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0: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1薛昂+昂藏隐天+赵子昂的马+

元·王磐
三槐世家馆 2017-08-17   |  251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王磐(1202-1293),字文炳,号鹿庵,金·广平府永年(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金·哀帝正大四年(1227年)登进士第,授归德府录事判官,未赴。南宋·理宗端平年间议事官;金亡后,在山东省东平县讲学20年,生徒数百人;蒙古(元)·世祖时历官益都路宣抚副使,拜翰林直学士,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迁太常少卿,为官忠直敢言,犯颜陈谏,深受朝廷信任。金末、南宋末、元初著名学者、诗人。
  金末、南宋末时期,金·哀帝正大四年(1227年,南宋·理宗宝庆三年)登进士第,授归德府录事判官,未赴。金末蒙古军破河南,避兵至淮、襄间。金·末帝天兴三年(1234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国被蒙古(元)灭亡后,被南宋·荆湖制置司聘为议事官。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襄阳兵变,北归河内。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总管严实兴学养士,迎以为师,教授生徒,学生数百人,遂居东平县20余年。蒙古(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久闻其名,授官益都路宣抚副使。为益都行省李璮延致静州,李璮谋叛失败后,入朝廷拜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出为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复入翰林学士,迁太常少卿。与定仪制,整肃朝廷之礼,议事之际数言前代用人法,建议对灭宋功臣宜加散官,不要任职。为官不承顺权贵,忠直敢言,犯颜陈谏,谏阻侵日本,深受朝廷信任,有“古直”之称。处罚贪暴不法的衡水县达鲁花赤忙兀,拒绝为阿合马撰碑。
  元初时期,进拜承旨,累乞致仕,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不许。其人品高迈,气概一世,尝曰:文章以自得不蹈袭前人一言为贵。又曰:为学务要精熟,当镕成汁,泻成锭,团成块,按成饼。故其文词波澜宏放,浩无津涯。李野斋称其为文冲粹典雅,得体裁之正,不取尖新以为奇,不尚隐僻以为高。诗则述事遣情,闲逸豪迈,不拘一律。居翰林持文柄20余年,时望甚高,天下学士大夫想闻风采,得从容晋接,终身为荣。元初开国诸公,未有出其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82岁时再请致仕,始遂所请,并自请断俸禄,以改入仕不限年的弊政。告老还乡时,上至太子,下至公卿饯行于京城门外。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病卒,享年91岁。赠端贞雅亮佐治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国公,谥文忠。著有《文集》,久已散佚,辑有《鹿庵集》传世。

  王磐律诗联

十载家艰恨未消,
又持手版仕昏朝。
已知定乱功难就,(颔联上)
犹幸临危节可要。(颔联下)
忠血数班沾藻火,(颈联上)
英名千古迫云霄。(颈联下)
一杯欲酹祠前土,
野鹤昂藏未易招。
——《七律·题嵇侍中庙》诗联
  据《河朔访古记》载:晋稽侍中庙墓,汤阴县西南一百二十步,曰浣衣里。庙有国朝翰林承旨鹿庵王磐律诗一首云云。余尝读松雪斋集,有纪梦嵇侍中曰:延佑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彰德朱长儒道其邦人之意,求书“晋嵇侍中之庙”六字。余敬其忠节,不辞而书之。运笔如飞,若有神助。是夜京口石民瞻。馆于书室中,梦一丈夫晋衣冠,蓬首玄衣,流血被面,谓民瞻曰,我稽侍中也。今日赵子昂为余书庙额,故来谢之。民瞻既觉,犹汗流,亦异事也。

早岁声华便轶群,
学优不辍向来勤。
两宫垂顾逢千载,(颔联上)
三世读书萃一门。(颔联下)
兰省柏台留谠论,(颈联上)
玉堂金马焕雄文。(颈联下)
平头七十无多贺,
会见诸孙子又孙。
——《七律·寿王学士秋涧七十》诗联

  贺赠王磐律诗联

爱客孔文举,
能诗陆士衡。
十年求识面,(颔联上)
千里饱闻名。(颔联下)
郁郁芝兰秀,(颈联上)
萧萧风露清。(颈联下)
几时樽酒畔,
容我话平生。
——蒙古(元)·房皞作《五律·寄王文炳》* 诗联
  注:* 王文炳为王磐之字。

  附录一:【王磐绝句诗】

济南七十二名泉,散出坡陀百里川。        半空风雨山头树,十顷玻瓈水底天。
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窝并出画楼前。        孤客南来无著处,相宜只有百门泉。
——《七绝·百门泉二首其一》诗         ——《七绝·百门泉二首其二》诗

寺主善为无米饭,病人要吃没钱针。
皇都诗老多才思,收拾酸寒入笑林。
——《七绝·题三陪图》诗①

  附注:
  ① 据《困学斋杂录》载:中朝名士有以木庵陪饭,窦太师陪针,王状元陪说,作《三陪图》征诗,当代名胜为一矧者,鹿庵先生题云云。窦太师即窦默,元初名臣,以善针灸名;王状元是金末状元王鹗,入元后为翰林学士。作诗调侃的鹿庵先生是王磐,金末进士,入元后仕为翰林学士。“木庵陪饭”无非是说名声很高而饭食却非常之简单,亦见木庵风格之一斑。

  附录二:【王磐轶事、趣闻】

  〖同名名人〗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扬州府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出生于富室世家,自幼好读书,少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终身不再应举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工诗能画,尤善音律,脱口而出,即合格调;常常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性格飘洒,一时名重。明·孝宗、武宗、世宗时期著名诗人、散曲家、医家、书画家。
  自幼好读书,少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年轻时蔑视科举,终身不再应举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因见当时江淮一带灾荒流行,唯恐灾民误食毒菜毒草,遂精心编成《救荒野谱》(又称《野菜谱》3卷,以拯灾荒行于世。工诗能画,尤善音律,脱口而出,即合格调;常常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性格飘洒,一时名重。散曲今存小令65首,套曲9首,全属北曲。多庆节、赏花、记游等闲适之作,反映了生活和性格的基本方面。其咏物之作“首首尖新”(明·王骥德《曲律》),最为著名。由于脱略尘俗,不干权贵,对于当权者的乖行逆施,很看不惯。小令《朝天子·咏□叭》,借“曲小”、“腔大”的官船□叭为题,把正德年间擅权的宦官在运河沿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以及宦官装腔作势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散套《南吕·一枝花·久雪》,以大雪的逞威,喻权□的肆虐,并展示日出雪消的理想,也颇有意义。如《南吕·一枝花·嘲转五方》的讽刺迷信,以及对一些生活琐事的歌咏,显示了散曲题材比较宽广。其他作品的风格基本上是清丽精雅的,个别讽刺作品则较为豪辣;而《满庭芳·失鸡》、《朝天子·瓶杏为鼠所啮》等,则以俳谐风趣为人所称道。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病卒,终年约60岁。著有《王西楼乐府》1卷,有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刊本,为其甥张守中所校订刊行。在《散曲丛刊》收入此本时,校以《尧山堂外纪》和《雪涛诗话》等传世,还精心编成《救荒野谱》(又称《野菜谱》3卷,以拯灾荒行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三槐世家馆 > 《集句对联》举报/认领
上一篇: 明·王磐
下一篇: 宋·王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0: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子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实录》。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概述内图片来源:赵孟頫像为清叶衍兰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赵孟頫

