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巧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余庆 - 曲子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留余庆》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曲中主要叙述了刘姥姥救贾巧姐出火坑的事情,表达了作者规劝人们济困扶穷的思想观念,警示人们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在这首曲子中,作者用一种庆幸的笔调反复咏叹"留余庆",借题发挥,直抒劝世行善的主旨。全曲借由巧姐口吻叙述,用语平白直接,含有讽刺意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留余庆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体裁
散曲


作者
曹雪芹

作品出处
《红楼梦》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贾巧姐画像
贾巧姐画像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留余庆:曲名"留余庆",是说贾巧姐的娘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做了好事,因而得到好报--由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义相似,是因果报应的通俗表达。
娘亲,"母亲"的一种方言叫法。
狠舅奸兄:后人难以考证曹雪芹原稿中"奸兄"所指系谁。《红楼梦》高鄂版续书写贾巧姐后为王仁(狠舅)、贾环、贾芸(奸兄)等所卖,但可以肯定贾芸并不是曹雪芹原稿中所说的"奸兄"。第二十四回的脂砚斋批语说小说后半部分有"芸哥仗义探庵"(靖藏本)事,并说"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贾环则既非"舅",也非"兄",而是巧姐的叔叔。
乘除加减:指老天的赏罚丝毫不出差错,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苍穹(qióng):苍天。
折叠白话译文
是上辈行善留下的德泽,是上辈行善留下的德泽,灾难临头幸得遇上恩人;多亏我娘亲,多亏我娘亲,积得阴功回报给后代人。奉劝世人们,都来接济扶助贫苦人。不要象我那狠舅奸兄,只爱金钱不念骨肉情!正是善善恶恶有报应,是好是坏全由上天定。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小说这一回,主要借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对一些重要的女性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贾府的最后破败,都概括地作了预示。《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而《留余庆》是揭露贾巧姐命运的一支曲子。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这支曲子是写贾巧姐的。据"判词"所示,贾巧姐的不幸遭遇,是在贾府事败之后,而她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则是因为得恩人刘姥姥的教助。曲子里两用迭句"留余庆"、"幸娘亲",就是这种得遇"济困扶穷"恩人的感情的进发。

"济困扶穷"与"爱银钱忘骨肉"是强烈的对照。从巧姐的遭遇中看到,"济困扶穷"只能存在刘姥姥这样的劳动者阶层之中;而封建地主阶级,在其覆灭前的挣扎中连骨肉亲情也早已"忘"得一千二净,从而暴露出他们"奸"与"狠"的真面目来。

曲子把王熙凤偶济刘氏,说成是她能"留余庆","积得阴功",那是作者的阶级偏见。曲子还宣扬因果报应,说"乘除加减",即所谓或增或损,或赏或罚,都是"上有苍穹"一全由老天爷安排决定。这些都是应该批判剔除的封建糟粕。

此曲假托历经家败人亡、又流落烟花巷、最后幸遇曾受恩于贾府的刘姥姥赎救而得脱离苦海的巧姐口吻而直抒劝世行善的主旨。

折叠名家点评
郑州大学教授刘建龙《中华诗词赏析》:该曲先由自身"逢凶化吉"的经历"劝人生,济困扶穷"。后由"狠舅奸兄"的恶有恶报,而称颂苍天赏罚分明。一正劝,一反讽,意旨昭昭,极富感染力。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0: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狼舅奸兄里的奸兄会是谁?贾芹?贾蓉?贾蔷?大家都猜猜看把!
vcdhb20102013.12.10浏览130次小说图书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inky120
2013.12.10
满意答案
奸兄指贾兰,就是王夫人死掉的儿子贾珠的遗腹子,李纨的儿子,李纨批中有“到头谁似一盆兰”,暗示贾家落败后,只贾兰得官。但贾兰发达后怕牵连,并没有向巧姐伸援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芹骑着的大叫驴是谁
原创2021-08-19 08:12·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不是人”用贾芹埋汰贾芸说到:“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里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庚夹:妙极!写小人口角,羡慕之言加一倍,毕肖。却又是背面傅粉法。】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

第二十二回交代的清楚:凤姐交给贾芹“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共二十四个人,可是到了“不是人”的口里却被翻番成“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可见“不是人”说话多不靠谱!

为何朱慈炤偏偏要给周后周奎用这个“芹”字而不用其他与“亲”音近的比如“芩”“菳”“菦”等等字呢?脂砚提醒《红楼梦》“一字不可更”,那这“芹”字有何深意?

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为李纨——懿安皇后张嫣住的“稻香村”题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

“浣葛”是化用《诗•周南•葛覃》中“薄浣我衣”,借用“浣葛”称颂妇德,正是影射尚“德”的天启皇后东林党张嫣, 因为东林党对张嫣极力歌颂,所以脂砚在此特批道【庚辰双行夹批:采《诗》颂圣最恰当。】,强调李纨就是东林党著史美化称颂的圣后张嫣。

“采芹”:《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泮宫之水。泮宫即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宫称“入泮”或“采芹”。宝玉所说的“采芹人”就是影射读书人东林党文官。“香护”实为“相护”,意为互相保护包庇,“香护采芹人“影射了李纨张嫣和东林党读书人的紧密关系。

