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7: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王熙凤和贾探春的一生,曹雪芹用三个字概括
少读红楼 2020-02-11   |  21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一直没写过红楼梦人物的对比,今天尝试写一下红楼梦里命运极为相似的两个人物:王熙凤和贾探春。

  

一定有人疑惑:王熙凤和贾探春的命运明明不一样,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比较?虽然两个人的结局大为不同,一个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个是“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但两个人在贾府败落前所面临的局面和经历的人生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再来看王熙凤和贾探春判词的前两句,王熙凤的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而探春的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仔细对比两人判词,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她们的判词里有三个字是相同的,即“末世”和“才”,而这三个字,恰恰点明了凤姐和探春所具备的才干和生存的环境。

  

这也正是曹公的高明之处,三个字把贾府最有能力和才干,最可能挽救贾府的两个女子的命运现状写了出来。毫无疑问,王熙凤和贾探春是贾府之中最有管理大才的两个女子。

  

王熙凤的才干是贾府之人看在眼里的,周瑞家的曾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由此可知,王熙凤虽然年纪轻,但能力却是不容小觑的,也因此,她能够被贾母、王夫人等人看重,并成为荣国府实际上的大管家,管理着荣国府的迎来送往,月例年例银子发放等大小事务。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曾说:“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为什么告诉别人不中用?因为在秦可卿眼中,整个贾府,此时也许只有王熙凤能够力挽狂澜,在贾府败落前可以想办法延缓败落或早作打算,所以她又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秦可卿一句话,直接把贾府男人骂得一无是处,而又托出了王熙凤精明能干,正是因为王熙凤的管家才干,秦可卿才选中了她,目的就是要王熙凤为贾府早作筹划,“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也许贾府最后还不至于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至少还有会有些田产,子孙也不至于流散。

  

王熙凤有这个能力吗?当然是有的!在之后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她的治家理家的才干展露无遗,贾珍也说:“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我想了这几日,除了大妹妹再无人了。”

  

贾珍这话固然是为了让王熙凤去宁府管事,而故意夸大,但却也是事实,在宁荣两府之中的太太奶奶中,除了王熙凤,还真找不出可以管理偌大一份家业和差事的人来,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等人,就管理才干来说,都远不及王熙凤,而王熙凤也不负众望,最后把这份差事完成的非常漂亮。

  

她还没去宁府,就已经列出了宁府存在的五大问题,由此可知,王熙凤是个非常精明干练的大管家,这是王熙凤的才,但因为有末世两个字的限制,王熙凤的这种大才,却只能发挥在走向末世和衰落的贾府之中,因此,纵然她生有大才,但却因为处于末世,最终自己和贾都并没有好的结局。

  

王熙凤不仅“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以至于换来最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结局。她最终离开贾府成了薄命人,贾府这座百年基业也寿终正寝。

  

  

同样的,探春之才也受到了末世的“诅咒”,探春跟王熙凤最根本的区别有两点,其一探春是未出阁的姑娘,她对于荣国府的管理,是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未能持久,属于暂时性的管理,但这已足以看出探春的大才。其二探春庶出的身份,时时都在刺痛她的自尊,尤其赵姨娘母子的存在,对于探春展露自己的才干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探春理家一回,是探春管家才能的集中提现,曹雪芹先生拟定的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个“敏”字写出了探春的聪敏,“兴利除弊”则概括了探春理家时的决心和勇气,她是敢于去反对一切不合理的规则,裁撤一些不合理的开支的,她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是心中有大丘壑的女子。

  

当探春首先以身作则,按照旧例给自己的亲舅舅二十两烧埋银子时,被赵姨娘折辱了一番,众人都在看笑话,但探春最终依然坚持了原则,这是做管理的第一步,向理不向亲。不仅如此,探春还有一番剖白: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可见探春的抱负之大,所以判词说她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她是个目光远大,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女子。探春的精明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破想要欺瞒幼主的刁奴,在于能够发现姑娘们脂粉开支的漏洞并及时作出调整,在于能够发现贾环贾兰等人学费中的猫腻并直接蠲了。

  

探春的勇气在于不仅能够节流,还能开源,她因为看到赖大家的园子因地制宜,种了各种花草果木,因此建议把大观园承包出去,这获得了众人的支持;她的勇气在于敢于直接拿自己的母亲开刀,严于律己,才能服人;她的勇气在于敢于直接拿王熙凤和宝玉扎筏子,这可是贾母最宠的两个人。

  

  

实际上,在这之前,另一件事已经可以看出宝钗强大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即起诗社,大观园里这么多姐妹,包括李纨在内,第一个提出起诗社的竟然是探春,是这个“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的三姑娘。她的心思总是用在最值得用的事情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贾琏的小厮兴儿曾这么评价探春: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虽然这是小厮口无遮拦的评价,却很中肯评价了探春之才,说她是一位神道,什么意思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牛人。

  

脂砚斋也曾给过探春极高的评价,元春省亲后,贾府元宵节灯谜会上,探春做了一首暗示自己命运的关于风筝的灯谜,脂砚斋批语云: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由此可见,探春也是曹公眼中有能力拯救贾府子孙的一个人,可惜的是她跟王熙凤一样生于末世,是末世之才。虽有大才,但作为闺阁女子,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探春的远嫁,已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拯救贾府了,若不是为这个,也许我们的三姑娘宁愿一头碰死,也不会这么屈从命运吧?

  

综上,我们看,王熙凤是末世之才,探春也是末世之才,但这两个人偏偏是最有能力拯救贾府的女子,结果一个哭向金陵,一个远嫁番邦,她们都离开了贾府,而此时等待贾府的,只能是子孙流散,是“各人须寻各自门”,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8: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为什么叫“探春”?了解曹雪芹的用心,才知名字起得真妙
原创2022-06-30 08:10·君笺雅侃红楼
贾家这一代的四个女儿“元迎探惜”,以元春为首,分别为迎春、探春、惜春。

贾迎春是贾赦的女儿,贾惜春是贾敬的女儿,贾探春则是贾政的女儿。

贾探春与贾元春是同父异母的姐妹,可惜不如姐命好是王夫人嫡出,探春是赵姨娘庶出的女儿。


古代大家族的女儿尽管地位比不得儿子,观念也相对开放,对女儿的教育也更用心。是以女儿大多有学名,往往与儿子相同排行。比如林黛玉之母名贾敏,就与哥哥贾赦、贾政一样排行“文”字辈。

不过贾家第四代是“玉”字辈,女儿却不从男儿,而是以“春”为名。贾雨村当初听闻还颇为诧异。

(第二回)雨村道:“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何得贾府亦乐此俗套?”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

四春之名源于贾元春,只因元春生于大年初一比较少见,因此得“春”之名。

不过元春之名可为“大年初一”的解释,其他三春则各有不同。本文要说贾探春,为何以“探”字为名?


脂砚斋对此的解释,是贾家四春“元迎探惜”对应“原应叹息”,是说她们四个女儿薄命,人生各有舛途令人一声叹息。这个解释不错。

贾元春为贵妃,结局如杨贵妃和东吴皇后潘淑一般被缢死。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孙绍祖,不到一年就被凌虐致死。

贾探春远嫁海外异国,虽然贵为王妃声镇海外,却终生不归故里不见家人。

贾惜春在家破人亡后削发出家,青灯古佛伴一生。

贾探春的“探”谐音“叹”,正是可叹之人命途多舛。这从探春庶出的身份也得以体现。

王熙凤就曾叹息贾探春命不好,没有托生在王夫人的肚子里。还说就有一些不开眼的人家挑嫡庶“不要的”。


王熙凤一语成谶,日后探春被选出远嫁异国,就因嫡庶问题被人刁难,连累了林黛玉为主被迫一同远嫁。正是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以及石呆·子逢冤失扇子,被夺去的“湘妃(林黛玉)、玉竹、麋鹿(贾探春)、棕竹”之伏笔。

林黛玉类似娥皇为主,贾探春则是女英为媵,不多赘述了。

不过贾探春之所以叫“探春”,还在于贾政给她取名为“探”,并非源于叹息,而是典出她的生日。

贾探春生于三月初三,正是上巳节。《论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魏晋时,“上巳节”除了要祓禊(fúxì)之外,还演变为皇亲贵戚,王公大臣和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曲水流觞”是上巳节最重要的节目,也就是俗称的“探春”。

