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士隐影射顽石No36500崇祯帝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8: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京杭大运河和高铁青史留名, 隋炀帝刘志军却钉上耻辱柱
播报文章

小琇辉看娱乐
关注
2020-09-22 13:21

历史有时非常吊诡,开创了青史留名伟业的人物常常遗臭万年:京杭大运河奠定了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的物流基础;但打通了京杭大运河的隋炀帝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时至今日中国高铁已成世界之最;但中国高铁的开拓者刘志军却身败名裂。


脸谱化的隋炀帝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红楼梦》里的这首《广陵怀古》说的就是隋炀帝拓通京杭大运河的史实。公元605年(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征百万民夫开挖“通济渠”(京杭运河的重要一段),然后在河渠两岸的堤坝上遍植杨柳,这便是“隋堤”的由来。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本是件大好事。但坏就坏在隋炀帝太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运河开通之日,杨广组织了庞大的亲友团观光访问,包括七大姑八大姨、后宫佳丽、文武百官、僧尼道士等在内的数十万人一起乘龙舟出游;庆典史无前例,量全国之力,讨皇帝欢心。有史家称这是隋朝灭亡的前兆。当然,发动三次对高丽(古朝鲜)的战争,耗尽国力,以致天下大乱,或许才是隋朝短命的真正原因。


但隋朝是一个真正承前启后的朝代。之前魏晋南北朝长达三四百年的混乱,使当时中国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受巨大冲击,经济重心随即南移,南方逐渐变得繁荣富庶。在此背景下,因隋朝而再次统一的中国,急需一条大运河,沟通南北。这是大一统帝国的物质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夸张的说,正是隋炀帝主持开凿京杭大运河,才促成了后来大唐盛世的“烟花三月下扬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1: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业(隋炀帝年号)
[color=var(--GBK04A)]暂无话题描述

关注话题
[color=var(--GBL05A)]​管理
​分享











[backcolor=var(--GBK99A)]
[color=var(--GBL05A)]​切换为时间排序






为什么唐初人口比隋末少很多?贞观年间的百姓生活水平和是否比得上大业年间?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3A)]匿名用户







8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 8,907,546户,46,019,956人。 《隋书·地理志》
唐高祖武德年间 618-626年 200余万户 《通典·食货七》
隋炀帝治国无方,导致隋末大乱,群雄并起,人口锐减,609年有890万户,到了618-626年,人口只有200余万户了。以下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各种起义的不完全统计:
隋大业六年(610年)六月 尉文通起义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 王万昌起义隋大业六年(610年)瓦岗农民起义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 王薄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 刘霸道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 孙安祖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高土达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窦建德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张金称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七月 刘元进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杜伏威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 孟海公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 韩相国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九月 彭孝才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宋子贤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杜彦冰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正月 李德逸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二月 韩进洛、甄宝车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白瑜娑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 郭方预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 孟让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 郝孝德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至十二年 格谦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 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 朱燮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 管崇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十月 吕明星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 向海明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二月 唐弼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四月 张大彪、宗世模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五月 刘迦论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六月 郑文雅、林宝护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八月 杨公卿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 司马长安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 刘苗王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 王德仁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 左孝友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 卢明月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 颜宣政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二月 王须拔、魏刀儿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二月 杨仲绪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七月 张起绪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 李子通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 魏骐驎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 敬盘陀、柴保昌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朱粲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正月 翟松柏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二月 卢公暹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 孙华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八月 赵万海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 操师乞、林士弘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九月 荔非世雄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九月 杜扬州、沈觅敌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 徐圆朗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 王子英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 张子路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 李通德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 郭子和起义 。
从近九百万户锐减至近三百万户,人口减少七成。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14-01-31 23:17

[color=var(--GBK04A)]​赞同 82​​5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如何评价隋朝的经济制度?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魏三岁TEST








有一个朝代,开场放王炸,短命又辉煌,像流星一样在史书上划过,造福了我们一千四百多年。他存在三十八年有着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后世大有影响的三省六部制、给寒门机会的科举制、便利交通的赵州桥、当时世界先进的《皇极历》、美好寓意的大兴城等等让人称奇的事件,是集文明、暴虐、统一、富强、短命于一体的朝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相当炸裂的朝代——隋朝


隋朝初期,隋文帝励精图治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了盛世。当时的经济、政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之后,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为了巩固统一在政治上厘定了一套新的体制。经济上以富国为首要目标,同时稳定民生。军事上改革了府兵制。文化上提倡文教,广求图书。外交上以抵御为主,征讨为辅。这一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开皇之治”,对后世的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短期繁荣。
正所谓:
紫气充庭那罗延,天命所归非等闲。
丰功伟绩统天下,可与始皇相并肩。
开皇之治抚社稷,励精图治显志气。
科举人才出寒门,平抑阶级土地均。
晚年花眼扶杨广,劳民伤财终换代。



内政科技
隋朝前后迁了两次都城,刚建朝时,定都在汉长安城,城内经过数次战争后破破烂烂,供水、排水非常不便利,到处都是臭水坑(我最喜欢在泥坑里跳来跳去,接打脸图转场)聚在一起没办法流通,生活用水天然加入了各种调料;城外渭河水流不稳定,一不留神家就被淹了,普通人都难以忍受这种环境,身为皇帝的杨坚哪能住这种地方。经过商定,隋文帝准备修建新的都城,并决定用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大兴二字来命名,就像我老板总是喜欢用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数字给办公室的花花草草命名。大兴城选址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南部,修建时总体按照中轴对称的格局,依据《易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分别布置宫城、皇城和寺塔,它的面积比汉长安城大一倍以上,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后来,隋炀帝为了让南北地区尽在掌握之中,又将首都迁到了洛阳。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的走势基本上都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走势的大河。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因此有了开凿南北纵向人工河的愿望,隋朝大运河应运而生。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连通了隋朝的大江南北,使隋炀帝早上喝得上豆汁,晚上吃得到臭豆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大运河开通以后,沿河地区出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全在运河里”的现象,一时间有做买卖的、有搞运输的、有开酒楼的、有卖淀粉肠的各种热闹的营生层出不穷。名气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多。大运河的建立不仅促使了中原文明的多元化,还实现了南北经济的有效沟通。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应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朝的科技发展一枝独秀,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它选用坚硬并且方便运输的青灰色砂石做原料,运用能使石拱高度降低的圆弧拱形式,采用方便修缮的纵向并列砌置法。成为了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它的建立节约了材料、减少了自身重量、增加了泄流量,对全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省六部和科举制
被沿用了一千三百年的三省六部制是怎么来的?这是因为隋文帝在建立隋朝前曾担任大司马一职,他偷了宇文氏的家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隋以后,害怕被他人效仿,便制定了三省六部制。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就比如我们做的这个视频由中书省草拟、颁布诏令(写文案),交给门下省(策划)审核诏令,通过后交给皇帝(老板)查收,皇帝同意后扔给尚书省(剪辑)执行诏令,你把这个东西三天内给我做出来!六部指尚书省手下的打工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分工明确、相互监督。三省六部制的出现使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职能。

隋朝不仅推行了均田制,改革了货币,还屯了许多粮食。均田制使劳动力与劳动资源得到相对充分的结合,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改革货币是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和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有了这些作为铺垫,隋朝设置了许多的粮仓,其中最大的是洛口仓,可以囤两千四百万石粮食,够一千万人吃一年,所有的囤粮加起来,足够全国上下的百姓吃五十余年,这一点也向我们展示了隋朝的繁荣。


隋朝首创了科举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自古以来就有“寒门出贵子的说法”,这机会还是隋文帝他老人家给的(谢主隆恩表情包/语音),这一制度使大量出身寒门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考试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殿试三种。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明朝的范进中举后精神失常了,那刚推行科举时就考入朝廷的不得上天啊。科举制度在当时为统治阶级招纳贤士,也为加强君权的作出了贡献。另外悄悄地给大家科普一下,所谓的寒门并非普通的黔首百姓,而是没落的世家门阀,也就是祖上曾阔绰过,在座的各位最低也是寒门,祖上曾经都是赫赫有名的人。


文化律法
隋朝在律法方面相对宽容,新颁布的《开皇律》取消了许多的酷刑,只留下了死、流、徒、杖、笞五等刑罚。规定只要不是谋反,都不能株连九族。但其实历史上第一次诛九族是隋文帝的儿子杨广干的,当时有一个叫杨玄感的家伙趁着杨广出征高句丽而谋反,失败后被诛了九族。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正在家中悠闲地师门、亲戚、朋友被送上刑场,真可谓是螺旋升天,想要破财消灾一听是诛九族,内心拔凉拔凉的,莫名其妙的被赐死了。


隋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提倡儒学、鼓励劝学行礼,政府支持,资本家乐翻天了,各地纷纷建造学校,儒学盛极一时;后来隋朝始乱终弃,开始崇尚刑罚并公开助佛反儒(儒学:我真的栓Q)。隋朝的绘画在以人物和神仙故事为主的同时,山水画发展成了独立的画科,在形象的表现和色彩的运用上,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启示;书法上不离规矩、巧整兼力,以碑刻为大宗,著名的墨迹有千字文和写经,他的书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融汇魏晋南北朝的书风,也为唐代书法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瓷器上以青瓷为主,胎质较为细腻,瓷化程度良好,在器形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造型,但又有所变化,并创造了一些新的器形。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也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它在思想、绘画、书法、瓷器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并影响着后世和世界各国。


外交与战争
隋朝在外交方面一直秉持着“以德服人”的观念,在它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的一种天朝政治秩序。建国初期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都是隋朝的藩属国。当时的日本也经常的入朝通贡,皇室崇尚隋朝文化,整个社会高层极力模仿隋朝,不过他们不愿意被当做藩属国,想要与隋朝平起平坐,竭力的维持一种对等的地位,也就是隋朝没有航海技术,要不然的话,藩属国又要多一个。自汉朝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原和西域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了,欧洲国家的使节也前往大兴城朝拜,而隋朝也与欧洲的许多国家进行商业来往。


