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宝玉:文死谏

荞麦花开
红楼梦文本研究员;陈道明表演解剖师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宝玉:文死谏

文/荞麦花开



宝玉对人对事的看法,限于一隅,每不免其局限性。譬如宝玉激烈憎恶科考仕进之“禄蠹”,然则有八股文以来,不论前明,即如本朝,名臣良相,仍是辈出,张廷玉刘统勋,曾国藩李鸿章,不都是八股考出来的?又如宝玉关于“文死谏,武死战”一段大议论(第三十六回),吾亦不敢全然附声:“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究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将了,他念两句书窝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实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如宝公所论,死战如岳武穆、死谏如海刚峰,竟都成了反面例子?

譬如“文死谏”,固然有宝玉所讥讽“只顾邀名”、“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的情况,但主要面必须肯定。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有篇文《中国古代台谏政治的一些借鉴》(载王曾瑜《中华古政治史论集》):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敢于直言是极其不易的。《荀子·臣道篇》说:“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同诤)。”他是将诤作为更高一级的谏,即犯死直谏。《韩非子·说难》将谏诤比喻为触犯龙的逆鳞,而有杀生之祸。唐太宗也说:“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文死谏,武死战”,确是可以作为文武官员的最高道德标准。宋人苏轼说:“平居有犯颜敢谏之士,则临难有伏节死义之臣。”陈公辅说:“平时既无忠言直道,缓急讵肯伏节死义。”蔡戡说:“无事之时,则有犯颜敢谏之士;多难之世,则为伏节死义之臣。”宋人此类议论不少,有深刻的哲理。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历代也确是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台谏官,他们一不怕罚,二不怕死,而以忠于职守的直言,彪炳于史册。……毫无疑问,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范仲淹、包拯、海瑞这样直言敢谏的历代名臣,真不愧为鲁迅所推赞的“中国的脊梁”。

即宝玉此语——“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也是见道不明。王曾瑜又有一篇文《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载王曾瑜《中华古政治史论集》):众所周知,“中国专制主义皇权理论是由先秦的法家奠定,并经过汉儒的缘饰而形成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的理论是韩非的君主独裁加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皇帝神圣和独裁既是基本原则,照理说,代表皇帝“绳百僚”的法制尚有存在的必要,而“正人主”的法制就无从说起。但是,由于儒法学说的杂揉,按《尚书·说命上》之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谏诤和纠察制度就有设立的必要。据上述政治伦理,皇帝和大臣决非是天生的圣聪和神明,一贯正确,不能有权就是有理,权位高就是有理。唯有“从谏”,方能达到“圣”的境界。这又与先秦法家强调君主一人奋私智而独断的主张相凿枘。——揆诸王先生斯论,则秦汉以下各朝之“独尊儒术”,其实质则为“阳儒阴法”,儒的一面也不是孔子的原意,不过旧瓶装新酒罢了。原始儒家并不认为“皇帝天生的圣聪和神明,一贯正确”,《尚书》(一般认为经孔子整理删序)所谓“木从绳则正,后(王)从谏则圣”,方是圣人遗训!“天王圣明”、“永远正确”,“原是后人异端”。然则第五十八回宝玉嘱芳官转告藕官之语:“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岂非明于小礼而昧于大道、岂非现场演绎自我打脸?此处或有曹公设计台词:“荞麦君批评很是。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你道我曹雪芹是不知道此理之人?冷笑,此书万勿看正面!你要知道我身处大清乾隆之世,圣天子在上,谁敢妄言?我是被抄了家的人,惊弓之鸟,我不写宝玉说这话‘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我敢写他这么说‘那朝廷虽是受命于天,也是有从绳则正、从谏则圣的地方’?那不是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反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

而细揆“文”之不得不“死谏”之由,则颇有不得已者。1.《资治通鉴·唐纪十》: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徵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2.《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五:崔鶠字德符……登进士第,调凤州司户参军、筠州推官。徽宗初立,以日食求言,鶠上书曰:“臣闻谏争(诤)之道,不激切不足以起人主意,激切则近讪谤。夫为人臣而有讪谤之名,此谗邪之论所以易乘,而世主所以不悟,天下所以卷舌吞声,而以言为戒也。”——魏徵所言“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崔鶠所言“谏争(诤)之道,不激切不足以起人主意”,正是道出了“文死谏”不得不如此之苦衷。危言耸听,不得不然!故历代诤臣有一句话要说:“予岂好死谏哉,予不得已也!”宝玉一个深宅大院十多岁公子哥,见识每走极端,而乏综合辩证,此自然正常而不必为讳者也。这也正见曹公浪漫而不离写实之笔。当然,曹公写宝玉每作激烈之言,当更有“梦阮”(致敬阮籍)之深意:如鲁迅所指出,“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他们倒是迂夫子,将礼教当作宝贝看待的……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详参鄙作《千古谁识贾宝玉》中“礼的真精神与曹雪芹的反礼教”一节论析。)故吾人于宝玉激烈极端之言,或不可“看正面”,宝玉“言不激切,不足以起世人意”,此“矫枉必过正”之义耶?必定是大清朝沽名要誉的假直臣、看人挑担不费力的“清流”太令人厌,曹公乃假宝玉之口,发为此论?

编辑于 2018-05-01 16:25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红楼梦(小说)
贾宝玉
红楼梦 (1987陈晓旭版电视剧)
​赞同 7​
​12 条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申请转载


发布一条带图评论吧

12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中华田园野生橘
宝玉此时尚可“文死谏、武死战”大发议论,等到袭人为他几乎文死谏,晴雯为他真真儿武死战,试问宝公又当如何感想?——宝玉一贯乌鸦嘴,跟黛玉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横竖短不了我们两个的”,冷笑,宝公断断想不到,要不了几时,黛玉吊着命的人参养荣丸里面就没人参了。
2018-05-07
​回复
​1

中华田园野生橘
荞麦花开
下药这个情节俗不可耐,化天灾为人祸,变必然为偶然,没意思,土爆了。
2018-05-07
​回复
​2

荞麦花开
作者
而且在周汝昌的设想刘心武的续书里,赵姨娘一伙儿给黛玉在药里下慢药,人参养荣丸里非但没人参,反倒是毒参了。。。

2018-05-07
​回复
​喜欢

张弛
我估计80回之后可能会有袭人“死谏死战”的情节,不得已最后被逐出贾府。可惜看不到了原文了。

2020-04-18
​回复
​喜欢

生而安和
张居正还有一个错误,则是他忽视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固然有很多官僚凭借特权,引用私人,扶植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但是“四书”所揭橥的、为文官集团所标榜的宗旨,也并不全是口头禅。如导之以诚意,一些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如邹元标辈,又真能不顾一己安危荣辱,为仁民爱物的宗旨拼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能在存亡于肤发之间击退北方游牧民族的内犯,也能在万苦千辛中修复黄河的决堤。他们经常批评万历皇帝,其用心也未必真是“沽名卖直”,而是他们深知自我牺牲,必须得到皇帝的肯定和合作,才能使亿万百姓沾惠受益。他们之所以攻击张居正,也正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张居正的措施放弃了古圣先贤的宗旨,而是急功好利,企图以世俗的行政效率来代替这种伟大的精神,最终必然窒碍难行,落一个引用私人的下场。 ——《万历十五年》
2018-06-02
​回复
​喜欢

Tom

宝玉发这番议论的时候,仅有十三岁。所以这么论证下去,是没有意义的。怎么评价宝玉?可用正大光明四字。只可惜,我在有道云上写下的文字,搬不过来。第一次在知乎上发言,多有得罪,多多关照。
2018-05-01
​回复
​喜欢

荞麦花开
作者
我对宝玉的总体评价可参此帖:《红楼梦》:千古谁识贾宝玉

2018-05-01
​回复
​喜欢

荞麦花开
作者
宝玉言中暗用丫叉法。。。

先“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

后“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将了,他念两句书窝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实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

——腻害了宝公!

