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2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3-23 23:23

关注
《红楼梦》的奇妙的“一喉三歌”。


讲清了《红楼梦》“以一喻多、以多补一”的主要写作手法,再来解释《红楼梦》的基本组织架构。《红楼梦》的分析难度在于一本书同时有表里两层文章,而里层文章又分内外两部分,简单来说,就是看似一本书,却在同时写三件事:

首先,是最为简单的表面文章,也就是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家的衰亡败落,但即使是这最为简单的表面文章,能够真正看明白的其实也是很少的,比如说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实际原因和贾家败落的真正根源,时至今日,依旧是认识不清;

其次,是里层文章的外围影射,即广受关注的悼明讽清之喻,是作者对自己爱国情怀的抒发。书中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正是作者对此的明确提示。但对于朱慈照这样的绝世天才,只是抒发郁愤之情是根本用不着如此复杂的操作的,这悼明讽清的外围影射多集中在诗词歌赋所暗含的典故之中,只是《红楼梦》核心内容上的附加部分而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里层文章的核心影射,也就是作者不厌其烦、不断强调的《石头记》实为他对自己个人幼年经历的如实记载,是民间野史无法与之相比的国家正史。《石头记》中发生的诸多事件基本都是实事实写,如甄士隐梦见仙缘、如封肃吞没女婿家产、并送丫环讨好官爷、如薛蟠打死人命却逍遥法外、如宝钗专程入京图谋入宫,如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如薛家的金玉良缘造势、如贾蔷前往苏州采买戏子、如赵姨娘魇害宝玉凤姐、如贾芹招聚匪类赌钱、如贾芸向卜世仁借香、如宝钗给林黛玉改药方、如抄检大观园、如王善保家的被打、如贾琏偷情、如晴雯被逐、如晴雯托梦、如巧姐被卖等等诸事,都是明末真实发生的实事实写。这一层的影射内容才是《石头记》的关键所在,也正是《石头记》被创作出来的根源所在。《石头记》这部国家正史,实为明亡史,只有看懂了《石头记》,才能真正了解到明朝灭亡的真实内幕,否则,就将继续被颠倒黑白、篡改历史的翰林文魔们的谣言伪史所欺骗和蒙蔽。而这,才是支撑朱慈照耗尽毕生心血、不惜十年辛苦,句句泪、字字血地写下《石头记》这部弘篇巨撰的心愿意念。

所以,戚蓼生的“一喉二歌”都是把红楼梦说简单了,应该说“一喉三歌”才对。正因为红楼梦的构思如此复杂、如此宏大,所以在分析红楼梦的影射指代关系时,绝不能片面的割裂地下结论,而应该全面的联系地看问题。

所以,为了能够将《红楼梦》的秘密解析清楚,我会将《红楼梦》的表面文章、外围影射和核心影射结合起来一起分析,既有利于帮助大家理解《红楼梦》的“表里皆有喻” 的复杂手法,也能让大家对《红楼梦》背后的历史建立起清晰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2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以一喻多、以多补一+】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隐史
2024-03-23 23:20

关注
《红楼梦》采用的“以一喻多、以多补一”的独创手法、也就是以一个书中角色影射多名历史人物、同时用多个书中角色丰富一个历史人物的多重影射的奇特笔法,是如何在书中具体运用的呢?

为了便于理解,自然要举例说明。

以主人公贾宝玉为例。

从“以一喻多”、也就是以一个书中角色影射多名历史人物的这个角度来解释:衔玉而诞的贾宝玉所影射的,不仅是身为朱明政权唯一正统继承人的朱三太子朱慈照,还同时影射身为朱明政权唯一统治者的、掌握玉玺的末世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也就是说贾宝玉是朱慈照与其父朱由检的合体。因为父子二人都拥有朱明皇权的继承人身份,故而共享衔玉而诞的帝王身份。


需要补充的是:贾宝玉的多重影射与其他书中角色相比更为复杂,因为他不仅影射人——拥有传国玉玺的华夏皇权继承者,而且还同时影射物——天下独一无二的传国玉玺。


从“以多补一”、也就是用多个书中角色丰富一个历史人物的这个角度来解释:《红楼梦》中的多个小说人物都是作者朱慈照的书中分身,如衔玉而诞的贾宝玉、如筹画起造大观园的老明公山子野、如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的贾府四姑娘惜春,等等。


