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1: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麝月+】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怡红院最深藏不露的丫头,实力超群却最隐忍,袭人晴雯都被她熬走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麝月是贾宝玉身边最深藏不露的人物,她能留在最后,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晴雯、袭人和茜雪耗走,可不只是运气好。

俗话说“咬人的狗不叫”,虽说形容麝月有点过分,但作为王夫人埋伏在贾宝玉身边的“眼耳神意”,麝月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又保全了自身。

是的,种种迹象都表明麝月就是王夫人的眼线,最少晴雯被撵肯定与她有直接关系。




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也讲了这个事儿。

麝月或许是学袭人,或许是性格,或许是因为身负王夫人的任务安排,一向低调不显山露水,更不争名利于人前。

而她第一次上“红楼热搜”竟是因为骂人,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惊了。原来麝月竟这么厉害!原来骂人可以这样骂?

(第五十二回)麝月忙道:“嫂子,你只管带了人出去,有话再说。这个地方岂有你叫喊讲礼的?你见谁和我们讲过礼?别说嫂子你,就是赖奶奶林大娘,也得担待我们三分。”

晴雯因坠儿偷了虾须镯将她撵走,坠儿娘不满晴雯主张,又不给她面子,跑过来对着病中的晴雯讲了一番话,说晴雯她们没规矩,没大小撵走自家女儿。

晴雯病中气得接不上话,袭人又不在家,麝月便挺身而出接了坠儿娘的话。

她说“这地方岂是你讲理的?”一上来就对比出双方的身份差距。




她们是伺候主人的体面大丫头。坠儿娘不过是外头不上台面的奴才。没有资格跑来怡红院和她们理论。

她说“赖奶奶林大娘,也得担待我们三分”,意思就是说“大管家才能跟我们说话,你算个什么东西?”

麝月摆出她们与坠儿娘的主次身份,言外之意是我现在和你说话是给你面子。毕竟“对话”也得是身份匹配的人才能交流。

坠儿娘没资格在怡红院讲话、提意见,还在这里咋呼,小心失了规矩。

外头人有了什么事,得请赖大媳妇和林之孝家的过来和她们说。至于坠儿娘能不能请动那两位“菩萨”,自己去合计。




(第五十二回)“……便是叫名字,从小儿直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过的,你们也知道的,恐怕难养活,巴巴的写了他的小名儿,各处贴着叫万人叫去,为的是好养活。连挑水挑粪花子都叫得,何况我们!连昨儿林大娘叫了一声‘爷’,老太太还说他呢,此是一件。二则,我们这些人常回老太太的话去,可不叫着名字回话,难道也称‘爷’?那一日不把宝玉两个字念二百遍,偏嫂子又来挑这个了!过一日嫂子闲了,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听听我们当着面儿叫他就知道了。嫂子原也不得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当些体统差事,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我们里头的规矩。”

这么一大段话,核心就两个:

一,贾宝玉的名字是贾母吩咐叫的,谁也挑不了礼。

二,坠儿娘近不得老太太跟前。

抬出贾母,既表明叫宝玉合法合规,也说明她们能近贾母,坠儿娘却没资格。




(第五十二回)“……这里不是嫂子久站的,再一会,不用我们说话,就有人来问你了。有什么分证话,且带了他去,你回了林大娘,叫他来找二爷说话。家里上千的人,你也跑来,我也跑来,我们认人问姓,还认不清呢!”说着,便叫小丫头子:“拿了擦地的布来擦地!”

最后这段话才是杀人诛心,抬出贾母、贾宝玉、赖大家的、林之孝家的,打压坠儿娘的气焰,让她不敢生事。

麝月先说“这里不是嫂子久站的”,威胁坠儿娘再啰嗦就叫人来给她好看。

再说“你回了林大娘”,是说坠儿偷镯子在前,威胁要闹大。

还说“家里上千的人”,言外之意坠儿娘“你算哪棵葱?和你说话都是抬举你了。”




最后让小丫头子“拿了擦地的布来擦地”,暗示坠儿偷窃是“脏的”,污染了怡红院,才被撵出去。坠儿娘不教育女儿,竟好意思和她们理论。

麝月这番骂,先压气焰,再摧毁信心,最后羞辱威胁并用,彻底让坠儿娘再不敢生事,给晴雯解了围又不留后患,真是个极厉害的人。

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平时不言不语,不声不响跟在袭人背后冷眼旁观,恰符合眼线本色,也是聪明人的立场。日后“开到荼蘼花事了”,麝月在袭人走后,才是她的正传。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1: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讲了什么故事?曹雪芹虽写得清楚,却被搞错了300年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开篇,原文交代了创作的过程和经历。其实文字很有意思。

(第一回,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正是这段文字引发了作者是谁的争议,其实脂砚斋看得明白[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脂批的意思,曹雪芹就是作者。君笺雅侃红楼也持这个观点。至于曹雪芹是谁,则并不影响阅读。

我们看经手的这些人也有意思。

空空道人为“道”家。

情僧为“释”家。

将《石头记》改为《情僧录》,紧扣贾宝玉出家结局。

吴玉峰就是无、玉、峰,没有通灵宝玉,没有女娲补天石,没有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也就没有《石头记》《情僧录》,都是杜撰的《红楼梦》。




孔梅溪为“儒”家。认为《红楼梦》是“风月宝鉴”照见人性,以史为鉴。

以上不就是集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红楼梦》宗旨么?

到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与王实甫借元稹《莺莺传》改写《西厢记》不同,也与吴承恩借民间传说和平话故事改写《西游记》不同,《红楼梦》是一个由经典故事杂糅的拼盘,再完全原创出来的故事。是作者一个人的作品。

细数《红楼梦》中借鉴的典故和历史,大体分为两条:政治和爱情。咱们可以梳理一下。

一,宁荣二公辅佐先帝建功立业,典出朱棣的靖难之役。

关联的线索还有贾府由南京到北京,源于永乐迁都,南北二京的设置。

南京由朱元璋定都是“真”。北京由朱棣迁都是“假”。这是贾家的“贾”由来。

贾府负责监造海舫,就是郑和下西洋要用的大海船。




二,“义忠亲王坏事,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曹雪芹无疑借鉴了“玄武门之变”。

贾家老臣对皇帝不忠不顺,也因其像李世民一样“得位不正。”

三,导致贾府抄家的事件,则套用了马嵬驿之变,背后是安史之乱导致的唐明皇与唐肃宗父子权力之争。

杨贵妃与堂兄杨国忠卷入权力之争,杨家灰飞烟灭。

贾元春与堂兄贾珍卷入权力之争,贾家家破人亡。

杨贵妃被高力士缢死,贾元春被夏守忠缢死,而“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原型潘淑也是卷入皇权之争被宫人缢死。

