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5: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辞 远游中的一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zhenxi3192015.05.14浏览155次文学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uckfengbo
2015.05.14
满意答案
省试湘灵鼓瑟⑴
善鼓云和瑟⑵,常闻帝子灵⑶。
冯夷空自舞⑷,楚客不堪听⑸。
苦调凄金石⑹,清音入杳冥⑺。
苍梧来怨慕⑻,白芷动芳馨⑼。
流水传潇浦⑽,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⑾,江上数峰青⑿。[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5: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出自先秦屈原的《远游》

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讬乘而上浮?
遭沈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
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
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
内惟省以操端兮,求正气之所由。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
奇傅说之讬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
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
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
时仿佛以遥见兮,精晈晈以往来。
超氛埃而淑邮兮,终不反其故都。
免众患而不惧兮,世莫知其所如。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
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
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
高阳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

重曰: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
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
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曰“道可受兮,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玉色頩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
质销铄以汋约兮,神要眇以淫放。
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
命天阍其开关兮,排阊阖而望予。
召丰隆使先导兮,问太微之所居。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
屯余车之万乘兮,纷容与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
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
骑胶葛以杂乱兮,斑漫衍而方行。
撰余辔而正策兮,吾将过乎句芒。
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
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
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凤凰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
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
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时暧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
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

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
欲度世以忘归兮,意恣睢以抯挢。
内欣欣而自美兮,聊媮娱以淫乐。
涉青云以汎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
汜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
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玄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虯而逶蛇。
雌蜺便娟以增挠兮,鸾鸟轩翥而翔飞。
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
舒并节以驰骛兮,逴绝垠乎寒门。
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
历玄冥以邪径兮,乘间维以反顾。
召黔赢而见之兮,为余先乎平路。
经营四方兮,周流六漠。
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感世俗扼杀人的自由,真想飞翔起来远处周游。
性质微薄又没有依靠,以什么为寄托乘着它上浮?
周围是污浊黑暗的气氛,独自苦闷向谁去倾诉?
漫长的黑夜里不能安眠,守着一缕孤魂直至破曙。
联想天地的无穷无尽,哀叹人生的坎坷苦辛。
过去的事我没能赶上,未来的事我难以知闻。
徘徊不定思绪遥远,惆怅失意心气不顺。
神志恍惚如水波激荡,心中愁苦而悲哀愈增。
忽然间魂灵飞散不返,只留下枯槁的肉体身形。
自我反省以坚持操守,寻求天地正气从何而生。
清虚宁静中自有愉悦,淡泊无为悠然自得是真。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全诗按思想感情的脉络,可以分成九段。

  第一段是总起,交代远游的原因。基调是开头两句:“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到哪里远游呢?“托乘而上浮”,去的是天上,是人们所崇仰的神仙世界。

  第二段写远游者的心境,反覆吟咏“心愁凄而增悲”、“求正气之所由”,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悲愤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到四方远游的宁静环境,和诗人关怀现实的热烈内心,形成一对矛盾,从而引导下文诗人情绪的多变反覆。

  第三段提出一系列的仙人:赤松子、傅说、韩众等,作为追慕的对象,“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其后历代学者对本篇作者为屈原均无异议,直到近代,始有人表示怀疑。今文经学家廖平首先发难,其《楚辞讲义》云:“《远游篇》之与《大人赋》,如出一手,大同小异。”现代学者,陆侃如早年所著《屈原》、游国恩早年所著《楚辞概论》,都认为《远游》非屈原所作(游氏晚年观点有所改变),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刘永济《屈赋通笺》也持同样的观点。而姜亮夫《屈原赋校注》、陈子展《楚辞直解》等则坚决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归纳起来,说《远游》非屈原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关于《远游》的作者,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及后来洪兴祖《楚辞补注》,均认定是屈原。屈原与当时楚国政坛矛盾极深,而对那个嫉贤忌能、迫害忠良的朝廷,他唯一的办法是离去,其把情绪寄托化为《远游》这首诗。

简析
  《远游》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主要写想象中的天上远游,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全诗围绕“远游”这一主线展开,先交待远游的动机,然后介绍远游前的准备工作,最后写远游的过程。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怪异之物,迷离惝怳,反映出楚文化富于想象的特色,显示出诗人吸取民间文艺素材进行诗歌创作的艺术视野,以及操纵开合运用自如的创作能力。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9c69482f885f.aspx
屈原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31篇诗文 ► 1396条名句
冯夷
[ féng yí ]

基本解释

1. 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2. 上古诸侯名。



详细解释

1. 传说中的 黄河 之神,即 河伯 。泛指水神。

《庄子·大宗师》:“ 冯夷 得之,以游大川。” 成玄英 疏:“姓 冯 名 夷 , 弘农 华阴 潼乡 堤首里 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 黄河 也。天帝锡 冯夷 为 河伯 ,故游处 盟津 大川之中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坎德昔滂沱, 冯夷 胡不仁,激潏陵隄防,东郡多悲辛。” 清 黄遵宪 《由上海至长崎》诗:“ 冯夷 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一说,为 河伯 之妻。见《史记·封禅书》“水曰 河 ,祠 临晋 ” 张守节 正义引《龙鱼河图》。


2. 上古诸侯名。

《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 洛伯 用与 、 河伯 冯夷 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 洛伯 、 河伯 ,皆国名也; 用与 、 冯夷 ,诸侯名也。”




辞书解释❶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名。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亦称“冰夷”“无夷”。《山海经·海内北... 展开

求“冯夷”的解释梦醉西楼9182013.11.22浏览116次中小学作业[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查字典来自: 查字典2013.11.23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基本解释(1).传说中的 黄河 之神,即 河伯 。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 冯夷 得之,以游大川。” 成玄英 疏:“姓 冯 名 夷 , 弘农  华阴  潼乡  堤首里 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 黄河 也。天帝锡 冯夷 为 河伯 ,故游处 盟津 大川之中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坎德昔滂沱, 冯夷 胡不仁,激潏陵隄防,东郡多悲辛。” 清  黄遵宪 《由上海至长崎》诗:“ 冯夷 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一说,为 河伯 之妻。见《史记·封禅书》“水曰 河 ,祠 临晋 ” 张守节 正义引《龙鱼河图》。
(2).上古诸侯名。《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 洛伯  用与 、 河伯  冯夷 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 洛伯 、 河伯 ,皆国名也; 用与 、 冯夷 ,诸侯名也。”


推广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6: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 - 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人物关系
杜嗣业孙子 杜嗣业杜并叔叔 杜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杜甫

别称
杜少陵,杜工部等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所处时代
唐代

出生地
巩县(今河南巩义)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主要作品
《三吏》

《三别》

《杜工部集》

主要成就
作诗三千多首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世界文化名人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主要作品
6人物争议
7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折叠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3]。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4]。

折叠仕途不顺
杜甫
杜甫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6] 。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折叠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折叠为官时期
杜工部像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折叠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折叠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7]。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8]。

宋叶少蕴《石林诗话》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回,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者,当与渠同参[9]。

宋司马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7]。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孟嘉帽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7]。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7]。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培(注:改为木字旁)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断句,存疑〕”,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7]。

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纪行役尔,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此类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7]。