2018-05-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1: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左良玉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左良玉(1599—1645年),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初在辽东与清兵作战,后在镇压农民军时扩大力量,升任元帅,封宁南伯,驻武昌。弘光政权后,他支持东林党,与马士英等阉党倾轧。顺治二年(1645年)进兵南京途中病死。其子梦左庚率部降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左良玉


昆山


出生地
明末山东临清

出生年份
1599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身后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左良玉幼时父母双亡,由其叔抚养,他身材高大魁梧,力大过人,乡邻都称之为红脸大汉。虽未曾上学,但聪颖过人,自幼习学武艺,尤善弓射,娴熟左右开弓。从军后更有用武之地,加上他多智多谋,很快晋升为辽东车右营都司。明崇祯元年(1628年),宁远兵变时被撤职,后又复官至游击。在曹文诏援玉田、丰润等四城时,因作战有功,加上士兵又都拥戴他,所以,在隶属昌平督治侍郎侯询部下时,由侯恂推荐为副将。后因陕西、河南、河北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明王朝调兵遣将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被调往镇压农民运动的前线。在陕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屡次交战中各有胜负,督军杨嗣昌荐左良玉有大将之才,遂拜“平贼”将军。

明崇祯九年(1636年)左良玉与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领导的农民军在河南偃师一带交锋中胜少败多,巡抚杨绳武弹劾左良玉兵强而败,属“避贼”所致,责令其戴罪自赎。

明崇祯十年(1637年)安庆告急,左良玉当时正在南阳与农民军作战,河南监军太监力促左良玉入山“围剿”农民军,左良玉拥兵不动,崇祯遂派熊文灿至安庆,请左良玉至安庆。可左良玉对熊文灿漠然置之,擅去郧县攻打张献忠。崇祯十二年(1639年)又与张献忠交锋,左良玉大败。因此,以“轻进”致败而贬三秩。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督军杨嗣昌荐左良玉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拜为“平贼”将军后,在川陕交界的平利一带与张献忠遭遇,农民军受挫严重,献忠妻妾被捕,16农民军首要人物被害,左良玉因此加“太子少保”。杨嗣昌虽拜左良玉为“平贼”将军,但总觉得此人傲不可用。除督师约束左良玉外,又暗许贺人龙指日可取代左良玉之职,就在贺人龙跃跃欲试急于取代友良玉的时候,左良玉在玛瑙山与农民军交锋中,胜农民军,杨嗣昌对贺人龙说:任命之事后议。贺人龙因此怀恨在心。并将此事告诉立良玉。左良玉记恨在心,就在川陕一战中,杨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农民军,左良玉袖手旁观,杨嗣昌九檄左良玉,左良玉仍置之不理。由于左良玉观战不至,张献忠从容出川攻打襄阳,农民军大胜,杨嗣昌一气之下汤水不进而亡。崇祯十四年(1641年)又将左良玉削职戴罪立功自赎。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侯恂为督师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所属部下,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左良玉大败,损失惨重,退至襄阳。开封再战,左良玉不敢前去迎战。李自成遂攻打襄阳,左良玉渐病,撤兵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遂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于南京成立,马士英执政,与东林党人互相倾轧,左良玉袒护东林党人,以清君侧之名向南京进军.讨伐马士英,在途中安庆病逝。[1]

折叠编辑本段身后事
左良玉死后,其旧部拥戴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为统帅,继续东进(可见南明军队这帮人除了内讧,啥本事也没有)。四月七日,马士英抽调江北四镇的南明军前去剿灭左梦庚兵团。当时清军已经大举南下,结果南明军中最强大的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左梦庚)兵团,近百万人却在长江沿线如火如荼的打内战,导致江北防务空虚,清军一路洞穿南明军的防线,兵临南京城下。

左梦庚也被江北四镇所败,走投无路之下,左梦庚率领所部归降清军。而江北四镇的南明军因为与左梦庚内讧,也是伤亡惨重,最终也投降了清军。如此一来,清军兵不血刃就解决了南明最重要的武装力量,而这些投降的明军摇身一变成为了清军的“爪牙”,他们跟随清军征服江南,打的很是卖力,不久后,清军兵不血刃再取南京,底定江南,基本上混一宇内。

参考资料
1.左良玉  . [2023-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的牡丹花签,讲述唐代名妓的悲剧典故,关键重点是始乱终弃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演义254:栊翠庵妙尼详解无情之人,怡红院宝钗掣得牡丹花签

上回讲到邢岫烟去栊翠庵寻妙玉说话,谁想碰到贾宝玉持了妙玉的贺帖求教如何回帖。邢岫烟便指点他回复“槛内人”便妥当。

贾宝玉随后果然投贴“槛内人”过来。妙玉和岫烟看见,也相视一笑。


(本文是基于《红楼梦》而创作的演义故事,内容多是原创,若介意请审慎观看)

邢岫烟想起妙玉告诉她,昨夜怡红院还有故事,事关众人结局之谶,便询问有何说法。

妙玉笑道:“要说这件故事也是天缘凑巧。你们几人不参加,并不是他们不叫,而是你等冥冥中已经注定结果。她们这一局关乎姻缘结局改变。如你这般没有变故,自然无需再参与。”

邢岫烟听出妙玉话中打趣,不由羞红了脸低头捻动手帕不言语。

妙玉叹了口气道:“前世孽缘终须今生偿还,连我也是这其中沉迷之人,你又何须故作女儿姿态。要说起昨日夜里那一场聚会,其实就是个占花名的游戏。却不知正应了众人日后之谶。他们不叫你,一则实因你们不是这里的。二则也是你与二姑娘、四姑娘因果早定,没有变故的原因。”

邢岫烟本好奇迎春与惜春结局,妙玉知道她的心思便笑着止住道:“既是天机,稍微泄露怎能面面俱到。”岫烟便止住话头,听妙玉讲起。

妙玉道:“我才说这占花名是主众人姻缘。是以你去也没有。你那小姑宝琴也没有,宝玉是男子自然更没有。她们第一个得了花签的,恰是你那大姑宝钗,得的便是牡丹花签”。


“牡丹花签,你也知签上必画着一支牡丹,上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这一签有意思在这牡丹和任是无情也动人。”

“既是牡丹,自然艳冠群芳。也是那薛宝钗之品格才貌,不做第二人想。只是这‘任是无情也动人’却有两个出处,你需知道。”

“第一个出处是秦观秦太虚的〈南乡子·妙手写徽真〉,讲的是秦太虚因见一幅唐朝名妓崔徽的半身画像,感叹画中人被情人始乱终弃的故事而作词,最后末尾便是这‘任是无情也动人’。”

“说来也有意思,这〈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上阕倒似这薛宝钗之容貌,下阕又仿佛是林黛玉之神韵,倒像是为她二人所作。”

邢岫烟知道这是妙玉在泄露天机,也不好追问,只是点头称是。


妙玉继续道:“这第二个出处便与牡丹有关,你该知道出自罗隐的〈牡丹花〉诗,只不过原句是‘任是无情亦动人’,显然这花签当初设计,便是要取这牡丹花与崔徽两者的典故,共同影射于人了。”

“罗隐诗中之意是希望牡丹花能够善解人意变化为一个美人引其一观。即便不遂人愿不解人意,却也不减其动人之处。”

妙玉说到这里,又笑对邢岫烟道:“说到这里,你也该知道你大姑随着母兄来这里,比我当年还早。如今一住六七年不去所求是为何?只可惜她来时已晚,被那林姑娘捷足先登。前儿那宝玉疯癫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他与林姑娘已经再难拆分。倒是你那大姑尴尬卷入他二人之间,便如那无情之牡丹,不免不体谅人心。”

