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1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2019-12-03 23:03:41)
标签: 《红楼梦》数理研究       
                     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马美著)

【皇极梅按】对于探讨《红楼梦》中湖湘文化精神,有启示、有裨益。            

    节选自《国学教程(第二册)》第九讲,中华书局出版。

                         马美著 岳麓书社副社长、编审

湖南地域的人文活动,经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自我文化的孕育,终至宋代形成了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而这一特色文化,是通过其精神特质所表现出来的,或者说这些精神特质,是其文化精髓所在。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一传统在湘人的文化传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湘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发轫于屈原、贾谊等流寓人士,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事迹感染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湘人。

到了宋代,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胡宏、张栻等,教育弟子深明民族大义,抵抗外族侵略,湖南涌现了一大批的爱国主义人士。南宋末年,衡阳人李芾任潭州(包括现在大部分湖南地区以及部分湖北地区)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大兵压境,力量悬殊,但李芾坚决抵抗,拒不投降。元兵攻破城门,李芾不愿受辱,命令部下将自己和家人全部杀死,其部下也随之殉难。潭州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多举家自尽。200年之后,明代的大文豪李东阳还在《长沙竹枝词》中称颂李芾说:“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

反抗外来的侵略,是湖湘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兵力不足,虽多次讨伐,都无功而返。嘉靖年间,倭寇再次大规模进犯,前线总指挥急调湖南永顺土兵等地方部队协助征剿,湖南永顺人彭翼南带领土兵奋勇杀敌,取得了平倭战争中最伟大的胜利——王江泾大捷。这次胜利使官兵和土兵军心大振,它扭转了抗倭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彭翼南也成为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1935年,当时的湖南省政府拟定30位湖南历代乡贤,彭翼南即与发明家蔡伦、理学家周敦颐、思想家王夫之、军事家曾国藩等并列其中。

近代以来,湘人高擎爱国主义大旗,奋发图强,反对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湘人总是涌立潮头,如杨度《湖南少年歌》所说:“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湘文化百家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谭嗣同、陈天华、杨毓麟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为改造中国、抵御外侮,都以死殉国。

在爱国主义情怀的背后,是湘人奋发图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自屈原宁赴清流葬身鱼腹而死,在湘人血脉里一直流淌着不畏牺牲的精神。南宋末年,在保卫长沙的战斗中,岳麓书院的数百学生投笔从戎,浴血奋战,城破后几乎全部牺牲。清末浏阳人谭嗣同参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立足现实的经世致用学风

湖湘文化实质是关照现实的儒家文化,表现出立足现实的经世致用学风。早在湖湘文化形成之前,湖南人就比较崇尚务实的作风。三国时期的蒋琬(湘乡人),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接班人,深得诸葛亮的信任,他清明务实,胸怀宽广,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东汉蔡伦(耒阳人),为解决书写的需要,发明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湘人形成经世致用的学风,则是在湖湘学派出现之后。湖湘学派是一个地域性的儒家学派。南宋时期因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的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的活动都在湖南,故得名。湖湘学派思想起源于周敦颐,但他生前影响不大,未能形成独立的学派。后来胡安国及其子胡宏由于躲避战乱,从福建来到湖南湘潭创立碧泉书院,湖湘学派开始兴起。后来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张栻,他与南宋的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朱熹与张栻一起在岳麓书院探讨过学术,并对张栻的学问非常佩服,如今在湘江边上还有朱张渡,就是纪念朱张会讲这个历史掌故。

注重经世致用,是湖湘学派的重要特色。其创始人胡安国、胡宏、张栻等,在其著述中都主张经邦济世,躬行实践。湖湘学派的经世思想贯穿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了不少的安邦治国之才。作为一个学术流派,湖湘学派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学风,极大影响了湖湘人士。此后,这一思想一直成为湖湘学人的主旋律。

明清以后,湖湘学人持经世致用的主张,成就了一大批人才。衡阳人王夫之是集儒学之大成的人物,他倡导的就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清代学术考据盛行,钻故纸堆,忽视社会现实问题,而受经世思想影响的湖湘学人,却把做学问与关注现实联系起来。王氏的思想泽被后人,对湖南学人影响很大。如安化人陶澍、隆回人魏源、长沙人贺长龄等,都是非常著名的经世学派。陶澍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要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他关注现实,推动盐政改革和提倡海运,被道光皇帝称之为“干国良臣”。贺长龄官至云贵总督,是经世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任上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兴办教育,也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家。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推动的洋务运动,谭嗣同参加的维新运动,黄兴等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等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特色。

3.敢为人先的浩然独立根性

浩然独立,这是湖湘文化中最有地域特征的一个特点。湖南有一个熟语,叫做霸蛮,霸得蛮,耐得烦,也就是说湖南人浩然独立,无所依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对于湖南人浩然独立的精神特质,杨毓麟曾有过论述:“且我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其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至于直接船山之精神者,尤莫于谭嗣同,无所依傍,浩然独往,不知宇宙之圻埒,何论世法!其爱同胞而惎仇虐,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是何也?曰:独立之根性使然也。”(《湖湘文化百家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如钱基博先生所言,湖南所处封闭的内陆环境,交通不便,土质坚硬,非坚忍不拔,无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因为环境封闭,受外人影响有限,不能不自我开创,别具一格。屈原在《诗经》后开创新的文学体裁“楚辞”,自成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尤其是辞赋影响巨大。周敦颐作《太极图说》《通书》,以太极人极来阐发天人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后世影响巨大的宋明理学。屈原为文学之鼻祖、周敦颐为理学之开山,表现了湖南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湖南人浩然独立的根性,在清代以来发扬光大,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被陈独秀称为“湖南人的精神”,他说:“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湖湘文化百家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陈独秀这里所说的王船山(王夫之)、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黄兴)、蔡松坡(蔡锷)等人,都表现出了湘人的拼搏精神。以曾国藩为例,当太平天国事起时,受命帮办团练的官员有100多人,而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不过数人而已,他以书生带兵,对抗业已武装力量强大的太平军,受到朝廷的牵掣,受制于经费的短缺,屡屡遭受失败,他以“扎硬寨”、“打死战”的拼搏精神,才最后取得了胜利。

4.博采众长的果敢开放意识

湖南地处偏僻的南部,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在北方的儒家文化非常发达的时候,湖南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但湖南的文化也一直在与外来的文化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湖南最早的居民属于土著文化,在楚国占据湖南以后,楚文化在湖南广泛传播,成为湖南地域的主流文化。魏晋大量北方士人的南迁,唐代很多官员学者、流放与寓居湖南,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明清江西居民移居湖南等等,使湘人具有多元的文化与开放意识。

湖南历代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都秉持博采众长的开放意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之所以能够解决儒学的发展问题,就是吸收了佛学、道学的思想,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湖湘学派是在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它广泛吸收,博采众长。王夫之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在经学、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多有独到的见解。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他能够从中国古代学术中吸收丰富的营养。

湖湘学人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近代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并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的洋枪洋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带入了一个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时代。西方国家凭借其在工业技术上的先发优势,疯狂地攫取农业文明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中国从此开始了一段任人宰割与蹂躏的历史。面对这一新的变局,保守的知识分子固守“天朝大国”的观念,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不愿意与时俱进,正确认识西方世界的技术与文化。

