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6: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0.2
钟家台 2018-04-08   |  260阅读  |  3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0.2

   “荣”“宁”究竟意为何指???

  三百年来,无人知道为何作者恶“宁”而喜“荣”,即使是明白《红楼梦》悼明讽清主旨的聪明人也猜不出,为何?只因不识作者面!故而不解书中意!“宁”“荣”二字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呢?

  先看荣国府的“荣”,“荣”字带“草”含“木”,指的是草木之人。

  《红楼梦》中将朱由检比作“木”,故而书中不断强调“木石前盟(明)”。但朱由检不是真正草木之人,名字里只有“木”,而且是“双木”----“林”。看过我前文解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来历的朋友应该明白:《红楼梦》中唯一的草木之人乃是四皇子的母亲,名字里带“草”含“木”的田秀英!原来“荣”指代的是皇贵妃田秀英!

  红楼梦重点讲述荣国府,而“荣”国府的故事就是以田秀英母子被周后迫害为原型进而影射自天启到南明覆亡的明亡史,重点崇祯朝。

  那“宁”呢?这个简单了,取自周后住的坤“宁”宫!原来“宁”是借指东林党文人维护的周后!由于周后生的太子和三皇子明亡后都死了,只有田秀英生的四皇子还活着,这也是为何朱慈炤在书中写宁国府人丁不旺的原因所在。

  知道了“荣”“宁”的人物指代,也就自然明白了“谩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荣玉,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两句判词的真义了。

  “都说做的不对的是田秀英,其实造孽生事是周皇后!”

  这是四皇子朱慈炤对以吴梅村为代表的东林党文人肆意诋毁母亲粉饰周后的愤怒的控诉、绝望的回击!

  那么朱慈炤的控诉是真的么?就让我们从红楼梦中来,到史料记载中去寻找真相吧!

  《明史》“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至他政事,则未尝预。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田妃大恨,向帝泣。帝尝在交泰殿与后语不合,推后仆地,后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赐后,且问起居。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一日,后侍帝于永和门看花,请召妃。帝不应。后遽令以车迎之,乃相见如初。”

  《崇祯宫词》:“时田贵妃有宠,倨见周后,后本大度,然以田贵妃固宠,欲裁之以礼。”

  《彤史拾遗》:“妃见后稍倨,后每抑之以礼。会岁旦朝正妃当诣坤宁宫朝,适天寒雨雪,翟车止门外不即入,又不令传免。久之,袁淑妃车至,即传入相见,且故为好语谢之去。于是始传妃车入,坐朝之,朝已遽下,无他言。妃大恨,面上泣诉。”

  史书一致的讲由于田贵妃“倨见周后”有错在先,所以大度的周后才会又是久冻又是羞辱地给了田贵妃一顿教训。翻遍各种史料,这是唯一的证明田妃“倨见周后”的事实,从上面的详细记载,我们不但看不到田妃有任何的不当不敬之处,反倒只看到了田妃的小心和恭敬:当时是极其的严寒“寒甚”,可是周后不下令传免,故意久冻田妃,可田妃不敢离开也不敢争执,就老老实实地在酷寒中冻了两个多小时!被允许进殿给周后行礼后,周后又是一言不发板着脸羞辱她,田贵妃依然是不敢生气争执,从头到尾何来“倨见周后”之说?周后无缘无故就让田贵妃罚站,却先盛情款待应该早来却迟到很久的身份低的袁妃,何来“裁之以礼”?裁的是什么错?凭的又是什么礼?不过就是周后依仗皇后正妻的身份对田秀英肆意的欺凌羞辱罢了,却被史书写作“周后大度”,原来如此!

  然后呢?

  《明史》“田妃大恨,向帝泣。帝尝在交泰殿与后语不合,推后仆地,后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赐后,且问起居。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一日,后侍帝于永和门看花,请召妃。帝不应。后遽令以车迎之,乃相见如初。”

  《三垣笔记》“田妃之宠,周后颇不能容。一日,妃疏列后过,上曰:「妃可无礼於后耶!」命罚处某宫半年。其实妃不能文,上故命为之,以讽止后,又量示罚处,以存大体耳。此亦十库内官为予言者。”

  由于当时是几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而周后久冻田妃的新年岁元日正是气温尤其低的“寒甚”,朱慈炤在书中指出晴雯——田秀英是被冻病。被冻病的田妃又气又怕,向崇祯哭诉。于是崇祯同周后吵了一架,争执中周后被崇祯推了一下倒地,于是周后开始绝食。崇祯一见周后绝食,就送貂皮衣问起居向周后道歉。周后不依不饶,定要严肃处置田妃才能作罢。那崇祯是怎么处理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6: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一喉三歌和人物的多重影射
终南居 2016-08-20   |  452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关于如何分析确定《红楼梦》的影射指代关系。

《红楼梦》的分析难度在于一本书在同时讲三件事:

一是讲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个能真正看明白的,比如能够真正看得懂黛玉晴雯的好 VS 宝钗袭人的恶的估计也就一半,这还是乐观了,看看红楼梦吧里夸赞宝钗袭人的比例,其实应该还不到一半;

二是补天之石朱慈炤的个人自传,作者四皇子或者也可称做朱三太子----朱慈炤讲自己的家亡血史,讲自己的坎坷经历。这也是《红楼梦》原先起名为《石头记》的缘故。

三是讲明亡清代的末世历史,“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故而会起名《朱楼梦》。这一层能看懂的我看不到10%,大多数认为《红楼梦》是影射历史的人又偏偏要把红楼梦的“末世”二字抛开,对“生于末世运偏消”“贾雨村于末世”和“凡鸟偏从末世来”等等的”末世“提醒视若无睹,非要跟着胡适等胡拉乱扯什么清代包衣奴,这是被迷信专家的盲从给害了;

所以戚蓼生的“一喉二歌”都是把红楼梦说简单了,应该是“一喉三歌”。正因为红楼梦的构思如此复杂如此宏大,我们在分析红楼梦的影射指代关系时,绝不能片面的割裂的下结论,而应该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影射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这就为红楼梦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角色常是映射多人:

贾宝玉 影射 玉玺 和 作者本人 --- 四皇子朱慈炤;

林黛玉 影射 崇祯皇帝 和 皇贵妃田秀英;

薛宝钗 影射 满清 和 周皇后(名字无考)

晴雯(黛玉之影) 影射 皇贵妃田秀英 和 杨嗣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8: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十二钗正册,最让人费解的判词图画,几乎没提供有价值线索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19:飞云和逝水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四幅,是排名第五的史湘云。按说元春、探春后面应该是迎春和惜春。但史湘云在贾宝玉心中位置,远较迎春惜春为高。

是以,在挚爱妻子钗黛后,是亲姐妹元、探二春,然后便是最重要的红颜知己,史湘云、妙玉紧随其后就不意外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五回)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的判词图画,是最令人费解的一幅。

画面特别简单。“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上下两个场景。表面看“飞云”指云,“逝水”指湘,合起来就是“湘云”。

看似最简单,却最令人无语。皆因给出的讯息实在是太少,让人联想的内容极为有限。甚至结合判词也不明所以。

如果说晴雯判词图画“水墨皴染的乌云浊雾”,很容易联想到她被小人构陷暗害。史湘云的判词图画,就只能看出她坎坷的身世。至于其他线索,尤其是姻缘,就像她那神秘的藏头露尾的未婚夫一样,没有丝毫明确线索。

曹雪芹似乎在史湘云身上,故意埋伏“文字游戏”。




所以,在八十回结束前,史湘云的坎坷人生很明确,姻缘却只能靠蛛丝马迹去摸索,结局干脆模糊不清,是金陵十二钗中最让人费解的一个。

闲言少叙,再回到画面上,看看这“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到底有没有什么线索,能够延展一二。

“飞云”指随风而飞的云,时刻变幻着状态,捉摸不定。

“几缕”指纤细脆弱。

当然,“飞云”还有船帆之意。如《文选·左思·吴都赋》记载:弘舸连舳,巨槛接舻,飞云盖海。

但船帆与史湘云的经历着实无解,便先搁置。

“逝水”指一去不返的流水,亦或者是流逝的光阴。

熟悉的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逝水流年等。




逝水与飞云,都是动态物事,预示史湘云变幻不定的人生“乐中悲”,悲喜交集变化。

史湘云出身侯门,但身世却很复杂。本文不提,留到下回解读判词时再说。

回到图画上的“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上,显然不可能单指史湘云。

就像花袭人的判词图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表面是指花袭人。

实际上“一簇鲜花”才是袭人。而“一床破席”代表的是出身下九流,又被弄坏了嗓子的戏子蒋玉菡。

其他人的判词图画,也大多如此。像迎春的判词美人是她,饿狼是孙绍祖。惜春判词美人是她,古庙指出家,互为因果。

于是,可以肯定的是“几缕飞云”代表史湘云。她的丈夫和婆家,要想找到答案就肯定在“逝水”的线索中寻找。




《红楼梦》中人物,谁和“逝水”有关系?看起没有头绪,实际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逝水”典故张嘴就来的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大才子杨慎在父亲被罢官,他被流放云南时,路过长江而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引用在了《三国演义》篇首。

线索因此就来了。

杨廷和是首辅,与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一样,都为“相”。

杨廷和因“大礼议”遭嘉靖厌弃罢黜,而杨慎也因此被流放云南,家破人亡。与贾家和史湘云婆家类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史湘云常说自己“是真名士自风流”,下一句就是“唯大英雄能本色”。她给小戏子葵官取名为“韦大英”。

遍数《红楼梦》诸多少年公子,与史家门当户对,出场又多,人物又好,又是个少年英雄的。有且只有一人,就是神武将军冯唐的儿子冯紫英。

而冯紫英正式出场是在第二十六回,当时四月二十七日,他说有一件大事要办,来去匆匆。

到第二十八回,王熙凤叫贾宝玉记录了一个礼账,东西完全是“定亲”之用。

随后,贾宝玉便被请去冯紫英家做客?

