的绳子套,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力拉扯,在嘉靖拚命挣扎的慌乱中,多打了一个结变成死结,未能使绳套拉得更紧,才差一点点没把嘉靖勒死。奄奄一息的嘉靖被闻讯赶来的方皇后救下后,不能言语,养伤多日。随之经历生死关的嘉靖开始怠政,从此独居西苑,潜心修道炼丹,长达二十余年不上朝,导致了“庚戌之乱”和严嵩长期专权乱政。

红学界越来越多的红迷认为,贾敬不问家事长期修道炼丹的形象在影射嘉靖帝,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柘城容湖形成的嘉靖二十一年,皇宫内发生的“壬寅宫变”,则成了“君王从此不上朝”的真接诱因。从而也体现了作者的笔法功夫,把“真事隐去”层层地隐藏得有多么的深。

字会一字多音,语言亦常见一言多义。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中许多描写都客观地存在着多重影射。例如,看到书中薛蟠把《春宫图》上“唐寅”的属名看成“庚黄”的笑话时,读者就可能联想到1650年发生在广州的满清屠城事件“庚寅之劫”;也可能联想到1644年五月三日庚寅时朱由崧在南京宣布监国;又可能联想到唐寅晚年经历过的嘉靖朝,后来发生的两次重大事件“壬寅宫变”和“庚戌之乱”。如果《红楼梦》是曹寅子孙所写的曹寅家事,会不会把《春宫图》和“寅”字连在一起让人浮想联翩呢?

同样“木石”合而为“柘”,可以从“柘”字上寻找出更多的解读线索外,“木石”本身亦另有特殊的含义。因朱姓以赤心木为图腾,木即可代表朱姓;“石”被幻化为通灵宝玉后,隐喻的是传国玉玺、皇权、王朝、天下。所以“木石前盟”是以姻缘前定之寓,隐喻对已为前朝的朱明王朝的感情。而“都道是金玉良缘”中的“金”指“后金”即满清,代表著书时天下已属满清之天下。

那么“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本意即为:虽今在满清,犹怀念朱明。这也与书中的“悼红轩”含义是相同的,“红”即“朱”色,“悼红”当然是指怀念朱明。至于书中隐写有“客氏淫乱”及“壬寅宫变”这种不光彩的事件,一是在反思朱明之失,二是痛惜这种事件给“末世”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为何“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也就不难理解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分享:
9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1184)┊ 收藏(1)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贾府外的世界一步步走向衰败的现实背景
后一篇:探春远嫁何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5: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之“泪尽”而亡探源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20-03-08 21:18:44)
标签: 林黛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九峰真人

我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红楼梦》因为没有完整传世,引发后人不断地猜想、探佚,有创作爱好者光怪陆离的续补,也有学者呕心沥血的研究,甚至派生出广为熟知呼风唤雨的红学。无论怎样的时代,无论怎样层次的读者,都对小说人物的结局充满着好奇,对主角人物的命运或归宿自然是最激发知情欲。今天就跟红友们谈谈黛玉的结局,也就是黛玉之死吧。

是的,黛玉在作品中没有活到最后一集,无论我们怎样的心理愿望,都不会改变作品布局和思路,但肯定不是百廿回本中那样死去。

林黛玉之“泪尽”而亡探源
(百廿回本的林黛玉结局)

小说写到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我们从古本《红楼梦》或者《石头记》里,看到下面的文字: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关于这段文字,很多古本例如蒙府本、戚序本和庚辰本,都有大致这样的批注: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这是一条重要批语,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未见原著结局,但参与创作的誊抄与批书人是见到过的,他透露了黛玉之死与“泪尽”关联。这个泪尽,是怎样的过程或者篇章,今人挖空心思不得其解。黛玉怎样死,再权威的猜想,也不能逾越原著的思路与批书人留下的框架。首先我们看批书人关于黛玉之死的点评。

小说在第五回以贾宝玉太虚幻境一梦暗示了作品情节的发展思路与归结,判词若隐若现地给出模糊的轮廓。关于黛玉的判词,作者把她与薛宝钗放在一起,内容是: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之“泪尽”而亡探源


在古本《石头记》或《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有一句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地之意。

不同抄本存在个别虚词差异,不影响基本内涵,这里“非生地”,弦外之音就是黛玉与宝钗之死。至于“寓意”怎样深远,稍后探索作品思路时再论。关于黛玉之死,批书人已经触景生情泄露作品的情节和场景。黛玉“夭折”究竟是怎样的情节和场景呢?

很多读者对周汝昌的唯美猜想很感舒适,迎合了读者对美好事物归属无限美好的愿望。又有好事者翻炒冷饭在国内权威媒体发挥得淋漓尽致,大约描述的情境是:一个皓洁的月夜,黛玉一个人慢慢走进清澈的湖底。让读者觉得如此的妙曼,黛玉不是赴死而是去了武陵仙境。大概《寡妇村》有这样类似影视镜头,不仅不切合“玉带林中挂”是“非生地”的暗示,而且违背了原著的伏线和框架。“投湖”论者,抓住黛玉《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漫无边际发挥,以为自绝于湖就是“还洁去”了,没看到后一句说的是“强与污淖陷渠沟”。沁芳闸流出的水可以跟天池媲美吧,黛玉的眼里也只是“渠沟”。作者在《红楼梦》中,字里行间对水充满仇恨和憎恶,一点也没觉察出来的人才误以为“洁”。宝玉怜香惜玉把花瓣丢到沁芳闸里,黛玉就差爆粗口了。第二十三回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如果黛玉的“夭亡”是可以选择的,她绝不会死在水里。《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暗示了黛玉死后,甚至长时间没人收尸,成为一堆白骨后才被人安葬,对应了批书人点评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是“黛玉晴雯一干人”。晴雯是少数已知死亡的人物,死后会马上安葬,不会成为白骨下葬,那么“送白骨”指的只能是黛玉。退一步讲,黛玉如果像专家们猜测的投湖,那也是湖水掩埋尸骨,而不是“白骨”。

在第五回的判词与谶画里,关于黛玉的描述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和“玉带林中挂”,大家理解两木是个“林”字,却没有留意是“枯木”,简单地说,就是“两株死木”,批语说“寓意深远”的寓意就是“林”之死。

《石头记》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每一个角色,关于自己结局或者死亡,都是有角色对应的某个小细节或者某一句对白,比如金钏儿的投井,早就有台词在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细心的读者看到紫鹃试玉一回(《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当黛玉吐了药后斜躺床上,紫鹃要给捶背,黛玉推开紫鹃时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在“一字不能改一字不能少”的《红楼梦》中,岂有闲来之笔。这里,黛玉用“正经”来看待“勒死”,对比“投湖”的设想,如果黛玉可以选择死亡,她会从容选择吊死而不是夸张地走进湖底。结合“玉带林中挂”的谶语与枯木图画,已经基本勾勒出了黛玉的结局。

