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李纨张冠李戴--枉与他人作笑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20: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红楼梦里贾府都被抄家了,李纨却反而能够带珠冠披凤袄?
姜子说书
2017-09-16 15:39
铁证如山,红楼梦史湘云的夫婿卫若兰就是贾兰!
若说《红楼梦》十二钗的判词,最诡异的不是秦可卿的判词,而是李纨的判词。
为什么姜子说李纨的判词吊诡?同样是入了薄命司的人,李纨的结局却是凤冠霞帔。都说覆巢之下无完卵,然而,贾府都被抄家了,李纨却反而能够带珠冠披凤袄?

李纨的判词里还提到了她的儿子贾兰,即‘到头谁似一盆兰’一句。
什么是贾兰?什么是卫若兰?
姜子认为,贾兰就是假兰,假兰花即伪君子。而史湘云的夫婿卫若兰,就是未若兰,未必如兰花,也是假兰。《红楼梦》史湘云的夫婿卫若兰就是贾兰!
什么叫做‘到头谁似一盆兰’?
《红楼梦》里,贾宝玉与花袭人怄气,曾经说过一句话:“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到头谁似一盆兰’的意思,明摆着就是指不配比这些花(作者特意点出‘兰气’二字),玷辱了好名好姓。‘谁似一盆兰’这一问,接的就是‘卫若兰’这一答!真相就是没有一个配比兰花!
《红楼梦》作者说谁不配比兰花?李纨!史湘云!

《风月宝鉴》是不可烧的‘清风明月’正史,作者用史家曲笔,以春秋笔法写就。
《红楼梦》作者给十二钗安排的父母,交代的是十二钗的出身根基;
《红楼梦》作者给十二钗安排的亲戚对象,亦是人物镜像,只为照出十二钗本身。
《红楼梦》史湘云的夫婿卫若兰就是贾兰!‘未若兰’说的是史湘云本身!‘假兰’嘲讽的就是李纨本身!
《红楼梦》庚辰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真的无稿吗?大错特错!‘卫若兰射圃’早在前面八十回就出现了!
《红楼梦》原著中写道:

(宝玉)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上面这一段‘贾兰骑射’‘贾兰射鹿’的桥段,就是传说中的‘卫若兰射圃’!
沁芳溪,即把千红万艳纳入水中,点地陷东南的水患;金鱼,点后金,非龙种,死鱼眼睛,金星玻璃;演习,演戏也,玉顶金豆也,作者打趣的是衔鬼脸旗帜的文官丑角;什么叫做‘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直画出‘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一句来!又照应‘史湘云扑雪人栽阴沟’一回!好一个真心实语!
《红楼梦》作者写了‘贾兰骑射’,又写了‘湘云胡服’来配它!《红楼梦》原著中写道:

“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
史湘云的穿戴,连着就是三个鼠,又是‘貂鼠脑袋’又是‘黑灰鼠’又是‘大貂鼠风领’!作者还没完,又让林黛玉定义这一身装扮为‘小骚达子’!拿着雪褂子,便是‘小骚达子’!照应的是林黛玉说的另一个笑话——‘史湘云扑雪人栽阴沟’!

雪即是薛,《红楼梦》里,薛宝钗隐射的是皇太极,李纨隐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史湘云影射的是降清的洪承畴。《红楼梦》里,兰桂都是骂人的话,暗骂的是伪君子、降清之臣。
为什么红楼梦里贾府都被抄家了,李纨却反而能够带珠冠披凤袄?
因为《红楼梦》里有三春三秋三个鬼节,就有三次抄家,第一次抄家,隐射的是崇祯亡国,李纨、史湘云可不都没殉国,反而投金降清,享受高官厚禄的生活。

《红楼梦》相关桥段:
锦香院的妓女史湘云
锦香院的妓女云儿那一句‘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说的是洪母骂子。湘云曾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为了薛宝钗,连父母也抛脑后了。史湘云的判词“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其实是说史湘云为了个人富贵欺师灭祖,违了父母,降清换取了富贵了又如何?父母都耻于认他了!
‘史湘云扑雪人栽阴沟’
林黛玉道:“这算什么。惟有前年正月里接了他来,住了没两日就下起雪来,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老太太的一个新新的大红猩猩毡斗蓬放在那里,谁知眼错不见他就披了,又大又长,他就拿了个汗巾子拦腰系上,和丫头们在后院子扑雪人儿去,一跤栽到沟跟前,弄了一身泥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18: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纨-----李贽,贾瑞-----文天祥}】

