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5-25 09: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為何最不喜李義山的詩?
紅樓中有一回寫到大觀園姐妹們并寶玉一同乘船,林黛玉看到湖中殘荷被人除去,便道“我最不喜李義山的詩,只愛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把它拔了。”—…显示全部
关注者
714
被浏览
108,61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2 条评论
分享
3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月
知月
新闻民工
4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是否“最”不喜欢李义山并不清楚,但相信林妹妹是真的不喜欢李义山的。
红楼梦里会做诗的女孩子里,林妹妹的审美标准是写的最明白的,就是在香菱学诗一节中。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妹妹的观点,作诗重在立意,不“为辞害意”,“意趣真”是高于词句雕琢的。她建议的学习方法,是从熟读前人诗作入手,揣摩对象从王维到李杜及至陶渊明汉魏六朝,差不多就是严羽“入第一义,具正法眼”的法门了。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沧浪诗话》
所以宋诗诸如陆放翁的“浅近”不为林妹妹所爱,晚唐也未入其法眼。从她推荐的学习对象看,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谢朓?),阮籍,庾信,鲍照等,可见她追求的是汉魏盛唐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美。而小李的诗,却是胜在章法词句的苦心经营,用复杂的结构,华丽的词句,多义的意象和晦涩的用典营造幽深迷离的意境,显然不是林妹妹的爱好。用《人间词话》的说法,林妹妹欣赏的是“不隔”的诗,而李义山则是“隔”了。
从林妹妹本人的诗里也可得些印证。她的诗非不用典,但被赞得最多的佳句,大多是胜在意趣二字。比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还有《葬花吟》,一气呵成,都是”不隔“的诗,本人的性情才气与诗句融为一体,似是直接从心是得来。
编辑于 2014-05-07 12:08
赞同 423
1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知乎用户Ziud7T
知乎用户Ziud7T
此号只是浏览,不再回答问题,并逐步删除相关答案,请勿关注
1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林妹妹可能不喜欢李义山的诗,许多知友都有详细论述,然而,我更关注的是这句话的语境,以及林妹妹说话的方式。
这句话有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林妹妹用了一个“最”字,又接着用了一个“只”字,表现了林妹妹决绝的态度,有一点“小心眼”的执拗偏执,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语境,就会发现林妹妹的这句话远不止谈论李义山诗文的好坏那么简单。
这段文字在小说的第四十回,贾母带着贾府众人以及刘姥姥坐船游大观园,宝二爷看到湖中的破荷叶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
宝二爷是“喜聚不喜散”的性格,自然不欣赏衰败的荷叶。宝钗则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指出没有清理破荷叶是因为没有时间。
宝玉和宝钗你言我语,黛玉有点含酸了,觉得被忽视,所以用了对比的方法,加重语气,虽然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但是我破例喜欢这句,爱屋及乌,潜台词是“残荷”在黛玉心中的喜爱程度很高。
后面紧接着加上“偏你们”,醋意更浓了,你们(指宝玉和宝钗)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往哪摆啊?
表面说的是李义山的诗,其实是嫉妒宝玉和宝钗关系亲密,对待残荷的态度一致。
林妹妹这样的“春秋笔法”,以前也有过多次,最明显的是第八回
宝玉要喝冷酒,宝钗教导他,这样对身体不好,
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
明里说的是雪雁只听紫鹃的话,其实是讽刺宝玉只听宝钗不喝冷酒的劝告。
在第四十二回宝姐姐有过总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所以林妹妹说这句的态度有点绝对,有点情绪化,其中关于李义山诗的评价有待商榷,重点是巧借谈论李义山的诗,表现自己被冷落的醋意,体现了林妹妹的含酸带讽的说话态度,“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说话技巧。
编辑于 2017-12-04 19:19
赞同 120
1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呆小牛
呆小牛
右脑已死
38 人赞同了该回答
1、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并不代表李诗不好,艺术本来就米有统一标准,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所以不要拿这个来黑李商隐。
2、林黛玉喜好什么样的诗?分析一下她的诗就知道了:拟人化、处处代入自我(白海棠是“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落花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柳絮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菊花三首更明显,每首里面都有一个“人”的形象);立意新颖别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直抒胸臆、洒脱自然、无雕琢痕迹、不堆砌典故(“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强调“不以词害意”,称赞湘云的“抛书人对一枝秋”“圃冷斜阳忆旧游”,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符合她的审美?立意灵动,笔法自然,不重雕饰。“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种纯描述性的句子,黛玉很少写,她笔下的物体一定是充满人的情感。在她看来,陆放翁那两句是死的,虽然对仗工整,精巧有趣,但里面没有人物,没有情感,没有灵性,所以只能算浅近,没有深度。所谓有深度的诗,必须透过字面能看到人。
3、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林黛玉独独喜欢”留得残荷“?因为这句恰好符合她的审美:立意新奇——故意将残荷留下只为听雨,是不是颇有魏晋风度?拟人化,残荷被赋予承载人情绪的功能,留荷听雨的背后可以感受到一个人,一颗心,是不是灵气十足?明白如话不晦涩——整句无用典,洒脱清新,画面感也很强。比起李商隐那些”沧海月明珠有泪“”刘郎已恨蓬山远“”宓妃留枕魏王才“的精美朦胧超大信息量,确实不是一个路数。
4、据说李商隐因为喜欢用典,每次作诗都要翻阅大量书籍,扔一屋子书,乱糟糟的。而我们林妹妹,从来都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字由心生,不需要任何参考资料。对于李商隐那种蛮拼的作诗法,估计黛玉也是不屑的。
5、通过分析这个问题,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诗风也是被黛玉嫌弃的那一类。。。泪遁
编辑于 2015-08-28 10:57
赞同 38
1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阿里云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阿里云2核2G3M服务器99元/年,新老同享!