宋许顗《彦周诗话》
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此语甚悲。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国秦国何预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7]。

杜甫
杜甫
清《全唐诗》

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10]。

陈志岁《江南靖士诗稿·谒杜甫陵园》

敬身推伪宦,伤世写真辞。

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6: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2019-07-29 14:28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当时杜甫在门下省为左拾遗,与诗人贾至、王维、岑参为同僚。时为中书舍人的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和王维、岑参都作了和诗,杜甫之和即为此诗。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注释: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五更时分,漏壶滴水声声,催促着拂晓的来临。皇宫院内春色烂漫,桃花红艳醉人。

五夜:指夜晚的五更天。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箭:漏箭。放在漏壶中带有刻度的杆状物体,用于计量。九重:帝王住的宫禁之地。

旌(jīng)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烈日下旌旗如龙蛇舞动,微风中燕雀高飞于宫殿之上。

旌旗:旗帜的总称。龙蛇:指旗帜上绣有龙蛇图案。动:舞动。风微:微风轻拂。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大臣们退朝后衣襟都带着熏香味,挥笔便写出华美的诗章。

香烟:焚香所生的烟雾。珠玉:珠和玉,常比喻优美珍贵之物。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贾氏父子世代执掌帝王诏书,实为殊荣;如此有才的也就他们一家了。

世掌丝纶: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池:指凤凰池。有凤毛:形容得到了父亲优良的遗传。

杜甫的主要作品有:

绝句、绝句、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春望、房兵曹胡马、望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石壕吏、赠花卿、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客至、客夜、武侯庙、春宿左省、哀江头、佳人、阁夜、又呈吴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三首、天末怀李白、别房太尉墓、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雨、绝句·江碧鸟逾白、月夜、登楼、赠卫八处士等。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上朝) 乐水无涯 2019-12-24   |  804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        以今人的眼光看,贾至在唐朝算是二流诗人,岑参和王维算一流,李白和杜甫则还要高一级,属于特等。王维和岑参的和诗都那么精彩,按照一般人的想象,杜甫的和诗肯定更值得期待,是不是呢?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箭:漏箭,放在漏壶中带有刻度的标杆,用于计量。
龙蛇:指旗帜上所绣的龙蛇图案。
风微:微风轻拂。
珠玉:珠和玉,比喻优美珍贵之物。
有凤毛:指能继承家学。
        杜甫写律诗内行,但是写富贵诗外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一生潦倒,缺乏富贵生活的实际经验,因此写起富丽堂皇的大场面时,就明显不在状态。比如同样是酒宴,李白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那么自然,到了杜甫这里,还是写宴会,就成了“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明显风流感不足。本来,人民性是杜甫的特点,也是优点,但是拿捏朝省诗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为什么这么说?
        看首联:“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这一联对得挺工整,“五夜”对“九重”, “漏声”对“春色”, “催晓箭”对“醉仙桃”,都没有问题。但是两句话搭在一起,就让人觉得不自然。为什么?看第一句:“五夜漏声催晓箭。”五夜就是五更,箭是漏箭,是放在漏壶里的标杆,时间到了自然就会从水中浮起来,所以这句话是说,五更时分,漏壶滴答,漏箭浮起,仿佛在催促着拂晓的来临。这自然是在描述早朝的“早”。那下一句呢?“九重春色醉仙桃。”九重本来是九道宫门,这里代指深宫大内。皇宫之中,春色正浓,桃花逞艳,仿佛喝醉了酒一般。这风景想来也很好看,但是,和第一句的搭配感不强。第一句还是暗沉沉的黑夜,第二句立即就变成了浓艳的春色。问题是,既然刚刚五更天,也就是早晨三五点钟,诗人是如何看见“九重春色醉仙桃”的呢?想想其他几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贾至最老实,说“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明白告诉大家,太早了,天还没亮呢,周围景色一片苍茫,我看不清楚。王维就聪明了,既然看不见景色,我干脆不写景色,写早晨的活动,所以是“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岑参也聪明呀,不是看不见吗?我就写听觉呀,所以是“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都是表现早朝的早,但是各有各的办法。可是无论用哪种办法,都比杜甫这一联来得自然。
        再看颔联:“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一联写得挺漂亮。“旌旗”对“宫殿”, “日暖”对“风微”, “龙蛇动”对“燕雀高”,对得严丝合缝,这是老杜的看家本事,谁也比不了。那到底怎么理解呢?按照现在的语序,应该是日暖旌旗龙蛇动,风微宫殿燕雀高吧。春和日暖,旌旗上的龙蛇仿佛都获得了生气,要随风而起;春风轻拂,宫殿外燕雀盘旋翻飞,越飞越高。上一句很壮丽,下一句很明媚,写得非常有画面感。而且,仔细一想,这一联隐含的意思也很深呀。日暖风微,哪里只是自然界的日暖风微,它还象征着皇帝如阳光、如清风一样的恩德;龙蛇燕雀,哪里只是生物界的龙蛇燕雀,不是还象征着文武百官乃至升斗小民,都在皇恩的沐浴下焕发了生机吗?颂圣的意思含而不露,也算蕴藉。所以历来对这两句话评价都很高,甚至有人说,这两句比王维、岑参的都好。是不是呢?虽说诗的审美本身就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它不那么好。不好在哪儿呢?第一,用燕雀太小气了。连大泽乡起义的陈胜都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见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意象之中,燕雀实在是山野低微之物,上不得台面。要知道,这首诗毕竟是朝省诗,朝省诗关乎宫廷,所以写花写鸟,还是有规矩的。比如花吧,你写牡丹,写芍药,乃至写桃花都可以,但是最好不写闲花野草;鸟也是一样,你写凤凰,写鹦鹉,乃至写黄莺都好,但是,写燕雀就显得太寒酸了。第二个不好是什么?这个早朝显得不太早呀。比如岑参,写“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真早,因为残星才落,宿露未干。可是杜甫这一联呢?又是日暖,又是风微,让人感觉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不像是早朝。宫廷气象不足,早晨的气象也不足,这就有问题了。
        再看颈联:“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朝罢”两个字,真是让人吃惊。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上朝呢,怎么直接就退朝了?这不可思议呀。要知道,诗题毕竟是早朝大明宫,上朝可是重头戏。所以另外三位诗人都重点讲上朝,比如贾至是“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王维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岑参是“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写得都典雅华丽,大气磅礴。可是到杜甫这首诗呢?根本没出现上朝的场景,直接就退朝了,这无论如何,应该算是个大大的失误。
        我先抛开这个问题,就事论事,看看这一联写得怎么样。“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真不错。贾至不是求和诗吗?一般来讲,和诗总是要恭维一下原作者的。在这一点上,王维和岑参做得都不够。王维写“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只是写中书舍人回去草诏了,至于好不好,根本没写。而岑参呢?虽然写了“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好像是恭维了贾至,但是恭维得有点儿虚。再看杜甫,“朝罢香烟携满袖”,这是写什么?写贾至受到的宠幸,沾染的恩泽,直接呼应了贾至的“衣冠身惹御炉香”。那“诗成珠玉在挥毫”呢?是说贾至的文采,说他提起笔来就写了一首如珠玉般的好诗。这个恭维就很有针对性,也很有风采,比其他两首都实在。
        已经写到退朝了,也已经恭维过贾至了,怎么结尾呢?看尾联:“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这一联出来,真是把贾至夸到家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里头有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世掌丝纶。所谓“丝纶”,出自《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来就代指皇帝的制敕了。那世掌丝纶是怎么回事呢?贾至的父亲贾曾也当过中书舍人,到贾至这儿,又当中书舍人,两代起草诏书,这不就是世掌丝纶吗?这还不算,这个世掌丝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唐朝皇帝正常继位的少,不是弟弟杀了哥哥,就是儿子把爸爸赶下台。比方说,唐玄宗就是把他爸爸唐睿宗赶下台当太上皇,然后自己才当了皇帝,当时,给唐睿宗起草传位诏书的是贾至的父亲贾曾。没想到,半个世纪之后,趁着安史之乱,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又抢班夺权,把唐玄宗赶下台当了太上皇,真像是因果报应一般。这一次写传位诏书的是谁呢?就是贾至。所以唐玄宗曾经跟贾至讲:“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别看他说得轻松,内心肯定无比凄凉吧。只是,唐玄宗凄凉不凄凉不重要,重要的是贾至父子两代替两朝皇帝起草传位诏书,这得是多难得、多荣耀的事啊!这是“欲知世掌丝纶美”。那“池上于今有凤毛”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涉及第二个典故了。是说南朝大文豪谢灵运的孙子,谢凤的儿子谢超宗文章写得很好,皇帝很赞赏,就夸了他一句:“超宗殊有凤毛。”意思是说他遗传基因很好。后人就用“凤毛”来赞美能继承家学的儿子。所以杜甫这两句话是说:要想知道世掌丝纶的美事是怎么出现的,你就看看中书舍人贾至那不凡的基因、不凡的文采吧!是不是把贾至夸到家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四首诗各有各的好处,贾至是写得真实,王维是写皇帝写得好,岑参是写场面写得好,而杜甫呢?是写上司写得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啊?其实是每个人经历都不一样。王维跟贾至平级,没有必要恭维贾至,可是他在安史之乱时期当过伪职,现在虽然取得了皇帝的原谅,但还是心有余悸,想努力颂圣。岑参呢?当时才是一个七品官,跟皇帝隔得比较远,没必要特别歌颂皇帝,但是他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从长安一路跑到中亚,内心有无限奇丽的风光,所以就算写朝省诗,还是写得奇伟瑰丽,不同凡响。而杜甫呢?当时只是一个从八品官,在朝会中排位最后,离皇帝不知有多远,真正朝会的场面估计他都看不清,也写不好。所以,他就只能重点写自己的长官了。这样一来,也就跟朝省诗的要求离得远了些,所以虽然名气最大,但是在这一组作品里,只能屈居末位了。
        最后还想说一句,很多人都以为如此豪华的场面,一定出自开元盛世。所以现在讲“梦回大唐”,还常常用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组诗的创作年代,其实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国家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但是,在这些诗里,我们看不见任何苦难,只看见千官朝拜,春满皇州,这就是朝省诗的虚伪之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6: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上朝)
乐水无涯 2019-12-24   |  804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        以今人的眼光看,贾至在唐朝算是二流诗人,岑参和王维算一流,李白和杜甫则还要高一级,属于特等。王维和岑参的和诗都那么精彩,按照一般人的想象,杜甫的和诗肯定更值得期待,是不是呢?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箭:漏箭,放在漏壶中带有刻度的标杆,用于计量。

