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好事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09: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的贴身丫环瑞珠为何“撞死”,真相藏在宝琴的一首诗中
四夕读名著
2020-04-23 19:23
《红楼梦》中,对于秦可卿的死因,作者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写明,我们只能从秦可卿的判词中“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可以知道,秦可卿是自缢而死。而秦可卿死后不久,她的两个贴身丫鬟表现不寻常,其中宝珠甘愿做秦可卿的义女,担任摔丧驾灵的任务,而另一个丫鬟瑞珠却直接撞死了,在小说中,作者对此也没有做详细交代,只写了瑞珠撞柱而亡后全族人称叹。但从后文中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中的一首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真相。

在《红楼梦》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这一节中,作者借宝琴之口写了十首怀古诗,每一首诗内都藏有一物,黛玉、宝钗、李纨、探春等看了一回,没有猜出来诗的谜底。读者们认为诗的谜底是什么不重要,这十首诗的内容才是关键。确实,这十首诗的内容才是作者要表达的。这十首诗实际上是十首预示着十钗命运的诗,这十钗其中不包括黛玉和宝钗,因为黛玉和宝钗以及宝玉当时各自做了一个谜语,三个人的谜语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以及贾府的命运,所以宝琴的怀古诗不包括他们几个。

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中的第九首是《蒲东寺怀古》,而这一首其实就是写秦可卿的事迹的,因为秦可卿虽死,但是就从小说前几回交代的内容来说,很难确定秦可卿的死因,更无从得知她的丫鬟瑞珠“撞柱而亡”的内幕。而这首诗通过谜底和诗的内容,大概交代了秦可卿的贴身丫鬟瑞珠的死亡的真相,原诗如下:
蒲东寺怀古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其实写的是《西厢记》中的内容,具体是写《西厢记》第二十七出【月下佳期】中的情节,大概内容是:张生因为心念莺莺不得而得了相思病,而且病情比较严重。为了解张生的相思之情,莺莺决定黑夜和张生约会共赴高唐,而当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物件,就是红娘提前送到张生处的‘衾枕’。最终莺莺和张生“双双携素手,款款入书斋”成就了好事。

所以说《红楼梦》中宝琴的“蒲东寺怀古”的“小红”,实际上就是指《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约会的时候,红娘送去的“衾枕”中的‘红绫被’;我们知道在过去,大户人家做被子经常用绫罗绸缎,而且‘红绫被’比较常见。或者说过去的人做被子,常用鲜亮的颜色做被面,比如过去家里人做被子,常常用红绸缎做被面。而《红楼梦》中也写到被面多用鲜亮的颜色,比如小说二十一回中,写到黛玉盖的是‘一幅杏子红绫被’,而在小说四十九回中写道:贾母说先前家里常用银红色的“霞影纱”做被子和帐子。而《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个很机灵的丫头,自己的小姐初次和张生共云雨,自然会选择代表喜庆的红色被子。

有不少读者说“小红”是指‘红灯笼’,但是从“私掖偷携强撮成”和“虽被夫人时吊起”两句就可以看出,不是指红灯笼。因为红灯笼不可能“私掖偷携强撮成”,而只有做被子的时候,才会有“私掖”与“强撮”。最主要的是,红灯笼经常会被挂起来,而宝琴的诗中是写“(小红)虽被夫人时吊起”,就是说这个‘小红’偶尔会被夫人吊起来。而我们都知道,被子用一段时间后,会拿出去挂起来晒一晒,这恰好和“被夫人时吊起”吻合。

读到这里,大家肯定会问:这首《蒲东寺怀古》和“瑞珠撞柱而亡”有什么关系呢?在《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在秦可卿房间里午睡的时候,作者写到秦可卿房间里的物件时,有这样一句“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而《红楼梦》十二钗中,只有秦可卿有过‘偷期’的事情,所以说宝琴的这首《蒲东寺怀古》实际上是作者在写秦可卿和贾珍的私情。《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偷期的时候,有一个负责望风并传递消息的丫鬟红娘,那么秦可卿和贾珍幽会,自然少不了一个“红娘”,而这个“红娘”就是瑞珠。