四,宁国府代表亡,影射了明。三个媳妇是“(朱)秦尤许”,贾敬通嘉靖皇帝。

“扒灰”是借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叔叔睡了侄儿的床”讽刺朱棣靖难之役,抢了建文帝皇位。

荣国府代表兴,影射的是清。贾母带着一群子孙,是借鉴自孝庄太后和子孙故事。

“养小叔子”借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贾瑞,讽刺了清宫三大案之一的“太后下嫁案”。

五,另外,像圣祖仿舜巡,甄家接驾四次,明显借鉴了康熙南巡的故事。

还有贾府的败家,贾宝玉的形象,不免借鉴了宋徽宗的人设,才有了鸳鸯之骂“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之说。宋徽宗为端王前,就是宁国公。




六,贾敬为贾代化继子,也是嘉靖皇帝登基故事。王熙凤管家风格,何尝不想严嵩当政。贾探春改革,是否源自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七,荣国府因新旧党争被连累,不就是苏轼的“乌台诗案”么?贾政书房名梦坡斋,贾家“白玉为堂金做马”,玉堂也是苏轼的号。贾政外放学差三年,也与苏轼一样去了海南……

至于爱情方面,更是借鉴良多。

一,开篇“三生石”典出苏轼《僧圆泽传》,确立贾宝玉前世神瑛侍者像唐僧“金蝉子”一样是和尚,今生还要再做第二个和尚(林黛玉语)。以及贾宝玉母亲姓王。这是王家和史家的由来。史湘云的前世就是三生石。

二,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典出秦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的崔徽形象。

三,薛宝钗的人物,出于“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王宝钏。薛平贵一去不回,王宝钏破瓦寒窑何尝不是薛宝钗结局?王宝钏和薛宝钗小名都叫“宝儿”。这是薛家的由来。

四,林黛玉的人物,出于刘兰芝和唐婉和祝英台,三人再嫁后死去,影射林黛玉肯定外嫁他人后死了。




五,宝黛钗的终身误,典出《孔雀东南飞》《钗头凤》,以及梁祝。

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续弦之礼娶了薛宝钗,则是陆游续弦娶王氏,苏轼续弦娶王若弗,都姓“王”。

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尽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悼亡词里。

七,太虚幻境、秦可卿、秦钟和秦业等“情”的设定,源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太虚。核心宗旨突出太虚幻境之“情”为: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八,贾家之败的重点在《一捧雪》。突出冤。

九,贾元春之死的重点在《长生殿》。突出权。

十,贾宝玉出家重点在《邯郸记》。突出梦。

十一,林黛玉之死重点在《牡丹亭》。突出情。

十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发展,借鉴了《西厢记》,晴雯就是那个“红娘”。




你看,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集合了无数的典故在其中,只为了讲述一个兴亡故事。王朝兴亡,家族兴亡,个人兴亡尽在其中。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并不是最终完本的样子。

首先,结局的八十回后肯定遗失了。从文字和前文伏笔全部中断,人物丢失能看出续书后四十回和第六十七回,肯定不是曹雪芹原笔。

其次,就便是八十回前也是曹雪芹各个修改版本的集合。有可能是第一版,也有可能是随后四稿。程伟元收集对比后出版,居功至伟。

尽管出版的版本王熙凤两个女儿,小红变成林之孝的女儿,秦可卿之死等都不对榫。

最后,曹雪芹是不是江宁织造曹家子,其实没有意义。

《红楼梦》肯定有作者的影子,但看了前面的列举也知道与作者经历关系不大。没必要争议作者硬改变原文故事。就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3-08-27 08:55・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风月宝鉴+晴雯+麝月+】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请问《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象征什么?
赫塔7qvdn浏览256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CharlesEX
推荐于 2017.11.26
满意答案
  麝月名至奇,内涵丰富。《玉台新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竟爽”,麝月之名盖出于此。麝月本指镜子,此句指代月。书中兼用两意。 麝月代指镜子,而书中的人物麝月也的确是一面镜子,这是雪芹的艺术构思。何谓镜子?就是风月宝鉴。麝月就是风月宝鉴的幻形。 麝月正是来照贾府的衰败的,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脂砚曾举“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梦里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麝月在前八十回中皆是正面,所以前半部说的是风花雪月,后半部变故迭起,即为反照。风月宝鉴的作用就是这个。13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直指贾府之衰,贾瑞死是贾府败的征兆,可卿死是影射风月繁华恶兆。贾府之败由麝月做见证人,这是很可玩味的。 读过红楼且细心者应当注意到晴雯和麝月的关系。晴麝处处对立,为何?且看晴雯判词“一团乌云浊雾”,乌云浊雾自然挡住麝月(明月)之光,明月乌云自当对立。其实,雪芹设计晴麝二人的艺术构思是很精巧的。有麝则晴难以逃出风月宝鉴的反面,所以晴雯死。晴雯(情文),麝月乃是风月宝鉴,所以无情,书中写的也可以看出来。晴雯是情的化身,所以引宝玉正照风月鉴,袭人因箴所以引宝玉反照风月鉴。晴雯的纯粹艺术形式存在就是阻止宝玉绝情而反照风月鉴,故而有芙蓉诔(情文),晴雯引情是书中一大机关,如同三姐引群芳归路一样。晴袭麝三人各为宝玉作引,因为所引道路不同,故晴麝两不相容,屡见屡闹。晴雯撕扇子,而为麝月不容,麝月行事又为晴雯不容。这些从纯粹的艺术形式来看,就是风月宝鉴的正反照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0: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红香绿玉+绿蜡】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香绿玉解析——为什么玉前加绿?
木柳书屋 2012-04-24   |  701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香绿玉解析——为什么玉前加绿?






张登儒 在 2011-5-19 上午11:25 发表于 细品红楼 来源:红楼艺苑
红香绿玉解析----为什么玉前加绿?


      
      大观园题诗,贾政等一行来到怡红院前,题什么名呢?
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为什么玉前加"绿"?
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改作"怡红快绿"。----为什么改"快"?
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为什么改作'蜡'?
一、首先谈谈为什么玉前加"绿"?

原文: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棠----白色、红色----是"红香",代表女人。----具体化,就是代表"钗、黛、元妃"等人,十二花容。
蕉----绿色----是"绿玉",代表男人。----具体化,就是代表"宝玉"。

"玉"----就是"宝玉",前面为什么加"绿"?

