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更衣石榴裙&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7: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琵琶行 - 白居易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琵琶行

别名
琵琶引

作者
白居易

作品出处
白氏长庆集


文学体裁
行(歌行)

创作年代
唐朝

体式
七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赏析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2)然有京都声(3)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4)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5),年长色衰,委身(6)为(7) 贾人(8) 妇。遂命酒(9) ,使快(10)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11)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12)二年,恬然(13)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14)意。因为(15)长句(16) ,歌(17) 以赠之,凡(18) 六百一十六言(19),命(20)曰《琵琶行》。[1]

琵琶行。郑重作
琵琶行。郑重作
浔阳江(21)头夜送客,枫叶荻花(22)秋瑟瑟(23)。

主人(24)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5)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26)声声思(27),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28) 续续弹(29),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30)慢捻(31)抹(32)复挑(33),初为《霓裳》(34)后《六幺》(35)。

大弦(36)嘈嘈(37)如急雨,小弦(38)切切(39)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40)莺语花底滑,幽咽(41)泉流冰下难(42)。

冰泉冷涩弦凝绝(4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44)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45),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46)收拨当心画(47),四弦一声如裂帛(48)。

东船西舫(49)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50)。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51)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52)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53)妒。

五陵(54)年少争缠头(55),一曲红绡(56)不知数。

钿头(57)银(云)篦击节(58)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59)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60)。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61)买茶去。

去来(62)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63)红阑干(64)。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65)唧唧(6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67)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68),如听仙乐耳暂(69)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70)促弦(71)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72),满座重闻皆掩泣(73)。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74)湿。[2]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21)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2)荻(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23)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主人:诗人自指。

(25)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一说移灯。

(26)掩抑:掩蔽,遏抑。

(27)思:悲伤的情思。

(28)信手:随手。

(29)续续弹:连续弹奏。

(30)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1)捻:揉弦的动作。

(32) 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33)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5)《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6)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0)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41)幽咽:遏塞不畅状。

(42)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3)凝绝:凝滞。

(44)暗恨:内心的怨恨。

(45)迸:溅射。

(46)曲终:乐曲结束。

(47)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8)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49)舫:船。

(50)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57)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9)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60)颜色故:容貌衰老。

(61)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2)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6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4)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5)重:重新,重又之意。

(66)唧唧:叹声。

(67)呕哑嘲哳( zhāo zhā):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69)暂:突然,一下子。

(70)却坐:退回到原处。

(71)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3)掩泣:掩面哭泣。

(74)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折叠白话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琵笆行插图
琵笆行插图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折叠内容鉴赏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3]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4]

折叠艺术手法
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音乐画面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但由于它的比喻平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因此比其他三篇流传更广,也更为知名。

(1)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2)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3)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以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使人能够再次听到琵琶声一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带入到文字和音乐无法描述的空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点睛之笔,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表达了至高乃无的学问,短暂暂停之后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由静入动,如同万匹野马,同时出动,万丈瀑布,瞬时倾泻,“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音乐中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

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人物塑造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

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凝炼优美、叩人心扉。

折叠名家评价
杨慎:“枫叶荻花秋瑟瑟”,此句绝妙。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

苏舜钦:“夜深忽梦少年事,觉来粉泪红阑干”,此联真佳句。

陈洪绶: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

《容斋五笔》: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纲虽于此为宽,然乐天曾居禁密,且谪居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尔。

《朱子语类》: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

《唐诗援》:初唐人喜为长篇,大率以词采相高而乏神韵。至元、白,去其排比,而仍踵其拖沓。惟《连昌宫词》直陈时事,可为龟鉴;《琵琶行》情文兼美,故特取之。

《批选唐诗》: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连昌宫词》正是伯仲。

《唐诗镜》:乐天无简炼法,故觉顿挫激昂为难。

《唐诗归》:钟云:以此说曲罢,情理便深(“水泉冷涩”二句下)。 钟云:唤醒人语,不怕说得败兴(“门前冷落”二句下)。 钟云: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同是天涯”二句下)。

《唐诗解》:《连昌》纪事,《琵琶》叙情,《长恨》讽刺,并长篇之胜,而高、李弗录。余采而笺释之,俾学者有所观法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询日:此乐天宦游不遂,因琵琶以托兴也。“饮无管弦”,埋琵琶话头。一篇之中,“月”字五见,“秋月”三用,各自有情,何尝厌重!“声沉欲语迟”,“沉”字细,若作“停”字便浅;“欲语迟”,形容妙绝。“未成曲调先有情”,“先有情”三字,一篇大机括。“弦弦掩抑”下四语总说,情见乎辞。“大弦”以下六语,写琵琶声响,曲穷其妙。“水泉冷涩”四语,传琵琶之神。“银瓶”二语,已歇而复振,是将罢时光景。“唯见江心秋月白”,收用冷语,何等有韵!“自言本是京城女”下二十二句,商妇自诉之词,甚夸、甚戚,曲尽青楼情态。“同是天涯”三旬,钟伯(敬)谓:“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若止,乐天本意,何处发舒?惟以沦落人“转入迁谪,何等相关”!香山善铺叙,繁而不冗,若百衲衣手段,如何学得? 陆时雍日:形容仿佛。 又日:作长歌须得崩浪奔雷、蓦涧腾空之势,乃佳;乐天只一平铺次第。

《野鸿诗的》: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旬亦警拔。音节靡靡,是其一生短处,非独是诗而已。