“探春”有郊游、踏春、赏春之意。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女儿踏青的景象。

而且,“曲水流觞”更契合贾家贵族阳春白雪之高雅富贵,可谓是好名字,好寓意。


贾政给女儿取名探春,依据她三月初三的生日“有法可依”。但曹雪芹给贾探春命名为“探春”,除了“叹”之外还另有意思。

农历三月初三还有芍药定情之说。《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芍)药。”当时男女青年互赠芍药,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贾探春房中有一座白玉比目磬,寓意夫妻琴瑟和鸣,比翼双飞。通过娇杏和贾雨村的感情影射贾探春日后遇到好姻缘,夫妻恩爱和美。这源于“探春”之名。

“探”还有“勇敢”和“承担”之意,正是贾探春的性格。

贾探春协理荣国府改革大观园,勇于走王熙凤不敢之改革举措,向旧的腐朽制度开刀,并勇于承担责任。

抄检大观园时更是一力承担,坚决不允许抄检她的丫头们。

如此领导敢于为下属做主,正是贾探春的领袖气度和胸怀。


她掌掴挑事的王善保家的,不惧邢夫人的权威,可谓嫉恶如仇。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志向不在贾家,而在外面的世界。

(第五十五回)贾探春:“……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探春有志远方闯一番事业,是贾家所有男儿所不具备,才是她名“探”的真义。

虽然贾探春生而薄命,与林黛玉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更薄命。林黛玉很快相思而死、泪尽而亡,留下探春一人孤悬海外,孤苦无依。

但根据第四十回贾探春房中之陈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可知贾探春否极泰来,余生辉煌。

鼎为社稷传承之器,娇杏母凭子贵被扶正影射贾探春也是生下王子,获得国王宠爱被扶正为王妃。日后儿子更是继承了王位。探春与国王夫妻感情和合,“白玉比目磬”则是伏笔。“大观和紫檀”代表皇家尊贵气派。佛手代表福寿,数十个“娇黄玲珑”则代表皇家尊贵数十年。

以上细节伏笔,都能证明贾探春远嫁之后的辉煌人生。虽然困居海外水国,就如薛宝琴所述西海沿子真真国美人诗所描述的生活。但同样,贾探春的人生细节更为精彩。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之二《交趾怀古》,谜底是西洋钟,就是贾探春的海外人生写照。。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贾探春做王妃,当太后,像马援那样声震海外,又像张良那样足智多谋。墙里开花墙外香,岂非不负“探春”之名。

贾探春在海外“探”出一个专属于她的“桃花源”。可谓勇闯天涯之《红楼梦》女儿当自强了!

综上,贾探春之“探”实至名归,寓意丰富!正适合她之为人。

以上观点仅依据《红楼梦》80回本解读。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8: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容秋花的诗词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2个回答#合辑# 机票是越早买越便宜吗?
roger_6
推荐于2017-12-1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古今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有的吟其色,有的赞其姿,有的歌以咏志,有的借景抒怀,美不胜收。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 据载,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那其中《和郭主簿》一首中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菊迷陶渊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白衣送酒 ”。陶渊明每日每夜都劳作于山间野地,他用斧头斩去杂草,斩去心中万般苦闷,这才惊觉,自己原本是南山的儿子,菊花的朋友。他耳不闻是非,于是省气;口不评是非,于是省心。这才有了《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菊花名称的由来】 历代人们爱菊赏菊,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美,更喜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菊花名称的由来。 《礼记·月令》篇中这样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 “菊”字,在古代是作“穷”字讲,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菊”字也写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像抱着一个团儿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花瓣紧凑团结一气的特点,所以叫作“菊”。 知道菊花名称的由来后,我们再回到赏菊品文中来,自从陶渊明对菊花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之后,历代文人便对菊花的高风亮节、高尚情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誉。光是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就可欣赏到10多首吟咏之作。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吟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三首吟菊诗是园中姐妹吟菊诗之冠,而“魁夺菊花诗”这一首更是三首之冠。“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花美,人美,景美,情美,构思巧妙,合诸美于句中。“满纸自怜题素愿”,写出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又将同菊花关系最深的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的高洁品格显示出来。 【从菊花诗看“红楼女子”】 将女人比作花是自然的事,但若将女人与菊花对上号,可就不一般。自古菊的疏野淡泊、独标傲世、顽强清高多与陶渊明、李白、屈原、黄巢等豁达豪迈、铮铮傲世的一类人士所托,而曹雪芹笔下的红楼女子,却也纷纷访菊、问菊、忆菊甚至恋菊,寄托各自不同的思想,史湘云伴菊而欢,理想如月光下的菊影移动模糊、虚幻、随遇而安,林黛玉怀秋心作菊梦,与菊同洁同傲同坚。贾探春精明严谨,又常故作豁达之菊习。薛宝钗在菊的陶染下一反雍容娴雅、稳重和平的淑女风度,憨情菊思,凄伤戚戚。 菊的无论某一方面与红楼有所牵连便预示着红楼女子将有怎样的人生际遇,或悲或喜已不在话下。红楼女子尤其类菊的一点便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她们的聪颖不凡的才学及鲜明的个性都对封建礼教世俗发起了抗争,虽奏不出铿锵鼓声,但她们的抗争却也是历史的发展进步所不可欠缺的。 菊是花中君子之一,红楼女子与菊同行为友,她们的婉约、傲强、美好更添女性诗章的耀眼流金。 欣赏完了前面两首菊诗,我们来细细品味黄巢的《题菊花》,却又别有一番风味。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1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百度网友3afb220
2018-06-28 · TA获得超过758个赞
关注
1.清·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2.唐·白居易 《秋蝶》

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
花低蝶新小,飞戏丛西东。
日暮凉风来,纷纷花落丛。
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
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
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

3.唐·皇甫曾 《玉山岭上作》

悠悠驱匹马,征路上连冈。
晚翠深云窦,寒台净石梁。
秋花偏似雪,枫叶不禁霜。
愁见前程远,空郊下夕阳。

4.唐·韩偓《山驿》

参差西北数行雁,寥落东方几片云。
叠石小松张水部,暗山寒雨李将军。
秋花粉黛宜无味,独鸟笙簧称静闻。
潇洒襟怀遗世虑,驿楼红叶自纷纷。

5.唐·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8: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曹雪芹&陶渊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曹雪芹:陶渊明的一个异代知音
2021-01-04 21:05
曹雪芹:陶渊明的一个异代知音

原创与心幽欢2021-01-04 21:05:05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初年。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乱世,是一个黑暗的,腐朽的时代。是一个大家都赤裸裸地追求名利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开始具有独立地位的时代。而陶渊明则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文学家之一。

