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5: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通灵宝玉+传国玉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系列——通灵宝玉影射传国玉玺的五大铁证
原创2022-06-15 13:34·飞哥讲诗词
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背后隐藏着惊天秘密,那就是它影射的是传国玉玺,证据如下所示,本文所讲证据均来自于《红楼梦》原文:

(1) 证据一: 通灵宝玉正面文字为篆书: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传国玉玺正面文字也为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体一样,意思相仿。


传国玉玺

通灵宝玉的背面写有它的功能有三句话: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在《顾氏印谱》中记有秦汉小玺刻有: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这是通灵宝玉背面文字的原型。以秦玺正反两面的文字来暗示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玉玺。


秦汉小玺

(2)证据二: 贾宝玉摔玉,书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因听说黛玉没有玉,于是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指向了掷玺责莽的典故,说的是王莽篡汉后,派人向太皇太后索取传国玉玺,气的太皇太后破口大骂:“先帝从未亏待于你们,可你们竟然不知感恩,做出如此忘恩负义,大逆不道之事,便将传国玉玺取出,愤而将玉玺砸到了地上,为此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来用黄金补齐,这也成为金玉良缘的来源。” 贾宝玉刚出场就安排他摔玉,无疑是向读者暗示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玉玺。


金镶玉

(3)证据三:从外形看,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说:“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他,岂不四角俱全?”形容宝玉用了一个词“四角俱全”,而传国玉玺正是四角俱全,曾崩了一角,以玉补玉,补起来岂不是四角俱全,可惜最后是以金镶玉补全了,注定宝玉黛玉无缘。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和宝玉有一段对话。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可见通灵宝玉是一个印,正与传国玉玺相同。而更巧的是宝玉喜欢吃胭脂,正如传国玉玺需要红色印泥一样。


宝玉湘云对话

(4)证据四: 宝玉祭奠金钏,金钏投井,贾宝玉与茗烟跑出城去,特地到水仙庵去祭奠金钏,水仙庵里供着洛神,今儿却合我的心意,借他一用。进庵后二人在井台上焚香祭奠金钏,为什么庵中的洛神符合贾宝玉的心意呢?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孙坚作为先锋首先抵达洛阳,看到宫殿的井中有五色光升起,就派人去打捞,结果捞出来一具女尸,脖子上挂着个锦囊,锦囊里装的正是传国玉玺。这就指向了悬玺而亡的典故, 以此来暗示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玉玺。


宝玉祭奠金钏

(5)证据五:贾宝玉化灰化烟,贾宝玉经常诅咒自己化灰化烟,化灰化烟也是指向了传国玉玺的典故。 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兵攻陷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从此销声匿迹,很多人说传国玉玺当时就随李从珂一起被烧毁化灰化烟了,但是传国玉玺后面忽又重现人间,几经辗转最后被皇太极用武力夺去,皇太极到手以后,才发现这块玉玺,上面写着“制诰之宝”,并不是秦始皇的那一块,所以是得到的是假宝玉,即贾宝玉。


宝玉黛玉

《红楼梦》作者用其博古通今、汪洋恣肆的才情把传国玉玺的一系列故事用瞒天过海的手法穿插于整部书之中,希望后世的风流俊杰、儒雅王孙用慧眼看出其中的玄机,真可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今日头条##我要上 头条#​#成都头条#​#红楼梦#​

红迷朋友,您还看出了哪些玄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误读红楼:通灵玉和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是绝对性谬误
啸风

咨询顾问







玺者,印也。玉者,美石也。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千年帝制时代皇帝特有的印玺。一般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是价值连城的国之重器,也是皇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传国玉玺是封建王朝皇帝发布命令和行使权力的重要凭证。
在红楼梦的各种理论中,宝玉和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而通灵玉影射传国玺竟然成了索隐派的共识。最早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就有不少人如此认为。比如《石头记微言》作者孙渠甫说:“《石头记》一书,影书也……即言钗黛之争天下也。在书面言,上,宝玉谓宝玉之人,下,宝玉谓口中所衔之玉。在底中底言,则上下混同为一,即指石头,即指舆地,即言钗、黛所争之天下也!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栖霞阁野乘》作者孙静庵说:“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就连民国大师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也说:“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许多红学家看不懂贾宝玉的真实身份,依然持此传国玺一说。比如潘重规说就认为那个补天石幻化成的“通灵玉”影射国之重器、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玺”,“通灵玉”和“宝玉”都是影射“传国玺”。这些所谓的红学家,包括蔡元培都以为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室,林薛争夺宝玉,即是明清争夺政权。林薛之存亡,即是明清的兴灭。他们还坚持认为“通灵玉”和“宝玉”都影射“传国玺”在书中有大量证据。第一,通灵玉和传国玺上面都有字。通灵玉正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类似于传国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二,通灵玉和传国玺的外形具有相似性。传国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而通灵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第三,通灵玉正面镌刻的字就是“通灵宝玉”。不但如此,他们还把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胭脂的嗜好暗示玉玺和硃泥的关系。
其实这样的理论是一种绝对性的谬误。通灵玉和传国玺是绝对不同的,通灵玉是贾宝玉含在口中带来的,很小的一块圆石,可以用克称重,而传国玺则是一块相对巨大的四方玉石,用斤来称重。通灵玉背面的篆文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正面也有文字,属于贾珠的魂魄的寄居之所,以贾珠为代表的贾府对皇权是没有企图和胆量的。传国玺也是背面有字,可是其他地方都是雕刻而成。因此通灵玉和传国玺只是材质相同而本质绝不相同。
另外一种理论更是荒谬,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一人一物,人与物怎么能划等号?红楼梦里以花喻人,比如芙蓉花是公主朱红玉的代表花,菊花是贾母的代表花,桃花是林黛玉的母亲的代表花,这样比喻是对的,反过来就错了。我们不能说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是一样东西,比如说贾宝玉是一块肥皂,而林黛玉是一枚戒指,薛宝钗是一根簪子,这样就乱套了。将通灵宝玉影射玉玺也没有价值,而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室,林薛争夺宝玉,即是明清争夺政权这样的说法也是看不懂红楼梦的荒谬的牵强附会。我们已经知道了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甄府的二小姐和大小姐,她们通过贾敏和薛姨妈的家庭秘密来到贾府,就是为了通过婚姻躲过改朝换代的大灾难。林黛玉和薛宝钗既然不代表物体,更不会代表一个朝代,如果她们代表一个朝代,而红楼梦是发生在固定年代,固定场所的故事,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身后就必须有两个瞬间穿越的时光机,两个人不断地穿越时空来到贾宝玉的身旁,又不断地乘坐时光机离去,显然这是极其荒谬的。




发布于 2021-12-31 20:01
《红楼梦》通灵宝玉铭文为何要模仿传国玉玺?
沈抱书

红楼梦新解达人








文/沈抱书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对贾宝玉所佩戴的玉印象深刻,这块宝玉作者命名为“通灵宝玉”,上面刻有铭文。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铭文为篆书,喻意与传国玉玺神似,象征天命永恒。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玺文的功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单从这三大功能上无法预判。
通过上面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领悟作者主旨,也不难分辨曹学虚伪。首先,曹家距离皇帝还差十万八千里,作者要写自传实在不着边。其次,在大清文字狱盛行的时期,臣子要有一点点觊觎皇权的想法,必遭遇灭顶之灾。其三,根据甲戌和庚辰手抄本原件看,图式字体采用的是篆体无疑,后经学者考证,这既不是大篆也不全是小篆。仅从铭文上看,加之曹学蛊惑近百年,当下读者大多不懂其义。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国玺,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秦朝的传国玉玺,现代人考证,上刻有李斯亲书的篆体铭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传至后唐遗失,但此后历代王朝刻印国玺,玺文无一例外的都是篆书。所以,通灵宝玉铭文采用篆书,绝对不会是现代一些人讲的象征原罪,这只能是胡诌八扯的解读,因为他们实在无法用曹学谬论还原作者本意,就用玄学解读显学。“理、情、欲三次锻炼,剩一石幻化为通灵宝玉”,“通灵宝玉之原型为雨花石”,曹学主导下的解读有多么奇葩,真真无法用语言形容。