《中晚唐诗叩弹集》:庭珠按:以上琵琶妇自叙;下,乐天自言迁谪之感也(“梦啼妆泪”句下)。

《古欢堂集杂著》:余尝谓白香山《琵琶行》一篇,从杜子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得来。“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杜以四语,白成数行,所谓演法也。凫胫何短,鹤胫何长,续之不能,截之不可,各有天然之致;不惟诗也,文亦然。

《蕙榜杂记》:予向读吴梅村《琵琶行》,喜其浏离顿挫,谓胜白文公《琵琶行》,久而知其谬也。白诗开手便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此直叙法也。吴诗先将琵琶铺陈一段,便成空套。

《而庵说唐诗》:此篇铺叙甚佳,语多情至,顿挫之法颇有。若较子美之陡健,相去远矣。滥觞从此始。 “琵琶声停欲语迟”,“欲语迟”宛然妇人行径矣。“枫叶荻花秋瑟瑟”,人知是写景,而不知是写秋。 古人作长篇,法有详略。此篇纯用详法,此乐天短处也(“转轴拨弦”句下)。 “未成曲调先有情”,司马迁谪,复当别离,此乐天之情也;嫁与商人,不得遂意,此妇人之情也。大家暗暗相关。此诗是乐天听过琵琶曲从亮处做的。 “其问旦暮闻何物”作问辞,句法变,方无直下之病。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饮。”要知乐天不是单对妇人自叙,还有所送之客在此。正是眼光向客处。此二句妙甚。

《唐诗别裁》:写同病相怜之意,侧侧动人。

《唐贤小三昧集》: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

《唐宋诗醇》: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意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十九首》云:“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及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此篇同为千秋绝调,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

《网师园唐诗笺》:为下二段伏线(“醉不成欢’:二句下)。 即声暂歇时言(“此时无声”旬下)。 应首段作一束(“惟见江心”句下)。 映上重作一束,为文章留顿法(“绕船月明”旬下)。 双收上二段,转到自己(“同是天涯”二句下)。 自叙踪迹与起处相应(“其间旦暮”句下)。此诗及《长恨歌》,诸家选本率与元微之《连昌宫词》并存。然细玩之,虽同是洋洋大篇,而情辞斐叠无伦,元词之远不逮白歌。即此与李毫州之悲善才,并为闻琵琶作,而亦有仙凡之判,醐不但以人品高下为去取也。

《岘俯说涛》:《琵琶行》较有情味,然“我从去年”一段又嫌繁冗,如老妪向人谈旧事,叨叨絮絮,厌读而不肯休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袷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会昌六年(846年)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被后人称为“诗王”“诗魔”。

参考资料
1.白居易《琵琶行》  . 国际在线 . [2016-7-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7: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
〖打印内容〗作者: 李商隐   诗名:《《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时间:2019-12-05 14:46:20
  出自唐诗人李商隐的《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

  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

  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

  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

  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

  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

  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沧海月明珠有泪lulantu2021.11.06浏览153次生活[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芝士回答来自: 芝士回答2021.11.07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下一句是蓝田日暖玉生烟。
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全诗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意思是: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
2、颔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3、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4、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诗中此句,正是在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参考资料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7: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比兴

学术定义
创作修辞方法、思维形式


代表作品
谒金门·风乍起、水龙吟·春恨

目录
1基本简介
2历史沿革
3代表作品
4诗作意义
5手法运用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折叠词语释义

(1)《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 中国 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 唐刘知几《杂说上》:“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参阅《诗大序》、 宋朱熹《诗集传》。
(2)指创作诗歌。 宋王安石《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顾炎武《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折叠学术定义
“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1]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比兴二种文学手法.比之易学,兴之难懂. 诗经有六种手法, 含比兴.毛公述传,却独标兴体.兴是诗人必须透悟的文学手法. 不悟兴,就无法欣赏美. 真正的诗之美在于兴,真正的诗之义在于兴, 不悟兴,如同看山而不登山, 登山而不望远. 个中滋味,观者自悦.

兴者,起也. 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 兴刚环譬以托讽.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 取类也大。 而三闾忠烈; 依《诗》制《骚》,讽兼“比”、“兴”。 故兴义销亡; 于是赋颂先鸣,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

刘勰比兴篇论比极重,论兴极轻. 可见兴之难论,难用. 经类用兴的手法,排第一的应首推易经. 立象以尽意. 这就是兴的手法. 兴之难还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读者. 古人论兴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去论兴,这是片面的. 兴应首先从读者的角度去论,再回到作者的角度如何去写.才能窥豹一斑,而知全身. 易之难懂,不明兴是一个大原因. 兴含比体,比无兴博,兴含附理,比无兴宏.深远兴之广,清浅比之限.

读者了解兴,这是一个二次构思的问题, 作者用兴, 所兴的部份就不在文字之中能寻迹了.必须让读者自已构思,深究出来. 兴之往,在于读者能不能到达作者的思地或境界. 所以兴起时,作者只能等知音而来,如同论语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能不能理解兴就是知音的事了,作者写出,只待知音. 理解的深度还得看读者的水平. 我之思界,无门而拒,由来如人,知者驰骋,蒙者难入.这就是解兴之难.虽无门槛,但门槛高耸.知兴之难后,高明的读者还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超越作者思界,而破突到更大思界里去.

