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7: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木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一名由本,原名由校,号正寰,明代益国第七任藩王,生于万历十六年六月二十三,薨于崇祯七年三月初十,谥号"定",享年四十五岁 。

基本信息
本名
朱由木

别名
朱由本、朱由校


正寰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1588年7月16日

逝世日期
1634年4月7日

爵位
益定王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关系
3人物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益定王朱由木(1588-1634),益敬王朱常氵迁庶三子,生于万历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万历三十五年,由镇国将军升为嘉善王。万历三十九年四月十九,进为世子。万历四十五年四月十二,袭益王爵位。崇祯七年三月初十,薨,葬江西南城县岳口 。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关系
折叠祖父
益宣王朱翊鈏

折叠祖母
元妃李氏

折叠父亲
益敬王朱常氵迁

折叠母亲
次妃颜氏

折叠妻妾
元妃黄氏,天启五年薨。

次妃王氏,因夫丧过哀,崇祯七年十月初七寅时薨 。

折叠儿子
朱慈炱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折叠姓名争议
《明史·诸王传》载:"子由本嗣。" 《续明纪事本末》 《南疆绎史》 《小腆纪传附考》 载:"奉益王由本起兵建昌。"根据部分第二史料的记载,益定王应该叫朱由本。但是根据上世纪发掘出的《益定王墓志铭》 记载为"王讳由木,于端王为六世孙",《明神宗实录》 载"世子由木袭封为益王"等句,顺治、道光《建昌府志》也沿用此说。因此,在大量第一史料证明及第二第三史料佐证的情况下,益定王名字应当为朱由木,"朱由本"系误记。

值得一提的是,益定王原名与明熹宗重名,也叫朱由校。其祖父的墓志中记载为"世子之子曰由校,盖元孙也" ,说明定王的原名叫朱由校。但是万历三十三年,明熹宗朱由校出生,明神宗于皇长孙朱由校百日时颁诏天下及藩国,定王有可能在此期间内避讳改名。

折叠下落争议
《明史·诸王传》 记载"国亡窜闽中",其他清代(包括南明)资料记述南明益王监国时也多认为是奉益定王监国。考古发掘已经证明,益定王早在明亡之前就已经去世,绝没有可能在南明监国,因此,监国者应为其子末王朱慈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7: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定天球赤经零点与地球经度零点对齐(同地球仪)
———————————————————————
黄纬  北纬  11度00分31秒

出生  钟表时间  公历 1588年07月16日 06时51分15秒  农历  超出范围
子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588年07月16日 00时09分46秒  地点  紫金山天文台
午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588年07月16日 12时09分49秒  东经  118度49分00秒
卯时  钟表时间  公历 1588年07月16日 05时09分47秒  北纬   32度04分00秒
                                 至 07时09分48秒

十神      正财    偏财    日元    偏财
乾造       戊      己      乙      己
           子      未      亥      卯     (日空 申酉)

元运  中元五黄运  节后第9天

大运  交运时间  公历 1595年05月15日 18时51分  顺行

十神   正官    七杀    正印    偏印    劫财    比肩    伤官    食神    正财    偏财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始于   1595    1605    1615    1625    1635    1645    1655    1665    1675    1685
实岁    6岁    16岁    26岁    36岁    46岁    56岁    66岁    76岁    86岁    9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7: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木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一名由本,原名由校,号正寰,明代益国第七任藩王,生于万历十六年六月二十三,薨于崇祯七年三月初十,谥号"定",享年四十五岁 。

基本信息
本名
朱由木

别名
朱由本、朱由校


正寰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1588年7月16日

逝世日期
1634年4月7日

爵位
益定王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关系
3人物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益定王朱由木(1588-1634),益敬王朱常氵迁庶三子,生于万历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万历三十五年,由镇国将军升为嘉善王。万历三十九年四月十九,进为世子。万历四十五年四月十二,袭益王爵位。崇祯七年三月初十,薨,葬江西南城县岳口 。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关系
折叠祖父
益宣王朱翊鈏

折叠祖母
元妃李氏

折叠父亲
益敬王朱常氵迁

折叠母亲
次妃颜氏

折叠妻妾
元妃黄氏,天启五年薨。

次妃王氏,因夫丧过哀,崇祯七年十月初七寅时薨 。

折叠儿子
朱慈炱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折叠姓名争议
《明史·诸王传》载:"子由本嗣。" 《续明纪事本末》 《南疆绎史》 《小腆纪传附考》 载:"奉益王由本起兵建昌。"根据部分第二史料的记载,益定王应该叫朱由本。但是根据上世纪发掘出的《益定王墓志铭》 记载为"王讳由木,于端王为六世孙",《明神宗实录》 载"世子由木袭封为益王"等句,顺治、道光《建昌府志》也沿用此说。因此,在大量第一史料证明及第二第三史料佐证的情况下,益定王名字应当为朱由木,"朱由本"系误记。

值得一提的是,益定王原名与明熹宗重名,也叫朱由校。其祖父的墓志中记载为"世子之子曰由校,盖元孙也" ,说明定王的原名叫朱由校。但是万历三十三年,明熹宗朱由校出生,明神宗于皇长孙朱由校百日时颁诏天下及藩国,定王有可能在此期间内避讳改名。

折叠下落争议
《明史·诸王传》 记载"国亡窜闽中",其他清代(包括南明)资料记述南明益王监国时也多认为是奉益定王监国。考古发掘已经证明,益定王早在明亡之前就已经去世,绝没有可能在南明监国,因此,监国者应为其子末王朱慈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8: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朱三太子的百年起义路  

2023-08-26 11:26  发布于:天津市




崇祯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明亡后,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流落民间,不知所终,但据后来朱慈焕被捕后交代,三个皇兄均被清廷捕杀。朱慈焕因与四哥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朱慈焕被迫离开宫廷,到处颠簸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朱慈焕改名王士元,入赘浙江余姚胡家,生有六儿三女,但是,他担心被别人利用,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

四明山“朱三太子”案,让朱慈焕甚感恐慌。于是,他带着老婆孩子躲到了宁波。慈溪县的叶氏兄弟,便携朱慈焕的四子朱壬“欲图为匪”,后因事机暴露作罢。后来,朱慈焕又化名何诚躲避到镇海县。房东张月怀借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秘密开展反清活动,朱慈焕因此惶恐不安。



康熙四十五年间,朱慈焕先后逃往湖州长兴县和山东汶上县避难。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清廷抓获,后经九卿科道会审,几个已经投降清廷的明朝老太监辨认后也均称“不认识”。于是,清廷判定朱慈焕为“假冒”,将其凌迟处死,几个儿子全部被斩。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反清复明”。但作为一种号召,“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朱慈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不过是给朱慈焕硬加上了一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蛊惑人心的罪名。



朱慈焕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应该尘埃落定了,但事情没有就此结束。

1673年,杨起隆在北京与黄吉、陈益等三十余人,密谋起兵,诈称朱三太子,改元广德,号其众为“中兴官兵”,白布裹首,身披赤。被人告发,遂宣告起义,遭清兵部尚书明珠、都统图海等率兵镇压,他脱遁而去。1680年在陕西凤翔被捕遇害。

蔡寅,福建永春县人,“白头贼”,康熙十六年(1677)自称“朱三太子”,凭借巫术惑众,带兵数万,与台湾的郑经相互勾结,攻打漳州,后被海澄公黄芳世歼灭于天宝山;同年六月,河南柘城也有人自称明“朱三太子”,率众起事,也遭到了清廷的镇压。



康熙十八年(1678),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击败逮捕。此人自称杨起隆,经杨起隆家人及其同伙辨认,得知此人曾是杨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谋划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杨起隆被押往北京处死。

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最后双双被捕伏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他一边亲自批阅奏折,部署追捕方案;一边派人乔装打扮,细访贼人老巢;并特别强调一定要立即缉捕所有涉案人员,与现获贼犯一并审结。



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可见,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9: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朱三太子朱慈炤+何诚+何子奋朱圭】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崇祯帝之子“朱三太子”:余姚女婿的末世悲情  

2023-10-05 10:31  发布于:天津市












崇祯帝之子“朱三太子”:

余姚女婿的末世悲情







《清实录》记载,被疑为朱三太子的王士元自称“崇祯第四子”(即朱慈炤)。民国年间成书的《清稗类钞》则称,王士元自称系朱慈焕,恰恰就是民间所传的“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一说为皇三子朱慈炯,一说为皇五子朱慈焕,因序齿方法不同导致差异。

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浙江四明山的张廿一、张廿二等人联合江苏太仓一念和尚,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在江浙一带与清朝官兵分庭抗礼,引起清朝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派兵加以围剿。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二月,苏州织造李熙上奏康熙皇帝,说太仓一念和尚聚众起事。康熙皇帝收到密折,当即批示“此一案,朕早已知道了。又闻浙江四明山有贼,尔密密访问,明白奏来。”李熙,即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大舅子。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康熙皇帝在苏州织造李熙密折上的御笔批示“知道了”。

原来,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宁波与绍兴交界的四明山地区,一股地方武装与清廷官兵发生交火。闽浙总督梁鼐调动多支部队,组织官兵,不分疆界实行追捕。经过两个月的围剿,“夥党已旋被官兵擒斩拏获。”张廿一等十五名匪首在苏州被拏获了。张廿一等供称:“朱三太子住在新昌县地方,还有老营在上虞县大銮山,有一千多人等。”

经过两个多月的严查密访,朱三太子的踪迹终于露出水面。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初八日(1708年4月28日),闽浙总督梁鼐给康熙皇帝上密折,报告发现朱三太子踪迹的事。

密折原文:“因查肆拾伍年柒月间,浙江张月怀左道惑众案内有拏获奸犯何诚之侄何子奋,现禁在狱,提出讯问。据何子奋自供,伊系何诚之第贰子,本姓名朱圭。何诚即是朱三,入赘余姚胡家,有子陆人,其第三子已死。自败露之后,何诚家属妇女逃窜至湖州府长兴地方。见缉拏甚紧,妇女陆口俱行自缢,伊与伍弟何子悌、陆弟何子敬叁人,并其长兄朱尧之子何小孩壹口,当俱被拏。其朱三与长子朱尧、四子朱壬在逃……”



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初八日《闽浙总督梁鼐奏报大岚山即四明山并朱三太子踪迹折》

此次审讯,以三年前被抓的何子奋为突破口,获得了朱三太子一家的详细情况。又从与其交往的人中,了解了朱三太子的主要行踪。康熙皇帝收到密折,即刻下令,部署人员缉拏。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1708年5月24日),济南同知高鉷在山东汶上县将朱三太子抓获。

根据朱慈焕供述,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他和哥哥们走散。“崇祯末年,流贼围京城,先皇将吾交王内官,匿民间。城破,王献之闯贼,闯又交杜将军。未几,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清碑类钞》)

当时,崇祯把朱慈焕交给一名姓王的太监,王太监为邀功,把他交给李自成。李自成兵败,朱慈焕逃跑,遇到一位姓毛的将军。毛将军带着朱慈焕逃到河南,弃马买牛,在河南隐姓埋名一年多。

清军入关后,毛将军给朱慈焕留了些银子便逃了。朱慈焕当年只有十三岁,他一路乞讨,来到祖宗之地凤阳,遇到前明一位王御史。王御史见到朱慈焕,“执手悲泣,留于其家”,从此朱慈焕改名王士元,和王家子弟一起读书。五六年后王御史病故,王家长子不敢收留朱慈焕,请他出门。朱慈焕出家为僧。

后游浙,止一古剎,有余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清碑类钞》)

当时朱慈焕云游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寺庙,遇到一位姓胡的官员,他见朱慈焕才学渊博,一表人才,便劝他还俗,还将女儿嫁给他。当时朱慈焕化名王士元,就连他妻子都不知道他是明朝朱三太子。后来余姚张廿一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起义,朱慈焕大惊,怕朝廷顺藤摸瓜查到自己,这才向妻子和长子说明身世,带着全家远走他乡到山东。

朱慈焕,从姓朱,改姓王,又改胡,最后改张。三易其姓,在民间藏匿了六十余年之久,最终还是落入清廷之手。

面对审问,已过古稀之年的朱慈焕悲怆地说: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读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师,尚敢有谋反之事乎?(《清碑类钞》)

朱慈焕说,我已经七十五岁了,满头白头,就算要谋反,也是在当年朝代变更兵荒马乱之际,怎么会在当下政治清宁泰平之时?谋反要占领城池,囤积粮草,备足枪械,我像是谋反的样子吗?我家中无米,只在山东教书,住所在闹市,离京师这么近,哪敢谋反起兵啊?

