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4: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进贾府,为何身无分文?林如花的万贯家产哪去了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林黛玉之长居贾府,盖因父亲林如海病逝,颦儿遂陷父母双亡之困境,贾母心念外孙女孤苦伶仃,故将其接进荣府生活,《红楼梦》原著各处细节均在明示:林黛玉进贾府,属于是两袖清风,身无长物。

如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钗黛两人冰释前嫌,黛玉对着宝钗倾吐心中委屈,言谈间证明她在贾家是“白吃白住”: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第45回
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林黛玉在贾府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但也不由得引起读者的怀疑:林家也是书香门第,堪称贵族,怎么林如海去世前连一点遗产都没留下?

以林如海的身份地位,从探花郎起步,先升兰台寺大夫,后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这样的履历不管怎么看,都不是普通人家,更何况林如海能娶到荣国府的小姐贾敏为妻——当年的荣国府正处繁盛时期,一般官员根本入不了贾家眼里,可见林如海的实力!

十年砍柴在其书《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中也提到了林家的财产问题:

林如海最后担任的一个供职是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多么重要不用我啰嗦了。明清两代管盐的官员都是公认的肥差,而朝廷派下来的巡查天下盐政的官员,其含金量有多大?这样的职务,不用特别贪得无厌,只要符合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按场面通行的规矩收点“炭敬”、“冰敬”、“节敬”、生日庆贺等常例钱,积年下来就是个叫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也就是说,林如海甚至不需要刻意敛财,只要正常工作,单是底下人的常例,就是一笔巨大的财产,而这些常例,又是官场上的正常现象。

除非林如海搞“水至清则无鱼”,但一旦林如海是这样的人,官场必然容不下他,贾雨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因不懂官场规矩,一味恃才侮上,为官场所不容,最后被上司弹劾,将其革职。林如海为官多年,若不懂这点规矩,早像贾雨村那样被官场政治圈都踢开了。

因此,林如海必然是有财产的,而且很有可能这笔财产的数目甚巨。既然如此,林如海去世后,这笔财产理所应当该交由林家唯一孤女林黛玉掌管,为何林黛玉却自称自己一无所有呢?

对于这个问题,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曾提出一个设想,他认为林如海去世后,林家的财产被贾家给接收了,甚至认为林黛玉之死,亦跟这笔财产有一定的关系:

或问:“凤姐之死黛玉,似乎利之,则何也?”曰:“不独凤姐利之,即老太太亦利之。何言乎利之也?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凤姐领之。脱为贾氏妇,则凤姐应算还也;不为贾氏妇,而为他姓妇,则贾氏应算还也。而得不死耶?然而黛玉之死,死于其才,亦死于其财也。”
涂瀛认为,当年林如海去世后,林家有数百万家产,被贾家接收,若是日后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成了贾家媳妇,这笔财产就要还给林黛玉,若是林黛玉另嫁他人,也要将这笔财产以“嫁妆”的形式还给黛玉,可最终林黛玉泪尽而逝,那这笔财产岂不归了贾家?所以后40回贾母、王熙凤等人促成金玉良缘,间接造成了黛玉之死。

当然,涂瀛的这种解读应该是以120回为依据,故而深受后40回续书影响,认为凤姐、贾母对林黛玉怀有侵吞财产的恶意,这种观点实不可取。

但同时,涂瀛的这种猜测亦有一定道理,很有可能林如海临去世之前,将财产转交给了贾家,将其当做林黛玉未来的嫁妆,这一点原著中也有一定的暗示,比如第26回曾有“潇湘馆贾母送钱”的情节:

佳蕙对小红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她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便把手帕子打开,将钱倒了出来。——第26回
曹雪芹借着丫环佳蕙之口,说出了林黛玉日常花销的来源——黛玉并非像其他姊妹一样,从荣国府官中领取月例,而是由贾母亲自派人来送,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是否侧面验证了上述猜测?