朱慈炤特意用这个暗指读书人文官的“芹”字为周后周奎起名“贾芹”同样也是为了影射贾芹周后与“采芹人”东林党文官的“香护”——相护关系。

东林党先是为周后上位成功造势,后更为美化周后打击政敌而不遗余力。

周后对崇祯自称“妾本儒家, 惟知蚕绩”,然后故意问崇祯田妃琴艺何处学来“且曰:‘妃从何人授指法?’”《崇祯朝野纪》,果然引起崇祯猜疑,吓得田妃赶快将继母诏入宫中一起弹琴,“(皇)上疑之,问在家师谁,贵妃以母授对。次日即召其母入,与妃对弹,始释然,赐而遣之。” 《三垣笔记》田妃这才躲过大劫。

周后因为找不到证据所以只能言犹未竟地旁敲侧击让崇祯猜疑田秀英,不过周后没讲完的话在明亡后由东林党文官替她完整的讲出来了。与周奎通谱并不断输送巨资给周鉴的周延儒的得意门生、且身为太子朱慈烺老师的东林党杨士聪在《玉堂荟记》里写到“田妃父宏遇陕西人,久住在京,曾为千总官,其妻吴氏,妓也。田妃亦非其女,乃有此一段富贵”;颂扬周后“称贤功”的东林党文官孙承泽亦效仿杨士聪在《思陵典礼记》写到:“弘遇之妻吴氏乃娼也,妃乃吴氏带来者,非弘遇女也。觅善书画者教之,欲为士绅侧室,以为奇货而。竟得选入,宠冠后宫。”

明朝选后妃要考“书算诗画诸艺”,要求后妃不但有貌亦要有才,明宪宗朱见深的结发妻子吴皇后就是因为“聪明知书,巧能鼓琴”才艺出众而被明英宗选中定为儿媳。如果像孙承泽所写的会书画就是出身有问题的话,那么明朝海选出来的所有后妃无一例外就都是有问题的了!

周后和东林党文官们诋毁田妃出身完全是贼喊捉贼,倒打一耙。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之拨乱返正》系列中详细阐述。

天启的皇后张嫣不是张国纪之亲生女儿,实乃盗匪孙二之女。与张嫣敌对的魏忠贤可以任意处置天启的妃嫔,却绝不敢把出身有问题的身为皇后张嫣怎么样。因为张嫣是皇后不是妃子,不能随意废立,可是诋毁田秀英的出身后果可就太可怕了。田秀英只是妃子,不像皇后不能轻易废立,更何况崇祯可不是神经大条的天启,崇祯的多疑冷酷是出了名的,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其它下级官员被杀的不下百人。所以即使是维护崇祯的皇四子朱慈炤在写秦可卿时也不得不说其人多疑小心眼,“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 周后和东林党造谣说田妃不是田弘遇之亲生女儿是要置田妃于死地!够恶毒!如果田秀英的出身真有问题,早就被虎视眈眈的周后和东林党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了!

因为周后周奎自称“儒家”读书人,而且周后周奎是东林党文官的政治联盟,所以朱慈炤用采芹读书人的“芹”来影射贾芹周后与东林党文官的“香护”——“相护”的紧密关系。

贾芹“带着五辆车”,乃是化用读书人的“学富五车”,这是朱慈炤讽刺周后家,自称“妾本儒家”,可是实际上周家是只识金银不知廉耻的贾芹假读书人罢了!“带着五辆车”装的不是儒家的书和仁义廉耻;而是儒家的贪婪好利和无耻!

贾芹“骑着大叫驴”好不威风,贾芹这胯下的大叫驴就是掌握著史权为周后贴金、为周奎遮羞的东林党文人!篡改历史文过饰非,面目可憎却嗓门最大!“大叫驴”写活了利用发言权颠倒黑白的东林党的丑恶嘴脸,“骑着大叫驴”有东林党为之鼓叫而得以欺世盗名的贾芹——周后周奎该是何等的威风得意啊!

再回顾一下朱慈炤对东林党的描述:东林党文官是人尽可夫的多姑娘、是效颦的东施、是小丑、是文魔!现在再给东林党加上一个更响亮的称号,“大叫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4: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最不成器的主子,比贾珍贾蓉还差,王熙凤帮他害了女儿巧姐
2019-02-17 10:27
贾家子弟多多,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能来往荣宁二府的都是嫡系,左不过是荣宁二公的儿孙。贾家到了第五代草字辈戛然而止,子弟虽多再不见第六代人出世。而第五代子弟以贾蓉为首,贾蔷、贾芸、贾芹、贾兰都被人所熟悉。贾蓉出身最高,贾兰贾蔷次之,贾芹贾芸再次之。仗着祖宗荫庇,被人称一声“爷”。而贾芹是这些人中最不成器的。



贾芹出身宁国府,是宁国公的玄孙。贾代化三个兄弟中的一支重孙。依据是贾芹除夕当天到宁国府领取过年年货。如果是荣国府子孙,应该去荣国府。这个后边说。

贾芹作为宁国府嫡系,是贾家在京城的亲派八房中的第三房。贾芹出场次数不少,贾家群体场合都有他。但都不重要,远比不上贾芸有戏。到他为人处事堕落腐化却是贾家子弟之最。这样一个破落户子弟,为人之坏,处事之不成器令人叹息。

贾芹第一次出场随着贾芸求工作而来,与贾芸相对应,贾芹母子比贾芸嗅觉灵敏,更懂得钻营先找王熙凤求工作。

贾琏告诉他:“前儿倒有一件事儿出来,偏生你婶子再三求了我,给了贾芹了。”


贾芹求的工作是管理原大观园“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原本贾政要打发他们,贾芹母亲来求工作,王熙凤为了脸面鼓动王夫人留了下来,安置在贾家家庙铁槛寺,派贾芹管理。王熙凤为了面子,贾芹为了收入,贾家多出四五十口人吃白饭,浪费一笔不菲的银子开销。