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因为那个时代是一个崇尚华美文风的时代,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风格平淡,因此,陶渊明的作品就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再加上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于田园,他在生前几乎不存在什么影响力。甚至可以说,陶渊明生前很贫穷。可是,陶渊明却在后世成为了士大夫的一个精神标杆,他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尤其是那些在仕途上遭受打击的人,更是能够从陶渊明的作品里找到精神共鸣。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都是陶渊明的崇拜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十分欣赏陶渊明。他欣赏陶渊明安贫守拙的高尚人格,也欣赏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也欣赏陶渊明不随波逐流,不和官场同流合污的气节,更加欣赏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有十二首菊花诗。这十二首诗里有好几首都和陶渊明有关。林黛玉的《咏菊》里有“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在这里,林黛玉以干脆而高昂的口吻赞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她的《问菊》里有“问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样的诗让人想起陶渊明《饮酒》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黛玉的《菊梦》里有“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更是将陶渊明和庄子相提并论,赞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林黛玉是最有资格歌颂陶渊明的,因为她和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性格有棱有角。林黛玉是大观园里的一个另类,她性格清高狷介,与众不同。可以说,林黛玉的精神气质决定了她是《红楼梦》里最能体会陶渊明诗歌韵味的人了。因此,她在教导香菱学诗的时候也推荐香菱看陶渊明的诗,当香菱赞美王维的“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的时候,林黛玉就告诉香菱这句诗是套了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而且,林黛玉还觉得,陶渊明的用词更加淡而现成。可见,林黛玉十分认可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不光是林黛玉,史湘云的《供菊》里也有“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这也是赞美陶渊明这类人的精气神。贾探春在《簪菊》里就写到“彭泽先生是酒狂”,陶渊明当过彭泽县令,而且性好酒德。因此,贾探春的这句诗非常能够体现陶渊明的名士风流。曹雪芹本人也是一个嗜酒狂放的人。曹雪芹的好友爱新觉罗%uB7敦敏的《赠芹圃》里就有“卖画钱来付酒家”一句,爱新觉罗%uB7敦诚的诗《赠曹芹圃》里也有“举家食粥酒常赊”一句。可见,曹雪芹和陶渊明一样爱酒。不同的是,曹雪芹喝酒是借酒浇愁,而陶渊明喝酒更多的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陶渊明读书的态度是“不求甚解”。贾宝玉读书也是一样,贾宝玉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自娱自乐,提升自我性灵。这一点,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所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陶渊明的这种读书态度虽然显得不够严谨细致,但是却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态度。因为,这样,读书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而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著名的《红楼梦》评点家二知道人曾经指出,《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类似之处。我觉得,这个看法很有启发性。余时英老先生也指出,大观园是《红楼梦》里的一个乌托邦世界。的确,大观园是曹雪芹为贾宝玉和众多姐妹们营造的一个富有诗意的园林,他们可以在里面过着自在且风雅的生活。而大观园也和桃花源一样,是一个可以让人暂时逃避世俗纷纷扰扰的地方。林黛玉就觉得,大观园里的水是干净的,可是流到外面就不好了。可见,大观园是林黛玉心中的一块净土。可惜的是,这块净土最终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世俗的尘埃。正像是《桃花源记》的结尾一样,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在《桃花源记》里,发现桃花源的是一个渔翁,而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就被林黛玉戏称为渔翁过。可见,大观园的确和桃花源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曹雪芹是一个具有石头一般傲骨的人,爱新觉罗%uB7敦诚在《题芹圃画石诗》里赞美曹雪芹是“傲骨如君世已奇”。而陶渊明的清风傲骨更是让后人敬仰不已。可以说,曹雪芹也是陶渊明的一个异代知音。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8: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咏菊花诗词精选八十首
温泉源春图书馆 2016-01-03   |  155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历代咏菊花诗词精选八十首  
farley   收藏于 : 2014-11-17 11:29     完全公开     被转藏 : 1         原文来源   Post IP : 180.153.225.*      转藏到我的文章库举报
历代咏菊花诗词精选八十首  


古今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有的吟其色,有的赞其姿,有的歌以咏志,有的借景抒怀,美不胜收。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

据载,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菊迷陶渊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白衣送酒 ”。陶渊明每日每夜都劳作于山间野地,他用斧头斩去杂草,斩去心中万般苦闷,这才惊觉,自己原本是南山的儿子,菊花的朋友。他耳不闻是非,于是省气;口不评是非,于是省心。这才有了《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菊花名称的由来】

历代人们爱菊赏菊,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美,更喜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菊花名称的由来。

《礼记·月令》篇中这样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 “菊”字,在古代是作“穷”字讲,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菊”字也写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像抱着一个团儿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花瓣紧凑团结一气的特点,所以叫作“菊”。

知道菊花名称的由来后,我们再回到赏菊品文中来,自从陶渊明对菊花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之后,历代文人便对菊花的高风亮节、高尚情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誉。光是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就可欣赏到10多首吟咏之作。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吟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三首吟菊诗是园中姐妹吟菊诗之冠,而“魁夺菊花诗”这一首更是三首之冠。“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花美,人美,景美,情美,构思巧妙,合诸美于句中。“满纸自怜题素愿”,写出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又将同菊花关系最深的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的高洁品格显示出来。

【从菊花诗看“红楼女子”】

将女人比作花是自然的事,但若将女人与菊花对上号,可就不一般。自古菊的疏野淡泊、独标傲世、顽强清高多与陶渊明、李白、屈原、黄巢等豁达豪迈、铮铮傲世的一类人士所托,而曹雪芹笔下的红楼女子,却也纷纷访菊、问菊、忆菊甚至恋菊,寄托各自不同的思想,史湘云伴菊而欢,理想如月光下的菊影移动模糊、虚幻、随遇而安,林黛玉怀秋心作菊梦,与菊同洁同傲同坚。贾探春精明严谨,又常故作豁达之菊习。薛宝钗在菊的陶染下一反雍容娴雅、稳重和平的淑女风度,憨情菊思,凄伤戚戚。

菊的无论某一方面与红楼有所牵连便预示着红楼女子将有怎样的人生际遇,或悲或喜已不在话下。红楼女子尤其类菊的一点便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她们的聪颖不凡的才学及鲜明的个性都对封建礼教世俗发起了抗争,虽奏不出铿锵鼓声,但她们的抗争却也是历史的发展进步所不可欠缺的。
菊是花中君子之一,红楼女子与菊同行为友,她们的婉约、傲强、美好更添女性诗章的耀眼流金。


问菊   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种菊 曹雪芹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酌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薛宝钗(蘅芜君)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薛宝钗(蘅芜君)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贾宝玉(怡红公子)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史湘云(枕霞旧友)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史湘云(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史湘云(枕霞旧友)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林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林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林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贾探春(蕉下客)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贾探春(蕉下客)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东晋·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其中两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东晋 袁崧 菊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白居易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白居易《重阳夕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 黄巢 咏菊(三首)
(一)
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
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
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
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
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
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
冰壶濯魄怜留白,玉骨横秋怨落红。
一瓣清寒匀瘦色,东篱夕照笑仙翁。
(三)
秋来不与百花妍,瘦尽清寒入楚天。
雨润流香茶外饮,霜裁彻骨酒中眠。
何须妩媚争如意,只教孤标任可怜。
一瓣芳心开淡薄,无边旧事上琴弦。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李白《感遇》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唐 李白 菊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想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陆龟蒙《亿白菊》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唐·孟浩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长相思.李煜(一题邓肃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唐·郑谷《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唐·李师广.菊韵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
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唐·王如亭 菊城吟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
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枝。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 陆游 菊花
菊得霜乃荣,唯与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却稚子扶。
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今朝唤父老,采菊沉酒壶。

宋 陆游《晚菊》
蒲柳如懦夫,望秋已调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
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
高人寄幽情,米以泛酒觞。头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力父亲不到门。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苏轼 冬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宋·欧阳修 【菊】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王安石 【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 可怜公子惜花心。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宋·史铸《咏翻集句》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
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宋·韩椅《和崔象之紫菊》

紫菊披风散晚霞,年年霜晚赏奇葩。
嘉名自合开仙府,丽色何妨夺锦纱。
宋.郑思肖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DuLi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刘克庄【菊】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宋 辛弃疾 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唯有酒偏香。
自从归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事避重阳。
要知烂漫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宋 张孝祥 鹧鸪天 《菊》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
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
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咏白菊》     宋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擬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荼縻。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宋 张滋《野菊》
野菊亭亭争秀,闲伴露荷风柳。
浅碧小开花,谁摘谁看谁嗅!
知否?知否?不入东篱杯酒。

宋 无名氏 菩萨蛮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
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
不用泛瑶觞,花先看酒香。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明·戴进《画菊》

黄花开满院前坡,醉杀西江计汝和。
忽见钱塘著色画,不知秋色较谁多。

明·高启《晚香轩》

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明·文征明《咏菊》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
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明·李梦阳【菊】
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
明 李梦阳《菊》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气为凌我健,香缘饮露清。
细开宜避世,DuLi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sao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清·刘大槐《题菊》

翠叶丹苞斗晚霞,眼明真见故园花。
依稀白雁江天幕,得眼篱边箬帽斜。

清·陈鹤年《题画菊》

离离丰骨傲霜寒,晚节谁知事更难。
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

清·郑板桥【画菊与某官留别】
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清 秋瑾 菊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清 许廷荣《菊》
正得西方气,来开篱下花。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瑕。
质傲清霜色,香含露秋华。白衣何处去?载酒问陶家。

清 刘灏《菊》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清 刘灏《菊》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风子   《秋声》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
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清·龚自珍  卖花声  

近世菊花粉红骇绿,无有东篱古意,偶客秣陵,
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词赏之。
我住秣陵西,西鸟秋啼。也无墨客对挥犀。
何处寻秋何处醉,小妹青溪。
寒菜两三畦,花不成蹊。折归灯下拌凄迷。
忽忆青门人缟袂,淡墨曾题。



