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0: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九:东六宫(下)(修订版)

zzz_0401

VIP6  106篇游记

只看文字收藏 喜欢16 评论7  浏览 2185
天数:10 天 时间:1 月 人均:15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徒步
发表于 2022-01-15 10:07
鄙人2021版故宫套贴,连载的《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十七弹,得到了不少读者不吝赐读。其中有一些读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一些谬误。这次修订版二刻重发,采纳了前期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实了一些内容,校勘了笔误,并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图片。虽然不敢说纠正了所有谬误,但应该是大部分得到了更正。详记赏明清皇宫所见的中国古代顶级宫殿建筑艺术、故宫展出的一些皇家文物收藏和清宫皇家生活痕迹,也联想到明清皇宫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不敢说“以飨读者”,只是希望和读者共享。谢谢。

——————————————————————————————

从延禧宫回到东一长街,继续往北走。东边第二座巷门是广生左门,拐进去是东二横巷。这条巷里的第一座院门是承乾门,这是承乾宫。

承乾门里是一座木影壁。

承乾宫也是永乐皇帝所建,初叫永宁宫。“承乾”就是顺天的意思,顺承天意。

承乾宫的建筑布局、结构都和景仁宫一样。正殿月台前垂带踏跺中间的丹陛石没有汉白玉栏杆,上面刻的是双凤。

景仁宫室内是双龙平棋天花,承乾宫这里是彩绘团鹤平棋,象征长寿。

看看前院东配殿贞顺斋和耳房。

看看后院。

后殿的规模比景仁宫大一些,而且带有前檐廊。后院西侧有一眼井,可以看见四角有柱础的痕迹,说明这里是一座井亭。东西六宫每个宫里都有这么一座井亭,这里的亭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毁的。景仁宫里的井亭也没有了。

承乾宫曾是故宫的青铜器馆。

里面展览的是故宫收藏的历代青铜器,其中最早从先秦时期开始。传说夏禹铸九鼎,早已失传。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全套九鼎应该是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其实这是曾侯乙僭越。周代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看看故宫承乾宫展览的这只先秦的兽面纹鼎。

明末帝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封了一位礼妃名叫田秀英,住在这座永宁宫,崇祯五年改叫承乾宫。没到一年,崇祯又给她封了贵妃,搬到启祥宫住去了,就是现在的太极殿。田贵妃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生了四个儿子,深得崇祯喜爱。传说田贵妃宫中有异香飘荡,皆因田贵妃身有蘅芜香,是明代的香妃。因连丧三子,田贵妃崇祯十五年就悲伤过度去世了,倒是躲过了亡国之辱。田贵妃死后葬入十三陵中崇祯的妃园寝,当时崇祯还没有修建陵墓。崇祯帝和周皇后殉难后,李自成进入北京,收敛帝后遗体。因无帝陵,便打开田贵妃墓,把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清顺治进关后,修建了田贵妃墓的地面建筑,命名明思陵。清初民间屡有“朱三太子”发动倒清驱满活动,那个“朱三太子”实际上就是号称田贵妃所生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念召)。

清顺治进北京后,这里住的是董鄂妃。董鄂妃从小随父南征,在江南长大,受汉文化影响很大,识字念书还书法颇佳。顺治十九岁的时候,封了十八岁的董鄂妃为贵妃。据传说,顺治废了原配皇后,本想立董鄂妃为第二任皇后,不成,后来的皇后还是孝庄太后家亲戚。其实不对,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叫孝惠章皇后,是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所立。而董鄂妃是顺治十三年才进宫。顺治非常喜爱董鄂妃,可倒也没有耽误和其她后妃生儿育女。董鄂妃在江南长大,就也像林黛玉那样体弱多病。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结果还早折,致董鄂妃伤心而逝。因为顺治和董鄂妃要好的事传到了皇宫外,民间传说顺治受不了董鄂妃的去世,出家当了和尚。我在五台山游玩的时候,曾有三个不同寺里僧人说顺治当年就是在他们的寺里。宫里的传说是顺治要去五台山,大伙不让,最后派了一个太监替他去了。其实,顺治因为忙于董鄂妃丧事,常去宫外走动,在景山观德殿督着僧人做法事,还要忙着给董鄂妃追谥皇后。再加上因为伤心而抵抗力下降,这顺治就被外面不知哪个杀千刀的给传上了天花。董鄂妃死后半年,顺治就也薨了,俩人一起葬在了清东陵的孝陵,里面还有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顺治信佛,他和董鄂氏、佟佳氏最后都是火葬,孝陵里葬的是三人的骨灰罐。装皇上遗体的叫梓宫,装皇上骨灰的罐子叫宝宫。顺治不要厚葬,陪葬品不多,因此躲过了民国年间的东陵大盗。孝陵地宫是东陵唯一没有被盗的,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葬有皇帝骨灰的陵墓。

康熙当政时,这里住的是佟贵妃。康熙十七年(公元1768年),第二任皇后钮钴禄氏去世,康熙帝未再立后,一直是这位佟贵妃代行皇后职务,是康熙帝最亲近的女子。康熙二十八年,佟贵妃最后病入膏肓时,眼看进气少出气多,康熙赶快给她册封皇后,第二天便故。雍正时,这里住的是裕嫔,后升为裕妃。乾隆时,最开始这里住的是舒妃,后来令妃魏佳氏住进来,舒妃搬去了永寿宫。令妃之后是婉嫔住在这里。乾隆的愉妃也曾住在承乾宫,不知道是在令妃之前还是之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正月,魏佳氏被封为魏贵人,不到一年就立即晋封为令嫔,这一年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乾隆热火烧身了。乾隆十四年,令嫔即晋封令妃。从嫔往上,都是有册的,叫做册封。过了十年,乾隆二十四年,令妃晋封令贵妃,从承乾宫搬到储秀宫去了;乾隆三十年晋封皇贵妃。令妃受皇上宠爱不假,她十年里生下四子二女,我看她就是生孩子累死的。乾隆四十年令妃死后,皇上当即追封其为令懿皇贵妃,“懿”是大美的意思,一般和“德”字一起用,叫“懿德”。乾隆六十年十月,老乾干了几件大事。第一是去富察皇后陵上扫墓,这是有事要说给他最喜爱的皇后。第二件事是扫墓回来之后就册赠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就是把令妃和富察皇后并列,将来和他自己葬在一起。第三件事就是宣布退休,把皇帝宝座给令妃的儿子永琰坐了。乾隆册封孝仪皇后有点特殊,以往册封妃嫔时,册文都要说“奉皇太后谕”。这次册封皇后时,册文里却是说“母允垂仪”,因为此时崇庆皇太后早已不在,无法下谕了,不知道是怎么“允”的。

顺治帝最喜爱的董鄂妃住在这里,康熙最亲近的佟贵妃住在这里,乾隆也曾把最喜爱的令妃安排住在这里,承乾宫看来是得宠贵妃住的地方。到嘉庆朝,是侧福晋钮钴禄氏做贵妃时住,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册立为第二任皇后,睿皇后。道光帝时,有一位琳嫔,犯错被降为贵人,改正后重封琳嫔。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0年),琳嫔生下皇七子奕譞(念异宣),晋封琳妃,住进承乾宫。后来又生一子,晋封皇贵妃。这个皇七子奕譞是后来的醇亲王,光绪帝的亲爸。咸丰年间,这里住的是几位嫔。

出了承乾宫,顺着东二横巷继续往东走,过了东二长街是永和宫,明初叫做永安宫。明嘉靖十四年,永安宫改叫永和宫,清代还用的这个名字。

进了永和宫大门,里面不是屏风,而是一道木屏门。过了木屏门就是正殿。

永和宫布局和其它宫大同小异,它最特殊的是正殿前面月台上搭建了三间敞轩出厦,卷棚悬山顶。永和宫近年重新粉刷时,还保留了一些旧痕,让你看看新旧对比。

永和宫前院有二棵紫藤,一到春季开花,非常好看,引无数京拍来照相。

明代时期,永和宫里住过谁已经失传。清代最有名的房客是康熙大帝的德妃乌雅氏。乌雅氏是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选秀女进宫,十七年就生下皇四子胤禛,第二年晋封德嫔,相当了得。十九年又生下皇六子胤祚,第二年晋封德妃。康熙二十七年又生下皇十四子胤禵(念题)。皇四子胤禛即位成雍正帝,德妃即为皇太后,搬去寿康宫了。雍正的皇四子弘历有一位侍妾海氏,弘历登基乾隆后封其为海贵人。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晋封愉妃,住永和宫。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永和宫住进一位比道光帝小三十岁的静嫔,她是因为怀孕从贵人晋封为嫔住进来的。她在永和宫生下皇次子奕纲,次年卒,静嫔晋封静妃。道光十二年,静妃生下皇六子奕訢,这回活下来了,长大成了恭亲王。道光二十年,晋封静贵妃,搬去后面的钟粹宫。咸丰帝的丽妃住在这座永和宫。

清代住过这里另一位我们记得的妃子是光绪帝的瑾妃,瑾妃的嫁妆里有一件好东西,就是那棵翠玉白菜,绝世珍宝,现在台北故宫。瑾妃当年是和妹妹一起进宫为嫔的,后来二人都晋封为妃。她妹妹就是有名的珍妃,住在前面的景仁宫,姐俩隔一条胡同。瑾妃虽然思想解放,但还是顽固的保皇派。清帝退位后,她还四处活动复辟,把外甥女嫁给了溥杰,撺掇溥杰在宫外扑腾不止。瑾妃五十岁祝寿请了华北曲艺莲花落艺人来表演,后来还常在永和宫里唱戏,永和宫戏班很有名的。一年之后,瑾妃过中秋吃月饼太多,还生吃螃蟹,结果停食着凉弯回去了。永和宫是过去皇宫常闹鬼的地方,其实那是因为瑾妃死后没人住,就有太监偷偷进去往外顺东西换钱。遇到有人过来的时候,这些太监就装神弄鬼吓唬人。据说故宫要把永和宫布置成瑾妃居住时的模样,然后重新开放。到时可以去看看那棵翠玉白菜的复制品。

既然永和宫不开放,那就只能退回来到东一长街接着往北走,东边下一座门是大成左门。

街巷门都是门柱上有盒子,但只有上下两片岔角。看看它的盒子。

进了大成左门顺着东三横巷往东走,第一座院门是钟粹门。钟萃门里肯定是钟粹宫,“钟”就是汇聚;“粹”就是精华;就是王羲之所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呗。