而作者借宝琴的《蒲东寺怀古》表面上在写“红绫被”,实际上在写“红娘瑞珠”。当诗中的“小红”换成“瑞珠”的时候,整首诗的含义就更清晰了,具体可解释为:瑞珠因为在秦可卿和贾珍偷期的事情上充当了“红娘”的角色,当宁府频频传出“扒灰”的风言风语的时候,夫人(尤氏)私下里拷问了秦可卿的贴身丫鬟瑞珠(也就是诗中所写的“(小红)被夫人时吊起”),才发现自己的老公和儿媳妇原来有私情,于是尤氏被气病了,而秦可卿自缢了。而因为泄露了事情的真相,丫鬟瑞珠知道自己没有好结果,所以就直接“撞柱而亡”。

为什么说瑞珠是因为秦可卿和贾珍的事情败露,才导致她撞柱而亡的呢?从《红楼梦》中来看,如果一个人要寻短见,完全可以选择比较平和的方式,比如:尤二姐的吞金、秦可卿的自缢、尤三姐的自刎。而瑞珠选择了直接撞死,可以说这种死亡的方式非常惨烈。我们大概可以猜出,当时是瑞珠一定是没有其他的选择,即:有一群婆子看着她,她无法选择自缢或者吞金之类的死亡方式,所以只好选择撞柱;我们从《红楼梦》中柳五儿、司棋被拿后软禁的情况来看,贾府一旦发现丫鬟有了罪证还未处理的时候,都会先派几个婆子看着,就怕她们寻短见,这就进一步说明当时的瑞珠除了撞死,确实别无其他选择。

对于秦可卿的死因,我们读者一般是从原小说中删除的部分“秦可卿命丧天香楼”的情节中得知的,但是目前所有的小说版本中,都将这一节删掉了。既然删掉了重要情节,作者肯定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来告诉我们读者秦可卿的死亡真相。而作者通过宝琴的《蒲东寺怀古》来告诉我们读者秦可卿的丫鬟瑞珠的死亡真相,而从瑞珠的死亡情况,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秦可卿的死亡原因:秦可卿是个很要强的人,她在宁府事事做的周到细致,也赢得了全贾府上下人的赞誉,可是当她和贾珍的私情败露之后,她自然没有颜面再面对众人,更无法面对自己的婆婆尤氏,所以只好选择自缢。
以上是我关于《红楼梦》中,对于宝琴的“蒲东寺怀古”这首诗的解读,以及对秦可卿的贴身丫鬟瑞珠的死亡真相的一些推测。如果大家有什么见解,非常欢迎留言。
声明:本文仅以《红楼梦》前八十回做为参考依据,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0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 北宋宋徽宗赵佶词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北宋宋徽宗赵佶的词作。被入选《宋词三百首》。

徽宗皇帝在被掳北行途中,忽见杏花盛开如火,不禁万感交集,写下这首如泣如诉之词。上片明写杏花,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 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怜花怜已,语带双关。下片抒写离恨哀情,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末尾几句写连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递进关系,真挚深沉,真可说是字字泣血,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别名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作品出处
《宋徽宗词》

词牌名
燕山亭


作    者
宋徽宗赵佶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意境图
意境图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①,轻叠数重,淡著胭脂②匀注。新样靓妆③,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⑤离恨重重,者⑥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⑦。和⑧梦也,新来不做。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诗词注释
①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②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

③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古代“靓”读“jìng”)

④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⑤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⑥者:同“这”。

⑦无据:不知何故。

⑧和:连。

折叠诗词译文
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上片摹写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写杏花之花质冰洁如白绸剪裁剪,花瓣簇绽轻柔重叠,花色淡雅似胭脂匀染。“新样”三句以拟人手法将杏花比喻为“靓妆”新颖,艳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宫仙女为之羞惭汗颜。“易得凋零”,笔势陡转,写尽杏花遭受风雨摧折之凄凉愁苦。下片由感叹杏花凋落,转入自掳离恨。双燕不解人语,故宫天遥地远,怀乡思国,只有求之梦寐,如今梦亦不成,凄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伤江山之陆沉;以归梦之难成,寓复国之绝望。全词托物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无奈,对故国沦亡一句悔恨与反思,又显见其情虽真而骨力乏弱。[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借以哀伤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词之上片先以细腻的笔触工笔、描绘杏花,外形而及神态,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近写、细写杏花,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具体形容。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朵朵花儿都是那样精美绝伦地呈现人们眼前。“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但除此以外又将凭谁传递音问呢?作者这里借着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天遥”两句叹息自己父子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辛地跋涉了无数山山水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八个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种种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然而,“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了。梦中几度重临旧地,带来了片刻的慰安。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都是同样意思。梦中的一切,本来是虚无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反映出内心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已极,肝肠断绝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片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1]

