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4-25 00: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隐园:《聊斋志异》诞生地
2016-12-07 作者: 杨淑栋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蒲松龄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故事(资料片)。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 赵雨
听老人们讲述,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出过不少文人名士,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蒲松龄和毕自严。毕氏一族兴衰变迁、《聊斋志异》创作成书都与一座名园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座园子就是石隐园。
明朝尚书毕自严隐居于此
石隐园是鲁中地区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主人原为明朝崇祯元年户部尚书毕自严。西铺毕氏家族,世称“淄西毕氏”,原籍为冀州枣强,第二世毕敬贤因乐其风水,再迁崔家庄为业。明朝中期淄省大道路经该村,多有开店铺者,崔家庄又俗称崔家铺,因有东西二村,天长日久,乡人把“崔”字省略,简称之为东铺、西铺。这就是今天王村镇东铺村、西铺村的来历。
毕自严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经过近30年的拼搏奋斗,官至户部尚书,赐太子太保衔,位极人臣。毕自严在任户部尚书之前的天启年间,由于拒绝阉党魏忠贤的拉拢利用,受魏党排挤,曾一度罢官归里。毕自严深知官场凶险,复官无望之际,只好做了颐养天年、了却残生的打算。于是,他穷其毕生积蓄,在西铺村大兴土木,修建石隐园。
毕自严从江南花重金搜罗、购买了当时著名的十大灵石置于园内,赋予了石头以灵性,如高士一样隐居在这里,故名“石隐园”。他在园中广植花木藤萝,引村北泌水河入园,修建人工湖舣塘,溪水逶迤曲折绕假山,穿竹林,四季潺潺。春天,牡丹芍药争相烂漫;夏天,老藤绕屋龙蛇出没;秋天,桂花飘香硕果累累。
毕自严死于崇祯十年(1637年)。6年之后明朝灭亡。毕尚书以后的毕家逐渐走上下坡之路。但他的二儿子毕际有受其父“恩荫”,入清后,仍然官至南通州知州。但在康熙初年的一件冤案的牵连下,被罢官归里。这时候,石隐园已经衰败荒废,毕际有把园子缩小为10亩,保持原有风格。池塘水榭,亭台楼阁,曲径豆棚,南乔北花一应俱全,山东文人雅士争相到石隐园休闲度假。
蒲松龄入府趣闻
毕自严不唯当官一途,他还是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文学家。他在繁忙从政的40余年间,创作了几百万字的诗词歌赋和文章。他也是位嗜书如命的藏书家。他在石隐园内建起宏大轩敞的藏书楼,名曰“万卷楼”,专门收藏他自己的著作及购得的珍贵藏书,最盛时达十余万册,当年与宁波的“天一阁”齐名。
没有西铺的万卷楼,就没有《聊斋志异》的诞生。年轻时的蒲松龄热衷功名,曾数次赴济南参加乡试,西铺村是他的必经之路。相传蒲松龄在考试的路上,正巧遇到毕家晾晒书籍。家底不宽裕的蒲松龄酷爱读书却无力购买,借阅于他人也难以满足他读书的欲望,见到毕家的大宗图书,他留连忘返,遂心生一计,在一旁袒露胸怀面南而坐,任凭骄阳似火汗如雨浇仍纹丝不动。毕府仆人感到不解,蒲松龄说:“你们晒书,我也晒书,你们的书写在纸上,我的书藏在肚中,也怕发霉呀!”毕际有得知后立即接纳攀谈,慨叹相见恨晚。如今,蒲松龄书馆影壁墙背面的大型陶瓷壁画《晒书图》,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西铺村的蒲松龄书馆正是他执教和写作的地方,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应邀来毕家设馆授徒,历经38年。蒲松龄于康熙朝前期受聘到毕家做塾师。蒲松龄到毕家的确切时间,至今在聊斋研究界意见不一。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康熙十八年,路大荒先生则考证为康熙十一年,其编著的《蒲松龄年谱》也把蒲松龄到毕家定为康熙十一年。因为这一年蒲松龄写有一组诗《和毕盛钜石隐园杂咏》。
蒲松龄在毕家只教过八个学生,这八个学生相差十几岁,几乎同时跟蒲松龄读书。十余年后蒲松龄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他在毕家后期,主要任务已不是教书,除了为毕家做些案牍事务,接待些场面上的人物,主要精力放在读书著述上了。