国人一定记得小品大师赵本山在某年春节晚会上演出的小品,最后一句台词是"这帽子还是绿色的呢!"
赵本山手拿一顶"绿帽子"走下台去,引起哄堂大笑。国人都明白"绿帽子"的含义。

再从网上择录一段,说明"绿帽子"的含义:
    "绿头巾"、"绿帽子"、"戴绿帽",自明清以来,都用以指那个妻子出轨的丈夫。这种称呼不仅散见於小说里,更是庶民用语之一。......
  "绿帽子"曾是各国男人的大忌
......
  中国男人怕绿帽子怕到了发疯的地步,几千年来男人最不可忍的两件大事就是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历史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有不少刀光剑影就是围绕着这顶"绿帽子"大打出手血流成河的。
  绿帽子并没有等级之分,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屠夫刽子、草根劫匪,是男人就都有可能被戴上,古往今来东土西洋概莫能外。
  中国男人怕戴"绿帽子",有着悠远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社会根源。在旧时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就是不可以戴"绿帽子"。其实,任何国家的男人,都不乐意戴"绿帽子"。
  18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他的巨著《欧根奥涅金》中,描写了情敌之间的决斗,他本人就是为了妻子"红杏出墙",不愿戴"绿帽子",在与情敌决斗时,丧命于情敌的枪口之下。......(网上)

玉前加"绿",说明宝玉是"绿色"的,因为她的妻子"红杏出墙"了。"绿"字,就是作者送给宝玉的绿帽子。宝玉是个"绿王八"。
(有人会说,宝玉刚13岁,还没有成亲,如何戴绿帽子。须知,作者所暗示的是他的后来,并非现在。)
我这样解释是前所未有的,是建立在对宝玉原型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宝玉原型是"宝皇帝""活龙",贾妃即其妻子。贾妃淫丧天香楼,皇帝成为"绿王八"。

二、"绿玉斗"的含义

在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妙玉"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然后"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的湘妃)竹根的一个大??出来",并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言下之意,吃这一海便成"饮牛饮骡"。

首先,"斗"有多种解释,一为酒器,二为"斗笠",......
那么,按第二种解释,"绿玉斗"就是宝玉的"绿斗笠",即绿帽子。也是说宝玉是个"绿王八"。
然后又艺术性地骂宝玉是"饮牛饮骡"。
妙玉对宝玉真不客气,连"绿王八"带"骡子"一起骂。因为是嬉笑怒骂,一般读者却以为是打情骂俏。

三、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改作"怡红快绿"。----为什么改"快"?

贾娘娘审阅后,作了如下改动: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芳"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怡红快绿"意思是:怡红快快长大,快快成为"绿王八"。

四、宝钗为什么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己夹:庚夹:此"他"字指贾妃。】【庚眉:这样章法,又是不曾见过的。】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宝钗的章法,是避开"绿玉",即避开"绿王八"。改成"绿蜡",还是带"绿"字。"绿玉、绿蜡"是一个意思,万变不离其宗,同义反复,反而加深了"绿色"的浓度,"绿王八"更鲜艳了。

改动的结果如下。

  有凤来仪 臣宝玉谨题(内容略)
  蘅芷清芬(内容略)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
  两两出婵娟。【己夹:庚夹:双起双敲,读此首始信前云"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等批非泛泛妄批驳他人,到自己身上则无能为之论也。】
  绿蜡【己夹:庚夹:本是"玉"字,此尊宝卿改,似较"玉"字佳。】春犹卷,【己夹:庚夹:是蕉。】
  红妆夜未眠。【己夹:庚夹:是海棠。】
  凭栏垂绛袖,【己夹:庚夹:是海棠之情。】
  倚石护青烟。【己夹:庚夹:是芭蕉之神。何得如此工恰自然?真是好诗,却是好书。】
  对立东风里,【己夹:庚夹:双收。】
  主人应解怜。【己夹:庚夹:归到主人方不落空。王梅隐云:"咏物体又难双承双落,一味双拿则不免牵强。"此首可谓诗题两称,极工、极切、极流利妩媚。】
(诗中"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一句,就是绿王八纵欲过度的意思。)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己夹:庚夹:分题作一气呵成,格调熟练,自是阿颦口气。】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己夹:庚夹: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
  一畦春韭熟,
  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
  何须耕织忙。【己夹:庚夹: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

  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己夹:庚夹:如此服善,妙!庚眉:仍用玉兄前拟"稻香村",却如此幻笔幻体,文章之格式至矣尽矣!壬午春。】

为什么贾妃喜欢"杏帘"一首,因为她本身就是"杏花",她就是稻香老农李纨,红杏出墙的时候,墙头上需要"用稻茎掩护",因此先把"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再把"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杏花"打扮成"稻香老农"的形象,读者就看不出来了。
但心里头还是喜欢《杏帘在望》,在盼望"小叔子"的到来。《杏帘在望》所写李纨,即贾妃替身。

好了,"绿"字弄清楚了,理解为"绿帽子,绿王八"的意思,本文就完成任务。
"红香绿玉","怡红快绿","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都可触类旁通。

张登儒
2011-5-15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张登儒 在 2011-5-19 上午11:25 发表于 细品红楼 来源:红楼艺苑
红香绿玉解析----为什么玉前加绿?

大观园题诗,贾政等一行来到怡红院前,题什么名呢?
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为什么玉前加"绿"?
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改作"怡红快绿"。----为什么改"快"?
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为什么改作'蜡'?

一、首先谈谈为什么玉前加"绿"?

原文: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棠----白色、红色----是"红香",代表女人。----具体化,就是代表"钗、黛、元妃"等人,十二花容。
蕉----绿色----是"绿玉",代表男人。----具体化,就是代表"宝玉"。

"玉"----就是"宝玉",前面为什么加"绿"?

国人一定记得小品大师赵本山在某年春节晚会上演出的小品,最后一句台词是"这帽子还是绿色的呢!"
赵本山手拿一顶"绿帽子"走下台去,引起哄堂大笑。国人都明白"绿帽子"的含义。

再从网上择录一段,说明"绿帽子"的含义:
    "绿头巾"、"绿帽子"、"戴绿帽",自明清以来,都用以指那个妻子出轨的丈夫。这种称呼不仅散见於小说里,更是庶民用语之一。......
  "绿帽子"曾是各国男人的大忌
......
  中国男人怕绿帽子怕到了发疯的地步,几千年来男人最不可忍的两件大事就是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历史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有不少刀光剑影就是围绕着这顶"绿帽子"大打出手血流成河的。
  绿帽子并没有等级之分,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屠夫刽子、草根劫匪,是男人就都有可能被戴上,古往今来东土西洋概莫能外。
  中国男人怕戴"绿帽子",有着悠远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社会根源。在旧时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就是不可以戴"绿帽子"。其实,任何国家的男人,都不乐意戴"绿帽子"。
  18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他的巨著《欧根奥涅金》中,描写了情敌之间的决斗,他本人就是为了妻子"红杏出墙",不愿戴"绿帽子",在与情敌决斗时,丧命于情敌的枪口之下。......(网上)

