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雨村饿不死的野杂种“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参与了拐卖甄英莲?

贾雨村参与了拐卖甄英莲?


除了乱判葫芦案,贾雨村身上可能还藏着另一桩大案
2021-09-03 21:09:46 来源: Conge的日常  举报
1
分享至


贾雨村|图片来源网络

在天涯论坛上,有人曾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红楼梦》不能细看,细看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

最近在看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我竟然也有了同样的经历。

总喜欢一惊一乍的贾雨村
话说《红楼梦》第四回,刚到衙门上班第一天的贾雨村就遇到了人命官司。本着“殚心竭力,图报皇上起复重用隆恩”的决心,贾雨村一本正气,怒吼着要将凶手薛蟠缉拿归案。

正准备发号施令,这时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门子突然向他使了个眼色。贾雨村会意,立马招呼那人到密室详谈。

这门子一上来不说案情,却先跟贾雨村叙起了旧:“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贾雨村只觉他面善,但想不起来是谁。门子提醒他:“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了?”

原来两人是旧相识。但书里却写,贾雨村一听这话,“如雷震一惊”,反应有点大不说,似乎也看不出来开心。

按说故人见面,本应该笑脸相迎。即使当初两人关系并不亲密,此刻见了面表面上也应该客气一番,尴尬的笑也是笑啊。但贾雨村的反应却很奇怪。

紧接着,书后面跟了一句脂批——“余亦一惊,但不知门子何知,尤为怪甚”。这句话的意思是,批阅者自己也吃了一惊,但是不知道这门子知道些什么,太奇怪了。

批阅者在暗示什么我还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吃惊很显然是贾雨村对“葫芦庙里之事”的本能反应,因为接下来他马上恢复到了普通人在异乡遇到故人时应有的反应,和门子说笑客套起来。然后两人进入正题,谈到了前面使眼色的事。

原来门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薛蟠背景深厚,得罪不起,特来指点贾雨村别干出力不讨好的傻事。

但是,一边是权势,一边是正义,贾雨村显得很为难。这时,门子笑话他:“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注意的人了?”

“明决”的对象又是指什么呢?我依旧不知道。接下来,面对无计可施的贾雨村,门子给他出了个好主意,而贾雨村也顺坡下驴,成功了结了官司。

本以为,事成之后会论功行赏。没曾想,怕被其他人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徇私枉法,“又恐门子对人说起当日贫贱时的事来”,于是贾雨村寻了个错,把故人给发配了。

而这发配的理由,也让我隐约感觉到,“当日贫贱时的事”与此前的“雷霆一惊”“明决”脱不了关系。

四大家族一损俱损的导火索
能让贾雨村“雷霆一惊”的事,怎么看都不像一件好事。那么回看第一回,在贾雨村贫贱时住的葫芦庙里,发生过什么坏事呢?

我能想到的第一件坏事,无疑就是葫芦庙因为炸供引起了火灾,最后烧了整条街。于是网上有人猜测放火的就是贾雨村,他假装说要进京赶考,其实一直没走,还策划了放火案。

对于这个想法,我觉得脑洞很大,先不说贾雨村为什么要放火,单从这件事本身看就知道不合理。

首先是时间,书里说贾雨村是中秋节启程离开,而火灾发生在元宵节之后的三月十五,中间隔了至少半年多。等这么久,就为放个火?而且他为什么不早点动手呢,是生怕耽误不了自己考状元吗?

其次是情感,贾雨村喜欢上了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放火难道不怕祸及她吗?

最后是利益,听门子的语气,明显他也是知情人,但放火后的后果却是搞得门子自己无处安身,这才“蓄了发,充了门子”,难道门子喜欢自己害自己吗?

说不通。

那么还有什么坏事呢?于是又有人提出,可能是指“严老爷来拜”导致贾雨村被甄士隐冷落这件事,它让贾雨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一拿到钱的他就连夜上京了,而这一带有屈辱性的过往也成了他心中的刺。

这想法也不合理。首先严老爷这事不是发生在门子强调的“葫芦庙里”。其次,如果自尊心对贾雨村真这么重要,甚至到了无法忍受知道他那么多事的门子、非把人赶走的地步,那么把对他知根知底的娇杏娶回家每天看着,不是更难受吗?

说不通。

那到底是什么事能让贾雨村产生如此奇怪的反应呢,我觉得还得从门子的话里找线索。

在讨论官司讲到薛蟠的背景时,门子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贾史薛王这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

初看这句话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再读就会发现,它怎么与葫芦庙那条街上的火灾现场情况那么像呢,“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不仅状态像,起因结果也像。四大家族最终的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葫芦庙的火灾也是因食物“炸供”开始,最后演变成了“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的结局。

所以,我觉得贾雨村的“雷霆一惊”并不是真的指他在第一回里做了什么事,而是作者在暗示,出身葫芦庙的他,日后会成为点燃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导火索的那个火星子。

而贾雨村身上的这个“火”,其实在第二回游“智通寺”时,脂批已点明——“是雨村火气”。同时,八十回后的大案,则在门子被贾雨村发配文字处,用一句脂批——“又伏下千里伏线”——做了提示。

ps:至于日后,面对恩人之子落难,贾雨村会不会像辜负英莲一样辜负贾宝玉;而薛宝钗会不会像娇杏一样,故意回头,最后成功嫁给贾雨村,那都是有趣的脑洞了。

声明 :本文版权归公众号“Conge的日常”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露珠说红楼(十):贾雨村——曹雪芹笔下的一个非脸谱化坏人

