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追终慎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诗词解析: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28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红楼梦诗词。
今天要说的是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很多人初读这副对联,都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从前后文语境,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它对贾府百年富贵繁华与显赫门庭的精准概括。
林黛玉初进贾府一回,拜见完了大舅舅贾赦之后,被领着去拜见二舅舅贾政,于是就去了荣禧堂,这是荣国府贾政王夫人所居正室,曹公却特意从黛玉眼中写来,原文是这样的: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上台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但归根结底说的是一件事,即贾府的繁华和富贵,我们先说荣禧堂的这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曾有人根据“珠玑”两字,认为宝玉的大名应该叫“贾玑”,因为他的哥哥叫“贾珠”,且珠玑都是指珠宝美玉,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不免陷入抠字眼的嫌疑了,关键曹公意不在此。
这两句话其实不难理解,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形容荣国府的座上客堂中人所穿的服饰华美高贵,佩戴的珠玉如日月般光彩照人,衣服的图饰如烟霞般绚烂夺目。
很显然,曹公这是在通过人所穿的衣服,所佩戴的珠玉,来写贾府的富贵和繁华,能迈入贾府门槛的自然都是皇亲贵胄,这也说明了贾府本身的门第之高,门庭显赫。
珠玑即珍珠、美玉,我们常形容一个人字字珠玑,比喻人有文采,或文词优美,诗句里也有“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玑续向笔头生。”这也是曹公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贾府的富贵已极,又暗合了贾府是诗礼簪缨之族,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黼黻(fǔ fú )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官僚贵族礼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也有借指爵禄之意,同时也引申为指人有文采,文章辞藻华丽等,而无论那种意思,用来形容贾府都是非常贴切的。
诗句里有“ 灿灿黼黻裳,乃出寒女治。”“黼黻之美,在於杼轴。”“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等。这个词比珠玑更能表带贾府这座百年豪门公府的货真价实和奢华高贵。
甲戌本脂砚斋有两个字批语“实贴”,蒙府本也有两个字批语“实衬”,意思是说,这两句话用来形容和衬托荣国府,是再贴切不过的,可见贾府之奢华,绝非一日,也非偶然。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一回,曾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而也唯有百年豪门,才能真正散发出“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气派,也只有贾府这样有战功有爵位的国公府邸,也才配得上这样的对联。
既然贾府如此奢华,为什么非要从黛玉眼中写出呢?这个很好理解,贾府自身的繁华气派,自然不能从自家眼中瞧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借他人之眼写出的贾府繁华,这才是世人眼中的繁华,才更能体现贾府的显赫,就如同后文贾府祭祀,其排场之盛大,亦是由宝琴眼中写出是一样道理。
虽然此时元春尚未封妃,但靠着祖荫庇佑,有皇帝撑腰的贾府,依然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繁华,我们也能够从堂内布局陈设上看出荣国公昔日在时的繁华景象,可见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非一般小富之家可比。
这副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由此可知,跟国公府往来密切的,都是王公一类,秦可卿死亡一回,即提到了包括宁荣二公在内的昔日的“四王八公”。
不过奇怪的是,这个跟贾府关系密切的“东安郡王”似乎并不在四王八公之列,八公且不说,四王分别是“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寓意“平安宁静”,不知东安郡王与东平郡王有无关系。
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对这副对联也有一句批语:此联实指内务府保姆织造家世。也就是说,曹公于此联隐藏了自己真实的家世。
说到曹家家世,我们不能不说皇帝题的“荣禧堂”三字的原型了,据考证,“荣禧堂”的原型为“萱瑞堂”。
曹雪芹曾祖母孙氏为康熙乳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玄烨第三次南巡时驻跸在江宁织造署,他称曹寅母夫人孙氏为“吾家老人也”,这可不是一般的称呼,皇帝把自己的乳母当成自家老人看待,这是无上的荣耀,后来他见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
为什么叫萱瑞堂呢?萱就是萱草,又叫忘忧草、宜男草,也是中国的母亲花,常被用来代指母亲,而“椿”则代指父亲,故古人常用“椿萱”代指父母,用“椿萱并茂”指父母身体健康。
诗句中有“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所以母亲的居处一般就叫“萱堂”,父亲则是“椿庭”,黛玉和湘云中秋联诗,有一句“色健茂金萱”指的就是贾母。
所以,贾府这个御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各色名贵的器物陈设,以及曹公在对联所表现出的贾府的显赫富贵,隐藏的是历史上曹家过往的真实经历。
综上我们看,一副对联,不仅写出了贾府的奢华,以及其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更是隐藏了曹家家世,果真不简单。
作者:夕四少。微信公众号:少读红楼。
发布于 2019-04-09 09:57
红楼梦(小说)
赞同 28
6 条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申请转载
赞同 28
分享
写下你的评论...
