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3: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孙柱杖爷摇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3: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 唐 ] 李商隐
原文
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南下大散关,北济渭之滨。

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又若夏苦热,燋卷无芳津。

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

始若畏人问,及门还具陈。右辅田畴薄,斯民常苦贫。

伊昔称乐土,所赖牧伯仁。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

生儿不远征,生女事四邻。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

健儿庇旁妇,衰翁舐童孙。况自贞观后,命官多儒臣。

例以贤牧伯,徵入司陶钧。降及开元中,奸邪挠经纶。

晋公忌此事,多录边将勋。因令猛毅辈,杂牧升平民。

中原遂多故,除授非至尊。或出幸臣辈,或由帝戚恩。

中原困屠解,奴隶厌肥豚。皇子弃不乳,椒房抱羌浑。

重赐竭中国,强兵临北边。控弦二十万,长臂皆如猿。

皇都三千里,来往同雕鸢。五里一换马,十里一开筵。

指顾动白日,暖热回苍旻,公卿辱嘲叱,唾弃如粪丸。

大朝会万方,天子正临轩。采旂转初旭,玉座当祥烟。

金障既特设,珠帘亦高褰。捋须蹇不顾,坐在御榻前。

忤者死艰屦,附之升顶颠。华侈矜递衒,豪俊相并吞。

因失生惠养,渐见征求频。奚寇西北来,挥霍如天翻。

是时正忘战,重兵多在边。列城绕长河,平明插旗幡。

但闻虏骑入,不见汉兵屯。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轓,

生小太平年,不识夜闭门。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廷臣例獐怯,诸将如羸奔。

为贼扫上阳,捉人送潼关。玉辇望南斗,未知何日旋。

诚知开辟久,遘此云雷屯。送者问鼎大,存者要高官。

抢攘互间谍,孰辨枭与鸾。千马无返辔,万车无还辕。

城空鼠雀死,人去豺狼喧。南资竭吴越,西费失河源。

因今左藏库,摧毁惟空垣。如人当一身,有左无右边。

筋体半痿痺,肘腋生臊膻。列圣蒙此耻,含怀不能宣。

谋臣拱手立,相戒无敢先。万国困杼轴,内库无金钱。

健儿立霜雪,腹歉衣裳单。馈饷多过时,高估铜与铅。

山东望河北,爨烟犹相联。朝廷不暇给,辛苦无半年。

行人搉行资,居者税屋椽。中间遂作梗,狼藉用戈鋋,

临门送节制,以锡通天班。破者以族灭,存者尚迁延。

礼数异君父,羁縻如羌零。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

巍巍政事堂,宰相厌八珍。敢问下执事,今谁掌其权。

疮疽几十载,不敢扶其根。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

近年牛医儿,城社更扳援。盲目把大旆,处此京西藩。

乐祸忘怨敌,树党多狂狷。生为人所惮,死非人所怜。

快刀断其头,列若猪牛悬。凤翔三百里,兵马如黄巾。

夜半军牒来,屯兵万五千。乡里骇供亿,老少相扳牵。

儿孙生未孩,弃之无惨颜。不复议所适,但欲死山间。

尔来又三岁,甘泽不及春。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

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咫尺不相见,旱久多黄尘。

官健腰佩弓,自言为官巡。常恐值荒迥,此辈还射人。

愧客问本末,愿客无因循。郿坞抵陈仓,此地忌黄昏。

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昔闻举一会,群盗为之奔。

又闻理与乱,在人不在天。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

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

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闻。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
安禄山认干娘是什么典故?Kayeealfred2019.01.07浏览26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bnve25072019.01.08