从外面看,这钟粹门和东六宫其它院门基本一样;可是往门里一看,这里和前面那几宫可完全不一样。这门里是有门殿的,没有影壁。门殿的后面是屏门,可以关上挡住外人的视线。进去看看。

原来从里面看是典型的一殿一券垂花门,只不过外面接的是琉璃门。一殿一券垂花门通常内接一圈抄手游廊,这里也有。

钟粹宫在明初叫咸阳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改称钟粹宫。明代的钟粹宫和其它宫布局是一样的,前院这一圈抄手游廊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后加的。钟粹宫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六宫的正殿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和东西配殿都有前檐廊,所以才能改造的时候加一圈抄手游廊。东西配殿北墙外的耳房被拆掉,改成了窝角廊,以便游廊连成一圈。游廊檐柱之间下面有步步锦棂花坐凳楣子,上面有步步锦棂花倒挂楣子。游廊的墙上都有水墨,花鸟虫蚁,松竹梅兰,格调高雅。

正殿虽然有前檐廊,可是正面的垂带踏跺中间没有丹陛石。正殿檐下额匾“澂心正性”,印章好像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这里的澂读作“成”,澂即澄,水清而静;此匾颇有禅意。匾后横披棂花也是步步锦;匾下门楣玻璃窗棂花叫冰裂纹。

这座正殿屋顶梁架还都是明代永乐十八年的,当时这座殿内是彻上露明造,没有顶棚天花。既如此,那它的內檐梁枋檩桁上是要有彩绘的。明中期在殿内加装了比较高的天花,把一部分彩绘封到了顶棚以上保存下来,顶棚以下又重新画了彩绘。清代初期重修时,拆去了明代天花,重新安装了较低的天花,把明代的新旧彩绘封在顶棚以上保存下来,顶棚以下重新画了彩绘。清代中期,又在天花下加糊了一层银花纸叫做白堂篦子,把清早期的彩绘也封在了里面。1961年重修钟粹宫正殿拆开顶棚天花的时候,发现了明初期、明中期和清初期的不同彩绘。同一片屋顶下六百年间不同时期的皇家彩绘排列在一起,非常珍贵、非常难得,故宫里也是极为罕见,目前所知只是长春宫也有这样的明代彩绘。因为钟粹宫是妃嫔住所,这些彩绘都是旋子彩绘。目前的顶棚天花是按照清中期高度重修的,那些古老的彩绘我们肯定都看不见了。不过,我们看了也没用,顶多轻叹一声“好久远呀”。要给古建专家们看,他们才能看出不同时期皇家旋子彩绘之间的差距和进化的方式。

再看看后院。

井亭还在,完好无损。这是东六宫中唯一完好的井亭,不知是原物抑或是重造。故宫里的绝大部分井亭都是黄色琉璃瓦单檐盝顶,上面空心,御花园里的二座井亭例外。后院特别之处是正殿后门和后殿正门之间有月台甬道连接,这在东西六宫是唯一的。如果你注意,就会发现前面的正殿和这后院的后殿都是红柱红窗;而配殿都是绿柱绿窗。

东六宫里我最喜欢这座钟粹宫,就因为这里的一圈抄手游廊、游廊墙上的水墨画,还有东西配殿的绿柱绿窗。这些元素冲淡了皇宫的威严刻板,显得轻松活泼,让人心情愉快。

明代前期这里住的也是皇上的妃嫔,后期则是太子宫,崇祯帝的皇长子朱慈烺(念朗)就曾住在这里。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生了五位皇子的容嫔晋封荣妃,住进钟粹宫。荣妃在康熙早年入宫,五子中仅皇三子胤祉存活。康熙崩后,荣妃按遗嘱搬出宫住进胤祉的诚亲王府,终老于彼。康熙二十年,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赐了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待到胤禛登基雍正帝位,乌拉那拉氏便被封为中宫皇后,就是孝敬宪皇后,住在钟粹宫,雍正九年去世。雍正帝在十二年给四皇子弘历选了一位侧福晋高佳氏,乾隆登基后,封高佳氏为高贵妃,住在钟粹宫,后来晋封为皇贵妃。高贵妃在乾隆十年就去世了,后来晋封的忻妃住进了钟粹宫。乾隆的孙子旻宁登基道光帝之后,第一年选秀就选中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十四岁姑娘钮钴禄氏,当场封为全嫔,住进钟粹宫。这在清代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进宫不到一年,全嫔晋封全妃,十五岁而已。她一旦成妃,便立马怀孕,未果。过了一年,又怀孕了,生下三公主。道光帝喜上眉梢,晋封全妃为全贵妃。贵妃果然像上了发条一样又怀孕了,生下了四公主。最终,全贵妃怀孕生下皇四子奕詝(念遗嘱)。因为前面二个皇子都早折,所以奕詝是道光帝的皇长子,后来即位成了咸丰帝。二年后,道光帝皇后佟佳氏去世,全贵妃被册封为皇后。全皇后当年第一胎怀孕未果身体受到影响,体弱多病,道光三十年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谥封孝全皇后,道光帝此后未再立后。老话说“人到三十三,破船过险滩”,可能就是从全皇后三十三亡而来的。全皇后之后,静贵妃住进钟粹宫,抚养年仅十岁的奕詝。静贵妃生的皇六子奕訢和奕詝在钟粹宫一起长大,道光帝在正大光明匾后锦匣内上谕二道,一是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二是封皇六子为恭亲王。其实皇六子奕訢比皇四子奕詝聪明伶俐,没当上皇帝心有不甘。奕詝当上皇帝之后,在咸丰十二年(公元1862年)把原来和珅的宅子庆郡王府赐给了奕訢,就是现在的恭王府。

奕詝当上咸丰帝,第二年选秀选了一位钮钴禄氏,二月入宫,四月封贞嫔,住进钟粹宫;五月封贞贵妃,十月立为皇后,十六岁。贞皇后是清代升得最快的皇后,比直升飞机升得还快。贞皇后没有生孩子,住在西边储秀宫的咸丰帝懿嫔倒是生了唯一的皇子载淳,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帝薨。贞皇后成为皇太后,是为东宫太后。载淳继位当上同治皇帝,升生母懿贵妃为西宫太后,上徽号东宫为慈安,西宫为慈禧。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去世后,咸丰帝的丽妃在钟粹宫住了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咸丰帝死后,他的后妃们都住在后宫而没去寿康宫。同治帝命苦,十九岁还没生儿子就染上了天花身先去。慈禧太后怕大权旁落,就把醇亲王和嫡福晋的儿子、同治帝堂弟载湉(念甜)选了做嗣皇帝,这个醇亲王的嫡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载湉上台就是光绪皇帝,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被慈禧把他的表姐派给他做皇后。表姐在正月里踩着太和门的焦土进了宫,被抬进了钟粹宫稍息。之后,光绪帝和表姐被慈禧在坤宁宫按着脑袋行了大礼,然后被关在东暖阁新房里呆了三天。三天后,光绪帝和表姐各回各家,光绪去了养心殿,表姐来了钟粹宫当她的隆裕皇后。这期间,隆裕皇后奉慈禧太后懿旨,要常去养心殿御上。然后就住在养心殿后殿东耳房不归,那里是雍正朝始皇后御上时的住所。慈禧本想让隆裕皇后接龙种生个把皇子伍的,结果没戏,光绪帝一见隆裕皇后就把持龙种不放。倒是珍妃常去养心殿御上,然后住在后殿西耳房也不归。不过,光绪好像也没有把龙种放给其它妃嫔,也可能光绪此龙本就不是有种的。光绪死后,隆裕变成了皇太后,从钟粹宫搬到长春宫住去了。隆裕太后是清代最后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钟粹宫的最后一位房客。隆裕还拉下帘子听了几年宣统帝的政,结果把那政给听没了,最后签了退位诏书。隆裕签退位诏书的时候,宣统还太小,根本就没有后妃,要有也是童养媳,在清宫不算数。所以隆裕是中国的末代皇后。前面说婉容的正式抬头是溥夫人,她虽曾在长春做过伪皇后,但那不是中国的皇后。把婉容叫做中国的末代皇后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清朝的末代皇后隆裕住在钟粹宫,这里就是最后一座皇后宫,因此保存得比较完整,也比较好。垂花门、抄手游廊、井亭都在,而且还有其它宫里没有的前后殿连接月台。

钟粹宫没有恢复原样,我来的时候,里面在展览故宫收藏的古琴,最早的是唐代古琴。

从钟粹宫出来继续沿着东三横巷往东走,过了东二长街就是景阳宫。明初这里叫长阳宫,嘉靖十四年改称景阳宫。景阳意为景仰太阳。

明代景阳宫里住过一位名人。万历皇帝朱翊钧有一天去慈宁宫探望母亲李太后,结果把母后的宫女王姑娘给庆幸了。那时候万历帝还没有患小儿麻痹症,还能正常走路,放倒个把两个宫女不在话下。王姑娘怀孕生下儿子朱常洛,被封为王恭妃,而这儿子是万历皇帝的长子。二年后,王恭妃又生下四公主。万历皇帝把王恭妃迁进景阳宫,儿子朱常洛长大后住到了后宫外的慈庆宫。万历帝不喜欢宫女出身的王恭妃,而是喜欢郑贵妃。其实万历帝的亲娘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这王恭妃住的景阳宫成了冷宫,她在里面受了三十年冷遇。万历帝后来得了小儿麻痹症,走道不方便,他便从来不去景阳宫,也不接王恭妃去乾清宫。按明制,朱常洛是必须立为太子的,李太后和大臣们都支持。可是郑贵妃也想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因为立太子,万历帝和大臣们打成一片,上到副国级、下至厅局级,上百位大臣们有被贬的,也有被匾的,此事叫国本之争。这期间朱常洛得了一个儿子朱由校,也就是万历帝朱翊钧的孙子。由此,万历帝在李太后的力主下才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把王恭妃封了皇贵妃,仍然在景阳宫这座冷宫里吃冷饭,国本之争算是平息了。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冷宫里憋屈了三十年后,四十六岁的王恭妃去世。万历四十三年发生惊天的梃击案,虽然是疑案,却是郑贵妃和太子朱常洛之间的争斗。万历帝薨后,朱常洛当了泰昌帝,就是那个没人记得的明光宗。上次说过,不到一个月,泰昌帝就死于红丸案。其子朱由校被大臣们抬到文华殿和李选侍斗争,成功接棒成了天启皇帝,然后爆发移宫案把李选侍撵出了乾清宫。朱由校上任后,给奶奶王恭妃追谥为孝靖皇后,移葬到定陵和万历皇上、孝端皇后仨人躺一起了。景阳宫里住的这位王恭妃是明代最悲催的妃子,自己被打入冷宫,儿孙虽当上皇帝,却都不长寿。