例: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作者用了大量的兴, 所言却深奥无穷,看不看得懂就是读者的事. 四德放在一起, 兴起了什么? 四德是龙质, 生为人杰, 兴起的是精英文化,领导文化的必有品质.如同太阳,太阳也是有四德的, 阳光让万物生长;让美好的东西得以一同相处汇聚;阳光普照,物得光利而和谐;成万物而不息. 初九:潜龙, 勿用. 兴起:首先你得是龙,有四德之人, 再是潜, 就是守得住寂寞, 勿用,就兴起了出处的问题. 古人讲出处,就是拿什么上位. 今人上位,手段多多, 反比就明什么是勿用. 时不到,机不到,上位的方法不合道义,都不能用. 这二字勿用,配合潜龙,四德.就知这二字里,包含的深意, 作者思界,不是潜龙, 勿用四字所达.非得读者二次构思,进入作者思地. 就思地发挥而知其意.其意可用,返来指导人生.这就是兴的文学手法,文学价值.

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首诗也是用了兴的手法. 古时,社会中的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去学校,女子学校只能是女子汇集在一起,一般都在河边或小岛上,这样便于合围, 让外人不入或不能登岛.情在一方,人各两边.这就是:“所谓佳人,在水一方. ”的时代背景. 这时脑里就有一幅画. 一群妙龄女子,在水草丰茂的水畔,劳动,学习,洗衣.她们健康,活泼,可爱,跳舞,歌唱.多么动人心弦. 这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兴的思地. 指的是一群如鸟儿一样的美丽少女,在河中的小岛上,那么和谐,快乐的学习,生活.歌声如鸣,慧美而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有才有后句的赋,就是直白的表达情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睡莲,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且花期长. 荇菜农历3月返青,正是春光美时, 错落有致的荇菜随水而左右流动,活泼生动.那诗之兴,就是在春光中,那活泼调皮的少女呀,青衣黄裳, 左躲右闪,就是不肯正视我. 可我很喜欢, 她戏水河畔,歌声飘扬,打动我心,晚上都无法入睡,就是想她了. 那种思念呀,睡着了,梦里还是她,身心都在一种甜密之中.荇菜兴起的是少女之美. 左右采之,兴起君子和淑女成为好朋友! 采之就是得到,兴起君子与淑女终于相知.因相知才有后句琴瑟友之.读者解兴是可以前文后语一同解兴,不受文字顺序的局限而解兴. 所以作者的兴,只是思地.读者进入思地,可以把整篇通读后,再来解一处之文.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也是兴起的君子与淑女的和鸣. 可爱的少女呀,我以你如琴瑟和鸣一样相亲.知音弦和,我们的爱情此时如同和弦相融的友谊一样,相融相交. 关雎乐而不淫,就这种情爱是纯洁的,友之,乐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更温柔的采摘荇菜,兴起的我和那可爱的少女,感情温柔而缠绵了. 钟鼓乐之,兴起的是温柔缠绵里有着的热恋!这里兴起的思界里一定要品出递进的意思. 琴瑟过渡到钟鼓. 从和弦到金革之鸣. 钟声鼓声是悠扬与激情澎湃的节奏.这就兴起了,少女和君子的感情不在是单相思而是相知, 再从相知到缠绵热烈的爱恋了. 整诗比兴,风赋.递进,从景,到人, 情感从寤寐暗恋,到和弦友谊,再到金革热恋. 乐而不淫,忧而不伤.

兴之思界,作者神造,读者悟入,两悦无字。[2]

折叠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1、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3、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4、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汉宫春·立春日》

5、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贺铸《踏莎行·芳心苦》

7、陆游《卜算子·咏梅》

8、姜夔《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

9、陈亮《水龙吟·春恨》

10、《庭中有奇树》[3]

折叠编辑本段诗作意义
谈到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关于比兴的意义,刘勰既著有专篇(《文心雕龙》卷八《比兴》第三十六),又在《明诗》《辨骚》等篇中说到。”中国古代诗人,总是把“风”、“骚”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张惠言在他的《词选》序上,首先就提到这一点。唐代,孔颖达解释“诗有六义”,并又引汉儒郑玄的话而加以引申,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这也就是比兴手法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占着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这“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比兴手法的基本精神。触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例如,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李璟《摊破浣溪沙》、辛弃疾《摸鱼儿》等。[2]

折叠编辑本段手法运用
折叠诗经起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折叠宋词发展
比兴手法,总不外乎情和景,外景和内心的恰相融会,或后先激射,或神光离合,要以言近旨远、含蕴无尽为最富于感染力。即以苏轼、辛弃疾一派而论,运用这比兴手法以表达他那“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亦几乎触目皆是。北宋词人贺铸,有一部分作品是接近苏轼而下开辛弃疾的豪迈之风的。他尝说学诗于前辈,有了八句心得,是:“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癖,题诗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王直方诗话》)这里面最主要的要算第五和第八两句。一个诗词作者,如果不能巧妙地掌握比兴手法而又有“浩然不可屈”之气,是不会有很大成就的。和贺铸用同一手法,借物喻人,以自抒其身世之感的,还有陆游。《卜算子·咏梅》中,上片借梅花的冷落凄凉,以发抒忠贞之士不特横遭遗弃,兼受摧残的悲愤歆下片表明个人无意争权夺利,只有长保高洁,也就是屈原《离骚》所唯“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的意思。“比显而兴隐”,这是较易看得出来的。至于姜夔,在《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中,他所刻意描绘的是虚拟的“梅魂”,又托意湘妃,以寓个人漂泊无归的无穷悲慨。和辛弃疾同时而自诩他的词为“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的陈亮,有的作品也是运用比兴手法来写的。在《水龙吟·春恨》中,这表面所描画的,也只是一些惜别伤春的“没要紧语”,而刘熙载却拈出“恨芳菲世界”以下十五字,以为“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泽)大呼渡河之意。”(《艺概》卷四《词曲概》)

