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8: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红楼解密:浅析《红楼梦》文本里的“春秋笔法”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所谓春秋笔法,指的是孔子在著《春秋》时首创的一种史书记叙手法,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也称微言大义。作为孔子修订《春秋》所运用的笔法,不仅运用在经学、史学、诗学等领域,还作为修辞手法运用在文学创作上,《红楼梦》由于也是史书的一种因此也传承并运用了此笔法,尤其表现在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词语的运用上。这种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该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出判断。

孔子在记述历史时对历史人物暗含褒贬。《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有自知之明,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言: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秉笔直书是一种写史精神,史官必须秉持史家的良心直笔书写事实,但是遇到尊者、亲者、贤者有过错时,或者面对强权有顾忌的时候,于是就创造了一种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明确表达出来。《左传·成公十四年》将“春秋笔法”有三例:“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比如,《春秋·僖公十九年》:“冬……梁亡。”照《春秋》一般写法,应该作“某国灭梁”,这里却作“梁亡”,而不书何国灭梁,对比记事的变异,是对梁自取灭亡的贬责。“微而显”,即不直接说出大意,借助微言而揭示大义。《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为何将“晋侯”放在“秦伯”的前面,而不是颠倒过来?意在表明“围郑”的主动者是“晋侯”而非“秦伯”,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做好铺垫。词序也可见出其“大义”。“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比如,《左传·宣公七年》:“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用了“会”字,而不用“及”字,表明是被迫的。事前没有同谋,被迫出兵为“会”;事前有同谋的叫“及”。“志而晦”,即记载史事,用词简约而含义隐晦是也。《烛之武退秦师》:与郑人盟。“盟”是按照礼节,杀牲歃血结盟,很是隆重。意在表明秦伯被烛之武说得心悦诚服。“盟”一词表现出“志而晦”之笔法。“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婉,曲也。屈曲其辞,有所避讳,以示大顺。比如,《春秋·桓公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据孔颖达《正义》可知,鲁国之许田与郑国之枋田,乃周天子所赐。即使周天子所赐,假如郑鲁互换,就违背周礼。所以从维护周礼的角度出发,不能说是互换,郑国只能说用璧来借用(假)许田。如是这般,通过委婉之辞以达到避讳之意。“婉而成章”,即记载历史,用委婉隐讳的笔法。

最常见的春秋笔法是《春秋·鲁隐公元年》里春秋开场郑国的一件大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却不受母亲喜欢。其母武姜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郑庄公隐忍了二十年,终于消灭了弟弟。春秋笔法以一种含蓄、婉约、隐晦的笔法展现了这个历史事件,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六个字之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是春秋笔法的著名例子。左丘明作传曰:“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看似平铺直叙的一句历史记录,原来褒贬尽在其中,真是厉害,这要算得是孔子骂人不带脏字,杀人不见血吧。所以孟子赞叹:“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一字含褒贬,看看《榖梁传》对春秋的解释: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在看《公羊传》对《春秋》评论: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

春秋笔法强调,“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核心是褒与贬。君、亲、师,领导干的糗事一概包庇美化,谁冒犯国君,就等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律诛杀讨伐。春秋笔法是一种文学修炼,比直言不讳来得妙,比指桑骂槐来得雅,比长篇大论来得巧,不显山水,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春秋笔法又如乐曲,戛然而止,则余音缭绕,语言的艺术,韵味无穷。倘若倾箱倒箧,一泄无余,则使人索然乏味。从汉至今的正史比野史还野,没有春秋笔法了。鲁迅先生用春秋笔法说”春秋笔法“:“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客观详细的记录,无偏差、无歪曲、无隐瞒。春秋笔法是民族文化基因与底蕴。左丘明发微探幽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伟大的史学家左丘明对这种“微言大义”作了精当的概括,它的意思是:《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晋朝杜预解释的最好且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是也。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参会不得,与谋日及之类是也。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避,璧借许田之类是也。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建议。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好人就应该让他名垂青史,恶人就一定要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红楼梦》大量运用了春秋笔法,文本最初对于朝代的赞誉就用了昌明隆盛四字,对义忠千王老千岁的历史原型的赞誉,对于神武将军的赞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文本第四十二回,李纨请各位姑娘和宝玉来稻香村商量文学社之事,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大家找脱滑的原因,而探春认为这要怪刘姥姥。林黛玉忙笑道:“……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宝钗笑道:“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宝钗所说的“春秋”法子,应是“春秋笔法”,并且概括为: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从此处故事情节来看,脂砚斋对“春秋笔法”应该十分熟知。这里的母蝗虫掩盖反向理解,母从形容词变为动词,蝗虫去掉虫字就是皇室后裔的代称。

文本第六十三回,贾敬因疾殁于寺中,贾珍、贾蓉均是有职之人在外,听得讣告星夜往家赶回。半路又遇到贾扁、贾珖二人前来准备护送老太太。贾珍听了,赞称不绝,又问家中如何料理。贾扁等便将如何拿了道士,如何挪至家庙,怕家内无人接了亲家母和两个姨娘在上房住着。贾蓉当下也下了马,听见两个姨娘来了,便和贾珍一笑。春秋笔法里有一字褒贬的说法,此处这个笑字就是典型代表,贾珍和贾蓉的父亲刚刚宾天,稍微有点儿礼义廉耻的人都会肝肠寸断,但他们听说两个姨娘来了不哭反笑,而且是兄弟俩相视而笑,真真把贾府岸然道貌撕得粉碎,而这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已经死了的贾敬。

在《红楼梦》中,脂砚斋的春秋笔法还体现在委婉表达上,在文本第二十五回中,宝玉因为烫了脸,姐妹们来看他,王熙凤说起来几天前给大家送茶的事情,林黛玉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子。’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日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便来使唤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这里为何王熙凤会突然这么说,吃了别人家的茶就要做人家的儿媳妇,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了婚姻和彩礼。明代朗瑛在编撰的《七修类稿》中对于茶作为彩礼的意义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茶树有认定一个地方绝不挪移的忠贞特性,所以它代表了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因而王熙凤在这里以茶为由,表达了黛玉或许早晚会是贾家的儿媳妇之意。王熙凤其实早就知道了贾元春已经替贾宝玉定了薛宝钗的亲,但是还要如此调侃一番,也算是对自己和林黛玉的一种安慰。

文本第二回里,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 ,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这里的那些或者彪炳史册或者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脂砚斋使用的也是春秋笔法。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2-17 14:34・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8: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哭+】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解密:三个隐形人前提下真正的影射和象征是怎样的?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根据前面的解读,随着神经病红学走向精神分裂症红学,在贾府皇宫论和超级玄幻论的误导下,伪索隐已经开始大行其道了。

伪索隐认为秦可卿其实就是老太妃,同样影射崇祯皇帝。王熙凤此时影射的就是出谋划策办理崇祯国丧的多尔衮范文程等人。贾珍秦业等影射的就是被清朝彻底灭掉的明朝崇祯北廷,秦可卿丧事本身也是他们自己的。明朝崇祯灭亡,代表明朝北廷灭亡。南明和明朝北廷虽然说是同一个祖宗,但是从继承关系上来讲,南明和北廷已经属于明朝的两个不同时代。贾蓉影射身份之一便是清朝。作者通过“朝廷”对老太妃办理“国丧”暗示王熙凤为秦可卿办理丧事,第一,秦可卿丧事其实是国丧,第二,王熙凤影射的其实是权力新贵清朝。王熙凤计害尤二姐,影射康熙撤三藩,吴三桂是尤二姐影射者之一,吴三桂反清建立新的朝代“大周”。吴三桂反清最终以失败告终,他建立的失败的朝代大周,以拟人化方式进行比拟,尤三姐被别人使坏计谋打下一个“未成形”的孩子,不就是吴三桂建立的大周王朝反对清朝统治并没有成功吗?林黛玉还通过影射崇祯帝再影射了以崇祯帝为代表的汉民族。薛宝钗影射满清,是比较抽象的,她并不具体指代满清某人,说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还是顺治皇帝,具体指代并无什么意义。元春贾探春王熙凤贾巧姐。贾元春影射了袁崇焕。袁崇焕一死,被“抄检”的就是京师北京城了。影射袁崇焕的还有保卫大观园有功,却被林黛玉错杀的小红,影射也是很清楚的。王熙凤主要影射了魏忠贤,兼影射客氏。贾巧姐作为贾家的延续和后人,影射的是续存南方的南明政权,主要是南京的弘光政权。妙玉该是《红楼梦》里结局最悲苦的一人,她影射了作者(依癸酉本,作者是吴伟业,号梅村)吴梅村等明亡之后失身落水仕清,又退归悼明的一批明遗士子。。。。。。。

还有类似的影射,比如贾敬影射嘉靖,史母影射国家之正统史书+明朝历代有为君主贾政,王夫人影射国家之朝政王事贾赦,刑夫人影射国家之朝政司法赵周二妾,史湘云影射明末的史书走向,贾宝玉影射玉玺+作者+心向汉人的国权(正统国权),贾珠影射汉家最后的政权早亡,贾环影射汉家起义力量,李自成,林黛玉影射崇祯+明+汉族政权,薛宝钗影射皇太极+清+满族政权,袭人影射裹玉玺的布(服侍宝玉)+衷于国权。。。。。。

影射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历史真相的小说,其基本的表达逻辑是影射,这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小说最大的地方。《红楼梦》小说中的影射,有人物影射,有事件影射。但是把人影射为物已经让人大跌眼镜,再把人影射成为制度就荒谬至极了,这样的精神分裂症红学大行其道,说明了红学已经被引入了垃圾红学,那些红楼梦研究者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还是先从红楼梦的作者和批注者说起,甲戌本《凡例》:“字字看来皆是血”,文本里哭声一片,文本第一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文本第二回:“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文本第三回:“伤心笔,堕泪笔”, “一句一滴血之文” ,“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文本第四回:“四字是血泪盈面”,“四字是作者痛哭” ,“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 “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文本第五回:“悲险之至”,“过来人那得不哭”,“过来人睹此,能不放声一哭”, “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余为作者痴心一哭”,“怀金悼玉”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文本第六回:“为财势一哭”;文本第七回:“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文本第八回:“为天下读书人一哭、寒素人一哭” ,“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文本第十三回:“伤哉,宁不恸杀”,“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此作者刺心笔也”,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三十年前见书于三十年后,今余想,恸血泪盈”;文本十四回:“谁家行事?宁不堕泪” ;文本第十八回:“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文本第十九回:“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文本第二十三回:“为天下年老者父母一哭”;文本第二十四回:“为大千世界一哭” ,“可怜可叹,余竟为之一哭”;文本第二十六回:“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 ,“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文本第二十五回:“哭杀幼而丧父母者” ,“见此一句,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 ,“余几失声哭出”;文本第二十八回:“是语甚对余幼时可闻之语合符,哀哉,伤哉”;文本第三十三回:“为天下慈母一哭”,“为天下父母一哭”,“未丧母者来细玩,既丧母者来痛哭”,“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文本第三十四回:“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文本第三十六回:“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 “读此等文章能不堕泪”;文本第四十四回:“所谓此书真是哭成的”,“为天下夫妻一哭”;文本第五十七回:“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光圆,遍示三千,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幅大慈大悲图”;文本第六十九回:“我不仅泪流一斗,湿地三尺”;文本第七十二回:“此正是为今时女儿一哭”;文本第七十三回:“今读此文直欲拔剑劈纸,又不知作者多少眼泪洒出此回也”;文本第七十八回:“为红颜一哭”,“亦必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

脂砚斋几十年如一日一次次的痛哭, 一遍一遍的抄评, 只因他就是贾宝玉,他就是《红楼梦》的原作者。文本隐藏起来的根本不是虚幻的神话故事,也不是虚构与己无关的爱情宣言,它记叙了在中原的晚明皇族的两度覆灭、贾府的灭门、还有为了保护隐皇子的忠臣良将的流血牺牲以及贾宝玉在全国范围内乞讨和逃难的辛酸经历。显然贾宝玉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及居家服的隐皇子,根本不是什么传国玉玺和汉族皇权,薛宝钗也不是满清政权,林黛玉更不是什么大名政权,他们都是大明王朝的皇室后裔,为了在乱世里活命而寄居贾府的。

红楼梦文本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前面我们也说到了红楼梦里有三个隐形人,他们是红楼梦全书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角色,他们分别是隐文本下的贾珠、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没有他们,红楼梦整个故事就是残缺的,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诗词曲赋、所有的隐文本的解读都是有误区甚至于说是没有意义的。第一个隐形人就是前面提到的的贾珠,他在二十岁不到因病死了是红楼梦第一个谎言,此外还有两个公主,她们其实都不是虚指,而是实实在在的大明王朝的皇室公主。根据脂砚斋对诗词对仗的解读,这里的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可不是作者虚构的人物,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真实人物。前面分析了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是实实在在的晚明皇室公主,一般读者都注意不到忽略了她们的真实存在。双姝模式第二次出现在贾宝玉的梦境里,那位端庄优雅的警幻仙姑和妹妹兼美就是双姝模式的代表。红楼梦里显文本的双姝模式指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隐文本的利害相关和兼美姐妹的组合也是这个远古神话在文本里的双重变型。朱秦尤许,贾珍的原配就是朱氏,大明王朝下嫁贾府的同昌公主。