另外,还存在一个漏洞:林黛玉作为林家人,为啥对自家的财产一无所知呢?难道林如海连亲女儿也瞒着?对于这个问题,涂瀛给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答案:

或问:“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如许家资而一无所知也?”曰:“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红楼梦论赞》
涂瀛这个说法站在人物塑造的角度,认为曹公笔下的林黛玉,乃是神仙妃子一般人物,她的气质容不得半点铜臭气息的沾染,故而有意安排,不让林黛玉知晓自家拥有巨额财产。

当然,这个说法是站在创作的角度,如果读者以写实视角来较真,还是会觉得其中存在问题,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红楼梦》的朦胧笔法留下了太多悬念,如此分析,亦不过提供一个参考方面,安敢言是曹公本意?

发布于 2021-10-30 16: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6: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明明家境殷实,父亲健在,为何还要进贾府?何况贾家每况日下,林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关注者
32
被浏览
38,745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1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25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分两个思路来进行回答,以方便诸君能借这个机会,对《红楼梦》有一个新颖且深入的认识。

首先,在早期的版本中,林黛玉最初进入荣国府生活时,林如海就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林父的去世,促成了林黛玉进贾府,二者是因果关系。


诸君可以翻看自己手头的《红楼梦》版本,其中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名为“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此回甲戌本独有的回目“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时候黛玉并不是孤儿,父亲又做着高官,称“收养”很不合适,但是此本夹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可见下笔斟酌,不是马虎草率的文字。——《红楼梦魇》
而现在很多的《红楼梦》版本中,第三回的回目被修改成了“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很明显,后来人发现了“收养”二字的漏洞,觉得林如海还活着,林黛玉怎么能被“收养”?所以进行了修正,但架不住书中还是留有一些漏洞。

比如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在见到贾母时,祖孙两人抱头痛哭一场,期间有这么一段对话,外加一句批语:

丫环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惟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去了,连面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么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为黛玉自此不能别往。】——第3回
此处批语“为黛玉自此不能别往”就存在问题,因为按照书中设置,此时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还活着,包括后文第12回林如海病重,还专门让林黛玉回了一趟姑苏,怎么就严重到“不能别往”?

很明显,这段批语的基础是:林如海已经去世,荣国府收养了林黛玉,所以她没有家可回了。对于这些漏洞,张爱玲经过谨慎论证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原来黛玉初来已经父母双亡,甲戌本第三回是新改写的,没注意回目上有矛盾。庚本是旧本抽换回内改写的部分,时间稍晚,所以回目已经改了,但是下句“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俞平伯指出“抛父”不妥。也许因此又改了,所以己酉、戚本的回目又不同。——《红楼梦魇》
因此,用这种思路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原因很简单:林黛玉父母双亡,林家已经穷途末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外祖母的邀请,长居荣国府是再合理不过的事了。

我们重点谈谈第二种思路。现在传播的《红楼梦》文本,是林如海尚在世,贾母就派船前来接林黛玉去荣国府居住,既然父亲尚在,为何还让黛玉千里去京都?这一点原著中是有解释的: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大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她外祖母致意教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第3回
这里其实隐了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林黛玉母亲贾敏的去世,这才是促成贾母派人来接林黛玉的导火索,换句话说,如果贾敏还在世,必然就没有“林黛玉进贾府”的前提条件了。

在封建时代,母亲对于女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林家这样的官宦之家。林如海每日忙于公务,林家又枝庶稀少,林黛玉的基本教育完全承自母亲贾敏,一旦母亲去世,林黛玉就完全丧失了接受“女式教育”的根基——总不能让林如海一个大男人来教林黛玉针线女红,三从四德吧!

按照原著的设置,此时的林黛玉方才五六岁的年纪,正是教育的关键期,她需要有一个老师、一个环境来熏染她书香门第贵族之家的小姐气质,否则任其野生野长,或者随便让奶妈嬷嬷随便教育,林黛玉岂不成了个野丫头?