林黛玉之“泪尽”而亡探源


最后,讨论一下“泪尽”,很多读者望文生义,特别读过《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很不接受的读者,对该本中黛玉惨死无法接受,指出黛玉的死应该是“泪尽”,并且设想各种自以为是的泪尽的情景。其实“泪尽”可以跟割了手腕流尽血液一样死去,割腕可以是死因,但“泪尽”更多是人物所处时空,人在某种极限情景时的欲哭无泪。当一个人身边的亲朋死去时,人会很悲痛;当每天看到身边人惨死,最后甚至尸骨如山的时候,人就痛苦到了麻木。这样极限的环境,恰是《吴氏石头记》营造的剧情,大悲剧悲惨到文学作品从未有过的惨烈。黛玉这样的“泪尽”合情合理,而不是躺在床上眼泪汩汩冒,直到没眼泪就一命呜呼,这种把“泪尽”做死因的,太过幼稚可笑。

提醒一下这些读者,《吴氏石头记》的黛玉之死,恰恰是“绛珠仙泪尽抛全生”。第九十七回写到“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正是……”

“泪尽”不仅吻合批书人“泪尽夭亡”的透漏,而且惊现作书人居高临下把握全局的大家襟怀。又是“药劲发作”,又是吊死槐树,这与五十六回吐了药,“勒死正经”对应得纹丝不差。《吴氏石头记》的内容正是林黛玉“泪尽夭亡”真实的惨相:月圆之夜吊死在柳叶渚,并在“一年又西风”后发现惨不忍睹的香骨。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5: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1-24 07:45:21)
标签: 妙玉 万峰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龍乡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作书人在妙玉招待众人的五件茶具中,隐藏了这样一段历史:截止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满清在黄河以南地区占领了十个布政司(省)的大约一百二十个州府。其间,妙玉对黛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这番生冷得给人一点面子也不留的话,第一句是:“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看似在说黛玉,实是告诉读者,下面的话非常重要,切莫以为是通常的文字而等闲视之,一定要仔细地反复地去品味,才可能理解其中丰富的喻意和涵义。那么应该怎样去解读妙玉的这番言语呢?首先需要从“玄墓蟠香寺”说起。

一、假语村言之玄墓蟠香寺

玄墓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西南部,与邓尉山实为一山,亦俗称光福山,习惯上把北峰称为邓尉山,南峰称为玄墓山。

唐《吴地记》:“光福山,山本名邓尉山,属光福里,因名。……其玄墓山,亦名万峰山。”因万峰和尚曾居此山,故名万峰山。明《姑苏志》:“玄墓山,相传郁泰玄葬此,故名。”郁泰玄在东晋时期曾做过青州刺史,相传,他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数千只燕子(玄鸟)衔土来堆其墓,因此玄墓既是指郁泰玄之墓,又是指玄鸟衔土而葬的墓,山由此而得名。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作为邓尉山南峰的玄墓山,南北走向,长二公里余,由石英砂岩构成,海拔231米。有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玄墓山东南部,柴庄岭下,面朝太湖。唐天宝年间创天寿寺,南宋宝祜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曾被辟为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初年天寿寺毁于火灾,圣恩禅庵幸存。作为佛教南宗的发祥地,清康熙、乾隆到邓尉探梅,多次驻足于此。

明天顺元年(1457),于圣恩寺后山腰,有石灰岩露出,扣之铮铮,将它剔洗洁净后,石形嶙峋,巉岩突兀,峥嵘迭出,玲珑透剔,与山体相连,虽然天成,却又似人工雕凿,若是一座天然的假山,故名“真假山”。那么《红楼梦》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是否受此启发呢?既然玄墓山只有这一座圣恩寺,而妙玉口中却言“玄墓蟠香寺”,那么书中的“无为有处有还无”,对此是否有所指呢?

关于“玄墓蟠香寺”的“玄”字,是否应该避康熙之名玄烨之讳;玄墓山是否曾改名“元墓山”;因此而能不能否定曹寅后人“曹雪芹”著书说,红学专家对此已经作过许多论述和争论,本文对此不作赘述。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玄墓蟠香寺”既然能引起那么多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的关注,如果说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那是说不过去的。必须正视的是,康熙帝玄烨的确与邓尉山圣恩寺有着莫大的关联。换言之,“玄墓蟠香寺”与玄烨的联系不可回避。

这种联系在《圣恩寺志》,《光福镇志》和《邓尉圣恩寺志》中都有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早春,第二次南巡的康熙途经苏州时,于二月初五,慕名前往玄墓山圣恩寺。84岁的住持济石大师率众僧出寺迎候。康熙“温语慰劳”下与众僧问讯交流后,不顾劳顿,上邓尉吾家山观赏梅花,当时“夕阳在山,花光掩映,上情欢甚,至酉刻方回”。寺中四宜堂陈设御榻,内侍进膳毕,传谕“取纸笔入内”。初六日,卯刻,和尚朝见,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四字,帑金二百两,和尚与众僧谢。恩进《山寺》一部,上翻阅数页,命侍卫收贮。另外,康熙还为圣恩寺赐诗一首:

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

岂因耽胜赏,本是重时巡。

野蔼朝来散,山容雨后新。

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

对于江南一个地处偏僻的寺庙,第二次南巡的康熙为什么给予如此隆重的恩赐呢?这个问题在其之前的第一次南巡,与其之后的第三次南巡中,是可以看出端倪和找到答案的。

康熙的第一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时,三藩之乱刚平定三年,统一台湾刚刚一年。在他南巡来到南京时,带领文武大臣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礼。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第三次南巡中,康熙亲笔题写“治隆唐宋”碑文,赞颂明太祖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越了唐宗宋祖。并命自己的少年伴读,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石制碑,竖立于孝陵碑殿大门之中。显而易见,康熙的这些行为,就是为了收拾民心的政治作秀,以达到平复江南反清情绪之目的。那么他第二次南巡中的邓尉圣恩寺之行,与此也应该是一脉相承。

二、真事隐去之天寿圣恩寺

玄墓山唯一的寺庙天寿圣恩禅寺,为玄墓蟠香寺之真实原型,是别无选择的。圣恩寺属禅宗,与临济正宗中杨岐派为一脉。因开山始祖万峰时蔚(1303一1381),玄墓山曾被称为万峰山,圣恩寺曾被称为万峰寺。

万峰是浙江乐清人,俗姓金,名时蔚。11岁便能诵《法华经》,是年在浙江永庆寺出家,先后拜临济宗无见先睹与千岩元长为师。万峰曾于兰溪嵩山结庵九年,千岩对他说:“你的佛缘应该在浙西,你可前往化导,大振吾宗。”万峰问到底在浙西的何处呢?千岩回答:“汝逢汝名所止。”意思是说,你是到与你名字相同的地方,也就是你振兴佛法之处。于是万峰辞别师傅,从杭州一路西行,走到太湖之滨光福镇,见邓尉山中的“尉”字,与自己的“蔚”字相近,于是化得一块土地,开宗立教,建寺设坛,构筑伽蓝,并创建万峰道场,开山说法,佛徒大集,盛况空前。