彼时冯紫英邀请了锦香院妓女云儿主陪,招待贾宝玉。云儿正是史湘云小名。

贾宝玉席上提议作[悲愁喜乐]酒令,对四个男子行姻缘伏笔。

冯紫英作[喜乐悲愁]顺序对照的正是史湘云的[乐中悲]曲子,且内容与[乐中悲]几乎等同。

由此可以断定史湘云的未婚夫,就是“逝水”引出的英雄冯紫英。

而神武将军为北,正是北静王的人。

史家是贾府四大家族的人。

两家联姻,代表贾家与北静王结党,为抄家埋下伏笔。

蒋玉菡从皇帝的亲信忠顺王处,跑去北静王那里。

蒋玉菡谐音将玉含,代表贾宝玉所在的贾家背弃皇帝,与北静王结党。史家与冯家联姻,顺理成章。

日后贾家抄家,实际是皇帝针对四王八公的集体消灭。冯家与贾家一个下场!

可怜史湘云家破人亡,流落到了烟花巷,作了妓女“云儿”。

当然,以上都不是她的最终结局,下回再说。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12 10:11・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2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红楼梦文本第二回为什么重点提及谢灵运?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原文: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甲侧: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甲侧:譬得好。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甲侧:恰极,是确论。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蒙侧:巧笔奇言,另开[生]面。但此数语,恐误尽聪明后生者。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作者假借贾雨村之论述,介绍了天地之间有一种人,将他们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这里重点提及了谢灵运。

无独有偶,贾元春回家省亲,贾宝玉的诗词蘅芷清芬 :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诗词里有蘅芜,杜衡一类的香草。王嘉《拾遗记·前汉上》:“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萝薜是紫藤的通称,前文已经具体进行了解读。这样的常绿藤本蔓生植物,夏秋开花,果实可食用,并可入药。后文里有冷翠滴回廊一句,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雾气滴到回廊上的植物上有露水,露水欲滴故称“冷翠”。其中典故见于《南史·谢灵运传》,谢家谢灵运有池塘名谢公池,,谢灵运经常在池边赋诗。谢灵运有一次写诗,夜间忽然梦见族弟谢惠连,“便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贾宝玉引用此典故,第一意谓自己面对蘅芜苑美景,希望得到的佳句会更多,第二也重点提及了谢灵运。

全宋文·卷三十中谈及谢灵运:

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人,晋车骑将军玄孙,袭封康乐公,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刘毅镇姑孰,以为抚军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毅诛,武帝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骠骑道怜版为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免。宋受禅,降公爵为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少帝即位,出为永嘉太守。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迁侍中。寻引病东归,以游宴免。起为临川内史,为有司所纠,兴兵叛逸,禽付广州。元嘉十年,于广州弃市,有《晋书》三十六卷,集二十卷。

悲哉行 南朝宋 · 谢灵运

萋萋春草生,王孙犹有情。

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

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

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

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蔂萦。

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并。

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

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

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历史上的谢灵运生于会稽始宁,祖籍陈郡阳夏。原名谢公义,字灵运。父谢瑍,仕至秘书郎;母为王羲之与郗璿的独女王孟姜的女儿刘氏。谢灵运幼小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回建康,故小名客儿。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二十岁时出任琅玡王、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军参军,后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他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人何长瑜、颍川人荀雍、泰山人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因罪徙广州,事发,被文帝以“叛逆”罪名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的山水诗独步天下,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另有赋多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有名。谢灵运早年信奉佛教、道教,曾润饰《大般涅槃经》,撰写《十四音训叙》以注解《大般涅槃经.文字品》 。他的诗词以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钟嵘说谢诗 “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萧纲也说 “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王世贞说: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 。

红楼梦文本为什么反复引用谢灵运的诗词和典故?前文提及了谢灵运小时候被寄养他处。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其实也是从小被寄养贾府的。除此之外,谢家还有一个比美大观园的始宁庄园,始宁庄园为谢家几代认经营所成。从谢玄、谢瑍开始就在始宁建有故宅及墅,后来扩建成当地有名的庄园。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崤山东北太康湖,晋车骑将军谢玄旧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而临江,尽升眺之趣。舟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有三精舍,高甍凌云,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江有琵琶圻,临江有石床,名钓鱼台。”

附录:

撰征赋 南朝宋 · 谢灵运

盖闻昏明殊位,贞晦异道,虽景度回革,乱多治寡,是故升平难于恒运,剥丧易以横流。皇晋(缺二字。)河汾,来迁吴楚,数历九世,年逾十纪,西秦无一援之望,东周有三辱之愤,可谓积祸缠衅,固以久矣。况乃陵茔幽翳,情敬莫遂,日月推薄,帝心弥远。庆灵将升,时来不爽,相国宋公,得一居贞,回乾运轴,内匡寰表,外清遐陬。每以区宇未统,侧席盈虑。值天祚攸兴,昧弱授机,龟筮元谋,符瑞景征。于是仰祗俯协,顺天从兆,兴止戈之师,躬暂劳之讨。以义熙十有二年五月丁酉,敬戒九伐,申命六军,治兵千京畿。(《艺文类聚》作「京甸」。)次师于汳上。灵樯千艘,雷辎万乘,羽骑盈途,飞旌蔽日。别命群帅,诲谟惠策,法奇于《三略》,义秘于《六韬》。所以钩棘未曜,殒前禽于金墉,威弧始彀,走钑隼于滑台。曾不逾月,二方献捷。宏功懋德,独绝古今。天子感《东山》之劬劳,庆格天之光大,明发兴于鉴寐,使臣遵于原隰。余摄官承乏,谬充殊役,《皇华》愧于先《雅》,靡监于征人。以仲冬就行,分春反命。途经九守,路逾千里。沿江乱淮,逆薄泗、汳,详观城邑,周览丘坟,眷言古迹,其怀巳多。昔皇祖作藩,受命淮、徐,道固苞桑,勋由仁积。年月我历,市朝巳改,永为洪业,缠怀清历。于是采访故老,寻履往迹,而远感深慨,痛心殒涕。遂写集闻见,作赋《撰征》,俾事运迁谢,托此不朽,其词曰:

系烈山之洪绪,承火正之明光。立熙载于唐后,申赞事于周王。畴庸命而顺位,锡宝圭以彻疆。历尚代而平显,降中叶以繁昌。业服道而德徽,风行世而化扬。投前踪以永冀,省輶质以远伤。暌谋始于蓍蔡,违用舍于行藏。

庇常善之罔弃,凭曲成之不遗。昭在幽而偕煦,赏弥久而愈私。顾晚草之薄弱,仰青春之葳蕤。引蔓颖于松上,擢纤枝于兰逵。施隆贷而有渥,报涓尘而无期。欢太阶之休明,穆皇道之缉熙。

惟王建国,辨方定隅,内外既正,华夷有殊。惟昔《小雅》,逮于班书,戎蛮孔炽,是殛是诛。是以宣王用棘于猃狁,高帝方事于匈奴。然侵镐至泾,自塞及平。窥郊伺鄙(缺四字。)慕携王之矫虔,阶丧乱之末宁。窃强秦之三辅,陷隆周之两京。雄崤、渑以制险,据绕霤而作扃。家永怀于故壤,国愿言于先茔。俟太平之旷期,属应运之圣明。坤寄通于四渎,乾假照于三辰。水润士以显比,火炎天而同人。惟上相之睿哲,当草昧而经纶。总九流以贞观,协五材⑴而平分。时来之机,悟先于介石,纳隍之诫,一援于生民。龟筮允臧,人鬼同情。顺天行诛,司典详刑。树牙选徒,秉钺抗旌。弧矢罄楚孝之心智,戈棘单吴子之精灵。

迅三翼以鱼丽,襄两服以雁逝。阵未列于都甸,威已振于秦、蓟。洒严霜于渭城,被和风于洛戚。就终古以比猷,考坟册而莫契。昔西怨于东徂,今北伐而南悲。岂朝野之恒情,动万乘之幽思。歌零雨于《豳风》,兴《采薇》于周诗。庆金墉之凯定,眷戎车之迁时。伫千里而感远,涉弦望而怀期。诏微臣以劳问,奉王命于河湄。夕饮饯以俶装,旦出宿而言辞。岁既晏而繁虑,日将迈而恋乖。阙敬恭于桑梓,谢履长于庭阶。冒沈云之晻蔼,迎素雪之纷霏。凌结湍凝清,风矜籁以扬哀。情在本而易阜,物虽末而难怀。眷余勤以就道,苦忧来其城颓。