《 采桑子》  MaoZeDong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爱菊》  沈钧儒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
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
樱唇滴处酥融雪,粉靥羞时涉泛霞。
莫道婆娑春意减,案头回盱有名花。

《赏菊》 朱德
奇花DuLi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菊畔香》 臧克家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
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
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
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
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紫菊》  齐白石

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
看花只好朱栏外,不惹园丁问姓名

董必武《赏菊》

(一)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二)
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
生机随地茁,何用费篱樊。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8: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顾城:薛宝钗是最早悟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
孙娟的书房 2021-07-16   |  931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今日闲聊几句,不成章法。

昨天和朋友聊起《红楼梦》,发现我自己,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这样的悲观,不是怨天尤人的悲观,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绝望,而是认为,人间一切虚无,人终将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影,没有什么是属于人的。

但就是因为是幻影,就更有趣了,人在幻影中,发现能看的见,摸得着的都是虚无,内心的感受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你更应该热热烈列的,好好活一场。


1F

现在年轻人说的佛系,都是再给自己找懒惰的借口。

功名利禄你去求,锦衣玉食你去享受,一个没有在红尘中打过滚,没有在痛苦中啖肉饮血,没有在死神面前谈判过的人,没有资格谈看透。

你看都没看见,要看破什么。

人们说如何放得下。先得拿起来,才能放得下,手里没东西,要自己放下什么?

手里拿的东西没让你痛,怎么想到放下?

这么多年来,我被很多人的精神力量感动,鼓舞,为他们喟叹。但一直停留在内心深处的,只有一位,弘一法师。

他走的,是一条常人能够理解的路,生命的前半段享尽世间富贵,又走到学术文艺的精神世界中,直到最后,对生命彻底认真的他,登上了最高一层楼,摈弃世俗,在杭州西湖虎跑寺正式为僧,“誓舍此生而启道之。”

一个浊世公子,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其一生可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了。

我无数次从漠北草原去杭州西湖虎跑寺,独自一人弘一法师那一角破败的禅房良久徘徊追悼,一架木床,一张书桌,在树荫鸟鸣中,静谧的让人落泪。

他的书法作品,质朴,纯拙,完全没有烟火气。每次看到那副“悲欣交集”,我想,他这一生,心境光明,返璞归真,大概很享受吧。

这需要先天造化,后天不断的修为,我等凡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进一步是一步的欢喜吧。


2F

今日新买了一套红楼梦,却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

想起小时候,我家住在一间小学校园里,教室是两排红砖碧瓦的平房,校园外就是高低起伏的原野,河流,田野。

清楚的记得四年级,每天下午放学后,打扫完卫生,夕阳透过树林洒满校园,教室的砖墙被烘烤的温热。

等同学们走的差不多,我会在黑板上写字玩。那段时间,每天重复写的就是: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觉得这句真美,那个时候不懂男女之情,总觉得,情种,一定和盘古开天地有关系。

如果和盘古开天地有关,那就和这天,这地,这夏季傍晚的微风,草丛的蝴蝶,天上飞的大雁都有关系。

那时候看不懂《红楼梦》,却对开篇不久的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十二支情有独钟: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勘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当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在写什么。

这些字,当时隐约的看出个“无常”来,成年后便看出个"好了“来。

人小的时候,每一次风霜雨露,都是成长的养分,读的每一个字,都深入骨血,变成人生的底色。

那时候全身心的触角都在当下,一天中吸收的信息感受之多,所以觉得时间很长。

我们却说那时幼稚,幻想。

长大以后,人已经从真实中连根拔起,被创伤,欲望,杂念干扰的完全触摸不到生活。

读的书,观的影仿佛飞鸿掠影,根本入不了心。成年累月沉浸在自己的念头中,完全留一步到时间滑走。

我们却说现实了,成熟了。

多么荒诞!

生命越来越干涸。有的人二十岁就在拼命的寻找坟墓,安心等死,有的人三十岁就完全是行尸走肉了,朦胧中四十岁午夜梦回一次,称之为“中年危机”,然后撒手滑向衰败,直到死亡。

人生仿佛一条迷雾甬道,你是主动型人,还是被动型人?

大多数人被事情推着走,眼前有了机会,就接住。身后发生了糟糕的事,就想办法躲开。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就呆着。

只有少数人被远处的光吸引着去追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无常才有趣,所有爱恨嗔痴,生老病死,都是着甬道中的颜色。

甬道终究会走完,手里什么都留不住,只有暂时让你支配的时间,唯有感受是自己的。


3F

我曾看过一篇顾城写的文章,深得我心,分享给你:

顾城:薛宝钗是最早悟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

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在“找”和“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

林黛玉敬她妒她,除了姻缘之故以外,更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她无能为力的世界。

林黛玉心性之强,达到女儿的顶点。她知道湘云、探春都不如她,至于宝琴,更是视之若无,所以很好;

但对于宝钗一直心怀恐惧,这个恐惧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她无法明白宝钗的心之所在。宝钗生为女儿身,却并无多少女儿性。

林黛玉不会嫉妒袭人,但是她较上了宝钗。真性情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友好,经常是非常残酷的。

宝钗的空和宝玉有所不同,她空而无我,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

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

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称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她与生活唯一的不同,是她还看得到虚空和走进虚空的人看见的幻影。也只有她,听清了宝玉最后的不祥之言。

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明白,自可过太平日子。

她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确是一种天然的“合适”。

这“合适”的法则举世无例,所以也不拘泥。所做大体是公正,名分上的事情自去做,但也无私。

对针尖麦芒的黛玉她意外爱护,赠诗送药。小心眼的人读此多以为是她笼络伎俩,其实不然。

宝钗还是知人品性,清浊。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

薛宝钗根本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她的屋子里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了。

她不是通过痛苦和思考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家里破产,哥哥被抓了,趁有活口,劝她妈妈问问他还欠了别人多少钱,都没钱了,她也无所谓。

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可是她一切事都做,一切都要做的合适。她不求目的,只有合适,这就是中庸之道。

这种合适又很微妙:这个人应对这个事,它合适;他们俩之间这样做合适,它是随机应变的,又是先验的。

这个合适蕴涵在她的所有内里外在中间。实际上她根本看不上贾宝玉,但她也无所谓。

她是无所求的人,所以你不能以市俗经验推想她的动机,为什么要什么,她就像“月映万川”,只是现象罢了。

薛宝钗天然的悟,有一事可以说明。贾宝玉早先看戏,鲁智深有句唱词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当即宝玉就落下泪来,黛玉就吃了一惊。宝钗于是说:“坏了,这个人悟了”黛玉说:“哪的事啊,看我问他一问。”黛玉就问了他两句话,宝玉一呆就答不上来,也就不想这件事了。

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世界与自己没有关系。那么实际上,宝钗说“坏了”的时候,就已经在前面等着他了。

中国只有两次描画了人间的天国,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的大观园。

在《红楼梦》里,人无论好坏,只论清浊,其中的女儿性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和谐的最高梦想。

男性化的醒悟往往在于领悟自身的虚幻,将人归于天。而女儿是水做的,无须这种领悟,她们是天化的人,自身就是天上无尘的花朵,在显示冥冥之时,上天也不能不欣赏自己的创作。

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这么漂亮,不在于它仅仅是写好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表达了哲学观念,而在于它体现出中国精神一个特别美妙的地方。

这个美妙的部分在西方文学里本来是个绝望的部分,就是浮士德说的“真美呵,你停下来吧”,但是就消失了的那个部分。

它不停下来,因为执之者失。这时中国就采取一个什么办法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相望不相闻。

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

每个生命的美丽都不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黛玉和宝玉,爱的那么深切,也没有说,我爱你,一点也没有。它就是两个心的显示过程。

Via:《顾城哲思录》

贾府破败后,王熙凤死去,尸首被人用破席一卷,一根麻绳拉着在雪地里拖了很久。

雪影中,贾宝玉披一件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终于随着一僧一道登岸飘然而去。

同样经历了红尘劫数,人间兴衰,终得圆满的,就是贾宝玉罢。

+关注
undefined
孙娟的书房
高校社会学讲师,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现实世界
共 386 篇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贾探春===脂砚斋===朱慈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创 红楼梦:贾探春的人生和结局里,藏着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泪
2022-07-22 07:00 发布于:安徽省
上一篇拙文(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96《探春一一天生奇才,悲歌末世》揭示了探春的悲剧人生,本篇拙文将探讨在“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第三回脂批)的文本中,探春之悲与作者之悲的关系。

脂砚斋在最后的批语中指出:“能解者,方有辛酸泪,哭成此书”,那么,我们理解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的悲剧人生,能否从中读到作者曹雪芹深入骨髓却无处倾诉的伤悲?