贾芹得了这份工作可谓最轻松。一来铁槛寺自有自己规矩。四五十个小和尚道士不用他管。铁槛寺山高皇帝远,没人管。最后钱在贾芹手中,和尚道士不过一碗饭大有藏掖的。如果贾芹成器,只这一项就可以为家里赚不少,好好经营,几年下来也能小康了。可贾芹怂就怂在穷命没志气。没有富贵命投胎嫡长房,却学了嫡长房子弟所有恶习。

五十三回宁国府乌进孝来后,贾珍将所有年货拿出来分给贾家没有工作的旁系子弟,贾芹不害臊的不请自来。贾珍张嘴问他:“你来干什么?”贾芹厚着脸皮说:“听着大爷这里分东西,我没等人叫就来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尴尬的看不下去。贾珍其人虽然不堪,但对贾芹一举一动了如指掌,怒斥贾芹不成器,正所谓赖嬷嬷说他“也不管管他自己”!贾珍骂贾芹有三宗罪。



第一,贾芹穿得寒酸不像手里有钱的爷们。贾芹自己能赚钱,却不能体面生活,家里一大家子也不照顾,堪堪吃不上饭,无法过年。此为第一宗罪。

第二,贾芹在铁槛寺称王称霸,钱在他手里,又没人管得了他,能有多少花到小和尚小道士手里很难说。此为第二宗罪。

第三,贾芹在铁槛寺胡作非为,养老婆小子,夜夜招聚匪类赌钱,败光所有收入。此为第三宗罪。

贾芹三宗罪第三条最吓人。贾家抄家后,树倒猢狲散。并非所有人都各奔东西,贾芹这样不顾家的人,回头在自己主家伤口撒盐的事绝对做的出。有人认为出卖巧姐儿的奸兄是贾芹,我认为不排除,但更应该是贾蓉。贾芹作为从犯跑不了!王熙凤当初给他工作白养着他,他却狼心狗肺对待,实在可恨。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2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巧姐--【{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留余庆+}】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3&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直方周易》坤 初六 文言 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zhaogengbai 2018-12-22   |  5127阅读  |  5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坤

【坤】初六 文言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译】文言 长久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福泽;长久不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祸患;官吏杀他的君主,儿子杀他父亲,这都不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的计谋,这种情况的由来是逐步发展的,原因是察觉到了这些问题没有早日治理。《易经》说“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表示结坚冰的季节到来了。”这是在谈论顺理成章的道理。

此文言段落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积⑴善⑵之家,必有⑶余⑷庆⑸;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⑹。

【译文】长久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福泽;长久不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祸患。

注释: ⑴“积”长久。《管子·四时》:“治积则昌,暴虐积则亡。”

      ⑵“善”善行;善事。《史记·吴王濞列传》:“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⑶“有”yòu 通“又”《韩非子·五蠹》:“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⑷“余”遗留。《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以为唯未易灾之余而尝,可也,志不敬也。”

      ⑸“庆”福泽。有幸的事。《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⑹“殃”祸患,灾难。《礼记·礼运》:“众以为殃。”

【原文】臣⑴弑⑵其⑶君⑷,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⑸之故⑹,

【译文】官吏杀他的君主,儿子杀他父亲,这都不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的计谋,

注释: ⑴“臣”君主时代的官吏。《韩非子·难一》:“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⑵“弑”杀。《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⑶“其”他的。《孟子·滕文公下》:“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⑷“君”君主。《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⑸“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短促。《后汉书·孔融传》:“又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随从,周旋歷岁。”

      ⑹“故”计谋。巧伪。《国语·晋语一》:“多为之故,以变其志。”

【原文】其所⑴由来者⑵,渐⑶矣,由⑷辩⑸之⑹不⑺早辩⑻也。

【译文】这种情况的由来是逐步发展的,原因是察觉到了这些问题没有早日治理。

注释: ⑴“所”助词。相当于“之”、“的”。《史记》:“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⑵“者”助词。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礼记·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⑶“渐”逐步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⑷“由”原因。《史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⑸“辨”指察觉。宋王安石《秦始皇》诗:“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⑹“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⑺“不”无,没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⑻“辨”治理。《荀子·议兵》:“城郭不辨,沟池不拑。”

【原文】《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⑴言⑵顺⑶也。

【译文】《易经》说“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这预示着结坚冰的季节即将到来。”这是在谈论顺理成章的道理。

注释: ⑴“盖”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史记·孝文本纪》:“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⑵“言”谈论,议论。《后汉书·冯衍传下》:“董仲舒言道德,见妒于公孙弘。”

      ⑶“顺”顺理。《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09: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直方周易》坤 初六 文言 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zhaogengbai 2018-12-22   |  5128阅读  |  5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坤

【坤】初六 文言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译】文言 长久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福泽;长久不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祸患;官吏杀他的君主,儿子杀他父亲,这都不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的计谋,这种情况的由来是逐步发展的,原因是察觉到了这些问题没有早日治理。《易经》说“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表示结坚冰的季节到来了。”这是在谈论顺理成章的道理。

此文言段落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积⑴善⑵之家,必有⑶余⑷庆⑸;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⑹。

【译文】长久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福泽;长久不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会遗留下祸患。

注释: ⑴“积”长久。《管子·四时》:“治积则昌,暴虐积则亡。”

      ⑵“善”善行;善事。《史记·吴王濞列传》:“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⑶“有”yòu 通“又”《韩非子·五蠹》:“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⑷“余”遗留。《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以为唯未易灾之余而尝,可也,志不敬也。”

