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1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开篇就说“真事隐”,曹公到底隐去了哪些“真事”?
少读红楼 2024-05-02 发布于上海  |  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文本”以梦幻形式呈现,其中的时间已经不是正常物理时间,而是“又不知历几何时”(第十七回)的“梦时间”。“梦时间”不仅打破正常物理时间的界限,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而且,还让同一段光阴重现[注1]。
作为通部书的重中之重,贾家之文(以下简称为“贾”文)因“梦时间”而别有洞天,本篇拙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2、从比托、被比托的角度剖析“贾”文
“贾”文是通部书的重中之重,从风月宝鉴正面看,“贾”文似乎只是很流畅、很连贯地描述一个末世家族如何因为一个家族女儿加封为贵妃从而进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又如何因为内耗和自身失误最终一败涂地的故事。
但是,在风月宝鉴背面,“贾”文里别具意涵,而“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脂批)的秦可卿和太虚幻境决定了“贾”文的“梦结构”。
第五回秦可卿登场,第十三回便香消玉殒,重归幻境。秦可卿如惊鸿般短暂的红尘之旅虽然落幕了,但是秦业、秦钟还在。文本以胤礽为正统,贾珍说“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其实是作者暗示秦可卿死后,正统已死,即相当于隐指皇家的宁国府[注2]已“绝灭无人了”,清王朝进入了末世,即清朝的基业已岌岌可危,清朝已经无未来可期。而秦钟谐音“清种”,秦业谐音“清业”,也有脂评本写秦业作秦邦业,那寓意就更明显了一一“清之邦业”,因此,秦可卿死后不久,秦业便驾鹤西去,很快,秦钟也夭逝黄泉路。

因此,短短的十二回“秦”文,作者便以写意的手法,在“大旨谈情”之下,云淡风轻地以胤礽为中心,隐喻了横跨康雍乾三朝的、清之盛极而亡的“九十春光”(第一回脂批)[注3],而“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秦可卿才是决定“秦”文能够寓言“九十春光”的关键,秦可卿的悲剧也是因“九十春光”的风云激荡而起。
秦可卿和警幻,两者名虽不同,本质上却是同一人,都是隐指谥号“密”的胤礽,就如脂砚斋指出钗黛实为同一人,是“作者用幻笔也”。警幻与贾宝玉并列为“通部大纲”,警幻仙子司掌的太虚幻境作为“梦文本”中的重要文学意象,其实就是建构在胤礽人生悲剧之上、又超越了悲剧的“道济天下之溺”的文学寓言之境[注4]。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第五回到第十六回的“秦”文可称为秦可卿之文,也是太虚幻境缘起之文。
宝玉的最重要的戏分无疑是在大观园。宝玉及诸芳栖止之所一一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第十六回脂批),就是比托于警幻之太虚幻境,这是有充分证据的。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玉看过了十二钗卷册,随警幻来到后面,“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个好所在!”脂砚斋指出:"已为省亲别墅画下图式矣!”第十七回,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在题完潇湘馆、蘅芜苑、浣葛山庄之后,来到正殿,“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脂砚斋又指出,“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幻境。”

可以说,第十七回之后开启的通部书的重中之重、也是“贾”文的重中之重的大观园之文,看似与秦可卿(警幻)和太虚幻境无关,实则大有干系。这或许就是警幻仙子戏份不多,却是“通部大纲”之一的原因所在;也是秦可卿早早于第十三回就死了,却能够位列十二钗正册并且作为“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的原因所在。
大观园的时光(第十八回一第八十回),貌似只有不到三年,但“梦时间”里的大观园的瞬息,其实就是人世间的沧桑,期间居然也令人不可思议地悄然发生三次皇权更迭。
其中的前两次一一第十六回,夏太监突然来降旨,贾政入朝,元春加封贤德妃,贾政后来又往东宫去。这里,作者很隐晦地暗示了旧皇驾崩、新皇继位;第五十五回提到“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到了第五十八回,“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从太妃变成老太妃,作者不动声色、几乎不着痕迹地暗示了从第五十五回到第五十八回之间的某个时间点,皇位又进行了一次更迭,而这个时间点就在第五十六回林之孝家的报告,十多年未进京的“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
但是,要意识到第三次皇权更迭的存在,就必须先知道确定第二次更迭的太妃升格为老太妃到底“甄士隐”了谁!
“《石头记》中多作心传神会之文”(第十六回脂批),“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秦可卿所隐指的胤礽,其生命历程跨越了康雍两朝,文本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我们不难“心传神会”到,在“表里皆有喻”(脂批)的梦文本中,太妃、老太妃从欠安到薨逝,其实是暗喻废太子胤礽在雍正即将登基之际,已岌岌可危,在雍正登基之后,死亡的命运已经注定,相当于“秦”文中第十回秦可卿从突然得病到第十三回蹊跷死亡的过程。因此,大观园正文中前两次皇权更迭中登基的新皇,其实分别就是康熙和雍正。

第六十三回,隐指雍正的贾敬[注5]一夜暴亡,自然乾隆时代就开启了。“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的大观园正文,同样横跨了康雍乾三朝。因此,秦可卿魂托的临别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其实是暗示大观园的时光隐喻了“三春”和“三秋”,即“九十春光寓言”。
因此,“贾”文的第二部分可称为比托于秦可卿的太虚幻境之大观园正文。
其实,第五回秦可卿刚登场,宝玉就在秦可卿卧室入梦,开始太虚幻境之旅。秦可卿卧室的壁上,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假托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幅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脂批指出:“凡用宝玉收拾,俱是大关键。”而画和对联,却同样也异乎寻常地在文本中出现了两次,且都与宝玉有关一一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前,通过他的眼展示了一遍;第十一回,宝玉随凤姐探视病重将亡的秦可卿,触景伤情,又通过宝玉的心理活动再现一遍。其中的深意,即暗示宝玉和秦可卿(警幻)以及太虚幻境大有关系,是通部书的“大关键”,该回“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脂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梦文本”“表里皆有喻”,作者明修“大旨谈情”之“栈道”,其实却意在暗渡政治真事之“陈仓”。因此,假借“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秦可卿因风月之事败露而死亡,作为“情”的象征,让她在宝玉“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情天情海”太虚一梦中,幻化为“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情身”,与宝玉缠绵,最后还让宝玉堕入“迷津”,以圆“宿孽总因情”之说。此后,宝玉等一干风流冤孽在以“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的大观园为中心舞台的红尘幻境中,历经风月波澜,最终必将重返太虚幻境。这同样意味着宝玉和秦可卿的太虚一梦,是以后以宝黛钗为主角的大观园正文的影子。
因此,从太虚幻境和比托、被比托的角度出发,“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一第一部分秦可卿从第五回到第十六回;第二部分大观园正文从第十七回直到第八十回,还要加上“真事将显”的、最后“收于中秋”的"迷失无稿”的、八十回后的章节。当然,八十回后,“正是大关键、大节目”(脂批)的江南甄家也将登场,甄、贾两家将齐头并进,各自成章,又相互依存,前呼后应,连通一气。
3、结束语
因此,“贾”文,看似主要只是描写一个家族一段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分崩离析、各奔东西的悲剧历程,但其中却不仅蕴含两个家族的盛衰兴亡史,还暗藏着两段“九十春光”,后一段“九十春光”比托于前一段“九十春光”,时间间隔是“不知历几何时”(第十七回)。
世界一红楼,红楼一世界。红楼“梦文本”里,既有“梦时间”,又有精巧的“梦结构”,犹如一部庞大机器,构造繁复无比,却又缜密至极,全景式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18-28红楼时间系列
注2、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1《秦可卿就是废太子胤礽》
注3、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8《“秦”里有清》
注4、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14《太虚幻境,“四字可思”》16《通往太虚幻境之路》
注5、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4《贾敬就是雍正》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20: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春梅+金哥===李纨//贾元春//张金哥影射张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张嫣 - 明熹宗懿安皇后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张嫣(1606年-1644年),字祖娥,小名宝珠 ,河南祥符人 ,父亲张国纪, 明熹宗朱由校原配皇后。

天启元年(1621年),时年十五岁(虚岁)的张嫣,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同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 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