折叠名家点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为赵佶被俘北行见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实写杏花。前三句,写花片重叠,红白相间。后三句,写花容艳丽,花气浓郁。“羞杀”一句,总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转变徵之音,怜花怜己,语带双关。花易凋零一层、风雨摧残一层、院落无人一层,愈转愈深,愈深愈痛。换头,因见双燕穿花,又兴孤栖膻幕之感。燕不会人言语一层、望不见故宫一层、梦里思量一层、和梦不做一层,且问且叹,如泣如诉。总是以心中有万分委曲,故有此无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咽,忽绵邈,促节繁音,回肠荡气。况蕙风云:“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3]

参考资料
1.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 古诗文网 . [2017-8-20]
2.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1159.
3.赵佶  . 古诗文网 . [2017-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14: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
[ 唐 ] 温庭筠

原文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译文

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

水面盛开的莲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袜子,到如今莲蕾之上还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尘。



注释

星津:指星河,银河。

轧(yà)轧:形声词,摇动船桨时发出的声音。

兰桡(ráo):对船桨的美称。

白蘋(pín):一种浅水中生长的草本植物,亦称“田字草”、“四叶菜”。




洛神:洛水女神。莲花的解说
猫咪BB
猫咪BB
2014-04-03 10:35:42

                  莲这种植物在我国载培已久,最早的记录是在商周时期。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喜欢这种美丽而高洁的植物,并将其赋予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下面,本人就将这些象征意义分个类,简单地说下,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象征意义之一:美丽与男女情爱
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所以人们经常把她与美人联系在一起。象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诗经•国风•陈风》中的《泽陂》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这便是直接把莲花比喻成美人。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辞句。就连封建时期人们那畸形的审美观:喜欢女人小脚,那小脚也非得叫成“三寸金莲”。
将莲花形容美人的诗句不胜枚举,而且在古代竟然也有用莲花形容美男的典故。最著名的莫属唐时女皇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其外号叫六郎,人们都夸他“貌似莲花”而留下的“六郎似莲花”的掌故。
美人总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在民间,新婚洞房的布置,对联和窗花就常有“并蒂莲”、“鱼戏莲”、“荷花鸳鸯”这些元素,古人也常以“并蒂莲开”来形容夫妻的恩爱。莲花的根:藕又与“偶”谐音,而藕中又有千万条细丝,藕虽断,丝还连,这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象征物。而莲花的果实:莲子,因其生长于莲房中,一子一隔,互不干涉,又与我国传统伦理“多子多福”、“兄弟有序”的观念极为吻合,因此被赋予了“多子”的意义。又因“莲”与“连”谐音,所以民间还有用“莲生贵子”来祝贺他染多生儿子的说法,以莲来象征生殖繁衍。
这莲从花、根、子都被赋予了男女情爱、子孙繁衍的象征意义,有关的诗词歌赋也不少,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用百度去搜一下就一大把。
象征意义之二:吉祥和合
莲又称荷,而“荷”“和”谐音,因此民间便赋予荷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以和为贵”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观念,并且还衍生出许多带“和”字的吉祥话语,象“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等等。如今我国依旧重视这“和”文化,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用来代表“和”的荷花,也就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象征意义之三:君子之风
莲花是生长在淤泥之中的,而其却不为淤泥所染,其藕洁白。其叶清翠,其花香美。因此自古大家就将其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后来人们更是赋予了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民间流传的《一品清廉图》就是一茎青色莲花的图案,取“青莲”与“清廉”的谐音,以莲之高洁喻为官清廉。而成语“捣麝拗莲”取了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用来形容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坚贞不屈的情怀。
