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19: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窍玲珑心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封神榜(封神演义)中比干拥有“七窍玲珑心”,就是一颗有七个洞的心脏。正常心脏内有一个房间隔和一个室间隔,把心脏内分成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共四个腔。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七窍玲珑心

拥有者
比干


出 处
《封神演义》

目录
1传说故事
2传说功能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折叠封神榜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的珍奇心脏。妲己想害死比干,就在纣王面前装病,声称需要一片玲珑心来治病。昏庸的纣王居然同意了,要求比干把心剖出来。结果比干因姜子牙的法术保护,服食神符后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后仍然不死。但在回去的路上,比干遇到了一个卖无心菜的妇人,比干问了她一句:“人若是无心如何?”那妇人答道:“人无心即死。”结果比干登时血流如注,大叫一声就死了。

折叠红楼梦
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感受,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描述。有人根据这样的描述附会说:比干的心是“七窍玲珑心”,那林妹妹也是个“多心眼”,林妹妹就是心脏病发作死的。[1]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功能
可以与世界万物交流,能使双目破除一切幻术(例如:苏妲己的狐妖之身),食用心脏可对重伤者有治愈之效。[2]

参考资料
1.七窍玲珑心指什么人  . 2023年3月30日 . [2023-11-21]
2.七窍玲珑心(一颗有七个洞的心脏)_摘编  . 2022年8月28日 . [2023-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19: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绛珠仙子+贾宝玉+林黛玉+神瑛侍者朱慈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tr] [/tr]
绛珠仙子
绛·朱慈炤·雄凰
【赤暇宫神瑛侍者】
三生石
西方灵河岸边
珠·【朱由检】
仙草·【田秀英】

绛珠仙子贾宝玉&林黛玉:绛珠仙子为一塑造的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三生石】。朱慈炤【绛】+朱由检【珠】+田秀英【仙草】。是神瑛侍者朱慈炤创生的一个艺术形象。创造此艺术角色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反映历史真相的明亡血泪史------石头记一书。绛珠仙子贾宝玉是绛珠仙子下世造历幻缘的到人世间的转世生魂。而林黛玉影射的朱由检和田秀英则是绛珠仙子的前世的亡魂,也是朱慈炤父母的在天之灵。。。林黛玉,为天上的绛珠仙子。贾宝玉,为人间的绛珠仙子。跟天上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与人间的跛足道人癞头和尚,有异曲同工之妙。。。宝黛还泪,也如贾宝玉梦见甄宝玉,都是自相戕戮的自张罗
绛珠仙子贾宝玉,老明公山子野【朱三太子爷】朱慈炤。
衔玉而诞。
绛&珠【朱慈炤//朱由检】+通灵宝玉===贾宝玉衔玉而诞===明玉玺【木石前盟珠联璧合】。

石头记末世大背景。贾珠早夭,大明已亡。

朱慈炤用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天上人间的幻化、幻笔写就了红楼梦这一家仇国恨的血泪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8: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夜访潇湘馆,有谁注意那盏玻璃灯笼,才是林黛玉最厉害之处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林黛玉的素质强过整个贾府第四代,除了贾探春,没有一人拥有她的胸怀和见识。木石姻缘的价值就源于此。

在男丁承担不起贾府未来,贾探春等女儿终将嫁人,王熙凤等媳妇只知道徇私谋利,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疑问摇头三不知”时,只有林黛玉这种“媳妇”才能像女娲炼石补天一样,拯救天崩地裂后的贾家。




林黛玉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但她有在废墟上重建贾家的能力。

奈何,她终究是个美人灯。命运没有给她健康的身体,也没能给她拯救贾家的机会。双方最终各自辜负,就此错过了。

林黛玉的价值,通过一个玻璃灯笼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就讲一讲与这个灯笼相关的故事。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那天林黛玉和薛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达成真正“和解”。至此钗黛心中再无芥蒂。

薛宝钗走后就下起了秋雨,随后便发生了两件事。

一,林黛玉作《秋窗风雨夕》,正式带出了“离情别意”。

二,贾宝玉顶风冒雨来探望黛玉。临去时黛玉拿给他一个玻璃绣球灯照明。这个玻璃绣球灯结合《秋窗风雨夕》就大有意思了。




(第四十五回)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宝玉听说,连忙接了过来,前头两个婆子打着伞提着明瓦灯,后头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宝玉便将这个灯递与一个小丫头捧着,宝玉扶着他的肩,一径去了。

这段描写,需要特别注意几点。

一,贾宝玉“剖腹藏珠”,颇有拎不清事情轻重之意。这便是贾府男人如今的共性。

想当年宁荣二公何等英雄,能够立下那般不世功勋,岂会在意一个“灯笼”会不会摔坏了可惜?

二代贾代化、贾代善也是虎父无犬子。

三代贾敬、贾赦和贾政就江河日下。贾敬不作为,儿子也不教育。贾赦花天酒地,贾政能力有限。




四代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贾琮等更一个不如一个,别说全都不是中兴之人,哪怕是守成都难。

这就是《红楼梦》男不如女的核心主张。

贾家但凡有一人如贾探春的素质,绝不至于落得日后树倒猢狲散的境地。

所以,男人不行,媳妇就至关重要。奈何媳妇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二,林黛玉抓重放轻,教训贾宝玉看问题的角度。

人比灯重要,灯是为人服务。买椟还珠是眼光不好,剖腹藏珠则是“要钱不要命”。

贾家被抄家的原因,不就是恋权不去,要钱不要命所导致?

林黛玉这一句“剖腹藏珠”,就和她日后给“凸碧山庄”和“凹晶馆”取名一样,表达出她对贾家当时处境的忧虑和深思,甚至是解决办法。




贾家彼时常在山顶“伴君如伴虎”,不如抽身“退步”远离庙堂,处身江湖求得逍遥和安全。

凹晶馆在山下水边,作为山顶凸碧山庄的“退步”,可不就是“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选择。

林黛玉的“远近高低,是非轻重”见识,岂不远胜贾家诸位?

但凡贾珍、贾政之流有这些见识,能远离是非漩涡,不“剖腹藏珠”,又怎么会落得家破人亡地步?

三,林黛玉吩咐贾宝玉自己拿着玻璃绣球灯,交给他照见远途的工具。可贾宝玉随手交给小丫头捧着,自己空手扶着小丫头肩膀去了。

林黛玉交给贾宝玉关乎安危的“明灯”,让他自己掌握。他却随手给人,让别人搀扶带路。

如果小丫头走错路掉水里,他肯定也跟着掉水里。如此将自身安危拱手交于人,不就是贾府与北静王结党,与皇帝对抗的现实?

此处的“玻璃绣球灯”有两个寓意。

一个代表林黛玉给贾家指引的“前途”。人重要,富贵不重要。

一个代表林黛玉自己。




贾宝玉将灯笼拱手送人。是不是日后林黛玉像芙蓉花签所说的“昭君出塞”故事一样,被迫外嫁他人的伏笔?