考虑得再长远一些,将来等林黛玉出嫁时,她的成长经历、品德修养将会成为贵族婚嫁的重要考量之一,要是对方知道林黛玉从小没娘,也没怎么好好受教育,这会成为她一个很大的弱项。

因此,林黛玉进贾府是相当有必要的,在这里有李纨这个大嫂子教针线女红、三从四德,又有贾家三艳作玩伴,更关键的是,在荣国府这样的赫赫大家,林黛玉能培养自身的眼界和能力。

贵族人家的小姐,将来出嫁后,基本上都是要当管家太太的,所以她们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管家能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贾探春从来没有过管家经验,可一上手,就接了王夫人“协理大观园”的大项目,难道王夫人不怕探春干不好吗?要知道探春不过十几岁的小姑娘,之前也从没有过管理的经验。

可事实却是,探春上来就轻车熟路,先是怒斥刁奴吴新登家的,其后又拿赵姨娘、贾宝玉、王熙凤扎筏子,树立自己的权威,蠲免大观园各处冗杂花费,还搞了“承包大观园”的项目,难道探春生下来就会管家?

自然是在贾家从小就耳濡目染,贵族大家小姐的教育,可不仅仅是女红针线,管家之道更是基础,只有在贾家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才能经受这样的“教育”,为自己的未来提前打好基础,而这些种种,都是对林黛玉格外重要,但林如海无法做到的。

编辑于 2021-10-23 14:02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赞同 20​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玉白菜
玉白菜​
初来驾到,多多关照
我就想问你们都不看原文的吗?

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于是又谢了林如海。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
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这就是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林家没女主人了,女孩没女长辈教养了,所以外婆贾母不放心他大男人一个人带小孩,就接过去帮他教养。

林如海又没想到自己这么短命,没想到林黛玉这一走就是永别了,他就等于给林黛玉找了个比较靠谱的托儿所而已。

你看他跟贾雨村聊这件事的时候多轻松,对林黛玉要去贾府的事也是一笔带过,重点都在跟贾雨村聊怎么跟自己岳父帮他筹谋的事,最后说了一句你跟黛玉正好同路,岂不两便?

他要是真的存了托孤的心思,不得多叹两句吗?

所以你看林黛玉去贾府也是轻车简行,只带了一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就像小孩去夏令营也只会带一箱行李,不会把家里的东西都搬走啊。

编辑于 2021-10-25 10:10
​赞同 367​
​3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toku
toku
别想着什么阴谋论,就说起码一点,很现实的问题,在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个小姐从小丧母,又没有姐姐的话,大家都会认为这个女孩是没有教养的,没有母教,将来肯定没敢娶。而林如海又没有续弦的打算,如果林黛玉呆在林家,将来她就嫁不出去。所以能解决的方法就是送到贾府,由贾母王夫人等女性长辈管教,将来才不会被人觉得没教养而没人敢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7: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之前做过黛玉的老师,为什么黛玉从未提及过贾雨村?

关注者
33
被浏览
62,459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1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21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谢邀@南瓜南
16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恰恰相反,林黛玉身上时刻有贾雨村的影子。

若以《红楼梦》120回本为依据,林黛玉是提到过贾雨村的,且看第82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噩梦”,颦儿曾向宝玉提起过这位昔日老师:

黛玉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利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她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第82回
但因红楼后40回乃高鹗(亦或无名氏)所续,其文笔张力、情节设置远逊前80回稿,故而不被众多《红楼梦》爱好者所接受。因此,若只看前80回稿,林黛玉确实从没提起过老师贾雨村。

贾雨村曾给林黛玉当过老师,是否仅仅成了曹公推进情节的冗笔?难道只是为了让贾雨村借由林如海的一封书信来实现“夤缘复旧职”?一旦这个目的达到,立刻将林黛玉、贾雨村的师生关系付之一炬,懒得再提了?

笔者窃以为,《红楼梦》前80回中,林黛玉、贾雨村两人看上去远隔千里,实则近在咫尺,简而言之:林黛玉身上笼罩着贾雨村的影子!

诸君细品《红楼梦》前期的林黛玉,着实不讨人喜欢,老曹尽管偏爱颦儿,却仍实事求是地点出林黛玉的缺点,先是第5回记载黛玉在贾府的人缘不及宝钗: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第5回
紧接着第7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黛玉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怼得周瑞家的面红耳赤,低头不语;

第8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因贾宝玉听从宝钗“少吃冷酒”的建议,黛玉借雪雁送暖手炉的机会,含沙射影敲打宝玉: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最牛的是第18回“元妃省亲”,贾妃命众姊妹每人作一首应制诗,其他姊妹都苦思冥想,认真完成任务,林黛玉是怎么做的呢?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请看前诗,却云是胡乱应景。】——第十七至十八回
林黛玉胡乱写了一首五言律,却足以压过李纨、贾家三艳,从这个情节就能看出,林黛玉绝对是天才级别的少女,包括她最有名的《葬花吟》,也是“感花伤己,随口念了几句”,这是一般女子?