“之所以不是‘任是无情亦动人’,而是那‘任是无情也动人’,就在于单是无情也罢了。还要更深一步影射,便与牡丹无关,而是那崔徽的经历了。”

“崔徽,蒲妓也。裴敬中为梁使蒲,一见为动,相从累月。敬中言旋,徽不得去,怨抑不能自支。后数月,敬中密友东川白知退至蒲,有丘夏善写真,知退为徽致意于夏,果得绝笔。徽持画谓知退曰:‘为妾谢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明日发狂,自是移疾,不复旧时形容而卒。”


“这崔徽也是个可怜女子,为情而终是为可怜。此与你那大姑性格不类,倒还是与林姑娘更近一些。然那裴敬中并非可托终身之人。到底有负崔徽所期。他一去不回,空留佳人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禁令人齿冷。”

“崔徽被裴敬中抛弃,就与你大姑日后经历契合。你可自知不可言说。至于她日后为谁人所弃,倒是少知为好。”

“好在〈牡丹花〉其后还有一句‘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说得是那史家大姑娘和林姑娘与你大姑的关系。日后她将与史大姑娘携手终老,倒也是一个善局。”

“牡丹花是因,崔徽是果,中间还少一个过程,揭晓其因何而遭弃。你猜怎么着?”

邢岫烟没想到妙玉突然卖起关子来考她,虽心中已有所悟,却不敢言论,只屏气凝神再请赐教

妙玉叹道:“薛宝钗吃过酒,便说让芳官唱一支曲子听来。那芳官唱了一支《赏花时》却是不好。”

邢岫烟听得是《赏花时》,便突然明白妙玉方才话中隐藏之意,和不好所指,更知道弃宝钗之人为谁。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原来这《赏花时》讲的是何仙姑要参加蟠桃宴,吕洞宾自告奋勇下界替她寻觅一合适的人来打扫天门落花。谁知因那卢生“黄粱一梦”耽搁而迟迟不归,何仙姑未免着急了。


这段典故不在何仙姑和吕洞宾,而在卢生的“黄粱一梦”。

说那卢生得了吕祖一个枕头,眼见着厨下黄粱米下锅而入梦,梦中得了贤妻又金榜题名,一路官场顺遂,谁知累遭人构陷残害,几次三番家破人亡、命悬一线。好在危急时得人搭救大难不死,日后位极人臣,一生坎坷富贵都经历。到了终老时才知人生奥义,转眼醒来,发现锅中黄粱尚且没熟。想那一生峥嵘不过顷刻之间,遂大彻大悟,抛下红尘杂念随吕祖出家而去。

如果日后薛宝钗所嫁之人也是如此,可不就如崔徽一般被人所弃?好在其出家终不像裴敬中始乱终弃,到底于薛宝钗无益。难怪结局是与史湘云携手余生了。

妙玉见邢岫烟低头不语,眉头聚合间便知她有所顿悟,也不多解释。

正是:栊翠庵妙尼详解无情之人,怡红院宝钗掣得牡丹花签。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故事或有虚构,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改编和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3-08-02 09:49・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2: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皇帝

Mosea
I want to say I love you!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3.明太宗(成祖)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64年-1487年在位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赞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在位

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2年-1620年在位

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赞曰: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1644年在位

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编辑于 2021-03-06 22: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3: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学家陈梧桐的绝笔之作,告诉你一个最真实的崇祯皇帝
文化圈儿那些事 2023-10-31 09:58
提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思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世对于他的评价并不高。那么阿,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著名明史学家陈梧桐的新书《崇祯传》分十个主题描述了崇祯帝在位十七年的末世图景。开篇于崇祯帝的就帝处境、勤政除阉党、力求中兴的夙夜焦劳,讲述了袁崇焕、孙承宗、温体仁、周延儒等主要大臣起落成败中的复杂党争,暴露了崇祯处理国事的能力不足,加之农民起义大火蔓延和后金兵临城下,崇祯帝回天无力,终于发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推责之语。

陈梧桐,著名明史学家。1935年11月出生于福建安溪,2023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主编、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朱元璋研究会顾问。出版有《洪武皇帝大传》(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晚明悲歌:大明王朝灭亡之谜》《黄河传》(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明史十讲》(第一作者)、《朱元璋研究》《朱元璋传》《朱元璋大传》等多部著作。参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多部。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崇祯传》是陈梧桐教授的绝笔之作。当年,陈梧桐教授在《朱元璋传》之后倾力推出《崇祯传》,遗憾生前未见此书。

陈梧桐教授治学严谨,他认为史学工作者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有独到的创新之见的论著,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应关注本学科同行和相邻学科的研究状况与学术成果,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在谈及世人对崇祯皇帝的评价时,陈梧桐教授对多个观点作了客观地记录:“明朝的末代君主明思宗朱由检,因年号崇祯,人们也习称他为崇祯皇帝。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内城,明思宗走投无路,与太监王承恩一起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在皇寿亭畔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亡,宣告了明王朝统治的终结。统治长达277年的明王朝,最后葬送在明思宗手里,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明思宗自己却不这样看。 崇祯八年(1635),当凤阳的明皇陵遭到农民起义军放火焚烧之后,他发布了罪己诏,在‘罪己’的同时,就指责文武大臣‘夸诈得人,实功罕觏’,似乎明王朝面临的深刻危机,都是由‘诸臣失算’造成的。 到崇祯十七年二月,当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渡过黄河横扫山西之时,他更是大肆谴责臣僚,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矣!’到了三月,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他在煤山自缢之前,还在衣襟上愤然写道:‘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至死都不承认自己是亡国之君。作为明思宗的劲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二月率部横扫山西,发布檄文也说:‘君非甚黯,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周而公忠绝少,赂通公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殆尽。’明思宗死后,对他的评价便出现了聚讼纷纭的现象,既有斥责者,也有同情者,更有赞颂者,令人莫衷一是。清康熙帝为修明史,曾对明史馆诸臣发表对明史的看法,谓:‘当洪、永开国之际,创业垂统,纲举目张,立政建官,法良意美,传诸累叶,虽中更多故,而恪守祖制,足以自存。又十六朝之内宫禁毖严,而女主不闻预政,朝纲独御,而权奸不敢上侵。统论一代规模,汉迄唐宋,皆不及也。惟是晚近诸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寺之手,不能接对群臣,巡省风俗,以致民隐壅于上闻,军务日益弛废。 迨末季朋党滋繁,一时大小臣工,悉固私交而行欺罔,遂使国是淆乱,盗贼恣猖,役重赋烦,边腹交困,而明祚驯至衰危矣。’这段话概括地论述了明代诸帝的是非功过,既充分地肯定明初太祖、成祖“创业垂统,纲举目张,立政建官,法良意美”的历史功绩,也无情地揭露晚明诸帝‘民隐壅于上闻,军务日益弛废’,特别是末季崇祯帝‘国是淆乱’‘役重赋烦’而致明祚衰危的弊政。清乾隆朝修成的《明史》,在《庄烈帝纪》之后的赞语中,对明思宗做出这样的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这则代表清代官方的评论,褒多于贬,极力赞扬明思宗的‘慨然有为’‘不迩声色,忧勤惕励’,至于‘祚讫运移,身罹祸变’,那不过是‘气数使然’罢了。明末的忧时之士夏允彝,在《幸存录》中评价明思宗说:‘烈皇帝太阿独操,非臣下所得窃用。而每当大举措,则内珰每发其端,似阴中而不觉也。而满朝之用舍荣枯,则一视首揆之趋向,亦似为所阴移而不觉者。’批评明思宗‘太阿独操’,也就是独断专行,认为明王朝之亡就亡在他的独断专行。”

