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2: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王一帖+折足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四大主角的结局,被《折足雁》酒令说透,悲情令人唏嘘
2022-03-30 08:10:12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举报
173
分享至
趣侃红楼338:拇战胜出,史湘云出唠叨题;代行酒令,林黛玉作折足雁

红香圃群芳聚会庆祝贾宝玉、平儿等四人寿辰,席间提议作酒令娱乐,便抓阄出了射覆和拇战两个酒令。

由于射覆太难,很多人不会玩,两轮后众人已经等不得,开始“拇战”划拳起来。




酒宴划拳吆五喝六才是传统姨妈,不过很难想象林黛玉这样的美人怎么和人划拳,薛宝钗肯定也不愿意做。

所以,史湘云和贾宝玉,尤氏和鸳鸯,平儿和袭人就对上了胜负。结果胜方是史湘云、袭人和尤氏。

(第六十二回)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众人听了,都笑说:“惟有他的令也比人唠叨,倒也有意思。”
古人划拳定输赢,不像如今赢了就算了,而是要给输家出酒底酒面,输家要答对才可免罚,否则还要加罚。

史湘云给贾宝玉出了个被众人吐槽“唠叨”的酒令。酒面要集合古文、旧诗、骨牌名,曲牌名,时宪书的一句,凑成一套话后,引出酒底必须是与人事相关的“果菜名”。这简直太难了。

如此多的线索,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并熟稔到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程度,还要合理合规,关键又限时。以至于贾宝玉也不能,说要给点创作时间。




(第六十二回)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得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令完,鸳鸯袭人等皆说的是一句俗语,都带一个“寿”字的,不能多赘。
林黛玉又一次替贾宝玉“捉刀代笔”,凸显的不是贾宝玉不能,而是林黛玉太能。

前面的“射覆”,薛宝琴的“吾不如老圃”和薛宝钗的“鸡栖于埘”,都暗示薛家与贾家门不当户不对,强扭的瓜让贾宝玉离家出走,薛宝钗在家苦等丈夫不归。

此番林黛玉替贾宝玉解“危难”,预示黛玉才是“救”贾家于水火之人。

不过,林黛玉这个酒令一出,注定贾家将再不能拥有林黛玉,并将“宝黛钗湘”四人的结局通通讲了出来。

《折足雁》酒令极其重要,本文将具体解释酒令出处与伏笔。可能会有点乱,还请耐心观看。

一“落霞与孤鹜齐飞”

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符合“一句古文”的要求。

傍晚野鸭飞起与晚霞一起“归隐”,注意孤鹜不是大雁,而是野鸭子。

“落霞”指史湘云,她别号枕霞旧友,史家有枕霞阁。




“孤鹜”指薛宝钗,也就是野鸭子。贾母借凫靥裘点明薛家女儿是野丫头。凫也是野鸭子。野鸭不配孔雀(雀金裘)。薛宝钗不配贾宝玉。

关于薛家女儿是野丫头(野鸭头)后文史湘云酒令还能提到。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薛宝钗在贾宝玉离家出走一去不回后,下半生是与史湘云姐妹相伴到老。呼应了射覆“鸡栖于埘”。

一个线索是史湘云与薛宝钗亲近,形影不离。

另一个线索则是薛宝琴的《咏红梅花得花字》中的两句伏笔: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第三个线索则是甄士隐解读《好了歌》: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砚斋批语[湘云、宝钗一干人。]

第一句酒令,是史湘云与薛宝钗的结局。

二,“风急江天过雁哀”

原诗出处不详,一般认为是林黛玉擅改陆游《寒夕》诗之“风急江天无过雁”。与之前修改“留得枯荷听雨声”为“留得残荷听雨声”一样,符合对自身的谶语。

林黛玉之前教育香菱绝不可以学习陆游的诗,原因有两个。




第一,陆游诗过于刻板写实,失去诗的天真,趣味。薛宝钗就是陆游风格。固然有道理,不免呆板不懂得变通。

第二,陆游背弃唐婉另娶她人的《钗头凤》悲剧,让林黛玉不齿。

但《钗头凤》恰恰又是宝黛钗三人姻缘纠缠写照,曹雪芹前后借鉴了《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设计宝黛钗三人情缘。

“风急江天过雁哀”,挑明宝黛爱情悲剧。

雁是林黛玉也是贾宝玉。大雁忠贞,一夫一妻终老。

元好问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就是大雁殉情之颂词。

贾宝玉经历抄家,又失去林黛玉,人生陷入哀鸣的困局。

前面两句,就引出宝黛钗湘四人故事,简明扼要又切中要害。

三,“却是一只折足雁”

“折足雁”,骨牌名。形容“天南地北双飞客”的一双雁侣,失去伴侣后仅剩一只。雁生如“折足”,也将垂垂待毙!铺垫宝黛人生结局。

“折足雁”指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离别后,“只影向谁去”的迷惘!




“折足雁”同样是双关语,既是贾宝玉失去林黛玉的悲苦。也是林黛玉离开贾家后,独自面对的叵测人生。

前文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是林黛玉被迫离开贾家,与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海外异国为王妃,最后客死他乡泪尽而亡。

“风急江天过雁哀”和“折足雁”,表现出弱女林黛玉的现实困境。她与贾宝玉的“离别苦”,仿佛一双失侣的大雁,各自哀鸣。

四,“叫的人九回肠”

“九回肠”,是曲牌名。典出汉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形容愁极。

失去伴侣的大雁,注定孤侣活不得,它对伴侣的思念哀鸣极其哀苦,也是生命最后的悲音。

林黛玉之前作《题帕三绝》“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之后作《桃花行》“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柳絮词》“嫁与东风春不管,随尔去忍淹留”都有“九回肠”的预示,代表宝黛别离。

五,“这是鸿雁来宾”

出自时宪书,就是历书。其上与现在的日历类似,会有“宜、忌”的标注。

“鸿雁来宾”指寒露时节。古人谚语寒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8/9两日交节。偶尔闰月也会赶上中秋(之前一次是1995年,下一次是2052年)。

林黛玉与《牡丹亭》中杜丽娘一样,死于中秋节。后文“冷月葬花魂”能证明。而刘姥姥讲茗玉小姐故事,预示林黛玉就死于十七岁,与寒露的第十七对应。

秦可卿、晴雯死后都有“托梦”之事,香菱和林黛玉肯定不例外。所谓“鸿雁来宾”指向黛玉死期,也预示会给贾宝玉托梦。

而贾宝玉离家出家后,循着黛玉远嫁足迹,找到贾探春后(柳絮词伏笔),在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也是君笺雅侃红楼一贯观点。

宝黛二人结局“你来我往”,也是“鸿雁来宾”!

六,“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榛子”是酒底,是当时酒桌上的“果菜”。榛子穰又代指“真心”。

“砧”代表“人事物”,砧板对应榛子,虽然都是“真”,真心却只有一颗。

宝黛钗三人,真心一颗就是[终身误]!