别名
赵子昂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254


逝世日期
1322


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鸥波

荣誉
元人冠冕

其他成就
楷书四大家之一

其他作品
《赤壁赋》《鹊华秋色图》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代评价
4家族成员
5史书记载
6后世墓葬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宋室之后
赵孟頫画像
赵孟頫画像
赵孟頫为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其五世祖秀安僖王赵子偁,即宋孝宗父。其四世祖为崇宪靖王赵伯圭,孝宗赐宅第于湖州,故赵孟頫为湖州人。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父赵与訔,皆为宋朝大官。元朝赠师垂为集贤侍读学士,希戭为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訔为集贤大学士,封魏国公。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十四岁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了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居家,更致力于学问。

折叠元朝重用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将赵孟頫引见元世祖。世祖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大喜,使坐于右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方设立尚书省,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世祖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讨制定刑法。大家认为凡贪赃满至元宝钞二百贯者,论死罪。赵孟頫则认为太重,因为钞法创立后的几十年内,已大幅度贬值,以贬值之钞来决定人之生死,不足采取。有人见他年少,又是来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国情,指责他反对以至元钞来定罪,是想阻碍至元宝钞的流行。赵孟頫页理直气壮地反驳,指出:"刑法是关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须分别轻重。赵孟頫奉诏参与商议,不敢不言。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这人哑口无言。世祖打算重用赵孟頫,但遭到一些人的阻止。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授赵孟頫兵部郎中之职,兵部总管全国驿站,当时来往使臣的饮食费用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当地官府无力供给,只有强取于民,不胜骚扰,请中书省以增加钞币解决。但当时至元钞不能通行,朝廷派尚书刘宣与赵孟頫一同至江南查办行省丞相贯彻执行钞法不力之罪,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均遭鞭打。然而赵孟頫却不打一人。回京后丞相桑哥对他这种宽容大加谴责。

当时有个叫王虎臣的官员,揭发了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事实,朝廷命虎臣去查处。右丞叶李坚持奏请不可派虎臣,世祖不听。赵孟頫进言说:"赵全违法固当问罪,但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强买民田,纵令下属臣僚奸诈营利。赵全曾多次与他争斗,虎臣怀恨在心。今派虎臣去,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赵全不法事实,人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世祖这才明白过来,改派别人去处理。世祖知赵孟頫家境素来清贫,赐钞五十锭。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升赵孟頫为集贤直学士。同年发生地震,北京尤其剧烈,死伤数十万人,世祖为之忧心如焚。世祖驻于龙虎台,派阿剌浑撒里回京,召集贤、翰林两院官会议,询问此次天灾发生的原因及消灾的办法。但这些官员害怕丞相桑哥,不敢说实话,只是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的话,以修人事、应天变来回答,不敢触及时政。在此以前,桑哥遣忻都及王济清理全国钱粮,大加搜括,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还有数千万,弄得民不聊生,相继自杀。逃入山林者,官府发兵追捕,无人敢来劝阻。赵孟頫与阿剌浑撒里非常友好,劝他去奏请皇上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这样就可能消弭天灾。阿剌浑撒里按照赵孟頫的意见向世祖奏禀,并得到世祖的允许。诏书已经草拟好了,桑哥大怒,说这不是世祖的旨意。赵孟頫挺身而出对桑哥说:"百姓死亡已尽,那些未征上来的钱粮到哪里去征?若不及时免除,以后若有人将此未征之数千万钱粮作为损失而归咎于尚书省,这岂不深深连累了丞相?"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人民因而得救。

世祖曾问赵孟頫,叶李与留梦炎哪个好。孟頫说:"留梦炎是我父亲的挚友,为人庄重厚道,很自信,多谋能断,有大臣之才。叶李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办。"世祖说:"你是认为留梦炎比叶李要贤吗?但是,留梦炎在宋朝为状元,位至丞相,而在贾似道欺上误国之时,却对贾似道阿谀顺从。叶李当时虽为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显然贤于留梦炎。你因为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挚友,不敢非议,可赋诗以规劝他。"赵孟頫便赋诗一首,其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世祖看后大加赞赏。赵孟頫退朝后对奉御彻里说:"陛下在谈论贾似道误国时,责备留梦炎当时不敢指责。如今,桑哥的罪恶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责,将来如何能推卸责任?但我毕竟不是陛下亲信之臣,说话陛下必不听从。侍臣中读书知理、慷慨有气节而又为陛下所亲信的人中,没有能超过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这样!"彻里果然向世祖揭发桑哥的罪恶。世祖大怒,命卫士掌嘴,彻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问,彻里还是斥责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继指责桑哥,于是世祖将桑哥按罪诛杀,并废除尚书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统统罢官。

赵孟頫自画像
赵孟頫自画像
世祖有意让赵孟頫参与中书省政事,赵孟頫坚持不肯。他预料,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地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役,因不胜艰苦而逃走。其父诬告是同服劳役的人将掀儿杀害了。赵孟頫怀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决。过了一月,掀儿自己回归盐场。郡中人都称赞孟兆页料事如神。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赵孟頫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赵孟頫还京,这才无事。其后,调赵孟頫为汾州知州,还未成行,又令他书写金字《藏经》。

大德三年 (1299年),又任命为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后调任泰州尹。

折叠借病乞归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至大三年(1310年),召赵孟頫回京师,授翰林侍读学士,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在拟定殿名的问题上,与其他人意见不合,告假还乡。元仁宗在东宫时,就闻知赵孟頫之名,即位后召他任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延佑元年(1314年),改任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延佑三年(1316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仁宗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把赵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子瞻,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老庄之学,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乐意的人想离间仁宗与赵孟頫的亲密关系,仁宗不加理会。既而又有人上书,奏请朝廷不能让赵孟頫参与编修国史。仁宗说:"赵子昂是世祖皇帝选拔的重臣,朕特加优待,让他在馆阁从事著述,传之后世,你们还罗嗦些什么?"赐赵孟頫钞五百锭,叮嘱侍臣:"中书总说国用不足,这笔赏金他们必不肯付与,可从普庆寺库存中支给。"赵孟頫曾数月不至宫中,仁宗问左右,都说赵孟頫年老畏寒。仁宗令御府赐与貂鼠皮裘。

