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19: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柳湘莲+冷二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中柳湘莲外号是什么,冷二郎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0-09-02 16:24

作者:阿夏


【导语】:柳湘莲外号冷二郎的由来 家族中排行老二,又因冷面冷心辜负了尤三姐,故称冷二郎。 柳湘莲,《红楼梦》中人物,又称冷二郎,原系世家子弟。他父母早丧,读书不成。性情豪爽,


         
  柳湘莲外号冷二郎的由来

  家族中排行老二,又因冷面冷心辜负了尤三姐,故称“冷二郎”。

  柳湘莲,《红楼梦》中人物,又称冷二郎,原系世家子弟。他父母早丧,读书不成。性情豪爽,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宿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他生得又美,是一个业余的戏剧演员,最喜串戏,擅演生旦风月戏文,不知他身份的人,都误作戏子一类。在书中和宝玉最合得来。有一次在赖大家赴宴,薛蟠酒后向他调情,被他骗至北门(今德胜门)外苇子坑打了个半死,事后,远走他乡。 后又在路上救了薛蟠,与薛蟠结为兄弟。足见其无邪之心。



  湘者,潇湘也。湘夫人的传说最后演变成潇湘妃子娥皇女英同嫁一夫的故事。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潇湘妃子的外号都来自于此。

  林黛玉与贾宝玉发乎情止乎礼,尚且被袭人认为是“丑祸”“不才之事”。袭人“贤善”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口中该是多么不堪。

  而柳湘莲被薛蟠骚扰,不得已远走他乡,与《一捧雪》故事中莫怀古被小人陷害背井离乡类似。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暗示贾宝玉在八十回后被贾雨村陷害,遭忠顺亲王二次上门刁难而离家出走。路上与甄宝玉遭遇,才有脂砚斋批语「邯郸记伏甄宝玉送玉」。《邯郸记》就是黄粱一梦,卢生梦中也有被小人陷害,家破人亡的情节。

  贾宝玉被陷害逢冤(记住冯渊也与薛蟠这呆霸王有关),林黛玉为救贾宝玉,根据潇湘馆、潇湘妃子、黛玉诗文和芙蓉花签影射,“莫怨东风当自嗟”,被迫像王昭君出塞一般,与贾探春一同出海远嫁,相当于被“强权”所迫远走他乡,双双成为“妃子”。

  林黛玉判词中“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枯木指林黛玉。玉带代表的是王爵、皇权等腰围玉带的强权,“悬着一围玉带”是玉带像京剧演员和大明衣冠那样悬围虚挂在腰间,代表被包围、身不由己。也暗示她被迫嫁给国王为妃子。与柳湘莲慑于薛蟠、贾家强权类似。
  微信搜索公众号【醉爱红楼(zui2honglou)】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19: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0薛允佐钟灵毓秀+实产伟人+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造化钟神秀+钟灵毓秀+实产伟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写近望之景吗?

关注者
3

被浏览
4,418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1 条评论
​分享










2 个回答默认排序



安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关注


这首诗的发展是按照作者的视界来的。第一联写山的绵延,齐鲁青未了,具象化山势的“长”
第二联,前半句写“秀”,其实也是宏观上对山景的判断。赞叹它的鬼斧神工。重要的下半句,阴阳割昏晓。这五个字的力量比传送更高的尾联更让我赞叹。阴阳就是白天与黑夜,泰山像开天辟地的神斧一样,肩负了分割晨昏的使命。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对山的最高赞美了。更让我感动的是,杜甫一生悲惨,却仍然有这样发大胸怀,着实让人感动。
第三联依然是远景,主要写它的“高”。到此为止,杜甫完成了对这座山纵横两个维度的描写。其实描写到这里已然结束了。
第四联大家都应该明白。会当就是说还没上去。是一种想象。这句很好,很励志,但我仍然忘不了阴阳割昏晓的境界。


发布于 2018-05-31 15:48

​赞同 2​​4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十字路口恶魔
密涅瓦的猫头鹰




​ 关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先把诗贴这了。既然是“望”,说明作者始终都没上山,只外远处看。第一联其实是写山势之绵延,第二联用夸张的手法写泰山的高度。第一联第二联是描写维度的变化,不存在空间距离的变化。


编辑于 2018-05-31 02:32

​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目 钟灵毓秀(鍾靈毓秀)

拼音 zhōng líng yù xiù 

注音 ㄓㄨㄥ ㄌㄧㄥˊ ㄩˋ ㄒㄧㄡˋ


词语解释成语解释网络解释网友讨论











钟灵毓秀 词语解释

解释

◎ 钟灵毓秀 zhōnglíng-yùxiù

[a place endowed with the fine spirits of the universe;be endowed with supernatural talents] 指聚合天地之灵气,蕴育出优秀人才

-----------------














© 汉典

  

  


钟灵毓秀 成语解释


钟灵毓秀

【解释】钟:凝聚,集中;毓:养育。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出处】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示例】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之德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鸾翔凤集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 汉典



钟灵毓秀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钟灵毓秀
•钟灵毓秀是一个成语,读音是zhōng líng yù xiù,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出自《红楼梦》第三六回。
钟灵毓秀
拼音:
zhōng líng yù xiù
注音:ㄓㄨㄥ ㄌ一ㄥˊ ㄩˋ ㄒ一ㄡˋ

词性:
成语
钟灵毓秀的意思
词语解释:
钟灵毓秀zhōnglíng-yùxiù

(1) 指聚合天地之灵气,蕴育出优秀人才

【hao86.com好工具】英
a place endowed with the fine spirits of the universe;be endowed with supernatural talents
引证解释:
⒈ 谓美好的风土诞育优秀人物。


《红楼梦》第三六回:“亦且琼闺綉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神缸》:“天台为仙境,为佛地,无怪钟灵毓秀,甲於他邑。”

国语词典:
形容能造育杰出人才的环境。

成语解释
【解释】钟:汇聚;集中;毓:孕育;产生。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示例】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鸾翔凤集、地灵人杰、人杰地灵