尔乃经雉门,启浮梁,眺钟岩,越查塘。览永嘉之紊维,寻建武之缉纲。于时内慢神器,外侮戎狄。君子横流,庶萌分析。主晋有祀,福禄来格。明两降览,三七辞厄。元诞德以膺纬,肇回光于阳宅。明思服于下武,兴继代以消逆。简文因心以秉道,故冲用而刑废。孝武舍己以杖贤,亦宁外而治内。观日化而就损,庶雍熙之可对。闵隆安之致寇,伤龟玉之毁碎。漏妖凶于沧洲,缠衅难而盈纪。时焉依于晋、郑,国有蹙于百里。赖英谟之经营,弘兼济以忘己。主寰内而缓虞,澄海外以渍滓。至如昏祲蔽景,鼎祚倾基。《黍离》有叹,《鸿雁》无期,瞻天命之贞符,秉顺动而履机。率骏民之思效,普邦国而同归。荡积霾之秽氛,启披阴之光晖。反平陵之杳蔼,复七庙之依稀。务役简而农劝,每劳赏而忠甄。变时雍于祖宗(缺六字。)。扫逋丑于汉渚,涤僭逆于岷山。羁巢处于西木,引鼻饮于源渊。惠要襋而思韪,援冠弁而来虔。

视冶城而北属,怀文献之收扬。匪元首之康哉,孰股肱之惟良。譬观曲而识节,似缀组以成章。业弥缠而弥微,事愈有而莫伤。

次石头之双岸,究孙氏之初基。幸汉庶之漏网,恁江介以抗维。初鹊起于富春,果鲸跃于川湄。匝三世而国盛,历五伪而宗夷。察成败之相仍,犹唇亡而齿寒。载十二而谓纪,岂蜀灭而吴安。众咸昧于谋兆,羊独悟于理端。请广武以诲情,树襄阳以作藩。拾建业其如遗,沿万里而谁难。疾鲁荒之诐辞,恶京陵之谮言。责当朝之惮贬,对曩籍而兴叹。

敦怙宠而判违,敌既勍而国圮。彼问鼎而何阶,必先贼于君子。原性分之异托,虽殊途而归美。或卷舒以愚智,或治乱其如矢。谢昧迹而托规,卒安身以全里。周显节而犯逆,抱正情而丧己。

薄四望而尤眄,叹王路之中鲠。蠢于越之妖烬,敢凌蹈于五岭。崩双岳于中流,拟凶威于荆郢。隐雷霆于帝坐,飞芒镞于宫省。于时朝有迁都之议,人无守死之志。师旅痛于久勤,城墉阙于素备。安危势在不侔,众寡形于见事。于赫渊谋,研其神策。缓辔待机,追奔蹑迹。遇雷池而振曜,次彭蠡而歼涤。穆京甸以清晏,撒多垒而宁役。

造白石之祠坛,怼二竖之无君。践掖庭以幽辱,凌祧社而火焚。悯文康之罪己,嘉忠武之立勋。道有屈于灾蚀,功无谢于如仁。

讯落星之飨旅,索旧栖于吴馀。迹阶今而不见,横榛奔以荒除。彼生成之乐辰,亦犹今之在余。慨齐吟于爽鸠,悲唐歌于《山枢》。

吊伪孙于涂首,率君臣以奉疆。时运师以伐罪,偏投书于武王。迄西北之落纽,乏东南以振纲。诚钜平之先觉,实中兴之后祥。据左史之攸征,胡影迹之可量。

过江乘而责始,知遇雄之无谋。厌紫微之宏凯,甘陵波而远游。越云梦而南溯,临浙河而东浮。彀连弩于川上,候蛟龙于中流。

爰薄方与,乃届欧阳。入夫江都之域,次乎广陵之乡。易千里之曼曼,溯江流之汤汤,荐赤圻以经复,越二门而起涨。眷北路以兴思,看东山而怡目。林丛薄,路逶迤,石参差,山盘曲。水激濑而骏奔,日映石而知旭。审兼照之无偏,怨归流之难濯。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在飞沈其顺从,顾微躬而缅邈。

于是抑怀荡虑,扬榷易难。利涉以吉,天险以艰。于敌伊阻,在国斯便。勾践行霸于琅邪,夫差争长于黄川。葛相发叹而思正,曹后愧心于千魂。登高堞以详览,知吴濞之衰盛。戒东南之逆气,成刘后之宋圣。藉盐铁之殷阜,临淮楚之剽轻。盛几杖而弭心,怒抵局而遂争。忿駴盎之扶祸,惜徒伤于家令。匪条侯之忠毅,将七国之陵正。褒汉藩之治民,并访贤以昭明。侯文辩其谁在,曰邹阳与枚生。据忠辞于吴朝,执义说于梁庭。敷高才于兔园,虽正言而免刑。阙里既已千载,深儒流于末学。钦仲舒之睟容,遵缝掖于前躅。对园囿而不窥,下惟帢莫而论属。相端、非之两骄,遭弘、偃之双慝。恨有道之无时,步险途以侧足。

闻宣武之大阅,反师旅于此廛。自皇运之都东,始昌业以济难。抗素旄于秦岭,扬朱旗于巴川。惧帝系之坠绪,故黜昏而崇贤。嘉收功以垂世,嗟在嗣而覆旃。德非陟而继宰,衅逾禹其必颠。

造步丘而长想,钦太傅之遗武。思嘉遁之馀风,绍素履之落绪。民志应而愿税,国屯难而思抚。譬乘舟之待楫,象提钓之假缕。总出入于和就,兼仁用于默语。弘九流以拮四维,复先陵而清旧宇。却西州之成功,指东山之归予。惜图南之启运,恨鹏翼之末举。

发津潭而回迈,逗白马以憩舲。贯射阳而望邗沟,济通淮而薄角城。城坡陀兮淮惊波,平原远兮路交过。面艽野兮悲桥梓,溯急流兮苦碛沙。夐千里而无山,缅百谷而有居。被宿莽以迷径,睹生烟而知墟(缺六字。)。谓信美其可娱。身少长于乐土,实长叹于荒馀(缺四字。)具瘁。直岁寒之穷节。视层云之崔巍,聆悲飙之掩屑。弥昼夜以滞淫,怨凝阴之方结。望新晴于落日,起明光于跻月。眷转篷之辞根,悼朔雁之赴越。披微物而疚情,此思心其可说(《艺文类聚》作「而可歇」。)。问徭役其几时,骇阅景于兴没。感曰归于《采薇》,予来思于雨雪。岂初征之惧对,冀鹳鸣之在垤。

(缺四字。)逾宿,骛吾楫于邳乡。奚车正以事夏,虺左相以辅汤。绵三代而享邑,厕践土之一匡。嗟仲几之宠侮,遂舍存以征亡。喜薛宰之善对,美士弥之能纲。

升曲垣之逶迤,访淮阴之所都。原入跨之达耻,俟遭时以远图。舍西楚以择木,迨南汉以定谟。乱孟津而魏灭,攀井陉而赵徂。播灵威于齐横,振馀猛于龙且。观让通而告豨,曷始智而终愚。

迄沂上而停枻,登高杞而不进。石幽期而知贤,张揣景而示信。本文成之素心,要王子于云仞。岂无累于清霄,直有概于贞吝。始熙绩于武关,卒敷功于皇胤。处夷险以解挫,弘忧虞以时顺。矜若华之翳晷,哀飞骖之落骏。伤粒食而兴念,眷逸翮而思振。

戾臣山而东顾,美相公之前代。嗟残虏之将糜,炽馀猋于海济。驱鲐稚于淮曲,暴鳏孤于泗澨。托末命(缺二字。)云,冀灵武之北阅。惟授首之在晨,当盛暑而选徒。肃严威以振响,渐温泽而沾腴。既云撒于朐城,遂席卷于齐都。曩四关其奚阻,道一变而是孚。

伤炎季之崩驰,长逆布以滔天。假父子以诈爱,借兄弟以伪恩。相魏武以谲狂,宄谟奋于东藩。桴未噪于东郭,身已馘于楼门。

审贡牧于前说,证所作于旧徐。聆泗川之浮磬,玩夷水之��珠。草渐苞于炽壤,桐孤干于峄隅。慨禹迹于尚世,惠遗文于《夏书》。

纷征迈之淹留,弥怀古于旧章。商伯文于故服,咸征名于彭、殇。眺灵壁之曾峰,投吕县之迅梁。想蹈水之行歌,虽齐汨其何伤。启仲尼之嘉问,告性命以依方。岂苟然于迂论,聆寓言于达庄。

于是滥石桥,登戏台。策马钓渚,息辔城隅。永感四山,零泪双渠。怨物华之推驿,慨舟壑之递迁。谓徂岁之悠阔,结幽思之方根。感皇祖之徽德,爰识冲而量渊。降俊明以镜鉴,回风猷以昭宣。道既底于国难,惠有覃于黎元。士颂歌于政教,民谣咏于渥恩。兼《采芑》之致美,协《汉广》之发言。强虎氐之搏翼,��云网于所禁。驱黔萌以蕴崇,取园陵而湮沈。锡残落于河西,序沦胥于汉阴。攻方城而折扃,扰谯颍其谁任。世阙才而贻乱,时得贤而兴治。救祖考之邦壤,在幽人而枉志。体飞书之远情,悟犒师之通识。迨明达之高览,契古今而同事。拔渊谟于潜机,骋神锋于云旆。驱斥泽而风靡,蹙坑谷而鸟窜。中华免夫左衽,江表此焉缓带。既克黜于肥六,又作镇于彭沛。晏皇途于国内,震天威于河外。扫东齐而巳宁,指西崤而将泰。值秉均而代谢,实大业之兴废。心无忝于乐生,事有像于燕惠。

抱明哲之不伐,奉宏勋而是税。捐七州以爰来,归五湖以投袂。屈盛绩于平生,申远期于暮岁。

访曩载于宋鄙,采《阳秋》于鲁经。晋申好于东吴,郑凭威于南荆。故反师于曹门,将以塞于夷庚。纳五叛以长寇,伐三邑以侵彭。美西锄之忠辞,快韩厥之奇兵。

追项王之故台,迹霸楚之遗端。挺宏志于总角,奋英势于弱冠。气盖天而倒日,力拔山而倾湍。始飙起于勾越,中电激于衡关。兴偏虑于攸吝,忘即易于所难。忌陈锦而莫照,思反乡而有叹。且夫杀义害婴,而懮丰疑,绁贤不策,失位谁持。迨理屈而愈闭,方怨天而怀悲。对骏骓以发愤,伤虞姝于末词。