玻璃绣球灯是林黛玉化身,是贾宝玉和贾府未来的明灯,他却拱手让人……再结合才刚黛玉作的《秋窗风雨夕》中浓厚的离情别意,黛玉就像“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李商隐一样,不得不离开舅舅家,随尔去,忍淹留。

而且,贾宝玉送出玻璃绣球灯,并不是他第一次要将黛玉“送”出。

就在刚才,他还想要给林黛玉管北静王要一领蓑衣。

而之前北静王送他的鹡鸰香念珠,他也要转交给林黛玉。

类似情节都在暗示林黛玉最终被迫外嫁,与贾宝玉有很大关系。

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戏中有一个情节,是莫怀古小妾雪艳(雪雁?)被迫嫁给坏人汤勤,也是为了莫怀古。就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13 20:18・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8: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1]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2]
林黛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至7岁母亲早亡,10岁接到贾母身边抚养教育。11岁时父亲逝世,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3]
80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17、18回)、“将来泪尽夭亡”(22回)、“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26回、64回),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79回)等等。但这些提示在后面都没有着落,现在后40回中林黛玉故事收束于98回,有如下重要情节:痴魂惊噩梦,见82回;颦卿绝粒,见86回;得知宝玉定亲,先痴迷复清醒,终至“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见96、97、98回。 [104]
百科图谱
林黛玉
《红楼梦》关系图
林黛玉
贾琏
妙玉
贾探春
查看更多
人物关系