湖南的很多学者,却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早是魏源,他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事情,可在当时公开提出来学习西方,就是要摈弃“天朝中心”的观念,认为蛮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思想上跨越了一条巨大的鸿沟。此后曾国藩、左宗棠等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技术开办机器制造厂,把“师夷”的想法付诸实践。郭嵩焘早年就注意研究洋务和洋情,后来出任驻英法公使,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先进的原因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主张要从多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也正因为郭嵩焘的思想远远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他在当时遭受士大夫们的疯狂的攻击,他在出使英法时所写的日记《使西纪程》,也卒遭致毁版的命运。

湖湘文化的这些精神特质,是在历史上逐步发展与养成的,最后成为了流淌在湖南人血脉中的文化精神。虽然每一种文化特质并非湖南人独有的,其他的地域文化也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化特点,但上述精神特质组合在一起,则成为了湖南人的文化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13: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芙蓉国里+朱慈炤//薛文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转载]再议《红楼梦》与湖南的渊源 (2019-10-18 14:31:36)
标签: 转载        分类: 袁枚研究
原文地址:再议《红楼梦》与湖南的渊源作者:谢志明
《红楼梦》中有关湖南的人名地名物名的

探    讨

谢 志 明



   内容提要:《红楼梦》自她问世以来,许多的谜团一直未能真正解开,由此而吸引众多的人去研究与探讨,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红学。清代对于作者之谜众说纷芸,直到胡适先生以后,近百年来曹学占据了上风,然而,胡适先生的观点依然不能解释《红楼梦》中所有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仍然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从《红楼梦》中的人名、物名、地名入手,列举了大量与湖南有关的例证,同时,分析了四大名著中的其余三部名著中的相关特征,最后认为:《红楼梦》中与如此多的有关湖南的人名、地名、物名不是偶然的,《红楼梦》的始作者或与湖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人名地名物名  湖南  四大名著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于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人与事,清代以来,有着各种不同说法。虽然胡适先生以来,红学界普遍认为作者是清代南京织造曹家曹霑,《红楼梦》是一部曹家人写曹家的事的自传小说。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曹学并没有完全解决《红楼梦》中的许多问题,相反,人们对其研究越深,发现曹学的矛盾越多,越难难以自圆其说,红学研究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已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近年来,红学界有人提到《红楼梦》与湖南有关的观点,并得到了一些主流红学家的关注与支持。那么,《红楼梦》到底与湖南有没有关系?由于作者等问题争议较大,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在这里我们仅就《红楼梦》是否与湖南有关的问题进行一个纯学术性的探讨。

   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会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这就是其中的风情风物与人名地名与湖南有着某种联系。在四大名著中,虽然其余三部名著也有许多涉及湖南的内容,但显得十分的少,惟有《红楼梦》所写的内容涉及湖南的内容最多。在这里,我们仅从人名、地名与物名三个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分析。

    首先,我们列举一下《红楼梦》①中的人名:

1、史湘云:四大家族中史家的闺秀,十二金钗正册中人。

2、柳湘莲:破落世家弟子,风流公子,尤三姐因爱恋此人而亡。

3、潇湘妃子:指林黛玉,十二金钗之首。

   第二,书中与湖南有关的物名:

1、湘管:第十八回中写到:“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

2、湘裙:第十八回中写到:“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3、芙蓉:书中有35处写到芙蓉花或芙蓉树,芙蓉与湖南是有着极密切关系的,因为唐宋时代,湖南的湘、资、沅、澧流域多芙蓉,故湖南有芙蓉国之称。

4、湘帘:第二十六回中写到:“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第三十六回中写到:“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5、湘妃竹(斑竹):湘妃竹是湖南最有特色的竹子,主要产于永州的九嶷山区,有着美丽的传说。书中共有4处写到湘妃竹。

    第三:书中与湖南有关的地名:

1、湘江:书中三次提到“湘江”一词,第五回中写到:“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同一回中又写到:“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第三十四回中又写到:“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2、楚云:第五回中写到:“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在(元)龚肃的《楚云湘水图歌谢张夔教授》中写到:

“离骚之国几千里,十幅蒲帆顺风驶,顺风犹须两月程。……云兮楚之云,水兮湘之水……”②

而《清泉县志》中就有“楚云”湘水图,描绘的是清泉县(今衡阳)境内的水文地理资源情况。由此可见,楚云应当指的是湖南或者包括湖南。

3、潇湘馆:大观圆中林黛玉所居之所,林黛玉因此而被人称为潇湘妃子。全书共有72次提到潇湘馆。

4、长沙:第七十八回宝玉悼念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写到:“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将湖南(芙蓉)与长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留下了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的密码。

5、武陵:第十七回中写到:“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第六十三回中写到:“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书中两次提到武陵,武陵是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周边地区,其时鲜有人知其风景,书中提及别景,自然另有一番深意。

6、秦人旧舍:《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写道: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秦人旧舍”的典故来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的是武陵人所居之地,也就是湖南西北地区。

   《红楼梦》中写到的“湘”字多达608处,写到的人名、地名、物名也是最多的,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把作品与湖南联系到一起。

    从地名物名来分析,据我们粗略统计,书中共涉及140多处地名、物名,能考证确切的地名物名有20多处,其中与长安(西安)、云南、广东有关的占了4处,与湖南有关的多达11处,占了半数;与江苏及与江南有关的占了9处;而与北京确切地名物名有关的很难找到。

   在人名中,十二金钗中有二人便与湖南有关,而与其他地方的人名却鲜见出现。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们在不否定前人的成果,肯定《红楼梦》与江苏等地有着某种关系的前提下,也可以大胆地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或许与湖南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我们知道,每一个作者都会有一种浓郁的家乡情结,离不开他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会或多或少地留下某种痕迹。《红楼梦》中如此多的湖南人名地名物名,我们不能由此而认为作者是湖南人,但他一定是一个了解湖南,或者对湖南有某种感情的人。我想,这样的推断并不过份。

    在这里,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虽然《红楼梦》中有关湖南的人名、地名、物名,但其余三部名著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我想这是值得探讨的。

   在《三国演义》④中也有湖南的地名,有零陵、武陵、湘潭、湘乡、桂阳、长沙、湘江,荆楚,书中所载的大多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的确与湖南有关。然而,这不过是众多历史故事中的一则而已,其中的地名不过出现一到二次,远不及《红楼梦》书中如此的密集与针对性强。当然,说《三国演义》与湖南有关并不为过,因为这是曾经在湖南发生过的真实历史故事。由此推断,《红楼梦》与湖南有关自然也不为过。

   我们再看《水浒传》,其中仅仅在八十一回写到了⑤“湘裙”、一百零五回写到了“湖湘”两处地方,而其他与湖南有关的内容基本上看不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作者所写的地方是北方,与湖南无多大关系,自然而然地没有了与湖南有关的地名人名与物名。反过来,与安徽、江浙的地名、物名却多了许多,这与方腊有关。由此可见,小说虽然一定程度上是虚构的,但历史小说都不能摆脱其生存的土壤,离不开故事的原型。