说到莲花象征的君子之风,就不得不提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爱莲说》廖廖119字,却成为了千古绝唱。在文中,周敦颐描述了莲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染;本身美丽却不向他人献媚;行为正直而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可亵渎,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高到了顶峰。这篇文章在我国的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页,也就是从这篇《爱莲说》问世之后,莲作为君子的象征意义才真正深入人心。
象征意义之四:宗教圣物
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两大宗教:道教与佛教,莲花同样占有至高无上的位置,被视为宗教的圣物。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十分尊崇莲花,称莲花为仙花,称藕为灵根。道教传说中有许多和莲花有关,比如小说《封神榜》中,那些道教神仙一出场往往是“开口有庆莲,垂手有白光”,而且干脆还虚构了一个纯粹由莲藕构成身体的道教人物:哪吒。由于莲花被赋予了道家仙气,因此很多道教名山上都有莲花山或者莲花峰,象衡山、黄山、庐山、武夷山上都有,而西岳华山干脆就是“莲花(华)山”简化过来的,沉香劈山救母这个流传千古的道教传说就是发生在此。
而佛教这个从印度“进口”的宗教,同样与莲花有很深的渊源。佛教视莲花为圣花,以莲作为佛的象征,象如来佛、阿弥陀佛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形象代言人——观世音菩萨都是一年四季坐在莲花上面的,佛教中那个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佛教中的很多称谓也是与莲有关,佛座叫“莲台”,佛教结社叫“莲社”,加入莲社的人叫“莲友”,念佛之人叫“莲胎”等等,要说还可以说出一大堆。佛教的许多传说也与莲花有关,比如说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后来的佛祖)呱呱坠地的时候,印度王宫的池塘里突然冒出了一朵大得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的莲花,大莲花的根中又生出1000朵小莲花,每朵小莲花上面还居然坐了个小娃娃。还有在《杂宝藏经》中记录的一胎生了500个儿子的鹿女莲花夫人,凡是她小时候到过的地方,都出现了七重莲花。
与莲有关的佛教传说还有很多,也不一一细说了,总之这莲花由于由于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与许多宗教教义不谋而合,所以也就赢得了各类宗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不管是民间也好,宗教也好,文人墨客也好,人们赞美莲花,赋予她各种各样的美好含义,并且还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其实质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一种高贵气节的崇拜。
删繁就简,关于莲在我国文化中的一些象征意义我就先说到这里,遗漏和错误之处,还请其他大大补充和指正,大家一起来探讨。
设计说明包括灵感来源、设计构思、风格、流行要素等相关元素。
设计说明
设计来源:莲花
流行要素:图案印花
风格:浪漫优美夸张风格
设计构思: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象征着美丽女子和浪漫爱情的意义。在古代更有诗人用莲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如:出水芙蓉,步步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些都是展现了美丽女子的纯洁美丽吸引了不少男子求之。在夏季这个季节,也是恋爱的季节,我通过莲花的颜色来传达爱情的浪漫和女子羞涩的情怀。而基于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爱情不再是害羞的,所以我利用一些夸张的设计来展现女子的曲线美,也表达爱情是可以大胆去追求,跟上时代发展。
成语(Idiom):香尘(xiāng chén)
发音(Pronunciation):xiāng ché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香气四溢,香烟弥漫。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香尘一词源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句,描绘了香气四溢,烟雾缭绕的美景。后来,人们将其引申为形容香烟或香气弥漫的意象,形成了成语“香尘”。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香气四溢,香烟弥漫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香烟或香气的气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诗。白居易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描绘了一幅香气四溢,烟雾缭绕的美景,人们将这个意象引申为成语“香尘”。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整个花园里弥漫着香尘,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2. 她身上的香水味道像是一缕香尘,让人陶醉。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香尘”与香气四溢,烟雾缭绕的美景联系起来,形成对这个成语的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香气或烟雾相关的成语,如“香火流传”、“烟消云散”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曹雪芹
【原文】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简介
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介绍
《好事终》是《红楼梦》中的写秦可卿的判曲。曲名《好事终》的“好事”特指男女风月之事,是反语。