赵孟頫原是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起家的。后来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以赵孟頫代之。赵孟頫就任后,先去拜谒钜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视事,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

延佑六年(1319年),获准南归。仁宗又遣使催他回朝,因病未能成行。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遣使到赵孟頫家中,命他书写《孝经》。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病卒,年六十九岁。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绘画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赵孟頫作品
赵孟頫作品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综观赵孟頫的画迹,并结合其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提倡古意

赵孟頫半身像
赵孟頫半身像
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的出发点亦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转化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

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奇特的篇章。他与儿子赵雍、孙子赵麟都做《人马图》,称《三世人马图》,传为佳话,三幅画都流传至美国,由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与道教有关者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该作笔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统《道藏》。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珠文"著称。有《松雪斋集》。元延佑六年(1319年),得请南归于家乡。曾经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号道渊。

元 赵孟頫《二羊图》
元 赵孟頫《二羊图》


《千字文》
《千字文》
元 赵孟頫《红衣罗汉》
元 赵孟頫《红衣罗汉》

折叠书法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
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这是董其昌的评价。不过,作为入门规范训练,还是不错的。

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
赵孟頫浙江湖州纪念馆塑像
赵孟頫浙江湖州纪念馆塑像
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衍、郭佑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元 赵孟頫《洛神赋》
元 赵孟頫《洛神赋》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康有为曾说"勿学赵董流靡之辈",这是个人偏见。因康瞧不起赵身为帝胄而入元为官,故对其书法极尽贬低。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六十岁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折叠编辑本段历代评价
王世贞:①元诗人,元右丞好问、赵承旨孟頫、姚学士燧、刘学士因、马中丞祖常、范应奉德机、杨员外仲弘、虞学士集、揭应奉傒斯、张句曲雨、杨提举廉夫而已。赵稍清丽,而伤於浅。②余尝谓吴兴赵文敏公孟俯,风流才艺惟吾郡文待诏征明可以当之,而亦少有差次其同者。诗文也,书画也,又皆以荐辟起家。赵诗小壮而俗,文稍雅而弱其浅同也。文皆畅利而乏深沉,其离古同也。书小楷赵不能去俗,文不能去纤,其精绝同也行。押则赵于二王近,而文不能近,少逊也。署书则文复少逊也。八分古隶则文胜小篆,则赵胜也,然而篆不胜隶。画则赵之入唐宋人深,而文少浅其天趣同也,其鉴赏博考复同也。位在赵至一品,而文仅登一命。寿则文予九龄,而赵仅垂七衮异也。若出处大节之异,前辈固巳纷纷言之,独赵集有述太傅丞相伯颜德一章,中所云:'舆地久巳裂,车书当会同。'又云:'六合仰照耀,一方顾颛蒙。'呜呼元诚而亲主,宋社诚屋,伯颜诚贤有功岂而所宜言者,何有胸无心至此也,吾待诏。不与同年语也。

项穆:若夫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

董其昌:①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②吾乡陆宫詹以书名家,虽率尔作应酬字,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学字,何得放过?"陆公书类赵吴兴,实从北海有入,客每称公似赵者,曰:"吾与赵同学李北海耳。"③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画禅室随笔》)

冯班:①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帀则病生,此时代所压。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②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③学前人书从后人入手,便得他门户;学后人书从前人落下,便有拏把。汝学赵松雪,若从徐季海、李北海入手,便古劲可爱。(《钝吟书要》)

梁巘:①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②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评书帖》)

吴德旋:①永兴书浑厚,北海则以顿挫见长,虽本原同出大令,而门户迥别。赵集贤欲以永兴笔书北海体,遂致两失。集贤临智永《千文》,乃是当行,可十得六七矣。②刘诸城云:"松雪自当为一大宗,既或未厌人意,然究无以易之。"此就元人而论,谓鲜于、康里诸公皆非松雪之匹耳。③松雪行书以《天冠山》为最,北海肖子也。世人艳称《民瞻十札》已属次乘,《梅花诗》则自《郐》无讥矣。(《初月楼论书随笔》)

赵孟頫半身画像
赵孟頫半身画像
钱泳:①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惟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或曰:"然则何不径学唐人,而必学松雪,何也?"余曰:"吾侪既要学书,碑版翰牍须得兼备,碑版之书其用少,翰牍之书其用多,犹之读三百篇,《国风》、《雅》、《颂》不可偏废,书道何独不然。"②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婵娟,不胜罗绮,而睇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书学》)

阮元:元赵孟頫楷书摹拟李邕。(《北碑南帖论》)

包世臣:①子昂如挟瑟燕姬,矜宠善狎。②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徒以便经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废者,以其笔虽平顺,而来去出入处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学吴兴者,虽极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匀净,是以一时虽为经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烟销火灭也。③吴兴用意结体,全以王士则《李宝成碑》为枕中秘。(《艺舟双楫》)

周星莲:赵集贤云:"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能名家。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临池管见》)

朱和羹:子昂得《黄庭》、《乐毅》法居多。邢子愿谓右军以后惟赵吴兴得正衣钵,唐、宋人皆不及也。(《临池心解》)

康有为: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斗草,妍妙可观念更新,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之不兴也。(《广艺舟双楫》)

柯劭忞:①赵孟頫以宋宗室之俊,委贽事元,跻于通显。其在《大雅》之诗日:'殷土肤敏,裸将于京。'刘向以为悯微子之朝周,故君子不责孟頫,而为赵氏悯也。②杨载称孟頫之才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不知其经济之不。人以为知言。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赵孟頫浙江湖州莲花庄雕像
赵孟頫浙江湖州莲花庄雕像
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著名书画家,在古代女书法家中地位仅次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新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墓葬
赵孟頫墓
赵孟頫墓
赵孟頫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逝于吴兴。其子赵雍等将他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洛舍东衡里"阳林堂"别业东南侧。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元代"赵孟頫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衡里赵孟頫墓保存尚好,有乡间小路可达,四周修竹茂林,绿树成荫,周围河港交叉。墓前石人剩二尊,石马一匹,散置于露天民居旁,局部已遭涂料污染。

此墓穴为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合葬墓。墓地坐北朝南,地处"龙穴",北倚鸡笼山、勤王山,左有鸡山,右有赤山,南临弯曲的小河,远处有屯山、张家山,是极典型的"堪舆学"思想的物化,符合道教"堪舆阴宅"的地形地貌,是水晶宫道人赵孟頫的道教思想的集中体现。赵孟頫墓穴距地下约1.5米,长3米,宽2.6米,墓为石棺双室墓,墓前有石马一匹,石朝官二尊。1319年,管道升下葬于于此;1322年,赵孟頫卒,与管道升合葬;这年秋,赵孟頫谥封魏国公,墓地规模扩大;1915年,德清县新编县志总纂程森加土修理,立墓碑;1992年,发现地下墓穴;1992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德清县人民政府修复墓地。2013年,对墓周边又进行了绿化,墓前石人石马重新安放,泥沙地也铺成了大理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嵇侍中血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嵇侍中血是汉语词语,是指忠臣之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嵇侍中血