也许有人会说,探春是闺阁中人,而作者是堂堂须眉,这不是很荒唐吗?但是,以梦幻形式呈现的文本,是“满纸荒唐言”,“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第一回回前批),因此,文本看起来是意在使“闺阁昭传”,但“本无男女之别”,探春之悲可以是作者之悲。

脂批明确指出宝玉是“作者自寓”,而探春判词中的“才自精明志自高”句,脂批又指出,是“自寓句”,因此,宝玉和探春之间具有神奇的联结。探春卧房里挂的所谓颜真卿所作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是宝玉给她的;第七十回宝玉续探春的《南柯子》,这些细节,其实就是意在暗示探春之悲就是宝玉之悲,即作者之悲。



探春“远适”他乡的人生悲剧,并不是某种偶然造成的,其判词中的“生于末世运偏消”句,已经暗示其个人悲剧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即第八回金玉初聚时宝钗赏鉴“通灵宝玉”,所谓的后人嘲戏的诗中所谓的时运一一“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在正统与非正统之争暗潮汹涌的文本中,所谓的末世,就是正统式微而非正统甚嚣尘上之时代。因此,作为正统之象征一一大观园[注1]之重要一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探春就是非正统得势的牺牲品。“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文本称是颜真卿所作,但没有任何历史文字记载颜真卿曾作过该联,而作者偏偏这么写,当然是大有深意。颜真卿是为正义而死,即暗示卧房主人探春是为正统而受难之人。

作为非正统得势的受害者,探春最后不得不随曾经身份极为显赫的夫君远适他乡,从此故乡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中风景,而满身才华却只能随着在偏僻的山野老去的年华一同虚耗,恰似非正统之雍正[注2]上台之后,下旨对作者家族抄家,曾经的江南望族一夕之间繁华落尽,作者及其家属被解送进京。

虽然都中是整个国家的中心,但被抄家之时和之后的提心吊胆、生活的窘困、无底洞般的亏空赔额和注定暗无天日的未来,无异于流放。江南,那是生他养他的故土,那是融入他的生命、一刻也不想别离的精神依托,但被解送进京之后,江南只能成为在梦里凝望却永远再也回不去的乡愁,而曾经梦想的辅国治民的雄心未来也成了遥不可及的天边云影,真是“千里东风一梦遥”啊!



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书法出众,诗词拔萃,更有超凡的理家之才,可谓才貌双全,命中似乎注定她将一定会成为女中翘楚一一王妃,但最终“生于末世运偏消”,不但王妃之梦成空,而且还入了“薄命司”。

在“表里皆有喻”(脂批)的文本中,王妃其实是隐喻。对于作者家族来说,其祖父曹寅时期,是百年家史的辉煌顶点,而曹寅的两个女儿,先后成为王妃,是其中标志性的事件,王妃因而便成为家族荣耀的符号。

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的文本“表里皆有喻”,既有天生奇才、又怀抱匡扶社禝之雄心的作者,本来也可以文韬武略,建功立业,成为又一个让家族引以为傲的“王妃”,但无奈生逢正统只剩残影、非正统甚嚣尘上的末世,似乎命中注定已经辉煌将近百年的世家已日薄西山,决不会再有出现“王妃”的机会。“惭愧之言,呜咽如闻”(脂批)的“枉入红尘若许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残阳,急速地坠入无边的黑暗,恰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未路英雄项羽。

“《石头记》中多作心传神会之文”(第十六回脂批),窥探春和作者之间神奇联结之“一斑”,我们可以“心传神会”文本的“全豹”一一作者在塑造一个个令人过目难忘的红楼梦中人的悲剧人生,其实也是在叙述自己苦痛的人生,梦中人之泪,就是作者无尽的“辛酸泪”,即第一首标题诗中的“一把辛酸泪”。



那么,繁华落尽之后,作者不得不在崎岖的世路上艰难前行,他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他将会是以何种姿态面对这个不属于他的时代、这个似乎处处与他为敌的社会?其实,在远适他乡之后的探春身上也可寻找到答案,因为探春之悲就是作者之悲嘛。

那么,远适他乡的探卿,你过得还好吗?虽然前八十回文本留给我们的线索极为有限,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前八十回中,探春卧房里的对联是“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而第五十回答对李纹谜语“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为“山涛”)的也是探春,其实已经暗示探春的最终结局是在山野之中。

第三十七回探春发帖召集众人,要成立诗社,大家兴致勃勃,纷纷响应,互相讨论要起个合适的诗号,其中关于探春的诗号有这样一段小波折:

在探春确定最终别号“蕉下客”前,探春称自己就是秋爽居士,但宝玉说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秋爽斋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桐蕉起个倒好。居士指隐居的人或不出家的佛教信徒,当时探春自称居士,的确不恰,但在“笔笔不空”的文本中,这正是她未来生命状态的预言。这是种怎样的生命状态呢?



在宝玉否定探春秋爽居士之后,探春取自己别号为“蕉下客”,黛玉用“蕉叶覆鹿”典故打趣她。“蕉叶覆鹿”的寓意也是荣辱得失如梦幻,真假错综,虚实难辨,是真还是梦,人世间有很多事难以简单地判定真假,只有物我两忘,不计较虚实得失,才能达到精神自在逍遥的境界。

因此,探春最后的结局是在“三春去后”的“秋天”里,远离了纷纷扰扰的“名功利敌之场”,于异乡的山野之中,过着如居士般物我两忘、逍遥自在的日子,昨日大观园的繁华、曾经无限接近的“杏运”之“王妃”,终究只是一梦,梦醒时分却身处异乡山野,究竟何为真、何为幻,已经不须分辨,也不再重要。当然,需要多少人生的历炼、多少内心的挣扎,甚至亲身体会多少大起大落的磨难,才能达到这种精神自在逍遥的境界。

“三春去后”的探春,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虽然身处悲凉的“秋日”里,但也应该清爽、清净,云淡风轻。然而,本能的潜意识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作祟,自己空有“精明”之才,奈何只能在山野中,让年华老去,其中的悲凉又有几人能体会?

最终,历经人世沧桑的作者很有可能亦如“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探春,过着一种居士生活,作者逝后,其好友张宜泉曾有伤悼之诗《伤芹溪居士》,就是称曹公为居士[注3]。

即使作者没有像探春那样身处偏僻的山野,但他的心中也一定有一个与污浊的现实世界保持清醒、清净的距离之山野,如居士般以出世之心入世,既出世又入世,似乎如闲云野鹤,但家族破落、自己一身利民济世之才却“无缘可去补苍天”的“辛酸泪”之暗河,却在心底日夜不息地奔流着。



当作者感慨万千地回望自己家族“一场欢喜忽悲辛”的百年兴亡史,发现自己和家族“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第五回脂批),“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一切,让人生虚幻飘渺,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人生也是幸好还有梦境,在梦境中可以发泄心中的郁闷,可以让无尽的“辛酸泪”肆意泛滥、倾吐现实中难以倾吐的心声,甚至可以实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如第五十六回探春“兴利除宿弊”,就是作者借探春践行他无处施展的治国理政之才[注4]。

虽然梦境能够给残破的人生带来慰藉,创造出喘息的空间,但是梦境毕竟只是梦境,梦醒时分,现实依旧,伤痛难消。这一切无处安放的伤痛最终都化作不朽的文字,呈现于独特的文本一一“以幻作真,以真为幻”(第二十五回脂批)、用“贾雨村言”实现“甄士隐”的《红楼梦》。

因此,在以梦幻呈现的文本中,行止见识过人的裙衩一一“有命无运”的曾经之准“王妃”探春,繁华只如一场虚幻的春梦,更像是堂堂须眉的作者一个自寓的梦境,寄寓了深沉的身世之感,而他和诸芳的悲剧之源,其实都在于“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的所谓的“时运”,即正统式微而非正统甚嚣尘上之末世。