发布于 2022-05-20 19: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6: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高蟾〔唐代〕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
木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注释
永崇:指长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湜。
天上:指皇帝、朝廷。
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
和:带着,沾染着。
倚云:靠着云。形容极高。
芙蓉:落叶灌木。花供观赏。也叫木芙蓉。


赏析

  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全诗运用比体,寄兴深微。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一首晋谒之作。高侍郎当指礼部侍郎高湜。公元871年(咸通十二年),高湜以中书舍人权知贡举,旋拜礼部侍郎。此诗当作于是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6: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第后上永   崇高侍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07: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葬花吟+梅村体+】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葬花吟》和梅村体
深信不疑 2019-02-26   |  15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19-2-25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第七十八回《姽婳词》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下面是我选的吴梅村的几首梅村体长律歌行以供比较。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 破敌收京下玉关,

痛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我恋, 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 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惊田窦家, 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 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 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 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 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浆去如飞, 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 此时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 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 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 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 捡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 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 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 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 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 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 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 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 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 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 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 乌粕红经十度霜。

教曲技师怜尚在, 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合是衔泥燕, 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 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 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 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扬落花, 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 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 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宫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 屉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 珠歌翠舞古凉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 汉水东南日夜流!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吴梅村

鴐鹅逢天风,北向惊飞鸣。

飞鸣入夜急,侧听弹琴声。

借问弹者谁?云是当年卞玉京。

玉京与我南中遇,家近大功坊底路。

小院青楼大道边,对门却是中山住。

中山有女娇无双,清眸皓齿垂明珰。

曾因内宴直歌舞,坐中瞥见涂鸦黄。

问年十六尚未嫁,知音识曲弹清商。

归来女伴洗红妆,枉将绝技矜平康,如此才足当侯王!

万事仓皇在南渡,大家几日能枝梧。

诏书忽下选蛾眉,细马轻车不知数。

中山好女光徘徊,一时粉黛无人顾。

艳色知为天下传,高门愁被旁人妒。

尽道当前黄屋尊,谁知转盼红颜误。

南内方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

闻道君王走玉骢,犊车不用聘昭容。

幸迟身入陈宫里,却早名填代籍中。

依稀记得祁与阮,同时亦中三宫选。

可怜俱未识君王,军府抄名被驱遣。

漫咏临春琼树篇,玉颜零落委花钿。

当时错怨韩擒虎,张孔承恩已十年。

但教一日见天子,玉儿甘为东昏死。

羊车望幸阿谁知?青冢凄凉竟如此!

我向花间拂素琴,一弹三叹为伤心。

暗将别鹄离鸾引,写入悲风怨雨吟。

昨夜城头吹筚篥,教坊也被传呼急。

碧玉班中怕点留,乐营门外卢家泣。

私更装束出江边,恰遇丹阳下渚船。

翦就黄絁贪入道,携来绿绮诉婵娟。

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

月明弦索更无声,山塘寂寞遭兵苦。

十年同伴两三人,沙董朱颜尽黄土。

贵戚深闺陌上尘,吾辈漂零何足数。

坐客闻言起叹嗟,江山萧瑟隐悲笳。

莫将蔡女边头曲,落尽吴王苑里花。

《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

吴梅村

玉京道人,莫详所自出。或曰秦淮人。姓卞氏。知书,工小楷,能画兰,能琴。年十八,侨虎丘之山塘。所居湘帘棐几,严净无纤尘,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见客,初亦不甚酬对。少焉,谐谑间作,一坐倾靡。与之久者,时见有怨恨色。问之,辄乱以它语。其警慧,虽文士莫及也。与鹿樵生一见,遂欲以身许。酒酣,拊几而顾曰:“亦有意乎?”生固为若弗解者,长叹凝睇,后亦竟弗复言。寻遇乱别去,归秦淮者五六年矣。久之,有闻其复东下者,主于海虞一故人。生偶过焉,尚书某公者,张具请为生必致之。众客皆停杯不御。已报曰:“至矣。”有顷,回车入内宅,屡呼之,终不肯出。生悒怏自失,殆不能为情。归赋四诗以告绝,已而叹曰:“吾自负之,可奈何!”逾数月,玉京忽至,有婢曰柔柔者随之。尝着黄衣,作道人装,呼柔柔取所携琴来,为生鼓一再行,泫然曰:“吾在秦淮,见中山故第,有女绝世,名在南内选中。未入宫,而乱作,军府以一鞭驱之去。吾侪沦落分也,又复谁怨乎?”坐客皆为出涕。柔柔庄且慧。道人画兰,好作风枝婀娜,一落笔尽十余纸。柔柔侍承砚席间,如弟子然,终日未尝少休。客或导之以言,弗应;与之酒,弗肯饮。逾两年,渡浙江,归于东中一诸侯。不得意。进柔柔奉之,乞身下发,依良医保御氏于吴中。保御者,年七十余,侯之宗人。筑别宫,资给之良厚。侯死,柔柔生一子而嫁,所嫁家遇祸,莫知所终。道人持课诵戒律甚严。生于保御,中表也,得以方外礼见。道人用三年力,刺舌血为保御书《法华经》。既成,自为文序之。缁素咸捧手赞叹。凡十余年而卒。墓在惠山祗陀庵锦数林之原,后有过者,为诗吊之。诗:

龙山山下茱萸节,泉响琤淙流不竭。

但洗铅华不洗愁,形影空潭照离别。

离别沉吟几回顾,游丝梦断花枝悟。

翻笑行人怨落花,从前总被春风误。

金粟堆边乌鹊桥,玉娘湖上蘼芜路。

油壁香车此地游,谁知即是西陵墓。

乌桕霜来映夕曛,锦城如锦葬文君。

红楼历乱燕支雨,绣岭迷离石镜云。

绛树草埋铜雀砚,绿翘泥涴郁金裙。

居然设色迂倪画,点出生香苏小坟。

相逢尽说东风柳,燕子楼高人在否?

枉抛心力付蛾眉,身去相随复何有?

独有潇湘九畹兰,幽香妙结同心友。

十色笺翻贝叶文,五条弦拂银钩手。

生死旃檀祗树林,青莲舌在知难朽。

良常高馆隔云山,记得斑骓嫁阿环。

薄命只应同入道,伤心少妇出萧关。

紫台一去魂何在,青鸟孤飞信不还。

莫唱当时渡江曲,桃根桃叶向谁攀?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

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吴梅村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梅村诗集》列为'国朝别集之冠'。

《四库全书总目》:'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绵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

邓汉仪:梅村诗'其叙战事始末,则系一代兴亡实迹,非雕虫家所可拟也。'

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

钱谦益称吴梅村“咳珠吐玉”。

为什么只有吴梅村才能写出葬花吟? 吴梅村的诗除了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现实主义特点外,主要是诗式的独特性,即长律歌行体,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吴梅村的梅村体及其诗作水平几乎可以说是中国诗的历史上水平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了,无人超越。吴梅村之后,中国无诗可读。一旦你去读了吴梅村的诗,所有的其他人的诗都无法叫做是诗了。 吴梅村的长律歌行体“梅村体”可以说是直接终结了中国所有古体诗的历史。它是古体诗的历史终结者。已经登峰造极,达到极限。它只有吴梅村一个人所独有,谁也模仿不了,也不可能再达到这个水平了。

进入诗的文学范畴,起点本身就已经很高。你所说的证据层面,必须站在更加高的起点和逻辑上去认识。

无论索隐还是考证,这些都是在低端行走的作为。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对某些错误认识造成沉痼。一旦认识升级,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08: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什么意思??
这是红楼梦中的
谁能跟我具体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及引申意???
头像
匿名用户333 次浏览2005.11.25 提问
收起回答
未选择任何文件
在这里输入您的答案...