6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E.C
E.C
荣禧堂就是明禧堂,也就是金銮大殿。座上珠玑就是那枚”万几宸翰之宝”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昭示着“日月”天下,堂前就是庙堂之上,黼黻就是官服的花纹,百官起身时官服的花纹像飘起的烟霞。这是那位最后林中挂的德约皇帝即位的登基大典。
2023-10-16
回复
1
时间改变一切
时间改变一切
座上珠玑【 昭】 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隐含了2个名字
朱慈昭(炤) 朱慈焕
2023-10-27
回复
喜欢
公平
公平
四王八公=死王八清鬼,贾璋如是说
2022-06-24
回复
喜欢
金儿
金儿
对,就一个日月就能文字狱弄死你
2022-05-20
回复
喜欢
徐瑾
徐瑾
座上珠玑昭日月,
指的是朱明,座上的皇帝,
堂前黼黻焕烟霞。
指的是堂前的百官。
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
王夫人代表天启,林黛玉代表崇祯,这里是说崇祯第一次进宫,
还没得到玉玺(贾宝玉)和龙袍的时候(袭人)眼中看到的景象,
2021-03-11
回复
喜欢
娑婆诃
娑婆诃
如果说清朝旗人敢写小说,自家大堂里挂的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打死我也不信,我还是赞同这是明遗老的初稿
2021-08-13
回复
《贾祠联额三副》翻译|原文|赏析|评点作者:未知来源:网络转载
[size=1.325]红楼梦诗词鉴赏《贾祠联额三副》贾氏宗祠(匾额)
[size=1.325]贾氏宗祠(匾额)
[size=1.325]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size=1.325]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size=1.325]星辉辅弼(匾额)
[size=1.325]勋业有光昭日月, [size=1.325]功名无间及儿孙。
[size=1.325]慎终追远(匾额)
[size=1.325]已后儿孙承福德, [size=1.325]至今黎庶念荣宁。
[size=1.325]这三副对联和三块匾额,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通过写荣宁二府除夕的祭祖活动,向读者展示出来的。它们分别被悬挂在贾氏宗祠的大门、抱厦、正殿之上。 [size=1.325]宗祠,亦称祠堂、家庙、宗庙,其创建与设置,可追溯到殷周时代。它是旧时宗族之内祭祀共同祖先的场所。祭祀祖先乃是统治者用来维护宗法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宗法制度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宗祠产生之初,其拥有范围尚局限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家族之内。所谓“国家大事,在戎与祀”便说明了宗祠与祭祀的重要性。迨后儒家兴起,对此更大力提倡(如《周礼》、《孝经》诸书),遂使公卿士庶,尽有宗祠。至封建社会后期,宗祠之设更盛。贾氏宗祠在宁国府西边一个院里。小说是现实的折光反映,象《红楼梦》中贾家这样的豪门世家,其宗祠便格外气派、庄严。上面所引的那三副对联与匾额,就从一个方面反映、烘衬了这种特有的“庄严”气氛。 [size=1.325]先看第一副联额。“贾氏宗祠”的匾额高悬于五间大门之上,无疑是在向人们表明:这里是赫赫有名的贾氏家族的祭祖场所,是维系贾家一脉血缘的崇高之地,必须对此肃然起敬。它与所配的长联共同造成一种神圣、肃穆的氛围。上联的“肝脑涂地”四字,说明了贾氏先祖对皇帝的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化用了儒家经典《孝经》中的一句: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第二》)下联的“功名贯天”四字,是为贾氏祖先歌功颂德。“蒸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尔雅·释天》曰:“秋祭曰尝,冬祭曰蒸。”全联的意思是:宁荣二公对皇帝死心塌地地效忠,天下百姓都依赖他们保护养育的恩德;贾氏先祖功名满天下,让人们千秋万代都仰慕其祭祀的壮盛。 [size=1.325]再看第二副联额。“星辉辅弼”匾额中的“辅弼”二字,出自儒家经典《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左曰辅,右曰弼。”意为天子的股肱大臣。这个匾额的意思是:宁荣二公就象天上的星辰辉耀,拱卫北极一样,辅佐着人间帝王。这仍是对贾氏先祖的褒奖之词。所配对联的意思为:宁荣二公的功勋业绩使日月增光,其赫赫美名、绵绵恩泽永不间断,沾及后世子孙。 [size=1.325]最后看第三副联额。匾额上所题的“慎终追远”四字,出自《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此,后世儒家多加以强调,例如南宋理学家朱熹著《家礼》,就申述“谨终追远之心”。“慎终追远”的意思是:父母亡故必须谨慎从事,居丧尽礼;对祖先应该时刻不忘,诚敬地祭祀。所配对联的含义为:贾氏子孙都蒙受着先祖的福泽恩德,老百姓至今还怀念着宁荣二公。 [size=1.325]这三副对联与匾额,出自“衍圣公”与“先皇”之手,应该说是有深意在其中的。第一副,小说中说是“衍圣公孔继宗书”。衍圣公,是封建统治阶级为尊孔而给孔子后裔所加的封号。孔继宗之名,当为作者所虚拟。历代统治者都强调“孝”。对父母孝,则会对帝王忠。“孝”表现在对祖先的态度上,则是虔诚地祭祀。身修家齐然后才能国治,才能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孝经》中所谓“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治章第八》),正是这个意思。另外,《孝经》中还强调:“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纪孝行章第十》)。“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感应章第十六》)。“子曰:孝子之丧亲也,……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丧亲章第十八》)。这都是要求对父母、祖先要“孝”,要“敬”。《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在写贾府举行除夕祭祀之先,也写到了皇帝对这种祭祀活动的支持。礼部设祠祭司,专管皇家与臣民的祭祀之事。贾蓉按例去领“春祭的恩赏”,黄布口袋上便赫然印着“皇恩永锡”的字样。虽然只领来若干两银子,也竟致于使贾珍不无得意地说:“……这几两银子……多少是皇上天恩。……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真正皇恩浩大,想的周到。”(见第五十三回)就连荣宁二祖的遗像,也是“披蟒腰玉”,生荣死哀。最高统治者的目的,无非是要贾氏子孙继承祖德,象当年荣宁二公“肝脑涂地”地效忠先皇帝那样尽忠于自己。贾氏宗祠正殿之内,布置得庄严肃穆:“里面香烛辉煌,锦幛绣幕,……列着神主……。”“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见第五十三回)除夕祭祖,贾府人等皆着朝服,按“左昭右穆,南东女西”的次序排列好,或主祭,或陪祭,或献爵,或献帛,或捧香,皆有定员。其气氛之肃穆,场面之排场,次序之井然,气象之庄严,洵非他族可比。 [size=1.325]但是,那些联额的引经据典、谆谆垂训、良苦用心以及祠堂与祭祀仪式的庄严神圣、肃穆威严,并不能掩盖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阻止不住一批不孝子孙的胡作非为。在这冠冕堂皇的礼教帏幕后面,却是一群“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乌眼鸡”。他们逐权夺利、争风吃醋,何曾把皇帝嘉勉、祖宗遗德记在心头?等而下之的,则吃喝嫖赌,眠花宿柳,扒灰养汉,荒淫无耻。而贾宝玉这位荣国公的嫡系曾孙,则是这个封建世家的叛逆者。他厌恶仕途经济,怕读四书八股文章,在封建家长贾政等人看来,他“行为偏僻性乘张”,乃是“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见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他与林黛玉心心相印,情趣相投,成为这个门第森严的大家族的叛逆者。另外,第三副对联中的一句“至今黎庶念荣宁”,更是装点门面的虚浮之词。其实,荣宁二公尽管“功名贯天”,但与百姓何干?贾府祭祖前夕,黑山庄的庄头乌进孝以灾荒之年来缴租,贾珍却嫌少,皱眉说:“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见第五十三回)老百姓是死是活,他们全然不管。因此,黎庶一定不会“念荣宁”,而应是“咒荣宁”。所有这些,都是对上述三副联额的一个绝妙嘲讽。 [size=1.325]这三副联额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时,从新到贾府的薛宝琴眼里看到的。她也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却未作任何评论,不发任何感慨。这冷眼旁观的态度,颇含深意。试看,联额文辞庄重,将封建说教的内容融纳于对仗工整的联对形式中,显得多么雍容典雅。但是,它和贾府在一派盛况中开始显露的衰势相映衬,却又十分引人注目,发人深思;作为此后贾府逐渐衰败,子孙星散的反衬,其嘲讽意味,不言而喻。曹雪芹没有让薛宝琴说话,其用心或即在此。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与技巧,于此亦可见一斑。
