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
[ 唐 ] 温庭筠
原文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译文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 水面盛开的莲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袜子,到如今莲蕾之上还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尘。
注释星津:指星河,银河。 轧(yà)轧:形声词,摇动船桨时发出的声音。 兰桡(ráo):对船桨的美称。 白蘋(pín):一种浅水中生长的草本植物,亦称“田字草”、“四叶菜”。
洛神:洛水女神。莲花的解说
猫咪BB
猫咪BB
2014-04-03 10:35:42
莲这种植物在我国载培已久,最早的记录是在商周时期。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喜欢这种美丽而高洁的植物,并将其赋予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下面,本人就将这些象征意义分个类,简单地说下,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象征意义之一:美丽与男女情爱
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所以人们经常把她与美人联系在一起。象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诗经•国风•陈风》中的《泽陂》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这便是直接把莲花比喻成美人。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辞句。就连封建时期人们那畸形的审美观:喜欢女人小脚,那小脚也非得叫成“三寸金莲”。
将莲花形容美人的诗句不胜枚举,而且在古代竟然也有用莲花形容美男的典故。最著名的莫属唐时女皇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其外号叫六郎,人们都夸他“貌似莲花”而留下的“六郎似莲花”的掌故。
美人总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在民间,新婚洞房的布置,对联和窗花就常有“并蒂莲”、“鱼戏莲”、“荷花鸳鸯”这些元素,古人也常以“并蒂莲开”来形容夫妻的恩爱。莲花的根:藕又与“偶”谐音,而藕中又有千万条细丝,藕虽断,丝还连,这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象征物。而莲花的果实:莲子,因其生长于莲房中,一子一隔,互不干涉,又与我国传统伦理“多子多福”、“兄弟有序”的观念极为吻合,因此被赋予了“多子”的意义。又因“莲”与“连”谐音,所以民间还有用“莲生贵子”来祝贺他染多生儿子的说法,以莲来象征生殖繁衍。
这莲从花、根、子都被赋予了男女情爱、子孙繁衍的象征意义,有关的诗词歌赋也不少,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用百度去搜一下就一大把。
象征意义之二:吉祥和合
莲又称荷,而“荷”“和”谐音,因此民间便赋予荷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以和为贵”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观念,并且还衍生出许多带“和”字的吉祥话语,象“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等等。如今我国依旧重视这“和”文化,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用来代表“和”的荷花,也就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象征意义之三:君子之风
莲花是生长在淤泥之中的,而其却不为淤泥所染,其藕洁白。其叶清翠,其花香美。因此自古大家就将其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后来人们更是赋予了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民间流传的《一品清廉图》就是一茎青色莲花的图案,取“青莲”与“清廉”的谐音,以莲之高洁喻为官清廉。而成语“捣麝拗莲”取了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用来形容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坚贞不屈的情怀。
说到莲花象征的君子之风,就不得不提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爱莲说》廖廖119字,却成为了千古绝唱。在文中,周敦颐描述了莲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染;本身美丽却不向他人献媚;行为正直而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可亵渎,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高到了顶峰。这篇文章在我国的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页,也就是从这篇《爱莲说》问世之后,莲作为君子的象征意义才真正深入人心。
象征意义之四:宗教圣物
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两大宗教:道教与佛教,莲花同样占有至高无上的位置,被视为宗教的圣物。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十分尊崇莲花,称莲花为仙花,称藕为灵根。道教传说中有许多和莲花有关,比如小说《封神榜》中,那些道教神仙一出场往往是“开口有庆莲,垂手有白光”,而且干脆还虚构了一个纯粹由莲藕构成身体的道教人物:哪吒。由于莲花被赋予了道家仙气,因此很多道教名山上都有莲花山或者莲花峰,象衡山、黄山、庐山、武夷山上都有,而西岳华山干脆就是“莲花(华)山”简化过来的,沉香劈山救母这个流传千古的道教传说就是发生在此。