【语法】钟灵毓秀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钟灵毓秀
钟灵毓秀是一个成语,读音是zhōng líng yù xiù,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出自《红楼梦》第三六回。
钟灵毓秀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人杰地灵鸾翔凤集地灵人杰钟灵琉秀
钟灵毓秀造句
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桂林山水甲天下,又是钟灵毓秀之地。该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为环江翼龙古化石发现之地。屏山岩的钟灵毓秀,曾吸引古今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乌兰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得益于天地的钟灵毓秀,青岛女人长的美。三亚,地属北纬十八度休闲地带,钟灵毓秀,如诗如画!桂林山水秀美,人才辈出,是钟灵毓秀之地。泡上一壶三山五岳那亘越万古的钟灵毓秀孕育造化的香茗,燃起一柱氤氲着禅机佛性安神定魄的檀香。见中朝人士容貌秀伟,议论之宏辩,声明文物日新富有,然后知两间清淑之气,钟灵毓秀,华聚于此。
该汉语词典《钟灵毓秀是什么意思|钟灵毓秀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ef79743ac9ef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2薛光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薛光+日近灵椿,接龙光於瑞桂;露溥慈竹,籍凤采於崇兰。】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灵椿海棠【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日近灵椿,接龙光於瑞桂;露溥慈竹,籍凤采於崇兰】
明 吴承恩 《贺金秋泉翁媪障词》:“日近灵椿,接龙光於瑞桂;露溥慈竹,籍凤采於崇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1: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谱说
天涯军博 2017-03-08   |  453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太史公:因宗法废,著年表而作谱,溯姓氏之出,详祖宗之传,则亲疏真伪而伦本敦,纪历代功德而孝道尽。故谱作,免世远而人忘,源淆而绪乱。
   司马迁公曰: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族不立谱,则朝暮混淆。人不知其祖宗,则姓氏紊乱,与禽兽何异焉?
   程明道先生曰:修宗谱使人不忘本,而识祖源祢流、祖功宗德,稍有知识者当以谱牒留心。苟前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始;后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传;若三代(不)(修)其谱,诚为不孝,非人道也。
   程伊川先生曰:谱之修,所以明一本而濬其源,尊祖以(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别亲疏之远近也!辨昭穆等降之殊,识尊卑之次第也。隆吉凶庆唁之礼,敦孝友睦姻妊恤之行,崇宗族之典礼也。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欧阳文忠公曰:川流派别当知同源,人代散殊当知同祖,知同源,必不笑咸(淡)清浊之异;知同祖,则不学越秦鲁杞之为。然非图谱以纪,则世远无证,安识须句之本与风也?安识晋公之本诸姬也?是亦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苏老泉曰:谱牒作则昭然,来历分明;谱牒无则流传,混淆至戚。塗(通“涂”) 人故作谱以统宗族,传后以敦本源。
朱晦庵曰:人家三代不修谱而悖祖叛宗,则为不孝,是禽兽也。凡有人道者,岂不怀仁孝而重先人乎?
   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源分派始出一祖,世远支疏原属至戚。何可以服之?远近问焉。当重源本以念先世骨肉,则动霜露而怀仁孝,辑宗谱而肃敦睦,亦且萃涣联宗厚风俗焉。
   陈北溪曰:谱系者,人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而冒人户,或妄附户贯而混宗枝,何止于(托)(汉)(婿)而冒刘,以种米而附李属邪?

   黄山谷曰:世之有氏为族者,有谱识之所从出,而考其所系分,世日远则族益繁,必至于不相维系。而昭穆之辨在谱。
荆公曰:余闻老泉论谱谍,谓“可知者续之,不可知者缺之”,此语极有病也。夫人不生空桑,岂无祖宗?其可知者固续矣,其不可知者当旁搜博采、竭情以求,鲜有不得者。倘苟徒塞责、安于不知,其为不孝也,(共血,上下结构) 大矣。
胡五峰曰:甚矣,谱牒之当作也!作,则昭穆有序,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起分殊而本一;否作,则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视如途人者,鲜矣。

   石氏曰:谱之一书关系甚重:祖宗之所自出,子孙之所自分。胥此系考,否则不如崇韬之哭。子仪姓闵者,谓己出于子骞者,未之有也。
   董深山曰:先祖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
   吕东莱曰:姓者,生也,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是也,是其子姓之系来;族者,蔟其子姓之由分,统其繁衍之亲疏。而“(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其得姓虽一,而子孙别而为氏。自秦汉以来,氏族之制决无,即仅有亦简焉,罕有源者。王之氏一也,不只其出于元城之王耶?邙城之王耶?宜春之王耶?刘之氏一也,不知其出于唐陶之刘耶?奉春之刘耶?元海之刘耶?能辨而不惑者,鲜矣。氏之马者,未必能辨其为服之马及马援之马也。氏之石者,未必能辨其周微之石及复赵之石也。古之氏族,繁而知之者反多,今氏族简而知之者反少,皆系谱牒之明与废耳。是以谱牒之修毋久远也。
   陆象山曰:作谱要枝干、脉络、条理分明,如或相传失真,考求无据,则忘讳忘世,宜直书无隐,此司马公之图系、欧阳公之系谱,例可仿也。

司马温公宗派记曰:昔有问豪贵子之所出,则懵然不知所对。人谓诸吴冈记为周之裔,宜取皋皥(去白)陶庭坚不祀之讥,又有成季之昭、宣孟之穆,至若五世而不相庆。弔人谓乎郯之笃、少皥之亲,且无言称先识之美,作宗谱图、揭中堂以示后辈。复书百余册,凡吾族属各送其一,庶朝夕披阅,可以起其敦族之义,以免疏远为途人之相知识焉。
   注:1、太史公:即司马谈;  2、程明道先生:即程灏1032-1085),字伯淳;  3、程伊川先生:即程颐(1033~1107) ,字正叔;  4、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  5、苏老泉:即苏洵;   6、朱晦庵:即朱熹;   7、陈北溪:(陈淳,1159~1223年;  8、黄山谷: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 ;  9、荆公:即王安石; 10、胡五峰:即胡宏;  11、董深山:董鼎,字季亨,鄱阳人; 12、吕东莱:吕祖谦,南宋浙东思想家; 13、陆象山:陆九渊,1139~1192;  14、司马温:司马光,1019-1086,北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1: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3薛孔训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晦庵+吕东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谱说
天涯军博 2017-03-08   |  453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太史公:因宗法废,著年表而作谱,溯姓氏之出,详祖宗之传,则亲疏真伪而伦本敦,纪历代功德而孝道尽。故谱作,免世远而人忘,源淆而绪乱。
   司马迁公曰: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族不立谱,则朝暮混淆。人不知其祖宗,则姓氏紊乱,与禽兽何异焉?
   程明道先生曰:修宗谱使人不忘本,而识祖源祢流、祖功宗德,稍有知识者当以谱牒留心。苟前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始;后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传;若三代(不)(修)其谱,诚为不孝,非人道也。
   程伊川先生曰:谱之修,所以明一本而濬其源,尊祖以(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别亲疏之远近也!辨昭穆等降之殊,识尊卑之次第也。隆吉凶庆唁之礼,敦孝友睦姻妊恤之行,崇宗族之典礼也。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欧阳文忠公曰:川流派别当知同源,人代散殊当知同祖,知同源,必不笑咸(淡)清浊之异;知同祖,则不学越秦鲁杞之为。然非图谱以纪,则世远无证,安识须句之本与风也?安识晋公之本诸姬也?是亦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苏老泉曰:谱牒作则昭然,来历分明;谱牒无则流传,混淆至戚。塗(通“涂”) 人故作谱以统宗族,传后以敦本源。
朱晦庵曰:人家三代不修谱而悖祖叛宗,则为不孝,是禽兽也。凡有人道者,岂不怀仁孝而重先人乎?
   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源分派始出一祖,世远支疏原属至戚。何可以服之?远近问焉。当重源本以念先世骨肉,则动霜露而怀仁孝,辑宗谱而肃敦睦,亦且萃涣联宗厚风俗焉。
   陈北溪曰:谱系者,人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而冒人户,或妄附户贯而混宗枝,何止于(托)(汉)(婿)而冒刘,以种米而附李属邪?