陟亚父之故营,谅谋始之非托。遭衰嬴之崩纲,值威炎之结络。迄皓首于阜陵,犹谬觉于然诺。视一人于三杰,岂在己之庸弱。置丰沛而不举,故自同于俎镬。

发卞口而游历,迄西山而弭辔。观终古之幽愤,怀元王之冲粹。丁战国之权争,方恬心于道肆。学浮丘以就德,友三儒以成类。洁流始于初源,累仁基于前美。拨楚族之休烈,传芳素于来祀。强见誉于清虚,德致称于千里。或避宠以辞姻,或遗荣而不仕。政直言以安身,骏绝才以丧己。驱信道之成终,表昧世之亏始。悟介焉之已差,则不俟于终日。既防萌于未著,虽念德其何益。

尔乃孟陬发节,雷隐蛰惊。散叶荑柯,芳花饰萌。麦萋萋于旄丘,柳依依于高城。相雎鸠之集河,观鸣鹿之食萍。沂泗远兮清川急,秋冬近兮绪风袭。风流蕙兮水增澜,诉愁衿兮鉴戚颜。愁盈根而蕴际,戚发条而成端。嗟我行之弥日,待征迈而言旋。荷庆云之优渥,周双七于此年。陶逸豫于京甸,违险难于行川。转归舷而眷恋,望修樯而流涟。愿关邺之遄清,迟华銮之凯旋。穆淳风于六合,溥洪泽于八埏。颁贤愚于大小,顺规矩于方圆。固四民之获所,宜税稷于莱田。苦邯郸之难步,庶行迷之易痊。长守朴以终稔,亦拙者之政焉⑵。

⑴ 传注五才,从《艺文类聚》改

⑵ 《宋书·谢灵运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五十九。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5-19 12:18・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21: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谢灵运的幽梦就是红楼梦作者的囚禁梦
2019-07-29 09:21·解密红楼梦

有《红》迷朋友问我:“是不是肯不透清史和中华文化,就读不懂《红楼梦》?”

要了解《红楼梦》,你真的要知道积淀在她字里行间的庞大丰富、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就是《红楼梦》伟大之所在。你不能简单孤立地去看待她,否则,你就会以自己主观的想当然尔认识和理解她。当然你可以沉静在她美丽的幻境中,你也可以爱《红楼梦》爱一辈子。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你可能爱错了人!”

我们接着来看。“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轻烟,是指轻淡的烟雾。出自南朝梁元帝的《咏雾》:“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阖。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乍若轻烟散,时如佳气新。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阖 ”是指黄帝战蚩尤,大雾三日,雾散,黄帝得到神助,神马送来了洛书,一说是神鸟送的洛书,龟背来了河图,最终黄帝战胜了蚩尤。墨子说是周文王伐纣,但不管黄帝战蚩尤,还是周文王伐纣,都是为了表现那个神助的河图与洛书。《红楼梦》的作者是在说,自己现在也陷入了大雾的迷茫之中,迷失了方向,天上的神呵,母亲的在天之灵,为何不来助我?

“冷翠”出自唐朝陆龟蒙的《秋荷》:“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遗香愁向人。”只是盈盈的一汪溪水,只有一步只遥,而使我却无法愈越。母后那留下的一缕遗香,蘅芜之香,是否还牵绕着母亲对儿子的一丝思绪,如果母亲的在天之灵还在,能够象李夫人之于汉武帝一样,影响到父皇,是不是就能助我走向成功呢?就象神助黄帝打败蚩尤一样,也能助我击败我所有的竟争对手呵!


是不是我的释读牵强附会,释读过分了呢?我们再来看这最后两句,看作者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没有暗示?

“所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池塘”出自南朝的著名的诗人加才子的谢灵运,他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爱鸣禽。”这一名句。据说这两句诗是谢灵运得于梦中。这是谢灵运在政治上遭到沉重的打击被囚禁之后,长久卧病,在其病愈之后写的一首诗。是对自己前段人生的总结,检讨,懊悔,感悟之后所作的一道诗。这也与《红楼梦》的作者在楔子中说的:“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懊悔之意一脉相承。脂砚斋更是说:“自愧之语”,“惭愧之言,鸣咽如闻。”“是作者一生惭恨”等语。


最后一句的“幽梦”二字。“幽”是幽囚,是囚禁的意思,幽梦就是被囚禁时的梦,是被囚禁时的凄凉时光。宝玉的这句诗是说:谁说池塘曲折坎坷?谁说谢灵运的命运更差,被囚禁的恶梦更长?难道他谢灵运的命运比我(《红楼梦》的作者)的命运还差吗?谢灵运的幽梦长,给了他诗的灵感。我的梦呢?我这被囚禁的梦不比谢灵运的梦还长吗?所以作者曾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谢灵运一梦而得“池塘生春草,园柳爱鸣禽。”这一名句,才有了《登池上楼》。而《红楼梦》的作者一梦,则有了千古奇文《石头记》一书也

注意:这里的“幽”字,千万不能理解为幽静的意思,而是“囚禁”的意思。所以“幽梦”就是囚禁时的梦,囚禁的时光。而《红楼梦》的作者在“咸安宫”被囚禁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百无聊赖,在幽长的囚梦中又有怎样的思绪呢?又应该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来呢?我想这个时候的作者正在著书。

到这里,我把《红楼梦》十八回宝玉的第二首诗解完了。宝玉的第三首诗更加得惊心动魄,骇警,警拔。欲知后面如何,且看我下节分解。

【喜欢我的别忘加关注哦,谢谢!】

举报
评论 1

罐罐茶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22: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岛主历史观
2020-03-01 21:07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欢迎转发,抄袭必究!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十一月,湖南巡抚与衡州知州不惜舟车劳顿亲自赶往石船山,目的是拜访一位重病中的大学者,他已隐居多年,贫病交加,生活窘迫,但仍每日著述,笔耕不辍,连写作用的纸笔都需朋友周济。
自古人穷则志短,但这位穷困潦倒的大学者却将带着厚礼前来探望的高官拒之门外,既不见客,也不接受馈赠。为表决心,他还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画像其一)
如此遗世独立,如此傲骨嶙嶙,这位大学者的名字叫王夫之。如果你曾见过王夫之的画像,会发现他面容瘦削,神情凝重,气魄非凡,并且头上总是带着一块方巾或一顶帽子。那是因为,王夫之用生命兑现着“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口号,终生未曾剃发。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自称“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人称“船山先生”。他著作等身,对后世影响极大,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王夫之一辈子都在与清廷做对抗。年轻时变卖家产,积极参加抗清起义;中年时四处逃亡,躲避清廷追捕,期间曾被困于水砦,断食四天而未死;到了晚年,隐居山野,苦读治学,终成一代大儒,清廷改用怀柔政策,有意拉拢,他却坚定立场,拒不仕清。

(王夫之画像其二)
王夫之毕生以明朝遗老自居,宁死不屈,不叛明,不仕清。如此气节,想必是在明朝时世受皇恩,所以才以身许国?实际情况却是,明朝灭亡时,王夫之年仅26岁,不仅他自己没有做过明朝的官,没有拿过明朝的俸禄,其父兄亦然。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还曾两度因拒绝索贿,被罢选返乡。(注:本文涉及年龄,按照旧时习俗,均采用虚岁,下同。)
由此可见,上文提及的那副对联中的“清风有意”和“明月无心”似有所指:清朝极力拉拢,确为“有意”,明朝出仕失败,实乃“无心”。但即便如此,王夫之仍坚定地拥明反清,只因他是汉人,他有作为汉人起码的底线和尊严。

(王夫之雕像)
王夫之有个著名理论,说王朝更迭“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由此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这在民族团结共处的当下社会,显然是不值得推崇的,但是笔者一直认为,后人读史,一定要回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而不能以今人价值观去评判古人的功过是非。在明末清初那个乱世,王夫之的家国情怀无疑是难得的,可贵的。
无论如何,王夫之是应当被歌颂的,他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文坛大儒,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脊梁。正因为有无数个王夫之这样的人存在,民族精神才得以延续,中华文化才没有断绝。

(故居湘西草堂 ,王夫之病逝于此)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公元1692年2月18日)午时,王夫之病逝于湘西草堂,终年74岁。临终,王夫之自题墓志曰: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
(注:墓志铭分为“志”和“铭”,这句只是“志”的部分,至于“铭”的部分,则堪称千古绝笔,既文采飞扬,又引经据典,既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且待下篇文章详细解读,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史列传》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虎生活随手拍《17》芷香沅水三闾国,蕪绿湘西一草堂,船山故居
1216 23 发布于 2012-09-13 17:07:00