如果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带有纪实性的历史小说,那么,《西游记》⑥则是一部虚构性强的神话小说。小说中也有写到“湘江”、“湘裙”、“湘娥”、“楚女”之类的地名物名,却是十分的少见,如“湘”字仅有4处,远不及《红楼梦》中的多,也不如《红楼梦》中使用如此之频繁。

    综上所述,四大名著中所写的人名地名物名与作者所写的故事发生地以及作者的祖籍是有密切关系的,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作者所接受的教育;离不开他生存的土壤;离不开他的所见所闻。如同《三国演义》与湖南有一定关联,《水浒传》与山东密切相关一样,《红楼梦》所写的人与事物,应当与湖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虽然不能由此而推断《红楼梦》的始作者是湖南人,但我们可以认为,作者与湖南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这不仅仅是人名、物名与地名的关系,还有方言与民俗方面的相同。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再作专门探讨,在这里不多赘述。

   最后,还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人名就是“史湘云”,史湘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几乎每一回都有她的描写,她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物。有人对她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周汝昌先生曾著文称,脂砚斋是史湘云,因查无其据,当然是争议颇多。

   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胆地假设一下,既然《红楼梦》与湖南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史”是指原始的故事或作者,传说者。“湘”是指湖南的人与事,“云”是指说。这样连惯起来,就隐含“起始于湖南的一个传说故事。”或者是:“始于一个湘籍原作者的小说?”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还需要有更有力证据来求证。

   我们仅仅从《红楼梦》中的人名、地名与物名,对《红楼梦》与湖南的关系进行了一个粗浅的探讨,其观点也许有些牵强,但我们还会对其他方面再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我们的探讨能开拓红学研究的视野,将《红楼梦》与更多的地方联系起来,繁荣红学研究。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的版本为(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②《清泉县志》卷二十四之《艺文志》页十五。乾隆癸未年辑,湖南图书馆藏。

③《清泉县志》乾隆癸未年辑,湖南图书馆藏。

④(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1月第1版。

⑤(明)施耐庵著:《水浒传》,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6月第7版。

⑥(明)吴承恩著:《西游记》,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分享:
1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289)┊ 收藏(0) ┊转载原文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转载]陆弃|古代禁烟史,中国古代有哪些“禁烟”措施?
后一篇:[转载]刘绪义解剖湖湘文化(22):《红楼梦》里潇湘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13: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潇湘馆+红楼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刘绪义:《红楼梦》,曹雪芹的潇湘梦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绪义  时间:2021-03-19 11:33:23
  一部《红楼梦》,很多红学家一辈子也没完全读懂它。清人洪秋藩说:“《红楼》一姓一名皆具精意。”湘人读它,却满纸是曹雪芹的潇湘梦。

  ——题记

  刘绪义

  1 潇湘馆、蘅芜苑是中心舞台

  在《红楼梦》里,黛玉居住在“潇湘馆”,并以馆自名“潇湘妃子”。曹雪芹这样做,是随意还是别有心机?小说中,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苏州人,母亲贾敏死得早。作为贾母的外孙女进得贾府之后,内心充满了自卑与疏远。虽然无法断定黛玉与潇湘(湖南)的关系,但她无疑是曹雪芹潇湘梦的一个隐喻和象征。

  《红楼梦》里有一《芙蓉女儿诔》,有红学家认为明祭晴雯,有人认为实祭黛玉。湖南自古有“芙蓉国”之称,宝玉文中之歌用的是楚辞体即骚体,每一首句末用“兮”字,第二句末用“耶”字。“诔”是历叙人生前行状在丧礼中宣读的文体。宝玉在交代黛玉的身份时这样写:“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没而莫能考者久矣。”其实,宝玉并非不知道黛玉是从苏州来的,这样写,是用曲笔暗示黛玉祖籍不是苏州人。

  在大观园建成之后,元春以皇妃的身份赐了两处馆名,一是“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另一处是“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这二处正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

  显然元春最喜欢这两名字,分别让黛玉和宝钗住了。

  只见林黛玉正在那里,宝玉便问他:“你住哪一处好?”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他,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 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第二十三回)

  此后,宝玉常记挂着潇湘馆,其布局中有“湘帘垂地”。在第三十七回,众人联诗,黛玉又咏了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又是一个“湘帘”。

  2 黛玉、宝钗象征娥皇与女英

  黛玉所居之潇湘馆,很多人以为其环境和象征意义与娥皇、女英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词》化出来的,神远指娥皇女英,近指黛玉。刘禹锡在湖南待的时间比较长,他的“竹枝词”就是根据湖南民歌写出来的。如: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再看宝钗。第六十二回宝玉做生日时,香菱指出“宝钗”二字的出处为李商隐的《残花》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在古代诗文中,“钗”的象征义表示分离,而且特指“夫妻分离”,暗示娥皇、女英的典故。

  宝钗所居的“蘅芜苑”,室内没有任何玩物,所供者以菊花最为显目。第十七回写到“蘅芜苑”内的各种“异草”:

  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有两点是大家熟悉的。一是以香草喻美人,典出屈原《离骚》;二是楚辞中多奇花异草,其背景都与湖南关系密切。

  再看《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十一首诗,十一幅图。曹公是让黛玉与宝钗合一幅图、一首诗。在随后的《金陵十二曲》里面,十二首曲理应分咏十二钗,但其实第一曲《终身误》和第二曲《枉凝眉》都是合咏黛玉与宝钗。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有学者提出这是一种等距离的结缘和爱情方式。貌,二人兼美;才,二人并秀;德,二人趋同。故而脂砚斋有批语道:“钗玉名虽二人,人却一身。”

  曹雪芹以钗黛对应娥皇、女英。

  娥皇、女英为帝尧之二女,为考察舜之才德,而许配给舜,后来舜南巡苍梧不归,二女寻夫至洞庭君山,闻帝崩苍梧,二女痛哭,泪洒君山竹子上,形成斑竹,又称“湘妃竹”。

  在给大观园题诗时,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诗中,“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就是写竹。黛玉在选择潇湘馆时,也看中了园中的竹子。恰巧黛玉是以爱哭闻名的,眼泪没少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黛玉的结局与娥皇女英一样。

  3 “世外仙源”就是世外桃源

  曹雪芹以“世外仙源”直接对应“世外桃源”。

  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序》写的就是湖南武陵源。《红楼梦》中多次挑明了这种对应关系,而且多与黛玉相关。如《红楼梦曲》第一曲《终身误》“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在元春命众人赋诗庆贺大观园建成时,黛玉写了一首诗令元春称赞不已。标明匾额就是“世外仙源”。

  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看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里写的意境与《桃花源记》非常相似。

  写宝钗也一样,如“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雪”指薛宝钗,山中高士对应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本来是建立一个“海棠社”,到最后却成了“菊花社”。巧合的是,黛玉的《咏菊》诗里“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直接点出陶渊明。黛玉教香菱写诗,多次提及要多读陶渊明的诗。

  4 史湘云、柳湘莲多人与湖南有关

  先看史湘云。她的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红楼梦曲》[乐中悲]又写到:“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湘云即脂砚斋”,并视之为“平生在红学上,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他的这一命题便是建立在“湘云醮宝玉”的前提与基础之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湘云到贾府,要么寄居在潇湘馆,要么寄居在蘅芜苑。可见湘云同样寄托着曹雪芹的潇湘梦。