之所以要这样创作,为的是通过不同的书中角色、从不同的身份角度,补充其历史人物的全面特征和经历作为。如衔玉而诞隐喻的是作者的帝王身份、老明公山子野则揭示了作者的身份实为朱三太子爷,而贾府四姑娘惜春暗示了作者在家中的排行实际为四,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21: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3-23 23:19

关注
《红楼梦》第八回中极其重要的一条脂批:“晴有林风,袭乃钗副”。

作者是在借此暗示看书人:《红楼梦》中的人物角色虽多,但却是彼此交叠、互相重合的。

换言之,这是作者新颖独创的以一个书中角色影射多名历史人物、同时用多个书中角色丰富一个历史人物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特笔法。简单概括,就是“以一喻多、以多补一”。

但这种写作手法不仅是全新的、开创性的,更是精妙复杂的,因此,作者朱慈照虽然借助这一独创手法成功蒙蔽了清廷统治者和翰林文魔们,躲过了满清政府的严密文网和翰林文魔的戕害荼毒,但也造成了读者理解书中隐意的困难重重。

不过,只要理解了朱慈照构筑《红楼梦》架构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手法,那么看懂《红楼梦》不但会变得轻松简单,而且还会进一步感受到朱慈照新奇笔法的灵动有趣,会令你在破解谜底之后,不禁击节叫绝、由衷赞叹,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朱慈照的神思妙笔所深深折服,亦为中华民族能够拥有这样伟大的文学巨匠和如此奇绝的文学神作而深深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23: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宝钗夸赞为“诚实老人家”的茗烟的娘——-老叶妈究竟是谁
2023-07-26 08:09·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第一部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第五十六回里朱慈炤写道:“宝钗道:“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人来:怡红院有个老叶妈,他就是茗烟的娘。那是个诚实老人家,他又和我们莺儿的娘极好,不如把这事交与叶妈。他有不知的,不必咱们说,他就找莺儿的娘去商议了。那怕叶妈全不管,竟交与那一个,那是他们私情儿,有人说闲话,也就怨不到咱们身上了。如此一行,你们办的又至公,于事又甚妥。”李纨平儿都道:“是极。”【庚辰双行夹批:宝钗此等非与凤姐一样,此则随时俯仰,彼则逸才踰蹈耳。】探春笑道:“虽如此,只怕他们见利忘义。”【庚辰双行夹批:这是探春敏智过人处,此讽亦不可少。】平儿笑道:“不相干,前儿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请吃饭吃酒,两家和厚的好的很呢。”【庚辰双行夹批:夹写大观园中多少儿女家常闲景,此亦补前文之不足也。】”

  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位只在宝钗口里出现了一下的茗烟的娘,他的资历很不凡,这位得到宝钗夸赞的“老叶妈”就是万历朝的“独相”七年、万历朝和天启朝两任首辅的“三朝元老”叶向高。

  叶向高,东林党党魁,名列《东林点将录》中“及时雨宋江”的位置,可见其在东林党中的地位和声望之高。叶向高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任太子朱常洛的侍班官,为太子讲解对句、书法和字意,朱常洛很喜欢叶向高的讲解。叶向高的最大成就是“福王之国”,即迫使万历皇帝让福王朱常洵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二十四日离开京师去往自己的封国就藩,之后不久叶向高辞官致仕。泰昌元年(1620年)朱常洛即位后立刻诏家居已六年的叶向高重入内阁,可是叶向高还未来得及动身,“一月天子”光宗就病死,而后即位的明熹宗天启继续催促叶向高返朝重任首辅。天启四年七月叶向高因阉党之势日盛而请辞还乡,在天启病死后没几天也病死了。崇祯即位后立即追赠叶向高为太师,谥“文忠”,赐葬闽县(今闽侯)东台戊辰山,建御祭碑亭。

  《明史纪事本末》云:“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东林始于顾宪成”。被万历皇帝革职回家的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宋儒杨中立主讲的东林书院,借讲学以吸纳党羽,形成东林党,并与朝中任职的首辅叶向高等官员遥相呼应。在东林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致力于打击朝中异己、大力扶植东林同党的叶向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例如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京察时,叶向高主持朝政,将齐、楚、浙、宣、昆等党的一些人物罢官革职。1623年(熹宗天启三年),时任首辅的叶向高又和东林党人左都御史赵南星利用京察,罢免了齐党亓诗教、楚党官应震等人。作为东林党的朝中头领,叶向高自然是当得东林党茗烟的娘。