在明代后期混乱的局势中,张嫣皇后始终清醒,经常对明熹宗正言匡谏。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张嫣怀孕时,遭客氏与魏忠贤陷害流产致不能生育。明熹宗病危时,客氏安排怀孕的宫女进入后宫,以冒充熹宗子嗣。张皇后说服了明熹宗将皇位传弟。朱由检登基后,为皇嫂张嫣上尊号曰"懿安皇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 《明史》中记载,张嫣在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清世祖顺治元年,顺治帝命将张氏和明熹宗合葬于德陵。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十六日,明安宗上懿安皇后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基本信息
本名
张嫣

别名
张宝珠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南祥符

出生日期
1606年

逝世日期
1644年

主要成就
五千名美女中选出的第一美女;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


字号
祖娥

尊号
懿安皇后

谥号
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婚年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

夫君
明熹宗

父亲
张国纪

陵寝
德陵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家属成员
4历史评价
5后世纪念
6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张嫣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张嫣小时候纯洁娴静,笑不露齿。七岁的时候,茹苦耐劳,洒扫庭院,洗衣做饭,样样都会。没事的时候,独处一室,习做女红,阅览书史。十三四岁,窈窕端丽,绝世无双。张国纪丧偶后,张嫣亲自照顾弟妹。

折叠册立为后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月,时年十五岁(虚岁)的张嫣选美入宫,四月即被册立为皇后。其父张国纪以女为贵,封太康伯。

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奉圣夫人客氏两人联手为非作歹的行径,经常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两人的过失,更曾以皇后的身份亲自惩处客氏,因此使魏忠贤与客氏对她恨之入骨,但因为张嫣是皇后,不同于其他嫔妃一般容易对付,因此两人在背地里造谣,说皇后张嫣是盗犯孙二的女儿,而不是张国纪的女儿;孙二因为犯有死刑,就将女儿托付给生员张国纪,所以,张国纪将这段隐情不据实反映,犯有欺君之罪。顺天府丞刘志选趁机弹劾张嫣的父亲张国纪。御史梁梦环也乘机兴风作浪。幸好明熹宗惟一理智的地方, 似乎就是尚存有一份夫妇之情,不致于因完全没有证据的流言而惩办张皇后,而相反是果断地下旨谴责刘志选,从而使阉党不敢妄动。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张皇后怀有身孕,突然腰痛,要找一个会按摩的宫女来按摩。客氏害怕皇后产下皇子,出了个主意,让魏忠贤安排自己的人冒充,在为皇后捻腰的时候故意重手捶打。致使张皇后生下死胎,即怀冲太子朱慈燃。张皇后自此再未生育。 这一事,后来成为杨涟弹劾魏忠贤的第十条罪状。

除去痛恨客氏与魏忠贤两人的行径外,张皇后经常劝谏明熹宗,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从张皇后那边看,魏忠贤就像是秦代的赵高,是一个阴险的阉宦。 有一次,明熹宗去见张嫣,见桌上一本书,便问:"什么书呢?"张皇后说 :"《赵高传》。"明代内宫后妃,所必读之书是明太祖命儒臣编定的《女诫》,其要义即 禁止后宫干政,《赵高传》之类的史书并不是宫中后妃所必读或应当读的。张后此举,自然 大有深义,即想以赵高来譬喻魏忠贤来提醒熹宗。熹宗当时的反映是"嘿然",不吭声。 熹宗想是意识到魏忠贤、客氏与张皇后的对立。他不愿惩办魏忠贤和客氏,当然也不希望魏忠贤伤害张皇后。但是,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大怒。第二天,熹宗在便殿搜出几个人带着兵刃 。此事自然非同小可。熹宗本人也大惊,命令将这几个人交给东厂审讯。于是,司礼监秉笔兼掌东厂太监魏忠贤便借机诬告张国纪,说张国纪想弑君,然后立信王朱由检为皇帝。魏忠贤认为这一阴谋一旦得逞,则张国纪、张皇后、信王朱由检将无一幸免,而自己也一举除掉了所有对手。但是,当魏忠贤把这件事和他的亲信王体乾商议的时候,王体乾提醒魏忠贤说:"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一不慎,吾辈无遗类矣。"魏忠贤听后也心中暗惊,于是遂将那几个人处死,杀人灭口,化解了此事。

一次,宫门上有人投书,信中写满了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怀疑是皇后之父张国纪和其朋党;邵辅忠、孙杰等人在幕后指挥,因而下令大杀东林党臣,希望借此动摇皇后的地位。同时希望能将张氏赶下皇后的位子,好让自己的侄孙女-魏良卿之女成为皇后。当魏忠贤在大杀东林党臣时,朝中开始有几位大臣察觉到魏忠贤的心意,因而纷纷上奏弹劾张国纪等人。大学士李国普调解道:"皇帝和皇后,相当于一国的父母。怎能煽动父亲去陷害母亲呢?"张国纪才得保命,被免官放归故乡。

后来,张皇后在信王朱由检即位一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熹宗临死前不久,客氏安排怀孕的宫女进入后宫,以冒充熹宗子嗣。明熹宗对张皇后说,魏忠贤告诉我说后宫有二人怀孕了,以后生男就立为皇帝。张皇后表示反对,认为应当早立信王朱由检。僵持很久后,张皇后说服了明熹宗将皇位传弟。朱由检想推辞,张嫣自屏风后走出,说:"皇叔义不容辞,且事情紧急,恐怕发生变故。"信王才愿意继承皇位。

明熹宗对于张皇后,始终爱惜。他临死之时,将张皇后托付于弟弟信王朱由检,命曰:"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朱由检登基后,对皇嫂亦非常敬重,为张嫣上尊号曰"懿安皇后"。在崇祯一朝,她受到明思宗的尊敬和礼遇,而且对于朝中的大臣如周延儒等人的欺上罔下行为非常厌恶。有一次,明思宗的皇后周氏对思宗说周延儒人品如何不行,思宗心中不满后宫议论朝政,问周皇后怎么知道,周皇后以张皇后对,明思宗遂无言。

懿安皇后居住在慈庆宫,魏忠贤余党、总管太监陈德润贪慕皇后貌美年轻,一日,皇后晨起,宫人捧着盥洗用具奉侍,陈德润托言奏事,直到皇后室内。懿安皇后奏报崇祯帝,命贬陈德润到南京明孝陵去种菜。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因明思宗的太子将纳妃,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懿安皇后迁居仁寿殿。

折叠死因之谜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 明思宗命自己的周皇后自缢,又挥剑砍伤了袁贵妃、砍断了十五岁的长女长平公主之左臂、刺死年仅六岁的幺女昭仁公主。 再派太监去传口谕要皇嫂懿安皇后和明光宗遗孀李康妃也自缢。最后明思宗登上煤山自缢而亡。

当日李自成进入皇宫,懿安皇后从此再无下落。《明史》中记载,张嫣在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

有人说张皇后自缢未死,被李自成的部将李岩所获。在百姓的眼中,张皇后有着极好的声望。因此,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后,入宫的李岩第一个想到要保护的人便是张后。据说,李岩入宫,令宫女扶张后上座 ,行九拜之礼,令人护卫。当天晚上,张皇后自缢而死。也有人说,崇祯帝派人劝懿安后自缢,"仓促不得达"。懿安后青衣蒙头,徒步入朱纯臣家,然后自杀而死。文献记载不同,莫得其详。

明亡之后,有一个自称张皇后的女子向清朝投降。对此,清代学者朱彝尊曾作了一番辨别,说:"魏忠贤养女任氏,送给熹宗,被立为贵妃。农民军攻进北京后, 流转民间,诈称熹宗皇后。被送往官府,光禄寺每月供养。人们所以都说熹宗张皇后失节。 沉冤莫雪,故附白之。"从《明史》的记载看,张皇后确实是在大顺农民起义军进城之后自缢而死,年38岁。

清世祖顺治元年,顺治帝命将张氏和明熹宗合葬于德陵。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甲申朔己亥十六日,明安宗上懿安皇后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海选艳后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天启帝朱由校要大婚,诏选天下十三到十六岁的淑女。征集参选的淑女有张嫣等约五千人,到了北京。在京进行初选、复选、终选等复杂过程。

