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09: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蟾宫折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蟾宫折桂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 蟾宫折桂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该成语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蟾宫折桂

成语注音
ㄔㄢˊ ㄍㄨㄥ ㄓㄜˊ ㄍㄨㄟˋ

成语拼音
chán gōng zhé guì

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


近义词
月中折桂、金榜题名

语法结构
主谓式

语法功能
作谓语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蟾宫折桂”。 [1]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丈,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古人演绎出了无数个版本,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关于蟾宫折桂的传说和掌故,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两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来当柴烧,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

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地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树的顽强生命力。可能这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2]

参考资料
1.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  . 学习啦 . 2021-06-23 . [2023-12-29]
2.蟾宫折桂的意思(蟾宫折桂的典故)  . 爱平乡 . 2023-05-30 . [2023-12-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09: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蟾宫折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
2022-03-18 10:17:30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刘奕楠] [编辑:刘茜]字体:【大 中 小】

湖湘自然历丨年轮里的故事⑦千年前的桂花香有什么不一样,只有它知道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惊蛰第14日

人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时,常用“蟾宫折桂”一词。为何攀折桂花是成功的象征呢?《重荣桂记》中写到一个典故:古时候有位读书人名叫学颜,其家院内有棵大桂树,在动乱中树被烧死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没想到天下安定之时,老树干竟萌发新芽。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因此人们才把顽强的桂花树看做是“祥瑞”。

在安化县龙塘乡夏植村仁家桥土地庙,也有一棵千年古桂花树,被誉为“湖南桂花王”。全年苍翠,欣欣向荣,一到中秋,满树金黄,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这棵千年古桂也造就了一方钟灵毓秀之地。相传,这棵桂花树旁曾被垃圾围堵,夏植村一户黄姓人家因家中遭遇大火,急求生存之地,将桂花树旁的宅子买下。搬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家人清理桂花树旁的垃圾,并悉心管护。这家人自搬进新家起,日子一天比一天顺畅,家底逐渐殷实起来,这棵桂花树也被后人呵护至今。

【小名片】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木犀科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性喜温暖,湿润,抗逆性强,既耐高温,也较耐寒,生命力顽强。

安化县千年古桂树龄有1200余年,胸径 1.11米,树高约18米,冠幅17.5米。古桂主干离地不到1米的地方,向上分生7根主枝。

文/刘奕楠 图/湖南省林业局提供 设计/叶艳娜 智库/曹基武 统筹/周月桂 特别支持/湖南省林业局
蟾宫折桂的典故是什么?dqfuahfhkjak2013.06.16浏览3656次中小学作业[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有何吥可002013.06.16


满意答案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古人科举高中为何叫做“折桂枝”? 2017-08-11 11:44

“折桂枝”的故事 —— 精而简 美洲豹
故有文人中科举叫做“折桂枝”,缘由在晋代时一个叫做郤诜的文人在科举考试中策对名列第一,他自称是“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来就称科举考试得中为折桂:欣喜故人先折桂。
关于科举高中“折桂枝”的传说,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文章中说,在江西庐陵有一个叫做周孟声的人,与其子周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他们家住在吉水泥石村,在家的院内有棵很高大的桂树,此树枝叶繁荣,树荫之大,可遮盖二亩的地面。但在元末动乱中,周家的房屋被焚毁,这颗桂树也被烧死了,它的树枝就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
就这样到了明初,天下已安定,肉桂树的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街坊邻居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今桂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久,周学颜之子周仲方真的考中了进士,人们便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
不过这里的桂枝,指的是肉桂树的枝丫,不是桂花树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桂枝。
桂枝,别名柳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采收时节是在春、夏二季进行,需除去枝条上的叶,然后将其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入药。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的味道较浓。桂树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
桂枝的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可祛风寒,能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主治麻疯病的“苯丙矾”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产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广为应用。
禁忌
患有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的患者,禁服。此外月经过多、盆腔炎、咽疼及其它热病患者应忌食,有失血和遗精病史的人也应禁食。最后,用桂忌用诸葱。



蟾宫折桂
#趣味成语#[size=1.3em]
99[url=][size=1.3em]
[/url]0
蟾宫折桂出自于《晋书·郤诜传》,是比喻人生成功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后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例如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冠军等。


[url=][size=1.3em][/url]
[url=][size=1.3em][/url]
[url=][size=1.3em][/url]
[url=][size=1.3em][/url]
[url=][size=1.3em][/url]
[url=][size=1.3em][/url]
[url=][size=1.3em][/url]


  • 中文名:蟾宫折桂
  • 类型:汉语成语
详细介绍 PROFILE +

蟾宫折桂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书·郤诜传》。
蟾宫折桂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该成语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成语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蟾宫折桂”。
成语故事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达五百丈,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古人演绎出了无数个版本,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关于蟾宫折桂的传说和掌故,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两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来当柴烧,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
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地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树的顽强生命力。可能这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
成语寓意
在科场得意的语境中,“折桂”可以指高考或考研等获得通过,也可以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其实,应该把考试视为手段和过程,而非目的。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体育赛事获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享受竞技的快乐,交流竞技的收获。如果忽略过程所具有的意义,而只重视考试或比赛的结果,就有本末倒置之嫌。
成语用法成文用法
蟾宫折桂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一般用作谓语;比喻考试得中。
运用示例
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之梯步。”
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别妻》:“吾去不唾手步蟾宫折桂枝,须奋身金戈铁骑。”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老爷,我们老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古诗翻译adad41浏览437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lihe4310092推荐于 2019.10.10


满意答案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翻译:他年(如若),(我能够)得傍(这位)蟾宫折桂的进士,不是在梅树边就是在柳树边。
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梦见在大梅树下有一位书生手执柳枝而来,所以她隐约觉得这个书生会高中(蟾宫折桂),而且和柳或者梅有关。

扩展资料: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亭


宋濂简介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28个回答#热议# 海关有哪些禁运商品?查到后怎么办?