  再说柳湘莲。他是一名江湖侠客,与宝玉甚为投缘。堂堂男子汉,曹雪芹为何要给他取一个女性化极浓的名字?且湘莲是湖南的特产,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也是得缘于湘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小说中写他“素性爽快,不拘细事”,也是典型的湘人性格。

  又说英莲。她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虽然地位不高,但全书是靠她来串起的。第二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就是因薛蟠强抢英莲,打死冯渊而案发。这个英莲本是个很不起眼的人,到后来竟成了大观园里一个很有名的角色。后来,英莲改名香菱,又暗指“湘灵”。

  5《红楼梦》里处处是潇湘意象

  《红楼梦》写到宝玉送脊鸰香串给黛玉,黛玉拒绝了,有红学家认为“脊鸰”就是“零陵”的误写。宋人洪芻《香谱》中有“零陵香”的详细记载。零陵是舜帝所葬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南永州。《香谱》也有蘅芜香的记载,是引《拾遗记》:“汉武帝梦李夫人授蘅芜之香,帝梦中惊起,香气犹着夜枕,历月不歇。”

  第五回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秦可卿携手来到一道黑溪前。警幻仙姑告诉他:“此即迷津也……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宋长白《柳亭诗话》有载:“衡州耒阳长寺有木居士。”

  《红楼梦》这个书名也是有出处的,《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二有蔡京的《咏子规》诗: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愁如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血的传说故事发生地主要在荆州地区。湖南在古代也属于荆州。杜鹃鸟和杜鹃花在湖南民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且诗中“红楼梦”是三字连用,又明确提到“楚词”,其指向不言而喻。

  真是“春风无限潇湘意”,假如离开了潇湘意象,《红楼梦》定会逊色不少。为什么曹雪芹在小说中屡屡暗指潇湘?是否表明他与湖南有过一段刻骨的缘分?他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潇湘梦?这些谜都有待探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13: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神秘人物之史湘云
风临酒把2 2015-04-14   |  956阅读  |  2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史湘云;《红楼梦》里不容忽视的一个女子,其实围绕她身上也有很多很多谜团。

   史湘云;一个性格活泼且有些男儿本色的女孩子,她才华横溢,宛若一朵美丽的奇葩。

   史湘云的出场很顺其自然,并没有做任何铺垫也没有如黛玉出场那样大的排场,直接就说史大姑娘来了,然后就和大家一起玩闹了,似乎这个人本来就在大伙儿中间,这次仿佛是外出归来一般,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所以就不需要为她的出场设置什么场景,对她做过电的介绍,她的出场非常非常的顺其自然。

   史湘云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排在第五位的,她是贾宝玉生命里的第三个女人。关于她的判词是这样的

           富贵又如何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

        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史湘云虽然出身侯门之家,奈何父母早亡,她一直跟着叔叔婶子生活,从小就缺乏父爱和母爱,而且应该是很受排挤的,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子。

史湘云性格外向,特别容易接触,张爱玲曾经在她的《红楼梦魔》里说史湘云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女子,她的原话我早已记不完全了,她在某回里写到林黛玉病态之美和薛宝钗的电压之美终不及史湘云,史湘云才华横溢,且有很好的性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都不会过时,我想如果让史湘云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这个浮华的年代她也能够吃得开,如果让她做一名演员的话我想演歌《野蛮女友》之类影视作品也是非常适合的,她也可以是一个作家,她不会和社会格格不入,而林黛玉却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她应该是无法在职场生存的,而史湘云也许就能够在职场自由自在,她也许没有野心和心计,但是她能够去和任何人沟通和周旋。薛宝钗如果来到这个年代我想也不适合,她过于保守了,而且在某些方面没有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选择,她是一个很容易妥协或者说任命的人,这种贤淑温婉的女子似乎不再适合现在男人的口味了。史湘云是一个很容易适应环境的人,而且她也是一个无任何诚服的人,似乎能够被人一眼看穿,她没有宝钗那么多的心计,也没有黛玉那么的小性儿,同样没有妙玉那么的孤傲,也没有王熙凤那么的泼辣,她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孩子,可以老少通吃的那一种,我个人虽然只迷林黛玉,但是站在公平的角度说史湘云真的很好。

   我想很多人都在考虑史湘云到底爱不爱宝玉,还有就是宝玉对史湘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从来没有看出或者是觉得他们俩有男女之情,在我看来他们俩有的也只是兄妹之间那种最纯粹的情感,或许有亲情和友情,但是绝对没有半点爱情,别看史湘云成天管宝玉叫爱哥哥,可是她绝对不是以此来表示对宝玉的那种情爱,她不爱宝玉,她是一个从不把儿女私情放心上的人。说道史湘云的情爱或者说她和叫宝玉的种种以及她的归宿就不得不去看关于史湘云的那首曲子了。

  《乐中悲》

  襁褓中, 父母叹双亡 .

  纵居那绮罗丛 , 谁知娇养 ?

  幸生来 , 英豪阔大宽宏量 ,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

  好一似 , 霁月光风耀玉堂 .

  厮配得才貌仙郎 , 博得个地久天长 ,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

  终久是云散高唐 , 水涸湘江 .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 , 何必枉悲伤 !

 解析; 英豪阔大宽宏量:湘云生性豁达;

  云散高唐 , 水涸湘江:内有“湘云”二字

  史湘云的这首曲子里写了她自幼失去双亲的遭遇,还有她那豁达的性格,还有就是她的情感归宿和她的最终命运。所有读者在看到这才貌仙郎的时候就会想去贾宝玉,大家都觉得史湘云一定是嫁给贾宝玉了,因为宝玉是天生的神仙下凡,而且他也是才华横溢,说宝玉是才貌仙郎当然说的过去了,贾宝玉并非史湘云才貌仙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史湘云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王夫人就提到了史湘云已经许配了人家,前些日子已经相看了,如果史湘云许配的人家是贾宝玉,那么王夫人还能这么说嘛,再说王夫人是一直坚持金玉姻缘的,她也不会答应让宝玉娶除了薛宝钗以外的女子的。可是史湘云和这个才貌仙郎是想博得地久天长的,可是后来的结局是什么终久是云散高唐 , 水涸湘江。她并没有和自己的才貌仙郎白头到老,而是留下了她孤单一个人,如果这个才貌仙郎的贾宝玉那就是说贾宝玉死在了史湘云前面,那能够说的通吗?宝玉则必会与金结缘,如果宝玉和史湘云,那么金玉姻缘怎么说?关于这个才貌仙郎红学家普遍的说服就是此人非宝玉,乃卫若兰是也。张爱玲在她的红学著作《红楼梦魔》里也专门讲到了这一点,她也通过一些批语或者是仔细分析得出结论那个才貌仙郎应该就是卫若兰。刘心武在《百家讲坛》史湘云系列里也花了很大篇幅来讲这个方面,他的结论也是史湘云的才貌仙郎就是卫若兰。第十三回秦可卿丧事上卫若兰的名字是出现过的,而且在第三十一回说道那个金麒麟的时候,古本里脂砚斋曾做过批语说这个贾宝玉捡到的金麒麟在八十回后卫若兰慑服的时候就佩戴着。史湘云的才貌仙郎就应该是卫若兰,《红楼梦》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绝对不是随便一写的,曹雪芹的写作特点是草蛇灰线,一泻千里。八十回后卫若兰一定胡正面出场的,那么史湘云和卫若兰应该是度过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生活的,她也因此能够暂时忘却童年时期那些痛苦,可是好景不长,卫若兰却去世了,卫若兰的英年早逝也应该是一个谜团,刘心武先生认为卫若兰是参加了一个派系斗争,最终他们那个集团失败了,所以卫若兰也英雌遭受牵连从而死去了。她从幸福的云端跌入了痛苦的谷底,正所谓

  好一似 , 霁月光风耀玉堂 .

