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潇湘馆
山间小河水 2019-09-24   |  2823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曹公为什么安排黛玉住潇湘馆?潇湘馆与林黛玉二者又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呢?

一、潇湘馆的位置

潇湘馆是省亲别苑大观园第一处游幸之地,就是一进大观园的大门,过了曲径通幽处,往右侧走的第一个院落,小说三十回分配大观园住所时,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者一道曲栏……”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而宝玉的怡红院是在大观园入园左侧第一处,怡红院和潇湘馆在位置上遥遥相对,离得近也是离大观园大门最近的两处所在。这种距离上的近也体现了宝黛二人物理距离近,其实心理距离也是最近的。

说到位置,不得不提蘅芜苑的位置,蘅芜苑紧挨大观园最重要的正殿,正殿是大观园的主建筑,而蘅芜苑也是各所在占地面积最大的之一,所以,若论大观园谁是真正的主人,无疑是宝钗,曹雪芹在描述元春的谕旨时,也点名说娘娘要宝钗等姐妹们进园。

因此,仅从位置看,大观园、荣国府真正的女主人是宝钗,无论怡红院与潇湘馆离得有多么近,再怎么相望,也是不可能有结果的。这是在此就给出的暗示。

IMG_257

二、潇湘馆的竹

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千百竿湘妃竹是潇湘馆最重要的标签,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尤其是文人最崇尚梅兰竹菊,而对竹的理解就是它的高洁(高、节)和坚贞,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品性和气节的,人们形容一个君子,对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洁。潇湘馆里的竹子品种很特别,是湘妃竹,竹身点点泪斑,似美人落泪,又兼娥皇女英抱竹痛哭、血泪撒竹泪尽而亡,湘妃竹由此而来。

《红楼梦》中文学意象是与人物的人格是一致的,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情是浑然统一的。竹的品格,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是林黛玉品格的叠印。《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不光体现在林黛玉的潇湘馆,宝玉院子里的海棠芭蕉、探春院子里的梧桐、宝钗院子里的玲珑山石等统统是有着对人物特质的隐喻。

林黛玉的《葬花词》中有“红消香断有谁怜”,也应“潇湘”的谐音。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与娥皇女英血泪撒竹,与绛珠仙子的还泪都完成对照。

IMG_258

三、有凤来仪

第十七、十八回,元春省亲,宝玉为此处做一首诗。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红楼梦》里有五只凤凰:贾元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这五只凤凰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元春是为贾府二次崛起提供了一次机会,可惜贾府里“没有一个可以做得杨国忠的”,只会花钱摆阔,本末倒置;王熙凤有大才,却困于贾府不得施展,东拆西挪的再怎么折腾,也挡不住贾府的败落;贾宝玉有补天之才,因为生于末世而不得补天或者说不愿补天;探春与王熙凤寓意差不多,区别在于探春看得更高远,也更有政治抱负。为什么说林黛玉也是凤凰呢?

林黛玉是书香之族的代表,她从家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林家的藏书。林黛玉屋里大小书架子上垒着满满的书,什么才能让一个家族立于不败之地呢?就是要重视子弟儿孙的教育,林家是最好的例子,林家从来没有败落,到了第五代林如海这里,还高中探花呢。林黛玉也一样,她完美的继承了林家家风,平时也是手不释卷,林黛玉就是飞进贾府的一只金凤凰,可惜,贾府没有一个人能看懂。

IMG_259

四、智者乐水

小说在描写潇湘馆时原文是这么写的:

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救的床几椅案……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里曹雪芹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

1、潇湘馆寄托了曹雪芹的隐士情怀。大观园本来就是曹雪芹在那个末世里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而潇湘馆更是寄托了曹公的理想和所有的美好,这种美好在现实里不存在,是隐士理想的隐居之所。

2、智者乐水。曹雪芹专门描写了潇湘馆有溪流般的泉水。这也是古代文人最推崇的一种水,这是在映衬这里的主人的智慧,“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当然是非常有智慧的,比治国的重臣能臣比干还多一窍,正所谓智者乐水。

IMG_260

试才题对额时,贾宝玉为潇湘馆题了一联一额:

有凤来仪,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潇湘馆里,宝鼎内青烟袅袅,茜纱窗下,似犹见主人棋盘上对弈的芊芊素手,黛玉斜靠在榻上闭目养神,手指上还残留着棋子的丝丝幽凉,塌边几上留有喝剩的茶壶茶盅,窗外森森万竿遮映,带来浓浓凉意。茂密的竹林挡住了即将要迸到阶台上来的绕阶的溪水,又使房中鼎炉上所焚之香不会穿过帘子而散去;使人感到主人小憩时的那种清幽和恬静,但又怕风吹竹摇影晃而打扰了好梦。在与潇湘馆有关的文章及诗词中,都突出了一个“凉”字,其实就是紧扣了黛玉的“凄凉、孤独、萧索”的人物基调,看黛玉几乎所有诗词,无不透露出这种“凉”的基调。黛玉的“凉”是对命运和环境的思考,和宝钗的“冷”有着本质的不同。

潇湘馆迎来了林黛玉,真正就有了生命!

IMG_2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山间小河水 > 《红楼梦评述》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秦可卿
下一篇: 红楼梦:赵姨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燕颉:探春《结海棠诗社信》赏析
2019-10-23 22:34:49 来源: 谢欢  举报
1
分享至
  探春《结海棠诗社信》赏析

  谢燕颉

  (一)

  为结海棠诗社,贾探春给贾宝玉的信札说: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娣,古时候哥哥、姐姐称妹妹为娣。文几,即供读书作文的书桌;亦作文人间书信用语。前夕,指某一特殊事件即将发生的时期。新霁,即雨雪后初晴。清景,犹清光;清丽的景色。讵,难道;岂。表示反问。漏,即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槛,指防护花木的栅栏。栏杆。采薪之患,指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问切,即中医望闻问切其二。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见赐,指受人馈赠的谦辞。痌瘝,即病痛;疾苦。惠爱,即仁爱。处默,即心无杂念。名攻利敌,指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敌对和攻击。些山滴水,指弹丸山峦,点滴水流。远招近揖,即对远近友人,热情相邀,礼貌相待。投辖攀辕,形容真情结友。盘桓,意思是徘徊、逗留;周旋、交往;盘旋、曲折回绕;滞留;游乐。词坛,指填词界的文坛。不才,没有才能、无才能者、不成材、不名誉、对自己的谦称等。叨,指叨叨没完没了地说。叨咕,小声絮叨。谦辞,表示受到(别人好处)。栖处,即栖居,寄居;寄居的地方。泉石,指山水。孰谓,即谁料。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谓,说也。莲社,为佛教团体名称,以念佛为主旨之团体名。雄才,指出众的才能。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直以,即不弯曲。引申为只不过是因为。雅会,指风雅的集会,常用于各大文学诗豪用以切磋诗词的会所。东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雅会东山,常泛指与友人一起遨游山水,吟诗作文。脂粉,即胭脂水粉。棹雪,指乘船穿过雪花而来。

  此信扎说的是,妹探春恭谨奉上二哥哥的书桌:正值雨后初晴,月明如洗,因为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清丽景色,岂能倒头就睡。时计时漏壶已经转了三转,还徘徊在桐木栏杆之下,也未防备风露的侵入,而导致疾病之患。昨天承蒙您亲自劳身,给予抚慰嘱咐,又几次派遣侍儿前来询问症状并细摸脉象,同时将鲜荔并颜真卿的墨宝馈赠,为何在我病痛中能仁爱如此之深!今或伏在桌几上、或凭籍在床上,心无半点杂念之时,因而想到历来古人之中,即使处在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敌对和攻击的场合之下,还添置了一些山峦、水域之区,对远近的友人,热情相邀,礼貌相待,真情结友,务必结交二三同志,从而交往于其中,或是建立填词的文坛,或是开设诗社,虽然是一时间偶而兴趣,于是却成为千古之美谈。妹虽然无才,却私下里同样絮叨要居住于山水之间,而且又羡慕薛宝钗、林黛玉的诗赋技能。风拂庭院,月明水榭,可惜并未设宴以会集诗人;帘前杏花,溪上桃花,或许可以醉得飞了起来,手捧杯盏吟哦其间。谁料莲社那些出众的诗才,历来只允许是男子;只不过是后因为东山的风雅集会,才让点席位给我们女子。如若承蒙您能乘冰船穿雪花而来,妹则会打扫花径热情以迎。特此,恭谨奉上。