同年四月初三日,天启皇帝从全国海选五千名美女,经过"八关"选秀,在元辉殿选定了三位淑女,分别为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张氏、北京顺天府大兴县王氏、南京鹰扬卫段氏"。 张、王、段三位,谁能成为皇后,谁能成为后妃?一说客氏反对张氏为后,其理由是:"这个女人日后长大成人,想必更加肥硕,缺少风趣,不能成为正选。"另一说是泰昌帝赵选侍赞成张氏为后:"如果论端正有福,贞洁不佻,则张嫣当为上等人选。"张嫣等三人被引见到天启帝面前,这年张嫣十五岁,长得身体修长、丰满、清爽、秀丽,天启帝非常喜欢张嫣。最后钦定:张氏为皇后,王氏和段氏为妃。

折叠编辑本段家属成员
父亲:太康伯张国纪

丈夫:明熹宗朱由校

儿子:怀冲太子朱慈燃

小叔:明思宗朱由检

小婶:愍周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秦兰徵《天启宫词》:"性端静,好读书习字。"

《明史》:"性严正,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

纪晓岚《纪晓岚文集第三册卷一·明懿安皇后外传》:"有明一代官壸之政,远轶汉唐。其开国及中兴之际,代有圣后辉贲彤史。若其德之贞而遇之艰,照惟懿安皇后为尤著云。"

(清)鹅湖逸士《老狐谈历代丽人记》记载:又千余年,而得明熹宗之皇后张宝珠,后遭逢阉鉴,几被倾危,厥后流冠入都而自缢,又受诬谤于世,要皆定数然也。此五人中,以张嫣、张宝珠为最颀长,肌体亦最丰艳。论德性,亦以两人为最优,汉后稍偏于柔,明后稍偏于刚,然皆有淑圣之德,其守身亦最为贞洁。五人之貌,亦庄重,亦妍秀,亦窈窕,亦俊俏,不可以一格名。然论其独至之处,则汉后张嫣以淑静而绝艳,明后张宝珠以端严而绝艳,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西施以靓雅而绝艳,昭君以丰整而绝艳;皆属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清代学者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记载,张皇后敢于在当时陈《赵高传》于几案,就说明她的"不慊"的勇气,然而"即以慊风诸妃,万不能实诸妃妊,他日称皇太后也,惜也。"谈迁也说,尽管张皇后谦而不妒,使妃子们都能接触到皇帝,但是却不能保全诸妃的生育,以致自己也无法在天启以后做皇太后,真是可叹。这样的批评,应当说是苛求了。在当时的情形下,张皇后能保全自己,已经是她不胆怯的最好结果了。

《明懿安皇后外传》记载:"厥体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发如春云,眼同秋水,口如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上下三十有八。丰硕广额,倩辅宜人,颈白而长,肩圆而正,背厚而平。行步如轻云之出远岫,吐音如白石之过幽泉。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诸病。"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陵墓

明德陵,位于北京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嫣的合葬陵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21: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龚鼎孳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字孝升,因出生时庭院中紫芝正开,故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龚鼎孳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在明朝任职期间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为直指使。清军入京后,迎降,迁太常寺少卿,后累官礼部尚书。龚鼎孳在职期间,常能保护善类,扶掖人才,颇得人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龚鼎孳


孝升


芝麓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1月5日)

逝世日期
康熙十二年(1673年10月12日)

主要成就
“江左三大家”之一

目录
1人物生平
2诗作
3文学成就
4诗词评价
5诗词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龚鼎孳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616年1月5日)出生。安徽合肥人。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出任湖北蕲春县令,崇祯十二年任兵部给事中。赴京途中,结识南京名伎顾横波,携其进京,后纳为妾。初居宣北坊海波寺街“古藤书屋”,后迁至宣武门外大街,寓号“香严斋”。

龚鼎孳祖父和父亲都颇有文名。而他少年早慧,十二三岁时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长诗赋古文。明崇祯七年进士,任湖北蕲水县令。后因镇压张献忠起义有功,升兵科给事中。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龚鼎孳投井 ,被人救起后辅李自成,任直指使,巡视北城。受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清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进京,龚鼎孳迎降,授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等。顺治三年,曾受弹劾,但因皇帝赏识仍任原职。顺治十一年,因法司章奏过激,涉及满汉关系,被降职调用,下至南苑蕃育署管菜园。后又被贬去广州。康熙元年(1662年)官复侍郎。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会试下正考官等职。康熙十二年九月十二日(1673年10月12日)病卒。

龚鼎孳因失节丧操,不仅为明人所不齿,也为清人所蔑视。在明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权时,曾制定过查办“从贼者”的制度,龚鼎孳就被列入了治罪名单,而清朝人也讥笑他“惟明朝罪人,流贼御史”,而多尔衮更是认为龚鼎孳“此等人只宜缩颈-,何得侈口论人”,“人果自立忠贞然后可以责人”。讽刺他“自比魏征,而以李贼比唐太宗,可谓无耻”。因此,龚鼎孳在仕途上便颇为艰难,往往是屡起屡仆,上下浮沉。康熙三年,才因其才名为世所重,方迁刑部尚书。龚鼎孳为人狂放不羁,反复无常。经常有不合时俗的举止,而受到当时人的讥笑。清人孙昌龄曾贬斥他说:“惟饮酒醉歌,俳优角逐,前在江南,用千金置伎名顾眉生,恋恋难割,多为奇宝异珍,以悦其心。淫纵之状,哄笑长安。”

妻子顾眉号横波,原为南京秦淮名伎,不仅貌美,而且工诗词,画兰花,诗风清丽幽婉,画亦著名,有《柳花阁集》。当时以才艺双绝,与文人名士交游甚广而名动一时。后来龚鼎孳娶之为妾,深得宠爱,时称横波夫人。

《心史丛刊·横波夫人考》中有一则轶事说,龚鼎孳之所以投降李自成,接受直指使的职位,就是因为他“生平以横波为性命,其不死委之小妾”。可见龚鼎孳对顾的宠爱。他曾为顾眉生作诗多首,称她为“善持君”,被当时的文人戏称为“善持夫人”。

龚鼎孳沉溺声色,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在当时也很为人所非议,被孙昌龄责之为:“已置其父母妻子于度外,及闻讣而歌饮留连,依然如故,亏行灭伦。”在清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而竭力强调儒家伦理纲常的背景下,他的行为自然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而因“素行不孚众望”多次遭到清廷的降级贬职。

龚的元配夫人童氏却操行贤节远胜过了龚鼎孳。她曾两次被明朝封为孺人,在明朝灭亡后,龚鼎孳降清,她不仅独自在合肥居住,不随龚进京,而且拒绝接赏清王朝的封赏,同龚的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能保护文人学士,为民请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名士常倾力相助。有“穷交则倾囊橐以恤之,知己则出气力以授之”的名声。又由于他富有才气,洽闻博学,诗文并工,因此,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江南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1]

折叠编辑本段诗作
《上巳将过金陵》

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

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百嘉村见梅花》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生辰曲》

琉璃为箧贮冰霜,谏草琳琅粉泽香。

哭泣牛衣儿女态,独将慷慨对王章。

《晓发万安口号》

急流喷沫斗雷霆,险过江平响亦停。

任说波涛千万送,能移孤嶂插天青?

