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8: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蟾宫折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蟾宫折桂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 蟾宫折桂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该成语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蟾宫折桂

成语注音
ㄔㄢˊ ㄍㄨㄥ ㄓㄜˊ ㄍㄨㄟˋ

成语拼音
chán gōng zhé guì

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


近义词
月中折桂、金榜题名

语法结构
主谓式

语法功能
作谓语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蟾宫折桂”。 [1]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丈,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古人演绎出了无数个版本,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关于蟾宫折桂的传说和掌故,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两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来当柴烧,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

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地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树的顽强生命力。可能这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2]

参考资料
1.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  . 学习啦 . 2021-06-23 . [2023-12-29]
2.蟾宫折桂的意思(蟾宫折桂的典故)  . 爱平乡 . 2023-05-30 . [2023-12-29]
蟾宫折桂的典故是什么?dqfuahfhkjak2013.06.16浏览3648次中小学作业[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有何吥可002013.06.16


满意答案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a data-id="link-to-so" href="http://www.so.com/s?q=%E6%8E%8C%E6%95%8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ext="详情页文字内链_点击实体词" target="_blank">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2022-03-18 10:17:30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刘奕楠] [编辑:刘茜]
字体:【[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惊蛰第14日

人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时,常用“蟾宫折桂”一词。为何攀折桂花是成功的象征呢?《重荣桂记》中写到一个典故:古时候有位读书人名叫学颜,其家院内有棵大桂树,在动乱中树被烧死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没想到天下安定之时,老树干竟萌发新芽。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因此人们才把顽强的桂花树看做是“祥瑞”。

在安化县龙塘乡夏植村仁家桥土地庙,也有一棵千年古桂花树,被誉为“湖南桂花王”。全年苍翠,欣欣向荣,一到中秋,满树金黄,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这棵千年古桂也造就了一方钟灵毓秀之地。相传,这棵桂花树旁曾被垃圾围堵,夏植村一户黄姓人家因家中遭遇大火,急求生存之地,将桂花树旁的宅子买下。搬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家人清理桂花树旁的垃圾,并悉心管护。这家人自搬进新家起,日子一天比一天顺畅,家底逐渐殷实起来,这棵桂花树也被后人呵护至今。

【小名片】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木犀科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性喜温暖,湿润,抗逆性强,既耐高温,也较耐寒,生命力顽强。

安化县千年古桂树龄有1200余年,胸径 1.11米,树高约18米,冠幅17.5米。古桂主干离地不到1米的地方,向上分生7根主枝。

文/刘奕楠 图/湖南省林业局提供 设计/叶艳娜 智库/曹基武 统筹/周月桂 特别支持/湖南省林业局




黛玉说宝玉上学,可定要去蟾宫折桂去了,什么是“蟾宫折桂”?2022-08-06 15:20:39 来源: 探索红楼梦 广东  举报

分享至



蟾宫折桂是一成语,字面意思是到月宫里折桂花。古代用“折桂”比喻科举应试被录取,又传说蟾宫(指月亮,传说月亮里面有蟾蜍,因此而得名)里面长着桂树,才将“蟾宫”与“折桂”合起来形成四字成语。



“蟾宫折桂”所出何处?
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翻译过来:武帝在东堂和郤诜(xì shēn)相见,武帝问郤诜:“爱卿认为自己怎么样?”郤诜答:“我认为在推举贤良和文学的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这一方面,是天底下最好的,就像是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晋武帝大笑并称赞他。用广寒宫的一枝桂花,昆仑山上的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后世由此典故引申出“蟾宫折桂”这一成语。



”蟾宫折桂“有什么引申?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来比喻考中的进士。唐代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给他庆祝,《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折桂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使得掌丝纶。
大译为:我原以为堂弟们才疏学浅,没有料到他们在科举场上频频中第。我作为兄长的先考中及第,令人惊奇的是我们三个人相继考中进士。你以后在作文章时候一定要注意,希望你能早日在仕途上顺利地取得高位。不要向我这样蹉跎时光,在年过五十之后才得以为君王起草诏书。