  厮配得才貌仙郎 , 博得个地久天长 ,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

  终久是云散高唐 , 水涸湘江 .

  贾宝玉和史湘云最终的牵手是在贾家落败以后,贾宝玉和史湘云相依为命。刘心武先生曾说有一些不同时期的人看到了不同的版本八十回,有好几个版本都写到贾宝玉和史湘云一起沿街乞讨的情景,很多版本或者说脂砚斋的批语都透露出八十回后宝玉的白参遭遇,比如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还有人看到的手抄版本是贾宝玉后来成了一个更夫。在第三十一回的后半回暮是金麒麟伏白首双星。以前没有涉及太虚幻境的时候是说金麒麟腐败寿双星就是指的史湘云和卫若兰,可是后来设计了太虚幻境,从而隐射出卫若兰英年早逝,他并没有和史湘云白头到老,而这个白首双星就应该是贾宝玉和史湘云才是。刘心武先生也一直在强调这个金麒麟伏白首双星就是贾宝玉和史湘云最终结合在一起了,他们非常过着相依为命的落魄生活。史湘云嫁给卫若兰的时候贾宝玉应该是把那个雄的金麒麟送给了卫若兰,因为卫若兰和史湘云感情特别好,所以卫若兰在参加慑服活动的时候也带着。卫若兰后来死了,也许那个金麒麟咋此回到了贾宝玉手里,贾宝玉和史湘云最终结合在一起来,那么金麒麟自然就是白首双星了。刘心武先生在对八十回后《红楼梦》的探疑过程中说道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的时候就说贾宝玉和史湘云过着相依为命的落魄生活,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们来的了一户农人之家,而那个农人之家恰好是秦可卿死后贾宝玉跟随王熙凤等人送殡的时候路过一个农庄,他正好就遇到了一个叫做二丫头的女孩子,而最后有一笔就写到临别之宝玉真想跟了去,跟谁?当然是二丫头了,这个二丫头绝对不是随便出现的,她应该在最后还出现,就是贾宝玉和史湘云借宿的地方,一个寒夜史湘云就死去了,而贾宝玉也因此彻底看破红尘,决定仙去。我不知道怎么说贾宝玉和史湘云的结局,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最终命运应该是悲惨的,也许史湘云是冻死的,或者是饿死的,或者是病死的,在史湘云死去以后贾宝玉也将会告别人间。

    史湘云也是一个命运极其坎坷的女孩子,好歹她有豁达的性格,那个封建年月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她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依然无法脱离世俗,她遭受压迫,但是她却没有宝玉和黛玉的叛逆。她也会悲伤,也会落寞,就写到中秋节贾家都在一起过节,而史湘云却和林黛玉一起在凹金管连诗的时候她所写出的那些诗词也有很多落寞和忧伤,每逢佳节倍思亲,她应该是孤单的,她之所以选择和黛玉一起连诗那是因为她觉得此刻自己和黛玉是同病相怜的,那句寒塘渡鹤影加上黛玉的冷月葬花魂看成经典,也隐射着难以言说的悲伤。

   史湘云是我觉得最生动的一个女孩子,我我们现实生活中似乎就存在这样的一个女孩子,才华横溢,活泼朝气。我觉得黛玉就是一个世间难寻的仙子,而宝钗我觉得也是一个更加艺术化的女子,妙玉我同样觉得世间罕见,唯独史湘云我觉得这样的人确实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许某天我们就能够遇到这样的女子,或许我们身边就有类似的史湘云的女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3)
来自: 风临酒把2 > 《文哲》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里的神秘人物之贾元春
下一篇: 《红楼梦》里的神秘人物之妙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20: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小仓山(五台山)红楼梦遗址的变迁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12-30 13:47:45)
标签: 《红楼梦》数理研究        分类: 红楼梦研究转载
南京小仓山(五台山)红楼梦遗址的变迁
                              作者  栖山红叶
袁枚在他的《随园记》中说“金陵至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http://files.xici.net/d190856545 ... A7AA47BE9D94A9DFE95

从袁枚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

南京北门桥西行二里路,就可以看到小仓山主山体,这小仓山由清凉山起源分两道岭向下延伸,一直到北门桥止。这就是说,这小仓山是源自清凉山的一个支脉山,而不是一个坡,小仓山又分为两道岭向下,即小仓山南岭和小仓山北岭 ,一直可以抵达南京城珠江路的北门桥才终止,小仓山的两道岭的余脉可以横贯到北门桥合而终止,北门桥位于原江宁织造府旧址的西北面0.7里处。

袁枚又说,这两道岭蜿蜒狭长,两道岭的中间形成一个坳谷里面有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在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金陵南京的名胜古迹例如小仓山南边的雨花台,小仓山西南的莫愁湖,小仓山北面的钟山,小仓山东面的冶城(朝天宫),小仓山东北面的明孝陵,还有鸡鸣寺。袁枚等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都能看见。这说明当时的小仓山还是较高,袁枚等在小仓山居高临下,,就可以饱览美景,不是山本身拥有的美景,都被小仓山拥有了。在袁枚所处的乾隆时代,房子一般都比较矮,最多才有三层楼,城门尽管高大并没有阻挡袁枚等在小仓山顶欣赏山周围的南京佳景。因此我们知道,小仓山至少比城墙的城楼要高。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仓山应该比南京鸡笼山大而且高。

应该说当时在南京城的西面有一座颇高的郁郁葱葱的青山小仓山屹立着,它的南北两条山岭的坡底一直延伸到当时繁华的运输中心南京的北门桥。据说后来太平军因为要急于补充军粮,将小仓山的顶峰削去,并将其改造成梯田,使小仓山矮了一大截,变成了一座山坡。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平军被清军围困,急需救急粮食;二是袁家有两位曾担任清朝江宁府和上海县的要职,其中一人被太平军处决。一代名园毁于一旦。以后民国南京城扩建,沿干河沿修建了广州路使得小仓山的余脉从截止于北门桥又演变成截止干河沿附近。再后来50年代,南京人民又将小仓山挖了一个大坑修建了五台山体育场,这就是后来剩下的我们在五台山体育场北门看到的小仓山随家仓和百步坡。五台山就是小仓山的南岭,是袁枚先生的书仓和祖茔所在地,据传,这里的随家仓百步坡地区曾发现有袁枚先生以及他的父母、妻妾等的墓葬,后来因扩建五台山体育场,于70年代因挖掘而消失了。现在又拓宽和改造了广州路和五台山体育场北门,似乎随家仓和百步坡也因此消失而变成了地名。总之屹立在南京城中心西面的小仓山在历史的大潮中逐步消失,现在可能已无迹可寻。这是不是后来南京城夏季温度似火炉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得而知,不过,因为小仓山的消失而改变了南京的生态环境是确定的,因为随着那个南京历代的避暑胜地的消失,使得那个可以从清凉山沿着广州路峡谷一直吹到城中珠江路北门桥的东西向穿堂风也随之消失了。
http://files.xici.net/d190856545 ... B6CBCBFEFB915EF7E46

小仓山的消失同样也使我们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困难重重,大观园的原型就是小仓山上的随园故址,而康熙乾隆时期的小仓山是一座绿茵茵的青山,据考证,南京最高的山紫金山有300多米,清凉山(石头山)高100米。小仓山是清凉山的余脉,可能没有清凉山高,但是应该也还是不低,要不,袁枚们怎么能够身居山上而观南京诸多名胜古迹呢?