李贽:有多少狷狂,就有多少叹息
宝木笑
宝木笑
2018-06-19 21:38:07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文/宝木笑

开篇多说两句,还望朋友们见谅。“碎片化阅读”这两年叫的很响,一方面是很多人的顿足捶胸,觉得本来我们的读书量在世界上就很尴尬,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之下,情况更加堪忧。另一方面其实也有积极的地方,就是阅读的门槛降低了,大家都可以读书,就像修道法门万千,拿着厚厚的一本纸质书叫读书,拿着Kindle或者手机看书也是读书,都一样的,没事儿就看两眼,“碎碎”地读,其实挺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怎么读,读书的味道也许更在于那种掩卷而思,或者握着手机的出神,想象书中的事和人,不人云亦云,去问个究竟。就比如我们都听说某人很好,或者某人很不好,但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与这个人的事情之后,才能有我们自己的想法。历史上的人和事就更如此,当年明月之前的历史随笔之所以很火爆,除了当年明月自身的学养和文笔,可能更多的还在于他对于一些史料的独立思索和考据,这个精神本身是很吸引人的。

说来,如果我们以此精神重新翻查史料,也许会发现很多自己读书的滋味。“碎片化阅读”中良莠不齐,更让人对很多人和事出现了误解,直到自己做了一番功课才发现,原来,那些人并不是我们原以为的那样。就像那位堪称“大明第一狂人”的李贽,我们只隐约听说他是一位“挑战封建礼教的战士”,亦或又听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宣称要“颠倒万世之是非”的叛逆者,再或因为专业原因知道他是中国文论中“童心说”的集大成者……总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已故的李敖先生是和当年的李贽先生有几分神似的,然而李贽的人生却经历了更多的悲情和叹息。

狷狂
“狂”这种东西并不是谁都能来的,长大成人之后,才渐渐明白,真正意义上的“狂”并不是当年《古惑仔》里浩南、山鸡、大天二等人那样的,也不是如今经常能在网上遇见的有权有势者不可一世的新闻,准确地说他们那只能算是“猖狂”。而李贽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狂”是有境界之分的,真正的“狂”应该是一种带着魏晋风骨的“狷狂”,这背后是需要大勇的。李贽在当时倡导“真奇”,创制“狂禅”,定论当时的社会是“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世界。最重要的是,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反对儒家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反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至上而提倡社会功利最先,衍生出了一整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反抗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思想禁锢等方方面面。

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狷狂”风范的端倪,更可以初步感触到李贽在当时是如何的特立独行,而这种“狂”的背后将承受何样的压力可想而知。因为,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李贽也属于挑战了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否定了当时的核心价值观。当儒学发展到李贽所在的嘉靖、万历年间,早已成为一个统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的庞然大物。而明朝文人政治和言官制度的加持,更让儒学成为了一种统治社会群体的最有效手段,成为了一种被运用得极为娴熟的理论工具,成为了一种政治上攻讦对手的绝佳武器,已然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年张居正权倾朝野,却因为“夺情”之事狼狈不堪,几欲被逼自杀,其实对手只不过仅仅使用的是儒家孝道中演化而来的明代官场规矩——父母亡故需要回家守制三年。


李贽·《续藏书》
然而这就是牛人和狂人的区别,李贽不但不遵从、不信奉这样的规矩,还向其背后的理论根本开炮。不仅如此,竟然还著书立说,写了《初潭集》、《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一系列作品,公开反对孔孟的是非观,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氏兄弟、张载、朱熹这些已经成为“圣贤”的人物。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试问铜锣湾的扛把子虽然可以笑傲江湖,但敢不敢公开反对英王,更不用说如今那些在布衣百姓面前颐指气使的各位权贵了。当年李敖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就是其父去世之时,李敖宣称要向没落传统挑战,出殡之日不掉一滴眼泪,结果舆论大哗。而如果细研李贽的著作,不由让人感慨这个人的“狷狂”实在是有些“豁出去”的味道,其“离经叛道”在当时岂止是让人“瞠目结舌”。