   黄山谷曰:世之有氏为族者,有谱识之所从出,而考其所系分,世日远则族益繁,必至于不相维系。而昭穆之辨在谱。
荆公曰:余闻老泉论谱谍,谓“可知者续之,不可知者缺之”,此语极有病也。夫人不生空桑,岂无祖宗?其可知者固续矣,其不可知者当旁搜博采、竭情以求,鲜有不得者。倘苟徒塞责、安于不知,其为不孝也,(共血,上下结构) 大矣。
胡五峰曰:甚矣,谱牒之当作也!作,则昭穆有序,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起分殊而本一;否作,则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视如途人者,鲜矣。

   石氏曰:谱之一书关系甚重:祖宗之所自出,子孙之所自分。胥此系考,否则不如崇韬之哭。子仪姓闵者,谓己出于子骞者,未之有也。
   董深山曰:先祖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
   吕东莱曰:姓者,生也,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是也,是其子姓之系来;族者,蔟其子姓之由分,统其繁衍之亲疏。而“(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其得姓虽一,而子孙别而为氏。自秦汉以来,氏族之制决无,即仅有亦简焉,罕有源者。王之氏一也,不只其出于元城之王耶?邙城之王耶?宜春之王耶?刘之氏一也,不知其出于唐陶之刘耶?奉春之刘耶?元海之刘耶?能辨而不惑者,鲜矣。氏之马者,未必能辨其为服之马及马援之马也。氏之石者,未必能辨其周微之石及复赵之石也。古之氏族,繁而知之者反多,今氏族简而知之者反少,皆系谱牒之明与废耳。是以谱牒之修毋久远也。
   陆象山曰:作谱要枝干、脉络、条理分明,如或相传失真,考求无据,则忘讳忘世,宜直书无隐,此司马公之图系、欧阳公之系谱,例可仿也。

司马温公宗派记曰:昔有问豪贵子之所出,则懵然不知所对。人谓诸吴冈记为周之裔,宜取皋皥(去白)陶庭坚不祀之讥,又有成季之昭、宣孟之穆,至若五世而不相庆。弔人谓乎郯之笃、少皥之亲,且无言称先识之美,作宗谱图、揭中堂以示后辈。复书百余册,凡吾族属各送其一,庶朝夕披阅,可以起其敦族之义,以免疏远为途人之相知识焉。
   注:1、太史公:即司马谈;  2、程明道先生:即程灏1032-1085),字伯淳;  3、程伊川先生:即程颐(1033~1107) ,字正叔;  4、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  5、苏老泉:即苏洵;   6、朱晦庵:即朱熹;   7、陈北溪:(陈淳,1159~1223年;  8、黄山谷: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 ;  9、荆公:即王安石; 10、胡五峰:即胡宏;  11、董深山:董鼎,字季亨,鄱阳人; 12、吕东莱:吕祖谦,南宋浙东思想家; 13、陆象山:陆九渊,1139~1192;  14、司马温:司马光,1019-1086,北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天涯军博 > 《王氏家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衢诗歌笔记(25)·徐常易

莲子风父抱石人
IP属地: 甘肃
0.191
2018.12.28 08:03:35
字数 482
阅读 389
徐常易 ,字绍羲,号柯峰。衢州西安人。乾隆间增生。柯峰与陈圣洛昆仲、叶竹巢辈十余人,结菱湖诗社。仁和翟晴江,时秉铎衢邑,群推坛长。日饮酒赋诗于山满楼上。结有《菱湖社课》一卷。

范崇楷《传略》:绍羲好读书,不问户外事,精研经史百家,尤工诗赋,著述颇富,家窘无力梓行。

《李克斋讲舍 内有明郡守李公遂铜像,王都堂讲学处》

李公殁已久,讲舍留遗踪;

忆昔来三衢,学者得所宗;

春庭罗桃李,高台环芙蓉;

煌煌宣大义,如叩万石钟;

崇祠列四贤(祀朱晦菴、吕东莱、张南轩、王阳明),肃肃而雝雝;

六胶熏其德,范铜肖仪容;

倏忽二百年,落落难再逢;

恨不生其时,得为大冶鎔;

堂楹蛇虺穴,阶戺苔藓封;

摩挲读断碣,悲来填心胸;

大雅不可作,流水自淙淙。

《红叶 限春字韵》

谁染霜林色,如花不待春;

烛烧金谷晓,锦簇汉宫新;

晚迳堪题句,秋坰为驻轮;

倘逢渔夫棹,错认武陵津。

《悠然楼望远山》

百尺楼高乐意闲,目于穷处见秋山;

霜林落后顽青现,夕照烘时绚紫斑;

鸟道盘空容一发,螺纹乱叠拥千鬟;

悠然会得渊明趣,酒圣诗狂两字间。

《花 径》

不识仙源路,今来处士家;

红茵环绕砌,碧藓润黏花;

日暖莺声细,风微蝶影斜;

叩扉嘉客至,槛外手频叉。

最后编辑于 :2018.12.28 08:0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科举的庠生、贡生、监生、廪生、增生、附生、例生、童生各有什么不同?
小熊家228 2021-02-10   |  2702阅读  |  2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假设一名学子叫A,我用A的晋级之路给您说说这些“生”的区别。



A三岁识千字,五岁读百家,二十岁时学问已经闻名乡里,可没参加县学的考试,他的学问不被认可,只能被当做小学生看待,也就是所谓的“童生”,后来他参加了县学考试,发挥出色,取得了入学资格,解锁了“秀才”成就,因为古代学校又叫做庠,A也同时被授予了“庠生”的称号。