龙蛇:指旗帜上所绣的龙蛇图案。

风微:微风轻拂。

珠玉:珠和玉,比喻优美珍贵之物。

有凤毛:指能继承家学。

        杜甫写律诗内行,但是写富贵诗外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一生潦倒,缺乏富贵生活的实际经验,因此写起富丽堂皇的大场面时,就明显不在状态。比如同样是酒宴,李白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那么自然,到了杜甫这里,还是写宴会,就成了“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明显风流感不足。本来,人民性是杜甫的特点,也是优点,但是拿捏朝省诗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为什么这么说?

        看首联:“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这一联对得挺工整,“五夜”对“九重”, “漏声”对“春色”, “催晓箭”对“醉仙桃”,都没有问题。但是两句话搭在一起,就让人觉得不自然。为什么?看第一句:“五夜漏声催晓箭。”五夜就是五更,箭是漏箭,是放在漏壶里的标杆,时间到了自然就会从水中浮起来,所以这句话是说,五更时分,漏壶滴答,漏箭浮起,仿佛在催促着拂晓的来临。这自然是在描述早朝的“早”。那下一句呢?“九重春色醉仙桃。”九重本来是九道宫门,这里代指深宫大内。皇宫之中,春色正浓,桃花逞艳,仿佛喝醉了酒一般。这风景想来也很好看,但是,和第一句的搭配感不强。第一句还是暗沉沉的黑夜,第二句立即就变成了浓艳的春色。问题是,既然刚刚五更天,也就是早晨三五点钟,诗人是如何看见“九重春色醉仙桃”的呢?想想其他几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贾至最老实,说“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明白告诉大家,太早了,天还没亮呢,周围景色一片苍茫,我看不清楚。王维就聪明了,既然看不见景色,我干脆不写景色,写早晨的活动,所以是“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岑参也聪明呀,不是看不见吗?我就写听觉呀,所以是“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都是表现早朝的早,但是各有各的办法。可是无论用哪种办法,都比杜甫这一联来得自然。

        再看颔联:“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一联写得挺漂亮。“旌旗”对“宫殿”, “日暖”对“风微”, “龙蛇动”对“燕雀高”,对得严丝合缝,这是老杜的看家本事,谁也比不了。那到底怎么理解呢?按照现在的语序,应该是日暖旌旗龙蛇动,风微宫殿燕雀高吧。春和日暖,旌旗上的龙蛇仿佛都获得了生气,要随风而起;春风轻拂,宫殿外燕雀盘旋翻飞,越飞越高。上一句很壮丽,下一句很明媚,写得非常有画面感。而且,仔细一想,这一联隐含的意思也很深呀。日暖风微,哪里只是自然界的日暖风微,它还象征着皇帝如阳光、如清风一样的恩德;龙蛇燕雀,哪里只是生物界的龙蛇燕雀,不是还象征着文武百官乃至升斗小民,都在皇恩的沐浴下焕发了生机吗?颂圣的意思含而不露,也算蕴藉。所以历来对这两句话评价都很高,甚至有人说,这两句比王维、岑参的都好。是不是呢?虽说诗的审美本身就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它不那么好。不好在哪儿呢?第一,用燕雀太小气了。连大泽乡起义的陈胜都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见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意象之中,燕雀实在是山野低微之物,上不得台面。要知道,这首诗毕竟是朝省诗,朝省诗关乎宫廷,所以写花写鸟,还是有规矩的。比如花吧,你写牡丹,写芍药,乃至写桃花都可以,但是最好不写闲花野草;鸟也是一样,你写凤凰,写鹦鹉,乃至写黄莺都好,但是,写燕雀就显得太寒酸了。第二个不好是什么?这个早朝显得不太早呀。比如岑参,写“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真早,因为残星才落,宿露未干。可是杜甫这一联呢?又是日暖,又是风微,让人感觉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不像是早朝。宫廷气象不足,早晨的气象也不足,这就有问题了。