影射意思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影射出自于《元典章·户部·立都提举司办盐课》中的:“如不为用心拘刷,纵令客旅达限不纳,夹带私盐,影射使用,从行省究治。”影射有两种作用:一是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二是借喻的作用。影射 作为一种文学技巧 最先出现在《诗经》里 ,以后在儒家文学观的指引下 ,逐渐推广到辞赋、散文、小说、词曲和戏剧所有文学领域 ,表现形式也由单一的比喻象征发展到多种类型 ,形成姿态横生、形式大备、羽翼丰满的艺术手段。

象征和影射不同,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因此在正确的文学观下重新发掘影射和象征在解读红楼梦文本的意义,根据前面的解密,秦可卿的居所属于她的婆婆同昌公主。红楼梦文本第五回里,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这里的武则天影射了同昌公主,而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则暗示了她的荒淫和多人有不正当关系。

到了红楼梦第三回里,林黛玉眼中的贾府三姐妹,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甲戌侧批:声势如现纸上。甲戌眉批:从黛玉眼中写三人。]第一个肌肤微丰,[甲戌侧批:不犯宝钗。]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 柔沉默,观之可亲。[甲戌侧批:为迎春写照。]第二个削肩细腰,[甲戌侧批:《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甲戌侧批:为探春写照。]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甲戌眉批:浑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其钗环裙袄,[甲戌侧批:是极。]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甲戌侧批:毕肖。]这里的三姐妹的身材类似影射了她们有共同的父母。

根据前面的解密,晴雯和袭人都是同昌公主的丫鬟,在贾珠和同昌公主死后才由贾母重新分配。红楼梦满纸荒唐言,假作真时真亦假,焦大醉骂就是属于假作真时真亦假,前面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显然是醉话和昏话,但是后面的话就是真话了,这个话一共透露出三点很重要的信息:

01.有人爬灰。

02.有人养小叔子。

03.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一般读者看到这里,总以为焦大醉骂的对象是贾珍,以为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有染。其实这是红楼梦里最大的一个误读,更是脂砚斋挖的百年里最大的陷阱。根据前面的解密,爬灰和养小叔子不但确确实实是贾府丑闻,而且是举世罕有的大丑闻。其实焦大醉骂的第一个对象不是别人,却是贾敬。贾敬和贾政本来是亲兄弟,贾府丑闻的本质是贾敬爬了儿子贾珍的灰,然后贾珍的妻子才养了贾珠这个小叔子,贾珍才是贾府丑闻的最大受害者。百家姓里朱秦尤许,贾珍的原配是脂砚斋密写的大明王朝下嫁贾府的公主,万历皇帝的孙女,诗词里首罪宁和皆从敬点出了要害。一般的读者一直认为贾珍和秦可卿不清不白,显然他们是看不到红楼梦的反向求真和显隐文本的实质,自然对无比复杂的文本做出错误判断。我们前面分析的芙蓉女儿诔表面上诔晴雯,暗地里诔的其实就是贾珍的妻子,也就是因为她和贾珠的事迹败露后在天香楼上吊自杀警幻仙姑。这里的芙蓉表面上是晴雯的象征,其实是贾珍原配的象征。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2-17 23:26・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8: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幻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6: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一眼识破王熙凤的坏心思,也不对外声张,回头就教她如何做人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尤二姐是贾母对王熙凤的最后一个考验

尤二姐暴露后,王熙凤故技重施,像对付贾瑞一样又设下一个局,要将尤二姐清除掉。

(细说红楼系列14,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就事论事,王熙凤此时的杀心不重。她只想着借尤二姐的“婚约”来借题发挥,唆使张华状告贾琏。

贾琏国丧家孝期间停妻再娶他人老婆,肯定好说不好听。贾母知道后,也必然不愿意。

到时候老太太发话,吩咐将尤二姐退回。王熙凤还可装出不愿意的贤良样子,表现“这事可不赖我”的立场,一切完美,也差点让她成功了。

(第六十九回)贾母道:“又没圆房,没的强占人家有夫之人,名声也不好,不如送给他去。那里寻不出好人来。”尤二姐听了,又回贾母说:“我母亲实于某年月日给了他十两银子退准的。他因穷急了告,又翻了口。我姐姐原没错办。”贾母听了,便说:“可见刁民难惹。既这样,凤丫头去料理料理。”凤姐听了无法,只得应着。

如果贾母坚定不要,尤二姐怎么说都没用,肯定遂了凤姐的心思。




然而,尤二姐这边一说真正退了,贾母马上断了张华一个“刁民”,还让凤姐去料理。

贾母此时的立场,就非常耐人寻味。

一,她特别轻信尤二姐的话。

二,她“糊涂”不认王熙凤的意思。

三,她故意叫王熙凤去“料理”。

所谓“料理”就是派人去疏通,走后门,不行就强行将张华用权势解决了。

此时的贾母哪有英明模样,简直不要太“糊涂”。




但“事出反常必为妖”,如果不是王熙凤“当局者迷”,她就应该感觉到此事问题的严重性。

贾母的立场并不站在她这一边。

老太太风风雨雨几十年,什么没经历过?

王熙凤连贾琏偷个情都要大闹的人,会容忍尤二姐进门?

正是王熙凤的反常,导致了贾母的反常。

既然她愿意“贤良”,老太太怎么可能不成全她!




王熙凤是她的孙子媳妇,贾琏是她的亲孙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哪个肉是她的,贾母分得清楚。

王熙凤得到的宠爱,源于她是贾琏的妻子,贾母的孙媳妇。没有贾琏她什么也不是。

王熙凤的妒忌,已经影响贾琏子嗣。如今难得尤二姐被接进门。无论真心还是假意,贾母都要成全凤姐的“贤良”。

她更要看看王熙凤要怎么处置尤二姐。

尤二姐名声不好,也不是个合适的二房,却能突破王熙凤对贾琏的封锁。贾母乐得让她试一试。




好了,固然是大家都好。凤姐就此变了性格,以后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好,也是尤二姐遭罪,想要入豪门,就得自身有本事活命。

好不好都能让王熙凤真正的意图表现出来。

所以,“尤二姐”是贾母给王熙凤的一次真正考验,就看她要如何去做。

贾母希望凤姐别让她失望。可惜到底事与愿违。

从此以后,贾母对王熙凤的心,肯定就变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3-09-19 09:4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7: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蜼彝
拼音:
jīn wěi yí
注音:ㄐ一ㄣ ㄨㄟˋ 一ˊ

结构:金(上下结构)蜼(左右结构)彝(上中下结构)

金蜼彝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一种有蜼形图案的青铜祭器,为贵重的陈Hao86.com设品。
引证解释:
⒈ 一种有蜼形图案的青铜祭器,为贵重的陈设品。一本作“鏨金彝”。


《红楼梦》第三回:“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緑色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盆。”

字义分解

读音:jīn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

3.钱:现~。助学~。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收兵。~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发(fà)。~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读音:wěi
长尾猿。


读音:yí
(1)(名)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器|鼎~。

(2)(名)〈书〉法度;常规:~准。

(3)(名)彝族。
该汉语词典《金蜼彝是什么意思|金蜼彝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9b5e343ac99b5e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7: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红楼梦》并不是梦
七史
2024-02-16 10:46
山西
我也知道:不面对人生,无爱无憎,无是无非,是创造不出人物来的。

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若是写出来一两个站得住的人物,我就喜欢得要跳起来。

我知道创造人物的困难,所以每逢在给小说设计的时候,总要警告自己:人物不要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创造出人物,那么多那么好的人物!

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一部书里能有这么多有性格有形象的人物的实在不多见!

对这么多的人物,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

他关切人生,认识人生,因而就不能无是无非。他给所爱的和所憎的男女老少都安排下适当的事情,使他们行动起来。借着他们的行动,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我们都应当为有这么一部杰作而骄傲!


对于运用语言,特别是口语,我有一点心得。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知道:有生活才能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提炼出来的。我的生活并不很丰富,所以我的语言也还不够丰富。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因此,人物就不能都说同样的话。虽然在事实上,作者包写大家的语言,可是他必须一会儿是张三,一会儿又是李四。这就是说,他必须和他的人物共同啼笑,共同思索,共同呼吸。

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每个人物写出应该那么说的话来。若是他平日不深入地了解人生,不同情谁,也不憎恶谁,不辨好坏是非,而光仗着自己的一套语言,他便写不出人物和人物的语言,不管他自己的语言有多么漂亮。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哪!专凭语言来说,它已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它的人物各有各的语言。它不仅教我们听到一些话语,而且教我们听明白人物的心思、感情;听出每个人的声调、语气;看见人物说话的神情。

书中的对话使人物从纸上走出来,立在咱们的面前。它能教咱们一念到对话,不必介绍,就知道那是谁说的。这不仅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作者经常关切一切接触到的人,有爱有憎的结果。

这样,《红楼梦》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不是什么游戏笔墨。


以上是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体会出《红楼梦》的如何伟大。以下,我还是按照写作经验提出一些意见:

·

一、我反对《红楼梦》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
·

我写过小说,我知道小说中不可能不宣传一些什么。

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有反有正,否则毫无冲突,即无写成一部小说的可能。

这是创作的入门常识。既要有正有反,就必有爱有憎。

通过对人物的爱憎,作者就表示出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也就必然地宣传了一些什么。不这样,万难写出任何足以感动人的东西来。谁能把无是无非,不黑不白的一件事情写成感动人的小说呢?

《红楼梦》有是有非,有爱有憎,使千千万万男女落过泪。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无关现实,四大皆空的作品。

·

二、我反对“无中生有”的考证方法。
·

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和其他的一切,都清楚地写在作品里。作品中写了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人物,别人不应硬给添上一个,或用考证的幻术硬给减少一个。作品里的张三,就是张三,不许别人硬改为李四。

同样地,作品中的思想是什么,也不准别人代为诡辩,说什么那本是指东说西,根本是另一种思想,更不许强词夺理说它没有任何思想。

一个尊重古典作品的考据家的责任是:以唯物的辩证方法,就作品本身去研究、分析和考证,从而把作品的真正价值与社会意义介绍出来,使人民更了解、更珍爱民族遗产,增高欣赏能力。

谁都绝对不该顺着自己的趣味,去“证明”作品是另一个东西,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考证者所考证出来的才是真的。这是破坏民族遗产!这么考来考去,势必最后说出:作品原是一个谜,永远猜它不透!想想看,一部伟大的作品,像《红楼梦》,竟自变成了一个谜!荒唐!

我没有写成过任何伟大的作品,但是我决不甘心教别人抹煞我的劳动,管我的作品叫作谜!我更不甘心教我们的古典作品被贬斥为谜!


三、我反对《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
我写过小说,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总有我自己在内;我写的东西嘛,怎能把自己除外呢?可是,小说中的哪个人是我自己?哪个人的某一部分是我?哪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是我自己的?我说不清楚。

创作是极其复杂的事。人物创造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不是机械的拼凑。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

我的人物的模特儿必定多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没法子描写我没看见过的人。可是,你若问:某个人物到底是谁?或某个人物的哪一部分是真的?我也不容易说清楚。

不错,我自己和我的某些熟人都可能在我的小说里,可是,我既写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某些朋友。我写的是小说。

因为它是小说,我就须按照创作规律去创造人物,既不给我写自传,也不给某个友人写传记。你若问我:你的小说的人物是谁?我只能回答:就是小说中的人物。

我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我写出人物与否,不在于人物有什么“底版”。

假若我要写我自己,我就写自传,不必写小说。即使我写自传,我写的也不会跟我的一切完全一样,我也必须给自己的全部生活加以选择,剪裁。艺术不是照相。

有的“考证家”忘了,或不晓得创作的规律,所以认为《红楼梦》是自传,从而拚命去找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而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忘掉,也就忘了从艺术创作上看它如何伟大,一来二去竟自称之为不可解之谜。

这不是考证,而是唯心的夹缠。这种“考证”方法不但使“考证家”忘了他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且会使某些读者钻到牛犄角里去——只问《红楼梦》的作者有多少女友,谁是他的太太,而忘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这是个罪过!