      ⑸“庆”福泽。有幸的事。《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⑹“殃”祸患,灾难。《礼记·礼运》:“众以为殃。”

【原文】臣⑴弑⑵其⑶君⑷,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⑸之故⑹,

【译文】官吏杀他的君主,儿子杀他父亲,这都不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的计谋,

注释: ⑴“臣”君主时代的官吏。《韩非子·难一》:“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⑵“弑”杀。《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⑶“其”他的。《孟子·滕文公下》:“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⑷“君”君主。《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⑸“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短促。《后汉书·孔融传》:“又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随从,周旋歷岁。”

      ⑹“故”计谋。巧伪。《国语·晋语一》:“多为之故,以变其志。”

【原文】其所⑴由来者⑵,渐⑶矣,由⑷辩⑸之⑹不⑺早辩⑻也。

【译文】这种情况的由来是逐步发展的,原因是察觉到了这些问题没有早日治理。

注释: ⑴“所”助词。相当于“之”、“的”。《史记》:“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⑵“者”助词。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礼记·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⑶“渐”逐步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⑷“由”原因。《史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⑸“辨”指察觉。宋王安石《秦始皇》诗:“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⑹“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⑺“不”无,没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⑻“辨”治理。《荀子·议兵》:“城郭不辨,沟池不拑。”

【原文】《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⑴言⑵顺⑶也。

【译文】《易经》说“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这预示着结坚冰的季节即将到来。”这是在谈论顺理成章的道理。

注释: ⑴“盖”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史记·孝文本纪》:“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⑵“言”谈论,议论。《后汉书·冯衍传下》:“董仲舒言道德,见妒于公孙弘。”

      ⑶“顺”顺理。《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

+关注
undefined
zhaogengbai
共 870 篇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6: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20:巧姐“留余庆”典故,巧得遇恩人是谁
长安昭阳王
2024-07-08 12:25
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5】
(接上文,王熙凤判词解读)

12.15 巧姐
图: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谶: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读:

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在“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二丫头预演了。而且宝玉见到“纺车”,特意问读者“这又是什么?”然后,“庄农人家”的“村庄丫头”,二丫头跑了来,宝玉竟然“陪笑”,二丫头说“我纺与你瞧”。只给宝玉瞧纺绩?没给读者瞧?

注意,这个荒村农家的美人纺绩,是民间流传的永王版本,不是王士元教书的历史版本。

民间一直盛传的“朱三太子”藏于荒村农家的版本:

甲申之难,崇祯帝令心腹太监送儿子们到外祖父周奎家,随后剑砍公主,帝后殉国。李自成军破京城后,知帝后已死,便大肆搜拿诸皇子。周奎深知不能幸免,便出卖皇子,献给李自成,保一家平安。

李自成见到皇子们后,并未杀害,而是分给诸将暂时看管起来。李自成带兵出城攻打山海关时,带着太子、定王、永王一起出城的,很多百姓都亲眼看见。

随后与吴三桂一片石大战,不料辫子兵突然杀出,李自成军溃败。兵败如山倒,人人争相逃命,永王在战场上受到李自成手下兵将帮助,帮孩子逃离战争灾难,并未落入清兵和吴三桂之手。

永王乔装改扮,一路向南逃难。期间南京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皇子身份更不敢轻易暴露,以免杀身之祸。辗转逃到江南,流落荒村,藏身农家。

民间一直流传永王未死,流落江南荒村农家。从顺治到康熙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借“朱三太子”之名抗清,“朱三太子”成为反清复明的旗帜。因“南北太子案”,人们认为太子已死,而定王也在顺治八年被捕杀。时人计六奇能在《明季南略》中记载,说明江南士人多以为太子和定王已遭不幸。崇祯皇子,只有永王尚存人世,在当时流传甚广,不是秘闻,所以直到康熙晚年,还有“朱三太子”反清案。

教书,比农家更合情理:甲申之难时,永王十二岁,已接受了明帝国最好的基础教育,谁家的教育资源能跟皇子比?除了学问,还有礼仪、气质,跟荒村农家,其实格格不入,很难藏身。永王“丰标秀整”,“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教书,才更和谐,也更合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作为谶语,势败、家亡,是贾府结局。在败亡之时,不要说贵,莫要论亲。只有经历者才有这样的教训和血泪!

这个贾府,假府,是朱明皇家。势败,除了家亡,还有国破。

偶因济刘氏:

刘氏,显然是刘姥姥。书中“济刘氏”的,是王熙凤魏忠贤。

魏忠贤掌权时期,能够赈济灾民,这是史实。高迎祥、李自成在魏忠贤掌权时并未揭竿而起,因为还有活路。所以说要“济刘氏”、劝人“济困扶穷”,对穷困之人,要“济”,而不要把穷人逼上绝路。

巧得遇恩人:

巧姐得遇恩人。这个“巧”字,表明图谶所指之人,是巧姐。

这句话跟上句“偶因济刘氏”,有因果关系。遇恩人,是刘氏,刘姥姥,“流贼”李自成。李自成抓到崇祯皇子,有不杀之恩;其次,永王在战场上得到李自成兵将帮助,能逃离战场灾难,有活命之恩。

李自成农民军破京城,导致君死国灭,家破人亡。为什么谶语只说“遇恩人”?不说“甲申之难”?说了,“甲申之难”在前,所以先说了“势败”、“家亡”。只是国仇家恨是真,后来却又遇恩也是真,所以词曲中说“正是承除加减”,在下面词曲中再算这个账。


巧姐
第十一支〖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承除加减,上有苍穹。

解读:

曲名“留余庆”,第一句也重复“留余庆”。

典故出自《易·坤·文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以是句人人皆知的古语。下句呢?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所以这是个明显的射覆:

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射中“臣弑其君”。

正面说“余庆”,反面说“臣弑其君”,甲申之难。

谁弑其君?答案在后句:“盖言顺也”。大顺,正是李自成。

典故是“有”余庆,为什么说“留”余庆呢?