筱鸭娱乐高能答主

2019-02-25 · 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
关注



展开全部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介绍:

1、《环翠亭记》

《环翠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一篇散文,出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该文是一篇应人而写之作,写于明朝开国之初,记述了一座园亭由兴到废,由废到兴的过程,赞扬了许氏一族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

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此,他把一座园亭的兴废与世道人心,国之盛衰联系了起来,歌颂了明朝开国皇帝“正四海、致大平”的丰功伟绩,并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朝政权寄予深切的期望。

2、《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濂




18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天上在不在人间

2021-03-29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关注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其“当今文章第一”。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
少年神童
宋濂六岁时入小学,一日便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其后日记两千言。九岁能作诗,人称“神童”。十五岁时,六里人张继之听说宋濂善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问多少日可通背四书经传,宋濂说只需一周。张继之不信,随机抽取杂书、稗记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诵,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张继之大为惊异,对宋濂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
性格慎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宫中问对的话,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应制的作品,也将其草稿删毁。曾在居室的墙壁上写“温树”二字,有人向他问及宫内之事,他指二字来给他们看。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曾经说:“人君就像父亲、像天一样,难道可以欺骗他吗?”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朱元璋因此越来越相信他的诚实。宋濂常常告诫子孙说:“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罢了。”


萌蘖

萌蘖是甚么意思?有甚么来历?
B***
[url=]回答[/url]


好评回答
  •   méngniè萌蘖--------------------------------------------------------------------------------【  ?h 典 网】1。植物的萌芽。《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
      ” 明 宋濂 《重荣桂记》:“枝焦於外,生意安能贯之?生意不贯而萌蘖恶乎生?”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松柏无完枝,菽麦断萌蘖。”2。比喻事物的开端。 孙中山 《致海外国民党同志书》:“激扬新文化之波澜,灌溉新思想之萌蘖。” 许地山 《海角的孤星》:“女人就是悲哀底萌蘖,谁叫他如此?”3。
      比喻奸邪。蘖,通“ 孽 ”。 宋 王安石 《先大夫述》:“凡有萌蘖,一切?`发穷治之。” 明 何景明 《势成篇》:“使天下之萌蘖不生,而势长御之我,则天下长安。” 清 严如??《三省边防备览·老林说》:“而地大物丰,则萌蘖易生,抚绥之中,防维尤不可疎。
      ”4。开始产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禁卫·驾帖之伪》:“未几,逆 瑾 擅柄,八党纵横,已萌蘖於此矣。” 梁启超 《新罗马》楔子:“将前此无数小国统而一之,施行 法国 民法,自由民主之精神既已萌蘖矣。”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还能将这天性在名教的斧钺底下,时时流露,时时萌蘖。




离簁lí shāi

词语离簁

注音ㄌ一ˊ ㄕㄞ

引证解释
亦作“ 离褷 ”。亦作“ 离蓰 ”。亦作“ 离纚 ”。亦作“ 离縰 ”。1.濡湿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白头吟一》:“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离簁。”一本作“ 簁簁 ”。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毛羽皆遭冻,离簁不能劌。” 钱仲联 集释:“ 祝 本、 魏 本作‘篱簁’。《举正》本作‘离簁’。《考异》本、 廖 本、 王 本作‘离蓰’。” 明 何景明 《观春雪》诗:“旖旎结华缨,离縰飘素带。”
2. 毛羽始生貌。《文选·嵇康<琴赋>》:“纷文斐尾,慊縿离纚。” 李善 注:“慊縿离纚,羽毛貌。”《文选·木华<海赋>》:“鳧雏离褷,鹤子淋渗。” 张铣 注:“离褷、淋渗,毛羽初生貌。” 唐 李白 《雉朝飞》诗:“锦衣綺翼何离褷,犊牧採薪感之悲。”
3. 浓密貌。 明 宋濂 《重荣桂记》:“门墉之内,桂树一章,扶疏而离褷,昼日成阴。” 清 王夫之 《九昭》:“左葳蕤之翠羽兮,右离褷之星施。” 911cha.com

相关汉字|离簁在线翻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1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濂
播报
编辑
讨论21
上传视频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
秒懂TA
一口气看完宋濂,如果不羡慕,《送东阳马生序》不会记得如此清晰
04:03
主要经历
出身寒门,早产多病,宋濂如何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04:13
人物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多疑至极,宋濂究竟做了什么,竟能获得他的信任
03:06
主要作品
一代之宗宋濂,文名远播国外,他的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
02:20
主要作品
一代之宗宋濂,文名远播国外,他的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
02:20
奇闻异事
宋濂执教私人书院,提携学子,关键时刻竟靠学生救回一命
02:22
人物评价
学者称其“太史公”,可与司马迁比肩,宋濂竟有如此高的史学才华
02:33
查看全部
收藏
5303
273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1381年6月12日 [2] [77]),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有“神童”之誉。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70]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4],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 [3] [70]
人物关系