朱元璋最具魄力的帝王诗,短短4句,尽显帝王豪情与霸气! 2023-02-28 05:30 发布于:山西省
说到“布衣天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定榜上有名。 朱元璋出身寒微,放牛,行乞,出家做僧……25岁前的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直到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一步步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 因此,在不少人的眼中,朱元璋几乎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文盲皇帝,在文化方面,应该是一窍不通的。 但其实,不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风调雨顺的太平岁月,朱元璋总会忙里偷闲,写诗作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作,虽算不得精彩绝伦,也称得上音律和谐,流畅豪放。 无论是《示僧》中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还是《咏菊》中的“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无不彰显其不同凡响的帝王气度。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首朱元璋出京还师时作的一首诗,气贯长虹,一代帝王实现宏伟蓝图后的壮伟之情,豪侠之气溢于言表。 《宿小孤山》 明·朱元璋 龙舆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 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 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 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 “龙舆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开篇就展现百万雄兵的威武气势,帝王气概,令人生畏。 乘坐龙舆凤驾,在文武百官,万千百姓的夹道欢迎中,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路过小孤山,当年在此处日夜奋战的情景立即浮现眼前。百万雄师镇守此处,蓄势待发,准备决一胜负。 这里的小孤山,就是今天安徽宿松境内的一座江中孤岛。今天的小孤山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对朱元璋来说,小孤山是他的发迹之地,王兴之地。 元末明初,群雄竞起,战火纷飞,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在长江和鄱阳湖中展开生死决战,多次兵驻小孤山。 在这里他曾兵败,差点战死沙场。也是在小孤山,他重整兵马,一雪前耻。 1363年,朱元璋依托当年周瑜在桑落洲修建的九洲八卦阵,在小孤山附近布下重重埋伏,陈友谅误入阵中,最后殒命江口。 正是以此战为基石,朱元璋才开创了明朝二百多年的丰功伟业。 “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片时扫”、“一夜枯”比喻形象,用词贴切。如秋风扫落叶般,朱元璋带领正义之师,将陈友谅的起义军,元朝的残余势力,统统扫灭干净。一夜之间,山河改貌,江山焕颜。 “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回忆往昔鄱阳湖血战的日日夜夜,而今一统江河,主宰九州沉浮。丢失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都重新回到了华夏儿女手中。万里乾坤终回圣主手中,日月同辉照耀着华夏每一片土地上。 “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如今在大明一统盛世下的小孤山,阳光明媚,梅花报春,瑞气纷呈,一派祥和。 全诗气势雄劲,一气呵成,不仅写出了他开创帝王基业的霸气,更是表明了他欲成就千古一帝的决心。 从一介布衣到朝堂天子,朱元璋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是何等气势?非有胸怀天下之志者所不能语也。 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愿我们都心怀远大,胸有乾坤。 — 后台回复“早安”,每天收获新惊喜—
朱元璋原话到底是“日月重开大宋天”还是“日月重开大统天”?