第一滴露珠
IP属地: 山东
2016.10.28 21:21:47
字数 3,667
阅读 1,414
露珠说红楼(十):贾雨村——曹雪芹笔下的一个非脸谱化坏人

文/第一滴露珠

贾雨村,在《红楼梦》里不算是一个主要的人物,但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红楼开篇,他就和甄士隐捉对出现,一个代表“真事隐”,一个隐喻“假语存”,是书中提纲挈领式的两个人物,《红楼梦》描写现实生活的篇章,由他俩开启,也将由他俩结束。只可惜,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写的真正结尾了,不知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结局。

贾雨村一出场,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雪芹先生对雨村不吝笔墨,一上来就将他的根基家世交待得清楚明白,雨村姓贾名化(谐音假话),字时飞(谐音实非),别号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出身,只是家道没落,阖家正剩下他一身一口,欲要进京赶考,走到苏州没钱了,只好借住在葫芦庙里安身,每日以卖字作文为生,都两年了也没挣出进京的盘缠来。他的人生故事,正是从这一刻开始。

古代的书本戏文,写到坏人的形象,往往容易陷入脸谱化,一说到“坏人”,或许我们的眼前会立刻浮现一个獐头鼠目、一脸奸笑的形象,但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却令人眼前一亮。《红楼梦》里,作者很少对人物进行细致的相貌描写,能够享此殊荣的,也不过宝玉、黛玉和凤姐三人,其次,便是这贾雨村了。且看作者如何描写雨村,他不是直写,而是通过甄士隐家的一个丫鬟眼光来写:“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竟然是个大帅哥,但不是文弱秀美的美男子类型,而是身材魁伟英气勃勃气度不凡,很有男子汉气概的阳刚帅哥类型。无怪乎那甄家丫鬟娇杏一眼就看上他了,对他两次回首。

中秋节之夜,甄士隐请贾雨村过去饮宴赏月。贾雨村有感于丫鬟的青目,脱口成诗,表达了自己志向未成又添情愁的心思,又吟出了大有深意的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人根据这一对联里有个“钗”字,又有雨村的名字“时飞”,就猜测这一联是暗喻最后薛宝钗嫁给了贾雨村,我觉得这一说太过于荒唐,脑洞开得未免太大。这一联要联系前面雨村所做的诗来互为观照,意思就很明显了:上联感叹的是雨村自己,生平有大抱负却命运多蹇怀才不遇,下联则怀想的是那位对自己青眼有加的甄家丫鬟,希望她能等待时机嫁给自己。因为雨村是书中的线索式人物,所以这一联也是曹雪芹对读者的暗示,接下来,黛玉和宝钗要出场了。

雨村.jpg
要说贾雨村的才学果然不凡,和甄士隐饮酒时,他又口占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首诗气魄宏大,志向高远,雨村果然非池中之物。甄士隐立时便被雨村的这首诗打动了,立即便命家人拿来了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赠给雨村进京赶考之用。雨村收了银子衣服,“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我每每读到这一句,都忍不住被贾雨村的豁达洒脱所打动。试想换做是一个穷酸秀才,面对这及时雨一般的馈赠,早就感动地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赌咒发誓容后报答了。作者寥寥数语,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凡的读书人。

贾雨村进京之后,果然考中进士,不久就升了本府知府。但是不到一年,便因为残暴贪钱,恃才侮上,被上司告了黑状,革职了。从这里看出,雨村这个时候,还是有些读书人的傲气和恃才放旷的。雨村被革职后,并没有借酒浇愁或长吁短叹,虽然心中惭恨,面上却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先交代好公事,再把家小资财送回家乡,然后就开始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读到这里,我真是万分佩服雨村的心胸和心态,失意时不沮丧,还有心情游山玩水,真是太潇洒了!第一次读红楼时,看到这里为止,我还一直当雨村是个雄才大略、洒脱豁达的“高士”呢。

可是再往后看,雨村的心机深沉、投机钻营、自私贪婪、冷酷无情、、虚伪做作、忘恩负义的本性便逐一显现出来。

贾雨村到处游山玩水,原来也并不是纯粹的游玩,而是在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你看,他在金陵城时,就应聘到甄家去当老师,这江南甄家,也是被曹雪芹拿来和贾家对比着写的,比宁荣二府还要富贵些呢。贾雨村应聘到他家去当家庭教师,不能不说是别有用心。只可惜那甄宝玉甚是顽劣,雨村不堪其辱,才辞职了。出来后他一定又四处打听,附近还有哪家高官显贵,就打听到了巡盐御史林如海家,于是又跑到扬州林家来当林黛玉的老师了。给黛玉当了一年多的老师,果然不出他所料,得到了林家的厚报,林如海借岳母来接女儿去京都的机会,让雨村也一起跟去,并给内兄贾政写了一封举荐信,让贾政帮着雨村复职。要说这雨村果真是个“万人迷”,谁见了他都为之倾倒,那贾政一见雨村就喜欢上了,再加上妹夫的推荐,便极力帮着雨村打点,雨村轻而易举就复职了,去了金陵应天府当知府。

到了应天府,审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薛蟠打死冯渊案。一开始,雨村还装装正气凛然的好官样子,但听门子一说究竟,马上便见风转舵,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还不忘赶紧写了两封书信给贾政和王子腾邀功。而这案子中的关键人物,被拐卖的女子英莲,正是有恩于自己的甄士隐的亲生爱女,贾雨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英莲被薛蟠抢走,丝毫没有帮着恩人找回失散女儿的想法,他的冷酷无情、忘恩负义由此可见一斑。