李贽·《焚书》等著作
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封建纲常莫过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社会中不可动摇的核心精神力量,这种披着孝道外衣的东西别说是几百年前的明朝,就是在今天仍然有着极深的影响。而李贽在他的著作《初谭集》、《焚书•夫妇论》、《焚书•唐贵梅传》中竟直接按照人类生育的自然顺序,对其进行了重新排列,将这个秩序反转,将妇女和夫妻排在了第一位,坚定认为“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为了和《烈女传》这类书一战,李贽专门在《初潭集•才识》中列举了25位有才识的妇女,赞扬她们是“大见识人”、“是真男子”。不仅如此,李贽还针锋相对地反对北宋理学家程颐宣扬的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强烈反对节妇烈女,主张寡妇改嫁,特别反对广为流传的“女人祸水”论……如果中国的女权主义要找鼻祖,李贽可以位列前五,但如从坚决性、彻底性和前瞻性来看,李贽绝对有榜首的实力。

对于女权的坚决维护,只是李贽系统颠覆明后期儒学纲常体系的一个方面,而从这个例子却能看到李贽貌似“狷狂”背后更多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名节对一个读书人至关重要,所以假道学才会大行其道,人们即使生活作风再放浪,也不敢公开质疑主流意识,而李贽却仿佛一个无所顾忌的孩子,总是将心中思索的东西和盘托出。这实际上就引出了这样一个人们容易忽视的事实:李贽的“狷狂”绝非哗众取宠,那实在是一种个人理论升华为个人信仰后的随心而为,是其对自身思想信仰的坚定实践。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童心说”,他全部思想的逻辑起点都是从“童心”开始的,然后从这个核心向四周辐射。以往不少关于李贽的研究喜欢将“童心说”仅仅当作李贽的文论思想,其实不然,李贽的“童心”直指人的初心,更多是实践意义上的去除人性束缚,留存人之真性。

如果一定要将李贽的“童心说”进行理论分析般的研究,大致应该分为这样几个层面。李贽专门有《童心说》一文,收入《焚书・卷三》,他的“童心说”继承了王阳明“心学”的部分思想,在融合禅宗“万法近在自心”的基础上,将心学“良知说”发展为“童心说”,而李贽的“童心”更多指的是一种“初心”,也即他说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李贽的“童心说”其实是与孟子的“性本善”同源的,李贽并非一味“蛮不讲理”地否定孔孟,他只是认为儒家片面地从“性本善”一下子跳跃到道德的本体性,这实在是一种对人性的戕害。

所以,李贽的“童心”强调“真”,认为不管做人做事亦或写文章都应发乎真心,拒绝“假”“伪”。故而,李贽将“童心”与“义理”对立,并参照佛家思想,认为在当时已经偏激的“原教旨主义”般的孔孟之道下,人的“童心既障”,而“童心既障”后,“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所以六经、《论语》、《孟子》实为后学乱著,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绝非圣人之言”。


中华书局1974年版的《焚书 续焚书》、《史纲评要》、《初潭集》等
不难看出,李贽的思想核心是建立在一种破立之中的,程朱理学和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与其说是孔孟之道,倒不如说是在宋明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新情况下,如何处理“人欲”这个问题,“存天理灭人欲”便是他们的答案,也是其一切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前提。而李贽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破立,李贽进一步发展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将人最基础的需求作为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认为其是极为合理的。

在这个基础上,“童心说”其实已经升华为一种超越当时时代的人本主义主张。既然人欲是值得肯定的,那么这个肯定人欲的前提必然需要一种个体的平等,所以应该“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当然儒家的“君子之治”也就很可笑了——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何须你来治理我们大多数人。自然,“童心说”最终也就指向了一个宝贵的归宿——自由,人为什么生在这个世界,怎样的人生才算对这场单程旅程负责,为何要让那些身外之物、身外之人束缚自己,四百多年前的李贽实际上早已为我们喊出了那句“诗和远方”。