“榛子非关隔院砧”,榛子代表宝黛爱情的真心。“隔院砧”则指薛宝钗,就像《孔雀东南飞》的“东邻女”,东施效颦的东施,以及陆游抛弃唐婉后续娶的妻子一样,介入了宝黛的真心。

[终身误]说黛死钗嫁后“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就呼应在这句酒令。

“榛子非关隔院砧”,结合后文宝钗的牡丹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指明宝钗“不解风情”插足宝黛姻缘,最终酿成三人悲剧。

“何来万户捣衣声”,出自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意思是妻子苦等远征不归的丈夫。与前文宝钗射覆“鸡栖于埘(君子于役)”一样,对应日后贾宝玉离家出走后,薛宝钗苦等丈夫不归的凄苦余生。

总结整首《折足雁》酒令,清楚的表达出宝黛钗三人[终身误]的悲剧,和宝黛钗湘四人的结局。

林黛玉和贾宝玉被迫分别,黛玉离开贾家远嫁,死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终年十七岁。




当初贾元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时,我们多次说过“蓼汀”是指供大雁等水鸟休息繁衍的“沙洲”。

贾元春去掉“蓼汀”,就是预示林黛玉会离开贾家,贾元春不给她立足之地。才会被迫与贾探春二女同嫁海外异国。

《折足雁》酒令。要结合“蓼汀花溆”的伏笔,前后呼应。

而宝黛悲剧,因薛宝钗的插足,酿成三人[终身误]。黛死钗嫁后,贾宝玉离家出走,薛宝钗余生与史湘云姐妹扶持到终老。

以上,下文我们再解读史湘云的酒令。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2: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一
[ 宋 ] 释普度
原文
一期九十日,铁壁复铁壁。四方八面来,只是跳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2: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若如初见书馆 2017-10-29   |  52796阅读  |  3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诗人,六岁就能写文章,被赞为“神童”,代表作品即是《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而在这篇序文中,最有名的一句便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如果我问你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一定会很不屑的说,落日下的晚霞与野鸭一起飞翔,远远望去,江水似乎与天空连在了一起。

咋一听,这解释还蛮有诗意,而且网上也有很多这样的解释。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但其实,此处的“落霞”并不是落日下的晚霞之意思,不但如此,而且它跟霞完全没有一点关系。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曾经理解了这么久的“落霞”竟然跟霞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又如何说起呢?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我们首先来看这篇序文的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非常喜欢玩乐,精通歌舞,在艺术上很有几分才情。

当时这座滕王阁就是由他修建在江西南昌,气势很是恢宏。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谈到这篇文章的背景时说,《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所以王勃当时做这篇序文的地点是在江西南昌赣江。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所以,这句诗便跟当时南昌的景色风物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时的南昌,“落霞”到底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呢?

宋代吴曾曾经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一文中写道:“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

也就是说王勃这句诗里的“落霞”并不是云霞,而是指一种飞蛾,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蛾。

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呢?原来当时的南昌正值八九月间,田野里有很多的飞蛾,在江面上飞舞时,纷纷坠落到水中,引得江里的鱼争抢夺食,场面异常的壮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而当地人管这种飞蛾叫做“霞蛾”,简称为“霞”。“霞蛾”纷坠如雨,也引得野鸭(鹜)游来争食,于是便出现了王勃的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你绝对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

而对于“落霞”指“霞蛾”这个意思,除了吴曾,其他很多学者也进行了考证。

宋代学者俞元德在其著作《莹雪丛说》中指出:“落霞者,飞蛾也,非云霞之霞。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所以,综合考证来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真实意思应该是零散的飞蛾与野鸭一齐飞翔,而非落日下的晚霞与野鸭一齐飞翔!

编辑 /黄小豆

图片/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8: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曲·分骨肉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红楼梦曲·分骨肉》是《红楼梦》的中的曲子,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主要讲述的是贾探春骨肉亲人分离的故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分骨肉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处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品说明
3作品注释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红楼梦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

莫牵连。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的贾探春。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赵姨娘作为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上""下"的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红楼梦诗歌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红楼梦之秋爽斋荀水2018-03-13 22:07:50

                  
秋爽斋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



贾元春题的“桐剪秋风”匾额


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梧桐,旁边有一较大的厅堂名“晓翠堂”,是贾母初宴大观园的地方。


秋爽斋是三间正房。从房中的陈设可以看出,是一个充满了浓郁书卷气息的地方。

秋爽斋平面图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一进屋,入目的就是书卷。。


花梨大理石大案。。。




大砚台。。。


各色笔筒。。。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西次间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白玉比目磬