林如海
父亲

贾敏
母亲

贾代善
外祖父

贾母
外祖母

贾赦
舅父

贾政
舅父

贾源
外曾祖父

薛姨妈
义母

贾琏
表兄

贾宝玉
表兄

贾化
老师
中文名林黛玉
外文名Lin Daiyu
别    名颦颦,颦儿,潇湘妃子,林姑娘,林妹妹
饰    演陈晓旭(87版红楼梦)
王文娟(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
蒋梦婕(2010新红楼梦)
配    音张海玲(87版红楼梦)
性    别女
登场作品《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生    日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
年    龄进贾府时10岁,逝世时17岁
排    名金陵十二钗正册并列第一
大观园居所潇湘馆
前    世绛珠仙草(绛珠仙子)
出生地苏州
花名签芙蓉花
代表作品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
父    母林如海、贾敏
外祖母贾母
表    哥贾宝玉
干    娘薛姨妈
目录
1人物外貌
2人物家世
▪祖辈
▪父亲
▪母亲
▪家境
3人物生平
▪仙界来历
▪家庭出身
▪10岁-12岁 宝黛钗初会
▪12岁 林黛玉葬花
▪13岁 诗社夺魁
▪14岁 讽刘姥姥
▪14岁 步步惊心
▪14岁 中秋联诗
▪程高本结局
▪脂本结局
4人物评价
▪原文评价
▪评点者评价
▪文学史评价
▪其它评价
5文化原型
▪湘妃
▪西施
▪飞燕
▪李清照
▪莺莺
6影视形象
人物外貌
播报
编辑
十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4]
人物家世
播报
编辑
祖辈
林黛玉的家庭出身,在《红楼梦》第二回有所介绍。其祖上是原本“只封袭三世”的列侯,后加恩增袭一代,至林黛玉的祖父止。 [5-6]从历史原型上看,列侯在秦汉时为二十等爵之最高级, [7]其中西汉一般为县侯,东汉又有乡侯、亭侯; [8-9]三国南朝时,则为对受封诸侯之泛称,自亭侯至王公均可称之。 [10]而如果根据清朝降等袭爵的制度,只能封袭三代的,理论上为骑都尉。 [11]
小说中的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只有几门堂族。但从另一方面讲,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6]
父亲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为前科之探花(“前科”指的是前一科,而不是以前的任意一科,再往前的会写作某某科,如贾敬是乙卯科进士,而不是前科),升任兰台寺大夫一月有余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女林黛玉,黛玉五岁时,林如海年已四十,膝下无子(幼子三岁时早夭)请贾雨村教她读书。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 [5]林如海将黛玉送到岳母贾母处生活。 [2] [12]后林如海也在扬州身染重病而亡,丧事由贾琏帮忙操办。 [13]
母亲
母亲贾敏为贾代善与贾母四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 [1]贾母非常宠爱幺女贾敏,所以贾敏的婚姻并非政治联姻。在贾敏婚事的选择上,贾代善和贾母选择了贾敏的个人幸福,而不是贾府的家族利益,故将贾敏下嫁给了学识渊博且人品修养出众的林如海。贾府将最小的女儿许配给林如海,看中的是林如海的品性和才华,而不是林家的家世门第,贾敏没有被父母当作政治联姻的工具嫁入权贵之家,而是下嫁给了门第不高,人丁稀薄,但具有书香之气的林家。
家族兴盛之时,贾府在婚姻上考虑的是儿女幸福,不需要靠亲家威势帮衬,因此贾敏嫁给了林如海。家族衰败之时,贾府需要靠联姻结交权贵以得到支持,因此宁可牺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幸福,也要为家族前程考虑而选择金玉良缘的政治联姻。
家境
林黛玉的家境,存在不同说法。最早提出黛玉家产问题的是清人涂瀛,他依据《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贾琏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一句(此句存在异文 [14]),提出林黛玉原应有其父林如海的数百万遗产,但为贾家侵吞。 [15]当代学者刘心武也认为,巡盐御史属于肥差,林如海当有巨额遗产,但黛玉未得到父亲的巨额遗产,则是因为贾琏和王熙凤从中侵吞。 [16-17]陈大康根据书中对林黛玉月钱来源等的描写,推测林如海留下的家产流入了贾府,除用于拨给黛玉生活所需外,还可能被用于了大观园的建造。 [18]
还有研究者从法制史的角度讨论林黛玉对林如海家产的继承权问题, [19]其中一派观点认为,黛玉原本就不具备继承林如海家产的权利,因此林如海设法向贾府转移财产,不料财产被贾家侵吞。 [20]
也有研究者就黛玉的家产及其去向存在不同看法。 [21]戴萦袅认为,林如海为人正直,并非为官贪婪者;同时,权贵勒索、医药所需、姬妾安置、宗祠供奉等等,又会进一步消耗其家产,能留给黛玉的寥寥无几。 [22-23]井玉贵则指出,在贾母的监督之下,贾琏、王熙凤并无侵吞林如海遗产的胆量,且大观园的建造费用不可能来源于黛玉的巨额家产。 [21]总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仍保持着争议。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仙界来历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24]。
家庭出身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1],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初为兰台寺大夫,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林家虽非富贵之家,却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 [5]。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10岁-12岁 宝黛钗初会
贾母怜她无人依傍教育,便接她到自己身边,黛玉10岁,宝玉11岁。
初次见面,贾宝玉便问她可也有玉没有,她如实回答说没有,不料惹发了贾宝玉的痴狂病,当场摔玉。她感到内疚,夜里独自淌眼抹泪 [2]。适逢残冬,贾母把碧纱橱里的空间腾出来给黛玉,贾宝玉挪出来睡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富察明义诗曰“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便是吟咏宝黛隔着碧纱橱同室分榻而睡的场景 [25]。
林黛玉进荣府以后,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贾宝玉。二人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比林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贾宝玉因与林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26]。
林黛玉10岁,冬底,父亲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探亲 [27]。次年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 [28]。十一月下旬,林黛玉、贾琏回京 [29],从此常住贾府 [28]。
12岁 林黛玉葬花
元月元宵,元春省亲,林黛玉偷偷替贾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贾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 [30]。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观园,林黛玉住了潇湘馆 [31]。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则以为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外面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所以她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 [31]。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1]。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 [32]。恰好贾宝玉寻来,听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林黛玉要躲,贾宝玉连忙赶上去,解释误会,这是宝黛第一次诉肺腑 [33]。
元春赐端午节礼,独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触动了贾宝玉;清虚观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触动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贾宝玉砸玉,这是二人闹得最大的一次 [34]。至初四日,二人和好 [35]。初六,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对科举仕途的不满,认林黛玉为知己,无意间被林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遂有宝黛第二次诉肺腑 [36]。晚间,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37]。
13岁 诗社夺魁
八月二十一日,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当日就在探春秋爽斋做海棠诗,众人都推林黛玉那首为上。李纨力排众议,评林黛玉诗“风流别致”,评薛宝钗诗“含蓄浑厚”。探春同意评林黛玉居第二 [38]。二十三日,众人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林黛玉做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拔得头筹 [39]。
14岁 讽刘姥姥
菊花诗会后,刘姥姥游大观园,林黛玉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口” [40]。以致一时高兴,得意忘形,失于检点,行令时将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 [40]。她还取笑刘姥姥讲的故事道“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41];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42];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 [43]。她这些雅谑之语在回目上被誉为补刘姥姥之余音 [43],刘姥姥给她带来了非常珍贵的快乐心情和艺术灵感 [44]。
14岁 步步惊心
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因那《牡丹亭》《西厢记》的艳曲而受到薛宝钗劝导。薛宝钗采取了临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步 [45],令她在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央告讨饶。 [43]九月初,薛宝钗又与她促膝谈心,黛玉羡慕她有哥哥、母亲,闷制《秋窗风雨夕》一首。 [46]
从九月初到十月中,薛宝钗坚持给林黛玉送了一个多月的燕窝。后来贾宝玉察觉了,婉拒薛宝钗好意,转而求之于贾母,悄悄叫人每日送一两燕窝。此事被赵姨娘偷听了去 [47],恰应了当初林黛玉的担忧,招人嫉恨咒骂。 [46]燕窝事件给林黛玉拉仇恨,令潇湘馆与赵姨娘结怨。果然,那段时间贾府中关于林黛玉的流言四起,诽谤她与贾宝玉私定偷盟 [48]。
元宵夜宴,贾母借着说书的机会当面辟谣,严厉驳斥所有对林黛玉的造谣诽谤 [49]。
林黛玉受审、薛宝钗送燕窝,被贾宝玉称为“孟光接了梁鸿案”,意指钗黛和好。然而与此同时,林黛玉病情日益加重,时常“自寻烦恼”“只觉心酸”“只管酸痛” [50]。连紫鹃都替她着急,巧用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薛姨妈对金玉姻缘不报期待,林黛玉认了薛姨妈做干娘 [51]。
七月十五日,林黛玉在房里设坛祭祖,作《五美吟》,分别咏怀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 [52]。八月,薛宝钗馈赠江南土物,林黛玉睹物思乡 [53]。
14岁 中秋联诗
三月,作《桃花行》。初二,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但因各种琐事耽误,直到暮春之际,才开了一社,命题柳絮词 [54]。此后又无下文,大观园诗社无疾而终。
八月十二日,抄检大观园。到了潇湘馆,凤姐安抚林黛玉,不让她起床,且说些闲话。王善保家的从紫鹃房里抄出贾宝玉旧物,凤姐淡淡地化解了 [55]。十五日,中秋夜宴散席后,林黛玉与史湘云往凹晶馆联诗,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等过于颓败凄楚的警句 [56]。十七日,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林黛玉从花影中走出来提出修改意见,贾宝玉最后改句云“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林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57]。
程高本结局
15-17岁林黛玉之死(程高本)
林十五岁,薛家婆子送给她蜜饯荔枝 [58]。黛、宝梦魇,林黛玉咯血 [59]。
林十六岁,十月,宝黛参禅,贾宝玉吐露心声,誓不变心 [60]。十一月,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 [61]。林黛玉一面暗自庆幸金玉姻缘或许可破,一面又担心贾宝玉吉凶,因而喜忧参半,辗转难寐。十二月十九日,元春薨逝 [62]。
林十七岁,正月,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连失两大靠山。加之贾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贾宝玉婚事。二月初二,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初四,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见贾宝玉,二人最后一次参禅。林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贾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63]十一日,林黛玉焚稿。十二日,即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 [64],林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65],描绘出“冷月葬花魂”的实景。
贾宝玉婚后,精神恢复,听闻林黛玉去世,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65]。
林黛玉逝世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薛宝钗生日,贾宝玉复往潇湘馆,对景悼颦儿 [66]。四月,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即太虚幻境变形),见到绛珠仙草和潇湘妃子的幻象 [67]。
脂本结局
八十回后涉黛脂评
80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17、18回)、“将来泪尽夭亡”(22回)、“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26回、64回),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79回)等等。 [104]
黛玉之死诸家说
主词条:黛玉之死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原文评价
正册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6]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26]
花名签
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68]
诗词
《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32]
《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32]
《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39]
《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54]
自评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33]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36]
他评
贾雨村: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5]
贾母:①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34]②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69]
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36]
妙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42]
薛宝钗: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43]
凤姐: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2]②(林丫头)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70]
兴儿:(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71]
评点者评价
脂砚斋:
黛玉之心机眼力。(甲戌本第3回) [2]
可惜这样才情学术却只一耗耳。(甲戌本第19回)
黛玉情情。(戚序本第19回) [72]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 [72]
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庚辰本第22回) [31]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甲戌本第25回) [72]
张汝执:
宝玉之痴,痴得正;黛玉之痴,痴得偏。宝玉之痴,痴得真;黛玉之痴,痴得诈。宝玉之痴,痴得浑厚;黛玉之痴,痴得乖张。同一痴也,大有天渊之隔。 [2]
宝玉为人,尚可规正。其奈与黛玉日相亲密,所以将性灵锢蔽住了,甚为可惜!
书中每写黛玉处,其性情何等乖张,何等猜忌。惟此一回,写探春之因抄而动气,写宝钗之未抄而尚且回家。若黛玉亦在被抄之列,而乃默无一言甘伤颜面,而忍受,何也? [55]
梦觉主人:
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摽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甲辰本卷首) [73]
王希廉: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护花主人总评) [74]
黛玉《哭花词》极叹红颜薄命,是黛玉一生因果,与《红楼梦曲》遥相关照。(第27回) [74]
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贾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第28回) [74]
涂瀛:
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 [15] [75]
薛宝钗善柔,黛玉善刚;薛宝钗用屈,黛玉用直;薛宝钗徇情,黛玉任性;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15] [76]
姚燮:
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极其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既枯,黛玉亦物化矣。 [77]
神瑛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岂天意亦与为转移耶?(第1回) [77]
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第49回) [77]
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蹋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宇,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薛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第98回) [77]
张新之:
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红楼梦读法》) [78]
周春:
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红楼梦约评》) [79]
文学史评价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在宝玉面前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80]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81]
其它评价
鲁迅: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82]
王国维:贾母爱薛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贾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贾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遍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83]
俞平伯:①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②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84]
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85]
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86]
文化原型
播报
编辑
湘妃
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 [87],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38]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林黛玉还泪、爱哭,含有娥皇、女英的文化因子。
西施
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 [2],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 [2],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 [52]。贾府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 [71],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55]。
飞燕
林黛玉葬花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2],以杨妃比配薛宝钗,以飞燕比配林黛玉,这是用了“环肥燕瘦”的典故,赞美薛宝钗丰满圆润之美犹如杨妃,黛玉轻盈袅娜之美犹如飞燕。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长而纤绠轻细,举止翩然。” [88]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 [88]因腰肢纤柔灵巧,飞燕善作掌上舞。小说描写林黛玉“行动似弱柳扶风” [2],描写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 [55],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如同飞燕起舞般的自然舞美。
李清照
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愁、憔悴、柔婉、清瘦形象,与李清照《醉花阴》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9]、《声声慢》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90]、《一剪梅》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90]堪称千载知音。愁、泪、瘦是李清照、林黛玉诗词作品中共通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莺莺
林黛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读西厢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镜头。林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31]。后来又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将那西厢曲词脱口而出:“呸,原来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31]甚至连睡梦中都忘情地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 [4],行令时又吟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 [40]。
曹雪芹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仙草和巫山女神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林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形象以及晚明才女冯小青、朱楚生、叶小莺等人的传记中摭取素材,塑造林黛玉追求自由婚姻的性格;继承《楚辞》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以竹、芙蓉和芭蕉来象征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借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和明代唐寅《花下酌酒歌》及其葬花轶事来构思“黛玉葬花”情节。 [91]
影视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8: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绛珠仙子+潇湘妃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潇湘妃子是什么意思
rewrerw888672013.11.20浏览88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zaqqazxp
2013.11.21
满意答案
   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书中说,大观园中姐妹起诗社,众女儿个起字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

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
“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也叫湘妃。历来用其故事者,总离不开说夫妻生离死别、相思不尽、恸哭遗恨等等。如果不管什么关系,什么性质,只要有谁老哭鼻子便叫她潇湘妃子,推敲起来,恐怕有些勉强。因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于情的表现,并非一般地多愁善感,无缘无故地爱哭。同样,如果黛玉真是像续书所写那样,因婚嫁不如意而悲愤致死,那与湘妃故事也是不相切合的,作者又何必郑重其事地命其住处为“潇湘馆”,赠其雅号为“潇湘妃子”,称她为“林潇湘”呢?