“蟾宫折桂”与哪些故事有关!
唐代有位名叫段成式志怪小说家,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段成式的代表作《酉阳杂(俎:zǔ)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杖,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每砍一斧头,桂树的伤疤都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树,而终究是砍不到树。关于桂树的神奇故事被古人演绎出很多个版本,在唐宋两代尤其盛行。月中桂树又被叫做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在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为“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深深的相信月中有树这一传说。文人墨客每当中秋,都会吟诗作对,把月中桂树以及桂子作为典故使用。因为这一传说,所以人们将月亮又叫做“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明初的文学家宋濂《重荣桂记》,有记录这样一个故事,江西庐陵有个叫周孟声的人,他和他的儿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他们家在吉水泥石村,院里面长着一棵大桂树,枝叶繁茂,树荫都能遮盖两亩地。但是在元朝末期事态动乱中,他们家被烧,桂树也被烧,树枝就被砍来当柴烧,最后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后来到了明朝初期,天下安定,这棵被烧的老树干竟然发出了新芽,不到几年,又长到郁郁葱葱。有人说恐怕这不是好兆头,这棵树经过大火以后,外焦内枯,现在长出新芽,可能要有什么不好事情将要发生;也有人说,草木是没有知觉的,只随着事态变化而变化,大概预示着将要好事发生。没多久,学颜的儿子仲方考中了进士。人们都认为这棵桂树的重生带来的是祥瑞了。
这本出于迷信的说法,但老树重生,可以看出桂树的顽强生命,这也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吧。
黛玉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其实黛玉是对宝玉实际去玩,去会友的一种调侃。上学,想考功名是假的;去和刚认识的的小秦相公去“约会”才是真的。要不贾政何必因宝玉上学而如此生气,甚至宝玉都不敢去宝姐姐那里辞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08: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蟾宫折桂的典故是什么?
dqfuahfhkjak2013.06.16浏览3648次中小学作业分享举报
1个回答
有何吥可00
2013.06.16
满意答案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文字内链_点击实体词" target="_blank">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中秋节: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
小啾说文化
2020-09-25 18:27
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那一天,阖家团圆,把酒邀月,异常热闹。
然而《红楼梦》的中秋却大不一样。

脂砚斋曾有这样的批注:
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这是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批注。
《红楼梦》第一回的中秋之夜,甄士隐寻贾雨村喝酒赏月,贾雨村趁着酒兴,便吟了一首中秋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红楼梦》出现的第一次中秋节。
第二次中秋节在《红楼梦》第十一回。
这次的中秋节与秦可卿有关。贾敬过寿,王熙凤等人到宁国府贺寿,探望生病的秦可卿时,尤氏说:”她这病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老太太们玩到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以后才逐渐有了病症。“
这次的中秋提的隐晦,但也能看出这次的中秋非常热闹。

第三次中秋节在《红楼梦》的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
这次的中秋节着墨最多,为我们展示了贾府中秋节的情景,也可以领略明清时期富贵人家过中秋的习俗。
第一,馈赠月饼、瓜果等物品。第七十五回便描述了宁国府送月饼、西瓜的情节。这是节前的礼仪。
第二,焚香祭月。
中秋月夜,贾母与众人焚香祭月: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焚香祭月与秋祭有关,古代天子要在秋分之日祭月,和春分祭日、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一致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祭月是为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平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第三,团圆家宴。
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聚的重要形式,明清以来,一般团圆家宴安排在晚上,家宴之后便可以赏月。
家宴之中”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为了增添家宴气氛,贾母还提出要击鼓传花。“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第四,赏花赏月作诗。
中秋赏月的习俗由来已久,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红楼梦》中贾母最懂赏月必定在高处,最后选在了园子里的凸碧山庄。
赏月之余,桂香浓郁,赏花也必不可少。文中写道“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
中秋前后,应季花有桂花、菊花、海棠等等。
探春起诗社一回,众人便借着贾芸送了宝玉几盆白海棠作了海棠诗、菊花诗。
这回中秋,林黛玉见宝钗一家自去赏月,便触动身世,与湘云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秋之夜,贾府又是拜月,又是赏花,好不热闹,但这热闹背后却是众人的强颜欢笑,贾府的渐趋没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1: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秋节 | 中秋诗起、中秋诗收,梦里几度春秋
2020年10月01日 22:32671浏览 · 7喜欢 · 0评论

红楼微梦
粉丝:4296文章:47
关注
又是一年中秋节,杜甫说“月是故乡明”。



今天,你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



农历八月十五,恰逢秋季中间,故谓之“中秋”。是日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玩花灯等习俗。



《红楼梦》开篇即云:



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秋有月》诗云:“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不过,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始于唐朝初年。有唐一代,中秋赏月、玩月为一时风尚,自宋至清,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红楼梦》中有许多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情节,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在第一回,一次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


第一次写甄士隐中秋家宴,邀贾雨村对饮,文中写道: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

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借中秋节交待贾雨村生平抱负,也为甄士隐封白银、送冬衣做引,继而贾雨村进京大比、春闱一战,才有后来的许多故事。






第二次写贾府中秋赏月,林黛玉和史湘云品笛联诗,文中写道: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正说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

黛玉道:“我先起一句现成的俗语罢。”因念道:三五中秋夕,

湘云想了一想,道: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

黛玉笑道: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



此二回浓墨重彩的描述了中秋节的各种习俗,从准备瓜果、月饼,到开祠拜月,再到赏月听琴、设宴传酒以及最后湘黛联诗。通过中秋节这一关键节点,渲染了节日的氛围、贾府的环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塑造。






脂砚斋曾在批语中云:“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可见,“中秋节”是《红楼梦》中的一大关隘,只可惜“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关键的“三秋”,只有两处可以寻觅,另一处成了永远的未解之谜。



不过,《红楼梦》中除了实写的“中秋”,还有虚写的“中秋”——一个比喻。



没错,正是第三回林妹妹眼中的宝哥哥: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在“中秋之月”侧,有眉批云: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



主要形容贾宝玉面色白嫩、圆润饱满,神采飞扬、气度不凡。






苏轼《水调歌头》词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管你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值此美景良辰,赋诗一首以助兴,曰: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得磨。

不知天上寒宫阙,今夕是几何?

何妨举杯邀月饮,对桂影婆娑。

把酒问嫦娥,缘何不使团圆多!

(首发于“红楼微梦”公众号,欢迎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3: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和薛宝钗共享的判词,暗示她们原型是一人,你知道是谁么?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14:钗黛合一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带他来到薄命司,查阅金陵十二钗三册判词。又副册、副册只看了一二人,到正册便仔细阅读起来。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五回)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金陵十二钗正册这首判词,毫无疑问讲述林黛玉和薛宝钗。可问题就此出现:为什么别人都是一人一首,只有钗黛二人合一,共享这一首判词和图画?

要说清这件事非常复杂,原因却又很简单,只因钗黛二人本是一人。

第一回,甄士隐梦中遇到僧道二人讲述一段仙缘故事,就是钗黛合一的关键。

本文不从头讲述,反推故事来揭开这个谜题。

神瑛侍者下凡是整个故事开始。说他“凡心偶炽”,便是生出凡俗之心。




什么原因导致?因有一女仙对他生出感情,让他不知如何应对。这女仙便是绛珠仙子。

绛珠仙子从何而来?她本体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因神瑛侍者喜欢,用甘露浇灌,得以久延岁月。又吸收天地精华,雨露滋养而化身为人。

重点便在这里,需要注意三点。

一,绛珠仙子不是绛珠草,而是绛珠草和甘露合二为一,化身为的女体。

二,神瑛侍者喜爱绛珠草,未必喜欢绛珠仙子。

三,神瑛侍者下凡为了结“凡心偶炽”,就是斩断与绛珠仙子的因果。

梳理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前生,就会发现她们判词合一的原因。

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草,她是草木之人。

薛宝钗的前世是甘露,金生水,她是金玉之人。




正是绛珠草吸收了甘露,得到滋养才打下基础,二者合一为绛珠仙子。

只可惜,神瑛侍者喜欢那株草,不是那个人。才有下凡历劫之事。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绛珠仙子所化,才有了今生与贾宝玉纠缠不清的姻缘故事,

再说林黛玉有先天禀赋不足之病,何以故?绛珠草禀赋柔弱是一,她要回报甘露滋养之恩为二。

薛宝钗有先天火毒,源于禀赋太盛。甘露本身便为大滋补之物,自然远胜人参、肉桂等热性之物。

是以,癞头和尚给她冷香丸配方外,还有一团异香异气的药引子。




这个药引子是什么?显然就是绛珠草的草木精华!

冷香丸在药引基础上,需要的四季花蕊,便是“天地精华”。再和以雨露霜雪,便是“雨露滋养”。

“甘露”薛宝钗接连服食绛珠草的草木精华,再辅助“天地精华”“雨露滋养”,岂不就是再造绛珠仙子的过程?