满意答案
   一个壮年男子认一个少妇为干娘,实在是千古的笑谈。
巴结与贿赂铺成的晋升之路
安禄山,原名轧牢山,本是营州(今辽宁沈阳)的胡人。因父亲去世较早,从小安禄山就孤苦伶仃。后来,他的母亲嫁给虏将安延偃,于是改姓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禄山变得越来越世故。他十分聪明,工于心计,据说懂六蕃语言,所以就做了互市郎——即掌管蕃部商品交易的官员。
安禄山就这样凭着巴结奉承和贿赂送礼的手段,竟然步步高升,后来逐渐受到玄宗的重用。他知道杨贵妃喜欢洗温泉,便为之大加装修,从范阳运来石龙、石鱼、石鸟、石罹、石莲花,雕刻精美,巧夺天工。贵妃在沐浴时,见到这些东西就不禁想起安禄山,渐渐对他产生好感。
安禄山从范阳进宫朝见时,后面跟着长长的骆驼队伍,不仅带来战马奴婢、珠宝玉石,为了讨好杨贵妃,还特意带来媚玉箫管。每当杨贵妃吹奏时,总是会想到安禄山的忠心。
高力士是宫中的关键人物,安禄山也用钱财把他喂得肥肥的,所以通行无阻,后来,宰相李林甫由干讨厌儒臣因战功显赫,与自己在玄宗面前争宠邀功,于是就劝说玄宗专门重用蕃将。这样一来,玄宗就更加宠信安禄山这个胡人了。
外表和内心的千差万别
安禄山心怀鬼胎,表面上却装出一幅憨厚迟钝的样子,以掩饰其内心的阴谋。他上书给玄宗皇帝说:“我出生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陛下的宠爱与重用太多了,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来为陛下效力,只有一条性命,愿随时为陛下献出。”
玄宗听了这番话,以为安禄山对自己十分忠诚,便更加信任他。
古代风景宫廷的闹剧与丑闻
当时,杨贵妃深得玄宗的宠爱,安禄山为了讨好杨贵妃,便请求做她的干儿子。玄宗喜不自禁,欣然答应下来。但是在行叩拜礼的时候,安禄山却先拜杨贵妃,后拜玄宗。玄宗十分好奇,安禄山说:“我们蕃人的规矩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玄宗听了,十分高兴。玄宗为了保护干儿,采取重大的安全措施,特赐安禄山一面金牌,遇到有人劝酒,可以拒饮,以防中毒。仗着玄宗的信任,安禄山的野心更大了,命手下将领刘骆谷长驻京师。窥视朝廷的动静,以便伺机动手。
安禄山虽然身躯庞大,行动困难,但跳起胡旋舞来,飞转如风,久不知累,看得玄宗目不转睛。白居易《胡旋女》诗云:“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圃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安禄山成了宫中胡旋舞的特级教头,与杨贵妃对舞,情景更加精彩。玄宗因此更加宠爱安禄山,每次有重大活动,都特设金鸡帐,令安禄山坐在身边,别人只能腹诽,却不敢面谏。
一个少妇养一个壮汉做干儿,在外人看来真是吃惊不小,但宫里人却见怪不怪。杨贵妃给安禄山“洗三”那天,富里举行盛会,极其隆重。贵妃娘娘把安禄山当作出生刚三日的婴儿,用各种绸缎将他裹成个大粽子一般,这个几百斤重的大婴儿谁能抱得动?于是命几十个宫女用彩轿抬着,在宫里游行。狂呼浪笑之声溢于宫门。这是一场惊世骇俗、史无前例的闹剧,玄宗却极有兴致地观看。他对自己的干儿,一千个放心,一万个放心。不知是宽容豁达,还是神经麻木,教人百思不得其解。
宫中的丑事几乎无人不知。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云:“皇儿弃不乳,椒房抱羌浑。”前一句是说玄宗杀了自己三个亲生儿子的事,后一句“椒房”是指杨贵妃,“羌浑”指安禄山,一个“抱”字,尽现个中丑态。
更有甚者传说杨贵妃的前胸曾被安禄山抓破了,由于偷偷用诃子治疗,没有留下验伤证明。这类内容愈是言之罄罄,说得有眼有鼻,水分愈多。我们甚至可以怀疑这是无聊之徒编造出来取悦读者的,不必深究,一笑置之可也。
乱世奸贼表忠心
到了晚年,安禄山的身体越来越肥胖,大腹便便,肚子一直垂到双膝,走路的时候两只手臂要伸展起来,自称有350斤。玄宗望着安禄山的大肚子觉得十分有趣,就开玩笑说:“你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为何这样大?”安禄山讨好卖乖地回答说:“只有一颗忠于皇上的赤心而已。”傻中藏巧,愚得可爱,却奸得可怕。
由于长时期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玄宗渐渐地沉迷女色,不理政事。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小人先后操纵朝政,祸国殃民,致使朝纲大乱,奸邪丛生。安禄山看到这种情形,认为夺取天下的时机已到,于是起兵造反。后来,杨贵妃死时,玄宗掩面而哭,安禄山得知消息也哭了,毕竟死的还是自己的“干娘”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5: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鸳鸯+绣春囊+云叫蟠龙翻铁海,囊怜绣虎度金针。金针度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之时,方以智诗云:“
洞庭一口莫沉吟,
照见鸿蒙不死心。
云叫蟠龙翻铁海,
囊怜绣虎度金针。
断藤拦路穿天地,
折箸随人嚼古,
努力耕田稂莠少,
山头荆棘任成林。



郭都贤《客传青
原信》诗一首云:“
竹关别后草鞋尊,
风不能言盘石吞。
莫怪灰心留火宅,
有如烧尾立雷门。
溪冲石破骨先露,
亭笑花飞血洒痕。
雨脊分龙云变狗,
黑甜堆里与谁论。

绣虎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绣虎,汉语词语,拼音是xiù hǔ,意思是称擅长诗文﹑词藻华丽者。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绣虎

  • 拼音

    xiù hǔ


  • 注音

    ㄒㄧㄨˋ ㄏㄨˇ

  • 释义

    称擅长诗文﹑词藻华丽者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
出处

宋·曾慥《类说》卷四引《玉箱杂记》:三国曹植才思横溢,号为"绣虎"("绣"是形容文章文采华美,"虎"是形容诗文风骨遒劲)。

元·陈旅《院中闻大驾先还再韵和伯修》:"毡城家拜银麕赐,棘院人争绣虎看。"

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纵绣虎窗前,当趁青春努力;而非熊堂上,未便白首灰心。"

清·方文《赠从弟井公新婚》诗:"占熊定有甥如舅,绣虎难当妹似兄。"

清·杜岕《吾友曹梁父文章气谊妙擅当时今宿草矣》诗:"曹家绣虎呼邯郸,击剑持蔗视子桓。"



金针度人[jīn zhēn dù rén]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汉语成语



金针度人(拼音:jīn zhēn dù rén)是一则来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冯翊《桂苑丛谈·史遗》。 [1]
“金针度人”的原义是采娘七夕祭织女,得金针而刺绣越发长进,比喻将某种秘法、诀窍传授他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 [1]











































中文名金针度人
拼    音jīn zhēn dù rén
近义词诲人不倦
反义词不胜其烦
注音字母ㄐㄧㄣ ㄓㄣ ㄉㄨㄛˊ ㄖㄣˊ
成语出处《桂苑丛谈·史遗》
语法结构主谓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定语

目录



成语出处
播报编辑

  • 最早出处
郑代,肃宗时为润州刺史,兄侃,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贞其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是夕,云舆雨盖蔽空,驻车,命釆娘日:‘吾织女,析何福?’曰:‘愿乞巧耳。’乃造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唐·冯翊《桂苑丛谈·史遗》) [6]
  • 衍生典故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金·元好问《论诗》) [1]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金针度人”。 [6]