贾雨村.jpg
由贾雨村引出了林黛玉的出场,又引出了薛宝钗的出场,至此,他的串线使命暂告一段落,在前八十回中,再没有正面出现过。但是,在许多个章节中,总能隐隐约约看到他的身影。

第十六回中,林黛玉葬父回京,贾雨村是和她还有贾琏一起进京的,原来是薛蟠的舅舅(也是宝玉的舅舅)王子腾多次保举他,他这次是来后补京缺的,贾雨村终于成功地攀上了贾家和王家这两根高枝。这个时候,正是元春刚刚被册封为贵妃,贾家的声望地位正如日中天。

第三十二回,贾雨村指明要会贾宝玉,宝玉讨厌雨村,不愿意见,史湘云好意劝说他,反被宝玉奚落了一顿。贾政等人都被雨村的外表瞒过了,为何宝玉独独能感觉到他的趋炎附势、沽名钓誉呢?因为宝玉从小在女孩儿堆里长大,女孩儿是水做的骨肉,宝玉受到洁净女孩儿们的熏陶,早已和世俗的须眉浊物不同,敏感的宝玉一接触到男人,便立刻能辨别出他的本质。可叹贾政却识不破雨村的真面目,还因为宝玉见了雨村一副别别扭扭的样子而生气。

第四十八回,通过平儿之口说出,贾赦看中了一个名为石呆子的人的二十把珍品扇子,命令贾琏去弄来,贾琏出高价,无奈那石呆子只是不卖,结果贾雨村知道了,便设法讹那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把石呆子看押起来,把他的扇子抄了去,作官价卖给了贾赦。这雨村真是一石二鸟,既讨好了贾赦,自己又挣了昧良心的钱。就连贾琏都觉得雨村太狠了,为了一点小事,就把人弄得坑家败业,多半那石呆子也死定了。平儿是如何得知这些外面的事情的,自然是贾琏告诉她的,贾琏还感叹说,自雨村和贾家认了同宗,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通过这一件事,一句话,我们便可以想象雨村不知道做了多少坏事了。

第五十三回的开头,说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靠着自己的投机钻营,以及贾赦贾政和王子腾的帮衬,雨村竟然进入了军机处,成为了朝廷中的要员!不得不说这贾雨村确实是个善于借力,腾云驾雾的人物。这个时候的贾府,表面繁花似锦,其实内里已经穷了,只是因为贵妃还在,所以还能勉强支撑。

雨村在前八十回的最后一次出场,在第七十二回。这个时候的贾家,已经是勉力维持了,管家林之孝和贾琏商议,要裁减人口,然后林之孝提起了贾雨村,说是听说贾雨村被降职了。贾琏接口道,他那官儿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未必不连累咱们,还是远着他些好。林之孝说,何尝不是呢,只是难以疏远,因为贾府的老爷们,贾珍贾赦贾政,个个都着了魔一样喜欢雨村。贾琏,可说是贾府男人中,最有见识的一个了,只可惜他也是沉溺于酒色,不思进取,无力也不想去挽救贾府颓败的运势。

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我们不妨来推测一下。雨村为什么被降职呢?贾王史薛这四大家族中,官做得最大的应该是王子腾,王子腾和雨村也互为膀臂,这里明说雨村被降,恐怕王子腾也降了,因为从这以后王子腾再没出现过。降职后,雨村会怎么做呢?以他的为人,肯定是要寻找机会翻身。如果王子腾也降了,接下来元春再薨了,那四大家族无疑就颓败了,雨村为了翻身,肯定会落井下石反咬一口,将贾家送上风口浪尖,他和贾家王家密切往来多年,那些愚蠢的老爷们又那么信任他,肯定让他掌握了不少政治秘密和贪赃枉法的证据,而这些秘密和证据,足以让贾雨村将他们送上断头台。

贾雨村
当四大家族在皇权的摧枯拉朽中轰然倒下,贾雨村的最终命运又如何呢?飞黄腾达只是一时的,最终也不过是落得个锁枷扛的下场。

贾雨村像一个面目幽冷的幽灵,见证了荣国府的一次次重大事件,见证了贾府的兴盛荣光,也在贾府败落时,再狠狠地踏上一脚,加速了它灭亡的过程。他一个人,串起了贾府从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到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的整个历史,也让我们见识了清代官场的种种黑暗腐朽、贪污腐败。整个官场从朝廷到地方,卖官鬻爵、草菅人命、唯利是图、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结党营私,就连一个小小的衙役(门子)都知道弄一张护官符来讨好老爷。这样的腐朽朝廷,这样的暗黑官场,岂能不败落?这还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呢,后来的几代更加不堪,晚清中国成了什么样,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了。

露珠说红楼(九):论林黛玉的家世以及林府钱财的去向
露珠说红楼目录

最后编辑于 :2017.12.04 06:4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尽心上》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孟子·尽心上》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所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孟子·尽心上

作者
孟子

作品出处
孟子


文学体裁
对话

创作年代
战国时期

目录
1作品简介
2作者简介
3作品原文
4学说要点
5孟子的名言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 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 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 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 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尽心上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 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 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 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 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 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 “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结果“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 反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 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 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 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 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 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 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 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 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 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 或许个体的情况

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 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 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觉地 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 代的理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 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 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下一篇(“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尽心上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

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

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

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读解】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烦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 自己喜欢的事吧。说来也是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下一篇(万物旨备于我矣)