同时,林黛玉的反应也很重要,这能透露出她的性格底色——高傲!

即便面对高高在上的元妃,林黛玉也一点儿不怵,本想好好做几首绝世佳作给众人瞧瞧,结果只能作一首,于是随便写一篇五言律应付差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林黛玉身上的这种傲气是从哪儿来的?林家是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是儒雅文人,母亲贾敏是大家闺秀,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林黛玉的性格应该像宝钗那样温柔低调才是,怎么这么高傲嚣张,她的成长历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她这么傲?

细细论来,应有两个原因。其一,林黛玉跟一般女子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她和王熙凤一样,从小被当成男孩子来养,这一点《红楼梦》第2回曾明确提到过: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2回
这也就解释了林黛玉为何有些行为呈现男性化趋势,比如《红楼梦》中只有王熙凤、林黛玉两个女子曾有过“单脚踩着门槛子”这样的豪放举止。

第28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钗褪下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第28回)

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王熙凤向王夫人汇报完工作: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笑道:“这里过堂风凉快,吹一吹再走。”(第36回)

林黛玉的性格跟一般女子不一样,应该跟这种男性化的教养环境有一定关系,她从小并没有受到三从四德的严苛镇压,或者说她受到思想镇压的程度远远低于同阶级的其他小姐,所以她和王熙凤一样,表现出锋芒毕露的性格状态。

其二,林黛玉曾有过贾雨村这样的老师,她身上沾染了贾雨村为人处世的性格底色。如果抛开道德偏见,单独分析贾雨村这个人物,他和林黛玉在很多方面都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1回贾雨村初登场,于中秋夜自吟自叹: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甄士隐一听就知道贾雨村身负才学,不是池中之物,便夸赞他“雨村兄抱负不浅也”,换成其他人必定要谦虚一番,可人家贾雨村是怎么回答的呢?

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可能到者。”——第1回
大家听听,贾雨村是傲到骨子里了。更牛的是,人家真的不是简单的满嘴跑火车,后来还真的考中进士,选入外班,还升了知府,这些种种都说明,贾雨村是真的有才华。

同时,贾雨村身上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他既有文人的清高孤傲,又有奸雄的稳重老练。他命途多舛,却一点儿也不自降身价。面对甄士隐的赠银送衣,换成其他人不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谢?可贾雨村一点儿也没有露出卑躬屈膝之状,曹雪芹用寥寥几个字刻画雨村:

甄士隐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 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写雨村真是个英雄】——第1回
这个时候的贾雨村还没有被官场浸润,他身上充斥着文人的清高骨气,所以他能在人生最窘迫的状态下,说出最狂的话。更有意思的是,贾雨村也是整本《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了解贾宝玉的人物之一。

在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贾雨村相遇,两人大发议论,冷子兴认为贾宝玉沉溺女儿堆中,将来“定是色鬼无疑了”,贾雨村却认为贾宝玉不是一般人,并给出了一番正邪两赋的高论,给贾宝玉一类人下了个定义:

贾雨村道:“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娼。”——第2回
贾宝玉生于公侯富贵之家,成了情痴情种;柳湘莲家境没落,不就是贾雨村口中的“诗书清贫之族”吗,所以柳湘莲成了游侠;蒋玉菡身份最低微,但却混成了京城第一名角,恰应了“断不能为走卒健仆,必为奇优名娼”的断言。

不得不说,《红楼梦》前期的贾雨村,即还没有彻底被官场黑化前的贾雨村,他身上有很强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而且更巧的是,贾雨村给林黛玉当家教期间,恰好是他刚刚被罢官,还没有摸透官场规则的人生时期,因此他的性格、为人处世、看人眼光不免会对学生林黛玉产生一定的影响。

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林黛玉为什么会尊重贾宝玉的意愿,从不规劝他立身仕途呢?要知道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她对贾宝玉的评价完全是负面的:

黛玉亦常听见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与甄家子相对】,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第3回
林如海、贾敏恐怕都是封建时代的正常父母,所以他们必然不会喜欢整日在女儿堆中厮混的贾宝玉,贾敏的评价中又是“顽劣”,又是“厮混”,俨然不喜贾宝玉这个侄子,她对林黛玉的教育必然也顺应这个思路,可林黛玉却能尊重贾宝玉,为什么?