“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东次间


我尽力了

贾探春的住所为何叫秋爽斋?贾母评价含义深,预示她日后福寿无双 2021-01-03 09:00

贾探春的住所叫秋爽斋,名字是贾元春所赐,具体题额第十七回略过未表。 刘姥姥游览大观园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要对看。两次游览补充了秋爽斋和拢翠庵。尤其秋爽斋描写的极其细致。那么秋爽斋为什么要叫秋爽斋呢?
首先,贾家四春,元迎探惜对应“原应叹息”。但也对应春夏秋冬四个节气。
元春是春天。迎春“紫菱洲”是夏天。探春 秋爽斋是秋天。惜春暖香坞是冬天。
曹雪芹在给众人安排房间时,充分考量了个人的特点和设置。一个“秋”字带给贾探春。注定她是《 红楼梦》极为重要之人。秋一过就是冬,冬代表绝。惜春出家为尼一切皆空。秋去冬来代表贾家的“绝”。
《红楼梦》有两个做梦人。一个是黄粱一梦的 贾宝玉,一个就是蕉叶覆鹿的贾探春。所以探春才又叫蕉下客。
君笺雅侃红楼推测贾探春是《红楼梦》最后一个“销号”的历劫之人。
(第一回)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道人说得“三劫”是指三世,也就是九十年。“三”本就对应贾探春,九十年的期限也是《红楼梦》故事的极限。大概是指探春应该远嫁后富贵福寿拥有数十年的荣华,并最后收尾《红楼梦》
(第四十回)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 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秋爽斋的陈设预示了贾探春是有福寿之人,“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更是隐喻,佛手代表福寿。
探春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是王妃命格。她房中陈设有“鼎”,为传承之器,国之重器。暗示贾探春像娇杏一样母凭子贵。
探春嫁给国王做王妃,生下继承人成为太后,“大官窑”的大盘也能体现。“大观”是宋徽宗年号,谐音“大官”也是指帝王。
“白玉比目磬”是指和合之音,预示探春与国王感情好,琴瑟和鸣。
(第四十回) 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
秋爽斋栽种了很多梧桐,不由让人想起 贾琏的小妾“秋桐”。曹雪芹给“梧桐”取意,就在一个“秋”字,预示秋去冬来不能久长。
梧桐引凤凰,暗示贾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会嫁作王妃。不过贾母此时所见梧桐“细些”,则有几个含义。
一, 大观园修建时间短都是细梧桐,没给成长的时间。隐喻贾探春尚且年幼,不能独立。
二,贾探春日后远嫁,梧桐细,凤凰风筝是“软翅子”,代表孤身势弱,得不到家族庇护和帮助。
三,梧桐虽细却有长大之日。幼凤虽弱也有成年之时。由贾母这最有“福寿”之人亲口说出梧桐尚细。再结合探春房中那“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注定此时薄命的贾探春日后会福寿无双,得养天年!
其次,秋爽斋的“爽”字是贾探春的性格和人生。她先抑后扬的人生本就“爽”,而她的性格更是爽快之极。
(第三回)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贾探春的容貌,“顾盼神飞”四字就凸显出其神采飞扬的气质和性格。她在协理荣国府管家,抄检大观园的反应上,都表现出坚毅、果敢、爽利。不怪 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脂砚斋将贾探春的能力直比贾母,评价极高。而关于脂砚斋其人则非常有意思。
有人认为他是后世伪造,有人认为他是《红楼梦》的重要参与创作者,亦或者是作者本人。不管如何,脂砚斋的很多批语,非常有参考价值。如果此人要在《红楼梦》里找到一个对应的角色,非贾探春莫属。
最后,秋爽斋是大观园唯一一处以“斋”为名的地方。贾探春善于书法,书桌上有数十方“宝砚”,她又是红粉女儿……秋爽斋岂不就是脂砚斋?
还有,贾探春与 林黛玉远嫁后不久林黛玉死去。贾宝玉与贾探春合作《柳絮词》“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预示贾宝玉出家后寻到妹妹贾探春,二人还有再见之期。
而贾宝玉曾对林黛玉发下誓言,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林黛玉做了“一品夫人(帝王妃,如贵妃才是一品夫人,不是一品诰命夫人)”后死去,贾宝玉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大王八)后,寻到林黛玉墓前守墓余生。再结合《柳絮词》中贾宝玉与贾探春的再见,无疑贾宝玉见贾探春是为了林黛玉。
贾宝玉在林黛玉墓前化名情僧,撰写“石头记”,也唯有贾探春能参与创作。对应黄粱一梦、蕉叶覆鹿“做梦人”身份。
所以,“秋爽斋”体现出贾探春先抑后扬的显赫人生,不排除也点出了脂砚斋的书中身份正是贾探春。
文|君笺雅侃红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2017-02-21 16:36 | 发布:情诗网 | 分类:名联赏析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曹雪芹撰 探春房内联

  【注释】

 (1)烟霞:代指山水、山林。

 (2)骨格:这里解作性情、志趣、格调。

 (3)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该语出有所本。据《新唐书·田游岩传》云: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洞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联语是对古代隐士浪迹山林悠闲情趣的写照,有可能本于田游岩事。

 (4)探春房内对联:书中称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该联目前未见于颜氏墨迹,故姑且为曹雪芹拟作。但是,对于唐代有没有对联一事,许多红学专家持否定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屋里挂着颜真卿所书‘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联,于是红学家就来考证,说颜的时代(709-789)还没有悬挂对联这种风习,可见颜书‘真迹’之实为赝鼎等等。”红学家们所考证用以否定唐代无对联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据宋·张唐英撰《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版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后世楹联之始。直至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书写对联之风始盛,而尤以清代为最。”“楹联盛于明清,北宋时极罕见。”但宋人的考证早已过时,因而不足为据。许多楹联家在对楹联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后认为:对联句式、句法的存在决非始于殷周;首联的出现决非始于后蜀;对联之兴起和运用决非始于宋元。现略选几条唐代对联为证:如唐太宗题书藏晋祠联语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又如: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福鼎县志》(嘉庆版)载: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福建《霞浦县志》载云,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屋。’‘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联语表达了一介寒儒的清苦自甘之意。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对联运用之广。石中才、石中元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也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可见否定唐时有悬联风习是不对的。

  【鉴赏】

  这副对联挂在贾探春闺房之中,且悬于米襄阳《烟雨图》的左右,也可算作装饰性的题画联,它起着点缀探春的闺阁生活和反映探春自命高雅、阔朗的思想志趣的作用,不愧为上乘佳作。

  上下联的意思是:闲静自得的风骨格调,好似烟云舒卷自如;生活在山水之间,有田野之趣。探春,好一派士大夫的清高之态。

  这副对联不仅适应探春闺阁环境的需要,反映着探春所具有士大夫的所谓“风雅清高”,还起着照应前文的作用。《红楼梦》第37回有探春言及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之语。宝玉亦称其“高雅”,探春则自称“蕉下客”……这副对联的旨趣和联意乃至文字,都与前文紧密相切。这就彻底摆脱了应景联作的平庸乏味之弊,给人们以联想的回味,颇能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文心之细密,匠心之独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8: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2017-02-21 16:36 | 发布:情诗网 | 分类:名联赏析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曹雪芹撰 探春房内联

  【注释】

 (1)烟霞:代指山水、山林。

 (2)骨格:这里解作性情、志趣、格调。

 (3)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该语出有所本。据《新唐书·田游岩传》云: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洞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联语是对古代隐士浪迹山林悠闲情趣的写照,有可能本于田游岩事。

 (4)探春房内对联:书中称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该联目前未见于颜氏墨迹,故姑且为曹雪芹拟作。但是,对于唐代有没有对联一事,许多红学专家持否定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屋里挂着颜真卿所书‘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联,于是红学家就来考证,说颜的时代(709-789)还没有悬挂对联这种风习,可见颜书‘真迹’之实为赝鼎等等。”红学家们所考证用以否定唐代无对联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据宋·张唐英撰《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版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后世楹联之始。直至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书写对联之风始盛,而尤以清代为最。”“楹联盛于明清,北宋时极罕见。”但宋人的考证早已过时,因而不足为据。许多楹联家在对楹联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后认为:对联句式、句法的存在决非始于殷周;首联的出现决非始于后蜀;对联之兴起和运用决非始于宋元。现略选几条唐代对联为证:如唐太宗题书藏晋祠联语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又如: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福鼎县志》(嘉庆版)载: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福建《霞浦县志》载云,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屋。’‘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联语表达了一介寒儒的清苦自甘之意。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对联运用之广。石中才、石中元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也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可见否定唐时有悬联风习是不对的。

  【鉴赏】

  这副对联挂在贾探春闺房之中,且悬于米襄阳《烟雨图》的左右,也可算作装饰性的题画联,它起着点缀探春的闺阁生活和反映探春自命高雅、阔朗的思想志趣的作用,不愧为上乘佳作。