但他的悲切说辞已打不动不了早被“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弄得噩梦连连的康熙的心。从康熙十二年到此时,全国已有十多位竖起反清复明旗号的“朱三太子”,让朱明后裔留存于世,无疑是对敌人的慈悲,对自己的残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五日:得上谕曰: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伊子朱尧、朱圭、朱壬、朱在、朱坤俱着立斩。(《清圣祖实录》)

康熙的意思是: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清碑类钞》)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年号康熙

九年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特地到南京钟山南麓拜谒明孝陵。在朱元璋的陵墓前,康熙皇帝三叩九拜,肯定了朱元璋的功绩,还为其立碑,盛赞:治隆唐宋。他发誓赌咒要对朱元璋后裔行“三恪”之礼,“敕访明后,备古三恪之数,且举元后蒙古之恩礼不替为证,天下未尝不闻而义之……”(《清碑类钞》),意思是要对前朝子孙竭尽尊重。

九年后,七十五岁的朱三太子朱慈焕遂为康熙的刀下魂。朱明王朝后裔,终成末世悲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编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0: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梁鼐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清朝将领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梁鼐(?~1714年),字公调,陕西长安县人。清朝将领,梁化凤次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授川陕督标左营游击。康熙十八年(1679年),驻防黑水峪,吴三桂叛党千余,联结汉中王辅臣由洋峪口分三路扼据山险。梁鼐遣兵诱至观音堂大败之。调兴安州城守营代管副将事。连败吴三桂于桐子关、阎王碥,又败川东叛军谭洪,斩其将卫仰武等,恢复兴安、渠县、达州,建立战功。加授都督佥事。后历迁江西袁州副将,江南苏松水师总兵。康熙四十年(1701),晋升福建陆路提督。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升任福建浙江总督(闽浙总督)。 [1]   [3]  


















































全    名梁鼐 字公调 所处时代清代 逝世日期1714年 最高官职福建浙江总督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历史评价
3 人际关系
4 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 播报

梁鼐为陕西长安县人,是梁化凤次子。 [1]  

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其父战功授川陕督标左营游击。 [1]  

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梁鼐奉总督命令驻兵黑水峪(今甘肃文县西与四川松潘接界处),曾在观音堂打败王辅臣叛军千余人。调任兴安州(今安康)副将时,甘肃提督王进宝军南下攻汉中,他随征汉中,建立战功,加授都督佥事。 [1]  

后历迁江西袁州副将,江南苏松水师总兵。 [1]  

康熙四十年(1701年)10月,晋升福建陆路提督。 [1]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5月,升任福建浙江总督(闽浙总督)。康熙帝南下时,手书“旗常世美”四字相赠。 [1]  

前任总督在任时,禁止渔船用双桅,商船梁头亦不准超过一丈八尺,诡称船小不易藏匿奸盗,影响了渔民生产和商民贸易。他到任后,上奏朝廷取消这些禁令,得到渔民商人拥护。 [1]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上疏朝廷,建议拨款治理太湖沿岸支流的淤浅问题,以疏通要道。 [1]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母丧去官。 [1]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病逝。 [1]   [4]  

   


历史评价

 播报

李元度:“本朝汉人中由提督迁总督者,赵公良栋父子及梁公鼐、岳公钟琪后,得公(杨遇春)而五。” [2]  

   


人际关系

 播报

父亲:梁化凤,太子太保、江南提督,世职三等阿达哈哈番,卒赠少保,谥敏壮。 [5]  

   


史料索引

 播报

《清史稿》卷243《梁化凤附梁鼐传》 [5]  



参考资料
1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陕西省志 第79卷 上 人物志:三秦出版社,1998-03:572
2    李元度 著.国朝先正事略 2:岳麓书社,2008-11:733
3    李厚之,张会鉴,郑继猛 纂辑.安康历代名人录:三秦出版社,2010-11:164
4    《清史稿》卷243《梁化凤附梁鼐传》:鼐,其次子也。以廕授川陕督标左营游击。吴三桂乱起,总督哈占令鼐率兵驻黑水峪,败王辅臣之兵於观音堂。调兴安城守游击。从征汉中,战屡捷,克达州,加都督佥事。三迁至福建陆路提督。四十五年,擢福建浙江总督。上南巡,书“旂常世美”字赐之。初,金世荣为总督,谓出洋大船易藏盗,奏定渔船不得用双桅,商船悉令改造,樑头不得过丈有八尺。鼐力言无益海疆,徒累於商民,上命弛其禁。四十七年,疏言嘉、湖诸水皆泄入太湖,通津要道,发帑疏治;支河淤浅,劝民开濬。上谕支河劝民开濬,虑有司藉此私派,当并发帑疏治。四十九年,以母丧去官。五十三年,卒。  
5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三十》   .国学网[引用日期2023-1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煦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康熙皇帝亲信、曾任苏州织造








  收藏


  
0
  


0


















李煦,康熙的亲信,江宁织造曹寅是其妹夫,在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其管理的苏州织造负责为皇宫中皇帝以及百官制作服装,所拥有的“缂丝”技术,是丝绸织造工艺中的上等之作。

(概述图片来源:清·周道、上睿《李煦行乐图》 [1]  )


















































中文名李煦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1655年 逝世日期1729年 职    业苏州织造 字旭东 又    字莱篙 号竹村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抄家之后
3 相关奏折
4 出版图书
5 史料补遗
6 家庭关系

   


人物生平

 播报

李煦(1655年—1729年),字旭东,又字莱崇,号竹村,李士桢长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二十九日生,正白旗荫生。溯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三月接曹寅而出任苏州织造,前后凡30年,其间曾四迎奎驾,俱蒙宠遇。 [2]  



李煦坐像
李煦坐像 [6]   
李煦以父荫十六岁便入国子监读书,康熙十三年 [2]  (1674年),被授任为内阁中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年方二十四岁的李煦授任广东韶州知府。后李煦妹嫁与曹寅为妻,曹寅出任江宁织造,李煦受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夫曹寅任江宁织造二十余年。李煦、曹寅,以及杭州织造孙文成三人,都不断向康熙呈递密折,奏报江南地方上的情形。其中极大部分是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等。当时没有报纸,康熙主要从这些奏折中得知各地实情。 [2]  
自李煦出任苏州织造后,康熙帝五次南巡,为报答皇恩,李煦、曹寅精心筹备、隆重恭迎,沿途设建康熙帝喜欢的宏伟建筑。康熙帝深感李、曹二人对他的忠心与虔诚,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加授李煦大理寺卿衔、加授曹寅通政司通政使衔。但筹备康熙南巡花费大量库银,致使苏州、江宁两地亏空很大,其中仅李煦亏空达五十余万两银。权利的膨胀给两家带来了荣誉和财富,但同时埋下了败落的隐患。 [2]  

后江南亏空暴露,康熙深知其中情由,一面私下谕令李、曹设法补空,一面在众臣面前为他们设法开脱,并任李煦兼管巡盐务,以利于补完亏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病逝,李煦奏请康熙恩准由曹寅子曹颙袭任江宁织造监管盐务,两年后,曹颙病逝,李煦为保住妹妹(曹寅妻)以后的生活问题,又携曹頫进京面见皇上,康熙恩准曹頫继任,李煦继续与袭任江宁织造的外甥共事,时正值李、曹两家鼎盛时期,两府财富积累已相当丰厚,并且借康熙帝荫,两家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煦亏空补完,康熙算是去了一块心病,他加升李煦户部右侍郎衔。 [2]  

因李、曹两家与康熙第八子胤祀有姻亲关系,两家与八王府来往一直很密切,又因康熙年势已高,两家便把未来的筹码押在了胤祀身上,以求在胤祀如愿登后,能继续得到皇室的关照。两家不管在财力上还是在官场上,都给予了胤祀极大的支持,而当时胤祀也确实是最具有实力的接班人,并被朝廷诸臣所看中。 [2]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崩。令李煦没想到的是雍正即位做了皇帝,而雍正即位后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政敌,并于雍正元年正月初十,复查李煦亏空一案,查抄李煦家产。雍正五年(1727年),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曹朋等运送缎匹沿途“骚扰驿站”,曹頫又被查处织造款亏空,曹家被抄。在查抄曹家的同年又查出李煦曾为阿其那(康熙第八子胤祀,“阿其那”为讨厌之意,雍正为其诏改此名)买过五个侍女,为此,李煦再次入狱,后来被雍正流放到打牲乌拉(今吉林省北部),两年后(1729年),李煦溘然长逝,时年七十五岁。 [2]  



清·周道、上睿《李煦行乐图》
清·周道、上睿《李煦行乐图》

   


抄家之后

 播报

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李煦名义上因巨额亏空而被抄家、押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雍正即位。雍正上台伊始,首先是回收密折。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即圣祖崩驾后的第十四天,雍正便下谕旨:“所有皇考朱批谕旨,俱著敬谨封固进呈,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发觉,断不宽恕,定行从重治罪。”雍正何以如此?“有人说是雍正帝为了完善密折的保密制度,有人说是雍正帝为了收回对其继统合法性的不利朱批,亦或者兼而有之吧”。这种推测自有一番道理,但不全面。其实,雍正之所以强令收回密折,就是想通过这一举措,查找异己,分析、确定将要打击的对象。据两江总督查弼纳称:李煦送回的奏折,共有599件,可保存下来的我们所能看到的仅有413件,而另外的186件哪里去了?恐是这186件密折上,写有对雍正不利的文字,被雍正抽出销毁了。果然,李煦在交回密折不久,便遭到雍正的严厉惩处。雍正元年正月初十日,“李煦因奏请欲替王修德等挖参,而废其官、革其织造之职,请咨行该地巡抚等严查其所欠钱粮,将李煦之子并办理家务产业之所有在案家人,以及李煦衙门之亲信人等俱行逮捕,查明其家产、店铺、放债银两等,由该巡抚及地方官汇总另奏。”从此资料看,李煦被废官、革职、抄家的原由,仅仅是因为李煦“奏请欲替王修德挖参”。既是“奏请”,当然并没有形成事实,即便“欲替王修德挖参”一事有什么不妥,不予准允也就罢了,何至于大动斧钺,兴师问罪!然而雍正,恰恰以此为借口,抄了李煦的家。真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时,距雍正上台还不到两个月。不过,当李煦被正式“起诉”时,没提“挖参”一事,只说他“亏空银三十八万两”《内务府档案·雍正元年六月十四日》。据当时的总督查弼纳奏称:若用其两处家产约十二万八千七百五十五两抵除,尚亏空二十五万多两。然而,经过对李煦等人的一番“夹讯”,到了该年的七月二十二日,隆科多转陈查弼纳奏折称:“查出李煦亏空银内,商人少给担赔银额及短秤银共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应由商人头目等追赔。”依照这个数,李煦的亏空银三十八万两除去商人应赔之数,实际上只“亏欠”一千一百六十两。这一千多两欠银,完全可以用家产抵偿,但,雍正依旧以“亏空官帑”为由,罢了李煦的职。将其房屋赏给了年羹尧;将其子女家仆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口,悉数逮捕,送至市场标价拍卖。就这样,一个钟鸣鼎食的簪缨望族,轰轰烈烈将及百载,转眼间便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准总督查弼纳来文称:李煦家属及家仆钱仲璇等男女并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名口,在苏州变卖,迄今将及一年,南省人民均知为旗人,无人敢买。现将应留审讯之人暂时候审外,其余记档送往总管内务府衙门,应如何办理之处,业经具奏。奉旨:依议。钦此。经派江南理事同知和升额解送前来。等因。当经臣衙门查明,在途中病故男子一、妇人一及幼女一不计外,现送到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除交给李煦外,计仆人二百十七名,均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其留候审钱仲璇等八人,俟后亦交崇文门变价。等因。为此缮折请旨。送请总理事务王、大臣阅过,交奏事双全、员外郎张文彬等转奏。奉旨:大将军年羹尧人少,将送来人著年羹尧拣取,并令年羹尧将拣取人数奏闻。余者交崇文门监督。钦此。(译自内务府满文奏销档)上文提到了李煦家族被查抄时的情况。由此可知,起初李煦的家属与奴仆因案件被籍没后就地于苏州变卖,却无人敢买。李煦李鼎父子被送往审问,其余人口被纪录并押往内务府衙门,经审议,家属免于变卖,而剩下的仆人二百余名,或赏给功臣,或遭变卖。 [3]  