        再看颈联:“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朝罢”两个字,真是让人吃惊。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上朝呢,怎么直接就退朝了?这不可思议呀。要知道,诗题毕竟是早朝大明宫,上朝可是重头戏。所以另外三位诗人都重点讲上朝,比如贾至是“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王维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岑参是“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写得都典雅华丽,大气磅礴。可是到杜甫这首诗呢?根本没出现上朝的场景,直接就退朝了,这无论如何,应该算是个大大的失误。

        我先抛开这个问题,就事论事,看看这一联写得怎么样。“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真不错。贾至不是求和诗吗?一般来讲,和诗总是要恭维一下原作者的。在这一点上,王维和岑参做得都不够。王维写“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只是写中书舍人回去草诏了,至于好不好,根本没写。而岑参呢?虽然写了“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好像是恭维了贾至,但是恭维得有点儿虚。再看杜甫,“朝罢香烟携满袖”,这是写什么?写贾至受到的宠幸,沾染的恩泽,直接呼应了贾至的“衣冠身惹御炉香”。那“诗成珠玉在挥毫”呢?是说贾至的文采,说他提起笔来就写了一首如珠玉般的好诗。这个恭维就很有针对性,也很有风采,比其他两首都实在。

        已经写到退朝了,也已经恭维过贾至了,怎么结尾呢?看尾联:“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这一联出来,真是把贾至夸到家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里头有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世掌丝纶。所谓“丝纶”,出自《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来就代指皇帝的制敕了。那世掌丝纶是怎么回事呢?贾至的父亲贾曾也当过中书舍人,到贾至这儿,又当中书舍人,两代起草诏书,这不就是世掌丝纶吗?这还不算,这个世掌丝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唐朝皇帝正常继位的少,不是弟弟杀了哥哥,就是儿子把爸爸赶下台。比方说,唐玄宗就是把他爸爸唐睿宗赶下台当太上皇,然后自己才当了皇帝,当时,给唐睿宗起草传位诏书的是贾至的父亲贾曾。没想到,半个世纪之后,趁着安史之乱,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又抢班夺权,把唐玄宗赶下台当了太上皇,真像是因果报应一般。这一次写传位诏书的是谁呢?就是贾至。所以唐玄宗曾经跟贾至讲:“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别看他说得轻松,内心肯定无比凄凉吧。只是,唐玄宗凄凉不凄凉不重要,重要的是贾至父子两代替两朝皇帝起草传位诏书,这得是多难得、多荣耀的事啊!这是“欲知世掌丝纶美”。那“池上于今有凤毛”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涉及第二个典故了。是说南朝大文豪谢灵运的孙子,谢凤的儿子谢超宗文章写得很好,皇帝很赞赏,就夸了他一句:“超宗殊有凤毛。”意思是说他遗传基因很好。后人就用“凤毛”来赞美能继承家学的儿子。所以杜甫这两句话是说:要想知道世掌丝纶的美事是怎么出现的,你就看看中书舍人贾至那不凡的基因、不凡的文采吧!是不是把贾至夸到家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四首诗各有各的好处,贾至是写得真实,王维是写皇帝写得好,岑参是写场面写得好,而杜甫呢?是写上司写得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啊?其实是每个人经历都不一样。王维跟贾至平级,没有必要恭维贾至,可是他在安史之乱时期当过伪职,现在虽然取得了皇帝的原谅,但还是心有余悸,想努力颂圣。岑参呢?当时才是一个七品官,跟皇帝隔得比较远,没必要特别歌颂皇帝,但是他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从长安一路跑到中亚,内心有无限奇丽的风光,所以就算写朝省诗,还是写得奇伟瑰丽,不同凡响。而杜甫呢?当时只是一个从八品官,在朝会中排位最后,离皇帝不知有多远,真正朝会的场面估计他都看不清,也写不好。所以,他就只能重点写自己的长官了。这样一来,也就跟朝省诗的要求离得远了些,所以虽然名气最大,但是在这一组作品里,只能屈居末位了。

        最后还想说一句,很多人都以为如此豪华的场面,一定出自开元盛世。所以现在讲“梦回大唐”,还常常用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组诗的创作年代,其实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国家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但是,在这些诗里,我们看不见任何苦难,只看见千官朝拜,春满皇州,这就是朝省诗的虚伪之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6: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灵 - 符离村姑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考证约在贞元十四年(798)与白居易产生感情。

符离村姑湘灵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恋人,与白居易曾写作的《长恨歌》、《长相怃》的创作初衷有一定关系。