雅号是探春给她取的,探春有一段话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

话当然是开玩笑说的,但作者的用意就像是写惜春与智能儿开玩笑说自己将来也剪了头发去做尼姑一样。同时,探春所说的“想林姐夫”意思也很明确,当然不是续书所写那样“恨林姐夫”或者“怀疑林姐夫”。

在探春给她取雅号之前,宝玉挨打受苦,黛玉作诗题帕,也曾自比湘妃说: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湘江旧迹”、“香痕”,都是说泪痕,也就是以湘妃自比。这是作者在写黛玉的内心世界。在她心中已将宝玉视同丈夫,想象宝玉遭到不测时,自己也会同当年恸哭殉情的娥皇、女英一样。同时,作者也借此暗示黛玉将来是要“想林姐夫”的。倘若不是如此,这首诗就有点不伦不类了:表哥不过是被他父亲打了一顿屁股,做妹妹的怎么就用起湘妃泪染斑竹的典故来了呢?

此外,据脂评提示,佚稿末回《警幻情榜》中对黛玉又有评语曰“情情”,意谓一往情深于有情者。它与“潇湘妃子”之号的含意也是一致的。但与我们在续书中所见的那个因误会而怨恨宝玉的林黛玉形象,却有点对不起头来。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8: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林黛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lín dài yù]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
林黛玉介绍 她家里很穷吗?
01:45
林黛玉去世前留下一句遗言,令文学家头疼100年,至今仍一筹莫展
01:43
林黛玉和妙玉的身世之谜,看得脊背发凉……
03:31
黛玉为何吃醋宝钗,而不是与宝玉有关系的袭人呢
00:49
林黛玉死在大婚之前,是87版《红楼梦》最大的善意
06:06
薛宝钗和林黛玉不分伯仲?就凭这一点,俩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04:25
林黛玉焚稿断情,为贾宝玉泪尽而逝,年仅17岁
03:07
林黛玉调侃贾宝玉,暖香丸和冷香丸,都埋下了伏笔
03:54
贾母为啥要把林黛玉的母亲,“低嫁”给林如海?
04:36
林黛玉做客梨香院,饭桌上为何咄咄逼人,再三刁难贾宝玉的奶娘?
07:36
林黛玉如何看待袭人,为什么认可袭人?
04:37
黛玉和宝钗的教养,通过丫鬟的一碗茶,展现得淋漓尽致
03:59
收藏
18083
951
同义词潇湘妃子(潇湘妃子)一般指林黛玉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1]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2]
林黛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至7岁母亲早亡,10岁接到贾母身边抚养教育。11岁时父亲逝世,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3]
80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17、18回)、“将来泪尽夭亡”(22回)、“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26回、64回),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79回)等等。但这些提示在后面都没有着落,现在后40回中林黛玉故事收束于98回,有如下重要情节:痴魂惊噩梦,见82回;颦卿绝粒,见86回;得知宝玉定亲,先痴迷复清醒,终至“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见96、97、98回。 [104]
百科图谱
林黛玉
《红楼梦》关系图
林黛玉
贾琏
妙玉
贾探春
查看更多
人物关系