《赠歌者南归》

长恨飘零入雊身,相看憔悴掩罗巾。

后庭花落肠应断,也是陈宫失路人。[2]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龚鼎孳有清才,在明即与文人学士广泛交往,著名者便有吴伟业、钱谦益、冒襄、方以智、阎尔梅、万寿祺、曹溶、余怀、纪映钟、杜浚、龚贤、陶汝鼐、周亮工、李雯、曾灿、顾与治、邓汉仪等一大批,另有王紫稼、柳敬亭等艺人。又因能保护文人学士,为民请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名士常倾力相助。有“穷交则倾囊橐以恤之,知己则出气力以授之”的名声。吴伟业称赞龚鼎孳为官“唯尽心於所事,庶援手乎斯民”。清代著名词人陈维崧年轻时落魄潦倒,就得到龚鼎孳的慷慨相助,这使陈维崧一辈子都对其念念不忘。

龚鼎孳洽闻博学,诗文并工,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江南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工书,善山水。诗画皆得父孚肃之传,画山水,笔墨苍郁沉厚;尝书送魏环极诗卷,间作山水苍郁沈厚。有一方闲印署:“临川二十七”世孙。诗与吴伟业齐名。诗风多受杜甫影响,作诗情感深厚,于婉丽中亦多寓兴亡之感,吴梅村说“其侧怛真挚,见之篇什者,百世下读之应为感动”。但其作品反映现实深度不够,多为吟风弄月的宴饮应酬之作。早年词作以“艳宗”为风尚,继而“绮忏”,晚年成于“豪放”,以意象绵密、着意锻炼、好用拟人、善于和韵为主要风貌,在清词史上独具特色,是清初词坛的主持者之一。

著有《定山堂集》47卷,其中《诗集》43卷,《诗余》4卷。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雍正时禁毁钱谦益文字,因书前有钱序,加之龚氏诗文内有碍语,全部板片入缴藩库,世传很少。光绪九年(1883),龚氏十四世孙龚考绪重为辑集付梓。[2]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评价
龚鼎孳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往往数千言的文章,能够一挥而就。且词藻缤纷,都不点窜。他的文风多受杜甫的影响,为文作诗,情感深厚,常常有悲凉感慨的作品,所以吴梅村说“其侧怛真挚,见之篇什者,百世下读之应为感动”。但他的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不够,多为吟风弄月的宴饮应酬之作,文学成就不如吴伟业、钱谦益二人。

《定山堂集》包括《诗集》四十三卷,《诗余》四卷。《诗集》卷一、卷二为五言古诗,卷三、卷四为七言古诗。卷五至卷十五为五言律诗,卷十六至卷三十二为七言律诗。卷三十三为五言排律,卷三十四、卷三十五为七言排律。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为七言绝句,各卷均按年代为序编排。《诗集》前有吴兴祚、周亮工、吴伟业、尤侗、钱谦益等人的序。《诗余》四卷,编年排次,前有丁澎作序。诗集中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身历几朝更替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吴伟业序称其诗:“有感时佗傺之响而不孜于和平,有铺扬鸿藻之辞而无心于靡艳。”龚鼎孳写诗多是凭借才气,遣词缛丽,用典富赡,可是往往剪裁不够,再加上他的诗多为宴饮酬酢之作,往往显得“词采有余,骨力不足”。

不过,在他身经变乱有了切实生活感受后,也写了出了一些内容深厚,笔力矫健的佳作。如七古《多陵篇用李空同汉京韵篇》、《寿白母长歌一百二十句》、《挽船行》。律诗《过城东戚贵诸里第》、《秦淮社集白孟新有计纪事和韵》。绝句《上巳将过金陵》、《灯屏词次牧斋先生韵》等,无论感慨兴亡,叙述友情,还是反映民生疾苦,均写得情意深挚,气韵不凡。龚鼎孳虽然先后投降李自成和清王朝,而因此被世人视之为丧失名节的人,但在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潜伏着对故国的追思和对往事无限怀念的情感。在这种感情的作用下,他同许多明朝遗士故人还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碑传集补》记载:“时鼎革方新、新朝耆旧多混迹于酒人画师,以寄其宅傺幽忧之感”而龚鼎孳则“开东阁以招之,分余明以照之”照顾蔽护这些人。

在他被迁为刑部尚书后,曾为傅山、阎尔梅、陶汝鼎等明朝遗士开脱罪责,使他们免遭迫害。在清朝为筹集连年穷兵黩武所需的浩大军费兵饷而横征暴敛,赋税沉重的情况下,多次上书,为江南请命。还曾因为“司法章奏,事涉满汉,意为轻重”,而降八级调用。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龚鼎孳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变节屈膝,另一方面对故国旧朝又不以彻底忘怀。一方面为仕途发达苦心经营,另一方面又因直言陈谏而屡遭贬斥。这种心境也自然地反映到他的诗文中,因此《定山堂集》处处萦绕着一种伤感的情调。

在《诗集》中,花愁泪痕、寒雪孤鸿、疏灯萧瑟等凄婉的词词充斥诗文间,借酒消愁更是他聊以自慰的方式,于是“酒阑歌罢”、“泣然罢酒”、“灯残酒尽掷杯裂”之类繁华去尽,无可奈何的情怀一诉再诉。

他在《潭影堂诗序》中无限追忆地记叙了“余方垂髫”时,在“江淮南北晏然无事”之际,与少年伙伴集会于深柳园亭,“酒酣顾视,意气飒然,横绝四海”的意气风发,今昔相照,不由得感慨万千“曾几何时,干戈满眼。向为读书游息之地,概已荡为昆明劫灰,而尘海飘零,岁月如流,吾亦冉冉其将老矣”。于是有象《五十谢客启》这样的作品“谢绝酬应,屏迹空山,借禅诵以消解悲哀,却荤酒而无滋罪业”,表达了渴望超越现实,寻找解脱的心情。

在《定山堂集》里,除了哀叹自己的身世心境外。也有许多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作品。如《挽船行》“兵船积甲如山陵,千夫万卒喧催徵。悉索村巷闭空舍,枵腹负舟那即能”。《岁暮行》“荒叶落寡妇泣,山田瘦尽无耕农。男女逃窜迫兵火,十年不见旌旗空”。反映了由于清政府连年征战,抓丁催饷,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因此诗人热切地期待“何时戍罢科赋轻,饥鹄归飞有完宅”的局面早日来临。表达了希望清政府休兵薄敛的强烈要求。

诗集中还有一些寄寓亡国之恨的作品,如《秋日感怀六首》“碧瓦朱楹半劫灰,曲池衰柳乱蝉哀。飞虹桥外清宵日,曾照含元凤辇回”。写出了明朝之后,宫室衰败残破的凄凉景象。“千年云物惊弹指,又过销魂万岁山”对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寄予了深沉的悲哀和无限伤感。

该书曾刊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年)。雍正时禁毁钱谦益的文字,因为书前有他所作的序,加之龚鼎孳诗文报力烘染感伤时世,盛衰变幻的悲凉氛围,既有眷念故国之情,又有不满清廷之意,因此被连同全书板片入缴藩库。世传很少。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龚鼎孳十四世孙龚考绪,收集编辑故乡所存残书抄录成卷,付梓,仍然为《诗集》四十三卷,《诗余》四卷。[2]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特点
龚鼎孳在清初颇具盛名,与钱谦益、吴伟业在诗坛上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三大家出处相同,均为《贰臣传》中人物,但在对三人诗歌的评价上,时人及后人均有低龚之意。综观龚诗,其中酬答、和韵之作较多确是实情。在《定山堂集》四十三卷中,三分之一多是此类作品,都标有“送”、“赠”、“和韵”、“次韵”等字样,但不能因此断定,此类作品俱是内容空虚的无病呻吟之作。作者以为,其实正是在这些作品中,龚芝麓自然地流露了出了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抒发的是毫无事先人为经营的真心实感。

龚鼎孳诗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对仕清的自责与悔恨,也就是失路之悲。“失路”一词在龚诗中运用最多,其出现频率之高都是他同时代的文人集中所少见的。再如著名的《初返居巢感怀》:“失路人悲故国秋,飘零不敢吊巢由。书因入洛传黄耳,乌为伤心改白头。明月可怜销画角,花枝莫遣近高楼。台城一片歌钟起,散入南云万点愁。”

在龚鼎孳大量的送别、怀人、赠答诗中,“失路”这一意象被广泛使用,凡表现内心忏悔、自责、沧桑、羞愧的种种复杂感情,他俱以此意象概之。如作于康熙四年的《老友阎古古重逢都下感赋》:“城南萧寺忆连床,佛火村鸡五更霜。顾我浮踪惟涕泪,当时沙道久苍凉。壮夫失路非无策,老伴逢春各有乡。安得更呼韩赵辈,短裘浊酒话行藏。”阎古古即阎尔梅,乃是龚之旧友,明亡后,阎因抗清被逮捕,两人多年未见。既而重逢,加以龚即将为阎了结此案,故惭喜交并,欲其他友人如韩圣秋、赵友沂等共来叙重逢之乐,此诗将龚面对老友时的喜悦、羞愧、表现得细微入神。面对老友、故人,龚鼎孳不掩饰对自己“失路”的内疚、自责与惭愧。