宋璲
儿子

宋瓒
儿子

宋㜪
妹妹

宋慎
孙子

杨维桢
好友

黄溍
老师

吴莱
老师

柳贯
老师

闻人梦吉
老师

朱棣
学生

朱标
学生

方孝孺
学生

王绅
学生
全    名宋濂
别    名宋太史、宋学士、宋潜溪、宋龙门、宋文宪
字景濂
号潜溪
谥    号文宪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金华浦江 [71](今浙江省浦江县)
出生日期1310年11月4日
逝世日期1381年6月12日
逝世地夔州(今重庆奉节)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宋学士全集
最高官职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目录
1人物生平
▪英敏强记
▪教授太子
▪主修元史
▪国初名儒
▪老而罹祸
▪卒于徙途
2主要影响
▪思想
▪文学
▪史学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别号
▪宋和尚
▪少年神童
▪性格慎密
▪清廉高风
▪米上书字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墓葬
▪故居
▪街道
▪祠堂
8影视形象
9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英敏强记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 [1](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 [3]。其祖先宋栢在南宋时年迁徙金华潜溪,后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71])。 [3] [6-7]
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每风眩辄昏迷数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亲陈氏的悉心照顾,得以顺利度过童年。 [3]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义乌贾思逵非常赏识宋濂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78]宋濂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37]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正月,在浦江义门郑德璋创立的东明精舍执教的吴莱告病,并向郑德璋之子郑文融举荐由得意门生宋濂接替自己主讲,此后宋濂就执教于郑义门的东明精舍。 [78] [79]
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3]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 [3] [7]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 [3]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 [3]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3] [8]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3] [9]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 [3]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官。 [3]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3] [10]
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 [3] [11]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3]
国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3] [12]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 [3] [13]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3] [14]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15]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16]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 [17]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 [3]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3] [18]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丧礼服制。 [3]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随太子朱标及诸位讲武中都。 [3] [19]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与朱右等定王国所用礼。 [3]六月,除任翰林学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3]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命宋濂之孙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回乡后,宋濂每年乘着帝庆节的机会如约进京陛见。 [20]
老而罹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3] [21]
卒于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 [2]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转葬华阳城东。 [22]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3]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 [23]
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宋濂获追谥为“文宪”。 [24] [66]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思想
宋濂自幼即熏染佛教,至中年已深入经教。他三次阅尽大藏,广泛结纳禅教释子,其内学修养非常人所能及。有时自称“无相居士”,但却不服膺佛学。主张“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 [72]
在天道自然观方面,宋濂借用医家与早期道家所使用过的“气母”即“气者生之母”的说法,认为宇宙的升降运动和四季庶物的欣荣藏息,是“气母”即“元气”运行的缘故。这种“气母”或“元气”,“其出无根,其人无门”,无涯无际,人们虽不能觉察它,但它确实存在。宋濂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绝对的,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自然界所以充满生机,就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过元气在起作用。他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于是便实现了“君子之道”。而人所以能体认“天地之心”,则是因为“吾心”本具“太极”,它无大不包,无小不涵,因而能与天地之“太极”感应而“桴鼓”相应,所谓体认“天地之心”,原不过为发抒“吾心”本有的“天地之心”而已。六经的实质就是记录“吾心”所具之理,故六经与“心”同样具有绝对性,“心之为经,经之为心”,如形影不可分离。此种态度,反映了金华朱学重经史的传统。
对于“吾身之心”,宋濂称之为天下“至宝”,因而人“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关键在于如何去“识心”“明心”。而“识心”“明心”的方法则为不断克除“人伪”,做到“存心”。克除“人伪”之法又在于学,学的内容就是记录圣人之心的六经。同时,宋濂也曾谈到格物致知,但未论述其具体的方法、步骤,而更热心于倡导佛教破二边的不二法门,以佛教为“人道之门”。因而宋濂之学兼有朱学、陆学的特点,并受佛学的影响。其学说为元代开始的朱陆合流到明中期王学出现之间思想嬗变的环节之一。 [25]
宋濂的理学思想包含着性理、治术和事功等内容,与先秦的孔孟之道更为接近,反映出元明之际传统儒学复归之象。 [73]以程朱为宗,兼取周敦颐等,是其理学思想主要特征。还有—个显著特征:“主圣经而奴百氏。”即以儒学为韮,六经为主,同时站在理学家立场上,对道家学说及儒家学说加以研究、吸收,融入他的理学思想。 [74]
文学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其“当今文章第一”。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