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注释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注释
“画梁春尽落香尘”句:暗指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擅风情,秉月貌”句:指秦可卿自恃风月情多和容貌美丽。全句是说,后来贾府之败,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一点上。箕裘(jīqiú)颓堕:旧时指儿孙不能继承祖业。箕是簸箕,裘是皮袍。《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善于冶炼的人家,必定先要子弟学会做簸箕,为弄木竹、兽角作准备。后人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敬,指贾敬。他颓堕家教,放任子女胡作非为,养了个不肖之子贾珍,而贾珍则“乱伦”与儿媳私通。家事:家业。宁:宁国府。宿孽:原始的罪恶,起头的坏事,祸根。


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欣赏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三 · 好事终》赏析
秦可卿本是被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她从抱养她的“寒儒薄宦”之家进入贾府以后,就堕入了罪恶的渊薮。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子们糜烂生活的恶果,其中首恶便是贾珍这类人形兽类。这首吟咏秦可卿的曲子着眼点却落在了整个贾氏大家族上。曹雪芹把这个“百年望族”衰落和败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贾敬的荒诞不经合对子孙的放任自流,导致宁府上下乱伦滥交,纲常败坏。秦可卿之死,是在封建世族繁华鼎盛时暴露出来的一个败亡的征兆。曹雪芹的这种处理,大大加深了秦可卿悲剧故事的历史纵深感,使这首曲子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当然,作者由于时代所限,时不时地会陷入宿命的因果循环论,对于这些思想我们应当注意鉴别。曲子的有一点是颇令人思索的,那就是秦可卿在小说中死得较早,接着还有贾元春省亲、庆元宵等盛事,但作者却说她是“败家的根本”。从表面上来看,后来贾府之败是由于这首曲子所归结的“宿孽总因情”,但四大家族的衰亡是社会的、政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也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按道理说,即使曹雪芹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也不至于把后来发生的重大变故的责任全推到一个受贾府这个罪恶封建家庭的毒氛污染而丧生的女子身上,把一切原因都说成是因为“情”。其实,这和十二支曲的《引子》中所说的“都只为风月情浓”一样,只是作者有意识地在小说一切人物、事件上盖上的瞒人的印记。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人以“大旨谈情”的假象,才虚构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但是,这种“荒唐言”若不与现实沟通,就起不了掩护政治性的真事的作用。因而,作者又在现实中选择了秦可卿这个因风月之事败露而死亡的人,作为这种“情”的象征,让她在贾宝玉梦中“幻”为“情身”,还让那个也叫“秦可卿”的仙姬与薛宝钗、林黛玉的形象混为一体,最后与贾宝玉一起堕入“迷津”,暗示这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影子,以自圆其“宿孽因情”之说。作者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以假象示人是不得已的,所以他在太虚幻境入口处写下了一副对联,一再警告读者要辨清“真”、“假”、“有”、“无”。在小说中,冯渊之死已经写出凶手是薛蟠,却偏又说“这正是梦幻情缘”、“前生冤孽”。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被迫自尽,已经写出首恶是王熙凤,却偏说他们都是“多情的”,又制造“情孽”假象。就连心如“槁木死灰”的李纨、“戡破三春”遁入空门的贾惜春、“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于心上”的史湘云,作者也统统让她们在挂着“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对联的“孽海情天”中注了册,这个“情”(风情月债)正是书中的幌子。贾府后来发生变故的直接导火线在荣国府,获罪而淹留在狱神庙的贾宝玉、王熙凤都是荣国府的人。贾宝玉的罪状不外乎“不肖种种承笞挞”时传的那种口舌。贾宝玉虽然有沾花惹草的贵族公子习气,但决不至于像贾珍父子那样无耻,使这一点成为累及整个贾府的罪状。真正的原因是敌对势力在政治斗争中要尽量抓住把柄来整治对方。作者偏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的孽,并且把它归结到它的发端——秦可卿的诱惑。在宁国府中,有很多事情原本就不像话。比如,若按封建礼法颓堕家教论罪,贾敬纵容子孙恣意妄为,就要比贾政想用严训教子就范而无能为力更严重,更应定为“首罪”。王熙凤的弄权、敛财、害命,也起于她协理宁国府。贾珍向王夫人流泪求请王熙凤料理丧事,纵容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取去”,使她忘乎所以。铁槛寺受贿害命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而办这样奢靡的丧事,又因为贾珍、贾蓉与死者有特殊的关系。王熙凤计赚尤二姐、大闹宁国府,事情也起于贾珍、贾蓉,而贾蓉又与王熙凤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他还是与王熙凤最亲的秦可卿的丈夫。尽管如此,“风情”、“月貌”以至于秦可卿本人,都不过是作者用来揭示贾府中种种关系的一种凭借,贾府衰亡的前因后果有具体的情节作出说明,这就像作者在具体描写冯渊、张金哥之死的情节时毫不含糊一样。秦可卿“判词”和曲子中的词句的含义,要比读者草草去读所得的表面印象来得深奥,就连曲名“好事终”,其所指也不限于秦可卿一人,而可以是指整个贾府的败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谷园
[ 唐 ] 杜牧
原文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译文
金谷园里的繁华奢靡早已随着芳香的尘屑烟消云散了;园中流水无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

日暮时分啼鸟在东风里叹怨,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注释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为石崇坠楼而死。