清康熙年间,景阳宫重修成皇家书库,后殿成为御书房。景阳宫和东六宫其它宫建筑布局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前殿面阔只有三间,而不是五间。而且前殿是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不是歇山顶。后殿是黄色琉璃瓦歇山顶,不是硬山顶。前后殿的屋顶规格都比别人高一等。景阳宫在东六宫里是在最远的旮旯里,让人觉得有点阴森,所以现在不开放。要开放也是临时展览皇家宝贝。

景阳宫里过去存有乾隆雇人画的十二幅《宫训图》,东西六宫每宫一图。这些图画论述了女子的十二种美德,像什么读书知礼、勤俭节约、相夫教子、勤劳勇敢、勇于创新之类的。乾隆还给每图御拽《宫训诗》一首配套。每年腊月二十六在各宫挂出,正殿东墙挂诗、西墙挂图。一直挂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挂完掸掸土收起来还存放到景阳宫后院。

故宫现在有一些所谓的原状陈列展览,除了前三殿后三宫之外,西六宫也有按照清代原状复原陈列的,东六宫没有。东六宫是做了展馆,有一些是主题展,比如青铜器馆;还有专题展,比如古琴展。西六宫有二宫并一宫的,东六宫没有,还是六座宫,而且基本保持了明初建筑布局。只有延禧宫火后被改建,成了烂尾楼;钟粹宫前院增加了一圈抄手游廊。

东六宫是后宫妃嫔们住的地方,明初在东六宫后面千婴门外还盖了几所院子,叫做乾东五所,现在叫北五所。乾东五所说的是乾清宫以东,五所嘛当然是有五所院子,这五所院子是给皇子们住的,从西往东排号。这五所院子布局一样,都是三进院。前院有一座琉璃门,进门是一座木影壁,影壁后面就是前殿,两边有配殿。二进院也是正殿加两配殿,院里有井亭。三进院只有后殿,没有配殿。这些建筑现在基本完好,但是不开放参观。

东六宫以东还有一些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天穹宝殿。东六宫东墙外有一条南北向的小长街,再往东是东筒子长街,天穹宝殿就在这两条街之间的北端。天穹宝殿在明代时叫玄穹宝殿,清康熙时为避讳改称天穹宝殿。这是皇宫里最大的道观,御花园里钦安殿供奉的是北方玄武大帝,也是道观。天穹宝殿这里供奉的是昊天上帝,还有吕祖和众天尊,定期开道场。昊天上帝就是天帝,就是民间说的“老天爷”。大殿前面月台上有铜鹤和铜龟,还有铜香炉,都是乾隆所造。每年正月初一新年在这里举办五腊之一的天腊道场,正月初九昊天上帝生日举办天诞道场,皇上生日举办万寿平安道场。现在道场是不办了,但还是不开放参观。

天穹宝殿南面、延禧宫东面在明代是宫内官的写字楼,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或者总务管理局。从延禧宫往东是它的正门,很小,不起眼,现在不开放。

明初洪武年间设立六局一司,六局叫六尚局,“尚”是掌管之意。包括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和尚功,这六尚局就是宫人学校,掌握太监宫女的各种礼节和功力。一司是宫正司,是管理宫人的机构,公检法三合一。清代这里是皇家仓库,叫做内库房,包括绸缎库、茶叶库、水果库等等。每天早上不等皇上皇后申请,就有太监排着队从这东一横巷的内库门出来,端着各种小吃小料送到各宫门口。各宫门口有本宫太监接下来,然后二宫女负责摆放到各屋的指定位置。大宫女不干这事,大宫女这时候正忙着给主子擦胰子洗脸呐。这些库房都不开放,因为好多年没人打扫了。

顺着延禧宫前这条东一横巷继续往东,宫墙上有一座朝东的随墙门,叫做仓震门。出了这座门就是南北向的东筒子长街,这条长街比东一长街还长,向南可以通到保和殿后东侧景运门外的箭亭广场,向北可以通到顺贞门外的神武门广场,是宫内苦力太监们的马路。

看完了东六宫,再去看看西六宫。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1: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绛树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绛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仙树;也用作古代歌女名,亦借指美女;同时用作珊瑚的别名。

基本信息
书名
绛树

又名
神话传说中的仙树

作者
陈代徐

原版名称
记忆的红皮书

译者
圆圆曲

类别
杂曲


页数
179页

定价
无价

出版社
古代

出版时间
汉代

装帧
精装

开本
759*1235

目录
1词义
2传说中的仙树
3绛树命名
4古代歌女名
5绛树所处时代
6珊瑚的别名
7绛树两歌
8文学描述
9后记
折叠编辑本段词义
绛树

词语名称:绛树

词语解释:1.神话传说中的仙树。 2.古代歌女名。亦借指美女。 3.珊瑚的别名。[1]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中的仙树
《淮南子·墬形训》:"﹝昆仑山﹞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 唐曹唐《小游仙诗》之八二:"绛树彤云户半开,守花童子怪人来。"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行宫开量门的南面,长着一棵巨大的绛树。绛树会自己唱歌,常有仙人至此树下坐听,声腔韵节一丝不乱,无不称奇!

绛者,大赤也。现实中的绛树指的是深海里的奇珍---珊瑚。仙山玉树固然好,但它虚无缥缈,而珊瑚却是凡尘珠宝中唯一有生命的千载灵物。它温润可人、光泽艳丽,兼具了海的沉静与火的热烈。

折叠编辑本段绛树命名
黄帝行宫开量门的南面,长着一棵巨大的绛树。树下,住着六个脑袋、遍体杏黄、红爪的嚣鸟,四只脚的蛟龙和蝮蛇、长尾猿、豹、诵鸟、雕,以及那个不怕割肉的视肉等等。而绛树自歌,若二人坐听,声腔韵节一丝不乱,世人称奇!后世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了四句诗: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就是指此。他所咏的是古代的珊瑚雕刻摆件。由此可见我国在唐代以前,已有雕艺精湛的珊瑚雕刻。在汉代南越王赵佗所献的绛火树,材料就是用红珊瑚,亦称为贵珊瑚。 现今的珊瑚透雕,像附图的绛火树瓶,不纯是用手雕,而是借助一些机械工具的帮助;不过雕刻工艺师仍极力保存珊瑚雕艺的传统特色,利用珊瑚枝自然地散开的独有造型和艳丽奇彩的色泽。自舜以来,虞舜制陶成邑后,就喜欢把珊瑚雕成花瓶、酒樽、香炉、仙女、神像与龙凤等;但由于珊瑚的硬度不是太好,所制陶瓷及珊瑚的枝条弯曲及粗幼不一,故要保存完美委实很难,它们容易断裂。而质优的珊瑚比较坚密;若质稍劣者就易破损或有裂痕及至远古,黄帝行宫开量门的南面生长的绛树,虽亦高大,却犹如后世之质优的珊瑚,天界仙神多不以此为食,而只为观赏或听其绛树自歌而异。若某神君大仙兴趣高涨之时,亦不免载歌载舞几千年几百年的,也保不齐会是这个样子!说到这儿,大家就可以知道了:中华远古第一次命名绛树还是我们轩辕老祖黄帝登基时御封的树名呢!

折叠编辑本段古代歌女名
亦借指美女。

(1)三国 魏曹丕《答繁钦书》:"今之妙舞莫巧於 绛树 ,清歌莫善於宋臈。" 南朝 陈徐陵《杂曲》:" 碧玉 宫伎自翩妍, 绛树 新声最可怜。"

(2)唐张鷟《游仙窟》:"韩娥、宋玉,见则愁生; 绛树 、青琴,对之羞死。" 清吴伟业《圆圆曲》:"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 绛树 出雕阑。"

(3)魏武时之宫女。据说,绛树表演时,可同时演唱两支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使二人听之,此两声皆不乱也。比喻技艺神奇!

折叠编辑本段绛树所处时代
绛树所处的时代说法不一,有说唐代的,有说汉代的,也有说魏朝的。

南朝陈代徐陵有诗曰:"碧玉宫妓(伎)自翩妍,绛树新声最可怜"(徐陵《杂曲》)

另《乐府诗》中有"绛树摇风软,黄鸟弄声急。"的句子(费昶《长门怨》)。

一位六愚先生解释说:绛树,魏时著名歌女。(魏·曹丕《与繁钦书》,"今之妙舞,莫过於绛树。")

吴伟业《圆圆曲》中有"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的句子,以"绿珠""绛树"指代陈圆圆。其注释说:"绛树:汉末著名歌女,借指圆圆。"(解释见:《元明清文学概述》)

《辞源》上面解释说:绛树为古代歌女名,姓氏时代不可考。《辞源》同时引用了曹丕的《与繁钦书》。若以曹丕的年代推算,"唐代说"应该是不准确的。

折叠编辑本段珊瑚的别名
"绛树无花叶,非石也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唐代诗人韦应物歌咏得这种不长花叶的绛树即是红珊瑚。在我国古代又称为"火树"。

人们还常常将其饰以其它珠宝,制成所谓的 "玉树"。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宝物。

古罗马人常把珊瑚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神灵保护孩子不出危险。

一些航海者相信佩戴珊瑚可以防闪电和飓风,使海浪平息,旅途平安。

1980年,我国台湾省望安乡花屿村的复兴号鱼船,在中途岛附近幸运地捞获一株特大的红珊瑚,颜色为桃红色,高1.5米,主根直径12厘米,重约60公斤,被一台商以600万新台币购得。

折叠编辑本段绛树两歌
寒假时候就收到朱老师的邮件,说新作《记忆的红皮书》已出版,要给我们寄。后来拿到书,草草看完,惭愧的是,关于这本书,我

到都没留下只言片语。这几日呆坐室中,想来自己生命中的二十载光阴恍然已逝,而留下的只是空空的躯壳。生命中那么多的偶然让人无力,而我们能把握的,只有阅读。关于这些阅读的碎片,突然觉得有必要记下点什么,于是有了这些零碎的文字。

本书简介:朱大可的话语,被许多人称作"朱语",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织的隐喻式书写,多年来受到许多青年读者的喜爱和模仿。本书是作者20多年来诗歌、散文、随笔和小说的大部分精华的集成,其中一些篇章堪称现代汉语的杰作。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邃见解,被编织在绚丽而坚硬的语体里,形成独特的叙事一阐释风格。书中图片亦是隐喻式书写的延伸,不仅能够满足读图时代的视觉需要,而且暗含耐人寻味的文化密码。在文化垃圾泛滥和阅读焦虑日益严重的时代,本书具有不可忽略的典藏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描述
六愚先生关于绛树的诗句摘抄很精妙,现借鉴一二:

华容婀娜,天上无俦;玉体逶迤,人间少匹。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韩娥宋玉,见则愁生;绛树青琴,对之羞死。千娇百媚,造次无可比方;弱体轻身,谈之不能备尽。"(唐·张文成《游仙窟》)

绛树摇歌扇,金谷舞筵开。罗袖拂归客,留欢醉玉杯。(隋·李孝贞《绿珠》)

绛树及西施,俱是好容仪。非关能结束,本自细腰枝。镜前难并照,相将映渌池。看妆畏水动,敛袖避风吹。转手齐裾乱,横簪历鬓垂。曲中人未取,谁堪白日移。不分他相识,唯听使君知。(南朝梁·庾肩吾《咏美人》,《艺文类聚》)

绛树自是出色,往往让人联想到余音绕梁的韩娥和双管齐下的张璪。可上述用典除了廖序用了超群的意思,其他大多诗人都以绛树歌女身份作文章,更是红颜薄命的歌女,如陈圆圆、绿珠、西施等,让人不禁讶异于文人的不谋而合。

折叠编辑本段后记
我有一个朋友,长相出色、学识能力也是一流。而她最反感有人抱怨因长相而被减掉印象分。她说,美与丑关键在于修饰,不美不是错,可是不肯改善就是自身的责任了。而且也不见得都要修饰得美如天仙,只要懂得恰如其分就是品味。反之,长得美丽的女人也有无奈,她们往往要经过比别人更多的考验才能证实自己的能力。我朋友这种说法难免有身为美女兼才女的骄傲和自恋,但仔细品来亦觉得颇有哲理,而且这种哲理体现在男人身上同样适用。

出身贫寒的人瞧不起出身好的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借了祖上的荫庇。但是出身好的人同样厌恶出身卑微者的"主上荫庇论",认为那个别人的酸葡萄心里,他们往往感觉自己辛苦挣来的成就,就被人轻描淡写的归功于老子叔伯们的"稍加提携"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我在这里多说无益。各位看官不妨在辛苦一天后的饭余闲暇中稍加品味,置之一笑。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2: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朱由检一生勤政,为何还是没能挽救明朝?个人能力太平庸
2020-04-28 18:33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京城,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来到皇宫后山,寻了一棵歪脖子老树,挂了上去。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了却一生,此时的他,年纪不过三十三岁。



本该是正值壮年的大好年纪,却国破家亡,成为历史上又一个亡国之君。

纵观朱由检这一生,其实有着太多的遗憾。想当年哥哥天启皇帝驾崩,朱由检才十七岁,即位后的少年天子,意气风发,志气正扬。年轻的朱由检胸怀大志,誓要中兴大明王朝。

朱由检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的做的,先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被他翻手覆灭。后又启用袁崇焕,屡败后金,甚至于一度高呼,五年内平定辽东。此时这个年不满二十是年轻人,俨然成了大明朝复兴的希望。

只可惜,连崇祯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些高光时刻,不过是大明朝的回光返照。他终究没能救得了大明朝,没有守住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在其即位十七年后,大明王朝,终究还是亡在了他的手里。

而关于明朝的灭亡,很多人都说,这不怪朱由检,其乃是历史大趋势,朱由检根本无法阻挡。

这话确实有些道理,面对当时明朝的困局,朱由检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朱由检登基时,接过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大明王朝。先是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导致朝中党争不断,政局混乱。而辽东的努尔哈赤也在这时期崛起,成为明朝的最大外敌。

后又有天启皇帝,在位七年专注木匠手艺,不问朝政。魏忠贤因此大权独揽,并与东林党内耗不断,大明王朝的朝堂愈发乌烟瘴气。在这两位的放任自流下,大明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风雨飘摇。

传到朱由检手中时,这已经是一个超级烂摊子,阉党和东林党党争之后乌烟瘴气的朝堂,卫所制度沉积所带来的军力退化,万历三大征后被耗空了的明朝国库,这些种种大明王朝身上的顽疾,想要根治,难于登天。

当然,除了人祸,更难的是天灾。小冰河时期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使得明朝后期天灾频发。

自朱由检即位的第一年开始,北方大地几乎是连年大旱,动辄便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而由此引发的饥荒和传染病,令朱由检手忙脚乱。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他们没饭吃,没药医,饿殍遍地,哀鸿遍野。而面对那堆成山的赈灾折子,朱由检近乎绝望。空虚的国库根本没有余粮,而且就算从江南征集来了赈灾钱粮,经过各方官员的层层盘剥,到老百姓手里已是所剩无几。

于是乎,活不下的老百姓们,只能说选择造反。



就这样,天灾最为严重的陕西河南一代,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是在这里面崛起。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明朝的国力再度被消耗,甚至于走向灭亡。如果没有这场农民起义,或许明朝还能苟延残喘数十年。

所以,明朝的灭亡,似乎更多的只是天灾人祸,和朱由检关系不大。

但事实上,关于明朝的灭亡,朱由检也是有责任的。

他当初接过来的明朝虽然烂,但却不是烂到无可救药。朱由检依然还有翻盘的机会,一切都还有转机。只是他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昏招频出。虽然其一生兢兢业业,连过年都不敢休息。但治国不是勤政就可以,其更需要正确的方法策略,而朱由检显然没做对。

那么他到底错在哪儿了?

第一,朱由检没有大局观,错误的估计当前形势,将军事重心放在了辽东。

众所周知,一个皇帝最为重要的技能就是知人善任。皇帝自己的能力差一点没关系,但你一定要会用人。但是朱由检半路出家,打小就没有得到过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他又不像嘉靖皇帝那样有天赋,所以他不是太会用人。



话说崇祯元年,朱由检扳倒魏忠贤,铲除了阉党之后,意气风发,随即便把目光投向辽东,他想要击败皇太极,平定后金,所以他再度启用了曾经拿下过宁远大捷的戍边名将袁崇焕。

袁崇焕也是雄心壮志,他告诉朱由检,只要放权给他,五年便可平定辽东。

“一把尚方剑,五年复辽东”。
这话听起来很厉害,但是不太现实。因为当时 的后金已成其后,明朝国力衰微,明显处于守势。袁崇焕过去能守住就不错了,还说要消灭别人。

但是朱由检信啊,他当时雄心壮志,一心想着建功立业,所以非常支持袁崇焕,封他总领辽东兵事。同时将国内资源向辽东倾斜,仅仅只是帮助袁崇焕打造出了一个关宁锦防线。而敌我形势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后金依然是高悬在明朝头顶的一把利剑。

而且这个关宁锦防线也不是那么的有用,因为皇太极虽然过不了山海关,但是他可以绕道蒙古,越过长城,八旗铁骑,还是能够杀到京城。而这时候,崇祯才知道自己过于相信袁崇焕。

当然了,支持袁崇焕可以,压制女真更没错。但是你朱由检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就做这一件事儿啊。要知道当时国内还有一片烂摊子呢,什么饥民灾荒,农民起义,这些都是需要兵马钱粮去解决的。

可朱由检依旧将重心放在辽东,当初洪承畴和在陕西把张献忠、李自成的起义军差不多都快消灭了。结果皇太极兵临北京,孙承宗等人不得不回师勤王,这才有了后来东山再起的李闯王啊。



很显然,相比于辽东的后金,李自成他们才是明朝的最大隐患。最终,明朝也是灭在明朝手里。

第二,朱由检好面子,屡次错失机会

朱由检这个人非常好面子,在临死前还写下遗书,说自己死后没脸见祖宗。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而正是他这个特点,使得自己错失很多翻盘的机会。

比如当年张献忠和李自成被杨嗣昌制定十面张网计划打得是近乎全军覆没。这本该是一鼓作气,消灭他们的大好时机。结果朱由检听说张献忠要向他投降,于是便让杨嗣昌放弃赶尽杀绝。还说:

“他如此有诚意,朕怎么能寒了他的心?”
要知道,之前因为张献忠打下了朱元璋老家凤阳,挖了朱由检他们家的祖坟,朱由检还誓要将他扒皮抽筋。结果仅仅因为张献忠的臣服,他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这不是闹着玩儿吗,君言岂是儿戏?

果不其然,张献忠只是缓兵之计,后来又东山再起。

还有在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已经兵锋直指京城。朱由检当时想要南迁,毕竟南边还有一个都城,而且那边的形势比较稳定,远比北边安全。但是朱由检好面子,怕人家说他没有骨气。最终,迁都一事,未能成行。



事实上,如果朱由检当时迁都了。南明就不会因为没有主心骨而内斗不断,最终被入关的清军各个击破。

此外,李自成当初也不是想要推翻明朝,他只是想裂土封王。为此他还给朱由检写信,让朱由检封他为王,他甚至愿意去为明朝出关攻打后金。但是朱由检好面子,他认为自己堂堂天子,怎么能向贼寇妥协,于是再一次失去机会。

第三,朱由检能力平庸,但性格多疑,胡乱插手军事行动,导致明军多次战败。

打仗这事儿,还是需要专业的。如果一个外行老是来指手画脚,那就麻烦了。而在松锦之战和潼关之战这两次事关明朝生死存亡的大战中,正是由于朱由检这个外行,到这里明军惨败。

首先发生于崇祯十三年的松锦之战,这是明朝和后金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大决战。

当时皇太极的八旗铁骑野战无敌,所以洪承畴选择避其锋芒,依靠工事在城外与城内的祖大寿成对皇太极形成合围之势。眼见着皇太极有些撑不住了,朱由检突然冒了出来。

长久的消耗战,使得军饷消耗颇多,而且朱由检多疑的性格使得他担心洪承畴拥兵自重,所以他下令:

“刻期进兵,不进者死”。
朱由检是皇帝,圣旨不能不接啊。于是洪承畴只能是改变策略,硬着头皮去给八旗军正面硬刚。结果明军大败,锦州失守,洪承畴被俘。大明王朝再无力与后金对抗。

再者是发生于崇祯十六年的潼关之战,这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战,因为潼关背后,便是京城。



当时是一个敌强我弱的形势,面对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明军却是缺兵少粮,而且军中瘟疫肆虐。孙传庭坚守潼关,避战不出。

朱由检又是猜忌心作祟,他害怕孙传庭拥兵自重,所以催促孙传庭出战。孙传庭没有办法,只能是带着军队去以卵击石。最终孙传庭战死沙场,潼关失守。

而最为可气的是,朱由检这个人,从来都不是一个敢于担责的人。无论是松锦之战,还是潼关之战,他都是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主将。洪承畴还好说一点,毕竟投降了。但是孙传庭作为一代名将,战功赫赫,孙传庭曾经亲手把高迎祥抓住,也曾经把李自成打的全军覆没。而且他一生忠心耿耿,乃至于最后马革裹尸,为国捐躯。

这样的人,却成为了朱由检眼里的无能之辈,死了没有任何谥号,子孙没有福荫。

明史有云:“传庭死,而明亡矣”
但孙传庭,死得不值!