A有个邻居叫B,B虽然学习不好,可家里有钱啊,恰巧当时是清朝康熙年间,为了筹措军饷,朝廷允许富家子弟花钱购买县学的入学资格,这样学习不好的B,和辛苦考试的A一样,也成了县学的学生。对B这种花钱上学的行为,A是极其鄙视的,私下里A都管B叫“例生”



和今天一样,进入了县学后,学校为了鼓励A努力学习,就要适当的给他发奖学金和生活补助。因为是新生,A拿的是最末一等的教学金,所以在学习好的前辈看来,A只是一名“附生“,A家里穷啊,为了多拿奖学金,A就努力学习,他先是考上了省级奖学金成了“增生“,之后又不负众望的考取了国家奖学金,终于获得“廪生”的称号。这时不学无术的B仍然在县学里混日子,时不时还说些风凉话,嘲笑A是为了奖学金才拼命读书的。

靠着“廪生”发放的钱粮,A安心读了好几年书,学问大大长进,县学和府学的师资力量已经教不了他了,于是在校长的推荐下,A成了贡献给国家的人才,打包行李,来到了京师,进入了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贡生”,因为是在国子监学习,A和同学们又被称为“监生”。



能进入国子监读A是十分得意的,除了他能获得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外,最主要的是他终于看不见讨厌的有钱子弟B了,然而就在A开学的那一天,他发现,B竟然也到了国子监,B笑呵呵的跟他说,家里又花钱给他买了监生的名额,他现在是“例监”了。

辞典解释:

童生:凡是学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还未考取秀才之前统称为童生(也就是说,要成为秀才首先是成为童生)。

庠生:指通过院试考的童生,又称生员,俗称秀才。包括县学考取的 “邑庠生”,和在府学考取的 “郡庠生”。因为学校叫庠,顾叫庠生。注意,“庠”这个字读“xiang”,音同“祥”,而不读“痒”;前面看到的把庠生误做人名的对话同样误读为“痒生”了。

秀才:不同朝代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县学或府学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别称。然而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较严格,考生通过县试,府试以后,还要通过院试。才能叫秀才。院试则必须由钦派的学政主持。院试第一名,叫案首。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包括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须每年参加考试,考试不及者,可能将受到申斥、警告甚至除名。

秀才又分三等:廪生、增生和附生

廪生是指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其中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就像现在小公务员了),即廪膳生员,其中廪生有名额限定。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增生是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生者。政府不给廪食(小编突然想到现今公务员体系编制外的临时工)。这部分主要由于读书人较多,要求进学的较多,而廪生名额有限,因此又扩广了一定名额的生员(就现在的扩招生),该部分生员为了区别于廪生,顾叫增广生员,即增生。

附生由于后来读书人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即附生。由于廪生和增生都有固定的名额,而附生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称为附生。再从附生中经过考试补充廪生与增生。

贡生是指经过地方政府如县、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举,经过学政选拔,成绩特别优秀的生员而成为国子监的学生(吼吼,北大清华保送生)。但是与其他国子监学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非钱买来的,也就是说国子监也有花钱买的)。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贡监。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又分为:岁贡,恩公,优贡,拔贡,例贡

岁贡:府、州、县每岁或数岁得选拔廩生一、二人,保送到京师(又见北大清华保送生),入国子监肄业,称之为「岁贡」。

恩贡:是指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凡该年当上贡生者,皆称恩贡。

优贡:每隔三年,各省可选拔秀才中品学俱优者,经学政考定,会同巡抚保送,名额二人至六人不等,贡入京师,经过朝考后,绩优列一等者,派任知县,二等者任教职,三等者任训道,谓之「优贡」。

拔贡:拔贡经礼部奏请廷试,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复试,绩有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县、教职给以任用。

副贡生:是指各省乡试录取正榜的举人之外,另外录取的副榜,准作贡生,进入国子监肄业。

例贡:拔贡经礼部奏请廷试,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复试,绩优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县、教职任用。

举人: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因时逢秋季,故称「秋闱」。各省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中考试,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资格应试,必须在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资格参加。

乡试中试的举人,第一名成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称经魁,第六名叫亚魁,第七名以下,均称文魁。



贡士:通过会试考取的举人,叫贡士。

会试照例在乡试举行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通称「春闱」。有了贡士资格,才能参加最后一关考试殿试。

进士:通过殿试考取的贡士,叫进士。殿试等级分一甲,二甲,三甲。所用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以列名。

一甲第一名称狀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进士同进士出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2: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6薛文宣字宣子号敬远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张栻+敬夫+谥宣【庄烈帝皇四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张栻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张栻


敬夫,钦夫,乐斋



南轩

身份
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

目录
1人物简介
2办学指导
3教学程序
4教学内容
5具体方法
6知与行的关系
7影响
8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1]

折叠编辑本段办学指导
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主张以“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为方针。他在《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既是张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在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张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一,他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不能“为决科利禄计”;其二,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辞之工”,意即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其三,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1]

折叠编辑本段教学程序
在教学程序方面,主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张在《邵州复旧学记》中精炼地对教学程序进行了概括。即:对学生首先灌输“小学”、“六艺”的教育,通过“洒扫应对”之类的日常锻炼,履行弟子职责,“习乎六艺之节”,参与各种儒家祭祀和实践活动;再加以“弦歌诵读”,使学生学习达到高级阶段;然后再研修深造,进入《大学》所指的格物致知阶段。这套教学程序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教育的范围,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也囊括进去了。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是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1]

折叠编辑本段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张为岳麓书院亲自编写了教材《孟子说》,他在其序中说:“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在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有赖于儒学,儒学的振兴则依赖于人才的培养,二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张把官场腐败归咎于儒术不兴,所以他一方面批评“今日大患,不悦儒学”,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训导诸生“先于明义利之辨”。[1]

折叠编辑本段具体方法
在教学具体方法方面,主张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即所谓“学者之于道,其为有渐,其进有序。”他又说《中庸》论诚之道,其目的有五:学、问、思、辨、行,而五者皆贵于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张主张“学恩并进”,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他说:“然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两进也。学而思则德益崇,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这种“学思并进”的思想显然与陆九渊的“只思不学”是绝然相反的。张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虽极力推崇儒术,但不主张囫囵吞枣、盲目追从。他说:“所谓观书,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在。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1]

折叠编辑本段知与行的关系
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主张“知行并发”。张栻认为知和行二者的结合是教学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他在《论语解·序》中指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知行属于同一个认识过程,二者相即不离,行必须以知为指导,而知有损行而深化,知可促进行,行亦可促进知。张的这种知行观显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后行”论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高明得多,同时也成为明清之际王夫之进一步提出“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理论先导。张的知行观反映在教学上是主张学为了实用,他最反对“循名亡实之病”,批评那种“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的学风。[1]