前面我们说到的三省六部制和均田制都是隋文帝为了南下灭陈做的准备,杨坚等时机一到,命杨广做主帅,杨俊、杨素为副帅,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组成了灭陈的全明星阵营,隋军兵分八路轻而易举就拿下了陈朝。这是因为陈后主沉迷美色、荒废朝政、不懂军事,手下的良将三次请求出兵应战隋军,他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眼看隋军就要攻入都城了,手下的文武百官都急了,哎~陈后主不急,他的部下无奈之下各种彩虹屁吹捧,他才下令出兵,此时的战局已经难以扭转了,将在外拼命杀敌,君在内私通臣妻,让萧摩诃的妻子留宿皇宫(萧摩诃:我真是服了你这个老六),导致萧摩诃战意全无被擒投降,陈最终也走向了灭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天下分久必合,隋朝充分的战前准备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两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高句丽对隋朝表面臣服却不行藩礼。隋炀帝对这种两面三刀的国家很气愤,决定御驾亲征把他打服,自己率领一百零三万将士从北京出发进行陆战,另外派来护儿带领十万精兵从威海出发进行水战。这战略看起来没毛病,隋炀帝在出发前下令,如果敌军投降就不能再进攻了,军事上的事情都要经过他的批准,乍一看也没毛病,就这样隋军发起进攻了,高句丽打不过的时候就投降,隋军不得不停止进攻请示隋文帝,趁隋军松懈戒备时再次发起攻击。就是这样一直卡BUG,隋军无奈不得不改变策略,让士兵带一百天的粮食绕过此地去攻打高句丽的政治中心平壤,我老板表示“没十年脑血栓想不出来这种操作”,由于地势原因隋军只好偷偷弃粮,就这样第一次出征在吃不饱和高句丽投降与不投降的戏谑中损失惨重。



战争就像家暴一样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隋炀帝反思了第一次失败的原因,让将士们根据形势自行决断。这一次出征倒是挺顺利的,准备大举攻城的时候,家被偷了,立马下令撤兵回家平乱。之后隋炀帝为了争这口气,在兵都凑不齐的小规模起义声中第三次出征高句丽,这一次高句丽在表面上投降了,实际上阳奉阴违,跟隋炀帝出征前一样(隋炀帝:白忙活了)。隋朝三次出征高句丽拖垮了敌人也拖垮了自己,后来还想再次出征,国家被起义军击垮了,收复高句丽再无可能。



隋朝在隋炀帝的折腾下国力衰弱、民生沸腾、起义四起,最终走向了亡国的命运。隋朝成立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但是这三十八年却又像快进一样概述了中国历史朝代的命运——统一——繁荣——衰落——中兴——衰落——灭亡。或许这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但它却向我揭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时刻在警醒着后世的人们。
半路出家做人皇,一统天下域无疆。
前有三省六部制,后有科举状元郎。
隋朝最早开银行,雕版印刷技术强。
制定重要开皇律,依法治国有依据。
大兴土木迁都城,修建运河南北去。
粮食囤够五十载,奈何国运三八败。
三次北征高句丽,南下讨伐不顺陈。
八方拜服万国朝,空留史书泪潇潇。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3-07-26 13:58

[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隋炀帝是不是本该创造一个盛世?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明州夏侯

[color=var(--GBK04A)]南开大学 理学硕士






很难。 因为隋朝败亡的祸根,在隋文帝时就已经埋下,隋炀帝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隋朝有可能不会二世而亡,但很难逆转败亡的趋势。…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话说,大业到底几年?十二年?十三年?好像还有十四年的,618年3月算大业十四年?如果不算改叫啥?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王优秀

[color=var(--GBK04A)]年轻且优秀,颓废且积极.






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弑;五月杨侗于洛阳登基,改元皇泰。 对于李唐来说,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攻入长安,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大业年终止于大业十…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为什么唐初人口比隋末少很多?贞观年间的百姓生活水平和是否比得上大业年间?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秋菊落英

[color=var(--GBK04A)]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2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因为人只能一个一个地生
(注:我知道会有1%左右的多胞胎概率,这个就不要来杠了)
却可以一百万一百万地死。

——这便是唐朝花了近百年才赶上隋朝巅峰人口的原因,也是很多人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

因为刚刚又刷到了一些回答和评论,决定把这条回答从草稿箱里放出来。就是这样。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2-08-29 15:24

[color=var(--GBK04A)]​赞同 128​​22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如何评价隋朝的经济制度?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李梦阳转世

[color=var(--GBK04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不涉及杂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大体对比一下北魏、西魏、北齐、隋朝、唐初的租调税率。
这个回答,我主要对比税粟的情况。
北魏,北魏初期税收制度混乱,后来孝文帝制定均田制后,才趋于稳定。
在量制方面,孝文帝时期按照古斗,但孝文帝去世后,北魏的量制逐渐变成古斗的两倍。
按史书记载: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孝文帝时期税粟为2石,北魏后期税粟为4石。

西魏,量制基本是继承北魏后期的量制。
关于西魏的税率制度,会按照每年的收成如何进行变化,丰年就收5石,中年则收2.5石,下年则收0.5石,灾年则免税。有些学者算西魏税率就直接按照丰年的计算,我是很费解的,难道宇文泰掌握外星科技,能让西魏农民年年大丰收?我觉得取中年的税率是最合理,当然,在这里我也会列出西魏丰年最高税率。
史料记载:
【其赋之法,有室者,岁不过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丁者半之。】
【丰年则全赋,中年半之,下年一之,皆以时征焉。若艰凶札,则不征其赋。】
换算后,丰年西魏税粟为10石,中年为5石,下年为1石。

北齐,量制也是继承北魏后期,换言之也是古斗的二倍。
没有耕牛的一对夫妇要上缴米粟2石5斗,如果这对夫妇有耕牛的话,那每有一头耕牛则要多上缴1斗5升。
史料记载:【率人一床,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
换算后,无耕牛税粟5石,有耕牛税粟5石3斗。

周末乃至隋朝
在北周末年量制继续变大的趋势,而最先提出把量制扩大为古斗三倍的人到底是周宣帝呢,还是刚刚摄政时的杨坚呢?因为史料缺乏,这点已经无从得知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杨坚称帝后,把这个量制彻底制度化,推行全国。
隋朝税率,史料记载:
【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
换算后,税粟为古斗9石。

唐初
唐朝的量制也是继承隋朝,其税率的史料记载为: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税粟换算为古斗为6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上政权的税粟排序从高到低为:
西魏丰年>隋朝>唐初>北齐>西魏中年>北魏后期>孝文帝时期>西魏下年
当然,一个国家能收多少税,除了要看税率外,也要看有多人纳税,这些政权的在籍人口从高到低的排序为:
隋朝>北魏>北齐>唐初>西魏

隋朝的在籍人口和租调税率都能名列前茅,不富才奇怪。
相关回答:
[color=inherit !important]为什么史书上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但隋文帝又行的是轻徭薄赋的政策,那隋朝的钱是哪来的?119 赞同 · 8 评论回答

[color=inherit !important]简单对比一下后三国的租调38 赞同 · 66 评论文章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3-09-25 21:13

[color=var(--GBK04A)]​赞同 44​​15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杨广营建东都背后的深层政治原因 一张图片带你了解洛阳城[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韩伶史院

[color=var(--GBK04A)]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等内容,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







[color=rgba(255, 255, 255, 0.9)][size=0.875em]11:46
















杨广营建东都背后的深层政治原因 一张图片带你了解洛阳城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举报


收起​



风流不过隋炀帝,可让宫女穿开裆裤这事,他真没干过![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亭殿阁

[color=var(--GBK04A)]公众号:亭殿阁:品三国,读三国,亭殿阁里藏真史。








自古以来,凡是被贴上昏君,暴君标签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有三大爱好:喝酒,美女,游玩。由于身份尊贵,万人之上,所以,这类君王往往会倾天下财力,集万千民力达成自己的欲望,例如纣王造酒池,夏桀宠妹喜,卫国公玩…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6​​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举报



为什么唐初人口比隋末少很多?贞观年间的百姓生活水平和是否比得上大业年间?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太师国王赤蛮奇

[color=var(--GBK04A)]No hidding, no mercy






唐初人口相较于隋末少很多,是因为亡灵法师杨广超度了几千万人。 《通典》正伦奏:“大业初有八百馀万户,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按照一户5口人计算…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3​​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如何评价隋朝的经济制度?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人间四月芳菲尽







涸泽而渔吧,朝廷搜刮财富水平一流,达到了百姓承受极限,国家粮仓堆满了粮食,但是百姓饿死不计其数,灾年也不放粮,最后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0​​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隋炀帝的历史“贡献”[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松鼠

[color=var(--GBK04A)]欢迎关注公众号:松鼠读东游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color=var(--GBL05A)]



