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方以智+木立斗世+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康熙火烧少林是有原因的,因为洪门第一个老大就是个和尚,曾经是秦淮河名妓的梦中情人
徽馆
2016-12-13 09:14
真相可以被历史掩盖,却永远不可消弭。定然有蛛丝马迹被后人发现以致察觉真相。这个生前负海内名望五十年的杰出历史人物,竟然是如此的辉煌,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将被历史铭记,而他做为社会活动家的辉煌,不在过去,而在现在,他竟是历经三百多年仍存的华人第一组织“洪门”的始祖,天地会的创始人。
没有人知道是他一手建立了“天地会”,这个组织成为清朝廷的一根毒刺,伴随着清政府的一生,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而这个组织现在的生命力依然旺盛,是华人在世界的第一组织。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在今天史学家的不断挖掘才真正出现的世人的眼前。
《明史》是晚晴文人撰写,对于反对清王朝统治的人统统几笔带过。他的三教合一的“异端”思想也不被世人所接受。为了保护自己所建立的“天地会”,很多的材料也已经被他自己销毁。
幸好美国华裔教授余英时先生不囿于成见,慧眼独具,为我们揭开了一个为历史遮掩数百年的惊人史实:三百多年前那个风雨之夜,方以智并非是如后来史家所言的病死于惶恐滩边的舟中,而是悲壮地投江自沉,慷慨尽节!不惟如此,余先生还通过考证粤案绝非后来史家附会的诬陷,晚年的方以智真实地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并且创立了“天地会”这一组织。
从进一步挖掘的资料显示出方以智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可以说方以智的后半辈子都是在逃,从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后,他就在逃难中度过自己的后半辈子。如果对于一个家国破灭的文人来说,以死获取后世的名声,值了。可是对方以智来说,死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是有着强烈政治抱负的年轻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他和同伴组织“复社”才会被称为“明末四公子”。对于一个已经决定将完整的生命交给国家的时候,死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方以智怕死么?当崇祯上吊,北京城内一片帝国末日崩坏的混乱,惟有他前去为崇祯号哭吊孝;在弘光、永历混乱短暂的两个南明小朝廷虽屡遭排挤陷害而灰心,但他仍不忘时上“恢复条陈”、“条陈大计”;对于他的出家,《清史稿》简短的记述,清朝官员“左置官服右白刃,以智趋右”……
他从李自成手中逃了出来,到了南方,南明满朝东林党们口中人前道德人后利益,让他失去希望,他只身前往军阀处游说;南明亡了,他逃到福建,永历皇帝让他看不到了希望,永历帝后再无明朝。他继续逃,在云、贵、湖广、湘西、岭南一带到处躲逃并组织抗清活动。
直至顺治七年,他还是在广西被捕,左置冠服,右架刀剑,令其选择。方以智慨然向右,他那“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豪迈意气让马蛟麟大为折服,竟是不忍杀他,任他出家为僧。
他被马蛟麟软禁,可还是被他逃出了广西。回到桐城后清王朝让他做官,没有办法,他只有再次逃跑。终于在南京的时候拜了一个叫做觉浪的和尚为师真正出家了。
他能以僧人的方式光明正大的出现在清王朝统治者的面前。
可是在他出家为僧20年后,忽一日大兵闯入佛堂,将其抓捕归案。抓捕原因是“粤难作”。那一年,年号辛亥,方以智六十周岁。押往岭南受审,船泊万安惶恐滩,忽然风雨大作,方以智逝世。
史书就是这样戛然而止了,他的一生的思想被掩埋,连历史都是模糊不清的么?
余英时教授在研究方以智的时候,一步一步的揭开了方以智和洪门前身天地会的关系。
天地会的口号是什么?“三点暗含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三点暗含革命宗”是什么意思,方以智在总结自己思想的《东西均》中提到了三位一体“∴”,为什么又叫做洪门,三点与共则为洪也。史料上,天地会的原名就叫做三点会。
一个可兹证明方以智正是早期天地会领袖的实据是,清中期接连查获的会簿中留下著名的“木立诗”(《三六底》)。不但天地会会众中多有“木立斗世知天下”、“木立斗世六十年,太子十三来结义”之类的歌诀流传,还有“攻打木阳城”的入会仪式,考古界在据信为天地会发源地的福建漳州碑亭上也发现有“木立斗世清皆绝,万里和同再复兴”的模糊碑文,多处提到“木立”。
而“木立”就是方以智的字,太子十三则是后来改名的明朝宗室朱议霶,他们当时和很多明朝遗民都是聚集在觉浪大师的周围。
和“三点暗含革命宗”一样,“木立斗世知天下”这句并不是什么隐语,当作正解,是说天地会开创者木立知彻宇宙人生,敢于逆立斗世!