宋濂因身居显位,又逢明初开国盛世,其文风淳厚飘逸 [4],文章中较多颂扬封建统治、宣传封建道德的内容。有些文章如《阅江楼记》,虽情景畅达,但颇为粉饰之辞所累。宋濂此类文章,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响,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伤情绪。他的文名远播国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间,朝鲜、日本、安南等国使节曾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26]。明代及明以后的文学家对其诗文也多有评论:
陈旅:辞韵沉郁,体裁简严。 [27](《名山藏》引)
欧阳玄:气韵沉雄,如淮阴(韩信)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翩然骞举,不沾尘土;辞调尔雅,如殷彝周鼎,龙文漫灭,古意独存;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才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于斯? [27-28](《名山藏》引)
杨维祯:文浩博渊,深声铿蔚。如春江之涛,湠漫无涯涘。如平沙漫漫,铁骑数万,纵横驰逐,不可控馽。如武库一开,千珍万宝,光采烂然。如寻河源,至于底柱,至于龙门,至于积石,至于昆仑,不得不止焉。 [27](《宋学士文集·序》)
刘基:宋濂(文)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又其次张孟兼。 [29](《艺苑卮言》引)②文主六经,奴百氏。驰骋之余,取老佛语,资嬉剧譬,犹饭粱肉而茹苦茶、饮茗汁。 [30](《国朝献徵录》引)
徐尊生:南都有博学士两人,曾以舌为笔,宋以笔为舌,实相俪也。 [31](《玉堂丛语》引)
王世贞:①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宋庀材甚博,持议颇当,第以敷腴朗畅为主,而乏裁剪之功,体流沿而不返,词枝蔓而不修,此其短也。若乃机轴,则自出耳。 [32](《艺苑卮言》引)②宋景濂如酒池肉林,直是丰饶,而寡芍药之和。 [32](《艺苑卮言》引)③二君名雄虎观,价重鸡林。黼黻皇猷,明昌治藻。一时文字之显,未覩厥敌。初不以诗名,然亦严整妥切,文寔不太过之。宋有子珩,翰词隽发。泛驾之才,汗血便陨。荐绅悲悯之矣。 [33](《明诗评》)
林时对:夫以刘伯温之瑰奇、宋景濂之温醇、解大绅之豪爽、曾子棨之英迈、高季迪启之超脱、李宾之东阳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简严、王敬夫九思之高迈、崔仲凫铣之修洁、吴匏庵宽之纯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杨用修慎之奥衍、王槐野维桢之简练、康德涵海之雄骏、廖鸣吾道南之富有,此权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间耳。 [34](《荷牐丛谈》)
纪昀: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3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宋濂的文学思想沿袭着宋代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其文章中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文外无道,道外无文”的思想,在其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同时,因受佛、道影响:部分作品有消沉,感伤情绪。 [76]
宋濂的文学思想中,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 [75]
史学
宋濂有史才,曾主持编纂《元史》二百一十卷,王祎将其与司马迁相比 [30],四方学者称其为太史公。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史学成就,据说他青年学习《春秋三传》时,就擅长记忆历史年代;成年后,也喜欢创作人物传记、行状墓志。他在《洪武圣政记》中,改变之前“以古为鉴”来劝谏君主的方法,创造了“以今为鉴”的劝谏方法,他是“以今为鉴”的“资鉴派”,《洪武圣政记》及他的另一部著作《浦阳人物记》,对于有明一代的史学颇有影响。但宋濂的史学只是他借以宣扬经学的工具,虽然从事历史著述却不想以此名世,宋濂的在《元史》中的创作也不能与其散文、寓言等作品相比。 [36]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张继之:是子天分非凡,当令从名师,即有成尔。 [31](《玉堂丛语》引)
柳贯:吾邦文献,浙东为盛,吾老矣,不足负荷此事,后来继者,所望惟景濂耳。 [28](《玉堂丛语》引)
杨维祯:入青萝山中,不下书屋若干年。得郑氏所蓄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著书凡千万言,文师性,性师道,道师先圣先王,未尝以某代家数为吾文之宗,某人格律为吾文之体。 [27](《宋学士文集·序》)
王祎:踈旷不简饬。宾客不至,累日不整冠。或携友生,方羊梅花闲,索笑竟日。或独卧长林,下看晴雪堕松,顶岭云出,没岩扉闲,悠然自乐,世俗生产作业皆不暇顾。其为人与文如此。 [30](《国朝献徵录》引)
朱元璋:①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37](《明史》引)②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部之博,祎不如卿。 [28-29](《艺苑卮言》引)③纯臣哉尔濂!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爱! [38](《续焚书》引)
陶安: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 [39](《玉堂丛语》引)
王祎:吾观宋太史以文章擅名,今世其才气殆前无古人,使其生(司马)迁时,与之相颉颃,不知其孰先后矣。而其足迹未尝逾乡里,岂世之称迁者不足信耶?迁生龙门,而景濂亦着书龙门山,其所着书与迁恊六经异传,整齐百家襍语,以成一家之言何异?然迁谓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后至其身亦五百岁,自待太重,亦见其不知量矣。若景濂立言谦谦焉,未始以自高,此又其所异耶? [30](《国朝献徵录》引)
方孝孺: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识可以鉴一世,而举世不能知公之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获终于正寝。德可以涵濡万类,而不获盖其后昆。公之所能者,皆众人之所难勉,而未尝自以为足。其所遇者,皆众人之所难处,则快然委命,而不置乎休戚。此公所以跨越前古,拔彚超伦,控宇宙而独立,后天地而长存者乎? [40](《殿阁词林记》引)
朱瞻基: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沈、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有重名。 [41](《玉堂丛语》引)
彭韶:春日载阳,列宿繁张。江流汤汤,是为先生。德容之粹,文名之高。学问之长,御敌辅夏。正我纲常,功在万世。其曷敢忘? [40](《殿阁词林记》引)
马俊: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 [37](《明史》引)
李东阳:自高皇时,宋学士景濂诸公首任制作,而犹未得位。 [42](《倪文僖公集序》)
廖道南: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若景濂者,非天启之以翊初运者乎? [40](《殿阁词林记》)
唐枢:少慕古人之学,研究经史,析理精微,而泛滥于百家言,悉得其旨要。乃发而为文,雄丽温雅,浩然不息。元末避乱龙门山,太祖征至,甚眷之。命司制作一代典章文物,承旨挥次,皆傅。后大纪述,天下无贤愚,识不识企之。日本得《潜溪集》,刻板国中。高丽、安南使购公文,不啻拱壁。公坦重任真,不忤物,为人绐亦不较。 [43](《国琛集》)
王世贞:①文名家者,无过宋学士景濂、王待制子充。景濂致仕后,以孙慎诖误,一子一孙大辟,流窜蜀道而死。子充出使云南,为元孽所杀,归骨无地。呜呼!士生于斯,亦不幸哉! [29](《艺苑卮言》引)②皇天厌元运,英主革其物。荡雪万象昏,被之以黼黻。宋公始膺聘,遂尔叅宻勿。一草十制成,顿回天颜恱。逺増鸡林织,近补龙衮阙。青宫重师资,抗表久始决。金侈疏傅赐,诗荣贺监发。覆水忽不收,君恩长断绝。 [44](《咏诸功臣像·故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宋文宪公濓》)③宋文宪以宿儒佐英主,司礼乐制作之柄,其高文大册徧海内,即近而九重,远而四夷,亡能舍公笔弗请者……文宪于书无所不读,于文体裁无所不晓,顾其槩以典,寔易宏丽,以详明易遒简,发之而欲意之必罄,言之而欲人之必晓,以故不能预执后人之权而时时见夺。 [45](《王弇州崇论》)
李贽:余观上之曲宴公,尝叹曰:“纯臣哉尔濂!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爱!”呜呼,危哉斯叹!芒刺真若在背,而公又尚不知,何也?已告老而归,仍请岁岁入朝,欲以醉学士而奉鱼水,此其意不过为子孙宗族世世光宠计耳,爱子孙之念太殷也。孙慎估势作威,坐法自累,则公实累之矣;且并累公,则亦公之自累,非孙慎能累公也。使既归而即杜门作浦江叟,不令一人隶于仕籍,孙辈亦何由而犯法乎?盖公徒知温室之树不可对,而不知杀身之祸固隐于鱼水而不在于温树也。俗儒亦知止足之戒,徒守古语以为法程,七十余岁,死葬夔峡,哀哉! [38](《续焚书》)
项笃寿:宋公隐居龙川,究天人之蕴,遡濂洛之宗。博综丘坟,考盘饮泌,终其身不悔矣。一旦当缔构之运,遭龙虎之期,乃始敷阐大猷,赞襄休治,优游禁近,非尧舜之道不陈,非汤武之事不道。讽不失正语,必施行,卒之润色鸿业,使礼乐文章炳与三代同风,焯乎称伟烈矣!迹其褒许隆重,宠冠群臣,不为不遇,而知几秉哲,勇退急流,即大雅君子何可得过?乃竟罹诖误,摈死遐陬,生鲜剖符之荣,死歉首丘之愿,天之未定,顾不信耶? [46](《今献备遗》)