成语典故
播报编辑

唐朝时期,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郑采娘,她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能做一手好针线活。可是,她希望自己能更加心灵手巧,刺绣做得更加精巧。于是,每年七夕都要向织女乞巧。这年七夕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采娘设案焚香,独自进行祭拜仪式。不会儿,她似乎听到空中有什么动静不由瞪大眼睛,只见一溜华丽的车辆,遮住了天空。在中间那辆最精致的车上,坐着一位仪态高雅的女子,穿着彩霞似的轻柔衣裳。她走下车来,笑着说:“我就是织女,你要祈求什么福气呢?” [2-3]
采娘一听,高兴极了,跪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希望有一双巧手。”于是,织女就拿出一根大约一寸来长的金针,放到采娘手里,并叮嘱道:“你把金针别在裙子里。三天之内,自己一个人呆在一间屋子内,不要说话。”采娘连连叩谢,等她抬头时,发现天边空荡荡的,车辆、仙女全都不见了。这一切真像是一场梦啊。采娘揉了揉眼,当她看到自己手上的金针时,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她朝天空又拜了几拜。 [2]
一连三天,采娘都非常谨慎地按织女的嘱咐去做了。三天后,采娘走出屋子,开始织布绣花,飞针走线, 果然手巧无比。 [2]

成语寓意
播报编辑

织女“金针度人”,郑采娘得到一双巧手;元好问“金针度人”,启迪后学,不仅带领后辈学人走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而且使白朴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译及后人。人也应该具有“金针度人”的心胸,将自己所知传授他人,与人交流,使那些技巧和经验更好地发挥作用。 [2]

成语运用
播报编辑

  • 成文用法
“金针度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别人。 [1]
  • 运用示例
明·李贽《四书评·大学》:“文字极有条理,极有格式。三纲领处,鸳鸯画出;八条目处,金针度人也。世间种种学问无不包括,后来种种病痛无不扫除,真圣人之文也。” [4]
清·袁枚《随冈诗话》:“陆放翁曰:‘文章切忌参死句。’黄山芥曰:‘文章切忌随人后。’皆金针度人语。” [4]
现代·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 [1]
现代·李劼人死水微澜》:“罗歪嘴因为感激他,觉得他在夫妇间,也委实老实得可怜,遂不惜金针度人,给了他许多教诲。” [7]

拓展阅读
播报编辑

元好问是金朝文史学家,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立即向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名士,请耶律楚材加以保护并任用。他的爱护与保护人才之心昭然可见。而元好问教育或指导文坛名人如郝经王恽王思廉、孟琪等人的事迹,尤其是他对剧作家白朴的教育与关爱一直被人传为文坛佳话。人们都公认,白朴之所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与元好问的热情帮助是离不开的。元好问有这样的境界与胸怀,他的“金针度人”为后辈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5: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植 - 汉魏之际文学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人物关系
曹操父亲 曹操武宣卞皇后母亲 武宣卞皇后曹昂哥哥 曹昂曹丕哥哥 曹丕曹冲弟弟 曹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曹植

别称
陈思王


子建

所处时代
三国

出生地
东武阳(今山东省莘县)

出生日期
192年

逝世日期
232年12月27日


主要作品
白马篇

洛神赋

七哀诗

飞龙篇

主要成就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推动了文人五言诗发展

完成乐府民歌到文人诗转变

性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政治思想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主要作品
6轶事典故
7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才气逼人
曹植
曹植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折叠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折叠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折叠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折叠编辑本段政治思想
三曹非常中重视网罗民间隐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隐士人才都聚集起来。三曹一方面批评动摇隐士所信仰的荒诞无稽,让众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国。另一方面又歌颂其情操,把隐士视为同道中人,意在招隐求贤、让众人入世治国辅君济世。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开头即以人生短暂发问:”今我隐约欲何为?”接着以入世的物质享受诱发隐士们出山,为其建功立业。此诗受到曹植《七启》劝隐士出山,建功立业的影响。 这一方面说明三曹欲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存在着大量的隐士不为朝廷所用。

曹植的《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此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 主旨,大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后。令文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即据此兴感抒论。规摹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体制,假设镜机子与隐者玄微子问答联级成文,批评“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 借镜机子分类铺叙肴馔、容饰、羽猎、宫馆、声色之妙及游侠、俊 公子之奇节异行,最后以赞颂“圣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 “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玄微子 “从子而归”,表达了”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的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篇制宏大,铺陈夸饰,辞采瑰丽,气势慷慨,变《七发》散体笔势为骈俪整饬的精描细绘,而流畅生动过之。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魏晋南北朝
曹植
曹植
陈寿: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1]

刘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2]

钟嵘: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颜延之:至于五言流靡,则刘祯、张华;四言侧密,则张衡、王粲。若夫陈思王,可谓兼之矣。

沈约: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魏收:曹植信魏世之英,陆机则晋朝之秀,虽同时并列,分途争远。

折叠隋唐
王通: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

房玄龄: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骆宾王:①河朔词人,王、刘为称首;洛阳才子,潘、左为先觉。若乃子建之牢笼群彦,士衡之籍甚当时,并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②文昌隐隐皇城里, 由来奕奕多才子。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李白: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杜甫:①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②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③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崔佑甫:曹、刘之气奋以举,潘、陆之词缛而丽。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折叠两宋
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张戒: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古今诗人推陈王及古诗第一,此乃不易之论。

叶适:自魏至隋唐,曹植、陆机为文士之冠。植波澜阔而工不逮机。植犹有汉余体,机则格卑气弱,虽杼轴自成,遂与古人隔绝,至使笔墨道度数百年,可叹也!

刘克庄:曹植以盖代之才,它人犹爱之,况于父乎。使其少加智巧,夺嫡犹反手尔。植素无此念,深自敛退,虽丁仪等坐诛,辞不连植。黄初之世,数有贬削,方且作诗责躬,上表求自试。兄不见察,而不敢废恭顺之义,卒以此自全,可谓仁且智矣。文中子曰:至哉思王,以天下让。真笃论也。

折叠明清
李梦阳:嗟乎植!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殆处危疑之际者乎!