还有个可兹证明《东西均》正是天地会清代秘密革命教材的依据是:天地会的组织形态是分散自行发展,各自开山立堂,互不统属,“非纵非横”、“可纵可横”、“非三非一”。而这正是方以智对“∴”的解释。
创造出一个足以报国仇家恨的组织,方以智想来是无憾了,今天这个组织成为全世界华人最大的组织,方以智不可不称之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了。
论其思想,方以智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四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繁琐的,被称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涉猎之广无人能及。而一切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格格不入,以至于在后世不被记载和传播。
归结自己的思想,方以智在《东西均》中提到了三位一体“∴”。大至无限,可以是太阳系内宇宙星球运行的缩微图画;小到极至,是世间万物“相反相因而相成”的隐性变化辩证规律。160年后的黑格尔正是这“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其在哲学上的地位
论起文学,他是“桐城文派”的鼻祖之一 ,今人认定方以智发表《文章薪火》,作为桐城派的滥觞,钱澄之的《饮光先生文集》问世,树立了桐城派文章的楷模,他们已开桐城派的先河。“周始曰‘明清之际,以方以智为先驱,逐渐形成桐城派’”(《皖志述略》)。
留存至今的文学作品近三十多卷,《四库全书》也将其收录。
论起科学,他是西方科学的受益者,不再是具体的科学常识的总结,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被历史遗忘的东西也是在百年后被西方科学家一一验证,并成为影响世界的科学成就。
他著书近一百多部,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现存的只有二十多部。
他甚至早于鲁迅等人两百多年提出过一个汉语拉丁化(拼音化)的主张……
这对于一个三百年只有“考据学”能够“大放光彩”的清王朝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1671年秋冬之交,赣江的那个幽暗之夜,波湍浪急的惶恐滩头舟中的毅然一跳,完全在方以智缜密的策划中。
六十岁的他要为他心目中丽日西斜的大明王朝最后举行一次凄艳的葬礼,同时也要用他的绝世才华为后世布下一个天大的谜阵,以让臻于烂熟的汉文化浴火重生,日月幽而复明。“名者,命也,虽帝王富人不能免”。
为实现他这个“策划”,他是连他认为世界根本的“名”也不要了!他的这个“策划”,在后世看来,却因忠直执著太过,兀显出三百多年身后的荒坟乱草及与天地同在的怆绝、孤清!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2020-02-02 11:00
在前天央视科教频道的春节特别节目 <跟着书本去旅行>-<书本中的诗词> <诗人与渡口>一集中 我说了一副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副联在《红楼梦》中的名气不大 但是非常有意思 也是我最喜欢的 进入石洞 只见 佳木茏葱 奇花烂漫 一带清流 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 渐向北边 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 雕甍绣槛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 但见 青溪泻玉 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 环抱池沼 石桥三港 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到亭内坐了 问 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说 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罢 贾政笑道<翼然>虽佳 但此亭压水而成 还须偏于水题为称 依我拙裁 欧阳公句 泻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 竟是<泻玉>二字妙 贾政拈须寻思 因叫宝玉也拟一个来 宝玉回道 老爷方才所说已是 但如今追究了去 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 今日此泉也用<泻>字 似乎不妥 况此处既为省亲别墅 亦当依应制之体 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 求再拟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 诸公听此论何如 方才众人编新 你说不如述古 如今我们述古 你又说粗陋不妥 你且说你的 宝玉道 用<泻玉>二字 则不若<沁芳>二字 岂不新雅 贾政拈须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 称赞宝玉才情不凡 贾政道 匾上二字容易 再作一副七言对来 宝玉四顾一望 机上心来 乃念道<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 点头微笑 众人又称赞了一番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副七言对联 十四个字就鲜活地描绘出一幅画面 而且是美到极致 有声有色的画面 绕堤 隔岸 眼前便跃出一片湖河碧水 堤畔遍植柳树 还必是那依依的垂柳 没有比垂柳更适合种在水边的树木了 春日到来 那些柳枝就变得柔软起来 一层嫩嫩的不浓不淡的绿色铺满枝条 这是一种让眼睛无比舒适的嫩绿色 突然 一只船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水面 那是只画栋雕梁却又不奢艳的画舫 船头佳人手持长篙 操持着画舫前行 一篙下去 将如镜水面击破成碎片万千 那碎片又将粼粼之光 投射到垂柳枝上 把原本的嫩绿 更映得无比的翠鲜 除了垂柳还有花木 正是一派柳绿花红 明艳的春花 却被碧水生生的分隔两岸 花虽分 而味相合 花香在那水面上聚合 似有若无 也分不清来自此岸还是彼岸 就在这两岸柳翠 一脉花香之间 应着柳浪花影间的莺鸣雀啼 画舫轻轻的游过 载着盈盈笑语 眼中耳畔鼻间脸上 满目春色无限春光 就是这十四个字 便色声香味触俱全 而这十四字中 虽然字字言水之美 却无一个水字 甚至没有一个水字旁 难怪连一贯严苛的贾政都微笑暗赞 实在是妙笔 妙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