其实,对明思宗评价的这种意见分歧,在史学界长期存在。清初浙江海宁人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评述明思宗一生的功过是非说:“帝勇求治,寡欲崇俭,鳃鳃民瘼。此心诚可享上帝。独少推诚,稍舞智,往往以处逆魏之法绳其下。于是诸臣救过不暇,即贤者亦或宁自盖。而坚任诸内侍,益灰豪杰之隐。曰吾自不旁落,己旁落矣。以饥益盗,以加派益饥,以缮兵益加派,以不知所以用兵益缮兵,久之兵皆盗也。盟诸中者,不与众喻,有恝视耳。帝信王时尝阅《三国志》,见十常侍及董卓、曹瞒矫制擅权,未尝不抚掌切齿。 已闻立枷之刑,颇为动色,乃逡巡似失初指,则事势流激之,不期其然也。虽然,不屈者人臣之节,而天子先之。为南面持大防,义矫百代,是故愿从者众。为北面昭大节,亦矫百代。”赞扬明思宗勇于求治、寡欲崇俭、关心民瘼,最后以身殉国,是个“矫百代”的壮举。 同时批评他少推诚,稍舞智,疏远大臣而信任宦官,最后导致王朝的覆灭。清初直隶丰润人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评论明思宗说:“怀宗之图治,与其所以致乱,揆之事实,盖亦各不相掩焉。方其大东罢贡,便殿停香,记法重珥笔之臣,寒暑御文华之讲,进监司而问民疾苦,重宰执而尊礼宾师,以至素服论囚,蠲逋珥乱,罪己则辍减音乐,赈饥则屡发帑金,于是爱民勤政,发奸摘伏,此则怀宗之图治也。及其御寇警则军兴费烦,急征徭则闾阎告病,以至破资格而官方愈乱,禁苞苴而文网愈密,恶私交而下滋告讦,尚名实而吏多苛察,于凡举措听荧,贞邪淆混,此则怀宗之致乱也。”认为明思宗的为政,其致治的绩效与致乱的祸患都极显著,互不相掩。曾协助谷应泰编修《明史纪事本末》的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对明思宗的功过逐一进行评述,最后以同情的笔触写道:“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乃竟以萑苻(原意为泽,引申为盗贼出没之处)剧贼,遂至殒身。凡我士民,思及甲申三月之事,未有不痛心呕血,思与我先帝同日死之为愈也。”还说:“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向后思之,讫无一用,不亦枉此十七年之精励哉!”褒扬多于谴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惋惜之情。清乾隆年间驰誉文坛的全祖望,在《明庄烈帝论》中则针对明思宗自谓非亡国君的言论,评论说:“庄烈自言非亡国之君……虽然庄烈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凡庄烈之召祸,在内则退宦官而不终,在外吝于议和。”他认为放任宦官干政、拒绝与清议和,是导致明思宗亡国的两个关键问题。

那么,明思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上述的诸多评论究竟哪一种符合历史实际呢? 这部《崇祯传》,择取明思宗生平活动的十个专题,以点带面地概述其一生的重大活动及其对历史演进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对其是非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来回答读者的疑问。
陈梧桐教授对明史信手拈来,对传记写作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历史人物的写作,不能仅限于记述传主个人的活动,还应写出当时的时代风貌与诉求,是推动还是阻滞历史车轮的前进,对其是非功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3: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哭西台恸哭记》的微言大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其目的何在?
tanjinan2016.08.30浏览53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qj205866
2016.08.31
满意答案
  微言大义表现在作者用了含蓄微妙的言语表明了精深切要的义理。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

  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登西台恸哭记》是作者1291年冬与友人于严子陵钓台哭祭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纪事之作。但是在元朝严酷的民族压迫与专制统治下,作者却不能直书其事,面不得不以托言隐蔽的方式去写。

  文中以唐代著名的忠烈之臣颜真卿隐喻文天祥,以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雎阳、常山,城陷惨遭杀害的张巡、颜杲卿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寄意幽深,托辞婉曲。尽管这是一个极为恐怖、黑暗的时代,甚至“无处堪挥泪”,但谢翱在得知文天祥被害的消息之后,还是悲愤万分,不能自已。

  他有块垒不得不吐,有悲痛不得不发,他几次冒着风险哭祭文公英灵,并以血泪铸成了这篇千古不朽的文字。

  记恸哭,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但作者却不从恸哭写起,而以纡曲哀婉的笔触,首先创造出一个幽深凄迷的梦境,写与文公别后于梦中思忆的种种情景。这里所寄寓的感情极为复杂:当有对文公的无限钦仰与悼念之情;有对自己终究没能完成英烈未竟事业的自责与愧恨;同时又包含了在元人高压统治下,与文公就是在梦中相逢也悲不敢泣的极度悲哀凄楚的心情。

  附上原文及注释: 《登西台恸哭记》(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果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舟江涣。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舟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涂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昧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啃。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攀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

  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为西贝,甄为西土瓦,土崩瓦解,哭西台
登西台恸哭记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文学作品相关




《登西台恸哭记》是宋代文学家谢翱创作的一篇古文。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文章以唐代忠烈之臣颜真卿隐喻文天祥,以张巡、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睢阳常山城陷而惨遭杀害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通过对文天祥殉国的祭奠哭悼,展现了文天祥义无反顾的爱国之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殉难的悲恸之情。全文寄意幽深,托辞婉曲,为避元朝统治者的文网,用语多隐蔽,但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不能自掩。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登西台恸哭记


  • 别名

    西台恸哭记


  • 作者

    谢翱



  • 作品出处

    《全宋文》


  • 文学体裁

    散文


  • 创作年代

    宋末元初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登西台恸哭记(1)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2),开府南服(3),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4)。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5),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6)。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7),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8)。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9)。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10)。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11)。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12)。登岸,谒子陵祠(13);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14),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15),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16),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17)。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18)。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19),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20)?”歌阕(21),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22)。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23)?”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24);既济,疑有神阴相(25),以著兹游之伟(26)。”余曰:“呜呼!阮步兵死(27),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28)。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29),如《秦楚之际》(30)。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31),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32),登台之岁在乙丑云(33)。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 西台:在今浙江桐庐西富春山,与东台对峙,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之处,又名钓台。恸(tòng):极悲哀。
  • 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 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
  • 湄(méi):水边。
  • 张睢(suī)阳: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雍丘拒叛军,守睢阳达数月,终因粮绝城破遇害。颜杲卿:颜真卿从兄。安史之乱时,与其子守常山,设计擒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等,受唐玄宗嘉许。后城破遇害。
  • 卒:最终。不负其言: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从之游:追随张、颜的忠魂游于黄泉,即壮烈殉国。
  • 无以藉手:谓对国事没有贡献。藉手,手中的凭藉。
  • 姑苏:今江苏苏州吴中区。
  • 夫差之台:即姑苏台,在今苏州西南姑苏山上,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
  • 越台:即大禹陵,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上。
  • 子陵之台:即西台。
  • 买榜:雇船。榜,船桨。江涘(sì):江边。
  • 子陵祠:在西台下,北宋范仲淹所建。
  • 甃(zhòu):砖砌的井壁,这里借指井。
  • 祝:敬悼。
  • 弱冠:二十岁。
  • 先君:亡父。
  • 睠(juàn):同"眷",怀念。
  • 渰(yǎn)浥(yì)浡(bó)郁:云气蒸腾的样子。
  • "化为"句:意谓死者魂魄化为朱鸟归来,已无处可得食。咮(zhòu),鸟嘴。
  • 阕:终了,完结。
  • 感唶(jiè):感叹。
  • 盍(hé):何不。
  • 济:渡河。指渡过富春江。
  • 阴相(xiàng):暗中相助。相,帮助。
  • 著:显示。
  • 阮步兵:即阮籍,字嗣宗,曾任晋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 良:诚然。
  • 《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 《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
  • 宜得书:应该记录下来。书,写。
  • 讳(huì)某:名某。古人避直称尊长之名,叫"讳"。
  • 乙丑: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岁次乙丑。