叹息
然而,追求“诗和远方”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候“眼前的苟且”是可以杀人的,人最可悲的不是精神跟不上潮流,而是思想远超身处的时代。李贽思想本身就让人不由时时掩卷叹息,他实在错生了时代,如果不看著作的署名,他的思想甚至让人能够联想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欧洲文坛和美国开国国父们撰写的政论文。可是,李贽生的太早,他于嘉靖六年的1527年出生,主要人生经历却在万历年间,就是那个大明最精彩的朝代之一,就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所描绘的那个复杂的时代。

李贽生在当时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福建泉州府,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家的普通子弟,幼年丧母,跟着自己的父亲读书,一步步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像现在很多原本特别喜欢学术研究的朋友一样,本科读出来本可以读研,硕士读出来本可以考博,但家庭经济条件实在不允许,所以只能早早参加工作。李贽也是如此,他在26岁中举之后,并未像很多人那样努力获得进士及第的资格,而是早早地选择做官赚钱。因为,老家的家族已经给他凑过一次考举人的盘缠,以李贽的性格,实在不好意思再开口挨家挨户哀求了,当然人家也凑不出更不愿再去凑让他继续攻读的银钱了。很多研究李贽的人往往忽视了这个小小的细节,然而这个小细节却至关重要,它的蝴蝶效应直接影响了李贽的后半生。


李贽故居
李贽一生当了二十几年的小官,明朝的官员俸禄是有名的微薄,指着那点工资是很难生活的,所以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谋私手段。而李贽偏偏在这方面有点儿像海瑞,不肯“随大流”,最后竟然落到需要经常靠人救济才能活下去的地步,他连家人都养不起,其子女多夭折,只留下了一个女儿。而同时,前面提到的那个小细节就凸显出来了,在当时,一个家族不管显贵还是贫穷,其对家族内各成员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像李贽这样的穷小子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我们很多人熟悉的一幕就发生在李贽身上,自从李贽当了小官,家乡的各种亲戚就纷至杳来,伸手要钱要物,当年整个家族帮着你凑盘缠考功名,如今你当上“大官”了,去了北上广了,进了“大企业”了,成家立业了,你可不能忘本啊。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

“他(李贽)虽然只是一个最低级的文官,也不得不接受亲族的拥戴,负起了为30多人的大家庭寻找饮食的义务。和他同时的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的作者,就提到过他(李贽)在南京为避难的亲族所包围,要求解决吃饭问题。另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则在信上向朋友诉苦,说他不能避难他迁。因为如果离开昆山,他必须随带‘百余口’的族人同行。”
李贽终其一生都活在这样的亲族纠葛和经济窘迫之中,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基层小吏的重复性工作,惦记着老婆孩子的一日三餐,还要应付着时不时找上门来的各路亲戚,自己有很多学术上的想法,总是有着创作的冲动,却每每被日常的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所打断只好搁置。每个人在内心最深处都有一个“诗和远方”的梦,但“人生忧患识字始”,人最怕的恰恰就是当读书和独立思考唤醒了这种个体意识,然后却发现自己终究无法摆脱周围实实在在的各种现实。因为很少有人能够有足够的幸运像叔本华大叔一样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继承一大笔遗产,可以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不用考虑面包和亲戚。对于李贽来说,每一次深邃的思索,无疑都是痛苦的,因为他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付诸笔端。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李贽好不容易做到云南姚安知府这一生中最高的官职,而且政声很好,却在任满后主动离职,放弃大好前途,携全家迁往黄安。两年后,李贽只身去了安徽麻城,住维摩庵,不久,又迁移麻城阎家河镇北部的龙潭湖芝佛院。三年后,李贽剃发为僧。对于这一行为李贽说:“所以落发者,则因家中闲杂人等……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竖子之名。兼此数者,陡然去发,非其心也。”一方面一直以来的那些真正想做的事情无法做,另一方面则是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逼迫,出家其实是李贽必然的选择,所以如果通观李贽的著作,会发现其大多是在李贽离开官场之后所著。