  宝钗夸赞老叶妈“是个诚实老人家”,这正是为了照应东林党黄宗羲等编纂的《明史》中对叶向高的夸赞之语:“向高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党同伐异的东林党是一定要拔高美化大力扶植东林同党的首辅叶向高的,而被东林党培养和扶植的周后自然也是要夸赞东林党的好党魁叶向高的。

  东林党名义上标榜气节,实则借讽议朝政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打着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积弊的骗人口号,迫使明朝廷取消或降低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只是为给工商业者和地主豪强代言谋利。对明末劳苦农民屡遭天灾饥荒的苦难,东林党不但视而不见,反而对朝廷的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更转嫁税赋令受灾的农民雪上加霜,结果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探春笑道:“虽如此,只怕他们见利忘义。”【庚辰双行夹批:这是探春敏智过人处,此讽亦不可少。】”脂砚斋的“此讽亦不可少”乃是提醒读者:敏智过人的探春的这句话不过是朱慈炤的讥讽之语,所谓诚实的东林党都不过些满嘴谎言、见利忘义的伪君子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2: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知道李纨真相才能懂得“养小叔子”的真正寓意(中)
凡人侃红楼
2019-02-16 13:47
今天接上期继续通过17回内容来聊李纨和李自成的话题。现在就再来聊聊接下来贾政与众人说的一段话:
贾政笑道:“...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一引起我归农之意。...”说毕,...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这段话想要我们知道李纨的什么呢?

(一)强调田园之风有深意
作者在大观园中设置稻香村这样一个村居,与大观园整体富丽堂皇的气象显然相背,属人为故意,即“人力穿凿”也,所谓“人力穿凿”,即非“自然”也,非“天然”也,这里是想通过违反常“理”的景象,暗示李自成的名字“自然天成”。可和后面第四点对照看。
(二)“石碣”寓意深远
我们知道李自成和吴三桂大战的地点就是在“一片石”。此处其实是一座关城,位于抚宁县东北,河北、辽宁两省分界处。地面用石条铺就,并在两块石条之间凿燕尾榫,灌以铁水,使地面宛如一片巨石。故名为“一片石”。《明史·李自成传》:自成率军十余万,“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趋关外。三桂惧,乞降于大清”。
石碣,即石碑。这与此处的“一片石”有什么关联呢?这就要说到《红楼梦》作者多次提及的庾信了。
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七:
“ 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 ( 庾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曰:‘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
后来“一片石”便可指碑、碣。
唐 李白 《襄阳歌》:“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便用“一片石”指羊祜堕泪碑。

李纨(中)
当然作者用庾信的典故并非是纯粹的文字牵连,《韩陵山寺碑》所说的故事与明末“一片石”大战实为“表里”才是作者要表达的。
北魏普泰二年(公元532年),勃海王高欢与左右朝政的尔朱氏在邺城南韩陵山爆发“韩陵之战”。高欢以少胜多大败尔朱联军,最终造成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34年,高欢迁都邺城,于韩陵山修筑韩陵山寺以彰显功绩。时人温子升为该寺作《韩陵山寺碑序》(见唐《艺文类聚》)。其内容除歌功颂德外,重点描写了韩陵山之战的激烈场景:“壮士凛以争先,义夫愤而竞起。兵接刃于斯场,车错毂于此地。轰轰隐隐若转石之坠高崖,石良磕磕如激水之投深谷。”(全文见于《艺文类聚》等古籍)。
《红楼梦》作者正是以《韩陵山寺碑》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暗示了满清与吴三桂合兵击败李自成后,窃取明朝政权,造成南北对峙局面。这在当时因属忌讳,不能明言,故如此牵连实为道出“石碣”背后真容!
(三)”范石湖田家之咏”的暗示
范石湖,即范成大,与陆游等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平江府吴县(苏州)人。范成大致仕后,在石湖度过了近十年的晚年生活,写下最后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为家乡撰写《吴郡志》。这就是作者此处所说的“范石湖田家之咏”的表面意义,那么有什么暗指呢。
我们还知道,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太仓人,与前辈范成大属苏州老乡。提起吴伟业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说到《圆圆曲》则可谓家喻户晓,写的正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全诗通过二人聚散离合反应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诗里也给出陈圆圆的出身: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此处的“田窦”,是借西汉外戚田蚡、窦婴,代指崇祯宠妃田氏之父田弘遇。是说吴陈二人相遇便是在田府。所以,这里的“田家之咏”其实是“咏田家之艺妓”也。