玉前加"绿",说明宝玉是"绿色"的,因为她的妻子"红杏出墙"了。"绿"字,就是作者送给宝玉的绿帽子。宝玉是个"绿王八"。
(有人会说,宝玉刚13岁,还没有成亲,如何戴绿帽子。须知,作者所暗示的是他的后来,并非现在。)
我这样解释是前所未有的,是建立在对宝玉原型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宝玉原型是"宝皇帝""活龙",贾妃即其妻子。贾妃淫丧天香楼,皇帝成为"绿王八"。

二、"绿玉斗"的含义

在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妙玉"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然后"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的湘妃)竹根的一个大??出来",并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言下之意,吃这一海便成"饮牛饮骡"。

首先,"斗"有多种解释,一为酒器,二为"斗笠",......
那么,按第二种解释,"绿玉斗"就是宝玉的"绿斗笠",即绿帽子。也是说宝玉是个"绿王八"。
然后又艺术性地骂宝玉是"饮牛饮骡"。
妙玉对宝玉真不客气,连"绿王八"带"骡子"一起骂。因为是嬉笑怒骂,一般读者却以为是打情骂俏。

三、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改作"怡红快绿"。----为什么改"快"?

贾娘娘审阅后,作了如下改动: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芳"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怡红快绿"意思是:怡红快快长大,快快成为"绿王八"。

四、宝钗为什么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己夹:庚夹:此"他"字指贾妃。】【庚眉:这样章法,又是不曾见过的。】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宝钗的章法,是避开"绿玉",即避开"绿王八"。改成"绿蜡",还是带"绿"字。"绿玉、绿蜡"是一个意思,万变不离其宗,同义反复,反而加深了"绿色"的浓度,"绿王八"更鲜艳了。

改动的结果如下。

  有凤来仪 臣宝玉谨题(内容略)
  蘅芷清芬(内容略)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
  两两出婵娟。【己夹:庚夹:双起双敲,读此首始信前云"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等批非泛泛妄批驳他人,到自己身上则无能为之论也。】
  绿蜡【己夹:庚夹:本是"玉"字,此尊宝卿改,似较"玉"字佳。】春犹卷,【己夹:庚夹:是蕉。】
  红妆夜未眠。【己夹:庚夹:是海棠。】
  凭栏垂绛袖,【己夹:庚夹:是海棠之情。】
  倚石护青烟。【己夹:庚夹:是芭蕉之神。何得如此工恰自然?真是好诗,却是好书。】
  对立东风里,【己夹:庚夹:双收。】
  主人应解怜。【己夹:庚夹:归到主人方不落空。王梅隐云:"咏物体又难双承双落,一味双拿则不免牵强。"此首可谓诗题两称,极工、极切、极流利妩媚。】
(诗中"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一句,就是绿王八纵欲过度的意思。)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己夹:庚夹:分题作一气呵成,格调熟练,自是阿颦口气。】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己夹:庚夹: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
  一畦春韭熟,
  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
  何须耕织忙。【己夹:庚夹: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

  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己夹:庚夹:如此服善,妙!庚眉:仍用玉兄前拟"稻香村",却如此幻笔幻体,文章之格式至矣尽矣!壬午春。】

为什么贾妃喜欢"杏帘"一首,因为她本身就是"杏花",她就是稻香老农李纨,红杏出墙的时候,墙头上需要"用稻茎掩护",因此先把"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再把"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杏花"打扮成"稻香老农"的形象,读者就看不出来了。
但心里头还是喜欢《杏帘在望》,在盼望"小叔子"的到来。《杏帘在望》所写李纨,即贾妃替身。

好了,"绿"字弄清楚了,理解为"绿帽子,绿王八"的意思,本文就完成任务。
"红香绿玉","怡红快绿","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都可触类旁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3: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如今被电视剧用烂的一个称呼,竟是曹雪芹给贾宝玉原创?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是原创的故事,不像《西厢记》改编自《会真记》,《西游记》《水浒传》来自民间故事和话本,《三国演义》改编自《三国志》等。




尽管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引用和借鉴了很多典故和历史事件,借以演绎故事,比如《孔雀东南飞》《钗头凤》《梁祝》,“玄武门之变”“马嵬驿之变”和“靖难之役”,“诛鳌拜”“平三藩”等等,但故事本身是原创,借鉴的那些故事也是架空历史小说惯有的形式。

不好说《红楼梦》是不是架空历史小说的鼻祖,但他达到的高度,即便如今网络小说专门分类出“架空历史”,也依旧无出其右者。

正因如此《红楼梦》便难免有一些原创和魔改的关键词横空出世,并借由它的影响力,至今还有着巨大影响力。

比如下面要讲的两个故事,就涉及到两个典故,一讲就会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第一个典故:三生石。

如今一提到三生石,就知道是讲男女之情的,都说什么情定三生,缘结三生。

这便源于《红楼梦》开篇的“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世今生故事。

以至于从此以后,都认为三生石就代表了男女之情。

殊不知这三生石的典故,是曹雪芹引自苏轼的《僧圆泽传》。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十三年后,李源去到杭州天竺寺,果然见到了转世的圆泽,二人相约等圆泽尘缘了却再续前缘。

这便是三生石的故事。

当然,曹雪芹如此引用三生石。主要为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贾宝玉前世神瑛侍者是个和尚,他今生再出家,就是林黛玉说得两个和尚。

第二,圆泽转世母亲姓王,贾宝玉转世母亲也姓王,便是王家的由来。

三生石由友情及爱情,《红楼梦》影响巨大。




第二个典故,神仙姐姐。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脱口而出一个称呼,被金庸借用后成了如今古装电视剧常有的称呼,就是神仙姐姐。

(第五回)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哪里来,如今要往哪里去?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

就是这个神仙姐姐一叫三百年,就便如今也是一个网络热词。

尤其金庸的《天龙八部》中,谁做神仙姐姐都是神颜代名词。




都知道是段誉呼唤王语嫣,有谁知道是三百年前贾宝玉称呼警幻仙姑的?