提交答案
匿名
最新回答(2条回答)
头像
┈━═
2021.06.01 回答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2
评论
头像
气质小姐◆
2005.11.25 回答
.“天机”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3: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冷子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为什么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其中门道看懂了么?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97:冷子兴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文讲到智通寺的“智通”便是聪明的意思。聪明人知道进退得宜,取舍得当,趋吉避凶。

问题是现实中人们“执着”而不得断舍离。尤其是贾雨村这种深陷名利之中的禄蠹,很难说他们真“聪明”。


贾雨村们前赴后继的追逐名利,终究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后悔晚已。

甄士隐如此,林如海如此,贾雨村还如此。就像那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补天石,已经在山巅,但身旁就是万丈悬崖,一失足就是千古恨。

而这些人终究是个体,真正要讲述的则是接下来要出场的大家族贾家。在贾家出场之前,一个小人物成为拉出贾家的线索。

☞细说红楼系列097,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二回)刚入肆门,只见座上吃酒之客有一人起身大笑,接了出来,内说: "奇遇,奇遇。"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在古董行中贸易的号冷子兴者,旧日在都相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

冷子兴是从京城而来的古董商。看似与身为“士”的贾雨村地位差距极大,但其实他们都属于“九流”之中的“上九流”,属于社会鄙视链的上层。

尽管又有士农工商之说,但对当初只是个举子“中九流”的贾雨村来说,他在京城梦认识“手眼通天”的冷子兴,成为商人投资的对象,也是愿意结交的。

尤其这个冷子兴被贾雨村认定为有“大本领”,就表明肯定不一般。


文中暗表,冷子兴的本事未必大,但后台靠山惊人。贾雨村当初被他“震撼”,源于冷子兴的岳父是荣国府当家人二老爷贾政夫人的配房周瑞。

别看周瑞只是个配房奴才,却是荣国府女主人的心腹,这就是冷子兴的“大本事”。

有了贾府做靠山,冷子兴借力之处极大,自然受贾雨村重视而结交。

此番他被革职,再见冷子兴,不但串联了林如海夫人贾敏,更引出了贾府的故事。


冷子兴者,名字便有说法。

冷者,冷眼旁观,旁观者清。

子者,小人也,见识鄙薄,言语粗鄙。

兴者,兴也,取设计、制造之意,犹演说之意。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便是指“一个身份低微见识浅薄的旁观外人创建的关于豪门贵族贾家的话题。”


由于冷子兴的是贾府奴才的女婿,他比一般人更知道一些贾家内幕,且言语无忌。

更由于冷子兴出身低微,不接触贾府真正核心,他的能力和见识都只是一个角度,不客观也难正确,要甄别他话里的真实性。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3: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人评价庶女贾探春,终于说出心里话:不过比人家丫头略强些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看到的贾府富贵,让她如履薄冰,甚至还没进贾府已经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第三回)这林黛玉常听见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后面黛玉见识了贾母、邢王二夫人,王熙凤、荣国府以及众姐妹的气度,才算真正认识到林家与贾府的差距。


而当她和三春一样,被贾母安排了同样的人伺候时,感受就又是一个样子: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唤的小丫头。

由身边一老一小两个人,到一下子身边多出来十几个 人,这种差距是全然无法想象的。

但就算是这样的配置,到了王夫人嘴里,竟然说比“别人家的丫头略强罢了”,事实又是如何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王夫人这话说在抄检大观园之前,彼时荣国府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便开始商议着要裁员的事。

林之孝之前就提议贾琏去和贾政王夫人说,将有功劳的人家放出去一些,并将即便伺候的人数减少一些。

等到绣春囊的事出来,王熙凤又向王夫人提议,不如趁机“裁员”,将年纪大了的丫头们该放就放出去,省得惹事,还能省钱。然后便引出王夫人的一段话来。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道:“……只说你如今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时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像个人样,馀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我虽没受过大富贵,比你们是强的……”

王夫人的话透露出非常大的信息量。

首先,贾府今不如昔,昔更不如当年。

要知道荣国公的爵位,可是相当于明清宗室的镇国公,到了二代荣国公贾代善,那也相当于辅国公,不但拥有俸禄,庞大的爵产更手握军权,权倾朝野。

古人当官,俸禄也好,爵产也好,收益都是有限,真正财源滚滚的必然是权力所带来的富贵。

何况如果说荣国公的爵产数量是“二十”的话,到了二代荣国公时,就估计只剩下“十六”,到第三代世袭一等爵时,便只剩下了“十二三”。但也远胜宁国府世袭三等爵的“八九”。

贾府的一份爵田有多少产出呢?乌进孝过年来交粮就给出了最少的数额。

按照贾珍的保守估计,起码银子应该有五千两而不是两千五百两,其他大差不差。一处庄子大概两三千两银子。


听乌进孝的意思,他应该管着宁府两处庄子,单纯算爵田一年产出,贾府今昔对比就能算出个大概。

荣国公时代,奴才谁敢中饱私囊?刨除粮食入仓,最少一年收入盈余五六万两。到贾代善时,除了爵产削减,估计就开始有人算计,便只有四多万两?

等到如今贾政当家,按照乌进孝说他兄弟管着荣府八处爵产,但实际收入也就五六千两银子,整体算下来只剩下区区可怜的一万多两银子,这差距可就太多了。

彼时不但爵田收益少了,就算是权力带来的额外收入也几乎等于零,毕竟贾府如今的实权与荣国公时代相比,差距太大。

而除了爵田和权力营收,贾府其他收益可以忽略不计,毕竟那个年代,除了田地和房屋,王公大臣几乎是不会做买卖“丢人”的。

通过计算收入,就知道贾家今昔的财富对比,也就能佐证王夫人说凤姐她们没经历过“富贵”,以及她没经历过“大富贵”是什么意思了。

贾母年轻时的荣国府,还是荣国公时代,那时的贾家是王朝最鼎盛的家族,宁荣二公是皇帝最信任的功臣,这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分别执掌“军、政、法、商、情报”就能知道。

那会的荣国府的档次标准,绝不可能与现在一样。


荣国公的女儿,用的大丫头绝不会比鸳鸯差,小丫头的档次,也绝不可能比晴雯这些人差。那才是真正的富贵。

到了二代荣国公时,贾府略有下降,但仍旧富贵,所以王夫人嫁进来做媳妇时也还享受到了一定的富贵。

她那时候的丫头档次,也绝不是彩霞、金钏儿这些人可比。必然是更好的。

那些丫头们有多好呢?看看赖嬷嬷、赵嬷嬷这些贾府老人是如何说话得体,懂人情、会办事、明事理,就知道当初老人们的风采。

王夫人太早的没印象,但却对小姑子贾敏当初在家时的风采记忆犹新,大为赞叹说那才是“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言外之意不但是说探春等三春的现有档次不如,就是她当年在王家做女儿时,也是远远不及的。

她对比当初,说如今的小丫头们像小鬼一样,就是说选拔标准降低了,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能用就行了。而且大多是家生子凑合。

但显然以前不是这样,就以给贾母选丫头来说,绝不滥竽充数,不好的就要外头花钱去买,袭人就是这样买进来的。


贾母的标准自然代表了贾家如今最高标准。但她也还是对邢夫人说:“如今我该省都省了”,可见他老人家也是降低了自我标准的。甚至傻大姐这种丫头都已经能在贾母房中房中干活,这在当初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