折叠编辑本段影响
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弟子把重视“经济之学”作为“践履”的重要标准。他在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李肖聃《湘学略》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宋元学案》中介绍南轩门人及再传弟子,成器者达数十人。其中有“开禧北伐”功臣吴猎、赵方,官至吏部侍郎的“忠鲠之臣”彭龟年,组织抗金、“锐志当世”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善于理财,整顿“交子”(纸币)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他们都是张主教岳麓时的学生,被称之为“岳麓巨子”,他们真正践履了张拭的“传道济民”的理想,其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湖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黄宗羲曾评价张栻的思想是“见识高,践履又实。”正是这种思想,对后世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明清到近代,长沙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湖湘学派教育背景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叹而又深思的历史现象。[1]

折叠编辑本段评价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曾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在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

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宋元学案》作者黄宗羲称理学中“湖湘学最盛”。教育方面写有大量学记,提出办学的主张,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岂特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 道而济斯民也”。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反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主张以儒家的政治伦理去教育和培养修齐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方。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乎为弟子之礼,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仑之间,优游于弦歌诵读之际”。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使学者知夫儒学之真,求之有道,进之有序,以免于异端之归”。反对学习上的好高骛远,在学与思的问题上,主张“学思并进”,在其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此躬行实践,影响甚著。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全祖望则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如彭忠肃公之节概,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刘宰)、实斋(王遂),谁谓张氏之学弱于朱子乎!”(《湘学略·岳麓学略第五》)。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宋史·道学第三》)。[1]

参考资料
1.张栻  . [2023-12-7]张浚 - 南宋抗金名将、名相 锁定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他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防御,并谋求北伐。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获贬十多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张浚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虽初战告捷,但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

隆兴二年(1164年),张浚病逝,累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基本信息
  • 本名

    张浚


  • 别称

    张魏公、张枢密、张忠献、紫岩先生


  • 字号

    字德远


  • 所处时代

    宋朝


  • 民族族群

    宋人


  • 出生地

    汉州绵竹


  • 出生时间

    1097年8月11日







目录




折叠人物生平折叠早年经历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四岁时成孤儿,行直视端,不说诳言,熟人知为大器。入太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纲在金国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为主要支持者的李纲被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汴京陷落后,张浚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驰赴应天府,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这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尚未出发,升任礼部侍郎,高宗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为,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我吧。"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二人皆笑张浚过虑。


折叠联讨叛军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招集平定下来。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折叠经营川陕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娄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兴,宋将都按兵不动,不肯相援。张浚到任,即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惕息听命。

此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又回师关陕。这时金兀术犹在淮西,张浚惧其继续骚扰东南,想牵制之,遂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兀术、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挫败,张浚退驻兴州,斩赵哲。命吴玠聚残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乌鲁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走。完颜兀术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折叠安定江左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

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


折叠引咎辞相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拟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但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四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因而引咎辞相。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折叠起复督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复为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折叠退闲病逝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八月,张浚病逝,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

乾道五年(1169年),获赐谥号忠献。



折叠人物评价折叠正面

赵构:①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②朕得浚,何愧王导[1] ③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2]

赵昚:①久闻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②朕倚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3]

赵鼎: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4]

完颜宗翰: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25]

冯楫:如张浚者,当再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

陈俊卿:张浚忠荩,白首不渝。[5]

王十朋:御敌莫急于用人,今有天资忠义、材兼文武可为将相者,有长于用兵、士卒乐为之用可为大帅者,或投闲置散,或老于藩郡,愿起而用之,以寝敌谋,以图恢复。[6]

刘过: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朱熹:①公自幼即有济时之志,在京城中,亲见二帝"北狩",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虏俱存。委质艰难之际,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缩,公则慨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动其心。南渡以来,士大夫往往唱为和说,其贤者则不过为保守江南之计。夷狄制命,率兽逼人,莫知其为大变。公独毅然以虏未灭为己责。必欲正人心,雪仇耻,复守宇,振遗黎,颠沛百罹,志逾金石。晚复际遇,主义益坚,虽天啬其功,使公困于谗慝之口,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纪,使天下之人,晓然复知,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而得其秉彝之正。则其功烈之盛,亦岂可胜言哉?②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奥学妙于心通。勋存王室,泽被生民,威镇四夷,名垂永世。

陈亮:重惟魏国先忠献以至公血诚对越天地,以崇勋茂德镇动华夷,为中兴社稷之宗臣,平生慕望

周必大:忠贯日月,孝通神明。勋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万世,遗像巍峨,千古是企。

吴猎:艰难以来,首倡大义,不以成败利钝异其心,精忠茂烈,贯日月、动天地,未有过于张浚也。孝宗皇帝规恢之志,一饭不忘。历考相臣,终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一人耳。

杨万里:①其论谏本仁义似陆贽;其荐进人才似邓禹;其奋不顾身、敢任大事似寇准;其志在灭贼、死而后已诸葛亮。②社稷大功五:建复辟之勋,一也。发储嗣之议,二也。诛范琼以正朝纲,三也。用吴玠以保全蜀,四也。却刘麟以定江左,五也。③三圣无多学,千年仅一翁。 浚身兼文武全才,心传圣贤之绝学;出将入相,捐躯许国,忠义勋名,中兴第一。④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

真德秀题隐者苏翁事迹》: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倾。苏公高节如子陵,寸胶解使黄河清。等是世间少不得,问津耦耕各其适。后人未可轻雌黄,两翁之心秋月白。

魏了翁:张魏紫岩以精忠大义为中兴名相,其子宣公(张栻)以问学为世儒宗,流风蔚如,实启来哲。

岳珂:①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②至诚动天,中贯三极。堂堂南阳,继以魏国。山岳鼎震,江河釜溢。群生失宁,乃见人杰。大义既信,人纪复植。于晦冥中,揭以日月。操固汉贼,敌祝宋祜。万段之磔,吾耻未涤。不共戴履,矧肯屈膝。祁山屡却,淮陇迭出。非不拙沮,之死靡易。我观史册,二公与匹。功虽不同,心则如一。隆兴至今,耳目尚及。遗墨之宝,已若尺璧。造次皆忠,言犹未泐。天维可绝,地轴可折。公心之磨,此理则熄。两朝开济,万古阖辟。系此诗之,以媲庙柏。

王应麟:清议废,风俗坏,则有毁宗泽而誉张邦昌者,有贬张浚而褒秦桧者,观民风设教,尽贤德善俗,可不谨哉!