折叠白话译文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经过吴县。吴县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台再次为他痛哭。又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不要归来,因为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风急浪高,船夫拼命摇橹,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

今天是先父登严子陵钓台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那年是乙丑年。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为悼念故宋丞相文天祥而作,当时离文天祥就义已有八年。谢翱曾是文天祥的部下。景炎元年(1276年)临安城破,文天祥至福建一带聚兵抗元,谢翱毅然率乡兵数百投奔。在转战各地的战斗里程中,谢翱对文天祥的人格、气节多有了解,对他一直怀有敬重与敬仰之情。当文天祥殉难后,谢翱多次哭悼。第一次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 始闻文天祥噩耗的姑苏,第二次是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的越台,第三次就是在浙江桐庐富春山的西台。谢翱专门为第三次的恸哭写了这篇《登西台恸哭记》以作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缅怀抗元英雄、高扬民族正气的记叙性散文。文章是文天祥就义多年之后所写,作者情感因长期积淀,历久弥深;加之在元人的高压统治之下,有许多话不敢明言,内心极度压抑,一旦形诸文字,愈觉悲壮动人。在文中,作者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哭",来展示这种情感:始哭于姑苏夫差之台,是因为文天祥曾在苏州开府执事,他的临难死节,也在始哭的这一年;继哭于会稽越王之台,因为当年文天祥奉命使元,经过越王台,曾为勾践兴越灭吴事迹而赋诗述志;又哭于子陵之台,表明文天祥对严子陵这位古人高风亮节的无比景仰之情。

谢翱的拜祭是对殉国英雄的哭悼,而且是在元人统治下的元朝哭悼一个反元的宋国将士,这既需要一定的勇气,而且还冒着杀头的危险。哭殉国英雄, 其实质是在哭已亡的故国。所以,谢翱的哭悼,自有他的为时为地为环境所限的特色。谢翱的恸哭基本上是无法出声,是尽量避免让外人听到,是自己的心灵在独自泣血。元朝建立后,统治大网铺天盖地,统治者对民众防范甚严,以防故国人民起反抗之心。就在谢翱在西台对文天祥进行哭悼时,"适有逻舟之过也",可见形势之险恶。险象环生的环境决定了文章行文上的扑朔迷离,出语时的欲说还休。被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托名为唐宰相鲁国公颜真卿,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绝不提文天祥的名字;同往西台者为谁,也不明示,而只是以甲、乙、丙代替。愈是扑朔迷离,愈能表现出情感的深切绵长。所以,谢翱的拜祭基本上是对形式竭尽完备之能事,而且对整个拜祭过程述说得极为细致,如哭悼分祭前、祭中、祭后三个层次,祭前又可分邀约和探路两个小层次。

"先是一日",即与友人邀约,不是暂时凑和,以表悼祭专诚;当天在风雨凄厉中先行探路,以备不测,在"毁垣枯甃,如入墟墓"中确证无元兵出入,"还,与榜人治祭具",一个"还"字充分体现了拜祭者的心机缜密细致。然后进入正式的哭祭过程的描写,文词简略而又情浓意切。号恸再三, 跪拜有二,极备祭礼之程序。念及故人,念及自己,念及故国,"眷焉若失"、"泣拜不止", 感情达到了悲怆的地步。而此时,就感到"有云从南方来",仿佛阴云有意,万物同悼,越发让人感觉到情之深、意之浓。而"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魂,则是悲怆到了欲绝的地步。竹石都碎了,殉国英雄也玉石俱焚,现实让人无可奈何,绝望到了无所希望。"榜人"的惊问和"移榜中流"的建议,构现出险象环生的环境。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悲心。薄暮舟中赋诗,夜复赋诗,又凡两次,则以诗情添浓了文情。奠后四人相别交代一笔不苟,但"与丙独归",具体归处,又显得吞吐迷茫。行文之迷茫则折射出时局之险恶。"甲"渡江疑有神助的感觉是心灵的幻觉,反转来透现出哭悼之情的精诚深挚。别后的"甲"书引起作者的悲慨:"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这次西台恸哭正是承响于阮籍。阮籍于晋代魏的险局中,佯狂烂饮,"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迷狂的行为方式包含着悲恸深沉的意识。谢翱正是引阮籍为同调,于千载之前找到自己的知音,表达了一腔愤激情绪。对于"神之助",作者居于可信可疑之问,但视"兹游亦良伟",因为这次哭奠祭悼的是民族英灵,作者及其友人又情尽意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作者试图摹仿司马迁著《季汉月表》,撰《季宋月表》,以示宋亡,正统已绝,再次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立场。尽管血沃中原,腥风四起中,"今人不有知余心",怀着深深的寂寞感,但放眼未来,"后之人必有知余者",情绪复归于坚定昂扬。作者对未来仍充满期待。

对文天祥铭心刻骨的悼念和对元统治血腥专制环境的怵惕,这一对巨大矛盾,规定了这篇文章艺术上独特的表现形式,欲言又止,欲吐还休,隐晦曲折。这种"春秋笔法"更有助于表现作者悲恸情绪和民族精神。承题旨之"哭",数反其言,使人悲不自胜。托名汉唐,隐姓匿名,不书元之年号,唯以甲子称之,等等,都表现了作者的难言隐衷和决不臣服元朝的鲜明立场。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铁钩银勒,成就了这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


折叠名家评价

元末明初浙东理学家张丁《〈登西台恸哭记〉注》:若其恸西台,则恸乎丞相也;恸丞相,则恸乎宋之三百年也。

中国作家协会原名誉委员徐中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原顾问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行文欲言又止,隐约其词,以"春秋笔法"传言外之意。文章沉郁唱叹,血泪满纸。[1]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登西台恸哭记》是一篇宣传爱国主义高扬民族气节的优秀散文,在元、明之际广为流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几乎成了人人必读的文学教材,为之笺注索隐题记序跋者不乏其人。明、清之际,由于民族矛盾又一次加剧,这篇文章又一次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元明之际的张丁、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都曾为之作注,以寄托其麦秀、黍离之悲,民族沦亡之痛,这些都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谢翱(1249-1295),南宋文学家。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福建霞浦),徙建宁浦城(今属福建)。宋度宗咸淳年间应进士举不第。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州、越州、婺州、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3]







参考资料
  • 1.徐中玉 金启华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4.
  • 2.黄岳洲 -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 华语教学出版社 . 998.
  • 3.陈振鹏 章培恒 - 古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0: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没写完,又有很多毛病,凭什么位列四大名著之首?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在世界文学之林也有非常高的地位。

然而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红楼梦》名不副实,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存在几个问题。




比如,故事性偏弱,让人阅读无聊,甚至难下咽。

比如,语言不够简洁,影响古典美学的赏析。

比如,满纸胭脂气,弱化家国情怀,胸怀不够宽广?