至于王夫人说的探春等几人,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则与王熙凤对平儿讲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这就是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和眼界,且标的物不同。

王熙凤看到的是当下,从三春姐妹的风采和人物讲起,拿出去各个出类拔萃。更认为贾府丫头的教养,比起一般人家的小姐都强。

问题是王熙凤的荣国府嫡长孙媳妇,如今能够接触的阶层,也是无限降低了。

就像刘姥姥来时,贾母笑话她那样:“呸,人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阶层高低决定眼界高低。

王熙凤与贾母的差距在于两个人出身和人生经历差的太多。

贾母是侯爵千金,相府小姐,嫁入国公府做儿媳妇,再成为国公诰命夫人。


王熙凤是仕宦小姐,嫁入荣国府为二代荣国公嫡长孙媳妇。这即便的差距就是天地了,必然就限制她的眼界。

贾母的交游都是南安太妃,北静王太妃,甚至皇后跟前也能聊聊天,王熙凤如何奢望?她能见的也不过是什么“舅太太、姑太太”顶多是各侯爵、伯爵诰命一类。见识就差。真正的大家族丫头风范她没见过,自然觉得贾府更胜一筹。

殊不知她没见过,王夫人却见过,真正的豪门之家的大丫头,受到的教育和条例,就算不如三春如今,却也是相差不多。

其实看贾母亲自调教出来的鸳鸯、袭人、晴雯和紫鹃,如果也让她们都读书识字,接受与三春一样儿的教育,就会发现这几个人,未必不如三春,逊色钗黛。

但同样的,换了王夫人的彩霞金钏儿就逊色不少,这两个人与主子轻浮,品行多少都有问题。哪怕有了文化,与三春也相距甚远。


至于薛宝钗的丫头莺儿,根本就行事任性不懂事,她有文化也没有大家子的风度。

就便是林黛玉的丫头雪雁,尽管要比莺儿略强,到底也是一团孩子气,仿佛从来没长大,比较紫鹃差太远,都证明林家与贾家尤其是贾母的差距。

贾府中,唯一真正能体现出几分真正豪门富贵的,也唯有贾母。只有她调教的丫头,才出类拔萃。而三春实际也并不比这些人强太多,就是王夫人说的意思。

而鸳鸯这些人,还是贾府走了下坡路以后才凑合的人,当初贾母才进贾府时,见到的那些伺候荣国公母亲和妻子的丫头,该是何等风度?简直不可想象。

贾府中,其实那个赖嬷嬷最有可能是当初伺候老祖宗的“鸳鸯”,她与贾母的关系,最像鸳鸯与王熙凤。

你看那赖嬷嬷行事,说话,气度和人物,尽管老了但却极有分寸和尺度。


贾府上下谁都得给她几分薄面不说,王熙凤那么厉害更是只有她敢驳回凤姐的命令不说,还让她言听计从而不心生怨怼。

要知道王熙凤可是心眼不大的,如果赖嬷嬷只有以辈分压人,根本不会让凤姐信服。但你看她三言两语就说的入情入理,王熙凤听进去了也照着做,放过了周瑞的儿子,所有人还都得了体面……

赖嬷嬷现在如此,年轻时该是何等的风采,怕还真不比探春她们差。否则赖家岂能在贾府自成家族,越来越富贵!

所以,从赖嬷嬷,到贾母调教的丫头,对比王夫人,再到钗黛的丫头就会发现差距极大。

贾府当年的富贵,也是如今不可想象的。真正的富贵,可惜王熙凤没领略,读书人也没领略!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25 10:49・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3: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贾兰+荣国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贾兰地位高于贾宝玉,日后继承荣国府?这一切全都是臆想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里有很多错误的“认识”,是僵化的知识点导致认知的偏差。

比如荣国府的继承问题,就使得很多人出现“鬼打墙”的误区,绕在里边出不去。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

一,贾政为什么能当家荣国府?

二,贾琏能不能继承荣国府?

三,贾宝玉和贾兰谁是贾政第一继承人?

这三件事按说非常简单,嫡长子继承制,谁是嫡长谁占有。

贾赦是嫡长子,贾琏是嫡长孙,就应该长房继承荣国府。

而贾兰是嫡长孙,贾宝玉是嫡次子,就应该贾兰继承贾政……

但事实并非如此,原文对荣国府的继承脉络写得非常清楚,这事得从头开始捋一捋。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且说当年金陵贾氏有一房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贾演,次子名叫贾源,一奶同胞哥俩个,从小从军一直跟随太祖的某位雄才大略的儿子身边建功立业。


太祖死后只传一代,因某件事导致王爷起兵争夺皇位,宁荣二公作为扶龙之臣,立下赫赫战功,辅佐王爷登基,就是先帝。

论功行赏,荣国公虽是弟弟,功劳最大,为最高的镇国公。哥哥宁国公为辅国公。并与先帝其他三家肱骨之臣尚书令史侯,都太尉统制王公,紫微舍人薛公组成四大家族集团,替先帝掌控军、政、司法和财富、情报。

贾家作为四王八公之二,权柄最重,世袭也非普通功臣之爵,而是按照明清的宗室爵位递降的方式世袭。

尽管爵位越来越低,但却可以拥有庞大爵产,不像功臣封爵只有俸禄没有爵产。

且世袭降等并非无限降低,而是五世之后停止。宁国公世袭四等爵的将军,和荣国公世袭三等爵的将军,就将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子孙永享。


后先帝由南京迁都北京,宁荣二公率八个儿子北上成立贾氏京城分支的八房,全为嫡亲血脉。于是便有了京城敕造宁荣国府和南京宁荣国府的存在。

宁国公死后,嫡长子贾代化袭爵继承宁国府,其他兄弟分家出去。到第三代出了意外,儿子贾敷九岁死去,只得从兄弟家中过继养子贾敬为次子继承家业。贾敬对袭爵没兴趣,等儿子成年便传给贾珍,贾珍生了贾蓉。

荣国公死后,嫡长子贾代善袭爵继承荣国府,其他兄弟分家出去。到第三代再出意外,嫡长子贾赦出事被剥夺继承资格,次子贾政顶替。贾代善死前不忍长子贾赦一无所有,上本求情,皇帝赦免其罪,让贾赦袭爵,却分爵产由贾政承袭成为荣国府当家人。荣国公爵位至此一分为二,长房袭爵,二房当家。

注:贾府是爵位世袭之家,宁国府和荣国府都是宁荣二公的爵产,谁袭爵谁当家,无爵之人不可能当家,贾府任何人也不可能私下分配。更不存在贾母没死,想和小儿子住,就留下贾政当家荣国府,将袭爵的大儿子赶到敕造荣国府间隔出来的小宅院的道理。

能够改变贾府继承现状的只可能是皇帝。尽管皇帝改祖宗制度,似乎于礼不合。但如果能因此而削弱一个权臣之家的势力,何乐而不为呢?且还体恤了老臣之心,更是佳话。


关于贾赦与贾政的继承问题,有没有“兄弟阋墙”之争,贾赦有没有被人构陷,可以肯定是有,毕竟刘姥姥一来就看见贾蓉管王熙凤借玻璃炕屏,那个炕屏就是“祸起萧墙”的意思。不提。

贾赦字恩侯,被皇帝赦免才继承爵位。

贾政字存周,像周武王次子取代长子继承一样合理合法。

至此就说明白荣国府两房分治的情况,不存在任何不合法的问题。

长房贾赦虽然是嫡长子,却只继承了爵位和俸禄,失去荣国府而不能当家。他的儿子贾琏未来也只继承爵位和俸禄,无法继承荣国府。

二房贾政虽是次子,按说应该像叔叔贾代儒他们一样,在父亲死后,哥哥袭爵后搬离荣国府,与兄弟均分父亲的私产独立门户。

但贾政因贾赦犯错差点取而代之,尽管父亲死前上遗本为贾赦求得爵位。但荣国公世袭最大的好处荣国府当家人和爵产则都落入二房手中继承并管理。

由此,二房管理支配资源,长房只有分红权。也讲清楚了开篇提到三个问题的前两个。


那么,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政二房幸运分得了荣国公的世袭,他的继承人又是谁呢?