林如海
父亲

贾敏
母亲

贾代善
外祖父

贾母
外祖母

贾赦
舅父

贾政
舅父

贾源
外曾祖父

薛姨妈
义母

贾琏
表兄

贾宝玉
表兄

贾化
老师
中文名林黛玉
外文名Lin Daiyu
别    名颦颦,颦儿,潇湘妃子,林姑娘,林妹妹
饰    演陈晓旭(87版红楼梦)
王文娟(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
蒋梦婕(2010新红楼梦)
配    音张海玲(87版红楼梦)
性    别女
登场作品《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生    日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
年    龄进贾府时10岁,逝世时17岁
排    名金陵十二钗正册并列第一
大观园居所潇湘馆
前    世绛珠仙草(绛珠仙子)
出生地苏州
花名签芙蓉花
代表作品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
父    母林如海、贾敏
外祖母贾母
表    哥贾宝玉
干    娘薛姨妈
目录
1人物外貌
2人物家世
▪祖辈
▪父亲
▪母亲
▪家境
3人物生平
▪仙界来历
▪家庭出身
▪10岁-12岁 宝黛钗初会
▪12岁 林黛玉葬花
▪13岁 诗社夺魁
▪14岁 讽刘姥姥
▪14岁 步步惊心
▪14岁 中秋联诗
▪程高本结局
▪脂本结局
4人物评价
▪原文评价
▪评点者评价
▪文学史评价
▪其它评价
5文化原型
▪湘妃
▪西施
▪飞燕
▪李清照
▪莺莺
6影视形象
人物外貌
播报
编辑
十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4]
人物家世
播报
编辑
祖辈
林黛玉的家庭出身,在《红楼梦》第二回有所介绍。其祖上是原本“只封袭三世”的列侯,后加恩增袭一代,至林黛玉的祖父止。 [5-6]从历史原型上看,列侯在秦汉时为二十等爵之最高级, [7]其中西汉一般为县侯,东汉又有乡侯、亭侯; [8-9]三国南朝时,则为对受封诸侯之泛称,自亭侯至王公均可称之。 [10]而如果根据清朝降等袭爵的制度,只能封袭三代的,理论上为骑都尉。 [11]
小说中的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只有几门堂族。但从另一方面讲,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6]
父亲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为前科之探花(“前科”指的是前一科,而不是以前的任意一科,再往前的会写作某某科,如贾敬是乙卯科进士,而不是前科),升任兰台寺大夫一月有余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女林黛玉,黛玉五岁时,林如海年已四十,膝下无子(幼子三岁时早夭)请贾雨村教她读书。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 [5]林如海将黛玉送到岳母贾母处生活。 [2] [12]后林如海也在扬州身染重病而亡,丧事由贾琏帮忙操办。 [13]
母亲
母亲贾敏为贾代善与贾母四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 [1]贾母非常宠爱幺女贾敏,所以贾敏的婚姻并非政治联姻。在贾敏婚事的选择上,贾代善和贾母选择了贾敏的个人幸福,而不是贾府的家族利益,故将贾敏下嫁给了学识渊博且人品修养出众的林如海。贾府将最小的女儿许配给林如海,看中的是林如海的品性和才华,而不是林家的家世门第,贾敏没有被父母当作政治联姻的工具嫁入权贵之家,而是下嫁给了门第不高,人丁稀薄,但具有书香之气的林家。
家族兴盛之时,贾府在婚姻上考虑的是儿女幸福,不需要靠亲家威势帮衬,因此贾敏嫁给了林如海。家族衰败之时,贾府需要靠联姻结交权贵以得到支持,因此宁可牺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幸福,也要为家族前程考虑而选择金玉良缘的政治联姻。
家境
林黛玉的家境,存在不同说法。最早提出黛玉家产问题的是清人涂瀛,他依据《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贾琏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一句(此句存在异文 [14]),提出林黛玉原应有其父林如海的数百万遗产,但为贾家侵吞。 [15]当代学者刘心武也认为,巡盐御史属于肥差,林如海当有巨额遗产,但黛玉未得到父亲的巨额遗产,则是因为贾琏和王熙凤从中侵吞。 [16-17]陈大康根据书中对林黛玉月钱来源等的描写,推测林如海留下的家产流入了贾府,除用于拨给黛玉生活所需外,还可能被用于了大观园的建造。 [18]
还有研究者从法制史的角度讨论林黛玉对林如海家产的继承权问题, [19]其中一派观点认为,黛玉原本就不具备继承林如海家产的权利,因此林如海设法向贾府转移财产,不料财产被贾家侵吞。 [20]
也有研究者就黛玉的家产及其去向存在不同看法。 [21]戴萦袅认为,林如海为人正直,并非为官贪婪者;同时,权贵勒索、医药所需、姬妾安置、宗祠供奉等等,又会进一步消耗其家产,能留给黛玉的寥寥无几。 [22-23]井玉贵则指出,在贾母的监督之下,贾琏、王熙凤并无侵吞林如海遗产的胆量,且大观园的建造费用不可能来源于黛玉的巨额家产。 [21]总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仍保持着争议。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仙界来历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24]。
家庭出身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1],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初为兰台寺大夫,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林家虽非富贵之家,却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 [5]。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10岁-12岁 宝黛钗初会
贾母怜她无人依傍教育,便接她到自己身边,黛玉10岁,宝玉11岁。
初次见面,贾宝玉便问她可也有玉没有,她如实回答说没有,不料惹发了贾宝玉的痴狂病,当场摔玉。她感到内疚,夜里独自淌眼抹泪 [2]。适逢残冬,贾母把碧纱橱里的空间腾出来给黛玉,贾宝玉挪出来睡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富察明义诗曰“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便是吟咏宝黛隔着碧纱橱同室分榻而睡的场景 [25]。
林黛玉进荣府以后,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贾宝玉。二人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比林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贾宝玉因与林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26]。
林黛玉10岁,冬底,父亲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探亲 [27]。次年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 [28]。十一月下旬,林黛玉、贾琏回京 [29],从此常住贾府 [28]。
12岁 林黛玉葬花
元月元宵,元春省亲,林黛玉偷偷替贾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贾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 [30]。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观园,林黛玉住了潇湘馆 [31]。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则以为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外面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所以她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 [31]。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1]。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 [32]。恰好贾宝玉寻来,听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林黛玉要躲,贾宝玉连忙赶上去,解释误会,这是宝黛第一次诉肺腑 [33]。
元春赐端午节礼,独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触动了贾宝玉;清虚观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触动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贾宝玉砸玉,这是二人闹得最大的一次 [34]。至初四日,二人和好 [35]。初六,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对科举仕途的不满,认林黛玉为知己,无意间被林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遂有宝黛第二次诉肺腑 [36]。晚间,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37]。
13岁 诗社夺魁
八月二十一日,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当日就在探春秋爽斋做海棠诗,众人都推林黛玉那首为上。李纨力排众议,评林黛玉诗“风流别致”,评薛宝钗诗“含蓄浑厚”。探春同意评林黛玉居第二 [38]。二十三日,众人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林黛玉做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拔得头筹 [39]。
14岁 讽刘姥姥
菊花诗会后,刘姥姥游大观园,林黛玉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口” [40]。以致一时高兴,得意忘形,失于检点,行令时将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 [40]。她还取笑刘姥姥讲的故事道“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41];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42];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 [43]。她这些雅谑之语在回目上被誉为补刘姥姥之余音 [43],刘姥姥给她带来了非常珍贵的快乐心情和艺术灵感 [44]。
14岁 步步惊心
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因那《牡丹亭》《西厢记》的艳曲而受到薛宝钗劝导。薛宝钗采取了临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步 [45],令她在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央告讨饶。 [43]九月初,薛宝钗又与她促膝谈心,黛玉羡慕她有哥哥、母亲,闷制《秋窗风雨夕》一首。 [46]
从九月初到十月中,薛宝钗坚持给林黛玉送了一个多月的燕窝。后来贾宝玉察觉了,婉拒薛宝钗好意,转而求之于贾母,悄悄叫人每日送一两燕窝。此事被赵姨娘偷听了去 [47],恰应了当初林黛玉的担忧,招人嫉恨咒骂。 [46]燕窝事件给林黛玉拉仇恨,令潇湘馆与赵姨娘结怨。果然,那段时间贾府中关于林黛玉的流言四起,诽谤她与贾宝玉私定偷盟 [48]。
元宵夜宴,贾母借着说书的机会当面辟谣,严厉驳斥所有对林黛玉的造谣诽谤 [49]。
林黛玉受审、薛宝钗送燕窝,被贾宝玉称为“孟光接了梁鸿案”,意指钗黛和好。然而与此同时,林黛玉病情日益加重,时常“自寻烦恼”“只觉心酸”“只管酸痛” [50]。连紫鹃都替她着急,巧用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薛姨妈对金玉姻缘不报期待,林黛玉认了薛姨妈做干娘 [51]。
七月十五日,林黛玉在房里设坛祭祖,作《五美吟》,分别咏怀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 [52]。八月,薛宝钗馈赠江南土物,林黛玉睹物思乡 [53]。
14岁 中秋联诗
三月,作《桃花行》。初二,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但因各种琐事耽误,直到暮春之际,才开了一社,命题柳絮词 [54]。此后又无下文,大观园诗社无疾而终。
八月十二日,抄检大观园。到了潇湘馆,凤姐安抚林黛玉,不让她起床,且说些闲话。王善保家的从紫鹃房里抄出贾宝玉旧物,凤姐淡淡地化解了 [55]。十五日,中秋夜宴散席后,林黛玉与史湘云往凹晶馆联诗,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等过于颓败凄楚的警句 [56]。十七日,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林黛玉从花影中走出来提出修改意见,贾宝玉最后改句云“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林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57]。
程高本结局
15-17岁林黛玉之死(程高本)
林十五岁,薛家婆子送给她蜜饯荔枝 [58]。黛、宝梦魇,林黛玉咯血 [59]。
林十六岁,十月,宝黛参禅,贾宝玉吐露心声,誓不变心 [60]。十一月,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 [61]。林黛玉一面暗自庆幸金玉姻缘或许可破,一面又担心贾宝玉吉凶,因而喜忧参半,辗转难寐。十二月十九日,元春薨逝 [62]。
林十七岁,正月,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连失两大靠山。加之贾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贾宝玉婚事。二月初二,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初四,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见贾宝玉,二人最后一次参禅。林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贾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63]十一日,林黛玉焚稿。十二日,即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 [64],林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65],描绘出“冷月葬花魂”的实景。
贾宝玉婚后,精神恢复,听闻林黛玉去世,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65]。
林黛玉逝世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薛宝钗生日,贾宝玉复往潇湘馆,对景悼颦儿 [66]。四月,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即太虚幻境变形),见到绛珠仙草和潇湘妃子的幻象 [67]。
脂本结局
八十回后涉黛脂评
80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17、18回)、“将来泪尽夭亡”(22回)、“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26回、64回),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79回)等等。 [104]
黛玉之死诸家说
主词条:黛玉之死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原文评价
正册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6]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26]
花名签
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68]
诗词
《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32]
《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32]
《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39]
《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54]