阿里云2024历史大幅降价,云服务器ECS降价36%,OSS低至0.09/G/月,RDS 2核2G低至99/年!查看详情
清浦
清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房地产经济学与金融学硕士
1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个人观点,从这句话里分析黛玉不喜义山诗,或者黛玉喜欢义山诗,这二种判断都是片面的。
理解的关键,在于把黛玉看成与你我一样的,鲜活的人,而非一个停留在书里的表达机器。
给诸位另一种视角:
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说“我最不喜李義山的詩”
请问诸位,姑娘讲这句话的重点是哪个词?
是“不喜”吗?恐怕不对吧
是“最”啊!
我们自己念一遍这句话,重音自然就放在了“最”上。中文语言艺术的传承,几百年都没变。
能达到“最”这个层级,先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意味着黛玉从读义山诗中受到极大的感慨和触动。这就是曹雪芹,想用这句台词传达的意思。
苏格兰剧作家詹姆斯·巴利在《彼得·潘》里讲:
“爱的背面是什么?”
“是恨。”
“不是,是遗忘。”
“喜欢”的反面,不是“不喜欢”,而是遗忘。
你不喜欢吃某物,不吃就罢了。你不喜欢见某人,不见便罢了。何必谈什么“最不喜欢”。
而黛玉忘了义山诗吗?
原文就有“我最不喜李義山的詩,只愛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我要是脂砚斋,现批一句“不喜欢还记得那么真切,颦儿在矫情”。
“最不喜欢”,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是校园里总恶作剧自己的同学,是凶巴巴又不得不见的长辈,是要求很高又避不开的老师。总而言之,就是让我们逃又逃不开、咽又咽不下的人和事。
义山诗,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感情破灭。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希望断绝。
曹雪芹知道,义山诗里多的净是黛玉逃不开的宿命。义山诗中那悲感的深情牢牢地吸引着黛玉,而黛玉又出自本能地抗拒自己将要到来的悲剧结局。这就是令黛玉逃又逃不开、咽又咽不下的李商隐,你说磨人不磨人?
若说上文均属于直感推断,下面讲讲技术分析。
黛玉做为一位深度诗词爱好者,虽然不知道她爱读什么诗(输入),但是有黛玉创作的诗(输出)。从黛玉的创作风格,可以倒推她平时的阅读输入: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葬花吟》节选 黛玉作
对照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唐代 · 李商隐《天涯》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秋窗风雨夕》节选 林黛玉作
对照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 · 李商隐《嫦娥》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写众人咏雪联句,其中黛玉联道:
“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
这又是化用李义山《歌舞》诗:“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此外,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其中写黛玉、湘云咏雪句:“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这两联化用李义山《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借以表达宴会的热闹气氛。
缪钺:论李义山诗
15 赞同 · 0 评论文章
编辑于 2023-01-08 20:06
赞同 19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夜小紫
夜小紫
诗词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77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蟹
@孔鲤
妖。
这个问题看着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涉及到中国诗的历史中两种迥异的艺术理念的冲突。在开始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中关键的字眼,是不喜。喜,是依照个人秉性对艺术作品有好感,不喜,仅仅是不对眼,而不是代表不尊重。这两种理念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有价值的。
其实关键只有两条脉络:
李商隐→晚唐诗风
林黛玉→曹雪芹→严沧浪
无非是分别论述这几个基本点,然后连缀起来,看相互之间的关系。
李商隐
我们先来考察小李的艺术风格,总结其诗风和艺术理念。