虽然,朱由检当皇帝这十几年没少写“罪己诏”,但事实上,关于不敢担责这个性格,朱由检却一直都没改,直到死,他都没觉得是自己错了,仍然叫着是“诸臣误朕”。

试问一下,一个领导,如果连承担责任的勇气都没有,那他还有什么前途?



所以,纵观朱由检一生,虽然胸怀壮志,勤政救国,但却是不是一位优秀的帝王,不仅能力平庸,而且性格缺陷很大。这样的皇帝,再配合烂得不行的大明朝,最终成为亡国之君,也在情理之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5: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木石前盟 -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

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而顽石则幻化为贾宝玉及其通灵宝玉。

故事由两个神话开头,渲染出了佛道的因果关系,以及人生如梦的主旨。

可是宝玉口中的"木石前盟"竟然只是一厢情愿的讹缘,起到了当头棒喝的效果,乃是作者苦口婆心的劝诫:放下情迷,原本人生如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木石前盟

出自
《红楼梦》


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

解释
一厢情愿的讹缘

目录
1原文
2红学观点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折叠北师大(程甲)本
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复还原处,你我何不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第1回)

折叠甲戌本
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 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第1回)

折叠异文争议
1.甲戌本的写法:

神瑛侍者→甄宝玉

女娲剩一石→通灵宝玉→贾宝玉

2.程甲本的写法:

女娲剩一石→神瑛侍者→女娲剩一石→贾宝玉+通灵宝玉

3.分歧点:

甲戌本写神瑛侍者与女娲剩一石毫不相干,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毫不相干,玉、石均未变化为人。

程甲本则把它们四个合为一体,人、玉皆是石所变化。

折叠编辑本段红学观点
折叠人物关系
黛玉原是草胎木质,宝玉也只是一块顽石。如黛玉自白:"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第28回)

宝玉自白:"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

草胎木质性本同然,绛珠草即是木,木即是黛玉。张新之评曰:"一草一石为书之主,一金一玉为书之实,千头万绪不外乎此。"(第1回夹批)

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

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

女娲补天所剩顽石化为了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后来在《红楼梦》第二十回处人石合一,即贾宝玉=顽石。

折叠玉石之辩
程甲本把女娲剩一石改成了神瑛侍者,有专家指出这是俗笔,是妄改。甲戌本中石头是石头,神瑛是神瑛。想那石头"自恨粗蠢",不得随意去那红尘,这才求助僧道二人。 若早有飞来飞去、游玩自如的本事,又何劳二仙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6: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仙子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绛珠仙子是传说中的美女仙,还传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在"五衷内对神瑛侍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绛珠仙子

外文名称
The crimson Pearl

国籍
中国


职业
仙女

出处
《红楼梦》,《吴氏石头记》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基本介绍
2传说故事
3历史记载
4绛珠仙草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通过甄士隐梦中那一僧一道的对话,向读者明确交待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间的恩惠关系,同样也透露出他们的另一种关系--风流冤家,这里的风流冤家并非是对头的意思,而是指相恋的男女。我们可以从僧道对话中这样几句话得到证实:"僧笑道;'现今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道人问;'近日又有风流冤孽造劫历世不成?'僧人回答的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世"的神话,并说因为这件事又勾出了很多风流冤家来。"我们分析这几句话;作者先笼统的告诉我们小说中会出现很多"风流冤家"。然后借道人提问僧人回答为我们讲述了那个神话,又通过神话告诉我们两个人即将'下凡历世',且明确了这两人的身份。也就是说作者借僧人之口告诉我们即将有风流冤家要投胎,然后通过故事引出这两个即将投胎的风流冤家,并在两段僧人的话语之间用道士的疑问加以肯定。而且从他们在神话中的名字来看此二人确实是一男一女。如此说来他们很有可能是风流冤家的。可是《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对冤家,他们投胎之后变成了哪对呢?众所周知绛珠仙子的化身是林黛玉,但神瑛侍者的化身书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不过我们已经知道林黛玉下凡后把眼泪还给了贾宝玉,可是这贾宝玉也有属于他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他并不是神瑛侍者,而是无才补天的顽石。这不禁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神瑛侍者和顽石在神话中是否有关系?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在"五衷内对神瑛侍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的结果使得绛珠草久延岁月,修炼成绛珠仙女,警幻仙子称她"绛珠妹子"。绛珠仙女是林黛玉的第二个前身。曹雪芹对绛珠仙子的描写也只有极其简单的几句。绛珠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话很简单,深究起来,含义却极其不简单。

绛珠仙草接受的天地精华和雨露滋养,就是大自然和中华文明的精华。最主要的是对爱的执着,爱的无畏,爱的无怨,爱的无悔。绛珠仙子"游于离恨天"外,离恨天是天的最高层,传说是悲哀气氛聚集的地方;绛珠仙子以"蜜青果为膳","蜜青果"用的是甜蜜的"蜜",青涩的"青",其实它的谐音是秘密的感情,是"秘情";绛珠仙子饮"灌愁海水为汤"。"灌愁"中"浇灌"的"灌"谐音是习惯的"惯",是"惯愁",习惯的哀愁,永远的哀愁。

绛珠仙子的一游一餐一饮决定了林黛玉的性格本质,就是为爱而哀愁而痛苦,为爱而九死不悔。曹雪芹用诗意化的语言把中国古代最美丽、最聪慧、最哀愁的知识女性的特点集中到林黛玉身上了。从神话传说中的瑶姬,到现实生活的李清照,从楚辞里的山鬼,到戏曲小说里的崔莺莺、杜丽娘。她们都游离恨天,吃蜜青果,饮灌愁水。追求爱情在封建社会是秘密的感情,是哀愁的源泉,离恨的根源。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现实和虚构的才女的才气和幽怨。林黛玉是潇湘馆的李清照,大观园的杜丽娘、崔莺莺。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神瑛侍者与顽石是否有关系

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里的神瑛侍者,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稿中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空空道人闻知"这一干风流冤家(即神瑛、绛珠等)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即石头)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在程高本中,它的前面被凭空添上几句话,说:"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引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一回)"

程高本这样改动,把石头当成神瑛侍者。可是便发生了许多难以理解的矛盾:前面写石头因为"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里却说它"落得逍遥自在";前面写石头遇见僧道后,即被那癞僧袖了而去,原来也是癞僧与跛道一起,"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的,这里却又说它到"各处去游玩",并且自己"来到警幻仙子处",成了"神瑛侍者"……这不能不让我们头疼!

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和顽石的关系

所以,对于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和顽石头三者的关系,比较符合作者原意及逻辑的解释是: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使其化为绛珠仙子,而神瑛侍者动了凡心要去凡间,绛珠仙子为报答恩情,就也要求去凡间,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石头被夹带于中,跟随神瑛、绛珠等经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于是,神瑛侍者化为宝玉,绛珠仙子化为黛玉,那块顽石化成为美玉。所以,在宝玉出生的时候,便含玉(即石头)而生了。

折叠编辑本段绛珠仙草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

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它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乃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触动它五内郁结着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情,乃决意随同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还他,以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是为林黛玉。所以全书把她和贾宝玉的关系称为"木石前盟"。"还泪"之说则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6: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林黛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至7岁母亲早亡,10岁接到贾母身边抚养教育。11岁时父亲逝世,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人物关系
林如海父亲 林如海贾赦舅舅 贾赦贾琏表哥 贾琏贾宝玉表哥 贾宝玉贾雨村老师 贾雨村贾代善外公 贾代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林黛玉

外文名称
Lin Daiyu

别名
颦颦,颦儿,潇湘妃子,林姑娘,林妹妹

饰演
陈晓旭(87版红楼梦)
王文娟(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
蒋梦婕(2010新红楼梦)

配音
张海玲(87版红楼梦)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

年龄
进贾府时10岁,逝世时17岁

排名
金陵十二钗正册并列第一


大观园居所
潇湘馆

前世
绛珠仙草(绛珠仙子)

出生地
苏州

花名签
芙蓉花

代表作品
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

父母
林如海、贾敏

外祖母
贾母

表哥
贾宝玉

干娘
薛姨妈

目录
1人物外貌
2人物家世
3人物生平
4人物评价
5文化原型
6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外貌
十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家世
折叠祖辈
林黛玉的家庭出身,在《红楼梦》第二回有所介绍。其祖上是原本"只封袭三世"的列侯,后加恩增袭一代,至林黛玉的祖父止。  从历史原型上看,列侯在秦汉时为二十等爵之最高级, 其中西汉一般为县侯,东汉又有乡侯、亭侯;三国南朝时,则为对受封诸侯之泛称,自亭侯至王公均可称之。 而如果根据清朝降等袭爵的制度,只能封袭三代的,理论上为骑都尉。

小说中的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只有几门堂族。但从另一方面讲,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折叠父亲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为前科之探花("前科"指的是前一科,而不是以前的任意一科,再往前的会写作某某科,如贾敬是乙卯科进士,而不是前科),升任兰台寺大夫一月有余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娶妻贾敏,生有一女林黛玉,黛玉五岁时,林如海年已四十,膝下无子(幼子三岁时早夭)请贾雨村教她读书。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 林如海将黛玉送到岳母贾母处生活。  后林如海也在扬州身染重病而亡,丧事由贾琏帮忙操办。

折叠母亲
《红楼梦大辞典》人物表,贾敏为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幺女
《红楼梦大辞典》人物表,贾敏为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幺女
母亲贾敏为贾代善与贾母四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 贾母非常宠爱幺女贾敏,所以贾敏的婚姻并非政治联姻。在贾敏婚事的选择上,贾代善和贾母选择了贾敏的个人幸福,而不是贾府的家族利益,故将贾敏下嫁给了学识渊博兰催乃且人品修养出众的林如海。贾府将最小的女儿许配给林如海,看中的是林如海的品性和才华,而不是林家的家世门第,贾敏没有被父母当做政治联姻的工具嫁入权贵之家,而是下嫁给了门第不高,人丁稀薄,但具有书香之气的林家。家族兴盛之时,贾府在旬颈端提婚姻上考虑的是儿女幸福,不需要靠亲家威势帮衬,因此贾敏嫁给了林如海。家族衰败之时,贾府需要靠联姻结交权贵以得到支持,因此宁可牺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幸福,也要为家族前程考虑而选择金玉良缘的政治联姻。