绛珠草抽取大部分草木精华做冷香丸药引,林黛玉出生自然体弱不得长久。等林黛玉一死,薛宝钗吃了全部冷香丸,不就又是绛珠仙子?

前世甘露毫无保留被绛珠草吸收,化为绛珠仙子。

今生绛珠草毫无保留被甘露“吃掉”,化为绛珠仙子。

贾宝玉因何离薛宝钗而去?皆因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缘尽于此。他真正喜欢的,只有绛珠草。

以上是因神话设定,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判词合一的推断。

回到现实,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是互补。

林黛玉一如女儿之前半生,十八岁少女戛然而止。

薛宝钗一如妇人之后半生,嫁为人妇重德重贤。




林黛玉在“才”,薛宝钗在“德”,就是彼时女儿人生的两个阶段。

一如金庸笔下的“黄蓉”,射雕时美丽可爱动人。神雕时娴静忠贞厚德。可谓钗黛合一人物。

关键是她二人,实为贾宝玉人生最重。

金陵十二钗判词,是给贾宝玉观看,完全为他量身打造。最重要人物必然在一起。

林黛玉是挚爱,刻骨铭心。

薛宝钗是妻子,携手同心。

从原文线索可知,贾宝玉以林黛玉为发妻,薛宝钗为续弦,两者心有不同,终究无分轩轾。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在一起,一如可与贾宝玉合葬的发妻和续弦。

以上几点便是钗黛判词合一的原因,读书人当从原文中读出更多线索,不多赘述。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06 20:31・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3: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甄英莲:是甄士隐隐藏的真正秘密,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就是破绽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27:有女“甄英莲”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上文讲到甄士隐与妻子封氏,一“隐”一“封”表明甄家除了影射贾府败亡真相外,还有“不可说”的故事。不多赘述。

讲完了封氏,就轮到甄家最后一口人:女儿甄英莲,她又有什么说法呢?




☞细说红楼系列027,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甄士隐辞官回乡,诗酒为乐,淡泊名利,这句话要反着去看。

如果他真淡泊名利,就不会资助贾雨村考取名利。他的淡泊只是不得志罢了。

真淡泊也不会住在谐音“势利”的十里街旁。仁清巷到底是“人情还是认清”,只有甄士隐心知肚明。

他到底没能像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为后面接连迎头的灾祸埋下伏笔。




堪不破“势利和人情”,终究还是“糊涂人”。以葫芦庙为邻,也是一样嘲讽。

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表现甄士隐淡泊名利之外的“不甘心”,读书人要清楚。

而甄士隐的不甘心,通过女儿的名字也体现出来。

甄士隐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女,注定难以为继。

古人不存在“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甄士隐夫妇尽管疼爱女儿,也未尝不以无后为念。

就像林如海无后,贾敏为他纳了几房姬妾一样,真要心中没有挂碍,便不需要纳妾生子。




“女儿”终究不能传家。根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关于继承方面的规定:

女儿没有继承权。赘婿可得一半家产。无后者生前没有安排,宗族可选五服以内最近者为继子。这便是林黛玉日后说“一无所有”的原因。

甄士隐没有儿子“不甘心”,壮年致仕还乡“不甘心”,他给女儿取名“甄英莲”,岂不就是自怨自艾“真应怜”?

表面看甄英莲是甄家女儿未来之谶,何尝不是他甄士隐彼时心中写照?




甄士隐终究是传统士大夫,仕途功名、家族传承才是他最重要的精神,哪有那般洒脱,真放得下?

面对仕途无望,传承断绝,他不“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还能如何?

所以,甄士隐年过半百膝下却只有一女,才是他真正的绝望。

而他给予落魄举人贾雨村机会,资助他读书科举,何尝不是给自己绝望的人生和仕途一个变相的安慰?

我们去读甄士隐,要从作者字里行间发现给甄士隐“打码”背后的真相。




甄士隐家原籍确实是姑苏阊门内,但真要淡泊名利,就应该选择回到田园。那样他就不会有贾雨村这样的交集,也少了严老爷等迎来送往的“人情”和“势利”,岂不真正洒脱?