陈圆圆剧照
作者正是用范成大“田家之咏”来暗指吴伟业“田家之咏”,可谓实为表里。因为,这种想让读者产生联想的效果是能到的。一是范、吴二人同为苏州人,且诗才冠绝一时;二是这正是作者写作的手法。在书中作者会把北宋南宋和北明南明分别作比照,更是用对应时段的文人来分别对应。如作者用北宋秦观和北明唐寅来写可卿这个北明历史的化身,而写到袭人就用了南宋的陆游,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写法。这里作者再次运用了这种方法。
另外,均为吴地老乡的名人,由吴伟业便能想到吴三桂,且吴姓始祖正是周代的太伯,所以后来吴三桂造反建立的国号便是“大周”。

袭人
这种合写,还体现在63回占花名。李纨的签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全诗是宋 王淇的《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惹得诗人说到今”正是暗示吴三桂因为吴伟业的一支《圆圆曲》让人谈笑不断。
这里作者把吴三桂和李自成合在一起写的,不仅因为他们之间的冤孽,还因为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也正是这些共同点作者才通过焦大的嘴巴说他们“养小叔子”——共侍一夫也。而书中的袭人作者暗指的正是桂花吴三桂。而这正是作者合写李纨袭人的现实基础!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2: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贾探春诗才一般,远落后于钗黛,为何海棠诗社却是她率先发起?
2020-04-10 22:07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贾探春率先提出要在大观园内创建一个诗社,并且给众人发了请柬,海棠诗社得以创建,众人一番商量后,李纨任社长,迎春、惜春为副社长,诗社成员则是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贾宝玉,这便是大观园诗社的雏形,其后史湘云、薛宝琴、李琦、李玟、邢岫烟等女子也曾借着诗社之名展露才华,可谓是全书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其中却存在一个隐形的问题,那就是诗社的创建为何是贾探春提出来的,而不是林黛玉、薛宝钗,或者其他姊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探究性的,因为根据书中明确记载,探春自知自己的诗才不如钗、黛的,具体参看第十八回原文:

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亦难以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李纨也勉强凑成一律。——第十八回
这段佐证足以证明,探春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林黛玉、薛宝钗的才气不可阻挡,所以她也无意与两人争锋,换句话说,贾探春后来创建海棠诗社,主观目的并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华,而是真心为了提供一个众姊妹聚会热闹的平台,正如探春在花笺请柬中所写的那般:

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探春的请柬内容暗合了探春最大的特点——不俗!诸位可还记得探春最先出场时,曹公是如何介绍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重点是最后一句——“见之忘俗”,探春的一生都在贯彻“不俗”二字,比如她创建诗社,发给众人的请柬不是一张纸,而是花笺,花笺上还专门附上亲写文字,真真是个讲究人!换作其他人,恐怕随便找个丫环去通知一声其他姊妹就完了,所以就连贾宝玉也连连称赞“还是三妹妹高雅”。

换句话说,探春是一个喜欢精巧雅致生活的女子,说的现代点,就是很讲究生活仪式感。其实探春创建诗社,恐怕也是出于这种心理——素日生活太过平常无趣,每日不过是吃饭、睡觉、看书、刺绣,若能聚集三五姐妹,一起创建个诗社,众人你吟诗来我作对,亦可以排遣无趣生活,更能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



这便是探春创建诗社的心理内因,但我们仍不得不考虑现实因素——为何其他姊妹们却不提建诗社的建议呢?按理说林黛玉、薛宝钗诗才最优,她俩最应该提出建诗社,但两人却从未吭声,李纨身为寡妇,生活乏味,也很想办个诗社来打发时光,这也是为何“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李纨态度如此积极,甚至毛遂自荐自己当社长:

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做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第三十七回
虽然探春一提起办诗社,众姊妹一呼百应,为何素日却没有一人提起来呢?其实细细分析就会发现,诗社的创建,整个大观园除了探春,恐怕再没其他人能敢干这件事了。



迎春、惜春本身诗才就不行,加上也不爱扎堆,故她俩不可能提出创建诗社;再说黛玉,虽然身负奇才,才华横溢,堪称“潇湘妃子”,但到底逃不过内心的自卑感——寄人篱下,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已是好的了,哪里还敢出什么“幺蛾子”,正如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向薛宝钗抱怨的那般: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来咒我?