屠隆:罗修撰伦、罗文恭洪先、吴处士与弼、陈征君宪章明德范俗,隐操轶尘,峨眉姑射,翛然清远。至宋龙门濂博洽菀、高太史启雄浑清苍、王义乌袆华赡高朗、解学士缙峭厉迅快蔚。 [47](《明伦汇编交谊典品题部》引)
焦竑:①濂在朝久,若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祀典,朝享、宴庆、礼乐、律历、衣冠之制,四夷朝贡赏赉之仪,及勋臣名卿焯德耀功之文,承上旨意,论次纪述,咸可传于后也。 [41](《玉堂丛语》)②高帝以宋濂为翰林学士,令总修元史。时编摩之士,皆山林布衣,发凡举例,一仰于濂。濂通练故事,笔其纲领及传纪之大者,同列敛手而已。逾年书成,濂之功居多。 [48](《玉堂丛语》)
何乔远:一时翰墨知遇之臣,无过宋濂学士,濂远沿元季靡缛之遗习,近承圣主不棘不艰之明,旨蔚然而森列浩乎,其平夷不亦宜乎。 [49](《名山藏》)
王夫之:宋濂中华之士,与闻君子之教,佐兴王以复中华者也,非有崔浩族诛之恐。而修蒙古之史,隐其恶,扬其美,其兴也,若列之汉、唐、宋开国之君而有余休;其亡也,则若无罪于天下而不幸以亡也。濓史成,而天下之直道永绝于人心矣。濂其能无媿于浩乎?浩以赤族而不恤,濂以曲徇虞集、危素而为蒙古掩其腥秽,使后王无所惩以厚其防,后人无所魏以洁其身。人之度量相越,有如此哉!后之作者,虽欲正之,无征而正之,濂之罪,延于终古矣。 [50](《读通鉴论》)
艾南英:昭代文人,首推刘文成(刘基)、宋文宪、王忠文(王袆),不独帷幄谋略,开历无疆。即文章一节亦遂为当代之冠。 [34](《荷牐丛谈》引)
张王治:如金华宋文宪先生为胜,国初一代文章之冠。 [51](《宋景濂先生未刻集》引)
张廷玉:①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37](《明史》)②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37](《明史》)③太祖既下集庆,所至收揽豪隽,征聘名贤,一时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若四先生者,尤为杰出。基、濂学术醇深,文章古茂,同为一代宗工。而基则运筹帷幄,濂则从容辅导,于开国之初,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卓哉佐命臣也! [37](《明史》)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别号
宋濂自号“潜溪”,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别号,如: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等。 [3]
宋和尚
宋濂精于佛学,而僧人宗泐精于儒学,朱元璋每每称道:“泐秀才,宋和尚。” [52]宋濂还向朱元璋推荐《楞伽经》等,述说释之“明心见性”与儒之“存心养性”在根本究竟义上相通,使朱元璋对儒释在治心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颇以为然。 [65]
少年神童
宋濂六岁时入小学,一日便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其后日记两千言。九岁能作诗,人称“神童”。十五岁时,六里人张继之听说宋濂善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问多少日可通背四书经传,宋濂说只需一周。张继之不信,随机抽取杂书、稗记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诵,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张继之大为惊异,对宋濂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 [53]
性格慎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宫中问对的话,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应制的作品,也将其草稿删毁。曾在居室的墙壁上写“温树”二字,有人向他问及宫内之事,他指二字来给他们看。 [54]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曾经说:“人君就像父亲、像天一样,难道可以欺骗他吗?”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朱元璋因此越来越相信他的诚实。宋濂常常告诫子孙说:“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罢了。” [55-56]
朱元璋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朱元璋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会了解他们。” [57-58]
主事茹太素曾上奏章一万多字。朱元璋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朱元璋询问宋濂的意见,他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朱元璋查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朕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59]
清廉高风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君子把这句话当成名言。权贵如果是宋濂不喜欢的那个人,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宋濂推辞而不接受。朱元璋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天朝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 [60]
米上书字
宋濂视力很好,能在一粒米上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 [61]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宋守富
字德政,赠亚中大夫、太常少卿。
祖母
金妙园
赠淑人。
父亲
宋文昭
字文霆,至正时获朝廷赐号“蓉峰处士”,后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
母亲
陈贤时
金华潜溪人。赠淑人。
兄长
宋渊
字景渊,官至义乌医学教谕。
妹妹
——
嫁义乌人贾明善。
妻子
贾专
字主敬,义乌人贾思逵之女,贤而有德。
长子
宋瓒
字种珪,乡里称其为善士,后卒于夔州。
次子
宋璲
字仲珩,官中书舍人,因侄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连坐死。
长女
宋氏
嫁金华人贾林。
次女
宋珥
嫁浦江人郑杕。
孙子
宋慎
字子畏,官至殿廷仪礼序班,后因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杀。
表格参考资料 [3] [30] [62-63]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宋濂著作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诸子辩》《龙门子凝道记》二十四篇、《潜溪内外集》三十卷、《銮坡集》二十五卷、《萝山吟稿》二卷、《浦阳人物记》二卷、《翰苑集》四十卷、《芝园集》四十五卷、《洪武圣政记》二卷、《朝京稿》五卷等。 [3]还著有《篇海类编》二十卷,《洪武正韵》十六卷。他曾主编《元史》二百一十卷。除《洪武圣政记》一向单行及《元史》集体所撰外,其它作品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其中《送东阳马生序》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单元。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墓葬
据《明史》及《夔州府志》记载,宋濂先被葬于莲花山下,后又迁到华阳城东 [37]。但墓址今已不存。
故居
宋濂故居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上柳家与禅定寺中间,潜溪南岸,面积约400多平方米,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街道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有宋濂大道。 [80]
祠堂
横溪宋宅村宋濂祠堂,离浙江省兰溪市区37公里,兰溪市政府于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年代
剧名
饰演者
1993
《朱元璋》
黄宗洛
2004
《朱元璋》
钱逸飞 [68]
2006
《传奇皇帝朱元璋》
石维坚 [69]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明名臣琬琰录·学士承旨潜溪宋公行状》 [64]
《殿阁词林记·卷四》 [40]
《国琛集·上卷》 [43]
《今献备遗·卷二》 [46]
《名山藏·卷五十八》 [27]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37]
词条图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11: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宁荣二公地位多高?与郡王平起平坐,贾母辈分高过王太妃
黄之中 2023-02-09 发布于上海  |  1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家是国公之家。当初贾演和贾源两兄弟建立不世功勋,双双被封国公,就是宁国公和荣国公。