袁枚曾题南京小仓山随园一首对联:

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说明当时的小仓山是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地方。

曾经悬于袁枚小仓山房门前的这幅楹联,根据袁起的《随园图说》,是由李因培侍郎集句,沈凡民补书也。

http://files.xici.net/d190856545 ... 42ABD4359F8F5B9FF78

松江人黄之隽曾经身历其境,他在《游金陵城西北记》中说:

     雍正十年春,客金陵,……郡人也,极称城西北山川之胜,……上巳之明日,往观焉,……又北行,地稍峻,俯瞰朱栏翠楯,隔一水,隋织造园也。往则门者辞曰; “群游女饮于此!”遂西憩。……(明日)再游,遵旧路过五柳园不入,过永庆寺后圃,仍入迤至地峻处,瞰隋园,又有游女焉。至门,门者不辞,遂入园,为桃源别墅,今日映山,其水竹花木颇胜,亭馆梁约,布置亦佳。’

在这篇游记中,黄之隽写道,他们听闻南京本地人极其夸赞南京城西北山川是南京胜景,他们便择日前去观赏,他们到达后北行,在地稍高处俯瞰,……,隔一条小河,就是隋织造园了。可见隋织造园便是在小仓山上了。
http://files.xici.net/d190856545 ... 41CE77A66B542C1A5AC


http://files.xici.net/d190856545 ... 196F0AC18FCEA4B3580

红楼梦书中有这样两段话: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脂批:前已写山至宽处,此则由低至高处,各景皆遍。)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度过桥去,诸路可通,(脂批:补四字,细极!不然,后文宝钗来往,则将日日爬山越岭矣。记清此处,则知后文宝玉所行常径,非此处也。)

这里脂批特别指出:“不然,后文宝钗来往,则将日日爬山越岭矣。”可见,大观园正是建在“日日爬山越岭之处。”也。只是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游法。贾政等此次游大观园,就是未由大道前往,而是走的逶迤曲折之路。正如红楼梦书中说的书中说:“(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脂批: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今贾政虽进的是正门。却行的是僻路,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度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

大观园原型在小仓山的北岭,依山傍水,袁枚的随园的日常起居建筑也均建在小仓山的北岭。而后来的小仓山变成了一座没有山顶的梯田层层的土坡,使得小仓山的的原貌发生了剧变,这使得大观园原型在南京的论证也没有了依据,这或许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大观园原型的重要原因吧!也使得明义和裕瑞关于随园故址是大观园原型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

解放初期,有一位当年亲眼目睹挖出五台山体育场的老者回忆道:“当年往里面走,不一会儿,就到了五台山体育场。这使我感到非常吃惊,这么大的山,又挖这么大一个坑,整理得又这么漂亮。走近一看,整个体育场真像一个椭圆形、无比巨大的澡盆。那四周的边上,一级一级台阶,都是才整理出来的土看台,看起来十分标准、十分好看,不知可以供多少人坐观。”

从他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当时的小仓山还是很大,“这麽大的山,又挖这麽大的坑”,五台山体育场这麽大,完全是愚公移山从一座大山中挖出来的,这座山应该就是小仓山南岭。即南京人称之为五台山的山。因此,我们不应当错误地认为小仓山只是一个小土坡,只是因为它被人们又削山头,又挖坑,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我们未能识它的庐山真面目而已。

据报载,1948年9月的随园,其面积除去广州路、上海路路面消耗,尚余一百一十亩零五分五厘一毫八丝。

“好多山都挖没了。”南京著名作家、藏书家薛冰说,“从90年代起,除紫金山还算完整外,城内的小山或多或少地被挖过。房产商竞相圈山开发,从太平门到五台山,逢山便挖,花园式住宅建起来,山却矮了下去。像五台山,高层建筑楔入东、北侧山体,城北连绵的小山丘不少被推平,分割得七零八落。而幕府山多年来人工采石无数,从江轮上看去‘伤痕累累’,成为城墙外、主城内遭严重破坏的山体代表。”看来,南京历代一直有挖山及推平山丘的老传统。

经过论证,我们知道随园故址的确是大观园原型,大观园原型终于找到了,尽管小仓山几乎消失,我们也应该对小仓山的原始风貌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对比红楼梦书中的大主山,尽我们的力量还原小仓山风貌,确认大观园原型,也算曹雪芹故里的红学爱好者对于红楼梦研究做出的一些贡献吧!
http://files.xici.net/d190856545 ... 4AC6B6F889EF168B068


http://files.xici.net/d190856545 ... 5871A1CC8BE1464C8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6: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红楼梦》为何要大谈仁政和恶政 (2022-03-26 16:43:29)
标签: 转载        分类: 红楼梦研究转载
原文地址:《红楼梦》为何要大谈仁政和恶政作者:周传授
           《红楼梦》为何要大谈仁政和恶政
                   周传授

    《红楼棱》第二回大谈仁政和恶政: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作者弘晓为何对仁政与恶政高谈阔论?主要是批驳乾隆帝在乾隆五年写的一首诗,此诗见于《御制诗初集》。诗云::“念予志学时,所慕君子儒。诗亦尊李杜,文亦宗韓苏。要归践履宝,圣言非我诬。即今持治柄,岂不慕唐虞。措行始知艰,虑为空言徒。裁诗铭座右,庶已日警吾。”
该诗的主题即儒家的仁政思想行不通,不过是一些空言。

  对于以上文字,我有如下的判断:
  1,“今当运隆祚永之朝”是乾隆朝。“乾”,八卦之一;“运”指运气,代乾字。“隆”,指
乾隆,内含“弘字辈”。“祚”,皇位。“永”指弘的下一辈即“永字辈”,如弘晓之子永琅。
  2,乾隆四年“弘皙案”后,乾隆帝惩处了一批宗室皇族,其中也包括了弘晓的大哥弘昌、四哥弘晈。此后,弘历便放弃先前所贯彻的“仁政”,用极端手段来维护其独裁统治,巩固皇权。
  3,铁帽子王弘晓倡导仁政,并与乾隆帝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弘历借“弘皙案”之机,此后革去弘晓的所有行政职务。
  4,弘晓用“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之语批判弘历,这是他们兄弟二人之
间决裂的重要信号。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35)┊ 收藏(1) ┊转载原文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转载]孔天胤与《金瓶梅》实名人物
后一篇:《红楼梦》原型在这里,出自同一个人的“腹稿”,如果不被毁的话……2019-09-1308:43半岛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9: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杭州西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


没想到,西溪与《红楼梦》居然还有这么多渊源
读城记2017-11-25 18:00:165.7万阅读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黄莺 通讯员 单金发

杭州的西溪湿地与《红楼梦》有啥关系?11月25日上午,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学专家和本地红学研究者聚集在西溪湿地,举行第四届西溪文化与《红楼梦》研讨会。

西溪湿地与《红楼梦》的缘分在哪里?