所以林黛玉在这样的环境加心理压力下,她绝不会自己主动提出创建诗社。薛宝钗就不用多说了,她是个典型的封建闺阁少女,一向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乃至于香菱学诗,她都不愿尽力教授,最后香菱舍近求远,反去找了林黛玉这个师傅。所以站在薛宝钗的三观角度,创建诗社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若是创建起来,我陪你们热闹热闹,没建起来也好,大家安心学习针织女红便可,这才是身为女子的本分。所以薛宝钗的三观,直接决定了她不会产生创建诗社这样的想法。



最后就是李纨了,虽然她的话说的“冠冕堂皇”,称自己早就有创建诗社的想法,但这应该只是话赶话而已,因为她寡妇的身份让她噤若寒蝉,她所有行动都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寡妇”的人设,比如她明明二十岁出头,素日却只敢穿一身青色素衣,跟其他姊妹花红柳绿的打扮形成对比,众姊妹搬进大观园的时候,她选择稻香村作为自己的居所,也是为了避嫌,让别人知道自己清净守节,以免惹出非议。



其实李纨何尝不愿意像个正常女子,穿的花红柳绿,让人艳羡,但她是个寡妇,如果她又是穿金戴银,又是创建诗社,那么流言蜚语必然会接踵而至。旁人会觉得你这么个寡妇,却整日打扮得那么好看,肯定是心静不下来,并且不甘寂寞,想干点出格的事情,如此这般,李纨的名声就会受损,所以李纨一直活得谨小慎微,包括其后王熙凤病重,王夫人将大观园的管理权交给李纨、探春、宝钗三人时,李纨年龄最大,按理说她是管理小组的头儿,可从头到尾,诸位可见她有半点作为?不是不为,而是不敢为,因为怕得罪人,怕有损自己名声。

因此,这么一番比较下来,大家就会发现,只有探春一人具备创建诗社的实力,她一方面有一定的诗才,另一方面又具备组织活动能力,加上她期望“不俗”生活这个心理内因的推波助澜,最终演化成“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19: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白海棠+海棠诗社+】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赠某中涓 其一
[ 清 ] 屈大均
原文
先朝蟒玉赐穿宫,亲见煤山血诏红。尝恨不同王内使,海棠枝上殉重瞳。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21: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凹晶馆联诗:三五中秋夕,为何拟上元?+ 《元夕》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 + 分曹射覆蜡灯红,心有灵犀一点通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66】



5.8 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黛玉湘云说凸凹、联诗之前,却说少了个细茶杯,各处寻觅不见,很啰嗦的一段话。说“细想”,“一语提醒了”这管家伙的媳妇,找到紫鹃翠缕,而紫鹃翠缕却在到处找姑娘,那媳妇说“都睡觉去了,那不知那里玩去了,还不知道呢”,这些都是作者说给读者听的话,要读者仔细看,“找”什么?

注意二人联诗的前两句:

黛玉说第一句:“三五中秋夕”。

湘云续第二句:“清游拟上元”。

在中秋夕,为什么要拟上元?

上元:正月十五。末两字:元夕!写正月十五之夕最著名的词,莫过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词牌名),《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真正要说的,就一句话:一夜鱼龙舞。就一个词:鱼龙。

二人联诗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妙玉突然出现,说:“你两个的丫头还不知在那里找你们。”还在说找,“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黛玉笑道:“谁知道就这个时候了。”在说一夜。

三人遂一同来至栊翠庵中。忽听叩门之声,小丫鬟忙去开门看时,却是紫鹃翠缕,与几个老嬷嬷来找他姊妹两个。进来见他们正吃茶,因都笑道:“耍我们好找!一个园里走遍了,连姨太太那里都找,到了那山坡底下小庭里找时,可巧那里上夜的正睡醒了,我们问他们,他们说方才庭外头棚下两个人说话,后来又添了一个,听见说大家往庵里去,我们就知是这里了。”

同样啰嗦,同样一直在说“找”,还有“找”前故意写错的字。看到“元夕”,我们就知道了,这些啰嗦,都有目的,作者一直在提醒读者:“众里寻他千百度”。

“找”什么?找“鱼龙”!一夜鱼龙舞。

我们这些被称作木头的IT人,都有用“众里寻他千百度”为公司命名的,可见稼轩的这首词脍炙人口的程度,作者用这样尽人皆知的诗词来提醒读者“鱼龙”,跟搬出张僧繇来画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知道李彦宏他们当初取这公司名的时候,有没有百度人都自诩为龙的意思,或者原本是鱼的人以后也要成龙的追求。而巧合的是,百度成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我们现在用它在网络上搜寻信息、查找典故,能帮助现代读者探索百年红楼之谜,谁能想到三百年前的红楼梦和IT、百度、搜索引擎会有这样谜一样的联系!冥冥之中,作者当初用“众里寻他千百度”作为揭开谜底的钥匙,而现代读者用百度搜索来找寻解开红楼的钥匙。我的神呀!