是的,研究作家的历史是有好处的。正如前面提过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作品外边。我们明白了作家的历史,也自然会更了解他的作品。

可是,历史包括着作家个人的生活和他的时代生活。我们不应把作家个人的生活从他的时代生活割开,只单纯地剩下他个人的身世。专研究个人的身世,而忘记他的时代,就必出毛病。

从个人身世出发,就必然会认为个人的一切都是遗世孤立,与社会现实无关的。这么一来,个人身世中的琐细就都成为奇珍异宝,当作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于是,作家爱吸烟,就被当作确切不移的证据——作品中的某人物不也爱吸烟么?这还不是写作家自己么?这就使考证陷于支离破碎,剥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去的这种烦琐考证方法,就这么把研究《红楼梦》本身的重要,转移到摸索曹雪芹的个人身边琐事上边去。一来二去,曹雪芹个人的每一生活细节都变成了无价之宝,只落得《红楼梦》是谜,曹雪芹个人的小事是谜底。

我反对这种解剖死人的把戏。我要明白的是《红楼梦》反映了什么现实意义,创造了何等的人物等等,而不是曹雪芹身上长着几颗痣。

是时候了,我们的专家应该马上放弃那些猜谜的把戏,下决心去严肃地以治学的精神学习《红楼梦》和其他的古典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说的这三条,实在是红学研究里,最泛滥的弊病。

比如刘某武的秦可卿论,把一个被玩弄的女性,硬说成公主。

再比如,宝黛合一论、无好无坏论、万物慈悲论

再比如反清复明论、皇家秘史论等等。

作者的思想必然就在他的文字之间,在每个角色所反映的的文化内容之中。如果对作者的思想不感兴趣,还硬要解读红楼,那实在是亵渎和糟蹋红楼梦。

红楼梦并不是千古之迷,它是文化集大成者。如果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历史基础,对华夏文明有全方位的认识,就对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洞若观火,并与作者感同身受。

抛开历史(或不懂历史),站在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以现代人的意识去看红楼梦,当然是瞎子摸象,各说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2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哭成此书

红楼解密:三个隐形人前提下真正的影射和象征是怎样的?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根据前面的解读,随着神经病红学走向精神分裂症红学,在贾府皇宫论和超级玄幻论的误导下,伪索隐已经开始大行其道了。

伪索隐认为秦可卿其实就是老太妃,同样影射崇祯皇帝。王熙凤此时影射的就是出谋划策办理崇祯国丧的多尔衮范文程等人。贾珍秦业等影射的就是被清朝彻底灭掉的明朝崇祯北廷,秦可卿丧事本身也是他们自己的。明朝崇祯灭亡,代表明朝北廷灭亡。南明和明朝北廷虽然说是同一个祖宗,但是从继承关系上来讲,南明和北廷已经属于明朝的两个不同时代。贾蓉影射身份之一便是清朝。作者通过“朝廷”对老太妃办理“国丧”暗示王熙凤为秦可卿办理丧事,第一,秦可卿丧事其实是国丧,第二,王熙凤影射的其实是权力新贵清朝。王熙凤计害尤二姐,影射康熙撤三藩,吴三桂是尤二姐影射者之一,吴三桂反清建立新的朝代“大周”。吴三桂反清最终以失败告终,他建立的失败的朝代大周,以拟人化方式进行比拟,尤三姐被别人使坏计谋打下一个“未成形”的孩子,不就是吴三桂建立的大周王朝反对清朝统治并没有成功吗?林黛玉还通过影射崇祯帝再影射了以崇祯帝为代表的汉民族。薛宝钗影射满清,是比较抽象的,她并不具体指代满清某人,说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还是顺治皇帝,具体指代并无什么意义。元春贾探春王熙凤贾巧姐。贾元春影射了袁崇焕。袁崇焕一死,被“抄检”的就是京师北京城了。影射袁崇焕的还有保卫大观园有功,却被林黛玉错杀的小红,影射也是很清楚的。王熙凤主要影射了魏忠贤,兼影射客氏。贾巧姐作为贾家的延续和后人,影射的是续存南方的南明政权,主要是南京的弘光政权。妙玉该是《红楼梦》里结局最悲苦的一人,她影射了作者(依癸酉本,作者是吴伟业,号梅村)吴梅村等明亡之后失身落水仕清,又退归悼明的一批明遗士子。。。。。。。

还有类似的影射,比如贾敬影射嘉靖,史母影射国家之正统史书+明朝历代有为君主贾政,王夫人影射国家之朝政王事贾赦,刑夫人影射国家之朝政司法赵周二妾,史湘云影射明末的史书走向,贾宝玉影射玉玺+作者+心向汉人的国权(正统国权),贾珠影射汉家最后的政权早亡,贾环影射汉家起义力量,李自成,林黛玉影射崇祯+明+汉族政权,薛宝钗影射皇太极+清+满族政权,袭人影射裹玉玺的布(服侍宝玉)+衷于国权。。。。。。

影射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历史真相的小说,其基本的表达逻辑是影射,这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小说最大的地方。《红楼梦》小说中的影射,有人物影射,有事件影射。但是把人影射为物已经让人大跌眼镜,再把人影射成为制度就荒谬至极了,这样的精神分裂症红学大行其道,说明了红学已经被引入了垃圾红学,那些红楼梦研究者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还是先从红楼梦的作者和批注者说起,甲戌本《凡例》:“字字看来皆是血”,文本里哭声一片,文本第一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文本第二回:“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文本第三回:“伤心笔,堕泪笔”, “一句一滴血之文” ,“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文本第四回:“四字是血泪盈面”,“四字是作者痛哭” ,“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 “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文本第五回:“悲险之至”,“过来人那得不哭”,“过来人睹此,能不放声一哭”, “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余为作者痴心一哭”,“怀金悼玉”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文本第六回:“为财势一哭”;文本第七回:“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文本第八回:“为天下读书人一哭、寒素人一哭” ,“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文本第十三回:“伤哉,宁不恸杀”,“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此作者刺心笔也”,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三十年前见书于三十年后,今余想,恸血泪盈”;文本十四回:“谁家行事?宁不堕泪” ;文本第十八回:“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文本第十九回:“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文本第二十三回:“为天下年老者父母一哭”;文本第二十四回:“为大千世界一哭” ,“可怜可叹,余竟为之一哭”;文本第二十六回:“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 ,“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文本第二十五回:“哭杀幼而丧父母者” ,“见此一句,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 ,“余几失声哭出”;文本第二十八回:“是语甚对余幼时可闻之语合符,哀哉,伤哉”;文本第三十三回:“为天下慈母一哭”,“为天下父母一哭”,“未丧母者来细玩,既丧母者来痛哭”,“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文本第三十四回:“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文本第三十六回:“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 “读此等文章能不堕泪”;文本第四十四回:“所谓此书真是哭成的”,“为天下夫妻一哭”;文本第五十七回:“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光圆,遍示三千,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幅大慈大悲图”;文本第六十九回:“我不仅泪流一斗,湿地三尺”;文本第七十二回:“此正是为今时女儿一哭”;文本第七十三回:“今读此文直欲拔剑劈纸,又不知作者多少眼泪洒出此回也”;文本第七十八回:“为红颜一哭”,“亦必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

脂砚斋几十年如一日一次次的痛哭, 一遍一遍的抄评, 只因他就是贾宝玉,他就是《红楼梦》的原作者。文本隐藏起来的根本不是虚幻的神话故事,也不是虚构与己无关的爱情宣言,它记叙了在中原的晚明皇族的两度覆灭、贾府的灭门、还有为了保护隐皇子的忠臣良将的流血牺牲以及贾宝玉在全国范围内乞讨和逃难的辛酸经历。显然贾宝玉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及居家服的隐皇子,根本不是什么传国玉玺和汉族皇权,薛宝钗也不是满清政权,林黛玉更不是什么大名政权,他们都是大明王朝的皇室后裔,为了在乱世里活命而寄居贾府的。

红楼梦文本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前面我们也说到了红楼梦里有三个隐形人,他们是红楼梦全书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角色,他们分别是隐文本下的贾珠、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没有他们,红楼梦整个故事就是残缺的,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诗词曲赋、所有的隐文本的解读都是有误区甚至于说是没有意义的。第一个隐形人就是前面提到的的贾珠,他在二十岁不到因病死了是红楼梦第一个谎言,此外还有两个公主,她们其实都不是虚指,而是实实在在的大明王朝的皇室公主。根据脂砚斋对诗词对仗的解读,这里的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可不是作者虚构的人物,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真实人物。前面分析了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是实实在在的晚明皇室公主,一般读者都注意不到忽略了她们的真实存在。双姝模式第二次出现在贾宝玉的梦境里,那位端庄优雅的警幻仙姑和妹妹兼美就是双姝模式的代表。红楼梦里显文本的双姝模式指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隐文本的利害相关和兼美姐妹的组合也是这个远古神话在文本里的双重变型。朱秦尤许,贾珍的原配就是朱氏,大明王朝下嫁贾府的同昌公主。

影射意思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影射出自于《元典章·户部·立都提举司办盐课》中的:“如不为用心拘刷,纵令客旅达限不纳,夹带私盐,影射使用,从行省究治。”影射有两种作用:一是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二是借喻的作用。影射 作为一种文学技巧 最先出现在《诗经》里 ,以后在儒家文学观的指引下 ,逐渐推广到辞赋、散文、小说、词曲和戏剧所有文学领域 ,表现形式也由单一的比喻象征发展到多种类型 ,形成姿态横生、形式大备、羽翼丰满的艺术手段。

象征和影射不同,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因此在正确的文学观下重新发掘影射和象征在解读红楼梦文本的意义,根据前面的解密,秦可卿的居所属于她的婆婆同昌公主。红楼梦文本第五回里,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这里的武则天影射了同昌公主,而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则暗示了她的荒淫和多人有不正当关系。

到了红楼梦第三回里,林黛玉眼中的贾府三姐妹,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甲戌侧批:声势如现纸上。甲戌眉批:从黛玉眼中写三人。]第一个肌肤微丰,[甲戌侧批:不犯宝钗。]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 柔沉默,观之可亲。[甲戌侧批:为迎春写照。]第二个削肩细腰,[甲戌侧批:《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甲戌侧批:为探春写照。]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甲戌眉批:浑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其钗环裙袄,[甲戌侧批:是极。]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甲戌侧批:毕肖。]这里的三姐妹的身材类似影射了她们有共同的父母。

根据前面的解密,晴雯和袭人都是同昌公主的丫鬟,在贾珠和同昌公主死后才由贾母重新分配。红楼梦满纸荒唐言,假作真时真亦假,焦大醉骂就是属于假作真时真亦假,前面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显然是醉话和昏话,但是后面的话就是真话了,这个话一共透露出三点很重要的信息:

01.有人爬灰。

02.有人养小叔子。

03.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一般读者看到这里,总以为焦大醉骂的对象是贾珍,以为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有染。其实这是红楼梦里最大的一个误读,更是脂砚斋挖的百年里最大的陷阱。根据前面的解密,爬灰和养小叔子不但确确实实是贾府丑闻,而且是举世罕有的大丑闻。其实焦大醉骂的第一个对象不是别人,却是贾敬。贾敬和贾政本来是亲兄弟,贾府丑闻的本质是贾敬爬了儿子贾珍的灰,然后贾珍的妻子才养了贾珠这个小叔子,贾珍才是贾府丑闻的最大受害者。百家姓里朱秦尤许,贾珍的原配是脂砚斋密写的大明王朝下嫁贾府的公主,万历皇帝的孙女,诗词里首罪宁和皆从敬点出了要害。一般的读者一直认为贾珍和秦可卿不清不白,显然他们是看不到红楼梦的反向求真和显隐文本的实质,自然对无比复杂的文本做出错误判断。我们前面分析的芙蓉女儿诔表面上诔晴雯,暗地里诔的其实就是贾珍的妻子,也就是因为她和贾珠的事迹败露后在天香楼上吊自杀警幻仙姑。这里的芙蓉表面上是晴雯的象征,其实是贾珍原配的象征。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2-17 23:26・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21: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给遮天大王做圣诞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20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雪月溪

《红楼梦》作者在书里面提到四月二十六给遮天大王做圣诞这回事,到底是何用意,作者应该不会没来由提及此事。那它的起因是什么?这里面到底有何玄机?思来想去,我总觉得是有什么地方不对。

遮天大王做圣诞的风俗,起自台湾——台湾是遮天大王圣诞风俗的源头。年年四月二十六,这个也不是关键。——1662年,也就是顺治十八年——这一年,同时也是康熙元年。


赵秋谷!我因怀疑他就是曹雪芹,也知道他是康熙二十八年受洪升国丧期演剧一案的牵累丢了官罢了职,断送功名到白头!那请问,1662年,是在哪一年?赵秋谷!他不就是在这一年出生的吗?



看来,作者是借给遮天大王过圣诞直接告诉读者,这一年,也就是他的生年!

想到这儿,愚人心性,豁然开朗!——赵秋谷与孔尚任,二人本就是同乡,孔尚任年长一些,赵秋谷在他面前,道一声尊兄,称许自己为同乡教弟,似不为过。

东鲁孔梅溪,梅溪贾雨村——梅雨交春变梅溪啊!