传说,万峰从小就有佛缘,在襁褓中时“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11岁正式出家,“深造物缔,词翰奇古”。万峰时蔚纯粹不俗,其行为与人迥异。虽然身穿袈裟,却不剃须发,自称“束发办头陀,留须表丈夫。”他在临终前告诫其徒道:“汝等须向山间林下镢头边,接引一个半个,阐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

《红楼梦》中,妙玉第一次出现,来自于林之孝家的口述:“……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不中用,到底这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嬤嬤,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京,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傅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竞未回乡。”下面又说:“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在这里,我们拿林之孝家的所言的妙玉和万峰时蔚和尚来作一些对比:万峰幼时虽不像妙玉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也不中用,但他“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却都是表示有很深佛缘、将会身入空门的必然,而且皆为自幼出家;万峰“深造物谛,词翰奇古”,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万峰身穿袈裟,却不剃须发,妙玉是带发修行;万峰“其行为与人迥异”,妙玉“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万峰的师傅让他“汝逢汝名所止”,妙玉的师傅让他“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万峰在邓尉山开宗立教因“尉”与“蔚”字同声,妙玉出家玄墓蟠香寺之邓尉山北峰“妙高峰”,“妙”“妙”同字;万峰告诉徒弟: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妙玉对请他的人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等等,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妙玉的经历,就是对万峰时蔚一生的缩写和演绎。此意在于:圣恩寺曾因万峰而名万峰寺,以妙玉之经历等同万峰之经历,也就是在表明妙玉即代表着天寿圣恩禅寺这座庙宇,而事实上“妙玉”这个名字也正是因此而来。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明太祖朱元璋)

那么为什么要让妙玉来代表圣恩寺呢?这就需要从万峰和尚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人到邓尉圣恩寺召万峰和尚入京,但在诏书到达寺院时,万峰和尚已经于七天前,即正月二十九日圆寂。据《圣恩寺志》记载: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万峰禅师圆寂圣恩寺,享年七十九岁。是年初,皇帝召万峰入京,旨至,万峰前七日逝。”又《天寿圣恩寺记》记载了圣恩寺在明初,受明太祖朱元璋圣恩的情况,寺僧住持面见大明皇帝,“荐召奉天殿赐坐”,并“仰瞻应对”,“上大悦,欲授以僧录,纲领法门”。在圣恩寺住持“稽首恳请”下,“诏许之”。其后又“爰洒宸翰,遣中贵斋”……明太祖其后又“屡荷龙章、宠赐弥厚”,足见洪武帝对圣恩寺赐予了怎样的隆恩。《圣恩寺志》还记载了朱元璋为圣恩寺写的《怀僧无念,特赐松实诗并序》和几首诗,且于此处节录两首:

其一、《赐僧无念诗用前松实诗韵》:

谈空幽隐入烟萝,路合苍苔岁月多。

问道无门明五教,进离何处受三诃。

残经对月从容诵,补纳朝阳自在歌。

侣影山间真寂寞,俦灯松下任坡陀。

其二、《圣恩寺高僧及礼塔寺题僧无念九岁出家》:

从师童子问清玄,世事茫然学坐禅。

幼出渐知心是佛,老来悟得性通天。

朱门不谒藏金赐,茆屋无干饮碧泉。

召至九重谈妙法,向伊落魄几经年。

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早年为僧的朱元璋,赐予这一寺庙的厚重“圣恩”。而到了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匾额;景泰六年(1453)明代宗朱祁钰下诏,在天寿圣恩寺建“保国道场”,并敕谕道宗禅师碑;天顺三年(1459),复辟后的英宗又再书“敕赐圣恩禅寺”额。一座江南临济宗寺庙,竟然得到明朝四任皇帝(英宗两任)的诏请垂问,赐额敕封,如此圣恩沐露,是极其罕见的,这也使天寿圣恩寺事实上成为了明朝的皇室寺庙。《红楼梦》中赵嬤嬷所说的“江南的甄家”独“接驾四次”,隐喻的就是邓尉圣恩禅寺曾经得明朝皇帝的四次“圣恩”,而与胡适红学认为的所谓江宁织造曹寅接驾四次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康熙南巡共有六次,每次都在苏州停留,其中曾三次驻跸圣恩寺,住持和尚亦参与了对康熙的六次迎驾。因此这个“接驾四次”也不是指康熙与圣恩寺之间发生的事情。然而,了解了上述的一切,就应该十分清楚了康熙第二次南巡驻跸圣恩寺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明太祖向圣恩寺“爰洒宸翰”,康熙帝就“面赐御书”;明太祖对圣恩寺住持“诏请垂问”,康熙帝亦“温语慰劳”;明太祖对圣恩寺“屡荷龙章,宠赐弥厚”,康熙帝亦“帑金二百两”;明太祖为圣恩寺写诗作序,康熙帝亦即兴赋诗。这种时隔三百年时空的模仿与对话,既是为了平复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也为了证明满清不但取代了朱明的江山,即便是属于朱明的皇室寺庙满清也要取而代之。作书人正是看透了康熙的政治目的,才取了“玄墓蟠香寺”这个名字,表明在作书人的心目中属于朱明的叫“天寿圣恩寺”,属于满清的就叫“玄墓蟠香寺”。

而讲到此处,就应该对书中凤姐说的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作出正确的解读了:首先这句话非常隐晦,不能作一句通顺的话去理解,“太祖”和“皇帝”要分开,“太祖”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指的是清世祖康熙皇帝,“仿”是模仿或东施效颦,“舜巡”是指南巡化解对满清的抵触情绪。全句的真正意思是:康熙在南巡中对明太祖进行模仿去收拾江南民心。

三、假语村言之“鬼脸青的花瓷”

我们再来把妙玉的那番言语熟悉一遍:“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怎样的高人雅士,去收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五年后再打开来煮茶吃,是证明不了其如何高雅的。这段话最重要的是“鬼脸青的花瓮”隐喻着什么,是圣恩寺观音殿东北一百多米处山腰上的那座“真假山”,因其嶙峋怪异,亦被称作“骷髅石”。这使“真假山”除了本身这个名字之外,又有如同“风月宝鉴”一样天然的两面性,而作书人又将“骷髅石”引申为”鬼脸青的花瓮”,就更加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青”与“清”同音,说明作书人要利用“骷髅石”即“鬼脸青的花瓮”这一面,把讲述的故事指向了满清。已经知道的是,“真假山”初次从土中露出,是在明朝天顺元年(1457)。第二次由于山洪冲洗从淹没的泥土中露出,是在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夏天。妙玉说的“今年夏天才开了”,指的就是这一年。而妙玉口中的“五年前”指的便是康熙十二年(1673)。