钟敬伯: ”子建七步成章,聪明贾祸,非生才之意,乃小才之过,不可以以此致憾造物。“

胡应麟:三曹,魏武太质,子桓乐府诗十余篇佳,余皆非陈思比。

王世贞:①曹公莽莽,古直悲凉。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古今,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②子建谒帝承明庐、明月照高楼,非邺中诸子可及,仲宣、公干远在下风。

王世懋:古人云:“秀色若可餐也。”余谓此言惟毛嫱、西施、昭君、太真、曹植、谢朓、李白、王维可以当之。

徐世溥:子建诗虽独步七子,东坡文虽雄视百代,然终不以孟德明允、苍茫、浑健,自有开创之象。

王夫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 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 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冯班:千古诗人,唯子美可配陈思王。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李光地: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达辈不足道也。江东人物,惟周公瑾,次鲁子敬,余不足道也。

陈祚明: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极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

丁晏:①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②其所见甚大,不仅以诗人目之。即以诗论,根乎学问,本乎性情,为建安七子之冠。后人不易学,抑亦不能学也。

成书倬: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折叠近代
王闿运:看船山诗话,甚诋子建,可云有胆,然知其诗境不能高也,不离乎空灵妙寂而已。

黄节:陈王该国风之变,发乐府之奇,驱屈宋之辞,析杨马之赋而为诗,六代以前,莫大乎陈王矣。

顾实:曹植乃魏文学之巨擘,上接汉代,下通晋、宋、齐、梁、陈、隋而独步之高才也。唐代李白、杜甫诸贤,莫不师其风骨。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折叠妻子
崔氏,曹植之妻,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崔琰兄长之女。《魏晋世语》记载,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

谢氏,曹植继妻,召陵县(今河南郾城东)人,太和年间被封为“陈思王妃”,曹植后期软禁生活的伴侣。据史书记载,她一直活到晋代,享年八十余岁。参见曹植的《谢妻改封陈妃表》。

折叠子女
曹苗,曹植长子,封高阳乡公,早夭。其生平事迹史书缺载,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封二子为公谢恩章》。

曹志,曹植次子,初封穆乡公,后迁封为济北王。入晋改封鄄城公,后出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国子博士,转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谥曰定公。

曹金瓠,曹植长女,不过出生约190天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金瓠哀辞》。

曹行女,曹植幼女,比金瓠晚两年出生,约7、8个月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行女哀辞》。

折叠后裔
曹臣,曹植之孙,曹志之子,元康中为中郎,封关中侯。

曹永洛,曹植十一世孙,奏请北齐孝昭帝在鱼山“兴复灵庙”,“雕镂真容”。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曹植
曹植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折叠赋
代表作品
洛神赋

幽思赋

迷迭香赋

释愁文

髑髅说

归思赋

九愁赋

闲居赋

登台赋

神龟赋(并序)

酒赋

芙蓉赋

折叠诗
代表作品
七哀诗

杂诗(六首)

公宴诗

侍太子坐

送应氏(二首)

闺情(二首)

赠徐干

应诏

赠白马王彪

情诗

朔风

矫志

折叠乐府
代表作品
箜篌引

升天行(二首)

仙人篇

妾薄命(二首)

白马篇

薤露行

丹霞蔽日行

种葛篇

名都篇

美女篇

飞龙篇

惟汉行

折叠书法
据《书断》记载,“曹植亦工书。”《宣和书谱》上亦记载曹植少年聪慧,记忆力惊人,万言不忘,其胸中磊落之气发于笔墨闲。曹植以章草书写的《鹞雀赋》乃书法中一极品。

折叠画论
曹植著有《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它可以同汉代的《毛诗序》相提并论。《毛诗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谈诗歌的文章,阐述诗歌的伦理教化作用;《画赞序》则主张绘画在"教化"方面应具有的功用。这当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这里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肯定了绘画艺术的地位,则是很重要的。

曹植明确提出画能“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还不是图解式的进行,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产生的。他谈到绘画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反应,有“仰载”、“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等。这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丰富多样的感情反应,这就接触到了绘画艺术的特征。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接触这一问题。它与曹丕《典论·论文》第一次讲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两者在理论上可说都是开启以后那个文艺自觉时代的先声。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折叠洛神悲歌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折叠梵呗泰斗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 (正史当中并无记栽说曹植与佛教有什么联系,曹植与佛教的关系多出自禅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5: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府『文摘』《大学》精选20句,品“修己安人之善道”  

2018-10-08 11:40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大学》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钱基博先生曾说“《大学》之书,文章典则,辞趣宏深,扩其量以平天下,引其绪于明明德。”由此可见,品读《大学》,既可为人指示内在的心路历程和修身工夫,涵养人格,启迪智慧,又能引领人奋发有为,经世济民,成就外在事功。今日知行君精选《大学》20句,与大家共同学习“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李贽《四书评·大学》)。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释义】 大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发展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开启民智,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释义】 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才会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自若;所处泰然自若,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释义】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释义】 古时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5.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释义】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这个根本问题,想要处理好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末节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应当重视的却轻视,应当轻视的却重视,而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样的事情是从未有过。

6.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义】商汤在其盥洗盘上刻文说:“如果一日能够除旧布新,就应日复日,天天如此。”《尚书·康诰》中说:“振作精神,使民众除旧布新。”《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是古老的诸侯国,但文王能够秉承上天赋予的除旧布新的使命。”因此,品德高尚之人无不尽心竭力为自新而使人人日新直至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不懈 努力。



7.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不尽也。

【释义】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8.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爱美色那样,一切出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叫做自我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9.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释义】 喜爱别人所憎恶的,憎恶别人所喜爱的,这就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身上。

10.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小人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就会遮遮掩掩,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且故意表现出好的的行为。其实,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其肝和肺那样,所以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诚意存于内心,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因此,君子在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11.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释义】 之所以说修身在于端正内心而无邪念,是因为:内心产生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产生恐惧,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沉浸于偏好享乐,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忧虑、患得患失,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12.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释义】心思不在这里,即使看到东西,也像没有看见一样,听到声音也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东西却不知食物的味道。这就是所说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13.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释义】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14.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释义】 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大学》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钱基博先生曾说“《大学》之书,文章典则,辞趣宏深,扩其量以平天下,引其绪于明明德。”由此可见,品读《大学》,既可为人指示内在的心路历程和修身工夫,涵养人格,启迪智慧,又能引领人奋发有为,经世济民,成就外在事功。今日知行君精选《大学》20句,与大家共同学习“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李贽《四书评·大学》)。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释义】 大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发展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开启民智,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释义】 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才会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自若;所处泰然自若,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释义】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释义】 古时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5.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释义】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这个根本问题,想要处理好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末节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应当重视的却轻视,应当轻视的却重视,而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样的事情是从未有过。

