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风月宝鉴+红颜枯骨】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化贞——与熊廷弼相爱相杀的老中医
播报文章
逗趣往事
关注
2021-07-07 17:34
发现仙境秘境,不可思议的冒险等你体验!
发现仙境秘境,不可思议的冒险等你体验!
打造属于你的品质生活,热门笔记本电脑盘点
打造属于你的品质生活,热门笔记本电脑盘点
专业期货平台大比拼:如何辨别真伪,关键点在这里!
专业期货平台大比拼:如何辨别真伪,关键点在这里!
喜欢令狐的朋友对我的一篇文章肯定不会陌生,《熊廷弼——中国式的悲情英雄》,在那篇文章中我曾提到过一个与熊蛮子相爱相杀的人,他就是王化贞,但当时很多人对我给他的称呼,感觉到很好奇,为什么我要管他叫老中医王大夫呢?今天令狐就来给大伙讲讲这个晚明时期的“药匣子”,王化贞。
王化贞,字肖乾,出生年月不详,他是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得中进士及第,官授户部主事,因为当年的主考官是叶向高,所以可以说内阁首辅叶向高就算是他的老师,那么一开始他也算是东林党成员,为什么要用一开始这个词呢,那是因为在他出任辽东巡抚的时候,与总督熊廷弼不和,导致他背叛了东林党,投靠了九千岁魏忠贤,广宁之战惨败后,被论罪下狱,到了崇祯五年,坐罪处死。
为什么叫他老中医呢,因为王化贞在朝为官,最让他出名的一不是政绩,二不是能力,而是他的医术,他可以说是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大夫,所以很多达官显贵都找他看病,而且人家老王不光实践能力强,还有非常了不起的理论知识,王化贞以《本草纲目》为蓝本,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将各种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一百五十余类,每类按若干具体病证开列方剂,著成医书《普门医品》,这书一共有四十八卷之多,这妥妥的一个药匣子啊。
当然咱这里不是医疗科普专栏,咱还是说王化贞这辈子最露脸也是最现眼的一件事,巡抚斗经略。
其实说实话,王化贞一开始在广宁干的还真不错,早在万历年间他就到驻守在广宁,那阵儿蒙古炒花等部落的酋长有点儿歪歪心思,打算乘机南侵,结果王大夫亲自过去安抚他们,谁知道他们还真就不敢动了,至于为什么,史料里没有记载,但我觉得肯定是老王用自己出色的行医能力征服了他们。
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发起辽沈之战,结果明军大败,经略袁应泰自杀殉国,大明任命巡抚薛国用为经略,而王化贞升任辽东巡抚,可没过多久,朝廷又启用熊廷弼出任经略,其实在熊廷弼没有到任前,辽西地区可以说是人心惶惶,能够撑到熊廷弼来,全靠老中医王化贞。
最早广宁只有一千名老弱病残,可王化贞竟然生生地把各路散兵游勇、民间力量、少数民族力量都给组织了起来,一点一滴,慢慢发展,最后数量竟然有了万人以上,当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被后金攻陷后,当所有人都以为河西也一定没法保住了,可谁知道,王大夫率领人马,把守孤城,力保河西不失,士兵们还斗志不减,所以说当时老王的声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朝廷也认为可以依靠他的才能,于是就把河西的战事全部交给了他。
广宁之战的失败,意味着战略重镇的失守,有人说主要原因在于王化贞,这一点我认同,可这并不代表着熊廷弼就没有罪责,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不合,我觉得才是广宁失守最主要的原因,可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不合,既有两人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有想法上的不同。
任命熊廷弼之前,薛国用为经略,可是薛国用身体不行,所以辽西的军务完全是由王化贞负责,可等到薛国用死后,王化贞觉得应该是自己军政一把抓,结果上面却派来了熊廷弼,这样的安排,多少可能导致王化贞的心态有所失衡,再加上熊廷弼为人暴躁易怒,对于下属毫不留情,于是便引发了巡抚斗经略的发生。