拼音
jī shì zhōng xuè


出处
《正气歌》

释义
指忠臣之血

目录
1典故及释义
2示例
折叠编辑本段典故及释义
《晋书·忠义传·嵇绍》:"(嵇)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绍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后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折叠编辑本段示例
文天祥《正气歌》:"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嵇康之子留下“嵇侍中血”典故,被文天祥盛赞,却被这些人痛骂
播报文章




知天下庸事
关注


2021-11-05 20:53





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诗中,列举历朝历代正气化身,“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嵇侍中血”,便是嵇康之子嵇绍的事迹,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他的儿子嵇绍却走上仕途,并在“八王之乱”时,为保护皇帝司马衷被叛军杀害,血溅到司马衷身上,当太监要为皇帝更衣时,司马衷哭着说道:“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此嵇侍中血,勿去。)”这件事也是白痴皇帝司马衷为数不多的亮点。



嵇绍尽忠而死,死后他的行为确实褒贬不一,原因很简单,他的父亲嵇康就是因为拒绝皇帝的爷爷司马昭的征召被杀害,因此嵇绍的举动虽然体现了他的忠心,却难免有“愚忠、不孝”之嫌,因此后人对嵇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杀害嵇绍的是成都王司马颖,拥护司马衷的司马颙、司马越击败司马颖后,为了彻底将其抹黑,自然要大力表彰嵇绍,为嵇绍重修墓碑,追封为侯。但好景不长,司马越不久之后毒死司马衷,拥立晋怀帝,嵇绍自然就要和司马衷一起被打倒了,当时有文人郭象,著文表示嵇绍:“贪位死暗主,义不足多”,认为嵇绍的父亲嵇康是无罪被杀,而且他效忠的不是明主,其实是贪恋权位才做出护主举动的。



唐朝房玄龄编撰《晋书》,则对嵇绍的行为大加赞赏,他认为君王就是天,为天子尽忠是理所当然的,“夫君,天也,天可仇乎!安既享其荣,危乃违其祸,进退无据,何以立人!嵇生之陨身全节,用此道也。”房玄龄将嵇绍编入《晋书·忠义传》,认为嵇绍用生命捍卫忠君之道。
到了宋朝,因为得国不正,宋朝朝廷又开始了以“孝”治天下,嵇绍又被拉出来批判,司马光认为嵇绍的表现就是不孝,要不是为君王尽忠而死,肯定要大加嘲讽。(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资治通鉴》)朱熹则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他认为嵇康是曹魏臣子,那他的儿子就不能效忠晋朝,即使为主尽忠也洗不脱不孝的罪名。



到了蒙古兵临城下,南宋岌岌可危的时候,这时当然要“忠”字为先了,因此文天祥把嵇绍的事迹写进《正气歌》,和张良、诸葛亮、张巡、颜杲卿这些忠臣良将并列。
但文天祥的赞誉也没有让嵇绍盖棺定论,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又对嵇绍加以批判,认为嵇绍的行为非但不孝,而且不忠,嵇康是曹魏的忠臣,那他的儿子也必须忠于曹魏,拒绝为晋朝效力,嵇绍为晋朝皇帝尽忠,那岂不是说司马昭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明君,自己的父亲是飞廉、恶来之类的乱臣?



嵇绍的行为究竟该如何评判?其实对他尽忠而死的行为,本身没有多少争议,大家争论的方向,是他该不该当晋朝的官,该不该为司马衷这样的昏君效死。历史上有舜杀鲧,重用他的儿子禹治水的传说,也有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投靠吴国,攻打自己的祖国楚国的案例。嵇绍的是非功过,笔者一时难以定论,唯有留待后人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1: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红楼梦桃花村+桃花行+烘楼照壁红模糊。】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桃花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桃花行》,即是桃花诗,原系唐乐曲名,据唐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春,宴桃花园,群臣毕从,学士李矫等各献桃花诗,中宗令宫女歌之,辞即清宛,歌乃妙绝。其中十二篇入乐府,号曰《桃花行》。这里作者借用旧题。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吟》要来得浓,来得重。

《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红楼梦·桃花行

外文名称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类别
诗词


来源
《红楼梦》

对象
林黛玉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诗词
2说明
3注释
4鉴赏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
桃花行(第七十回)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折叠编辑本段说明
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2.茜裙--茜纱裙。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

3."雾裹"句 --千万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万株"语颇不词。

4.烘楼照壁--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5."天机"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6.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7.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8.何相类--什么东西与它相像。

9.人之泪--指血泪。

10.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
1、《桃花行》与《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2、《桃花行》与《葬花吟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相近,同为歌形体。歌行是古典诗的一种体裁,汉人或称歌,或称行,唐人因之,也通称歌行。关于歌行体的特点,前人看法亦不一。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认为"体如行书曰歌,放情曰歌,兼之为歌行。"徐师曾《文体明辨序目》也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为歌行。"他们将"放情"作为歌体形的重要特色。在《红楼梦》中,长篇歌行共有四首,其中林黛玉共占四首,另外一首为贾宝玉的《姽婳行》。曹雪芹这样安排,大概是因为歌行体"放情"的特征,与林黛玉、贾宝玉最为契合吧

《桃花行》虽然作于春暖花开之时,却充满了哀音。此诗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六句一换韵,或四句一换韵。

《桃花行》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从诗的开始到"烘楼照壁红模糊"。写桃花盛开的景象。花事缤纷,如同一场春梦。而后半部分,从"天机烧破鸳鸯锦"到结尾,写春梦化为虚无,桃花与诗人将同归于凋谢、憔悴的命运。

诗的前半部分,将桃花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对照着来写,而以"帘"作为两者之间的屏障。"帘"似卷非卷,隐喻未曾挑开的"心扉"。桃花与诗人之间那微妙的关系,正是黛玉与宝玉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一个"软"字与一个"懒"字,点明了两者各怀心事。宝玉、黛玉朝夕相处,在彼此试探之后,终于"隔帘消息风吹透"。但是,心扉虽然打开,人却不能朝夕相伴,只能"茜裙偷傍桃花立"。诗人的心事,如同春天的桃花桃叶一样,不断疯长,最后发展到"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这壮丽的景象,代表着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诗的后半部分,则陡转直下。"天机烧破鸳鸯锦",既是承接前半部分而来,桃花漫天盛开的景象,又可以理解成朝霞满天,为晨起梳妆作铺垫。诗人从甜美的春梦中醒来,在富丽堂皇的金盆中和泪梳妆。鲜艳的胭脂,让诗人联想到泪水和桃花的花瓣。诗人以泪眼观桃花,桃花犹自不觉。待桃花发觉时,诗人泪已流尽,春天逝去,桃花也随之憔悴。全诗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结束,含蓄地预示了诗人之死。"一声杜宇春归尽",写杜鹃声中群芳散尽,隐含了大观园中所有女儿的悲剧。"寂寞帘栊空月痕",写人去楼空,与"风透湘帘花满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宝、黛爱情的历程,并表达了黛玉对未来的不详预感,难怪宝玉看罢此诗,竟要滚下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1: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清明节,林黛玉心底的追思,顿时让贾宝玉泪流满面
珍爱红楼梦 2020-11-06   |  135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此时,写下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想说这是黍离之悲,心心念念的是黛玉的离丧之苦。