尽心上

万物旨备于我矣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读解】

“万物皆备于我矣”作为一句名言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 主义哲学观。这里面的是与非不在我们关心的范围。我们关心的 是孟子说这话的意思。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样说是“万物都为我而存在。”由此来归结孟子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

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下一篇(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尽心上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读解】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

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下一篇(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无耻之耻无耻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

①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 将会下地狱。 ”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 丁《神曲》中那 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 不换”说不定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

【名人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生卒年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经典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言解说】 淫乱。移改变。屈屈服。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

心上·尽心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顺受章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求我章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皆备章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行习章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尽心上·无耻章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耻大章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忘势章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尽心上·好游章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豪杰章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尽心上·韩魏章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尽心上·佚道章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尽心上·王霸章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尽心上·仁言章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良知章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深山章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如此章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孤孽章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尽心上·容悦章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尽心上·三乐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分定章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尽心上·养老章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尽心上·足民章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尽心上·东山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鸡鸣章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鶏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执一章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饥渴章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尽心上·易介章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尽心上·掘井章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性之章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尽心上·放桐章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孟子·尽心上·素餐章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孟子·尽心上·尚志章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仲子章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孟子·尽心上·桃应章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王子章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孟子·尽心上·恭敬章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尽心上·践形章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尽心上·短丧章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孟子·尽心上·五教章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登天章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尽心上·跃如章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殉道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尽心上·滕更章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尽心上·进锐章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仁爱章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当务章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折叠编辑本段学说要点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于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折叠编辑本段孟子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17仁则荣不仁则辱。【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44养心莫善于寡欲。【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译文】做一件事情好像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57尽信《书》不如无《书》。【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节
拼音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周汝昌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注释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赏析诗人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把“雨”写得生动形象,流露出诗人对这场“好雨”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表现出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url=][/url]




原文[url=][/url]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万物受到春雨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译文及注释二[url=][/url]

译文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这首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2、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22-523 .



赏析[url=][/url]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鉴赏[url=][/url]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时间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评解[url=][/url]

  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择韵上,诗人以韵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简析[url=][/url]
  《春夜喜雨》是一首咏物。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他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别具韵味、传神入化的咏雨之诗。





杜甫 [url=][/url]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6篇诗文 ► 2727条名句






清明
[ 唐 ] 杜牧

原文
译文对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诗中的“锦官城”指哪个城市? 2018-07-24 07:4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成都在西汉时期因织锦业发达,而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现在成都的旅游景点“锦里”,就是秦汉时期成都以织锦、售锦为主的一条古街。
在隋唐时期,成都就是长江上游重镇,也是西南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成都的经济非常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是全国有名的大都市。
现代的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称为“天府之国”。
成都是省会城市里最悠闲的城市。这里遍地是闲适的茶馆、丰富的美食,物美价廉。麻辣烫、棒棒鸡、夫妻肺片、宫保鸡丁等等,每一样都能让你回味无穷。杜甫草堂、青羊宫、金沙遗址、武候祠等景点,又像是一场场文化盛宴,满足你的精神需求。夜幕降临,宽窄巷子、九眼桥和玉林路的酒吧一条街的酒吧吸引着无数的人们,成都也因此变得风情万种、活色生香。
悠闲的生活并没有阻碍成都经济的发展,2017年成都的GDP为13889亿元,全国排名第九位,增速为8.1%。成都正继续着她的传奇。
锦官城一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时雨
- 360国学

时雨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收起


时雨宋·孔武仲
空车辗雷帜推电,千里冥冥甘雨遍。元丰嘉号卜长年,太乙尊神宅畿甸。齐宫夜祷天俯听,美泽朝流慰人愿。豆苗蓬蓬粟低垂,土脉舒苏蝗不飞。野老讴歌忘帝力,夕阳相与荷锄归。

收起


时雨明·张天赋
阿香一震暗千山,滂沛甘霖九有间。啼鸟有情春在在,无边花柳转衰颜。


时雨金·赵秉文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天相休运,是生世臣。维我世臣,乃国于莘。天子命之,牧尔邦民。北风喈喈,雨雪霏霏。嗟我晋人,而疮而痍。吹之呴之,摩之拊之。于燠其寒,于饱其饥。既瘳既夷,不嚬以嘻。孰为豺虎,载栅载垒。孰为蟊贼,载芟载理。无扰我乡,我乡我里。无伐我桑,我桑我梓。远夷駾矣,我民休矣。公在在堂,如春斯温。激矢在壶,折冲于樽。民安于廛,兵安于屯。公在在堂,锦衣绣裳。敝予改为,斯民不忘。公在在堂,绣裳锦衣。我民之思,无以公归。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什么意思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是什么
2021-07-13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就是说:玉和钗都放在盒子里,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这句话常比喻有抱负的人等待时机飞黄腾达。玉器放在木匣子里等待着大价钱才卖,钗放在盒子里等待着变成燕子飞走,它们一个“求善价”,一个“待时飞”都是在等待时机。
  来由
  《红楼梦》第一回写到,中秋佳节,穷书生贾雨村触景生情,在吟罢一首情诗之后,“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知识拓展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url=][/url]
[ kuì ]
[ guì ]

部首:匚笔画:11五行:木五笔:AKHM


基本解释

匮[kuì]

缺乏、竭尽。  【组词】 匮乏、孝思不匮


匮[guì]

同“柜(guì)”。



详细解释

匮[kuì]

名词

1. (形声。从匚(fāng),表示与盛放东西有关,贵声。(guì)本义:柜子)