明了了作者在探春身上寄寓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就会意会到,探春所作的海棠诗和咏菊诗其实就是暗写作者自己“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剧人生,特别是正统“三春”过后、自己在非正统之“秋”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

《海棠诗》不正是暗写作者自己在众人皆醉的末世里依然保持高洁的品格?《残菊》中的“倾欹”、“离披”,不正是“运偏消”的自己末世人生的写照?《残菊》诗中“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句,则暗写自己与原型是脂砚斋的湘“云”在困境中终会重逢[注5],而《簪菊》诗中男性的意象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15《大观园一一正统之象征》

注2、文本以废太子胤礽为正统,以雍正为非正统。

注3、诗中有“白雪歌残梦正长”,当指雪芹卒后,《红楼梦》原稿残缺之事,诗句含糊,有不易明言之隐。

注4、在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的文本中,作者的政治治理的理想方式,最主要体现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的“兴利除宿弊”还有很大的法家成分,以利益为基础,明赏罚,明升黜,效率是很显见的,但搞不好也很容易秦法自误。因此,需要“识宝钗”的“小惠全大体”,而“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则有很大的儒家成分。

这一切都需要学问,作为文本中集处世智慧之大成者,该回宝钗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便是作者大智慧的体现。

注5、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91、92《诗词、酒令中“甄史”的结局》94、95《脂砚斋之谜》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小闲云
IP属地: 陕西
2018.03.02 20:52:25
字数 2,284
阅读 5,702
探春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探春作了《簪菊》和《残菊》两首。

今天我们来赏析《簪菊》这首诗: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看到《簪菊》这个题目就想到了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回目中,刘姥姥被熙凤用各色折枝的菊花插在头上打扮的场景。

众人笑着说“熙凤把她打扮得像个老妖精了”。

刘姥姥却觉得她的头是修了福今儿才这样体面起来。

更何况,她自己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

当然,这其中有她自己插科打诨的成分。

但若是年轻的姑娘头上戴个花儿,当然,不喜花儿粉儿的宝钗除外,一定也是娇俏可人的。

不过一般“簪菊”,“插秋菊于头上”这个行为,会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的时候常见一些。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花瓶每天都要忙着供应给篱笆里栽种的秋菊安放,把秋菊折下来(戴在头上的时候)不要想认出镜子中自己打扮的模样。

在花瓶里插花的雅致也是增添生活情调。

花瓶每天都要忙着供应给篱笆里栽种的秋菊安放,既有可能是常常要以旧换新或者填补空缺,也有可能是插花送人之类的。

毕竟很多时候想要戴秋菊是直接从花瓶中拿的,而不是待到要用时还要去园圃里采摘。

当然,送人也是很常见的。

比如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宝玉让秋纹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园子里新开的桂花,亲自灌水插好了。

此举惹得贾母和王夫人喜的无可无不可,甚至让送花去的人都得了福了。

所以说,“插瓶送花”常常是表达情谊的一种方式。

至于“把秋菊戴在头上”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女性的行为,男性也是可以的。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就有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也并不一定是为了打扮,也可能就是在重阳佳节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消灾辟邪。

或者也是表达了一种自己追求高洁品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至于自己簪了秋菊在镜中的模样,自然是与往日不同的。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这里的“长安公子”,按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说,是疑指唐代诗人杜牧。

当然,或许最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九日齐山登高》中的那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彭泽先生”就是指“陶渊明”,曾经当过“彭泽县令”。

长安公子癖好秋菊,彭泽先生又是极爱酒的。

这里的“花癖”和“酒狂”,我认为在“长安公子”和“彭泽先生”两个人身上应该都是兼具的。

探春
“彭泽先生”一般就是指“陶渊明”,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间段生活。

如果说“长安公子”指的是唐代的杜牧的话,那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不同的。

不过,如果他们想要做个知己的话,也是可行的。

毕竟精神世界的互通有无是可以超越世俗的桎梏的。

几乎众所周知“晋陶渊明独爱菊”,不过他也生性爱酒。

看来“饮酒赏花”到底是很多文人墨客们喜欢放在一起的雅兴。

而且每当提到“秋菊”,往往总要提到秋菊的知己陶渊明先生。

黛玉的《咏菊》中就有“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的《菊梦》中就有“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说不定陶渊明先生心情好的时候,也会簪菊上头呢。

所以推测把“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讲可能也是说这个“长安公子”同样爱花爱酒。

文人墨客,又有多少不是喜欢诗酒风流的呢?

如果“长安公子”真的是杜牧,那么他的好酒也是有名的。

比如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就连“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他在路上想的还是如何找个地方歇脚喝酒。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三径”一般指“归隐者的家园”或者是“院子里的小路”,所以这里的“三径露”从字面意思上可以解释成“院子里小路上的露水”。

那么短发上为什么会沾上院子里小路上露水的清冷呢?

再看《簪菊》这个题目就明白了。

原来是用“沾三径露”代指“簪菊上头”,所以“三径露”可以在这里代指“秋菊”。

“葛巾”是“古时用葛布做的头巾”,而且还有一个“葛巾漉酒”的典故。

本义指“用葛布做成的头巾滤酒”,后来形容“嗜酒如命的人”,表现此人“真率超脱”的个性。

“葛巾漉酒” 的出处不止一处。

比如南朝梁萧统的《陶渊明传》:

陶渊明嗜酒,郡将(官职名)尝候(看望;拜访)之(代指“陶渊明”),值其(酒)酿热,(陶渊明)取头上葛巾漉(过滤)酒,漉毕,还复著(穿;戴)之。

“九秋”就是指“九月的深秋”,不过这里的“九秋霜”和前一句的“三径露”都是指代“秋菊”。

葛布做的头巾也染上了秋菊的寒香。

当然,在这里也可以同样理解成“互文”形式。

把秋菊戴在头上,无论是头发和头巾都染上了它的清露和寒香。

仿佛这么做自己就已经拥有了高洁的品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

哪怕是让自己得到片刻的雅兴也是好的。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高情”一般是指“高隐超然物外之情”,“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

或者是表示敬辞“深厚的情意”。

探春
“时人”一般也是指“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

此番高雅的情怀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不入流的行为,那就自己为自己拍手庆贺,任凭他人在路旁嘲笑。

更何况,连古来圣贤都还是寂寞的,更不必说你我。

即便被他人当做异类也要随性自在地听从内心生活,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不同选择。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所以要做好自己。

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到头来还是自己做决定。

你有的“高情”,只是别人不懂罢了。

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没有遇上对的,懂你的人。

否则,独倚高楼,也总会有人高歌相侯。

探春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独倚高楼”的人?

只是她的“高歌”,又有谁人“相候”?

最后编辑于 :2018.03.02 21:29: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9: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贾探春====薛宝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探春最终嫁去了哪里?抽丝剥茧才发现,薛宝琴早已给出答案
君笺雅侃红楼