自评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33]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36]
他评
贾雨村: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5]
贾母:①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34]②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69]
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36]
妙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42]
薛宝钗: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43]
凤姐: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2]②(林丫头)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70]
兴儿:(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71]
评点者评价
脂砚斋:
黛玉之心机眼力。(甲戌本第3回) [2]
可惜这样才情学术却只一耗耳。(甲戌本第19回)
黛玉情情。(戚序本第19回) [72]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 [72]
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庚辰本第22回) [31]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甲戌本第25回) [72]
张汝执:
宝玉之痴,痴得正;黛玉之痴,痴得偏。宝玉之痴,痴得真;黛玉之痴,痴得诈。宝玉之痴,痴得浑厚;黛玉之痴,痴得乖张。同一痴也,大有天渊之隔。 [2]
宝玉为人,尚可规正。其奈与黛玉日相亲密,所以将性灵锢蔽住了,甚为可惜!
书中每写黛玉处,其性情何等乖张,何等猜忌。惟此一回,写探春之因抄而动气,写宝钗之未抄而尚且回家。若黛玉亦在被抄之列,而乃默无一言甘伤颜面,而忍受,何也? [55]
梦觉主人:
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摽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甲辰本卷首) [73]
王希廉: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护花主人总评) [74]
黛玉《哭花词》极叹红颜薄命,是黛玉一生因果,与《红楼梦曲》遥相关照。(第27回) [74]
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贾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第28回) [74]
涂瀛:
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 [15] [75]
薛宝钗善柔,黛玉善刚;薛宝钗用屈,黛玉用直;薛宝钗徇情,黛玉任性;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15] [76]
姚燮:
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极其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既枯,黛玉亦物化矣。 [77]
神瑛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岂天意亦与为转移耶?(第1回) [77]
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第49回) [77]
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蹋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宇,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薛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第98回) [77]
张新之:
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红楼梦读法》) [78]
周春:
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红楼梦约评》) [79]
文学史评价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在宝玉面前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80]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81]
其它评价
鲁迅: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82]
王国维:贾母爱薛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贾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贾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遍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83]
俞平伯:①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②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84]
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85]
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86]
文化原型
播报
编辑
湘妃
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 [87],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38]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林黛玉还泪、爱哭,含有娥皇、女英的文化因子。
西施
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 [2],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 [2],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 [52]。贾府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 [71],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55]。
飞燕
林黛玉葬花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2],以杨妃比配薛宝钗,以飞燕比配林黛玉,这是用了“环肥燕瘦”的典故,赞美薛宝钗丰满圆润之美犹如杨妃,黛玉轻盈袅娜之美犹如飞燕。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长而纤绠轻细,举止翩然。” [88]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 [88]因腰肢纤柔灵巧,飞燕善作掌上舞。小说描写林黛玉“行动似弱柳扶风” [2],描写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 [55],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如同飞燕起舞般的自然舞美。
李清照
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愁、憔悴、柔婉、清瘦形象,与李清照《醉花阴》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9]、《声声慢》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90]、《一剪梅》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90]堪称千载知音。愁、泪、瘦是李清照、林黛玉诗词作品中共通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莺莺
林黛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读西厢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镜头。林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31]。后来又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将那西厢曲词脱口而出:“呸,原来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31]甚至连睡梦中都忘情地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 [4],行令时又吟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 [40]。
曹雪芹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仙草和巫山女神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林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形象以及晚明才女冯小青、朱楚生、叶小莺等人的传记中摭取素材,塑造林黛玉追求自由婚姻的性格;继承《楚辞》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以竹、芙蓉和芭蕉来象征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借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和明代唐寅《花下酌酒歌》及其葬花轶事来构思“黛玉葬花”情节。 [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9: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34
0
涂瀛
播报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红楼梦》点评者展开3个同名词条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涂瀛,[清](约公元一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铁纶,号读花人,广西桂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生平亦无考。著有《红楼梦论赞》一卷,《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分为《红楼梦论》、《红楼梦赞》及《红楼梦问答》。皆有会心语文,亦雅饬可诵。
本    名涂瀛
别    名涂宗瀛
字铁纶
号读花人
所处时代清
主要作品《红楼梦问答》
籍    贯安徽六安
涂瀛是旧红学批评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一种说法认为,涂瀛即涂宗瀛,安徽六安人,道光间举人,同治间任苏松太道,官至湖广总督。 [1]但根据1842年养余精舍本《红楼梦论赞》中邱登的序和何炳麟的跋,可知其籍贯为桂林,曾中举,并曾两次参加会试。据学者查考光绪《临桂县志》,涂瀛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他自号读花人、香雨,有《红楼梦论赞》和《红楼梦问答》传世, [2]并被收入王希廉《汇评金玉红楼梦》一书中。 [3]
参考资料
1徐振辉. 历史比附:独特的人物品评——谈涂瀛的红学人物论[J]. 红楼梦学刊, 1994(1).285-296
2孔令彬[1]. 关于读花人涂瀛的几则新考证[J]. 红楼梦学刊, 2013(4):37-50.
3汇评金玉红楼梦·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09-5]
学术论文内容来自
刘晓峰.  试论《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所谓"影子说".《CNKI》,1990徐振辉.  历史比附:独特的人物品评——谈涂瀛的红学人物论.《CNKI》,1994刘坎龙.  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浅谈薛宝钗.《CNKI》,1981陈建军.  却说是"呆"两般"情"——呆霸王薛蟠之呆的双重含义.《CNKI》,2008陆联星.  由薛宝钗形象的复杂看曹雪芹创作的思想矛盾.《CNKI》,1987
查看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9: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为什么被称为潇湘妃子?
z6lumgsem2013.09.04浏览651次民族风情分享举报
如题,真的不怎么明白……
1个回答
qrch1
2013.09.04
满意答案
“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也叫湘妃。历来用其故事者,总离不开说夫妻生离死别、相思不尽、恸哭遗恨等等。如果不管什么关系,什么性质,只要有谁老哭鼻子便叫她潇湘妃子,推敲起来,恐怕有些勉强。因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于情的表现,并非一般地多愁善感,无缘无故地爱哭。同样,如果黛玉真是像续书所写那样,因婚嫁不如意而悲愤致死,那与湘妃故事也是不相切合的,作者又何必郑重其事地命其住处为“潇湘馆”,赠其雅号为“潇湘妃子”,称她为“林潇湘”呢? 雅号是探春给她取的,探春有一段话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 话当然是开玩笑说的,但作者的用意就像是写惜春与智能儿开玩笑说自己将来也剪了头发去做尼姑一样。同时,探春所说的“想林姐夫”意思也很明确,当然不是续书所写那样“恨林姐夫”或者“怀疑林姐夫”。 在探春给她取雅号之前,宝玉挨打受苦,黛玉作诗题帕,也曾自比湘妃说: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湘江旧迹”、“香痕”,都是说泪痕,也就是以湘妃自比。这是作者在写黛玉的内心世界。在她心中已将宝玉视同丈夫,想象宝玉遭到不测时,自己也会同当年恸哭殉情的娥皇、女英一样。同时,作者也借此暗示黛玉将来是要“想林姐夫”的。倘若不是如此,这首诗就有点不伦不类了:表哥不过是被他父亲打了一顿屁股,做妹妹的怎么就用起湘妃泪染斑竹的典故来了呢? 此外,据脂评提示,佚稿末回《警幻情榜》中对黛玉又有评语曰“情情”,意谓一往情深于有情者。它与“潇湘妃子”之号的含意也是一致的。但与我们在续书中所见的那个因误会而怨恨宝玉的林黛玉形象,却有点对不起头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0: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咏潇湘妃子的诗
fm28882018.02.12浏览39次其他分享举报
古诗咏潇湘妃子的诗... 古诗咏潇湘妃子的诗 展开
1个回答
bft_jtkk
2018.02.13
满意答案
   诗话潇湘妃子《咏菊花诗》三题
【实则{红楼梦}作者之匠心手笔。铺垫点睛人物命运之妙】
解咏菊
诗心菊意坐不宁,清霜皓腕笔中情。
对月噙香思陶令,满腹幽怨诉何人。
平生追求真善美,自怜但想颖慧聪。
高风亮节不容女,佳人怀才命几盈。
潇湘妃子: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玲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解问菊
以问为经情兼纬,伤秋悲世或问迟。
众人难解菊高洁,妃子傲世情东篱。
归雁一声蟋哀鸣,举世无人诉曲直。
黄花自问何归隐,霜菊嗔吟不逢时。
潇湘妃子: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解菊梦
何必清明何必醒,潇湘妃子卧菊中。
寄人篱下偏寻梦,愤世嫉俗怨犹生。
身世凄悲生叛逆,前途无着叹春青。
不得庄周化蝶去,但凭陶令觅知音。
潇湘妃子: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09: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為何最不喜李義山的詩?
紅樓中有一回寫到大觀園姐妹們并寶玉一同乘船,林黛玉看到湖中殘荷被人除去,便道“我最不喜李義山的詩,只愛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把它拔了。”—…显示全部 ​