留:是用谐音,流贼李自成的“流”,“刘姥姥”的“刘”,刘姥姥反面是“流贼”李自成。刘姥姥不宜姓“李”,真事要隐,所以用“流贼”的“流”,谐音“刘”,为刘姥姥的姓。

而且,在老北京话中,“姥姥!”可不是什么好话。

忽遇恩人:不杀之恩,从战场脱难的活命之恩,也都是李自成。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正面看,是幸亏娘亲王熙凤济刘氏,积了阴功。

反面看,永王从战场逃脱,辗转流离,一路上遇到很多人的帮助,才能逃出生天,否则活命都难,这是祖宗阴骘,也是朱明余荫。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永王逃难,得人扶助,所以劝人济困扶穷。

“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明显是民间流传的周奎家出卖给李自成的版本。

正是承除加减,上有苍穹:

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都是“承”,不是“乘”。

在《周髀算经》中,早就有“勾股各自乘”。

此处,却把“乘除”,写成“承除”?还是用错误、谐音,指出李自成的“成”。跟妙玉拿出“成窑杯”,指出李自成的“成”一样。

乘除加减:本是永王算自己的账,势败,家亡,留余庆,遇恩人,因积得阴功,得济困扶穷,所以有乘有除,有加有减。

因“承”字故意写错,用谐音指出李自成,所以这个账,还要算永王跟李自成的账:“臣弑其君”,甲申之难,有国仇家恨;亦有不杀之恩,仓皇逃命之际,又有活命之恩,强过狠舅奸兄!所以这个账,还是有仇有恩,有加有减。

上有苍穹:就是苍天有眼,相当于说永王并无悲惨结局。

能说苍天有眼,显然不是永王被凌迟、灭门的悲惨结局。

巧姐永王的图谶、词曲说明什么?说明红楼作者不知道1708年永王被凌迟、灭门的悲惨结局。还有,1708年刊印的《桃花扇》,当时那么轰动,反映的正是明末内容,在《红楼梦》中也完全没提到。而1688年的《长生殿》,在《红楼梦》中就有。

这说明一种可能性:在1688年到1708年的二十年间,《红楼梦》初稿已完成,或者初稿作者已逝世。

书中一直强调作者“亲历”之往事。《石头记》的初稿作者,化名“石头”,记录“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故此书名《石头记》。

因为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永王,甲申之难时十二岁,1708年已七十六岁高龄,所以这段陈迹故事的亲历者“石头”,活不到1708年才正常。因此,“石头”不知道永王被凌迟,不知道《桃花扇》刊印。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化名为“空空道人”者才抄录。

“一劫三十年”,两劫就是六十年。也就是说,“石头”写了初稿,到“空空道人”抄录,中间过了几十年,初稿一直没有“问世”。

注意,“空空”是《聂隐娘》中的人名,聂隐娘的特点是“隐”,所以作者取名用意,还是“隐”真实人名。

其后的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砚斋,显然也都是“化名”,作者取这些人名,只为交代此书来历,还是“隐”真实人名。

直到化名为“曹雪芹”的人增删,目的是能避过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文字狱”,让此书能够流传。因为初稿在几十年中未能问世,显然是不敢示人,让人容易看出所隐真事,所以“曹雪芹”的增删,主要是达到瞒过正面阅读、避过满清“文字狱”的效果。

显然,化名为“曹雪芹”的人,并非《石头记》原著作者。

化名为“曹雪芹”的人用了十年增删,然后化名为“脂砚斋”者“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给出了时间“甲戌”年,此时已到了1754年,距离初稿成书,过了一个甲子。

这是《石头记》开篇便注明的此书“来历”,提醒读者“细谙”。

其后,还能看到“庚辰本”在继续修订,手抄本也在市面流传。1791年,程甲本刻印。

所以,《石头记》的写作,显然有两个阶段:

一是创作阶段。《石头记》的初稿作者,化名“石头”,在1708年前写了初稿,记录明末清初作者亲历的陈迹故事。

二是增删阶段。过了几十年,化名为“曹雪芹”的人,在1754年前,用十年对初稿做了增删。但“曹雪芹”只是增删者,不是原著作者。1754年,化名为“脂砚斋”的人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因此,《红楼梦》中会有乾隆年代的事物、痕迹,是在1754年前,“曹雪芹”增删的,其目的就是鱼目混珠,让读者不易看出书里是写朱明皇家之事,为了避满清“文字狱”。这些乾隆年代的痕迹、证据:并不能证明《红楼梦》创作于乾隆年间。

比如,只要一说《红楼梦》隐明末真事,就有人在书中找出乾隆年代的证据,提出明末作者肯定活不到乾隆年,用来推翻明末观点。

明末的初稿作者“石头”确实活不到乾隆年,但增删者“曹雪芹”是在“甲戌”年前十年增删的呀,此书来历交代得明明白白。有什么矛盾?“细谙”了没有?