  上下联的意思是:闲静自得的风骨格调,好似烟云舒卷自如;生活在山水之间,有田野之趣。探春,好一派士大夫的清高之态。

  这副对联不仅适应探春闺阁环境的需要,反映着探春所具有士大夫的所谓“风雅清高”,还起着照应前文的作用。《红楼梦》第37回有探春言及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之语。宝玉亦称其“高雅”,探春则自称“蕉下客”……这副对联的旨趣和联意乃至文字,都与前文紧密相切。这就彻底摆脱了应景联作的平庸乏味之弊,给人们以联想的回味,颇能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文心之细密,匠心之独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8: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米襄阳//米南宫+火正后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中米芾《烟雨图》所影射的探春之真实面目
林公子读红楼
林公子读红楼
红楼梦隐写《南明史》!
​关注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对于探春真实身份的暗示,在写到探春房间里摆设时,通过一些细节安排对他命运以及影射人物进行了一些暗示。


作者在她房间里安排了一副画作,米芾的《烟雨图》,可是这位米先生是压根没有画过什么《烟雨图》的。作为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作者,怎么可能不知道米先生从来没有作过《烟雨图》呢!这些都属于作者通过故意设置的矛盾隐写真实故事所采取的机巧方式。作者既然故意将米先生和与之完全没有关联的《烟雨图》扯上关系,自然他们身上有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历史故事。这种真实故事就隐藏在米先生名字和“烟雨图”三字中。书中所有处在表面故事里面的“意象”已经不是其本身含义。探索出各个“意象”影射意,被隐写故事的真面貌就会简单真实体现出来。


作者在隐写探春真实身份的故事情节里面,既然讲到米先生,米先生身上肯定有能够体现探春真实身份的地方。百度一下,首先,米芾先生是一名著名的画家,生活在宋朝被金人灭掉北宋后的南宋。其次别称——米南宫!


既然红楼梦亦是隐写改朝换代史,作者在书里面所借用到的人或者事,只可能与红楼改朝换代的政治主旨有关。作者把一副杜撰的寓意深含的《烟雨图》与米南宫扯上关系,这两者必然能够体现作者所要隐写的真实故事。看米南宫名字,南宫南宫,明朝北廷被灭亡后的南明,不就是和南宋一样都是属于原来北廷被灭亡后,赖以生存在南方的新的政权吗——南宫!宋朝不仅被分裂为南宋和北宋,而且罪魁祸首就是“金人”。明朝与其惊人的一致。清朝的前身本身就是灭亡北宋的“金人后代”,史称“后金”。后金与灭掉北宋的“金朝”本身就是一家人。清朝后金灭掉明朝北廷,与南明对峙,共夺天下帝权。作者借用米南宫所处时代特征,隐写红楼时代背景以及展示人物身份与所处时代背景,完全一致,完美无缺。作者通过米南宫说明探春所处时代也是一个分裂的时代,担负恢复祖国统一之大业重任,为历史上的南明。


红楼梦是一部被隐去了真实故事的史书,红楼梦不能看表面故事,虽然不能直抒胸臆,作者通过曲径通幽“曲线救国”的方式,谁又能否认他无法写清楚他隐写的真实故事呢?作者说不要看此书表面故事,表面故事里面所有的“意象”,非红楼梦本书要表达的真实故事。

书中所有“意象”都应该以其“引申影射意”进行理解。


再说说体现探春身份的《烟雨图》。烟雨图,烟就是明朝化为云烟的烟,雨指清朝。烟雨图的“图”其实就是“江山”的意思。探春影射大明国祚正统继承人南明四帝一监国。明朝北廷被清朝灭亡后,并不代表整个明朝的灭亡。南明被清朝消灭,才是整个明朝被灭亡的标志。探春影射的南明皇权,最终消失在历史云烟中,代表着明朝的彻底灭亡。作者在这里隐写了探春的真实身份也暗示了她的最终结局。探春走向生命的最终结局,就是整部红楼梦隐写的真故事,江山换稿清朝为帝之中原百姓白骨如山生死歌哭改朝换代之最终历史结局。烟雨图影射含义清晰简单真实。以探春为代表的南明四帝一监国,走向命运的终结之时,改朝换代舆图换稿。明人所深爱的大明化为历史云烟,整个中原江山被影射清朝为帝的“清朝雨”所笼罩所覆盖。烟雨图烟雨图,代表明朝灭亡的烟与代表清朝为帝的雨争夺天下帝权的故事。


红楼梦隐写的真实故事,真的很难被看懂吗?



找对阅读红楼真相的隐写技巧,红楼梦隐写的真实故事会很清晰也很简单滴呈现出来。

发布于 2020-08-26 20: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8: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 - 北宋书法家、画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米芾

别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元章

所处时代
北宋

出生地
湖北襄阳


出生日期
1051年

逝世日期
1107年

主要作品
《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

主要成就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

目录
1人物介绍
2生平事迹
3轶事典故
4墓地资料
5书画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米芾【mǐ fú】(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注:“宋四书家”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人!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如今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1]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折叠家庭背景
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一说米芾父名“佐”,徐邦达《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谈到米芾父亲处云:“父致仕,左武卫将军。”后人则讹为“父佐,左武将军,”也许把“致仕”的仕字讹为“佐”字,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赠中散大夫、会稽(县)公。米芾《书史》云:“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辞一云白石枕殊佳……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今印见在余家。先君尝官濮,与李柬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奕胜之,余时未生。”由此知米芾在未出生时,其父曾在濮州为官,喜爱书画艺术,并精于鉴赏,且“尊德乐道”。

芾母阎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后登进士第,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全宋诗》、《鸡肋编》等均有载。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芾母“赠丹阳县太君”。

折叠米芾身世
米芾出生于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云:“我本生辛卯两丙运,今岁步辛月亦然。”又《晋太保谢安石帖后》有句云:“余年辛卯,今太岁辛已,大小运丙申丙辰,于辛卯月辛丑日,余于辛丑丙申时获之,此非天耶?”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是辛卯年,米芾有一方印曰:“辛卯米芾”。由此知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无疑。

折叠少年米芾
《韵语阳秋》卷14载:“元章始学罗逊书,其变出于王子敬。”“《襄阳学记》乃罗逊书,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换万钧,沉着痛快处,逊法其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宜,……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于濮安懿王讳,故或称罗逊”。米芾《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七、八岁作字,至大一幅,书简不成。”由此知,米芾是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家罗让(或称罗逊)。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庚子,手帖云: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五年庚子”,即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

邹演存《米公祠及米芾族裔脉源考》:“自宋治平四年(1067)随母阎氏离乡到京都汴梁,其母内廷侍侧英宗高皇后,他自然邀幸得迁,……。”

折叠米芾仕途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全宋词》:“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补校书郎……。”《京口耆旧传》、《襄阳县志》、翁方纲《米海岳年谱》等载:“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二十岁,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二十五岁,十月前在临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后官长沙椽至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三十二岁。