折叠古今名家
孔颖达对比兴的阐释,从儒家经学美刺、教化的樊篱中超脱出来,赋予其文学观念、美学观念,并且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兴象"的文艺美学概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艺术思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

鲁迅的杂文艺术具有独特的个性:散文诗体是其杂文体式系统的核心,比兴、象征是其基本的艺术运思与表现方式;文体上杂糅综合,设言造语上则富于曲折与奇智。鲁迅自己有对于杂文文体的命名,当强调精神的自由不羁、对现实人生的即刻反应、体式文字的不拘一格时,他兼用杂感和杂文的提法。随感而发的“感”,不拘一格的“杂”,全以抒发自我、干预社会为满足,他全然不在意篇幅的短长,文学体裁的正宗与否,鲁迅杂文文体首要的特质正在于此。

从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经历了从类比联想渐次向刹那直观演变的过程。比兴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然而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诗歌却并不以比兴见长。汉代以来,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体现了自然的变迁对诗思重大的感发作用。魏晋以后,在“声色大开”的背景下,“物感”的经验引导了感知优先于抒情的诗学倾向。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即是证据。玄学和佛教转变了古人的时间意识,时间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标志,而是空。空的时间意识为以静观动的刹那直观提供了基础。比兴不再必须。王维的山水诗以空观色,山水在刹那直观之下,成为纯粹现象。[1]

参考资料
1.古诗的表现手法  . 中国知网 . [2024-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9: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省试湘灵鼓瑟
[ 唐 ] 钱起
原文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注释
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空:一作“徒”。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来:一作“成”。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作者介绍

钱起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钱起,(?-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曾任考功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9: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湘灵鼓瑟
所属分类:唐诗典故发布时间:2019-07-02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出典】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马融《广成颂》:“湘灵下,汉女游。”唐·李贤注:“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也。”
        【释义】 古代神话中的湘水女神,或说即舜之二妃所化,善于鼓瑟。唐诗中常取二妃哀舜之意引用此典表现悲思。
        【例句】 ①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2383)这里借本典寄托哀思,并切身在湘潭。②弄玉吹箫后,湘灵鼓瑟时。(顾况《义川公主挽词》2956)这里用湘灵(帝尧之女)喻指义川公主。③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沉怨不知年。(李益《古瑟怨》3227)这里借湘灵鼓瑟的神话故事烘托主题。④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其二3844)这里以舜妃(帝尧之女)比拟惠康公主。⑤湘女怨弦愁不禁,鄂君香被梦难穷。(王初《自和书秋》5559)这里用湘灵鼓瑟悲舜事,借以表现思妇悲秋的情怀。⑥离骚传永恨,鼓瑟奏遗魂。(齐己《潇湘二十韵》9474)这里用湘灵鼓瑟事,以切咏潇湘。
弄玉吹箫
[ nòng yù chuī xiāo ]

基本解释

弄玉:秦穆公之女。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详细解释

【解释】:弄玉:秦穆公之女。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9: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弄玉吹箫
[ nòng yù chuī xiāo ]
基本解释
弄玉:秦穆公之女。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详细解释
【解释】:弄玉:秦穆公之女。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9: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弄玉吹箫
2023-08-20可可诗词网-古诗词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典源出处 汉·刘向 《列仙传》卷上:“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杜光庭 《仙传拾遗》:“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玮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

释义用法 传说仙人萧史善吹箫,与秦穆公女弄玉结为夫妻,教弄玉吹箫作凤鸣,一天,二人乘凤凰 (一作萧史乘龙) 升天而去。后以“弄玉”等指仙子、美女、公主; 以“萧史”等指情郎、佳婿;以“凤箫”等形容箫或吹箫; 以“凤台、凤楼”等指仙子或女子所居的楼台。”

用典形式

【凤女】 唐·沈佺期:“那堪将凤女,还似嫁乌孙。”宋·吴文英:“驷苍虬万里,笙吹凤女,骖飞乘,天风袅。”

【凤台】 北周·庾信:“凤台迎弄 玉,河阳送婕妤。”宋·李甲:“凤台人散,漫回首,沉消息。”

【凤笙】 唐·韩愈:“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凤楼】 南朝陈·江总:“来时兔月照,去后凤楼空。”宋·周邦彦:“凤楼今夜听西风,奈五更愁抱! 想玉匣哀弦闭了,无心重理相思调。”

【凤箫】 宋·张元干:“长生大药。彩鸾韵,凤箫鹤。”宋·王易简:“紫霞泪窅云深,袅袅余音,凤箫谁续?”

【玉箫】 元·萨都拉:“石竹泪干斑雨在,玉箫声断彩云飞。”明·陈子龙:“为谁相送海西头,应有玉箫吹断凤凰楼。”

【仙史】 宋·刘筠:“彩凤随仙史,斑骓待陆郎。”

【弄玉】 唐·赵嘏:“弄玉已归萧史去,碧楼红树倚斜阳。”宋·郑觉斋:“弄玉轻盈,飞琼淡伫,袜尘步下迷楼。”元·石民瞻:“坐中翔凤飞霞,来寻弄玉仙家。”

【秦凤】 宋·杨亿:“湘兰自古传幽怨,秦凤何年入杳溟。”

【秦娥】 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宋·晏几道:“清歌学得秦娥似,金屋瑶台知姓字。”

【秦鸾】 宋·陈允平:“秦鸾旧曲无心理,忆年时相傍采桑。”

【秦楼】 宋·柳永:“秦楼凤吹,楚台云约,空怅望在何处?”明·陈子龙:“清音感萧史,彩翮来秦楼。”