李贽雕塑
自从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写了一篇《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之后,很多研究李贽的文章都将李贽定位为“矛盾的人格”,其最重要的依据竟然是李贽出家之后仍然回家安葬亲人,仍然和妻女联络见面,可这难道不正是李贽求真去伪的明证么?心里有了尘世亲人的挂念便去挂念,觉得自己二十多年家庭责任已尽便去削发著书,随心而至,这不正是李贽对自己信仰的践行么?当李贽终于基本完成了尘世的责任,他的创作高峰来临,同时他的思想影响也达到了巅峰。无数人慕名去拜访他,甚至连那个时代深闺中的女子也勇敢地跑去听他讲学,他的书在读书人和百姓中间广为流传,很多人以李贽的思想反抗身上的封建礼教枷锁,更多人将其视为精神领袖和偶像。

马克思曾说:“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读书人最后还是死在了读书人的手上,而且是死在了在今天有着“光鲜”形象的东林党人手中。万历三十年(1602年)闰二月乙卯,著名东林党人、当时还只是礼科给事中的张问达给万历皇帝上了一道专门弹劾李贽的奏疏,现将其奏疏原文摘录如下,在其中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四百多年前加诸李贽身上的长鞭:

“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不可不毁。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者,一境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之恤。迩来缙绅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归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近闻贽且移至通州,通州距都下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望敕礼部,檄行通州地方官,将李贽解发原籍治罪。仍檄行两畿及各布政司将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家未刻者,尽行烧毁,毋令贻祸后生,世道幸甚。”
若论在文字上整人嫁祸,明朝中后期可以说达到了古代中国的巅峰,这就是一篇质量极高的范文。“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通州距都下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毋令贻祸后生,世道幸甚”……真可谓句句带刃,字字如针,张问达将仇视李贽的人们的造谣污蔑一并全收,必欲将李贽置于死地而后快。在李贽被捕后,东林党人冯琦马上跟进,建议万历将李贽治罪并发动清算李贽思想运动,随后由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完成对李贽盖棺论定的最后一击,其将李贽定性为:“是人之非,非人之是”,令天下“学术涂炭”。这一套组合拳一气呵成,如水银泻地,熟练利落,不但斗倒,还要斗臭,人心之险,庙堂之恶尽露无疑。还要提一句的是,当年的那个小小给事中张问达后来官运亨通,名利双收,天启元年做到吏部尚书,加少保致仕,后魏忠贤党羽弹劾其贪赃,命追款白银十万两,天启五年其去世,崇祯登基剿灭魏忠贤,又追赠其太保,将其塑造成勇斗阉党的英雄楷模,《明史》还有专门的《张问达传》。


北京通州李贽墓
而李贽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已经76岁的李贽被锦衣卫逮捕入诏狱,就是那个大明无数殉道者身死的地方。在当时76岁绝对算得上是高龄了,李贽被捕之时身体也已经很衰弱,所以虽然万历没有明确的旨意要李贽死,明眼人却清楚这位一生狷狂的大师应该没法活着出来了。然而,人们猜到了故事的结局,却没有料到这个结局来临的方式。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李贽请求狱卒为他剃头,正当狱卒准备停当之时,李贽苍老的身体突然迸发出一股骇人的力量,他一把抢过剃刀自割咽喉,血流遍地,但老人的力气终究是不足了,直到两天后才断气。

期间狱卒问李贽:“和尚痛否?”

已经无法说话的李贽用手指蘸血写道:“不痛。”

狱卒又问:“和尚为何自割?”

须发皆白的李贽望向前方的昏暗,眼光仿佛穿透了那堵厚厚的牢墙,出神良久,然后好像积攒了所有的力气,写下了人生最后的文字:“七十老翁何所求!”