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年)三十五岁,官杭州从事。

哲宗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四十二岁,知雍丘县。

哲宗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称为绍圣元年,1094年)四十四岁,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

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四十七岁,在涟水军使任上。

哲宗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四十九岁,由涟水军使任改除蔡河拨发。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1101年)五十一岁,发运司属官,在江淮间。

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五十三岁,由发运司属官改太常博士、书学博士。

徽宗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五十四岁,仲春尚在书学博士任,后知无为军。

徽宗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五十六岁,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五十七岁,知淮阳军。

折叠米芾子女
折叠结交苏轼
苏轼年长米芾十五岁。

米芾《画史》有言曰:“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借去不还。”《独醒杂志》云:“元丰中过黄州,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

《跋米帖》:“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米芾到黄州拜访苏轼无疑,但是,均未言何年、月、日。”因此,研究者有三说:(一)元丰四年说。(二)元丰五年说。朱靖华《苏轼简明年谱》于元丰五年下云:“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王文诰《苏文公诗编注集总案》谓米芾来黄州访苏轼在元丰五年三月。(三)元丰七年说。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引温革叔皮《跋米帖》,系米芾访东坡于元丰七年甲子。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三说中以元丰七年说最为不确。东坡晚年(建中靖国元年)有‘恨二十年知元章不尽’之语,如元丰七年初识,则相差三年。元丰四年虽恰为二十年,然雪堂未建,米芾访雪堂则为虚。”故元丰五年之说较可信。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五十一岁的苏轼六月知登州,十月以礼部郎中召回京,十二月二十日到京。有《与米元章书》:“某自登赴都,已达青社……。复思东坡相从之适,何可复得?”“惟千万节哀自重。”由此推知,芾父当逝世于本年或本年前一、二年。芾父有“中散大夫,会稽(县)公”之赠,会稽距杭州甚近。时年米芾官杭州从事。

《全宋诗》卷821苏轼有《次韵米黻二王跋尾二首》。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米芾诗《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米芾《书史》云:“当时唱和者黄庭坚一首、蒋之奇诗三首,吕升卿二首,刘诠二首……,共成一轴,亦为此诗之和诗。”当年(1087年)六月或七月,苏轼等十六人于王晋卿西园晏集。李伯时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米芾在扬州。时年五十四岁的苏轼,四月出京,六月往扬州访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苏轼《书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与章资平同过元章。”《与米元章》书三则,有言曰:“某以疾请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诗为送,词韵高雅,行色赠光,感服不可言也。”又《与钱穆父》书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

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年,四十二岁的米芾知雍丘县。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云:“七年壬申九月,苏子瞻自扬州召还,元章知雍丘,具饮饷之。既至,则又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洒一行,即伸纸共作字。以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洒行既尽,乃更相易携去,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东坡有《与米元章》二书。其一中曰:“过治下得款奉,辱至礼之厚,愧幸兼极。”其二中曰:“临辱访,欲往谢,又蒙惠诗,欲和答,竟无顷刻暇,愧负可谅。”由此知,米芾在这期间也访过苏轼,雍丘距京较近。

宋·赵令畴《候鲭录》卷7载:“东坡在淮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此事当发生在苏轼知扬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苏轼《记张元方论麦虫》:“元祐八年五月十日,雍丘令米芾有书,言县有虫食麦叶而不食实。”

《京口耆旧》云:“建中改元(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1101年,—笔者注),坡归自岭外,与客游金山。有请坡题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抚其背云:‘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尔益自负矣。”当年,苏轼染疾,米芾多次谒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米芾得苏轼去世噩耗,作《苏东坡挽诗》五首。序中有云:“辛巳中秋,闻东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毕此世。”

苏轼《与米元章》书九首中有“岭海八年…独念元章”,“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之语。

米芾《书紫金砚事》:“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静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1]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装癫索砚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爱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折叠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并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拜石这一事件,给了我们一个疯疯癫癫的米芾,但是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疯,而是真正的大智若愚,这从他的很多实例上都可以看出,米芾的书法造诣很深,徽宗很喜欢他的书法,经常招他进宫写字,有一次他给皇上写完字后,非常喜欢皇上的御用砚台,便对徽宗说:“皇帝的砚台不能给庶民用,而如今皇帝的砚台被我用过了,臣子是低等的,既然这砚台已经被我玷污了,皇上就送给我吧”。皇帝很不舍得的刚把好的说出口,米芾害怕皇帝后悔,抓着砚台就揣在怀里跑了,墨水都没来得及洗,搞得全身是墨水。此外,米芾也是一个关心国家的人,他装傻并不是完全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得到利益。这就要说到他拜石的真正“内幕”了,石头质地坚固、脆硬,由于这一品质,它出如今画家的画笔下,被画家所爱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米芾能疯到见石就拜还是值得怀疑的,那为什么只有在无为有记载说他认石为兄,《名画的创造者》是这样说的:“米芾知无为军后,为官清正,但是他的上司知州则是一个搜刮民财的老手,把地方百姓搞得民怨鼎沸,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面老鼠,米芾非常瞧不起这位知州大人,与其没有私人交往,但是,按照宋朝的规矩,每逢单日就要到州衙去参拜州官。这使米芾很不舒坦。想来想去,米芾想了个办法。平口米芾喜爱收藏,也收集了一些奇石异物。他让自己的书僮秦礼摆上那些石头和异物,自己穿上朝服,对石头拜了几拜。米芾拜石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辞“我参拜无知的石头,因为石头是干净的,也不拜你肮脏的面老鼠。”米芾拜过石头后,心情好受了许多,然后再到州衙去议事。从这儿以后,米芾每逢单日,就参拜石头”。

折叠《满庭芳》的由来
苏轼将密云龙奉为至宝。除了“四学士”和廖正一,另一位书画名家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客。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米芾则为此曾写下《满庭芳》,词题就叫《咏茶》。不言而喻,词中的“美盼”“娇鬟”就是朝云,这一年她二十六七岁,正是女人一生中最为光艳动人的时刻。只见她在帘外燃起小炉,轻轻倒进瓶中专用的泉水,不一会儿,紫色的沙瓯里色如玉乳,轻涛微翻。朝云轻挽翠袖,“稳步红莲”,恭恭敬敬地将茶献到客人面前,素有“米癫”之称的青年米芾早已既醉又癫,愁妒齐翻。直到朝云歌声响起,他才再度清醒,止不住对她频频顾盼,心生艳羡,直到曲终人散,他依然“欲去且留连”……