而除了神仙姐姐,还有“神仙一样的妹妹”也是称呼林黛玉的。

夸奖女子美丽,用词可有千万形容。但一句“神仙”便能盖过所有,可见贾宝玉情商之高。

而无论是三生石还是神仙姐姐,都是《红楼梦》中使用的典故,如今仍旧被人津津乐道,便代表了《红楼梦》的非凡魅力。你我读书人又怎能不“爱不释手”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21 19:23・IP 属地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2: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林黛玉//李清照+红楼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李清照的红楼梦》解密:李清照是林黛玉的人物原型


2014年01月13日 12:09
来源:中国企业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参与  评论






一样的情结 不一样的解梦 《李清照的红楼梦》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多年来,人们提到《红楼梦》,就会认为这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然而,山东青州籍作家冯蜂鸣先生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终于揭开了《红楼梦》




一样的情结 不一样的解梦

《李清照的红楼梦》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多年来,人们提到《红楼梦》,就会认为这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然而,山东青州籍作家冯蜂鸣先生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终于揭开了《红楼梦》的创作原型之谜,用一部《李清照的红楼梦》,向世人揭示出一个隐藏了200年的真相:李清照是林黛玉的人物原型;“《风月宝鉴》加李清照等于《红楼梦》”。





作者冯蜂鸣

2014年1月11日,由《中国企业报》社主办的“一样的情结,不一样的解梦”《李清照的红楼梦》研讨会在京举行。

在“一样的情结,不一样的解梦”主题活动现场,《李清照的红楼梦》两名策划人--全国政协委员、合展集团董事局主席田伟、《中国企业报》社长吴昀国分别致辞,高度赞誉了冯蜂鸣对《红楼梦》学术研究的杰出贡献。

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中国红楼梦国际研究会秘书长陈鹰;红学家、评论家王彬;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冰;与冯蜂鸣一起畅谈红学研究以及《李清照的红楼梦》的重大学术发现,引发了活动现场的热烈讨论。

冯蜂鸣祖籍山东临朐,研究《红楼梦》20余年,著有理论、戏剧、文学等500余万字。在专著《李清照的红楼梦》中,冯蜂鸣充分论述了林黛玉、史湘云等形象群体的创作原型就是李清照--冯蜂鸣用红楼韵味的语言,将“一百四五十处”红楼梦与李清照的对应逐一列举出来,并以此证明:李清照的形象、才华、性格、爱好、身世经历、诗词文赋以及历代名士对李清照的经典评价,统统被曹雪芹收取来储存备用。

冯蜂鸣认为,曹雪芹将李清照吟诗赋词的才情、多愁善感的秉性、尖酸刻薄的行止、争强斗胜的品格以及“人比黄花瘦”的孱弱和动不动就淌眼抹泪的小性儿--塑造了林黛玉;将李清照的男子之气、大说大笑、喜欢饮酒、爽朗洒脱--塑造了史湘云;将李清照的豪放大气与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风骨--塑造了探春;又将李清照的目空一切、狂妄至极--塑造了妙玉……这一系列的对应,揭开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隐藏了200多年的创作秘密,终结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叙传”的传统观念,树立了“《风月宝鉴》加李清照等于《红楼梦》”的学术思想,被媒体称为“21世纪的重大文化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冯蜂鸣并不认同类似“林黛玉就是李清照”这样简单的判断。“文学是蜜,生活素材是花粉,作者是蜜蜂。李清照的形象、经历、性格、爱好、诗词文赋等等都是花粉,曹雪芹这个蜜蜂采来以后,酿出了黛玉等大观园女儿。因此,只能这样说:林黛玉的形象取材于李清照,李清照是林黛玉的创作原型。”冯蜂鸣表示,他更愿意读者自己去做出判断,《李清照的红楼梦》究竟发现了曹雪芹的哪些秘密。

据悉,该专著已经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于2013年10月在全国书店上架后,目前处于销售排行榜前10名。

2013年是一代文豪曹雪芹逝世250周年。这位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拥有重要地位的伟大作家,以“十年辛苦”著就的《红楼梦》,吸引了后人纷纷探寻其心灵密码且200年不辍。随着时间推移,《红楼梦》留给后人的评述和解读空间仍将不会减少,后人对《红楼梦》的探索和认识也将不会完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原型是李清照?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林黛玉是古典文学小说《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愁、泪、瘦是她二人诗词作品中共通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身上有很多地方是可以看到有李清照的影子的,因此李清照也被某些红学研究者们认为是林黛玉原型。

  二人的生命中有很多共鸣之处:





一、真诚、叛逆的性格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知宝玉看的书是《西厢记》,便喜不自胜,索逼着宝玉把书拿出来和自己分享,于是她和宝玉共同坐在石上翻阅,一会儿就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境界中。

  《西厢记》对于林黛玉这种领悟能力极高女子的震撼是无穷大的,在书中的世界,人是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的,这正是林黛玉所向往的世界。她和宝玉是一路人——都是那个时代所容不下的叛逆青年。这个情节将林黛玉的率真叛逆,追求自由恋爱的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之后,只见林黛玉两眼哭得桃儿一般,坐在宝玉身旁,心中极是心疼宝玉,少女情感迸发。于是就有了“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这样互通心意的诗句,借此抒发黛玉对宝玉挨打的深切同情和悲哀,表现他对宝玉之爱的一片赤诚。

  李清照出生于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她的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态度十分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率真的性格,女儿家的才华也得以发展。从她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活泼、率真而又叛逆的少女形象。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一日李清照荡在秋千上,听见有位少年来向父亲提亲,心里想着越发欢喜,终于按耐不住一颗少女的好奇心,她躲在一棵秀丽的梅树后面,假装嗅梅,其实是在认真关注着屋里少年的一举一动。

  女儿家的心事,如同眼前那一串羞涩青梅,占尽春光的美好。通过一串对人物行动”走“”倚“”嗅“的描写,词中刻画了一位活泼又真实的少女形象,形象真切地表现了少女感情细腻与青春的萌动,同时也揭示了李清照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有着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

  此外,李清照多首诗词中提到自己嗜酒和爱赌的嗜好,如“浓睡不消残酒”,这位闺中女儿沉睡了一整夜也消除不掉昨夜的酒劲儿。以及她在《打马图经序》中,写道:“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昼夜,每忘寝食。”

  要知道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不但有超高的才华,更喜欢做一些男儿喜欢做的游戏,如此看来,这位女词人可真是一位“叛逆”的女青年啊!