由于李煦家的罪名为“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查抄后家产抵押后“尚亏空二十五万多两”,但因为在押的李煦李鼎父子迟迟未被定罪,此案情变得遥遥无期,在此期间,李煦家因抄家而毁灭,家属妇孺十口被押送到内务府做奴仆。原来李煦家族世代为内务府的包衣奴,即直接为大清皇家服务的奴隶。李煦与康熙的关系,非同寻常。其一,他的母亲文氏,曾为康熙奶母,康熙幼年丧母,所以对奶母的感情尤深。另,康熙幼年出疹,生命垂危,几成不治,所有人都放弃了,唯独奶母侍奉如常,给食给药,使康熙度过一厄。以至几十年后康熙南巡时,见到奶母,恭称为“此吾家老人也”。*(这些内容种的部分一说指曹寅之母孙氏)因此,李煦与康熙实为奶兄弟;其二,李煦儿时,常和康熙在一起玩耍嬉戏,彼此相处甚洽,亲密无间;其三,李煦的舅表妹王氏,初为康熙“密嫔”,后改封“顺懿密妃”,由亲戚关系来看,康熙当是李煦的舅表妹夫;其四,李家还有一秀女被选入宫。如此种种,李煦与康熙的亲近关系,便可略知一二。于是,康熙继位后,李煦很自然地就吉星高照了。起初,李煦官拜内阁中书、韶州知府、宁波知府、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任苏州织造,并先后八次巡视两淮盐科监察御史。在织造任内,因预备康熙第五次南巡有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议叙加衔为大理寺卿。

此时的李家众人一无官职财力,二无皇上宠幸,只有卑贱的包衣地位。但包衣虽地位低贱,但内务府有供其生活钱粮的义务。当然,李煦的妇孺作为包衣,在京当服劳役,内务府绝不会让他们坐吃闲饭。十名口中有七人被派作奴仆。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鼎之妻已回京城娘家后,当被内务府发配到李荣保家为奴,做了后来谥号“文忠公”傅恒(李荣保第九子)的保姆。根据《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报李煦案内有关顶替折价人折》所载,李鼎夫妇曾试图将家下人上报顶替以获得隐匿的机会,但不久事遭败露,李鼎将事实全盘供出,顶替事件也被指是其妻所为。李鼎之妻已潜逃回京城娘家,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前后,在家中被内务府佐领拿获,虽然其家族颇有权势,但也不敢违抗内务府之命藏匿包衣妇人,只得将人交出,着即被解送刑部,遵旨押送李荣保家为奴。李鼎之妻的余生也就被安置于李荣保家充仆妇,做了后来谥号“文忠公”傅恒(李荣保第九子)的保姆,她有可能是死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李鼎的妻子在家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李煦家庭中,只有李鼎之妻为满洲人。《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1838号《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报李煦案内有关顶替折价人折》中,李鼎供称,"我岳父名班第(生前三等侍卫),业已亡故。我岳父之父,名陆伯赫,曾为工部侍郎,在镶白满洲旗"。据《清代职官年表》(第3269页)载,陆伯赫,即鲁伯赫,户部右侍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镶黄旗护军统领。可以得出信息,李鼎妻子出身显赫,而且是满洲八旗的后人,祖父官及侍郎。据考证,李鼎妻子十五岁便和李鼎成亲,(盖因李煦中年得子,所以对孙辈很重视。)雍正二年遭查抄之时应为二十九岁。虽然出自旗人贵族之家,但她嫁入李煦家后,名义上就同家族众人一样沦为了包衣人,故籍没时只剩包衣户籍的她应当按身份发给李荣保家做奴仆。由此可见,李煦家的妇孺从事各种杂役,并非因为生计,而是受到内务府的强制役使,原由大概是想借此抵消余下的欠款,用家属的劳动来抵债。若是为了生机,李鼎的妻子家族颇有权势,如今亲家落难,在经济上至少为了孙女,尚健在的鲁伯赫于理不会坐视不管。可是李鼎的妻子已经在身份上受到波及,在苏州一度被当作奴隶贩卖,后更是被押送至内务府,李鼎的妻子由于该案成了带重罪的犯人,加之包衣本应受奴役,相必娘家的人对此也是爱莫能助。按女使身份李鼎妻应当余生都在傅恒的家中做家奴,对于旗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但毕竟有满洲权贵的靠山,能获此差事已是万幸。 [4]  一则李鼎之妻系内务府所遣,二则其终归为旗妇出身。三则李煦家既已败落,李鼎妻族也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失去了原本的权势,受内务府管理的李鼎之妻自知赎身无望,曾经在李家中颐指气使的她,只能安身为婢,尽心侍奉傅恒,以求善待。卸去钗钏,尊仆妇之礼,受人驱使,终日劳苦,不在话下。雍正二年(1724年)年仅二十九岁被发配到李荣保家为奴,她有可能是死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她在富察家为奴的余生,正见证了富察家最为兴盛的时期。李鼎之妻晚年身为傅恒的嬷嬷而受尊敬,虽为老奴死后却得以厚葬。应了红楼梦第十六回脂批:“文忠公之嬷。”内务府将这位出身旗人大族又是李家长媳的李鼎之妻罚为富察家的家奴,一是对她欺瞒之罪的惩罚,二来将出身高贵的罪臣妇女罚为文忠公之嬷也可看出富察家地位显赫。李鼎之妻贵为旗人,又是工部侍郎之后,竟辱没为功臣家的奴婢,家族中其余之人就更未能幸免。另有李煦的妾詹氏,菀氏并李鼎的二妾,身份上也属于包衣人,被发配到内务府的洗衣房做官奴。(李煦的继妻周氏因年老未派事。)而李鼎和妻子当于雍正三年由内务府安排在曹寅二女婿府上当仆役,但由于是李煦养子,雍正五年,总管内务府奏:该臣查得,现包衣佐领、管领养为子嗣之另户旗人之子、民人之子、自养生堂领来之子、家奴之子共计一千三百十六人。......所养民之子、自养生堂领来之子,请皆出旗为民。李鼎和妻子幸运的成为自由民。另有李鼎女湘云(待出阁,后嫁入曹家),子杏奴(年幼),未派事。

可悲的是,李家的噩运并没有因为被“籍没”而就此结束。雍正五年二月,因查出李煦在康熙五十二年,曾买了五个苏州女子送给雍正的政敌“阿其那”。于是,李煦因此立刻从“经济犯”变成了彻底的“政治犯”,罪名是“奸党”。“议以斩监候,秋后斩决。”只不过随后雍正又“法外施恩”,批了个:“李煦着宽免处斩,发往打牲乌拉,钦此。”实际上,这是当权者的惯用伎俩,以示自己的慈悲为怀,宽宏大量。虽然死罪改成了活罪,但对李煦而言,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因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翁,被贬到北国苦寒之地,还不是死路一条?果然,不到两年,即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李煦便在打牲乌拉,冻饿而死,终年七十五岁。

   


相关奏折

 播报



《李煦奏折》书影
《李煦奏折》书影
康熙三十二年夏,淮徐及江南地区天旱,六月中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及米价。康熙批:“五月间闻得淮徐以南时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
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李煦有这样一个奏折:“恭请万岁万安。窃臣于去年十二月初七日,风闻太仓盗案,一面遣人细访,一面即缮折,并同无节竹子,差家人王可成赍捧进呈。正月十七日,王可成回扬,据称:‘无节竹子同奏折俱已进了,折子不曾发出。臣煦闻言惊惧。伏思凡有折子,皆蒙御批发下,即有未奉批示,而原折必蒙赐发。今称不曾发出,臣心甚为惊疑。再四严刑拷讯,方云:‘折子藏在袋内,黑夜赶路,拴缚不紧,连袋遗失德州路上,无处寻觅。又因竹子紧要,不敢迟误,小的到京,朦胧将竹子送收,混说没有折子,这是实情。’等语。臣煦随将王可成严行锁拷,候旨发落。但臣用人不当,以致遗误,惊恐惶惧,罪实无辞,求万岁即赐处分。兹谨将原折再缮写补奏,伏乞圣鉴。臣煦临奏不胜战栗待罪之至。”康熙朱批:“凡尔所奏,不过密折奏闻之事,比不得地方官。今将尔家人一并宽免了罢。外人听见,亦不甚好。”值得注意的,还不在康熙的宽大,而是他的基本心态:皇帝认为派人暗访密奏,是一件不光采、不名誉的事;不是堂堂正正的办事,就非光明正大的作风,无论如何不能让旁人知道。康熙批复密折,从来不假别人之手,一度右手有病,不能书写,勉强用左手批复。但在政治黑暗的时代,统治者派遣探子私访密奏,却众所公认是理所当然。这种对“特务工作”的价值观念,是政治清明或腐败的一种明显分野。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李煦在请安折子之中,又附奏江南提督张云翼病故的讯息。向皇帝请安,是“恭祝万岁爷万福金安”,该当大吉大利才是,死亡的消息必须另折奏报,决不可混在一起,否则有咒诅皇帝死亡的含义。李煦这个奏折犯了基本的忌讳,十分糊涂。奏折中说:“恭请万岁万安。窃提督江南全省军务臣张云翼,于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病患腰痈,医治不痊,于七月初三日巳时身故,年五十八岁,理合奏闻。苏州六月晴雨册进呈,伏乞圣鉴。”康熙见了这大不吉利的奏折,自然很不高兴,但申斥的语气中还是带了几分幽默。朱批:“请安折子,不该与此事一起混写,甚属不敬。尔之识几个臭字,不知哪去了?”李煦见到御批,自然吓得魂飞魄散,急忙上奏谢罪,痛自忏悔。康熙批:“知道了。”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江宁织造曹寅奉命到扬州办理刻印《佩文韵府》事宜,染上疟疾,病势甚重。李煦前往探病,曹寅请他上奏,向康熙讨药。康熙得奏之后,立即朱批:“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赚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济(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金鸡拿(即奎宁,原文用满文)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万嘱!”康熙连写四次“万嘱”,又差驿马赶急将药送去扬州,限九日赶到,可见对曹寅十分爱护关心。奎宁原是治疟疾的对症药物,但曹寅可能有其他并发症,终于不治逝世。康熙甚为悼惜,命李煦妥为照顾曹寅的遗属。

李煦的奏折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实验新种稻米的。康熙很重视稻米品质,经过多方试种,培育出一种优良品种,发交各地官绅试种。李煦详细奏报试种的情况,某官种几亩,亩产几石几斗;某商人种几亩,每亩产几石几斗等等。如康熙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奏:“窃奴才所种御稻一百亩,于六月十五日收割,每亩约得稻子四石二斗三升,谨砻新米一斗进呈。而所种原田,赶紧收拾,乃六月二十三日以前,又种完第二次秧苗。至于苏州乡绅所种御稻,亦皆收割。其所收细数,另开细数,恭呈御览。”可见李煦还负有“种御稻实验田”的任务。康熙将“御稻”种子普遍发交各地官绅商人试种,每人试种的田亩多数是两亩至三亩。李煦种到一百亩,是最大的实验农场。所产的米当时叫做“御苑胭脂米(玉田胭脂米)”,色红味香,煮粥最美。康熙在南巡之时,见到民舟中满载猪毛、鸡毛,问起用途,得知是用作稻田肥料,其后即下旨试验,效果甚好。

   


出版图书

 播报






李煦奏折  

作者名称 李煦  





《李煦奏折》是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煦。




   


史料补遗

 播报

1、 内务府奏请拿获李煦之子及管事家人等并查明其家产折

雍正元年正月初十日

内务府谨奏,为遵旨会议事。

雍正元年正月初五日,李煦为王修德①等人采参具奏一事,经我衙门议复:采参之事甚为繁乱,请宁古塔将军宗室巴赛,盛京副都统来文、阿沙那,会同户部,公同详加议定。等因具奏。奉旨:王修德等六人,俱系大乱之人,实为六光棍②,现将此等人立即拿获,交慎刑司③,将伊等先前所欠之银,严加追还。伊等若全部交出,再奏闻;若不全交完,断不得宽宥伊等,定严加治罪。李煦,伊不安分,仍然替此等六光棍如此具奏,甚属不合。伊谎用、亏空④织造衙门之银亦不少,理应将李煦立即拿获,严加治罪,惟伊为皇父有稍尽力之处,且已年迈,将此交内务府总管大臣议罪可也,钦此。钦遵。

臣等议复,看得李煦因病缠身,甚为虚弱糊涂,妄听人言,即替恶棍王修德等人采参事具奏,甚属不合,将李煦革职,由织造衙门解任。伊所欠钱粮甚多,不可不偿还。近年李煦疾病缠身,糊涂,凡事不能亲办,皆交其子、家人等办理,方谎用、亏空如许钱粮。由此观之,显为其子、家人从中克取。既然如此,其所欠钱粮之处,即严加咨文该处巡抚、官员等,务将李煦之子及办理家务、立业之现有及分档出去之所有家人,由伊衙门使用之人,尽皆拿获,将此等人房屋、产业、买卖、铺子、贷出之银等项查明后,由该巡抚、地方官等具保后,具奏可也。

为此,谨奏请旨。

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务臣允禄、办理内务府总管事务·领待卫内大臣马武、内务府总管噶达浑、办理内务府总管事务·佐领伊都立。

(选自《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注释:

①王修德,正白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一旗鼓佐领下人。王氏家族乃内府世仆,皇商世家,其家族成员王惠民、王济民兄弟及其子侄王修德、王慎德、王至德、王荣德等,亦官亦商,世代承办人参、引盐、铜铅等项贸易。