—END—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贽文集》,张建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李贽评传》,许苏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明清实学思潮史》,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齐鲁书社,1988年

4.《李贽哲学思想研究》,傅小凡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5.《万历十五年》,[美] 黄仁宇著,中华书局,2006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18: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贵有趣,心贵有闲
2024-11-04 08:35:03 来源: 大道知行知行堂 北京  举报
2
分享至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天大地大,野草蔓延,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这是老课本里的几只牛羊。那只看花的羊惹人喜爱,它有闲情逸致,是一只有趣的羊。

趣,在中国古代美学里占有极高的位置,明人李贽甚至称“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趣,是指快意于心的快乐之情、陶然之美,我们日常说“有趣”就是指有意思,生动,活泼,懂得生活。古代文人里,为什么苏东坡特别为人所欣赏,就是因为他有趣。他的诗文充满妙趣,生活中也充满情趣。话说一次苏东坡饭后,摸着肚皮问家人里面所装何物,有的说都是文章,有的说是满腹智慧,侍妾朝云却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频频点头。

《浮生六记》里有一个叫陈芸的可爱女子,其可爱之处就是有趣、有情调。她可以突发奇想,把昆虫标本,用细线缚在自家盆景的花叶之间,栩栩如生,叹为观止。她用竹篱笆做了一扇活动屏风,盆中种一些藤本植物,可以在竹屏格上蜿蜒生长……绿意葱茏,生机盎然,人坐其中,仿佛身处碧绿的原野,真个是妙不可言。

不要以为革命家只会革命,不懂生活,或是无暇关注生活中的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却是一位颇懂欣赏美且有生活情趣的人。李大钊从小生活在滦河边,看惯了“滦河南流曲折入海”,对家乡的母亲河一往情深。他在北大任教时,曾对夫人赵纫兰说:“我们带上孩子,从滦县坐帆船回一趟老家,那该多么有趣!”1919年暑假,李大钊一家从滦县下火车,然后坐船回故乡大黑坨,一个月后,他将这次回乡的历程写入了《五峰游记》。他在文中这样描绘滦河景色:“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

鲁迅给人的印象近乎冷峻,俨然一副斗士形象,其实生活中的鲁迅也有温情、逗人的一面。当年,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见到鲁迅时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萧伯纳的赞美,鲁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言,竟然说:“我老了会更漂亮!”另一件事也让人忍俊不禁,一次深夜,鲁迅正在伏案写作,忽然被窗外一只猫的叫声打扰。鲁迅放下手中的笔,拿起手边的香烟罐,将一支支香烟对着那只猫轻轻弹出。这时的鲁迅全然没有了大作家的样子,可爱得像个顽童。

人贵有趣,心贵有闲。世上的生灵,填饱肚子是本能,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吃饱了、穿暖了,才得以生存。生存是不易的,这种不易是因为要战胜欲念,饱了要更饱,暖了要更暖,所以衍生烦恼、不如意、不顺心。而葆有一颗赏月看花的心是难能可贵的,最起码比别人多一点豁达,多一点情趣,知道适可而止。葆有一颗有趣的、可爱的心,把有趣的珍珠镶嵌在苦辣酸甜的生活里,我们的目光会更远、心胸会更敞亮。

◎本文原载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乐其),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18: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贽《童心说》
〖打印内容〗时间:2023-06-27 01:28:27
原文: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9],更说什么《语》、《孟》乎[10]!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11],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1]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2]见:通“现”。 [3]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4]《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6]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8]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10]《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11]道学:指道学家。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标签: 李贽 童心 说
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18: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观点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
yao阿信
2007-12-28 · TA获得超过3770个赞
关注
作为晚明美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李贽通过"童心说"揭起了个性解放的大旗."童心说"作为李贽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核心,它有源于王阳明"心学"的地方,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羁痰挠跋?对后世的文人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针对文坛颓风,提倡以“真”对“伪”的《童心说》,反复古派最有力的袁中郎,即多受其思想的影响。李贽的《童心说》对于当时文坛的反复古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1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抽丝剥茧看贾珠的死因,才发现他的死因很可疑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87:寡妇李纨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李纨嫁给贾珠,也是一对木石姻缘,预示了诗书传家。