继上次夏明翰故居游发表后,今天抽空把湖南衡阳县曲兰镇明清志士王船山故居游记上传。供坛友观尝;
观景虎歇樟树下

翠竹掩故居

初秋残荷图

籽花同争容

春华秋实。秋天己至荷塘里偶存残花,莲籽泛黑已到采摘期。

叮咚声中发现藕塘釆莲籽大婶

黑色莲蓬中包含着著名特产湘莲

荷塘秋色虎赏景





莲花山下新农村





山村学童结伴来

已是夕阳西下时

灰虎车仃村道边



石船山莲花峰

故居门前百亩荷塘

来到故居

三百多年的湖南乡村民居

青砖胸墙,土坯砌墙,石灰粉壁,坡顶黛瓦。

王船山先生三百年前亲植寒柏。

树干上吊着防虫蛀营养液

幽兰围柏三百载

门前左右各一颗

来到门前



王船山昔著名气节对联句。清风指推翻明朝的外族入侵汉室的清政府,有意让王继续为官。明朝政权虽垮失败无心但汉室精神仍照人。

王船山誓不降清的精神清政也认可了,这石碑为清宣统二年地方政府县衙颁布的保护封山令碑。

旧居管理所小屋

后院

树林后院

参观门票八元。来人少收入低保护差。

船山洗砚台池子

管理所门外景



林中小径


中堂王船山画象。自诩为七尺不畏死的男儿,肩负春秋等经书的别开生面创世界的史命。梅兰菊竹的四君子图列二边。

很多人念错的清朝八府巡按陶澍的湘西草堂题匾。









岳衡仰止匾

王夫之,号王船山明未清初思想家,朴素唯物主义者。













草堂抚琴。

解放后湘人某将获得的唯一王船山手迹献给毛主席,毛又转交给国家博物馆。

详解王船山



明朝复灭后王船山为反清复明,并明志,发誓出门登木极不踩清朝地,未雨也打伞不戴清朝天。

王船山在明朝仅官至副县级,及其清贫,晚年仅靠种卖生姜维持生活。



柴门半掩映青山,矢志末改不折腰。

胸有成竹真写照,大千世界事竞成。



半山小坪论世道。君已仙去紫藤在。





世上可见藤缠树,

百年交织依恋情。



两种植物叶已共生分不清了





形似蛟龙欲飞天

解说小伙羞摭颜



百年老屋经苍桑

寒柏向天气节扬

船山精神,一肚气节。



夕阳下灰虎卧香樟

水口组村头大树下。四百年的大伞撑之不易。

路旁塘边成熟了的大桔子-柚子。











新农村建设还不错

四百多年的活植物见证着人世间变迁。





返回之路多崎岖



船山故里新校舍

文人辈出石船山。。《远山为石船山莲花峰》


图比较多仅摘部分上传。希望介绍了王船山故里简要。谢观尝。
望版主劳动。

探访船山故里一一湘西草堂宁资虎关注IP属地: 湖南
0.0962019.07.01 12:02:15字数 2,293阅读 2,213



                  探访船山故里
                                          一一湘西草堂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约有三千年,而在其有限的三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占据和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当属儒家文化第一人,而儒家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当今学术界一直公认,王船山先生觉醒人文,破块启蒙,创见非凡,开六经生面,为孔子以来天地大儒,理应为儒家文化第二人。王船山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王船山也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思想家,素有东方黑格尔之称,近代英豪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梁启超,谭嗣同,蒋介石,毛泽东等,都无不被其儒家学说,深邃的哲学思想精髓所折服。
      湖湘文化深受王船山儒家学说,哲学思想浸润,在中国近代史的作用勿用详述,近代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少不了湖湘文化的熏陶。而我深感庆幸的是,湖湘文化的源宗祖师王船山先生,就出生在我们湖南衡阳。
      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坐落于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占地约3100平方米。整个故居形状像一个不规则长方形,湘西草堂外围一边是由早园竹、刚竹等各种竹子围成篱笆,另一边则由珊瑚树和檵木围成栅栏。长方形的正中是故居正门,门外是一大片的荷塘。我是应装协陈敏执行会长之邀,一行九人再次探访船山故里,此时,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
      故居大门前有七级石板台阶,门是由两扇长方形木板栅栏组成,酱红色的木板显得很新,应该是当地政府特意加装,门前两侧有两个对称圆形石鼓。
      进入大门,向院内抬眼望去,有两株参天古木,据考证,此两株古柏木均为王船山先生亲手所栽,古树保护牌显示树龄340年。在古树正中是三间白色青瓦建筑,一进三间,中为堂屋,两侧厢房。中间正门两侧以及门前廊柱上分别挂有两副对联。廊柱对联曰:“芷香沅水三閭国,芜绿湘西一草堂。”门两侧对联为:“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
      从对联中我们不难看出王船山当时的内心状况,明朝腐败,没有给王船山任何施展才华抱负的机会,然而,他一直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地以明朝人自居,清朝政府为他提供任何高官厚禄,他不为所动,铮铮铁骨由此可见。
      迈进正堂,只见堂屋内正中悬王船山画像及船山自撰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画像上悬挂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澎题写的匾额“岳衡仰止”。堂屋两侧悬挂着不同时期知名人士,用各种字体撰写的牌匾。
      右侧厢房为王船山先生的卧室,卧室旁是屋檐搭建的厨房。左侧厢房原来是王船山先生书房,现在是先生著作陈列室。王船山在此潜心学术著书十七年,一直到他贫病离世。官方考证王船山的著述存世约有73种,401卷,散佚的约有20种,言近千万余字。目前,在陈列室也仅仅是象征性地摆放了一些他的著作样板,陈列室的墙上悬挂着船山先生的生平介绍,而在靠近门边的陈列柜里面,一把有年头的油纸伞和一双木屐特别显眼。
      王船山一生崎岖,忠肝义胆,他明白他一介文弱书生,以已之力,不可能阻挡清兵入关,不可能挽救明朝倾覆的命运,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举起抗清大旗。王船山在衡山等地聚民抗清,兵败后,隐姓埋名,著书立说。王船山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明朝的灭亡虽使他心灰意冷,但他仍孤心独抱上下求索,就是落的被活埋的结果,他也不惧怕清政府的压迫。
      清朝政府官员看中王船山的满腹才华,向他许官送礼,他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从来不为利禄所诱,矢志不渝,不受权势所压。至晚年,穷困潦倒,买纸墨的钱还得靠人接济,就是如此,他依旧坚持出门时,不管是天晴下雨,都要穿上木履,打上油纸伞,谓之:不踩清朝地,不顶清朝天,至死与清廷划清关系。因为王船山的学识和才气傲骨,后人对他推崇备至,这些可以在他的墓碑石刻对联上看出。对联写道:“前朝干净土,高节大罗山。世臣乔木千年屋,南国儒林第一人。”
      王船山一生著作颇丰,而它所展示出来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我才疏学浅,在此,无法用精准的词汇来表达,只能对着王船山的画像默默的表达我的敬意。
      故居湘西草堂背后是一座不足10米高的小山坡,这里是王船山先生在著书之余,用来休闲和思考的地方。山坡上均被各种树木笼罩,树木郁郁葱葱,地面绿草青青。从湘西草堂出来往左,便是一条上坡的小道,而往右,则是一个不足四十平方的小池塘。
      我从草堂的左边小道上坡,沿着现代人工建造的石阶向前走,行不到20来,就看到由两颗古树围成的大门展现在面前。近前细瞧,那颗看上去非常古老的树,其实是有着500年树龄的紫藤,另一颗叫黄连木,有310年树龄。
  二十分钟左右,我将山坡上及草堂附近看了一遍,湘西草堂茂林修竹,绿荫如盖,主干粗大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多达三四十余颗,其他树木多得数不胜数。令人好奇的是在树林和茂竹中,麻雀成群结队,不时还有白鹭和灰鹭惊过,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也在林中欢唱汇聚。在衡阳生活几十年,茂密的森林见过,然而在人来人往的树林中,有这么多种类的鸟儿汇齐一起却不多见。
      古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不知道船山先生的湘西草堂,原来是不是有这么多鸟。我问附近村民,村民说附近山上麻雀不少见,却很难看到其它鸟类,白鹭鸟只在湘西草堂附近飞,但今年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湘西草堂树林中的鸟特别多。
      “万物皆有灵。”我暗暗思忖道。
      今年是王船山先生诞辰400周年。神仙我没见过,但二千多年以来孔子的形象,四百年以来王船山先生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他们不朽的思想将永固在人民的心中。孔子和船山先生所倡导的儒家学说文化,其广博的哲学思想光辉一直映照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道路上,他们对人们的激励和影响作用,绝对不逊色于那些虚无缥缈的神仙玉帝……

        2019年6月30日晚,宁资虎 草于冠城江景家中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2019.07.03 23:12:19
[color=rgba(150, 150, 150, 0.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4人点赞



宁资虎散文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22: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雅会东山
成语
        述补泛指与友人一起遨游山水,吟诗作文。据《晋书·谢安传》载,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在浙江会稽),常邀友人王羲之等在此邀游山水,吟诗作文。《红楼梦》37回:“不教~,让佘脂粉耶?”△含褒义,作为文人学士高雅集会的典故。......     (本文共 106 字 )     [阅读本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04: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居赋
谢灵运谢灵运〔南北朝〕

  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言心也,黄屋实不殊于汾阳。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扬子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意实言表,而书不尽,遗迹索意,托之有赏。其辞曰:

  谢子卧疾山顶,览古人遗书,与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古今不能革,质文咸其常。合宫非缙云之馆,衢室岂放勋之堂。迈深心于鼎湖,送高情于汾阳。嗟文成之却粒,愿追松以远游。嘉陶朱之鼓棹,乃语种以免忧。判身名之有辨,权荣素其无留。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涂何由哉。