江淹一篇《别赋》,曾使洛阳纸贵,其中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又更何况是离丧之悲呢?虽有贾母的疼爱,黛玉却一刻都不曾忘记自己是客居他乡,每有相关事物的触击,黛玉的思乡之情,总是难以自禁。

窗外的桃花开了又落,伤时感世,或许那时又要到一年的清明节,黛玉又作了一首诗。题目叫做《桃花行》,大家看了都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就叫宝玉来看。这桃花行,也就等于是贾宝玉给花儿写的祭文了。



黛玉自感漂泊,唯有宝玉能懂得她内心深处经历离丧之后留下的苦楚。因此,贾宝玉读完林黛玉写的《桃花行》,立马暗暗地潸然泪下,因为她一下子就猜出了是黛玉写的诗。诗歌是心灵最纯真的表达,宝玉最后向大家解释他的猜测:不经离丧之苦,难作此哀音。

杜甫的诗意表达,也在黛玉身上作出诗意的呈现。

那天晚上,薛宝钗又到怡红院玩耍,晴雯很生气,怨声载道,责骂宝钗有事没事往怡红院跑,闹得她们三更半夜不得睡觉。

那晚,黛玉又特来慰问宝玉,看他白天被贾政叫去是否被责骂了。黛玉来喊门,晴雯因为心里有气,也就死活不开门,说是宝玉的意思。只是晴雯并不知道是黛玉来,黛玉又听到怡红院内甚是吵闹,又有薛宝钗的笑声,她如此被人拒之门外,身世孤苦之感一下子就袭上了她的心头。



只见黛玉越想越悲伤,在怡红院门前,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她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黛玉这一哭,附近柳枝上的鸟儿一闻得此声,都愣愣飞起远避,不忍再听。花儿也从枝头轻轻飘落。面对此情此境,作者没有直接引用杜甫的诗歌,而是吟了一句诗道: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谁又能说这句诗与杜甫的那句诗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身世之感令黛玉如此痛彻心扉,思乡之情如此凄凄切切,一年一度,蓦然清明,回首早已花落人亡的家庭,黛玉内心的追思,恐怕更加深入骨髓。

母亲早逝,黛玉最先感念的当是贾敏。

贾敏的优秀,贾敏的气派,贾敏的智慧,贾敏的善良,贾敏的美丽,作者没有直接述说她的事迹,呈现出来她的气质,但是我们却也能够感知一二。



贾敏的气派是王夫人说出来的,当时大观里要裁剪人员,她有感贾敏当初在家作为大家小姐的气派,不无悲伤地说探春、黛玉她们的排场本已令人觉得寒碜,如今再裁剪她们身边的佣人也就更不像样了。由此可见,贾敏是个真正的贵族小姐,生活在贾府的盛世里,贵族文化,她也必然了然于心,外在形象看上去也应当是一身的贵气。

这一点从她对黛玉的教育上,我们也应当能够得知一二。

贾雨村到林家做家庭教师,并没教林黛玉什么知识,却深感黛玉的不简单。贾雨村也是见过大世面的,来林府之前,他曾在江南甄家呆过的,甄家的富贵与贾家可是不相上下。优秀女子也应当见过不少,但是黛玉的言行举止在他眼中心中,却另是异样的不凡,不与近日之女子相同。贾雨村因是猜度贾敏的不同凡响。当得知贾敏是贾府的女儿之后,林黛玉如此优秀,他就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可见黛玉母亲确实是一位不凡的母亲,她是贾母亲自调教出来的,贾母又那么疼爱她,她的优秀谁还会去怀疑呢!

黛玉到贾府行事,确实也都是按照贾敏当初的教导行事,不肯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超然世俗之外。在纷纷扰扰的贾府之中,黛玉听从母亲的教导,做一个最安静的女子。



人们多说孩子的智慧源于母亲,林黛玉那么优秀,那么善良,其母亲自然也定是女人中的凤凰。贾敏早年对小小黛玉的教诲,让黛玉一直受用无穷。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就算黛玉是仙草也有着同样的悲苦,更有感于曾经有母亲的温暖,追思早已离世的母亲,黛玉的心头怎地不会黯然销魂呢?


林如海,灵如海也,礼节上、为人处世上的知识有母亲的教导,林黛玉的才思敏捷,林黛玉的灵性应当全是得意于她的父亲吧。

林家虽是钟鸣鼎食之家,更是书香之族,祖上五代人都曾位列于侯,林如海不靠祖上福荫,是个学霸,科第出身,中的是探花。后来更是深得皇帝信任,仕途上一帆风顺,替皇帝监管着全国性的垄断行业。一方面是皇帝信得过他的人品,另一方面也是皇帝信得过他的才华。身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没有一定能耐的人肯定无法驾驭好好盐业——这个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行业。饱读诗书的林如海是读书人的骄傲。



刘姥姥走进潇湘馆,眼睛里全是书,林黛玉这么热爱读书,这么勤奋好学,谁又能说这不是她小时候受到林如海这个学霸熏陶的结果呢?林黛玉生活在现代,考个北大、清华定然也能像他父亲中探花一样,犹如囊中取物。

如果不说乐于助人,林如海帮助贾雨村的事情,倒是可说是贾雨村才干优长及其他的那份清高,那份志气合了林如海的心。因为读书人,都难免有些清高,像陶渊明、朱自清等人都十分清高。所以清高不是坏事,也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


这不是说林如海是贾雨村一类的人,林如海是欣赏贾雨村的那份倔强。贾雨村为官一方,不与上级同流合污,丢了官却全无一点怨色仍嬉笑自若,如此不说,还有心去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他有如此志气,如此胸襟,是不是会令人肃然起劲呢?只是到后来,她才被官场的大染缸染得乌黑。辜负了林如海的一篇心意。



由林如海欣赏贾雨村,当然也就能看出林如海自有一份清高与志气。他为官一方,刚正无比,又有才华,才得到皇帝的重用。管理此行业的不是如此之人,皇帝放他去也放心不下啊。把国家的盐业搞砸了,皇帝他去喝西北风啊。

林黛玉在贾府没有像薛宝钗一样八面玲珑,她从来不巴结讨好谁,这一点应当就像她父亲。她按照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志气,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做最磊落的人。人家投桃,她就报李。


如同缅怀母亲一样,父亲的好,父亲的光辉形象也定然历历在目,如是能常伴在父亲身边,黛玉也不至于伤心得掉出许多眼泪。只能说人生充满无奈,天妒英才,林如海也同贾敏一样,也算是早逝,丢下孤苦无依的林黛玉,像一朵柳絮一样,任随东风摆布,不知道今生是被谁舍弃的,更不知今生最终会被谁收留。思及如此,孤苦的黛玉又怎会不再一次垂泪到天明呢?