②光棍,清代文书中亦称恶棍、地棍、痞棍,专指地痞、流氓一类的无赖之徙。

③慎刑司,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职掌内务府属各项刑名事宜。凡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之刑事诉讼及旗民交涉事件,定拟笞杖罪以下者自行审处,徒罪以上者送交刑部办理;奉旨交审案件,其罪应处死者会同三法司审拟;三旗包衣文武官员之处罚,各按吏部、兵部则例审办,其赃罚赎款交由广储司收;并管理内务府属犯人的监禁、枷号、发遣等事宜。

④亏空,官员短缺公项钱粮之称。清制,凡官员因侵欺、透支、挪移、拖欠公项钱粮,造成亏空库帑者,均革职追赔,定限完补,直至抄没家产以资抵偿。其确系侵吞入己者,除本官严行治罪追赔外,如家产尽绝而未能完补之数,则由其该官上司各官按成分赔。

2、苏州织造胡凤奏查明李煦亏空银数折(附历年银数细折)

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二日

苏州织造奴才胡凤翚①跪奏,为奏闻亏空事。

奴才蒙特恩简用,感激惶悚,惟有尽心报效,一切关系国帑,必须彻底清查,仰副皇上委任圣意。今奴才到任后,凡李煦动用钱粮,逐细清查。兹查得李煦任内亏空各年余剩银②两,现今奉旨交总督臣查弼纳查追外,尚有六十一年办六十年分应存剩银六万三百五十五两六钱九分九厘四毫,并无存贮库,亦系李煦亏空,奴才据实奏闻。所有历年动用银两数目,另开细折,并呈御览。

再,查李煦於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内,奉内务府行文,着动备用银二千两,买米四千一百余石。此项动用银两,已经报销讫,所买米石并无存贮在仓,明系亏空,合并奏闻。但李煦历任年久,动用钱粮甚多,此外有无亏空,尚容奴才查明续奏。

奴才受恩深重,断不敢丝毫徇隐,上负万岁天恩。敬差奴才家人方德赍折谨奏,伏乞圣鉴。奴才无任瞻仰之至。

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二日具。

朱批:总清察莫隐,交与查弼纳。

附历年银数细折

计开:

康熙五十四年办五十三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并部派银五万八千二十一两三钱三分,存剩银③四万六千九百七十八两六钱七分;

康熙五十五年办五十四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并部派银五万八千二十一两三钱三分,存剩银四万六千九百七十八两六钱七分;

康熙五十六年办五十五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并部派银五万七千七百三十三两三钱三分,存剩银四万七千二百六十六两六钱七分;

康熙五十七年办五十六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并部派银六万一千四百七十九两七钱九分六厘,存剩银四万三千五百二十两二钱四厘;

康熙五十八年办五十七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并部派银五万七千七百五十二两三钱三分,存剩银四万七千二百四十七两六钱七分;

康熙五十九年办五十八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并部派银五万七千七百五十二两三钱三分,存剩银四万七千二百四十七两六钱七分;

康熙六十年办五十九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并部派银五万七千七百五十三两三钱三分,存剩银四万七千二百四十六两六钱七分;

康熙六十一年办六十年分报销上、官用额留银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两三钱三分,又办喇嘛衣明黄缎挑到花匠工食共用银一千三百一十两九钱七分六毫,存剩银六万三百五十五两六钱九分九厘四毫;

共存剩银三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一两九钱二分三厘四毫。

朱批:知道了。总交与查弼纳。

(选自《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注释:

①胡凤翚(?—1726),镶白旗汉军人,年羹尧妹夫。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由原任知县特授苏州织造兼管浒墅关税务。雍正四年正月解任,命江苏巡抚张楷、继任苏州织造高斌清查其织造关税钱粮,并降旨诘责,随于三月三十日与其妻年氏、妾三人自缢。

②余剩银,即核销各项费用后的剩余银两。如织造衙门每年动支公项银两,织办上用、官用、部派(即户工二部派办)缎匹等或其制品,事竣核销料工等各项用款后仍有剩余,其剩余银两谓之余剩银。

③存剩银,即例应存库的余剩银两。清制,凡各项余剩银两,俱要存于库,如私自挪移或侵用入己而未存库,即以空亏库项论,照例治罪追赔。

3、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报清查李煦亏空银两折

雍正元年十一月初一日

江南江西总督臣查弼纳①谨奏,为遵旨事。

李煦亏空之银两,经臣逐一核查,除先前查奏之三十八万余两外,又查出李煦预支雍正元年壬寅②银五万两。又经夹讯沈毅士,供出李煦透支③康熙五十五年一宗钱款,共十万七千五百两。故派人前去盐运使司核查原档。臣窃思李煦身为织造,且兼理盐课之事,将盐库之银挪移④织造衙门,皆随其所欲;且因其管理盐课年久,项目庞杂,现虽查出如是款项,仍有不明钱款,亦未可料。臣将彻底清查,不使少有遗漏。又夹审李煦之子李鼎、家人钱仲璇、相公沈毅士,据供:李煦管理盐课之际,将康熙四十七、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三等年,其应得之多余银两,赔垫商人所欠达一百十六万两。李煦任内,自康熙四十五年所得各种商贾余银,因俱以急用预支,故以七十两为百两,或以八十、九十两为百两不等弹兑⑤,秤子又小,百两仅给九十四两。李煦替商人赔垫,皆用足银,如数弹兑。全计装秤少秤共少给银三十七万八千八百两,商人理应补偿,还清国帑。等语。故将此责成按察司会同运司,传取盐商,问明真伪,将追赔之处呈报前来。商人中有否为李煦隐藏财产者,臣尚未访查清楚,虽严行夹讯李熙家人,似未得实供。(行间朱批:这等之人二、三十年就防此一着。大概包衣有些能干的人,都走此一路。近年不肖督抚,也作这勾当。巧妙弯转甚多,若不十分用心,设法细访,不能得真情。)俟臣巡查海疆返回后,将李煦亏空银两实数、商人短给银两查明,并将李煦之子、家人再予夹为此,谨具奏闻。

臣衙门笔帖式刘希善书。

朱批:知道了。

(选自《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注释:

①查弼纳(1683—1731),完颜氏,正黄旗满洲人。由佐领历任至兵部右侍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升授两江总督。雍正四年(1726年)以其为允禩党羽,召京审查,因尽言苏努、阿灵阿等结党事,免罪,命署吏部尚书,五年授兵部尚书;八年十月任北路副将军,往征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次年六月战死于和通泊。

②壬寅,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此处指李煦预先支用了两淮盐运使司雍正元年应解送苏州织造衙门的壬寅纲盐课银五万两。

③透支,财政用语。清制,凡动支款项皆有额定,其开销之数超过额定之数者,即谓之透支。

④挪移,财政用语。指官员私将此项库款挪为它项之用。清制,凡官员因挪移而亏空库款者,例将本官拟罪追赔。

⑤弹兑,即交接银两。清制,凡收支交接各项银两,均用天平称银,交兑之时必须将天平弹正,故称之为弹兑。

4、两江总督查弼纳奏请将李煦家人押送内务府折

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一日

江南江西总督臣查弼纳谨奏,为请旨事。

臣为李煦一案,经严加查讯伊等于他处有无隐藏家产后,并明确责令补偿其亏空银米后,拟另具奏闻外,李煦家男女大小人中,除去年以来已经死去者外,现有人二百余口。已在苏州地方卖人有一年,虽对当地人再三晓谕,但皆言伊等为旗人,而无一人敢买。且将伊等之家产已入官,如今无人养育,又无衣食,天长日久之后,难免有所损失。以臣愚见,现将应审之人暂停质审,而其余人俱行造册,由臣资助盘费,坐船乘驿,押送内务府,以奏请圣主。如此办理当否,臣未敢擅便,垦请圣主批示,以便遵行。

为此,谨奏请旨。

臣衙门笔帖式魏托保书。

朱批:知道了。著送。

(选自《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5、内务府奏请将少卖人参银两由孙文成等均赔并严催李煦交纳亏欠之银折

雍正二年六月三十日

内务府谨奏,为遵旨议查事。

据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奏事双全等为织造处郎中孙文成等条陈卖参一折传旨:人参在南省售卖,为何如此价廉?先年售价如何?著问内务府总管等。钦此。钦遵。

是日经查具奏:康熙五十三年、五十四年、六十一年,崇文门监督尚志等卖参价,均较孙文成等卖价昂贵。等因具奏,奏旨:将此查明具奏。钦此。钦遵。查得,康熙六十年三处织造孙文成等携卖参价,较五十三年于京城卖参价,少卖银三万六千八十二两六钱三分。携参至南省售卖,理应价贵,今未得售高价,反而不如京城之卖价者,显然隐价。现将孙文成等卖参银五万一千八百十五两九钱三分二厘五毫,交江南布政使将此银咨行户部,照数解送内库。等因具奏外。少卖之三万六千八十二两六钱三分银内,由孙文成、曹頫、李煦均分,将孙文成、曹頫偿还之银二万四千五十五两八分六厘,咨行户部,交该布政使由每年伊等应领之钱粮内照数扣取,将扣取之银数亦报户部,由户部解送内库。

李煦现京城家产虽完,却有按人供给之银,限期一年交付该佐领,严催李煦收回给人之银,将此亏欠一万二千二十七两五钱四分三厘银偿交广储司。若仍不催交完解,将李煦治以重罪。

为此,谨奏请旨。办理内务府总管事务·和硕庄亲王臣允禄,内务府总管兼散秩大臣臣常明,内务府总管臣来保、臣李延禧。

朱批:所议虽是,尔等先并未查出;朕下旨,虽补收此银两,亦无味。将已交付银解送,免增收。尔等知无耻耶!

(选自《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6、两江总督查弼纳为缮送查抄李煦家产汉字折稿及清册事致内务府咨文

雍正二年七月初七日

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①查②为遵旨事:

照得本部院奉旨严查原任苏州织造李煦亏空钱粮清查家产一案,除现在查明复奏外,查此案本部院上年系清字折奏,业奉发回,恐贵府无凭查考,相应照缮汉字折稿,同李煦亏空银两数目及查出顶补亏空数目,一并造册咨送。

为此,合咨贵府,请烦查照施行。须至咨者。

计咨送原奏一件、册一本③。

右咨内务府。

(内务府来文·雍正朝)

注释:

①阿达哈哈番:爵位名。满语。清代世爵之第六等,秩正三品。乾隆元年(1736年)定汉名为轻车都尉。有一、二、三等之别。

②即两江总督查弼纳。

③汉文折稿、清册,未查到。

7、户部左侍郎李周望等奏查明淮商认赔李煦欠项情由折

雍正二年九月十五日

户部左侍郎臣李周望①等谨奏,为钦奉上谕事。

该臣等查审得,江南江西总督查弼纳查出李煦亏空银内商人等认赔折色②短平③银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之处,经内务府等部议奏,查弼纳既查明商总程泽公等情愿认赔,则此项银两皆系两淮商总等向众商人派取交送李煦时,至有折色短平,自应于商总等追取,以补李煦亏空。等因。讯问沈仪士④、李鼎并管事家人钱中选⑤,据伊等供称:自康熙四十五年起至五十三年止,这期间我父亲做盐院五年,商人们欠的折色短平银共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虽然是商总经手,其实是众商折扣,并非是当年商总等由众商摊派,不曾付给之项。因我父亲亏空库帑,无可抵补,所以将这宗银子说出,追赔还项。通河众商一有了情愿今年代完之语,我就当堂叩谢过他们。这是实情。等语。

因传集李鼎供出之当年商总汪仁立、郑东邑之子郑之舍、程公益、马德隆、吴敦厚,一一讯问。据伊等同供:李煦前做盐院五年,那时是十月到任,若候至次年五六月间缴送院费,就没有折扣了。因李煦俱于年前预先支用,所以先将折扣讲明,然后借贷垫付,这折色短平就算作利息的,并不是欠账。如果是欠账,就该说是欠银若干万两,何须有折扣短平的名色呢?况若是欠账,他岂肯给众商叩头呢?若是我们作商总的欠账,众商又岂肯连名公呈,情愿代完呢?是皆众商念库帑关系紧要,所以情愿分为十二年代他赔补。这是实情。等语。据通河众商呈称,两淮院费一项,从前皆系盐院到任之后,至次年五六月内开掣行盐之时,按引完缴院费,及后来历任盐院或于初莅任时节有需用,预向众商支取,无人应付,因而准扣充垫月利。今李织造亏空钱粮,商等上感皇恩浩荡,下恐公帑虚悬,李织造父子又贫无所措,情愿如数公认,请自乙巳纲起,分为四年完纳,则商力得舒,国帑无误。等语。