如果贾珠不死,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非嫡长子贾珠莫属。但意外再次发生,贾珠竟然死了,且还留下了一个嫡长孙贾兰。

于是,荣国府二房的继承权就又出现了“意外”。

如果按照宗法体统来算,嫡长子先死,嫡长孙必然成为继承人。

历史上这种事也出现过。比如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去世,而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往上追溯,类似传孙的例子也不鲜见,但问题也很明显,非常容易造成祸起萧墙,导致“叔叔睡了侄儿的床”。

所以,一般正统王朝更多选择是“传子不传孙”,极端例子还有“传弟不传子”的例子,就是避免出现“叔长侄幼”而祸起萧墙的惨剧。

皇权是如此,世家大族的世袭之家也是如此。只有那么没有世袭传承之间,根据律法,各房均分家产的人家,才会秉持长房嫡长立门户的规矩。

唐代以后,尤其是明清继承元朝大部分关于继承的律法条文,根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对继承的规定:嫡子、庶子享有相同继承权(含世袭),需均分家产(世袭除外)。甚至"奸生子(私生子)"被认可也可得一半份额继承资格。


若无子,则宗族内选五服血缘最近者为继子,继承家业。女儿不入赘者不得继承,家产将全由继子继承。

贾政的继承分两个部分:

第一,荣国府当家人的世袭。

第二,贾政个人私产的继承。

如果贾政没有世袭继承,只是被分家出去的荣国府二爷,他的继承人就很简单,一分为三。

嫡长子贾珠死后,一份由嫡长孙贾兰继承,贾兰承祧贾政门户。

嫡次子贾宝玉,继承第二份,分家另立门户。

庶子贾环,继承第三份,分家另立门户。

根据律法规定,三人均分贾政的财产。另外,贾兰与贾宝玉可均分王夫人的个人私产。

但贾政偏偏有了世袭,意外就出现了。

原本贾政的第一继承人是嫡长子贾珠,可贾珠一死,贾兰嫡长孙的继承优势就瞬间消失了。


原因就在于荣国府两房共同继承荣国公世袭,继承人必然是第三代传第四代。

第三代爵位继承人贾赦,传第四代爵位继承人贾琏。

第三代爵产继承人贾政,只能传第四代的儿子,不能传第五代的孙子贾兰。

除非贾琏也像宁国府贾敬那样,对袭爵没有兴趣,经过与二房协商,放弃第四代袭爵,都由第五代继承。

如此,荣国府将放弃荣国公世袭二等爵的继承,改由贾琏的儿子和贾兰一起继承荣国公世袭三等爵和爵产,就和宁国府一样。

问题是这种事执行起来特别麻烦。

首先,需要贾琏仗义放弃,贾琏除非疯了,或者像贾敬那种任性妄为,否则不可能放弃到手的爵位。

其次,贾琏同意了,贾琮也未必同意。贾赦长房第四代不知贾琏一个继承人,还有一个贾琮。哥哥不愿意继承,也轮不到侄儿继承,还有弟弟在,毕竟世袭是按代继承的。

最后,就算长房贾琏、贾琮都没意见,二房肯定也会坚决反对。原因更简单,放弃世袭二等爵的继承,直接继承世袭三等爵。对长房来说也就是一年俸禄少了几百两银子,地位下降了一等。但对二房来说,可是庞大爵产起码要被收回将近一半,怎么可能同意。

所以,贾兰还是贾宝玉,谁是贾政的继承人并不存在争议。


贾兰第五代,根本无法继承第四代的世袭。

贾政的继承人,在贾珠死后必然是次子贾宝玉。就算贾宝玉也出意外死了,也还有三叔贾环。

而这也是赵姨娘铤而走险要借马道婆之手杀贾宝玉的原因。

(第二十五回)赵姨娘听这话,口气松动了,便说道: "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

赵姨娘虽糊涂却并不是傻,她敢冒杀人的风险为贾环争夺继承权,就因为贾兰根本就不是竞争对手,贾琏也不是。否则贾环要继承荣国府,怕不得是贾琏、贾宝玉、贾琮和贾兰一起害死才行。

最后再多说一句,如果贾宝玉、贾环都出了意外,贾政二房就剩贾兰,他能继承么?也不能!

如果二房第四代无人,最大可能是爵位爵产重新归于长房,或者贾政就近收贾琮为继子继承,也绝不可能落到第五代的贾兰头上。

李纨母子为什么可怜?就因为他们母子在贾珠死后失去的太多。就这样每年那点钱,还要被王熙凤妒忌算计,说李纨有钱不给弟妹花。她自己一分钱不出,拿官中的五十两银子做人情,还算计孤儿寡母那点“本”钱,真正是“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4: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文忠公之嬷====史可法】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梅花岭上慰忠魂 史可法的读与写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23-04-15 00:00
分享到:


“终古衣冠留葬处,万流瞻仰慰忠魂。”春和景明的时节,扬州城外,梅花岭畔的史公祠,前来瞻仰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的人络绎不绝。从1644年到扬州督师,到1645年壮烈殉国,史可法在扬州的时间不足一年,却深为扬州人怀念。回顾其壮烈的人生历程背后,读与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维度。

一、勤学苦读,兼有文武之才

自古文武不分途。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本是一介书生。从有迹可循的零珠碎玉中,我们对史可法的读与写仍可窥见一斑。

史可法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曾经中举。他年幼时在乡间读书,就以“兼有文武才”而出名。因为苦读,也因为才华出众,史可法很早就给顺天府学政左光斗留下了深刻印象。左光斗,安庆府桐城县人,其地文风兴盛、名家辈出,他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及第,“素擅文名”,后来因弹劾魏忠贤而下狱,死于狱中。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记载,一日,左光斗视学京畿,风雪严寒,晚上入一座古寺,不料见到廊屋里一个年轻人“伏案卧”,这正是游学郡庠的史可法。左光斗拿起案旁墨迹未干的文稿,“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并“叩之寺僧”。方苞果然是桐城派大家,十二个字,一连串的动作,既写出了左光斗对寒门后生的爱护,更衬托出史可法文采斐然。虽然史可法的这篇文稿内容已无法得知,但能让左光斗看重,足以说明史可法的文章大有可观。

史书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20岁的史可法,被拔为秀才第一名,主考官正是左光斗。考中秀才后,史可法更加勤奋,后来回忆这段日子,他深有感慨地说,自己做秀才时,一月仅得七夜整眠。左光斗对其厚爱有加,甚至将其接到家中居住,与家中子弟一同读书。左公闲余时,“悬榻以俟,相与抵掌时事,辨论古今”。左光斗是将史可法作为衣钵传人来培养的,“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与左光斗相处日久,史可法学业精进:天启七年(1627年),26岁,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27岁,登进士第。这一年,考中进士的共353人,史可法三甲第26名,赐同进士出身。

中进士后不久,史可法任西安府推官,从此走上仕途,直到弘光元年(1645年),他44岁以身殉国。其间,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因为父亲去世,他按照传统礼法的要求,回家丁忧守孝,“闭户读书,茹菽饮水”,“复理经史旧业”,可以想见其如饥似渴的读书模样。史可法家居期间,“碎金带自给”,因为家中人多花费大,史可法不得已将朝廷赐予的金腰带上的金片典当换钱。他虽然身居高位,但绝少应酬,难得长期在家,他的时间多用在读书上。