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最后一场祭奠,林黛玉要将她留给落花,也留给了自己的青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葬花是因为怜花,她想给每一朵落花一方净土,让它们随风而化。有感落红的凄凉,《葬花吟》与《桃花行》也就因此可以看作林黛玉写给落花的悼词。

+关注
undefined
珍爱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2: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如海(红楼梦)
林如海,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本贯姑苏,贾母的女婿,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世袭侯爵,至本人以科第(探花)出身,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职,后病死扬州,归葬原籍。


角色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姓林名海,表字如海,苏州人氏。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

相关故事
考中探花后,迁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子,三岁时早夭;育有一女名叫黛玉(即林黛玉),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贾母爱惜孤女,便把她接到贾府生活。后林如海也身染重病而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5: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YYX--薛顺可薛仁可薛旻可+仁可为无可,天可。天顺年间===顺天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旻可,仁可,顺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新观点:天地会创始人是方以智
2008年11月17日 10:27凤凰文化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清档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二年(1787年),接连破获被俘天地会众对“木立斗世知天下”一句的解释为︰“木”字指顺治十八年,“立”指康熙六十一年,“斗”字指雍正十三年,“世”指乾隆三十二年……,这的确有点令人啼笑皆非!搞笑的是,乾隆也据此相信︰“天地会名色,朕已查清”,显然,这不过是神经高度紧张的乾隆被层出不穷的神秘天地会搞得头昏脑胀後的自欺。

此时距方以智离世已有百余年时间,粤案既因他自沉後不了了之。他的书籍又因遭禁转入地下,自然无人再记得起晚年方以智变幻无常的名号中,正有一个“木立”。行无定名既是身历亡国之痛後枯寂幻灭心境的体现,也流露出他成就无名之真名的自信。和“三点暗含革命宗”一样,“木立斗世知天下”这句并不是什麽隐语,当作正解,是说天地会开创者木立知彻宇宙人生,敢于逆立斗世!木立即是晚年方以智的化名,联想到重重云遮雾罩的天地会传说中在襄阳“万云山万云寺为僧的万云龙”, 方孔--曾任湖北巡抚、明亡後粤地和楚地又多散落有他的军事旧部等历史事实,“万云龙”未必就不是“方”氏去点为万、入云成龙的另一“马甲”。

稍可多说两句的是,要真正理解方以智这样一位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还需从“语言”入手。早在十七世纪就在提倡文字改革的方以智并不仅仅只是汉字拉丁化(拼音化)那麽简单!

後世天地会所传“海底”(意思是深如大海,传说为一年轻水手从海中捞得的天地会会簿),也和这位深通语言奥妙的思想巨子不无关系。粤案中方以智被收监关押庐陵时,曾在狱中托人带诗给儿子方中通说“复壁有深意”,方中通复诗“此间能破壁”,是否暗示他被捕前藏身的江西富绅世交萧孟肪家中夹壁内,藏有天地会的重要文件需要及时取回?他是否预感到清朝征服者将以文化歼灭行奴役统治,遂为後世天地会另创一套文字符号、以“春典”“隐语”(手势)行世?这是很可让人遐想的。这样的推测也并非毫无根据。

天地悠然,弹指瞬间,三百多年沧桑而过。一代英雄伟哲方以智的面貌至今没被认清。什麽时候才会有一部关于方以智的精彩书籍呢?

(钱王刚,安徽桐城人,桐城地方史志文化及方以智研究爱好者。)

小资料︰天地会小史

天地会,通称“洪门”,外称天地会,因会内成员“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拜日为兄,拜月为姊” 而得名,载于正史的有着“三点会”“添弟会”“小刀会”“袍哥会”“哥佬会”等十多个异名,是近世华人世界最大的民间社团组织,青帮也只是天地会的一个分支。

19世纪中叶,天地会“洪船”出海,成为近世中国最早的华侨;天地会对中国近现代史走向发生过深远影响︰孙中山先生1904年去美国檀香山,经叔父钟水养介绍加入洪门。辛亥革命中的同盟会员很多同时也是天地会会员(洪门成员),如着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69人是洪门中人。辛亥革命也可看作一场天地会革命。在马克思笔下,天地会还是中国最早与共产国际发生过组织联系的民间社团。李大钊曾援引马克思在为《纽约论坛报》(New York Daily Tribune)做通讯员时期的一则记录说︰在法国巴黎,曾经有一个中国人的天地会是共产第一国际的一个支部,会员达百万人,遍及整个中国和印度。1949年,美洲天地会致公堂堂主司徒美堂因率领爱国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巨大贡献,应毛泽东之邀曾经参加过开国大典。民主党派中国致公党的前身也是洪门的一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5: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江儒侠方以智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09-10-19 00:08:59)
标签: 汪军 文化        分类: 上江人文
                               http://a3.att.hudong.com/08/74/0 ... 1662743921265_s.jpg

                                      方以智(1611——1671)



儒侠这个概念,是我的朋友、诗人陈先发最早提及的。他的家乡桐城市孔城镇,出过一儒,清代最著名的“文字狱”《南山集》案受害者戴名世;一侠,是一个女侠,民国时期为报父仇孤身枪杀军阀孙传芳的施剑翘。戴名世虽是一代大儒,却敢于直面杀气腾腾的满清为南明争正统,可谓一侠客;施剑翘熟读四书五经,明忠孝,亦可谓家学渊源。陈先发在《与清风书》一诗曾向往:“我想生活在一个儒侠并举的中国!”