再比如,强调宿命论,不具备反抗精神。

更有,不完整的故事产生割裂感。

以及,人性描写不够深刻,造成不如西方名著那样“伟大”……等等。

大体上这类言论都颇有市场,形成各种争论。

作为《红楼梦》的读者,君笺雅侃红楼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红楼梦》,却写了大概一千多万字的“红评”文章。自认没资格反对别人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就个人的读书认识来说,完全反对以上几条观点。

下面,简单就以上几点,说一说我个人的浅见,权当抛砖引玉。难免主观,但胜在我翻书够多,熟门熟路。




一,《红楼梦》故事偏弱?
《红楼梦》究竟是写儿女情长,家长里短,还是家族兴衰,权力斗争?其实都不是,曹雪芹写的是“以史为鉴”的兴亡故事。

如果只能看到其中一个,确实会认为故事不过如此。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与梁祝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但要将其放在“兴亡”伦理之上,追求一个如何造成?我建议看看《钗头凤》和《孔雀东南飞》,便能明白其中精彩。

贾家是如何由权倾朝野到“三世而斩”?我建议看看《南柯梦》《黄粱梦》。

皇帝为什么要抄了贾家?背后“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马嵬驿之变”和康熙诛鳌拜平三藩这几段历史,会有启发。

如果至此还觉得故事性偏弱,不妨再了解一下《僧圆泽传》《一捧雪》《赵氏孤儿》《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这些故事,都能在《红楼梦》里找到对应的位置和线索。

曹雪芹在贾府的日常中,将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文学典故的精髓埋伏在一个原创的兴亡故事之中,一环套着一环,读书人就像剥洋葱一样,越来越欲罢不能。岂有平淡?

就以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三个字背后是亲王坏事,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不就体现出玄武门之变的惨烈,贾府处在新旧交替的波云诡谲的权力斗争漩涡之中,岂能不危机四伏?

而贾府背后掌控的军权,皇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双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才有了最后的抄家。




皇帝如何算计贾府?戴权为什么卖给贾珍五品龙禁尉,贾珍为什么在逗蜂轩接待戴权,北静王为什么出席秦可卿葬礼,贾府如何与北静王结党,史湘云为什么被嫁冯紫英?

这些背后故事涉及到了朝廷党争,却都送入在贾府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往往都是一两笔就道出真相,却又被人忽略,这种高明怎么可能没有故事性?

再比如贾元春为什么响应太上皇旨意省亲,林如海如何死在九月初三,为什么林黛玉被送入京城,真的都是没有意义和关联的么?

这些权谋斗争,一点不比《三国演义》差,却更胜《水浒传》一筹。神话的融入原创性堪比《西游记》。

像这样一部将“国、家、人”卷入历史和人性的漩涡中,还不叫深刻?

二,脂粉气浓,语言繁复?
《红楼梦》确实写女儿,但却不能说脂粉气浓。比如《水浒传》能说草莽气浓,《西游记》是装神弄鬼,《三国演义》是尔虞我诈么?

那《巴黎圣母院》岂不就是神神叨叨,《基督山伯爵》更是圣母心,《百年孤独》是无病呻吟了。

每一部作品,都能挑剔出若干毛病。只看出《红楼梦》的脂粉气,应该就只是走马观花看一遍故事,本就没有看进去。

女儿不代表脂粉气,那些个钟灵毓秀的人物,随便哪一个都不比那些世界名著的主角逊色,甚至犹有过之。




曹雪芹驾驭语言和文字的能力,简直是登峰造极。往往几个字就能画出个鲜活的人物。说《红楼梦》别的毛病可能无法反驳,但要挑文字的毛病,十有八九是错了。

张爱玲为什么说八十回后是狗尾续貂?就在于文字全变了。

真正用心阅读的人,不但能看出来八十回后文字灵魂变了,像六十七回也根本不是曹文,这就是《红楼梦》的文字魅力。

(第三回)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就说这一段王熙凤初见黛玉的文字,何其流畅,又何其自然生动。不但画出王熙凤形象,衬托林黛玉风采,连带着贾母昔日荣光也表现出来。

妙在那文字简练直白,就便是如今的六年以上同学,都不会有阅读困难。

当面本人就在初一时读了《红楼梦》,远比五年级读《水浒传》更加印象深刻。

三,宿命论?还是历史规律?
《红楼梦》是宿命论么?金陵十二钗看似命运源于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天缘注定”。其实是曹雪芹的写作方式决定。

开篇便写了结局,但却无人真正知道具体结局又如何。

抛开所谓的神话故事,会发现没有“宿命论”。每个人物的命运,全部源于必然的事件所导致。




比如林黛玉一家几口的死亡,与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有关。

比如袭人与晴雯被卖,与柳家的说得饥荒有关。

再比如薛家进京与败落有关,而薛家败落与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有关。

贾元春进宫,也与皇帝和义忠亲王老千岁争皇储胜出,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有关。

贾家败亡又回到他们手握军权,与四王八公结党,对皇帝威胁有关。

贾家的败导致了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宁荣二公的贾府轰然倒塌,才给了贾兰的贾家东山再起的机会。

《红楼梦》哪里是宿命,分明兴亡往复,以史为鉴!

将“国、家、人”三者的命运紧密相连,铺陈出一部构造宏大的众生相。

一座贾府近千人,却人人不同。妙在螺蛳壳中做道场,竟渲染出宏大气派。以一家之兴亡,影射王朝兴衰,个人兴亡,何其精彩。

兴亡背后,更难在爱情的刻骨铭心,人情世故纷繁复杂,贵族生活琳琅满目……曹雪芹把控文字的能力,就像王朔说得:别说现在的所谓作家,就是曹雪芹之前也无人能及。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3-09-16 08:47・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06: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老舍红楼梦+】【青绿嵌金鼎彝+朱慈炤金蜼彝+玻璃盆】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老舍:《红楼梦》并不是梦
七史
2024-02-16 10:46
山西
我也知道:不面对人生,无爱无憎,无是无非,是创造不出人物来的。

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若是写出来一两个站得住的人物,我就喜欢得要跳起来。

我知道创造人物的困难,所以每逢在给小说设计的时候,总要警告自己:人物不要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创造出人物,那么多那么好的人物!

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一部书里能有这么多有性格有形象的人物的实在不多见!

对这么多的人物,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

他关切人生,认识人生,因而就不能无是无非。他给所爱的和所憎的男女老少都安排下适当的事情,使他们行动起来。借着他们的行动,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我们都应当为有这么一部杰作而骄傲!


对于运用语言,特别是口语,我有一点心得。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知道:有生活才能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提炼出来的。我的生活并不很丰富,所以我的语言也还不够丰富。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因此,人物就不能都说同样的话。虽然在事实上,作者包写大家的语言,可是他必须一会儿是张三,一会儿又是李四。这就是说,他必须和他的人物共同啼笑,共同思索,共同呼吸。

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每个人物写出应该那么说的话来。若是他平日不深入地了解人生,不同情谁,也不憎恶谁,不辨好坏是非,而光仗着自己的一套语言,他便写不出人物和人物的语言,不管他自己的语言有多么漂亮。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哪!专凭语言来说,它已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它的人物各有各的语言。它不仅教我们听到一些话语,而且教我们听明白人物的心思、感情;听出每个人的声调、语气;看见人物说话的神情。

书中的对话使人物从纸上走出来,立在咱们的面前。它能教咱们一念到对话,不必介绍,就知道那是谁说的。这不仅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作者经常关切一切接触到的人,有爱有憎的结果。

这样,《红楼梦》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不是什么游戏笔墨。


以上是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体会出《红楼梦》的如何伟大。以下,我还是按照写作经验提出一些意见:

·

一、我反对《红楼梦》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
·

我写过小说,我知道小说中不可能不宣传一些什么。

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有反有正,否则毫无冲突,即无写成一部小说的可能。

这是创作的入门常识。既要有正有反,就必有爱有憎。

通过对人物的爱憎,作者就表示出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也就必然地宣传了一些什么。不这样,万难写出任何足以感动人的东西来。谁能把无是无非,不黑不白的一件事情写成感动人的小说呢?