文天祥:卓哉魏公,相国惟忠,名标青史,垂裕无穷。

许衡:中原云扰,阃外专征。东溃淮楚,西败富平。势裂南北,天摧大勋。千载公议,一防忠诚。[7]

脱脱:儒者之于国家,能养其正直之气,则足以正君心,一众志,攘凶逆,处忧患,盖无往而不自得焉。若张浚者,可谓善养其气者矣。观其初逃张邦昌之议,平苗、刘之乱,其才识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却京力敌,招降剧盗,能使将帅用命,所向如志。远人伺其用舍为进退,天下占其出处为安危,岂非卓然所谓人豪者欤!群言沸腾,屡奋屡踬,而辞气慨然。尝曰:"上如欲复用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辞。"其言如是,则其爱君忧国之心,为何如哉![25]

刘定之:昔者汉图恢复,所恃者诸葛亮。南宋御金,所恃者张浚。彼皆忠义夙著,功业久立。及街亭一败,亮辞丞相。符离未捷,浚解都督,何则?赏罚明则将士奋也。[8]

爱新觉罗·昭梿:世之訾张魏公者,皆谓其不度德量力,专主用兵,几误国事。殊不知其误不在穷兵黩武,反在过于持重之故。按宋、金强弱之不敌,夫人知之,魏公即勉力疆场,亲持桴鼓,尚未知胜负若何。今考其出师颠末,富平之败,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离之溃,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间数百干余里,安得使士卒奋勇而能保其不败哉?故郦琼对金梁王言"宋之主帅,皆持重拥兵,去战阵数十里外,不如王之亲冒矢石"之语,盖指魏公而言也。[9]

历代群英歌》:①张浚经略有方,赵鼎力真宰相。②赵鼎秉衡朝士贺,魏公堂轴众心倾。[10]

蔡东藩:①若夫吕颐浩、张浚同入勤王,颐浩之心术胆量,不逮张浚远甚,而高宗又专相之。[11] ②若张浚,若秦桧,亦足为比较之资。浚与赵立,名位不同,原其心,犹之立也,不得因其丧师,而遂目为不忠。桧与刘豫,行迹不同,原其心,犹之豫也,不得因无叛迹,而遂谓其非逆。[12] ③得赵鼎、张浚为相,得岳飞、韩世忠为将,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复之机,令其北向以图中原,不致终沦江左也。[13] ④高宗内禅,孝宗嗣位,当时以英明称之,有相如陈康伯,有帅如张浚,宜若可锐图恢复矣。[14]


折叠反面

赵构:张浚用兵,不独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矣。今复用兵,极为生事。

朱胜非: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15]

沈德符:南宋宰相张浚,万口吠声,以为圣贤。朱晦翁晚年深自悔咎,轻信其子张栻家稿,遽草行状,以致天下不信。[19]

张燧:张浚素轻锐好名,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士之好功名富贵者,无不趋其门。且其子南轩以道学倡名,父子为当时宗主。在朝显官,皆其门人,悉自诡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则目之为小人。绍兴元年,合关陕五路兵三十余万,一旦尽覆,朝廷无一人敢言其罪。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过落职福州居住而已。淮西郦琼之叛,是时公论沸腾,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既而并逐言者于外。及符离之败,国家平日所积兵财扫地无余,乃以杀伤相等为辞,行赏转官无虚日。[16]

谢肇淛:张浚志大才疏,丧师辱国,刘琨殷浩之俦也,而盛称其恢复之功,比之诸葛武侯。[17]

崔铣:宋之君臣任人也,忽邪忽正;修事也,忽暗忽明;议制也,昨是今非;虽有一二臣,然而张浚失之罔、陈俊卿失之懦、赵汝愚失之疏,其它末乎,无足赖也。[18]

马贯:宋高宗之不能中兴者,岂特坏于秦桧之主和。张浚之为将,有累中兴者多矣。张浚受宋重任,三命为将,三至败绩。盖以量狭果于自用,而不能听谏;智黯暗于兵机,而不善用材故也。……富平之役,李纲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举,岳飞在营,浚恶之,听其归而不能留;符离之战虞允文远在川、陕,浚虽闻其贤,而不能举以自副。然则宋高之不能中兴者,秦桧为之首,而张浚为之从也。……此(杀曲端)何异于秦桧之死岳飞乎?岳飞之见杀,百世之下,虽妇人女子亦知怜其冤。若曲端之见杀,及浚之屡败,史册事,俱难掩,而中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仇复土,谬归以中兴之功。后世儒臣,不加详察,误入帝王之词,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与忠良之心,必羞与之列矣![19]

沈德符:近有友人云,张浚游谈惑世似王衍,自以为是、执拗不回似王安石,不知兵而妄谈兵似李元平,擅封拜专生杀似王浚,掩败为功似鲜于仲通,厚结幕客、抗胁朝廷似王敦,创设小使、输情于敌似王黼,报恩私门、不惜公家,始终庇黄潜善张全义,妒贤嫉能,党同伐异,巧谮李纲、岳飞,又似元载李逢吉诸人。其然岂其然乎?[19]

王夫之:张浚、赵鼎力主战者,而首施两端,前却无定,抑不敢昌言和议之非。[20]

王崇简:浚三命为将,三致败,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21]

陈康祺:宋张魏公一生恢复,空言未酬,后世论者,多称其忠义,而掩其丧师辱国之咎,所谓"为有南轩下笔难"也。[21]

王鸣盛: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

蔡东藩:将相和则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赵鼎、张浚为左、右相,鼎居内,实握相权;浚居外,相而兼将者也。观刘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内外同心,因得奏绩,此非将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后以吕祉之谗间,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无事可成,鼎与浚为宋良臣,犹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终南也。[22]



折叠轶事典故折叠张贤良梦

宋·岳珂桯史》:张贤良君悦,咸家蜀绵竹,世以积德闻。绍圣初,再试制科,宰相章惇览其策,以所对不以元佑为非,大怒,虽得签书剑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废矣。仕既不甚达,益笃意植媺貤庆,以遗后人。尝一日昼寝,梦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尔子名德作宰相。"惊而寤,未几而魏公生。时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悦不欲更所从,乃字魏公曰德远。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 [23]


折叠魏公遇刺

苗傅刘正彦曾雇人刺杀张浚。张浚在秀州时,警备甚严,曾经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说:"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张浚问:"那你想怎么办?"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张浚下执这名仗义刺客的手,问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折叠镇定处事

相传张浚得罪了秦桧后,被贬到零陵,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桧党诬告说那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张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话。此外就是破旧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张浚竟然一贫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赶去送他三百两金。桧党又对外宣称说是去赐张浚死,指望张浚会有错误的反应,自杀或者反叛。消息传到零陵,张浚的左右哭之,张浚说:"我的罪过固然当死,如果象外面传的那样,死了来向国家谢罪也没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哭呢?"张浚又问使者是谁,说是殿帅杨存中(即杨沂中)的儿子。张浚说:"我不须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赐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读了高宗圣旨,张浚得三百两赏金。