点击看上一文:《红楼梦》判词解读19:王熙凤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8: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姐为什么名巧?+ 谁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清实录》中的朱三太子、王士元、朱钰宝 + 《红楼梦》中为什么没提到《桃花扇》?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4】



《张先生传》此文所记,与《清实录》所载严丝合缝。

对比《清实录》康熙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康熙四十七年:

四月戊午(四月十二)。上谕大学士等曰: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六月乙丑(六月二十)。九卿遵旨再议,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仍照前议其立斩……。得旨:匪类称朱三者甚多,著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
十月丁未(十月初五)。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斩。
注意:孙子朱钰宝并未押解至京,也没提是否死、死于何因何处。朱钰宝,反过来是“宝玉”,加“金”为钰,金是这一辈的五行排序。红楼梦中也用部首排辈,比如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

对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七十六岁老人,凌迟处死,全家灭门,欲加之罪,斩草除根,这是所谓圣君康熙干的事。为了诬陷四皇子为假,康熙故意混淆四皇子和早死的五皇子,把几位皇子的名字抖乱得至今乱七八糟。却被清朝自己官修的《明史》打了嘴: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清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从顺治到康熙几十年来,一直有人举朱三太子旗帜反清,也说明很多人都知道朱三太子没死,在民间流传甚广,不是秘闻。从红楼梦中写永王的情况分析,红楼作者应是根据民间传说版本,并不知道此案信息:一是此案说的很清楚,皇子是太监出卖给闯贼的,没舅家什么事儿。而红楼梦中是“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显然是民间流传的周奎家出卖给李自成的版本,“爱银钱”说明是出卖换得赏钱,还不是闭门不纳以避祸。二是,势败家亡,因济刘氏,得遇恩人,势败家亡是李自成破京,刘氏显然是刘姥姥李自成,并未杀永王,有不杀之恩。十二岁的永王从战场得脱,没有送命,也没有落到吴三桂或清兵之手,显然是得到李自成部下兵将的帮助,有活命之恩。巧姐哭闹要佛手,荒村野店,美人纺绩,是民间流传的流落江南,农家生活。这些与本案信息都无关。三是“上有苍穹”,就是老天有眼,并无悲惨下场。前文在“麒麟伏白首双星”中也分析过,白首双星指隐居的太子和永王,两人都活到白头了。而本案结果是永王被凌迟处死,就是一刀一刀直到割死,是人类加在同类身上最丧失人性的恶行之一,禽兽从来不这样干。所以永王应是十二钗反面人物中结局最惨的一个,而不是红楼梦里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此案在当时明末遗民中影响一定很大,而红楼梦中并不知1708年永王被捕,被康熙凌迟,全家灭门的悲惨结局。这说明什么?两种可能:一、初稿已完;二、作者已死。当然还有其它可能,比如红楼作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永王,只是又一个假朱三太子案。但仅从当朝对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采用凌迟之刑,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又说“明系假冒”,还说“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以红楼作者的熟悉程度,看错的可能性有多大?

1708年还有一个大事件,是《桃花扇》首版刊印,以《桃花扇》反映的明末内容和轰动效应,却在红楼梦中完全没有提到,这点可怀疑。1688年的《长生殿》在红楼梦中有,这就给我们一种可能性:在1688年到1708年的二十年间,红楼梦初稿完成,或者作者逝世。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不能轻易排除这种可能性。

1644年甲申之难时只有十二岁的永王,在1708年都已七十六岁高龄了,亲身经历亡国之痛的这代人应该都相继凋零,计六奇、张岱、万斯同等人也都已谢世。

当然也不排除在1708年之后的那个甲子中才写红楼梦的可能性,应在多种可能性中去求证。比如第一代人积累了素材,设计了框架,但没来得及成书便去世了,可由其子孙弟子接力,写完整部书。

巧姐之名:从黛玉,出自宝玉读《庄子》那段:“故绝圣弃知……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所以“巧”有“人含其明”、“大巧若拙”两重含义。黛玉是“庄”,前文已探讨过,巧姐是庄之子,即崇祯四子之一。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香菱位于十二钗副册?香菱是长平公主:平生遭际实砍伤!+ 为什么宝钗不教香菱作诗?黛玉教香菱作诗,为什么都是落日? - 知乎 (zhi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5: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狠舅奸兄”到底指的是谁?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15 15:49:47)
标签: 巧姐 贾芸 贾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风云

《红楼梦》中的“狠舅奸兄”到底指的是谁?


贾巧姐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然而对于通读《红楼梦》文本的读者都有这样的印象,正册中其他十一位都个性鲜明,颇费笔墨,但贾巧姐在前八十回中出现的次数不多,笔墨非常少,甚至连最基本的样貌和年龄都没具体的描写,很像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

在第五回《留馀庆》曲中这样写道:“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有关贾巧姐的画页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判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以上就像谶语,可以判断贾巧姐在贾家败落后被卖了。在古代被卖无非两个去处,一个是给富贵人家当丫头或者妾,如香菱一样,还有一个就是卖到妓院去。通过判词我们得知,最后贾巧姐是刘姥姥救她出了火坑,很可能就是卖到妓院了。