6.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义】商汤在其盥洗盘上刻文说:“如果一日能够除旧布新,就应日复日,天天如此。”《尚书·康诰》中说:“振作精神,使民众除旧布新。”《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是古老的诸侯国,但文王能够秉承上天赋予的除旧布新的使命。”因此,品德高尚之人无不尽心竭力为自新而使人人日新直至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不懈 努力。



7.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不尽也。

【释义】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8.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爱美色那样,一切出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叫做自我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9.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释义】 喜爱别人所憎恶的,憎恶别人所喜爱的,这就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身上。

10.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小人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就会遮遮掩掩,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且故意表现出好的的行为。其实,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其肝和肺那样,所以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诚意存于内心,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因此,君子在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11.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释义】 之所以说修身在于端正内心而无邪念,是因为:内心产生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产生恐惧,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沉浸于偏好享乐,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忧虑、患得患失,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12.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释义】心思不在这里,即使看到东西,也像没有看见一样,听到声音也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东西却不知食物的味道。这就是所说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13.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释义】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14.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释义】 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来源:网络微信

(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5: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孔门四配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孔门四配,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












































中文名孔门四配
主要人物颜回、曾参、子思、孟轲


目录

1简介
2人物





简介

播报
编辑

上古有以德配天的传统,行祭天大礼时,夏后氏以黄帝配享,殷人以帝喾配享,周人以后稷配享。这种形式也为祭孔礼仪所仿效,孔庙以四位最杰出的孔门弟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子思)、亚圣孟轲配享,称为“四配”,但四人进入配享的时间有先后。




人物

播报
编辑

最早得到配享殊荣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习称颜渊,与其父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心向学;又有“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能力。孔子以德行、言语、文学三个科目评价学生,德行以颜回为首。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又说,颜回死了以后,“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颜回终身不仕,一直追随孔子,亲如父子,“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所以,后人把他看作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三国魏正始二年(241)春二月,齐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这是以颜渊配享孔子之始。

第二位进入配享行列的是曾参。曾参,字舆,也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与父亲曾点也都先后师从过孔子。曾子是著名的孝子,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唐人皮日休说“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宗圣志》卷七)。曾子又是一位刚毅超群的人,“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春秋繁露·竹林》)“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孔子·泰伯》)等名言都出自曾子之口。所著《大学》为《四书》之一,被誉为“儒学纲领”、“入德之门”。唐睿宗太极元年(712),释奠以曾参配,是为曾参列入配享之始。

第三位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子思子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还提出了“君轻民贵”、“性善论”等颇具影响的观点,他的心性学说,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所著《孟子》七篇,在宋代列入《十三经》和《四书》,影响至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孟子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最后一位是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幼年丧父,故一直与孔子一起生活。成年后曾为鲁穆公师,在学术上很有建树,后人曾将他的二十三篇二十三篇汇编为《子思子》一书,可惜除《中庸》一篇因被收入《礼记》而得以流传至今外,其余均亡佚于隋唐之际。《中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居有重要位置,韩愈认为其重要性与《易经》、《孟子》等同。程颢、程颐视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作。朱熹将其列入《四书》,从此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之一。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子思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1126年,金人虏徽、钦二帝,北宋亡。高宗南渡,在临安建立南宋政府。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友等南迁到衢州,并在当地建孔庙祭祀,成为孔脉的南宗,而留在曲阜孔庙的称为北宗。咸淳三年(1267年)春正月戊申,度宗诣太学,谒孔子,行舍菜礼,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享。顾炎武非常称赞理宗将颜、曾、思、孟配享孔子:“自此之后,国无异论,俗无异习,历元至明,先王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日知录》卷十八,《配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6: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2薛光+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凿壁借光//“余光分人”与“金针度人”+今古宁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余光分人”与“金针度人”





分享到:











来源:文汇报 | 喻军  2022年11月11日08:29 ​




说到“余光分人”,脑中倒先跳出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来。这个“偷”字,和武侠小说中的“偷学”及唐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中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样,并非贬义词,乃指不肯浮泛虚度、因陋弃学,故才借得邻家的一烛光明刻苦夜读。

“凿壁偷光”纯系个人行为,“余光分人”也讲借光的事,然牵涉主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寓意自然不同。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原文不作引用,只作简要陈述:秦相甘茂自秦国出走齐国途中,遇见自齐国出使秦国的苏代,场面着实有些尴尬。甘茂心里有话却不便明说,只好给苏代讲了一个故事,委婉道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说有个贫家女与一群女孩子纺线,因无钱备灯烛,而使那群有条件备灯烛的女子觉得吃了亏。她们一合计,打算驱逐贫家女,不给她借这个光。贫家女倒也不沮丧,而是每天早起为大家打扫房间、整理坐席、烧火端水。唯一的诉求,就是希望大家分点光给她。照今人看来,这实际上构成一种以劳计酬或“以劳抵资”的互惠方式。那群女孩子享受了贫家女仆佣般周到的服务后,觉得很划算,纷纷表示可以让贫家女借光。甘茂通过这个故事,向苏代表明自己不被秦国信任、受权臣诋毁打压,在走投无路之下才出了函谷关。虽然自己本事不大,倘得到齐国的接纳,定当竭诚效劳。苏代听了,可能动了恻隐之心,表示愿意鼎力相助,使之得到齐国的重用,后甘茂果然出任齐国上卿。后人把“余光分人”(《史记·甘茂列传》写成“分人余光”)又称作“余明”,成为“惠而不费”、彼此成全的著名典故。南朝谢惠连“愿君眷倾叶,留景惠余明”、李白“愿假东壁辉,余光照贫女”的诗句,皆为这一典故的延伸解读。