《红楼梦》有是有非,有爱有憎,使千千万万男女落过泪。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无关现实,四大皆空的作品。

·

二、我反对“无中生有”的考证方法。
·

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和其他的一切,都清楚地写在作品里。作品中写了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人物,别人不应硬给添上一个,或用考证的幻术硬给减少一个。作品里的张三,就是张三,不许别人硬改为李四。

同样地,作品中的思想是什么,也不准别人代为诡辩,说什么那本是指东说西,根本是另一种思想,更不许强词夺理说它没有任何思想。

一个尊重古典作品的考据家的责任是:以唯物的辩证方法,就作品本身去研究、分析和考证,从而把作品的真正价值与社会意义介绍出来,使人民更了解、更珍爱民族遗产,增高欣赏能力。

谁都绝对不该顺着自己的趣味,去“证明”作品是另一个东西,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考证者所考证出来的才是真的。这是破坏民族遗产!这么考来考去,势必最后说出:作品原是一个谜,永远猜它不透!想想看,一部伟大的作品,像《红楼梦》,竟自变成了一个谜!荒唐!

我没有写成过任何伟大的作品,但是我决不甘心教别人抹煞我的劳动,管我的作品叫作谜!我更不甘心教我们的古典作品被贬斥为谜!


三、我反对《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
我写过小说,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总有我自己在内;我写的东西嘛,怎能把自己除外呢?可是,小说中的哪个人是我自己?哪个人的某一部分是我?哪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是我自己的?我说不清楚。

创作是极其复杂的事。人物创造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不是机械的拼凑。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

我的人物的模特儿必定多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没法子描写我没看见过的人。可是,你若问:某个人物到底是谁?或某个人物的哪一部分是真的?我也不容易说清楚。

不错,我自己和我的某些熟人都可能在我的小说里,可是,我既写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某些朋友。我写的是小说。

因为它是小说,我就须按照创作规律去创造人物,既不给我写自传,也不给某个友人写传记。你若问我:你的小说的人物是谁?我只能回答:就是小说中的人物。

我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我写出人物与否,不在于人物有什么“底版”。

假若我要写我自己,我就写自传,不必写小说。即使我写自传,我写的也不会跟我的一切完全一样,我也必须给自己的全部生活加以选择,剪裁。艺术不是照相。

有的“考证家”忘了,或不晓得创作的规律,所以认为《红楼梦》是自传,从而拚命去找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而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忘掉,也就忘了从艺术创作上看它如何伟大,一来二去竟自称之为不可解之谜。

这不是考证,而是唯心的夹缠。这种“考证”方法不但使“考证家”忘了他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且会使某些读者钻到牛犄角里去——只问《红楼梦》的作者有多少女友,谁是他的太太,而忘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这是个罪过!

是的,研究作家的历史是有好处的。正如前面提过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作品外边。我们明白了作家的历史,也自然会更了解他的作品。

可是,历史包括着作家个人的生活和他的时代生活。我们不应把作家个人的生活从他的时代生活割开,只单纯地剩下他个人的身世。专研究个人的身世,而忘记他的时代,就必出毛病。

从个人身世出发,就必然会认为个人的一切都是遗世孤立,与社会现实无关的。这么一来,个人身世中的琐细就都成为奇珍异宝,当作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于是,作家爱吸烟,就被当作确切不移的证据——作品中的某人物不也爱吸烟么?这还不是写作家自己么?这就使考证陷于支离破碎,剥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去的这种烦琐考证方法,就这么把研究《红楼梦》本身的重要,转移到摸索曹雪芹的个人身边琐事上边去。一来二去,曹雪芹个人的每一生活细节都变成了无价之宝,只落得《红楼梦》是谜,曹雪芹个人的小事是谜底。

我反对这种解剖死人的把戏。我要明白的是《红楼梦》反映了什么现实意义,创造了何等的人物等等,而不是曹雪芹身上长着几颗痣。

是时候了,我们的专家应该马上放弃那些猜谜的把戏,下决心去严肃地以治学的精神学习《红楼梦》和其他的古典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说的这三条,实在是红学研究里,最泛滥的弊病。

比如刘某武的秦可卿论,把一个被玩弄的女性,硬说成公主。

再比如,宝黛合一论、无好无坏论、万物慈悲论

再比如反清复明论、皇家秘史论等等。

作者的思想必然就在他的文字之间,在每个角色所反映的的文化内容之中。如果对作者的思想不感兴趣,还硬要解读红楼,那实在是亵渎和糟蹋红楼梦。

红楼梦并不是千古之迷,它是文化集大成者。如果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历史基础,对华夏文明有全方位的认识,就对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洞若观火,并与作者感同身受。

抛开历史(或不懂历史),站在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以现代人的意识去看红楼梦,当然是瞎子摸象,各说各语。
红学重大发现!多个证据证明,《红楼梦》真实作者为朱慈炤?首发2023-11-19 17:30·屏山品红楼
猛然看到一条信息,说明、清史史学家南炳文、中科院文物研究中心苏荣誉、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万晴川并山东邹平曹东芳共同发现了《红楼梦》真本,并有力证《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说是红学研究三百余年的重大成果。
若是真的,当石破天惊,原红学的研究成果将坍塌,《红楼梦》研究的方向将彻底改变了。


于是细细看了这篇文章。文章列举了一共四条证据,证明《红楼梦》作者非江南织造曹家后辈(或曹雪芹),而是明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
第一条:晚明诗人邓汉仪诗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断定作者生卒年代,应为晚明之人。
邓汉仪为明朝遗民,明亡时他已经二十八岁,他写《题息夫人庙》应是在清初了,他的这句诗被引用在《红楼梦》通行本第120回,用以哀叹袭人的命运。
为什么凭一句诗就断定作者必须是晚明之人呢?理由是《红楼梦》全书,引用的这句诗是年代最晚的,如果说作者是生活在雍乾时期,他应该还会引用比较近时代的作品,比如康熙晚年时期。因此,既然引用的最晚的作品就是《题息夫人》,那么作者的生卒年也应该就在这样的区间中。
这是第一条理由。
屏山倒觉得这个理由不足为据,比如我今天写一部小说,全部引用先秦的典故或文献,秦汉以后的我全都不用,后人若考证起来,可以以此断定这小说的写作年代不应该是秦汉之后?这个恐怕没有道理。我生活在今天,我不一定非得要用这个时期的文献。


第二条:《红楼梦》作者是谁?甲戌本题跋说是作者真本的第一人是清末刑部郎中刘铨福。甲辰本跋文,有对《红楼梦》作者身份阐释第一人是雍正二年的“梦觉主人”。而非民国时期的胡适。
刘铨福是收藏甲戌本《红楼梦》的人,甲戌本保留其的跋语,证明他是个收藏家,且是有证据证明的甲戌本收藏第一人,而非《红楼梦》作者的考证人。
甲辰本《红楼梦》,有梦觉主人所作的序,其中有:“说梦者谁,或言彼,或言此”。就是不知道这部书到底谁做。因此,甲辰本又称梦觉本。
后来程伟元刊印《红楼梦》,其在序言中也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不能确定谁是作者。
不知道是谁,这是《红楼梦》作者考证的普遍说法,梦觉主人、程伟元都不知道,刘铨福没有提作者的事,估计他也不知道。
1921年,胡适在他的《红楼梦考证》中,确定《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自此之后,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说法被确立。
胡适依据的证据是什么呢?我们不甚太清楚,除各个抄本中脂砚斋等人在批语中,称著书人名号有芹溪、曹雪芹、雪芹、芹等称呼之外,缺少旁证。但裕瑞的文集《枣窗闲笔》有这样一段记录: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
江宁织造曹家和平郡王府为姻亲关系,康熙晚年平郡王纳尔苏随抚远大将军出征,他的儿子福彭的嫡福晋曹佳氏就是曹寅的女儿,也是脂砚斋口中所说的大姊。裕瑞说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叔,那么这位曹佳氏也就是曹雪芹的姑母。裕瑞(1771年-1838年),作为清宗室,豫亲王多铎五世孙,他的记录应该是可靠的。
在找不到更有力的证据之前,我们应该采纳《枣窗闲笔》的说法。因此,胡适考证《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并没有错,而且,他的考证和梦觉主人、刘铨福等人不冲突、不矛盾。这几条放在一起作为证据,证明《红楼梦》非曹雪芹所著并不充分。