基本信息
本名
湘灵

别称
符离村姑


所处时代


人物关系
白居易的恋人

目录
1轶事
2相关诗句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并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没有实现。诗作最后,白居易表示了和湘灵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贞元二十年(804)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期间,白居易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元和三年,白居易37岁时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他将绝望的爱和对湘灵的感情写进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中,表达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痛 。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写下了《夜雨》、《感镜》等诗作。元和十年,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继《长恨歌》后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应当是有关系的。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句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6: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子·江景
[ 宋 ] 苏轼
原文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张先:北宋著名词人。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6: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播报
编辑
讨论13
上传视频
宋代李清照词作展开2个同名词条
一分钟了解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04:12
李清照早期婉约词《一剪梅》赏析,别样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03:18
诗书画史上的才女:李清照,词作解读《一剪梅》
05:22
李清照上船为何“解”裙子?《一剪梅》中“兰舟”是船还是床?
05:36
诗词朗诵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古诗词朗诵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02:36
元宵诗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滟俐 常笑
00:57
宋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06:22
她的词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最美李清照(二)
03:09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01:55
一剪梅 李清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01:43
李清照最经典的一首词,结尾惊艳千年,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01:22
「南宋文学(上)」 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导读
04:18
收藏
2167
466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不饰雕饰,明白如话,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作品名称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品别名一剪梅·别愁
出    处《全宋词》
作    者李清照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体裁词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一剪梅⑴
红藕香残玉簟秋⑵,轻解罗裳⑶,独上兰舟⑷。云中谁寄锦书来⑸?雁字回时⑹,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⑻。此情无计可消除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此调因此词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⑶轻解:轻轻地提起。罗裳(cháng):犹罗裙。
⑷兰舟:船的美称。《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⑸锦书:书信的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窦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⑹雁字: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称“雁字”。相传雁能传书。
⑺飘零:凋谢,凋零。
⑻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⑼无计:没有办法。 [2-4]
白话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西边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我两个人,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3-4]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此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另辟蹊径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审美体验,又有精妙的审美传达,堪称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具有多重妙处。这句中的“秋”字,是女词人情怀触发的景点,是缘景生情的契机。女词人把季节业经抽象化的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体特征的“红藕香残”表达出来。因而,“秋”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了。此为妙处之一。妙处之二是,“香”是女词人得来的嗅觉感受。她不是对节候作判断性的说明,而是独特地用感觉器官去进行感受,从“香残”的“残”中感知到凉秋降临了。这种感知方式与众不同,颇有特色。而女词人用她感知方式(主要是嗅觉)所感知到的对象的属性,又起到了暗喑提示作用,暗示着“秋”的季节来临。妙处之三是,凉秋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容易激惹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中例证甚多。它说明了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的对应同构关系。女词人并没有让自然景象淹没主体的心理意绪,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如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既非意大境小,亦非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幽的秋思的两相契合。
女词人淡淡地起笔,先勾勒季节特征,然后微微推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二句,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轻”,言其悄悄;“独”,标示仅己身一人。这里可引人悬思抒情主人公这些行动的原因和目的所在。词中可谓不着一字,而意脉潜隐。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原先潜隐着的意脉开始显豁,上升到表层意象。女词人眺望秋际云天,原来是企待着丈夫的“锦书来”,所以,紧接着才有“雁字回时”一句。“雁字”可以是眼前实景,雁阵回归,嘹唳长空;亦可以是寄兴之景,因为鸿雁传书,已成为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翘首企足、引领秋空,是为着等待丈夫的书信的意识一旦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解释。“轻”,悄然而行;“独”,独自一人是为着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在孑然只身中,去慢慢等待那雁传的尺素,去细细咀嚼那离别的伤情,去悄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这种情绪只属于她,因而无需有人结伴同来,更不必张扬开去。一切只有在“轻”中、“独”中,才会回味、咀嚼,才体验、领略得到。唯其如此,方显出思妇之情的独特,益见其情之深挚。上阕的煞尾处,突然跳成一个景象描述句:“月满西楼。”这一收煞,不但呼应了起笔“红藕香残”的景象,而且组合成了一个空间系列环境:红藕、兰舟、雁字、西楼。占据这空间一角的则是满怀幽思的女词人。如果化为丹青,就是一幅绘画,产生出绘画美。“月满西楼”,以空间感透现出时态感。“满”字显示出时间的推移。女词人独上兰舟,引领眺望,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她深情,缱绻,执着,直等待到“月满西楼”。这里汩汩流转的是女词人的情和意,于是前述的绘画美便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次:意境美。
如果说,上阕更多地是从境中隐隐显显地透现出相思之意,那么,下阕则侧重于直宣情愫。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借眼前之景来抒发,暗合流水落花的伤感和无奈,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之恨。“相思”的全词意脉径露纸面。上阕的一切描述汇聚、绾合到这里,为它下了注脚。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女词人和丈夫在两处作同一的感受、感应,表明女词人和丈夫的心灵感应是同一个节拍,可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其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相对于范句,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两句词是女词人对相思情的独特体验和捕捉。相思之情,特别是心心相印的思念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遏,它铭心刻骨,像游丝一般地粘附着。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消除,却又会不自禁地钻入“心头”。女词人对这种情感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女词人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到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又以独特的技巧表达出这一情感,凝为审美的晶体,于是这首词就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4-5]
名家点评
明·杨慎批点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三:“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吴从先《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二:“时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调。是元人乐府妙句。关、郑、白、马诸君,固效颦耳。”
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二:“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茅暎《词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卷尾略无题识,仅有点定两字耳。录具于左:‘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右调《一剪梅》。”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楼’字上不必增‘西’字。刘伯温‘雁短人遥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为善。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于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青田‘雁短人遥可奈何’,‘楼’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词家复就单调,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渐不可究诘矣。”
清·万树《词律》卷九:“‘月满楼’,或作‘月满西楼’。不知此调与他词异。如‘裳’‘思’‘来’‘除’等字,皆不用韵,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调。何必强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凑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体在也。”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十九:“此《一剪梅》,变体也。前段第五句原本无“西”字,后人所增。旧谱谓脱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阁宋词》,此阕载入《惜香乐府》,恐误。”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清·况周颐《〈漱玉词〉笺》:“玉梅词隐云,易安精研宫律,所以何至出韵。周美成倚声传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晚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此叶耳。” [6-7]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8]
词条图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7: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甄英莲香菱秋菱【甄英莲+香菱&湘灵】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95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33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这些情诗,让很多人读后痛到无法呼吸……
播报文章



无处不风景love
关注


2021-12-19 10:00来自陕西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邻家有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女孩,女孩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懂音律,两人可谓是青梅竹马。待到白居易长到十九岁时,湘灵也长到十五岁了,这两人也开始了初恋的历程。白居易为此写了这首《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





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
唐代:白居易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这首《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的风姿,并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诗歌的大意是:湘灵15岁时已是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她的美貌能比月中嫦娥,又如旱地里的莲花让人刻骨铭心一生难忘。如今在哪里才能见到那种在碧纱窗下绣床前教鹦鹉说话的场景呢?





第一二句“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写得极为有趣,把湘灵赞美的极为生动。刚刚15岁的湘灵,长得极为漂亮,亭亭玉立,犹如天仙一样,湘灵的美貌比月亮中的嫦娥还要漂亮优雅,又犹如是旱地里的莲花,让人看了一眼之后,就会刻骨铭心,并终生难以忘怀。

第三四句“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则又是进一步地赞美了湘灵。如今要到哪里才能够见到如此漂亮的女子,以及那纱窗床前教鹦鹉说话的场景呢?这样的描写,令这整首诗更加的有张力,让湘灵的形象更为立体,让我读了之后,也是同样的会像诗人一样,对湘灵的形象刻骨铭心,并终生难以忘记。





贞元十四年(70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第一首题为《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每次到了高处,他就禁不住回头远望湘灵,然看不见,但他知道,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白居易在第二首诗《寒闺夜》中说: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他想象着湘灵独自之人在寒冷的闺房之中独自就寝,难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灭的灯火,与之形影相伴。白居易在第三首《长相思》写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从这三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后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之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然而,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长相思》是一首想象自己离开后,湘灵思念之痛的诗:郎君呀,我对你的思念,冬去春又生。漫长的夜晚,我该如何成眠?这肝肠寸断般的思念,直折磨人容颜憔悴,死去活来。我是一棵藤萝草,郎君呀,你是一棵顶天立地的苍松,我多想倚靠在你的身边。人们都说,只要许下心愿,上天就会帮你完成的。只要能跟着你,我愿做一只温驯的小羊,陪你到老到死也心甘。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到符离住了近10个月。他向母亲恳切地要求和湘灵结婚,遭到母亲拒绝。门不当户不对,官宦之家怎能娶平民的女儿呢?母亲的态度是坚决的。无奈之下,白居易非常痛苦地离开了家,离开了符离。当时,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写了题为《生离别》的诗: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自发!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其中“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人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四句,则反映了他和湘灵对婚姻的绝望情绪。





贞元二十年,33岁的白居易在京城长安做校书郎,需迁家到长安,他再一次苦苦请求母亲答应他和湘灵结婚,也再次遭到母亲的拒绝。不仅如此,在举家迁离的时候,都不让他和湘灵见面。在之后的8年里,都没允许他俩见面,并且不许他提到湘灵。