戴名世、施剑翘,还有戴名世文友也曾豪侠过的方苞,以及施剑翘的伯父、滦州起义总司令施从云,弹炸五大臣的吴樾,安庆起义烈士徐锡麟、熊成基,其实他们秉承的都是明末上江侠风。桐城和安庆一带,还是青帮前身安庆帮的发源地,青帮诞生于此地与洪门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洪门的创始人正是上江儒侠方以智。



上江这个地理概念,特指明代南直隶辖境南京上游地区,包括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及广德州、和州、无为州,不包括江西和皖北,江西称江右,皖北称淮上。晚明,这里是东林党人集中之地,仅桐城一地就有左光斗、方震孺、吴用先、马孟祯、方大任、何如宠,其他著名的还有池州郑三俊,徽州汪文言、余懋衡。到了复社时期以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为中心,更是才俊辈出,桐城有方文、孙克咸、方其义、周歧、蒋臣、姚康、潘江、钱澄之,池州有吴次尾、刘城,徽州有金声、江天一,和州有戴重、戴本孝、戴移孝,太平、宁国有沈寿民、沈士柱、梅郎中。复社挑战的巨奸阮大铖也是上江人,但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渴慕魏晋、喜谈兵法的阮大胡子何尝不也是一个笑傲江湖的侠客。



正是复社精神孕育了上江侠客群落,他们中的孙克咸、吴次尾、金声战死疆场,方以智自杀殉国,未死者都以遗民身份隐居终老。这一群体的精神领袖就是方以智,离开永历皇朝、自粤地北归后,方以智就以木立的法号在江右传播其“三点”思想,“木立斗世”,“三点暗藏革命宗”,其民族图存思想成为从天地会到同盟会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精神支柱。儒侠方以智,实是近代排满反清革命之先驱,从方以智到孙中山,这才是华夏正脉,是汉族反抗民族压迫和种族灭绝的流血史。“尽大地一个血字!”(方以智语)明末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几乎很少有文字记载,只残剩永不屈服的天地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5: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方以智+木立斗世+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康熙火烧少林是有原因的,因为洪门第一个老大就是个和尚,曾经是秦淮河名妓的梦中情人
徽馆
2016-12-13 09:14
真相可以被历史掩盖,却永远不可消弭。定然有蛛丝马迹被后人发现以致察觉真相。这个生前负海内名望五十年的杰出历史人物,竟然是如此的辉煌,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将被历史铭记,而他做为社会活动家的辉煌,不在过去,而在现在,他竟是历经三百多年仍存的华人第一组织“洪门”的始祖,天地会的创始人。

没有人知道是他一手建立了“天地会”,这个组织成为清朝廷的一根毒刺,伴随着清政府的一生,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而这个组织现在的生命力依然旺盛,是华人在世界的第一组织。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在今天史学家的不断挖掘才真正出现的世人的眼前。
《明史》是晚晴文人撰写,对于反对清王朝统治的人统统几笔带过。他的三教合一的“异端”思想也不被世人所接受。为了保护自己所建立的“天地会”,很多的材料也已经被他自己销毁。
幸好美国华裔教授余英时先生不囿于成见,慧眼独具,为我们揭开了一个为历史遮掩数百年的惊人史实:三百多年前那个风雨之夜,方以智并非是如后来史家所言的病死于惶恐滩边的舟中,而是悲壮地投江自沉,慷慨尽节!不惟如此,余先生还通过考证粤案绝非后来史家附会的诬陷,晚年的方以智真实地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并且创立了“天地会”这一组织。
从进一步挖掘的资料显示出方以智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可以说方以智的后半辈子都是在逃,从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后,他就在逃难中度过自己的后半辈子。如果对于一个家国破灭的文人来说,以死获取后世的名声,值了。可是对方以智来说,死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是有着强烈政治抱负的年轻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他和同伴组织“复社”才会被称为“明末四公子”。对于一个已经决定将完整的生命交给国家的时候,死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方以智怕死么?当崇祯上吊,北京城内一片帝国末日崩坏的混乱,惟有他前去为崇祯号哭吊孝;在弘光、永历混乱短暂的两个南明小朝廷虽屡遭排挤陷害而灰心,但他仍不忘时上“恢复条陈”、“条陈大计”;对于他的出家,《清史稿》简短的记述,清朝官员“左置官服右白刃,以智趋右”……
他从李自成手中逃了出来,到了南方,南明满朝东林党们口中人前道德人后利益,让他失去希望,他只身前往军阀处游说;南明亡了,他逃到福建,永历皇帝让他看不到了希望,永历帝后再无明朝。他继续逃,在云、贵、湖广、湘西、岭南一带到处躲逃并组织抗清活动。
直至顺治七年,他还是在广西被捕,左置冠服,右架刀剑,令其选择。方以智慨然向右,他那“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豪迈意气让马蛟麟大为折服,竟是不忍杀他,任他出家为僧。
他被马蛟麟软禁,可还是被他逃出了广西。回到桐城后清王朝让他做官,没有办法,他只有再次逃跑。终于在南京的时候拜了一个叫做觉浪的和尚为师真正出家了。

他能以僧人的方式光明正大的出现在清王朝统治者的面前。
可是在他出家为僧20年后,忽一日大兵闯入佛堂,将其抓捕归案。抓捕原因是“粤难作”。那一年,年号辛亥,方以智六十周岁。押往岭南受审,船泊万安惶恐滩,忽然风雨大作,方以智逝世。
史书就是这样戛然而止了,他的一生的思想被掩埋,连历史都是模糊不清的么?
余英时教授在研究方以智的时候,一步一步的揭开了方以智和洪门前身天地会的关系。
天地会的口号是什么?“三点暗含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三点暗含革命宗”是什么意思,方以智在总结自己思想的《东西均》中提到了三位一体“∴”,为什么又叫做洪门,三点与共则为洪也。史料上,天地会的原名就叫做三点会。
一个可兹证明方以智正是早期天地会领袖的实据是,清中期接连查获的会簿中留下著名的“木立诗”(《三六底》)。不但天地会会众中多有“木立斗世知天下”、“木立斗世六十年,太子十三来结义”之类的歌诀流传,还有“攻打木阳城”的入会仪式,考古界在据信为天地会发源地的福建漳州碑亭上也发现有“木立斗世清皆绝,万里和同再复兴”的模糊碑文,多处提到“木立”。
而“木立”就是方以智的字,太子十三则是后来改名的明朝宗室朱议霶,他们当时和很多明朝遗民都是聚集在觉浪大师的周围。
和“三点暗含革命宗”一样,“木立斗世知天下”这句并不是什么隐语,当作正解,是说天地会开创者木立知彻宇宙人生,敢于逆立斗世!
还有个可兹证明《东西均》正是天地会清代秘密革命教材的依据是:天地会的组织形态是分散自行发展,各自开山立堂,互不统属,“非纵非横”、“可纵可横”、“非三非一”。而这正是方以智对“∴”的解释。
创造出一个足以报国仇家恨的组织,方以智想来是无憾了,今天这个组织成为全世界华人最大的组织,方以智不可不称之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了。