再看几个“巧合”,或者说作者故意: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

湘云笑道:“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近水赏月如何?” 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值身于晶宫鲛室之内。

湘云笑道:“得陇望蜀”,谐音:得“龙”。

晶宫鲛室:晶宫,是龙宫;鲛室,是鱼室。还是暗指:鱼龙。

注意:重复三次“水月”。

妙玉笑道:“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又一个“水月”。

紫鹃翠绿找到栊翠庵,说:“听见说大家往庵里去,我们就知是这里了。”

前文说过,多次重复,是种强调,是作者要告诉读者重要信息。把“水月”重复强调这么多次,最后归结到妙玉的“庵”里,而槛外人妙玉常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两个线索穿起来,很容易看到“水月庵”,即“馒头庵”,以及“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的回目,看看这几个回目:

15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16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在17回大观园建成之前,两个回目中都出现秦鲸卿,鲸是大鱼,作者在大观园建好前就重复告诉读者了,而且作为回目强调。所以在很早前的水月庵、馒头庵,作者早就在写大鱼了,是典型的答案在前。

再看“秦鲸卿”对应的这个“王凤姐”,挺奇怪的叫法,说王熙凤或者凤姐都不奇怪,却偏偏要把“凤”字放在中间,对应“鲸”字,太明显了!以致于有些版本改成了“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但这一改,就丢失了作者用异常提醒读者的一个关键信息:“鲸”这个大鱼对应的字是“凤”!覆“凤”射“龙”,这个回目早就在提醒读者“龙”和“大鱼”。

无独有偶,16回的回目重复强调凤、鲸,还是“龙”和“大鱼”。

对红楼作者的神笔和绝世才华认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认为这些都是“巧合”了、想多了。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再往前看一个:

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很明显龙禁尉是贾蓉,秦可卿是“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秦可卿是命妇,是龙禁尉的恭人,不是龙禁尉。如《水浒传》第32回:“我看这娘子説来,是个朝廷命官的恭人。”作者这么写,除了明确秦可卿是“龙”之外,还有一个用意:上下句的龙、凤,提醒读者后面回目中的“凤”,是覆“凤”射“龙”,又是答案在前。

黛玉、湘云联诗中有:

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蜡烛、分曹、射覆,显然用典是李商隐玩射覆的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作者希望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而不是木头!棒槌!理工男!

注意:又提到射覆!前文说过,重复就是强调,就要注意。

射覆出现在62回,宝玉生日要行令,拈阄拈出了射覆,宝钗说“射覆从古有的”,意思在说射覆的来源,那就要留神射覆的出处。

《汉书·东方朔传》: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守宫:壁虎。

东方朔说:龙无角,蛇有足,善缘壁,不是壁虎就是蜥蜴。

射覆的出处:藏了龙蛇!

红楼作者也是跟读者玩射覆:盂下覆了龙蛇,让读者自己去射。



点击下一个: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玄墓蟠香寺,玄机是什么?+ 伏象千峰凸,盘蛇一迳遥 + 红绽雨肥梅,藤蔓曲藏蛇!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7:03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诗词
红学
红楼梦(小说)
原创 中元节诗精选一十五首,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2019-08-15 01:28