  若夫巢穴以风露贻患,则《大壮》以栋宇祛敝;宫室以瑶璇致美,则白贲以丘园殊世。惟上托于岩壑,幸兼善而罔滞。虽非市朝而寒暑均和,虽是筑构而饰朴两逝。

  昔仲长愿言,流水高山;应璩作书,邙阜洛川。势有偏侧,地阙周员。铜陵之奥,卓氏充鈲槻(鈲摫)之端;金谷之丽,石子致音徽之观。徒形域之荟蔚,惜事异于栖槃。至若凤、丛二台,云梦、青丘,漳渠、淇园,橘林、长洲,虽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游。且山川之未备,亦何议于兼求。

  览明达之抚运,乘机缄而理默。指岁莫而归休,咏宏徽于刊勒。狭三闾之丧江,矜望诸之去国。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

  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奉微躯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闲。愧班生之夙悟,惭尚子之晚研。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

  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瑑、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写长源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

  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崿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

  近西则杨、宾接峰,塘崲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

  近北则二巫结湖,两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山下而回泽,濑石上而开道。

  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表神异于纬牒,验感应于庆灵。凌石桥之莓苔,超楢溪之纡萦。

  远南则松箴、栖鸡,唐嵫、漫石。崪、嵊对岭,、孟分隔。入极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适。上嵚崎而蒙笼,下深沉而浇激。

  远西则(缺四十三字。)

  远北则长江永归,巨海延纳。昆涨缅旷,岛屿绸沓。山纵横以布护,水回沉而萦浥。信荒极之绵眇,究风波之睽合。

  徒观其南术之□□□生□□成衍□岸测深,相渚知浅。洪涛满则曾石没,清澜减则沉沙显。及风兴涛作,水势奔壮。于岁春秋,在月朔望。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凌绝壁而起岑,横中流而连薄。始迅转而腾天,终倒底而见壑。此楚贰心醉于吴客,河灵怀惭于海若。

  尔其旧居曩宅,□□今园,枌槿尚援,基井具存。曲术周乎前后,直陌矗其东西。岂伊临溪而傍沼,乃抱阜而带山。考封域之灵异,实兹境之最然。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

  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苾苾香秔。送夏蚤秀,迎秋晚成。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候时觇节,递艺递熟。供粒食与鼠饮,谢工商与衡牧。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

  自园之田,自田之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浚潭涧而窈窕,除菰洲之纡馀。毖温泉于春流,驰寒波而秋徂。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涂。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

  水草则萍藻蕰菼,雚蒲芹荪,蒹菰苹蘩,蕝荇菱莲。虽备物之偕美,独扶渠之华鲜。播绿叶之郁茂,含红敷之缤翻。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必充给而后搴,岂蕙草之空残。眷《叩弦》之逸曲,感《江南》之哀叹。秦筝倡而溯游往,《塘上》奏而旧爱还。

  《本草》所载,山泽不一。雷、桐是别,和、缓是悉。参核六根,五华九实。二冬并称而殊性,三建异形而同出。水香送秋而擢蒨,林兰近雪而扬猗。卷柏万代而不殒,伏苓千岁而方知。映红葩于绿蒂,茂素蕤于紫枝。既住年而增灵,亦驱妖而斥疵。

  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水石别谷,巨细各汇。既修竦而便娟,亦萧森而蓊蔚。露夕沾而凄阴,风朝振而清气。捎玄云以拂杪,临碧潭而挺翠。蔑上林与淇澳,验东南之所遗。企山阳之游践,迟鸾鹥之栖托。忆昆园之悲调,慨伶伦之哀龠。卫女行而思归咏,楚客放而防露作。

  其木则松柏檀栎,□□桐榆。柘榖楝,楸梓柽樗。刚柔性异,贞脆质殊。卑高沃塉,各随所如。干合抱以隐岑,杪千仞而排虚。凌冈上而乔竦,荫涧下而扶疏。沿长谷以倾柯,攒积石以插株。华映水而增光,气结风而回敷。当严劲而葱倩,承和煦而芬腴。送坠叶于秋晏,迟含萼于春初。

  植物既载,动类亦繁。飞泳骋透,胡可根源。观貌相音,备列山川。寒燠顺节,随宜匪敦。 鱼则鱿鳢鲋鱮,鳟鲩鲢鳊,鲂鲔鳜,鲿鲤鲻鳣。辑采杂色,锦烂云鲜。唼藻戏浪,泛苻流渊。或鼓鳃而湍跃,或掉尾而波旋。鲈鮆乘时以入浦,鳡沿濑以出泉。

  鸟则鲲鸿鶂鹄,鹙鹭鸨。鸡鹊绣质,鶷鸐绶章。晨凫朝集,时鷮山梁。海鸟违风,朔禽避凉。荑生归北,霜降客南。接响云汉,侣宿江潭。聆清哇以下听,载王子而上参。薄回涉以弁翰,映明壑而自耽。

  山上则猿狸獾,犴獌猰。山下则熊罴豺虎,羱鹿麖。掷飞枝于穷崖,踔空绝于深硎。蹲谷底而长啸,攀木杪而哀鸣。

  缗纶不投,罝罗不披。磻弋靡用,蹄筌谁施。鉴虎狼之有仁,伤遂欲之无崖。顾弱龄而涉道,悟好生之咸宜。率所由以及物,谅不远之在斯。抚鸥而悦豫,杜机心于林池。

  敬承圣诰,恭窥前经。山野昭旷,聚落膻腥。故大慈之弘誓,拯群物之沦倾。岂寓地而空言,必有贷以善成。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虽粹容之缅邈,谓哀音之恒存。建招提于幽峰,冀振锡之息肩。庶灯王之赠席,想香积之惠餐。事在隔而思通,理匪绝而可温。

  爰初经略,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浅思,罄其短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翦榛开径,寻石觅崖。四山周回,双流逶迤。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塔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

  苦节之僧,明发怀抱。事绝人徒,心通世表。是游是憩,倚石构草。寒暑有移,至业莫矫。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指东山以冥期,实西方之潜兆。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蚤。

  贱物重巳,弃世希灵。骇彼促年,爱是长生。冀浮丘之诱接,望安期之招迎。甘松桂之苦味,夷皮褐以颓形。羡蝉蜕之匪日,抚云霓其若惊。陵名山而屡憩,过岩室而披情。虽未阶于至道,且缅绝于世缨。指松菌而兴言,良未齐于殇彭。

  山作水役,不以一牧。资待各徒,随节竞逐。陟岭刊木,除榛伐竹。抽笋自篁,箬于谷。扬縢(一作杨胜)所拮,秋冬蕧。野有蔓草,猎涉蘡薁。亦酝山清,介尔景福。苦以术成,甘以熟。慕椹高林,剥芨岩椒。掘蒨阳崖,阴标。昼见搴茅,宵见索绹。芟菰翦蒲,以荐以茭。既圯既埏,品收不一。其灰其炭,咸各有律。六月采蜜,八月扑栗。备物为繁,略载靡悉。

  若乃南北两居,水通陆阻。观风瞻云,方知厥所。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九泉别涧,五谷异。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众流溉灌以环近,诸堤拥抑以接远。远堤兼陌,近流开湍。凌阜泛波,水往步还。还回往匝,枉渚员蛮。呈美表趣,胡可胜单。抗北顶以葺馆,殷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赪楣,附碧云以翠椽。视奔星之俯驰,顾□□之未牵。鹍鸿翻翥而莫及,何但燕雀之翩鹮。氿泉傍出,潺湲于东檐;桀壁对跱,硿于西霤。修竹葳蕤以翳荟,灌木森沉以蒙茂。萝曼延以攀援,花芬薰而媚秀。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岫。夏凉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橑棂乘隔。此焉卜寝,玩水弄石。迩即回眺,终岁罔。伤美物之遂化,怨浮龄之如借。眇遁逸于人群,长寄心于云霓。

  因以小湖,邻于其隈。众流所凑,万泉所回。氿滥异形,首毖终肥。别有山水,路邈缅归。

  求归其路,乃界北山。栈道倾亏,蹬阁连卷。复有水径,缭绕回圆。弥弥平湖,泓泓澄渊。孤岸竦秀,长洲芊绵。既瞻既眺,旷矣悠然。及其二川合流,异源同口。赴隘入险,俱会山首。濑排沙以积丘,峰倚渚以起阜。石倾澜而峭岩,木映波而结薮。径南漘以横前,转北崖而掩后。隐丛灌故悉晨暮,托星宿以知左右。

  山川涧石,州岸草木。既标异于前章,亦列同于后牍。山匪砠而是岵,川有清而无浊。石傍林而插岩,泉协涧而下谷。渊转渚而散芳,岸靡沙而映竹。草迎冬而结葩,树陵霜而振绿。向阳则在寒而纳煦,面阴则当暑而含雪。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群竦以嶻。浮泉飞流以写空,沉波潜溢于洞穴。凡此皆异所而咸善,殊节而俱说。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自外何事,顺性靡违。法音晨听,放生夕归。研书赏理,敷文奏怀。凡厥意谓,杨较以挥。且列于言,诫特此推。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罗行布株,迎早候晚。猗蔚溪涧,疏崖森。杏坛、柰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椹梅流芬于回峦,椑柿被实于长浦。

  畦町所艺,含蕊藉芳,蓼蕺荠,葑菲苏姜。绿葵眷节以怀露,白薤感时而负霜。寒葱标倩以陵阴,春藿吐苕以近阳。

  弱质难恒,颓龄易丧。抚鬓生悲,视颜自伤。承清府之有术,冀在衰之可壮。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憩辕。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摭曾岭之细辛,拔幽涧之溪荪。访钟乳于洞穴,讯丹阳于红泉。