  (二)

  信扎中“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说的是六朝才女谢道韫。

  据《晋书》列传第六十六载:“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据《世说新语笺疏》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胡儿,谢朗小字也。续晋阳秋曰:‘朗字长度,安次兄据之长子。安蚤知之。文义艳发,名亚于玄,仕至东阳太守。’)‘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王氏谱曰:‘凝之字叔平,右将军羲之第二子也。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晋安帝纪曰:‘凝之事五斗米道。孙恩之攻会稽,凝之谓民吏曰:‘不须备防,吾已请大道,许遣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恩所害。‘妇人集曰:‘谢夫人名道蕴,有文才。所着诗、赋、诔、颂传于世。’)”

  说的是谢安隐居会稽始宁东山期间,常召集子侄在一起讨论《毛诗》之类学问,谢道韫也因怀“柳絮才”而载誉千古。

  “蒙学之冠”《三字经》称赞说:“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幼学琼林》则说:“阿大中郎,道韫雅称叔父;吾家龙文,杨素比美侄儿。”阿大就是谢安,中郎就是谢万。

  据《世说新语笺疏》贤媛第十九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封胡,谢韶小字。遏末,谢渊小字。韶字穆度,万子,车骑司马。渊字叔度,奕第二子,义兴太守。时人称其尤彦秀者。或曰封、胡、遏、末。封谓朗,遏谓玄,末谓韶,朗玄渊,一作胡谓渊,遏谓玄,末谓韶也。)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道韫出生名门。曾祖父谢衡,字衡再,官守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祖父谢裒,字幼儒,又字幼裒,官琅琊王掾吏、参军、郡尉、太常卿、吏部尚书,封福禄伯。父亲谢奕,字无奕,官剡令、安西将军司马、尚书、安西将军、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豫州刺史、假节、使持节,赠镇西将军。

  谢道韫共有八个兄弟,分别是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靖、谢豁、谢玄、谢康。谢渊,字仲度,官义兴太守,袭封熙寿子。谢靖,字季度,官散骑常侍、太常卿,封常乐县侯。谢豁,字安度。谢玄,字幼度,官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会稽五郡诸军事、车骑将军、会稽内史,封康乐公,谥曰献武。谢康,字超度,出继于卫将军谢尚,袭封咸亭侯。

  另有三个妹妹,分别是谢道聆、谢道粲、谢道辉。谢道聆的丈夫顺阳范少连,官太子洗马。谢道粲丈夫高平郗恢,字道胤,身长八尺,美风姿,风神魁,官散骑侍郎、给事黃门侍郎、太子右卫率、雍州刺史,封东安伯。谢道辉的丈夫谯国龙亢桓石民,东晋名将,幼聪慧,及长,谢安即引之为参军,督荆、江、豫军事,以振武将军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太元六年(381年),与长兄桓石虔击败前秦荆州刺史梁成于竟陵,后诏其以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督荆州军事,后升左将军。

  谢道韫是杰出的女诗人。古代名媛诗作青海省,但多以阴柔见长,而以宛转细腻见胜,然而谢道韫的《泰山吟》(即《登山》)大笔挥洒,充满着阳刚之气。全诗大气磅礴,恰如所咏泰山。细品之,即见其文才、气度非凡。书中巾帼,不让须眉。

  另有《拟嵇中散咏松诗》,意思是望着那遥远山峰上的松树,在隆冬腊月也不会凋落。本想走到树荫下休息,仰望其万仞之高。腾身跳跃却不能升空,看来只能顿足等待仙人王乔前来帮忙。时势啊不与我以机会,命运不定如在天空飘渺。

  宋蒲寿宬认为谢道韫咏雪的诗句已登峰造极,且无与伦比。其《咏史八首·谢道韫》云:“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三)

  信扎中“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说的是庐山东林寺开凿了东西两个水池,栽种了白莲。晋元兴元年(402年),庐山慧远大师与刘遗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庐山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来生生西方。结社同修净土,因号“莲社”,又称“白莲社”。

  据唐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载:“晋时,有庐山慧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于庐山,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

  另据唐迦才《净土论》序曰:“慧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愈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无所承习。”

  又据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载:“慧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之藏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

  据《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载:“有朝士谢灵运、高人刘遗民等,并弃世荣,同修净土,信士都一百二十三人,于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遗民着文赞诵。”

  时谢灵运已经成年,袭封康乐公,授员外散骑侍郎。曾经要求永久参加白莲社,但慧远大师以他心绪杂乱为由不予允许。对此他感到惋惜,后在为慧远所作的诔文中说:“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

  谢灵运既为山水诗开山鼻祖,故钟嵘《诗品》将其诗列为《诗品》上品。

  《诗品》中上品共十一人,谢灵运为其一;中品共三十九人,谢世基、谢瞻、谢混、谢惠连、谢脁五人在其中;下品共七十二人,谢庄、谢超宗二人在其中。

  关于谢灵运,《诗品》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於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於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於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

  “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至於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

  “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

  “王元长创其首,谢、沈约扬其波。”

  “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幹思友,阮籍《咏怀》,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郲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叔源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

  “谢康乐尝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

  关于谢世基,《诗品》说:“晋处士郭泰机、晋常侍顾恺之、宋谢世基、宋参军顾迈、宋参军戴凯泰机:‘寒女’之制,孤怨宜恨。长康能以二韵答四首之美。世基‘横海’,顾迈“鸿飞”。戴凯人实贫羸,而才章富健。观此五子,文虽不多,气调惊拔,吾许其进,则鲍照、江淹未足逮止。越居中品,佥曰宜哉。”

  关于谢瞻、谢混乱,《诗品》说:“宋豫章太守谢瞻、宋仆射谢混、宋太尉袁淑、宋徵君王微、宋征虏将军王僧达其源出於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课其实录,则豫章仆射,宜分庭抗礼;徵君、太尉,可讬乘后车。征虏卓卓,殆欲度骅骝前。”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义熙中,以谢益寿、殷仲文为华绮之冠,殷不竞矣。”

  关于谢惠连,《诗品》说:“宋法曹参军谢惠连: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时谢惠连兼记室参军,惠恭时往共安陵嘲调。末作《双枕诗》以示谢。谢曰:‘君诚能,恐人未重。且可以为谢法曹造。’遗大将军。见之赏叹,以锦二端赐谢。谢辞曰:‘此诗,公作长所制,请以锦赐之。’”

  关于谢脁,《诗品》说:“齐吏部谢脁:其源出於谢混,微伤细密,颇在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至为后进士子之所嗟慕。朓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

  “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脁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脁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於高明,无涉於文流矣。”

  “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脁。”

  “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於时谢脁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

  “子阳诗奇句清拔,谢脁常嗟颂之。”

  关于谢庄,《诗品》说:“宋光禄谢庄:希逸诗气候清雅,不逮於范、袁。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颜延、谢庄,尤为繁密,於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

  “以访谢光禄,云:‘不然尔,汤可为庶兄。’”

  关于谢超宗,《诗品》说:“齐黄门谢超宗、齐浔阳太守邱灵鞠、齐给事中郎刘祥、齐司徒长史檀超齐正员郎锺宪、齐诸暨令颜则、齐秀才顾则心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余从祖正员尝云:‘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已动俗,惟此诸人,傅颜陆体。用固执不如,颜诸暨最荷家声。’”

  (四)

  《诗品》所评共一百二十二人,均源出《国风》和《楚辞》。

  《国风》第一代传人分为二支。一支是《古诗》,经刘桢至左思;另一支则是曹植。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故明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传人也分为二支。一支是陆机,另一支则是谢灵运。《国风》的第二代传人陆机的传人颜延之:“宋光禄大夫颜延之:其源出於陆机。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乖秀逸,是经纶文雅才。雅才减若人,则蹈於困踬矣。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

  《国风》的第三代颜延之的传人为谢超宗、丘灵鞠、刘祥、檀超、锺宪、颜则、顾则心、任昉。

  谢超宗(430—?),陈郡阳夏人,元嘉九年(432),祖父谢灵运受到诬陷,全家被贬谪到广州,时谢超宗只有三岁。元嘉三十年(453),父亲谢凤去世后,才得返回都城建康。勤奋好学,具有文才,盛得名誉,宋孝武帝大为赞赏:“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此为“凤毛麟角”之由来。