聊斋成书的黄金时期
其实蒲松龄进入毕府时,他的《聊斋志异》已经写作大半。进入石隐园,蒲松龄不啻于发现一处新大陆,对其创作灵感的启迪和思路的开阔至关重要。他进入石隐园如鱼得水,读着万卷楼上的藏书,逍遥于石隐园花木丛中,创作完成了不朽巨著《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以及其他著作。
来到石隐园,蒲松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毕家按月发给他酬金,衣食无虞,全家生活稳定,解除了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他有条件饱读毕家万卷藏书楼内的藏书,如鱼得水;东家毕际有当时是淄川县闻人名士,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人圈子,蒲松龄很快融入了这个圈子,视野更加远阔。这三条,使得蒲松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一个优质、高产时期。
来到毕家后,他经常利用教学之余,纵游王村周围山川胜景,深入当地民间采访,搜集创作素材,再对《聊斋志异》进行了重新修改与补充。据统计,《聊斋志异》400余篇故事中,有近五分之一为取材于王村本地或毗邻的章丘、长山(周村)、邹平、齐东、历城、淄川西部地区。《绛妃》《大司农》《查岈山洞》《狐梦》《骂鸭》《狐入瓶》等,写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
康熙二十六年,经蒲松龄在石隐园近10年的不断修改补充,《聊斋志异》大体成书,手稿被分拆开在多位友人中同时传阅。王村地区百姓“说聊斋”渐成风气。
蒲松龄一生中创作出了约200余万字的作品,其主要创作成就是蜚声世界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此外,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六卷,1000余首;词一卷,100余阕;戏本三出。考其创作历程,其大部分作品是进入毕府之后完成。成就一代文豪,石隐园功不可没。每年,蒲松龄书馆都会召开蒲学研讨会,陈忠实、路大荒等作家、学者都对此流连忘返。
石隐园
[ 明 ] 佚名
原文我兄爱石矢弗谖,早岁先开石隐园。斸遍青山探月窟,铲平碧落蹑云根。 恍疑滇国来玄象,忽讶丹山翔彩鹓。獬豸触邪谗佞尽,鹰鹯驱雀丑夷吞。 欲开菡萏炫晴日,乍吐奎光映斗垣。壁立□□观窍妙,天藏浑沌识真元。 雨余苔长滋清□,□□□凝□□□。□□横□□罨霭,□□□□□□□。 □衙□□□□□,□□前听□□□。□□□□□□芾,密萝覆地自絪缊。 骚人寻赏停□屐,□□□□驻大轩。我亦从来耽石癖,苦无慧剑割冗□。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佚名
查看百科>>
人文齐鲁║“石隐园”的前世今生播报文章
齐鲁壹点关注
2022-11-11 09:55来自山东
文/毕春清 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一生有两大爱好:书与石。因为爱书,他修建了明清时期八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万卷楼”;因为爱石,他建起了名闻遐迩冠绝一方的“石隐园”。在我的老家西铺村,素以“花园”称呼石隐园。
广告 她把2个孩子送进985.211,学霸妈妈的忠告: 教育的关键在父母!×
少年时,我偶尔会从石隐园后门,也就是北门,去里面玩耍。进得门来,有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的墙很高,用青砖砌成,走在里面总有一种幽深的感觉。记忆里,那园子很大,中间空旷,只在西、南边的尽处各有一些房子,东边则另有一个围起的院落,院子里面有两株树龄三百余年的银杏树,其中最大一棵需三人方能环抱。空旷的院子里面,分布着许多两米来高、布满洞穴的石头,村里人称之为“石林”。在偏东北的地方,有一座亭子,是否“远心亭”却不得而知。亭子前面有豆棚瓜架,夏秋时节,则有花实绿蔓附于其上。在花园的中间位置,还有一座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小山,山石形态各异,错落有致。若非冬季,则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从石缝里长出来,花径高高的,五彩斑斓。小山前面有没有湖,抑或池塘之类,却已记不清了。 