关注者
714
被浏览
108,61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2 条评论
​分享

3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月
知月
新闻民工
4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是否“最”不喜欢李义山并不清楚,但相信林妹妹是真的不喜欢李义山的。

红楼梦里会做诗的女孩子里,林妹妹的审美标准是写的最明白的,就是在香菱学诗一节中。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妹妹的观点,作诗重在立意,不“为辞害意”,“意趣真”是高于词句雕琢的。她建议的学习方法,是从熟读前人诗作入手,揣摩对象从王维到李杜及至陶渊明汉魏六朝,差不多就是严羽“入第一义,具正法眼”的法门了。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沧浪诗话》
所以宋诗诸如陆放翁的“浅近”不为林妹妹所爱,晚唐也未入其法眼。从她推荐的学习对象看,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谢朓?),阮籍,庾信,鲍照等,可见她追求的是汉魏盛唐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美。而小李的诗,却是胜在章法词句的苦心经营,用复杂的结构,华丽的词句,多义的意象和晦涩的用典营造幽深迷离的意境,显然不是林妹妹的爱好。用《人间词话》的说法,林妹妹欣赏的是“不隔”的诗,而李义山则是“隔”了。

从林妹妹本人的诗里也可得些印证。她的诗非不用典,但被赞得最多的佳句,大多是胜在意趣二字。比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还有《葬花吟》,一气呵成,都是”不隔“的诗,本人的性情才气与诗句融为一体,似是直接从心是得来。

编辑于 2014-05-07 12:08
​赞同 423​
​1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知乎用户Ziud7T
知乎用户Ziud7T
此号只是浏览,不再回答问题,并逐步删除相关答案,请勿关注
1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林妹妹可能不喜欢李义山的诗,许多知友都有详细论述,然而,我更关注的是这句话的语境,以及林妹妹说话的方式。

这句话有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林妹妹用了一个“最”字,又接着用了一个“只”字,表现了林妹妹决绝的态度,有一点“小心眼”的执拗偏执,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语境,就会发现林妹妹的这句话远不止谈论李义山诗文的好坏那么简单。

这段文字在小说的第四十回,贾母带着贾府众人以及刘姥姥坐船游大观园,宝二爷看到湖中的破荷叶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

宝二爷是“喜聚不喜散”的性格,自然不欣赏衰败的荷叶。宝钗则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指出没有清理破荷叶是因为没有时间。

宝玉和宝钗你言我语,黛玉有点含酸了,觉得被忽视,所以用了对比的方法,加重语气,虽然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但是我破例喜欢这句,爱屋及乌,潜台词是“残荷”在黛玉心中的喜爱程度很高。

后面紧接着加上“偏你们”,醋意更浓了,你们(指宝玉和宝钗)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往哪摆啊?

表面说的是李义山的诗,其实是嫉妒宝玉和宝钗关系亲密,对待残荷的态度一致。

林妹妹这样的“春秋笔法”,以前也有过多次,最明显的是第八回

宝玉要喝冷酒,宝钗教导他,这样对身体不好,

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

明里说的是雪雁只听紫鹃的话,其实是讽刺宝玉只听宝钗不喝冷酒的劝告。

在第四十二回宝姐姐有过总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所以林妹妹说这句的态度有点绝对,有点情绪化,其中关于李义山诗的评价有待商榷,重点是巧借谈论李义山的诗,表现自己被冷落的醋意,体现了林妹妹的含酸带讽的说话态度,“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说话技巧。

编辑于 2017-12-04 19:19
​赞同 120​
​1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呆小牛
呆小牛
右脑已死
38 人赞同了该回答
1、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并不代表李诗不好,艺术本来就米有统一标准,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所以不要拿这个来黑李商隐。

2、林黛玉喜好什么样的诗?分析一下她的诗就知道了:拟人化、处处代入自我(白海棠是“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落花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柳絮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菊花三首更明显,每首里面都有一个“人”的形象);立意新颖别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直抒胸臆、洒脱自然、无雕琢痕迹、不堆砌典故(“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强调“不以词害意”,称赞湘云的“抛书人对一枝秋”“圃冷斜阳忆旧游”,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符合她的审美?立意灵动,笔法自然,不重雕饰。“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种纯描述性的句子,黛玉很少写,她笔下的物体一定是充满人的情感。在她看来,陆放翁那两句是死的,虽然对仗工整,精巧有趣,但里面没有人物,没有情感,没有灵性,所以只能算浅近,没有深度。所谓有深度的诗,必须透过字面能看到人。

3、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林黛玉独独喜欢”留得残荷“?因为这句恰好符合她的审美:立意新奇——故意将残荷留下只为听雨,是不是颇有魏晋风度?拟人化,残荷被赋予承载人情绪的功能,留荷听雨的背后可以感受到一个人,一颗心,是不是灵气十足?明白如话不晦涩——整句无用典,洒脱清新,画面感也很强。比起李商隐那些”沧海月明珠有泪“”刘郎已恨蓬山远“”宓妃留枕魏王才“的精美朦胧超大信息量,确实不是一个路数。

4、据说李商隐因为喜欢用典,每次作诗都要翻阅大量书籍,扔一屋子书,乱糟糟的。而我们林妹妹,从来都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字由心生,不需要任何参考资料。对于李商隐那种蛮拼的作诗法,估计黛玉也是不屑的。

5、通过分析这个问题,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诗风也是被黛玉嫌弃的那一类。。。泪遁

编辑于 2015-08-28 10:57
​赞同 38​
​1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阿里云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阿里云2核2G3M服务器99元/年,新老同享!
阿里云2024历史大幅降价,云服务器ECS降价36%,OSS低至0.09/G/月,RDS 2核2G低至99/年!查看详情
清浦
清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房地产经济学与金融学硕士
1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个人观点,从这句话里分析黛玉不喜义山诗,或者黛玉喜欢义山诗,这二种判断都是片面的。

理解的关键,在于把黛玉看成与你我一样的,鲜活的人,而非一个停留在书里的表达机器。

给诸位另一种视角:

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说“我最不喜李義山的詩”

请问诸位,姑娘讲这句话的重点是哪个词?

是“不喜”吗?恐怕不对吧

是“最”啊!