【秦箫】 唐·李商隐:“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乘鸾】 唐·李群玉:“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宋 ·刘筠:“吹笙何处伴乘鸾,窥牖谁人见阿环。”

【萧史】 南朝陈·江总:“来时向月别嫦娥,别时清吹悲萧史。”金 ·元好问:“千劫情缘万古期,楼中萧史姓名非。”

【骖鸾】 宋·范成大:“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宋·卢炳:“过眼溪山,向来都是经行处。骖鸾人去,冷落吹箫侣。”

【嬴女】 唐·李群玉:“嬴女去秦宫,琼箫生碧空。”唐 · 白居易:“何人拟相访,嬴女从箫郎。”

【凤凰台】 北周 ·庾信:“然香郁金屋,吹管凤凰台。”唐 ·骆宾王:“复道斜通��鹊观, 交衢直指凤凰台。”

【凤凰箫】 明 ·陈子龙:“移得秦楼名更好,谁人解弄凤凰箫。”

【弄玉箫】 唐·李百药:“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

【弄碧箫】 唐·李商隐:“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吹凤箫】 唐·沈佺期:“昔时秦女厌世氛,学吹凤箫乘彩云。”

【吹箫女】 唐·韩愈:“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五代 ·李煜:“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吹箫侣】 宋·吕渭老:“定须相将,宝马钿车,访吹箫侣。”宋 ·岳珂:“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

【学凤鸣】 元·李孝光:“谪仙被酒骑鲸去,游女吹箫学凤鸣。”

【秦女鸾】 南朝陈·陆瑜:“西王青鸟秦女鸾,姮娥婺女惯相看。”

【秦女箫】 清·张嵩龄:“宛转疑吹秦女箫,悠扬胜度吴娘曲。”

【秦王女】 唐·温庭筠:“秦王女骑红尾凤,半空回首晨鸡弄。”唐·岑参:“昔来唯有秦王女,独自吹箫乘白云。”

【秦台箫】 唐·李商隐:“莫以采菱唱,欲羡秦台箫。”

【秦弄玉】 清 ·严虞惇:“天上已归秦弄玉,人间重见杜韦娘。”

【秦家楼】 明·陈子龙:“自听人间曲,更入秦家楼。”

【秦楼凤】 唐·李商隐:“会与秦楼凤,俱听汉苑驾。”

【秦楼客】 唐·李商隐:“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逐凤凰】 北周·庾信:“琴曲随流水,箫声逐凤凰。”

【乘龙人】 五代·牛希济:“何事乘龙人忽降?似知深意相招。”

【乘鸾女】 宋·叶梦得:“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明·陈子龙:“惆怅乘鸾女,焚香独夜阑。”

【乘鸾姿】唐·刘禹锡:“缅怀断鳌足,凝想乘鸾姿。”

【随凤史】 唐·骆宾王:“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骑丹凤】 宋·苏轼:“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

【骑鸾女】 明·陈子龙:“博山炉顶骑鸾女,怪尔新乘万里风。”

【箫史凤】 南朝陈·张正见:“还 疑萧史凤,不及季伦家。”

【控双鸾】 宋·刘儗:“整云鬟,却霜纨,雪貌冰肤,曾共控双鸾。”

【嬴台女】 唐·陈子昂:“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凤去台空】 宋·王弈:“凤去台空,鹭飞洲冷,几度斜阳木!”

【仙鸾彩凤】 宋·无名氏:“无端剪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边衣。”

【台上吹箫】 明 ·李攀龙:“桥边取石鲸飞动,台上吹箫凤有无。”

【弄玉吹箫】 唐 ·顾况:“弄玉吹箫后,湘灵鼓瑟时。”

【吹箫仙子】 明 ·徐渭:“吹箫仙子今何在,正好骑鸾向此中。”

【肠断秦台】 唐·李商隐:“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

【帝子乘鸾】 元·黄缙:“曾闻帝子乘鸾去,疑有仙人化鹤归。”

【秦台凤去】 明 ·高启:“秦台凤去箫声远,零落娇云向晚风。”

【秦楼夜约】 宋·潘元质:“听箫声,记秦楼夜约,彩鸾齐跨。”

【乘凤仙人】 唐·罗隐:“乘凤仙人降此时,玉篇才罢到文祠。”

【乘龙骑凤】 清·钱谦益:“见说秦楼夫妇好,乘龙骑凤也参差。”

【乘龙秦女】 元·仇远:“倩谁问凌波轻步,漫凝睇乘鸾秦女。”

【萧郎赤凤】 元·萨都拉:“天宫借得宁王笛,骑取萧郎赤凤来。”

【楼中威凤】 唐·杜牧:“楼中威 凤倾冠听,海上惊鸿掠水分。”

【箫奏秦台】 唐·宋之问:“箫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嬴女吹箫】 唐·李白:“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唐 ·杜甫:“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嬴女乘鸾】 宋·苏轼:“应将嬴女乘鸾扇,更助南风长棘心。”

【台空凤不来】 元·萨都拉:“梧桐叶落秋风老,人去台空凤不来。”