在对隋炀帝众多褒贬不一的评价中,有一个高频词汇叫——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一个灭亡了自己王朝的男人”,这是大多数人在听到这个名字时的第一反应,几乎是完全负面的评价。
但隋炀帝的支持者们提出了相反的见解,他们认为隋炀帝做的很多事情虽然在当时带来了灾难,但从长远来看却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雄心壮志的帝王,后者通过他的年号“大业”就能看得出来。
在《隋书·炀帝纪》中记载:“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炀帝在位时,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在国内,建东都、凿运河、修驰道、筑长城、盖行宫、造龙舟,在国外,先是宣威突厥,击破契丹,征服吐谷浑,控制西域;继而经略海外,南平林邑(今越南南部),东征流求(今台湾地区),宣慰赤土(约今马来半岛),使得真腊(约今柬埔寨)、婆利(约今马来半岛)、倭国(今日本群岛)等国纷纷承认隋朝的宗主国地位,并且遣使入朝,称臣纳贡。
直到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开始东征高丽,并在征战高丽时遭到惨痛失败后,隋朝帝国才开始走下坡路。
隋炀帝的“罪在当代”表现为,在开展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和连续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国力,老百姓们更是不堪重负,最后导致了隋朝覆亡。
而“功在千秋”表现为,上述活动建设对后来的王朝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从隋朝开始修建的大运河,经过后人的不断规划与建设,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这个想法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它肯定了隋炀帝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有利于人们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人物,避免将其一棒子打死。
但从逻辑上讲,这个说法就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了。因为罪在当代和功在千秋本是两个可以被区分的很明显的事实,而且并无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所以还是分开谈论比较好。
隋炀帝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而灾难就是灾难,它会夺走你的一切,除了痛苦。
这件事已是板上钉钉,没有什么可争议的,重点在于所谓的“功在千秋”。
和前者一样,后者也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但不同的是,前者的发生是必然,后者的发生是偶然。
说它偶然是因为,从隋炀帝自己的主观上讲,他所做的这些事,是为他自己或者说是为隋朝,反正肯定不是为后面的王朝发展提供帮助,这些事在后来起到的种种作用并不在他的规划之中。
从客观上讲,隋炀帝在位时间很短,很快这一系列的工程就交到后人手中,它们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有赖于后人的努力,与隋炀帝无关。
假设后来的王朝无力或无心继续建设,那么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隋炀帝功在千秋的说法。
所以,这个说法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因果关系。
第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错了就是错了,第二人想办法对这件事进行修改使它变成了一件好事,这是后者的功劳,与前者无关。
更通俗的说法的是:
一个人把拉到裤子上的屎擦干净,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不会改变他把屎拉到裤子上的事实。
因此,正确全面的评价应该是这样的:隋炀帝在位期间,本来是想搞点大事的,结果没想到给搞砸了,后人接过他的烂摊子继续搞,然后给搞活了,说明后人真厉害。
另外一点错误是唯结果论,即只要最后结果是好的,过程不重要。这点就无需再做辩驳。
其实类似的说法也很常见,最后再补充几个:
圆明园现在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每年能带来不少收入,但这不代表当年慈禧挪用海军的军费修圆明园就是正确的。
一个国家发动战争侵略抢夺别国的领土,对于本国的后人来说是得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但不代表这样的战争就是正确的。
还有放在个人身上,一个人出身贫寒,受了很多苦,最后获得了成功,甩掉了贫穷,但这不代表因此就要感谢贫穷。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0-02-24 09:55
[color=var(--GBK04A)]​赞同 6​​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举报收起​



隋朝隋炀帝征服琉球的历史,为什么现在没人提?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无聊

[color=var(--GBK04A)]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随叫隋朝隋炀帝是一个失败者; 失败者都是错误无限放大,成绩是无限缩小,直到忽略; 成王败寇就是这么真实,而不是某些人说的粉谁、地摊文学;…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为什么唐初人口比隋末少很多?贞观年间的百姓生活水平和是否比得上大业年间?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凤凰于飞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第一,你指的隋末是那一年,最接近隋末的武德初年只有200万户人口。而唐太宗去世三年后的数字是380万户。第二,大业时期的老百姓因为修运河身体泡在水里而身体生疮,因为打高句丽而被铸成京观羞辱,因为隋廷的横征暴敛残酷压榨而不得不卖儿卖女,因为各地的战乱而尸横遍野。贞观时期老百姓没有残酷严苛的律法约束,皇帝接回了逃亡的人口,安葬了遍地遗骸,并出钱帮老百姓赎回了被卖掉的子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哪个时期过得好不言而喻。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2-09-06 13:12

[color=var(--GBK04A)]​赞同 14​​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话说,大业到底几年?十二年?十三年?好像还有十四年的,618年3月算大业十四年?如果不算改叫啥?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小乔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算到隋炀帝挂了,是大业十四年(武德一年,618年)。不过,大业十三年,老李和小李打进长安,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了广大帝的孙子杨侑,把年号改成“义宁”了,然后“义宁二年”又改成了“武德”。其他“反王”也有好多弄年号的,比如李密叫“永平”,窦建德叫“五凤”,东都炀帝挂了以后叫“皇泰”,等等。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3-07-07 20:48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脱粉可以,能别回踩吗—隋炀帝杨广(五)[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艾宸-微小说

[color=var(--GBK04A)]自由撰稿人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举报






杀父戮兄,非礼母妃,这是真实的杨广吗?[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借古知今

[color=var(--GBK04A)]你知道的我也想学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color=var(--GBL05A)]



随着《隋唐英雄传》的播出,隋炀帝杨广臭名昭著,杀兄戮父,轻薄母妃宣华夫人,荒淫无度,大兴土木,搜罗天下美女,终致天下大乱,18路反王共反大隋,群雄逐鹿天下,直到江都兵变,被宇文化及杀掉,结束了荒谬的一生。

真的是这样的吗?真实的确是这样说的,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地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发现了没有,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每一项都是大工程,都有历史意义,尤其是科举制度和大运河的修建。科举制,是通过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这是因为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
说到大运河那是更加宏伟的工程,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会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世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能很快繁荣起来,离不开大运河的功劳,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说到这么大的两项工程,真的是堪比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在军事上,早期那也是英明神武,南北统一之战,20岁的杨广被拜为行军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攻灭吐谷浑,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讨占城,征讨契丹,大宴突厥,征讨琉求,三征高句丽,打得周边国家都乖乖地俯首称臣。

从这里也看的出来,即使他老爹文帝杨坚休养生息,国库充盈,也经不住这么造啊,没错,他就是这么把天下造没了的,三征高丽无功而返,造龙舟,修运河,导致天下民皆困,反旗尽现。那说到“楼台牡丹”,“龙舟选美”这些典故,反倒不必过于深究。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用他的诗来展现他儒雅的风度也无可厚非,有着满腹经华,却败在了好高骛远,或许他没明白:“他们为何要反我?”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2-05-09 09:15
[color=var(--GBK04A)]​赞同 4​​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举报收起​



为什么唐初人口比隋末少很多?贞观年间的百姓生活水平和是否比得上大业年间?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埃里克斯

[color=var(--GBK04A)]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首先隋文帝统一南北之后实行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一刀切的拉高了人口和税赋,一刀切的政策肯定有水分。第二隋末战乱过于密集,战争动员的人口也…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如何评价隋朝的经济制度?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你爱的人啊







谈到隋朝,除科举制、京杭大运河外,我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就是隋朝在那短短的37年间所创造出的惊人的财富。隋之国富历来为史家所称道,更是被诸多史书大…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2​​6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隋炀帝杨广是穿越者吗?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林中旧识

[color=var(--GBK04A)]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响贪欢






很可能是,很可能我们这个宇宙的大唐盛世,在别的宇宙都没有,只有大隋盛世。 而我们这个穿越成为隋炀帝的人,不惜民力,搞大工程,建新城,想去旅游不是在巡视…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话说,大业到底几年?十二年?十三年?好像还有十四年的,618年3月算大业十四年?如果不算改叫啥?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蕲辰







李渊在大业十三年起兵, ,攻入长安后就是隋朝的义宁元年了。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暠生歆。歆生重耳,…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为什么唐初人口比隋末少很多?贞观年间的百姓生活水平和是否比得上大业年间?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潜心一号

[color=var(--GBK04A)]期待更好的自己






因为有一位更“英明”的隋炀帝,让人口由隋朝大业五年巅峰八百九十余万户,四千六百万以上人口急剧减少到武德年间两百余万户,算上隐藏人口私户,两千万人上下…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56​​3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隋炀帝是不是本该创造一个盛世?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乌桓部落







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代几乎已经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的天下,隋文帝杨坚顺势摘了北周的桃子。文帝篡位建立隋朝后,借助北周打下的不错的根基,统一了中国的整个南…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隋炀帝杨广是穿越者吗?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zhuzhuDAXIA







因为杨广是穿越者,所以才二世而亡。和王莽类似。杨广的诗词在唐朝盛世和宋代都需要去借鉴,你细品,以杨广是穿越者来说,杨广是平行世界穿越。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如何评价隋朝的经济制度?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南淮

[color=var(--GBK04A)]知自己难






隋朝藏富于国而民困国亡。 韩昇讲过,隋朝的国家机器的运行效率是非常高的。 隋王朝无论文帝还是炀帝,都在短时间内干成许多大事,文帝输籍定样,大索貌阅,一举…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36​​2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我说我不好色你信吗[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艾宸-微小说

[color=var(--GBK04A)]自由撰稿人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举报






隋炀帝是不是本该创造一个盛世?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望尘莫及

[color=var(--GBK04A)]明日出白岫,苍茫云海间






杨广(569年-618年),[143]即隋炀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142]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隋朝隋炀帝征服琉球的历史,为什么现在没人提?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灵修

[color=var(--GBK04A)]军事、历史、政治、经济爱好者,虽然水平很低,经常弄错。(逃)






隋朝打林邑,设林邑等郡,结果地图开疆,隋军一走,人家林邑王又回来了,想不到吧,除了丢了些财物,生活该怎么过怎么过。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7​​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杀父戮兄,非礼母妃,这是真实的杨广吗?[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借古知今

[color=var(--GBK04A)]你知道的我也想学







[color=rgba(255, 255, 255, 0.9)][size=0.875em]04:09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举报


收起​



天然招黑体质—隋炀帝杨广(一)[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艾宸-微小说

[color=var(--GBK04A)]自由撰稿人







[color=rgba(255, 255, 255, 0.9)][size=0.875em]03:25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举报


收起​



隋炀帝是不是本该创造一个盛世?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王射猪

[color=var(--GBK04A)]回归玩家,前来对线






隋朝虽然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但是南北朝大分裂时间太久了,国家内部矛盾实际是很大的。 杨广上位和南北门阀问题也有重要原因,他当年随着韩擒虎等名将灭掉陈国,…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如何评价隋朝的经济制度?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小徐侃历史

[color=var(--GBK04A)]中国历史爱好者






隋朝的经济制度主要有: 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导火线隋炀帝—探寻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文史漫今生

[color=var(--GBK04A)]一个爱好文学历史的人








数风流人物,俱往矣,秦朝这擎天一柱的强国,怎料也崩于山前,秦始皇曾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也横刀向天笑,却没想到这统一天下的强大帝国在秦二世时就覆灭了,同样,强大…
阅读全文​
[color=var(--GBK04A)]​赞同 11​​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举报



为什么唐初人口比隋末少很多?贞观年间的百姓生活水平和是否比得上大业年间?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3A)]匿名用户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杨广把人都搞死了呗,隋末因为他修宫殿、修运河、再加上一百多起起义,生生做没了四分之三人口。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2-09-01 23: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0: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萧何 - 西汉开国功臣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为刘邦起义提供策略和物资,助力建立汉朝。在建立汉朝后,担任相国,推行无为而治理念,制定《九章律》,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为汉朝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为人正直、忠诚、廉洁,成为后人崇敬的榜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萧何