那么在这两个年份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在康熙十二年春,康熙作出了撤藩的决定,引起了平西王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满清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这就历史上的“三藩之乱”。

而到了五年后的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宣布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时至秋天积郁而死。其孙子吴世璠继承了所谓的“帝位”。康熙二十年(1681)冬,清军进入云南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作书人用“鬼脸青的花瓮”影射“三藩之乱”及吴三桂之死,其讽刺、嘲笑和责骂之意,显而易见。

至此才恍然大悟,妙玉跟黛玉讲这番话时的冷笑,原来非是对准黛玉,而是向吴三桂与康熙发出的冷笑。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分享:
7

喜欢

2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5550)┊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栊翠庵红梅花之谜
后一篇: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5: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二)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13 07:49:55)
标签: 薛宝琴 薛宝钗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龍乡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是薛宝琴所作怀古诗的第六首《桃叶渡怀古》。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二)


桃叶渡在南京南部的秦淮河畔,传说王献之曾于此处接送侍妾桃叶,写《桃叶歌》而得名。

通过对前五首怀古诗的解读,已经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在隐写中去体现南明形势变化的。比如:前三首展现了南明最初阶段所控制的所有版图,第四首隐写江北四镇最早被满清占领,第五首表达的是扬州十日,及弘光政权的灭亡。按照这种形势变化的先后顺序,接下来应该写“鲁王监国”和其政权的所在地浙东绍兴。那么为何去写与南京一起已经被满清占领的桃叶渡呢?

原因是作者为了把真事隐去,不得不巧妙地运用了指东打西,偷天换日的笔法,用个成语来形容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实包括后面的第七、第八两首怀古诗,运用的也是类似的笔法。

那么《桃叶渡怀古》是如何与鲁王监国政权联系在一起的呢?这是因为,作者之意本不在桃叶渡,而在《桃叶歌》的作者王献之的故里会稽,也就是绍兴,并以此来暗指在绍兴建都的鲁王监国政权。另外,鲁王监国政权的建立,虽然比隆武政权晚了一个月,却先写鲁王监国,这是因为其政权所在地绍兴,先于其它地区被满清占领。

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的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的故事。这个四月二十六日,可以推出这样一些信息:

第一、凤姐和宝玉中魇魔法是那一天。文中交待其前一天宝玉的病情已经大好,与癞头僧人给他施法医病相距三十三天,而凤姐和宝玉得病又是这一日的三天前。把这些日子加起来刚好是三十七天,而四月二十六日的三十七天前,就是三月十九日。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正是崇祯在煤山自缢的日子。

第二、宝玉病情大好的日子,被骗到薛蟠家聚会,薛蟠说“赶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1644年五月初三,既是多尔衮带领清军进入北京的日子,也是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宣布“监国”的日子。

笫三、可以得知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这一回的内容是对四月二十五的描写。1645年的这一天是“扬州十日”开始的日子。它意味着弘光政权的灭亡。这天从早至晚黛玉和宝玉一直在闹别扭。最后,黛玉“眼晴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笫四、林黛玉在四月二十六日埋香冢作《葬花吟》,既象征了对扬州八十万亡灵和史可法的哀悼,也象征了对弘光政权灭亡的凭吊。

第五、薛宝钗在河边所扑的两只大如团扇的玉蝴蝶,就好似在弘光政权灭亡之后,从桃叶渡飞出的一样,一只飞到了福州,象征建立隆武政权的朱聿键;一只飞到了绍兴,象征建立“监国”政权的鲁王朱以海。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二)


此处不讲前四条,单说第五条宝钗扑蝶时“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此时此刻,来到滴翠亭前的假如不是宝钗,而是在桃叶渡接送桃叶,写出《桃叶歌》的王献之,那么他应该觉得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里的环境:下文有凤姐在山坡上招手,表明此处靠山;前文中宝钗刚刚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表明此处有竹;宝钗所扑蝴蝶“将欲过河去了”,表明此处临清流;还有“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二)


我们再来读一读王羲之《兰亭集序》开篇的那节描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畅叙幽情。”

将二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滴翠亭的四周环境,几乎就是依照《兰亭集序》勾勒出来的,而“滴翠”二字也该是“兰”之叶子的形容,并且亭子皆建造于池中。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滴翠亭的原型即来自于兰亭,之所以这样描写,其时就是为了暗指绍兴(会稽)。这种象征性的描写,隐喻宝钗所扑两只玉蝴蝶其中的一只,飞到了绍兴,那就是鲁王朱以海。

1645年七月十八日,因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的推举,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宣布“监国”。

第二年五月,由于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涸流细,清军趁机分兵两路进攻绍兴。五月二十九日夜,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的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走石蒲乘船逃往海上,从此开始了在沿海的海岛上的漂泊生涯。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分享:
8

喜欢

1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1442)┊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从《枉凝眉》曲看黛玉的结局
后一篇:评赵建忠教授对“吴氏红学”的误解和对黛玉诗的误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5: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士奇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士奇

别称
西杨、杨文贞、东里先生


士奇、侨仲


东里

所处时代
明朝前期

出生地
江西宜春

出生日期
1366年2月3日


逝世日期
1444年4月2日

主要作品
东里文集、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三朝圣谕集 等

主要成就
在内阁四十余年,成永乐、仁宣之治

谥 号
文贞

民族族群
汉族

本 名
杨寓

籍 贯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

目录
1人物生平
2相关质疑
3人物陵墓
4文学著作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

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以史才推荐杨士奇。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于是奏请为第一名。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

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为官非常谨慎,回家时从不言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慎,善于对答,谈事有灼见。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揜覆。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赠当地特产与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询问。他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烧毁了那份名单。

折叠身处宫斗
永乐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太子朱高炽喜欢文学,赞赏王汝玉,让他以诗法进讲。杨士奇则称:“陛下应当留意学习《六经》,空暇时候则阅读两汉时期的诏令。诗歌乃雕虫小技,不足为学。”太子表示赞同。当初朱棣起兵时候,汉王朱高煦力战有功。朱棣许诺成功后立其为太子。靖难之役结束后,却未曾立他,朱高煦于是很怨恨。朱棣又怜悯年幼的赵王朱高燧,并异常宠爱他。于是汉王、赵王联合离间太子,朱棣颇为心痛。永乐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情况。他称太子孝敬,并说:“太子天资高,有过错必知,然后必改。其存有爱人之心,绝对不会辜负陛下重托。”朱棣听后大悦。永乐十一年遇到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罢免朝贺,礼部侍郎仪智则持相反观点。杨士奇则引用宋仁宗故事力劝,明成祖听后遂罢免。次年,朱棣北征,杨士奇仍留任辅佐太子监国,当时朱高煦开始不断谮言太子。当朱棣北征归还后,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气急下把大量东宫大臣黄淮等人下狱问罪。杨士奇之后赶到,被宥免罪。之后召问太子这件事,杨士奇顿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样孝敬。凡是这些迟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过。”朱棣听后稍微平缓。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断上疏弹劾杨士奇不应当独宥,朱棣遂命其下锦衣卫诏狱,之后释放。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师,稍微听闻了汉王夺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轨行径,于是问蹇义这些事情。蹇义没有回答,于是问杨士奇。他对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闻后默然不语,之后起身还宫。过了几天之后,朱棣了解了所有事情,于是削汉王的两个护卫营,并安置其到乐安。