折叠家境
林黛玉的家境,存在不同说法。最早提出黛玉家产问题的是清人涂瀛,他依据《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贾琏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一句(此句存在异文 ),提出林黛玉原应有其父林如海的数百万遗产,但为贾家侵吞。 当代学者刘心武也认为,盛探巡盐御史属于肥差,林如海当有巨额遗产,但黛玉未得到父亲的巨额遗产,则是因为贾琏和王熙凤从中侵吞。陈大康根据书中对林黛玉月钱来源等的描写,推测林如海留下的家产流入了贾府,除用于拨给黛玉生活所需外,还可能被用于了大观园的建造。

还有研究者从法制史的角度讨论林黛玉对林如海家产的继承权问题, 其中一派观点认为,黛玉原本就不具备继承林如海家产的权利,因此林如海设法向贾府转移财产,不料财产被贾家侵吞。

也有研究者就黛玉的家产及其去向存在不同看法。 戴萦袅认为,林如海为人正直,并非为官贪婪者;同时,权贵勒索、医药所需、姬妾安置、宗祠供奉等等,又会进一步消耗其家产,能留给黛玉的寥寥无几。井玉贵则指出,在贾母的监督之下,贾琏、王熙凤并无侵吞林如海遗产的胆量,且大观园的建造费用不可能来源于黛玉的巨额家产。 总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仍保持着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仙界来历
陈晓旭饰林黛玉 87版红楼梦剧照
陈晓旭饰林黛玉 87版红楼梦剧照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

折叠家庭出身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初为兰台寺大夫,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林家虽非富贵之家,却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 。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折叠10岁-12岁宝黛钗初会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
贾母怜她无人依傍教育,便接她到自己身边,黛玉10岁,宝玉11岁,宝钗13岁。

初次见面,贾宝玉便问她可也有玉没有,她如实回答说没有,不料惹发了贾宝玉的痴狂病,当场摔玉。她感到内疚,夜里独自淌眼抹泪 。适逢残冬,贾母把碧纱橱里的空间腾出来给黛玉,贾宝玉挪出来睡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富察明义诗曰"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便是吟咏宝黛隔着碧纱橱同室分榻而睡的场景 。

林黛玉进荣府以后,贾母万般怜爱去记寻,叠热枣寝食起居,一如贾宝玉。二人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比林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贾宝玉因与林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

林黛玉10岁,冬底,父亲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探亲 。次年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 。十一月下旬,林黛玉、贾琏回京 ,从此常住贾府 。

折叠12岁林黛玉葬花
元月元宵,元春省亲,林黛玉偷偷替贾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贾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 。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观园,林黛玉住了潇湘馆 。

林黛玉葬花(87版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葬花(87版红楼梦剧照)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则以为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外面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所以她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 。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 。恰好贾宝玉寻来,听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林黛玉要躲,贾宝玉连忙赶上去,解释误会,这是宝黛第一次诉肺腑 。

元春赐端午节礼,独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触动了贾宝玉;清虚观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触动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贾宝玉砸玉,这是二人闹得最大的一次 。至初四日,二人和好 。初六,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对科举仕途的不满,认林黛玉为知己,无意间被林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遂有宝黛第二次诉肺腑 。晚间,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

折叠13岁诗社夺魁
八月二十一日,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当日就在探春秋爽斋做海棠诗,众人都推林黛玉那首为上。李纨力排众议,评林黛玉诗"风流别致",评薛宝钗诗"含蓄浑厚"。探春同意评林黛玉居第二 。二十三日,众人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林黛玉做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拔得头筹 。

折叠14岁讽刘姥姥
菊花诗会后,刘姥姥游大观园,林黛玉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口" 。以致一时高兴,得意忘形,失于检点,行令时将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 。她还取笑刘姥姥讲的故事道"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 。她这些雅谑之语在回目上被誉为补刘姥姥之余音 ,刘姥姥给她带来了非常珍贵的快乐心情和艺术灵感 。

折叠14岁步步惊心
蒋梦婕饰林黛玉(2010新红楼梦剧照)
蒋梦婕饰林黛玉(2010新红楼梦剧照)
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因那《牡丹亭》《西厢记》的艳曲而受到薛宝钗劝导。薛宝钗采取了临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步 ,令她在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央告讨饶。 九月初,薛宝钗又与她促膝谈心,黛玉羡慕她有哥哥、母亲,闷制《秋窗风雨夕》一首。

从九月初到十月中,薛宝钗坚持给林黛玉送了一个多月的燕窝。后来贾宝玉察觉了,婉拒薛宝钗好意,转而求之于贾母,悄悄叫人每日送一两燕窝。此事被赵姨娘偷听了去 ,恰应了当初林黛玉的担忧,招人嫉恨咒骂。 燕窝事件给林黛玉拉仇恨,令潇湘馆与赵姨娘结怨。果然,那段时间贾府中关于林黛玉的流言四起,诽谤她与贾宝玉私定偷盟 。

元宵夜宴,贾母借着说书的机会当面辟谣,严厉驳斥所有对林黛玉的造谣诽谤 。

林黛玉受审、薛宝钗送燕窝,被贾宝玉称为"孟光接了梁鸿案",意指钗黛和好。然而与此同时,林黛玉病情日益加重,时常"自寻烦恼""只觉心酸""只管酸痛" 。连紫鹃都替她着急,巧用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薛姨妈对金玉姻缘不报期待,林黛玉认了薛姨妈做干娘 。

七月十五日,林黛玉在房里设坛祭祖,作《五美吟》,分别咏怀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 。八月,薛宝钗馈赠江南土物,林黛玉睹物思乡 。

折叠14岁中秋联诗
林黛玉联诗(87版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联诗(87版红楼梦剧照)
三月,作《桃花行》。初二,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但因各种琐事耽误,直到暮春之际,才开了一社,命题柳絮词 。此后又无下文,大观园诗社无疾而终。

八月十二日,抄检大观园。到了潇湘馆,凤姐安抚林黛玉,不让她起床,且说些闲话。王善保家的从紫鹃房里抄出贾宝玉旧物,凤姐淡淡地化解了 。十五日,中秋夜宴散席后,林黛玉与史湘云往凹晶馆联诗,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等过于颓败凄楚的警句 。十七日,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林黛玉从花影中走出来提出修改意见,贾宝玉最后改句云"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林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

折叠15-17岁林黛玉之死(程高本)
林十五岁,薛家婆子送给她蜜饯荔枝 。黛、宝梦魇,林黛玉咯血 。

林十六岁,十月,宝黛参禅,贾宝玉吐露心声,誓不变心 。十一月,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 。林黛玉一面暗自庆幸金玉姻缘或许可破,一面又担心贾宝玉吉凶,因而喜忧参半,辗转难寐。十二月十九日,元春薨逝 。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
林十七岁,正月,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连失两大靠山。加之贾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贾宝玉婚事。二月初二,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初四,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见贾宝玉,二人最后一次参禅。林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贾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十一日,林黛玉焚稿。十二日,即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 ,林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描绘出"冷月葬花魂"的实景。

贾宝玉婚后,精神恢复,听闻林黛玉去世,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

林黛玉逝世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薛宝钗生日,贾宝玉复往潇湘馆,对景悼颦儿 。四月,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即太虚幻境变形),见到绛珠仙草和潇湘妃子的幻象 。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折叠原文评价
正册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曲-枉凝眉

林黛玉与贾宝玉(87版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与贾宝玉(87版红楼梦剧照)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花名签

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诗词

《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自评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他评

图片
图片
贾雨村: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贾母:①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②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妙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薛宝钗: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凤姐: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②(林丫头)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兴儿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折叠评点者评价
脂砚斋:

黛玉之心机眼力。(甲戌本第3回)

可惜这样才情学术却只一耗耳。(甲戌本第19回)

黛玉情情。(戚序本第19回)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

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庚辰本第22回)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甲戌本第25回)

张汝执:

宝玉之痴,痴得正;黛玉之痴,痴得偏。宝玉之痴,痴得真;黛玉之痴,痴得诈。宝玉之痴,痴得浑厚;黛玉之痴,痴得乖张。同一痴也,大有天渊之隔。

宝玉为人,尚可规正。其奈与黛玉日相亲密,所以将性灵锢蔽住了,甚为可惜!

书中每写黛玉处,其性情何等乖张,何等猜忌。惟此一回,写探春之因抄而动气,写宝钗之未抄而尚且回家。若黛玉亦在被抄之列,而乃默无一言甘伤颜面,而忍受,何也?

梦觉主人:

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摽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甲辰本卷首)

王希廉: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护花主人总评)

周璇饰林黛玉(1944电影剧照)
周璇饰林黛玉(1944电影剧照)
黛玉《哭花词》极叹红颜薄命,是黛玉一生因果,与《红楼梦曲》遥相关照。(第27回)

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贾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第28回)

涂瀛:

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

薛宝钗善柔,黛玉善刚;薛宝钗用屈,黛玉用直;薛宝钗徇情,黛玉任性;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姚燮:

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极其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既枯,黛玉亦物化矣。

神瑛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岂天意亦与为转移耶?(第1回)

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第49回)

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蹋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宇,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薛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第98回)

张新之:

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红楼梦读法》)

周春:

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红楼梦约评》)

折叠文学史评价
王文娟饰林黛玉(1962版越剧电影剧照)
王文娟饰林黛玉(1962版越剧电影剧照)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在宝玉面前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折叠其它评价
鲁迅: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
王国维:贾母爱薛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贾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贾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遍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俞平伯:①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②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原型
陶慧敏饰林黛玉(1989北影版剧照)
陶慧敏饰林黛玉(1989北影版剧照)
湘妃。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 ,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林黛玉还泪、爱哭,含有娥皇、女英的文化因子。

西施。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 ,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 ,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 。贾府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 ,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

飞燕。林黛玉葬花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以杨妃比配薛宝钗,以飞燕比配林黛玉,这是用了"环肥燕瘦"的典故,赞美薛宝钗丰满圆润之美犹如杨妃,黛玉轻盈袅娜之美犹如飞燕。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长而纤绠轻细,举止翩然。"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 因腰肢纤柔灵巧,飞燕善作掌上舞。小说描写林黛玉"行动似弱柳扶风" ,描写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 ,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如同飞燕起舞般的自然舞美。