众所周知,明末内阁大臣的能力远不如张居正、高拱那帮人,可是内部党争却越来越厉害,党派关系更是错综复杂。王化贞虽然是东林党领袖、首辅叶向高的学生,但又和楚党等其他派系关系不错,甚至连所谓阉党对他的印象都很好,所以无论在哪里,王化贞都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可是没想到俩人刚碰面就产生了分歧。
王化贞认为对于广宁,应该沿河设立六个军营,分兵层层把守,但熊廷弼认为本应该利用广宁三面环河,居高临下的优势,集中兵力,死守广宁,结果朝廷信了老熊,王大夫心里小有不爽,接着在是战是守的问题上,王化贞主张进攻,熊廷弼主张防守,这样一来,两人的意见又不相同了,不过这个时候王大夫暴露了自己致命的弱点,《明史》中说,“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王大夫平时确实不太爱学习军事,轻视大敌,好说大话,加上他本来就讨厌熊廷弼,所以对他的建议,更是十分抵触,反观熊廷弼呢,器量也不大,而且有点刚愎自用,火气一触即发,盛气凌人。您想吧,这样的两个人凑在一处,能和平相处也的确是件难事。
老王是一门心思要进攻后金,熊廷弼却提出了他最著名的“三方布置策”,究其核心就是一个字,守!结果经抚不和闹得是越来越严重,两人各不相让,熊廷弼这边还总是上书讥讽、弹劾王化贞,王大夫脾气再好,这回也犟上了,加上自己多次的军事行动也都被熊廷弼叫停,王大夫彻底爆发了。
为了让所有人相信,王大夫说自己可以让蒙古虎墩兔部落的林丹汗、炒花部落的卓里克图洪巴图鲁出兵协作,甚至已经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也会做他的内应,“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在他看来后金不堪一击,朝廷只要采纳他的建议,让他率领六万军队,就能将后金彻底消灭,生擒努尔哈赤,为了表明自己必胜的决心,老王隔空向大明朝廷承诺,“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首辅叶向高是他的老师,兵部尚书张鸣鹤本来就与他关系就好,当然选择了相信他。尽管熊廷弼反复上书表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可同是东林党,平日里人缘极差的熊廷弼根本得不到大家的信任。
只可惜王化贞的表演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后金首先攻占西平堡,全歼守军三千人,接着又在沙岭之战,歼灭大明的三万援军。此时,王化贞的手下,孙得功暗中降清,他甚至想抓住王化贞,献给努尔哈赤。结果消息被参将江朝栋得知,他率军掩护王化贞逃跑,大凌河边,他遇到了熊廷弼,泣不成声,熊廷弼笑着问他,“你说要用六万精兵踏平后金,现在怎么样了?”王化贞还在哭,熊廷弼仍然不依不饶的在他伤口上撒盐,“唉,晚了!”
不过王化贞在这种局面,却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他恳求熊廷弼带兵死守宁远、锦州,可是熊廷弼却摇摇头,他将关外了老百姓迁至关内,一把火烧毁了辽西,全部让给了后金,将相不和,广宁溃败,二人都没捞到好,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问责,可就在东林党决定是否要牺牲掉熊廷弼的时候,王化贞突然投靠了魏忠贤,结果熊廷弼因为擅自放弃辽西而被追责,弄的阉党和东林党都很痛恨他,结果被判斩刑,并且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说句实话,王化贞和熊廷弼的战略其实都很好,也都有可实施性,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不利因素,一个经略,一个巡抚,一个镇守广宁,一个镇守山海关,形成二虎相合之势,后金真的难以进入中原,可结果熊廷弼和王化贞在广宁,却生生地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王化贞凭借着人际关系占据主动,熊廷弼呢,身为经略甚至连兵力多少都不知道,在调动不了军队之时,他对王化贞的所作所为也采取了漠然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广宁的失败,直到熊廷弼死了七年,魏忠贤倒台四年后,王大夫也在崇祯五年,被判处斩。
为什么说熊廷弼比王化贞更可恨?