折叠借刀杀人

淮西军变时,统制郦琼投降伪齐皇帝刘豫。在张浚宴请宾客时,副将前来报告此事,满座的宾客大为吃惊,只见张浚面不改色,照常饮宴。直到夜深才写了一封信,用腊封口后,命一名死士送交郦琼,信中写道:"如有机会刺杀刘豫则见机行事,否则尽快抽身。"刘豫截下这封信后,便下令逮捕郦琼及他的手下,安定了边境。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此事仿效"冯睢杀宫他之智"。


折叠诱诛范琼

建炎(1127年-1130年)初年,将领范琼拥兵自重,占据上流之地。宋高宗召他不到,到后又不肯解散军队,中外人心惶惶,喧扰不已。张浚与心腹好友刘子羽密谋诛杀他。一天,张浚命大将张俊带一千人渡江,假装要来缉捕其他盗贼,乘机请范琼、张俊及刘光世都到政事堂来商议,并为他们准备了饮食。饮食完毕,大家却找不到话说。刘子羽坐在廊下,怕范琼发觉事情有异,立即取出一张黄纸,假作诏书走上前去对范琼挥一挥,说:"跪下!皇上有命令,将军可以到大理寺申辩。"范琼惊愕不已,不知所措,刘子羽示意左右拥着范琼上轿,用张俊的军队护送他到监狱,再由刘光世出去安抚其兵,说:"要诛杀的只是范琼一人,你们是天子自己率领的军队。"众兵丢下武器,说:"遵命。"于是将其编入其他军队,不久后乱事便平定,范琼伏诛。


折叠凿冰拒敌

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金朝大举南侵,所经过的城邑,都被迅速攻占。这时正值冬季大雪,城中池水都结冰,金人借着凝成的冰层为阶攀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入。张浚听说金人用这种方式攻占城邑,就下令取消原先禁止百姓在池中捕鱼的禁令,于是百姓争相凿冰捞鱼,池中的冰层始终无法冻结,金人来到城下,观望许久,叹息离去。


折叠比拟裴度

据《山堂考索》记载:宋高宗赵构曾亲自抄写《郭子仪传》(唐代中兴名将)赐给韩世忠,又亲写《裴度传》(唐代中兴名相)赐给张浚。



折叠个人作品

据《宋史·张浚传》:张浚对于《周易》钻研得很精深,著有《易解》及《杂说》十卷,对《书》、《诗》、《礼》、《春秋》也都有注解,有十卷,奏议二十卷(现多亡佚)。又著有《中兴备览》(一作《张忠献公中兴备览》)。

《四库全书》有《紫岩易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24] 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张浚书有《谈笑措置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又有《远唇帖》。

体裁
作品摘选

《偈》《朝阳岩》《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赠罗赤脚》《登道观》《赞喻弥陀掩遗骸》《诗一首》《李伯纪丞相挽诗二首》


《南乡子》


折叠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25]



折叠后世地位

宋理宗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人之一,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宋理宗时期著名政治家,理学大师魏了翁为纪念张浚、张栻,修建紫岩书院,并为之作赞。南宋淳熙年间,在张浚、故乡四川绵竹始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南宋后期,朝廷在汉中建"张浚祠"以纪念张浚。

元朝时,为追念张浚,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张浚故乡绵竹修建书院,因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延佑五年(1318年),元名相张养浩所作《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有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便有张浚[26] ,并将他的事迹载入《永乐大典》国朝忠传。明英宗时,下旨免张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将宁乡张浚、张栻父子祠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父张咸墓两处纳入国家祀典;由首辅杨廷和撰写了重修张浚祠堂记。

清顺治时,张浚等四十一位历代功臣从祀帝王庙。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抚追捕锡绂于都司衙门旧房,恢复城南书院。嘉庆二十五年,巡抚左杏庄在妙高峰故地复建,并在峰上建"南轩夫子祠",前为文星阁,道光御书"丽泽风长"匾额。同治八年重建了张浚张南轩墓,并下诏书:"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参拜。清朝政府还优待张浚后人,免除张浚后人的一切差徭杂役。

清朝时,汉州(今四川广汉)建有"三贤堂",主祀杨绘、宇文之邵、张浚。



折叠相关纪念折叠故居

主词条:张浚故居

张浚故居,是张浚于绍兴七年(1137年)贬谪永州时而建。现存建筑民间传说为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张浚后裔张皇后重建,时称文昌阁。后族人张勉重修,更名为"勉园"其为木质结构,硬山顶建筑。水井系张浚开凿,后人张勉学刻"紫岩仙井"于天启六年。

张浚故居位于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文星街38号,故居里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在故居门前,张浚亲手开凿的"紫岩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饮用、浇灌。


折叠墓葬

主词条:张浚墓

张浚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东距县城约70公里。墓葬位于衡山一脉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为沩江。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碑高1.6米,宽0.6米,碑文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

山脚距墓约50米处有祠,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文化大革命"中墓、祠均被毁。1981年,按原形式恢复,冢以黄土夯筑,表封混凝土,并觅得原墓碑依原样竖立。现全墓长9.6米,宽6.8米,冢高1.5米,径4.7米。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张浚张栻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


折叠雕塑

为纪念德阳历史文化名人张浚,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市内的滨河公园为其树立了一座单体雕塑,为德阳市《名人园》塑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衢诗歌笔记(25)·徐常易

莲子风父抱石人
IP属地: 甘肃
0.191
2018.12.28 08:03:35
字数 482
阅读 389
徐常易 ,字绍羲,号柯峰。衢州西安人。乾隆间增生。柯峰与陈圣洛昆仲、叶竹巢辈十余人,结菱湖诗社。仁和翟晴江,时秉铎衢邑,群推坛长。日饮酒赋诗于山满楼上。结有《菱湖社课》一卷。

范崇楷《传略》:绍羲好读书,不问户外事,精研经史百家,尤工诗赋,著述颇富,家窘无力梓行。

《李克斋讲舍 内有明郡守李公遂铜像,王都堂讲学处》

李公殁已久,讲舍留遗踪;

忆昔来三衢,学者得所宗;

春庭罗桃李,高台环芙蓉;

煌煌宣大义,如叩万石钟;

崇祠列四贤(祀朱晦菴、吕东莱、张南轩、王阳明),肃肃而雝雝;

六胶熏其德,范铜肖仪容;

倏忽二百年,落落难再逢;

恨不生其时,得为大冶鎔;

堂楹蛇虺穴,阶戺苔藓封;