折叠早期书画签名
他的书画作品多为人所收藏。今人恰恰可以从他自己的书画题签上发现“芾”的读音。原来,米芾早先签名都写作“黻”字,而“黻”字只有一个读音,即念作“fú”(夫)。米芾在自己写的《〈王子敬帖〉跋》中说:“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一纪就是12年,从崇宁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为元祐六年(1091年),这年米芾41岁。也就是说,元祐六年(1091年)米芾41岁时,才改称米黻为米芾,这个“芾”是由“黻”改来的,自然应当读作“fú”(夫)。与“fèi”(肺)音毫不相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04月18日第二版)

折叠米芾之洁癖
世传米芾有洁疾,初未详其然,后得芾一帖云:“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心甚恶之,因屡洗,遂损不可穿。”以此得洁之理。靴且屡洗,馀可知矣。又芾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释之曰:“既拂矣,而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

折叠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城内,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宋徽宗崇宁年间守无为军时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米芾崇尚晋人法帖与名画,广为搜求,不惜耗费巨金。相传他得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及顾恺之的名画《净名天女》,戴逵的名画《观音》等真迹后将自己的书斋题名为“宝晋斋”,并将收藏的晋人法帖勒石上碑,称《宝晋斋贴》。后遭兵火,石刻残损,继任无为军守葛祜之据米芾拓本重刻,与米刻残石同置官署,后来曹之格任无为通判,又重新摹刻,并增家藏晋帖,及米芾书法多种于咸淳四年(1168年)刻成,名为《宝晋斋法帖》是帖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米刻谢安《八月五日帖》与王献之《中秋帖》外,全是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羲之四子书;第九、十两卷为米芾书。原刻至近代又毁于兵火。只有米芾篆书《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赞》因在学宫戟门,且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他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原斋毁于兵火,后多次重建,光绪丁丑知县王峻,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内。

如今,米公祠所藏碑刻较前为多,主要是晋唐以下历代名家书刻,计一百四十多方,出自五十余位书家之手。有徐楷、钟绍京、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赵佶、赵孟頫、唐寅、祝允明、文征明、沈周、王守仁、王士祯、文天祥、梁同书、成亲王等人的法帖。行、草、篆、楷各种书体无不具备,各种流派争妍斗艳,各种风格,尽呈异彩,令人敬羡不已。米公祠作为全省重点文保护单位,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较有影响,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1]

折叠编辑本段墓地资料
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折叠始修于元末或明初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这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经初步查实,这正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古墓的石碑上记载着:“大宋太祖考内阁大学士讳芾字元章米府君大人、妣诰封一品夫人米母念六娘郑氏夫人合葬墓。”该墓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米氏后裔重修。

经查阅民国版《清远县志》记载:清远境内的湴塘村米氏,“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湴塘(今清远境内)”,有族谱记载。

据清新县光绪年间编写的《米氏族谱》手抄本记载,“太祖讳芾字元章……太祖婆郑氏念六娘,生子友仁,合葬在獭凹背。”到了米芾第十世孙,从湖北襄阳南迁到今天的清远湴塘村,开创了清远米氏700年的家族史。高峰推测,清远的米芾墓可能始修于元末或明初,清代多次重修,清新县湴塘村的米氏族人,是米芾的嫡系后人。

折叠曾遭盗挖
此前,北宋米芾墓一直被认为是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鹤林寺西南黄鹤山北坡下,1984年,镇江市政府对米芾墓进行了重修。此次在清远发现的米芾墓是衣冠冢,还是真墓?这是文史专家们追寻的问题。

清远文史专家在向当地群众进行调查时了解到,10多年前,清远米芾墓曾遭人盗挖过。盗墓者以为墓中藏有大量金银财宝,但一直挖到装有逝者骨殖的“金塔(瓦罐)”,也没有挖到值钱的宝贝。数十天后,米氏后人发现祖墓被盗,于是捐资重修。

当年参与重修祖墓的老人回忆,在米芾墓的第一层安放了一个“金塔”,而“金塔”下约0.5米的第二层,才安放有米芾生前的玉佩腰带,如今,玉佩腰带被村民取回放在家中珍藏。墓的第三层则安放了一块瓦片,瓦片上画有埋葬祖先骨殖的地图。

折叠骨殖真墓
高峰说:“如果村民所说的情况属实,则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的真墓。”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一是根据南方衣冠冢的特点,在“金塔”中会安放一块写着祖先生平及官衔的铜牌或银牌,但清远米芾墓中没有发现铜牌或银牌。

二是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后人将祖先骨殖迁葬到这里。

三是据江苏的文史专家严其林考证,米芾之子米友仁于南宋绍兴年间,曾往南迁葬过米芾墓。这与清远《米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1]

折叠编辑本段书画成就
折叠介绍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祐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祐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在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

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如今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

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

所以后人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折叠艺术特点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折叠艺术成就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如今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1]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9: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的住处,为什么叫“秋爽斋”?也许脂砚斋的秘密就在其中
播报文章

游戏博士
关注
2021-12-06 20:30
锡条回收公司已有9999人选择_高价回收+诚信合作
锡条回收公司已有9999人选择_高价回收+诚信合作
仙灵神域 良心爆率回馈玩家 仙灵神域今日新服>>
仙灵神域 良心爆率回馈玩家 仙灵神域今日新服>>
正规期货软件2024正版免费下载入口-点击下载>
正规期货软件2024正版免费下载入口-点击下载>
脂砚斋一直很神秘,但要说与贾探春有关,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本文就聊一聊贾探春的秋爽斋内,关于脂砚斋的一点伏笔。

脂砚斋这人很奇怪,史料对他一无所知。现存的脂批也不是一人完成。甚至脂砚斋是否后人伪造也有说法。




根据原文的很多伏笔和脂批对照来看,脂砚斋起码对后文的很多伏笔预示准确。本文采用脂砚斋确有其人之说。

那么,脂砚斋存在(姑妄言),参与了《红楼梦》的二度创作。从脂批的很多线索看,其与作者曹雪芹极为熟悉,甚至辅助其创作。

比方:【庚辰眉批(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甲戌侧批(第二十八回):紫英口中应当如是。】

文中类似这种脂砚斋亲历一般的批语,尚有许多。与文中很多人物也是极为亲密。如果说作者代入贾宝玉一人,那么脂砚斋必然也会代入书中之一人,且极为关键。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周汝昌先生认为脂砚斋最可能是史湘云,本人不敢苟同。因为最后史湘云与出家为僧的贾宝玉不会有任何交集。反而是贾探春才与“情僧”有交集。

首先,先说贾探春符合脂砚斋对原因。

一,贾探春与贾宝玉在一起的时间久,兄妹二人朝夕相处,知道贾府上下发生的故事细节。

二,秋爽斋是大观园内唯一用“斋”命名的住所。贾探春无疑喜欢“斋”字。

三,秋爽斋内别的没有,毛笔最多,名人法帖最多,“砚台”最多,足足有“数十方宝砚”。

贾探春善于书法,却也最爱收集文房四宝。尤其砚台有数十方,分明是最爱。




四,贾探春又是女儿,用“脂”最是恰当。脂又与红对照,呼应了《红楼梦》

五,贾宝玉的一生仿佛南柯一梦、黄粱一梦。所以脂砚斋批语《邯郸记》伏甄宝玉送玉。与贾宝玉有关。

而贾探春“蕉下客”典出蕉叶覆鹿,与南柯梦、黄粱梦并称古典三大富贵梦。

贾探春与贾宝玉都是“做梦人”,更适合脂砚斋对合作身份。

贾探春爱“斋”,爱“砚”,爱“红”,可不就更适合脂砚斋之名!