如何评价熊廷弼和王化贞的矛盾显示全部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 10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24,086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1 条评论
分享
8 个回答默认排序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一泡黄尿登临意
[color=var(--GBK04A)]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关注
1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熊廷弼:我先在广宁拖住后金,然后联络东江军跟朝鲜来抓,把努尔哈赤包饺子。 孙承宗:现在难以进攻,只能稳扎稳打筑城进逼。 王化贞:劳资上去一个滑铲。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0-10-18 05:49
[color=var(--GBK04A)]赞同 135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wenwU
关注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01 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原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下令斩首,并传首九边。九边是明朝沿长城防线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也就是把熊廷弼的首级在九个军事重镇让将士们传阅,以儆效尤。熊廷弼死后,一直有人在为其鸣冤枉。
后来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大学士刘一燝说: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如果熊廷弼还在辽东,局势一定不会是这个局面。 甚至连《明史》都评论说:广宁之失,罪由化贞,乃以门户曲杀廷弼。意思是说广宁的失守,罪责在王化贞身上,熊廷弼是因为党争所以被冤杀的。那么,熊廷弼的死,究竟冤枉吗? 此事还得从熊廷弼守辽说起。
02 熊廷弼和袁崇焕的经历很相似,都是两次督抚辽东。萨尔浒之战后,杨镐被罢免,明朝委任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到任之后,主要在于稳定局势。首先是安置流民,稳定人心;又杀了一些临阵脱逃的将领,又处分一批贪污腐化的将领,任命了一批得力干将;又置办火器,开挖战濠,修筑城墙,做御敌守城的准备。 熊廷弼很快稳定了辽东局势。
但当时明朝政局复杂,熊廷弼也遭到了一些言官的非议,最终熊廷弼申请离职。
03
沈阳和辽阳失守之后,明朝在整个辽东的根基被毁,在多人的建议下,天启帝决定再次启用熊廷弼。当时的人,对熊廷弼抱有很大的希望。 有人说,熊廷弼若在,事情绝不会这般糟糕。
有阁臣说,熊廷弼是人才,非他不能安辽事。 连天启帝都极为看重熊廷弼,把熊廷弼的名字和行程图刻在了宫中屏风之上,时时牵挂。 熊廷弼很快就拿出了关于辽东的三方布置策:
一、经营辽西的核心广宁城,重点设防。 二、在天津、登州、莱州设置水师,从海上攻击辽南,牵制后金。三、在山海关设置重兵。这个方案一出,立即得到了天启帝和内阁大臣们的一致认可。 为了实现这个方案,需要巨量的资源。 史书记载了九个字:议兵三十万,议饷千余万。 如此庞大的数字,天启帝动用各方资源,倾全国之力满足熊廷弼的要求。天启帝拿出数百万两帑币,并加派地亩银,再将两浙、两淮的岁入交由熊廷弼处理。 在兵力方面,实行全国总动员,每省出大约五千人,陆续发往辽西,加上从沈阳、辽阳溃败下来的士兵,再加上原有驻军,三方布置策所需要的三十万兵力,基本实现。同时,天启帝任命王在晋为工、兵、户三部总理,全力调配军饷和器械。史书记载明朝此次是:极天下之力,以充辽饷。
04
熊廷弼到任之后,却出现了一个意外,巡抚王化贞和他的战略出现了矛盾,熊廷弼主张防守,王化贞主张主动出击。