西溪作为杭州西边的一处清幽的所在,被历代文人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高士隐居于此,留下了大量的翰墨诗文。近年来,有专家研究发现,《红楼梦》的大观园原型地为杭州西溪,《红楼梦》作者与代表杭州重要文化品格的洪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世纪70年代,土默热先生发现《红楼梦》中主要的文化元素来自杭州西溪,并据此提出了以“西溪是大观园的原型”等观点为核心的土默热红学,之后几年,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研究院诞生。

如今,土默热从事《红楼梦》与杭州、西溪的研究已经长达三十年,他表示,大观园中的许多地名、建筑都能在西溪湿地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对应,书中的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与同时代的杭州洪顾钱黄四大家族的发展兴衰密切契合,诸多代表性人物也在现实生活中有生平经历高度吻合的原型,全书许多风俗、语言也带有大量的杭城民俗痕迹。认为《红楼梦》的原型地在杭州西溪。

记者从黄亚洲、王正康主编的《土默热红学读本》中,摘抄了一些西溪地名与《红楼梦》关系的描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在拿上本《红楼梦》,在秋日暖阳里一游览西溪湿地,看看能不能找到十二金钗和宝玉活动的场景——

一,《红楼梦》大观园之所以有“三里半大”,是因为她的原型不是一座园林,而是西溪的一组园林建筑群体。

二,怡红院的原型是洪家的“洪园”,乃洪昇的故园,怡红者“怡洪”也。

三,潇湘馆原型是高士奇接待康熙游历的西溪山庄,所以题名“有凤来仪”。

四,蘅芜苑原型就是“花坞”,因为智力古来就是种植蘼芜的地方,蘼芜即蘅芜,花圃又称苑。花坞附近有藕香桥,原名出现在《红楼梦》中。

五,西溪湿地赏芦胜地“秋雪庵”,《红楼梦》把这里写作“秋爽斋”,邀请宝玉前来参加诗社,请柬中说请他“棹雪而来”,意思就是乘小船穿过芦花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9: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红楼梦+杭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历史专题——读红楼梦谈杭州(一)
2016-10-11 20:04




城东梅园百步塘在石陡门桥东侧,现在的“紫玉福邸”公寓址,是明末清初水月老人的寓舍,即水月庵。据著名红学家土默热考证,石陡门桥水月庵就是《红楼梦》中水月庵的原型。为了更进一步的考证石陡门桥水月庵与《红楼梦》的渊源,我们广泛引述各类史学资料以佐证《红楼梦》原型的史学可信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历史名著中文学最经典的一部名著。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末期当时中国贵族社会的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缩影。《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小说创作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书中一些显著的艺术特点很值得后人的借鉴。

然而,我们对这样一部巨著的创作原型至今尚未有史实性的研究成果和可信的史料论证。这就需要我们对《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构造进行更为深入的破析研究,找到与她相匹配的相同基因。史诗般的宏伟巨著是一个浩大的艺术工程,她的创作必然有其相同的生活原型。

《红楼梦》中的贾府大观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故事原形应当在江南园林最集中体现的苏杭地区。根据小说中所描写的庭院景观和地名,其原型故事采集于杭州具有最大的可信度。





怡红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怡红公子贾宝玉的住所。院外绕过绿枊桃红,篁花编缀的月洞门,就见粉墙环护。院内两边都是穿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数枝芭蕉,有西府海棠,其势若伞,垂枊翠缕,百花吐芳。乱石芭蕉丛,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回曲穿廊上,吊笼里有各色仙禽异鸟,上有小小抱厦五间,单色雕刻新鲜花样隔扇,上面悬四个匾额,"怡红快绿"。里院架满着苹花、蔷薇,沁芳溪在这里合汇潺潺流出大观园,白石板桥跨越沁芳溪路通对岸。怡红院别样的景致在贾宝玉《怡红快绿》一诗中所说:“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怡红院是精巧灵秀的江南园林建筑,她雍融大自然于一体,仿佛唯有杭州才有如此悠悠美景。



《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讲到凤姐住馒头庵。书中说馒头庵就是水月庵。 我们要了解水月庵、铁槛寺,应当看看《红楼梦》第十五回的章节:



宝玉怅然无趣,只见凤姐儿打发人来叫他两个进去。凤姐洗了手,换衣服抖灰,问他们换不换,宝玉不换,只得罢了。家下仆妇们将带着行路的茶壶茶杯,十锦屉盒,各样小食端来,凤姐等吃过茶,待他们收拾完毕,便起身上车。外面旺儿预备下赏封,赏了本村主人,庄妇等来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无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走不多时,仍又跟上大殡了,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少时到入寺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宝珠安于里寝室相伴,外面贾珍款待一应亲友,也有扰饭的,也有不吃饭而辞的,一应谢过乏,从公侯伯子男一起一起的散去,至未末时分方才散尽了。里面的堂客皆是凤姐张罗接待,先从显官诰命散起,也到晌午大错时方散尽了,只有几个亲戚是至近的,等做过三日安灵道场方去。那时邢,王二夫人知凤姐必不能来家,也便就要进城。王夫人要带宝玉去,宝玉乍到郊外,那里肯回去,只要跟凤姐住着。王夫人无法,只得交与凤姐便回来了。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贴,好为送灵人口寄居,不想如今后辈人口繁盛,其中贫富不一,或性情参商,有那家业艰难安分的,便住在这里了,有那尚排场有钱势的,只说这里不方便,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为事毕宴退之所。即今秦氏之丧,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当下和尚工课已完,奠过茶饭,贾珍便命贾蓉请凤姐歇息。凤姐见还有几个妯娌陪着女亲,自己便辞了众人,带了宝玉,秦钟往水月庵来。之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拆散张金哥姻缘,害死两条人命;秦钟与尼姑智能私自幽会,得趣馒头庵,结果一命呜呼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9: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专题——读红楼梦谈杭州(二)
grandy3hz 2020-11-01   |  16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铁槛寺的原型当为距水月庵仅1里多的铁佛院。清《艮山杂志》卷二:诸葛庙东有三里亭,乾隆二年(1737年)新建,以距艮山门三里立名,真觉院(铁佛院)即近在亭侧。真觉院,全称九曲真觉尼院,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真觉院原址在钱塘门九曲城,宋时迁址艮山门外。