在龚鼎孳的诗集中,除了失路之痛这个主题外,故国之思也是另外一个重要主题。在《如农将返真州以诗见贻和答》一诗中,就表达了龚对故国的强烈思念:“曾排阊阖大名垂,蝇附逢干狱草悲。烽火忽成歧路客,冰霜翻羡贯城时。花迷故国愁难到,日落河梁怨自知。隋苑柳残人又去,旅鸿无策解相思。”姜埰,字如农,明未因言事被遣戍,龚鼎孳曾三次上书相救。明亡龚入仕新朝,姜则坚守气节不仕,是当时著名的遗民。此时二人重逢,已是江山易帜,友仇皆散。“花迷故国”之愁、“日落河梁”之怨,形象而确切刻画出龚的复杂心态,即有对故国深切的爱恋,又有对自己李陵身份的惭怨。“故国”作为与新朝对立的意象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其的追思与怀念即表现了贰臣对失路之行为的深切的忏悔,也表现了贰臣诗人与遗民共同的文化品格,这也是他们虽然政治立场大相径庭,但私交却甚笃的重要原因。龚鼎孳的故国之思可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热闹的歌舞场中、酒宴席前,还是在思朋怀友、伤春悲秋,都能引起作者浓重的故国之思。故国如同缕缕萦绕于心中的细丝,触一端而动全身。[2]

参考资料
1.龚鼎孳  . [2023-12-15]
2.名人简历 龚鼎孳  . [2023-12-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21: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嫣,魏忠贤怕,熹宗爱,崇祯谢,顺治敬
泰阳汉子 2018-07-25   |  407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海选的艳后

张嫣,明熹宗朱由校原配皇后。天启元年,时年十五岁(虚岁)的张嫣,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胜出,同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史载张嫣 长得身体修长、丰满、清爽、秀丽,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



明熹宗朱由校原配皇后

​小女子收拾魏忠贤

明末大太监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当魏忠贤牛得快没边了的时候,他的终结者出场了。她就是张嫣,张嫣打败魏忠贤的大戏序幕拉开。



魏忠贤

第一步:精神打压。别看张嫣年纪小,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打心眼里瞧不起魏忠贤和朱由校奶妈客氏,时不时把他们叫来训斥一番,完全不把他们当人看。客氏挨了骂,找皇帝告状,得到的只是安慰;魏忠贤挨了骂,心里有气,却拿她没办法。



第二步:借助外力。一天,朱由校来到皇后寝宫,发现张嫣正在看书,就问:“你在看什么书?”张嫣说:“赵高传。”朱由校沉吟不语,民间的张大妈李大爷,他可能不知道,赵高这个人,他却是知道的,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后来,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大怒。几次设计陷害皇后,幸好熹宗惟一理智的地方, 就是尚存有一份夫妇之情,没有惩办张皇后。



第三步:釜底抽薪。天启六年,朱由校连儿子还没生,却生病了。这下子乐坏了魏忠贤,大明江山继承人未定,太监们的光荣事业大有奔头。他找客氏商议,决定搞“狸猫换太子”的把戏,随便找个孕妇进宫,就说是皇帝的孩子。为保万无一失,他还托人告诉张嫣,说生下来直接当你的儿子,接着做皇帝,你还当太后。张嫣怎会上当?她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从之,必死。不从,亦死。不如不从,死后可以见祖宗在天之灵。”张嫣的断然拒绝,打乱了魏忠贤的全盘计划。



第四步:崇祯继位。张嫣是个很有心机的女子,她与病中的丈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终于解决了皇位继承权的问题。在张嫣的帮助和鼓励下,本着对社会和黎民负责的态度,由小叔子朱由检,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继位。此后,朱由检对魏忠贤党羽发动大清洗,杀了数百人,奶妈客氏也被处死。张嫣最终赢得胜利,也为自己赢得17年的安宁生活和百姓的尊敬。



皇帝的红颜知己

在宫里,朱由校很喜欢张嫣。张嫣不但年纪小,漂亮,还有文化。张嫣有自己的偶像,分别是太租皇帝的老婆马皇后和成祖皇帝的老婆徐皇后,她要像她们那样,辅佐丈夫开创一代霸业。可是,丈夫实在太不成器,除了做木匠,其他一概甩手不管,任由魏太监瞎折腾。他不愿惩办魏忠贤和客氏,当然也不希望魏忠贤伤害张皇后。张皇后经常劝谏明熹宗,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 明熹宗对于张皇后,始终爱惜。他临死之时,将张皇后托付于弟弟信王朱由检,命曰:'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



德高望重的懿安皇后

朱由检非常感谢这位嫂子,“阉党”一平息,就给嫂子封了尊号为“懿安皇后”,住慈庆宫。得空,“必衣无朝竭,礼敬如母后”。

民间对这位懿安皇后也奉若神明。1664年,闯王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城,发现张嫣自尽还未身亡,赶紧派人相救,予以保护,但张嫣还是于第二晚自尽殉国,终年39岁。

满族入关后,顺治感念张嫣的崇高声望,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与朱由校合葬于德陵。



懿安皇后张嫣与朱由校陵寝 明德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5: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佑樘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佑樘(1470年—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第三子。朱佑樘幼年非常不幸,生母纪 氏是广西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定后,俘入宫中,偶然机会为宪宗所幸。朱佑樘从出生到六岁以前, 因受万贵妃迫害一直被偷养在民间。后来入宫,是在奶奶周太后的保护下得以长成。成化二十三年(1 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同年八月宪宗去世,十八岁的朱佑樘继位。第二年改年号“弘治”,是为明孝宗。 在位期间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的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务,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更等正 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成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后期孝宗为佛道所惑,但终于醒悟,从 新振作起来。孝宗宽厚,万贵妃可以说是他的仇人,但他即位后并无报复行动。孝宗淡泊,他一生倡导 节俭,且不近女色,综历代王朝,像他这样不立妃嫔,只与皇后一人相守的皇帝只他一个。1505年孝宗 去世,年三十六岁。后世史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为中兴之主,其功业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祐樘

别 名
明孝宗、弘治帝

谥 号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逝世日期
1505年6月8日(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

在位时间
1487年9月9日 至 1505年6月8日

目录
1人物生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1]

折叠登基为帝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然而宪宗留给18岁太子朱佑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在这个上天有意安排的千疮百孔的舞台上,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朝得到了中兴。

折叠理性治国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朱祐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折叠统治后期
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宠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朱祐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1]

折叠人物去世
公元1505年,即大明弘治18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得年仅36岁。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折叠铲除奸佞
他的治国思路是很开放的,他不拘泥守旧,敢于否定前任的政策,即他的父亲明宪宗的既定政策,大胆拨乱反正。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祐樘诏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将前朝的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一律革除,处死曾经妖僧继晓,使文武百官相庆。

在人事安排上,朱祐樘完全来了一次大换血,他对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毫不手软地做了处理,将内阁首辅万安罢官,将梁芳下狱,将李孜省流放,同时,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但他并没有大开杀戒,史家对他的此举多有称颂文。

折叠重用贤良
朱祐樘勤谨一生,处处以人为本。他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贴在宫内文华殿壁墙上,平时熟记,做到心中有数,意在掌握官员动态,不受蒙蔽。他每天上朝听政,除早朝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他常披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

在用人准则上,朱祐樘遵从唯贤唯德,大量重用贤才之士,这样,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选调官员主要以政绩为主。

折叠待臣宽厚
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了。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朱祐樘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每天的早晚朝之外,还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

折叠严管宦官
鉴于前朝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孝宗对宦官严加管束,东厂、锦衣卫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职,因而几任锦衣指挥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宽松。这是明中后期其他朝代所罕见的现象。

折叠废除苛法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他命内外慎刑狱,任用的执法官吏比较贤明公正。[1]

折叠轻徭薄赋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他还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有一次,朱祐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刘大夏及河工人员。

折叠兴修水利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折叠力求节俭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词,不过,与前后几朝相比,弘治时期的朝政的确算是清明的。[1]