别称
萧相国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地
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93年

主要成就
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地 位
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一

官 职
相国

目录
1生平
2辅佐刘邦起义
3建立汉朝
4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萧何,字伯升,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出生于公元前257年,卒于公元前193年,享年57岁。萧何早年便在秦朝担任秦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他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在楚汉之争时,萧何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

西汉建立后,萧何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在政治上,萧何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此外,萧何亦工书,尤善署书,书论有《论书势》、《九章律》,皆已佚。

萧何与刘邦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人既是同乡,又是战友。在刘邦起义初期,萧何便一直跟随左右,为刘邦出谋划策,招募士兵,筹集粮草。在攻占咸阳后,萧何又接收了秦丞相府和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等资料,为日后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楚汉之争中,萧何留守关中,负责后方的稳定和支援前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合理调配人力物力,确保了前线的士兵和粮饷供应不断。同时,他还通过制定律法、整顿地方秩序等措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后,萧何被封为相国,主持朝政。他推行“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采用黄老之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他还制定了《九章律》,对秦朝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此外,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广儒学。

萧何的晚年是在辅佐汉惠帝中度过的。尽管年龄已高,但他仍不辞辛劳地处理政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最终,他在公元前193年去世,谥号文终。[1]

折叠编辑本段辅佐刘邦起义
萧何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是刘邦起义成功的重要辅佐之一。萧何早年曾在沛县担任小吏,精通法律、文学和兵法等学问。在秦朝时,他曾多次处理重要案件,展现出高超的断案能力。由于才干出众,他被推荐到秦朝担任官职。然而,萧何并不满足于在秦朝为官的现状,他看到秦朝的暴政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便开始关注起义军动态,暗中结交豪杰,为日后的起义做好了准备。当刘邦在沛县起义时,萧何积极响应,并加入起义队伍。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他招募士兵、筹集粮草、稳定军心。在起义过程中,萧何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领导才能,为刘邦的起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负责管理起义队伍的财政和物资供应,确保起义军的正常运转,还为刘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情报,帮助他制定正确的战略和决策。

在刘邦攻克咸阳后,萧何被封为丞相,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他为汉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积极推行“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使汉朝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萧何不仅是刘邦的得力助手,还是他的好朋友和知己。在刘邦称帝后,萧何继续担任丞相,辅佐刘邦治理国家。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邦,为汉朝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

折叠编辑本段建立汉朝
萧何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萧何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智囊,共同历经艰险,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成功建立了汉朝。

在起义初期,刘邦的实力并不强大,面临着秦军和其他诸侯的围攻。萧何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他稳固内部、扩大势力。他积极协助刘邦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刘邦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在楚汉之争中,萧何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协助刘邦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战术,成功击败了项羽领导的楚军。其中,萧何提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更是被后人誉为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此计不仅成功迷惑了敌人,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更最终导致了楚军的败亡和汉朝的建立。

汉朝建立后,萧何被封为丞相,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协助刘邦制定国策、选拔人才、治理国家,为汉朝的稳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萧何善于观察时局,精通治国之术。他提倡无为而治,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使汉朝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历史评价非常高。

萧何在刘邦起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跟随刘邦起义,为刘邦出谋划策,招募士兵,筹集粮草。在攻占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府和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等资料,为日后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楚汉之争中,他留守关中,负责后方的稳定和支援前线,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在建立汉朝后担任相国,主持朝政。他推行“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采用黄老之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他还制定了《九章律》,对秦朝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此外,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广儒学。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念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萧何为人正直、忠诚、廉洁。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07: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之死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韩信之死

朝代
西汉

主角
韩信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作者
司马迁

目录
1韩信死因之一
2韩信死因之二
折叠编辑本段韩信死因之一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折叠编辑本段韩信死因之二
另有传说中,刘邦曾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

故韩信被杀时,吕后吊之於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脚悬空于地面:所以无法顶天立地。【{钟室之祸}】

吕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说是用桃木剑,而非以兵刃(刀、剑之类,有刀刃的武器)将其杀死,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但无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15: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历史笑春风 2020-09-02   |  508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一提起韩信的死,大家一般都会想起那句话,“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当年韩信被刘邦抓起来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对刘邦说的。最终,韩信因为要起兵造反,被吕后所杀。

但是,如果仅仅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韩信的死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在那历史的迷雾里面,似乎还隐藏着更多的东西。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韩信

一、功高盖主的韩信。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他的军事才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刘邦评价他的时候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韩信也确实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少年时受过“胯下之辱”,有了胆怯的不好名声。他虽然才干出众,满怀抱负,可是没有施展的余地。他在项梁、项羽那里都没有得到重用,最后只得投奔刘邦。


在刘邦这里,有了夏侯婴和萧何的举荐,韩信被刘邦登坛封为大将。刘邦和韩信出身相似,意气相投,长谈之下,决定了北取关中,东向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决策。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韩信

于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取了关中。然后在刘邦彭城之败后稳定战局,木罂渡河灭了魏国。他和刘邦定策,由刘邦和项羽相持荥阳、成皋间,自己则北上夺取中国北部地区,从侧翼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

于是,韩信率领一支主要以新兵组成的军队北上了。他先夺代国,然后和赵军在井陉口决战。在这里,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大败赵军,平定了赵地。接下来,先声后实,迫降了燕国,声威大振。


与此同时,刘邦在正面战场屡遭失败。他只得夜入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军队。在带这些军队投入正面战场的同时,让韩信重新征集人马去打下齐国。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韩信

韩信率领军队以奇袭击破了没有戒备的齐国。然后在潍水之战中,他面对二十万齐楚联军,楚国最出色的猛将龙且。韩信以土囊堵住潍水,作战时诈败引龙且过河追击。然后移去土囊,放水将齐楚联军冲为两段。趁敌军大乱之机,阵斩龙且,全歼了二十万敌军。这一仗,已经预告了项羽的失败,刘邦也因此封韩信为齐王。

在楚汉最后的决战垓下之战中,韩信和彭越赶来参战。韩信亲自指挥了最后的决战。他针对项羽惯用的中心突破的战术,采取了厚集中央,两翼包抄的战术,一举打败了项羽。他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楚军的军心,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的胜利。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楚汉战争示意图

我们看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没有韩信的汗马功劳,刘邦是很难打败项羽的。和刘邦的战绩来比较,韩信可谓功高盖主了。

因此,战后刘邦马上袭夺了韩信的齐军,再移封韩信为楚王。仅仅过了一年,刘邦又以游云梦泽的名义诱捕了韩信,把他带回长安,降封为淮阴侯。

二、刘邦抓捕韩信的原因。
刘邦抓捕韩信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放心。在封建社会,一个臣子的最大的罪行就是让君主不放心。韩信在拒绝项羽是使者武涉和自己的谋士蒯通的时候,还对刘邦自信满满,认为刘邦不会剥夺自己的齐国。可却不知道当时自己已经屡次触犯了刘邦的底线,让他无可容忍了。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项羽与刘邦

这个征兆在韩信占领赵国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当时刘邦战败,被楚军打得东躲西藏。最后走投无路,去投奔赵军。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刘邦是用诈夺取了韩信的兵权,这已经显露出刘邦对韩信的戒心。韩信遭此待遇,当然不能不有所怨恨。在接下来的击齐之战中,韩信的表现更是加深了两人的隔阂。在这次战役中,韩信还以颜色,借齐国之手杀了刘邦的得力谋士郦食其。

当时,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国。韩信明明已经知道,可是在犹豫之后,依然出兵,乘齐国放弃戒备击破了齐国。这直接导致了齐国烹了郦食其。在击破齐楚联军后,韩信又要求当齐国的假王。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韩信

这一切,在刘邦看来,就是韩信借机对自己上一次夺他兵权的报复。在接到韩信的请求后不由得破口大骂。可是由于张良、陈平的劝说,刘邦顺势封韩信为真的齐王。但是,这次封王是刘邦不情愿的,这已经埋下了刘邦处置韩信的决心。

韩信还是依然没有感觉,他还以为他的所作所为逼刘邦让了步。对于刘邦让他带兵来支援的要求爱答不理。直到刘邦最后与项羽决战的时候,韩信、彭越还不来助战。


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在固陵被项羽打得大败。最后,刘邦听从韩信的计策,分封大片的土地给韩信、彭越,韩信、彭越这才领兵而来,消灭了项羽。可刚一消灭项羽,刘邦马上就迫不及待的夺取了韩信的齐军,让他当了光杆司令。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韩信

为了消除后患,刘邦还把韩信转封到楚国,随后不到一年,就又使诈抓捕了他。当韩信哀叹抱怨的时候,刘邦对他只有四个字的回答:“人告公反。”

这四个字与后世的“莫须有”有异曲同工之妙,韩信到这个时候才明白了刘邦对自己的态度,“汉王畏恶其能”。

三、韩信被处死的谋反罪名里的诡异。
最终,韩信死于非命,罪名是谋反。可是,他的死真的只是因为是谋反吗?我们细看这段历史,冷血中透露着一丝诡异。

先说谋反这个罪名,我们从头到尾都能够看到,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而且,刘邦也不相信他有谋反之心。可是让人感到讽刺的是,正是因为韩信没有谋反之心,他才会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上。他的兵马和王位屡次被刘邦夺走,自己也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抓捕到长安。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韩信

而刘邦抓捕韩信到长安,也并没有虐待他,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其他并没有约束他。这只是对他在战争年代对自己的不敬的一种报复。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韩信日常生活是自由的。刘邦只是对他不放心,要把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才安心。

其实,这也是用另一种方式在保护他。如果韩信独立在外为王,难免还会有蒯通那样的人诱惑他。最终,不一定会出现什么问题。不过,韩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看到了刘邦对自己的不放心,日夜抱怨对自己的不公平。


也正是这样,才真正显示了韩信无谋反之心。如果有谋反之心,他就不会去口头抱怨,就会另想办法了。同时,也显示了刘邦不认为韩信有谋反之心,也对他没有杀心。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刘邦