2022-07-12 09:40发布于辽宁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根据贾探春的判词、[分骨肉]曲子和杏花签伏笔,她日后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此生再不能回归是必然,不存在续书所谓嫁个藩镇后又回家省亲的事。
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主“必得贵婿”。之所以被众人说成要做王妃,皆因引用的这句古诗中的“日”,就是指皇帝。
图片
贾探春嫁作帝王妃没有异议。贾元春判词对此也有对比。
“三春怎及初春景”,表面看是元春比探春(或三个妹妹)强,出身好,起点高,贵为贤德妃。奈何结局却是贾元春惨死,贾探春却福寿数十年,声名传震海外。
贾元春的判词之所以拿贾探春对比,就因为她们姐妹全都嫁做帝王妃,高度一样。就和王熙凤与李纨对比、钗黛对比一样。
只可惜贾探春能将一把烂牌打好,贾元春却将一把好牌打稀烂!
不提贾探春嫁作帝王妃,要讲一下贾探春最受关注的“远嫁”目的地。究竟她嫁去了哪里,一直众说纷纭,曹雪芹既然如此设计,原文中一定有安排。读书仔细的应该已经发现了。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贾探春远嫁的目的地,应该在安南、暹罗甚至更远的西海沿子三者之间。贾探春的判词线索也非常明确。
图片
(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放风筝都是在清明时节,指出贾探春是春天出嫁,出海远去。
古代航行是有讲究的。由于都是风力驱动,不同的节气航行的方向也不同。一般会选在春秋两季。比如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间就选在了三月初三,正是贾探春的生日。郑和下西洋是南下西去,原文对此也有明确线索,引出了上文三个目的地的说法。
图片
一,安南(越南)。
薛宝琴作十首怀古诗,其中第二首《交趾怀古》的谜底是西洋钟,借马援平南越和西域叛乱声震海外,预示贾探春远嫁海外异国后,声名远扬的现实。
交趾就是指南越国,又叫安南,是现在的越南。
贾母八旬之庆时,南安太妃要见姑娘们,贾母便吩咐了贾探春陪着钗黛和湘云、宝琴出见。
南安太妃的“南安”,反过来就有“安南”之意,和交趾一样都是越南的古称。
柳絮词预示众女儿的婚姻,贾探春作的词牌是《南柯子》又叫“南歌子、怕春归、望秦川”,南越国创建人赵佗是秦将,“望秦川”也是伏笔。
“南”字更突出了贾探春南下之意。
图片
二,西海沿子。
薛宝琴曾说她随着父亲去过西海沿子真真国办洋货。这是《红楼梦》对海外最直接的描写。曹雪芹不会只是写一个故事。
贾探春判词的大海、大船、美人哭泣,都能证明她日后远嫁,是循着郑和下西洋的路径,南下西去,南下必然经过交趾,西去则是西海沿子。
当日赖大家的送给薛宝琴四盆花,她不给别人只送了林黛玉一盆水仙,贾探春一盆腊梅。
随后宝琴丫头小螺就把贾宝玉引去了潇湘馆。小螺代表“海上的讯息”之意。
而借由“水仙腊梅”引出薛宝琴讲起当年旧事,说她随父亲去西海沿子采买洋货,遇到一位会作诗的西洋美人,还求了一首诗。
图片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如果不提这首诗是西洋美人所作,内容清楚无误地表达出一位置身海外岛国,思念故土家乡、家人的女儿情怀。与贾探春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不得归乡、思乡的经历和心情完全契合。
所谓西洋美人诗,联系“水仙和腊梅”,推测就是贾探春和林黛玉二人远嫁的伏笔。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林黛玉并没有死在贾家,而是随着贾探春一起二女同嫁海外异国为王妃,并很快死在了海外。
对这段经历的结局《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柳絮词》等诗词都作了伏笔。
而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的典故,也是贾探春为林黛玉所取。
日后潇湘馆众人放风筝,林黛玉的美人风筝被紫鹃拿了一把“西洋小银剪子”剪断飞走后,突然又来一只凤凰风筝把贾探春的凤凰风筝缠住,正是“有凤来仪”之谶语。预示日后探春远嫁,因庶出身份被嫌弃,连累林黛玉与她一同远嫁。不多赘述了。
图片
三,暹罗。
既然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则两人的归宿就重叠。林黛玉的去向也是贾探春的去向。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送给众人的暹罗茶,林黛玉觉得很好,王熙凤就又给她送了一些,贾宝玉也将自己的茶送给了她。
茶为茶礼,是定亲之礼。曹雪芹有意写送茶,也伏笔日后之结局。
暹罗与交趾为临近,仅靠西海沿子,注定贾探春和林黛玉去了那边不错。
注:“西海沿子”是古代对孟加拉湾和波斯湾一带的统称。也东起暹罗、柬埔寨和越南的东南亚,包括天竺、斯里兰卡的南亚次大陆,西去波斯、阿拉伯等地。
贾探春她们远嫁应该不会太远,从交趾、安南、暹罗、真真国等地推测,孟加拉湾一带是极限,至于具体是哪里,曹雪芹没写,暂不作定论。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燕颉:探春《结海棠诗社信》赏析
2019-10-23 22:34:49 来源: 谢欢  举报
1
分享至
  探春《结海棠诗社信》赏析

  谢燕颉

  (一)

  为结海棠诗社,贾探春给贾宝玉的信札说: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娣,古时候哥哥、姐姐称妹妹为娣。文几,即供读书作文的书桌;亦作文人间书信用语。前夕,指某一特殊事件即将发生的时期。新霁,即雨雪后初晴。清景,犹清光;清丽的景色。讵,难道;岂。表示反问。漏,即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槛,指防护花木的栅栏。栏杆。采薪之患,指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问切,即中医望闻问切其二。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见赐,指受人馈赠的谦辞。痌瘝,即病痛;疾苦。惠爱,即仁爱。处默,即心无杂念。名攻利敌,指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敌对和攻击。些山滴水,指弹丸山峦,点滴水流。远招近揖,即对远近友人,热情相邀,礼貌相待。投辖攀辕,形容真情结友。盘桓,意思是徘徊、逗留;周旋、交往;盘旋、曲折回绕;滞留;游乐。词坛,指填词界的文坛。不才,没有才能、无才能者、不成材、不名誉、对自己的谦称等。叨,指叨叨没完没了地说。叨咕,小声絮叨。谦辞,表示受到(别人好处)。栖处,即栖居,寄居;寄居的地方。泉石,指山水。孰谓,即谁料。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谓,说也。莲社,为佛教团体名称,以念佛为主旨之团体名。雄才,指出众的才能。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直以,即不弯曲。引申为只不过是因为。雅会,指风雅的集会,常用于各大文学诗豪用以切磋诗词的会所。东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雅会东山,常泛指与友人一起遨游山水,吟诗作文。脂粉,即胭脂水粉。棹雪,指乘船穿过雪花而来。

  此信扎说的是,妹探春恭谨奉上二哥哥的书桌:正值雨后初晴,月明如洗,因为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清丽景色,岂能倒头就睡。时计时漏壶已经转了三转,还徘徊在桐木栏杆之下,也未防备风露的侵入,而导致疾病之患。昨天承蒙您亲自劳身,给予抚慰嘱咐,又几次派遣侍儿前来询问症状并细摸脉象,同时将鲜荔并颜真卿的墨宝馈赠,为何在我病痛中能仁爱如此之深!今或伏在桌几上、或凭籍在床上,心无半点杂念之时,因而想到历来古人之中,即使处在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敌对和攻击的场合之下,还添置了一些山峦、水域之区,对远近的友人,热情相邀,礼貌相待,真情结友,务必结交二三同志,从而交往于其中,或是建立填词的文坛,或是开设诗社,虽然是一时间偶而兴趣,于是却成为千古之美谈。妹虽然无才,却私下里同样絮叨要居住于山水之间,而且又羡慕薛宝钗、林黛玉的诗赋技能。风拂庭院,月明水榭,可惜并未设宴以会集诗人;帘前杏花,溪上桃花,或许可以醉得飞了起来,手捧杯盏吟哦其间。谁料莲社那些出众的诗才,历来只允许是男子;只不过是后因为东山的风雅集会,才让点席位给我们女子。如若承蒙您能乘冰船穿雪花而来,妹则会打扫花径热情以迎。特此,恭谨奉上。



  (二)

  信扎中“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说的是六朝才女谢道韫。

  据《晋书》列传第六十六载:“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据《世说新语笺疏》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胡儿,谢朗小字也。续晋阳秋曰:‘朗字长度,安次兄据之长子。安蚤知之。文义艳发,名亚于玄,仕至东阳太守。’)‘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王氏谱曰:‘凝之字叔平,右将军羲之第二子也。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晋安帝纪曰:‘凝之事五斗米道。孙恩之攻会稽,凝之谓民吏曰:‘不须备防,吾已请大道,许遣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恩所害。‘妇人集曰:‘谢夫人名道蕴,有文才。所着诗、赋、诔、颂传于世。’)”

  说的是谢安隐居会稽始宁东山期间,常召集子侄在一起讨论《毛诗》之类学问,谢道韫也因怀“柳絮才”而载誉千古。

  “蒙学之冠”《三字经》称赞说:“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幼学琼林》则说:“阿大中郎,道韫雅称叔父;吾家龙文,杨素比美侄儿。”阿大就是谢安,中郎就是谢万。