据此,查得李煦亏空银两内,两淮商人等认赔之折色短平银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实系李煦做盐院时每年由众商先期支用,众商借贷应付,讲明折色短平以作利息之项,并非当年商总由众商摊派不行。当堂叩谢,其非实在欠项可知。但库帑关系重大,今众商等既连名呈称感戴皇恩深重,情愿于每年盐课内代完等语,相应准照众商所请,于伊等现行盐引内带完还项可也。至作何分年带完之处,该臣等会同盐臣噶尔泰查明两淮盐务之日,一并定议具奏。

为此谨奏请旨。雍正二年九月十五日奏,十月初二日奉旨:该部议奏。

(内阁·户科史书)

注释:

①李周望(1669—1730),字渭湄,号南屏,山西蔚州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礼部尚书。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奉命与内阁学塞楞额赴扬州清查两淮盐务及李煦、曹頫亏空钱粮各案。

②折色,清代征收赋税或发放粮饷、工食等,有本色、折色之别,凡以实物征收或发放者称为本色,以应征收或发放之实物照价易银征收或发放者称为折色。从李周望等奏折中的具体内容看,所言“折色”当为“折扣”之误(或因史书抄录者笔误所致)。

③短平,即短秤。指过秤时“因秤小,百两仅得九十四两”(见李鼎供词)。

④沈仪士,即沈毅士。

⑤钱中选,即钱仲璇。

8、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报李煦案内郭臧书等人口供折

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江南江西总督臣查弼纳谨奏,为奏闻事。

雍正二年九月三十日,准刑部咨称:准内务府来咨内开,雍正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公·舅舅①会同本衙门奏称,据李煦之子李鼎供称,郭茂长子郭臧书②今在京城,可问小的父亲李煦便知。等语。请总管内务府衙门向李煦查讯郭臧书住处,而后再行严审郭臧书有无隐匿财物。等因具奏。准此。现已拿获郭臧书,拟将此人由总管内务府衙门严审具奏。等因奏请,奉旨:依议。钦此。钦遵。奉此,由总管内务府衙门夹讯郭臧书:“尔父郭茂曾为李煦家办事,尔等必有隐匿李煦家财物;尔前来京城时,可曾带有李煦家何等财物?李煦将何等财物隐匿于尔家之中?再,尔等家产均在何处?如实供来!”供称:“小的父亲郭茂,曾为李煦家人。康熙五十六年,李煦将小的们放出为民。五十七年,小的父亲郭茂病故。后因家计贫寒,于六十年小的随岳母前来京城。六十一年,小的岳母故去,小的即守岳母之坟,仍住于京城。小的并无隐藏李煦家财物,小的亦无家产。诚然有之,在苏州审讯时,小的母亲何不供出?”等语。据此,即行委员搜查郭臧书住家,共有房屋三十三间,其中郭臧书住三间,其余房屋皆由他人租住。查此房屋,于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圣祖仁皇帝钦赐内常在③之母居住,常在之母与姑爷郭臧书住在一起。常在之母故去后,郭臧书仍住于此屋。此房屋原为公房,拟仍充公。李煦之子李鼎,以及其家人,均在苏州,故将郭臧书交与刑部,拟押解至查弼纳处,于塞楞额、李周望审理案件内进行质讯等因。于雍正二年九月初七日,由庄亲王面奏,奉旨:依议。钦此。钦遵。故将郭臧书由贵部转解查弼纳处一事,特咨文知照。等因前来。准此,今委派本部笔帖式那尔布押解郭臧书前去贵衙门。等因。由刑部笔帖式那尔布押解郭臧书前来江宁。钦派大臣塞楞额、李周望等详讯李煦之子李鼎及其家人之后,俱已押解到江宁。

该臣奉旨传郭臧书、李煦之子李鼎及其家人钱仲璇、郭茂妾室舒氏前来。即问郭臧书:尔父郭茂,乃李煦信用之家人,家计甚富,所有家产隐藏在何处?尔赴京城之时,曾带去何等财物?为尔立有何等家业、店铺?李煦将何等财物隐藏在尔家之中?今传尔质审,如实供来!”供称:“小的父亲郭茂,原为李煦家人,所得些微银两,业已用毕。前立有数间房屋,数亩土地,亦已陆续卖掉。康熙五十六年放出小的父亲为民,五十七年小的父亲返回江西途中病故,并无遗留产业。小的家计贫寒,无以聊生,于六十年随小的岳母进京。后来小的岳母故去,小的即守岳母之坟,仍住于岳母所住公房,其余数间房屋给人租住,收租度日。并无隐匿家产,亦未隐藏李煦之财物。当总管内务府衙门审讯时,小的已经详供,亦已搜查过。”等语。

又讯郭臧书:“尔之母亲舒氏,乃尔父后娶之妾室,生有一子,岂无留给财产?尔之弟郭小二何以卖身至四川?”供称:“小的母亲舒氏只生一小弟。小的父亲故去后,生计无着落,仅靠手工度日。诚然留有财产,小的母亲在审讯时何不供出?小的弟弟夫妇无以聊生,才卖身至四川。如今小的小主人李鼎尚健在,可以带来对质,便知实情。”等语。又经夹讯,仍坚供不移。

又审讯李鼎,供称:“郭茂之子郭臧书,乃一极年轻之人,岂可将财物交给于伊?伊父郭茂,原只管盖房修船之事。因郭茂饮酒滋事,于康熙五十六年逐出其父子五口,并无交与财物。诚有交给财物,岂不垫补所有亏空钱粮,而允许其自用?伊已出旗为民之人,小的父亲既在京城有财产,亦不会交与伊。实无隐藏财物之事。”等语。

又讯钱仲璇,亦与李鼎供同。舒氏供称:“小的是郭茂妾室。康熙五十六年,小的主人将我一家五口俱行逐出。康熙五十七年,小的丈夫故去,小的与小的弟弟在一起租房居住。因无以为食,即靠手工度日。郭臧书亦无法生活,才随其岳母赴京城。小的丈夫乃放出之人,小的主人岂能将财物交与伊?情有可恕。”等语。

据此看得,郭臧书确无可以隐匿之财产,亦未隐藏李煦财产。故将郭臧书暂行监禁,俟李鼎等案结,一并押送总管内务府衙门办理。

为此具折,差臣标下把总刘世宪、兵潘文元赍捧,谨奏请旨。

朱批:为李煦一案,尔始终未尽心,且多负于联。即便派来京城折价之人,均已替换,而重要人员亦不知派往何处。尔随便办理而已。因为都已经及时巧饰,朕亦无可奈何了。

(选自《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注释:

①舅舅,即隆科多(?—1728)。佟佳氏,镶黄旗满洲人。一等公佟国维子,孝懿仁皇后弟。康熙间由头等侍卫历经至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帝继位后授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并命奉章书“舅舅”以宠异之。由是骄横跋扈,招权纳贿,所用官员有“佟选”、“佟半天”之称。雍正五年(1727年)以私藏玉牒底本等41款大罪,处以永远圈禁,次年死于畅春园禁所。

②郭臧书,又译作郭苍书。

③常在,清代皇帝的妾侍名号之一,位在贵人之下,答应之上,使役宫女三人。郭臧书的岳母有一女为内廷常在,未详姓氏,惟郭臧书随岳母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冬进京,次年三月康熙帝钦赐官房一所给常在之母居住,可知此常在乃康熙帝晚年受庞的年轻妾侍之一。据史料记载,雍正帝继位之初,曾将父皇的五位常在尊封为“皇考贵人”,其中有三位是“苏杭籍”汉人女子,她们是:陈玉卿之女陈氏,康熙五十年正月生皇二十一子胤禧;石怀玉之女石氏,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生皇二十三子胤祁;陈岐山之女陈氏,康熙五十五年五月生皇二十四子胤袐。此外,还有一陈秀之女陈氏,康熙五十七年二月生皇子胤褑(出生当日卒,未叙齿),当亦是常在名分。有鉴于此,郭臧书岳母之女既是康熙晚年受宠的年轻妾侍之一,且为苏州汉人之女,或即为上述四人之一,而又以其为某陈的可能性最大。

9、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报送京城折价之李煦家人有顶替情弊折

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臣查弼纳谨奏,为叩谢天恩以祈睿鉴事。

窃臣跪读为李煦家人郭臧书审讯折内批谕,不胜惶悚,无地自容。臣本一介庸愚奴才,皇上特谕臣审理李煦一案,而不能详尽办理,以致圣虑难纾,实臣之大过,惧悔莫及。

当押解李煦家人至京城时,臣恐逃逸顶替,即委员解至总管内务府衙门。今恭读谕旨,再三思之,本案中必有顶替之情弊。此皆臣庸愚而不能查出,不能发觉所致。圣旨到日,臣即访查,又传李煦之子李鼎前来,严加研讯。据李鼎供称:“我家家生子①肖兴元,自幼跟随我,已将我妻之侍女大儿婚配与伊。当苏州之家人查送京城折价时,肖兴元与我言称:‘前次检查时,已将我父母之名填入,又以我家人王三夫妻之名,顶替我夫妻二人,今可送去折价罢了。我仍可跟随主人,我妻可以跟送女主人去京城。’等语。言告于我。当时我已听从伊言。肖兴元今在此处。伊妻有三女,皆随我妻赴京城,住于岳父家中。我岳父名班第,业已亡故。我岳父之父,名陆伯赫②,曾为工部侍郎,在镶白满洲旗。此外,再无隐瞒顶替之人。日后倘若查出,甘愿认罪。”等语。肖兴元所供,与李鼎同。

查得,李鼎在其父任所内,肆意挥霍糜费,以致亏空钱两。伊不念皇上宽恕不罪之恩,反而顶替折价之人,干犯法纪。臣难脱未曾查出之罪。今将李鼎交与按察使徐琳,严审其共谋隐瞒顶替实情。此外,又有否顶替之处,亦令严审议罪。其原检查官员,或知情,或有受贿情弊,一俟查出前来,即将臣之职名一并参奏查议。除咨行总管内务府衙门,从李鼎之妻处催取肖兴元之妻及其三名女儿外,已奉命查出该顶替折价人一事,谨先行奏闻。

再,塞楞额③等所审一案,臣前不曾留心核实。圣旨到后,即欲具奏,又不详知案情,故未具奏。后经核实,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具奏。臣之庸愚无知,圣主早已明鉴。京城之信息,臣不敢问人,亦无人告知于臣。岂敢贻误一世之业,臣谨图奉旨效力。

臣不胜惶悚,叩头奏闻。

朱批:知道了。多想言行一致。

(选自《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注释:

①家生子,家奴所生子之称。满语为“Ujn”。清代旗人家庭中之家生子,祖孙父子世代为奴,禁止出旗为民,即便家主情愿放出,也只准“旗下开户”,与正身旗人不同。

②陆伯赫,即鲁伯赫。镶白旗满洲人。据《清代职官年表》等书,其于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八年任户部右侍郎,非工部侍郎。

③塞楞额(?—1748),瓜尔佳氏,正白旗满洲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内阁中书;五十六年升刑部郎中。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补詹事府少詹事,十月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年七月奉命与户部左侍郎李周望清查两淮盐务及李煦、曹頫亏空钱粮事宜,十一月迁刑部右侍郎;四年二月调兵部左侍郎,四月改礼部右侍郎,十月改户部右侍郎,署理山东巡抚事务;五年四月授山东巡抚,十一月题报三织造差员在长清县等处骚扰驿站,导致江宁织造曹頫被解任严审,并终以骚扰驿站、亏空帑项、转移财物诸罪名,受到革职、抄家、枷号的惩处;六年六月召京授工部左侍郎,十月缘事革职。乾隆元年(1736年)赐副都统衔,寻授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六年九月补直隶提督;七年十月迁陕西巡抚;八年十月调江西巡抚;十一年九月移山东巡抚,同月擢升湖广总督;十三年闰七月因在孝贤皇后大丧期间违制剃头,召回京待罪,令自尽。

10、刑部尚书励廷仪等题请将李煦照奸党律斩监候本

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刑部等衙门尚书臣励廷仪等谨题,为题参事。

该臣等会同都察院、大理寺会看得,准内务府咨称:“李煦买苏州女孩子给与阿其那①一案,讯据李煦供称:‘我在江南时,赫寿②屡屡向我说阿其那好处,说甚是与我相好,我做官亏阿其那的力量,着实肯提拔人的。后来又向我说:如今有太监闫进出来,要买几个女孩子,我系地方官,不便出名买人,你该买女孩子交与闫进带去。我没有应承。赫寿又说:我们每年都有东西馈送他的,买几个女孩子你就不肯,难道没事情遇着他吗?如今买了给他,于你亦有益处。我一时糊涂,被他引诱买了,交与闫进带去,是实。’等语。李煦、赫寿荷国重恩,膺江南之显任,乃逢迎极凶大逆之阿其那,私行给与女子、银两等物,情属可恶。应将李煦拿交刑部,严加治罪。至赫寿虽已身死,其罪断不可宥,亦令该部一并议奏。等因具奏。奉旨:‘尔等所奏赫寿两次给过阿其那银三千两。从前赫寿曾有给过阿其那银二万两,与允禵修造花园之处,朕所知者。即此便是二万两。此外,赫寿又有多少给过阿其那之处,尔等将赫寿之子叫来,尽行严加审出具奏。其李煦依议。’钦此。”将李煦拿到送部。 [5]  

参考文献:

[1]徐恭时.那无一个解思君--李煦史料新探[M]∥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83-384.