而韩信谋反的经过也十分诡异。韩信善于用兵,智计百出,怎么可能使出那种破绽百出的计谋来谋反。我们今天看来,那简直不叫谋反,而应该叫做自杀。

我们看看后来周勃灭诸吕的时候,虽然群臣团结一致,计划周密,仍然因为没有掌握南军、北军的兵权,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而史书记载,韩信先与陈豨勾结造反,等到陈豨造反的时候,史书记载: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韩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这一段历史简直是让人看得匪夷所思。要造反,随着刘邦一起去镇压陈豨,在军中做内应,岂不是比在长安造反容易百倍,即便不成,也至少能够逃个活命。而在长安起事,靠一群劳役刑徒组成的乌合之众,想对抗京师的正规卫戍部队,只有死路一条。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吕后

而韩信造反的罪证都是他人的旁证。他跟陈豨的密谋也是死无对证。而告他谋反的那个舍人的弟弟,也是为了救他要被韩信处死的舍人哥哥而出首。

而韩信至死也没有承认自己谋反,而是哀叹自己没有接受蒯通自立为王的建议。因此,从种种迹象表明,韩信的谋反的罪名很可能是被诬陷的,他的死是冤枉的。

四、谁是杀死韩信的真凶。
我们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中,可以感到刘邦并没有杀韩信的心。刘邦将韩信带到长安后,韩信过得还是很自在的。只是韩信小肚鸡肠,不愿意和刘邦和解。刘邦和韩信喝酒,还被韩信讽刺说是只能带十万人马的将领,比起自己多多益善的军事才干差远了。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刘邦与吕后

就这样,刘邦也没有也没有为难韩信。刘邦去镇压陈豨的时候,还想带韩信一起去,是韩信托病没有去。从这方面来看,刘邦还是很信任韩信的。从刘邦回来听到韩信的死讯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刘邦的态度。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刘邦对韩信的死还是以怜惜为主的,至于那个“喜”字,估计是司马迁加上去的,目的就是把杀人的真凶推到刘邦身上。不过,从刘邦赦免蒯通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不是司马迁说的那样的人。

那么,既然不是刘邦下的命令,刘邦也没有杀韩信的心,那到底是谁制造了这起冤案,杀了韩信呢?我们再看看历史的几个细节,来推断这段历史的真相。

第一个细节,“汉初三杰”为什么只死了韩信一人?我们可以看到,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个人,吕后最终只杀了韩信一人。那么这三人都是功高盖主,为什么只有韩信被杀了呢?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第二个细节,樊哙为什么要拼命巴结韩信?在史书中记载: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按理说,韩信已经被降为淮阴侯,和樊哙都是侯爵。而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在权势上似乎还要比韩信高上一层。可是樊哙却对韩信跪拜送迎,极尽巴结逢迎之能事,他又是图个什么?

第三个细节,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与吕氏一族的关系。我们知道,在韩信一生的用兵生涯里,他背信弃义进攻齐国,使得郦食其死于非命。这是韩信一生中的污点之一。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吕后

而郦食其的弟弟也是刘邦手下的大将之一。他在刘邦的将领中排名靠前。而且郦商和吕后一族关系密切。在后来灭吕氏的时候,还是靠威胁郦商才夺取了吕氏的军权。

第四个细节。刘邦为什么要惩罚萧何,临死前又要杀樊哙?而安排后事的时候,专门安排周勃,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到了后来吕后死后,正是周勃拥兵而起,才最终推翻了吕氏的势力,重新将政权归于刘氏。

我们从以上这些历史的细节应该能够感觉到一些什么了。杀害韩信的凶手已经呼之欲出了。不错,这个人就是吕后!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刘邦与吕后

五、吕后杀韩信背后的深层原因。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那是她的野心造成的。在《史记》里,专门为吕后立了本纪。是把她当做皇帝对待的。而实际上,在刘邦死后,她也确实是汉帝国的实际执掌者。她在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打拼了。

在三杰中,张良是第一个倒向吕后的人。史书记载,他为吕后出谋划策,尤其是为了保住吕后和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是吕后最信任的人。刘邦死后,当他辟谷修道时,吕后专门劝他进食。

而萧何呢,虽然没有象张良那样明显的靠近吕后,但是,在最后对待韩信的态度上,和为吕后谋划,诱骗韩信入宫受死一事上,我们可以看到,萧何与吕后的关系之深。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吕后

而韩信和他们恰恰相反。我们不能确定,张良和萧何是如何被吕后拉拢过去的。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樊哙对韩信的态度,就能够想到一二。樊哙之所以对韩信那么逢迎,无非是为了吕后出面来拉拢韩信。可是,韩信根本就不理睬他们,拒绝和站队到吕后一派,这让吕后动了杀心,这才是韩信真正的死因。

等到刘邦出征,吕后在长安大权独揽的时候,韩信就死到临头了。杀了韩信,可以给那些不听从吕后的刘邦的旧将一个教训,借以立威。也可以为郦商报仇,坚定自己一方人的心,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于是,韩信就这样死了。他死在过度的自信上,他认为刘邦没有杀自己的心,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吕后想要自己的命。这才是他临死时那句话的真正含义,“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他清醒的知道,自己不是死于刘邦之手,而是死于吕后的手上。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吕后

刘邦得知韩信的死,心里是很怜惜的。吕后的独断专行也给了刘邦警醒。因此,他屡次要处理萧何,就是对萧何叛变的警告。到临死前,他为了打击吕后的势力,还要杀掉樊哙。为了以防万一,还安排下周勃这步棋。

可以说,韩信的死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害他的吕后一伙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正是韩信的死,惊醒了刘邦,最终保住了刘家的江山。

从历史的细节,还原韩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韩信真实的死因
韩信

结语:
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韩信真正的死因,他死于自己的自傲。在与刘邦隔阂的时候,他不能反省自己,只是一味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既不愿意和刘邦和解,又不如萧何、张良那样,能够对未来有所预判,去结好未来的统治者吕后。

如果刘邦还活着,如果当时天下还需要韩信,那他还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能够有一线生机。但是,当时天下已经基本平定,已经没有了韩信的用武之地,韩信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这样,一意孤行的韩信,就将自己的人生走向了尽头。

+关注
undefined
历史笑春风
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的快乐。
共 207 篇原创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历史笑春风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金庸笔下的吴六奇和海宁查家的渊源,在《聊斋志异》中能找到答案
下一篇: 诸葛亮精心准备的陇西会战,马谡街亭一战让之毁之一旦,时也命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16: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9-06 00:43

已关注
揭秘崇祯帝亡国预言的惊人真相

甄士隐崇祯帝因为葫芦庙的胡虏满清政权的犯边作乱和入塞劫掠而国力日绌、财政枯竭,而老岳丈封肃、也就是国丈周奎却不顾民生艰难和国家危难,不断地卖官干政、疯狂敛财,继续“半哄半赚”女婿所剩无几的生计钱,导致甄士隐崇祯帝境况恶化、难以维持。

而身为主要责任人的封肃见此,不仅毫无愧疚,反而“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为了推卸责任而人前人后地贬损诋毁女婿甄士隐,这影射的是国丈周奎为了推卸责任而人前人后地贬损诋毁女婿崇祯帝之事。

老岳丈“半哄半赚”地掏空了女婿的最后家底后,居然还要人前人后地贬损诋毁女婿败家完全是因为自己无能,但凡有点人性,都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来。

国丈周奎真的造谣诋毁过女婿崇祯帝无能败国么?朱慈炤写的是真的么?带着深深的怀疑,我按照朱慈炤的指引仔细翻看了明亡后的诸多记载,还真的有所发现。

首先就是刘伯温预言崇祯帝亡国的欺世谣言。

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卷二十中记录了一件预言崇祯必会亡国的灵异奇事——“刘青田绘图”,说在明朝迁都北京之时,诚意伯特意在大内做了个密室,并在门上留了一个秘密的标记,这个密室被密封得非常坚固。诚意伯还告诫众人,不到亡国之时绝不可打开此间密室。癸未年即崇祯十六年,由于清兵包围北京,心急的崇祯帝于是不顾掌印太监的极力劝阻,打开了此密室,发现屋中只有一个柜子,而柜中只放了三幅画。第一幅画上绘的是文武百官数千,俱手执朝服朝冠,披发乱走。崇祯帝问此为何意?太监一边叩头一边回答说:这恐怕是指变乱频发,导致朝堂混乱。第二幅画上绘的是兵将纷纷倒戈弃甲,而穷苦百姓则负襁奔逃,崇祯帝问这又为何意?太监一边叩头一边回答说:这是指军队背叛啊。崇祯闻听勃然变色,于是要再看第三幅,太监赶紧阻止,但是崇桢执意要看,将画展开,只见画中所画之人容貌与崇祯帝极为相像,而且身穿白背心,右足跣,左足有袜履,披发中悬,与崇祯帝后来自缢时的情形是分毫不差。

这一内情是不知名的宦官悄悄告诉国丈周奎的,国丈周奎又转而告诉了作客旅居于自家府中的陈济生,因此才会让天下人知道此等绝密之事。

刘青田,即刘基刘伯温,因其系温州青田县人,故人称刘青田。周奎和陈济生二人将刘伯温的预言画轴之说大加宣扬,以至天下皆知,人们纷纷传说此事,一边惊叹于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一边又感慨大明的灭亡早有定数,为崇祯皇帝的亡国天命唏嘘不已。

但是,我却要在此明确指出:此事根本不存在,完全是周奎与陈济生二人苦心策划、蓄意捏造的欺世谎言!

为何我竟然敢将流传了近四百年的、广受世人认可的刘伯温预言崇祯亡国之说一把抹倒呢?不仅是因为朱慈照给出的线索指引,更是因为诸多的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据。

首先,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并无这样的通天本领,同诸葛亮一样,民间传说刘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完全是世人对刘基的夸大和神化,甚至还将《烧饼歌》附会说是刘基所写,很多学者已经就此作过辨析,此处我就不再赘言了。

其次,迁都北京发生在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夺位之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筹划迁都,并于第二年即下诏开始营建宫殿、坛庙。永乐十八年初步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而刘基死于洪武八年(1375年),早已死去了20多年的刘基是根本不可能在永乐年间负责迁都北京事宜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安排什么北京大内中的密室,刘基真正参与过的是筹备朱元璋登基和修建南京城等开国事宜。

那么,有无可能周奎说的刘诚意并非指刘基,而是指世袭了诚意伯这一爵位的刘基的后人呢?