二、相似的诗词风格

  从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到多处都有李清照的影子,如林黛玉《桃花行》的“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与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眼前所见皆是一年一度的春景,两位女诗人却都因伤春而没有情绪梳妆打扮,借春之景,各自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又如《桃花行》中“帘外桃花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一句,与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桃花瘦”,两句有着相似的“帘”“花”与“瘦”。

  “帘中人比桃花瘦”,作者用这一强烈的对比,以春天帘外盛开的桃花娇艳和富有生机,突出了帘内人儿的苦闷与身体单薄。春天的气息已经透过帘吹了进来,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

  帘便成了阻隔诗人和美好春天的一道屏障,透过诗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追求爱情的向往和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最精彩笔墨之一。以花之“瘦”,比人之瘦,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花人相映的境界。

  “帘卷西风”一句,“帘”出现,好似故意放任西风来侵袭诗人的瘦弱身躯,也为下句环境气氛做了一个铺垫,顿时眼前呈现一幅凄清画面:重阳佳节,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一阵寒意,寂寞的女子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三、林和李的不同

  如此看来这两位女诗人的确是有相似之处,但是我认为,细思林黛玉和李清照还是不相同的,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只是有些李清照的影子,她们二人一虚一实,还是有着区别的:

  林黛玉是钟鸣鼎食之家的闺中女儿,李清照是时局动荡的飘摇妇人。林黛玉生命的大部分都是在贾府度过,大观园就像一个人间乐园,里面是我们所向往的诗意生活,所以林黛玉直到魂归离恨天,也是在她自己的潇湘馆中。

  去世之时,林黛玉所在的贾府的境遇虽已走下神坛,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座大厦还未倒塌。所以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未曾吃过流离之苦。

  而李清照则不同,她在少年时期也曾有过一段安稳快乐的生活,后嫁与赵明诚,因“元祐”事件,李清照被迫与丈夫分离,只身去了山东明水老家数载,好不容易与丈夫团聚,又因官场纷争,夫妻二人被贬青州,过了一段自在生活。

  时局的动荡却打破了李清照闲适的生活,赵明诚去世,李清照到处流亡。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晚年第二段婚姻的不顺遂,更为她带来牢狱之灾,可以说这位女词人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也正是因为李清照嫁了人,所以她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更多,见识也更广。她跟随着丈夫收集金石字画,游山玩水。后来城内暴乱,一位女词人的爱国情怀爆发,当即写下《夏日绝句》来指控鞭挞南宋的当权者,李清照除了是一代词宗,更是一个女中豪杰,实在是不让须眉。

  那林黛玉就差了吗?非也!林黛玉是曹公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永久魅力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千古第一女主角”。同时,曹公给了她一个非常浪漫的身份:绛珠仙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林黛玉更是具有灵气,更加令人心动!

  林黛玉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和封建礼教做抗争,这其中的“坚”与“韧”更是其他任何艺术形象所不及的!

  黛玉是诗,是理想。清照是酒,是人生。至此,无关乎谁是谁的原型,或谁又是谁的影子。两位女子一虚一实 ,已占据了我整颗心!

  作者:柳桐,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发布于 2020-07-17 12:04




林黛玉


李清照


红楼梦(小说)



​赞同 18​​4 条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只说与《红楼梦》有关的人和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2: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笔记】《李清照的红楼梦》引言



董老师讲语文

董老师讲语文



教育行业的文学作者,女性文化艺术工作者。人生走向—春蚕到死丝




作者以“红楼叩扉”四字,调侃自己关于这本红楼的文字,一来体现谦卑,在红楼门前的敲门砖,颇有在红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之意;二来,叩扉亦是藏于抽屉,搁置数年,体现作者对红学的珍视,以及与众不同的新解。

毕竟,那《红楼梦》与李清照相联系,大约也就是女子的情,闺中的才,如出一辙吧。就像红书的起源《风月宝鉴》,一干才女,飞燕泣残红,群芳开夜宴。

关于“红楼”的解释,由浅入深:

1. 富贵人家的象征:红楼在古代常被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的宅邸。在《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当时最显赫的豪门望族,他们的宅邸都以红砖绿瓦为主要建筑风格,因此被称为红楼。

2. 象征青春、美好的岁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红色通常被用来象征青春、美好和爱情。《红楼梦》中的红楼也可以理解为对这些美好岁月的描绘。书中的主要角色如贾宝玉、林黛玉等人,都生活在充满欢声笑语、浪漫爱情的青春岁月。

3. 寓意红尘繁华:红楼还可以用来形容繁华的红尘世界,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喧嚣和诱惑。《红楼梦》中的红楼场景描绘了当时京城的繁华景象,如宴饮、歌舞、游园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风情。

4. 象征爱与悲:在《红楼梦》中,红楼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悲伤。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成为了《红楼梦》的核心,两人在红楼中经历了种种爱恨情仇,最后却以悲剧收场,令人感慨万千。

从身份背景——故事主题——社会内涵——深刻情感和中心思想,红楼二字,已经解读了一部书。

红楼叩扉,从书名即表达隐喻的高级手法,看看还有什么隐喻呢?

“千红一窟”是茶,“万艳同杯”是酒,一哭一悲,满纸荒唐泪,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一句“谁解其中味”,已经表达了整部书都在隐喻什么,一花一草,一句对白,一个动作,皆有深意。

“甄士隐”,隐的什么味道,不同的人,大抵有不同的理解。

这部书,我们欣赏一下,李清照其人,在红楼里,隐出哪些“绿肥红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3: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lǐ qīng zhào]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宋代女词人









收藏



0


0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4] [27]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5]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21]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21]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2]












































别    名李易安
号易安居士
所处时代北宋→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济南
出生日期1084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1155年
主要成就诗词创作
诗词理论
主要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夏日绝句、词论
本    名李清照


目录

1人物生平
▪秉承家学
▪琴瑟和谐
▪奔赴江宁
▪流徙两浙
▪悄然辞世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古代
▪现代
4主要作品
▪作品综述
▪传世作品
▪出版图书
5后世纪念
6人际关系
7史料索引
8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秉承家学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宋史》有传,有著述传世。 [1]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11]一说李清照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长女,善文词。李清照2岁时生母去世,王拱辰孙女为其继母。 [28]




李清照肖像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6岁时由家乡到汴京随父生活,学习文化。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元符二年(1099),16岁时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28]

元符三年(1100),李清照17岁,得识张耒,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这组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5] [19] [28]




琴瑟和谐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1]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3]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此年秋,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青州乡里的生活。

大观二年(1108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李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李清照夫妇在青州古城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1114年)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楞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5] [19] [28]




奔赴江宁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朝廷崩溃,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5] [28]




流徙两浙

赵明诚卒后,国势日急,赵明诚大妹夫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当时有书二万卷,金石拓本二千卷。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二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3]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28]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2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 [16]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 [4] [28]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5]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十一月作《打马赋》及《打马图经》并序。 [28]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烈士暮年”的感慨。

绍兴五年(1135年),在金华,李清照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六年(1136年),李清照由金华返临安,此后一直居临安。 [28]

绍兴十三年(1143年),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5] [19] [28]




悄然辞世

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5] [19]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贞,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此文可作确证李清照晚年欲以其学传于孙氏。据此推断李清照当卒于此后不久。孙氏卒于绍熙四年(1193年),年五十三,推知她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孙氏谢绝李清照时约十五六岁,故可推知李清照逝时当在七十余岁。 [28]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李清照主要成就在于文学上,她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像 [6]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7-8]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古代






李清照像(12张)



宋·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 [22]
宋·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22]