我们自己念一遍这句话,重音自然就放在了“最”上。中文语言艺术的传承,几百年都没变。

能达到“最”这个层级,先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意味着黛玉从读义山诗中受到极大的感慨和触动。这就是曹雪芹,想用这句台词传达的意思。

苏格兰剧作家詹姆斯·巴利在《彼得·潘》里讲:

“爱的背面是什么?”
“是恨。”
“不是,是遗忘。”
“喜欢”的反面,不是“不喜欢”,而是遗忘。

你不喜欢吃某物,不吃就罢了。你不喜欢见某人,不见便罢了。何必谈什么“最不喜欢”。

而黛玉忘了义山诗吗?

原文就有“我最不喜李義山的詩,只愛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我要是脂砚斋,现批一句“不喜欢还记得那么真切,颦儿在矫情”。

“最不喜欢”,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是校园里总恶作剧自己的同学,是凶巴巴又不得不见的长辈,是要求很高又避不开的老师。总而言之,就是让我们逃又逃不开、咽又咽不下的人和事。

义山诗,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感情破灭。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希望断绝。

曹雪芹知道,义山诗里多的净是黛玉逃不开的宿命。义山诗中那悲感的深情牢牢地吸引着黛玉,而黛玉又出自本能地抗拒自己将要到来的悲剧结局。这就是令黛玉逃又逃不开、咽又咽不下的李商隐,你说磨人不磨人?

若说上文均属于直感推断,下面讲讲技术分析。

黛玉做为一位深度诗词爱好者,虽然不知道她爱读什么诗(输入),但是有黛玉创作的诗(输出)。从黛玉的创作风格,可以倒推她平时的阅读输入: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葬花吟》节选 黛玉作
对照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唐代 · 李商隐《天涯》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秋窗风雨夕》节选 林黛玉作
对照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 · 李商隐《嫦娥》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写众人咏雪联句,其中黛玉联道:

“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

这又是化用李义山《歌舞》诗:“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此外,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其中写黛玉、湘云咏雪句:“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这两联化用李义山《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借以表达宴会的热闹气氛。

缪钺:论李义山诗
15 赞同 · 0 评论文章



编辑于 2023-01-08 20:06
​赞同 19​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夜小紫
夜小紫​
诗词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77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孔鲤
妖。

这个问题看着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涉及到中国诗的历史中两种迥异的艺术理念的冲突。在开始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中关键的字眼,是不喜。喜,是依照个人秉性对艺术作品有好感,不喜,仅仅是不对眼,而不是代表不尊重。这两种理念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有价值的。

其实关键只有两条脉络:

李商隐→晚唐诗风
林黛玉→曹雪芹→严沧浪
无非是分别论述这几个基本点,然后连缀起来,看相互之间的关系。

李商隐
我们先来考察小李的艺术风格,总结其诗风和艺术理念。

谈到小李,首先要把他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他所处的位置,在诗史上,是晚唐。历来有说法,唐诗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还有一种分类法,把中唐拆开为元和、大历两个阶段,但晚唐诗之独立于其他,是历来公认的。

晚唐诗出现的时代背景,是另一个命题,在此不论,我仅论其风格。历来论家,曰华艳纤巧,曰颓靡浮艳,曰沉博绝丽,都是有的。大体我来总结一下,就是这一阶段的诗,是继承了韩愈以来的路数,要发掘的是文字最大的表现力,认为可以通过对文字的雕琢、对结构的经心安排,达到表达能力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文本上的精细化。而在审美旨趣上,则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痕迹在其中,唯美主义继承自梁陈宫体的秾艳,象征主义则发轫于楚骚之美人芳草,李贺为前驱,可惜天妒英才,寿数太短,他底色中粗粝不圆融的地方尚未圆融,所以这个圆融就一直到小李身上才达成。

要之,个人对晚唐诗风的总结是三个取向:

技巧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技巧主义体现在对文辞结构的精心安排和探求文字的最大表现力上,唯美主义体现在物象的选择和表达的风格上,象征主义则引领了从古典叙述到依靠意象群表达的新思路。

晚唐诗风在小李诗中有集中的体现,他也被认为是晚唐诗风的集大成。

林黛玉(曹雪芹)
林黛玉在红楼中论诗,是借助香菱学诗这个著名的桥段写出来的。这一段被选进了课本,以至于看过没看过红楼的人,都知道香菱学诗,这一段也大概成为全中国最普及的学诗法门了吧。

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是怎么说的,然后追溯其本源看看。

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其实曹雪芹的这个小教程,都跳不出《沧浪诗话》的笼罩。我们来看看严沧浪是怎么说的:

诗辩
一、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於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五、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严沧浪的观点,其要旨在于,推崇盛唐,推崇性情,不推崇以文字为路径为诗,不推崇私密化和复杂化,不推崇中晚唐诗。往往又以恫吓的方式说出来,你小子学李商隐,立志不高,以后肯定学不出来!他的门徒曹雪芹也借黛玉之口说,你写进陆游的格局,再也写不好!

严沧浪为什么说这些呢,其实也是有所本的,是针对当时的时弊来下药的。当时的诗坛,可以考证一下,抛却清醒的少数人,其实往往都是迷路之人。西昆学小李者,学得琐碎凑泊,苏黄以来之效仿者又多以学问为诗,推崇一些不可无一字无出处。其实都是偏离了诗之本质的。严沧浪在他的诗话里如此说,所谓用猛药也,想把学诗之人一把扭回来,正规的说教肯定是不管用的,须得力气使大些,后果说得严重些,再恫吓恫吓,就差不多了。

所以,非小李不知诗,而是学小李的诗人不知诗。严沧浪对晚唐顶多是尊重但不喜欢,但矫正时弊的时候说话就不必太客气。而曹雪芹说这些,幻化小说,则并无太多矫正时弊之必要,更多是他本人的艺术理念不能接受罢了。

要之,总结一下个人对于严沧浪一路艺术理念的理解:

原点之确立最稳,紧紧抓住诗表达感情这个中心。文辞上对于技巧主义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认为诗人可以通过对世界的兴会到达羚羊挂角的妙处,所谓妙悟者,而非通过对文字的穷究和砥砺求得。审美旨趣上崇尚易于产生共情的普遍情感的表达。创作理念上,不认同晚唐以来利用意象群和大量象征矫饰掩饰真实意图的做法,而更推崇传统的架构方式。

总结一下:
两种艺术理念的冲突导致了这个问题的诞生。说白了,都有好的地方,一个走得远,一个站得稳;也有不足的地方,走的远则人目力未及,站得稳则视野闭塞。

晚唐之风,优势在于开拓出了新的艺术手段,在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路径上提供了中间态,我现在写诗,求其现代,使用的手段,其实都是从李贺李商隐他们身上求来的;其弱势在于走向了个人化复杂化碎片化的叙述,入其门很难,很容易走偏,所以产生了一大批不知其诗徒有其驾势的伪门徒,名声不大好,其诗又往往因为大旨隐晦、叙述跳脱而很难被外行欣赏。

严沧浪的理念,其优势在于原点扎得稳当,路径走得正派,依照这个路数学,大抵是学不歪的;但是弱势也很明显,羚羊挂角这个东西,钱钟书他们早就批驳过,所谓妙悟,是什么东西?仅仅是把诗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玄学。更何况羚羊挂角说着无迹可求,其实都可以通过文字和技巧求来,在这个视角下严公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而沧浪之论,其实有其保守的色彩,不接受新出现的理念和方法,终究是一个弊病。

所以曹雪芹是持后一种观点的,看不上前一种,是很有渊源的一件事了。至于留得残荷一句,更容易解释了,李商隐的诗中比较贴近他们审美旨趣的一首罢了。

以上。

编辑于 2015-01-06 1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7:46 , Processed in 0.0875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