从护官符来看,“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图片

护官符讲了重要的三点。

一,贾家富贵权势达到臣子巅峰,所以用“白玉为堂金作马”形容。

二,贾家京城八房,全都是宁荣二公的“亲派”,也就是直系子孙。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宁国公有四个儿子,荣国公无疑也有四个儿子,是为为京城八房。这里边没有分支。

三,原籍金陵应天府住着十二房,证明贾家在宁荣二公崛起前也是个地方大族。

原籍的各房肯定要比京城八房久,且房支早有定型。

反而是京城八房宁荣二公这一支,是分出去的分支。

由此可知宁荣二公崛起前,并不是草根。

图片

本文不提贾家如何,要讲一下宁荣二公的成就。他们兄弟双双被封国公,究竟有多厉害。

国公,顾名思义就是以“国”为封的公爵。

这个“国”是指“封国”。从周以后,各诸侯国的国主就是“公爵”。

后世仍旧传承“公、侯、伯、子、男”的勋爵等级。但每一个爵位又大体分三等,为国、郡、县三等。

像宁国公和荣国公的爵产封地,大体相当于“封国”的体量。食邑为国级。郡公食邑则为一郡体量。县公则为一县。差别和待遇极大。

国公基本是功臣获得勋爵的最高等级。在隋唐以前地位等同或者略低于郡王。

汉代以后“非宗室不王”。王爵基本被皇家宗室垄断。异姓臣子封王的门槛太高,凤毛麟角。

公爵,尤其是国公,是历朝历代异姓臣子在生前能够达到的最巅峰荣誉和地位。

图片

到唐代以后,国公地位被进一步抬升。按照唐制: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隋唐至元明基本不变。

清朝的公爵又有改变,分一至三等,且被提升为超品,

雍正朝以前只论等级没有美号。只说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

雍正以后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比如忠勇一等公,一等海澄公等,没有“国公”的说法。