  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阙。法鼓朗响,颂偈清发。散华霏蕤,流香飞越。析旷劫之微言,说像法之遗旨。乘此心之一毫,济彼生之万理。启善趣于南倡,归清畅于北机。非独惬于予情,谅佥感于君子。山中兮清寂,群纷兮自绝。周听兮匪多,得理兮俱悦。寒风兮搔屑,面阳兮常热。炎光兮隆炽,对阴兮霜雪。憩曾台兮陟云根,坐涧下兮越风穴。在兹城而谐赏,传古今之不灭。

  好生之笃,以我而观。惧命之尽,吝景之欢。分一往之仁心,拔万族之险难。招惊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将阑。漾水性于江流,吸云物于天端。睹腾翰之颉颃,视鼓鳃之往还。驰骋者倘能狂愈,猜害者或可理攀。

  哲人不存,怀抱谁质。糟粕犹在,启縢剖袠。见柱下之经二,睹濠上之篇七。承未散之全朴,救已颓于道术。嗟夫!六艺以宣圣教,九流以判贤徒。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核有无。兵技医日,龟荚筮梦之法,风角冢宅,算数律历之书。或平生之所流览,并于今而弃诸。验前识之丧道,抱一德而不渝。

  伊昔龆,实爱斯文。援纸握管,会性通神。诗以言志,赋以敷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爰暨山栖,弥历年纪。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欣成章,含笑奏理。

  若乃乘摄持之告,评养达之篇。畏绝迹之不远,惧行地之多艰。均上皇之自昔,忌下衰之在旃。投吾心于高人,落宾名于圣贤。广灭景于崆峒,许遁音于箕山。愚假驹以表谷,涓隐岩以搴芳。莱庇蒙以织畚。皓栖商而颐志,卿寝茂而敷辞。郑别谷而永逝。梁去霸而之会,□□□□□□。高居唐而胥宇,台依崖而穴墀。咸自得以穷年,眇贞思于所遗。

  暨其窈窕幽深,寂寞虚远。事与情乖,理与形反。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蕴终古于三季,俟通明于五眼。权近虑以停笔,抑浅知而绝简。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a87a861d840.aspx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149篇诗文 ► 231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05: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之比较
独视角
2020-04-23 23:52
魏晋南北朝晋宋易代时期有两个最为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人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陶渊明比谢灵运稍长。这两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个诗人,不论从诗的风格,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都值得去比较,从鉴赏和比较中我们可以大致描绘他们在当时生活中的样子,欣赏到历史上文学大家的人格风范和思想修养。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从小就博学善文,志向超拔,但是因为家道衰落而需口腹自役曾几次出仕,每次都因“少无适俗韵”而解龟挂印。他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宋刘裕幕府任镇军参军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弃官回乡,退居田园,终老一生,不复仕进之举。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其诗风质朴,平淡,语言精炼而自然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大部分是以归隐生活和田园乐趣为主题。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他纯洁率真的心灵和超凡脱俗的自由精神。陶渊明的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归园田居》等等。他的诗歌风格平白如话,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着人工痕迹,直抒胸臆,感人肺腑。如《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又如《归园田居》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一生一贫如洗,坚守人格操守,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少有的铁骨硬汉,即便同时著名的诗人谢灵运也只能在作品里面发发对现实的牢骚而已,却不能够洒脱地抛开尘世中的所有挂牵。
陶渊明的作品除了反映强烈的洒脱精神以外,还有很多丰富的主题,例如有弘扬儒家文化的“《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有表达生死观的“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有读经咏志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更有抱贫守节的“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陶渊明的学问渊博,思想深邃,其世界观融合了儒释道的精髓,又非仅仅属于哪一家。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里面品味出来。他的文字简易好懂,用典不多,却表达了很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艺术感染力超级一流。陶渊明,是我最喜爱的诗人。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曾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谢玄之孙。出身名门,生活优越,年轻富有,才华横溢。但是因为个性恃才傲物,在晋宋易代政治风云变幻之际遭受排挤,左迁右徙,最后死于兵变。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他的诗歌风格超拔峻峭,夭峤连蜷,曲屈精深,锤词炼句,典丽精工。他的名句有《登池上楼》的“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石壁经舍还湖中作》的“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霏。”《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的“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等等。谢灵运是典型的学者加诗人,他的作品用典多,词语深奥冷僻,深入深处,不容易读懂,更兼几乎每一首诗歌的结尾部分都有阐发玄学思想的内容,千篇一律,流于乏味,被人戏称为拖着一条玄言尾巴,诗歌风格虽然形式讲究,对偶工整,但给人的感觉有点滞重,艺术成就也很高,但是要稍稍次于陶渊明。

谢灵运的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典故,其出处大多来自《诗经》《楚辞》《周易》《道德经》《论语》等,举一个例子,在《悲哉行》中: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虆萦。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幷。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其中“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是出自《诗经》,“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是出自《庄子》,“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也是出自《庄子》,最后一句“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是出自陆机诗。
谢灵运在诗歌里也大量抒发了郁闷不得志的心情,但是他和陶渊明不同,陶渊明是主动避世,追求自由,心情开阔解脱,谢灵运却是遭受贬谪,不得已到处迁徙,寄情山水,寻求解脱,所以他的诗歌里面充满的是矛盾心理和牢骚心态,看起来超凡脱俗的领悟之言其实是自我安慰的镇静剂,谢灵运一生没有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在49岁的年纪被残酷的现实夺去了生命。谢灵运的诗歌对唐诗影响很大,尤其是李白直接从谢诗继承的东西就很明显,这在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里面感受得很明显。
诗歌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几千年一脉相传下来,从《诗经》、《楚辞》到具有民歌倾向的汉乐府再到风骨强劲的建安文学和追求个性洒脱的正始文学,到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一代,两位巨匠从继承中发掘新意,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新篇章,为唐诗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浏览文学发展史的同时,不得不惊叹于他们举世无双的才华,就如谢灵运自己说过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05: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辉斌:谢灵运未交游陶渊明的原因
2017-06-04 00:04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共同见证了东晋灭亡、刘宋立国的历史时刻,并共同通过各自不断地艺术实践,使被玄言诗充斥的诗坛在他们的辛勤创作中,变得清新而又明丽,从而树立起了一种新的诗歌风尚与格调。这两位晋宋文学史上的巨匠,生前虽然有着相识共聚的时间和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他们至死都未能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那样走到一起而成为朋友与知音。这种既成的事实,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缺憾!其中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去分析与探究的。

一、陶、谢与庐山慧远的关系

陶渊明的生卒年,传统的说法分别认为是公元365年与公元427年,由此相推,可知其享年63岁。而据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时元嘉十年,年四十九”的记载,知谢灵运生于公元385年,卒于431年,享年49岁。由是而观,作为田园诗人之祖的陶渊明,就刚好比以山水诗名世的谢灵运大整20岁。若以拙作《陶渊明的年寿问题》[1]一文所考结论(生年为374年,享年54岁)为据,则二人的年岁相差就不足10岁。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表明二人先后经历了晋孝武帝、晋安帝、晋恭帝、宋武帝、宋少帝、宋文帝这六朝皇帝的兴衰变革,则为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们对晋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均是极为熟稔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深刻认识的。而表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业绩,又是他们这种不同认识的最好反映。

陶渊明一生坎坷多艰,仕途蹇滞。当历史行进到晋安帝义熙元年的十一月时,正在彭泽令任上的陶渊明,因程氏妹病卒武昌,自免去职,寻寓居故里浔阳柴桑,以隐居终身。谢灵运出生贵族,15岁即袭封康乐公,22岁在抚军将军刘毅手下任记室参军。5年后的晋安帝义熙七年夏四月,据《资治通鉴》卷一一六《晋纪》卷三八记载,时已为后将军的刘毅调任江州都督兼刺史,并镇守豫章(《晋书·刘毅传》)。翌年四月,“以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九月……刘毅至江陵”[2]。这条材料表明,刘毅在陶渊明故里任职的时间前后乃有一年半左右,而时在刘毅手下任记室参军的谢灵运,自当随其至江州,如此,则谢灵运在陶渊明故里的任职时间,也就应是一年有馀。

在谢灵运任职江州期间的前后,当地活动着一个著名的佛教团体,这就是被《中国佛教史》[3]等著作大力称誉的“庐山僧团”。庐山僧团的领袖人物,是在当时南方佛教界最具影响的东林寺住持慧远。据梁僧慧皎《高僧传》卷六《慧远传》与宋僧志磐《佛祖统纪》的记载,慧远在庐山与“十八高贤”建立白莲社,“入社者有一百二十三人”,其规模与影响之大,均盛况空前。辞却彭泽令的陶渊明,在居浔阳柴桑期间,曾与“不应辞命”的周续之、刘遗民二人诗酒唱和,交往密切,世号“浔阳三隐”。其中的刘续之,即为慧远的弟子,《宋书》卷九三有传载其生平。陶渊明与慧远亦颇具交谊。对此,佚名氏《莲社高贤传》乃有载:“远法师与诸贤结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4]。”而《高僧传·慧远传》所载“虎溪送客”的故事,又足可表明,慧远与陶渊明的关系已非一般交游可比。故事说:慧远居庐山三十余年,隐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常以虎溪为界。一日偕陶渊明、简寂观主陆修静语佛,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辄骤鸣,因相与大笑而别。后来石恪依此作《三笑图》,苏轼撰文赞之。慧远与陶渊明关系笃密的程度,藉此即可窥其端倪。义熙八年五月,慧远在庐山择地建台立佛像,第二年九月,著《万佛影铭》一文刻石以纪。另据陈舜俞《庐山记》卷三所载,当时撰写铭、赞文者,还有孟怀玉、王乔之、殷隐、毛修之等人。现存陶渊明集中的《形影神》三诗,即写于斯时。