朱元璋原话到底是“日月重开大宋天”还是“日月重开大统天”?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37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105,590
关注问题 [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起
[backcolor=var(--GBK99A)]
[color=var(--GBK02A)] 登录后你可以
[color=var(--GBK03A)]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史遇春
[color=var(--GBK04A)]厦门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关注
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 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 ”大明兵克婺州,设浙东行省于金华府。 先是十月,太祖亲领马步数万众,一马军兼二步军,征浙东,悬金牌镌云:“奉天都统中华。”至是,克婺州,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俞本《纪事录》)“ 如果按此记载,旗牌互证,则当为”日月重开大宋天。“。 二、 署名周清原的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第三十一卷《忠孝萃一门》 ”洪武爷抚定了婺州,于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就这对联看将起来,我大明一统气象见于此矣。“ 此,小说家语。 三、 故,或当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color=var(--GBL05A)] 发布于 2019-09-21 19:27
[color=var(--GBK04A)]赞同 477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更多回答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高明辉
关注
当然是日月重开大宋天 最近翻检金华宗谱,龙凤年号比比皆是,说个几个直接说“宋龙凤”的记录 这条记录说“宋龙凤戊戌下婺州,东阳属焉,高庙以人才即授本县教谕”
[img=195,678][/img]" data-caption=""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195" data-rawheight="678" data-original-token="v2-8b106310864f218a5891dc308876163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8b106310864f218a5891dc3088761630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195" data-actualsrc="https://picx.zhimg.com/50/v2-8b106310864f218a5891dc3088761630_720w.jpg?source=1def8aca"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width: 320px;"> 这条记录说“生元皇庆皇庆癸丑十月十八日,卒宋龙凤 三月二十九日“ [img=128,460][/img]" data-caption=""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128" data-rawheight="460" data-original-token="v2-64101e28e7afb1cbad9ca65697b44bdd"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64101e28e7afb1cbad9ca65697b44bdd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128" data-actualsrc="https://pica.zhimg.com/50/v2-64101e28e7afb1cbad9ca65697b44bdd_720w.jpg?source=1def8aca"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width: 320px;"> 这条记录说”予家宗谱自宋龙凤丙午至雍正壬子或重修或续修已经十有余次矣“ 所谓”宋龙凤“并不是修谱者的创造,而是不断从旧谱转抄而来,而最初有一个”皇宋龙凤“的共同认同并推动应天集团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color=var(--GBK04A)]赞同 35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友善用户川丹丹
[color=var(--GBK04A)]可能是你乎唯一还在说话的蒙元史博主
关注