其次,秋爽斋之名,透出贾探春的爽利个性。但核心在后廊上的一排梧桐之上。预示贾探春日后远嫁异国为王妃。


广告
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爽”是贾探春的性格。

“秋”是梧桐伏笔。“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的《相见欢》,也是贾探春日后远嫁异国后,对故国的思念。

“斋”是书斋,更是与脂砚斋的有力线索。那数十方宝砚,只有探春有,林黛玉也没有。

秋爽斋内的线索合起来,都对应脂砚斋就很有意思。当然,这还不算。

最后,贾探春远嫁并不是她一人,而是与林黛玉一起远嫁异国为王妃。王妃是一国帝王妃,也就是一品夫人。

贾探春不说了。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伏笔她像王昭君一样远嫁异国为王妃,就是做了一品夫人。

好巧不巧第二十三回,贾宝玉曾对林黛玉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誓言,伏笔他与黛玉的最后归宿。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明儿我掉池子里”指贾宝玉落难,贾家被抄家。之前就说过林黛玉像《姽婳词》林四娘一样,为了酬报贾家养育之恩和贾宝玉深情,在他逢冤受难之际,被迫同意与贾探春二女同嫁异国为王妃。

“教个癞头鼋吞了去”,贾宝玉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就像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和柳湘莲一样。

“变个大王八”,指出家做和尚。贾宝玉对林黛玉承诺两次“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是第三次。

“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等你做了王妃死后。“一品夫人”是帝王妃的品级,贾元春的贤德妃就是“一品夫人”,注意不是一品诰命夫人,两回事。

“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我为你守墓一辈子。




贾宝玉这段话清楚地说了黛死钗嫁,贾宝玉在出家后的去向是寻到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

那么林黛玉的坟在哪里呢?毫无疑问不在国内,否则薛宝钗等人不可能不给她扫墓祭奠,也不可能不找到贾宝玉。

林黛玉与贾探春一起远嫁,自然埋葬在目的地。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是西海沿子真真国。

当然,林黛玉死在异国,《葬花吟》也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暗示。

贾宝玉寻找林黛玉的“埋骨之处”,必然要先找到妹妹贾探春。还记得二人合作的《柳絮词》如何写的么?

(贾探春)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贾宝玉)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代表兄妹二人分别后还有一见。贾探春回不来,只能是贾宝玉下西洋去找她。而找到她也就找到了林黛玉的埋香之地。




贾宝玉词中意思,也不像对妹妹述说,更像对情人承诺。

贾探春是王妃,贾宝玉是和尚。探春大可以自此供养哥哥。

贾宝玉至此在林黛玉坟的附近结庐而居守墓余生,不可能再写《芙蓉女儿诔》祭奠,就将一生故事写成《石头记》,可不就是《情僧录》。而贾探春作为参与整理者,恰好对应了脂砚斋这一角色。

当然,这些都属于将小说与现实混淆的推测。现实中“探春”既不可能在异国当王妃,作者也没出家当和尚。不过就是将自己融入书中人物而已。你说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作者、点赞、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6: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米襄阳+清明时节烟雨图+火正后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从《红楼梦》里探春的《烟雨图》,浅析中国写意画的3个核心特点
弓三山
2020-01-28 17:42
一部《红楼梦》,半载沧桑史。曹雪芹为我们极为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人文、艺术成就。而书中提到的名画,就有四幅,分别是唐伯虎《海棠春睡图》、米芾《烟雨图》、仇英《双艳图》、仿李公麟《斗寒图》。而作为唯一一幅写意画,便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提到的《烟雨图》:
凤姐儿等人来到探春房中,看到“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87版《红楼梦》剧照
事实上,在目前传世的米襄阳作品中,无法找到书中所提的《烟雨图》,但《烟雨图》其名,却道出了画家作品的特点——烟雨时节,云雾缭绕。历史上,米芾与其子米友仁的绘画风格,被称为“米氏云山”,不讲究精细描摹,更追求意境之美——“不取工细,意似便已”,这也是中国写意画之核心。

宋·米芾之子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
1/中国画的“写意”说
写意画是指用极为简练的笔法描绘物象,主张神似,最能体现中国画艺术的灵魂。通过生宣的纸张特性,纵笔挥洒,较“工笔画”而言,是画家对所描绘事物的进一步“灵魂提炼”。而写意,又分为“大写意”与“小写意”。“大写意”笔墨气魄宏大,形象概况;“小写意”注重细节,画面较为繁琐。
“写意”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期远。是说公开表达心意来让(君主)知道自己的忠诚,并通过长时间的考验证明自己的信义。这种对于“意”之“抒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演变成为古代文人寄托自我的书画形式。从先秦至隋唐,再到宋元,乃至明清,“写意之骨”备受文人喜爱,更加凝练出“超以象外”的东方气质。

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2/写意的哲学思想基础
写意画不是对所描绘物象的机械“重现”,而是重在“写其意”、“传其神”,表达的是“人的精神”,是画家思想的外化。明代画家徐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意、神”的追求,是深植于骨子里的。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便主张“涤除玄览”,即去尽一切功利私欲,寻求内心的虚静状态。在这样哲学思想影响下,文人审美倾向于“本心”自省、讲究“忘却物我”。元代画家倪瓒所绘的《渔庄秋霁图》,简约的笔法与构图之下,是令人望之神清的秋夜碧湖,万籁俱静,留白处是广阔“思想天地”。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反观孔孟之学,则主张以“人”的伦理道德去观看自然现象,将自然现象发展为人的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国画中时常出现的“梅兰竹菊”等题材,都是这种思想之下的产物。宋代画家赵孟坚所绘的《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折枝入画,叶如钢针、竹叶如刀剑、梅花傲骨冰心,描绘的更是作者刚正、坚贞的气节。

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3/中国写意画的3个特点
1.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
在绘画萌芽阶段,形似的目的是“以意表形”;后来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以形写形”的阶段;后来,才逐渐形成“以形表意”的创作主张。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画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念,后逐渐演变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