除了守孝的这几年,其余时间,正如其幕僚王之桢在《跋史师相乞闲咏叙》中说,“余从师相在维扬幕府,时军务旁午,绝不见师相理古人文字。”军政交错,事务繁杂,史可法实在无暇读书,这是他的无奈。不过,王之桢帮他打理行装,却发现他行囊中仍携带了一本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有书相伴,方能心安,这是书生本色。

二、爱读经史,醉心于宋代文豪欧阳修的文章

从上述“复理经史旧业”可知,史可法丁忧在家以及此前读书,均以经史为主。他撰写过一副对联:“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说得上是他对自己读书的自注。

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读经。明代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文章格式不能跳脱规定,即所谓代圣贤立言。如此易固步自封、思维僵化。四书五经,毕竟是圣贤智慧的结晶,若只为功利而来,自然收获颇浅,若为修齐治平而来,其中有浩大的境界。

史可法钻研经书的成就,犹未可知,不过从《史可法集》(清张纯修编辑,罗振常校补)中的两篇文章而言,史可法对“仁”的理解,能从自我出发,一语中的。一篇是对《论语·述而》中一段话的阐述,这段话是孔子与学生公西华的对话。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不敢自居圣与仁,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圣与仁的境界。史可法则由此提出,“天下事不自我操之,则四海无功;不自我深之,则百年无学。”另一篇诠释的是《孟子·滕文公上》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史可法认为“心乎天下者,已于畴咨之内,偕万灵之性命而嘘,则施济之奇,不动声色,混乎生机之浩荡而已矣。”由这些只言片语,我们能看到他一生蹈仁履义的坚定。

史可法读书,“所尤醉心者,《欧阳文忠公全集》也。”史可法爱读欧阳修,这固然因为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欧阳修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其古文理论相得益彰,开创一代文风。

史可法醉心欧阳修,与其师左光斗的影响也不无关系。左光斗的文章奏议、诗词章句气势雄浑,针砭时弊,鼓舞人心,是桐城派的先导,而桐城古文运动,与唐宋古文运动一脉相承。桐城派中,方苞的“雅洁”与欧阳修的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实质是一个意思,刘大櫆的“因声求气”简直是欧阳修《秋声赋》的化用,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与欧阳修的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如出一辙,桐城派“道统自任”与欧阳修的“文道合一”“文以明道”大同小异。史可法的文章,“能以简古胜”,这与欧阳修、左光斗以至后来桐城派的风格是一个脉络。

戎马倥偬,史可法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带在身边,不是偶然的。五代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乱世”,这与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何其相似。人的心境往往对选择读什么书有影响。《新五代史》充盈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抒情性,它或许暗含着史可法对明朝命运回天无力的无奈。但前途虽然坎坷,史可法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知己知彼,力挽狂澜。这是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书生意气。

三、文章蕴家国之思,存浩然正气

史可法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他“从未尝以文字与章句之士争高下”,他写的多是实用性文章,少数的几首诗,也有感而发,从不无病呻吟;再者,扬州城破,“一切化为灰烬”,身已许国,遑论文章。

尽管如此,史可法撰文,却令人神往。据其幕僚王之桢亲眼所见,“幕中无一简点文字者,一切奏揭书启之类,日于漕政暇,应发数十通,口授数敏书吏,使书之。比脱稿,皆醇鬯淹雅,曲尽机宜。又走笔判押,运腕如飞,字字皆《十七帖》(王羲之一系列名帖的总称,因第一帖以十七开头故名)也。”史可法的文稿,坚持自己构思,不用幕僚代笔,文如泉涌,令人惊叹,这当然得益于他的苦读善读,“于古人书无不领其要旨”。

史可法的奏疏现存36篇,或向朝廷谢恩,或请辞朝廷赏赐,大多数都是就军政要务向朝廷建议。1644年农历八月,他接连向朝廷上疏两次,一是《论人才疏》,一是《请进取疏》。这一年,李自成兵破京城,崇祯自缢煤山;这一年,清军入关,铁骑横扫;这一年,福王即位,南明飘摇;这一年;战乱不已,民不聊生。史可法面对内忧外患,心急如焚。一方面,朝廷内讨巧的多,做实事的少,“此推彼卸,姑付庸人,倏用倏更,有同儿戏”,“举诸臣精神力量,尽用之做官,曾无为国家实实筹兵饷者”;另一方面,福王朱由崧即位后,苟且偷安,贪图安逸,史可法预见“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果然不出其所料,南明很快被灭。史可法的奏议,不仅观点鲜明、分析精准,且切中时弊、要言不烦,在文采上,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气势充沛,是以时人甚至将之与唐代政治家陆贽的政论文章相提并论。

史可法现存书牍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复摄政王》。当时清军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南明势单力薄,人心丧失,史可法这封写给多尔衮的信,既针锋相对,又绵里藏针,既措辞委婉,又心念坚决,“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民兵,愿为国死”,表明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信中五次提及《春秋》,非但毫无啰嗦之感,反而觉得有理有利有节。这其实也是史可法读书的现实运用。《春秋》乃是一部申明大义的经典,古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每以《春秋》来辨明是非、鼓舞斗志。

史可法存世诗仅7首。其《燕子矶口占》云:“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有家不能回,有母不能见,清泪原不轻,能沉入江底,叙事饱含抒情,那种对母亲的思念和歉疚之情,隐在其中,既未明说而又呼之欲出。仅凭此,史可法足可跻身明末一流诗人行列。

《燕子矶口占》应当写于1645年。这年农历四月,扬州城破,史可法被执至扬州城南门,面对投降的建议,他“大骂而死”,英勇就义。史可法的遗体不知下落,后人将其生前穿过的袍子、帽、靴和用过的笏板,遵其生前的意愿,埋葬在梅花岭上。

站在梅花岭上,遥想史可法的忠烈事迹,遥想史可法的读书撰述,我们看到的是对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勇毅笃行,是天地无私的浩然正气。(赵建国)



急需岳飞。史可法。文天祥的,人物评论,谁知道的麻烦回答下,谢谢合作lvweikk2013.11.25浏览284次小说图书[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rpc79..2013.11.25


满意答案
史可法死守扬州!为民族之独立和尊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让我们在这里纪念这位英雄!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进士,累迁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灭明朝,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立,史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等共主朝政,但受马排挤。诏令史督师,出镇淮、扬,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开府扬州。史可法驻守扬州时,在四方无援的情况下,整饬军队,修筑城垣,晓以民族存亡大义,激励4000军民固守孤城。清摄政王多尔衮5次致书诱降,他誓死不从。城陷前几天他给母亲、妻子写下遗书,表示要以死殉城。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军抵达扬州城西北郊斑竹园,清豫亲王多铎再次劝降,史不理会,令将士登城分守各门,自守险要的西门。清军强攻不破,伤亡甚众,遂乔装明军,得计入城。史见大势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参将护持而行。至小东门,见军民遭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吾史督师也!万事一人当之,不累满城百姓。”于是被执。多铎劝降,史说:“吾朝廷大臣,安肯苟活?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头可断,身不可辱。”遂从容就义。后人于扬州城北梅花岭畔建“史公祠”及其衣冠冢,以为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5: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如冰水好空相妒+】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苍水
[ 清 ] 黄宗羲

原文

少年苦节何人似?得此全归亦称情。

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

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

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黄宗羲 - 历史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如冰水好空相妒+】
添加义项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先生,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世称梨洲先生


太冲、德冰

出生日期
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


南雷

逝世日期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主要成就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族群
汉族