那么问题来了,贾巧姐被谁卖了?《留馀庆》曲中提到了“狠舅奸兄”,“狠舅”这个没有疑问,就是王熙凤的哥哥王仁,这个可成共识。但是那个“奸兄”到底指的是谁?却颇有争议。和贾巧姐同辈的为贾家“草”字辈。在续本后四十回中,“奸兄”这个屎盆子被续书作者扣到了贾芸头上,贾芸成了名副其实的“背锅侠”。让贾芸背黑锅无外乎是在前面回目中,贾芸为了接近贾宝玉,不惜把大自己几岁的宝玉认作“干爹”;为了得到大观园里一份差事,善于钻营。贾芸讨好贾琏和王熙凤,用的心机可谓城府颇深,所以在续书中“奸兄”写成了贾芸。其实贾芸在前文中这些做法完全是为了得到一份差事养活寡母和自己。作者也交代了贾芸的身世和家庭,只是贾芸多了一分世故和机灵,流露出来有市井之气而已,和“奸兄”似乎靠不上边。而庚辰本第二十四回有夹批点明:“孝子可敬。此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这里的“孝子”指的就是贾芸;庚辰本第二十四回有眉批“芸哥可用”;靖藏本第二十四回回前总批有云:“‘醉全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可见贾芸是一个正面角色,并非是《留馀庆》中提到的“奸兄”。

《红楼梦》中的“狠舅奸兄”到底指的是谁?
(贾芸)

那么这个“奸兄”到底是谁呢?我们是否可以从前八十回文本中找到一些线索和细节去推断呢?其实是可以的,通过贾巧姐判词和《留馀庆》曲我们知道,贾巧姐和刘姥姥在后文中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从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情节来分析。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在外面堂屋见到了王熙凤,作者有一个看似很不经意的描写,就是这个时候贾蓉过来借玻璃炕屏,“只听一路靴子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段苗条,美服华冠,轻裘宝带。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站不是,藏没处藏,躲没处躲。凤姐笑道:‘你只管坐着罢,这是我侄儿。’刘姥姥才扭扭捏捏的在炕沿儿上侧身坐下。”此处很多读者都应该有印象。作者费了如此之多的笔墨,显然不是闲笔。而且通读前八十回文本,玻璃炕屏再也没有出现过,而且有没有把玻璃炕屏还回去作者也没有写,显然这个玻璃炕屏也不是重点,不会围绕这个“道具”产生后文的关联。

《红楼梦》中的“狠舅奸兄”到底指的是谁?
(贾蓉)

我们理顺一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文本中出现的几个人物,首先刘姥姥是通过周瑞家的引荐进的贾府,那么周瑞家的和刘姥姥是认识的,刘姥姥进了贾府通过介绍见了王熙凤,王熙凤也认下了刘姥姥这个亲戚关系。此时贾蓉闯入,在贾府他们都是属于家庭成员关系,在场的只有刘姥姥和贾蓉没有任何关系,初次见面且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才有描写出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站不是的举足无措的窘态。作者在此处用王熙凤给刘姥姥介绍贾蓉是她的侄儿,在刘姥姥出去之后周瑞家的又反复强调“那蓉大爷才是她的正经侄儿呢。”这样描写,作者其实是在透漏一个信息,就是刘姥姥知道了贾蓉这个人以及和王熙凤的关系,目的是在为后文做铺垫,在后文贾蓉和刘姥姥一定是有关联的,贾蓉才是后文那个“奸兄”。

而戚序本、南图本、蒙府本第六十三回的回前批也印证了贾蓉正是那个“奸兄”:“此书写世人之富贵子弟易流邪鄙,其作长上者,有不能稽查之处,如宝玉之夜宴,始见之文雅韵致,细思之,何事生端不基于此?更能写贾蓉之恶赖无耻,亦世家之必有者,读者当以 ‘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说为念,方能领会作者之用意也。戒之!”需要提醒广大读者注意的是,有的批语汇校本将这条批语中的“贾蓉”误作“贾芸”,可能是受了后四十回影响,其实贾蓉才是卖贾巧姐的“奸兄”。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6: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头条问答:《红楼梦》中巧姐真的嫁给了板儿吗?
where5
2021-10-13   |  134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文:龍乡

此问题的的确确是一个问题,但如果顺着此问的方向去作出回答,所得到的答案,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图片



为何要如此说呢?

因为《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与其它小说是截然不同的,所谓一笔两写,一喉二歌,使她形成了正面与背面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正面写的是钗宝黛的爱情与四大家族的没落;反面写的是白骨如山的末世和明清易代的历史。

而这个问题就是以假语村言的正面故事为基础,作出的提问,顺着这个方向去回答,那答案也必然属于假语村言,毫无意义。如果要使回答出来的东西有意义、有价售,那就必须彻底忘掉和抛弃表面的故事,透过假语村言,去探究和发现背面的”真事隐去”。

那么该怎么去做呢?我们不妨就以这个问题为例,来谈一谈。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这是巧姐的判词。从表面文字上看,以及书中它处隐约透出的信息,再加上主流红学专家的解读,使我们相信,贾家败亡后,巧姐为刘姥姥搭救,并最后嫁给了板儿,变成了一个持家的农妇,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这种结局的确看上去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毕竟是建立在假语村言之上的表面故事上的结局,在背面被隐去的真事,就应该是另一种景象了


图片


首先,巧姐的判词,是用谶纬隐语的形式写出来的,绝不能简单地只去理解表面字义,必须以谶语的方法去解读。而解读巧姐这个判词的关键之处是名字。

相信大家都知道,书中人物的名字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起出来的,而是经过仔细斟酌,给每个名字都赋予了一定含义的。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巧姐”与“刘姥姥”所隐藏的含义:

巧姐为什么会叫“巧姐”
第四二十二回写道:

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以我这名字,他必上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逐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农历七月初七,原本是“乞巧”节。而书中:“大姐儿”一直未起名字,在凤姐儿的请求下,刘姥姥给起了名字后,又强调却从这“巧”字上来。这一过程,描述的不正是一个“乞巧”的故事吗?换言之,如果要将凤姐儿请求刘姥姥为“大姐儿”起名字的这段描述,给命上一个名字的话,那么这个名字就应该是“乞巧”。


关于“乞巧”节,许多朋友很容易地想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于七夕之夜的海誓山盟。其实,唐朝诗人林杰有一首流传很广泛的七绝《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通过唐代过七夕节的盛况,描述了少女们在牛郎织女相会之夜,利用穿一条条红线,向织女“乞巧”,而渴望能够得“巧”。这与凤姐儿请求刘姥姥为“大姐儿”起名字而得“巧”的描述,可谓殊途同归。


图片


然而,二者同样“乞巧”得“巧”的这个描述,实际并没有特别的意义。那么书中如此写来的目的是什么呢?

《全唐诗》中收录了林杰两首诗,一首就是《乞巧》,另一首叫《王仙坛》: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打旧坛。

我们来稍稍品味一下这首诗,就会发现其特别契合《红楼梦》的语境:朱姓的图腾为赤心木,因而书中以“草木”来隐指朱明。那么“草木尽凋残”,不正好可以象征明朝的灭亡吗?而首句“羽客已登仙路去”,又似是在指崇祯帝自缢,再结合后两句,这首诗仿佛就是对大明王朝灭亡进行的凭吊。更“巧”的是,作者林杰生于831年,于847年卒时虚岁17岁;崇祯这个年号实为1628年至1644年三月十九日,亦虚为17年。这也就是说,“巧姐”这个名字,实际隐藏着对大明王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的凭吊。

也就是说,因为林杰的这首《王仙坛》,恰巧能夠表现出“悼明”之意,为了引出这首诗,也为了能够更好地“真事隐去”,作者就用“乞巧”节、给巧姐取名的曲笔,拐着弯地来将其引出。好在林杰只存有这两首诗,从而使作者利用了这种特殊性,来方便读者能以此探知其真实用意所在。

刘姥姥之“劉”
关于“刘”字,当然是指刘姥姥。小说中有数关于刘姥姥的描写,其狡黠、质朴、粗鄙、世故等形象,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以致专家与读者都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代表的就是低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而吴氏红学的吴雪松老师则指出,刘的繁体“劉”拆开,就是“卯金刀”,而“金”代表着后金与满清。

在我国历史上,自西汉末年就开始有了关于刘姓的“金刀之谶”,此后历经千年,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金刀之谶”的背后,意味着反叛杀戮、天下天乱和改朝换代。


图片


(王杲)

小说第六回,介绍刘姥姥的女婿为什么叫“王狗儿”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名王杲,“狗”就是从“杲”的谐音而来。王杲作为明朝的建州右指挥使,于1562年之前开始反叛明朝,1574年被李成梁抓捕后送往京城,次年被凌迟处死。

王狗儿的儿女分别名板儿和青儿,“板”字拆开即“反木”,意为反叛朱明;青儿,则是隐指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将女真族改为满族,后金改为“大清”。而刘姥姥、王狗儿、青儿、板儿即是从王杲、努尔哈赤、皇太板、福临的关系中演化而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隐指皇太极带领后金军于1629十月进犯北京的“己巳之变”;二进荣国府,则是隐指1644年多尔衮与降将吴三桂一起战败李自成后,于五月初三进入北京,开始逐渐鲸吞蚕食明朝的所有土地。


图片


而巧姐判词的那幅图中“一座荒村野店,有一个美人在那里纺绩”,这个“纺绩”当然不是指巧姐嫁给板儿,成了一位操持家务的农妇。从“乞巧”节牛郎织女相会,可以从这幅图中联想到织女的形象,而这幅图的重点就在“纺绩”二字上。

南梁江淹的《杂体诗.效陶潜》云: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宋朝梅尧臣的《和孙端叟具纺车》云: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

蚕月即农历三月,可见图中之景象,其实也是隐指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灭亡,山河破碎。

这样,巧姐的判词就容易理解了:

所谓“事败”“家亡”,与秦可卿判词中的“画梁春尽落香尘”,李纨判词中的“桃李春风结子完”一样,皆指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灭亡。“偶因济刘氏”的“刘”,则是隐指满清,“济”也并非接济救助之意,而是隐喻送给了满清灭明的机会。



图片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隐1629的“己巳之变”,文中提到“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隐指的是太子朱慈烺生于这一年的二月初四(也有说2月26日)。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1644年甲申之变之后,朱慈烺虚十六岁。

那么最后一句“巧得遇恩人”的恩人,就不能真当“恩人”理解了,须知“恩”的前题首先是遭难,而“恩人”当然是刘姥姥影射的满清,此处则特指多尔衮。即满清进入北京后,抓到了朱慈烺,随后多尔衮借口将其杀害。


其实关于朱慈烺的结局扑朔迷离,有“南北太子案”和“逃走”及“被救”多种传说,而判词中隐写的应该是“北太子案”。

在“被救”说中,讲的是朱慈烺被送到了刘宗敏的军营中,巧遇其老师、东宫讲读之一李士淳。后因李自成兵败,李士淳趁乱将太子救出,顺海路去到了其老家广东梅州。此说与“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也很贴近。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也都不会是表面故事中的被刘姥姥所救,然后嫁给了板儿,变成了一位农妇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头条问答:如何点评刘姥姥两进荣国府?
下一篇: 头条问答:“金陵十二钗”判词是按什么排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8:57 , Processed in 0.0716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