永乐十五年,晋升他为翰林学士,兼任旧职。永乐十七年,改为左春坊大学士,兼任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因为辅导太子有失职被连坐,下锦衣卫狱,十天后即被释放。

折叠仁宣之治
明仁宗即位后,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明仁宗在内阁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老远望见杨士奇,于是对两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们不妨都听下。”杨士奇进言道:“皇上两日前刚下诏减免岁供,可惜薪司又征枣八十万斤,这与前诏相矛盾吧。”明仁宗于是马上下令减免一半。当时朱棣刚驾崩,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大臣吕震上疏请穿吉服。杨士奇则称不可,吕震随即高声厉叱杨士奇,蹇义见此,兼顾两人观点进言。次日,朱高炽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杨士奇与英国公张辅仍然服制如初。罢朝后,明仁宗对两旁人说:“(父亲)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杨士奇所做的是对的。”之后,晋升杨士奇为少保,与杨荣、金幼孜共赐“绳愆纠缪”银章。之后晋升少傅。

当时籓司守令进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关部门,然后每年课征马驹。杨士奇反对道:“朝廷选拔贤能授官,却用来牧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族,怎么能够示于后人?”仁宗则批准李庆建议,当时朝廷寂然。杨士奇再次上言力劝,仍不批准。随后,皇帝驾临思善门后,召见杨士奇说:“我怎么会真这样呢?只是听闻吕震、李庆等人不喜欢你,我担心你被孤立会被他们中伤,所以不欲因为你的话而罢此事。现在我找到方法了。”于是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称“养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执行。杨士奇随后顿首称谢。当时群臣正在朝上商议元旦事宜,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劝阻,仁宗不听劝阻。后杨士奇再次上奏,在庭中等至晚上十点,明仁宗最后同意。一天以后,明仁宗召对杨士奇道:“吕震每次误我,如果不是你等人的进言,我早追悔莫及了。”于是下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食三份俸禄(内阁、翰林院、兵部)。杨士奇则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明仁宗还在太子监国之时,即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后欲治其罪。杨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则当时的诏书则无信,众多大臣会因此恐惧。皇上为何不能效仿汉景帝对待卫绾呢?”仁宗于是打消此念头。当时有人称大理寺寺卿虞谦言事不密,明仁宗大怒降其一级。杨士奇为他鸣白,虞谦得以恢复原籍。之后大理寺少卿弋谦因言得罪。杨士奇称:“弋谦是应诏而陈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说话了。”明仁宗因此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且下敕引过自咎。

当时有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明仁宗把其示与各位大臣,群臣皆以为然。唯独杨士奇称:“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应当继续休养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明仁宗表示赞同,并称:“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错误?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同年四月,明仁宗赐杨士奇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此后,命修《明太宗实录》,杨士奇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俱充总裁官。

不久,明仁宗病重,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杨士奇书写遗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

折叠谏免兵戈
明宣宗即位后,杨士奇担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亲征平定叛乱。部队归还抵达献县单家桥时,户部侍郎陈山迎谒,并上言汉、赵二王沆瀣一气,请明宣宗乘势袭彰德(今河南安阳)逮捕赵王朱高燧。杨荣支持陈山的主张,但遭到杨士奇的反对。杨士奇称:“事情应当如实,怎么可以欺骗天地鬼神么?”杨荣厉声喊道:“你是要阻挡大计!现在逆党(朱高煦)都称赵王相谋为实,怎么说没有理由?”杨士奇说:“太宗(朱棣)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无罪的应当厚待,怀疑的话则防范,使其没有预谋而已。何必动辄加兵相战,伤皇祖的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赞同杨士奇看法。于是杨荣率先入谏,杨士奇随后,明宣宗命皇宫侍卫不与两人入宫。之后明宣宗召见蹇义、夏原吉,两人均赞同杨士奇看法。明宣宗于是无意加罪于赵王,部队直接回京。抵达京师后,明宣宗召见杨士奇,并问其:“现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赵王事,怎么办?”他回答道:“赵王是您最亲的亲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论所迷惑。”明宣宗称:“我想把群臣的奏折都拿给赵王看,另其自己处理如何?”他对答道:“甚好,如果能够赐一玺书更好。”于是朝廷发送玺书奏折给赵王。赵王看后大喜,哭着说:“吾生矣。”随即上书表示感谢,且献出护卫部队,言论从此停息。明宣宗从此待赵王日益亲切而轻待陈山,此外还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劳啊。”并赐金币给他。

自明成祖攻占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明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明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请许其方便。”于是明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阯,蹇义推荐善于口辩的伏伯安。杨士奇则表示:“善于言辞的人不忠信,虽然交阯是蛮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话只会辱国。”明宣宗赞同其言,改派他人。从此,明朝放弃交阯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折叠体恤百姓
宣德五年,明宣宗奉皇太后谒陵,召见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中张太后朝见并慰劳众臣。明宣宗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我说,先帝当时在青宫,只有您敢于直言不忌,先帝能够听从,所以诸事得以不败。她又叮嘱我应当接受直言。”杨士奇对曰:“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够记住它。”

当时杨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迟,无法论奏。明宣宗曾微服私访,某夜访问杨士奇家。杨士奇仓猝迎接,并顿首道:“陛下怎么能以社稷宗庙之身而自轻?”明宣宗答道:“我只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来拜访。”几日后,宫中捉获两盗且有异谋。明宣宗于是召见士奇,并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当时明朝屡遭水旱灾害,明宣宗召见杨士奇讨论下诏宽恤免灾租税等事。杨士奇于是请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赋、免除粮税、清理冤假积案、裁汰工役等建议,使百姓获益。过了两年后,明宣宗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书已经下很久了,现在还有什么要体恤的呢?”他则称:“此前下诏减官田租,但户部仍然征收如旧。”明宣宗不悦称:“那现在必须执行,不遵守者依法处理。”他还请求招抚逃民,严惩贪污官吏,提举有文学、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经被判极刑的犯人子孙也有从官资格。此外,他还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举荐人才(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即此时被举荐)。这些建议均得到明宣宗批准。