折叠经济成就
明代历朝国家赋税收入,洪武、永乐、宣德三朝为高峰。正统年间,由于将江南重赋官田改依民田起科,赋税收入锐减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从此以后,景泰、天顺、成化始终徘徊于二千五百万至二千六百万石之间,而弘治朝却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赋入高峰。其实这不仅是赋税的增加,人口也一直在比较稳定地增长,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折叠弘治中兴
弘治元年(1488年),他采纳大臣的建议,开设大小经筵。这一制度是在正统初年制定的,大经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举行,主要是一种礼仪;小经筵又称日讲,君臣之间不拘礼节,从容问答,是重要的辅政方式。大小经筵制度,在宪宗朝时一度废置。孝宗开始坚持日讲,同时,又在早朝之外,另设午朝,每天两次视朝,接受百官面陈国事。孝宗勤政图治的做法,与他父亲的怠于朝政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孝宗锐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纷纷上言,或痛陈时弊,或广进方略。马文升上时政十五事,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抚四裔、整武备等诸多方面,孝宗无不大为赞赏,一一付诸实施,这对弘治朝兴利除弊起了积极的作用。

折叠维护统一
朱祐樘重视军事,极力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朱祐樘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1]

折叠爱护武将
他爱护武将,如马文升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朱祐樘坚定地支持马文升整军,甚至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保护马文升。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团营军士。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反复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使其败走。最著名的战役有:1488年都指挥廖冰击败小王子于兰州。1497年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1500年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1503年朱晖袭小王子于河套。

折叠和平政策
朱祐樘奉行和平政策,采取积极防御抗战的战略。特别是鞑靼小王子,时战时和,不时侵扰明境。朱祐樘统治期间,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采取抗战驱赶之策,没有劳师远征,没有深入沙漠主动出攻击小王子、火筛老巢,更没有主动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对此,史家褒贬不一。但其他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乌斯藏、琉球、占城、撒马儿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则不定期来明朝入贡。

折叠文化素养
孝宗的文化修养,首先得益于他较早的合法的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六岁时就被父亲宪宗立为太子。9岁的时候就出阁讲学了。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的官员一般都是学养深邃之人。所以,孝宗从九岁出阁讲学到十八岁(虚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九年教育。[1]

折叠三德才艺
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在明代皇帝中,尽管孝宗在遵守儒家的伦理上做得算是最严谨的了,却不愿放弃他对于艺术的爱好。《明史·艺文志》,可以看到孝宗有《诗集》5卷,可惜已经失传。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兴趣,弘治皇帝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清人姜绍书就提到弘治皇帝爱好绘画与琴道的事情。在士大夫们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将来会滑入贪图享受的深渊中。因此,一些专门负责纠察朝政的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劝说弘治皇帝不要耽于声乐,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之上。弘治皇帝总是表面上接受,私下里却对旁边的太监们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意思是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你们多嘴。他本人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表现了他宽容的一面。他还尽可能地避免来自士大夫们的批评。例如,他擅长绘画,宫中也有许多画师。有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害怕大臣们知道后没完地议论,对吴伟说:“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意思是说,赶紧拿去,别让那些酸腐的书生们知道。弘治皇帝之所以受到儒家士大夫们的一致称颂,主要在于他始终在表面上给士大夫们留下充足的情面。[1]

折叠善良宽容
幼年失母,对于孝宗影响深远,也许孝宗后来的善良、温和、宽容,除了儒家的教育之外,还源于幼年时弱者的心态。孝宗在处理万贵妃一事上,最能体现他的宽容。尽管传说母亲纪氏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但是,当他即位后一位官员上疏要求惩办已死的万贵妃及其族人的时候,孝宗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先帝的意愿,不愿接受。作为一个皇帝,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但最终却又选择了无私的宽恕,这就是明君的胸怀与气度。

折叠厉行勤俭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曾对朝鲜的国王说: “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

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而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实际却用细绒织成。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遂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后,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

折叠一夫一妻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是常事,也是旧伦理道德体制允许,并受国家法律保护。一般讲,身为皇帝九五之尊之人,更是三宫六院女人成群,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晋武帝之流,其后宫佳丽数量足可组建一个整编师。即使差到像光绪一样惨,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皇帝们无关。

但事实往往就存在例外,朱佑樘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实在不易。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从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当个好皇帝,就不能爱美人废江山的道理。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祐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

正是由于孝宗坚持只宠皇后一人,使得他成为历代皇陵中只葬着夫妻两人的绝无仅有的典型,给他明君贤主色彩颇浓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许多亮色。[1]

折叠发明牙刷
中国在南宋已有牙刷了,在中国四川成都中药博物馆依然展出一把宋代竹柄牙刷,堪称医史文物珍品。美国牙科医学会和美国牙科博物馆等的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中国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于1498年发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猪鬃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一书,列举了人类300项伟大的发明,也把牙刷的发明权归到朱祐樘名下。[1]

折叠家族成员
根据明史、明书等官方资料记载,孝宗一生仅娶妻孝康敬皇后张氏一人,没有其他妃嫔。在历代皇陵中,都有妃嫔陪葬,而孝宗的泰陵只葬著夫妻两人。成年健康的皇帝一生只有皇后一人,在历史上几乎就是绝无仅有,明代学者在叙述此事时有褒有贬。

毛奇龄所著《胜朝彤史拾遗记》、谈迁所著《国榷》尚可知,孝宗宫中有五名夫人:敬顺夫人邵氏,安和夫人周氏,安顺夫人刘氏,荣顺夫人孟氏,荣善夫人项氏。但夫人在明朝制度并非妃嫔称号,而是外命妇(公侯伯及一二品官正室)或内夫人(资深宫人或乳母褓姆)─内廷女官封号(如明孝宗的保姆封为佐圣夫人,《明实录》“弘治五年正月乙亥赠u2018宫人u2019周氏为安和夫人,并赐祭葬。”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封为奉圣夫人、仁宗褓姆杨氏为卫圣夫人等,皆是有夫有家的妇人),因此很明显的这五名夫人实际上不是明孝宗的妃嫔。​[1]

参考资料
1.朱佑樘  . 名人简历 . [2023-12-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5: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神秘过客:甄宝玉跟贾宝玉是什么关系
香山文艺
2021-03-23 23:01
小说《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人物。在前八十回里,他从未正式出场,但是前后几次有人提到,他与男主贾宝玉的相貌、性情极为相似。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则显示,八十回之后,这个人物将会正式出场,并在剧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与贾宝玉几乎镜像一般存在的角色,正是江南甄家的嫡孙——甄宝玉。

贾宝玉镜像般的甄宝玉。来源/网络
《红楼梦》行文惯用“梦”“幻”“真”“假”等字眼遮掩读者的耳目,“真玉”“假玉”的设定就是其中一例。不过,由于八十回后文稿缺失,关于甄宝玉的情况向来存在着许多谜团。甄宝玉与贾宝玉到底是什么关系?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两个“宝玉”?有人说甄宝玉才是神瑛侍者下凡,而贾宝玉只是补天石的化身,这一说法又有几分可信?
今天就让我们尽力拨开作者布下的重重迷雾,窥得其中深意。
甄宝玉其人
《红楼梦》中,甄宝玉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回: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甲侧]甄玉、贾玉一干人。
——《第一回·好了歌解注》
到第二回里,贾宝玉还没有出场,作者就借着贾雨村之口,先介绍了两个秉正、邪两气而生的“异样孩子”,其中一个便是“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的甄宝玉。
雨村笑道:“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
——《第二回》
从这一段荒唐至极的描写来看,甄宝玉的言行举止,正应了“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样一句判断,活脱脱就是另一个贾宝玉。
不仅性情上与贾宝玉如出一辙,相貌上,甄、贾二玉也达到了几乎神似的地步。书中第五十六回,甄家人进京拜会贾家,见到贾府里的贾宝玉,还以为是自家的宝玉偷偷进了京。
四人一见,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
——《第五十六回》
尽管甄宝玉在八十回里还未出场,书中对贾宝玉的相貌是有正面描写的: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第三回》