那么,棠村呢?读《红楼梦》,不会不知道《红楼梦》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群芳会诗咏赋白海棠罢!并且,后文还特别提到了一株海棠将死又复苏的事!



此乡多宝玉,宝玉无日不生尘——棠村自是多棠——赵秋谷幼作《海棠赋》曾经声名鹊噪,深得世人称许,一时名重天下!赵秋谷于六十三岁还乡,路经峄山,留下了宝玉石刻——峄山宝玉石刻落款书记雍正三年——这一年,正是赵秋谷回乡那一年。

想要作者明白告诉我们他到底是谁,这是不可能的!作者要对后人说明事实真相,他有他的一套——法无定式!

1662年台南给遮天大王做圣诞这一事实,有问题吗?这一时间,谁能改的了吗?

赵秋谷,他就是生于这一年!



赵秋谷二十八岁没官直到八十三岁终,要按文人的创作期来算,首曲一指,他在清代,确实是算一个人物!

并且,赵秋谷的才华,深得洪升曹寅吴雯王瑛等一班名家推崇,确是一代文豪,绝世奇才!

陶元淳说过:“吾少壮求友于山左,仅得伸符(赵执信)能变历下之遗,于畿辅仅得使君(王煐)能掩藁城之迹...”

最主要的刘廷玑王瑛洪升孔尚任曹寅赵秋谷...这些人中间,赵秋谷年龄最小,少年共破红楼梦,百里行程半九十。这些人中间,他既是最年轻的一个,《红楼梦》创作到最后成书,起决定性作用的人也只能是他!



吴梅村1672年就死了,棠村1691年也辞世,这时到1704年,相继又出现了吴玉峰的《红楼梦》和东鲁孔梅溪的《风月宝鉴》——孔梅溪的《风月宝鉴》只能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吴玉峰死于1704年!

赵秋谷浪迹天涯,漂泊在外,游历甚广,长时间深入在民间,这极大的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也是旁人一大难与相比之处!

民间采风厚积薄发——《红楼梦》绝对不是一般文人的无病呻吟之作!

吴梅村素有史诗之称。1651年,先生的《鹿樵纪闻》书成,甲申之变已经过去七年(宝玉七岁)。前尘往事,自经先生评章后,惹的纷纷口舌多——此后百家之言,一时云集,四十年间,百感交集,以真定棠村1691年去逝为限——诗云:“四十年间公与侯,纵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拓邯郸道,要与先生借枕头!”说的就是当时状况。



后十三年,相继又有吴玉峰为代表的《红楼梦》与东鲁孔梅溪的《风月宝鉴》问世。当然并不止这两部作品。前后凡五十三年——《正眼法藏五十三参》指的也就是这个。

以后1704-1744年,这四十年是《金陵十二钗》的成熟期——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垌。这首诗本身讲的也是这个。


文人们故意设下这一迷局,是不欲此事过早的暴露在当时。赵氏枝叶繁茂,育有六男四女,曹寅则近于绝嗣,一些人把《红楼梦》与曹寅家族之事胡扯一气,倒也不是无是生非,因为曹寅本身,也是秋谷的一位挚友。



洗尽铅华,还我真面!历史终究经不起众人一再掏澄!峄山刻石这么一个显证,众人会视而不见?无缘无故跑峄山顶上刻石勒铭去者?——近于大海捞针!

赵秋谷这年还乡!——你觉得,这是巧合吗?

刻石铭记——这是文人本务!

事是甲申之事,应世历劫何意?灰珍浩劫俱往矣!——触目尽成灰:是玉石俱焚,是泥沙俱下!是同归于尽!——万劫归空!——空遗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末世风云录,它里面写的会是些什么人?有谁有谁还有谁,不过是:王侯将相流氓强盗闺媛淑女嫖客妓女。故言“无非公子与红装。”

变历下之遗——歪曲了事实真相;掩藁城之迹——掩去了本来面目,赵秋谷与王瑛——贾雨村言甄士隐!

等闲同是梦里人,我是谁?谁是我?

最近,有关疑似《红楼梦》一书的作者不少!龚鼎孽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钱谦益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吴梅村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傅山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

顾景星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梁棠村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冒襄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曹寅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孔尚任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王瑛雍正三年留下了峄山宝玉石刻?可能吗?



天地启宏慈,苍生同感戴!三十年是一劫,五十年是一劫,十年百年同是一劫!

陈子龙1647年的红楼梦诗至1700年刘廷玑题红楼梦诗五十三年了!1644-1647是三年,1700-1704是四年,总共七年!1718-1724共七年!1724回到1718年宝玉七岁黛玉六岁宝钗已经十三,凤姐是二十五岁,1718回到1700年这十九年呢?宝玉十九岁!

赵秋谷五下苏州,第五次在苏州呆了四年即是贾雨村与甄士隐比邻四年,之后回到家乡,二年后甄士隐(王瑛)死了(这是在1726年)!这是不是事实?

若是《红楼梦》的作者,须得活过雍正三年!上过峄山!不合此数,那可就说不起了!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言“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见有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红楼梦》研究者,一直以来,对这一段内容,争执不已,至今也无确论。众人并由吴玉峰孔梅溪梁棠村三个人的名字,引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二臣汉奸文人吴梅村。


文人的事,尤其是一些历史人物,由于好多的历史积淀随世变迁,俱不可考,要复历史旧貌,还原真相,确实是有点难了!江左名家——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孽,当时领袖江南文坛的三大家,居然是三个大汉奸,确实是很难想象。

更不可思议的是柳如是竟甘心为世人不齿的钱谦益而以身殉,这到底是为什么,真的是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历史事实。言由心出,触景而生情,古贤心作,确实耐人寻味。



就以这件事情来说,孔梅溪曹雪芹,很显然的都不是真名。为什么不落真名?是因为有所避讳。那吴玉峰与棠村又该如何解释?难不成,二人可以不讳?因为棠村已逝!估计吴玉峰的情况也一样——涉及同一件事,孔梅溪曹雪芹不敢示人以真面,你吴玉峰一人例外,实在说不过去!

这样我们知道吴梅村是死于1672年,棠村是死于1691年,吴玉峰是死于1704年。

那么,从中你发现什么了没有?1672-1691年是十九年,1691-1704年是十三年!十九和十三在《红楼梦》里面是有特定含义的两个数,这是肯定的。到底是啥意思,不能轻遽定论。

但可以肯定,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至于事实,我们在不明其详细之前,只能是作一些猜测。至于对不对,也只能是说一步看一步了。



宝玉十九岁离家出走去向不明!大荒山一别十三年!

那有人可能会说,大荒山一别十三年应该是在宝玉十三岁的那一年罢。我说这不对路。宝玉从山中来,到山中去,并不止一个来回。

况于《红楼梦》开篇,即述这一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偶然听一僧一道说起红尘中事,心动不已,故央求二仙家带它下凡游历一番。


也就是警幻仙子处的神瑛侍者。因为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只为引动凡心,意欲下凡造历幻缘,他就是贾宝玉。那株绛珠仙草为了偿还灌溉甘露之情也跟了神瑛侍者下凡,她就是林黛玉。

既与相随相伴,应即同于人间!——为何迟了一年?——《红楼梦》三回,宝黛初会,黛玉自言:“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可见,作者是有意从时间上作戏,和读者捉迷藏。作者是在有意的倒乱时序——怕被什么人一眼看出它的破绽。

宝黛初会,黛玉六岁,宝玉自然是七岁。来了个十五的薛蟠,宝钗比乃兄小两岁——说明她是十三岁!这你又怎么解释?——造世历劫,即是在劫难逃!——也就是说,无须同时出世,但有同样的经历,即赶上了同一场浩劫!

这就是小说里面常说的那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要不,怎么说是无巧不成书呢!一网网尽,作者的笔下,超生的全都是难民!


这样我们再看,吴梅村和棠村吴玉峰是死了,孔梅溪和曹雪芹一样,二人应该都还活着。并这《石头记》应该是经了吴梅村的年代与棠村这一时期。



之后,相继又提到吴玉峰题《红楼梦》和东鲁孔梅溪题《风月宝鉴》——《风月宝鉴》应该就是《桃花扇》,东鲁孔梅溪,应该也就是东鲁孔尚任。吴玉峰题《红楼梦》,自然是在1704年以前——1700年刘廷玑的《钱江喜遇王紫铨同官》诗

差慰遐荒廿载思,孤舟片刻話心期。少年共破红楼梦,薄宦都成白髮悲。

诗中提及红楼梦。这首诗比陈子龙1647年的红楼梦诗,晚了五十三年——从“少年共破红楼梦,薄宦都成白髮悲。”之意来看,所谓的“红楼梦”,所指应该是一种个人理想,与“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境,似在伯仲!

我们再看陈子龙的《春日早起》——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陈子龙(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编辑。他活了不到四十岁,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 算是明末的一位英雄烈士。清初文人们的一些政治活动,与之,应该是有内在的联系。《红楼梦》的成书,不能排除这一因素。

那么从事实来讲,当时的江南,织造曹家的势力,甚是抢眼,不容小觑!有人说曹家是清帝的包衣奴才是铁杆汉奸,我看没这么简单。我觉得他们是外白里红真真正正是江南文人的一把保护伞。估计曹家为江南文人的活动是作了不少的牺牲。

话说至此,再说这“其弟棠村为序”的事——这一句脂批,一直以来,虽经好多人多方的推敲索解,总觉得,还是有些不尽人意。雪月溪考虑了很久,本不敢妄言其是妄言其非。但又无奈!说不得今天就来试它一试。



序字的释义——

1. 次第:顺~。秩~。次~。工~。程~。~数。 2. 排列次第:~次。~列。 3. 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言。~跋。~曲。~幕。~论。 4. 古代指送别赠言的文字。 5. 指季节:四~。 6. 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庠~。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序”字,它有六种解释!这里该选哪一个?是不是很难把握?

雪月溪以为,从情理上说,《红楼梦》与《风月宝鉴》系后出。吴玉峰的《红楼梦》我们是确实有点茫然无措!但这《风月宝鉴》若是《桃花扇》,它的成书时间是在1699年左右,也就是在1691年到1704年间——这一阶段,于棠村而言,应以弟行!这么的,其弟棠村为序,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以先生之才,积数十年游历天下阅历人生的经历经验,并时人相称许的综合考虑,先生足以胜任此事。



《红楼梦》里,贾珠十四岁进学,赵执信十四岁亦考中了秀才!

宝玉十八九岁考中了第七名的举人,十八岁,赵执信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傅秋芳二十三岁,犹待字闺中,赵秋谷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

总先生履历,自童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才。九岁写的文章,就“以奇语惊其长老。”据《赵执信墓表》记载:“九岁里中诸名士会文,先生径造焉。众轻之曰:孺子何为者?及受题,先生立成数艺。语文名俊,一座皆惊。”



赵执信当时所做的是《海棠赋》,以遣词优雅,颇富意蕴,为同乡内秘书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所赏识,对他倍加称道,认为日后必成大器。赵执信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

十八岁,赵执信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还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先生奇才,“长安中盛称齐鲁文空前绝后,海内诸选家翕然推许之”。



1672年到1691年,先生少以才名,正趋上升阶段,却因康熙二十八年事,康衢误跌,落入人生低谷。1691年到1704年间这十三年,对于先生来说,这该是他的一大转折。也是他丰富人生知识阅历和经验的高峰期。

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亦一闲人!

先生条件,似已足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应该就是秋谷!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07: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紫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锦瑟 - 唐代李商隐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诗题"锦瑟",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锦瑟

作者
李商隐

创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⑵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⑶柱:乐器上用以架弦的小木柱,也叫"码子"。

⑷"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⑸"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⑹沧海:大海。海色青苍,故名。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⑺蓝田:山名。《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⑻可待:岂待,哪里等到。

⑼只是:犹"止是""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折叠白话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

关于《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有人认为是爱国之篇,有影射政治之意;有人认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还有人认为是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十三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繁复之情感,该是多么哀伤。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是哀伤至极了。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独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庄周。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诗人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颈联上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对于诗人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这就是诗人李商隐,借锦瑟而自况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折叠名家点评
宋代刘攽《中山诗话》: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

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中二联是丽语,作"适、怨、清、和"解甚通。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此诗自是闺情,恐不泥在锦瑟耳。

明代胡应麟《诗薮》:锦瑟是青衣名,见唐人小说,谓义山有感作者。观此诗结句及晓梦、春心、蓝田、珠泪等,大概无题中语,但首句略用锦瑟引起耳。宋人认作咏物,以适、怨、清、和字面附会穿凿,遂令本意懵然。且至"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通。学者试尽屏此等议论,只将题面作青衣,诗意作追忆读之,自当踊跃。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以锦瑟为真瑟者痴。以为令狐楚青衣,以为商隐庄事楚,狎绹,必绹青衣,亦痴。商隐情诗,借诗中两字为题者尽多,不独《锦瑟》。

明末清初钱谦益《唐诗鼓吹评注》: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晼晚,则未可以一辞定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诗意大抵出侧面。郑仲贤《送别》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

明末清初朱鹤龄《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程梦星曰:旧说适、怨、清、和之穿凿,令狐青衣之附会,前人已辞而辟之。朱长孺定为悼亡,归于一是矣……三四谓生者辗转结想,唯有迷晓梦于蝴蝶;死者魂魄能归,不过托春心于杜鹃。五六谓其容仪端妍,如沧海之珠,今深沉泉路,空作鲛人之泪矣;性情温润如蓝田之玉,今销亡冥漠,不啻紫玉之烟矣……"此情"二字,紧承上二句,谓不堪追忆其人亡事在。"当时"二字,缴回"华年",谓不堪悲悼其年远日湮。起"思"字,结"忆"字,一篇之呼应也。

清代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义山晚唐佳手,佳莫佳于此矣。意致迷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于初盛诸家中得未曾有。三楚精神,笔端独得。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此悼亡诗也。首特借素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泰帝禁不可止,发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次联则悲其遽化为异物。腹联又悲其不能复起之九泉也。曰"思华年",曰"追忆",旨趣晓然,何事纷纷附会乎?