按理说,王化贞作为二把手,怎么敢挑战作为一把手的熊廷弼呢?原来熊廷弼此人性格刚强,朝中朋友不多。而这个王化贞是首辅叶相高的学生,此时的兵部尚书也是极力支持他。朝中有人,王化贞自然腰板就硬。巡抚和经略之间出现分歧,是件大事,孰是孰非,天启帝让群臣商议,结果是大多数人支持王化贞的意见,二人之中留一人在广宁决策,最终决定是留下王化贞。 但这项命令还没下达,努尔哈赤已经领大军渡过辽河,直取广宁而来。大敌当前,二人去留的问题只得暂缓执行。
05 这个王化贞其实并没有什么能力,却有不少异想天开的想法。 他指望蒙古林丹汗40万大军来援,谁都知道林大汉不可能有40万大军,即便有,也不可能来援助明朝。他又主张率领6万大军主动进攻努尔哈赤,被部下们集体否决了。 他又联系李永芳,让其做内应。这个李永芳是明朝投降努尔哈赤的降将,已经是努尔哈赤的心腹,当然不可能再次回归明朝。而王化贞的心腹大将孙得功却已经暗中投降了努尔哈赤。
最终广宁之战一开打,孙得功临阵反叛,致使明军大败。孙得功还带领叛军占领了辽阳城,王化贞只得落荒而逃。那大战开打之后,辽东经略熊廷弼又在何处呢? 军权为王化贞掌握之后,辽东经略熊廷弼此时驻扎在闾阳。 熊廷弼听闻努尔哈赤带兵前来,就带兵5千来援广宁,半路听说广宁失守,就退了回来,在大凌河碰到逃回来的王化贞,把5千人交给王化贞指挥。灰头土脸的王化贞建议熊廷弼收复广宁,或者守广宁前卫。但熊廷弼却否决了这一意见,组织军民开始入关。
06
熊廷弼的这一决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因为此时的广宁城虽然还在叛军之手,但努尔哈赤是在两天之后才进城的,也就是说熊廷弼有两天的时间平叛。
即便不平叛,也可以组织军民在关外选择城池进行防御,此时明军在关外的城池和大小堡垒多达50多座,粮草充足,完全可以进行防守,大凌河、锦州都是非常理想的城池。后来的袁崇焕也是利用锦州、宁远的坚固城防先后大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而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关外储备了大量的物资,这是多年的心血,熊廷弼下令全部焚毁,其损失不计其数。 对比一下孙传庭和熊廷弼,方显得熊廷弼的失误之处。孙传庭后来经营陕西的时候,向崇祯皇帝要钱征兵,崇祯皇帝答应给6万两银子,但后来是在拿不出,就连这6万都拿不出,孙传庭还是硬撑凑出了一支大军。而此时每年的辽饷都是过400万,多年累计之下,辽东的储藏的军需物资早已是千万级别,就这样在熊熊大火之下化为灰烬。而很多来不及销毁或者无法销毁的物资,全部成为了努尔哈赤的战利品。大明朝为辽东花费之多,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的结果却是“竭四海九州之物力,不能成尺寸之功”。 此战明朝损失极大,官员们痛心道: 调兵十数万,转饷二百万,发帑数百万,器械、火药、盔甲、鞍马、头畜、刍粮数十万,尽付于奴酋!而四方驱车驰马,海运陆输,臣等目不交睫,手不停批者,皆以助狂夷之毒焰。
07 而仓促之间将近百万万民众,十多万军队全数撤回山海关,又缺乏有效的组织,给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逃回山海关的路上,军民争道,践踏踩死的不计其数,很多婴儿和儿童、行动不便的老人,被随意抛弃,哭声震天。 当事人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况: 河西失守,人皆岌岌,百万难民,齐拥入关,居无屋,寒无衣,食无米,炊无薪。 当时的山海关守卫看到的是如下场景: 日来援辽溃兵数万,填委关外,遍山弥谷,西望号哭者竟日达夕;逃难辽民数十万,隔于溃军之后,携妻抱子,露宿霜眠,朝乏炊烟,暮无野火,前虞溃兵之劫掠,后忧塞虏之抢夺,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是的,熊廷弼的战争策略是有道理的,王化贞要为这场战负主要责任,难道熊廷弼就不应当为此负责吗? 广宁被叛军占领,努尔哈赤都还没有进入广宁,就有必要丢弃50多座城,要知道,广宁距离山海关还有700多里,如此漫长的防线上,就不能选择城池防守吗?而撤离混乱,死亡甚重,无数军民丧家失口,熊廷弼不该担责吗? 如果说熊廷弼死得冤,那些死在辽东千千万万的军民,他们的冤屈又该由谁来诉说呢?