  《诗经》,分出《国风》和《小雅》。《小雅》的传人阮籍;《国风》的传人为古诗和曹植。古诗的传人依次为刘祯、左思;曹植的传人为陆机和谢灵运。谢灵运杂有景阳之体;陆机的传人为颜延之。颜延之的传人有八,其中有谢超宗,即谢灵运的孙子。

  《楚辞》的传人为李陵。李陵的传人有三,即班姬、王粲和曹丕。王粲的传人有五,其中张华的传人有七,其中谢氏有二,即谢混和谢瞻。谢混的传人为谢脁。

  既然“东山之雅会”说的是谢道韫,那么《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说的就是林黛玉、薛宝钗。

  曹雪芹在《红楼梦》或《石头记》中,多次提到谢氏家族,或许“贾史王薛”其实就是“王谢假史”。

  今湖南谢志明宗长的《〈红楼梦〉作者新考》和《红楼湘娄文化考》说,《石头记》的始作者应是个名叫“谢三曼”的女性,宛如“妙玉”之人。

  ▍文章来自:谢燕颉

  ▍编辑:谢氏网文化传媒

  ▍法律顾问:宝树法律联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莲社
[ 宋 ] 王十朋
原文
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送别虎溪三笑后,白莲流水两凄然。

作者介绍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王十朋 -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王忠文   


  • 龟龄



  • 梅溪


  • 所处时代

    南宋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十朋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1112年11月9日)在温州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出生。

王十朋少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十四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十九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其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

状元及第

三十三岁时,王十朋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次年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四十六岁的王十朋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遗爱流播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王十朋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

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

乾道五年(1169年)冬,王十朋卸任。他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用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逝世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被任命为太子詹事,旋即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初三(8月6日),王十朋在乐清县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岁。泉州士民闻讯,会集在开元寺沉痛悼念,又在东街建王忠文祠(又名梅溪祠)以为纪念。

绍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追赐谥号“忠文”。[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王十朋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都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诗文刚健晓畅,有《梅溪集》。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王十朋全集》。[2]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政治

王十朋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力排和议,并抨击三衙兵权过重,谏罢杨存中兵权,奏请起用张浚。孝宗诏百官陈事务,他上《应诏陈弊事》札子,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同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并未做好。隆兴元年任侍御史时弹劾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史正志、林安宅,并使之罢职,震动朝野,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王十朋守饶州期间,宰相洪适,饶州人。回乡拜访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私宅后花园,王十朋毅然拒绝。《宋史·本传》记载说:“丞相洪适请故学其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来朝野皆知,传为佳话。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贾氏,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常以清白相勉。辞官归故里时,家有饥寒之号却不叹穷。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他在《乞祠不允》诗里述云:“臣家素贫贱,仰禄救啼饥。”“况臣糟糠妻,盖棺将及期。旅榇犹未还,儿昼夜悲。”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为官,关心的是国家、黎民,自己却是如此贫寒。

文学

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咏蔡襄修建洛阳桥的诗、宴七县宰诗、承天寺十奇诗、咏清源山诗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佳篇。

王十朋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治学反对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学空论,为文处事偏重功利实用。朱熹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叶适说他“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第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王十朋的祖父王格,父亲王辅,其兄弟姐妹共六个,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王十朋居第三,他是长兄,二弟王寿朋,字梦龄,小弟王百朋,字昌龄。

王十朋的夫人贾氏,是本邑贾岙望族贾如讷先生的女儿。婚后,他们育有三子二女,长子王闻诗,次子王闻礼,皆为国学生,幼子孟丙七岁夭折。长女嫁给白石的国学进士钱万全,次女嫁贾梓。孙子两个,长孙阿夔,次孙阿闽;孙女两个,叫国娘和晋娘。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王十朋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四都乡梅溪村。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650平方米。

纪念馆整体为三退三进三桥式院落结构。纪念馆大厅系五间重檐式仿古建筑,大厅两侧廊分别为“不负轩”与“不欺室”,是纪念馆的主要陈列厅,陈列有王十朋生平事迹、诗词文集及研究著作等。其中“不负轩”有30幅漫画组成的王十朋身世介绍,而“不欺室”则通过24幅图板,展示王十朋的为人、生平和成就,还有名人政要的题字。

王十朋将书斋命名为“不欺室”,旨在与人不欺,与世不欺,并请张浚书写“不欺室”作为书房的匾额,警勉自己。纪念馆正殿有王十朋坐像。馆后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梅溪文化公园(简称梅园)正在建设中,已经种下70个品种700多株梅花。梅园除种植梅花外,还有王十朋诗词碑长廊、王十朋著作碑墙及700多首历代名人的咏梅诗碑。[3]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赵昚:①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②朕岂不知王十朋,顾湖州被水,非十朋莫能镇抚。

汪应辰:汉廷用儒,黯独戅朴。淮南惮之,谋不敢作。谓公孙辈,发(阙)振落。儒岂不用,其效奚若。孰知其故,鼠腊非璞。公之节义,视黯无怍。屹然立朝,作世郛郭。正色凛凛,危言谔谔。招之不前,麾之不却。猛虎在山,卫及藜藿。出守四郡,治行皆卓。问胡为然,非智之凿。圣有谟训,守约施博。惟其躬行,粹美无驳。道固如是,不由外铄。于彼汲直,如玉而琢。我为铭诗,以表儒学。人虽云亡,尚有榘彠。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求之今人,则于太子詹事王公龟龄,其亦庶几乎此者也。

朱熹:①禀乎天者,纯乎阳德刚明之气,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疎畅洞达如青天白日,而见于事业文章者,一皆如此。②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

脱脱:十朋、吴芾、良翰、莘老相继在台府,历诋奸幸,直言无隐,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黄淮:家食时,敏于力,学博究经史,旁通传记百家,由博反约择精守,固其于天理民彝之懿,忠孝立身之本,体认真切凝然,以斯道自任...每为权要忌嫉,而执德不回……剖析详明,论议鲠直,皆足以阐圣道、垂世教,惜乎当时不能尽用也。其为郡时,布上恩、恤民隐,导掖抚摩,直欲底之于平康之域,身在外服,而心存朝廷,汉唐循吏殆不是过,其著为杂文诗歌,率皆浑厚雅淳,和平坦荡,不离于道德仁义……盖其当代之立德、立功、立言,可谓无愧者矣。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

朱轼:观十朋之言行,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语云:世之所少者,非才也,气也。有是气者,浩然塞乎天地之间。其于物也,不约而信,不令而从。成功立事,非可以意拟言谈而数计也。十朋若用于时,其几于是矣。

纪昀: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应辰称其於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其论事章疏,意之所至,展发倾尽,无所回隐,尤条畅明白。珙称其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今观全集,淳淳穆穆,有元佑之遗风。二人所言,良非溢美。曹安谰言长语仅称其祭汉昭烈帝、诸葛亮、杜甫文各数语,未足以尽十朋也。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十朋 -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忠文   


龟龄



梅溪

所处时代
南宋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
3主要成就
4家庭生活
5后世纪念
6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十朋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1112年11月9日)在温州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出生。

王十朋少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十四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十九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其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

状元及第

三十三岁时,王十朋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次年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四十六岁的王十朋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遗爱流播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王十朋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

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

乾道五年(1169年)冬,王十朋卸任。他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用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逝世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被任命为太子詹事,旋即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初三(8月6日),王十朋在乐清县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岁。泉州士民闻讯,会集在开元寺沉痛悼念,又在东街建王忠文祠(又名梅溪祠)以为纪念。

绍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追赐谥号“忠文”。[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王十朋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都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诗文刚健晓畅,有《梅溪集》。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王十朋全集》。[2]​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政治

王十朋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力排和议,并抨击三衙兵权过重,谏罢杨存中兵权,奏请起用张浚。孝宗诏百官陈事务,他上《应诏陈弊事》札子,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同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并未做好。隆兴元年任侍御史时弹劾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史正志、林安宅,并使之罢职,震动朝野,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王十朋守饶州期间,宰相洪适,饶州人。回乡拜访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私宅后花园,王十朋毅然拒绝。《宋史·本传》记载说:“丞相洪适请故学其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来朝野皆知,传为佳话。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贾氏,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常以清白相勉。辞官归故里时,家有饥寒之号却不叹穷。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他在《乞祠不允》诗里述云:“臣家素贫贱,仰禄救啼饥。”“况臣糟糠妻,盖棺将及期。旅榇犹未还,儿昼夜悲。”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为官,关心的是国家、黎民,自己却是如此贫寒。