贾宝玉。来源/87版《红楼梦》剧照
甄宝玉和贾宝玉的相貌一般无二,因此这段描写贾宝玉相貌的文字,可以直接平移到甄宝玉身上。只不过甄宝玉虽称宝玉,通灵宝玉却只有贾宝玉脖子上戴着的一块,因此他必然是没有的。
除相貌之外,在贾宝玉的梦中,甄家同样也有一座花园,甄宝玉与一众姑娘们住在其中,甄宝玉同样也有一个整日为之胡愁乱恨的妹妹。
宝玉诧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一个园子?”正疑惑间,从那边来了几个女儿,都是丫鬟。宝玉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
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
——《第五十六回》
经由上述几段描述,一个“复制粘贴”版的贾宝玉跃跃于读者们心中。而且,几乎是害怕读者忽略,曹雪芹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甄宝玉和贾宝玉无论是在相貌、性情还是遭遇上,都别无二致。这样一个似乎多此一举的人物,作者究竟为何要设置他呢?
甄家是谁家
前文提到,甄宝玉出身于贾家的老亲、世交——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所谓“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历史上并无此官职。按甲戌侧批说:“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可见,这一官职并非信口胡诌,其设置是曹雪芹有所寄托而成。
书中提到江南甄家的事迹,主要有这样两件,其一是接驾四次;其二则是犯了罪,抄没家私,进京治罪。
赵嬷嬷道:“……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
——《第十六回》
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
——《第七十五回》
依据现有的红学资料,曾经接驾皇帝四次,且后来均获罪被抄没家私的计有两家,一个是曾任苏州织造的李家;另一个是曾任江宁织造的曹家,也即曹雪芹之家族。在当时,两家所任的织造属于外差,革职抄家后必然要“归旗”,也就是回京城接受所属旗的处理安置。这样来看,甄家极有可能是曹、李两家中的一家。
关于甄家的身份,书中还有这样的描述,第五十六回时,宫里的老太妃生病。江南甄家府里的家眷进行探望,同时也给贾家带去了礼物,礼品单上一共是:
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第五十六回》
这样一色的礼物构成,几乎是在明着告诉读者,甄家乃是清朝时由内务府指派掌管织造的官员。
了解这些之后,再来看甄家所任官职——“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钦差、金陵省、总裁几个字,不难看出江宁织造的影子。所谓“体仁院”,则可能是“躬行仁道”之家的意思,这也与《江宁府志》中记载相符:
康熙间,尚衣监曹公寅深恤民隐,机户呼公奏免额税,公曰:“此事吾能任之,但奏免易,他日思复则难,慎勿悔也。”于是得旨永免。机户感颂,遂祀公于雨花冈,此织造曹公祠所由建也。”
将上述线索合作一处,则甄家的身份也便呼之欲出——甄家就是现实中曹家的写照,更进一步来说,甄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

曹雪芹画像。来源/网络
甄宝玉的隐喻
“真”和“假”的对应,在《红楼梦》书中出现多次。前有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相对,后有甄宝玉和贾宝玉成双。另外还有一副对联,亦是言说真假之间的关系: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刻在太虚幻境前石牌坊之上的对联,在书中异乎寻常地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甄士隐梦中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同行至太虚幻境前时所见;第二次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这副对联连同石牌坊出场。

太虚幻境前石牌坊上的对联。来源/2010版《红楼梦》截图
《红楼梦》行文,很少有无意义的重复。这副多次出场的对联,无疑是曹雪芹向读者传递的一条重要信息。
按甲戌本第二回的脂评所说:
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者,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第二回·甲戌侧批》
蒙府本则在其后添了这样一句:
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第二回·蒙侧批》
由这两句批语,结合前文中甄宝玉原型即作者曹雪芹自身的判断,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推论——《红楼梦》明面上写的贾府是以曹府为原型,却是大有删改的版本;作为暗线出现的甄家,则隐晦地影射曾经接驾四次、最后被抄没家产的曹家本身。而贾宝玉之于甄宝玉,既可以理解为平行时空中的“另一个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互为表里的虚实转换。
毕竟,曹家的衰亡太过敏感。曹雪芹在写作时,既想通过文字将自己半生潦倒的经过讲出来,又不能直接将家族的过去平铺直叙。因此,他设想了一个“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巧妙办法——对主人公贾宝玉的经历、人物、地点、对话等加工,他不能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只是一代人的影子,或许包括曹雪芹自己,或许也包括苏州织造李煦的后人。他具有一个富三代的典型特征,又被作者赋予了很多哲学思想与人生感悟。
但仅仅这样还无法一舒作者心中的感怀,他又暗中带出甄家的故事,暗示读者这才是曹家真正的故事,代表了曹家真正地命运,而甄宝玉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真实书写。不仅如此,甚至小说一开始出场的甄士隐家,也是作者对家族故事的一次影射(感兴趣者可翻阅邓遂夫相关著作)。
这样隐晦的、多段隐喻的描写方式,正是曹雪芹在批阅数十载,增删数次之后寻找出来的,记录家族故事最好的途径。
甄宝玉的结局
在七十一回时,作者已经暗示甄家的故事将会逐渐浮出水面:
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
——《第七十一回·庚辰双行夹批》
通行本《红楼梦》中,甄宝玉在大病一场之后,大彻大悟,立志功名,实意读书。最后考取功名,重振家业。然而,依第一回《好了歌解注》中伏下的“展眼乞丐人皆谤”,曹雪芹断然不会替作为自己化身的甄宝玉设置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由于八十回后的文稿丢失,八十回后甄宝玉的故事将会怎样发展,也很难再做推断。
历来红学家谈到甄宝玉这条故事线的走向,都会自贾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谈起。这四出戏分别是: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作为大过节、大关键之一的“甄宝玉送玉”情节,在通行本《红楼梦》中被附会成甄宝玉无意中得到了贾宝玉丢失的通灵宝玉,并亲自送回给贾宝玉,助其悟道成仙。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原作之意呢?
要明白这一点,还需从上述戏剧之中来看。
所谓《仙缘》,即明代汤显祖《邯郸记》第三十出《合仙》,演出本称为《仙圆》,亦作《仙缘》。《邯郸记》或作《邯郸梦》,取材于唐人小说《枕中记》,描写卢生在梦境中出将入相,历尽升沉荣辱,因而大悟,便从吕洞宾出家学道。《合仙》一出,描写的是吕洞宾等忠县人度引卢生出家修仙的故事。然而,这一出戏中,并未出现任何物品。也就是说,如果仅将甄宝玉送玉理解为现实的“送通灵宝玉”,与戏曲的映射只能合上一半。

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来源/87版《红楼梦》剧照
如果以另一种更为天马行空的解释来看,甄宝玉作为作者的化身,其既定的结局脱不开在家族被抄没后潦倒一生。而贾宝玉作为艺术创作的结合体,蕴含了作者一切的顿悟与了然,于是,在甄宝玉这一引路人的帮助下,贾宝玉得以悟空一切,恢复神瑛侍者身份,重回仙界。所谓“送玉”,即是此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
对甄宝玉的分析,从一开始的据理推测,到后来已经只有缥缈难测的信息可供利用。这既是源于《红楼梦》文稿的丢失,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曹雪芹时刻意使用的模糊处理方式。
所以才有甄宝玉是神瑛侍者,林黛玉还错眼泪的推论;才有甄宝玉送玉,度贾宝玉得道成仙的揣测;才有甄宝玉“以身度玉”的假说。
而甄宝玉更多的细节究竟如何,在曹雪芹去世、文稿佚失之后,恐怕再也无法考证,只能存在于读者的心中了。
作者丨拙笔旧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9: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倾西北,霍启祸起在地陷东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9: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故事开始的时候为何说地陷东南?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5个回答#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
且看历史那些事
2020-09-02 · 学生
关注
展开全部
红楼梦这个故事的开始说的是“却说那日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补天”,这一句话所隐含的政治含义其实就是“明亡清兴”,“地陷东南”则如同其表面意思,就是指南方的一个政权,倒塌了。这个政权也就是明末遗留下来的反清复明的一个政权,这个政权其实一直是满清开始的时候的一个心患所在,因为其势力还是很大的,并不是一时间就能全部消灭干净。



对于满清来说,作为一个小民族,去攻占一个主体民族的一个行为并不容易。在满清控制政权之后,当时的民间还隐匿着非常多的明朝势力。大家其实也都知道,明朝虽然军事实力不够强,但是其信念感还是很强的,毕竟人多势众嘛,满清也不敢小瞧。其间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吴三桂所领导的反清复明运动。



这一支势力一直遗留到了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可见其能力之强悍,而且就算吴三桂这一支势力被消灭,民间还是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存在,其存在时间之长,到了清末还一直有。满清对此也一直是心有余悸,因为汉族人民实在是太多了,一开始满清入关之后强迫汉人脱掉汉族服饰而穿上满族服饰,这一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也是满清采取了强制暴力,才有所缓解。