摩挲读断碣,悲来填心胸;

大雅不可作,流水自淙淙。

《红叶 限春字韵》

谁染霜林色,如花不待春;

烛烧金谷晓,锦簇汉宫新;

晚迳堪题句,秋坰为驻轮;

倘逢渔夫棹,错认武陵津。

《悠然楼望远山》

百尺楼高乐意闲,目于穷处见秋山;

霜林落后顽青现,夕照烘时绚紫斑;

鸟道盘空容一发,螺纹乱叠拥千鬟;

悠然会得渊明趣,酒圣诗狂两字间。

《花 径》

不识仙源路,今来处士家;

红茵环绕砌,碧藓润黏花;

日暖莺声细,风微蝶影斜;

叩扉嘉客至,槛外手频叉。

最后编辑于 :2018.12.28 08:04: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简书APP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
  
莲子风父抱石人
总资产459共写了69.4W字获得1,566个赞共64个粉丝
人面猴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
阅读 134,884
评论 1
赞 2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3: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晦庵朱熹字元晦+张栻+吕东莱+王阳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人物关系
祝确外祖父 祝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熹

别称
朱子、朱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


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

所处时代
宋朝

出生地
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出生日期
1130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
1200年4月23日

主要作品
《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

主要成就
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

爵位
徽国公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主要作品
6史籍记载
7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年少求学
位于白鹿书院的朱熹像
位于白鹿书院的朱熹像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折叠初入仕途
朱熹
朱熹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3]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折叠寒泉著述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折叠重建书院
朱熹
朱熹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折叠治学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五月,朱熹迁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具有道学家傲骨、强烈忧国忧民心态的朱熹,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因本次镇压瑶民起义是湖北、湖南两地的共同行动,朱熹的招抚遭到了湖北帅王蔺的反对,在蒲来矢押解后,王蔺主张斩杀以警众。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折叠还居建阳
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

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2]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折叠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折叠科学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这都说明,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

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折叠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折叠重建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十月,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

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

折叠文学成就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折叠书法成就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朱熹
朱熹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云: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发其指要。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清人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英国现代生物学家李约瑟:①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②至少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③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连环巧问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为官正直,体察民情

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文集》卷10)。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同上)。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

鹅湖论学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朱熹9岁。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朱张会讲

张栻,字敬夫,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一派,号称湖湘学派,朱熹对他早有敬仰之心。朱熹和张栻进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会讲——朱张会讲,开创了会讲之先河。两人的讨论从太极之理上展开并最终趋于一致。朱、张会讲于岳麓书院,从各地赶来听者达数千人。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在经过两个月的岳麓讲学后,朱熹在张栻的陪同下游南岳衡山。在一路的游览中,眼前的无边风景,不时牵动他们的诗兴,他们一边游览一边唱酬。几天里,他们共得诗一百四十九篇,合编为《南岳唱酬集》。下了衡山,从岳宫到槠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张栻就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临别前的讨论。两人朝夕在船中,讨论《中庸》之义三天三夜未曾合眼。朱熹与张栻分手后,携弟子范念德、林择之东归,一路轮流更换唱和。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熹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的上方有什么?”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朱熹和郑樵

南宋朱熹年轻时,从建阳到泉州同安县赴任,路经莆田时,于夹漈草堂见到了郑樵。年过五旬的郑樵对他以礼相待。席间,桌上只有一碟姜、一碟盐巴,朱熹的书僮看到心中暗暗不乐。朱熹取出一部手稿,请郑樵过目指正。郑樵恭敬地接过,放在桌上。接着,他燃起一炷香,室内顿时异香扑鼻。这时,恰好窗外吹来一阵山风,把手稿一页一页地掀开。郑樵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像被清风吹醉一般。等到风过去后,他才慢慢地转过身子,把手稿还给了朱熹。两人促膝而谈,一连谈了三天三夜、朱熹十分高兴,特地写了一幅对联表示感谢。联句是: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

朱熹离开草堂后,步行到前次下马的地方上马。他的书僮不满地说:“这个老头子算什么贤人?他对相公太无礼了。无酒无肴,只有一碟姜一碟盐,亏他做得出来。”朱熹说:“那盐不是海里才有的吗?那姜不是山里才有的吗?尽山尽海,是行大礼啊!”

书僮:“相公的手稿,他连看都不看……”朱熹:“你没看到吗?我送他手稿时,他特地燃起一炷香,这是很尊重我啊;风吹开稿页那阵子,他把稿子看完了。他跟我谈了不少好意见,还能把手稿里的原句背出来,令人钦佩。”书僮:“相公老远跑来见他。可今天离开时,他送都不送一程。”

朱熹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正说着,前面草丛里突然哗啦一声,一只五色雉鸟从头顶飞过。两人不由得回过头来,却见郑樵还站在远处的草堂门口前,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态,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朱熹笑着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追索其诗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朱熹书法作品
朱熹书法作品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宋史·道学·朱熹传》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江西省上饶朱熹纪念馆

朱熹
朱熹
江西上饶朱熹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园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殿前大门两侧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

福建武夷山朱熹纪念馆

武夷山朱熹纪念馆,位于武夷宫古街。为仿宋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25米,占地约875平方米,由前厅、两廊、庭院、展厅等组成。前厅正门上,高悬“朱熹纪念馆”横匾,5个大字庄重而苍劲有力。殿前大门两侧悬挂3幅抱柱联,一幅是赵朴初撰并书,联曰:“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一幅为清康熙御笔:“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还有一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撰并书:“致广大而尽精微,网罗历代;尊德性而道学问,体用兼赅。”大门两侧围墙上各镶嵌10块碑刻,为朱熹手书《潭州城南二十景》诗,是朱熹访问张栻于长沙岳麓书院唱和的诗作。

讲学遗址

仙游枫亭文昌阁前身为会心书院,始建于隋代,初为庵堂。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亲书“敬义堂”为匾。明嘉靖四年(1525年)更名“会心书院”,后几经兴废,1996年在遗址复建文昌阁。

孔门先贤十二哲
闵损(字:子骞)        冉雍(字:仲弓)        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
端木赐(字:子贡)        言偃(字:子游)        卜商(字:子夏)        颛孙师(字:子张)
有若(字:子有)        冉求(字:子有)        冉耕(字:伯牛)        朱熹(字:元晦)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韩愈
李翱        朱熹        王阳明        刘宗周
参考资料
1.朱熹的一生  . 梧桐子 . [2015-5-29]
2.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朱熹有哪些作品  . 历史网 . 2015-11-30 . [2016-1-19]
3.朱松 朱熹 朱在  . 福建省情资料库 . [2016-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3:33 , Processed in 0.0734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