相比于“余光分人”,“金针度人”的寓意,则展现为更为开阔的胸襟气象,典出唐·冯翊的《桂苑丛谈·史遗》:说唐朝有一女子名叫郑采娘,能做一手细腻的针线活,但她希望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某年七月初七(凡间妇女向织女乞巧,又称“乞巧节”),采娘设案焚香,向天上的织女祈告说:你是织布的圣手,能否把针绣的窍诀传授于我呢?不多会儿,天光洞开,出现一溜精致的华车,居中那辆坐着一位仪态端庄的女子,身披彩云似的轻纱衣裳。只见她走下车来,笑着说“我就是织女”,便递给采娘一根一寸多长的金针,嘱咐她务必把针缀在纸上,或别在裙带上,三天之内不要说一句话,就会得到针绣的奇巧了。采娘依循织女的交代,三天后果然遂愿,从此飞针走线,技艺大进。后人遂以“金针度人”作为倾囊相授、与人方便的寓意。

显然,这是一则民间神话传说,似乎只要真心祈求,就能幸近“织女”光仪,得蒙宏慈,实际上属于一种心愿的表达。菩萨示化般无偿赠与一根能点石成金的“金针”,显然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却并非没有观照现实、直指人心的意义。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贵人提携加持相助、智者点化启蒙后学等,都可纳入此范畴。但民间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类的处世“箴言”,想必也蕴含了不少做人的教训在内。被称“北方文雄”的元好问,曾写过一首《论诗》:“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两句颇惹争议,需要重点划杠,因为它表明了一种认知取向,即成果(绣出的鸳鸯)可以展示;可以提供观赏,却不可以把代表成功窍诀的“金针”随便施与他人。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可以理解,却终非胸襟高华、大方无隅的体现。世上虽没有不经努力、得之即成的那根“金针”,却有春风化雨、有教无类乃至桃李争妍的“金针精神”。教育家张寿康在《中学语文课的文字教学工作》一文中就批评元好问的说法乃“不正确的态度”,提出须“勤把金针度与人”。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叮嘱千万别做这种“不把金针度与人”的绣工(见李榷《金针还须度与人》)。但有意思的是,元好问本人却并不像他的诗所说的那样,而恰恰是一位君子周急、常以“金针”度人的人。这里举两个例子:其一,金哀宗天兴二年四月,汴京城破,元好问立即向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列出中原名士54人,请其予以保护、任用。其二,元好问长期悉心关照郝经、王恽、王思廉、孟琪等文人学士,尤其重视被他视为“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的神童白朴。1233年南京被攻陷后,元好问不计个人安危带着白朴逃亡,使之长时间生活在他身边,受其指导教诲。白朴偶染瘟疫,元好问也不假他人之手,予以悉心照料直至痊愈。后白朴果然隆名文坛,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同列“元曲四大家”。试想元好问当年对他的培育,难道不是“金针度人”的生动体现吗?有人或许会问:那元好问为何“言行”不一?不好猜度,可能和创作时的情绪驱动有关吧,却并不等同他有实际行为。

还有人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们自己绣出更多更美的“鸳鸯”来,我想,这便是为人师者理应具备的本怀。当然“金针”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教育方面,而具非常丰富的外延。明李卓吾《四书评·大学》言道:“三纲领处,鸳鸯画出;八条目处,金针度人也”;清屈复《题元遗山论诗后》云:“今古宁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云:“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等,皆属契机契理,如盐入水之言。

无论“余光分人”,还是“金针度人”,均以善念为始,提倡相向而行。前者易落言筌,被错会为一种冷漠的等价交换关系,而忽略其(贫家女)刻砺求存的自强意识和互惠理念;后者理应提倡,甚至应予弘扬,因为它的内在所指,乃一腔“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古厚情怀。倘没有这样的情怀,人间便少了许多的温暖、许多的敞亮,而陡增许多的藩篱、许多的固化。

“余光”虽弱,却能渗透人心;“金针”虽小,却也兹事体大。套用《老子·德经》所说,当可“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也!

葛洪《匡衡凿壁借光》原文及翻译
葛洪
原文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6: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飞燕
[ fēi yàn ]
基本解释
1. 飞翔的燕子。

2. 指 汉成帝 赵皇后。

3. 良马名。

4. 指古曲名。

5. 指古卜名。

6. 东汉末年叛军领袖张燕的绰号。

详细解释
1. 亦作“飞鷰 ”。

飞翔的燕子。《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鷰,衔泥巢君屋。”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2. 指 汉成帝 赵皇后 。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宫人……学歌舞,号曰 飞燕 。”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鬢夺 卫女 迅,体絶 飞燕 先。” 唐 李白 《清平调》词:“借问 汉 宫谁得似,可怜 飞燕 倚新妆。” 清 孙枝蔚 《春宫词》:“君恩重 飞燕 ,妾体拟当熊。”

3. 良马名。

《文选·张协<七命>》:“驾 红阳 之飞鷰,驂 唐公 之驌驦。” 张铣 注:“ 红阳 、 唐公 人也,并有良马名飞鷰。”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飞燕跃广途,鷁首戏清沚。”《南史·袁顗传》:“ 刘胡 叛走不告 顗 , 顗 至夜方知,大怒,駡曰:‘今年为小子所误。’呼取飞燕,谓其众曰:‘我当自出追之。’”

4. 指古曲名。语出《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 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臺,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謚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有娀 謡乎《飞燕》,始为北声。”清 姚鼐 《送侍路川主德州书院》诗:“经谭东 鲁 麟,曲唱西《飞燕》。”

5. 指古卜名。

《史记·龟策列传》:“ 涂山 之兆从而 夏啟 世,飞燕之卜顺故 殷 兴。”

辞书解释
良马名。《文选·谢灵运<会吟行>》:“飞燕跃广途,鹢首戏清沚。”李善注:“《西京杂记》曰...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大辞海·语词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6: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飞燕 - 中国汉朝时期成帝皇后 锁定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赵氏,号飞燕,《飞燕外传》称其名为赵宜主。史书并未记载其是哪里人,仅称其为长安宫人,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选入宫中为家人子(即宫女),后在阳阿公主处学舞,为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