  据《世说新语笺疏》贤媛第十九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封胡,谢韶小字。遏末,谢渊小字。韶字穆度,万子,车骑司马。渊字叔度,奕第二子,义兴太守。时人称其尤彦秀者。或曰封、胡、遏、末。封谓朗,遏谓玄,末谓韶,朗玄渊,一作胡谓渊,遏谓玄,末谓韶也。)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道韫出生名门。曾祖父谢衡,字衡再,官守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祖父谢裒,字幼儒,又字幼裒,官琅琊王掾吏、参军、郡尉、太常卿、吏部尚书,封福禄伯。父亲谢奕,字无奕,官剡令、安西将军司马、尚书、安西将军、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豫州刺史、假节、使持节,赠镇西将军。

  谢道韫共有八个兄弟,分别是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靖、谢豁、谢玄、谢康。谢渊,字仲度,官义兴太守,袭封熙寿子。谢靖,字季度,官散骑常侍、太常卿,封常乐县侯。谢豁,字安度。谢玄,字幼度,官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会稽五郡诸军事、车骑将军、会稽内史,封康乐公,谥曰献武。谢康,字超度,出继于卫将军谢尚,袭封咸亭侯。

  另有三个妹妹,分别是谢道聆、谢道粲、谢道辉。谢道聆的丈夫顺阳范少连,官太子洗马。谢道粲丈夫高平郗恢,字道胤,身长八尺,美风姿,风神魁,官散骑侍郎、给事黃门侍郎、太子右卫率、雍州刺史,封东安伯。谢道辉的丈夫谯国龙亢桓石民,东晋名将,幼聪慧,及长,谢安即引之为参军,督荆、江、豫军事,以振武将军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太元六年(381年),与长兄桓石虔击败前秦荆州刺史梁成于竟陵,后诏其以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督荆州军事,后升左将军。

  谢道韫是杰出的女诗人。古代名媛诗作青海省,但多以阴柔见长,而以宛转细腻见胜,然而谢道韫的《泰山吟》(即《登山》)大笔挥洒,充满着阳刚之气。全诗大气磅礴,恰如所咏泰山。细品之,即见其文才、气度非凡。书中巾帼,不让须眉。

  另有《拟嵇中散咏松诗》,意思是望着那遥远山峰上的松树,在隆冬腊月也不会凋落。本想走到树荫下休息,仰望其万仞之高。腾身跳跃却不能升空,看来只能顿足等待仙人王乔前来帮忙。时势啊不与我以机会,命运不定如在天空飘渺。

  宋蒲寿宬认为谢道韫咏雪的诗句已登峰造极,且无与伦比。其《咏史八首·谢道韫》云:“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三)

  信扎中“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说的是庐山东林寺开凿了东西两个水池,栽种了白莲。晋元兴元年(402年),庐山慧远大师与刘遗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庐山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来生生西方。结社同修净土,因号“莲社”,又称“白莲社”。

  据唐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载:“晋时,有庐山慧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于庐山,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

  另据唐迦才《净土论》序曰:“慧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愈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无所承习。”

  又据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载:“慧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之藏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

  据《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载:“有朝士谢灵运、高人刘遗民等,并弃世荣,同修净土,信士都一百二十三人,于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遗民着文赞诵。”

  时谢灵运已经成年,袭封康乐公,授员外散骑侍郎。曾经要求永久参加白莲社,但慧远大师以他心绪杂乱为由不予允许。对此他感到惋惜,后在为慧远所作的诔文中说:“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

  谢灵运既为山水诗开山鼻祖,故钟嵘《诗品》将其诗列为《诗品》上品。

  《诗品》中上品共十一人,谢灵运为其一;中品共三十九人,谢世基、谢瞻、谢混、谢惠连、谢脁五人在其中;下品共七十二人,谢庄、谢超宗二人在其中。

  关于谢灵运,《诗品》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於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於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於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

  “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至於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

  “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

  “王元长创其首,谢、沈约扬其波。”

  “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幹思友,阮籍《咏怀》,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郲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叔源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

  “谢康乐尝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

  关于谢世基,《诗品》说:“晋处士郭泰机、晋常侍顾恺之、宋谢世基、宋参军顾迈、宋参军戴凯泰机:‘寒女’之制,孤怨宜恨。长康能以二韵答四首之美。世基‘横海’,顾迈“鸿飞”。戴凯人实贫羸,而才章富健。观此五子,文虽不多,气调惊拔,吾许其进,则鲍照、江淹未足逮止。越居中品,佥曰宜哉。”

  关于谢瞻、谢混乱,《诗品》说:“宋豫章太守谢瞻、宋仆射谢混、宋太尉袁淑、宋徵君王微、宋征虏将军王僧达其源出於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课其实录,则豫章仆射,宜分庭抗礼;徵君、太尉,可讬乘后车。征虏卓卓,殆欲度骅骝前。”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义熙中,以谢益寿、殷仲文为华绮之冠,殷不竞矣。”

  关于谢惠连,《诗品》说:“宋法曹参军谢惠连: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时谢惠连兼记室参军,惠恭时往共安陵嘲调。末作《双枕诗》以示谢。谢曰:‘君诚能,恐人未重。且可以为谢法曹造。’遗大将军。见之赏叹,以锦二端赐谢。谢辞曰:‘此诗,公作长所制,请以锦赐之。’”

  关于谢脁,《诗品》说:“齐吏部谢脁:其源出於谢混,微伤细密,颇在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至为后进士子之所嗟慕。朓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

  “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脁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脁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於高明,无涉於文流矣。”

  “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脁。”

  “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於时谢脁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

  “子阳诗奇句清拔,谢脁常嗟颂之。”

  关于谢庄,《诗品》说:“宋光禄谢庄:希逸诗气候清雅,不逮於范、袁。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颜延、谢庄,尤为繁密,於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

  “以访谢光禄,云:‘不然尔,汤可为庶兄。’”

  关于谢超宗,《诗品》说:“齐黄门谢超宗、齐浔阳太守邱灵鞠、齐给事中郎刘祥、齐司徒长史檀超齐正员郎锺宪、齐诸暨令颜则、齐秀才顾则心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余从祖正员尝云:‘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已动俗,惟此诸人,傅颜陆体。用固执不如,颜诸暨最荷家声。’”

  (四)

  《诗品》所评共一百二十二人,均源出《国风》和《楚辞》。

  《国风》第一代传人分为二支。一支是《古诗》,经刘桢至左思;另一支则是曹植。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故明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传人也分为二支。一支是陆机,另一支则是谢灵运。《国风》的第二代传人陆机的传人颜延之:“宋光禄大夫颜延之:其源出於陆机。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乖秀逸,是经纶文雅才。雅才减若人,则蹈於困踬矣。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

  《国风》的第三代颜延之的传人为谢超宗、丘灵鞠、刘祥、檀超、锺宪、颜则、顾则心、任昉。

  谢超宗(430—?),陈郡阳夏人,元嘉九年(432),祖父谢灵运受到诬陷,全家被贬谪到广州,时谢超宗只有三岁。元嘉三十年(453),父亲谢凤去世后,才得返回都城建康。勤奋好学,具有文才,盛得名誉,宋孝武帝大为赞赏:“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此为“凤毛麟角”之由来。

  《诗经》,分出《国风》和《小雅》。《小雅》的传人阮籍;《国风》的传人为古诗和曹植。古诗的传人依次为刘祯、左思;曹植的传人为陆机和谢灵运。谢灵运杂有景阳之体;陆机的传人为颜延之。颜延之的传人有八,其中有谢超宗,即谢灵运的孙子。

  《楚辞》的传人为李陵。李陵的传人有三,即班姬、王粲和曹丕。王粲的传人有五,其中张华的传人有七,其中谢氏有二,即谢混和谢瞻。谢混的传人为谢脁。

  既然“东山之雅会”说的是谢道韫,那么《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说的就是林黛玉、薛宝钗。

  曹雪芹在《红楼梦》或《石头记》中,多次提到谢氏家族,或许“贾史王薛”其实就是“王谢假史”。

  今湖南谢志明宗长的《〈红楼梦〉作者新考》和《红楼湘娄文化考》说,《石头记》的始作者应是个名叫“谢三曼”的女性,宛如“妙玉”之人。

  ▍文章来自:谢燕颉

  ▍编辑:谢氏网文化传媒

  ▍法律顾问:宝树法律联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7-2 21:56 , Processed in 0.0603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