说完甄士隐给女儿取名甄英莲,再回头去讲一讲甄英莲这个可怜的女孩,还请关注下回。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07 12:10・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9: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政和夫人、姨娘、儿子、女儿、儿媳、孙子,围绕荣禧堂,住的不伦不类,为什么?+ 什么是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廊庑、抱厦?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20】



荣府中,先看中轴线,大门、大厅、内厅、荣禧堂,以及后院大观园中的省亲别墅牌坊、大观楼、后门,都在中轴线上。大观园虽然占了宁府的会芳园,但毕竟以荣府为主,所以大观楼这样的主建筑,应在荣府的整体中轴线上才合适,而不是在大观园这个局部的中线,古时建筑很注重轴线、主道,在北京、西安多看些古迹更深有体会,尤其是供元春这个皇妃驾临的主殿,更要讲究“皇家”规范。

荣府处于贾政、王夫人当家时期,所以九宫格中部的三个方块,即荣禧堂及前后两个方块,属于贾政、王夫人的大院落,与宁府贾珍、尤氏作为当家人住主位院落同理,荣禧堂也是王夫人的正室。图中,宁府正堂之后,标了姨娘院,以安置贾珍的众多姬妾,但荣禧堂之后,为何空空如也?荣禧堂东边的院子,为什么也空着?还标了个“里面不清楚”?红楼梦笔墨主要在荣府,宁府描写不多却画满了,没有不清楚,荣府里却多处不清楚?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说明:

第三回,黛玉到荣禧堂,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这方是正紧正内室。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这次王夫人见黛玉,既不在正室,也不在东耳房,而是从耳房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了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北边是凤姐院,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王夫人见黛玉的“东廊三间小正房”,具体位置在哪里?我们看“廊”的准确含义:

《汉书·窦婴传》中“廊庑”,颜师古注:“廊,堂下周屋也。庑,门屋也。”

《西游记》第二回:“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

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

很清楚了:堂下周屋,与厢房、耳房、门屋、围墙等围绕一周,在正堂前形成一个院子。

注意“堂下”二字,廊房位于正堂之南,不跟正堂、耳房齐平。

当然“廊”不作为房子时,还有游廊、回廊等含义,是檐下过道、有顶的过道等,能遮阳防雨。比如《廊桥遗梦》,是桥上有顶。

除了正堂荣禧堂,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书中都提到了。

正堂、正房都是面南的房子。

厢房是堂屋南边,面朝东西的房子,比如东厢房、西厢房。

鹿顶是正房和厢房连接转角的建筑。

耳房,顾名思义,像两个耳朵,是在正房两侧加盖的房子。

还有抱厦,是在正房之前或之后接出来建的房子,也叫龟头房,比正房小,像抱着正房的样子,所以叫抱厦。荣禧堂之后就有抱厦,迎探惜三春居住。贾氏宗祠正殿之前也有抱厦。

钻山是房子的山墙外与游廊或别的房子连接的建筑。

鹿顶、钻山的作用都是遮阳防雨,把建筑物连接起来,人走在下面不冒雨雪。

鹿顶还有一个含义,指小的厢房,一般是给下人住的。红楼梦中也有,第71回:“到二门外鹿顶内,乃是管事的女人议事取齐之所。”

所以有时我很感慨,人类的语言总是有这么多歧义,字词有多义,而计算机语言则简单明了,每个命令、关键字都只有一个唯一的解释,绝不允许有含糊、有任何歧义,否则电脑岂不都要疯了!我还是有自知之明,搞不懂文科,学个软件,折磨电脑,简单直白,毫不含糊。

那么“东廊三间小正房”,位置就清楚了,在荣禧堂东南,也在东耳房东南,与东耳房、荣禧堂都不远,在同一个院里的东边,面南。

荣禧堂是主建筑,厢房、耳房、东廊、后廊都是相对荣禧堂而言的,所以,“王夫人忙携了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这个“后房门”是荣禧堂的后门,“后廊”也是荣禧堂的后廊,往西出的“角门”,便是荣禧堂之后的西角门,显然荣禧堂之后的东、西角门,是通往两边院子的,供内眷行走之门。作者在这里写的简略,两句话就出了西角门,导致对王夫人住处的很多误解。

图中,两边耳房山墙外的钻山,和钻山连接的游廊等次要建筑,以及东、西花墙等,都没画出,特此说明。

王夫人携黛玉出西角门这个路线,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也走过:

“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到不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在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很清楚:荣禧堂后,是三间抱厦,迎探惜三人居住。那有没有可能“王夫人正房后”、“王夫人这边房后”的三间小抱厦,是在东耳房或“东廊三间小正房”之后?没可能!前文解释过,抱厦又叫龟头房,是小抱大,五间正房的抱厦是三间,三间正房的抱厦是一间,都有规范。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三间房子,一般都是一明两暗,没有三间都住人的格局,那么三人怎么住?这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一个常识性异常,提醒读者其实三人住这里不合适。周瑞家的“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此处用“内房”强调这是一明两暗之一暗,里面是二人。然后找惜春,“便往这边屋内来”,说明惜春在另一个“内房”。前面提出的问题,已经突显出来了,有一个内房,里面是二人。

然后,“便往凤姐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周瑞家的从抱厦出来,出西角门,跟王夫人携黛玉出荣禧堂后门,走的是同一条路,当时写“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所以这个“后廊”便是“夹道”,是荣禧堂和抱厦之间的夹道。往西走从李纨后窗过,而且是在穿夹道后,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前,那么李纨住在哪里?很显然:西耳房。红楼作者就不直接指出:李纨住在西耳房。而是要读者把房屋结构、方向路线搞清楚后,自己看出来。其实这些房屋、方向、路线等并不难搞清楚,只要根据作者故意散落在多处的描述,一点点画出即可,但读者大多手懒,当小说读,只用眼看,不动手画。

荣禧堂东边的耳房、小正房,是王夫人住,西边耳房是李纨住,那么两边厢房呢?第20回“王熙凤正言弹妬意”,赵姨娘骂贾环时,“可巧凤姐在窗外过,都听在耳内”,隔窗与赵姨娘、贾环说话,并说:“姑娘们都在后头顽呢,把他送了顽去。”贾环得了钱,“自己和迎春等顽去”。凤姐说的清楚:迎春等姑娘们在“后头”,是在荣禧堂后头的抱厦,则说话处在荣禧堂的“前头”,结合凤姐能从窗外过,并能隔窗对话,说明是荣禧堂前头的厢房,不是一个单独的姨娘院。我们对比一下图中宁府正堂之后的方块,是100米×100米=1万平米,所以图中给贾珍的众多姬妾画的是“姨娘院”,因为按一个三间宽、两进、前后院的院子,才三四百平米。有这么大的空间,却让姨娘们居住一个个房间,显然不如独院更合理,还要考虑贾珍进了姨娘房间的隔音问题。荣府里也一样,那么大的空间,却让赵姨娘、贾环住在荣禧堂前头的厢房,并不合理。贾政有两个姨娘,如果赵姨娘住一个厢房,那么周姨娘就该住在另一个厢房。像黛玉刚来时,王夫人告诉她不要睬宝玉,黛玉说“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才合大家常规,现在贾环、贾蘭却和姑娘们都住在荣禧堂这同一个院落,并未别院。

所以问题很明显:荣禧堂之后的1万平米空闲,东边的2万平米院落,和其后的1万平米单独院子,就是后来元春省亲时“体仁沐德”那个院子,都空着,却不住人,因为荣府已经没有人可去住了。只剩周姨娘,更不可能单独安排到这些院子去住,应与赵姨娘并列才合理,周姨娘的住处也从来没提过。然而荣府这么多人,却都“一处挤着”?这话作者借贾母之口提醒过:在周瑞家的送宫花到三春的抱厦时,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到不便”!对红楼梦中的话,应里外正反去思考,不能泛泛地看、单一地看待。这么多人,“一处挤着”,围绕荣禧堂,住了个不伦不类:有贾政和夫人、姨娘、儿子、女儿、儿媳、孙子,显然不合适,为什么?

荣禧堂是王夫人的正内室,前文解过,王夫人是天启皇帝,那么这个正内室相当于天启皇帝的寝宫,即乾清宫!是权力中心的象征。那就好理解了,这些人围绕着荣禧堂,就是围绕着权力中心,再看看这些人,不是皇帝就是皇帝的娘,其实皇帝的娘住在这里,是要达成皇帝住在这里的效果。比如:赵姨娘住在这里,是贾环这个绍武帝住在这里;李纨住在这里,是贾蘭这个顺治帝住在这里,当然李纨这个孝庄,也是个无冕之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所以导致图中这几块都没法画,里面空着,一是书中从没提过,二是没有哪个主角、配角住在这地方,或有活动、事件发生在这里,因此空着就空着吧。红楼梦都是残缺的,何况画个图,缺着怕什么?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说贾政不应该住东院?梦坡斋在哪里?+ 宝玉探宝钗,往东向北绕大圈,才更容易碰到贾政,为什么这样走?去东北!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0-21 16: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被撵后冤死,与袭人有没有关系?王夫人亲自讲出答案
君笺雅侃红楼
2019-12-27 10:19
晴雯被撵后惨死和袭人有关系么?关系一定有,却不是袭人陷害,袭人有间接责任。要说袭人与晴雯的关系,具体要从这么几个角度去看。