清朝统治阶级非但从外观上改变汉人的一些习俗,还在精神上、思想上、文化上等各方面打压汉族文化,宣扬满族文化。就比如文字狱当时非常的盛行。在明朝的时候,汉人都是留着满头的头发,而到了清朝却被迫剃光了前半部分的头发,留起了满族的发式。就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否则的话,政权不会那么容易的推行。

2    评论 分享 举报
白枫荷啊
2020-10-18 · 学生
关注
地陷东南来自两个神话故事 一个是共工和颛顼,一个是女娲补天 。但是事实上和这两个故事没有多大的联系,只是为了通过引用典故吸引读者的兴趣。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帐号已注销
2020-10-02 · TA获得超过1387个赞
关注
地陷东南是跟女娲补天的故事有关系的,而贾宝玉有跟女娲石有关,应该是这个联系吧,所以开篇提到地陷东南。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mato64172
2020-10-17 · TA获得超过663个赞
关注
地陷东南这个说法跟女娲补天是有关系的,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跟补天石有关系的,所以这样写可能就是为了做一个引子。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百度网友eb833f3
2020-11-21
关注
上次看了个解说,大概意思是指明末的一场战争,然后"天"塌了是指明朝覆灭明末清初国破家亡,"石头"本是补天之石却没有补天的能力,只能自怨自叹借用闺阁儿女之情来记录明亡史。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9: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陷东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地陷东南"来源自古代神话 :共工与祝融交战,共工战败,共工便以头怒触不周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地陷东南


来源
楚辞.天问

目录
1基本信息
2详细释义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1、"地陷东南"出自《楚辞.天问》:"东南何亏?"(大地的东南角为何倾塌?)

2、"地陷东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开头处:"当日地陷东南"。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没想到这座不周山起天柱的作用,结果造成"天柱折,地维绝,地陷东南,天倾西北"……人间顿时山崩地裂、洪水泛滥,人类蒙受苦难,于是产生了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救世神话。
红楼梦第一回 当日地陷东南是什么意思蓝颜Moo浏览637次小说图书[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qwlopy1995推荐于 2017.09.06


满意答案
     问的好!

  “地隐东南阴阳颠倒图”在《红楼梦》章回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统领作用,是构筑章回结构图的关键。弄清“地隐东南阴阳颠倒图”的前因后果,就能弄清《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的来龙去脉,这对正确解读《红楼梦》究竟是怎样一部书,意义重大。
  形成“地陷东南阴阳颠倒图”的原因,出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英莲出场前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当日地陷东南”。什么是“当日地陷东南”?“地陷东南”又是什么意思?《红楼梦》用“当日地陷东南”这句石破天惊的密码暗语,将“《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的构成原因一语道破,让我们知道并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洛书数的排列天然自成,被《红楼梦》作者借用到章回结构派上用场,作者一方面想哄瞒世人,又忍不住用一句“当日地陷东南”泄漏了本不该泄漏的“秘密”。假定《红楼梦》通篇不用“当日地陷东南”这句话,也许我们就无缘打开红楼这个“闷葫芦”了,正因为这句“当日地陷东南”,才使我们有幸打开红楼这个“闷葫芦”。
  因为“地陷东南”的提醒,让我们悟出了阴阳必然颠倒的缘故。因为“洛书”歌诀中一至九数分别代表的方位、阴阳、五行等内容是亘古不变的,但二百多年前的《红楼梦》作者活学活用,将亘古不变的“洛书”数进行大胆创新,有效应用到《红楼梦》章回结构之中,为世人建造了一座迷而又迷的红楼章回八卦迷宫
  为什么要“地陷东南”?“地陷东南”针对的是“洛书”数,“洛书”数的数序是错位排列,只有将“洛书”数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才能使1至8数按逆旋顺序排列,才能符合《红楼梦》章回结构的需要,形成大对称格局。
  “地陷东南阴阳颠倒图”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奠定基础,通过数字颠倒处理后,除保留8、1之数稳定不变的特征外,其他2至7数都产生了位移变化,经过处理后的1至8数排列井然有序,自然分布在八方,对应八卦八方,使“《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既符合中国古代术数体系数理组合规则,又保持了“洛书”外圆内方的特征,并且在具体使用“洛书”数的时候,仍然采用“洛书”歌诀的数字寓意,中国术数数中藏数的变化法则,生肖方位等灵活用于《红楼梦》章回结构的排列之中。
  通过“洛书”数“地陷东南”数序处理后,便得到“地陷东南阴阳颠倒图”,数序排列一为正北,二为西北,三为正西,四为西南,五为正南,六为东南,七为正东,八为东北。运行方向为逆时针旋转,符合逆旋太极图的运动轨迹。在章回结构数序排列运行规则中,一至八数为逆时针旋转,运动轨迹符合“河图”及逆旋阴太极图的运行规律,而九至一百二十数为顺时针旋转,运动轨迹符合“洛书”及顺旋阳太极图的运行规律。
  至此,《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形成一逆一顺的存在状态,一逆一顺就是一阴一阳,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万物”,“道”说的就是阴阳顺逆问题。《红楼梦》根据阴阳原理,根据太极图阴阳互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顺逆法则,终于设计出了《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使《红楼梦》章回结构具有了阴阳章回之分,使《红楼梦》近百万的文字安排,依附在《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的框架上。


0《红楼梦》里说“当日地陷东南”,是因为宇宙“天倾西北”吗?祭酒讲书2020-01-21 21:51





《红楼梦》第一回:“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


古籍里,人们对星辰不再原来位置上的描述是什么?
《淮南子 · 天文训》里曾有一句话,记载了天文现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这句记载里反应出两个问题,第一“天地分离”,这个既成事实。但第二句是不是事实,如果是虚构想象的怎么办?
如果没有一次巨大的星象变动,任何人要凭空想象出这个星辰移位的情节,似乎可能性都很小。天地分离,星辰位移,如果太阳没有动,那么就是地球的在轨姿态发生了变动?


地轴以前的位置和现在的位置是一样的吗?
地球的南北极非常的冷,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太阳垂直照射赤道,随着地球绕太阳转动,太阳的直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南北极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温度很低,植物很少,高等植物基本没有。这是现在的南北极气候情况。
但在古代,就不一定是这样的。《列子 · 汤问》中曾记载一条讯息是,黄帝曾担心海上的五座仙山因为总是漂移,万一漂到北极沉入海底怎么办?所以他派了15只大龟去驮着它。《山海经》里也说过:北极有一座幽都山,在这座山上住着许多人和各种动物。
这两条文献都说明,北极是温暖的,水可以漂流,动物适宜生存。


南北极要变暖,可以通过地轴偏转实现
南北极要变暖和,或者要变回古时候它的姿态位置的话。要么是改变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这种变动恐怕是太阳系的变动,基本是不可能的。太阳系不变,要变动的话,只有一种途径就是地球的地轴指向发生变化。
地轴与赤道垂直。如果将地轴向偏东北方向倾斜,太阳就会照到南极。自然如果向偏西北方向偏移,就可以照到北极。这样极地就暖和起来的。古代的地球姿态是这样的吗?


1.5万年以前,地轴应该是偏西北——东南方向,才能地陷东南
《山海经 · 海内经》上记过一棵大树,这个树名叫建木,这棵树有百仞之高,最奇怪的是在中午的时候,它没有一点影子。一棵高大的大树,如果没有影子,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它长在赤道上,至少在南北回归线以内。
这个树长在一个叫都广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据考证是在成都。成都的纬度应该在30度线上。这个纬度是在北回归线以外的,如果古人能在北回归线以外找到一个没有影子的树,显然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地轴的姿态不是现在的姿态。
如果将地轴按西北——东南方向偏移,成都就可以进入北回归线以内。从而出现中午树没有影子的现象。


地陷东南,大概是人们观察到了地轴由古代位置变化到现在位置的过程
很久之前,地轴不在现在的位置,但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偏移,造成了现在的情况。而在这个偏移的过程中,人们用“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来记载自己所观察到的星象变动。
当古代的人们站在山地或者高原上,发现北半球的许多星辰,似乎因为地势变高被遮挡住一般落了下去。而东南方向去出现许多星辰,就仿佛大地沉陷,塌了一块一般。
所以,地陷东南,天倾西北。这句话写出来,大概跟地轴的姿态变化是有关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9: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上珠玑昭日月====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7:50 , Processed in 0.0680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