宋·朱弁:赵明诚妻,李格非女也。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之句,颇脍炙人口。格非,山东人,元祐间作馆职。(《风月堂诗话》卷上) [22]

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22]

宋·朱熹: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诗,大略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22]

宋·周煇:浯溪《中兴颂》碑,自唐至今,题咏实繁。零陵近虽刊行,止会粹已人石者,曾未暇广搜而博访也。赵明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清波杂志》卷八) [22]

宋·赵彦卫:李氏自号易安居士,赵明减德夫之室,李文叔女,有才思。文章落笔,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已版行于世,他文少有见者。(《云麓漫抄》卷十四) [22]

宋·魏仲恭:尝闻摘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显著名者。各有宫词、乐府行于世。然所谓脍炙者,可一二数,岂能皆佳也。(《断肠诗集序》) [22]

元·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 [22]

元·陶宗仪:易安居士李氏,赵丞相挺之之子讳明诚字德夫之内子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其诗词行于世甚多。尝见其为乃夫作《金石录后序》,使人叹息,比见世间万事,真如梦幻泡影而归于一空而已。(《说郛》卷四十六引《瑞桂堂暇录》) [22]

明·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诸山堂词话》卷二) [22]

明·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 [22]

明·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 [22]

明·毛晋:《草堂诗余》若干卷,向未艳惊人目。每秘一册,便称词林大观,不知抹倒几许骚人。即如次仲、几叔辈,不乏“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载一篇,真堪太息。余随得本之先后,次第付梨,凡经商纬羽之士,幸兼撷焉。秋分日,湖南毛晋识。(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 [22]

明末清初·刘体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语,其体雅正,无旁见侧出之妙。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绎》) [22]

明末清初·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选《女子绝妙好词》,既已搴芳采华,亦复阐幽索隐,当使《花草》承尘、《兰荃》让畔者矣。松陵素称《玉台》文薮。而叶小鸯之《返生香》,仙姿独秀,虽使《漱玉》再生,犹当北面,何论余子!(《女子绝妙好词选》) [22]

明末清初·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 [22]

明末清初·毛先舒: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李易安《春情》,“清露展流,新桐初”引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晴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诗辨坻》卷四) [22]

清·李调元: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22]

清·胡薇元:南北宋之际,有赵明诚妻李清照,所作《漱玉词》,抗轶周柳。(《岁寒居词话》) [22]

清·陈廷焯:李易安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又: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可亚于易安。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云韶集·词坛丛话》)易安格律绝高,不独为妇人之冠,几欲与竹屋梅溪分庭抗礼。又:易安词骚情诗意,高者入方回之室,次亦不减叔原、蓍卿。两宋妇人能词者不少,无出其右矣。(《云韶集》卷十)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卷二) [22]

清·沈曾植: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又: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渔洋称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菌阁琐谈》) [22]




现代

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宋代文学》)

胡怀琛: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词》,在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她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中国文学史概要》)

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她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国语文学史》)

罗根泽:词是文学,也是音乐……女词人李易安《论词》,都是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虽然也不忽视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朱东润: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漱玉词》五卷,今存一卷。词格抗轶周柳,其论词之言,见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容肇祖: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她的眼光之锐敏。她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中国文学史大纲》)

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

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仅有的一个人了。词原是女性美的描写,她正是能够完成那自我表现的,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阴》(略),《如梦令》(略)。至于佳句像“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是脍炙人口的。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径。(《中国文学史》)

王进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女性艺术家的优秀典范。(《拭目以待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14]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作品综述

李清照的文集在宋代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3: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堪怜咏絮才+】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中"咏絮才"到底指什么?





一个初读红楼的小学生,最近有些被癸酉本洗脑,希望各路大神能指点迷津。咏絮才指谢道韫,红楼梦中以她比林黛玉。但是历史上女才人不少,谢道韫传世作品却不多,…显示全部 ​







关注者
25


被浏览
23,501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2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猫猫

猫猫



喜欢研究历史人文之类的
​ 关注



我的理解和别人不太一样。

我不觉得"停机德"和"咏絮才"是单指薛宝钗或者是单指林黛玉。而是同时指的他们两个。

这两个都是常用的典故,一个是形容有德行的女子,一个是形容有才华的女子。就像会用杨贵妃来形容胖的女子,赵飞燕来形容瘦的女子一样。并不等于他们会和这些人的结局一样。

"停机德"的意思就是妻子劝告丈夫读书上进,不应该虚度光阴的意思。而现代人莫名其妙的就把读书等同于贪慕虚荣了。而古人上学,第一个学的就是读书是为了明理。

考状元需要读书,做买卖,当医生,做酒,做菜,哪怕做木工什么的,难道不需要读书的嘛?

林黛玉难道会希望贾宝玉一辈子什么都不做,并且整天游荡,一辈子靠家族吃饭。

林黛玉不是也说过,"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她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种话嘛。

宝钗是经常劝宝玉,但是没有成功啊。但是林黛玉如果能知道宝玉的喜好,并且给他指出一个未来职业方向。这也是"停机德"啊。

比如说,晴雯是得病死的。黛玉的死因十有八九也和得病脱不了关系。

只要她在死前说几句担心宝玉未来生活的话,指明他不愿意入官场,可以去当医生。救助没钱看病的女子,让她们不会因为生病而离去。

我相信宝玉会听的。这难道不是?

而这首诗本来就是"钗黛合一",而且还是第一首。

所以,前面两句,如果同时指两个人的话,就把整首诗的意境拔高了。

意思就是像林黛玉和薛宝钗这样的女性,兼具德行和才华,但是却因为世道,把她们的能力埋没了。

同时感叹她们二人和所有女性的悲惨遭遇,所以是第一首,起个引的作用。


编辑于 2021-01-21 07:40

​赞同 6​​2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是咏絮才比林黛玉,不是说出咏絮才的那个人比林黛玉。本体和喻体面面俱到,本就是一件过迂的事情,何况是像红楼梦这种多维度的书。谢道韫诗传世多不多是一回事,咏絮才作为一种典故指灵性的诗才却是无疑。你非要牵扯除才华外的其他方面,那我是不是可以说赵飞燕是一个恶毒淫荡的女人,林黛玉有类似之性格呢?但其实红楼梦以赵飞燕指林黛玉,不过是形容其瘦美。

另外,有人以薛宝钗在柳絮词里夺冠为理由,说咏絮才是薛宝钗。那是不懂这个典,咏絮才说的是咏雪,以柳絮比喻雪,灵心惠性,以指风流巧窕的诗才,洽洽就是林黛玉。书中譬如: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都是被众人说何处想来的,脂砚斋也称其虚敲旁比,真逸才也。薛宝钗作诗自书身份,或讽世骂世,诗风讲究沉着端凝,重点在善翻古人意,不落俗套,是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人,和咏絮才那种诗性不搭。