答案仍然是不可能。

且不说,刘基的子孙里并没有任何善于占卜预测的能人。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朱棣执政期间根本就没有诚意伯!洪武初年,朱元璋册封刘基为诚意伯,后刘基的长孙,即其长子刘琏的长子刘廌zhì世袭诚意伯。朱棣篡位成功后诏刘基次子刘璟jǐng入朝,刘璟称疾不至,被逮入京后,见到朱棣犹称亲王殿下,而拒绝称其皇帝陛下,并对朱棣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因此被下狱,刘璟在狱中自缢,朱棣念及其父刘基的功劳,没有追究其家人,但是却停止了刘基后人的诚意伯爵位的世袭,后来,刘基的四、五、六世孙也都因此未能袭爵,直至嘉靖十一年六月,刘基的第九世孙刘瑜才得以恢复世袭,是为第三代诚意伯,第四代诚意伯为刘瑜的孙子刘世延,因为胡作非为、屡行不法而被张居正革职,但仍然允许子孙世袭,张居正死后刘世延的诚意伯爵位被恢复。既然朱棣一上台就废掉了不肯承认他的刘家的诚意伯爵位,还怎么可能会有刘家诚意伯负责迁都北京这样的荒唐事呢?

所以,无论是刘基本人、还是刘基的后人,都是完全没有能力、也根本没有任何可能会在北京的紫禁城中修建密室,甚至还留下什么神奇的崇祯帝亡国自缢的预言画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22: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期期艾艾
[ qī qī ài ài ]
基本解释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汉代周昌口吃,他曾与汉高祖争论一件事,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三国时魏国邓艾也口吃,一说自己时就连说“艾艾”。后用“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艾(ài)。

详细解释
1. 【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2. 【出自】:《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3. 【示例】: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了。 ◎茅盾《腐蚀·十月十日》

4.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口吃

辞书解释
语本《史记·张丞相列传》:“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世说新语·言语》...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大辞海·语词卷》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所处时代秦朝→西汉
本    名商山四皓
著名景点丹凤四皓墓四皓碑林
解    释旧时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出    处《史记·留侯世家
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

目录




人物介绍
播报编辑


背景介绍

一叫做东园公,一叫做夏黄公,一叫做绮里季,一叫做甪里先生
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向来蛰居商山,年龄都八十多岁,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汉高祖刘邦多次征召而不得,后来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后世称之为“商山四皓”。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了四位隐士的名号与事迹。 [2]
西汉·扬雄解嘲》:“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
东汉·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语在《留侯传》。

名称来历
播报编辑


清代黄慎绘《商山四皓图》(2张)




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ù)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

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歌曰: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主要事迹
播报编辑

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刘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
民国画家柳滨绘《商山四皓》
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请开国重臣张良出面。吕释之对张良说:“您是皇上的亲信谋臣,现在皇上想要更换太子,您岂能高枕而卧?”张良推辞道:“当初皇上是由于数次处于危急之中,才有幸采用了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安定,情形自然大不相同。更何况现在是皇上出于偏爱想要更换太子,这是人家骨肉之间的事情。清官难断家务事啊!这种事情,就是有一百个张良出面,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吕释之恳求张良务必出个主意。

张良不得已,只好说:“这种事情,光靠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恐怕难以奏效。我看不如这样吧!我知道有四个人,是皇上一直想要罗致而又未能如愿的。这四个高人年事已高,然而皇上非常敬重他们。如果请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书信,多带珠宝玉帛,配备舒适的车辆,派上能言善辩之人去诚恳聘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然后以贵宾之礼相待,让他们经常随太子上朝,使皇上看到他们,这对太子是很有帮助的。”于是吕氏兄妹和太子当真把这四个后人称之为“商山四皓”的老人请来了,把他们安顿在建成侯的府邸里。
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侍奉在侧,四个老人跟随在后。刘邦突然见那四个陌生的老人,都已八十开外,胡须雪白,非常惊讶,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听了大吃一惊:“多年来我一再寻访诸位高人,你们都避而不见,现在为何自己来追随我的儿子呢?”四个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轻慢高士,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刘邦说:“那就有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四人向刘邦敬酒祝寿之后就彬彬有礼地告辞而去。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说:“我本想更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吕雉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大哭。刘邦强颜欢笑:“你给我跳舞,我为你唱歌。”刘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个人解析
播报编辑

东园公
商山四皓
姓唐(一说姓庾),名秉,字宣明。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商山四皓”为避秦乱而隐居商山,结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汉高祖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不至。
后刘邦宠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吕后急找张良商量,张良便请出商山四皓出面。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江苏苏州西山岛西北部的凤凰山西南有一东村,因“东园公”隐居于此而得名。村中有东园公祠,门楼正面书“东园公祠”四字楷书大字,背面横额为“商山领袖”四字。
绮里季
是汉代的一位著名隐士,是“商山四皓”之一,他曾力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之事。绮里季与东园公、夏黄公、甪里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
甪里先生
是汉代的一位著名隐士,是“商山四皓”之一,甪里与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高祖尝召之为官,不至。
夏黄公
清代画家程琳绘《商山四皓》
又称黄石公,原来姓崔名广,字少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一说本是齐国人,因隐居夏里而得名。秦汉之际一位著名隐士,与隐士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并称为“商山四皓”。

秦末天下大乱,四位老人为躲避战乱而隐居商山。汉高祖曾召夏黄公入廷为官,辅佐太子。传说张良年轻时曾得到黄石公的指点。张良在圯桥替黄石公“三次进履”,得黄石公送的一部《太公兵法》。黄石公后来回故里隐居,并在鄞西一带行医。传说黄石公逝世于黄古林,享年九十余岁,葬于余姚覆船山。
黄石公有一女儿名叫黄姑,继承父志,在乡里行医看病。四皓隐士夏黄公,为东周、秦、汉时的著名三朝儒学文人之一。他因与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三人在秦朝时不满秦始皇焚书抗儒暴行,遂在秦及汉初同时隐居于陕西的商山,故被世人并称为“商山四皓”。又因四人都是“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故也称“四皓隐士”。他们的事迹经常进入历代文献对易经》中的相关“贞寿、颐寿、隐德、嘉遁”等词义注解或条文解释,“须眉皓白”一词,也因他们的“四皓”而出。
夏黄公秦时曾为朝廷的博士,据《史记》记载:刘邦曾多次相邀他们四人出仕,但都被拒绝。后刘邦欲改立戚氏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听了很着急,张良就献策请来了四皓以辅助太子,终于使太子的地位得以保住。但在太子刘盈即位汉惠帝后,朝政大权旁落其母吕后,四人预感报国无望,就又重归深山隐居。
后来夏黄公终老夏故里(四明山石钮村),葬于姚江南岸的覆船山(今河姆渡村的福寿山)。为了永世纪念他的功德,乡民将夏黄公墓的渡口,历世称为夏墓渡(“河姆渡”实际为“夏墓渡”的方言误音)。
大隐为古句章的发祥地之一,因传为大禹的石钮村故里,故有“夏里”之称。“夏黄公”实际是“夏里黄公”的一种简称,故也有“大里黄公”的称呼。 《陈留志》中称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三国虞翻的《答王府君》中,“则黄公定鄞人,非齐人也”;《廿四史》中也认为,陶渊明诗句有“黄绮之终南”、杜甫诗句有“黄绮终辞汉”的一说,则黄为姓无疑;《会稽地志》中称为“大里黄公”;《甬上耆旧传》中说,县西二十五里地名为黄公林,相传为汉黄公隐处,即古之大里也;《四明谈助》载,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慈溪志》先贤人物记载为“荒周时四皓大理(同里)黄公”;清王渥在《大隐山即事》中也有云:“此亦四明真福地,当年曾隐夏黄公。凉生古井春波绿,秀拥层峦夕照红。”凡此种种,都已能证明夏黄公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并可初步断定为是东周战国时期,跨秦到汉初的著名历史人物。

同源典故
播报编辑

商山 商山四皓 商山四老 商山皓 商山紫芝 商山翁 商山老 商山芝 商岩 商岭四翁 商皓 商翁 商老 商颜 四皓 四翁 四老 四老人 园公 园绮 夏季 歌紫芝 甪绮园黄 甪里 紫芝 紫芝侣 紫芝叟 紫芝客 紫芝曲 紫芝歌 紫芝翁 绮园 绮园浪出 绮季 绮皓 绮里 赋紫芝 黄公 黄绮 [1]