一,贾母名下双姝
袭人和晴雯有很多共同点。
二人都被父母卖了;
都是贾家的外来户;
都是贾母的大丫头;
都被贾母安排给了贾宝玉。
不同之处是晴雯被贾母过户给贾宝玉,还按照侍妾(姨娘)标准培养她,只等贾宝玉长大,晴雯就是宝二姨娘。
袭人只是贾母借调派她去照顾贾宝玉,户口还在贾母名下。等贾宝玉成人结婚,袭人多数还要回到贾母处再行安排。

晴雯是“童养媳”,袭人是“小保姆”。晴雯不需任何手段,只等好结果就行。袭人却要为自己前程考量,她“近水楼台先得月”与贾宝玉“生米煮成熟饭”偷试,冒险博得贾宝玉身边第一人地位。
袭人在赌,注定有去无回。所以她不惜改换门庭,在第三十四回靠“进言投效,被王夫过到名下。“背叛”贾母是袭人一生最大污点。
贾母当然对袭人背叛和先斩后奏不满,第七十八回王夫人汇报晴雯被撵走时,顺便汇报了提拔袭人。贾母对此评价“岂有大错误的”。没有大错误还是错误,不认同袭人的态度溢于言表。关键她还补了一句“咱们都别说”,彻底断了袭人成为侍妾的路。

二,晴雯被撵不是袭人责任
“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晴雯之死是遭人妒忌,被人毁谤。从原文描述看,王善保家的挑唆,王夫人身边人诬陷,以及埋伏在贾宝玉身边八大丫头中的眼线汇报是晴雯被撵主因。究其根源,王夫人早有将晴雯撵走之心。这其中贾宝玉身边那位埋伏的眼线是关键人物。但此人不是袭人。
王夫人在王善保家的状告晴雯时,说她想起一个丫头。表现出对晴雯不认识,是作者故意点出王夫人早有“借道伐虢”之心。

晴雯本是贾母丫头,又给了贾宝玉五年八个月。王夫人身为当家人竟说不认识,分明睁眼说谎。她之所以掩饰认识晴雯,就是怂恿别人检举告发后她再撵人,变现出没有针对性。晴雯是贾母丫头,王夫人不能做的太明显。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道)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
王夫人这句话基本替袭人洗清了嫌疑。她派在贾宝玉身边这个“心耳神意”是关键。但此人不是袭人。

袭人的目的明确,她要做贾宝玉的妾不是眼线。王夫人挑选她给贾宝玉做妾,也是因为袭人品行符合王夫人或者贾家选妾标准。王夫人对赵姨娘这类品行不端之人深恶痛绝。如何会再给儿子选一个背后说人坏话,嘴不好,构陷同事这种坏品质的人?
聪明如袭人绝不会自毁长城。当初在“进言”时,王夫人连续发问:是否贾环进谗言,是否贾宝玉与谁“作怪”,让她放心只管说,袭人都咬紧牙关绝不说任何人坏话,本质就是说了有害无益,不说才显露个人高品质。何况晴雯对她没威胁。
三,晴雯被撵,袭人也有责任
晴雯对袭人不构成威胁,袭人已经拿了二两银子准姨娘的份例。走在晴雯前面,又有王夫人保证,晴雯如何袭人都高枕无忧,没必要再陷害晴雯。
贾宝玉在晴雯被撵后直接怀疑“袭人、麝月和秋纹”时,袭人是“心中一动”不是“心中一慌”,代表她猜到真正“害”晴雯的人。