李清照。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愁、憔悴、柔婉、清瘦形象,与李清照《醉花阴》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一剪梅》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堪称千载知音。愁、泪、瘦是李清照、林黛玉诗词作品中共通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莺莺。林黛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读西厢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镜头。林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后来又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将那西厢曲词脱口而出:"呸,原来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甚至连睡梦中都忘情的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 ,行令时又吟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 。

曹雪芹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仙草和巫山女神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林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形象以及晚明才女冯小青、朱楚生、叶小莺等人的传记中摭取素材, 塑造林黛玉追求自由婚姻的性格;继承《楚辞》开创的" 香草美人" 传统,以竹、芙蓉和芭蕉来象征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借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和明代唐寅《花下酌酒歌》及其葬花轶事来构思" 黛玉葬花"情节。

折叠编辑本段影视形象
电影版

影视剧中各版林黛玉
影视剧中各版林黛玉
1924年京剧电影《黛玉葬花》--梅兰芳饰演黛玉

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版电影《红楼梦》--陆剑芳饰演黛玉

1929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电影版《红楼梦》--陆美玲饰演黛玉

1944年卜万苍执导电影《红楼梦》--周璇饰演黛玉

1949年香港粤语电影《红楼梦》--小燕飞饰演黛玉

1952年电影《新红楼梦》--李丽华饰演黛玉

1954年香港粤语电影《大观园》--方艳芬饰演黛玉

1956年香港毕虎导演电影《红楼梦》--鹭红饰演黛玉

1961年香港邵氏电影《红楼梦》--乐蒂饰演黛玉

1962年岑范执导越剧电影《红楼梦》--王文娟饰演黛玉

1977年香港邵氏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张艾嘉饰演黛玉

1978年金汉导演电影《新红楼梦》--周芝明饰演黛玉

1989年大陆北影版《红楼梦》 --陶慧敏饰演黛玉

2007年经典版数字越剧舞台艺术电影《红楼梦》--王志萍饰演黛玉

2007年胡雪阳执导新版越剧《红楼梦》--仰萍饰演黛玉

2012年龚应恬执导昆曲电影《红楼梦》--朱冰贞饰演黛玉

电视剧版

1975年香港tvb版电视剧《红楼梦》--汪明荃饰演黛玉

1977年香港佳视版电视剧《红楼梦》--毛舜筠饰演黛玉

1978年台湾华视电视剧《红楼梦》--程秀瑛饰演黛玉

1983年台湾华视版《红楼梦》--赵永馨饰演黛玉

1987年大陆央视版电视剧《红楼梦》--陈晓旭饰演黛玉

1996年台湾华视版电视剧《红楼梦》--张玉嬿饰演黛玉

2009年李平导演电视剧《黛玉传》--闵春晓饰演黛玉

2010年李少红导演电视剧《新红楼梦》--蒋梦婕饰演黛玉

金陵十二钗人物
林黛玉        贾探春        史湘云        巧姐
薛宝钗        贾惜春
李纨        贾元春        王熙凤        贾迎春
妙玉        秦可卿
搜索发现
广告
玉的保养方法_"这几点不买"_记住这几点
玉的保养方法,翡翠原石怎么切,如何挑选,如何开窗什么叫冰种翡翠,翡翠原石怎么切,如何挑选,如何开窗

翡翠的保养技巧和方法-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翡翠毛料翡翠的保养技巧和方法爱玉之人,自古有之.如今很多人偏爱翡翠的保养技巧和方法,一些人尤其钟爱翡翠,对翡翠了解不够而吃亏交学费.其实翡翠......

玉的保养方法_专属会场开始_主播带老铁们进入翡翠世界
和主播一起探讨玉的保养方法的秘密,解析翡翠本质,百万翠友们互动交流学习实时看翡翠原石切涨过程,更有限时免费送珠宝活动~

玉石翡翠的保养方法?教你三个小技巧-行内人都这样鉴定
玉石翡翠的保养方法怎么挑选?多少钱?"三不买"记住这几点受益一生,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石翡翠的保养方法1.原石的颜色是纯正的,有无明显的过渡段; 2.原石表面是强...

词条标签
红楼梦主角 小说人物 历史人物 曹雪芹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7: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一回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蒙侧批:作想得奇!]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蒙侧批:所以别致。]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22: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草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绛珠草是曹雪芹原创的,《红楼梦》一部书都充斥着红色,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泪血,寓示着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惨的结局,这是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写照。

绛珠草,东北俗名红菇娘儿,随处可见,生地荒坡野草间,婷婷独立有卓尔不群姿。果实绛红鲜艳,圆润饱满,酸甜味美。秋霜过后,采而串之挂于房前檐下,至冬季而食用,虽三四个月而仍汁盈味美,在保温运输车发明以前,实寒冬达半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第一讨人喜欢的水果。绛珠草植株柔弱,姿态娇艳,卓于草莽,生命短暂,于深秋最红艳时遭寒霜遂戛然而止。也正是因此,将曹雪芹考评成是辽阳人是有道理的。(尼尔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绛珠草

原创
曹雪芹

珠绛
红色的珠子

暗示
血泪


寓示
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惨结局

东北俗名
红菇娘儿

考证
龙珠草

出自
《红楼梦》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环境
3分布范围
4植物文化
5人参
6龙珠草
7作品内容
8创作背景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人参
人参
绛珠草还称洛神珠、酸浆、醋浆、苦耽、灯笼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等,有两种观念:

第一,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叶卵形而尖,六七月开白花。开花后,萼肥大成囊状,包围浆果,其色红,根茎均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能。因其果实成熟时玲珑红润,浑圆如珠,故在晋时被长安儿童呼为"洛神珠"。

第二,它茎纤细,嫩绿色,似透明,高5─10厘米;叶心形,叶柄长,垂直对生,边缘有纹状齿,叶脉清晰,开白色小花。从整体上看,枝叶翠绿,剔透娇嫩,凄楚婉约,清雅不俗,极让人怜爱。生长在高大的乔木树下,依赖树冠遮阴、蔽雨、挡风,当大树被砍伐后,它也随后萎黄枯死。联系《红楼梦》这部书,这种绛珠草纤纤弱弱的特性同林黛玉这位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依托贾府、仰人鼻息的悲剧人生十分相似,曹雪芹将它描写为林黛玉的前身,也很恰当。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随处可见,生地荒坡野草间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生于山谷、村边、路旁和荒地上。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印度、中南半岛和日本均有。

折叠编辑本段植物文化
绛珠草
绛珠草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绛珠草
绛珠草
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海水为汤。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

绛珠草
绛珠草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

另一种更深的解释,绛珠草是黛玉的前世,应该是上面长着小小的红色圆形果实的草。

清代高士奇记载:徐一夔云:"棕毛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含赤子如珠,甜酸可食,盈盈供砌,与翠草同芳"。今京师人家多种之,红姑娘之名不改也. 又词一首,咏红姑娘,此词前有题注,云:元棕榈殿有草名红姑娘,一名洛神珠,灯笼草,即酸浆草也。

上元二年楚州刺史崔诜献定国宝石十三枚,七曰红谟(革末)呵(革曷),大如巨粟,红如樱桃。这是关于红姑娘的最早记述。
绛珠草
绛珠草
红姑娘最早并未产在燕京或东北地区,而是从楚州或更远的南方地区带过来的。楚州,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据说林如海的家就在苏州,与淮安同属江苏地界.绛珠草的生长地,离赤瑕宫不远,与古志上所记相仿。

曹氏在京中久居,又遍览古书古志,对这些记载很熟悉。便用这种古时从南方运来,又在北方悄然变为野草四处生长的野果做为绛珠草的原型。

绛珠草
绛珠草
《红楼梦》第一回写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浇灌,始得久延日月,既受天地精气,复得雨露滋养,乃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触动绛珠草五内郁结着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情,乃决意随同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还他,以报答甘露浇灌之恩。绛珠仙草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是为林黛玉。

这是说绛珠草即是林黛玉的前身。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大自然中该有此物,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其随笔集《岁华晴影》中,《绛珠草·文化教养》一文便提到这个故事。绛珠草是"艺名",实际上曹雪芹指的是"苦葴草", 即《尔雅》所说的"寒浆草"──酸浆。同时这种草与林黛玉联系在一起的原由在于它有一个极有趣的别名"洛神珠",正暗合了黛玉投水自尽的结局,也当为绛珠的另一路解释。

另外,一位颇懂草木虫鱼,曾多次深入滇西、神农架、长白山原始森林中考察的陈教授认为绛珠草是长白山和辽东山区中所特有的"深山露珠草",拉丁文为"circaea alpina L.Ver.caulescens"。
绛珠草
绛珠草

折叠编辑本段人参
据考证人参就是长着珊瑚珠一样果实的草本植物,和绛珠草最像。
人参果实
人参果实
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肥厚,纺锤形。有较短地下根茎。地上茎直立,不分枝,茎顶集生叶数枚。叶具长柄,掌状复叶,小叶3-5枚,中间小叶最长,侧小叶较小。小叶披针状卵形,叶缘具细锯齿。伞形花序生茎顶,花小,淡黄绿色。花后结二枚核果,扁球形,成熟时红色。 因药用的需要而被广为栽培,产量相当高。保护对象主要指原野生植株。据历史记载山西省有人参,现已绝迹,山区尚留有"人参垄"的地名。现有的野生人参产地仅有东北长白山,以及与之相近的张广才岭、完达山等地,发现野人参的报导日渐减少。当今在分布地区应严禁采挖野生人参,令其自然恢复。

折叠编辑本段龙珠草
龙珠(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又称赤珠草、红珠草。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绛"其义是大红大赤,《红楼梦》作者就妙用了"绛"字。

绛珠取意为血泪,"绛"谐音同"降",降泪,掉眼泪,还泪也。 龙珠草,又称红朱、赤朱,紧扣"绛"字,其果更象一滴血泪,因此,可推断龙珠草就是曹公笔下的绛珠草。
龙珠
龙珠