清代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曰: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殁也。胡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意其人必婉然多病,故云然也。何焯曰: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又:感年华之易迈,借锦瑟以发端。"思华年"三字,一篇之骨。三四赋"思"也。五六赋"华年"也。末仍结归思之。纪昀曰:以"思华年"领起,以"此情"二字总承。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中四句迷离惝恍,所谓"惘然"也。韩致光《五更》诗云:"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即是此意,别无深解。

清代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杜诏云: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瑟之弦遂五十邪?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此诗借题寓感,解者必从锦瑟着题,遂苦苦牵合。读到结句,如何通得去?

清代屈复《玉溪生诗意》:以"无端"吊动"思华年"。中四紧承。七"此情"紧收"可待"字、"只是"字,遥应"无端"字。一,兴也。二,一篇主句。中四皆承"思华年"。七八总结。诗面与"无题"同,其意或在君臣朋友间,不可知也。

清代薛雪《一瓢诗话》: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使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亦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泪;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怀,垂垂迫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得此结语,全首翻作烟波(末二句下)。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细味此诗,起句说"无端",结句说"惘然",分明是义山自悔其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次句说"思华年",懊悔之意毕露矣。此与香山《和微之梦游》诗同意。"晓梦"、"春心"、"月"、"明"、"日暖",俱是形容其风流摇荡处,着解不得。义山用事写意,皆此类也。义山《锦瑟》诗之佳,在"一弦一柱"中思其"华年",心绪紊乱,故中联不伦不次,没首没尾,正所谓"无端"也。而以"清和适怨"当之,不亦拘乎?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即用黄帝命素女鼓五十弦,悲不自止之意。中四句曲尽情致。

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

清代姜炳璋《选玉溪生补说》:心华结撰,工巧天成,不假一毫凑泊。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锦瑟》一篇,皆比体也。

清代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此诗疑为感国祚兴衰而作。

近代岑仲勉《隋唐史》: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元)好问金之遗民,宜其特取此诗以立说。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4: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默热红学概说(《三生石畔红学新说简稿》修订版)
深信不疑 2023-05-23 发表于山东  |  6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土默热
导言
所谓“土默热红学”系学界俗称,正式名称应为“三生石畔红学新说”,系笔者积四十余年之功创立的一门《红楼梦》研究新学说。这一学说对《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源流、文化传承、民俗宗教等,另辟蹊径进行了新探索;对作品的创作缘起、故事素材、人物原型、审美建构等,别开生面做出了新阐释。该学说由晚明气脉论、洪昇著书论、蕉园素材论、西溪背景论、钗盒情缘论、遗民思想论、芹溪托名论、脂砚评点论、假语村言论、浙西发源论等十论构成,自成体系并自圆其说。概言之,该学说认为:《红楼梦》与《长生殿》是孪生姊妹,作者是清初著名诗人、剧作家洪昇,故事取材于洪昇本人、洪氏家族和蕉园诗社的真实生活,并以其故园的山水风光和园林建筑为背景,采用戏剧的表现手法创作而成。作品植根于改朝换代后的“末世”思想文化,是六朝、南宋和晚明金粉浮华文化气脉的延续和发展,是江南诗礼簪缨世族文化孕育并催生的产物。

第一章:《红楼梦》的思想源流和文化传承
要想搞清《红楼梦》的思想来源与文化传承,首先必须搞清书中刻意宣扬的“末世”背景。“末世”一词,首见于《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意思是指一个朝代的末期 ,有衰亡丧乱之意。明末清初的文人士大夫几乎言必称“末世”,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卷首词中感慨:“末世人心险薄,结交最难。”毛先舒在《思古堂集》卷二《与洪昇书》中感叹:“末世风气险薄,笔舌专取刻薄自快,且借之为名高。”唐甄在《得师》中也感喟:“末世学者不纯,中无真得,好为大言,自信以为皋夔;人主瞀乱不察,遽委社稷而命之,其不至于覆亡者鲜矣。”
红楼故事发生在末世,红楼女儿生逢末世,“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书中屡屡提及的末世,指的并非仅仅是家族末世,而是全社会的末世;与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所说的末世,指的应是同一时代。书中《好了歌解》、《好事终》、《食尽鸟投林》等词曲,所表达的“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苍凉背景,表现的正是明清鼎革时期世人的末世兴亡感叹。

第一节:《红楼梦》与明清鼎革时期异端思想
《红楼梦》书中展示的所谓“异端思想,”主要表现为主人公贾宝玉的那些奇思妙想:一是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认为这是“浊气上涌”的鲁莽行为,只顾自己一时痛快,“置君父于何地”?二是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把四书以外的书都烧了,并把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骂为“禄蠹国贼”。三是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见了便男人感到浊臭逼人。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放在其它时代看确实显得有些异端,但将其还原回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末世中,则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异端,乃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通常理念。
贾宝玉反对的“文死谏,武死战”思想,乃是明清鼎革后,士大夫阶层对大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一朝灰飞烟灭的沉痛教训,进行全民性反思总结所得出的结论。《明史》总纂、布衣万斯同将晚明“文死谏”风气称为“戾气”,并痛心疾首深论戾气之害:“至大礼仪定,天子之视旧臣元老,直如寇仇。于是诏书每下,必怀忿疾,戾气填胸,怨言溢口,而新进好事之徒复以乖戾之性佐之,君臣上下莫非乖戾之气,故不数十年,遂至南北大乱,生民涂炭,流血成渠。”清初梁维枢《玉剑尊闻·贤媛》载:“杨忠愍以谏死,王元奴父慨然曰:忠臣当如此矣。母吴氏曰:不然,夫人人愿死忠,置人主于何地?不闻古有谏行言听,臣主俱荣者乎?”这位吴氏老太太的见解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文死谏”高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而武将在征剿“流寇”和抗击“建虏”的战争中,急功近利,冒死轻进,几乎每战必败,以死报效朝廷的将士可谓多矣,但大明一统江山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明史》卷263“宋一鹤、蔡懋德等人传”后赞云:“潼关既破,李自成乘胜遂有三秦,渡河而东,势若燎原。宣大既覆,明亡遂决。一时封疆诸臣后先争死,可不谓烈哉!然平阳之旆甫东,船窝之警旋告。死非难,所以处死为难,君子不能无憾于懋德焉已。”陆文龙《辽海丹忠录》第三回议论道:“嗟乎!国家有死事之臣,可为国家扶正气,不知今日死一将,便已败一阵;明日死一官,便已失一城,却已伤了国家元气,坏了国家之事。”这些明亡清兴之际士人的议论,绝妙地印证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关于“武死战”的论调。
贾宝玉“除明明德外无书”的思想,乃是当时“疑经辩伪”思潮的正常反映。明末清初,在封建正统知识分子中曾掀起一股“疑经辩伪”的狂潮,对除四书以外诸多经典文献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把包括《左传》在内的多数经典都判定为“伪书”。同时,由于受“陆王心学”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的权威性提出质疑。《明史·儒林传序》论明季学风之变云:“宗王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贾宝玉的疑经烧书、离经叛道行为并不奇怪。
至于《红楼梦》书中描写贾宝玉见了贾雨村一类的官僚就头疼,把追求功名前程者统统斥骂为“禄蠹国贼”,宁愿终老于温柔富贵乡“化灰化烟”,也坚决不肯走“仕途经济”道路,其中原因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纨绔子弟的共性心理特征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初年士大夫阶层遗民心理的共同反映。这一时期,在“亡国”、“亡天下”(顾炎武语)的愤懑哀伤情绪支配下,具有正统思想的士大夫阶层,与异族统治者建立的新王朝普遍持不合作态度。他们往往以“山人”自居,以“入道”托词,拒绝出仕做官,誓与官府断绝往来,甚至终身不踏入城市;对那些逃下首阳山的摇尾乞怜者,一律斥骂为屈膝变节的“二臣”国贼。
贾宝玉的“男人是泥,女儿是水”思想,以及书中关于男女之间关系相对自由开放的描写,也正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正常观念。这一文化现象在江南由来已久,“流水青山送六朝”以及南唐二主时代已见端倪,第一个正式表达“天下灵气不钟情于男子而钟情于妇人”论调的,乃南宋偏安时期的谢希孟。明末自封“情教教主”的“情僧”冯梦龙秉承此调并集大成,《红楼梦》中的“情痴”、“情缘”、“情侠”、“情豪”、“情爱”、“情悔”等概念,均出自冯梦龙名著《情史类略》。反观这一时期汗牛充栋般的言情小说和传奇,无不充满着女性颂扬乃至崇拜,《红楼梦》只不过是这个大潮中的一朵璀璨浪花而已。
产生这种女性崇拜现象的原因,除了晚明士人文化心态的延续外,清初严厉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也进一步加重了这种观念。由于男人受“剃发令”胁迫,必须要改穿马蹄袖,剃掉半边头发,身后拖一条猪尾巴辫子,使千百年来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观念的须眉男子,深切地感受到自身形象的污浊和卑琐;而女人则由于“男降女不降”的原因,无需剃发易服,仍然是我行我素的前朝传统装束。因此须眉男子见了女人就必然有“清爽”的感觉,见了同类则必然感到污浊不堪并自惭形秽。
与此相关还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关于《红楼梦》中女人大脚还是小脚的问题。其实只要明白《红楼梦》的末世背景,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从顺治二年到康熙七年,清廷对汉族男人严厉执行“剃发令”的同时,对汉族妇女也执行了二十三年“禁缠令”。官宦贵族家庭执行得相对严格,而山野贫民天高皇帝远,执行得并不好。《红楼梦》中宝钗、湘云等贵族小姐都是大脚,而尤二姐、晴雯等贫贱丫头则都是小脚,林黛玉的脚穿着“麂皮小靴”,走路“摇摇的”,很可能是个“解放脚”。这正是清初“禁缠令”推行期间的正常社会现象,《红楼梦》不过是对这二十三年期间出生成长的女儿之脚据实描写而已。