当然,袭人对晴雯被撵不能说没责任。她晋升“准姨娘”后,将夜间照顾贾宝玉起卧的工作交给晴雯。才使晴雯成为众矢之的。
袭人因与贾宝玉有夜间私密接触机会,靠“偷试”成为宝玉“准姨娘”。现在袭人为避嫌将机会交给晴雯,自然令她成为眼红对象。
姑娘们大了,心就大了。谁有主子不当,愿意年纪到了被配小子?贾宝玉身边八个大丫头,袭人晴雯之外,其他人怎么办?三人成虎,还怕“傻乎乎”的晴雯不被构陷妒忌?这是袭人对晴雯被撵的主要责任。
当然,袭人此人见仁见智,很多人坚持认定晴雯被撵是袭人“心机婊”,是别人的自由。读书各有见解,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9: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百将传系列,东汉贾复
金色年华554 2019-09-05   |  150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年少时,贾复勤奋好学,通晓《尚书》事奉舞阴李生,李生见到他很惊奇,对门人说‘贾复容貌伟岸志气广大,勤奋好学,将相之才也。王莽末年,贾复为县吏,奉命与同僚到河东地区运盐。途中遇到盗贼,同僚都弃盐逃跑,惟有贾复把盐运回到县里,受到县令称赞。光武在河北,贾复前往河北,经过邓禹的引见,见到了光武。光武对贾复非常赏识,任命其为破虏将军督盗贼,还将车驾左边的马赏赐给他。后跟随光武攻击青犊起义军,大战到中午的时候,敌人坚守不退,光武召贾复说“将士们已经饥饿了,可先吃饭。贾复说“先打败敌人,再吃饭,于是先登陷阵,所向披靡,大败敌军,诸将都不得不信服他的神勇。

中国古代百将传系列,东汉贾复

建武元年,贾复在真定大战五校起义军,大败敌军,自己也深受重伤。光武大惊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担任与主力部队配合作战的将领,是因为他轻敌。果然,失去了一位名将。不久,贾复伤病痊愈,在蓟城追上光武,并随军攻破邺城。光武称帝,贾复拜执金吾,封冠军侯。此时,在南方还有许多更始政权中的大将没有投降,其中包括郾王尹尊。光武帝召集诸将商议,并问谁敢前往。贾复慨然回答说:“臣请命攻击尹尊。”光武笑道:“执金吾去攻郾王,我还有什么忧虑呢!大司马应去攻宛。”于是派遣贾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攻打尹尊。不久,尹尊投降。贾复又率兵东打淮阳太守暴汜,暴汜投降。同年秋,贾复又平定召陵、新息。建武三年,贾复迁左将军。在新城、渑池连破赤眉军,与光武在宜阳会师,迫使赤眉投降。

中国古代百将传系列,东汉贾复

贾复在征伐中,多次在溃围中解救危急,身上受伤达十二处。光武因此很少令他远征,常让他跟随自己,所以贾复缺少独当一面的功勋。诸将每次论功,贾复都默然不语。光武说:“贾君的功劳,我自己知道。定封为胶东侯。贾复知道光武想偃息干戈,修理文德,不想让功臣拥有兵权,就与高密侯邓禹辞去兵权,研究儒学。光武得知,罢掉左右将军,将贾复免职,只保留列侯的身份,不久又加特进。后来,朱祐等人荐举贾复担任宰相,光武虽因“功臣并不用”的政策未加许可,但仍允贾复、邓禹和李通三人参与国家大政。建武三十一年,贾复逝世,谥号刚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21: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玄真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宋濂传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是描写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宋濂传

作者
张廷玉等

创作年代



作品出处
明史

文学体裁
传记

目录
1简介
2宋濂传-明史
3宋濂后裔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达仔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欢翻店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船朽拘劝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备她端:"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壳兰漏腊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嫌主芝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试骗凝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

折叠编辑本段宋濂传-明史
宋濂尝1与客饮,帝2密3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4何物?濂具5以实对。笑曰:"诚6然,卿不朕7欺。"间问群臣臧否8,濂惟9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10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11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12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13召廷臣诘责,因14呼濂字曰:"微15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注释:

1.尝:曾经。

2.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3.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4.撰:吃、喝。

5.具:详细

6.诚:确实

7.朕 (zhèn):皇帝自称。

8.臧否(zāng pǐ ):善恶。

9.惟:只。

10.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11.或:有的人

12.对:回答

13.悉:全,都

14.因:于是

25.微:如果没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宋濂其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尤长散文,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宋濂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折叠编辑本段宋濂后裔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如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彝,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彝,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被收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

宋 濂 传✨【是否推荐阅读】:如果你经常在生活中感到疲累,不妨停下来脚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书中的人物故事。 ✌【推荐理由】:其实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能够让我们学习一些古代文人的相关经历。 ߘ�【简要总结】:这本书主要对宋濂的一生进行了简要介绍。 riyu111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1:14 , Processed in 0.2246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