《红楼梦》由于是架空历史,爵位、官职杂糅了历朝历代的旧典,宁荣二公的封爵同样如此。

首先,宁国公和荣国公是国公世袭,比明代以前大多数的国公不能世袭要强。

而且,宁荣二公的地位并不比郡王低,体现的也是明代以前与郡王同品的制度。

比如贾母与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太妃,基本平辈论交。

图片

甚至北静王太妃辈分不如贾母,还尊贾母为长辈。

两家一同租赁院落时,贾母住东上院。北静王一家只住西下院。

一方面是北静王一家故意礼贤下士的谦虚。另一方面贾母安之若素,就是她的地位并不比北静王太妃、北静王妃低,否则绝不至于如此。

以上都是明朝以前的勋爵特点。国公与郡王同等级。

其次,宁国公比荣国公爵位低一等,且贾家降等世袭。就是清朝世袭的特色,大体应该是参考的清代宗室世袭爵位。

宁国公贾演的公爵,属于“不入八分辅国公”,代降一等,降至奉恩将军为世职。

图片

也就是说宁国府的世袭,传到贾蓉为宁国公世袭四等爵,便不再降等一直继承,不再收回。

荣国公贾源的公爵,属于“不入八分镇国公”,代降一等,降至奉国将军为世职。

也就是要降到贾琏的儿子,世袭爵位等同贾珍的世袭三等爵威烈将军不再降等,持续世袭。

荣国府一直强于宁国府,就因爵位世袭高一等。

贾家只要爵位不失,可以一直世袭。对应的爵产也一直是他们的收入来源。最关键出生就是贵族,社会地位高人一等。

当然另有一种说法,贾家除了参考清代宗室袭爵外,还参考了“功臣袭爵”制度。

图片

参考史料来看,清朝异姓世爵也具有一定的承袭次数,越高级爵位承袭次数越多。

比如,一等公可承袭二十六代,每降一等,承袭次数就减少一次。

二等公就是二十五次,直到世袭云骑尉,则只准承袭一次。

不管如何,贾家世袭都是长期饭票,极为难得。

满朝文武大臣们勤勤恳恳一辈子,也很难获得勋爵。最多死后皇帝表彰性的封个爵,更别想世袭福荫子孙了。

宁国公和荣国公建立的功勋,不可谓不大了。只可惜子孙不惜福,最终得罪皇帝被抄家夺爵,也是自己作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黄之中 > 《艺术与影视》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通房丫头不能通房,贵公子的房中事透出更大的家庭危机
下一篇: 《红楼梦》贾家有多富贵?只比丫头素质,林家和薛家已经差了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13: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红楼梦》反清悼明的隐笔秘密
liuhuirong 2023-04-08 发布于湖北  |  13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前文反复讲过由于红楼梦的复杂性,我们一定要全面的联系的分析问题,避免片面的割裂的下结论。我分析问题的方法从我的文章可以看得很清楚,就是要把一切相关的描写都集中起来整合考虑,力求不要出现“盲人摸象”的片面错误。本章主要集中回答网友提出的对《红楼梦》悼明主旨的一些疑问。

有人提出:宁国府是朱明王朝,荣国府是清廷皇室,宝玉是顺治,贾元春是顺治和孝庄。黛玉不是崇祯田妃,只是普通明遗民。因为玉只能指清廷的元玉玺。《红楼梦》根本就不存在反清悼明。


答:朱慈炤在书中写得明白:林黛玉是“世外仙姝”非凡人,林黛玉是“林中挂”自缢身亡,林黛玉要吃“天王补心丹”,林黛玉是“潇湘妃子”,林黛玉练的是“钟王楷书”,黛玉作诗是“宫车过往频”......普通明遗民能用“仙”、“妃子”、“天王”来描述吗?

抛过作者的自亮身份“神瑛侍者——神王英四者”、“大观园起造者——老明公山子野——朱三太子爷”和“大观园行乐图的执笔者——贾府四姑娘——崇祯帝皇四子”等等都不说,首先要明确《红楼梦》即《石头记》的创作目的是什么,朱慈炤一开篇就写了:

《红楼梦》的缘起为仅剩的一块补天之石却“无才补天”,只能“去补地之坑陷”。

何为“补天”?朱明的国被灭了、天塌了!故需补朱明的天、匡复朱明江山!

何为“补地”?朱明的史被删改、地陷了!故要补朱明的地、存记朱明真史!

清廷是一个总人口才几十万的新创政权,倾尽全族男丁也不过区区十万兵力,结果利用两亿汉人内讧之机,靠着汉奸反奴为主,而后血腥屠戮汉民坐稳汉人的江山,正是说不尽的狰狞和得意,何需补天“复国”之石?清廷焚毁篡改明史,美化给自己贴金,何来地有坑陷“史有残缺”之说?

红楼梦一开篇就交代黛玉宝玉的来历,写得清楚:“绛珠”“赤瑕”,脂砚斋怕有人不懂,还特意在一旁加朱批强调【“绛珠”岂非血泪?】【“红”字“玉”字、玉有病】,这朱明灭亡的“红玉血泪”的设定写得还不够清楚吗?清廷何来血泪,是它给汉人带来血泪!

认识的关键在于《红楼梦》中明写了宝玉和元春根本不承认清廷统治的合法性!

第五回警幻仙姑一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歌,警幻仙姑唱的是什么?仔细听:“春梦随云散,【甲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飞花(华)逐水流。【甲夹:二句比也。】” 《石头记》后改名作《红楼梦》,警幻仙姑唱的“春梦随云散”,其实就是“红楼梦随云散”,仙姑明点出来《石头记》里的贾府四春其实就是红楼四春,即“朱明四春”。红楼元春生是朱明人,死是朱明鬼,跟清廷顺治毫不沾边。

第五回里又写到:“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甲侧:元春消息动矣。】”《红楼梦》中的“梅花”代指的是抗清的义士,作者用梅花影射元春,第十八回又写元春不许用绿形容玉,宝玉只好把“绿玉”改做“绿蜡”,这是因为在元春眼里,只有朱红才是真玉,代表清廷的绿是不配称玉的,清廷的绿只配叫蜡!