2. 运装土的畚。通“篑”

纲纪咸张,成在一匮。——《汉书·王莽传上》

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汉书·礼乐志》


3. 姓


4. 动词 缺乏、竭尽。  【组词】:「匮乏」。

《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



形容词

1. 缺乏,空乏

匱,乏也。——《广雅》

财财不匮。——《礼记·月令仲秋》

其财匮。——《礼记·乐记》

虞不出财财匮少。——《史记·货殖列传》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又如:匮竭(穷尽,缺乏财货);匮粮(缺乏粮食);匮少(缺少);匮饿(缺粮饥饿);匮矮(缺粮饥饿);匮阕(缺乏)


2. 通“潰”

貴而不傲,富而不骄,两而不爭,闻而不遥,远而不绝,穷而不匮者鲜矣。——《逸周书》




匮[guì]


1. 名词 储放东西的箱子。同「柜」。

《书经.金縢》:「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唐.韩 愈〈送权秀才序〉:「伯乐之厩多良马,卞和之匮多美玉。」





辞书解释㊀“柜(櫃)”的古字。藏东西的家具,方形或长方形,状如箱而稍大。《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 展开

虞美人·听雨
[ 宋 ] 蒋捷

原文
译文对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虞美人·听雨
[ 宋 ] 蒋捷
原文 译文对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作者介绍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④听雨:题目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106篇诗文 ► 153条名句


听雨

赵介〔明代〕

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
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
花径红应满,溪桥绿渐平。
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




[url=][/url]





赵介 [url=][/url]

(?—1389)元明间广东番禺人,字伯贞。博通诸经及释、老书。元末,与孙蕡等俱受何真礼遇,号广中五先生。入明,闭户读书,不求仕进,屡荐皆辞。坐累逮赴京师,途中卒于南昌。有《临清集》,另有《广中五先生






春晓
[ 唐 ] 孟浩然

原文
译文对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寒雨朝代:宋朝|作者:范成大
何事冬来雨打窗,夜声滴滴晓声淙。
若为化作漫天雪,径上孤篷钓晚江。


猜您喜欢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南宋四大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者: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顾宪成

(1550—1612)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叔时,别号泾阳。万历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十五年以上疏语侵执政,谪桂阳州判官。历迁至吏部员外郎、文选郎中,二十二年以廷推阁臣忤旨,削籍归。在里与弟顾允成倡修东林书院,偕同志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又讽讥朝政,评论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之名大著。崇祯初赠吏部右侍郎,谥端文,人称泾阳先生。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 4篇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干雪//贾雨村+雪满山中高士卧。。。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出自宋代林逋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赏析
  林逋隐居杭州时,在西湖孤山结庐。孤山之有孤山寺,这是他常常喜欢登览的胜地。该诗写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饱览山上风景。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神幽寂的意境。而这种境界,正是林逋这位幽人(隐士)所眷恋的。
  首联破题领起:诗人凭栏远望的地点在孤山寺端上人房;至于房的方位,孤山塔后有一座阁,房间就在此座寺阁的西边。诗人凭阑纵目时,思绪飞得很远、很远。他并没有明说幽思因何而起,而是将笔荡开,于颔、颈二联画了四幅风景画。
  画面在“望”中一幅幅依次展开。先是一幅“方外寺”:阴森森的树林里,隐隐约约地闪现出几所寺院。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约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枰,棋盘。以棋盘方格譬架田,比喻贴切。其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失们都已荷锄归家了,因此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
  接下是一幅“空中鸟”:诗人举头瞻望天宇,只见寥廓秋空之中,偶尔飞过一只伶仃的小鸟。诗人赶紧将这“独鸟”捕捉进画中,又涂上几抹秋云作为背景。
  最后展开的是一幅在“墟里烟”:夕照之中,什么都没有,唯有袅袅寒烟(秋已深,炊烟在秋空之中,也带有深秋的寒色了)萦绕半空,这表明,附近村落的人家已在点火做晚饭了。这幅诗人略略低首绘下的画,意境空寂,色彩也淡得不能再淡了。
  寺、田、鸟、烟四轴风景图,展现的正是高僧端上人日日置身其间的那个幽深清寂的环境。此种环境,与这位幽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闭逸情致正相吻合。因此,他从中领略到了莫大的兴味,渺然幽思便由此而起,令他久久留连,迟迟不愿归去。
  末联便直抒这种倾慕心情,诗人道:我迟迟逗留着,不舍得归去。今日之游,我愈加喜爱这块胜地了,因为,它与我的庐舍相近。近,我得以迟归,又得以常来。现在,快要掌灯吃晚饭了,我也该同去了。不过,等那雪花纷扬时,我要重来此地,观赏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这首七律以工于写景驰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颈联在词序的排列上作了精密的调动,画面就在宁谧中浮动着一股生动的灵气。而颔联,则因其奇妙的想象与贴切的比喻,更受后世诗人们的激赏,仿效之句也最多。如滕岑有“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游西湖》),程孟阳有“古寺工如昏壁画”(《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黄庭坚有“田似围棋据一枰”(《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稻田棋局方”(《次韵知命入青原山石》),文同有“秋田沟垅如棋局”(《闲居院上方晚景》),杨万里有“天置楸枰作稻畦”(《晚望》),杨慎有“平田如棋局”(《出郊》),等等,因此王渔洋品评此联“写景最工”(《池北偶谈》),是有道理的。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3cf87fbd143c.aspx
林逋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341篇诗文 ► 53条名句