【秦姬奏洞箫】 明·唐寅:“顾身已自登缑岭,何必秦姬奏洞箫?”
“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的典故!
[color=var(--GBK03A)]曦观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曦观,du_xixima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宋 李清照“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一句,用了下列哪首诗的典故?()
A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B 明 潘碧天《桃源洞》
C 清 康有为《桃源·赠伯芬》
答案:A
解析:
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有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武陵人”,有两层含义:
(1)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
(2)二是低昂韩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典故。
但多倾向于陶渊明的说法。
第二个典故是“秦楼”,即凤台,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前所住的地方。这里借“秦楼”指词人自己的居处。
A典出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成仙”的故事。
B 和 C 典出东汉时期刘晨和阮肇“天台遇仙”的故事。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金猊(ní):即狻猊(suān n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这里是指狮形铜香炉。
红浪:指锦被乱堆在床上,有如波浪。
宝奁(lián):华贵的梳妆镜匣。奁:古代妇女梳妆 用的镜匣。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此处泛指离歌。武陵人远: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
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
眸(móu):指眼珠。
【译文】
狮形铜炉里的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
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
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
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
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
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
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是知道是李清照结婚之后的不久所作。有学者认为此词作于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时间约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创作地点在青州。自公元1107年起,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乡里十余年。
【赏析】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不久,丈夫即将出游,作为妻子,情知无法挽留,离恨别苦自然难以尽述。
上阙:写离别前情景。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展现了李清照与丈夫临别前百无聊赖的心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使用了对偶的手法,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
一个“冷”字,既表示熏香已燃尽,又表明时间已经从晚上到了早上,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分别,更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此时此刻,面对不忍的分别,自己的心何尝不是“冷”的?
“被翻红浪”,锦缎被子胡乱堆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对于“被翻红浪”这一句很多学者翻译的气势比较“隐晦”,仅是点出被子胡乱堆砌的状态,来表示主人公的此时的心境。但是也有学者来的更加直接一些,揭示出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这句化用柳永《蝶恋花·凤栖梧》“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的句意,暗示夫妻间一夜的云雨情事。欧阳修《蝶恋花·咏枕儿》“几叠鸳衾红浪皱,暗觉金钗,磔磔声相扣。”亦借“鸳衾红浪皱”暗写男女情事。所以一句“被翻红浪”更是表现了易安词在抒情上大胆率真的一面。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将离人的愁绪写的非十分传神。
作者即将与丈夫分离,无心梳洗打扮!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写的是闺中闲情,而李清照写的却是闺中浓愁。一个“慵”和一个“任”字深刻的刻画了作者的情绪和神态。所谓“慵”即是“慵懒”的意思,而“任”即是“任凭”的意思。想必有分离经验的恋人们都曾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香消烟冷却无心再焚,锦被乱陈却无心收拾,髻鬟蓬松却无心梳理,宝镜尘满却无心拂拭,日上三竿却不愿动弹……可见作者的“慵”态已到极致。而这“慵”字背后的却是一个大大的“愁”字在作祟:试想,马上就要和新婚不久的恋人分离,谁能不愁?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说出愁的原因,点明题旨。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写出了所有恩爱夫妻分别时的真实的感受:丈夫出发在即,纵使心中有千般万般的不舍,可又怕说出来会徒增他的烦恼,所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可见爱情这件事情,不论今古,不分贫贱!“多少事、欲说还休”与宋 孙夫人《风中柳·闺情》“怕伤郎、又还休道”异曲同工。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自己的日形消瘦,既不是因为“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而瘦,也不是因为“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而瘦,那么究竟因何而瘦?不言而喻!这种“排除法”的写作手法,既新颖,又充满想象空间,实乃李清照指写作实力!
下阙:设想别后情形。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写出了无可改变的分别事实,饱含词人的无奈与不舍!
“休休”,“休”,罢了、算了的意思。作者用叠字来加重语气,极写词人留人不住的失望之情。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表明今朝去意已决,再难挽留。“阳关”,即《阳关三叠》,送别时所唱之曲。尽管伤离之曲唱了千遍万遍,但是去的终究要去,苦苦挽留也徒劳无益。于是很自然地由眼前的离别推想到别后的情形。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武陵人”,有两层含义:(1)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宋 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这里的“武陵”是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2)二是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典故。唐 王涣《惆怅》“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五代 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都是借刘晨、阮肇天台遇仙故事写男女相恋之情。这首词中作者以“武陵人”或“刘晨、阮肇”来比拟丈夫赵明诚,言外有“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之怨意,正所谓“辞之中又有辞焉”。
第二个典故是“秦楼”,即凤台,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前所住的地方。这里借“秦楼”指词人自己的居处,李清照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中也是化用了弄玉与萧史的故事。(《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词说丈夫已经亡故,而此词是说丈夫离家远行)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是作者设想离别后怅望楼前流水思念远人的情景。