主要作品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

出生地
浙江余姚

本 名
黄宗羲

地 位
海内三大鸿儒、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目录
1人物简介
2主要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税费改革
黄宗羲对经济的观点由现代学者秦晖总结,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称为“黄宗羲定律”。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曾提到这一定律。此后被引申到描述工业社会企业税费负担中去,如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禹乔、查颖等将黄宗羲定律初步引入到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研究中。

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还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奇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

折叠哲学观点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折叠教书育人
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著名弟子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仇兆鳌等。

折叠政治思想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意光明受到伤害。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本质上来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因此,君主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的地位。就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否则就该逊位让贤,而不应“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至于为臣者,应该明确自己是君之师友,而不是其仆妾,“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如果认为臣是为君而设的,只“以君一身一姓起见”,“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自己的职责只在于给君主当好看家狗,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但同样是不值得肯定的。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就是黄宗羲的君臣观。它对传统的“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纲常,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立宰相。他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这是因为:第一,“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彼此是平等的。“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在舆为下”,还多少保持着主客的关系。现在罢除了宰相,就再没有人能与天子匹敌了。这样,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视臣僚,更加专断独行,为所欲为。第二,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规定,天子传子,但“天子之子不皆贤”;在这种情况下,幸赖宰相传贤而不传子,“足相补救”。可是在罢除宰相之后,“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第三,废除宰相后设立的内阁大学士,其职责只是备顾问以及根据皇帝的意旨批答章奏,内阁没有僚属,没有力事机构,其事权很轻,根本不能与昔日的宰相相提并论,内阁既无实权,而天子又不能或不愿处理政事,于是就依靠一群凶残的宫奴来进行统治,这就出现了明代为害至深且巨的宦官专权。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加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章奏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阁中又缴之御前而后下该衙门如故事往返,使大权自宫奴出也。”此外,宰相设政事堂,下分若干房,分管天下庶务;“凡事无不得达”。设立宰相,是一种限制君权过分膨胀的有效措施。但它并不是责任内阁制。因为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符其实的国家元首。

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黄宗羲还指出,太学的祭酒,应择当世大儒充当,其地位应与宰相相等,每年的初一,天子与宰相、六卿、谏议等都得前往太学。”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郡县的学官,也由名儒主之。每月的初一、十五,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郡县官亦须前往听学官讲学,而且执弟子之礼。黄宗羲的这一设想,虽然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却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讲,后来康 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在黄宗羲这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萌芽。

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

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包括小吏,会绝学(包括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上书言事者等等。

折叠天文历算
黄宗羲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阎若璩等人考证古文《尚书》是系古人伪作,给当时思想界带来很大震动。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 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

沈括于《梦溪笔谈·技艺》中说:“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惟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沈括之说,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

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黄宗羲参考西方天文学中本均轮的理论(托勒密的理论)考察了中国“日高于月”的说法。

折叠数学地理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

折叠文学历史
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作为浙江史学的开创者,黄宗羲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浙东史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看法。做为一个儒者,黄宗羲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史学,都主张一个“经世致用”。在他看来,史书所载绝非仅是史料一堆,而是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阐述,“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补历代史表序》)。所以,研究历史既是为了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更是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基于这种治学目的,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上主张“寓褒贬于史”,他认为史必须扬善惩恶。如果善恶不分,忠奸不辩,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为史而使乱臣贼子得志于天下,其不如无史之为愈也”(《留书》)。史书的作用之一,即必得发挥其特有的扬善惩恶功能 。

黄宗羲对明史的研究就其著述成果而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撰的《弘光实录钞》四卷、《行朝录》三卷;二是搜集史料选编的、卷帙浩繁的《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明文案》二百 十七卷,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四百八十卷的《明文海》。 在明史的研究中,黄宗羲形成了他的史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黄宗羲十分注重史料的搜集。而且,他的史料概念十分宽阔,不仅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典章法令等,也包括建置沿革、山川变异,甚至是乡邦文献所记的亭台楼阁也作为史料予以考证、保存。其次,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中还十分注重真实性。对所得史料总要广证博考、去伪存真,才加引用,并力求客观地作出合乎历史真实面目的论述。即使对自己昔日积累的史料,也决不轻率运用,同样要予以核实,以确保其无误。再者,黄宗羲十分注重史学主体即史学家在治史中的作用。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求史学主体通过自己的思维运作确保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以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二是史学主体在史学研究中应当有自己的是非观,不仅要“寓褒贬于史”,还得对历史事件作出中肯的评价;三是要求史学主体以饱含自身情感的笔写出历史的过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史专著。它开创了我国编写学术思想史的先河,标志着我为学术史体裁的主要形式———学案体臻于完善和成熟。全书共立案十九个六十二卷,计叙述学者二百余人。从所列的人物看,除刘基、李贽、何心隐外,《明儒学案》基本上把所有明代重要思想家都包罗进去了;从学派上看,既叙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各派,又叙述了以吴与弼、胡居仁、娄谅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各派;从哲学性质看,既叙述了吴与弼、王阳明等唯心主义思想家,也叙述了罗钦顺、王廷相等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哲学史专著。

折叠经济改革
黄宗羲对经济的观点由现代学者秦晖总结,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称为“黄宗羲定律”。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曾提到这一定律。

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还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

折叠哲学观点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折叠教学育人
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著名弟子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仇兆鳌等。

折叠赋税思想
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2]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过云木冰记[清]黄宗羲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琮俯仰,金奏石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



苍水[清]黄宗羲

少年苦节何人似?得此全归亦称情。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



寻张司马墓[清]黄宗羲

草荒树密路三叉,下马来寻日色斜。顽石呜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开花。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牡砺滩头当日客,茫然隔世数年华。



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清]黄宗羲

不钩帘幕昼沉沉,难向庸医话病深。不识诗人容易病,一春花鸟总关心。



卧病旬日未己闲书所感[清]黄宗羲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钱宗伯牧斋[清]黄宗羲

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



金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 其二[清]黄宗羲

人传星陨日,正是月亏时。流水秦淮咽,黄花篱落衰。编文后死责,税服礼经疑。泪入三泉下,寒风莫浪吹。



壬寅二月遇火次陶韵[清]黄宗羲

长松缚茅宇,乱石开南轩。夜半有明烛,停午无烟燔。三载头滑,花药满春前。坎止复流行,心迹异方圆。年荒避盗贼,旧居姑且还。春风吹野火,红焰涨遥天。新诗焦泥壁,老树夭长年。颓园寒瀑响,土锉月中闲。遂令长往计,牢落难贞坚。故书出焰中,叶叶如荷田。惜此复幸此,不废食与眠。吾尝訾遗山,卖书乃买园。



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二首选一)[清]黄宗羲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傀在灯前。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清]黄宗羲

倦钩帘幕昼沉沉,难向庸医话病深。不信诗人容易瘦,一春花鸟总关心。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正月晦日同泽望至草庵与克归话旧[清]黄宗羲

风篁窈窕樵人路,初癖丛林洞下宗。墙角梅花五六树,窗前积雪两三峰。弁山诸老吾亲见,画壁苍颜喜再逢。惭愧廿年尘上老,始闻嗣法有渠侬。



八月小尽接家书有感 其二[清]黄宗羲

擎拳竖脚此苍天,惭愧何曾让昔贤。一击便当何里近,孤身只合万山巅。握中算子饶王伯,筑里新声杂铁铅。斯意今人无会取,故令花草得嫣然。



先忠端公祠堂落成王明府蒿伊命广文沈令辰摄二月丁祭 其三[清]黄宗羲

黄竹浦间几劫灰,祠门正对舜江开。土人不识忠魂返,但讶天边雪浪来。



先忠端公祠堂落成王明府蒿伊命广文沈令辰摄二月丁祭 其一[清]黄宗羲

昔年西石一茅亭,多少名贤口血成。待得奄儿咋舌死,不能兵火又支撑。



五月复遇火[清]黄宗羲

局促返旧居,鸡犬共一轩。缩头床下雨,眯眼灶中燔。南风怪事发,正当子夜前。排墙得生命,再拜告九圆。臣年已五十,否极不终还。发言多冒人,举足辄违天。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莫言茅屋陋,宾客非等闲。鬼目不相瞷,而逊华堂坚。其理不可解,辨说空田田。昨者刘伯绳,为我不安眠。仆本方外人,岂终保丘园。