[2]顾公燮.丹午笔记[M].甘兰经,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故宫明清档案部.李煦奏折[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梁希哲.雍正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

[5]高振田,编选.查弼纳奏报查抄李煦家产及审讯其家人史料[J].历史档案

   


家庭关系

 播报

祖父姜演,生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六月三日,卒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十二月十六日。其长子、第三子、第四子,皆无嗣。第五子姜士楧有嗣,绵延至今。祖母徐氏。义祖父李西泉,正白旗佐领。义叔祖父——李月桂之父。义堂叔李月桂。义堂妹李氏——李月桂的第三女——曹寅之妻。父亲李士桢,原名姜士桢,姜演次子,李西泉继子。生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四月廿三日,卒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三月廿二日。妻妾共四人。嫡母王氏。生母文氏。生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十一月十五日。李煦,李士桢长子。生于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正月廿九日,卒于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异母弟有四人:李燿、李炘、李灿、李炆。妻韩氏。生于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与李煦成婚于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卒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八月初六。妾詹氏。妾范氏。妾某氏。长女李氏(韩氏之女)。女婿黄阿琳,正黄旗参领兼佐领,内务府营造司郎中佛公宝之子。次女李某(某氏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十一月廿四日。长子李鼎,又名李以鼎(詹氏之子)。生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次子李鼐,又名李以鼐(范氏之子)。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九月十五日。长媳——李鼎之妻——班第之女——陆伯赫(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八年任户部右侍郎)的孙女。族谱曰“巴氏”。次媳吴氏——李鼐之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士桢  播报   上传视频   
清朝广东巡抚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李士桢(1619.4-1695.3),字毅可,本姓姜,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东隅村人。历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广东巡抚。

李士桢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出生于今昌邑城中姜家大湾北埃,幼治经业,“族人皆以远大期之”。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第二次攻入河南、山东等地,昌邑失陷,史称“壬午兵燹(xiǎn)”。在此次兵燹中,23岁的李士桢被清军掳去。第二年初,清军班师,李士桢随军来到辽东,被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认为义子,遂由姜氏改姓李氏。李士桢虽一生仕宦在外,但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姜氏家族的成员。他一生为官,勤政廉洁,受百姓爱戴,为姜氏家族赢得了声誉,同时也为族人树立了行为典范。李士桢用自己的声誉与行动,亲睦宗族,促进了姜氏家族的团结与发展。


















































本    名李士桢 出生地山东昌邑 出生日期1619年4月 逝世日期1695年3月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墓志铭
3 清朝文人

   


人物生平

 播报

昌邑李士桢本姓姜,明末被俘入旗籍

 北宋靖康年间,姜氏始祖姜喜为避金乱,自东牟宁海彤岭迁入昌邑北岔河庄(今高戈庄),姜喜后裔姜文庆后自登州府黄县亦迁入昌邑柳疃镇阎家庵村一带定居。昌邑姜氏数百年来一贯秉持耕读传统,尤以医术见长。自元末姜叔宝为地方医官,家族医声大盛,入明以后更是数代御医。自六世姜镗始,家族以科举入仕,姜镗官至南直隶凤翔府通判;九世姜默若,即李士桢祖父,幼喜读书,习科举之道,后为邑庠生。姜默若生三子,姜沱、姜淘、姜演,姜演即为李士桢父亲。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第二次攻入河南、山东等地,昌邑失陷,史称“壬午兵燹”。在此次兵燹中,李士桢的父亲姜演、兄姜士枟、族人姜惺法、姜恂法等皆壮烈殉难,23岁的李士桢(时为姜士桢)被清军掳去。

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清军班师,李士桢随军来到辽东,被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认为义子,遂由姜氏改姓李氏。

清朝官吏

李士桢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曹雪芹祖母之父。李士桢凭借在朝廷中的显赫地位及其与康熙之间的特殊姻缘关系,使他的儿子李煦在二十几岁便上任苏州织造,并监管盐务。而随后李士桢族弟李月桂的女儿李氏嫁予曹寅(时任江宁织造,曹雪芹祖父),由于他们二人身居织造要职,又同时监管盐务,再加上两家的亲戚关系,致使李、曹两家之间变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特别是康熙末年,经过李煦、曹寅二人在官场及经济上的积累,两家成为名噪一时的豪门贵族,但同样由于他们两家与大清皇室之间的亲戚恩怨,导致后来被抄家流放,走向破落。目睹了家族从鼎盛走向破落曹雪芹便将先辈创建的这两家豪门写成了世界巨著《红楼梦》。

姜氏家族乃昌邑古城旺族,姜士桢兄弟五人,排行老二,其父姜演为地方德高望重的乡绅。壬午年十二月初八,清兵数万围昌邑,血战八昼夜,至十六日夜,昌邑失陷,县令李萃秀及官绅七十余人皆壮烈而死,姜士桢父姜演、兄姜士?皆在殉难之列。时年二十三岁的姜士桢被清军俘虏,后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见姜士桢颇懂书礼,便认其为义子。姜士桢为保全性命,认旗人为父,改姓李,入旗籍。自此,便奠定了李士桢走向大清显贵豪门的基础,同时也拉开了《红楼梦》中所描述宁、荣二府之原型兴衰恩怨的序幕。

顺治四年(1647),八旗抡才,李士桢以贡生资格参加廷对,中取第十六名,授长芦(沧州)盐运判官,后青云直上,曾历任河东运副、两淮运同,安庆、延安知府,冀宁道参政、湖东布政使、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诰授光禄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二十二日,李士桢病逝,享年75岁。

为平定三藩及稳定东南局势立下功劳

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在八旗中选举人才,李士桢以贡生的资格参加廷对,中取第十六名,授长芦(沧州)盐运判官。当时清兵大举南下,沧州百姓惶恐不安,李士桢大力调护,人民赖之以安。顺治七年(1650年),李士桢升任河东盐运副使,顺治八年(1651年)升两淮盐运同知,顺治十年(1653年)升安庆府知府。安庆为水陆要冲,清军南下征剿,必过安庆。为减轻军队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不便,李士桢竭力调剂,使政务井井有序,而自己却“心血几枯”。李士桢在任操履清洁,没有敢因私事求于他的;在处理案件上,公正严明,断案如神,深受百姓爱戴。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后,李士桢先后任陕西延安府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山西阳和道副使、山西布政使司参政等职,后因裁缺去职。康熙三年(1664年),李士桢补江西湖东道,康熙六年(1667年),升河南按察使,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任福建布政使。上任福建时,因耿精忠叛乱,滞留浙江,后蒙保荐,改任浙江布政使。李士桢在浙江布政使任上六年有余,时清王朝正值非常时期,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相继叛乱,清廷调兵征剿,胜负未卜。李士桢留任后,赞画运筹,悉中军机,足饷足食,营办军需,给清军以充足的后勤保障,为平定三藩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二十年(1681年),李士桢内升京堂,不久出任江西巡抚。尚之信叛乱平定后,广东局势不稳,须干练大臣抚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李士桢调任广东巡抚。

李士桢在广东上任伊始,面临的是尚之信等叛乱刚刚平定,官员冗滥,军伍骄躁,民生凋敝的一副乱摊子。为整顿吏治,李士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励官方、肃武备、端士习、清钱粮、慎刑狱、革火耗、禁私派、除私税、严保甲、弭盗贼、厘盐法、饬海防、省讼词、劝输将、汰冗役、省差扰十六条为政方针,对于整顿广东兵火之后的混乱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广东在藩国驻统之日,创立总行,垄断商业,他们把持市场,强行勒索,贱收贵卖,使一般工商业者及广大人民深受其害。对此李士桢发布文告,严令查除,缉拿不法藩商,听任人民自由交易。同年六月,面对尚之信驻藩时留下的盐政弊端,李士桢连续五次下檄整顿盐政,清理被占灶田,清查水客之弊,重定买卖规则等。在他的大力整顿下,广东盐政得到恢复。

此外,这一时期李士桢可值称道的工作还有很多,如加强海防,使所属沿海27县,3万多内迁人民重复故业;疏请豁解琼州积年所欠租粮;倡修抚台衙门等。李士桢在广东任内大刀阔斧的工作,使广东遭到严重破坏的政局、经济迅速好转,对于三藩叛乱后,东南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李士桢举荐了潮州知府林杭学。因林杭学曾投效吴三桂,故此事受到了左都御史王鸿绪的弹劾,李士桢乃引咎辞职。而《广东通志》中称“弭盗贼、建学宫、立义学,延师课士,修府志,任十余年,百废俱举”,由此可见李士桢荐举,原本无可究责,王鸿绪抓住林杭学曾跟随吴三桂为由,弹劾李士桢,实在因当时“谈藩色变”所致。另李士桢与权臣鳌拜交往过密,则是此次被参辞职的幕后原因。

李士桢离任之日,士民罢市,奔走相告,夹道送行,并为他立祠于五仙门外,又入祀省城名宦祠。致仕后,李士桢定居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栽花置草,作文读书,过着简朴的生活。后康熙帝南巡北归,曾驾临李士桢宅第,慰劳再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二十二日卒,年75岁,葬于通州红果园。著有《李大中丞政略》十卷。

昌邑姜家修族谱,李士桢阅后亲为作序

虽然在壬午兵燹后,李士桢认李西泉为义父,改姓李氏,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家昌邑姜氏家族,并为团结宗族,倡修族谱,促进姜氏家族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昌邑姜氏族谱》由六世祖明凤阳府通判姜镗创修,再修于九世的姜默若、姜默钝,壬午兵燹毁于战火。康熙十七年(1678年),姜扬波与姜士楧主持重修族谱,得到了李士桢的大力支持。李士桢在《昌邑姜氏族谱·序》中说:“一日以从兄扬波所集宗谱相视,遂各抚然挥涕,知所本源……迨调抚粤东,适弟士楧、侄孙舜龄省余于署,复将前编出而会同,遂逐一考订,方厘然称可观也。”李士桢阅完族谱后,亲为作序,并撰写了《宗训》二十七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李士桢欲组织在广东刊刻,后因故推迟,至二十六年(1687年)罢官而未果。

李士桢在关注姜氏家族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教育自己的儿女不忘本,至其子李煦时与姜氏家族交往更为密切。康熙三十六年(1701年),李煦遵父亲遗愿,于苏州织造府刊刻《姜氏族谱》,并请了著名文学家尤侗及同乡进士、江西巡抚张志栋作序,李煦也亲为作序。

   


墓志铭

 播报

李士桢,号毅可,本姓姜。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即清天命四年,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岁三月二十二日申时,享年七十九(注:应为七十七岁,疑刻错)。祖籍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今昌邑市奎聚街道东隅村)。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壬午1642)“壬午兵燹”姜士桢被俘,过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为子,改李姓。

顺治四年丁亥(1647),八旗抡才,以第十六名中选,授长芦运判;

顺治八年辛卯(1651),陛两淮运同;

顺治十年癸巳(1653),陛皖守;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擢山西阳和道;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陛下冀宁道参政;

康熙三年甲辰(1664),补江西湖东道;

康熙六年丁未(1667),陛河南按察使;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会推福建布政使;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内陛京堂,旋奉特旨巡抚江西;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二月,总督征滇师旋;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春,奉命之粤东;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六十九致政归,卜居潞河,杜门谢事。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秋,皇上从口外归临幸公第。

李士桢原配王氏,系出山左望族。子六人:

长子李煦,文氏出,前内阁中书随征,补广东韶州知府,改补浙江宁波府知府,今授督理苏州织造府事;

次子李耀,陈氏出,原任贵州贵阳府修文县知县;

三子李炘,现任内务府会计司员外郎,

四子李灿,候选知县,均王夫人出;

五子李炆,白氏出,分理畅春园事;

六子李炜,陈氏出,候选州同;

女一,王夫人出,适周承诏佐领。

孙男十五人,以熏,国学生,耀出;以堉、以墉、以垲、以埥俱国学生,炘出;以坦、以墧、以增俱炆出;以秀、以埈、以坤俱耀出;以埰、以*灿出;以鼎煦出;以*炆出;

孙女一,孙女长适营造司掌印郎中参领兼管佐领事佛公保子阿廪,煦出;次适原任营造司郎中参领岳公阳子六十七,耀出;余未字。煦等将以康熙三十八年二月六日某时,奉公葬通州城西之王瓜园。



李士桢作品
李士桢作品

   