第二节:《红楼梦》与明清文学情本梦幻狂潮
明末清初的文学界,对程朱理学窒息思想、压抑人性,以言情宣淫的形式,进行消极然而是强烈的抵制,几达一个世纪之久,这就是我国十七世纪中所谓的晚明文化气脉。冯梦龙的《情史类略》,李渔的《闲情偶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三言两拍”、“西湖梦境小说”、“啸花轩”作品等,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明末清初,言情题材的昆曲大行其道,出现了一大批传奇作家作品,开先河者是明朝后期的汤显祖;他创作的“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对后世文坛影响极大。至清初,“南洪北孔”创作的《长生殿》和《桃花扇》,再把以昆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言情文学浪潮,在家国之难的感叹中推向了极致的高峰。
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大致有三个相对突出的共同特点:一是在内容上言情宣淫,非情不传。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点是追求个性解放,宣扬情本观念,提倡女性意识,表现出一种背离儒家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冯梦龙、凌蒙初、金圣叹等著名文人以及吴越作家群的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夸张放大,造成了“情教”在文坛的流行。金圣叹曾公然宣扬“花前有美人陪伴读《西厢》,不亦快哉!”足见《红楼梦》宝黛花下共读《西厢》的描写,乃是文学继承而非作者新创,由此也足见《红楼梦》“极度女性化”文风与晚明情本文学的承继关系。
二是在手法上逃避现实,写梦写幻。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临川四梦”、《聊斋志异》、《西湖梦寻》、《长生殿》、《通天台》等,都是此类作品的佼佼者。雍乾时代查禁的清初众多“淫书”,也不乏用梦幻为题表现男女风情的作品。采用这种梦幻手法敷衍故事,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逃避现实、规避文网,更重要的在于追求一种浪漫主义艺术形式,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相契合,同时也使作品展示的时空更广阔、更灵活,更能够生动充分地表现女性崇拜意识,展现纯情男女的“意淫”情趣。
三是在语言上以俗为雅,明白如话。从小说界看,这一时期的作品除《聊斋志异》用文言文写成外,社会上流行的众多话本“淫书”,都具有高度市井口语化的特征,创作时使用的多为白话文,其中官话、北京方言、两越方言、吴侬软语、粤语、河南话、四川话、陕西方言都有。从戏剧界看,这一时期传奇院本的唱词和念白,也都自觉做到“明白如话”,仕农妇孺皆易懂上口。人们常把“白话文运动”归功于“五四”,其实不然,早在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坛和戏台,就已经开始了白话文的提倡和普及。
《红楼梦》小说的大旨言情、写梦写幻、明白如话三个特点,完全符合十七世纪文学作品的三大特征;据此将其断代为明末清初创作的小说,应属有据。我们比较一下清代三大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不难发现:《红楼梦》与《聊斋志异》同属清初文坛承继晚明情本梦幻文风的产物,均有高度女性化的特征,又同庄禅隐逸风气有很深的关系;而《儒林外史》则不同,是乾嘉年间经世致用学说扭曲放大的产物,又受到魏晋玄学名士风度的影响。两者产生的时代意识和文学源流均不同;不能把《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放在十八世纪背景下一起研究,而应同《聊斋志异》一起放在十七世纪背景下解读。
《红楼梦》是一部怀旧的作品,通篇充满对家族和社会昔日温柔富贵的怀恋。这种怀恋感情在具有遗民思想的清初文人中是普遍的、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在江南世族出身的文人中间,怀恋之情尤为浓烈。当时著名文人朱彝尊、冒辟疆、吴梅村、张岱等人的著作中,对此都有明显的反映,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著作中把晚明的生活情味、山水情趣、园林情思,文化情调,通过“梦忆”的形式,以优美哀伤的文笔,刻画的淋漓尽致。《红楼梦》也是一部对昔日风月繁华生活的梦忆之作,只有在十七世纪中晚期这一盛行梦忆的文学时代,才有需要并催生红楼一梦的可能。

第三节:《红楼梦》与水磨腔和梅村体
在我国古典小说界,《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是较为特殊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红楼梦》一出现,传统小说创作手法都打破了”。打破了什么呢?最主要是由单纯叙事而转为更加注重抒情。徐晋如教授说的很准确:“没有一种叙事文体会像《红楼梦》那样注重意象的问题,意象是为抒情而服务的。”《红楼梦》的抒情姑无论其是否“善”或“美”,至少是真挚而且深沉的。一般的明清小说其本质是话本,而《红楼梦》的本质却是戏剧和诗歌,是小说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体。
明末清初文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就是“水磨腔”和“梅村体”。所谓水磨腔即指昆曲。这种戏剧形式柔美优雅,细腻冗长,适于言情,在明末清初舞台上盛极一时。李渔等文人往往以同一题材,既写话本,也写剧本,使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互相借鉴补充。《红楼梦》便是一部按照昆曲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完全符合戏剧“三一律”,书中人物对白,内心独白,旁白插科等,几乎完全是戏剧表现手法;书中故事的场面、服装、器物等,如宝玉与北静王的装束,秦可卿和探春卧室的陈设,也都是舞台背景和服装道具在小说中的艺术重现。这一点在后面还要论及。
《红楼梦》并不避讳作者生活那个时代社会上流行的戏剧,这些戏剧也是《红楼梦》创作年代的最好证明。书中出现的戏剧曲目和剧种,除了《西厢记》、《牡丹亭》等元明传奇杂剧之外,基本上都是明末清初创作并流行于舞台上的戏剧,其创作年代下限不晚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绝无任何一个乾嘉时代的剧目出现在书中。清朝初年最高雅也最流行的戏剧是南洪北孔的《长生殿》和《桃花扇》,《红楼梦》中多次出现《长生殿》而绝无《桃花扇》的影子,也从一个侧面间接证明了小说的创作时间,应在《长生殿》和《桃花扇》问世之间(1689——1699)的时段里。
《红楼梦》写景状物经常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尤其偏爱诗词创作中惯用的“赋”的形式。“赋”作为一种古典文学主流话语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只在两个时期曾经大放异彩:一是文治武功最称鼎盛的西汉时期的汉大赋,二是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的梅村歌行体。在经历了晚明的金粉浮华之后,文人士大夫更亲历“亡国”、“亡天下”之惨,剩下的只有对于往昔的倾情追怀和和对现实的病态哀怨,还必须以一种虚虚实实、模棱两可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这是梅村歌行体得以在当时大行其道的肥沃土壤。
梅村体歌行的代表作是《圆圆曲》,其特点一是运用“赋”即“古风”的话语方式,二是浓艳而又哀怨的文字风格,三是如梦如幻、似是而非的表达方式。一曲“鼎湖当日弃人间”,“冲冠一怒为红颜”,其作品主旨,歌颂还是鞭笞,惋惜还是暴露,至今文学界仍聚訟不休。《红楼梦》中宝玉所作的古风《姽婳词》,明显具有梅村体的“诗史”特点,与《圆圆曲》异曲而同工。林四娘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发生在顺治二年的真实故事,在当时王士祯、蒲松龄的作品中均有记载。《红楼梦》书中贾政告诉宝玉这是一个“新题目”,显然也有意无意道破了红楼故事的时代背景。

小结:《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
徐晋如教授曾给晚明文化气脉作如下定义: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它金粉浮华而内里虚弱,它极度放纵又道貌岸然,它满口色空理论却满足于平庸的幸福,它抱怨理学的僵滞却窒息了真人的生机。这又是一个极度女性化的时代,它对历史和现实的无尽哀怨和病态依恋荒谬地和平共处。在这种文化气脉影响下,首先产生了以水磨腔为音乐特征的昆曲,接着又产生了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作传的《红楼梦》。
晚明文化气脉不等同于晚明历史时代,清朝初期的顺治年间和康熙早中期,也应是晚明文化气脉的存续和发展时期。明末清初全民族的音乐是昆曲,而昆曲是以“意淫”为特征的典型淫声,《红楼梦》则恰恰是以“意淫”为最高理想的一部作品。这一时期以《圆圆曲》为代表的梅村歌行体,将文化的缠绵悱恻与思想的黄钟大吕,令人匪夷所思地组合成为“诗史”,影响并催生了《长生殿》、《桃花扇》等一大批表现社会动乱背景下“情”“淫”生活的作品。《红楼梦》就是与上述作品产生于同一时期,并表现同一主题的小说。
本章内容详见拙作:
《三生石畔勘红楼》一书之第九章《〈红楼梦〉与古典文学之传承关系》,第十章《〈红楼梦〉与晚明文化气脉之胎息关系》;
《土默热红学》一书之《〈红楼梦〉创作背景探讨》,《〈红楼梦〉文学考证》;
《土默热红学新突破》一书之《从书中戏剧看红楼故事的发生年代》;
《〈红楼梦〉与经典戏剧》一书。

第二章:《红楼梦》是以戏剧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谁都承认这部小说写得好。但仔细思之,这种高明的小说创作方法,在当时却有些不可思议。《红楼梦》创作的那个年代,古典小说基本上都是按照“话本”(含“诗话”、“词话”、“唱本”)的模式创作的,不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是《金瓶梅》以及中晚清那些小说,莫不如是。而《红楼梦》则是距离古典“话本”程式最远,却具有某种现代文学创作模式的小说。当时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尚未传入中国,今天文学领域那些时髦的东西尚未发端,《红楼梦》作者似乎不太可能自觉按照现代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去写小说。那么《红楼梦》这种基本符合现代文学创作理论的小说,究竟是按照一种什么思路和规范写出来的呢?我们不妨从明末清初时期我国文坛流行两大类别文学作品去辨析一下,《红楼梦》的写法距离“话本”程式虽然远,但距离戏剧(传奇、杂剧)的写法却很近,这一独特的文学创作程式,殊堪每个《红楼梦》研究者深思。
《红楼梦》作者创作过程中,不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古典爱情戏剧的唱词念白,并且经常自觉娴熟地运用戏剧创作手法,去描写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音容笑貌。几乎所有读者都有这个感觉,《红楼梦》的文笔同我国其他古典小说不一样,要生动传神得多,书中人物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几乎如见如闻,呼之欲出。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一问世,小说的传统写法都打破了。那么,《红楼梦》作者究竟打破了什么呢?其小说写法与传统写法究竟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独有的特点呢?说到底就是按照戏剧的创作方法、按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去写小说。
《红楼梦》小说的好多情节场面是借鉴戏剧手法描写的,在创作当时评点《石头记》的脂砚斋就看出了这一点。脂批中关于《石头记》与戏剧关系的评论颇多,如第五回甲戌眉批:“警幻是个极会看戏人。近之大老观戏,必先翻阅角本。目睹其词,耳听彼歌,却从警幻处学来”。第十八回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见于以下诸回”。第十八回庚辰双行夹批:“按近之俗语云:'宁养千军,不养一戏。’盖甚言优伶之不可养之意也”。第二十一回庚辰眉批:“此等章法是在戏场上得来,一笑。畸笏。”这说明,脂砚斋早就看出来,《红楼梦》的创作章法是在“戏场上得来”的。
红学界好多学者都曾从思想艺术角度研究过《红楼梦》书中出现的经典戏剧,笔者在这里并不想凑这个热闹,只就《红楼梦》中人物扮相和穿着装束、室内装饰陈设、人物对话情景三个方面,谈一谈《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戏剧手法问题。对于《红楼梦》书中人物的穿着是哪朝哪代服饰,室内陈设何以过于渲染夸张,人物对话不仅神情毕肖并且大量使用内心独白等问题,过去好多读者乃至专家都曾经发现,也感到奇怪,但却无人能说出个道理来。其实,当你知道这一切都是戏剧创作手法之后,便会恍然大悟了。