讲完熊廷弼,今天给他家推荐一本不错的书《熊廷弼之死》。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3-06-30 16:34
[color=var(--GBK04A)]赞同 44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明史流言终结者
关注
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当时,明朝还以为自己能很快解决问题王化贞是一边嚷嚷主动进攻忽悠兵部,一边却不断写信请教熊廷弼,请教完了后,还不听熊的建议。这种人哪里都讨厌,好比一个单位里有个人天天高喊主动创收,结果私底下问同事怎么保证不亏。王化贞瞎嚷嚷了半年进攻,结果守都守不住。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0-07-06 21:21
[color=var(--GBK04A)]赞同 102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阿里云
广告
不感兴趣知乎广告介绍
阿里云2核2G3M轻量服务器仅36元/年!阿里云618创新加速季-新迁入云享5亿算力补贴,200+款云爆品折上再折查看详情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大石斑亲鳕鱼
关注
3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大概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努尔哈赤。 毕竟除了努尔哈赤,没人觉得熊廷弼比王化贞可恶。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6-08 14:21
[color=var(--GBK04A)]赞同 364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梯云纵
关注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2-27 13:58
[color=var(--GBK04A)]赞同 4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快乐猫
关注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粉的本质不是皇汉,而是朱家君主爱好者。 明末辽东糜烂,明粉怪杨镐,怪熊廷弼,怪袁崇焕,怪祖大寿,怪孙承宗,怪洪承畴。这和明廷和明朝皇帝遇事不决推责任给边臣的做法有什么区别?辽事是怎么崩溃的,没有人比京城大员和皇帝们更清楚,但是宁愿选择把熊廷弼九边传菜,袁崇焕片皮烤鸭这种对时局p用有的方法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鞑子入关的首要罪责就是朱家皇帝。 ps:如果想给我抬旗,麻烦先去我过往回答,搜索“民族”类似的字眼,看看我是什么成分,我身正不怕影子斜,随便查,不可能和鞑子有联系,最多就是喜欢扇朱家皇帝的脸。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4-03-16 18:30
[color=var(--GBK04A)]赞同 1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所见所知
[color=var(--GBK04A)]见闻 评论 故事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痛失开原、辽阳之后,广宁愈发重要,已成“全辽根本”。为此,明朝特遣王化贞驻广宁,并受熊廷弼节制。不幸的是,熊、王二人对辽西的战和守,各持一端,也从此演化成一系列的严重错误。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主守,即以守为战;王化贞主战而不守,宣称:“不战必不可守,不过(辽)河必不可战!” 后来,两人由意见分歧,开始逐步发展到势同水火,意气用事。