鸿嘉三年(前18年)封为婕妤。永始元年(前16年)六月封为皇后。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去世,太子刘欣即位为帝,即汉哀帝,尊为皇太后。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崩逝,被贬为孝成皇后。一个多月后被贬为庶人,下诏令其看守陵园,当日赵飞燕自杀身亡。

在中国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人物关系
汉成帝丈夫 汉成帝
基本信息
本名
赵氏

别称
赵宜主、赵婕妤、孝成赵皇后

字号
号飞燕

所处时代
西汉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时间
公元前45年


去世时间
公元前1年

主要作品
《双凤离鸾曲》、《归风送远操》、掌上舞

主要成就
得宠晋为婕妤,其后立为皇后

称号
婕妤→皇后→太后→皇后→庶人

性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人物评价
4个人作品
5轶事典故
6艺术形象
7史籍记载
8亲属成员
9后世纪念
折叠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生活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赵飞燕出身于平民之家,家境贫穷。刚生时,父母不想养她,将其抛弃,三天不死,于是将其抱回养大。

折叠舞者出身
年纪稍长后,赵飞燕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进宫为宫女(并非勾栏或者奴婢),属于阳阿公主家,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

折叠初见帝王
《历朝名媛诗词》中的赵飞燕
《历朝名媛诗词》中的赵飞燕
鸿嘉三年(前18年),汉成帝即位十多年,年已30岁,后宫却没有一个存活的皇子。一次微服外出游乐,来到阳阿公主府,阳阿公主把养在府中的良家女都叫出来,取悦汉成帝,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倾倒了成帝。汉成帝将她带回宫。赵飞燕使个欲擒故纵之计,一连拒绝成帝三夜召幸,激起成帝征服之心,夜夜临幸,再也离不开她。

后来听说她还有一个妹妹赵合德,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妩媚,连赵飞燕也自愧不如,便下令招入宫中,姐妹"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成帝固宠赵氏姐妹,对其它妃嫔不屑一顾,对她们的宠爱逾越了礼制,班婕妤等人皆失宠。

折叠陷害皇后
许皇后姐姐蛊诅后宫有身孕的妃子被发觉,赵飞燕趁机告发许皇后等人蛊诅后宫女子,求己亲媚。太后得知后大怒,下令彻查,许皇后因此被废。之后汉成帝欲立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嫌弃她出身卑微不是侯门女,不同意,但其实王政君也是出身卑微的平民女。太后的外甥侍中淳于长为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一事来沟通。

折叠封妃立后
永始元年(前16年)四月,成帝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改变她家卑微的身份。六月,封赵飞燕为皇后,封赵合德为昭仪,大赦天下。

赵飞燕成为了皇后,虽然获得了作为女人的最显赫地位,但成帝对她的宠爱却渐渐不如以往,成帝更为宠爱她的妹妹赵合德。

赵合德居住的宫殿-昭阳舍极尽奢华,中庭以彤红之色,殿内油漆一新。门限以黄铜襄饰,并涂上黄金。上殿的阶梯以白玉砌成,殿内壁上露出的如带一般的横木以金环装饰,同时嵌入蓝田玉壁、明珠、翠羽、其富丽奢侈,为诸宫之最,自有后宫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奢华的宫殿。赵飞燕姐妹虽然相继专宠后宫十多年,但都同样没有子嗣, 《飞燕外传》中的解释是姐妹二人为驻颜却老使用息肌丸以致不孕。

折叠举荐立嗣
绥和元年(前8年),定陶王刘欣来长安,其祖母傅太后私下以许多金银珠宝、珍玩布帛贿赂赵飞燕姐妹,打通关节,在她们的帮助下,一直没有子嗣的汉成帝立侄子刘欣为太子。

折叠帝王去世
绥和二年(前7年)春,46岁的成帝死于赵合德床上,成帝一直身强体壮,从来不生病,去世前晚还很好,早晨起床穿衣,准备接见辞行的楚思王刘衍和梁王刘立,谁知刚刚穿上裤袜,衣服还没能披上身,就忽然身体僵直、口不能言,中风扑倒床,动弹不得,不久便去世。朝野震动,群臣声讨赵氏祸水。赵合德自杀身亡。

折叠尊为太后
太子刘欣作为养子即位,是为汉哀帝,他感念赵飞燕当初拥立之功,依礼法尊赵飞燕为皇太后,封皇太后的兄弟赵钦为新成侯、皇太后的侄儿赵䜣为成阳侯,赵氏一门两侯,地位显赫。
佟丽娅版赵飞燕
佟丽娅版赵飞燕
然而几个月后,司隶解光弹劾赵昭仪怂恿皇帝杀害许美人、中宫史曹宫所生皇子,称"赵昭仪倾乱圣朝,亲灭继嗣,家属当伏天诛"要求追究赵氏一族的罪过。 哀帝于是下令免去赵飞燕兄弟新城侯赵钦、侄儿成阳侯赵䜣的爵位,贬为庶人,家属被驱赶至辽西郡。议郎耿育上书为赵飞燕求情,对解光揭出的杀害皇子案持怀疑态度,痛斥其落井下石。

由于哀帝得继皇位乃赵飞燕大力促成,加上她与哀帝祖母傅太后关系密切,自然不再予以追究,赵飞燕总算能安下心来,保住了皇太后的位子,但这样一来被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家族所仇恨。 期间,有大臣说赵昭仪罪甚大,家属要连坐,矛头直指赵飞燕,哀帝没有处理。

折叠被废自杀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崩逝。与哀帝不睦的王氏外戚集团东山再起,哀帝宠臣和外戚遭到了严厉的打击,傅太后丁太后被挖坟,赵太后被废,独尊王政君。王莽挟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曰"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一个月后又下诏将赵皇后和哀帝傅皇后一起贬为庶人,赶去看守自己丈夫的陵园,当天二人一同自杀,赵飞燕只比妹妹赵合德多活了六年。