第一节:红楼人物的服饰形象是戏剧扮相
《红楼梦》中描写人物穿着的文字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宝玉、凤姐出场时的穿着和北静王在东府“大出殡”路祭秦可卿时的穿着。宝玉出场时的穿着是: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这是何时何地一个贵族少年的装束?既非明代士大夫阶层的宽袍大袖,亦非清朝官僚贵族人物的珊瑚顶子马蹄袖,严格说,中国哪个朝代和哪个地方的真实生活中,都不曾有过这样的装束,只有古典戏剧舞台上典型的公子哥装束方如此,就是在今天的京戏舞台上,不是仍然如此打扮么?
再看王熙凤出场时的穿着: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袖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明清改朝换代后,男人必须剃发易服,但女人装束依旧,虽然后来穿旗袍成为时髦,但《红楼梦》中却无旗袍出现,女人都是汉家装束。书中描写的这是贵族少妇家常穿着还是正式场合的礼服?都不是,只能是按照舞台上贵族少妇的戏装描写的。
再看宝玉路遇北静王时两人的穿着:宝玉头上戴着金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 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襦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这又是什么时代王爷和公子的装束?什么时代都没有,只有舞台上有。就是今天的舞台上,演出古典戏剧,除了清朝的猪尾巴马蹄袖装束外,明代以前的王公贵族仍然是如此装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静王的这一身打扮,竟然与南明小朝廷时的大奸贼阮大铖江上阅兵时的装束一模一样,而阮大铖和柳如是的的装束,在当时便被人诧为“梨园装束”的。夏完淳《续幸存录》记载:“阮圆海誓师江上,衣素蟒,围碧玉,见者诧为梨园装束。钱谦益家妓为妻者柳隐,冠插雉尾,戎服,骑入国门,如明妃出塞状。大兵大礼皆倡优排演之场,欲国之不亡,安可得哉”。素蟒袍,碧玉带,在舞台上是真够漂亮的,可穿在小说所表现的现实生活中的北静王一类红楼王爷身上,不管漂亮不漂亮,但任谁都会诧为“梨园装束”的。
说起清朝男性的“猪尾巴”装束,恰恰是《红楼梦》创作中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描写男人的头。一谈到清朝男人的脑袋,很多人便会立即联想到戏剧电影中出现的那种半个脑袋剃光、后面拖一条大辫子的所谓“半拉瓢”头型。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种“半拉瓢”式头型乃是晚清时期的男人装束,清代早中期并非如此。早期顺康年间的发型乃是“金钱鼠尾”型,就是把周围的头发全剃光,只在头顶留一个铜钱面积大小的头发,梳一条类似老鼠尾巴的辫子。清中期乾隆年间的发型与早期基本相同,只是脑袋中间留头发的面积有所扩大,周围仍旧必须剃光。嘉道以后的清晚期,方逐渐改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半拉瓢”式发型。有人形象地把清朝早期发式称“鼠尾型”,中期称“蛇尾型”,晚期称“猪尾型”。《红楼梦》那个时期,根本就没有“半拉瓢”式的猪尾巴发型。现在舞台电影上出现的康熙、乾隆及其臣工子民,一律“猪尾巴”式装束,这是有违史实的;倘若改成金兀术那样的装束还差不多;但舞台上沿用已久,约定俗成,老百姓都已经潜移默化接受,也是没有办法纠正的。
现代人说起清代早中期发型,都感觉很可笑,但在那个时代却绝对笑不出来。作为男人,不仅必须剃发,而且必须“如式”,抗拒不剃要杀头,倘若留头发的面积超过了一个铜钱,也是要被砍脑袋的,这就是所谓的“留发不留头”。那么《红楼梦》中的男人发式是什么样子呢?请看书中对贾宝玉发式的描写。书中第三回宝玉初次露面时,在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发型是:“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第二十一回宝玉央告湘云为其梳头,“湘云只得扶他的头过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
这种描写很有意思,也很巧妙,总的说头皮中间梳一条辫子,符合“金钱鼠尾”式,但把周边剃光的头皮说成可以梳小辫的短发,这就是作者的艺术处理了。这种处理说到底还是按照舞台上的公子哥形象加工的。因为书中的贾宝玉出门要戴冠,而鼠尾巴发型是无法戴冠的,所以也只好把光头皮写成短发。因为那个时代舞台上演出时优伶的发型还是允许照旧的,所以这样写不会触犯时忌。但是,到了描写芳官发型问题上,作者的狡猾就暴露无遗了。
第六十三回为宝玉庆寿辰,芳官的发型是:“头额编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 引的众人笑说:“ 他两个倒像一双生兄弟两个。”这与以上所说宝玉的发型大同小异。但紧跟着,宝玉就匪夷所思地把芳官的发型,做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改变——宝玉因又见芳官梳了头,“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的头皮来,后面当分大顶。”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金钱鼠尾”式了!作者不仅把芳官变成了与时人无异的发型,而且还说打扮成的是“小土番儿”模样,并戏谑地称为“耶律匈奴”,再被丫鬟们叫成“野驴子”。将当时朝廷严厉推行的“国标”发型,说成“野驴子”模样,作者是何居心,这是另一个问题了,这方面研究者很多,本书不拟过多涉及。
不仅书中人物装束是按照舞台戏装描写的,主要人物的面目形象也是按照舞台扮相刻画的。《红楼梦》作者从来不蹈袭旧套,以什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刻画女人的美丽,而是以特殊而又独到的手法来描摹。比如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SPAN>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林黛玉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薛宝钗更是别致:“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对于这些独特而又新奇的刻画,红学界多年来争论很多,比如对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有人认为是凶恶之相;对林黛玉的“罥烟眉”和“含露目”,有人认为没写出其形象美;至于对薛宝钗的“脸若银盆,眼似水杏”,争议就更多了,一般都认为银盆大脸不符合女儿美的古典标准。其实,《红楼梦》作者对这三个人面目的刻画,完全是按照舞台上的旦角(正旦、花旦)形象刻画的,舞台上哪个旦角的扮相,不是“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呢?哪个旦角上了妆,不是“皎花照水,弱柳扶风”,“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呢?舞台上旦角上装,必须是银盆大脸,台下观众方能看清楚;生活中女人倘是银盆大脸,则美感全失。就连史湘云奇特的形象“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也应是按照舞台上武旦(刀马旦)的扮相描写的,不存在红学界争议的美不美问题。
第二节:红楼故事的场面陈设是舞台布景道具
谈到《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室内陈设,首先还要说秦可卿的卧室。凡读过宝玉在秦可卿卧室入梦一章的读者,都感到奇怪,太豪华、太气魄、太妖冶了:墙上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旁边是一副秦太虚的对联,上写“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环顾卧室: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还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还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好多红学家在这些描述文字上看到的不是豪华气魄,而是古怪夸张,还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败笔。其实以《红楼梦》作者之文学工力,根本不存在败笔问题,也不是作者故意夸张往古怪处描写。作者是按照舞台上皇家贵妃的卧室陈设来描写的。舞台上的道具无所谓真假,无所谓贵贱,玻璃珠子当钻石,破铜烂铁作珍宝,“假作真时真亦假”,你说像啥就是啥,你说它是“则天宝镜”它就是,你说它是“飞燕金盘”也没人否定。
其实不止是秦可卿卧室如此描写,对其他人卧室的描绘也存在这种现象。就说探春的卧室吧: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右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大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尽管“探春素喜阔朗”,但一个富家小姐所住的绣房设在一个不曾隔断的三间大通房里,简直就像旧时的车马店大通铺,还是有些不成话,况且贾府还是诗礼簪缨之家呢。墙上悬挂的米襄阳《烟雨图》和颜鲁公墨迹,也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古人之“烟霞锢疾,泉石膏荒”癖性,这与探春的贵族小姐身份亦有不合。其实也不必为此感到奇怪,这就是作者按照舞台上的布景道具描写的。舞台上作为布景的三间通房怎么能隔断?所谓米襄阳《烟雨图》和颜鲁公墨迹,也不过是和秦可卿卧室一样的道具而已,只是其象征意义有所不同罢了,何需较真!
宝玉正在对着镜子给麝月篦头,从镜子里看见身后晴雯掀帘子进来取赌资,见此情景,晴雯笑话他们“交杯酒没吃倒上头了”,然后拿着钱掀帘子出去了。宝玉笑着对麝月说“满屋里就只她磨牙”,晴雯当时并未走远,麝月努嘴暗示宝玉别说,结果还是被晴雯听见了这话,再次唿的掀帘子闯入,同宝玉理论了一大通。三个小儿女之间谈话的生动之处,就在于镜子和门帘子两件道具。宝玉背着身给麝月梳头,晴雯的动作,只能在镜子里模模糊糊看见;而麝月面对门口,晴雯三次进出掀帘子都可以直接看清。运用一面镜子,一个门帘子两件道具,就把三个小儿女的音容笑貌写得呼之欲出。这个场景,是典型的戏剧舞台演出场景,小说作家创作时很少细腻如此,也很少用这种往往费力不讨好的道具手法,足证《红楼梦》作者是使用戏剧手法写小说。

第三节:红楼人物的语言是戏剧科白
《红楼梦》中好多人物对话,就是模仿舞台上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的,最典型的是黛玉进府,宝玉、凤姐出场那段文字,简直就像是活脱脱从舞台上照扒下来的:王熙凤人未出场先叫板,未见其面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接得远客”。宝玉出场也是人未到先听外边脚步响,丫环道:“宝玉来了”——于是两个人先后闪亮登场并造型。这是典型的戏曲人物在舞台上“叫板上”的出场方式,今天的舞台上人物出场仍多使用此种方式。
《红楼梦》的人物对话特别是多人交叉对话之描写方法很是生动,比如宝玉刚刚给黛玉陪了不是,便将宝钗比喻为杨贵妃,说她“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来找扇子,宝钗借机双敲:“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也要搭言趁势儿取个笑:“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读了以上《红楼梦》中宝、钗、黛、凤这四个人之间谈话,令人不由得不想起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那场《智斗》!活脱像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之间那场机智幽默的对话和唱段。四个人交谈发言,各揣心腹事,各有自己的企图,明是一团火,暗是一把刀,话里有话,话外有话,指桑骂槐,声东击西,话到舌尖留半句,这一切都是通过“笑道”表达的,笑容后面隐含着多少潜台词,活画出一幅勾心斗角的工笔画。这种人物对话方式,我国古典小说中很少采用,而在戏剧中却经常运用。
宝玉黛玉闹矛盾,宝玉把话说造次了,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檫眼泪。宝玉也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檫。黛玉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伸手拉了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唬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姐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 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了。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宝玉在后面跟着出了园门。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象'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这段描写更是精彩极了pan>!不仅人物语言极为生动,说话的表情也极为传神,人物的动作配合语言表情,几乎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我们看了这段故事,任谁都会对三个人物的音容笑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仿佛作者不是用方块汉字在平面纸张上描写,而是直接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的动作和台词。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就因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时使用的是戏剧手法。
《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最有特色的部分,乃是作者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达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描写林黛玉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再如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因“金玉良缘”发生了争吵,争吵后各自的心事是,宝玉想:“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心里竟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口里说不出来。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话本中,很少有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别是二人或多人在同一场合勾心斗角时的“内心独白”,任何古典小说中都没有这样的描写,因为在书场上大鼓书先生的说唱没法表现。那么《红楼梦》中这种微妙的“内心独白”表达方式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只能是从戏剧舞台的表现方式中移植到小说中来的。不论是古典戏剧还是现代戏剧,剧中人物“内心独白”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如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中,胡传魁、刁德一、阿庆嫂三人刚刚见面:刁:这个女人哪不寻常。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胡pan>: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刁:她态度不卑又不亢。嫂:他神情不阴又不阳。胡: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刁: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嫂: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三人所唱的内容,都是自己的内心独白,并非说给对方听的,台下观众却都可以听到,但观众理解,台上三人互相之间是听不到的,只是各自说各自的心里话。《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内心独白”,就是从这种戏剧表现形式上得来的吧?
戏剧界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国古典小说改编为戏剧或电影、电视剧,都有个比较艰难的再创作过程,惟独最容易改编的是《红楼梦》。为什么?首先是故事穿插几乎无需重新安排,小说中的穿插完全符合戏剧要求;其次是服装道具不用重新考虑,小说作者早已安排好了;再次是人物语言无需从小说语言改写成戏剧语言,拿过来用就行;第四是演员表情语气几乎无需导演设计,小说中交代得异常清楚。这四种现象说明,《红楼梦》小说如果不是从戏剧改编的,就是作者在创作之初就是按照戏剧手法写的。我们没有证据证明《红楼梦》之前有个戏剧底本,只能据此推断《红楼梦》作者具有深厚的戏剧创作功底,本身就是个戏剧创作大师!

小结:《红楼梦》由顺康年间剧作家所创作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府为了迎接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的同时,在苏州采办了十二个会唱戏的女孩子,组成家庭戏班子,先集中豢养在梨香院中以备元妃听戏,后又分头拨派到大观园宝玉和众姐妹居住的庭院中,作为身边的贴身服侍丫头使用。这十二个小戏子艺名中都有一个官字,我们称之为红楼“十二官”。这些小戏子均系女性伶人,由此可证那时戏班中不仅旦角由女伶搬演,生角和花脸也是由女伶扮演的。这种现象现代人觉得很正常,没有什么奇怪的。但由清代雍乾年间直到解放前,二百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戏剧界,这种现象却是反常的。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禁止蓄养女伶,更严禁女性登台演戏,戏曲界基本上是男伶的一统天下,舞台上一直由男伶反串饰演坤角。是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为“移风易俗”,根除“倡优不分”的社会劣习,严令在全国实行乐籍和女伶双禁,成为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正由于雍乾两朝厉禁女乐、女伶,导致舞台上一些原本必由女性为之的音声形态,不得不改由男性为之,并由此开创了我国二百多年坤角男扮的传统,也带来了来乾嘉年间戏剧界的“花雅之争”。“徽班进京”后,京剧开始大行其道;而京剧从进京时期起,坤角便是由男性伶人扮演的。后来流行的其它剧种,也莫不如此。这恐怕也是昆曲这类言情戏衰落的原因之一。《红楼梦》中的“十二官”均为女性,生旦净末角色均由女性搬演,这只能是雍乾两代皇帝厉禁乐籍和女伶之前的事情,即发生在康熙朝的事情。主流红学界认为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但曹雪芹其生也晚,不可能亲见女伶演戏,也不可能胆敢冒犯朝廷禁令,在书中明目张胆写女伶生活。因此,《红楼梦》必为清廷厉禁乐籍和女伶之前的作品,只能出自康熙朝。
本章内容详见拙作:
《红楼梦与经典戏剧》一书。

第三章:《红楼梦》与《长生殿》传奇的亲缘关系
《红楼梦》作品写的如此成熟高妙,绝非任何初出茅庐作家的处女作,其作者也绝不应是一个一生中只写过一本书的独生子父亲。那么,在明清文学界,《红楼梦》是否有亲兄弟姊妹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小说界找不到,在戏剧界却有她的伴星,这就是洪昇的《长生殿》传奇!《红楼梦》与《长生殿》虽然作品体裁和故事题材均不同,但在创作主旨、结构情节、作品风格、人物性格、语言文字诸方面,均具有孪生姊妹的共同特征,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红楼梦》基本上是参照或模仿《长生殿》创作的。