28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原话为韩宋政权的“日月重开大宋天”或“日月重明大宋天”“重开大宋天”本是韩山童、刘福通的起义宣言之一,明太祖身为名义上的韩宋将帅时,一度使用过该旗号以示奉其正朔。杀害小明王韩林儿之后,朱明势力便采取了全盘否定,全盘污蔑红巾军起义的宣传姿态,并对曾奉宋为主的事实进行掩盖与讳饰。“重开大宋天”在明初历史书写中被篡改为“重开大统天”,便是在这一政治风向指导下进行的诸多避讳之一。反元起义者使用“重开大宋天”的口号,现存最早的记载为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其序落款日期为元顺帝至正丙午年(1366年)夏六月。中原红军初起时,旗上一联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其后毛贵一贼横行山东,侵犯畿甸,驾幸滦京,贼势猖獗。无异唐末。[1] 由“初起时”可知,韩宋系红巾军的这一宣言提出时间之早,应在明太祖投身郭营之前。随着越来越多的队伍奉韩系为主,“重开大宋天”应该成为了包括郭子兴-朱元璋部在内所有名义上受“明王”节制军事势力的共同口号。同时显而易见,只有在国号为宋的前提下,“重开大之宋天”的语言逻辑才能够成立。 吴元年即小明王溺死后的次年,朱元璋为送还俘获的宗室神保大王等元顺帝通信,其中即开始以“辛卯之年,妖人横起”;“国势日衰妖气愈盛”;“妖人之作乱”[2]等恶语称呼反元义军。除“妖人”之外,朱元璋对红巾军的常见污蔑还有“盗贼蠭起,窃据州郡”;“倡乱之徒,首祸天下”[3];“长淮盗起,雄者跳梁”[4]“(杜遵道刘福通)僣乱于中原”[5]等等。对于自己曾身为韩宋政权臣子参加反元运动的经历。明太祖则使用“暴兵忽至,误入其中”[6];“被妖人逼起山野”[7];“因天下乱,不得已入行伍”[5];“因天下乱,为众所推”[8];“终不宁居,遂託身行伍”[3];“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3];“官军隔绝,遂为众所推戴”[2];“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3]等话术进行淡化、含糊。除忌言韩宋与太祖的君臣关系外,明初的官方历史书写中对韩氏父子以“宋”为国号同样讳而不谈。这两点构成了回避“曰月重开大宋天”意识形态基础。 我们已知最早提及“日月重开大统天”的材料,为永乐重修《明太祖实录》的参考资料之一《国初事迹》。为北京刑部左侍郎刘辰,将从龙以来所知的“太祖高皇帝国初事迹开写”并进呈:太祖克婺州,于城南上竖立大旗,上写“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统天。”及命胡大海围绍兴,改绍兴路为绍兴府。 然而,同时代另一种材料俞本《皇明纪事录》也记载了同一件事。不仅细节更加丰富,因为私修史少了官方背景,更存留了“大宋天”真实面貌。同时,还有被《国初事迹》隐去的另一联宣传榜文“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设浙东行省于金华府。上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明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旗上所书上联,现存旧题明兴野记版《纪事录》为“日月重明大宋天”,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引文为“日月重开大宋天”,或许是不同抄本间的异字。 克婺州,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9] 对于“重明”,李新峰《纪事录笺证》指出确实可能也是韩宋红军的原语:按:“日月重明”化自易离彖传:“日月丽乎天......重明以丽乎正。”为宋元常见套话,但明代前期难见此词。日月与明对应,有与小明王关联之义。后朱元璋国号大明,明朝或禁止引述此日月之义,致刘辰不提明字。又,“大统”,据下文“宋国江山复宝图”亦疑系刘辰篡改敏感词。 周中梁《明人对韩宋政权的历史书写》指出,刘辰的变改反而使原有语义变得不伦不类: 韩宋本有“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大统天”之语则并不通顺。[10] 这恐怕也是这一材料最终雪藏,未能抄入《明太祖实录》的原因。 《国初事迹》一书虽只是一资料采编的稿本,但在明清时代并不算罕见资料,传抄众多。“重开大统天”版本也随之被众多私著所抄录。其中徐学聚《国朝典汇》、孙宜《洞庭集》、佚名《九朝谈纂》等所录与《国初事迹》相同。也有文字略更者:邹善长重订《汇苑详注》,吕毖《皇明小史》等下联讹为“日月重开一统天”,《秘阁元龟政要》等上联讹为“乾坤奄有中华地”。《纪事录》的存留与流传则略为稀疏,被钱谦益在内的少数人所阅读,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了解“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一版本的存在。 只是......中间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事情。 ——“日月重开大宋天”曾被明人讹传为“宋太祖所作”.......如刘储秀《披仙台晩望》诗序:宋祖南征因过金华府,登台诗云:“山河奄有中原地,日月重开火(大)宋天。”大哉正言,至今传,因名台为批仙云。[11] 敢问刘西陂先生所理解的.......这赵匡胤重开的.......是南朝刘宋???我不李姐。 参考
- [color=var(--GBL07A)]^《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
- ^ab《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吴元年九月戊戌日条
- ^abcd《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洪武三年六月丁丑日条
- [color=var(--GBL07A)]^《御制皇陵碑》
- ^ab《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三,洪武三十年六月庚寅日条
- [color=var(--GBL07A)]^《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日条
- [color=var(--GBL07A)]^《与元臣秃鲁书》,《明太祖御制文集》卷五
- [color=var(--GBL07A)]^《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丙寅日条
- [color=var(--GBL07A)]^《国初群雄事略》卷一
- [color=var(--GBL07A)]^周中梁.明人对韩宋政权的历史书写[J].史学理论研究,2023(03):77-89+159.