白居易也以不跟他人结婚相抗议,这之后写了三首思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白居易在《冬至夜怀湘灵》中写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白居易在《感秋寄远》写道: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无情的秋风正猛,眼看着心爱的人一天天地憔悴,怎的不让人心急如焚。结婚的佳期成了泡影,美好的年华到头来等待的是一场空。白居易在《寄远》写道: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想忘忘不了,想去找不到理由,身上长不出翅膀,白发长满了头,爬上最高楼,暮色无边,两眼茫茫。真真是活活地受煎熬啊!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跟同僚杨如士的妹妹结了婚。但他一直到元和七年40岁的时候还写诗思念湘灵,有《夜雨》《感镜》等。白居易在《夜雨》中写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已到中年的白居易对湘灵仍是刻骨铭心的思念,思念的滋味是望眼欲穿,是肝肠寸断,是独自咀嚼孤苦。白居易在《感镜》写道: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睹物思人,分外伤悲。没有了湘灵,秋波里没有了临水照影的芙蓉,生命里还有什么欢乐?从身体到心灵今生就憔悴下去了,不想收拾,也无法收拾。元和十年,白居易44岁时,蒙冤被贬到江州(今九江市)任司马,这是一个闲职,甚至就是被软禁。在赴江州的途中,白居易和夫人遇到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当即与湘灵抱头痛哭,并写下了《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当年的相爱,形影不离,怎想到落入如今的境地?命运啊,为何要这般捉弄人?白居易还有杨夫人的陪伴,爱抚,可40岁的湘灵呢,把一颗心早已交给了她的乐天哥哥,从此这个世界就与她无关了。元和十一年的春天,白居易晾晒衣物,忽然看到了那双鞋,和湘灵相处的往事一一袭上心头,思绪翻腾,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了《感情》一诗: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45岁的白居易拿着这双鞋子,摩挲不已,睹物怀人,只有无限的悲伤。一双鞋子能紧紧相连,而人却是劳燕分飞。再8年后,白居易从杭州刺史任上去职回京途中,去符离探望湘灵,那个当年的邻家女孩已经不知去向了。白居易长达35年恋爱悲剧就这样的结束了。

如今,每每读着白居易的这些诗歌,感受着白居易与湘灵的凄美故事,总会令人痛到无法呼吸。历史上,从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伯和祝英台,到白居易和湘灵,再到陆游和唐婉……前两个故事里是生人作死别,生前不能常相伴,死后化鸟作双飞;后两个故事里是生人的分离,唐婉和陆游沈园一见后不久就抑郁而死,而湘灵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生最痛苦的也就是这生离死别了!昨日爱之痛楚是今天的警鉴:人们啊,当一份爱情来临时,请一定要用心呵护啊!千万别棒打鸳鸯!

那个名唤湘灵的女子,是白居易一生难以释怀的殇
播报文章






少读红楼
关注


2022-06-12 20:52来自安徽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赠内》

诗人白居易为新婚妻子杨氏写的这几句诗,沉稳真挚,然似乎少了些柔情蜜意。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

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晚年蓄养的两个侍妾。樊素擅长歌唱,小蛮精于舞蹈,皆是有才艺的貌美女子。白居易赞美二人的诗句又有轻佻俗艳之嫌。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夜雨》

只有在这样的诗句里,才能让人读出诗人白居易的一往情深。这场跨越35年的苦恋,诗人为他放不下的初恋,写了很多诗句。每一个字里,都安放着他无处可寄的真情。

这个女子,名唤湘灵。



广告
湖北恩施旅游攻略:体验恩施的别样风情与美食×

782年,因家乡战乱蔓延,11岁的白居易,和母亲迁至父亲的任职地徐州符离。在这里,白居易初识湘灵,一个小他4岁的邻家小女孩。湘灵人如其名,灵秀姣美。

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是彼此童年最好的小伙伴。

白居易和湘灵,在嬉戏打闹中一起慢慢长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冬天的第一枚雪花飘落时,也许是夏日的第一缕凉风拂面时,不知不觉间,两个人彼此相爱。世上最甜美的爱情莫过于此。

15岁的湘灵,是白居易诗里的邻家女孩。她是凡间的嫦娥,田野的清荷,美若仙子,雅如芙蓉。教鹦鹉学话时活泼俏丽,绣房窗下做女红时娴静温柔。

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邻女》

你在我眼里是最美,少年白居易对湘灵的爱,热情直白。相爱的人,眼睛里只有彼此。年轻的少男少女,以为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可以厮守一生。

十六岁就能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才卓异的白居易,2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期冀他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798年,27岁的白居易,为了家族和自己的梦想,离开符离投奔江南的叔父。青年白居易奔赴他乡,一路行走,一路思念邻家小妹湘灵,写下诗作《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23岁的恋人湘灵,是秀媚的藤蔓。白居易希望,自己是一棵松,伟岸高挺,给柔如藤的湘灵一世倚靠。他又有隐隐的担忧,怕外来的阻力,不能让自己和恋人相依相伴。

他希望天随人愿。更希望,和心爱的姑娘,长相厮守,永远不分开。像山林里的兽,比肩而行,脚印挨着脚印,转头便嗅到彼此的气息。像深山里的树,一同生长,枝叶缠绕枝叶,风吹即听见对方的笑语。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长相思》

800年初,29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回符离后,恳请母亲同意他和湘灵的婚事。白母从来都没有相中湘灵,无论她有多么美丽善良,聪慧可爱。

她怎能允许自己才华横溢,官家子弟出身的儿子,娶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村姑。况白居易如今已是功名在望,前程一路锦绣。白母理想中的儿媳,是一个出身高贵的女子。

804年秋,33岁的白居易任长安校书郎,将迁居符离至长安。白居易苦苦请求母亲,让他带上湘灵,和她成亲,一起去长安。白母依是断然拒绝,且不许两人会面。

母亲的决绝,使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像一叶被抽了桨的小舟,无处靠岸,无望漂流,不知希望在哪里,何处又是尽头。



广告
阳朔旅游攻略游记值得一看的攻略.×

没有人知道,符离的湘灵流了多少泪,爱人将走,见也不能见,连挥手送别都是奢望。只知道,别后白居易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

相爱的人以后难以相见,冬至的夜晚寒冷漫长,想起远在符离的那个她,恐也是辗转反侧,天寒难成眠,思念着京都长安的校书郎。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

公元806年,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让他名满天下,才满天下。可就算赢得了世界,和心爱的人依旧遥遥相望,苦苦相思,白居易,如何能幸福快乐?《长恨歌》里,他写着别人的故事,在爱恨离愁里,抒写着自己的悲伤绝望。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拗不过母亲的以死相逼,808年,37岁的白居易,成亲了。妻子是同僚杨汝士的妹妹,出身高贵,温柔贤淑。这是白母心仪的儿媳,然杨氏,走不进白居易的心。她亦是苦命无辜的女子。




812年,已为人夫的白居易,依然放不下对湘灵的思念,写了《夜雨》、《感镜》。

她是他难以忘却的那个人,那段有缘无分的情,是他胸中无法消散的块垒。每天都远望符离的方向,每天都想着心中的那个她。怕是只有佛法,才能平静自己的痴心!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夜雨》

815年,44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遇到漂泊流离的湘灵父女,湘灵已40岁,仍是小姑独处。

他为她守了37年,她为他守了40年,他的妻子,守着一个心里住着别人的丈夫。是谁负了谁?这都是命运的捉弄。



广告
仙境恩施,去恩施旅游前,先带上这篇实用攻略×

爱的人,身边已有了“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的妻子。也许那一刻,湘灵放下了,背负25年的深情。这份情太累太重,从清丽若仙的15岁少女,到旧容难再的40岁女子,相思催人老,湘灵该放下了。