作者介绍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姑娘们整体缺席秦可卿、贾敬的丧礼,背后原因不简单
行云流水vmmxd6
2020-10-23   |  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姑娘们整体缺席秦可卿、贾敬的丧礼,背后原因不简单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贾惜春是贾敬唯一的女儿,贾珍胞妹,也是宁国府现存唯一的小姐,只是她幼年即丧母,襁褓中就被贾母抱到荣国府养活。《红楼梦》全书,贾惜春没有进过一次宁国府,比如尤氏婆媳要贾母和太太们赏梅花,黛玉是随着去了的,原本就是宁府小姐的惜春却没去。这还罢了,就连贾敬殡天、秦可卿大丧,惜春也是一样没有踏足宁府半步。这一点,的确既不符合封建礼制,也有违人情伦理。

屏山曾经撰文分析过惜春一定不是贾敬的女儿,而是贾珍之母与人私通所生,否则无法解释贾敬丧礼全程不见惜春的怪异事实。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前述文章。同样秦可卿葬礼上,惜春作为贾蓉的亲姑姑,一样全程不见,反映了贾府家族不符合逻辑的怪事。

一、贾府里的大丧事件,姑娘们是不是不需要参加?

《红楼梦》里的丧事是比较多的,大书特书的有两场,就是秦可卿大丧和贾敬的丧事。

丧事是一个家族极其重要的事件,比如秦可卿的丧礼,不光是贾府的亲朋旧友,比如政治上的同盟者四王八公代表都悉数到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是,北静王水溶带领着属下官员亲自来上祭,可见古人对于死者为大的重视。

红楼梦:姑娘们整体缺席秦可卿、贾敬的丧礼,背后原因不简单

家族内部也一样,家族里的男性悉数到场,比如全书再也没有出现第二次的贾代修、贾敕、贾效、贾敦等人,小说主要围绕着宁荣两府场景进行描述,也就在秦可卿的丧礼上,作者一口气列出了二十多位贾族的爷们儿。可见,家族里有大丧,整个家族可以说是全员出动的。

非常值得思考的是像这样的大丧事,贾府的小姐们像三春,包括黛玉和宝钗等无一出面,难道面对这样的大丧,小姐们可以不用尽任何的礼数吗?


古人非常讲求死者为大,因为秦可卿辈分太低,族中绝大多数的主子都是她的长辈,当然不用穿丧服,但需要穿素服,以示对死者的尊重。贾府的小姐们作为秦可卿的姑姑辈,至少还是需要到其灵前一祭的。可是小说没有这样的环节,这应该不是曹雪芹的遗漏,而是故意。

二、惜春作为长辈,可以不参加秦可卿的丧礼吗?

前一节说秦可卿的丧礼刻意避开了姑娘们,若说这是曹雪芹的故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姑娘们参加侄儿媳妇的丧礼,不过是走走过场,而且千金小姐们要登堂入室,至少一众小厮男仆和僧道是要回避的,这样的大费周章对小说推进意义不大,没有必要大书特书,其实至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虑,就是惜春。

红楼梦:姑娘们整体缺席秦可卿、贾敬的丧礼,背后原因不简单

惜春如果参加晚辈的丧礼,那么后来贾敬暴毙,她当然没有理由不参加,或如果大家都参加,如果专门不写惜春,更是不近情理,可是对于惜春,曹雪芹对她的定位就是根本没有回过一次宁国府,根本就是和贾敬没有任何的交集,要留给读者巨大的空白去思考,这叫不写之写。为了这一点,干脆两场丧礼姑娘们都别参加了,只因为无法平衡这里面的关系和逻辑。

其实还是有证据可循的,《红楼梦》二十四回,贾赦偶感风寒,专门写了众小姐们过来请安,而且邢夫人还留众人吃了午饭再回去。其实是几乎府里所有的小辈都是要过来请安的,这是大家族的礼数。小恙尚且如此,古人以死者为尊,大丧难道姑娘们就可以完全回避了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惜春作为贾蓉的亲姑姑,侄儿媳妇死了,竟然前后完全不出面,只有一个考虑,就是必须要考虑贾敬的丧礼,如何才能让读者忽略惜春的存在,基于这样的考量,干脆对此一笔不写的好。

秦可卿的丧礼上,的确还是出现了一个姑娘的,就是甘愿为秦氏义女的宝珠丫环,因为她的义举,被贾珍抬举成小姐,为秦氏葬礼驾灵摔丧。贾敬的丧礼上,也出现了两位姑娘小姐,就是尤二姐尤三姐姐妹,尽管两人是尤氏宗法上的妹妹,却着实和家族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反到是作为血脉至亲的贾府众小姐们,尤其是作为女儿的惜春,全程没有出面,这些个怪异的现象,曹公只有一个目的,不明写,只是把这种不合理列出来,留给读者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6:40 , Processed in 0.0552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