文学

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咏蔡襄修建洛阳桥的诗、宴七县宰诗、承天寺十奇诗、咏清源山诗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佳篇。

王十朋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治学反对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学空论,为文处事偏重功利实用。朱熹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叶适说他“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第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王十朋的祖父王格,父亲王辅,其兄弟姐妹共六个,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王十朋居第三,他是长兄,二弟王寿朋,字梦龄,小弟王百朋,字昌龄。

王十朋的夫人贾氏,是本邑贾岙望族贾如讷先生的女儿。婚后,他们育有三子二女,长子王闻诗,次子王闻礼,皆为国学生,幼子孟丙七岁夭折。长女嫁给白石的国学进士钱万全,次女嫁贾梓。孙子两个,长孙阿夔,次孙阿闽;孙女两个,叫国娘和晋娘。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王十朋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四都乡梅溪村。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650平方米。

纪念馆整体为三退三进三桥式院落结构。纪念馆大厅系五间重檐式仿古建筑,大厅两侧廊分别为“不负轩”与“不欺室”,是纪念馆的主要陈列厅,陈列有王十朋生平事迹、诗词文集及研究著作等。其中“不负轩”有30幅漫画组成的王十朋身世介绍,而“不欺室”则通过24幅图板,展示王十朋的为人、生平和成就,还有名人政要的题字。

王十朋将书斋命名为“不欺室”,旨在与人不欺,与世不欺,并请张浚书写“不欺室”作为书房的匾额,警勉自己。纪念馆正殿有王十朋坐像。馆后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梅溪文化公园(简称梅园)正在建设中,已经种下70个品种700多株梅花。梅园除种植梅花外,还有王十朋诗词碑长廊、王十朋著作碑墙及700多首历代名人的咏梅诗碑。[3]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赵昚:①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②朕岂不知王十朋,顾湖州被水,非十朋莫能镇抚。

汪应辰:汉廷用儒,黯独戅朴。淮南惮之,谋不敢作。谓公孙辈,发(阙)振落。儒岂不用,其效奚若。孰知其故,鼠腊非璞。公之节义,视黯无怍。屹然立朝,作世郛郭。正色凛凛,危言谔谔。招之不前,麾之不却。猛虎在山,卫及藜藿。出守四郡,治行皆卓。问胡为然,非智之凿。圣有谟训,守约施博。惟其躬行,粹美无驳。道固如是,不由外铄。于彼汲直,如玉而琢。我为铭诗,以表儒学。人虽云亡,尚有榘彠。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求之今人,则于太子詹事王公龟龄,其亦庶几乎此者也。

朱熹:①禀乎天者,纯乎阳德刚明之气,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疎畅洞达如青天白日,而见于事业文章者,一皆如此。②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

脱脱:十朋、吴芾、良翰、莘老相继在台府,历诋奸幸,直言无隐,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黄淮:家食时,敏于力,学博究经史,旁通传记百家,由博反约择精守,固其于天理民彝之懿,忠孝立身之本,体认真切凝然,以斯道自任...每为权要忌嫉,而执德不回……剖析详明,论议鲠直,皆足以阐圣道、垂世教,惜乎当时不能尽用也。其为郡时,布上恩、恤民隐,导掖抚摩,直欲底之于平康之域,身在外服,而心存朝廷,汉唐循吏殆不是过,其著为杂文诗歌,率皆浑厚雅淳,和平坦荡,不离于道德仁义……盖其当代之立德、立功、立言,可谓无愧者矣。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

朱轼:观十朋之言行,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语云:世之所少者,非才也,气也。有是气者,浩然塞乎天地之间。其于物也,不约而信,不令而从。成功立事,非可以意拟言谈而数计也。十朋若用于时,其几于是矣。

纪昀: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应辰称其於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其论事章疏,意之所至,展发倾尽,无所回隐,尤条畅明白。珙称其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今观全集,淳淳穆穆,有元佑之遗风。二人所言,良非溢美。曹安谰言长语仅称其祭汉昭烈帝、诸葛亮、杜甫文各数语,未足以尽十朋也。

参考资料
1.王十朋简介  . [2023-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菊花须插满头归
2018-10-12 03:44


T89M《簪花仕女图》小型张



杨慎簪花图 陈洪绶/绘

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正好读到《红楼梦》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里面有个凤姐给刘姥姥满头插花、逗人捧腹的插曲:那也是个菊花盛开的清晨,贾母带领凤姐等一干人进大观园游览,李纨一见,忙迎上去,说她才撷了菊花正要送去给老祖宗簪戴。李纨的丫头碧月忙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折枝菊花——

贾母便拣了一个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地插了她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不住。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也老风流才好。”

可惜,刘姥姥满头插菊的盛装没有赢得大家的喝彩。按照贾母及众人的审美观点,头上簪戴一两朵花方才淡雅和恰到好处,满头插花的盛装却是一种过度的显摆和让人不堪的“村”气,不啻是个丑陋可恶的“老妖精”了。刘姥姥这是二进荣国府打抽丰,这位积年的老寡妇很懂得低声下气、以柔克刚,当即承色自嘲,口里说自己也爱“老风流”,其实私底下也感觉不合时宜。所以,到了《红楼梦》第41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刘姥姥醉中误闯怡红院,从镶门的大镜子里瞧见自己满头插花的形象时,醉眼蒙眬,竟错认为是他的亲家母进来了,也嘲笑她说:“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花戴满头叫作“没死活”,这显然也认同了贾母、凤姐等人鄙薄与否定繁饰盛装的观点。

在《红楼梦》里有一个人,却十分认同“菊花须得满头插”的审美情趣,这个人就是贾探春。她曾写过一首菊花诗,表达了这种超群不凡的审美观点。《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史湘云与薛宝钗连夜拟了十二个菊花诗题,第二天请姐妹们在大观园吃蟹赏菊作诗。贾探春当即勾选了《簪菊》这个诗题,作了一首: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诗的笔调豪放疏朗,甚合探春性格。诗中刻画了一个自比高人雅士、我行我素、自命不凡的簪菊人——其实就是探春自己形象。诗中第二句写到折菊簪菊,何以要人家“休认镜中妆”呢?那是因为簪菊本是古来重阳习俗,男子更是满头插菊,所以簪菊不能认作仅是女人平日对镜所做的时尚装扮。探春在诗中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一是“长安公子”杜牧。杜牧祖父杜佑在唐朝德宗、宪宗两朝为相,门第显赫,加上京兆杜氏又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望族,故杜牧被冠以“长安公子”的雅号。杜牧在《九月齐山登高》一诗中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著名诗句,探春以为这“满头插菊”是爱花爱到极点的“花癖”所致,她对此深表欣赏和仰慕。二是“彭泽先生”陶渊明。陶渊明当过彭泽县令,后来辞官归隐,世称“彭泽先生”。他爱菊嗜酒,在宅旁篱边遍栽丛菊,那是一个何等飘逸脱俗的神仙境界和世外桃源啊!“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咏菊名句,表达的是一种令人景仰的悠游、闲适和清雅。南朝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王弘一直想结识陶渊明。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因家贫“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成语“白衣送酒”说的就是这个典故。陶渊明又亲自酿酒:“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陶渊明的“满手把菊”——手里满满地抓着一大把折枝菊花,他的头上恐怕也是“菊花满头插”,犹如刘姥姥一般了。陶渊明的这种浪漫风流的名士做派,探春归之为嗜酒所致,故称他为“酒狂”。“三径露”指菊花,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名句。“葛巾”是东晋士人所戴的一种用葛布做的便帽,布质比较粗疏,所以陶渊明拿它来漉酒。但成为佳话的是,他漉完酒后,就把这帽“还复着之”——就是把粘着酒糟、滴沥着酒水的帽子又戴到头上。在陶渊明看来,酒可是个大大的好东西,漉酒的帽子能算肮脏吗?还用得着清洗吗?“九秋”指秋季三个月九十天,故称秋天为三秋或九秋。菊花在深秋下霜的时节开放,故称“九秋霜”。“葛巾香染九秋霜”,无疑是指在这种葛布做的便帽上插上了菊花,所以连帽子才会沾染上菊花的香气。把这首《簪菊》翻译成现代白话,意思会更显豁些:

瓶子里供养、篱笆边栽种,天天为菊花的成长而劳碌奔忙。摘来菊花插在鬓边,别认为仅是女人对着镜子所做的寻常梳妆打扮。

知道吗:从前的长安公子杜牧爱花成癖,彭泽先生陶渊明更是爱菊而又嗜酒如狂——多少古人像他们那样喜欢满头插花啊!