李纨,字宫裁,与林黛玉一样都是草木人。

父亲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诗书大家,比林如海要更厉害。


他给女儿取名李纨,李者,桃李满天下。纨者,上等宫纱。字宫裁,指上用技艺。

李纨的品德优异,善于教化,注定是兴家采芹良配。

贾珠娶李纨,得李家父女相助,注定会在科举上有所作为。让贾府成功转型诗书传家。

奈何,贾珠一病死了,李纨守了寡,贾家转型无望。

☞细说红楼系列187,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四回)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便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关于贾珠死,冷子兴曾说“一病而死”,贾敏亦如是。实则另有隐情,作者故意不写罢了。

贾珠年方二十岁,正是大好青春,又才成亲生子身体健康。以贾家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成人的贾珠不可能突然“一病死了”。

贾珠是贾政嫡长子,未来荣国府第四代当家继承人。

他的死对贾政夫妻和荣国府都是损失。

于私,嫡长子去世,自然是亲者痛。

于公,贾珠学习上进,十四五岁入学中秀才,前途可期。


二房虽继承荣国府却并无爵位。贾政虽得皇帝赐官。贾珠日后可就未必。他要能科举仕途,于二房发展最有利。

可惜,贾政的愿景注定辜负了。

贾珠一死,儿子贾兰虽是嫡长孙,但第五代无法继承第四代的荣国府,贾宝玉因此上位成为贾政的第一继承人。


他绝非科举仕途材料,在其位难当其任。他舍黛玉娶宝钗,延续富贵传家,注定贾府败亡。

最无辜的是李纨母子因贾珠之死,由荣国府的核心被边缘。

李纨的管家人钥匙,不得不交给王熙凤,荣国府女主人也再不属于她。


贾兰的第五代继承人顺序也失去。二叔贾宝玉继承荣国府,肯定传自己儿子,不会再传侄子下一代继承。

试问,李纨又怎么能够不“心如枯槁”?

于她来说,丈夫的突然去世,人生便跌落谷底。

这偌大的家产再与他们母子无关,唯有贾兰自己奋发图强才行。

是以,如何教育贾兰成才,是李纨的当务之急。至于其他人的兴废与她无关,她也无能为力。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28 09:03・IP 属地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甄费,冷子兴。}】

李纨不问他人的废与兴,究竟是谁废谁兴?直通怀金悼玉的主旨
2022-03-18 23:06:36 来源: 姜子说书  举报
23
分享至


  题:李纨不问他人的废与兴,究竟是谁废谁兴?直通怀金悼玉主题!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那么,李纨口中的兴废之事,指的是什么?兴废之事的当事人又是谁呢?



  《红楼梦》说的是贾家衰亡的故事,主旨却是“怀金悼玉”,说的正是废与兴之事,废的是林家,兴的是薛家。

  即是“悼玉”,自然是“昨夜朱楼梦”的家破人亡。若说贾府覆灭,一个“亡”字,尚且不妥,何至于动用“废”字呢?向来只有“亡国”与“帝王废立”之说,若不是民族之末世,怎么能用上废字呢?



  即是“怀金”,自然是“今朝水国吟”的正在进行时。一部红楼悲剧,文中可有人兴旺发达呢?还真有!冷子兴!便是来自东北角“雪堆出来的”薛宝钗兴旺!

  一篇《红楼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有人侥幸上位,成为人上人。薛家乃是满清,娇杏、宝蟾即康熙。

  贾雨村与夏金桂皆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吴三桂,而始作俑者,却是“只自吃一杯”的李纨。臣以君为纲,妇以夫为纲,李纨便是逼死崇祯的李自成,所以,他的丈夫是贾珠,朱家帝王也!



  《红楼梦》故事里,李纨父名李守中,其君父崇祯亡于李自称手中,宫中自裁,所以李纨字宫裁,国子监祭酒是作者揶揄之笔。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李自成为了梦里功名,为了帝王之位,为了大顺政权的虚名儿,不积阴骘,不顾菱花镜中的恩情,不顾汉人基业,不顾江山社稷,才有作者拿无常下笔,以假兰花为其子嗣,讥讽李纨玷污了好名好姓,其实是遗臭万年的窃国大盗。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只负责破坏,不负责重建,这便是李纨口中的“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2: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兴与废,几今古。
〖打印内容〗作者: 王千秋   诗名:《《贺新郎·吊古城头去》》时间:2020-01-11 16:52:18
  出自宋诗人王千秋的《贺新郎·吊古城头去》