典故运用
播报编辑

作者
诗题
诗句
于邺
斜谷道
独忆紫芝叟,临风歌旧歌。
于鹄
题南峰(一作终南)褚道士(一作尊师)
得道南山久,曾教四皓棋。
令狐楚
将赴洛下旅次汉南献上相公二十兄言怀八韵
许随黄绮辈,闲唱紫芝歌。
令狐楚
赋山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储光羲
效古二首之一
旷哉远此忧,冥冥商山皓。
刘禹锡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
九霄路上辞朝客,四皓丛中作少年。
刘禹锡
和仆射牛相公追感韦裴六相登庸皆四十余未五十薨殁岂早荣早枯之义
犹怜绮季深山里,唯有松风与石田。
刘禹锡
和河南裴尹侍郎宿斋天平寺诣九龙祠祈雨二十韵
商山有病客,言贺舒庞眉。
刘禹锡
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宾客
麦陇和风吹树枝,商山逸客出关时。
刘禹锡
郡斋书怀寄江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
绮季衣冠称鬓面,吴公政事副词华。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见寄
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甪里访先生。
刘禹锡
酬宣州崔大夫见寄
再入龙楼称绮季,应缘狗监说相如。
司空图
漫书五首
四翁识势保安闲,须为生灵暂出山。
吉皎
七老诗会
借问商山贤四皓,不知此后更何如。
吴融
宪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二首之一
鸿在冥冥已自由,紫芝峰下更高秋。
吴融
送于员外归隐蓝田
若遇秦时雪髯客,紫芝兼可备朝餐。
姚合
送别友人
独向山中觅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时。
孟浩然
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
在山怀绮季,临汉忆荀陈。
宋之问
春日山家
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
崔备
使院忆山中道侣兼怀李约
阮巷惭交绝,商岩愧迹疏。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
园绮值秦末,嘉遁此山阿。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
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
张九龄
骊山下逍遥公旧居游集
遗子后黄金,作歌先紫芝。
张光朝
获塘西庄赠房元垂
忆昔炎汉时,乃知绮季贤。静默不能仕,养老终南山。
张志和
渔父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张说
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二首
至乐三灵会,深仁四皓归。
张说
赠崔公
我闻西汉日,四老南山幽。
徐夤
闻司空侍郎讣音
园绮生虽逢汉室,巢由死不谒尧阶。
方干
赠中岩王处士
商于避世堪同日,渭曲逢时必有年。
李商隐
商于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李商隐
送丰都李尉
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李德裕
伊川晚眺
汉储何假终南客,甪里先生在谷中。
李德裕
余所居平泉村舍近蒙韦常侍大尹特改嘉名因寄诗以谢
闲谣紫芝曲,归梦赤松村。
李德裕
忆药苗
味掩商山芝,英逾首阳蕨。
李德裕
早入中书行公主册礼事毕登集贤阁成咏
遥羡商山翁,闲歌紫芝秀。
李德裕
访韦楚老不遇
昔日徵黄绮,余惭在凤池。
李德裕
题寄商山石
紫芝呈几曲,红藓閟千春。
李德裕
题寄商山石
绮皓岩中石,尝经伴隐沦。
李洞
赠徐山人
徐生何代降坤维,曾伴园公采紫芝。
李涉
寄河阳从事杨潜
南山四皓不敢语,渭上钓人何足云。
李白
别韦少府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
李白
山人劝酒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李白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与张公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此诗
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
李白
东武吟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李白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高风动商洛,绮皓无馨香。
李华
咏史十一首
高卧三十年,相看成四皓。
杜光庭
怀古今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杜牧
题青云馆
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
杜牧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空闻紫芝歌,不见杏坛丈。
杜甫
喜晴
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杜甫
幽人
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
杜甫
收京三首之二
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
杜甫
昔游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
杜甫
朝雨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杜甫
洗兵马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杜甫
秋峡
常怪商山老,兼存翊赞功。
杜甫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
柴门了无事,黄绮未称臣。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权德舆
送张詹事致政归嵩山旧隐
闲思紫芝侣,归卧白云扃。
武元衡
和杨弘微春日曲江南望
商山将避汉,晋室正藩周。
段成式
题商山庙
无谋静国东归去,羞过商山四老祠。
沈佺期
同工部李侍郎适访司马子(一本此下有先生二字)微
柱下留伯阳,储闱登四皓。
温庭筠
春日访李十四处士
花深桥转水潺潺,甪里先生自闭关。
牛僧孺
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
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
王维
送李太守赴上洛
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王维
送陆员外
行当对侯归,肯访商山翁。
王绩
赠李徵君大寿
副君迎绮季,天子送严光。
白居易
冬初酒熟二首之二
人间老黄绮,地上散松乔。
白居易
题岐王旧山池石壁
黄绮更归何处去,洛阳城内有商山。
皇甫曾
送商州杜中丞赴任
绮皓清风千古在,因君一为谢岩居。
窦牟
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
舍弟未应丝作鬓,园公不用印随身。
罗隐
武牢关
由来四皓须神伏,大抵秦皇谩气强。
耿湋
春寻柳先生
言是商山老,尘心莫问年。
蒋防
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
应嗤紫芝客,远就白云居。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
昔托游河乘,再备商山皓。
许浑
亡题
商岭采芝寻四老,紫阳收术访三茅。
许浑
旌儒庙
庙前亦有商山路,不学老翁歌紫芝。
许浑
濡东题司马郊园
更欲寻芝术,商山便寄家。
许浑
赠茅山高拾遗
谏猎归来绮季歌,大茅峰影满秋波。
许浑
送陆拾遗东归
东归自是缘清兴,莫比商山咏紫芝。
护国
归山作
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
贯休
送卢舍人三首之二
二曰:劝君登商山,不用觅商山皓。
贯休
遇道者
寻常藜杖九衢里,莫是商山一皓无。
贾曾
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
招贤已得商山老,托乘还徵邺下才。
贾至
寓言二首之一
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贾至
赠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弹琴
怅望黄绮心,白云若在眼。
钱起
仲春晚寻覆釜山
碧洞志忘归,紫芝行可搴。
钱起
哭常徵君
如何丹灶术,能误紫芝焚。
钱起
登刘宾客高斋
林间客散孙弘阁,城上山宜绮季家。
钱起
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
紫芝每相引,黄绶不能绁。
钱起
登覆釜山遇道人二首之二
欲骖白蜺去,且为紫芝留。
钱起
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
如何紫芝客,相忆白云深。
钱起
题玉山村叟屋壁
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
陈子昂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陈子昂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望苑长为客,商山遂不归。
骆宾王
畴昔篇
谁能局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黄滔
遇罗员外衮
绮园难贮林栖意,班马须持笔削权。
齐己
寄梁先辈
陈琳笔砚甘前席,甪里烟霞待共眠。
齐己
过商山
何能寻四皓,过尽见长安。 [1]



查历史年纪
播报编辑

商山四皓
七国争雄成形于公元前403年;东周末年约为公元前256年;七国并列于公元前256年到221年;秦朝大统于公元前221年到206年;初汉刘邦刘盈为公元前206年到194年。其中七国至秦只有35年的历史,整个秦朝只有15年的历史,汉初刘邦到刘盈也只有12年的历史,四个时期跨朝相加为62年。夏黄公至刘盈元年时称为八十龄皓首,其约十八岁前是可算在东周末期的。所以《慈溪志》定位于“荒周”先贤(以出生年代为准),相对还是比较正确的,但称之为战国、秦、汉人也无不可。夏黄公是当前慈溪志中有记载的最早名人,其同汉朝的乡贤名人尚有从事王修、主簿郑云梁宏、孝子董黯等。其实黄公名字前还可列入越国大夫文种,文种助越王勾践从越国都城之一的勾余城起,最后成就了吴越大国的霸王伟业。而夏黄公的隐居墓葬地勾(同句)章大城,正是为了永久性地彰(同章)显勾践的伯爵功勋而建。文种因为是文(同汶)溪人,这才进入宋建慈溪孔庙的“忠义孝弟(同悌)祠”乡贤神主牌位慈城原还有文种巷流传纪念)。可能因为文种是何地人的历史说法较多,夏黄公也欠确全名又有齐人一说,故作为宁波地区(于勾余、勾章演变而来)最早的全国名人,这才有些根据不足。但无论如何“勾章”作为“越王勾践”的功勋大城,“黄墓渡”因“黄公墓”而得名,都是现代宁波不可忽视的重大文化名人遗产之一。


四皓别称
播报编辑

四皓采芝
商山四皓通常被称为南山四皓:一是日本人在朝鲜发掘的汉墓中掘得一竹篾筐子, 上面绘有那四位高士, 旁有隶书南山四皓的款识;一是河南邓县出土一南朝画像砖大墓, 内有浮雕石砖楷书“南山四皓”四字。东汉人崔琦 (约104~158年间在世) 有《四皓颂》,开首便说:“昔有南山四皓者,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是也。”(引自宋·吴淑《事类赋注》卷十一)

商山如何可易词为南山,商山与南山有何关系? 南山即指终南山,由太白山延至商岭组成,包括商山在内;四皓所隐即汉都长安之南的商山,故又可称为南山四皓。
陶渊明罢官归田, 东篱采菊, 悠然想起同样是隐居者的南山那四位前辈,按诗理看,洵属直诠正解。联系到陶渊明曾撰有一部《圣贤群辅录》,四皓列名其间,足见他对此四人的景仰之情,诗中的南山为用典就更是可能了。
以南山连名四皓亦不希见, 如《高士传》:“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 皆汉惠帝所立也。汉高后使张良诣南山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山。”再如唐李白《重陵送别范宣》诗:“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皓”;明许潮《同甲会》:“俺几个茹灵芝,共效南山叟。”皆是。
南山四皓后有出山辅政之举,故陶渊明目其为圣为贤。“悠然见南山”,悠然闲放的背后,当别有隐情,身在草野而心存帝阙,这才是诗人“赍志没地,长怀无已”伴随他一生而无从割舍、难以化解的情结。

民间传说
播报编辑

周术、吴实、崔广、唐秉,四老人皆因品行高洁,银须皓首,避秦焚书坑儒而隐居商山,世称“商山四皓”。他们过着采食商芝,栖身洞穴的清贫生活,曾赋有著名的《采芝操》,流传于后世。至今在商镇龙驹一带,民间在春节扮“故事”、“社火”中仍保留着歌唱四皓的“四魔女”(四皓的四个女儿)灯舞

相关诗词
播报编辑

《商山四皓》 李白
商山四皓庙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
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
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
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
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
题商山四皓庙杜牧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答四皓庙白居易
天下有道见,无道卷怀之。
此乃圣人语,吾闻诸仲尼
矫矫四先生,同禀希世资。
随时有显晦,秉道无磷缁。
秦皇肆暴虐,二世遘乱离。
先生相随去,商岭采紫芝。
君看秦狱中,戮辱者李斯。
刘项争天下,谋臣竟悦随。
先生如鸾鹤,去入冥冥飞。
君看齐鼎中,焦烂者郦其。
子房得沛公,自谓相遇迟。
八难掉舌枢,三略役心机。
辛苦十数年,昼夜形神疲。
竟杂霸者道,徒称帝者师。
子房尔则能,此非吾所宜。
汉高之季年,嬖宠钟所私。
冢嫡欲废夺,骨肉相忧疑。
岂无子房口,口舌无所施。
亦有陈平心,心计将何为。
皤皤四先生,高冠危映眉。
从容下南山,顾盼入东闱。
前瞻惠太子,左右生羽仪。
却顾戚夫人,楚舞无光辉。
心不画一计,口不吐一词。
闇定天下本,遂安刘氏危。
子房吾则能,此非尔所知。
先生道既光,太子礼甚卑。
安车留不住,功成弃如遗。
如彼旱天云,一雨百谷滋。
泽则在天下,云复归希夷。
勿高巢与由,勿尚吕与伊。
巢由往不返,伊吕去不归。
岂如四先生,出处两逶迤。
何必长隐逸,何必长济时。
由来圣人道,无朕不可窥。
卷之不盈握,舒之亘八陲。
先生道甚明,夫子犹或非。
愿子辨其惑,为予吟此诗。
全部注释
1.商山四皓庙:商山在陕西商县东南,地形险要,景色幽胜。秦末汉初时,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隐居于此,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
2.吕氏句:《汉书·吕皇后传》:"吕后为人刚毅。"又:"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
清代画家孙基瑞绘《商山四皓》
3.南军句:《文献通考》:"汉京师有南北军之屯,南军,卫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北军,中卫主之,掌京城门内之兵。高后时,吕禄为将军,掌北军;产为相国,掌南军。"《汉书·高后纪》:"太尉勃入北军,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皆左袒。勃遂将北军。然尚有南军。丞相平召朱虚侯章佐勃,章从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击产杀之。"四老句:《汉书·张良传》:"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乃使建成侯吕择劫良为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令太子为书,卑词安车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于是四人至……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竟不易太子"。