那个时候,明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内阁廷臣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明宣宗还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赐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万岁山郊游时,诸位学士均跟从,进行赋诗赓和,明宣宗并问民间疾苦。朝议中的论奏,明宣宗均虚心倾听采纳。此外,朝廷上内阁大臣相处融洽、风气为正。明宣宗即位时,内阁臣七人中陈山、张瑛被改为其他职位,黄淮以疾致仕,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为人果毅敢为,且屡次跟随明成祖北征,熟知边疆将领与敌情事务,但颇爱接受馈遗,当时边将每年都送良马与杨荣。明宣宗知道后,问杨士奇。他则称:“杨荣通晓边疆事务,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错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为何还替他说好话?”他对答道:“希望陛下能够像容我一样容杨荣。”明宣宗于是同意。此后,话语传到杨荣,杨荣则以此愧对杨士奇,于是两人相处甚欢。明宣宗也因此对其更亲厚,前后所赐的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多不胜数。

折叠由盛转衰
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即位,年仅九岁。军政均由张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门议案均先经过内阁三杨的咨议后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杨士奇首推训练士卒坚守边疆,并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

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地,并罢免侦事校尉。又请求减免租税,并慎刑牢狱,此外严格官员考核机制。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并执行。正统初年,朝政清明均为三杨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士奇晋少师。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后明英宗下敕归省墓,不久批准归还。

当时,中官王振受宠于明英宗,渐渐干预到外廷政事,并诱导明英宗乱对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赠杨荣黄金,杨荣当初正在省墓,归后不知此事。王振却欲弹劾杨荣,此时杨士奇出面力解。但杨荣不久即去世,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兴兵马征讨麓川,藏帑金数万。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势力越大并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把罪状给了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1]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质疑
“三杨”,即杨荣、杨溥、杨士奇,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可见他们在明代的影响。

但人无完人,在了解明代这一段历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三杨”的所作所为之中,也有许多与“名臣”不相称的地方。

折叠一疑
“三杨”不顾事实,歪曲前人形象

《明太宗实录》卷九下乙丑条中有这样的一条记载:“上至金川门……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方孝孺是“靖难”中的名臣,因不与新皇帝(即永乐皇帝)合作,被灭了“十族”,创造了灭族的“历史之最”。这是史实,但实录中却说他“叩头祈哀”,而身为编修《太宗实录》总裁官的“三杨”对此却置若罔闻,这是名臣之所为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杨”杨士奇还有忘恩负义之嫌,《玉堂丛语》卷八《仇隙》中引有隆庆时的刑部尚书郑淡泉的话:“方逊志宠任时,荐西杨,西杨修实录,乃谤方叩头乞余生”。方逊志就是方孝孺,建文元年受建文帝之命担任修撰《太祖实录》的总裁官,当时杨士奇只是一个读书人,还没有入仕,《明史》本传说他被人举荐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联系到当时方孝孺的身份以及郑淡泉的话,看来推荐杨士奇的人就是方孝孺,但杨士奇在修《太宗实录》的时候却置事实于不顾,歪曲恩人,实乃有损“名臣”的形象。

折叠二疑
“三杨”庇护宦官

有明一代,宦官活动极为猖獗,而首开宦官专政的是正统朝的太监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进宫做了太监,英宗从小由他侍候,对他颇为信赖。英宗继位的时候只有九岁,王振“狡黠得帝欢”,“导帝用重典御下”,“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明史·王振传》)。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觉察到王振的擅权,要把他杀掉,英宗跪下为他求情。看到皇帝下跪,站在旁边的几个大臣也跟着跪下求太皇太后不要杀王振。就这样,本来利刃已经架到脖子上的王振幸免一死(《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而在那些下跪求情的大臣中就有经历四朝的老臣“三杨”。

王振违背成宪(朱元璋定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擅权干政,连女流之辈的太皇太后都看出来了,欲维护祖制,而名臣“三杨”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意识呢?

正是因为这个王振,才有后来几使大明陷入绝境的“土木之变”,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也从此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折叠三疑
“西杨”家教不严,致其子侵暴杀人

《明史》称杨士奇有学行。有学行又居高位,杨士奇应该更会“齐家”,但也许是他光顾着国家了,自家的后院却起了火,其子杨稷仰仗老爷子有权,傲慢无礼侵暴杀人,遭到了言官们的交章劾举。碍于杨士奇的面子,皇上并没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着又有人告他儿子“横虐数十事”,皇帝这才下令查治。

好在此时,年老的杨士奇还没有糊涂,为了避嫌,他以老疾告归,皇帝也给了他十足的面子,安慰并且挽留他,杨士奇感激涕零,但毕竟事关儿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终忧郁而死。

杨士奇死后,其子杨稷被绳之以法。[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陵墓
其墓坐落在泰和县澄江镇城北杏岭村北山坡上,赣粤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里可达。距吉安市区约42公里。始建于明正统九年。它背倚青山,前临方塘,四周山花飘香,青松吐翠,风景秀美。墓坐西向东,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占地约7.5亩,有短墙环护,气势非凡。1957年,杨士奇墓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建筑被毁。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对被毁部分进行修复,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杨士奇墓即开放,供人们游览凭吊。同年被选入《中国名胜词典》。

经过修葺的杨士奇墓,除守墓房和护墙尚未修复外,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墓园分为三个层次,可沿台阶自下而上,依次观瞻。最下方平台上立有两支华表,顶端各有一镂雕的小狮端坐其上。华表左侧有一座碑亭,该亭平面吐方形,四面开卷顶窗。亭内有一硕大的石龟。背驮一块高2.5米、宽0.94米的汉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体"御祭"二字,并饰以图案;其下为楷体碑文,皆阴刻。中间的平台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门四柱,下砌台阶,巍然矗立,雄伟壮观;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赐“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笔力雄键,赫然醒目,更使其流光溢彩。穿过牌坊,但见石俑、石马、石狮伫立牌坊后墓堂两边,一座座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再拾级而上,便到达墓平台。墓室为砖石结构,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挡土墙。墓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前竖有"望碑",亦为汉白玉石,正面阴刻“呜呼,杨文贞之墓”几个遒劲的楷体大字,背面为其生平简介。整座墓园富丽、肃穆,凸显明代墓葬的特色。[1]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著作
明成祖即位后改编修,主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

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旧本不分卷(《四库全书》定为4卷)。著录图书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书分39类,编20号,每号分数橱,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圣谕录》三卷、《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周易直指》十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二卷,《东里集》二十五卷,诗三卷。[1]

参考资料
1.杨士奇  . 古诗文网 . [2023-1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8: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祠联额·慎终追远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贾氏宗祠在宁国府西边的一个院子里,里面悬挂有三副匾额,分别是《贾氏宗祠》、《星辉辅弼》、《慎终追远》。这些联额分别悬于祠堂的大门、抱厦和正殿前,为薛宝琴来贾府后初次碰上除夕祭祖时所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贾祠联额·慎终追远

外文名称
--

作品别名
慎终追远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处
《红楼梦》

文学体裁
匾额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作品概况
2作品原文
3作品注释
4作品赏析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贾祠联额·慎终追远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作品体裁:匾额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慎终追远(1)