龙珠草的药用价值: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无毛。茎粗壮,分枝,绿色。单叶互生或成对;叶柄长不足1cm;叶片薄纸质,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8cm,宽3-10cm,先端渐尖,基部歪斜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粗波状齿。花2-6崧簇生于叶腋或枝腋,俯垂;花梗细弱,长1-2cm,结果进上端肥厚;花萼皿状,5裂,果时稍增大而突破存;花冠淡黄色,钟状,直径6-8mm,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锐,向外反卷,有短缘毛;雄蕊5;稍伸出花冠,花药黄色,2室,花丝细长;雌蕊1,花柱近等长于雄蕊,柱头头状。浆果球形,直径7-10mm,熟后红色;种子淡黄色。花、果期8-10月。

【功效分类】利尿通淋药;清热解毒药

【性味】味苦;性寒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龙珠的全草或根、果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内容
那株绛珠草


有时候,听到别人对颦儿略为不满的评价,我会激动地吵嚷,我总由不得别人说颦儿,他们并不了解那份哀愁的心情,自然没有权力说颦儿如何的小心眼。那只不过是玫瑰样的刺罢了,刺痛别人的同时,也刺痛了自己。但是,除了刺,又叫无父无母的颦儿怎样呢?那样敏感的一颗心,自然是因为缺少母亲温柔的爱抚,缺少父亲的保护而形成的。比不得薛宝钗的,她尚有哥哥和母亲。

读着《红楼梦》,我总禁不得会怜悯颦儿。但是我知道,颦儿她并不需要别人的怜悯,说她柔弱,其实她是再坚强再热忱不过的。她对爱情的执著,对封建体制的抗争,是在那个年代被拒绝的,但是她又何曾惧怕过?就如葵花面对太阳那般炽热,她的灵魂里有着高洁,她的骨子里含着坚韧。一个柔弱的外表之下,往往是一颗坚强的心。还有她的情怀,她的才气,她的那份略带高傲不着凡尘的气质,又怎是众人所有的呢?是的,她本就是仙草,本就是那为还泪而下界的绛珠草,不属于这滚滚红尘。

我总愿意反复地吟读她的诗,她的诗永远有着一种芬芳,一种纷繁的哀伤,瘦弱却极有力量,有着仙界的冰凉和那份烟云缭绕。她常常是爱开些刻薄的玩笑,用的尽是文绉绉的词,却将某些丑恶一语中的。然而,她终究是含泪而去,这也算是宿命。她终将是泪流干,神归天的那个,终将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之时怀恨离去。我想,她临终前恨的并不是宝玉,而是当时那封建的制度吧,她如那追寻阳光的鸟,终在这片黑暗里被扼杀。

但是,黛玉,颦儿,这个绝不一般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深深地刻在我的生命里,断难忘记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绛珠草出自《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开篇说到林黛

玉的前身是绛珠草一株。见《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

一、绛珠草是曹雪芹虚构植物、现实中没有的说法

《百科名片》里解释绛珠草是曹雪芹小说中虚拟神话中的仙草,即它是作者虚构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绛珠草‛。马瑞芳《绛珠仙草的寓意》文中有讲:‚'三生石',是佛教观念,指前世、今生、来世。'西方' '灵河' 指西方极乐世界一条河,'灵'有'灵气'之意,灵气是黛玉性格的特点之一。她还引《红楼梦》早期点评家张新说法,‚灵河‛是林黛玉的'心源'。 ……绛珠草是什么草?它应该是植物,但在植物学辞典中却查不到。这是曹雪芹在小说里构思出来的哲理化命名。‛

二、绛珠草是人参、玉竹、露珠草……等几种说法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侧批:绛,点‚红‛字。有人进而认为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马瑞芳在《绛珠仙草的寓意》文中同时也提到:‚多数红学家认为,绛珠草是长着绿色的叶子、大红珠状果实的草。‛《百读名词.关于绛珠草》里说到一种更深的解释:‚绛珠草是黛玉的前世,应该是上面长着小小的红色圆形果实的草,据考证人参就是长着珊瑚珠一样果实的草本植物,和绛珠草最像。‛

《北京晚报.绛珠草是何种植物》一文引魏晋时代任昉著《述异记》的说法:‚'葳蕤草,一名丽草,亦呼为女草,江湖中呼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为名。绛珠草最后修成人形,却还是女体--因为这种草又名'女草'嘛!‛作者推测曹雪芹可能读过《述异记》,或者看到过这种草,所以绛珠草源自葳蕤,即玉竹。又据该文介绍:‚玉竹(又名葳蕤)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具竹鞭状肉质根茎。叶互生,椭圆形。初夏开花,花腋生,花钟状下垂,绿白色。浆果球形,暗蓝色。‛匆匆去翻阅了白度玉竹词条,发现图片上玉竹植株亭亭玉立,叶片上雨珠欲滴、楚楚可怜,无比灵秀,还有紫色茎……我发现,玉竹似与‚绛珠草‛有几分神似。

与上面的两个说法不同,初国卿《绛珠草》文中又介绍了两位专家对‚绛珠草‛不同的认定看法。其一是对园林学、生态学、资源学、森林有所研究的陈传国教授认为‚绛珠草‛是‚深山露珠草‛-----茎纤细,嫩绿色,似透明,高5─10厘米;叶心形,叶柄长,垂直对生,边缘有纹状齿,叶脉清晰,开白色小花。从整体上看,它枝叶翠绿,剔透娇嫩,凄楚婉约,清雅不俗,极让人怜爱。初国卿记录下陈传国教授的话:‚在长白山,每每见到绛珠草这种婀娜多姿、凄楚可爱的神态,我都会想起林黛玉,忍不住要做一回神瑛侍者。‛。

三、周汝昌推测绛珠草是洛神珠,即酸浆草 初国卿在《绛珠草》文中介绍到另外一种有些权威性的说法:绛珠草是灯笼草、即酸浆草,这种说法出自红学家周汝昌。‚(周汝昌)还说这种草与林黛玉联系在一起的原由在于它有一个极有趣的别名'洛神珠'。‛ 初国卿文中写道,‚酸浆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叶卵形而尖,六七月开白花。开花后,萼肥大成囊状,包围浆果,其色红,根茎均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能。因其果实成熟时玲珑红润,浑圆如珠,故在晋时被长安儿童呼为'洛神珠'。长安儿童将这种草同曹植所会的洛水之神──因落水而亡的伏羲之女宓妃联系在一起,已属创意非凡,而曹雪芹又将其移赠给苏州姑娘林黛玉,就更为出神入化。‛

初国卿文中这样写到他本人与周汝昌有关绛珠草的交谈:‚绛珠草即是林黛玉的前身。那么绛珠草为何物呢?它到底是曹雪芹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还是大自然中真有其物?我曾经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谈起过此事,先生说大自然中该有此物,不会是作者的凭空杜撰。‛

四、绛珠草会不会是金钗石斛?

《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石斛》,引《名医》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生六安(系地名)水傍石上。‛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九。石斛》:石斛又名‚还魂草‛。 金钗石斛世为稀罕,《本草图经》曰:‚惟生石上者胜。‛古时到今尚有关于还魂草的传说,它讲金钗一般只生长悬崖峭壁的岩石上,另外金钗周围还会有催生子(即飞鼠)与蛇看护,它们会袭击企图采药的人。毒蛇咬人,催生子会把采药人系在悬崖边的绳子咬断,让人没法采摘草药。

据《百度百科》相关文字资料介绍:金钗石斛,别名

:金钗石、扁金钗、扁黄草、扁草。鲜品茎绿色。叶近革质,花被片白色带浅紫色,先端紫红色,唇瓣边缘全缘,花药2室,花粉块4。蒴果。花期4~6月。石斛属植物为附生植物,生境独特,对小气候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分布地域极为狭窄。它多生于温凉高湿的阴坡、半阴坡微酸性岩层峭壁上,群聚分布,上有林木侧方遮阴,下有溪沟水源,冬春季节稍耐干旱,但严重缺水时常叶片落尽,裸茎渡过不良环境,到温暖季节重新萌发枝叶。

《红楼梦》里的‚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这绛珠草生长地方、与生长环境的要求倒与金钗石斛的极为相似。何况,金钗本可借代妇女(或姑娘)。可惜我读《红楼梦》从不仔细,不知道曹雪芹老先生是否熟络中药材,也无从知道他是否了解金钗石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23: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女娲补天+神瑛侍者晴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女娲影射的原型是谁?

女娲造人//三生石旁//【神瑛侍者赤暇宫】【神瑛侍者//瑛===崇祯帝王+英=晴雯影射崇祯绛珠玉+仙草田秀英】===绛珠仙草
林黛玉影射崇祯朱由检//绛珠+田秀英草=绛珠草&绛珠仙草】---贾宝玉影射朱慈炤//灵河岸边绛珠草一株//绛珠仙草女体//绛珠仙子=绛珠仙草之子//绛珠玉【玉兄】
女娲补天//补天石//顽石//石兄【顽石影射甄士隐】----通灵玉【影射甄宝玉】【石兄】
【幻笔//天人合一】====绛珠玉·贾宝玉//魄+通灵玉·甄宝玉//魂===宝玉
稳===秀英&慧娘
草木之人====田秀英/七+朱由检/三====林黛玉【虚构】
贾敏===林黛玉+通灵玉
薛宝钗===宝【通灵玉】+金锁
史湘云===史【补天石】+金麒麟
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影射崇祯【十个男人】//【养小叔子//小叔=子】
贾宝玉=====绛珠玉【崇祯&田秀英】+通灵玉//甄宝玉
潇湘妃子===娥皇+女英===娥皇//黛玉+女英//王熙凤
红楼梦幻。幻笔为梦的写法。。。
神瑛侍者/+三生石+甘露+绛珠仙草=====结子绛珠玉【绛珠仙子】珠子/朱之子
木石前盟,前·木是绛珠仙草?石是顽石补天石赤暇宫?林黛玉//字林瑛===朱由检崇祯//王//玉//石+田秀英//木//草木之人。瑛//神瑛侍者
木玉后盟?后·木是绛珠仙子贾宝玉//朱慈炤,玉是通灵玉。绛珠玉贾宝玉//木摔通灵玉//玉。。。

金石前缘,史湘云//前·金麒麟+补天石//史,

金玉后缘,薛宝钗//后·金锁+通灵玉//宝。


通灵玉?补天石?三生石?绛珠玉?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林黛玉?绛珠仙子林黛玉?神瑛侍者朱慈炤?绛珠仙子朱慈炤?
金玉良姻,金为金锁,玉为通灵玉。
黛玉自始对通灵玉不感兴趣。自然,对通灵玉的前世补天石也不会有什么兴趣。

贾宝玉//绛珠仙子绛珠玉+【甄宝玉//通灵玉】====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1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锁通灵玉,
木相三生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1 02:27 , Processed in 0.0957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