第一节:两部“专写钗盒情缘”的文学力作
在作品的“主脑”和结构上,《红楼梦》与《长生殿》都是“专写钗盒情缘”至情理想的作品。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交代:作者创作此剧的“主脑”是“专写钗盒情缘”。《长生殿》评点者吴仪一在《寄情》一出批道:“剧中钗盒定情,长生盟誓,是两大关节。”他进一步解释:“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吴仪一所夸的“巧矣”,就是指《长生殿》的作品结构,也就是以“钗盒”、“盟言”为经纬线,用织女之机梭编织而成的故事体系。
何谓“钗盒”?钗就是金钗,盒就是钿盒,乃《长生殿》剧中男女主人公李隆基、杨玉环的定情信物。何谓“盟言”?就是指李杨二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所发的爱情誓言:“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剧中“盟言”的提法变成了“前盟”。何谓“织女机梭”?就是剧中“月宫仙境”联系生死两界、主管“痴男怨女”的“双星”,“天孙”织女既是剧中李杨“前盟”的见证者,也是“钗盒”重圆的玉成者。
当你系统地了解了《长生殿》作品的“主脑”和“结构”之后,应该不难发现,小说《红楼梦》的主脑结构,几乎完全蹈袭《长生殿》,也是一部“专写钗盒情缘”至情理想的作品。书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主人公之名字,均来源于对《长生殿》主人公“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两人名字中的“宝、玉”二字,与其定情信物“钗、钿”二字的拆分重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爱情婚姻关系架构,也来自于《长生殿》中的“钗盒”与“前盟”经纬线架构。借用吴仪一的话说,《红楼梦》“大抵以金玉(钗盒)为经,以前盟(盟言)为纬,而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
百年红学最为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钗黛合一”问题。其实,所谓“钗黛合一”命题,并非哪个红学家突发奇想,而是作者在书中的明确交代,宝钗黛玉在太虚幻境之梦中共用同一图画、判词、曲子就是明证。如前所述,书中宝钗黛玉的名字,本出自《长生殿》剧中李杨爱情之定情信物“金钗钿合”。宝钗的形象是“雪地埋着的一支金簪”,金簪就是金钗,旧时又称鸳鸯钗。黛玉的形象是“枯木上挂着的一围玉带”,玉带就是钿盒;所谓钿盒,出自白居易《长恨歌》之“钿合”,并非通常理解的首饰盒子,而是指玉带,也就是俗称的鸳鸯带。鸳鸯钗和鸳鸯带当然是最好的定情信物。鸳鸯钗可分两股,鸳鸯带可分两扇,作者以此象征李杨爱情是钗盒(谐音拆合)姻缘,引入《红楼梦》中,又作为宝钗黛玉的名字来源,其寓意当与《长生殿》相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读《长生殿》,看不懂《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宝玉”、“金钗”、“玉带”、“前盟”、“双星”、“情根”、“阆苑仙葩”、“衔玉而生”等术语,取意与取材均明显来自《长生殿》,其它任何文学作品中都不会同时出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转世神话,显然也昉自《长生殿》“孔昇真人”和“蓬莱仙子”转世神话,也就是“一干冤孽”再次“造历凡劫”故事的源头。《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不过就是《长生殿》中“月宫仙境”的别称而已,而太虚幻境中主管风情孽债的“风月司”,更是直接出自《长生殿》的现成文字。天孙织女在《长生殿》李杨爱情中的作用,也不过是“警幻”而已,于是到《红楼梦》中便幻化成为“警幻仙姑”。
《红楼梦》与《长生殿》都是专写“意淫”、反对皮肤滥淫的言情力作。作品描写的爱情发展过程和悲剧结局一致,以“妒”写情的主人公性格特征一致,梦幻交织虚实结合的故事架构也一致。《红楼梦》太虚幻境中有“金陵十二钗”册子,《长生殿》月宫仙境中也有“一本宫嫔册,历朝妃后编”。《红楼梦》描写宝玉“神游太虚境”遇“万丈迷津”,“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一惊而醒。《长生殿》描写唐明皇梦寻杨玉环遇“曲江池”上“惊涛沸腾”,“大水中间涌出一个怪物,”欲拖明皇下水,明皇梦中高呼“唬杀我也”,一惊而醒。两个情节因袭的痕迹至为明显。
综上,《红楼梦》与《长生殿》在意淫主旨、梦幻手法、神话构思、典故运用、遣词用语诸方面,都如此惊人地一致或雷同,就连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杨玉环均“衔玉而生”这一奇特文学创意,模仿的痕迹也如此明显,这是《红楼梦》与其它文学作品之关系不可同日而语的。这说明了什么呢?《红楼梦》作者有争议,《长生殿》作者无分歧:“钱塘洪昉思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子才人一齐俯首”(清梁廷柟语)。《长生殿》作者洪昇作为传奇大家,按照擅长的传奇手法写小说,并在自己的旧瓶中装新酒,两部才子书,一个说梦人,应属合理推断。

第二节:《红楼梦》作者浓墨重彩描写“大出殡”的用意
整个《红楼梦》书中最盛大的场面,大概要数对秦可卿大出殡的描写了。宝玉听到秦可卿死讯,莫名其妙地口吐鲜血;为了题写丧主,重金买了个“龙禁尉”虚名;请和尚道士做四十九天法事,还莫名其妙地在“天香楼”戏台另设一奠;棺材用了绝对上等“板儿”,并且还是“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的;从宁国府到家庙铁槛寺,送葬的队伍“像压地银山一样”!全家族男女老少倾巢出动,为这个晚辈媳妇送殡。四王八公皆沿途搭棚祭拜,天潢贵胄北静王居然亲自“路祭”,并谦逊地为死者灵车让路。
《红楼梦》中的这些貌似不合情理的描写,说奇怪也不奇怪。当你知道了《长生殿》与《红楼梦》的孪生姊妹关系之后,附着在《红楼梦》书中秦可卿身上的大出殡谜语,就有了合理的谜底。《红楼梦》表面上明写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故事,实际上是暗写康熙二十八年(1689),佟皇后国丧大出殡期间,作者洪昇因非时聚演《长生殿》,遭遇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书中明确告诉读者“天香楼”就是东府的戏台,秦可卿死了要在天香楼祭奠,正是暗示“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非得让贾宝玉在秦可卿香艳的卧房中入梦,并在梦中与太虚幻境的兼美“柔情缱绻”、“难解难分”呢?无非就是为了暗示自己从歌颂杨贵妃这个“兼美”开始,走上言情文学创作道路,一生难解难分的关系。书中宝玉与“兼美”在太虚幻境携手出游时,警幻仙姑赶来警告他们“休要前行,作速回头要紧”,暗示的就是《长生殿》创作时承担的巨大文字狱风险。宝玉携兼美不幸被夜叉鬼扯下“迷津”,情急之下大喊“可卿救我”!暗示的也正是作者因《长生殿》获罪,被朝廷斥革下狱,落入万劫不复的人生迷津。
在秦可卿大出殡情节中,作者以较大篇幅正面描写了“路祭”的北静王。这个北静王的生活原型应该就是小庄恭亲王。洪昇在北京期间与小庄恭亲王来往密切,据毛奇龄《〈长生殿〉序》记载,洪昇创作演出《长生殿》,就是在小庄恭亲王的怂恿支持下进行的。小庄恭亲王是豫亲王多铎之孙,多铎与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关系密切,所以《红楼梦》中北静王对宝玉说:“两家祖父相与之情,从未以异姓视之”。洪昇因《长生殿》在皇家大出殡期间遭遇文字狱,小庄恭亲王出面慰问就是必然之事了。
《红楼梦》作者在描写东府大出殡的同时,还莫名其妙地写了一段“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龌龊故事,其实这也不过是作者对《长生殿》案件愤懑情绪的曲折发泄而已。《长生殿》正面看是红颜旖旎,反面看是白骨如山,被时人赞誉为真假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作者写倒霉鬼贾天祥执意“正照风月鉴”,导致遗精而死,死后其祖父欲火焚“风月宝鉴”,镜子哭道:“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些貌似不近情理的皮里阳秋文字,都不过是作者对“以假为真”的清廷统治者调侃咀咒而已。

第三节:《红楼梦》与《织锦记》、《四婵娟》
《红楼梦》书中发生在东府的风月故事,除了“大出殡”、“风月鉴”这些暗讽清廷的故事外,最主要的还有“贾二舍偷娶尤二姨”的故事。红楼二尤的故事,与洪昇的另一部作品《织锦记》杂剧有着密切关系。康熙二十二年二月,三十九岁的“洪上舍”(国子监生)返家探亲路上往游苏州,豪掷江苏巡抚余国柱馈赠的千两白银,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小“戏子”邓氏为妾,友人因其“歌喉曼妙”称之为“雪儿”。娶妾归京后,糟糠之妻黄蕙的醋葫芦被打翻,家庭矛盾不时爆发,洪昇内心老大不痛快,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杂剧《织锦记》。
《织锦记》又名《回文锦》,其内容描写的是:东晋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娶妻苏氏,名蕙,字若兰,知识精明,仪容秀丽;后又娶有文武才的“歌女”赵阳台为侧室。窦滔惧苏蕙嫉妒,置赵阳台于外室。苏蕙侦知后大怒,率群婢劫归,幽于别室,并屡加不堪。窦滔夫妇有一婢陇禽,尝献媚于窦滔,受苏蕙唆使,对赵阳台恣肆挫辱。后苏蕙因愧悔作回文锦,赵阳台逆来顺受,夫妻妾间终于和好,而对陇禽则加以痛惩。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织锦记》的故事与《红楼梦》尤二姐的故事如出一辙。
《织锦记》剧中的窦滔就是洪昇自况,也就是《红楼梦》中的贾琏;剧中的苏蕙,就是洪昇的妻子黄蕙,也就是《红楼梦》中的凤姐;剧中的歌女赵阳台,就是洪昇新纳的侧室“邓氏雪儿”,也就是《红楼梦》中的尤二姐。至于《织锦记》中的陇禽,则应是《红楼梦》中的秋桐,当时洪昇在北京的八口小家中,还有一个婢女,姓名无考,大概就是其生活原型。文学作品毕竟不是生活的复制,洪昇纳妾的下场,没有《织锦记》描写的那么好,也没有《红楼梦》描写的那么坏,最终是“丈夫工顾曲,霓裳按图新,大妇调冰弦,小妇啭朱唇”,一家人共同创作传奇杂剧,苦中作乐而已。
洪昇晚年曾创作一部《四婵娟》杂剧,共四折,分别歌咏了我国古代四个才女謝道韞、衛茂漪、李清照和管仲姬。洪昇创作此剧的目的,是欲借为这四位聪明美丽的古代女性文化人物闺阁昭传,表达自己对才女的崇拜和对真情的崇尚。《红楼梦》创作立意为十二个“异样女子”“闺阁昭传”,歌颂她们“或情或痴,小才微善”,“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与《四婵娟》创作的思想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四婵娟》剧中大量出现了与《红楼梦》共用的人物名称。据姬健康网友研究:宝玉、钗、黛、纨、凤、琏、湘云、鸳鸯、金钏、彩云、春纤、玻璃等名称,均出现在《四婵娟》中,相近似的人名就更多了。元、迎、探、惜四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第二折戏“元不是耍,佳宾迎迓,尽探其源,惜千金价”中,亦颇为有趣。《四婵娟》第一折“咏雪”是根据历史记载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剧中人物“琏儿”,在《晋书》里叫谢朗,《世说新语》中叫胡儿,而洪昇则将其刻意改名叫“琏儿”,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琏儿,的确值得深思。

小结:《红楼梦》与《长生殿》是洪昇诞育的孪生姊妹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推断《红楼梦》与《长生殿》、《四婵娟》、《织锦记》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推测《红楼梦》的作者乃是她们共同的生身父亲洪昇,应属文学研究之正道。红楼故事主人公贾宝玉所作的“太虚幻境”之梦,梦中所闻曲子称“红楼梦”十二支曲。“太虚幻境”一词,本出自秦观(秦太虚)《海棠春》词,被洪昇引入《长生殿·春睡》一出,表现作者钟情的杨贵妃梦境;“红楼”一词,本指唐睿宗的歌台舞榭,后引申为唐玄宗的梨园,“红楼梦”一词的本义就是“梨园梦”。洪昇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其人生梦幻正所谓“红楼梦”!
洪昇系明清鼎革时期人,本人系著名诗人和传奇大家,与前面所论《红楼梦》系晚明文化气脉产物,作者是按照传奇手法写小说,文学轨迹是吻合的。《四婵娟》是洪昇晚年在稗畦草堂“阶柳庭花”下感慨自己“须眉愧对巾帼”时的作品,《红楼梦》也是作者晚年“晨风夕月”下反思自己“诚不若彼一干裙钗”时所著,二者的创作时间很可能是在同一时段。至于那些趋同的遣词用语,究竟孰先孰后,谁沿袭谁,尚待考证研究。
《红楼梦》第五十回宝玉所制灯谜诗,引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8:27 , Processed in 0.0656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