除了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两人有前生的神话渊源外,立足写实视角,也能给出相应的答案——林黛玉在价值观方面受到贾雨村的隐形引导,看人看事的眼光出离封建礼教之外,她前期的傲气和处事方式,跟贾雨村简直如出一辙,很难说不是受这位老师的影响。

发布于 2021-10-20 14: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7: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在贾府,贾母、王熙凤待她极好,她和宝玉还相爱。为什么会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我长年在姥姥家,没有感到不自然,甚至感觉比自己家更好。我爸妈前年离婚了,我和我妈一起住我姥姥家,姥姥对我们很好显示全部 ​

关注者
946
被浏览
1,111,53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64
​31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309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谢邀@学历通货膨胀了
219 人赞同了该回答
题主的处境和黛玉不是一回事,我仅就林黛玉在荣国府的物质、精神双困境进行解读。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过得实在是滋润。荣国府的老祖宗史老太君宠爱她,荣国府的活龙贾宝玉爱着她,吃穿用度更不必说,自然是享受最好的待遇。

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正值大雪天,其他姑娘们穿的都是清一色的大红猩猩毡斗篷,唯林黛玉穿的是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其质量远远超过薛宝琴的凫靥裘;

第40回“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因看到潇湘馆的窗纱旧了,便叮嘱王夫人、王熙凤抓紧时间给黛玉换上新纱;

第58回宫中老太妃薨了,贾母、王夫人等需要进宫随祭,不能照管家中事务。临行前贾母亦千叮咛万嘱咐,让薛姨妈要注意照顾林黛玉,于是贾母等人前脚走,薛姨妈后脚就搬到潇湘馆起居,就是为了方便照顾林黛玉;

甚至在大观园内设置厨房小灶,都很大程度上源于贾母担心林黛玉身体不好,在贾府、大观园间来回穿梭不方便,特意给大观园内安排了灶房......

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过得相当不错,不仅衣食无忧,还能享受到各方的照管。而林黛玉却在《葬花吟》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消极之句,貌似跟她的处境不相符,颇有无病呻吟的意思,是林黛玉太贪心了吗?还是她太过矫情,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对于“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解读,林黛玉曾给过自己的解释。《红楼梦》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规劝黛玉吃燕窝粥来保养身体,林黛玉深受感动,于是和薛宝钗吐露心声:

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老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且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第45回
细品这段话,恰恰包含了林黛玉在贾府受的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很多人都说林黛玉在贾府受的折磨仅仅是精神上的,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严格来说,林黛玉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物质困境,比如此处的燕窝粥,林黛玉就不敢开口去要,担心自己不是贾家的人,动不动要这个,要那个,会被贾府刁奴背后诟病“就你林黛玉屁事多”!

当然,林黛玉可能并没有真的听到某个刁奴诟病自己,但她太聪明了,曹公称赞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绝不是随便说说的。林黛玉没听到过别人说自己的闲话,但却看到、听到过其他人对王熙凤、贾宝玉的算计。

这一点书中记载得太多了,比如赵姨娘偷偷向马道婆说王熙凤的坏话:了不得,了不得!提起这个主儿,这一分家私要不叫她搬送了娘家去,我就不是个人。(第25回)

第66回,小厮兴儿评价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评价贾宝玉:外头人看着好个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

第77回,贾宝玉探望病重的晴雯,遇见其嫂多姑娘,多姑娘对贾宝玉的认知是这样的: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赸起来。

王熙凤、贾宝玉两个人是荣国府的人,两人还都深得贾母宠爱,可结果呢?他们的风评并不好,而且多是谣言,后期王熙凤典卖自己的金项圈来维持荣国府的面子,可谓殚精竭虑,可那些刁奴还是一个劲儿诽谤她;贾宝玉对女孩尊重,不涉皮肤滥淫之事,可传到外面,却成了“成日风月场中惯作工夫”,这些谣言都是谁传的呢?除了贾家内部人员,还能有谁呢?