短短的鬓角感觉有点冰冷,那是头上插戴的菊花沾带的露珠滴下的清凉;葛布做的便帽上也沾染了菊花的香气,那里还混合着深秋的寒霜。

这种高尚脱俗的幽雅情趣自然不合世俗庸人的眼光,那就任凭他们拍着手、站在路边指指点点地嘲笑吧!

古人喜欢满头插菊,自然不止探春诗中提到的杜牧和陶渊明这两个例子。南宋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写道:“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表明陆放翁也是一个喜欢满头插菊的诗翁。元好问《辛亥九月末见菊》诗:“鬓毛不属秋风管,更拣繁枝插帽檐。”“繁枝”就是花朵开得繁盛的花枝,不是只开一朵两朵的花枝。显然,元好问也是一个喜欢满头插菊的“文雄”,只是他戴着帽子,把花插在帽檐上罢了。满头插花原是古人的一大风尚:梁代简文帝萧纲《茱萸女》一诗有“杂与鬟簪插,偶逐鬓边斜”诗句,就是指女子在夏日插戴茱萸花,不仅是把鲜花与“鬟簪”一类的头饰混合妆饰,而且还故意把花斜着插,即所谓“鬓边斜”,追求的是一种很夸张很浪漫的装饰美。刘缓《看美人摘蔷薇》诗有句:“钗边烂熳插,无处不相宜。”插的是蔷薇花,表现的也是鲜花与金钗玉簪之类的头饰混合妆饰。而“烂熳插”,自然是横三竖四、不拘一格地满头乱插、疯插,就像凤姐给刘姥姥插花那样。这种满头插花的风致也不限于权贵和富豪,乡间的平头百姓也长此风。元稹《村花晚》一诗就有真实描绘:“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这村中女孩插的是棠梨花,而且还以插的数量多寡为相互夸耀的资本。杜牧曾在《杏园》一诗中感叹唐人插花之盛:“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里插的是杏花,因为摘花插花的人太多,竟把整个杏园的杏花差不多都采光了。

唐宋时不仅女人簪花,男人也簪花,而且无分官民老少。宋代邵雍《插花吟》有“头上花姿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句,是指官员头上插戴的花枝影子映照到酒杯里去,很耀眼也很迷蒙。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黄庭坚《南乡子》词:“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都是老人簪花的例子,虽也有点“自羞”老风流,却并没有被世人鄙薄为“老妖精”。簪花崇尚多,以繁为美,在古代笔记中亦屡有记载,如《武林旧事》卷三载:南宋时杭州“六月……茉莉为最盛,初出时,其价甚穹(高),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值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插”指一枝,茉莉花每枝都有好几朵花,“七插”就是插七枝,则有数十朵花,其繁花满头的纷繁和亮丽令人惊艳。明人《烬宫遗录》载有明代的例子:“后(皇后)喜簪茉莉,坤宁有六十余株,花极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缀于鬟髻。”这“簇成球”,就是以众多的茉莉花把鬟髻插成一个球形的“花园头”。当然,簪花也不必非鲜花不可,在缺少鲜花或无花开放的时节也可以用假花——如以丝罗绢帛做成的罗花、绢花以及金纸做成的金花等等。如《宋会要》嘉定四年:“具遇圣节、朝会宴,赐群臣通草花。遇恭谢亲飨,赐罗帛花。”这里的“通草花”和“罗帛花”都是人工做的假花。宋张先《减字木兰花》词有“头上宫花颤未休”句,这“宫花”也是假花。《红楼梦》第7回写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给众姐妹的十二枝“宫花”,就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

有意思的是,在宋代,头上插花还是一种荣耀和尊贵的身份象征,对此,官员还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你想多插还不行。吴自牧《梦粱录》载:宋时臣僚赐花簪戴,各依官序,宰臣枢密使,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枢密使同签书枢密使院事,大花十四朵,栾枝花八朵;敷文阁学士,大花十二朵,栾枝花六朵;知官系正任承宣观察使赐大花十朵、栾枝花八朵;正任防御使至刺史各赐大花八朵、栾枝花四朵;……品级越低,簪花越少,最小的大使臣,只有大花四朵,没有栾枝花。这“栾枝”是一种常见的园林造景植物,与小桃红相似,二者的区别是:“小桃红”的花直接长在枝上,而“栾枝”的花长在小梗上。“都人瞻仰天表,御街远望如锦”、“头上宫花射彩云,归向慈严夸盛事”、“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这些诗句都是诗人们对当时世俗时尚簪花的最美写照。

正所谓“繁华过后归于平淡”。这种崇尚满头插花的时尚在《红楼梦》所表现的清代康乾盛世时已风光不再,满头插花乃至被鄙薄为“妖精”的装扮。男人已不再簪花,女人簪花也只簪一两朵。这种淡化和简化,或许是因为文明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少了那种雍容华贵的闲情逸致,衣饰装扮日趋简约,满头插花的盛装终于被冷落,被鄙薄,被抛弃,以致清代乾嘉时代的历史学家赵翼在《陔馀杂考》里不禁发出这样的喟叹:“今俗唯妇人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而到今日,连妇人也不簪花了。对于这种繁花满头的“高情”淡出历史而变得“不入时人眼”的无奈,探春也只好发出“拍手凭他笑路旁”的长长喟叹——随你们在一边拍手嘲笑吧,但我还是认为它是一种高雅的妆饰和脱俗的情致。

(作者:林如求,系作家、编审,原《福建文学》副主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君子之道费而隐+甄士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甄士隐的名字隐藏着《红楼梦》时代背景信息
吴氏红学
吴氏红学
揭秘《红楼梦》的真相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未明确交代时代背景,而是借空空道人之口说:“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就给解读这部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自这部书见诸评论以来,认为书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很多种观点,清初说、清中期说、明末清初说,甚至还有唐、宋说。要解读《红楼梦》就必须准确定位时代背景,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这部书所传达的主旨思想。


作者故意隐去了“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我们就真的对时代背景无从考证吗?答案是否定的。批书人也在提示我们:“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还有的批书人认为“妙在‘无考’”,如果明确写出“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便使作品流于平庸,“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红楼梦》之所以隐去“朝代年纪,地舆邦国”,这肯定是无奈之举。作者创作目的是要读者清晰地明白他要传达的主旨思想,没有一个作者会毫无缘由地故设迷魂阵,让读者看了作品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作品肯定是失败的。作者借空空道人之口说“毫不干涉时世”,这只不过是为了遮人耳目。“石头”所说“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其实这也是敷衍之语。《红楼梦》所揭示的主旨思想、社会百态和人性,固然具有亘古不变的普遍性。然而,一部书不敢明确交代时代背景,并且用“假语村言”敷衍,就必然涉及到敏感的“时世”,作者创作一部涉及敏感“时世”的书,既要想方设法地掩饰,也要千方百计地暗示,否则作者也就无法实现创作目的。《红楼梦》作者的高明在于,只要我们具备这部书涉及到的相关知识,通过认真仔细的研读,就不难找到破解时代背景的机关。这是作者以隐晦的方式给我们传达的信息,让我们准确定位时代背景,从而揭示这部书所隐写的“时世”和主旨思想。
我们吴氏红学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位在明末清初,而不是像胡适红学那样不经仔细研究,就草率地认为时代背景是清中期。也不像个别民间研究者把《红楼梦》时代背景只往前挪一小步定在清初,从而无视明末的“时世”。关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我们过去写了很多文章,从文本所透露的各种信息进行论证。其实作者设计“甄士隐”的名字和行止遭际的用意也是在向我们透露时代背景。


(甄士隐一家)
甄士隐,名费,字士隐。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概括起来有五种情形:一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同,是并列关系;二是名和字的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是辅助关系;三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是矛盾关系;四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延,是延伸关系;五是名和字的意义相顺,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而且字为名的意义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字和名是扩充关系。甄士隐的名字就属于第五种意义相顺,取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要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得先把前面孔子的言论搞清楚。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大意是:孔子说,“追求隐秘的道理,行为荒诞不经,后代对此会有所称道,但我不这样去做。君子依循大道行事,却往往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避世隐居不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接下来子思就说:“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奉行的道如果违逆不通,因而隐逸不出。”
关于子思说的这句话在儒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阐释。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解释为:“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唐代孔颖达对郑玄这段话注解为:“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佹”(guǐ):乖戾;背离。“费”通“拂”(fú),意思是:逆,违背。例如,费民:违背民意,违逆民心。“而”: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隐”:隐逸不出。子思说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实际上是承接前面孔子说的“素隐行怪......”这段话,子思这句话的意思与孔子完全相同,即“君子之道”已经荒废了,所以君子才要去隐居。而南宋理学家朱熹却有不同的解释。朱熹把“君子之道费而隐”断句为:“君子之道,费而隐”。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把“费”解释为:用之广也。把“隐”解释为:“体之微也”。“隐”确实有“精深”、“微妙”的意思,例如,隐要:精深简要。隐书:旨意隐秘之书。隐奥:隐晦深奥。而“费”却没有“广大”的意思,那是朱熹妄造的词义。