论其思想,方以智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四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繁琐的,被称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涉猎之广无人能及。而一切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格格不入,以至于在后世不被记载和传播。
归结自己的思想,方以智在《东西均》中提到了三位一体“∴”。大至无限,可以是太阳系内宇宙星球运行的缩微图画;小到极至,是世间万物“相反相因而相成”的隐性变化辩证规律。160年后的黑格尔正是这“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其在哲学上的地位
论起文学,他是“桐城文派”的鼻祖之一 ,今人认定方以智发表《文章薪火》,作为桐城派的滥觞,钱澄之的《饮光先生文集》问世,树立了桐城派文章的楷模,他们已开桐城派的先河。“周始曰‘明清之际,以方以智为先驱,逐渐形成桐城派’”(《皖志述略》)。
留存至今的文学作品近三十多卷,《四库全书》也将其收录。
论起科学,他是西方科学的受益者,不再是具体的科学常识的总结,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被历史遗忘的东西也是在百年后被西方科学家一一验证,并成为影响世界的科学成就。
他著书近一百多部,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现存的只有二十多部。
他甚至早于鲁迅等人两百多年提出过一个汉语拉丁化(拼音化)的主张……
这对于一个三百年只有“考据学”能够“大放光彩”的清王朝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1671年秋冬之交,赣江的那个幽暗之夜,波湍浪急的惶恐滩头舟中的毅然一跳,完全在方以智缜密的策划中。
六十岁的他要为他心目中丽日西斜的大明王朝最后举行一次凄艳的葬礼,同时也要用他的绝世才华为后世布下一个天大的谜阵,以让臻于烂熟的汉文化浴火重生,日月幽而复明。“名者,命也,虽帝王富人不能免”。
为实现他这个“策划”,他是连他认为世界根本的“名”也不要了!他的这个“策划”,在后世看来,却因忠直执著太过,兀显出三百多年身后的荒坟乱草及与天地同在的怆绝、孤清!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2020-02-02 11:00

在前天央视科教频道的春节特别节目
<跟着书本去旅行>-<书本中的诗词>
<诗人与渡口>一集中 我说了一副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副联在《红楼梦》中的名气不大
但是非常有意思 也是我最喜欢的
进入石洞 只见 佳木茏葱 奇花烂漫 一带清流 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 渐向北边 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 雕甍绣槛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 但见 青溪泻玉 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 环抱池沼 石桥三港 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到亭内坐了 问 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说 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罢 贾政笑道<翼然>虽佳 但此亭压水而成 还须偏于水题为称 依我拙裁 欧阳公句 泻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 竟是<泻玉>二字妙 贾政拈须寻思 因叫宝玉也拟一个来 宝玉回道 老爷方才所说已是 但如今追究了去 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 今日此泉也用<泻>字 似乎不妥 况此处既为省亲别墅 亦当依应制之体 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 求再拟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 诸公听此论何如 方才众人编新 你说不如述古 如今我们述古 你又说粗陋不妥 你且说你的 宝玉道 用<泻玉>二字 则不若<沁芳>二字 岂不新雅 贾政拈须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 称赞宝玉才情不凡 贾政道 匾上二字容易 再作一副七言对来 宝玉四顾一望 机上心来 乃念道<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 点头微笑 众人又称赞了一番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副七言对联
十四个字就鲜活地描绘出一幅画面
而且是美到极致 有声有色的画面
绕堤 隔岸 眼前便跃出一片湖河碧水
堤畔遍植柳树 还必是那依依的垂柳
没有比垂柳更适合种在水边的树木了
春日到来 那些柳枝就变得柔软起来
一层嫩嫩的不浓不淡的绿色铺满枝条
这是一种让眼睛无比舒适的嫩绿色
突然 一只船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水面
那是只画栋雕梁却又不奢艳的画舫
船头佳人手持长篙 操持着画舫前行
一篙下去 将如镜水面击破成碎片万千
那碎片又将粼粼之光 投射到垂柳枝上
把原本的嫩绿 更映得无比的翠鲜
除了垂柳还有花木 正是一派柳绿花红
明艳的春花 却被碧水生生的分隔两岸
花虽分 而味相合 花香在那水面上聚合
似有若无 也分不清来自此岸还是彼岸
就在这两岸柳翠 一脉花香之间
应着柳浪花影间的莺鸣雀啼
画舫轻轻的游过 载着盈盈笑语
眼中耳畔鼻间脸上 满目春色无限春光
就是这十四个字 便色声香味触俱全
而这十四字中 虽然字字言水之美
却无一个水字 甚至没有一个水字旁
难怪连一贯严苛的贾政都微笑暗赞
实在是妙笔 妙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5: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智通寺老和尚的历史原型是晚明方以智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红楼梦第二回文本里,贾雨村有一天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的庙宇前,门前题着“智通寺”三字,遇到一个老僧既聋且昏。可是智通寺的对联却睿智无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里是典型的反向描写,这个老和尚的历史原型其实是中国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学者方以智。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其深邃缜密的思想令人叹为观止。方以智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思想,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之下学习并同化西方传入的思想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自然哲学思想其学博涉多通,发誓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熔于一炉,发明千古不决的道理,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有进步社会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哲学家。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晚年为僧时号无可,又称愚者、药地、墨地、木立等,清安徽桐城人。公元1611年,方以智在安庆府桐城县一个士大夫家庭出生。他的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能将诸子百家融会贯通,有《易蠡》、《性善绎》、《桐夷》、等存世。他的祖父方大镇为万历年间大理寺左少卿,著有《易意》、《诗意》、《礼说》等书。他的父亲方孔照,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著有《周易时论》、《全边略记》、《尚书世论》等著作。方以智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因此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他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方以智因为人生旅途异常坎坷导致思想丰富多彩,他出身士大夫家庭,赋诗作文,读经研史,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统一,论天理大事尤其在行。方以智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内容广博精深,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方以智的思想艰深,因此他的书晦涩难懂。清初有一位江西学者曾经在书信中讲过一个关于方以智的故事,他说方以智出家成为大和尚后,到易堂来看望他,方以智拿出两篇自己的文章给他们阅读,据说有人四五遍,甚至七八遍仍然不懂文章的意思。

方以智曾经加入弘光政权,后来扶持永历政权,继续反清斗争。方以智被太监王坤诬告免职,此后隐居湘桂一带。清军大举南下,方以智于是出家为僧,但是仍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后来被清军逮捕,拒不投降。康熙十年,为粤事牵连被捕,在押解广东之时途径万安惶恐滩,因背上生疮去世。

忆秦娥·花似雪

花似雪,

东风夜扫苏堤月。

苏堤月,

香销南国,

几回圆缺?


钱塘江山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独往

同伴都分手,

麻鞋独入林。

一年五变姓,

十字九椎心。

听惯干戈信,

愁因风雨深。

死生容易事,

所痛为知音!

附录:

方以智小传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

注:本文部分摘编自专业材料。

编辑于 2021-12-13 22: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01:36 , Processed in 0.0597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