本来朝廷批准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但王化贞拒不执行,另搞一套。熊廷弼的方略受到严惩干扰。 这首先是王化贞的过错,该杀。 但在熊廷弼一方,由于其个性强,经常随意顶撞朝中权贵,引起广泛嫉恨。其中,兵部尚书张鹤鸣就与熊延弼失和,之后,便独喜王化贞。凡王化贞所请,无不同意。却又不通知熊廷弼知晓,且暗中鼓励王化贞不必受熊廷弼节制。于是,这又引起熊廷弼上疏点名抨击张鹤鸣。张鹤鸣心里更加痛恨。干脆对熊廷弼所请办的事,一概不予答复,也不办。 这又是张鹤鸣该死! 明朝廷围绕熊、王二人的争论,也从此形成。他们整天吵吵嚷嚷,舌战、笔伐,争执不休,更是激化了朝中党派的对立与斗争。 熊、王二人也是“终日争战争守”,相互攻击。即凡一方赞成的事,另一方必会反对,反之亦然。结果弄得下属将吏也无所适从,都被副在战不战,守不守之间。凡事都受其牵制而无所作为。 经略和巡抚不和,已到了“通国皆知”的地步。熹宗朱由校和廷臣试图调解两人矛盾,却是越闹越大,连熹宗都制止不了。最终又只好委托兵部召集大小廷臣,研究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议于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十一召开,共80余人参加,就熊、王去留的问题表态,结果大多数人却偏向王化贞。熹宗朱由校无奈,便指示吏、兵两部,在经略与巡抚中选用一人,另一人调出辽西另用。而朝中大臣们的意见,又是一致地要拟留王化贞,将熊廷弼调出。朝中动静,又不可能不最终传到熊廷弼和王化贞的耳朵里。一时间,又只能助长王化贞的气焰(也是活该广宁即将丢失)。 只可惜,还未等最后裁决,努尔哈赤已大举进兵。朝廷感到“临敌易将,必误军情”,遂罢前议,宣布仍以两臣协心共事,功罪一体。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也就在两人矛盾尖锐对立,各行其是的情况下,西平堡孤立无援招致失陷,3000将士无一生还,所派援兵3万,在沙岭又被孙得功所破坏,全军将士几乎无人能逃得一命。努尔哈赤两战大胜,明朝损失惨重,却也并没有最终将两人撮合到一起,以共同对努尔哈赤,挽救大明危局。 随后,同样由于孙得功等叛徒的破坏,再次导致驻守广宁的王化贞,竟不见后金军一兵一卒而仓皇而逃,并最终导致广宁失守。 所以,事情到此,王化贞已杀无赦。那么,此时的熊廷弼又在干什么呢? 熊廷弼在得到西平和沙岭惨败的紧急报告后,忙引5000兵马,自右屯出发,前去增援。监军许慎言力劝速救广宁,计擒叛将。佥事韩初命反对此议,力阻救广宁。在这关键时刻,熊廷弼便犯了第一个致命错误。 熊廷弼所犯第二致命错误,同样是不见后金军一兵一卒,竟是下令引领关外百姓入关,并在大撤退中,下令“清野”,将各城仓库物资包括粮食及军事设施均付之一炬,尽行焚毁,只见烈陷冲天,浓烟滚滚。 明朝把全国资财倾注于辽西,以图阻止后金的进攻,却转瞬间,被熊廷弼化为灰烬。 从王化贞弃广宁,到两人决策全面撤退进关,这么重大的决策,身边辽东经略,熊廷弼竟未请求朝廷,善自丢弃封疆,为国法所不允许。这也是熊廷弼所犯的第三个致命错误。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4-04-13 14:46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Magi
[color=var(--GBK04A)]勇气是最大的美德
关注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史的说法是:熊廷弼是个能臣,只是壮志难申。 在发现熊廷弼与东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我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熊廷弼实乃东林的骄子,朝中有人一直对他多方袒护,尽力掩盖他的过失,夸大他的作用。 当然,这种支持并非是无代价的。 下狱后的熊廷弼行贿朝臣四万两银以求免死,被查出后牵连到了杨涟等东林多人,可见彼此应是早有瓜葛。有御史弹劾熊廷弼侵吞军费十七万两,家产达到上百万两,于是熊廷弼遭到重典。在崇祯初年东林再度得势后,有人开始为熊廷弼辩解,说他存辽有功,广宁之败过在王化贞而不在他。 那么事情是否真的如此呢? 