(子思)
其实子思这句话的意思在孔子其他言论中多有类似的表述。在这一点上子思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郑玄和孔颖达对“君子之道费而隐”的断句注释是完全正确的。《论语·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大意是: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重要原则,与《中庸》孔子的言论非常一致。孔子在这里提出把个人的富贵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即“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才是为官的基点。在孔子及其门生阐释《周易》的《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说:“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意思是:“天地交通变化,草木就茂盛,天地阻隔不通,贤人就隐退。”
《红楼梦》开篇楔子文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引出青埂峰补天石的来历。作者用“女娲补天”神话故事本身隐含着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夺统治权之意,即影射明末大清(水神共工)地方割据势力与火德大明(火神祝融)争夺全国统治权。在《石头记》正文,即下世的补天石亲身经历的开始,又赫然写道:“当日地陷东南”。“地陷东南”也出自“女娲补天”的神话,表意是东南大地沉降,洪水泛滥。寓意是国家江山沦陷,政权更迭。明遗民经常用“神州陆沉”、“天崩地解”、“地坼天崩”、“天地崩离”、“天崩地裂”、“山河缺”来指代大明江山沦陷、国土被侵。例如,邝露《后归兴诗》:“南北神州竟陆沉,六龙潜幸楚江阴。”夏完淳《大哀赋·序》:“越以乙酉之年,壬午之月,玉鼎再亏,金陵不复;公私倾覆,天地崩离。”冯梦龙《甲申纪事》:“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
《红楼梦》又用“末世”来隐喻明末时代背景。在贾雨村出场时作者写道:“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本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批语“又写一末世男子”,透露了《石头记》正文出场的第一个男子甄士隐也出生在末世。第五回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贾探春生于末世,批书人说:“感叹句,自寓。”意思是,贾探春的境遇也是作者的境遇,作者也生在末世。这是关于作者问题的重要信息。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也出生在末世。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凤姐处,靖本有批语:“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第十八回贾蔷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庚辰本批语:“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以上文本和批语多处指出“末世”,这其实已经指出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的末世。《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对“末世”一词的解释只有如下一层意思:一个朝代的后期。例如,《三国志·魏书》“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在《红楼梦》中其他情节也与“末世”相呼应。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隐喻改朝换代社会的大动荡,导致很多家庭破败灭绝的悲惨境遇。红楼梦曲子《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虚花悟》:“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以及“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是在隐喻明末清初那个乱世的惨景。书中的通灵玉影射玉玺,这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的共识。玉玺是皇权的标志。通灵玉嘲讽诗:“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就是争夺皇权造成生灵涂炭、白骨累累的惨景写照!把《红楼梦》仅仅当做一部家族兴衰史如何解释得通?《红楼梦》表面上写的是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兴衰的故事,其实是用“以家喻国”的手法,隐写一个朝代的“家亡血史”。


(孔尚任《桃花扇》)
在清初,很多明遗民在文章中用“末世”一词指代明末。明遗民朱彝尊等举博学鸿儒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批评道:“末世人情弥巧,文而不惭,固有朝赋《采薇》之篇而夕有捧檄之喜者。”顾炎武引用孔子的话说:在末世,百姓就变得贪利而取巧,花言巧语而大言不惭,互相残害,互相欺骗。早上读着伯夷、叔齐的《采薇》之歌,不食周粟;晚上却捧着朝廷的任命书暗暗自喜。顾炎武有感于清初有些明遗民唱着不仕新朝的高调,后来却和清廷打得火热,讽刺他们朝秦暮楚。孔尚任的戏曲《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演说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历史。其创作宗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明了创作立意,即揭示明朝“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时,歇于何地”,从而“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这跟《红楼梦》的主旨立意惊人的一致。
甄士隐是个乡宦。在古时乡宦是指做过官又回到乡下的人。甄士隐为啥辞官回乡?作者虽然未明确交待,但是从作者给他起的名字已经说明了原因,即子思的话“君子之道费而隐。”说明那时已经到了朝代的“末世”、社会的乱世,对于君子来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甄士隐辞官做个隐士,“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甄士隐这样隐居的生活跟东晋隐士陶渊明很相似,批书人也在提示我们:“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为什么这么说呢?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自称“羲皇上人”,即像伏羲氏以前的人那样过着恬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改朝换代的乱世,因此“道费而隐”,甄士隐也是身处朝代更迭的乱世辞职回乡,这就是《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甄士隐在前八十回只出场一次,然而他却是全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作者设计甄士隐这个人物是为了跟贾雨村形成鲜明对比,即“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一对儿,缺一不可。贾雨村贯穿全书始终,甄士隐也应该如此,结局时他还会出现。另外,作者设计“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名字还有其他两层立意,其一是谐音“真事隐”、“假语存”,即把历史实事隐去,表面故事用假语村言敷衍,这层意思在开篇作者已经做了说明。其二是谐音“真士隐”、“假儒存”,即在乱世真正的知识分子名流都归隐了,剩下那些假儒们为了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从甄士隐和贾雨村各自行止来看也确实如此。这是明末清初那个乱世的生动写照。甄士隐和贾雨村是那个时代两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作者设计甄士隐一家的悲惨遭际也是在为贾家这个大家族未来的遭际做谶,按照批书人的提示,作者的笔法是:“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也就是说,甄士隐一家的荣枯是贾家荣枯的缩影,甄士隐一家人口衰丧,贾家也是人口衰丧;甄士隐的女儿被拐,由主子变成薛家的奴仆,贾家一干人也会各奔东西,由主子变成奴仆;甄士隐家被大火烧毁,贾家也会遭遇类似劫难;甄士隐最后出家修行,贾家的主子贾宝玉也会远走他乡。
胡适红学的“大师”周汝昌在《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中,虽然也找到了甄士隐名字的出处是《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他也赞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但是他依然把“甄士隐”的名字按照某个批书人提示的“费是废”,认为甄士隐是“真废物”。这是没有理解《红楼梦》作者设计“甄士隐”名字深刻的用意,也没有从“甄士隐”的名字中参悟出时代背景来。胡适红学枉顾书中大量的时代背景信息,错误地把康雍乾盛世当成《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把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兴衰史当做了“曹家事”,严重误导了广大读者!
———————————————————
校对:王华东 安妮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发布于 2020-04-12 23: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hwzhuwei
2020-03-13   |  566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三姑娘贾探春在众小姐里,是非常有个性的存在。她是庶出,可她才具卓著,智勇双全,贾府里没有人敢小瞧了三姑娘,就连嫡母王夫人,动不动骂贾环是黑心种子,对探春,永远和悦和拉拢。恃才傲物的王熙凤发自内心佩服的没有几个人,但三妹妹绝对算一个。

曹雪芹对红楼人物房间的描述不多,有也是略点几样,比如秦可卿的卧室,王熙凤的房间。非常精细和全面描写的,探春算是一个特例。小说四十回原文写道:

……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骼 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子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账。

惜墨如金的曹公如此细致交代探春屋内的摆设,列出了14样东西,当然有他特别的深意。探春屋子无隔断,要的就是这一种阔朗,所有的摆设都彰显出一种高贵大气和厚重感,一一分析来看: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花梨大理石大案:
探春这个大案是当地放置的,大约就处于房屋中间,花梨,应该就是黄花梨木,大理石用于面芯,探春的这个大案应该是以大理石为面芯、其它构架均为花梨木,混合镶嵌。这种制作工艺始于明代,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类似实物,比如王世襄老先生收藏,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紫檀插肩大画案,尺寸(长192cm宽102.15cm高83cm),大约如下图。