凤、玉两人这般受宠,尚且被黑得这么惨,林黛玉明明白白看在眼里,一向聪明的她自然要举一反三,影射到自己身上,就导致她不敢在物质方面有过多要求了,免得授人以柄。

另外,林黛玉在向宝钗倾诉时,还提到“我今年长了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就透露出林黛玉的另一个精神困境:她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荣国府,荣国府也没有给她融入的机会!

林黛玉先是弟弟去世,其后父母双亡,这给她的人生观造成毁灭性的冲击,林黛玉消极人生观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甚至可以推断:如果林黛玉没有这层人生经历,她的性格底色大概率会和王熙凤相似。

在贾府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人对林黛玉都不错,尤其是贾母,对林黛玉可谓是关怀备至。但这种关怀仅限于物质上的补给,言语上的宽慰,并不足以弥补林黛玉缺失的亲情。

换句话说:林黛玉在贾府受到的只是亲戚长辈的同情和关爱,而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薛宝钗不过教导林黛玉几句,让她少看才子佳人的杂书,免得天天沉溺偶像剧思维,移了性情就不好了,就把黛玉给感动坏了,觉得自己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人教诲我,立刻对宝钗心生好感。

同时,林黛玉心理上融入不了荣国府这个大家庭,跟客观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比如第62回贾宝玉生日,期间探春悉数众人生日,唯独忘了林黛玉的生日日期,期间袭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探春笑道:“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她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们遇的巧,三月初一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第62回
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林黛玉,被贾家收养,看着贾母对自己不错,也想拿荣国府当自己的第二个家,结果突然听到袭人这句“林姑娘不是咱家的人”,你会作何感想?恐怕刚刚萌生的亲情念头,会立刻被打消——人家都说你是外人,你自己还把荣国府当自己家,是不是脸皮太厚了?

荣国府是赫赫国公府,除了主子阶层,更多的是下人,人一多,嚼舌根的也多,只要有一个人言谈中无意提到“林姑娘客居荣国府”的话头,就足以让林黛玉心生忌惮,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怎么可能脸不红气不喘地说:贾家就是我的家?

因此,林黛玉的那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并非是矫情之语,而是人情世故的悲凉,若非置身其中者,安知其苍凉?

发布于 2021-10-16 1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725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6: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家为什么不送林黛玉进宫?

关注者
39
被浏览
172,221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34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83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但如果要聊透的话,则延伸的内容就会比较多了,比如《红楼梦》第4回提到薛家送薛宝钗进宫待选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4回
从“降不世出之隆恩”可以看出,宝钗能够进宫待选,并不符合传统的选秀机制,是皇帝施恩得到的机会。

诚如郭丹曦之文《“宝钗待选”解谜》(载《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6辑)中对清朝选秀制度的解释:

清代常规选秀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秀女,来自八旗官员家,三年一选,旨为皇帝充实后宫或指配宗室、大臣子弟。另一种是选宫女,出自内务府包衣家,一年一选,仅供内廷驱使,身份较低,一般年满二十五岁即可出宫还家自行婚配......无论选秀女还是宫女,对符合规定的人家而言都是强制性的。
也就是说,按照正统的清朝选秀制度,凡是符合标准的官宦之家的女眷,必须要进宫待选,而对于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家,想进宫参选则难如登天。

可用这种制度无法解释《红楼梦》中元春、宝钗两人的经历——她们并没有被强迫选秀,而都是自愿进宫待选,换言之,她们家里如果不同意选秀,也可以不参加,这不符合“强制性”的选秀政策的规定。

故而《“宝钗待选”解谜》中提出了“皇帝扩招”的猜测:

《红楼梦》中的元春中选和宝钗待选却和上述正规选秀不太一样。元春是贾政长女,“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后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而从第十八回的省亲仪仗来看应该是贵妃品级。书中的贾家乃公侯之家,然迎春、探春日后并无应选之事,可见贾家本身不具备选秀资格。元春入宫就像科举“恩科”一样,是皇帝动意“扩招”的结果,这与曹雪芹家的真实情况基本相符。
此论固然是合理猜测,但笔者窃以为,所谓的选秀资格应是曹公狡猾笔法,为何?因为曹雪芹开篇便言之凿凿地称“朝代年纪,地域邦国,皆失落无考”。

如果完全将《红楼梦》中选秀现象严丝合缝地对标清朝的选秀制度,那么等于间接承认了这本书写的就是清朝的事,曹雪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就和曹雪芹在书中写女子“裹脚”的细节是一样的,你说林黛玉没裹脚?那她走路干嘛摇摇摆摆的;你说林黛玉裹脚了?可她为什么能做出“蹬着门槛子”这样的豪放动作?这也是曹公故意给读者挖坑——你们就吵去吧,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因此,如果硬要主动进入曹雪芹设置的这个“陷阱”,用正统的选秀制度来看林黛玉:要是她符合标准,不管她愿不愿意,她都必须参选,这是政策;而如果她没有选秀的资格,想进宫也没这个途径。

但放在《红楼梦》的特殊选秀背景设置中,林黛玉或许可以借助贾家这个平台,获得“进宫待选”的入场券,可她并没有参加待选,这个现象没什么疑点,甚至没什么可分析的,但架不住总是有读者要问,只能秉承“鸡生蛋,蛋生鸡”的思维来说一说:

其一,老生常谈的林黛玉身体原因。黛玉从小便有不足之症,甚至“林黛玉进贾府”那天,众人一看就知道她肯定有病症在身,选秀不是过家家,是有严格的审核制度的,身体健康更是基本中的基本,万一选进来一个带传染病的,将宫主、郡主给传染了,谁来负责?

其二,林黛玉并非完完全全的贾家人,当年贾敏、林如海先后病逝,是贾母反复叮嘱贾琏将林黛玉原模原样地带回来,换言之,林黛玉的监护抚养权在贾母手中,她对林黛玉的未来负有绝对的责任。

单从这一点来说,贾政、王夫人这些人都没资格插手黛玉的事。这也是为何第57回紫鹃替林黛玉的未来谋划时,反复提及“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做定了大事要紧”,因为只有贾母对林黛玉负有绝对责任,要是贾母一死,贾政、王夫人这些人虽也会出于亲戚关系,替林黛玉规划一个未来,但必然没有贾母上心——又不是贾、王自家的女儿。

而以贾母的真性情,别说林黛玉身体不行,就是林黛玉壮得像头牛,贾母也不会送她进宫,事实上,当年贾敏千里嫁去姑苏,贾母心里也是不情愿的,这一点笔者在之前的回答中曾分析过,此处便不赘述了。

其三,单看《红楼梦》前80回,林黛玉、贾宝玉的婚姻已然有板上钉钉的趋势,换言之:林黛玉的未来早就被规划好了,那就是贾宝玉未来的妻子,荣国府未来的宝二奶奶。

要证明这一点,书中的细节太多了,比如第25回王熙凤借吃茶之机打趣黛玉“既吃了我们的茶,怎么还不嫁给我们家做媳妇”;

第55回,王熙凤谋算荣国府未来的几项大花销时,也将林黛玉、贾宝玉的婚事花费俨然算在了一起: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第66回,小厮兴儿向尤二姐、尤三姐介绍贾府中人,亦曾明确提到贾宝玉、林黛玉的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口,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另有第25回脂批也有明确说明: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因此,林黛玉已经被认作是荣国府未来的宝二奶奶,前途都规划好了,贾家干嘛还要送她进宫?说到底,“林黛玉为何不进宫待选”这个问题本身都是不存在的,是我等读者臆想泛滥,强行想要个解释,如此而已。

这般看来,笔者上述所言,皆有无聊胡言之嫌,枕臂而笑。

发布于 2021-08-08 16: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9 00:54 , Processed in 0.0703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