咏史诗。诗人采用与《赤壁》、《乌江亭》诗一样的假设手法,翻出一番新颖的历史见解:如果南军当时不支持周勃安刘诛吕,那么四老也是无力安刘的。如果仅仅依靠四老,刘氏就会被诸吕灭掉。历史是不能假设重复的。而任何事后的假设,都可能有其更合理的一面,但也只能是假设。不过,后人在借鉴历史时,各种假设就有了现实的意义。杜牧此诗除了强调历史具有某些偶然性外,还可说明政治斗争具有很大的冒险性,而人心之向背,往往在关键时候起决定作用。

绘画作品
播报编辑

民国画家黄山寿绘《商山四皓》
历史上以四皓在商山隐居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数不少。如《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合卷(南宋时期,无款,辽宁博物馆藏),《南山四皓》(汉代彩漆绘,朝鲜平壤博物馆藏)、《南山四皓》(河南邓县出土南朝砖画),《商山四皓》(马远作品,海外)、《商山四皓》(戴进作品,故宫博物院藏)、《商山四皓并四聘图》(戴进作品,故宫博物院藏)、《商山四皓》(吴伟作品,故宫博物院藏)、《商山应聘图》(萧晨作品,故宫博物院藏)、《商山四皓图》、《四皓弈棋图》、《山居四皓图》等等。

德治与隐逸思想以及孝道观念体现在了尊老重贤的四皓图画中,这往往是高隐和道德文化的象征,由于政治功业参与其中,“商山四皓”成为文人土夫政治理想的寄托,这些以四皓闲居文事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成了历代文人雅士借以寄托自身的精神抱负的象征和隐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22: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鸿鹄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鸿鹄歌》是汉高祖刘邦的诗作。此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羽翼丰满的鸿鹄一飞冲天、无所困厄的壮阔景象,表明作者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显露出他欣喜、无奈、痛苦、冷静一系列情感交织的复杂心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鸿鹄歌

作者
刘邦

作品出处
《史记》


文学体裁
四言诗

创作年代
西汉

目录
1诗歌原文
2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者简介
5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诗歌原文
鸿鹄歌

〔西汉〕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1]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天鹅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高)。

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

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

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全诗给人一种既有展望又显落寞的感受。

高祖回到长安,伤病加重,却拒绝医治,此时他心里一直想着的只有另立太子一事。

太子刘盈“为人仁弱”,高祖这些年不断地去各地平叛,本来有时应该太子去的,可是他一次都没有去。高祖常感叹他太不像自己,而且因此才产生了废掉太子的想法。

废掉刘盈,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那就是他与戚姬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高祖废刘盈立如意的原因,除了刘盈“不类我”而“如意类我”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戚姬的枕边风。

在高祖的晚年,吕后年老色衰,戚姬不但年轻貌美,而且只有她常年跟随高祖在外,高祖对她十分宠爱。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看来一个“伴”字对一个男人的一生有多么的重要。

废掉太子刘盈的念头最初有可能是高祖产生的,既然皇帝有了这个意思,戚姬当然乐意事成。因为皇室后宫之中,最常见的规则就是母凭子贵,这是多少后妃媵嫔的梦想!

戚姬心里非常明白,如果自己的儿子赵如意做了太子,那么她就是将来的皇太后,那种荣耀和尊贵对她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于是戚姬就使出了女人征服男人常用的手段——哭!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高祖更坚定了废立太子的决心,因而“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好几次都差点成功。

差点成功,那就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的原因是“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这一切自然也是在吕后的支持之下。

大臣们不同意的理由,就是废嫡子立庶子这不符合历史传统以及皇室的规矩,况且太子刘盈并没有错误,无端废掉太不合常理。皇帝不以为太子仁弱没有能力吗?那好,张良出主意请来了当时著名的贤人隐士“商山四皓”来辅佐他,这样皇帝应该放心了吧。

正因如此,太子刘盈才“得毋废”。

现在的情形是,高祖病重,自知时日不多,于是他“愈欲易太子”,再一次提出废掉刘盈改立如意。这是因为戚姬在他病重期间的日夜相伴和不停地哭泣打动了他,他心疼她。当然我们也不能怀疑,戚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觉得太子废立之事若再不定夺下来,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然而这次大臣们的反对更为强烈。张良劝谏高祖不听,张良干脆撂挑子,装病不理政事了。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拼着命地死保太子。高祖假装答应,但心里仍执意要易立太子。

一次高祖闲暇置酒,太子刘盈陪侍,而刘盈的身后则站立着四位年龄都在八十多岁的白发老者。高祖不认识他们,待询问之后才知道这四位就是号称“商山四皓”的东园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高祖大惊,因为自己创业之时也曾多次访求他们帮助,却没能如愿。如今见他们齐刷刷地列于太子身后,他终于明白,要废掉太子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他知道,如今的太子刘盈,羽翼已经丰满,再也动他不得了。只好请求四皓:“劳烦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

话语中充满了几多无奈。

商山四皓出去之后,高祖把戚姬叫到跟前,对她说:“我一心想更换太子,可今天太子有他们四人辅佐,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改变了。以后吕后真的就会是你的主人了。”戚姬听后,不禁大哭起来。

高祖劝慰戚姬说:“你不要再哭,为我跳段楚舞吧,我为你唱一支楚歌。”于是高祖便唱出了那首《鸿鹄歌》。

歌词大意就是:天鹅高高飞起,一举飞行千里。羽翼已经形成,其势横越四海。其势横越四海,又当有何奈何?虽有利箭在手,又能将他如何?

高祖唱了几遍,戚夫人痛哭了几回,无可奈何之下,只有接受现实。

面对戚夫人的哭泣,高祖以一曲楚歌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这首歌不仅标志着汉初太子之争以吕后母子的胜出结束,也真实而清晰反映出高祖刘邦此时既有看到太子得贤人辅佐、羽翼已成的欣喜,又有面对现实的冷静和果决,同时也表现出他痛苦、愧疚和无奈的复杂心态。[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即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华夏文明的延续,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代表作品有《大风歌》《鸿鹄歌》。[1]

折叠编辑本段评价
此诗通体四言,全篇用比,传达着歌者难以直述的多重情怀。其词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辞遗风,联系史实去读,不乏感人的艺术力量。[3]​

参考资料
1.鸿鹄歌  . [2023-12-31]
2.鸿鹄歌译文及注释  . [2023-12-31]
3.《鸿鹄歌》刘邦晚年的悲凉  . [2023-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2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歌 - 汉高祖刘邦创作诗歌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他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的这首歌。

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风歌

作者
刘邦

作品出处
《三侯之章》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汉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歌⑴

大风起兮⑵云飞扬,

威⑶加⑷海内⑸兮归故乡,

安得⑹猛士兮守⑺四方⑻![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语注释
⑴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⑵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威望,权威。

⑷加:施加。

⑸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⑺守:守护,保卫。

⑻四方:指代国家。

折叠白话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大风歌》意境图
《大风歌》意境图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席间由120人歌唱助兴,刘邦击筑伴奏,气氛极为热烈,和大家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关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1]了。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沛县(今属江苏)人,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华夏文明的延续,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2][3]​

参考资料
1.大风歌  . 古诗文网 . [2017-8-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23: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吊四皓赋
英雄之主。乃以庆赏爵禄。驭人而为权。故高洁之士。不欲受其羁靮。往往栖逸于山泽。则权无所施矣。乃反敬惮之。此四皓一出而能定太子位者也。然高祖能逆知吴王濞叛于五十年后。独不能知吕后乱之于身死不久之时乎。彼赵王如意。必雄杰磊落之。故于诸子中。虽如代王之贤。舍之而欲立如意。以彼之智。岂为私嬖者哉。盖蕴之者久矣。四皓非有卓然之节。不过避秦之祸。及汉初。遂逍遥自适。而特以轻爵禄之故。乃能数言折英主素所蓄积之心。夫四皓岂真儒者而其倾倒如此。使得遇真儒。又当何如也。以是知高祖所轻者。特陋儒也。士其不自重乎。然彼四皓者乃白首。为人所牵挽。翱翔于汉庭之中。得不为高人所笑乎。昔董公说汉王缟素以讨项羽而因遂不见。鲁二生陋叔孙而不起。真自重者也。后人多慕四皓之风。歌咏者多矣。余反其意而吊之曰。
商雒之山。深可以逃匿。商雒之芝。饥可以代粟。溯古人之高逸兮。铲采韬光而无迹。荷蓧兮植杖。晨门兮击柝。夫何四老之偃蹇兮。累累乎轻身而出世。厌隆准之簪组。耽吕氏之厚币。谅英主之易树兮。岂唯戚姬之故也。念野鸡之雄骜兮。萌汉室之耗斁。彼叔孙之区区兮。岂能及宗社之大计。独怪子房之奇谋。不深究乎方来。渎彼皓白之须眉。从朱邸而委蛇。致汉庭之矍矍。以一言而心回。夫惟乡邻之斗兮。安能披发而救之。彼所挟之甚浅。为解纷而奔走。虽千载之景仰兮。非余心之所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19 , Processed in 0.0958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