-1-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唐代: 李商隐《中元作》
-2-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唐代:李郢《中元夜》
-3-
朝朝风雨过中元,已熟之禾未易存。
正是忙时人却暇,且偷佳节倒芳尊。
——宋代:陈藻《中元连宿竹园刘叔嘉宅》
-4-
欣欣来认祖先名,梵杵丁东月二更。
满地纸钱香篆冷,更无真哭两三声。
——宋代:宋伯仁《观寺中盂兰盆会有叹》
-5-
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
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宋代: 晏殊《盂兰盆》
-6-
徂暑尚繁郁,大火空西流。
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副庭树幽。
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
——宋代: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晋》
-7-
堕甑皆言莫系怀,行人不见邑人灾。
忽闻邻叟悲还笑,秖为狸奴去复来。
——元代:曹伯启《中元日雨不出悼所丧马呈宪府诸公》
-8-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元代: 仇远《中元》
-9-
繁华零落旧长安,遥忆唐宫斗合欢。
令节中宵开玉殿,化生清水弄银盘。
霜摧蒲柳红颜尽,草翳园陵白露寒。
最爱城头月如镜,美人曾照倚栏干。
秦封千里号名藩,帝子王孙玉叶繁。
宾客几人同邺下,池台空说拟梁园。
云阶月户秋先到,九陌三条夜不喧。
谁信古来歌舞地,惟闻砧杵闹中元。
——明代:邓云霄《中元夕秦城感怀二首》
-10-
江南回望北山青,故垄谁持麦饭登。
兄弟向衰俱作客,乾坤留迹本浮萍。
时逢有道身何补,节遇清秋恨颇增。
独坐月明过夜半,满林寒叶若为听。
——明代:石宝《中元忆先垄》
-11-
野黍离离陇日悬,故山行处转凄然。
燕关楚泽三千里,春露秋霜十四年。
柳子敢忘丘墓想,王生真废蓼峨篇。
清川锦树俱愁思,赐断孤村急暮蝉。
——明代:边贡《中元登先墓》
-12-
兰盂愁节碧兰花,倚遍栏杆日未斜。
乍见鼎灰将化蝶,更闻钟磬集啼鸦。
人逢节序情多感,我强登临恨转赊。
怅望白云遥涕泪,自怜飘梗滞天涯。
——明代:张嗣纲《西宁遇盂兰节有感》
-13-
片月东城上,长风度早秋。
光临青嶂发,影抱碧潭流。
灏气沉沙浦,馀辉恋水楼。
何人更吹笛,关塞不胜愁。
——明代:何景明《中元夜月》
-14-
一派繁华眼欲迷,瑜伽接引向西溪。
灯光灿烂千家共,人语喧呼百戏齐。
直使水神惊耀蚌,重教鳞族诧燃犀。
今宵暂弛金吾禁,归路频闻报晓鸡。
——清代:林占梅《观盂兰放水灯》
-15-
南国中年节,西风下水船。
溪声喧百里,峰影蘸双莲。
野祭人呼鬼,温汤客试泉。
团栾明月上,照梦鹤山前。
——清代:丘逢甲《七月十五日饶溪舟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2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玄墓蟠香寺,玄机是什么?+ 伏象千峰凸,盘蛇一迳遥 + 红绽雨肥梅,藤蔓曲藏蛇!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67】



5.9 玄墓蟠香寺
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胎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瓷器上品“鬼脸青”:故意错写为“鬼胎青”,是用错误提醒此处。

“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这与妙玉对黛玉说话客气不客气没任何关系,明显是作者说给读者听的话,重复“尝不出来?”是要读者品尝、分辨什么?水!

梅花上的雪:梅花,李纨;雪,宝钗。说的是水,“水”是满清关键字,所以此处妙玉要揭露的是:鬼脸“清”的宝钗和李纨,一个大秘密。

玄墓蟠香寺:便是揭露这个大秘密。

玄墓:苏州的玄墓山,亦名万峰山。以漫山遍野的梅花闻名。

蟠字的几个主要意思:

1.“【唐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爾雅·釋蟲】蟠,䑕婦。【註】甕器底蟲。”是一种瓮底虫,叫鼠妇,或鼠负。

2.“【韻會】蒲官切,音盤。伏也,曲也,屈也。”如龍蟠于泥。

3.“通作盤。【袁公·諸葛亮贊】初九龍盤。”即简体字“盘”。

玄墓蟠香寺,是个著名难解之谜,好在作者让湘云给出了解答。

50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宝琴:“伏象千峰凸”

湘云:“盘蛇一迳遥”

宝钗与众人又忙赞好。为什么赞好?

伏、盘:都是“蟠”。

伏象:蟠象,就是“蟠香”。

千峰:在说山,也是提醒“万峰山”,就是“玄墓山”。

凸:黛玉在凸凹中强调过,凸碧山庄,位于大主山的山顶。

盘蛇:蟠蛇,对应蟠象,或“蟠香”。

一迳:迳是“径”的异体字,一路。

为什么说芦雪广联诗中,宝琴、湘云的这两句诗,是妙玉“玄墓蟠香寺”的解答?