人已中年的两个人,见了无限感伤,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惟有以相拥流泪,作最后的告别。

我梳白发添新恨,
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
少年离别老相逢。
——《逢旧

816年,白居易已45岁。庭院里晒衣物,发现湘灵曾经送给自己的一双绣鞋。这是爱的信物,见到它,如见到那个秀美的邻家小妹。

锦缎绣鞋,在岁月里失去了往日的精致鲜亮,颜色黯淡,所绣的花草也不再雅致动人。这是旧情唯一的念想,千里万里也要带上,怎么舍得丢弃它?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感情》

824年,53岁的白居易路过符离,找寻湘灵,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湘灵无了踪影。

那个曾经让他魂牵梦萦,无夕不思量的女子,许是云游,许是出家,许是,已不在人世……

作者:童话。北方女子。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7: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长恨为歌哭湘灵——白居易与湘灵那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
播报文章




伍毖剖析科技
关注


2021-04-12 08:25





青梅竹马

那一年,白居易11岁,父亲白季庚为躲避徐州战乱,把家眷送往宿州符离(今属安徽宿州市)安居。在这里,少年白居易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湘灵。

这一年,湘灵7岁,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对邻旁搬来的这户人家中的这位少年哥哥充满了好奇,听大人说,这一家特别有学问,这位大哥哥是不是也很有学问呢?

湘灵的父亲精通音律,耳濡目染之下,幼小的湘灵也会用童真的嗓音唱一些动听的歌曲。

某一天,白居易被湘灵的歌声所吸引,两个懵懂少年便这样相识了,开始了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快乐时光。


广告
湖北恩施旅游自由行攻略,打开你的恩施之旅×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世敦儒业”的小官宦家庭,自幼学文识字“敏悟绝人”,他便每天教湘灵读书识字,而湘灵则在闲暇之余为她的“居易哥哥”留下一串串动人的歌声。

初别
这样快乐的日子大约过了一年的时光,某一天,白居易家收到叔父白季康的书信,而突然搬家离开,走得匆忙,白居易都没来得及和湘灵告别。

小湘灵听到“居易哥哥”不辞而别的消息后,不禁大哭起来,父亲劝了半天才停了下来,但幼小的心里还期待着与“居易哥哥”的再次相见。

白居易离开符离后不久,湘灵的父亲患了重病,家里支柱倒下,失去了经济来源,湘灵小小年纪便开始为了生计而奔波,她一个小女孩,手不能挑,肩不能抗,只有走上街头,以卖唱挣些薄银贴补家用。





白居易虽然离开了湘灵,但他少年时期接触最深的女子便是湘灵,她那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

白居易16岁的时候,初到京城长安,便凭借一首小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名动京城。

远在符离的小湘灵也得到“居易哥哥”在京城扬名的消息,不禁暗自欣喜,因为,多年前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还曾手把手教自己写字呢。

有时候真的是造化弄人,若是他们不再相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令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了。

重逢
白居易19岁的时候,又回到了符离居住,一个是少年才子,一个是窈窕淑女,再次重逢令两人激动不已,情窦初开之下,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挥笔为15岁的湘灵写下了第一首情诗: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然而,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白母陈氏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歌女有纠葛,她劝说白居易不要和湘灵来往,白居易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却仍暗自找借口去酒楼与湘灵私会。


广告
阳朔旅游探秘:你不知道的经典游记攻略!×



不料,有一次白居易以出去和某朋友喝酒的借口与湘灵约会,却被该朋友找上门而穿帮,白母盛怒之下,大大责备了白居易一番。

湘灵父亲也知道“门当户对”,官宦世家的白家是不会接纳自己女儿的,也劝说湘灵放弃白居易,但湘灵的态度却很坚决,她对父亲说:“湘灵已和居易哥哥私定终身,此生绝不会再嫁他人的,居易哥哥也答应过我,一定会以妻子之礼迎我入门的。”

再别
正当白居易和湘灵两人面对各自家庭的考验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父亲白季庚病重!

白居易一家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父亲任职的襄阳,离别之时,白居易多么想和湘灵道别,无奈母亲大人在旁,只好狠下心,再次与湘灵不辞而别。

在襄阳的路上,白居易一面担心父亲的病情,一面思念湘灵,当到达襄阳后,看到父亲的病情有所缓和,他对湘灵的思念就更重了,在此时,白居易又挥笔写下了两首思念湘灵的诗:

《昼卧》

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

谁知尽日卧,非病亦非眠。

《夜坐》

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

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

贞元十年(794年),白父白季庚在与病魔斗争了半年后终于病逝了,消息传到符离,湘灵也很伤心,她也期待“居易哥哥”能早点回来。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
没多久,白居易一家再次搬回符离,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为父守孝生涯。白母也许是因为丈夫去世,也许是因为白家陷入经济困境,忙于操持家务,而忽略了白居易与湘灵的相处。

在这期间,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彼此都到了“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的地步。

三年守孝期满,白居易决定参加科举,以考取功名,白母看到儿子这样有志气,当然非常开心,但没料到白居易却趁机提出要迎娶湘灵。

门户之见颇深的白母大怒,生气地说:“你读了那么多的圣贤书都到哪里去了?竟然与一个歌女私定终身,真是不知羞耻,我早就说过,我是决不同意自己的儿子娶一个歌女的,你就死了这份心吧!”

母命难违,白居易异常苦闷。白母也加强了对白居易的看守,只准他闭门读书,不准他再出去找湘灵约会。





而湘灵也得到了白母不同意的消息,她早就知道自己一个出身低微的乡野女子,想要和白居易在一起不容易,也是苦闷不已。

湘灵的父亲见此情景,不愿女儿再这样蹉跎下去,便也起了带湘灵离开符离,四海为家,以断女儿这不切实际的念头。

湘灵苦苦要求父亲让自己再见居易哥哥一面,白居易在弟弟白行简的帮助下,也逃了出来和湘灵相见。

两人泪眼涟涟,湘灵知道,白居易不久也要离开符离,两人想见一面太难了,她拿出自己用的一面铜镜说:“居易哥哥,此次一见,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日后你若想我了,就看看这面镜子。”

白居易也回答:“湘灵,你放心,我若此次中举,必回来迎你为妻。”

湘灵闻听此言,激动地说:“好,我就等着将来的大进士,回来娶我为妻,只怕你母亲还是不同意!”

白居易忙说:“我母亲是怕耽误我的读书,等我这次中举,回来再和母亲好好谈谈,母亲见我事业有成,一定会妥协的。”

湘灵听罢,含情脉脉地对白居易说:“居易哥哥,我此生非你不嫁!若有一天,你不要湘灵了,湘灵便出家为尼,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白居易也放言:“居易哥哥也非你不娶,如果母亲还不答应的话,我就终身不娶!”

情到浓时,相恋的人往往会说出这样动人的情话来,可叹的是,湘灵一语成谶,苦苦等待了白居易多年无果后,果然出家为尼!