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清]黄宗羲

不识山村路纵横,但随流水小桥行。一春尚未闻黄鸟,玉女峰前第一声。



过法相寺[清]黄宗羲

不到名蓝数十年,重来风景觉萧然。山中幸喜存长历,劫冷能留不坏烟。



苍水[清]黄宗羲

廿年苦节何人似,得此全归亦称情。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



周公谨砚(四首选二)[清]黄宗羲

弁阳片石出塘栖,馀墨犹然积水湄。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剩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



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二首选一)[清]黄宗羲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傀在灯前。梦中失哭惭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十二月二十二日梦汪魏美[清]黄宗羲

湖上游踪已数年,梦中相遇在开先。幅巾酒量相如旧,僧舍寒镫何处眠。湖海故人将尽矣,风波此老尚巍然。那堪出入如相避,孤负山阴雪后船。



十一月二十八日大雪[清]黄宗羲

为说他年雨雪时,数番真足系追思。长安貂帽真亭酒,樊榭芒鞋古寺诗。冰柱千寻逢洞口,桃花万树压湖湄。于今垂老荒村里,布被蒙头不出楣。



八月小尽接家书有感 其一[清]黄宗羲

秋深昏晓异温凉,静坐南窗白日长。青镜丝丝添鬓白,家书岁岁说年荒。摩挼老脚登嵩华,堆叠沙锅煮雪霜。此愿此生犹未遂,问谁挽汝落尘糠。



青藤歌[清]黄宗羲

离奇轮囷岁月长,犹见当年读书意。忆昔元美主文盟,一捧珠盘同受记。七子五子广且续,不放他人一头地。踽踽穷巷一老生,倔强不肯从世议。破帽青衫拜孝陵,科名艺苑皆失位。叔考院本供排场,伯良《红闺》咏丽事。弟子亦可长黄池,不救师门之憔悴。岂知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即无中郎岂肯坠。余尝山行入深谷,如此青藤亦累累。此藤苟不遇文长,篱落粪土谁人视。斯世乃忍弃文长,文长不忍一藤...



花朝宿石井 其二[清]黄宗羲

廿年曾宿溪山路,枕上仍前彻夜风。清气不容尘外虑,好诗多在月明中。花前闻鸟声偏乱,兵后持杯泪易浓。珍重西窗书甲子,续游何日剪灯红。



寻张司马墓[清]黄宗羲

草荒树密路三叉,下马来寻日色斜。顽石呜呼来作字,冬青憔悴未开花。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牡砺滩头当日客,茫然隔世数年华。



寒夜月仿孟东野体[清]黄宗羲

霜辉濯寒魄,景象恒过清。止于枕上看,不可立中庭。枕上一尺光,中庭千里横。千里多伤悲,一尺已峥嵘。贫病赏明月,更无丝竹声。但言此夜好,已完看月情。始知天有月,不为贫病明。



先忠端公祠堂落成王明府蒿伊命广文沈令辰摄二月丁祭 其五[清]黄宗羲

膝下抛离六十年,音容只在梦魂间。塑来未必能相似,尚有怜儿旧日颜。



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清]黄宗羲

水晶宫殿玉雕阑,丝竹丛中墨未干。却道诗情多富贵,故教村落写荒寒。



金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 其一[清]黄宗羲

泥涂身事苦,行止自难持。春雨迷台路,秋声滞燕矶。音尘三月断,传说数番疑。夙昔风期在,青镫或见之。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过塔子岭[清]黄宗羲

西风飒飒卷平沙,惊起斜阳万点鸦。遥望竹篱烟断处,当年曾此看桃花。



读上蔡语录上蔡家极有好砚后尽舍之一好砚亦与人慨然赋此[清]黄宗羲

有宋上蔡谢先生,一砚不留磨破瓦。要使胸中自廓然,世间何物更难舍。而吾平生玩物心,扰扰无殊于野马。忽然北风卷土去,不名一钱在屋下。突兀三砚真奇物,天将史笔委之野。一砚龙尾从西土,治乱存殁泪堪把。一砚活眼晕九重,秋水时向明窗泻。丁子王作合玉砚,千祀古文出亡社。三砚纵横傍短檠,雪屋无烟亦潇洒。昔年送女入甬东,穴壁偷儿不相假。吾时闻之在中途,欲行不前奈两踝。娇儿阿寿恐吾伤,乞得滑砚强吾写。...



蚤发东明禅院同芝儿[清]黄宗羲

钟声破山霭,绳床卷余梦。雾交猿路迥,泉乱鱼心纵。断虹方斗日,春禽有剩弄。灰暖梯水田,树广贫居栋。世乱才息心,何免泉石讽。



花朝宿石井 其一[清]黄宗羲

绳穿忆得去年事,惭愧高楼听落湍。红烛犹嫌寒话短,竹鸡亦道路行难。相看白鬓经三世,耐得青松此两山。感慨便成孤负却,铜丸钱汁是常餐。



山居杂咏[清]黄宗羲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周公谨砚[清]黄宗羲

剩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



先忠端公祠堂落成王明府蒿伊命广文沈令辰摄二月丁祭 其四[清]黄宗羲

一瓣香来自紫宸,风和日美庙堂新。野人争说前朝事,赴狱当年亦丙寅。



先忠端公祠堂落成王明府蒿伊命广文沈令辰摄二月丁祭 其二[清]黄宗羲

镫暗香销四十年,不妨破屋带林泉。西山之薇汨罗水,便是《招魂》第一篇。



与徐昭法[清]黄宗羲

人传徐昭法,可闻不可见。我今上灵岩,钟鼓集法眷。相看尽陈人,不参以时彦。徐子最后来,布袍巾幅绢。储公览拙文,珍重压端砚。徐子翻读之,喟然而称善。谓是震川后,叙事无人荐。虞山加粉泽,可谓不善变。落此一瓣香,百年如觌面。出其论文书,并与他著撰。体裁既整齐,字句亦工练。夜坐天山堂,诸家评略遍。人言子寡言,子言如竹笕。乃知世知子,犹为子之羡。



三月十九日闻杜鹃[清]黄宗羲

江村漠漠竹枝雨,杜鹃上下声音苦。此鸟年年向寒食,何独今闻摧肺腑。昔人云是古帝魂,再拜不敢忘旧主。前年三月十九日,山岳崩颓哀下土。杂花生树莺又飞,逆首依然逋膏斧。燕山模糊吹蒿薤,江表熙怡卧钟鼓。太王蓄意及圣昌,奥窔通诚各追数。金马封事石渠书,怨毒犹然在门户。静听呜咽若有谓,懦夫不难安寠薮。何不疾呼自庙堂,徒令涕泣沾草莽。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七夕梦梅花[清]黄宗羲

梅花独立正愁绝,冰缠雾死卧天阙。孤香牢落护残枝,不随飘堕四更月。新诗句句逼空濛,嫣然一笑隔林樾。有如高士白云表,牛矢烟消山雪合。一生寒瘦长镵句,伸头窥天亦半缺。谁寄山瓢落叶中,泻向梅花同傲兀。已上六韵梦中作,瓜舍驱猪方矻矻。床头摸衣境过清,不谓三伏犹未卒。始知此夜梅花诗,未与炎景相唐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8:16 , Processed in 0.0744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