已后儿孙承福德,

至今黎庶念宁荣。(2)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慎终追远:意思是,要谨慎地保持晚节并教训好子孙,时时回想祖先的功德和所得到的恩荣。

(2)黎庶:老百姓。宁荣:指宁国公、荣国公。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书中说这副《慎终追远》的匾额题写在闹龙填青匾上,也是先皇的御笔。

三副联额在贾府表面的盛况开始被明显的衰象所代替的转折时刻介绍,使联额内容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引人注目,作为此后贾府失宠于朝廷、积恶于庶黎,终至抄没败家、子孙星散的反衬,嘲讽意味尤为突出。"衍圣公"所书、"皇上"御题云云,是以史笔的形式写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9: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03部卷二百二十二
2024年1月11日 - 碛嶂西南,渤瀚东北,织皮火毳,炎山,汜热海,向风来王;黑貂... 天地清焉,日月贞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穷神知化,美功成焉。金版玉牒,远颂声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9: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云诗社第23期|曹妃甸诗词学会群员同题《清明》
WENxinHANmo 2017-04-01   |  14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 手机版第23期 ===







编者按: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我们的清明,我们的思念,“清明思亲、缅怀先人”。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曹妃甸诗词学会群员撰写了一组以“清明”为主题的清明诗词,以供读者欣赏。



诗 词 欣 赏


五  绝


清明
吴作君
柳媚花明处,农夫种豆时。
春风知祭日,落泪更相思。

清明
汤美枝
坟冢满山岗,清明祭扫忙。
百年黄土掩,悲泪沁心房。

清明
汤美枝
清明草木萋,折柳寄情思。
惆怅随烟袅,九泉何所知。

清明(新韵)
李百超
祭祀遣幽烦,清明送寂函。
踏青馨韵聚,新卉俏枝妍。



七  绝


咏清明绝句三首
                 张秀成                  
(一)
墓草萋萋又仲春,寒食祭扫趁清晨。
哀歌一曲抒幽怨,遑论苍生与鬼神。
(二)
陵园旧冢衬新坟,陌上垂杨绿未匀。
谁记绵山腾烈火,士甘焚死避封臣。
(三)
为扫倭夷不顾身,一腔热血染黄尘。
泪飞化作清明雨,谁是哀哀祭奠人?

清明感怀(新韵)
任胜利
清明临近柳青梢,触景伤情热泪抛。
耳畔犹闻先父语,如今小草有多高?
注:去年的清明节我和哥哥上坟回来,卧病在床三个多月的父亲还问我们, 现在外面的野花野草有多高了?谁曾想,说这话半月未到,父亲就驾鹤西去。又近清明,令我怎不伤怀······

清明
孙李光
徐风迟日又清明,柳绿莺啼好出城。
一树梨花黄蝶舞,儿童放线纸鸢轻。

七言古绝·清明
郑春雨
柳色去岁新剪裁,恍然一年诗书埋。
诗成几首歌共泪,木桥吟情独徘徊。

清明
王作民
坟头荒草待除新,远在他乡念母亲。
十万冥钱三盏酒,一襟泪水断魂人。

清明
王作民
清明泪似雨纷纷,万吊冥钱化蝶纭。
古往今来多少叹,阴阳两隔断人魂。

       清明(新韵)   
汤美枝
南北山头坟冢环,香烟袅袅黑蝶翻。
悲声惹泪断魂处,几度愁思几度烦。

清明
孙露娜
阴阳隔就两重山,已逝亲人去不还。
怎诉离情魂杳杳,林中细雨泪斑斑。

清明
江南
慎终追远颂亲恩,白酒鲜花敬墓园。
下世若能随我意,但求续愿再椿萱。

清明
江南
十年文革罪纷纷,禁止清明扫祖坟。
历史有情还孝道,慎终追远祭先君。

清明雨
刘素艳
无边细雨敲南窗,老柳垂丝泪万行。
纵是铮铮男子汉,此时此刻亦心伤。

清明
刘素艳
草色斑斑柳色匀,子归声断为谁人。
堂前紫燕可知我,昨夜梦中呼父亲。

清明
吴俊彩
清明祭拜泪成行,思念母亲欲断肠。
野外纸烟萦草地,三杯黄酒敬亲娘。

清明
张先连
又是轻烟锁郁纷,清明寒食祭宗坟。
九天飞魄传家训,两隔阴阳寄语昕。

清明
解金龙
杏花微雨簇清明,烛火郊原祭告诚。
切切悲声堪慰祖,遥知自古会春盟。

清明
吴作君
岁岁今朝回故里,尘封往事上心头。
黄花含露深深祭,怎耐思亲泪自流。

静夜寄相思
哈秀荣
柔柳娑婆伴月晕,深情觅句对窗吟。
风儿怎解其中意,一缕相思寄故人。

清明
刘秀瑞
风起新潮柳换妆,东郊垂碧钓山乡。
不知已是清明近,杏雨梳春共梦长。

清明
王德伟
寒食梨花纷落尘,牵魂淅雨欲沾巾。
又逢插柳伤怀日,杜宇声声悲故人。

隔海祭亲(新韵)
赵文年

桃沟燃火杏飘银,节气清明祭故亲。
诗酒清吟依海浪,母坟飞去我心魂。

我欲上天摘片云,当萱鱼雁赋真心。
诗行字字凝珠泪,诚慰天国二母魂。
注:生母和养母

水影山光映我魂,子规啼血寄心音。
风哭浪咽云滴泪,天地人合共祭亲。

心魂袅袅落冢前,冥纸翩翩慰九泉。
隔海儿来祭二老,送钱换季置衣衫。

清明感赋三首小绝
高艳梅

何堪连日梦来频,尽是伤怀念故亲。
多少音容翻影事,直教几度暗疑真。

本来隐痛时难禁,又近清明触及频。
无比先君怜我意,一思一泪一伤神。

莺软青条触处春,偏临寒食感伤辰。
冢头香火年年续,但得情安泉下人。

种清明
李锡彬
清明欲雨隐春阳,妪叟耘锄点豆忙。
芦草围园听野鸭,秋镰拾贝粒橙黄。
注:机关驻地楼房后面有一片撂荒的苇草地,几年前,一对老夫妇在这里开垦了一块条田,临近清明,老两口总到这块宝地上料理几天,然后种上黄豆。

清明节怀念周恩来
李锡彬
清明无约泪泉开,并寄哀思脉咏梅。
千古贤君无两蒂,江山不朽念恩来。
附:张秀成老师原玉:
七绝·忆周总理
西花厅外海棠开,馥郁缤纷胜岭梅。
卌载光阴如逝水,周公何日看花来。