谈到小李,首先要把他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他所处的位置,在诗史上,是晚唐。历来有说法,唐诗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还有一种分类法,把中唐拆开为元和、大历两个阶段,但晚唐诗之独立于其他,是历来公认的。
晚唐诗出现的时代背景,是另一个命题,在此不论,我仅论其风格。历来论家,曰华艳纤巧,曰颓靡浮艳,曰沉博绝丽,都是有的。大体我来总结一下,就是这一阶段的诗,是继承了韩愈以来的路数,要发掘的是文字最大的表现力,认为可以通过对文字的雕琢、对结构的经心安排,达到表达能力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文本上的精细化。而在审美旨趣上,则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痕迹在其中,唯美主义继承自梁陈宫体的秾艳,象征主义则发轫于楚骚之美人芳草,李贺为前驱,可惜天妒英才,寿数太短,他底色中粗粝不圆融的地方尚未圆融,所以这个圆融就一直到小李身上才达成。
要之,个人对晚唐诗风的总结是三个取向:
技巧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技巧主义体现在对文辞结构的精心安排和探求文字的最大表现力上,唯美主义体现在物象的选择和表达的风格上,象征主义则引领了从古典叙述到依靠意象群表达的新思路。
晚唐诗风在小李诗中有集中的体现,他也被认为是晚唐诗风的集大成。
林黛玉(曹雪芹)
林黛玉在红楼中论诗,是借助香菱学诗这个著名的桥段写出来的。这一段被选进了课本,以至于看过没看过红楼的人,都知道香菱学诗,这一段也大概成为全中国最普及的学诗法门了吧。
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是怎么说的,然后追溯其本源看看。
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其实曹雪芹的这个小教程,都跳不出《沧浪诗话》的笼罩。我们来看看严沧浪是怎么说的:
诗辩
一、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於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五、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严沧浪的观点,其要旨在于,推崇盛唐,推崇性情,不推崇以文字为路径为诗,不推崇私密化和复杂化,不推崇中晚唐诗。往往又以恫吓的方式说出来,你小子学李商隐,立志不高,以后肯定学不出来!他的门徒曹雪芹也借黛玉之口说,你写进陆游的格局,再也写不好!
严沧浪为什么说这些呢,其实也是有所本的,是针对当时的时弊来下药的。当时的诗坛,可以考证一下,抛却清醒的少数人,其实往往都是迷路之人。西昆学小李者,学得琐碎凑泊,苏黄以来之效仿者又多以学问为诗,推崇一些不可无一字无出处。其实都是偏离了诗之本质的。严沧浪在他的诗话里如此说,所谓用猛药也,想把学诗之人一把扭回来,正规的说教肯定是不管用的,须得力气使大些,后果说得严重些,再恫吓恫吓,就差不多了。
所以,非小李不知诗,而是学小李的诗人不知诗。严沧浪对晚唐顶多是尊重但不喜欢,但矫正时弊的时候说话就不必太客气。而曹雪芹说这些,幻化小说,则并无太多矫正时弊之必要,更多是他本人的艺术理念不能接受罢了。
要之,总结一下个人对于严沧浪一路艺术理念的理解:
原点之确立最稳,紧紧抓住诗表达感情这个中心。文辞上对于技巧主义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认为诗人可以通过对世界的兴会到达羚羊挂角的妙处,所谓妙悟者,而非通过对文字的穷究和砥砺求得。审美旨趣上崇尚易于产生共情的普遍情感的表达。创作理念上,不认同晚唐以来利用意象群和大量象征矫饰掩饰真实意图的做法,而更推崇传统的架构方式。
总结一下:
两种艺术理念的冲突导致了这个问题的诞生。说白了,都有好的地方,一个走得远,一个站得稳;也有不足的地方,走的远则人目力未及,站得稳则视野闭塞。
晚唐之风,优势在于开拓出了新的艺术手段,在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路径上提供了中间态,我现在写诗,求其现代,使用的手段,其实都是从李贺李商隐他们身上求来的;其弱势在于走向了个人化复杂化碎片化的叙述,入其门很难,很容易走偏,所以产生了一大批不知其诗徒有其驾势的伪门徒,名声不大好,其诗又往往因为大旨隐晦、叙述跳脱而很难被外行欣赏。
严沧浪的理念,其优势在于原点扎得稳当,路径走得正派,依照这个路数学,大抵是学不歪的;但是弱势也很明显,羚羊挂角这个东西,钱钟书他们早就批驳过,所谓妙悟,是什么东西?仅仅是把诗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玄学。更何况羚羊挂角说着无迹可求,其实都可以通过文字和技巧求来,在这个视角下严公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而沧浪之论,其实有其保守的色彩,不接受新出现的理念和方法,终究是一个弊病。
所以曹雪芹是持后一种观点的,看不上前一种,是很有渊源的一件事了。至于留得残荷一句,更容易解释了,李商隐的诗中比较贴近他们审美旨趣的一首罢了。
以上。
编辑于 2015-01-06 1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