编辑于 2021-01-14 10:38

谢道韫咏絮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刘义庆创作的文言文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一天,谢道韫的叔叔谢安问孩子们,这纷纷的白雪像什么?其中一个人说这雪就好像在空中撒盐一样。可是谢道韫思绪了一番后回答说,这雪就好像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一般。谢道韫的这一比喻也成了一段佳话,被后来的文人墨客所称道。











































作品名称谢道韫咏絮
作    者刘义庆(403-444)南北朝 [1]
创作年代南朝
作品出处《世说新语》
文学体裁文言文

目录



原文
播报编辑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译文
播报编辑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他把家族的子女聚集在一起,跟侄子侄女们谈诗论文。不一会儿,突然下起了大雪,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侄子胡儿说:“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的侄女谢道韫说:“不如把雪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

注释
播报编辑

①内集: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 [2]
②辈:们。
③俄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④骤:突然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差可拟:大约可比拟 差可:尚可, 略可,大致可以 拟:比拟
⑦未若:不如
⑧因:趁。
⑨兄子:儿子(现译为侄子)
⑩兄女:兄长之女,侄女,指谢道韫。

点评鉴赏
播报编辑

本体 相似点 喻体
雪 白 盐
白,飘柔 柳絮(真实)
“盐”的比喻过于生硬,毕竟你绝对不会没事干在空中撒一把盐,而“柳絮因风起”则是自然现象

问题
播报编辑

胡儿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比较生硬。
谢道韫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填空 :古语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兄子”、“兄女”按现代人的说法是侄子与侄女。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品一览
播报编辑

谢道韫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可惜谢道韫咏雪佳作有句无篇。这首《泰山吟》虽不及她的咏雪句著名,亦差可见其文才气度。
诗咏泰山,一开始就大气磅礴。巍峨泰山屹立神州之东,与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遥相对峙,故有东岳之称。作者描写它雄伟蕃秀,高耸入云,第二句中的“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既传神且有动感。接着四句描绘山中景观,“岩中间虚宇”的“间”作分隔解,表现天际空明,云横崖间的景色。“云构”指山中岩洞,“非工非复匠”句,作者赞美了造化之功。这四句描写泰山胜景,作者未事藻绘,只赞以“寂寞幽以玄”,“云构发自然”,似偏于质朴无文。孰不知,此正是东晋土族文人审美品评的最高标准。据刘义庆世说新语》,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就是强调“冲静”、“玄远”、“旷淡”、“自然英发”。当时的诗风,亦崇尚质木玄胜。这种质朴审美观的思想基础是老庄之学,如《庄子·天道篇》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刻意篇》中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东晋时期老庄之学在士族中广为流行,这不仅成为人物品藻的尺度,亦成了诗歌美学的准则。所以谢道韫赞泰山以寂寞无言幽玄自然,看似质木不文,而实质表达了作者对峨峨泰山的最高赞美,包含着作者面对巍巍东岳的无比景仰之情。
才女在高山仰止之际,也触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因景动情,作者质问时运造化,何以使她屡遭迁谪流离。谢道韫生平行事已难详考,此二句应有所指不是泛泛之笔。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恩之手,此后失亲流离之苦,不难推想。但是,作者并没有由此归结为自伤身世的哀叹。“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面对雄峻壮伟的泰山,诗人表达的是置身山川天宇,乐享天年,将有限之生命融化于无限之美景的希望胸怀。
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这首诗正可见其一斑。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墨客笔下的谢道韫
咏史八首·谢道韫
年代:宋 作者:蒲寿宬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小叔子论战 为丈夫打仗 谢道韫让众神喧哗
晋代多风流名士,狂狷有之,潇洒有之,不羁有之……让有些女人恨不得生在那些时代,和那些风流才子共度余生。其实,晋代的女子亦佳,丝毫不输男子。换句话说,在晋代亦有不少女名士,谢道韫就是其中的一员。
谢道韫出生名门望族,为赢得“淝水之战”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则云:“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因此,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谢道韫的文才气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献之折服。相传谢道韫曾为王献之论战过。
书圣王羲之的三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颇得其真谛,被后世合称“二王”。晋代的名士多喜清谈,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不分白天黑夜地谈论不休。王献之也不例外,常邀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相聚,在高手如云中论战,不亦乐乎。
一次,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时,窘于应对,一时间处于下风,被此经过的谢道韫得知窘境,欲为之解围,就差了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
魏晋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虽有大家闺秀偶尔参与清谈,但会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与之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当时的谢道韫便在垂下的一方青帘后,接着王献之他们的话题,从容不迫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让在座客人无言以对,理屈词穷而甘拜下风。让谢道韫顺利为小叔子论战解了围。谢道韫之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质不仅在论战中,更在她为自己的丈夫的突围中。一介弱女子,在危难时刻,丈夫都寄希望于神佛之时,她临危不惧、挺身而身,带领家丁突围。
谢道韫嫁到王家数十年,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无人不认为她是不可多得的好媳妇。十年间,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从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荣升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两晋虽不少人醉生梦死,看似洒脱飘逸,实则东晋是个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的朝代。就在王凝之在担任会稽内史时,发生了“孙恩之难”。
《晋书·列女传》载:“(道韫)及遭孙恩之难,举措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贼兵孙恩造反,杀到门前,王凝之还在求神拜佛,每天闭门默祷,以为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倒是一介弱女子谢道韫在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学她叔父谢安“但尽人事,各凭天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组成一支突击队伍。
孙恩大军长驱直入,王凝之仓皇出逃,在城门附近被对方截住,糊里糊涂地被砍了脑袋。谢道韫镇定自若,带领队伍乘乱突围出城,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冲到大街上,一如她在青绫幕幢后的谈笑风生,其胆识与谋略不由得令人叹服和心折。
后虽勇而力不能敌,终成贼兵的俘虏,但其言行令贼兵孙恩也大为心折,对其改容相待,命人送她安返故居。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会稽。
家破人亡寡居会稽的谢道韫,并没有因此难而自艾自怜地幽怨生活,心性也并没有因世事之变故而改变,她依然那么地淡定和从容,为闻名而致的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使受益者众。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宋蒲寿宬《咏史八首·谢道韫》)如谢道韫这般的女子,被后世才子佳人的笔墨不断追诉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 [2]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 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温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 ,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 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候,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键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帐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淡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 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淝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桓 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
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 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 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 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 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
“缙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而已”。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大伤,东晋更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两晋人物醉生梦死,过着颓废生活,使谢道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力出色无比。在离乱交织的晋代,谢道韫称得上是一个“人中之凤”式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3:22 , Processed in 0.1335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