而佛教这个从印度“进口”的宗教,同样与莲花有很深的渊源。佛教视莲花为圣花,以莲作为佛的象征,象如来佛、阿弥陀佛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形象代言人——观世音菩萨都是一年四季坐在莲花上面的,佛教中那个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佛教中的很多称谓也是与莲有关,佛座叫“莲台”,佛教结社叫“莲社”,加入莲社的人叫“莲友”,念佛之人叫“莲胎”等等,要说还可以说出一大堆。佛教的许多传说也与莲花有关,比如说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后来的佛祖)呱呱坠地的时候,印度王宫的池塘里突然冒出了一朵大得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的莲花,大莲花的根中又生出1000朵小莲花,每朵小莲花上面还居然坐了个小娃娃。还有在《杂宝藏经》中记录的一胎生了500个儿子的鹿女莲花夫人,凡是她小时候到过的地方,都出现了七重莲花。
与莲有关的佛教传说还有很多,也不一一细说了,总之这莲花由于由于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与许多宗教教义不谋而合,所以也就赢得了各类宗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不管是民间也好,宗教也好,文人墨客也好,人们赞美莲花,赋予她各种各样的美好含义,并且还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其实质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一种高贵气节的崇拜。
删繁就简,关于莲在我国文化中的一些象征意义我就先说到这里,遗漏和错误之处,还请其他大大补充和指正,大家一起来探讨。
设计说明包括灵感来源、设计构思、风格、流行要素等相关元素。
设计说明
设计来源:莲花
流行要素:图案印花
风格:浪漫优美夸张风格
设计构思: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象征着美丽女子和浪漫爱情的意义。在古代更有诗人用莲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如:出水芙蓉,步步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些都是展现了美丽女子的纯洁美丽吸引了不少男子求之。在夏季这个季节,也是恋爱的季节,我通过莲花的颜色来传达爱情的浪漫和女子羞涩的情怀。而基于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爱情不再是害羞的,所以我利用一些夸张的设计来展现女子的曲线美,也表达爱情是可以大胆去追求,跟上时代发展。
成语(Idiom):香尘(xiāng chén) 发音(Pronunciation):xiāng ché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香气四溢,香烟弥漫。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香尘一词源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句,描绘了香气四溢,烟雾缭绕的美景。后来,人们将其引申为形容香烟或香气弥漫的意象,形成了成语“香尘”。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香气四溢,香烟弥漫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香烟或香气的气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诗。白居易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描绘了一幅香气四溢,烟雾缭绕的美景,人们将这个意象引申为成语“香尘”。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整个花园里弥漫着香尘,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2. 她身上的香水味道像是一缕香尘,让人陶醉。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香尘”与香气四溢,烟雾缭绕的美景联系起来,形成对这个成语的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香气或烟雾相关的成语,如“香火流传”、“烟消云散”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1.赋得:借古人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原文】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简介
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介绍 《好事终》是《红楼梦》中的写秦可卿的判曲。曲名《好事终》的“好事”特指男女风月之事,是反语。