芦雪广在何处?大主山的山根底下。广(yǎn):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子。芦雪广联诗是即景诗,所以诗里的山,便是大主山,诗里描写大主山:“伏象、盘蛇”。

妙玉说的“玄墓蟠香寺”:“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既然梅花雪不是真的梅花和雪,而是住在大主山的李纨和宝钗,那么五年前、玄墓山也不是真的时间、地点,而是现在、此山,妙玉揭秘的就是现在、这里的事。看妙玉现在在哪里住着?现在“茶品梅花雪”的地点在哪里?大主山!妙玉说的“玄墓、蟠香”,也是大主山。

所以,茶品梅花雪,和芦雪广联诗的“山”,是同一个“山”,即大主山:蟠香,伏象、盘蛇。

妙玉说的“玄墓蟠香寺”,其实是用谐音:玄摹蟠象似。

玄,是摹,摹什么?摹蟠象,摹“山”的蟠象,似什么?蟠蛇!

所以,玄机是摹。现在的字典上只有摹mó一个音,康熙字典上:“又【集韻】莫故切,音慕。義同。”

作者故意把“玄墓山”,只写“玄墓”,一是隐“山”,因为“山蟠相似”让人一读就容易猜出是蛇,真事要隐,况且红楼梦中的蛇是个大秘密,更要深藏,不轻易露。二是差异在“山”,反而是强调此“山”,让读者醒悟过来,目前的场景事件,正是发生在大主山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玄机是摹,蟠象似蛇,这个答案,是芦雪广联诗中“伏象、盘蛇”给出了。其实谜底都在书中,只要用心去读,答案都能找到。而且,蟠蛇、一路,形象地描述了凸碧山庄山顶那条路,正像一条蛇。

画出大观园图,我们便一下明白了“玄墓蟠香寺”、“盘蛇一径遥”。

现在想起,在大主山怀抱的稻香村,黛玉说惜春画大观园图的话:“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便恍然大悟:摹!黛玉是要读者摹山蟠,解出蛇。注意观察众人表演:“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众人都把“手”拿出来拍,向读者展示“手”,提醒“摹”!宝钗又重复强调,“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说这句最妙,你们细想,却有滋味,因为宝钗就是这个大蛇。看作者选的这个地点,在大主山怀抱中,说照着画。盗香村,偷玉,选在这里说蛇,意为蛇鼠一窝,虫鼠偷玉。再看回次,是42回,紧接在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之后,又是答案在前,妙玉先说山蟠似蛇,再在42回黛玉说画说摹。所以红楼作者的设计构思,用巧夺天工亦不为过。

第70回,三月初一,黛玉作《桃花行》,宝玉看了,滚下泪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作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锭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红绽雨肥梅:故意错写为“红锭”,为何?

因为“藤蔓曲藏蛇”!

杜甫的这首诗太长,不在此录出。

前文多次说过,“藤蔓”是宝钗蘅芜苑的特征。这里作者覆“红绽雨肥梅”,让读者射中“藤蔓曲藏蛇”,双方都不说破,读者却知:蘅芜苑藏蛇!

蛇是谁?当然是蘅芜苑的主人:宝钗。

再看这句话是谁说的:宝钗。

再看后面一句:“水荇牵风翠带长”,谁以前用过这句诗?宝钗。

27回,宝钗扑蝶,到滴翠亭,金蝉脱壳:

宝钗说看见黛玉在这里,“朝东一绕,就不见了”,“一定又是在那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从滴翠亭附近,朝东去是大主山,说明大主山有洞,洞里有蛇!

说这话的:还是宝钗。而且这话还有一层意思:这蛇会咬黛玉。

所以不是我说宝钗是白蛇,是书中很多线索,都指出:宝钗是蛇。这些线索都可相互验证。

宝钗这条大蛇,咬黛玉,跟黛玉争宝玉。表现在大观园图上,是大蛇和大鱼缠斗,白蛇争虞龙之玉。

白蛇不是独自争玉,而是有鼠相助,有蛇鼠一窝的李纨、贾兰,和薛家的一群耗子,还有袭人、麝月、鸳鸯、金钏儿等鼠辈。

所以,《红楼梦》就是明清之际“龙蛇争玉”的故事。



点击下一个:宝玉生日,三月十八!前后推算:半年时间,一天不差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2: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21: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玉案·元夕
[ 宋 ] 辛弃疾
原文 译文对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0:20 , Processed in 2.0736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