雪中寄殷道士
[ 唐 ] 方干

原文

大片纷纷小片轻,雨和风击更纵横。

园林入夜寒光动,窗户凌晨湿气生。

蔽野吞村飘未歇,摧巢压竹密无声。

山阴道士吟多兴,六出花边五字成。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


方干 [url=][/url]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341篇诗文 ► 19条名句




[url=][/url]




介绍[url=][/url]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巡察,礼貌地邀请方干到来,错误地拜了三拜,人们称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方干(836年-888年),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文德元年(888年),因疾而亡,时年五十三岁。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url=]方干的诗文作品[/url][color=rgba(0, 0, 0, 0.6)]共288个词条3136阅读


题报恩寺上方
[color=rgba(0, 0, 0, 0.6)]《题报恩寺上方》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海石榴
[color=rgba(0, 0, 0, 0.6)]《海石榴》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献浙东王大夫二首
[color=rgba(0, 0, 0, 0.6)]《献浙东王大夫二首》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该作者还著有《玄英先生诗集》。

赠美人四首
[color=rgba(0, 0, 0, 0.6)]《赠美人四首》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url=]《唐才子传·卷七》中收录的文人[/url][color=rgba(0, 0, 0, 0.6)]共26个词条1.9万阅读


杨发
[color=rgba(0, 0, 0, 0.6)]杨发,字至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越国公杨素七世孙,濠州录事参军杨遗直之子。勤奋好学,工于诗歌。大和四年(830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湖南观察推官,迁西川节度从事。入为监察御史,历任殿中侍御史、礼部郎中、左司郎中。大中三年(849年),授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迁太中大夫、福州刺史,赐紫金鱼袋。大中十二年(858年),迁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为广州都将王令寰所逐,迁婺州刺史,卒于任上。

李远
[color=rgba(0, 0, 0, 0.6)]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李敬方
[color=rgba(0, 0, 0, 0.6)]李敬方(?~850年),字中虔,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出身陇西李氏,赠太尉李憕曾孙,给事中李寀的儿子。著有《李敬方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八首。李敬方善于工诗,顾陶《唐诗类选后序》称其诗“才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辈相近”。其所作《汴河直进船》《题黄山汤院》等诗颇为人传诵。长庆三年(823年),进士及第。大和年间,为金部员外郎,迁祠部郎中,转户部郎中。开成年间,迁谏议大夫,授长安县令,后因事贬为台州司马。大中初年,迁明州刺史。大中四年(850年),转任歙州刺史,卒于任上。

许浑
[color=rgba(0, 0, 0, 0.6)]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的裔孙。许浑早年屡试举不第,南北漫游。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中进士,释褐任当涂令,摄太平令。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为监察御史,次年抱病东归,改授润州司马,居于丁卯涧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后复起官,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大中十二年(858年)去世。许浑诗以抚迹寄慨的怀古之章最为传诵,成就最高。《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凌歊台》《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故洛城》皆为登临怀古的名篇。此外,宦游、寄酬、伤逝、纪行、送别和描写隐逸生活的作品,皆有佳构。其诗现存530多首,多为近体五言、七言律诗,讲究整练意工、属对精切的诗格。对南宋江湖诗派创作有一定影响。








别    名方三拜、方雄飞、方玄英
字雄飞
号玄英
出生地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
出生日期836年
逝世日期888年
主要作品《方干诗集》
本    名方干
职    业诗人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方干为人质野,喜凌侮。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6年),大约在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进士。
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八月,方干病死会稽,归葬桐江,时年五十三。
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仁宗景佑年间,范仲淹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文献记载
播报编辑