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宋摹本
关于中国写意画“形神问题”,阐述得最为精辟的,莫过于近现代的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在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神”的巧妙描绘。画面上不见一蛙,却有如闻蛙声之感,奔腾的山泉仿佛与远处的蛙声交响,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也是中国写意画最大的魅力所在,要求创作者不断丰富自我,不断摈弃物体表象,加入自我的创造、夸张,追求物象背后的“神韵”,做到“遗貌取神”。
2.以笔画骨 以书入画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其中“骨法用笔”,指的便是对物象形神结构的描绘。不仅要求画家对物象的基本结构有精准观察,更重要的是在取舍之间,传达画家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
在中国画、特别是在写意画中,要求笔墨上具备审美价值,也就是中国画的“线条之美”。这种审美需求,也促成了“书画同源”这一中国特色的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
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绘的《莲石图》,荷花工细,但线条劲健,湖石笔厚重,坚实有力,在一画之中,通过笔法的变化体现了莲之劲、石之坚、叶之厚。

明·陈洪绶《莲石图》
3.画中之境 中得心源
中国传统的思想哲学,决定了中国的绘画对意境之美的崇尚。唐代画家张璪便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要求艺术创作既要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也要加入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
如果说“工笔画”还有对“用笔、对物象精美还原”的欣赏,那么写意画更多的便是对“神、意”的捕捉。在写意画中,物象、笔墨都成为表达情感的借助物,来表达艺术家的“画中之境、心中之源”。通过对“繁”的大量舍弃,凸显物象的核心之“简”,以一当百,让观赏者更容易聚焦到艺术家想传递的“一”之上。
在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的《鹭石图》中,画家对物象造型更为夸张,构图及笔墨更显凝练,有“笔简形骇”之韵味。简洁、飘逸、孤寂、幽深之意韵,更传达了作者之癫狂。

清·朱耷《鹭石图》
从《红楼梦》里探春的《烟雨图》,浅析中国写意画的3个核心特点
弓三山2020-01-28 17:42





一部《红楼梦》,半载沧桑史。曹雪芹为我们极为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人文、艺术成就。而书中提到的名画,就有四幅,分别是唐伯虎《海棠春睡图》、米芾《烟雨图》、仇英《双艳图》、仿李公麟《斗寒图》。而作为唯一一幅写意画,便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提到的《烟雨图》:
凤姐儿等人来到探春房中,看到“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87版《红楼梦》剧照


事实上,在目前传世的米襄阳作品中,无法找到书中所提的《烟雨图》,但《烟雨图》其名,却道出了画家作品的特点——烟雨时节,云雾缭绕。历史上,米芾与其子米友仁的绘画风格,被称为“米氏云山”,不讲究精细描摹,更追求意境之美——“不取工细,意似便已”,这也是中国写意画之核心。
宋·米芾之子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


1/中国画的“写意”说
写意画是指用极为简练的笔法描绘物象,主张神似,最能体现中国画艺术的灵魂。通过生宣的纸张特性,纵笔挥洒,较“工笔画”而言,是画家对所描绘事物的进一步“灵魂提炼”。而写意,又分为“大写意”与“小写意”。“大写意”笔墨气魄宏大,形象概况;“小写意”注重细节,画面较为繁琐。
“写意”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期远。是说公开表达心意来让(君主)知道自己的忠诚,并通过长时间的考验证明自己的信义。这种对于“意”之“抒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演变成为古代文人寄托自我的书画形式。从先秦至隋唐,再到宋元,乃至明清,“写意之骨”备受文人喜爱,更加凝练出“超以象外”的东方气质。
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2/写意的哲学思想基础
写意画不是对所描绘物象的机械“重现”,而是重在“写其意”、“传其神”,表达的是“人的精神”,是画家思想的外化。明代画家徐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意、神”的追求,是深植于骨子里的。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便主张“涤除玄览”,即去尽一切功利私欲,寻求内心的虚静状态。在这样哲学思想影响下,文人审美倾向于“本心”自省、讲究“忘却物我”。元代画家倪瓒所绘的《渔庄秋霁图》,简约的笔法与构图之下,是令人望之神清的秋夜碧湖,万籁俱静,留白处是广阔“思想天地”。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反观孔孟之学,则主张以“人”的伦理道德去观看自然现象,将自然现象发展为人的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国画中时常出现的“梅兰竹菊”等题材,都是这种思想之下的产物。宋代画家赵孟坚所绘的《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折枝入画,叶如钢针、竹叶如刀剑、梅花傲骨冰心,描绘的更是作者刚正、坚贞的气节。
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3/中国写意画的3个特点
1.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
在绘画萌芽阶段,形似的目的是“以意表形”;后来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以形写形”的阶段;后来,才逐渐形成“以形表意”的创作主张。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画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念,后逐渐演变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
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宋摹本


关于中国写意画“形神问题”,阐述得最为精辟的,莫过于近现代的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在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神”的巧妙描绘。画面上不见一蛙,却有如闻蛙声之感,奔腾的山泉仿佛与远处的蛙声交响,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也是中国写意画最大的魅力所在,要求创作者不断丰富自我,不断摈弃物体表象,加入自我的创造、夸张,追求物象背后的“神韵”,做到“遗貌取神”。
2.以笔画骨 以书入画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其中“骨法用笔”,指的便是对物象形神结构的描绘。不仅要求画家对物象的基本结构有精准观察,更重要的是在取舍之间,传达画家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
在中国画、特别是在写意画中,要求笔墨上具备审美价值,也就是中国画的“线条之美”。这种审美需求,也促成了“书画同源”这一中国特色的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
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绘的《莲石图》,荷花工细,但线条劲健,湖石笔厚重,坚实有力,在一画之中,通过笔法的变化体现了莲之劲、石之坚、叶之厚。
明·陈洪绶《莲石图》


3.画中之境 中得心源
中国传统的思想哲学,决定了中国的绘画对意境之美的崇尚。唐代画家张璪便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要求艺术创作既要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也要加入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
如果说“工笔画”还有对“用笔、对物象精美还原”的欣赏,那么写意画更多的便是对“神、意”的捕捉。在写意画中,物象、笔墨都成为表达情感的借助物,来表达艺术家的“画中之境、心中之源”。通过对“繁”的大量舍弃,凸显物象的核心之“简”,以一当百,让观赏者更容易聚焦到艺术家想传递的“一”之上。
在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的《鹭石图》中,画家对物象造型更为夸张,构图及笔墨更显凝练,有“笔简形骇”之韵味。简洁、飘逸、孤寂、幽深之意韵,更传达了作者之癫狂。
清·朱耷《鹭石图》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0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6: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火燎原 - 中国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星火燎原意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寓意 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火烧原野。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星火燎原

外文名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

词目
星火燎原


拼音
xīng huǒ liáo yuán

释义
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

目录
1简介
2成语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出处 《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近义词 星星之火 水滴石穿

用法 动词,中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针对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右倾悲观思想写的一封复信,这封信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原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1]

《左传》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

参考资料
1.星火燎原  . .查字典 . 2014-1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08:51 , Processed in 0.1057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