清朝文人

 播报

李士桢,字广成,广东番禺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少负异才,为朱珪所重。嘉庆六年,(公元一八〇一年)拔贡生。家贫,糊口四方,胡克家延之幕府。士桢工诗,与黎简游,简以为畏友。其诗镂刻心肝,不肯作一庸语,骈体文亦为吴慈鹤所称。著有《青梅巢诗钞》及《青梅巢外集》,《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0: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织造李煦家产案,据说是《红楼梦》故事原型





2020-02-20 19: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红楼梦》故事中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说,四家关系紧密,这在现实中确有原型。

康熙时期的三大织造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便有这样的特殊关系,而三家同在雍正初年没落,更是印证了小说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说。

曹、李、孙三家,以曹寅与李煦两家关系尤为密切。李煦之妹(一说堂妹)为曹寅之妻,且康熙四十三年(1704)之后,两淮盐政一职由二人轮流出任,关系更进一步。

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病故, 李煦自请接任曹寅盐差一职,并补其任上亏空,康熙批道:“曹寅与尔同事一体,此所奏甚是。惟恐日久尔若变了,只为自己,即犬马不如矣!”此可证二人交情之深。

曹寅病故之年,独子曹颙在康熙的钦点下接任江宁织造一职,但三年后亦病故,李煦遂受康熙之托,在曹荃(曹寅之弟)家物色子嗣过继,以袭任织造,最后选定了曹頫,而曹頫正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父。

虽然康熙皇帝对于曹家始终维护,但雍正对曹家并无好感,康熙去世后,只是碍于情面才酌留其任织造,而在雍正五年(1727)终于以“骚扰驿站”为由将曹頫革职查抄。

李煦有着与曹寅几乎相同的身份背景和经历:曹寅之母孙氏是康熙幼时保姆,而李煦母亲文氏也同是康熙的保姆;曹寅在督理织造和盐务之外,还承办着皇帝交代的其他差事,如受命暗中调查大学士熊赐履家产,而康熙也曾命李煦秘密调查两淮盐运使李陈常家产,再如二人与孙文成同奉命在扬州刊刻《佩文韵府》,等等。

但相较于曹寅,李煦在政治上似更“活跃”,并且更直接地卷入康熙晚 年皇子的继承争斗中,因此李煦之败落早于曹家,几乎是雍正继位后首当其冲的治罪对象。雍正元年他获罪的理由是 “亏空”,但背后原因应该是他与雍正的政敌、皇八子胤禩走得过近。

康熙五十二(1713),在胤禩党羽、江南总督赫寿(雍正二年家产 亦遭抄没)的授意下,李煦曾用银八百两,在苏州买了五个女子送给胤禩,以示交好,这成为雍正初年李煦被问罪的罪状之一。

另外,作为康熙生前的心腹,李煦处存有大量康熙亲笔批复的折件,雍正下旨查抄李煦家产时特别吩咐“将查出之李煦奏折呈送前来”,最后从苏州共查出“御批折子四百零六件,未批折子一百九十三件”,总计 599 件。这些密折必含不少政治秘密,为雍正所关心,而且雍正也 不会任其流散于外而可能给政敌以任何口实。李煦最后发配打牲乌拉,客死他乡。

曹頫的家产情形目前除雍正六年初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的一份简要报告外,家产清单等今天俱不见。但李煦的家产查抄资料在清宫档案中则有相对更多的留存,因此细节也更丰富。

根据雍正元年四月九日《总管内务府奏查抄李煦在京家产情形折》,雍正谕令查抄李煦家产的时间在正月初十日,分别由两江总督查弼纳和内务府大臣在苏州(李煦任所)和京城两个地区同时查抄,而四月九日这份奏折正是内务府大臣汇报的京城地区查抄结果。

其中说:

查得李煦住房二百三十六间,在京城、畅春园、房山县等处有房 三百五十七间半,房山县有地十七顷一亩,奴仆八十二口,以及衣服、器具等物......

这是对李煦京城家产简要的概括。奏折之后则附上了详细的清单,这是一份很少见的登录细致,且有逐项估价的财产清单(见章后附录)。 清单内容归纳起来包括:

(一)京城草厂胡同房、阮府胡同房、京郊畅 春园房、房山县庄园房,总计四处,价值共 12 466 两,其中,城内“草厂胡同瓦房”应即李煦在京住宅,因这处房间众多、建构豪华(“游廊十一间”),符合李煦的地位和生活水准,且后来被赏赐给雍正时 代另一权贵年羹尧做宅府(“将李煦所住之二百三十六间房赏给公 年羹尧”);

(二)房山县丁(定)府新庄地 1 701 亩,折银 1 701 两(据此可推当时照 1 两 / 亩计价);

(三)绸缎布匹共 470 两(原载 各项加总,后同),衣帽鞋袜及佩饰共 192.7 两,褥垫帐幔共 8.9 两, 家具陈设及日用物品共 924.09 两,牲畜喂养共 40.2 两,总计价值 1 665.89 两;

(四)京城家仆 46 口,折银 510 两;房山庄园 36 口,折 银 360 两,总计 870 两;

(五)“放债银”1 412 两。此外,清单上还 列有李煦在京管事家人马二的财产。

至于李煦在苏州(任所)的家产,查抄也基本在同时间内完成并有相应结果送报内务府。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苏州的这份家产清单在现存档案中尚未发现,仅有两江总督查弼纳的一份奏折中提到 “查出李煦父子及家人名下宅田、器皿、香炉、字画等物及借出亏空等项”。

不过,在雍正元年六月十四日《内务府总管允禄等面奏查抄李煦 家产并捕其家人等解部事》中记载了李煦家产的全部查抄结果:

......查过其家产,估银十万九千二百三十二两余,京城家产估银 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五两余,共十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七两余。

根据这则信息,李煦的家产总价值 128 477 两,其中苏州产业 109 232 两余,京城产业 19 245 两余。可知上份京城家产清单虽然详尽,但也只占李煦全部家产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产业在苏州。

苏州部分的缺失是李煦家产资料的最大遗憾,因为由此无法复原李煦的家产结构。但是,李煦现存家产资料仍有诸多可以充分利用处。

其一,《在京家产清单》所提供的珍贵的物品价值信息。李煦这份清单,不仅巨细无遗地记录了每项资产、每种物品的数量,并且还照当时价格分别进行了“折银”,从财产登记的角度可谓清代造册的一个 十足“范本”,从家产研究的角度也可以作为估算同期其他案例的参考依据。

比如,根据李煦的“草厂胡同瓦房”折银数和房间总数,可推知他的住宅每间平均将近 35 两,京郊畅春园房屋每间平均在 32 两 至 38 两之间;再如皮衣类高档服装,价值在 3 钱与 20 多两之间不 等,最昂贵的是一件“貂皮里补褂”,折银 24 两;还如紫檀家具,几乎是目前发现的抄产清单中唯一提及紫檀家具价格者,单价最贵的是“紫檀木架子床”,折银 50 两;此外,日用零星小物件同样都有做价, 如“小瓷鸟食罐三个,折银一钱二分”,“布被褥单八个,折银八钱”,“铁榔头一个,折银五分”,等等。

其二,关于作为家产的“人口”,其界定可以在李煦案例中得到一些启示。清代虽然登记财产时将“人口”列入,但是并非所有的家庭人口都归入家产范围,对于何人可算作“家产”,清人有很清晰的观念。

我们从赵昌的案例已能看到,包衣奴才属于家产(“总共包衣 奴才男女大小共二百十九口”),而妻妾儿女,也即家庭成员是不在这个范围内的(虽然他们往往会被送往“辛者库”,赏付给王公大臣之家)。

但是也另有一些情形并不好做判断,比如像李煦这样在京外为官的官员,家中还有专责“往京城跑送折子”者、办理收发署名文书 差事者等,这些人应如何划分?负责查抄李煦在苏资产的查弼纳奏折中写道:“李煦家口内,除亲朋无偿所送当差之人及雇用匠人、长随外,真正家口共有男女一百五十人,其中十四人随李煦居住京城。”

由此可知,至少在李煦这个案例中,亲朋无偿所送当差之人、雇用匠人、长随等,不算“真正家口”。再结合《红楼梦》中家口变卖等情节描述,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最终归入家产范围的,一般是那些从市场上买来的“人口”。

另,人口到了买家后,新添人丁是否算作家产? 在李煦京城家产清单中,“家人”项下多次出现“婴儿”“妾”等,显系续添人口,而清单也一并折银,如“马二夫妇、妾一人、女儿五人、 婴儿一人,折银一百二十两”,可知也是在家产范围之内(这样的情 况多以家庭为单位作价)。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在以后的案例估价中做 出判断。

其三,虽然李煦的家产结构无法完全复原,但李煦京城家产清单中包括了其在京管事家人马二的家产,内容相对完整,可以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案例。

马二家产根据清单所载逐项加总,总计 2 284.31 两,其中以房产价值最高,计 999 两(约占 44%);借贷放债银两次之, 共计 912 两(约 40%);与人合开钱铺出资 250 两(约 11%);细软 衣物等家当值银 123.31 两(约 5%)。

清代特别在旗人社会里蓄仆之风甚炽,主贵而奴显,出现所谓“悍仆豪奴”,他们大多自置并广有产业,“此辈皆为富户要人”(雍正语),故其家产情形亦值得注意和有参考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0: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识疑】曹雪芹的雪,从李煦谈起



peng2025

peng2025



探究红楼梦




前言

考证是科学的方法,然而当史料不足时,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缺失的那些拼图如何补上,让整幅图景完整,中间的历史断层如何衔接,的是件无米之炊的难事。壮胆贸然运用逻辑的推理和想象,也依然存在索隐之嫌,然而这里的索隐,仅局限于作者、成书时代和实史范围内。我将尽可能在可能性和合理性之间,构建一个自洽的场域,至于确定性,是没有把握的。在相关史料的直接证据出现前,只能算作猜想,因此,这里没有确切答案,只有推理和想象。

引子


戚蓼生读红楼梦,干了两件事儿,1,删除批语,2,把读后感写成序。书中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实录其事,一种是似是而非。这正是红楼梦由男女共同著作的结果,理性与感性交织、平实与跳脱呼应、成年人和未成年同在、成熟和青涩共存,它是“权力的游戏”下的“青春之歌”,也如“低俗小说”和“盗梦空间”,给人留下时空错乱却又顺理成章的奇妙感觉。

然而历史永远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

石头=曹頫=畸笏叟=曹,空空道人=李黛玉=脂砚斋=雪,曹雪芹=曹霑=芹溪=芹,这种大胆的推论,已在之前发布的【红楼识疑】系列中文字中进行了讨论。(注:李黛玉是我给李煦次女,红楼梦作者之一起的代号)

在清朝那个时代,历史是男人写的,是为男人写的,也是为皇室、官僚写的,因此史料中女人留下名字的几率很小,这无形中给李黛玉的定名增加了难度。然而,女儿起名,与父母有关,尤其当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即使我们查不到相关史料记录,但是凭借对其父亲情趣的把握,依然可以推理出大概,一旦相关史料被发现,则可为其正名,届时,红楼梦的作者栏将会印上:曹頫、李*、曹霑合著。

情与理,是解读红楼梦的依据,也是红楼梦写作的依据。

探究“雪”的由来,要从李黛玉的爸爸李煦谈起。

爆料

李煦(1655年—1729年)字旭东,又字莱崇,号竹村。(注:林海字如海,贾化号雨村,甄费字士隐)

•据《虚白斋尺牍校释》

按:

李煦斋号虚白,有虚白斋印,《庄子人世间》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此透露了李煦的人生哲学,崇尚道家修为。(注:甄士隐被道士度走)

•据《康熙鄞县志》


康熙岁在丁卯仲冬之吉,1687年李煦为《康熙鄞县志》作序

•据《舍利忏法》


大清康熙岁次戊戌中秋前三日,1718年李煦为《舍利忏法》作序

按:

李煦有文化,有文笔(注:曾任中书舍人职)。

•据李煦行乐图


乙亥冬日吴门周道写照、蒲室上睿补图,1695年李煦画像,时年41岁


按:

李煦号竹村,康熙赠字“修竹清风”(文物散佚),颇有情怀。(注:图中竿竿翠竹,是李煦喜欢的植物,使人联想到潇湘馆。)

•据第三回,那甄家丫嬛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穷,然生得腰圆膀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按:

贾雨村的相貌如上图的李煦,但贾雨村的原型不是李煦,后文会进行解析。

曹寅题诗

行处溪山屏八驺,不然乘兴弄扁舟。
东吴占断闲风月,却画潇湘一段秋。
流泉声在斯人耳,似证因尘果味身。
林里妙香谁窃得,我来抒笔谴池神。
松萝为屋石为床,万朵芙蓉水一方。
自有鸂鶒闲戟羽(鸟能辟蜮),讵须七十二鸳鸯。
石片花枝迥不凡,竹村应得写头衔。
西农褦襶何堪说,汗透青州重布衫。
戊寅修禊日奉题为莱嵩先生教粲,楝亭弟曹寅。
钤印:曹寅之印、荔草轩、真我