- [color=var(--GBL07A)]^《刘西陂集》卷三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3-11-17 22:58
陈子龙《九日登一览楼》原文_译文_赏析2021-04-06 08:39:15由永亮2 分享
《九日登一览楼》是明代诗人陈子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虚实结合,诗风豪放激昂,体现出诗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慷慨与悲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九日登一览楼》原文 明代: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 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注释 一览楼:位于作者家乡松江城内。 危:高。 樽(zūn)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 蒹(jiān)葭(jiā):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思念南明政权。 云麓(lù):云山之意。 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称边地。青海雾:以西北青海之雾代指满清势力已占领了半个江山。 赤城:山名,位于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又称“烧山”、“消山”,此代指扶明抗清之决心。 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代指身怀绝艺而无用武之处。 赏析 该作一开始,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这里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至于“云麓”、“岸峰”,则以优美的笔调,工整而又对仗地写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观。乍一看它是顺“南望”而展开,其实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从历史上看,自从南京弘光倾覆之后,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于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这也就是诗的颈联所说的“双飞日月”。显然,诗人“南望”而浮现在眼前的,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明白了上述含义,“双飞日月”、“半缺山河”也显得容易理解了。在“神骏”、“女娲”的背后,分明寄托着诗人最良好的愿望和深深的祝愿。 诗的尾联,则是抒发深深的感慨。曾几何时,面对清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行,陈子龙等“复社”中坚,曾揭竿而起,领导、发动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江南抗清起义。可是,由于起义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地义军先后被清军击破。曾经飘扬过抗清旗帜的松江城。最后也终于陷落。诗人虽侥幸逃脱,面对亲朋好友纷纷遇难、面对敌人烧杀掳掠,他的心情,自也可以想象。诗中“屠龙”,正是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诗人借助《庄子》中的典故,把自己曾费尽心血,学会了“屠龙”本领,可是到头来,面对血雨腥风却一筹莫展的那种失望,表现了出来。当然,尽管如此,诗人并不就此消沉。结句的“剑锋腾踏”,诗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宝剑所表现的那份躁动与闪闪寒光,披露出他急于重新投入战斗的决心。 总之,这是一支英雄的悲歌。它是诗人面对惨淡的局势,而发出的出自内心的呼唤。字时行间,流露出他对南方小朝廷的深深祝福,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那种慷慨与悲凉。 该诗虚实结合,所谓“实”,即诗人从登楼所见写起,“樽酒赋诗”“望潇湘”,见“青海雾”“赤城霞”等,都是写眼前人事与景物,都是实写;所谓“虚”,作者亟待女娲补天之手来力挽狂澜,以及他回想自己空有屠龙之术难以施展,但仍然要拔剑起舞等,都是虚写。
[size=1.375][url=]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url]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size=0.875]情怀
翻译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国亡家破之际我能到哪去呢?西子湖畔有我的榜样。(于谦和岳飞的墓都在西湖边)
于忠肃(于谦)的功绩可与日月同辉,岳武穆曾经保住了宋朝半壁江山,朝廷给他在西湖边建了祠庙。 很惭愧我抗清复明大业未成,手无寸功,却想和这两位葬在一起。我凭借一颗赤诚之心,想在西子湖畔有一处我的安息之地。 以后有那么一天,在很多素车白马赶到浙东来向我吊丧的路上,东海将会掀起愤怒的狂涛,那狂涛难道是葬在鸱夷里的伍子胥所化的吗?
注释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日月句:日月,指明朝,也有光辉的意思。于氏,指于谦,见于谦《出塞》作者简介。乾坤句:乾坤,天地。岳,指岳飞,见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作者简介。 赤手:空手。借一枝:即借一枝栖,李义府《咏鸟》:“上林无限树,不借一枝栖”。 素车:素车白马,指送丧的行列。
创作背景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甲辰八月辞故里》共两首,该诗为第二首。甲辰,指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是年七月,张煌言在其隐居处南田悬岙岛 (今浙江象山县南) 被俘,押至鄞县;八月初,解往杭州。临近出发的时候,为张煌言送行的有几千人,张煌言辞别故乡父老,赴杭就义。临行慷慨写下此诗。
简析
[color=rgba(0, 0, 0, 0.9)][size=0.9375] 诗题辞故里,而诗人十分明白此去乃辞人世。面对死亡的命运,抗清英雄张煌言在诗中所抒发的,不是对生的留念,也不见半点悲戚。充塞全诗的是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身虽死而志不移的豪壮情怀。首联点题,述及辞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谦、岳飞,魂归西湖。二三两联承此而展开,既表达对于、岳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感到自豪。尾联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慷慨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