第三条:明朝灭亡时被崇祯皇帝毁掉的睿思殿两件青绿嵌金鼎彝的出现,证明了其与作者的关系。
青绿嵌金鼎彝,是什么器物?为什么它就能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朱慈炤呢?《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到荣禧堂,有一段对荣禧堂陈设的描写,主要是皇家所赐的匾额或礼器陈设等物,其中一件叫“金蜼彝”,不知是不是和所说“金鼎彝”是一种或一类东西,总之,这都是皇家之物。
但不能因此,就证明此书必然就是皇家后人所著,古代功臣之家,被皇家御赐是很正常的,贾府就有许多官窑的器皿,四十一回栊翠庵吃茶,妙玉的茶器都是官窑器物或干脆就是皇家所用的茶器,再有就是稀有古董。按说非皇家不可用官窑器或皇家之物,但御赐的应该是例外。


第四条:《红楼梦》为作者自传,文本中出现的谐音、诗词、及其自言自语等,力证《红楼梦》原作者就是崇祯皇帝与田贵妃所生之子永王朱慈炤。
《红楼梦》公认为自传性质,裕瑞也很清楚地说明了这点,但它是谁的自传?就当下披露出来的证据来看,是曹家后人描述江宁织造曹家家事的自传性质仍然更加可信。
或许这次披露的专家学者教授们,可能还有更加惊艳的证据没有发布,那我们就期待,《红楼梦》作为一部在全世界华人中影响力巨大的古典名著,想要动它,还是证据确凿之后再说比较好。就这几项证据,不算是太有说服力。
附:朱慈炤,生于公元1633年,明崇祯皇帝第四子,生母田贵妃。甲申之变破宫后下落不明。南明追谥为永悼王。崇祯自缢前,将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一同送出宫,但护送他们的太监将他们交给了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后三兄弟均下落不明。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8: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石互证:虚竹的七十年功力化自红楼梦五位增删者和两位批注者的七个十年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红楼梦的秘密其实在上世纪中叶已经基本上全部破解。

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小说,也是极其精细的古典名著。由于作者和增删者刻意通过匪夷所思和鬼斧神工的手法掩盖其核心秘密,因此数百年来真正读懂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再复杂的谜题也有人破解。文学史上再复杂的作品都有人看懂,金庸先生在上世纪中叶前后就几乎破解了红楼梦的全部秘密,但是他没有像那些低水平的红学家一样反反复复去书写红楼梦解读之类的作品,不然他就会被无数的红学家、伪红学家、红迷和伪红迷围攻,他利用红楼梦的几乎全部手法,独创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其中十二部长篇小说对应第五回判词里的金陵十二金钗,三部中短篇小说对应其他三个副钗。

金庸先生借鉴了红楼梦的几乎所有表现手法,十五部武侠小说里的许多人的名字,许多地方的名字都来自红楼梦,那些名字里藏着红楼梦的文本秘密。金庸先生化文为武,化武为侠,结合他自己早年阅读武侠小说的经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这些转化当然还包括化女为男,化男为女,化真为假,化假为真,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化贵为贱,化贱为贵,化尊为卑,化卑为尊,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化悲为喜,化喜为悲,化正为邪,化邪为正,化美为丑,化丑为美,化善为恶,化恶为善,化忠为奸,化奸为忠,化有为无,化无为有,化南为北,化北为南,化内为外,化外为内,化僧为俗,化俗为僧……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武功发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神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练成,第二是从宏观来看,武功到越后期武功越弱,这也许跟中国文化思想史也很接近。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精华都在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明清之际,思想也越封闭。这里介绍一个神功速成的典型人物-虚竹。虚竹可以说是整个金庸小说中最幸运的人物之一,伴随虚竹出场的是那句经典的迂腐台词:“佛说每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条小虫,出家人戒杀,因此要念了饮水咒,这才喝得。”虚竹原本是一个懵懵懂懂、从未历经红尘的平庸小和尚。他虽有虔诚的佛心,自幼严格遵守戒律,他由少林寺一个武功低微的低辈小和尚误打误撞,一幕幕奇遇接踵而来。虚竹先是胡里胡涂地当上了逍遥派的掌门,然后又吸了逍遥派七十年的内力,兼任名满全国的灵鹫宫新主人。这样的际遇比傻呵呵的郭靖的命运还好,虚竹因种种奇遇神助虚竹的武功达到了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境界。虚竹在聋哑谷中,聪辩先生苏星河摆了一个珍珑棋局,段延庆下棋时,被棋局所迷,接着又被丁春秋催眠将要自杀,虚竹出于救人心切,闭着眼睛胡乱下了一子,误打误撞之下,不仅救了段延庆一命,而且还破了几十年无人破的珍珑棋局。于是虚竹见到了逍遥派的掌门人无崖子,他竟然要虚竹脱离师门,拜他为师,并把虚竹身上的少林内功化得一干二净,然后把他七十余年的功力硬输给了虚竹,然后让虚竹做逍遥派的掌门人,并杀掉他的二弟子丁春秋,交代完后事后,无崖子便死去。

这里聪辩先生苏星河的名字化自元代诗人唐珙的诗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虚竹的名字自然化自红楼梦诗词《秋窗风雨夕》的一句话疏竹虚窗时滴沥的反读: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虚竹后来秉承的逍遥派化自《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在庄子看来,一颗大树如果不能用于建筑和制作器具,但若将其树之于广袤的旷野,任其蓬勃,那么它也可以逍遥无为的同时,也可以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诗意地栖居,看似无用,实有更大用处。

虚竹的七十年功力其实也是化自红楼梦的,前文证明了红楼梦的文本有五位增删者,红楼梦的创作过冲是一场复杂的,包括脂砚斋的原创,关键的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注,五位增删者的多年增删,最后在脂砚斋批注和点评下的在创作,这里的数十种匪夷所思的手法已经阐述过了。其实金庸作品也是如此,他的武侠文学常常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而缓缓铺开,谋篇布局上富有层次性,在金庸的作品中也有显隐文本,也有表里有寓。有时也会用“插叙”的表达方式,有时还会再进行“续集”的创作,这些是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生活阅历做基础的。作者和增删者在文本、诗词及批注里埋藏了数百的梗,这些梗涉及文本,诗词,草蛇灰线,主旨,认识论,方法论等多个方面。一般研究者在知识和能力不够的时候根本无法逾越这些梗,因此即使他们研究了一辈子,即使他们也出版了著作,即使他们也得到了绝大部分读者的认可,依旧不代表他们读懂了红楼梦。

佛经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意为:要将众生都渡化了,不再制造孽业,才肯去菩提树下得正功德,地狱若是因众生的孽业而不空闭,那么他就发誓永远不成佛。《占察善恶业报经》说,如来佛祖托付地藏菩萨,在他圆寂之时,弥勒未出世之间,来成佛普度众生。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劫以来修行,早已达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圆满具足,早就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萨却迟迟不肯成佛,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故《楞伽经》说,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并非因为程度不够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所以功德虽然与佛齐等,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

虚竹虽然死记硬背很多佛理,却从来不知道,在少林寺这方净土中大讲“佛法无边,回头是岸”是多么轻松容易,而在经历了莽莽红尘的种种历练之后,要说出“回头是岸”四个字有多难。虚竹最终还是离开了少林寺,成为一派宗师。这正应了类似佛法的一句话: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2-17 11:18・IP 属地陕西
红楼梦人物
金庸
金庸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6:32 , Processed in 0.0622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