画案在古文人眼中是绝对的书房重器,研磨挥毫之际,画案合不合自己的审美和趣味直接影响创作心情。尤其富贵之家,对其用材、设计和工艺都极为考究,以显示主人高雅的鉴赏力,也是最能彰显主人气质的家具。探春的大案上磊着大量的宝贴、几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能摆得下这么多的东西,而且主人还要在此案上临帖或作画,所以曹雪芹才说这是个大案。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颜鲁公的对联
烟霞闲骨骼 泉石野生涯。这幅对联的意思是:我愿将身躯付与烟霞,将余生托于泉石。这是古文人在抒发自己对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让心灵无拘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的向往。

颜真卿是唐名臣,也是著名书法家,其人格风骨受到历代文人志士的推崇,比如欧阳修就评价他: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而不免惑于神仙之说。

颜真卿并没有写过这样的一幅对联,也就谈不上是他的墨迹了,这是曹雪芹的杜撰,为的是取颜真卿的人格来烘托探春其人。颜真卿最后的结局是报效国家,终死沙场。这个理想也就永远只是个理想罢了。这非常符合探春她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惜她最后为了家国而牺牲,落得个悲远嫁的痛心结局。

同样,探春身上也有类于颜真卿的忠义之节,君子之风,有红香可爱的玫瑰花般的娇美,也有令人生畏的玫瑰刺。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颜真卿真迹

米芾的画
米芾同样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米芾最重要的人格特点是过于清高,这一点契合探春庶出但性格上却极度自尊的特点,这里的《烟雨图》同上述对联一样,是古人的一种理想表达,探春远嫁在清明时节,她坐上一艘大船,在迷离的烟雨中离开亲人家园,烟雨,看上去很美,婚嫁当新娘,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探春当然美,只是就算美,也是凄美,眼里心里都是泪,犹如这潇潇凄雨。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米芾真迹

汝窑花囊、水晶球白菊
汝窑的地位就不用多讲了,存世的个个价值连城。汝窑的烧造时间极为短暂,存世稀少,器型也多是小的,宋汝窑花囊一件也没能保留到今天的。非常幸运的是,清乾隆年间仿制过汝窑花囊,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就收藏着一件(如下图)。我们今人才能有幸一睹汝窑花囊的器型和大概的样子。只是探春的花囊是斗大的,不知会不会比这只还要大。如果能留存到今天,将是无法想象的,当是绝世的珍宝。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仿宋汝窑花囊

菊花的迎霜傲骨为文人雅士喜爱,但白菊常常会令人感伤,妙在探春屋里的白菊是水晶球的,这就完全不同了,不但透着品味的高雅,更有一种高贵在里面。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大观窑的大盘、数十只玲珑佛手
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这个大盘显然是徽宗时期的皇家专用瓷器,它的上面盛放着的佛手寓意着美好和高贵,佛手香气浓郁,估计探春的屋子很是满室清香吧。和将元春比作香橼一样,佛手也是探春的化身,她散发出来的芬芳同样温馨过贾府,甚至延缓了家族的败落。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元青花大盘

大鼎、白玉比目磬
鼎历来是宗庙社稷传承的国之重器,和黛玉屋里熏香的“宝鼎”不一样,探春屋里的鼎是大鼎。让人不由自主地和国家和政治联系起来。

磬是一种乐器,用石头或者玉制成。历来用于演奏宫廷雅乐或是祭祀活动,严格说它是一种严肃的礼器。探春的这个是白玉制成的比目磬,是磬的最高级的用材和形制。

和大鼎一样,都是在映射探春将来要起的作用和身份。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拔步床
拔步床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拔步床形制比较多,大的方面可分为两类:廊柱式拔步床和围廊式拔步床。拔步床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从外面看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屋子。拔步床是封建社会最奢华大气的床。拔步床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家庭财富的标志。

比如《金瓶梅》里的孟玉楼,西门庆娶她时,交待孟玉楼的财产,说她很有钱,而且还有两架拔步床。专门将这两架床拿出来说事,可见它的值钱或者是难得的程度。

《红楼梦》里多处提到过床、榻、炕,但遍寻全书,只有探春这里专门指出是一架拔步床,用这种极为华贵的家具衬托探春将来的身份。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探春屋里的家具、物品和摆设,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高贵、高雅、大气。所有物品都是这一类里最顶级的,有着最高的文化品味,就算按价值来说,也是最值钱的。王熙凤不是夸耀她和王夫人的嫁妆样样都比贾府的好吗?就拿汝窑来说,王夫人屋里是一只汝窑美人斛,凤姐屋里有一只汝窑盘子,可是和探春的斗大汝窑花囊肯能是没法比的。况且凤姐的盘子上是放银子的,人家探春是水晶球的白菊,品味上也是高下立现。

只是探春的屋子再令人向往,探春其人再令人珍爱,她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过是沦为国家和家族的牺牲品,远嫁他乡。你看她院中栽植的梧桐,还纤细未长大,就如同探春这只稚凤,弱肩也必须担家国的重担了,让一个弱女子走上祭台,更显统治者的无能。这棵倚云栽的红杏,余生只有在思故国思亲人的痛苦中度过了。

红楼梦:曹雪芹列出探春14种东西,顶级奢华,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参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红楼梦》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hwzhuwei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贾琏小妾秋桐不过十七岁,为什么脂砚斋说她“极淫邪”?
下一篇: 解密 | 红楼梦大小宝玉之谜!红楼梦可能由两书合并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巳节有什么魔力?孔子、王羲之、杜甫、曹雪芹……纷纷为它打call?
2021年04月14日 11:43796浏览 · 8喜欢 · 0评论

红楼微梦
粉丝:4298文章:47
关注
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翦,正飞绵作雪,落红成霰。



这是孔尚任《桃花扇 · 题画》中的经典唱词。



又值春风上巳天,树上的桃花瓣,随着微风纷纷飘下,红消翠减,落英缤纷。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又被称为“女儿节”,《诗经 · 郑风 · 溱洧》中早有描写: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农历三月间,时值暮春。溱(zhēn)河和洧(wěi)河,春水涣涣,春日融融。



岸上草青青,枝头鸟鸣鸣。男男女女,来来往往,自由地说着、笑着,开心地唱着、跳着,在万物萌动的春天里,传递出和青春的气息和爱情的旋律。



起初,上巳节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称“上巳”。魏晋以后,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所以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随着上巳节的不断发展,内涵也不断丰富,逐渐成为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重要节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王羲之、杜甫、曹雪芹……纷纷为它打call!






1、孔子



《论语 · 先进》篇,记载了一次孔子与弟子畅谈理想的对话,后被选入语文课本,题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中道:



曰:“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要说享受生活,还是孔夫子会玩,从他赞同曾点的“志向”就能看出来——



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朋友,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瞧瞧这生活,滋润、惬意、悠然自得。



在水边沐浴以驱除邪气,正是上巳节最原始的习俗,俗称“祓禊”、“修禊”。






2、王羲之



提到“修禊”,就不得不提到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友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雅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将内心的无限感慨,付诸笔端。乘着酒性,大手一挥,写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修禊、曲水流觞,也成为后世向往的“文化母题”。



《红楼梦》中“探春结社”时,寄给贾宝玉的花笺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东山雅会,典出《晋书 · 谢安传》。谢安隐居东山时,常与王羲之、许询、王焕之等名士吟诗作赋——流连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



永和九年那场兰亭盛会,谢安正是倡议者之一,并做了2首《兰亭诗》。其一是: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






3、杜甫



上巳节吟诗的传统,随着款款曲水,从魏晋流到了盛唐,也从“书圣”王羲之笔下,流到了“诗圣”杜甫手中。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卷二》记载:“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爱慕。”



关于“赐宴曲江”,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文中,记载的更加详细:



今日伏奉圣恩赐臣等于曲江宴乐,并赐茶果者。伏以暮春良月,上巳嘉辰,获侍宴于内庭,又赐欢于曲水。蹈舞朋地,欢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



可见,唐时上巳节十分隆重,上至达官贵胄,下至黎民苍生,都会盛服而出——皇帝设宴赐饮,百姓踏春郊游。






4、曹雪芹



前面提到,贾探春曾发起大观园诗社活动——饮宴赋诗、以文会友。



你有没有想过,发起诗社的为什么不是“诗才高”的林黛玉,或者“无事忙”的贾宝玉,而偏偏是“三丫头”贾探春呢?