宋荦题诗

一段溪山到眼清,披图好景类天成。
输他饱听轩皇乐,尽日松声与涧声。
据石临流兴自便,闲中拊膝意悠然。
何书值得殷勤读,定是南华秋水篇。
筼筜万个荫清沦,冷艳秋花几簇新。
解道忘机同海岸,飞来鸂鶒也依人。
屏除驺从爱菰芦,貌得冲襟物外孤。
日暮头衔知又换,合将泉石让狂夫。
西陂放鸭翁宋荦题。
钤印:臣荦、白马客裔、绵津山人、长揖古人

朱彝尊题诗

午门霜月丑时钟,争写东皋待漏容。
谁似诗人心物外,水花沙草木芙蓉。
不将肥腻染苏州,只爱藂荺涧壑幽。
旨谱日湖渔唱在,尊前宁惜锦缠头。
(日湖在鄞,《渔唱》,鄞人陈衡仲词名,先生曩守明州,故及。)
一丈书摊冰雪文,闲来吟兴寄松云。
要知洒落胸中事,沧海原无水旱分。
郭外渔村闻更殊,杏花春雨接平芜。
亦愁小户先沉顿,也分高阳伴酒徒。
小长芦弟朱彝尊。
朱彝尊印:竹垞、南洄

沈槱元题诗

一岁闲游得几时,偶来憩息听流澌。
送筠去后仍无恙,自与甘棠好护持。
胜游挈我共流连,今日长林只谪仙。
却喜小桥横木末,不愁无路到溪前。
柯亭晚生沈槱元拜稿。
钤印:沈槱元印、宜士、古人不见我

按:

诗歌可以略过不读,重点是李煦与曹寅、宋荦、朱彝尊、沈槱元这些文化人是哥们儿。


丙戌《李煦出猎图》散佚,1706年李煦出猎图,时年52岁。













四季行乐图,无年款,李煦胡须斑白,时年60岁开外。

按:

我们看到了李煦40、50、60岁的相貌,四季行乐图应是在1723年被雍正抄家之前的画像留念。

•据《李煦奏折》


按: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月初六日,李煦正妻韩氏病故。

•据《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


按: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九月十五日,李煦的儿子李鼐降生。距离李煦丧妻不足2年,距离上一次生儿子李鼎(詹氏生,生于1694年)20年,李煦绽放生命,开始纳妾了,一次纳了两个,一位范氏生了次子李鼐,一位某氏生了次女李某。

•据《虚白斋尺牍校释》中《寄京中三弟》


按:

次子李鼐(生于1716年),次女李某即李黛玉(生于1716年实际是公历1717年,这点不用纠结掰扯)。

•据《虚白斋尺牍校释》和《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

丙申年(171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黛玉出生,生肖猴。

癸卯年(1723年)正月初十,李煦被雍正抄家,查得家人15人。六月十四日,查得家人14人在苏州,1人沈槱元下落不明。

甲辰年(1724年)十月十六日,抄家押解京城共227人,途中病故3人(男子一、妇人一、幼女一),1人郭苍书在京城被捉获,1人沈槱元下落不明,有10个家人被交给李煦,余下217人均交崇文门变卖。

丁未年(1727年)二月二十三日,雍正下旨将李煦发配打牲乌拉。

己酉年(1729年)二月,李煦卒于打牲乌拉,时年75岁。二子李鼎、李鼐远在京师。次女李某下落不明。

按:

1719年,李黛玉3岁,李煦任苏州织造,甄士带英莲逛街,和尚来度。

1721年,李黛玉5岁,李煦任苏州织造,林黛玉随贾雨村读书。

1723年,李黛玉7岁,李煦被抄家,林如海寄养林黛玉。

1727年,李黛玉11岁,李煦被流放打牲乌拉,林黛玉寄居荣府。

1728年,李黛玉12岁,李煦身在打牲乌拉,曹頫被抄家,香菱被薛蟠霸占。

1729年,李黛玉13岁,李煦卒,甄士隐随道士走了。

1734年,李黛玉18岁,妙玉来到了荣府。

1737年,李黛玉21岁,惜春出家,妙玉被强人掳走。

1746年,李黛玉30岁,道人和尚一同去看望石头。

•据红楼梦抄本第三回题目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甲戌本)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庚辰本)
林代玉抛父进京都(己卯本)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甲辰本)
接外甥贾母惜孤女(蒙府本、戚序本)。

按:

林黛玉入贾府,为什么让作者如此纠结?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林代替玉,为何像空空道人改写石头记?

•据《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


按:

沈槱元,会稽人,生卒年不详。相貌是“松作盘龙势,人如瘦鹤形”,一个典型的绍兴师爷精明能干的样子。


按:

李煦与幕僚沈槱元非常要好,生儿子、迎驾、聚会都带着他,抄家时逮捕李煦家人时,官府点名拿他,可见他对李煦的重要性。

解析

历史的空隙中。

病故三人之中的妇人和幼女,有7岁的李黛玉和她的母亲,如小说中的林黛玉寄居贾家。具体是1723年押解北京之前还是1724年押解北京途中逃脱,不得而知。

对李煦而言,最近最可靠的亲戚只能是江宁的曹家了。

下落不明的沈槱元送李黛玉和母亲到了江宁曹家,但大概率坑了李家的钱财,因此李黛玉在小说里骂贾雨村贪酷,借平儿、宝钗之口骂贾雨村。

抄家时,一旦沈槱元被抓,曹家、李黛玉和她母亲就都完了,所以必须隐藏,所以在第三回题目的确定上,内心各种纠结。

李煦安排沈槱元送李黛玉和她母亲去曹家,有安排李黛玉和她母亲日后生活的意图,包括生活费用和长大后的婚事,然而李煦堂妹曹寅的妻子李氏老太太没有办好这事,如张道士向贾母提亲,遭到贾母婉拒,林黛玉不得善嫁,李黛玉也是。

李煦崇尚道家,雍正也崇尚道家,作者安排甄士隐跟道士走了,很有李煦被雍正流放打牲乌拉的味道,李煦解脱了,走的那样飘然,何尝不是李黛玉对父亲的一种慈悲和善意呢。

甄费,李煦真废了,但需要真事隐,贾化,沈槱元却还在,作者只能说假话,把贾雨村留在小说里,让人骂他忘恩负义。

甄士隐和林如海拥有李煦的心性,贾雨村拥有李煦的相貌;甄士隐和林如海拥有沈槱元的相貌,贾雨村拥有沈槱元的心性。

按:

解开红楼梦之谜,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解开雪之谜,有一把钥匙——分身术的写作技巧。

1,七十二变、移花接木

英莲、香菱、黛玉、妙玉、惜春都是李黛玉的分身,上一篇【妙玉之谜】已做讨论,相当于李黛玉人生经历的传记。

第七十八回批语,庚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而为一,盖云不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明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是作者惯用技法。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宝黛爱情的主线之外,铺设贾芸和林红玉、贾蔷和龄官等副线,贾芸、贾蔷未尝不是谈情说爱方面贾宝玉的分身。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既是为反抗礼制理治服务,也是为作者用分身掩盖自身经历服务的。

2,借尸还魂、爱屋及乌

李黛玉把父亲李煦的相貌给了贾雨村,把李煦的情趣给了甄仕隐和林如海。李煦60花甲,身体却很好,1716年生了儿子李鼐和女儿李黛玉(注:熊赐履身体也很好,70多岁还生了两个儿子志契、志夔)。如贾雨村娶娇杏,李煦将第三如夫人李黛玉的妈妈纳为妾,大概率李黛玉的妈妈出身是丫鬟侍女,但是容貌姣好,被李煦看重。如甄士隐喜爱英莲、林如海心疼黛玉一般,李煦对李黛玉也疼爱有加,但是这美好的一切,从1723年前后李家被雍正抄家时戛然而止。

林黛玉住潇湘馆,李煦爱竹号竹村,包含了李黛玉怀念父亲李煦的复杂感情。

英莲、香菱、黛玉、妙玉、龄官、芳官,这些苏州女孩子角色上,有李黛玉塑造过的痕迹,她灵活、乖觉,古灵精怪,借用了这些角色做躯壳,尽管现实里躲不开灾祸,丢不掉乡愁,但是红楼里诗情画意的少年记忆,依然是值得回忆的美好。父亲李煦,修竹清风,往来鸿儒,何其风雅,然而由于亏空、奢侈、蛀虫等内因外因,随着康熙逝去,雍正上台,一切结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佩文斋广群芳谱


保留芹溪题诗的书箱拓印

朱彝尊题字拙政园的兰雪堂,宋荦题字玄墓山的香雪海,生于冬天,丰年好大雪,艳雪图,一捧雪,不得善嫁如置身雪堆之下的冰冷和压抑,洁净晶莹如雪却落陷污泥中,也许都蕴含了她对雪的情有独钟。香雪如兰,群芳成谱,李黛玉名叫李兰芳,我多想承认,但证据不足。

不论是判词还是批语,李黛玉=林黛玉+薛宝钗,林黛玉最想成为薛宝钗,与贾宝玉成亲,但事与愿违。第五回梦曲,“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不管是不是贾宝玉内心的真情实感,却是李黛玉希望曹霑对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专一。

3,助纣为虐、害人害己

熊赐履是康熙少年时的老师,作品有理学著作《学统》,他支持“存天理、灭人欲”,对康熙实行文化管制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可以看到康熙将“烈女建坊”与国家大事放到了相提并论的位置。

然而这么一个英武殿大学士,却在1676年生了一个脑子不太正常的儿子熊志伊,也是这么一个理学名臣,在70多岁的时候还生了两个小儿子。

正是他这种人,强化了男尊女卑,主张压抑男女正常的情爱,将男婚女嫁局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下,并为皇权采纳,成为皇帝的统治手段之一。

这样的人,不就是小说里的李守中么?他怎么会让女儿饱读诗书?脑子不太正常的熊志伊,摊上熊赐履这样一个父亲,如果他有女儿,怎么可能饱读诗书呢?如果薛宝钗的原型是熊宝钗(熊赐履或熊志伊的女儿),她饱读诗书的概率不大,很可能是李黛玉将自己的文学才华分配给了她。

为什么李黛玉要这么讨好她呢?因为她嫁给了曹霑,李黛玉如果想嫁给曹霑,需要讨好她这个正妻,然而李黛玉甘于俯身做妾的概率很低,毕竟她也出身官宦之家,且饱读诗书。

她的矛盾之处可能就在此,想嫁但是不甘做小,不嫁就不能完成最终的归宿,因此,她大概只能像妙玉一样,依附荣府,偶尔与曹霑夫妇相会一下,更因为改写红楼梦,而经常与他们相会。

康熙曾经安排李煦、曹頫照顾熊赐履的后人。同在金陵近水楼台的曹頫自然首当其冲,熊志伊与曹頫的生活发生了交集。因此,熊家女眷与曹家的女眷发生交集,就有了可能性。熊志伊居住的上元县省字铺与曹府居住的江宁制造局只有几里之遥,世界那么大,圈子却那么小,薛蟠隔三岔五的跟贾宝玉吃饭,有没有熊志伊宴请曹頫以报答照料之情的感觉?

12岁的香菱被大叔、呆霸王、薛大傻子薛蟠霸占,12岁的李黛玉被大她40岁的脑子不太正常的熊志伊霸占,唉,不堪设想。

李煦的堂妹李氏嫁给了曹寅,从李氏这边论,李黛玉虽然小曹霑一岁,辈份上却是曹霑的姑姑,不管薛宝钗原型熊宝钗的原型是熊赐履的遗腹女或是熊志伊的女儿,熊志伊趁曹頫被抄家,或曹家情急之下怕因隐匿罪臣李煦家人而罪加一等,将李黛玉这枚烫手的山芋及时出手,那么,脑子不太正常的熊志伊,的确是一个合适的接盘人选。从此,李黛玉进入熊家,成了熊宝钗的嫂子或者姨娘,呀,辈分乱套了。但是,虽然熊志伊霸占了李黛玉,却保存了她的性命,也算一份恩情。日后曹霑娶了熊宝钗,李黛玉、熊宝钗、曹霑、熊志伊的辈分关系,怎一个乱字了得,简直是“荒唐愈可悲”了。

结语

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

雪,或是李黛玉对故乡苏州、对儿时的玩处拙政园、玄墓山、对虎丘行在、对苏州织造局红楼、对父亲竹村,那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怀念之情吧,行文至此,无语凝噎。

(注:关于熊赐履女儿、李煦女儿的记录,亟待史料发掘。)

编辑于 2023-08-25 22:22・IP 属地江苏




红楼梦(小说)


红学



​赞同 2​​添加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1:14 , Processed in 0.1097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