“楼前流水”,是古诗词中的“常客”,用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比如:唐 李贺《江楼曲》“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五代 冯延巳《三台令》“当日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流水。流水,流水,中有相思双泪。”宋 贺铸《东吴乐》“枉将镜里年华,付与楼前流水。”宋 张耒《风流子》“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而作者却在这首词中赋予“楼前流水”人性,似乎只有楼前流水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却无从得知。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里的“凝眸”使用了“顶针”的手法,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
忆秦娥·箫声咽
唐 李白(存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其最早出处就是这首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yè):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
秦娥:本指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此处泛指美貌的女子。《列仙传》载,箫史善吹箫,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热爱,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凤凰,秦穆公为作凤台。数年后,夫妻随凤凰飞去。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bà)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后常做送别之处。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文】
箫声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楼上的明月,每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陵墓和宫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有学者认为是李白所作,也有人认为不是李白写的。如今暂将其认为是李白之作,但对其存疑。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久久不归的丈夫的痛苦心情。
古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而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
上阙:写思妇在春夜闻箫时怀人的情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作者从一个被萧声惊醒的女子着笔。作者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态,分成了“现实”和“梦境”两个时空:箫声惊醒了秦娥,但秦娥却还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现实中有的是冰冷的残月相伴。一个“咽”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从现实中联想到送别的场景。
“柳色”和“灞陵”都代表着离别。“年年”更是突出了离别时间之久。春去秋来,柳树几年已经又变绿了,一年又一年,而思念的人却远在天涯。这种分离的痛苦,恐怕没有切身体会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八字,不仅点明了季节和当年送别的地点,而且写明了多少年来在等待、盼望丈夫归来时那种希望和失望交错的复杂心情。
王国维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
下阙:写秦娥在秋天游览长安名胜时怀念丈夫而更添愁绪的心境。
下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我们可有认为是对秦娥思念丈夫的情感的进一步的描写。第二个层次,我们可以理解成作者直接把自己融入到历史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对历史的感慨和反思。
对于第一个层次的理解: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两句紧承“伤别”,描写秦娥登原望信而不得的景象。
“乐游原”是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清秋节”是秦娥登高望夫的时间(九月九日重阳节),渲染着冷清寂寥的气氛。一个“绝”字,不仅写尽咸阳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更把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剖析的淋漓尽致!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音尘绝”作者使用了顶针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没有等来丈夫音信的绝望之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清绝的陵墓,都巧妙的衬托着女主人公的情绪。
对于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抛开个人情感,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进行思考。咸阳古道,音尘杳然,往日的繁华和喧嚣,此时此刻只剩下孤寂的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和如血的残阳,人已经渺小到只是历史的尘埃一般,而今这里呈现的只是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充斥着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
桃源洞
明 潘碧天
其一
天接青山路万重,仙家洞口白云通。
听残一夜溪头雨,流出桃花万片红。
其二
千年老树万年山,洞口仙娥自玉颜。
刘阮当时那得见,浪传浮迹在人间。
【注释】
桃源洞:古洞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部。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误入桃源洞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
溪头:溪边。唐·李端《送客东归》:“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仙娥:指仙女。
玉颜:形容女子佼好的容貌,亦比喻美女。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刘阮:指的是东汉时期“天台遇仙”的刘晨和阮肇。
那:同“哪”。
【诗人简介】
潘碧天(1466年-1521年),明朝人,天台县赤城街道安固村人。八岁能诗,出口成章,被誉为“有唐人风韵”。
《国雅》称,潘碧天的五言诗如“夜久人未眠,碧水荡秋月,未见云外户,先听水边松”,七言诗如“不知燕子栖何处,此际东风依旧回。明月晓光移槛白,芙蓉秋色映江红”,可与汉班婕妤“玉阶”之赋、“纨扇”之词相媲美。
潘碧天52岁那年,与她琴瑟相合的丈夫染病而亡,潘碧天痛不欲生,扶着丈夫的灵柩千里返家,“肠断西风血雨流”。万念俱灰的女诗人从此隐居家乡的赤城山、桃源庵潜心修道。丈夫死后第三年,潘碧天在寂寞中去世。
潘碧天的诗歌传到京城,当朝皇帝(这里的皇帝有资料说是“明成宗”,请再仔细核对一遍,明朝皇帝查无此人)大为赞赏,潘碧天被敕封为“碧天道人”。
【赏析】
桃源春晓(景点):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西北。相传东汉时剡县农民刘晨、阮肇来此采药,迷路断食,摘桃充饥,在桃溪边遇见二位仙女,偕至洞府,结为伉俪,平日以对弈为乐。半年后思乡心切,二女相送出溪口,返家一看,竟已历七世。后来两人再度来山,终于修仙上天。“桃源春晓”因此得名。
桃源·赠伯芬
清 康有为
日暮天台石径斜,胡麻饭菜见桃花。
桃源不便通人世,洞口长封流翠霞。
【注释】
桃源:这里的桃源指的是东汉时期刘阮天台遇仙故事中的仙女居住的地方。
【赏析】
康有为的这首《桃源·赠伯芬》手迹据说收藏于镇江省天台博物馆之中。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5-18 16: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奁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香奁,汉语词汇,拼音xiāng lián,释义亦作" 香奁 "。 杂置香料的匣子。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 指闺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香奁