且看《红楼梦》第七十回,文中写道:



说起诗社,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黛玉为社主。明日饭后,齐集潇湘馆。因又大家拟题。……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元春早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玩器。合家皆有寿礼,自不必细说。



由此可知,贾探春的生日正是三月初三上巳节!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探春身为闺阁女儿,却敢于起诗社、擅雄才,用天性的召唤,来回应对远古时代上巳节吟诗会友点景仰和效仿。



前日清明,『红楼微梦』“盘点清明节的4大经典”时提到:自唐宋以来,清明节不断发展,逐渐吸纳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节日习俗,成为了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06:40
【盘点】清明节的4大经典:杜牧的诗,张择端的画,还有呢?
560  2
视频
红楼微梦




可见,上巳节和清明节也颇有渊源。



赵云芳在《贾探春的关键词——清明节、上巳节》中总结说:



作者在塑造探春形象时,有意融入了传统节俗文化的内涵。如果说清明节暗喻了探春的命运与结局,上巳节则寄托了探春的精神与品格。……这两个节日,一明一暗,一表一里,里应外合,共同构筑起探春人格形象中不容忽视的两个方面。



这是十分有见地的。






上巳节有什么魔力?孔子、王羲之、杜甫、曹雪芹……纷纷为它打call?



我想,魔力就在于上巳节在暮春之初,是情动于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快乐老年435 2019-03-04   |  321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曹公为什么安排黛玉住潇湘馆?潇湘馆与林黛玉二者又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呢?

一、潇湘馆的位置

潇湘馆是省亲别苑大观园第一处游幸之地,就是一进大观园的大门,过了曲径通幽处,往右侧走的第一个院落,小说三十回分配大观园住所时,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者一道曲栏……”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而宝玉的怡红院是在大观园入园左侧第一处,怡红院和潇湘馆在位置上遥遥相对,离得近也是离大观园大门最近的两处所在。这种距离上的近也体现了宝黛二人物理距离近,其实心理距离也是最近的。

说到位置,不得不提蘅芜苑的位置,蘅芜苑紧挨大观园最重要的正殿,正殿是大观园的主建筑,而蘅芜苑也是各所在占地面积最大的之一,所以,若论大观园谁是真正的主人,无疑是宝钗,曹雪芹在描述元春的谕旨时,也点名说娘娘要宝钗等姐妹们进园。

因此,仅从位置看,大观园、荣国府真正的女主人是宝钗,无论怡红院与潇湘馆离得有多么近,再怎么相望,也是不可能有结果的。这是作者在此就给出的暗示。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二、潇湘馆的竹

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千百竿湘妃竹是潇湘馆最重要的标签,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尤其是文人最崇尚梅兰竹菊,而对竹的理解就是它的高洁(高、节)和坚贞,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品性和气节的,人们形容一个君子,对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洁。潇湘馆里的竹子品种很特别,是湘妃竹,竹身点点泪斑,似美人落泪,又兼娥皇女英抱竹痛哭、血泪撒竹泪尽而亡,湘妃竹由此而来。

《红楼梦》中文学意象是与人物的人格是一致的,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情是浑然统一的。竹的品格,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是林黛玉品格的叠印。《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不光体现在林黛玉的潇湘馆,宝玉院子里的海棠芭蕉、探春院子里的梧桐、宝钗院子里的玲珑山石等统统是有着对人物特质的隐喻。

林黛玉的《葬花词》中有“红消香断有谁怜”,也应“潇湘”的谐音。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与娥皇女英血泪撒竹,与绛珠仙子的还泪都完成对照。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三、有凤来仪

第十七、十八回,元春省亲,宝玉为此处做一首诗。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红楼梦》里有五只凤凰:贾元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这五只凤凰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元春是为贾府二次崛起提供了一次机会,可惜贾府里“没有一个可以做得杨国忠的”,只会花钱摆阔,本末倒置;王熙凤有大才,却困于贾府不得施展,东拆西挪的再怎么折腾,也挡不住贾府的败落;贾宝玉有补天之才,因为生于末世而不得补天或者说不愿补天;探春与王熙凤寓意差不多,区别在于探春看得更高远,也更有政治抱负。为什么说林黛玉也是凤凰呢?

林黛玉是书香之族的代表,她从家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林家的藏书。林黛玉屋里大小书架子上垒着满满的书,什么才能让一个家族立于不败之地呢?就是要重视子弟儿孙的教育,林家是最好的例子,林家从来没有败落,到了第五代林如海这里,还高中探花呢。林黛玉也一样,她完美的继承了林家家风,平时也是手不释卷,林黛玉就是飞进贾府的一只金凤凰,可惜,贾府没有一个人能看懂。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四、智者乐水

小说在描写潇湘馆时原文是这么写的:

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救的床几椅案……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里曹雪芹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

1、潇湘馆寄托了曹雪芹的隐士情怀。大观园本来就是曹雪芹在那个末世里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而潇湘馆更是寄托了曹公的理想和所有的美好,这种美好在现实里不存在,是隐士理想的隐居之所。

2、智者乐水。曹雪芹专门描写了潇湘馆有溪流般的泉水。这也是古代文人最推崇的一种水,这是在映衬这里的主人的智慧,“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当然是非常有智慧的,比治国的重臣能臣比干还多一窍,正所谓智者乐水。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试才题对额时,贾宝玉为潇湘馆题了一联一额:

有凤来仪,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潇湘馆里,宝鼎内青烟袅袅,茜纱窗下,似犹见主人棋盘上对弈的芊芊素手,黛玉斜靠在榻上闭目养神,手指上还残留着棋子的丝丝幽凉,塌边几上留有喝剩的茶壶茶盅,窗外森森万竿遮映,带来浓浓凉意。茂密的竹林挡住了即将要迸到阶台上来的绕阶的溪水,又使房中鼎炉上所焚之香不会穿过帘子而散去;使人感到主人小憩时的那种清幽和恬静,但又怕风吹竹摇影晃而打扰了好梦。在与潇湘馆有关的文章及诗词中,都突出了一个“凉”字,其实就是紧扣了黛玉的“凄凉、孤独、萧索”的人物基调,看黛玉几乎所有诗词,无不透露出这种“凉”的基调。黛玉的“凉”是对命运和环境的思考,和宝钗的“冷”有着本质的不同。

潇湘馆迎来了林黛玉,真正就有了生命!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和泉都很重要,曹雪芹说:这叫有凤来仪!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庚辰底本前80回)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1: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巧姐一个小孩为什么也能位列12钗原因其实很简单
播报文章

依瑶社会
关注
2021-05-25 14:08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耳朵总是嗡嗡响?一个新办法,改善顽固耳鸣,简单高效
耳朵总是嗡嗡响?一个新办法,改善顽固耳鸣,简单高效
高血糖长期不降?专家建议这样做,每天血糖稳定5.5
高血糖长期不降?专家建议这样做,每天血糖稳定5.5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在金陵十二钗中巧姐这个小女孩也被写进了正册,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巧姐这样一个小女孩可以写进去呢?金陵十二钗有: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从这些人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巧姐一个小孩外,其他人都是身份比较尊贵的大人,作者将巧姐写进金陵十二钗有何寓意呢?



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对她的描述十分少,甚至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她却能够同黛玉、宝钗这类优秀、才德兼备的女孩子一起位列金陵十二钗。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可是只要细想以下这几点其实就可以明白其中的缘由。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巧姐出生后娇生惯养一直就体弱多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王熙凤希望借助刘姥姥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古时候的人都相信穷人起名字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刘姥姥听她刚好是生于七月初七,就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果不其然,贾府被抄家后,王熙凤自身难保,女儿被狠舅奸兄卖到了烟花柳巷,成为了青楼女子。后来幸亏遇到刘姥姥这样知恩图报的好人,不惜代价将她赎了出来。这样看,巧姐的一生也是经历过风风雨雨,命运多舛。

其次,从巧姐与宝玉关系的亲疏看,我们可以从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中看到,里面写的这些女子都是和宝玉关系亲近的人,林黛玉是宝玉姑妈家的女儿,薛宝钗是姨妈家的女儿,妙语是他依恋的人,王熙凤是她的嫂子,迎春、探春、惜春是他的姐妹,而巧姐也是宝玉的侄女,也是贾家的孩子,所以从这层关系上看也应将她收录进去。


广告
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能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都与宝玉有着比较亲密的联系或者是在贾府的兴盛衰败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其中前六位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都是和宝玉有着一定情感关系的,贾元春和贾探春是宝玉的两位大姐姐。至于后面的几位也都是与贾府关系非常近的,所以巧姐作为贾琏和王熙凤的女儿,是名正言顺的贾家后代,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03:30 , Processed in 0.3518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