谢灵运赴任江州后,因闻慧远之名,而曾到庐山东山寺去拜见慧远。《高僧传·慧远传》对此有记载,并说谢灵运到东林寺后,一见慧远,即“肃然心服”。清人陶澍《陶靖节年谱考异》对此亦载之甚详:“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集缁素百二十有三人,于山西岩下般若台精舍结白莲社,岁以春秋二节朝宗灵像。……时秘书丞谢灵运才学为江左冠,而负才傲物,少所推悒。一见远公,遽改容致敬。因于神殿后凿二池,植白莲,以规求入社。远公察其心杂,拒之[5]。”谢灵运既在东林寺“神殿后凿二池”以“植白莲”,则其在庐山所呆时日非短亦可论断。义熙九年秋九月,“万佛影台”成,时谢灵运已还京师,慧远乃专门派弟子道秉赴建康,请谢灵运作《佛影铭》一文。该铭的序文,对此进行了记载:“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 滮涧,摹拟遗量,寄托青彩,岂唯像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完刊刻[6]。”义熙十三年八月,慧远在庐山去世,谢灵运在京师又撰《庐山慧远法师诔》一文以示哀悼。

以上的考述表明,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在他们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均曾与慧远过从一时,且关系甚为殷密。而且,二人与慧远的交往,又是在同一时期内进行的,这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机遇。这一机遇足可表明,无论是从环境、地点及时间等方面言,谢灵运与陶渊明这两位在当时都闻名江左的诗人,是完全有可能在江州或庐山相识的。而对现存所有关于二人生平的材料进行考察,却都无法得出他们曾在斯地过从一时的结论。

二、陶、谢对佛教认识的差异

导致谢灵运与陶渊明未能交游的原因,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而言,关键在于谢、陶各自的主观因素,其中,也与慧远不无关系。

我们先看谢灵运。现存的《谢灵运集》与《陶渊明集》中的全部作品告诉我们,谢灵运在未随刘毅供职江州之前,对陶渊明其人其作是毫无所知的。即是说,谢灵运如果知道陶渊明其人其作的话,那么他一定是在到了江州之后而非其前。无可怀疑,在江州任职一年有余的谢灵运,是肯定知道当地有一位辞官归隐的诗人陶渊明的。只是因为,如上所言,谢灵运在庐山对慧远是崇敬有加的,而《莲社高贤传》又表明慧远与陶渊明关系密切。此外,与陶渊明为“浔阳三隐”的周续之,系慧远的弟子,而谢灵运又与慧远的另一弟子雷次宗关系密切(其集中有《送雷次宗》诗可证),据《高僧传·慧远传》可知,雷次宗与周续之又皆为白莲社中“十八高贤”人物。这几起材料的记载,实际上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交游图,它极为清楚地凸现了谢灵运、陶渊明在江州交游的多边关系,即谢灵运无论是通过这幅图中的哪一条渠道,都是可以与陶渊明相识过从的。但谢灵运的为人处事,却决定了他没有这样做。《宋书·谢灵运传》云:“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7]。”正是因为谢灵运在少年时就具有如此的资本,所以才养成了他“负才傲物,少有推崇”(《高僧传·慧远传》)的性格。藉此,可知谢灵运在江州期间,即使从慧远处或者雷次宗等人口中获知了陶渊明其人其事的消息,他也是不可能如颜延之、王弘等人那样去“欲识之”并与之“情款 ”[8]的。谢灵运的“负才傲俗”,不仅使他失去了与陶渊明交游的良机,而且也是慧远不同意他加入白莲社的最根本原因。此外,据沈约的《宋书·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李延寿《南史·陶渊明传》、《晋书·陶渊明传》等材料可知,作为文学家,陶渊明其诗文等作品,在他在世之时并不为人所识,即陶渊明的诗文为世人所重者,乃在他去世之后,而非其前。因此,对于在少年时期就以“文章之美”为“江左莫逮”的谢灵运而言,陶渊明之于谢灵运自然就更不以为然了。对此,我们从陶渊明在元嘉四年病卒后,既是陶渊明友人又与谢灵运关系密切的颜延之为其写《陶征士诔》以悼,而谢灵运无只字言及陶渊明之卒,即可准确获知。

再看陶渊明。据萧统《陶渊明传》等资料及《陶渊明集》可知,陶渊明在义熙元年辞彭泽县令后,于家乡柴桑,主要是以抚琴饮酒,吟诗锄禾以为乐,很少与官场人物交往,更不曾主动与之“情款”,颜延之《陶征士诔》中有“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俊节”云云,所称赏的即主要是陶渊明去职归隐后,不与官府打交道的那种品行与节操。陶渊明表现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与具有极强功名心的谢灵运相比,显然是大有区别的。换言之,归隐后的陶渊明,其思想行为与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了他在义熙八年或九年间,不可能主动去与江州府衙与谢灵运结识。而且,对于谢灵运斯时的在江州供职,陶渊明也应该是知道的。这是因为,一则谢灵运捐资在东林寺凿池植莲之事,在当时影响较大,陶渊明完全可以从友人周续之处获知;另则以陶渊明与慧远的交谊,也是完全可以知道谢灵运其人其事乃至其作的。知道而不主动结识,这就是陶渊明的与众不同之处,其所表明的是,当时年仅27岁的谢灵运,无论从哪方面言,都是难以引起陶渊明对其之喜爱与推崇的。更何况,谢灵运乃是以“负才傲俗”自居的。而“俗”,则又正是陶渊明有别于达官显宦的一种本色。

再看慧远。慧远是介入陶渊明与谢灵运之间的一位关键性人物,因为他既与谢灵运交谊颇殷,又和陶渊明关系密切。如果慧远在谢、陶均与其相交的情况下,从中介绍二人相识,应是毫无问题的。因为谢灵运虽然“负才傲俗”,但他对慧远却是“肃然心服”,所以只要慧远乐于出面“说项”,谢灵运是不会做出有拂慧远雅意的举措的。但从慧远、陶渊明、谢灵运三人对佛教的认识角度进行考察,可知慧远尽管与陶渊明关系密切,但他却是不会从中“说项”的。因而,陶、谢二人也就不可能均因与慧远关系殷密而结识。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还得从《陶渊明集》中的《形影神》三诗说起。如上所述,慧远曾在义熙八年于庐山刻石以立佛像,并于翌年写了著名的《万佛影铭》一文。同时,慧远还派人至京师请谢灵运亦写了一篇《万佛影铭》(亦名《佛影铭》)的铭文,慧远与谢灵运二文,均为《广弘明集》卷十五收录。慧远文章所着力强调的,是“形尽神不灭”,即人死了其灵魂依然存在。所以,他在《铭》文中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这是对“神不灭”论的肯定和宣扬。“神不灭论”其实就是“有神论”,它是慧远全部宗教观念的奠基石。据上引《高僧传·慧远传》的记载,慧远曾对“神”作了如下的描述:“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苛求之无主,则渺茫何津?”因为“神”是具有“感物”的能力,所以它是存在的。谢灵运的《佛影铭》除了对佛法大力赞扬外,亦持有与慧远“神不灭论”说的相同看法,如认为“以你神明,成尔灵智”等等,即可见其一斑。

就在慧远与谢灵运均撰写《万佛影铭》之际,与慧远颇具交谊的陶渊明,则写了被当代研陶者称为“寓言诗”或“哲理诗”的《形影神》三首。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针对慧远的“神不灭论”进行了全面批驳,并鲜明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尽神灭”的观点。作者在第一首即《形赠影》诗中认为,以“营营以惜生”的方式去爱惜自己生命的举措,其实是非常糊涂的,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在第二首即《影答形》中,作者又开门见山地指出,长生不老本来就不可靠,有些人试图通过求仙学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其实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胡同。在第三首《神释》诗中,作者举出了“彭祖受永年,老少同一死”的具体事例,以进一步说明“长生不老”说的不可相信。并说:“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形与神是互为结合的,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所提出的“形尽神灭”的“自然观”,表明了他对佛教的反对与不相信。而此,也是慧远在“万佛影台”竣工后,不请近在咫尺的陶渊明而是派人到京师请谢灵运撰写《铭》文的真谛之所在。

陶渊明与慧远在对“形影神”认识上的相悖,使他与慧远在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差别。因此,慧远在陶、谢均与其交往的情况下,不介绍二人相识,也就自在情理之中。由是而观,可知《高僧传·慧远传》所载包括陶渊明在内的“虎溪送客”的故事,即使是真实可信的,它也只能发生在义熙九月“万影佛台”未竣工之前。因为斯时,陶渊明尚未创作《形影神》三诗,即其反对慧远“神不灭论”的观点还未正式公开。

总体而言,在陶渊明与谢灵运各自的生活史上,均存在着一段完全有可能交游的时间与机遇,但由于谢灵运的“负才傲俗”,陶渊明的不主动“情款”,以及双方因慧远而形成的对佛教认识上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两位诗人未能谋面与交游,从而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注释:

[1]王辉斌《陶渊明的年寿问题》,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4期。

[2]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佚名《莲社高贤传》,《汉魏丛书》本。

[5]陶澍《陶靖节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版。

[6]谢灵运《谢灵运集》(下编·文集),岳麓书社,1999版。

[7]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华书局1977版。

[10]李延寿《南史·陶渊明传》,岳麓书社1998版。

(本文原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先唐诗人考论》第六章第一节,第167—173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8 23:04 , Processed in 0.0645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