《五蠹》选段原文
方干塑像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干貌陋兔缺,性喜凌侮。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误三拜,人号为“方三拜”。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王赞论之曰:“镘肌涤骨,冰莹霞绚。嘉肴自将,不吮余隽。丽不葩芬,苦不癯棘。当其得志,倏与神会。词若未至,意已独往。”郃亦论曰:“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鼍于众响。”观其所述论,不过矣。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遝,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栗三十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译文: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幼年即有清俊之才,(但是为人)散漫粗拙没有什么事可做。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一座茅草书房,湖的西面有一座松岛,每当风清月明之时,带着小儿和邻居老人,撑一支轻便的小船往返于书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所居之所的水木幽门,一草一花,都能使客人流连忘返。(虽然)家境贫苦,(但是)备有一把古琴,用以行吟醉卧来自娱自乐。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为师友,于是徐凝教给方干(诗文)格律。方干有赠徐凝的诗歌:“把得新诗草里论。”当时得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因而)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方干相貌丑陋有兔唇,生性喜欢凌侮人。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巡察,礼貌地邀请方干到来,错误地拜了三拜,人们称为“方三拜”。王公欣赏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公因病逝世,事情没有办成。方干早年随同计吏(郡县负责会计事务的官吏),往来于两京之间,喜欢多事的公卿们争相请他入幕,(但是)他的名字最终没有上达,于是就回乡了,(从此)不再有荣辱之想。浙中凡是有园林名胜,就总是拜访主人,留下题诗几首。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作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年去世。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谋略和事迹。确定其谥号为玄英。乐安人孙郃等人搜集他的遗诗370多篇,共有10卷,王赞评论他说:“抹肌洗骨,如冰一般晶莹,像云霞一般绚烂。自带嘉肴,其他味道再鲜美的肉食也不吃。清丽不输于芬芳的清香,癯苦不输于干棘。当他得志的时候,倏乎之间与神相会。言词好像还未到,诗意已经独自前往。”孙郃了评论道:“他的出众,就像出自普通花卉的仙葩;他的声音,就像来自普通人的灵鼍一样啊。”看他们的评论,一点都没有言过其实啊。古代黔娄先生去世,曾参与他的门人来慰问,问道:“先生去世,要用什么做他的谥号啊?”他的妻子说:“用‘康’。”曾参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食不充裕,衣不蔽体,死了以后则手足没有收取,傍边没有酒肉。活着没有美名,死后也不显荣,为何如此和乐地为他取谥号‘康’呢?”他的妻子说:“从前先生的国君(要)人用他做为相国,先生推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尊位啊。国君馈赠给他三十钟粟,他也推辞不接受,说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富贵啊。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甘美无比,对天下最被显得低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下贱的生活不感到难过,也不积极追求富贵的地位,想要仁就得到了仁,想要义就得到了义,为他取号为‘康’,不也是很恰当的吗?”方干是一介布衣隐居之士,在世时被称赞高尚,死后谥号玄英,他高尚的节义,差不多是黔娄一类的人啊!
家谱中的方干资料原文
——出自《马涧方氏宗谱》
一百四十一世
干,字雄飞,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丁卯月十五日生。幼习儒业。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癸未补博士弟子员,甲申乡试不第。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丙寅二月廿二日卒。享寿六十岁。配:章氏,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己巳七月初七日生,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乙丑三月十八日卒。生一子翼。
公本新定人祖居庐茨源白云村諡元英先生章协律美其诗以其子妻之先生以诗鸣咸通中和间高坚峻拔江南未有及者始举进士钱塘守姚郃见其容貌甚卑易之及覧卷乃骇目变容而叹累举不第遂隐於鉴湖会稽守王公龟以其亢直宜在谏垣列奏之王公卒遂不就时与名士湖州牧郑公仁规建溪守李公频九江刺史陶公详三人为益友有诗十卷门人杨弇所编翰林瓒为序见唐本集何光远监戒录述名儒为宰臣章文尉中书舍人封舜卿奏名儒十五人赐孤魂及第乾与焉唇缺後遇医补之人号为补唇先生今合子陵谢皋为三贤祠
一百四十二世
翼,字托儿,二十二岁补博士弟子员。中和三年(公元884年)乡试中式任会稽县令。咸通八年(公元867年)戊子三月十九日生,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庚子十月十二日卒,享寿七十有三。配:孙氏,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癸巳九月初九日生,长兴五年(公元934年)甲午四月二一日卒。公葬父於鉴湖复归钓台,故桐庐子孙至今家焉。生一子严。
根据家谱记载,方干的生卒年与前文中的有出入,若以809年为生年,则其子当是59岁生,有点不合常理。但若以与李频为师友一条,则家谱中的生年又似乎有点晚了。存此疑问,希望持有方干家谱资料的同族共同核对,解开这个谜团。

作品
播报编辑

诗作选摘
【采莲】
采莲女儿避残热,隔夜相期侵早发。指剥春葱腕似雪,画桡轻拨蒲根月。
兰舟尺速有输赢,先到河湾赌何物。才到河湾分首去,散在花间不知处。
【寄李频
众木又摇落,望群还不还。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
思苦文星动,乡遥钓渚闲。明年见名姓,唯我独何颜。
【东溪别业吉州段郎中】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
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岂分长岑寂,明时有至公。
怀州客舍】
误饮覃怀酒,谁知滞去程。朝昏太行色,坐卧沁河声。
白道穿秦甸,严鼙似戍城。邻鸡莫相促,游子自晨征。
【中路寄喻凫先辈】
求名如未遂,白首亦难归。送我尊前酒,典君身上衣。
寒芜随楚尽,落叶渡淮稀。莫叹干时晚,前心岂便非。
【送赵明府还北】
故园终不住,剑鹤在扁舟。尽室无馀俸,还家得白头。
钟催吴岫晓,月绕渭河流。曾是栖安邑,恩期异日酬。
【过朱协律故山】
地下无馀恨,人间得盛名。残篇续大雅,稚子托诸生。
度日山空暮,缘溪鹤自鸣。难收故交意,寒笛一声声。
【途中寄刘沆(一作寄朱特)】
登车误相远,谈笑亦何因。路入潇湘树,书随巴蜀人。
敛衣寒犯雪,倾箧病看春。莫负髫年志,清朝作献臣。
【送班主簿入谒荆南韦常侍(一作卢尚书)】
束书成远去,还计莫经春。倒箧唯求醉,登舟自笑贫。
波移彭蠡月,树没汉陵人。试吏曾趋府,旌幢自可亲。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听新蝉寄张昼
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兰栖朝咽露,树隐暝吟云。莫遣乡愁起,吾怀只是君。
【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
【送姚舒下第游蜀】
蜀路何迢递,怜君独去游。风烟连北虏,山水似东瓯。
九折盘荒坂,重江绕汉州临邛一壶酒,能遣长卿愁。
【旅次钱塘】
此地似乡国,堪为朝夕吟。云藏吴相庙,树引越山禽。
潮落海人散,钟迟秋寺深。我来无旧识,谁见寂寥心。
【别喻凫
知心似古人,岁久分弥亲。离别波涛阔,留连槐柳新。
蟆陵寒贳酒,渔浦夜垂纶。自此星居后,音书岂厌频。
【送相里烛】
相逢未作期,相送定何之。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
泛湖乘月早,践雪过山迟。永望多时立,翻如在梦思。
【君不来】
闲花未零落,心绪已纷纷。久客无人见,新禽何处闻。
舟随一水远,路出万山分。夜月生愁望,孤光必照君。
【将谒商州吕郎中,道出楚州,留献章中丞
江流盘复直,浮棹出家林。商洛路犹远,山阳春已深。
青云应有望,白发未相侵。才小知难荐,终劳许郭心。
【金州客舍】
卷箔群峰暮,萧条未掩关。江流嶓冢雨,路入汉家山
落叶欹眠后,孤砧倚望间。此情偏耐醉,难遣酒罍闲。
【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
灞上寒仍在,柔条亦自新。山河虽度腊,雨雪未知春。
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衔杯益无语,与尔转相亲。
新月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衢州别李秀才】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骊歌两行泪,更知何处再逢君。
【海石榴】
亭际夭妍日日看,每朝颜色一般般。满枝犹待春风力,数朵先欺腊雪寒。
舞蝶似随歌拍转,游人只怕酒杯干。久长年少应难得,忍不丛边到夜观。