清光绪进士周之麟《九曲真觉院记》云:“由艮山而东,可三里许,有刹名真觉院,其来久矣。宋乾道时,曾名隐静庵。陵谷变迁,已为蓻壤。今顺治厚此戊戌秋,有临济宗于天和复草创,更名影庵。中龛佛像,黑金所成,里人称为铁佛庵。钦编梵刹册,则更名“止水庵”。从宋迄今,名不一,而九曲真觉院者,请敕于庆元时,故额存其旧。”

《咸淳临安志》记载,钱塘门外有九曲城,因地多湖河水域,城垣曲折,故名“九曲城”。城西有一山,名“北山”。其北端即宝石山,按方位推算,当在今宝石山之北。

九曲城与民族英雄岳飞有关。岳飞被害后,有个叫隗顺的狱卒,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背负出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今昭庆寺一带),并将一玉环陪葬,上植橘树两珠作为标志,题曰:“贾宜人墓”,以遮人耳目。隗顺临死时,嘱咐儿子说:“岳元帅尽忠报国,后必有昭雪其冤者,我不及待,汝记之。将来有访岳元帅尸,汝可上其事,岳元帅腰下佩有玉,请其家人识之,又有一铅桶,内藏揭下当日枷锁之封皮,今埋尸旁,他日亦可为证也。”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3),孝宗即位,昭雪岳飞冤案,并复其字爵,访求其尸。当时九曲城岳飞墓地有一片堆积如山的螺蛳壳,因而《精忠岳传》里就有“欲觅精忠骨,螺蛳壳内寻”之句。皇上根据仪式将岳飞尸骨改葬于西湖西霞岭,即今日岳王庙所在地。

九曲真觉尼院,原系隐静庵,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搬迁并改名为“真觉尼院”。据周之麟《九曲真觉院记》载,“故址在仁和太平五图,地当九曲黄龙港。南宋时最著,御舟曾泛于此。前临大道,夹杆松楸,所谓新九里松是也。:清人黄顺之《题九曲尼院》诗云:”曾是霓裳第一人,曲终认得本来身。多年不作东风梦,闲却蔷薇一架春。”

狱卒隗顺将岳飞墓讳铭“贾宜人墓”是否影响到《红楼梦》贾府和贾惜春人物的塑造,那只有曹雪芹和洪昇知道了。



宋代范成大有诗《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唐代诗僧王梵志也有打油诗云:“世无百岁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槛,鬼见拍手笑。”“城外土馒头,馅食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故铁门槛、土馒头词有出处。加之洪昇对铁佛庵的了解,铁佛庵成为《红楼梦》中铁槛寺命名的来源,具有合理的可信度。至于《红楼梦》十五回中说,馒头庵源于庵中'馒头'的说法,不过是作者将小说进行有趣的艺术点缀罢了,原意还在于与'铁门槛'对应的'土馒头',乃是古人对坟头的戏称。



《红楼梦》书中的'铁槛寺'、'清虚观'、'天齐庙'、'水仙祠'、'水月庵'一样,其原型都取自杭州真实的宗教场所。书中所说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等字样特指杭州。依红学家土默热的考证,'清虚观'的原型是抱朴道院,原名为'冲虚观'。而据我们考证'铁槛寺'、'天齐庙'、'水仙祠'的原型都是艮山门外的“铁佛寺”和流水桥东的“天仙庙”。《红楼梦》书中将天仙庙的“天仙”二字拆分为'天齐庙'、'水仙祠'二庙祠,庙与祠都形象生动逼真。天仙庙与水月庵相距三里。



天仙庙在艮山门外沙田里流水桥东,建于宋景定(1260-1264)年间。清《艮山杂志》:“天仙庙在杨墅庙东。其神乃世所谓卖身葬父之董永。”董永

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和织女演绎出感动世人的“牛郎织女”故事。《天仙配》故事渊源于汉曹植的《灵芝篇》:“董永遭家贫,老父财无道。举假已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还。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东晋.干宝《收神记》将故事扩添至孝,增丰情节:“董永,东汉千乘人氏,少丧母,避兵乱南逃,父病死途中,无以为殓,乃卖身贷钱葬父,路遇一女子,求为妻,遂同往钱主家为奴。钱主令织缣三百匹以偿债,永妻织一月而毕,既而向永辞别,自谓天上织女,奉天命助永还债,言讫,凌空而去。”

居于庆春门的清代戏曲家洪昇,据此将其改编成《织锦记》,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神奇,也更具古人的生活。

董永是东汉千乘人,遭兵乱携父逃难至浙水(钱塘江下游),卖身葬父,钱主提出要织缣三百匹偿债。缣,是一种双丝织微带黄色的细绢,生曰缯,一名鲜支,特别致密,东汉时已广传于市,多作尝赠、酬谢之品,亦作货币流通,还致用于绘画,可见以织缣还债符合当时民风商情的。

艮山门外城东的丝织业发达,机杼之声始于汉,盛兴于唐宋,繁华于明清。而城东又有一望无垠的桑园菜圃,是杭州丝织原料桑蚕基地,董永夫妇逃难至此结庐,我耕田来你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情理于实际的生活。所以有《天仙配》故事发生在杭州艮山门外一带之说,不无道理。



天仙庙距祀鄂王岳飞部将杨再兴的“杨墅庙”仅数十步。杨再兴大战小商桥忠勇盖世,后人敬仰。清翟灏《艮山杂志》载两庙合祀:“杨君集矢于骨,史之说信而有徵至;天仙降事,近于不径而世祀不绝,此可见忠孝之感人心,而迹之显晦平奇皆可不论也。”

天仙庙在城东的故事,当然为曾与曹家来往甚密的清代戏曲家洪昇所熟知,以至影响到洪昇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天仙庙作为创作原型也是情理之中。



来自: grandy3hz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江干这面墙很有故事!文末福利等你来~
下一篇: 历史专题——读红楼梦谈杭州(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9: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明长城的“首席执行官”,为啥在杭州这地方建桥和亭?
真友书屋 2019-03-07   |  143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思母亭遗址坐落于西溪湿地三期,为明朝洪钟所建,是西溪五常洪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氏家族世居西溪,是杭州的“百年望族”之一。这个家族以“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的祖训传家,认为要树立忠君爱国的品格,应当从培养孝子贤孙开始。



洪钟是谁?明朝重臣,字宣之,号两峰居士。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重修的,洪钟就是“首席执行官”。史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洪钟)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饰蓟州(今北京附近)边备,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关,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270余座。”



洪钟又与这座思母亭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洪钟出生于耕读世家,父亲早逝,母亲姚氏端庄淑惠,常促其进取好学。洪钟年幼时,到学馆读书要经过洪家河,河上石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洪母顾及儿子安全,不论风雨,不顾寒暑,用竹子编成的渡船每天接送。

后来,官至尚书的洪钟为报母恩,于正德十五年(1520)出资在昔日母亲百度接送他读书的地方,建造桥梁,名“思母桥”,又在桥南辇道旁盖了一座亭,名“思母亭”,并撰写《思母亭记》一文,镌刻于亭内石碑之上。



现在思母亭记碑石被保存在五常洪家棣,属太湖石质,有碑额、底座,高2米有余。可惜的是,碑文早已模糊,只有“桥坍塌,编竹而渡”、“大明正德十五年月吉旦立”等字尚可辨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8:55 , Processed in 0.1235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