广告
精选!恩施旅游经典路线,深度体验风土人情×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之后,白居易离开符离,在去江南的路上,他对湘灵的思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写下了下面这两首诗,来表达对湘灵的相思之苦。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等白居易到了叔父白季康所属的宣州,一举中第,获得了去长安考进士的资格后,他开心极了,急切地想把自己的喜悦分享给湘灵,便写下这首五言长诗,寄给了远在符离的湘灵: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同样饱受相思之苦的湘灵,收到白居易的书信后,欣喜若狂,尤其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令她前所未有的感到踏实与满足。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的白居易果然进士及第,他再次恳切向母亲提出与湘灵结婚,然而,白母正得意自己的儿子事业有成,想着要他光宗耀祖呢,哪里还能容得下娶一个歌女进白家的大门?

白母死也不答应白居易的请求,甚至一度昏厥过去,白居易见母亲宁死也不答应自己娶湘灵,伤心而绝望,简直是心如刀割。

在母亲的相逼之下,孝顺的白居易再次妥协了,他痛苦难忍,失魂落魄地回到书房,写下了这首让人读罢感慨不已的诗歌:

《生离别》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因母亲大人的阻拦,与相恋多年的青梅竹马不能成亲,“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令还不到30岁的白居易生出许多白发,这让人多么的无奈和惆怅啊!





贞元二十年(804)秋,白居易被授予校书郎,同年,湘灵的父亲去世,湘灵彻底成为孤女,在父亲临死前,他希望湘灵放弃白居易,早点嫁人,以免孤苦一人,然而,湘灵死守着与白居易的承诺,不肯答应父亲,导致父亲含恨而终。

在京城的白居易得知湘灵家里的变故后,恨不能马上飞到湘灵身边,陪伴她度过丧父的打击,但一想到母亲的以死相逼,便又犹豫起来,他无奈之下,又写了一首诗:

《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白居易终究没有勇气去捅开封建礼法的迷雾,只能选择了“潜离和暗别”,这首《潜别离》便是表达了他对这段感情的无奈和喟叹。

湘灵在父亲死后,彻底地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虽然也有良人求娶,但都被湘灵拒绝了,她一直痴痴地等待白居易来娶自己。


广告
仙境恩施,去恩施旅游前,先带上这篇实用攻略×



白居易在京城作为名声鹊起的大诗人,也不乏有达官贵人前来说媒,白母也一直热心地给白居易介绍,但白居易却一直不答应。这期间,白居易又写下多首诗歌来怀念湘灵: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居易哥哥结婚了,新娘不是我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已经37岁了,他看到已经老去的母亲,最后的愿望不过是看自己能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子为妻,他怎么能让养育自己多年的老母亲含恨而终呢?

这一年,白居易的好友、京兆尹杨虞卿邀白居易到家做客,席间,两人畅所欲言,杨虞卿也知道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波折,但他也仅仅是同情,因为他和白母的思想一样,此时的白居易事业如日中天,如何能娶一个歌女作为妻子?

杨虞卿想起自己的妹妹特别仰慕白居易,便介绍妹妹与白居易认识,并提出白兄若有意,便娶舍妹为妻的要求。

白居易想到,母亲一直不肯答应自己娶湘灵,而自己早晚都得娶一个女子为妻,罢了罢了,就娶杨虞卿的妹妹吧,杨家这样的家世,母亲大人肯定非常满意。





就这样,白居易结婚了,新娘是京兆尹的妹妹,当消息传来,湘灵如遭雷击,自己的居易哥哥终究还是娶了别的女子,负了自己啊!

屈指算来,居易哥哥和自己相识26年,彼此也恪守了26年,虽然在这漫长的26年中,两人聚少离多,但却彼此坚守,直到今日,37岁的居易哥哥成婚,而新娘不是我!

34岁的湘灵彻夜未眠,天亮之后,便只身离开了符离,此后多年,白居易再也没有湘灵的音信。

湘灵妹妹婚否?不曾
妻子杨氏虽然也是出身名门,但却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没什么才艺,无法和白居易在一起琴瑟相和,但也和白居易患难与共,随着白居易仕途的起起伏伏,相伴终身。

但是,白居易与杨氏有的只是亲情,绝对没有爱情!这一点,从他流连于歌楼,并把樊素和小蛮两个歌姬带回府中就可以看出来。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去江州的途中,白居易和夫人女儿一同乘车,恰巧遇见了怀抱琵琶的湘灵!

白居易跳下马车,跌跌撞撞地奔到湘灵面前,喊出一句湘灵后,却看到湘灵正看自己身后,他回头看到妻子杨氏对他微微一笑,抱着孩子又进了马车。


广告
暑期去哪里旅游好?内蒙古大型深度游玩攻略分享×



白居易问湘灵近年来可好,然后又说了一声对不起,湘灵纵有千言万语,甚至是想质问昔日的居易哥哥为何会弃约,但却也说不出声来,两人只有相对无言,默默流泪不已。

良久,湘灵转身而去,白居易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你可曾嫁人?”

湘灵轻轻地回答:“不曾!”

身后的白居易听罢痛彻心扉,自己辜负了心中最爱的人儿啊!

此次分别,白居易与湘灵终身再未谋面,当晚,白居易又写下了两首诗,来悼念他们这段感天动地,最后却无疾而终的爱情:

《逢旧》 其一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逢旧》 其二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湘灵绝笔
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调回京城,在回去的路上,他途径故地——符离,站在自己曾经住过的老宅,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禁黯然神伤。

白居易不敢想象湘灵一个弱女子是怎样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中生存下来的,亦不敢想象,那样一个轻盈女子是怎样恪守承诺,青丝变成白发的。

江州一别,又有十年,不知道湘灵是生是死,是否还信守着非君不嫁的誓言。





白居易在老院也是辗转反侧,彻夜不眠。第二天,他派人到处打听湘灵的下落,却被告知,自湘灵父亲死后,湘灵再也未曾回过符离。

白居易百感交集,在离开符离之时,却有一个小孩童,给他带来了一封信,白居易打开信一看,顿时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不错,这是湘灵留给他的绝笔信,亦是绝情信:

“白大人亲启:

湘灵早已皈依佛门多年,不问世事,如今听闻白大人寻访,知是大人对前尘往事未曾释怀,故修书一封,以解大人愁绪。

初,湘灵曾践言,若不嫁君,必出家为尼。不曾想,竟然一语成谶。君不曾娶我,我亦无福嫁君。或,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我与君本是有缘无分。

湘灵一生,四海漂泊,前半生为情所困,痴痴等候,终是青丝成白雪。如今,青灯古佛,恍然明白,情之一字,最是伤人,千般誓言不过徒增烦恼。

既然无缘与君成双,便不应强求。君已有夫人,其贤可知,只愿君能与佳人,举案齐眉 ,前尘往事,万务记挂。

君阅此信,应知湘灵万事皆安,与君绝别,此生不见。

——湘灵绝笔”

白居易没想到,湘灵竟然真的出家为尼,皈依佛门,想到自己当初的誓言,又想到自己的辜负,他只觉得万念俱灰,他与湘灵的缘分,就此断绝了!

世人皆知白居易有两首千古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殊不知,《长恨歌》中的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琵琶行》中的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又何尝不是在倾诉他与湘灵的千古爱情绝唱呢?

本文参考自:《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27 , Processed in 0.0699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