五  律


清明
王作民
清明今又复,细雨正蒙蒙。
荒冢生枯草,青松遇冷风。
黄泉无母语,白菊有情融。
遥望西南角,衣襟和泪中。

清明(新韵)
任胜利
哀思和泪吞,扫墓祭宗坟。
袅袅青烟起,殷殷诉语陈。
鲜花呈两束,清酒敬双亲。
叩首铭心志,家风切谨遵。

清明遥寄
刘芳
翠色春烟里,微风履地轻,
离离原上好,漠漠野田明,
青冢多乡梦,遥天少故情,
幽幽合掌去,瑟瑟雨无晴。

清明
李维娟
清明郊野外,小径满行人。
虽是和风暖,无关一路春。
伤心情不止,泪眼物难真。
更见花如雨,些些冢上陈。

清明怀友
李景荣
寒食新题笔,幽思破晓烟。
杏花初落纸,柳絮已飞绵。
叹逝心惆怅,怀悲泪泫然。
不闻青眼语,谁和白云篇。



七  律


清明
张秀成
清明时节雨濛濛,杨柳依依杏蕊红。
墓草萋萋哀吊客,香烟袅袅漫云空。  
椿萱安睡九泉下,侪辈奔忙尘世中。
减岁增年谁拗得?频搔白发望悲鸿。

清明祭父
汤美枝
父冢春风黄土深,离人孝女暗伤心。
清明时至愁肠断,寒食节来阴雨淋。
袅袅青烟空上绕,层层黑蝶眼前参。
一杯薄酒坟茔祭,不晓何方闻旧音。

清明烈士祭
李云东
梦回铁马傲长天,身在云楼百丈连。
杀敌英雄流笔底,降旗倭寇泣城前。
常闻鼓角海中响,再看刀枪舰里悬。
为国琼浆陵下酹,众君俯首赏华妍。

清明
江南
慎终追远颂亲恩,白酒鲜花敬墓园。
炮竹烟中浮妣影,琼浆杯里显严尊。
临行插柳邀云雀,常去聊天代子孙。
来世若能随我意,但求续愿再椿萱。

清明
于静
一天细雨倒春寒,两地阴阳隔墓烟。
离别至今安可好,相逢无日泪难干。
青松郁郁年年绿,白菊妍妍岁岁残。
慈影如能梦中聚,清明提早送银钱。

清明(新韵)
赵文年
酥雨如油润草萌,寒食碧浪唱新晴。
迎风岸柳丝丝绿,养眼沟桃朵朵红。
祭祖白蝶旋墓舞,踏青紫燕剪空迎。
阳春三月云天阔,老汉滩边钓景明。

清明
孟祥芝
云卷愁容雷郁鸣,漫天风雨一声声。
天公洒泪柔肠断,砻冢含悲乱草横。
寻梦何堪当此日,焚香怎可寄哀情。
碑前久伫思量遍,松柏苍苍共几程?

清明
唐传俭
十里轻烟淡若纱,满城春色不须赊。
娇莺婉转啼千树,彩蝶殷勤觅百花。
客至高堂开老酒,朋来竹舍沏新茶。
归期已定道途远,寒食节前应到家。

清明
唐传俭
节至清明祭祖先,乡村僻处有新烟。
幽幽翠柏昏鸦落,默默孤坟枯草连。
纸币化灰飞紫陌,哀思和泪入黄泉。
几多情愫难言表,沥酒三杯悟苦禅。






江城子·清明祭父(韦庄体)
孙璐娜
云低雾霭又清明。几繁英。散孤亭。
野林深处,无计鸟长鸣。
心事如铅魂黯淡,挪步履,至坟茔。
欲言未语泪先零。叩幽冥。意难凭。
低询儿父,那世可安宁?
旋看纸烟飞坠去,唯梦里,续亲情。

江城子·清明
任胜利
清明又至祭宗坟,泪沾巾,痛伤神。
果品盘盘,供奉感洪恩。
黄纸焚烧烟袅袅,升荒野,入青云。
三杯浊酒敬双亲,语殷殷,意纯纯。
叩首焚香,告慰寄情真,
遗训家风犹在耳,唯牢记,谨遵循。

临江仙·清明
陈海川
惆怅无关烟雨,伤怀最怕鹃声。忍将别绪寄荒茔。

三杯青杏酒,一炷弟昆情。                        

今日故园犹茂,桃花依旧倾城,春来谁与记年庚。

燕如知我意,切莫闹清明。

如梦令·清明祭父
王宏伟
沥沥清明寒雨,点点啼鸦声苦。
捧土又添杯,道是万般凄楚。
思父,思父,袅袅青烟冥处。

眼儿媚·清明祭
李锡彬
三月春莺叫枝头,五味涌心头。
虔怀祭扫,椿萱托梦,诉约坟头。

濛濛幻化音容在,稽首泪横流。
知当慰藉,来年如是,顺解乡愁。

蝶恋花·清明
赵卫新
惹恼疏风兼细雨。
又是清明,杨柳丝丝缕。
酹酒祭亲思泪注,梦魂无据天堂去。

风卷纸灰如落絮。
袅袅香烟,尚飨神仙府。
化羽蓬莱琼岛处,泽恩再拜村前墓。

鹧鸪天·清明
张丽英
三月清明翠草茵,立碑扫墓祭双亲。
感恩怀德心思切,焚纸烧钱泪湿巾。

培新土,供盘飧,鲜花簇簇伴亡魂。
青烟缓缓随风逝,浊酒三杯慰故人。

桂殿秋·清明
刘芳
春意好,正清明,
纤尘空翠念慈声。
春烟画里何堪梦,
语默犹当送远行。

天净沙·清明
郑录连
土新雁号碑寒,
葬花叩首烧钱,
凭吊清明时节。
伏维尚飨,
哀思历历千番。

喝火令·清明节有感
梁桂芳
想起颜如故,叮咛语带温。
几回随梦近娘身,皆是乍醒无寐,凝噎泪纷纷。
柳点清明色,风伤陌上魂。
一堆黄土怎相亲,唤也声哀,唤也杳无人,唤也伴烟升起,玉宇可能闻?

浣溪沙·清明
杨素萍
雨润清明草木香,啼莺婉转叹流光,
坟茔祭扫诉情肠。
别绪悠然归旧忆,逝亲羽化至仙乡,
何须清泪总沾裳。

蝶恋花·清明
唐传俭
日暖风柔杨柳嫩。沂水清清,又接双鱼信。

燕语莺声寒食近。笺中自是千般问。
纵有余情应不吝。愧对先人,难以坟前觐。

浊酒一杯含泪尽。一怀怅绪愁思引。

西江月·烈士陵园
孟祥芝
是处苍松叠翠,碑前碧水微澜。
思来烈士已长眠。不禁感怀无限。
曾穿枪林弹雨,唯求国泰民安。
如今南海起硝烟,更待忠魂再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9: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4月1日 - 慎终追远颂亲恩,白酒鲜花敬墓园。 炮竹烟中浮妣影,琼浆杯里显严尊。 临行插柳邀云雀,常去聊天代子孙。 来世若能随我意,但求续愿再椿萱。 清明 于静 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6:58 , Processed in 0.1029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