折叠主要成就
折叠政治
助汉哀帝登帝位

绥和元年(前8年),定陶王刘欣来长安,赵飞燕在成帝面前夸赞刘欣的才能,并提议册立刘欣为太子,这样,刘欣凭借个人表现,加上赵飞燕从旁协助,争储之路十分顺利。后来,汉成帝无子去世,21岁的刘欣顺利登上了皇位,即汉哀帝。

折叠艺术
千秋绝艳图-赵飞燕
千秋绝艳图-赵飞燕
创"踽步"及"掌上舞"

"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赵飞燕还自创"掌上舞","掌上舞"又称"掌中舞"因舞蹈体态轻盈,仿佛可以置于掌中,故得名。此舞后成了赵飞燕的一个独有标志,亦可比喻女子舞姿轻盈。



折叠人物评价
折叠史书评价
汉朝班固《汉书》:诡矣祸福,刑于外戚,高后首命,吕宗颠覆。薄姬坠魏,宗文产德。窦后违意,考盘于代。王氏仄微,世武作嗣。子夫既兴,扇而不终。钩弋忧伤,孝昭以登。上官幼尊,类祃厥宗。史娣、王悼,身遇不祥,及宣飨国,二族后光。恭哀产元,夭而不遂。邛成乘序,履尊三世。飞燕之妖,祸成厥妹。丁、傅僭恣,自求凶害。中山无辜,乃丧冯、卫。惠张、景薄,武陈、宣霍,成许、袁傅,平王之作,事虽歆羡,非天所度。怨咎若兹,如何不恪!

折叠历代评价
唐朝徐凝: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百美新咏图》中的赵飞燕
《百美新咏图》中的赵飞燕

唐朝李白: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笼。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1]

唐朝李白: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绣户中,相经过。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2]

唐朝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3]

北宋张耒:苦心膏沐不论赀,富贵人生各有时。直使中流畏仙去,君王何啻似婴儿。

南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4]

辽朝萧观音: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5]

近代萍寄生:赵飞燕留仙裙皱,天上宁无;襄城君堕马妆残,人间罕匹。[6]

折叠个人作品
《归风送远操》

折叠轶事典故
折叠身轻如燕
《赵飞燕别传》中记载赵飞燕家有彭祖方脉之书,擅长使用气术,长大后"纤便轻细,举止翩然",所以人们叫他飞燕。 她甚至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扬袖飘舞。 身轻如燕即身体像赵飞燕一样轻,现在多指动作轻盈。

折叠留仙裙
《飞燕外传》中,赵飞燕体态极其轻盈,每当她纤腰款摆、迎风
赵明明饰演的赵飞燕
赵明明饰演的赵飞燕
飞舞时,就好像要乘风而去一般。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再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像风筝一样飘起来。于是成帝赶紧叫乐师们拉住赵飞燕的裙摆,免得他被风吹走。待风停时,发现赵飞燕的云英紫裙竟被抓得皱皱的,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

折叠息肌丸
《飞燕外传》中,赵飞燕为使肌肤雪白娇嫩,把一种秘方配制叫作息肌丸的药丸塞入肚脐。这种丸药是由麝香、高丽参、鹿茸等名贵药物制成的蜜丸,将其放入肚脐内,确实功效显着,用后可使人肤如凝脂,肌香甜蜜,肌肤胜雪,双眸似星,但该药之毒却会经久滞留积蓄在任督二脉内,令女人终生无法怀孕。皇宫药剂师上官妩曾教赵飞燕用羊花煮汤洗涤,可是已无法挽救。飞燕合德,悔不当初。

折叠诈托有孕
《赵飞燕别传》中,有描写赵飞燕因无法怀孕,而"欲为自利长久计"假装怀孕,多次从宫外买入刚出生的男婴冒充皇子但最终未能得逞,只好对汉成帝说自己生下一个儿子,但已夭折了。

折叠燕啄皇孙
《汉书》里记载成帝死后,司隶解光对赵合德杀害许美人及女官曹宫之子的

奏疏,其动机是想惩罚赵飞燕。但从奏疏中看出,赵飞燕并未参予这一罪行。而且奏疏也表明,成帝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议郎耿育对此案也有质疑。然而外人眼中,赵氏姐妹被视为一体,班固的评论是"飞燕之妖,祸成厥妹",并将燕啄皇孙的童谣载入正史,这个典故也因此流传下来以致于失去了本意而成为后妃杀害皇族的一个典故。

折叠环肥燕瘦
环是指的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燕是指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杨玉环很胖而赵飞燕很瘦,但都是著名的美女。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一诗中写道"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成语环肥燕瘦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7]

折叠艺术形象
折叠文学形象
汉·刘歆《西京杂记》

晋·王嘉《拾遗记》
赵飞燕
赵飞燕

宋·秦醇《赵飞燕别传》

汉·伶玄《飞燕外传》

明·艳艳生《昭阳趣史》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折叠影视形象
1956年        《赵飞燕》        电影        郑碧影       


1996年        《汉宫飞燕》        电视剧        赵明明       
赵明明
赵明明

2008年        《母仪天下》        电视剧        佟丽娅       


2015年        《相爱穿梭千年》        电视剧       
易易紫(古代)

林珍娜(现代)



折叠史籍记载
《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第六十七》[8]

折叠亲属成员
折叠家世
父:赵临,因赵飞燕有宠于汉成帝被封为成阳侯。

折叠兄弟姐妹
妹妹:赵合德,汉成帝昭仪,正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合德名字出自于《赵飞燕外传》。

兄弟:赵某,名不详,不知与飞燕谁大,但大于赵钦。其子赵欣袭爵成阳侯。赵欣后被贬为庶人,流放到辽西郡。

弟弟:赵钦,汉侍中驸马都尉、新成侯。后被贬为庶人,流放到辽西郡。

折叠配偶
刘骜,汉成帝。

折叠后世纪念
四美图

1909年在甘肃发现的南宋平阳木刻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也称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昭、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参考资料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以智===以智孙//方珹---允俊---载荣//华//富//贵//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23:19 , Processed in 0.0639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