据载,石隐园始建于毕自严任员外郎时,位于毕氏府第之后,占地四十亩,该园以桐梓榆柳为墙,天然柏树为屏,杂花为篱。园内多植桧柏,微香盈空;广栽花木,修竹林立。树有异根同干,枝成连理;松则恭迎两侧,或立或揖。修建远心亭、同春堂、迟月台、振衣阁、谡谡轩、茶寮等,星罗棋布;移石曰玄象、灵壁、魁星、月窟、菡蒿、凤翔、垂云、太仆、秋鹰、峨豸等,号为“十友”者,杂置树间。筑假石山于园中,建舣塘湖于山前,又旁引泌水河入园,溪水绕假山、穿竹林,蜿蜒曲折,四季潺潺。伫立振衣阁上,远眺长白诸峰,悉在目中;徜徉石隐园内,细览如画美景,流连忘返。那号称“十友”的十方名石多载于《金石录》,如“灵璧石”又名“海岳石”,此石据传曾为宋代文人米芾后人、明代相石家米仲诏所藏。园内还有许多石头亦属上品,如“蛙鸣石”,此石天然形成,因其形似“蛙鸣”而得名。又如“三星石”,石形小巧玲珑,形象奇特,石上有三处圆形化石,犹如三星故名。后来,毕自严次子毕际有对石隐园予以重修,规模仅为旧园的四分之一,但花木山石更为紧凑,景色愈加怡人。 毕自严对石头情有独钟,从其《石隐园怀古》即可寻到答案:“…维石性最坚,从不受磨折。余隐誓效之,腐鼠安能嚇。不羡公与侯,何心仙与释。宁知春与秋,并忘朝与夕。斯为石隐园,吾以适吾适。”当时,他正因“忤魏忠贤引疾归”,便以石自喻,宁愿隐身民间,终老林下,也不肯为功名利禄向奸佞低头。生逢乱世,自应奋身赴国事;奸臣当道,宁以石性求本真。筑园自适,以石自警,这大概就是他修建石隐园的初衷吧! 经毕际有整修一新,石隐园很快成为达官名流云集雅会之所,如清初吏部尚书文坛领袖王渔洋、刑部左侍郎高珩、给事中孙蕙、庶吉士唐梦赉,以及淄川名士袁藩、李尧臣、张绂、韩逢庥等。孙蕙曾写有五律《过毕存吾石隐园》,李尧臣写有五律《雨后登石隐园山》以述其事。毕际有还邀请同邑好友、举人袁藩,在石隐园协助校刊其父所著《石隐园遗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时任淄川知县张嵋邀唐梦赉、毕际友、袁藩、张绂续修《淄川县志》,修志主要在石隐园进行,修志完成后,袁藩曾赋诗《石隐园修邑志成赋别载积先生》以表惜别之情。 蒲松龄在毕府挂账授徒三十余年,暇则游吟园中,间亦移住于此,其描写石隐园的诗词即达四十余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盛夏,他搬入石隐园远心亭以避酷暑,并写了两首七律《逃暑石隐园》:“绕屋浓荫万树蝉,水云浮动芨荷天”、“午漏沉沉日影迟,遮栏草树绿横披”;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复搬入石隐园樊效堂,写有七律《六月初一日移斋东园》:“斗室蒸腾汗似浆,移斋初至樊效堂”。他曾赋诗以赞“十友”:“石隐园中远心亭,门对青山四五层。凤翔双鹰飞禽样,九象峨豸走兽形。太朴垂云生得好,菡萏月窟最玲珑。宋朝魁星石灵璧,万世流传十友名。”他也在赏石玩石中,爱石成师,写出鉴石专著《石谱》,书中备述百余种石头的产地、色泽、声音、用途及鉴别方法等,这显然得益于长年生活在毕府的耳濡目染之功。不仅如此,他还把爱石情结写入《聊斋志异》,如《石清虚》篇的主人公邢云飞,与石相伴、与石共乐、与石共存、与石共卒,故事曲折生动,荡气回肠。
广告 人生最低谷时,冷艳女上司让他迎来人生新的机会!
×
历经三百余年风风雨雨,至民国末年,石隐园已日渐荒芜,但仍大体保持当年规制。1954年,国家投资重建抗战时期遭日寇焚毁的蒲松龄故居,其时西铺村尚隶属淄川区,由政府协调,将绝大部分历史文物尽数移送蒲松龄故居,包括毕自严手书的“绰然堂”匾额,大量古籍、器物、名石等,并在“聊斋园”中专门辟建“石隐园”,如前述“灵璧、“蛙鸣”、“三星”诸石,及“太湖石”、“丈人石”等,均布列其中,以还原当年蒲公的创作环境,再现石隐园的神韵风采。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铺村陆续建立“蒲松龄书院”、“毕自严故居”,并重新整修石隐园,然其规模既小,景致更难及故园之万一。盈亏圆缺,天道有常;万物轮回,自有定数。昔者,蒲公得石隐园之助终成一代文豪,石隐园亦因蒲公而声名远播;如今,毕自严故居旁有蒲松龄书院,蒲翁故居之聊斋园内又建石隐园;正是,两者相合方得其所,相得益彰故成其缘。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周末或节假日回家,偶然路过记忆中的石隐园后门,已难寻旧日踪迹,恍若隔世;而藏于心灵深处的石隐园,却始终清晰异常,一景一物,宛在眼前。愿美好记忆,永驻心间,愿千古佳话,世代流传! 作者简介:毕春清,男,淄博周村人,金融工作者,有百余首(篇)作品被《金融作协》、《山东金融文学》、齐鲁晚报壹点号等网络平台采用发表,偶有获奖,多首作品收入文学合集《银海放歌》等。 壹点号渺然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