关于雨加雪的诗词包括:
  • 《杜叔高秀才雨雪中相过留一宿而别口诵此诗送》 - 宋·陆游
  • 《己丑二月三日大风雨雪 其一》 - 元·王冕
  • 《雨雪闭关子野公明仲祥载酒远慰晚以诗见寄和》 - 宋·仇远
  • 《清明日雨雪,来早晴霁二首》 - 宋·杨万里
  • 《雨雪杂下》 - 宋·郑獬
  • 《丙辰人日雨雪》 - 宋·朱翌
  • 《雨雪放朝因怀微之》 - 唐·白居易
  • 《雨雪铀》 - 唐·卢照邻
  • 《横吹曲辞·雨雪曲》 - 唐·李端
  • 《横吹曲辞·雨雪曲》 - 唐·翁绶
  • 《正月雨雪》 - 宋·曾丰
  • 《雨雪》 - 唐·皇甫冉
  • 《雨雪》 - 宋·文天祥
  • 《雨雪曲》 - 隋·江总
  • 《雨雪中岁享卧病不能陪位令诸了代拜》 - 宋·曹彦约
  • 《周公美尝年有红梅之约今花时雨雪公美以诗遣》 - 宋·陈文蔚
  • 《雨雪曲》 - 明·王野
  • 《翰林将指下学峡宾声叟为诸友先雨雪载途民亦》 - 宋·方逢振
  • 《除夕前大雨雪立春已八日》 - 宋·方回
  • 《建中上元以雨雪败悬灯以国忧罢行乐仆又以老》 - 宋·毛滂
  • 《年根雨雪行》 - 宋·舒岳祥
  • 《和安上弟雨雪应祷绝句》 - 宋·苏颂
  • 《天雨雪》 - 明·全室宗泐

[ 唐 ] 李商隐

原文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孔与之赴乐安尉二首 其一清 · 刘鹗祖帐东门道,青山得意归。山城花泛泛,客路柳依依。地僻经过少,世平警逻稀。有诗频寄远,云忆别时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鲸鱼波浪稳,云翼有时飞。
〖打印内容〗作者: 张元干   诗名:《《偶成寄友人》》时间:2020-01-03 13:22:02
  出自宋诗人张元干的《偶成寄友人》

  万里天南客,三年日至归。

  群阴虽久否,吾道岂终微。

  顾我民称逸,如君遁正肥。

  鲸鱼波浪稳,云翼有时飞。

标签: 张元干
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有远怀希稷高,或时飞梦见唐虞。
〖打印内容〗作者: 王令   诗名:《《奉寄黄任道》》时间:2019-12-25 09:05:23
  出自宋诗人王令的《奉寄黄任道》

  蒿莱日日没幽居,时得新诗亦自娱。

  为有远怀希稷高,或时飞梦见唐虞。

  久谙末俗难谋道,益厌庸儿妄问儒。

  绝笔断弦无意寄,笑将远目睨清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渔父
播报
编辑
讨论80
上传视频
五代十国南唐国君李煜作品展开17个同名词条
一分钟了解五代十国南唐国君李煜作品渔父
00:57
收藏
1425
6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渔父》是南唐李煜创作的一组杂言古诗。此词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
作品名称渔父
作品别名渔歌子
作    者李煜
创作年代南唐
作品体裁杂言古诗
目录
1渔父之一
2点评
3渔父之二
4解析
5赏析
6名家点评
渔父之一
播报
编辑
浪花有意千重雪,
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
世上如侬有几人?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点评
播报
编辑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开篇选取两 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环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渔父之二
播报
编辑
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解析
播报
编辑
棹:
1 zhào
◎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 划船:“或命巾车,或~孤舟”。
◎ 船:~夫(船家)。归~。
2 zhuō
◎ 同“桌”。
1 纶:lún
◎ 钓鱼用的线:垂~。
◎ 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
◎ 现用作某些合成纤维的名称:锦~。涤~。
2 纶:guān
◎ 〔~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缕:lǚ
◎ 线:千丝万~。不绝如~。
◎ 泛指线状物。
渚:zhǔ
◎ 水中小块陆地:洲~。~田。鼋头~(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边的一处著名风景区)。
赏析
播报
编辑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钓线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名家点评
播报
编辑
这首《渔父》词写来与前一首不同。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 之中,何等潇洒自在。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这两首词,也有画境。可惜原画已失传。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9:47 , Processed in 0.1184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