拼音
xiāng lián


注音
ㄒㄧㄤ ㄌㄧㄢˊ

词语解释
亦作" 香奁 "

目录
1解释
2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1、亦作" 香奁 "。 杂置香料的匣子。

2、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

3、借指闺阁。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周书·艺术传·姚僧垣》:"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

唐 薛能 《送浙东王大夫》诗:"香奁扃凤诏,朱篆动龙坑。"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猗欤彤管,丽矣香奁。"

南唐 李煜 《挽辞》:"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宋 贺铸 《琴调相思引》词:"赖白玉香奁供粉泽。"

清 陈维崧 《虞美人·咏镜》词:"香奁凉鉴蟠金兽,背压蛟螭钮。"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至 吴融 、 韩渥 香奁脂粉, 杜荀鹤 、 李山甫 委巷丛谈,否道斯极, 唐 亦以亡矣。"

明 高瑞南 《四声怨》曲之七:"风风雨雨,香奁寂寞此时情,几阵心寒枕上听。"

《平山冷燕》第一回:"﹝天子﹞忽欣然拍案道:'细细观之,风流香艳,果是香奁佳句'。"

林纾 《桐城派古文说》:" 中郎 兄弟,几以香奁谐笑入文字矣,一堕其樊中,即生魔障。"
送浙东王大夫
[ 唐 ] 薛能

原文

天爵擅忠贞,皇恩复宠荣。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

亚相兼尤美,周行历尽清。制除天近晓,衙谢草初生。

宾客招闲地,戎装拥上京。九街鸣玉勒,一宅照红旌。

细雨当离席,遥花显去程。佩刀畿甸色,歌吹馆桥声。

騕褭从秦赐,艅艎到汴迎。步沙逢霁月,宿岸致严更。

渤澥流东鄙,天台压属城。众谈称重镇,公意念疲甿。

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

隼重权兼帅,鼍雄设有兵。越台随厚俸,剡硾得尤名。

夜蜡州中宴,春风部外行。香奁扃凤诏,朱篆动龙坑。

报后功何患,投虚论素精。徵还真指掌,感激自关情。

旧业怀昏作,微班负旦评。空馀骚雅事,千古傲刘桢。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薛能

薛能(817-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送浙东王大夫
[ 唐 ] 薛能
原文
天爵擅忠贞,皇恩复宠荣。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

亚相兼尤美,周行历尽清。制除天近晓,衙谢草初生。

宾客招闲地,戎装拥上京。九街鸣玉勒,一宅照红旌。

细雨当离席,遥花显去程。佩刀畿甸色,歌吹馆桥声。

騕褭从秦赐,艅艎到汴迎。步沙逢霁月,宿岸致严更。

渤澥流东鄙,天台压属城。众谈称重镇,公意念疲甿。

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

隼重权兼帅,鼍雄设有兵。越台随厚俸,剡硾得尤名。

夜蜡州中宴,春风部外行。香奁扃凤诏,朱篆动龙坑。

报后功何患,投虚论素精。徵还真指掌,感激自关情。

旧业怀昏作,微班负旦评。空馀骚雅事,千古傲刘桢。

作者介绍

薛能
薛能(817-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4: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魔”白居易,为何又被称为“诗王”?
梧桐树边羽
2020-05-07 19:11

白居易的诗通俗直白,街边的小贩都能读懂,为何还会被称为诗王?
这个问题前后并没有逻辑性。街边小贩能读懂白居易的作品和他是否被称为“诗王”并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后世的尊称,其实就是江湖中的“诨号”,也没有什么认证,而取诨号,一般都是看人的性格取。如“及时雨”宋江,“智多星”无用等等,主要还是起着性格刻画加深的作用。
为诗人取尊称,虽然我们是从读到的诗来取,但作品归根结底还是反映人物性格。一位诗人的作品长久以来表现出来的必然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及他本身的性格——因为文艺作品,一首可能是虚构,但长久以来累积下来的气质,一定是性格的真实反映。
我们称李白是“诗仙”,是因为他的作品里面仙气飘飘,可更重要的是他个人超凡脱俗的浪漫和天地纵横的想象;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是因为他的作品是诗史,不但记录反映了社会状况和底层人民生活,还透露出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情操,这同样是他性格里面的底色。

再譬如“诗骨”陈子昂,他的作品反映了他追求汉魏风骨的文学思路;“诗侠”刘禹锡,则更多地是诗中反映出来的铁蚕豆精神,不论经历多少挫折依然乐观的豪侠气息;“诗鬼”李贺,诗歌浓墨重彩,离奇古怪,更加是他个人的性格特色在作品中的投射。所以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些“诨名”实际上都是在性格上指代,而并非别的什么原因。
白居易得到大部分人认同的是称号是“诗魔”。这个外号来自于他自己的诗:“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他在吟诗时候的刻苦并不比孟郊、贾岛要轻松。只不过他用功的地方并非死抠字词,而是在于诗词内容意境的平常化、普通话,为了保障诗文最大的流通度——也就是要让所有人,包括不认字的街边小贩都能听懂。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这是对他个人写诗疯魔成性的一种赞扬。
这种朴实化诗歌,是找对了诗的正确方向。一首文艺作品,只有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去流通,才能算得上好作品。正所谓“曲高和寡”,写一些普通人看不懂的诗词,顶多是自娱自乐,无法让文学下沉。追求精深,在深度上深挖,和在广度上拓宽其实并不矛盾。而白居易晚年的香山体走向浅白之路,很明显就是在读者广度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拓宽。

你诵读白居易的诗,都不用识字,就能理解。但是他又能传达给你不同于打油诗流俗的超然感受。
比如《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简简单单的问候,朋友之间的感情明白而生动,事物描写细致又简单,是真正的诗歌上品,也是意境和文字完美结合的范本。
正因为“香山体”的浅白,白居易的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击穿了当时汉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日本朝鲜文化圈,让他直接从大唐诗人中一个优质生成为了东亚汉文化圈里面的诗歌神祗——白居易在日本朝鲜的地位非常高,高到不可思议。

这就有些类似去印度取经的唐三藏。灵山佛(李白、杜甫、王维)多法术高超,可中土不懂啊。白居易通过浅白化把深奥的经文翻译成了日本人都能读懂的样子,他就成了佛了。在这些老外眼里,别说“诗王”,就是称白居易为“诗皇”都是合适的。
但是在中国诗坛文化圈里,“诗王”这个称呼并不流行。原因就是前面所说,这些尊称基本上来自后世文人的赠送,大多代表了作品特色和诗人性格。即便称王昌龄“诗家天子”,我们也能在他的七绝里感觉得出他那份豪情。但是“王”这个称呼作为当时还存在的一种级别(已经被“皇”挤下了神坛),并不适合用在诗人诨名上。
你能感受到白居易作品的王者之气吗?其实是没有的。
不过他的作品流传实在太广,确实给人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仅称白居易为“诗魔”好像又过度私人化了一些。他在汉诗歌出征蛮夷中确实又起到了“王化”的作用——也许,这才是很多人称之为“诗王”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4:35 , Processed in 1.8642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