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注释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注释 “画梁春尽落香尘”句:暗指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擅风情,秉月貌”句:指秦可卿自恃风月情多和容貌美丽。全句是说,后来贾府之败,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一点上。箕裘(jīqiú)颓堕:旧时指儿孙不能继承祖业。箕是簸箕,裘是皮袍。《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善于冶炼的人家,必定先要子弟学会做簸箕,为弄木竹、兽角作准备。后人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敬,指贾敬。他颓堕家教,放任子女胡作非为,养了个不肖之子贾珍,而贾珍则“乱伦”与儿媳私通。家事:家业。宁:宁国府。宿孽:原始的罪恶,起头的坏事,祸根。
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欣赏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赏析 秦可卿本是被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她从抱养她的“寒儒薄宦”之家进入贾府以后,就堕入了罪恶的渊薮。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子们糜烂生活的恶果,其中首恶便是贾珍这类人形兽类。这首吟咏秦可卿的曲子着眼点却落在了整个贾氏大家族上。曹雪芹把这个“百年望族”衰落和败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贾敬的荒诞不经合对子孙的放任自流,导致宁府上下乱伦滥交,纲常败坏。秦可卿之死,是在封建世族繁华鼎盛时暴露出来的一个败亡的征兆。曹雪芹的这种处理,大大加深了秦可卿悲剧故事的历史纵深感,使这首曲子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当然,作者由于时代所限,时不时地会陷入宿命的因果循环论,对于这些思想我们应当注意鉴别。曲子的有一点是颇令人思索的,那就是秦可卿在小说中死得较早,接着还有贾元春省亲、庆元宵等盛事,但作者却说她是“败家的根本”。从表面上来看,后来贾府之败是由于这首曲子所归结的“宿孽总因情”,但四大家族的衰亡是社会的、政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也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按道理说,即使曹雪芹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也不至于把后来发生的重大变故的责任全推到一个受贾府这个罪恶封建家庭的毒氛污染而丧生的女子身上,把一切原因都说成是因为“情”。其实,这和十二支曲的《引子》中所说的“都只为风月情浓”一样,只是作者有意识地在小说一切人物、事件上盖上的瞒人的印记。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人以“大旨谈情”的假象,才虚构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但是,这种“荒唐言”若不与现实沟通,就起不了掩护政治性的真事的作用。因而,作者又在现实中选择了秦可卿这个因风月之事败露而死亡的人,作为这种“情”的象征,让她在贾宝玉梦中“幻”为“情身”,还让那个也叫“秦可卿”的仙姬与薛宝钗、林黛玉的形象混为一体,最后与贾宝玉一起堕入“迷津”,暗示这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影子,以自圆其“宿孽因情”之说。作者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以假象示人是不得已的,所以他在太虚幻境入口处写下了一副对联,一再警告读者要辨清“真”、“假”、“有”、“无”。在小说中,冯渊之死已经写出凶手是薛蟠,却偏又说“这正是梦幻情缘”、“前生冤孽”。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被迫自尽,已经写出首恶是王熙凤,却偏说他们都是“多情的”,又制造“情孽”假象。就连心如“槁木死灰”的李纨、“戡破三春”遁入空门的贾惜春、“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于心上”的史湘云,作者也统统让她们在挂着“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对联的“孽海情天”中注了册,这个“情”(风情月债)正是书中的幌子。贾府后来发生变故的直接导火线在荣国府,获罪而淹留在狱神庙的贾宝玉、王熙凤都是荣国府的人。贾宝玉的罪状不外乎“不肖种种承笞挞”时传的那种口舌。贾宝玉虽然有沾花惹草的贵族公子习气,但决不至于像贾珍父子那样无耻,使这一点成为累及整个贾府的罪状。真正的原因是敌对势力在政治斗争中要尽量抓住把柄来整治对方。作者偏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的孽,并且把它归结到它的发端——秦可卿的诱惑。在宁国府中,有很多事情原本就不像话。比如,若按封建礼法颓堕家教论罪,贾敬纵容子孙恣意妄为,就要比贾政想用严训教子就范而无能为力更严重,更应定为“首罪”。王熙凤的弄权、敛财、害命,也起于她协理宁国府。贾珍向王夫人流泪求请王熙凤料理丧事,纵容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取去”,使她忘乎所以。铁槛寺受贿害命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而办这样奢靡的丧事,又因为贾珍、贾蓉与死者有特殊的关系。王熙凤计赚尤二姐、大闹宁国府,事情也起于贾珍、贾蓉,而贾蓉又与王熙凤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他还是与王熙凤最亲的秦可卿的丈夫。尽管如此,“风情”、“月貌”以至于秦可卿本人,都不过是作者用来揭示贾府中种种关系的一种凭借,贾府衰亡的前因后果有具体的情节作出说明,这就像作者在具体描写冯渊、张金哥之死的情节时毫不含糊一样。秦可卿“判词”和曲子中的词句的含义,要比读者草草去读所得的表面印象来得深奥,就连曲名“好事终”,其所指也不限于秦可卿一人,而可以是指整个贾府的败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