所谓的存辽有功,只是女真没有进一步进攻明朝领地而已,熊廷弼并没有取得任何一场防御战或者进攻作战的胜利。所以他的存辽是毫无战果的存辽,存是存了,功则不知何在,名不副实。 说什么当时局面多么危急,只是为其贴金的一套说辞而已。 女真在萨尔浒之战后,趁势占领了不少明朝领土,还需要时间去消化巩固领地,没法继续进攻沈阳等大城市。而这就成了熊廷弼的存辽之功了。 在此时如果能抓住机会反击,或许还真能收复失地。然而熊廷弼只是虚度日月,无所作为。 等到天启元年王化贞就任辽东巡抚,刚上任就派出毛文龙奇袭敌后,取得了镇江大捷,在建州女真的腹地打入了一枚钉子。受此鼓舞,王化贞决心大举进攻,趁建州还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克复失地。虽然时间已经被熊经略浪费了不少,反攻的难度增加了,但王巡抚还是决心要搏一搏。他联络了蒙古插汗部和炒花部,并与沦陷区的汉民约定举事,此外他还希望得到朝鲜的帮助,还有新开辟的敌后战场镇江,加上正面战场,一共有五个势力能对建州女真造成压力。可以说王化贞的计划是有想法的,并且也是时机紧迫,不得不发了。毕竟长期聚重兵于辽东对明朝的财政影响很大。 不同于熊廷弼那仅停留在嘴上的“三方布置”,王化贞的计划规模更大,更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付诸了实行。 熊廷弼却在一边酸溜溜地评论道:“我看镇江大捷也不是什么好事,恐怕是奇祸。”对于王化贞的努力,熊廷弼只是一味反对否定:这也不行,那也不可。并且他严厉禁止他的部下去和女真作战。可以想见,他是肯定不会为王化贞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王化贞五次出兵,熊廷弼显然没有支援过一兵一卒,反而上书请求朝廷让王化贞“别妄动,以免被敌人所笑。” 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概就是熊廷弼这样的人吧。同袍们正在前线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却在后方关心女真人是笑了还是没笑。 而明朝中枢则一直议论未决,坐视两位疆臣之间的不和。 如果熊廷弼真的硬气,他就该主动卸任,把边事全部交给王化贞去处理,而不是像他那样坐在山海关上扯后腿,浇冷水,讲怪话。 既然明朝廷有意复辽,那么对此事持消极态度的熊廷弼就理应让位,让能做事的人去做事,才是正理。 但是很诡异,熊廷弼一直都呆在辽西地区,分走了王化贞起码一半的军事力量,无人动他。兵部决议让熊廷弼也到广宁去,他磨磨蹭蹭地从山海关到了右屯就不动了,离广宁还有上百里路,这是畏缩不前,缺乏勇气。王化贞说只要有六万兵,足以办成大事。可见他手上实际的兵力肯定不到六万。如果只有两到三万,那么面对六到八万女真人的进攻,他是肯定抵挡不住的。 那么是否明朝派出的大部分军队,都在熊廷弼的手上?因为他一直呆在山海关这个门户上,不经过他,部队也到不了广宁。王化贞看到了女真在新征服地区的不稳定,认为应该趁机进攻;而熊廷弼则认为明朝军力不足,还需要再积蓄力量。先不说谁的意见更对,对分歧如此之大的两人,不应该同时使用,徒然分散了兵力。应该尽快统一事权,去期待两个人能和衷共济,反常而不切实际。综合而言,王化贞虽然有广宁之败,但是也有镇江之捷,以此在多年内对女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是功过相抵。然而他确实失陷了汛地,为此不得不担起责任。 熊廷弼同样失去了他自己的汛地,除此之外,他还有倾吞军费、大额财产来源不明、行贿、未经许可毁坏大量军用物资、未经许可主动放弃多处军事要塞、支援前线行动迟缓、未按要求进驻广宁、以及实际上的沮乱军心等罪责。和王化贞比,两人谁的责任更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在《明史》和东林人士的口中,熊廷弼还是一个能力非凡,忠心耿耿,只是脾气略大的好疆臣。上面那些罪责,早就被无视了。只要东林中人愿意,杨涟、熊廷弼、袁崇焕这些身犯重罪的,都可以说成是“难得的好人”。视国法如无物,正此类也。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0-05-21 1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