  吊古城头去。

  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

  欲问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

  巫觋去、久无箫鼓。

  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阅征帆渡。

  兴与废,几今古。

  夕阳细草空凝伫。

  试追思、当时子敬,用心良误。

  要约刘郎铜雀醉,底事遽争荆楚。

  遂但见、吴蜀烽举。

  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儿、昼取长陵土。

  遗此恨,欲谁语。
《贺新郎·吊古城头去》

更新时间:2023-03-15

作者: 王千秋 词牌名:贺新郎
  (石城吊古)
  吊古城头去。
  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
  欲问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
  巫觋去、久无箫鼓。
  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阅征帆渡。
  兴与废,几今古。
  夕阳细草空凝伫。
  试追思、当时子敬,用心良误。
  要约刘郎铜雀醉,底事遽争荆楚。
  遂但见、吴蜀烽举。
  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儿、昼取长陵土。
  遗此恨,欲谁语。
  

作者王千秋简介:
  王千秋:生卒年月不详,字锡老,号审斋,东平(今属山东)人,流寓金陵,晚年转徙湘湖间。与游者张安世、韩元吉等,皆南渡初名士,年辈应亦相类。词风清拔可喜,著有《审斋词》1卷。...详细>>
王千秋更多作品
《沁园春·豆蔻娇春》《风流子·夜久烛花暗》《醉蓬莱·正歌尘惊夜》《西江月·心事几多白发》《西江月·老去频惊节物》《南歌子·鹊起惊红雨》《虞美人·流苏斗帐泥金额》《念奴娇·扁舟东下》《青玉案·雪堂不远临皋路》《水调歌头·迟日江山好》《减字木兰花·阴檐雪在》《风流子·同云垂六幕》《忆秦娥·云破碧》《忆秦娥·云叶舞》《清平乐·吹花何处》《贺新郎·短艇横烟渚》《好事近·六幕冻云凝》《好事近·明日发骊驹》《虞美人·琵琶弦畔春风面》《水调歌头·壮日遇重九》




同时期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5: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宋 ] 王淇
原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译文
高洁的梅花不受半点尘埃侵蚀,心甘情愿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

只因错误的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注释
侵:侵蚀。

林和靖: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出自宋代王淇的《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url=][/url]
[url=][/url]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高洁的梅花不受半点尘埃侵蚀,心甘情愿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
只因错误的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逋,惹得人谈笑至今。

注释
侵:侵蚀。
林和靖: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简析[url=][/url]
  《梅》是一首七言绝句。的前两句说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梅花不接受尘俗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也心甘情愿;后两句别开生面,说梅花本来不事张扬,只因为林逋的喜爱,才身不由己地成了诗人们歌咏的主题,这是违背梅花初衷的,所以说是“误识”。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




赏析[url=][/url]

  这是宋代王淇写的一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下面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愿。尘埃: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犹言尘俗。竹篱茅舍:梅花通常载植在竹篱茅舍旁边。借指简陋的居住条件。这两句诗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甘心”是人才具有的情感,这里说梅花“甘心”,是将梅花赋予了人的情感;通过对梅花在简陋的条件下,保持洁心雅性,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来借喻诗人圣洁的志趣操守。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里众人抽签行令侑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王淇 [url=][/url]

王淇,字菉猗。与谢枋得有交,谢尝代其女作《荐父青词》(《叠山集》卷一二)。今录诗二首。► 2篇诗文 ► 4条名句












凡事有兴废,诗名无古今出自唐代杜荀鹤赠李蒙叟
在我成何事,逢君更劝吟。纵饶不得力,犹胜别劳心。
凡事有兴废,诗名无古今。百年能几日,忍不惜光阴。


作者杜荀鹤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以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7: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废兴谁识诗千首,消长难忘易二篇。
〖打印内容〗作者: 晁说之   诗名:《《再和》》时间:2019-12-31 11:42:54
  出自宋诗人晁说之的《再和》

  不知今岁是何年,铁马胡儿绕日边。

  虽有庙堂能格帝,更求岩穴与谈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4:16 , Processed in 0.0674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