元春的抗清身份一清二楚,如何能是清廷的顺治和孝庄,难道这是要顺治和孝庄自打耳光么?

  第十九回里写了宝玉常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强调了“明”,摆明了说“只除朱明才是唯一正统外再无任何合法政权!”】”,有人也许会说“明明”后面还有个“德”呢,这个德是皇太极的崇“德”。那么我会提醒他们明朝还有“宣德”和“正德”呢,这宣德和正德听着可比崇德更加得正统有气势!更何况还是二比一!

更不必说警幻仙姑也特意交代:“吾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侧: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顺治后面的康熙能不能被称作“无可以继业”?不仅是可以,而且是很可以么!如果是宝玉是顺治,作者哪来的一把辛酸眼泪?!

《石头记》中处处皆明写出“末世”字眼,如“贾雨村生于末世”,“生于末世运偏消”,“凡鸟偏从末世来”,贾府的宁荣二公祖宗说得更是清楚直接, “宁荣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宁荣二府都是末路穷途!“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这才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宁荣二府子孙无有能力挽救败亡才是作者心痛,入主中原反奴为主的新晋政权清廷一个新朝怎会有“运终数尽”的末世血泪?《石头记》写的实是朱明国灭的血泪史!


第五十三回贾府祭祖里朱慈炤又写道:“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慎终追远” 和 “至今黎庶念荣宁”写得明白:“荣宁”皆亡,都已成昨日追忆,根本不存在宁亡荣兴这回事。

荣国府同宁国府的结局一样都是衰亡告终,探春话说得明白:“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荣国府行将末路,第七十五回题目直接就是“开夜宴异兆发悲音”,想不通可以再好好读读第七十五回的内容。

更不要提朱慈炤用五百多字的大篇幅详细刻画了“慧绣璎珞”紫檀屏风,强调荣国府贾母供奉的乃是田秀英的神主牌位!


再看看第六十三回里,作者是怎么借宝玉给芳官剃头而大发议论说“犬戎是中华之患,我们深受其害,现在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还改芳官名字作“野驴子”骂清廷!又说“金是玻璃”不是真玉,根本不承认清廷的政权!作者都明着“作践犬戎”了,红楼梦如何不是悼明讽清!

但骂清廷还不够,作者还要打胡虏驱清廷!

第五回里受宁荣二公所托来点醒宝玉的警幻仙姑提到清廷都是语出讥讽,不用好词:“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甲侧:为前文“葫芦庙”一点。】胡芦庙里住的就是贾雨村——胡虏努尔哈赤!

这个“打”字好生无情!明知葫芦就是“胡虏”,偏偏要打!原来,《红楼梦》就是作者宝玉意淫来打清廷胡虏的!

第十一回又写道:“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蒙侧批:正写幻情,偏作锥心刺骨语。呼渡河者三,是一意。】......宝玉正自出神,听得秦氏说了这些话,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

“呼渡河者三”是指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三呼“渡河”,因为不能驱逐金人胡虏最终抱恨而逝的感人故事。脂批将秦可卿将死之言比作宗泽的驱金遗言,良苦用心只为暗示作者不能驱逐后金清廷恢复朱明的终身遗憾。宝玉听了“如万箭攒心,不知不觉流下泪来”正是明告读者不能驱金复明乃是作者朱慈炤心中的至大痛楚处。

宝玉不承认清廷,还骂清廷,这也就罢了,居然还在书里说要学宗泽驱金复国打胡虏! 《红楼梦》中处处都写明了宝玉反清的立场,这“宝玉打葫芦”(即喻指“打胡虏”),这“除了明明德外无书”(除了 “明”外都不是合法政权),这“正该作践犬儒”“金是玻璃(不是玉)野驴子”,顺治满心所想所作的都是如何巩固清廷统治,宝玉若是顺治能干得出这些自己打脸的事么?元春如果是清廷,为何竟认为清廷绿只配用蜡,不配用玉?更何况顺治是哪一点能符合元春的悲惨判词“荡悠悠,把芳魂消耗”?顺治和孝庄哪一个是吊死的?

为何《石头记》后来又改名作《红楼梦》?因为作者要强调这本书是追忆“宁荣”痛悼朱明的朱楼梦!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朱明末世成一梦,莫将红楼作清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与贾芸手帕传情的名似黛玉的林红玉是谁
下一篇: 有帝王气象的贾雨村的第二张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5: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熹宗朱由校,不仅木匠做的好,事实证明战略眼光也比崇祯帝强


大明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得益于民族认同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骨以及人数众多的奇葩皇帝、救时宰相、宦官专权、大奸似忠的东林党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下的众生相,也让它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聚光灯下的王朝。

作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的兄长,明熹宗朱由校便是这众生相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其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并不得万历帝所喜爱。因此在册立太子之中,万历帝朱翊钧曾想册立自己喜欢的福王朱常洵,但是在明朝末年的朝堂之上,由于内阁地位的上升,文官集团在缺少挟制之下,掌握了舆论权的他们显然已经有了影响朝局的能力,最终经过十几年的国本之争,万历帝也只得做出妥协册立了朱常洛。万历四十八年,万历帝去世,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但是这位光宗,却纵情声色,不满月余便一命呜呼,只留下了被人称之为谜团的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身为光宗长子16岁的朱由校也随即即位,在位七年期间,他不理朝政,却要做“木匠之中当皇帝最好的,皇帝之中木匠活中最好的”。在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对于宫中原本极其笨重的大床,明熹宗自己设计琢磨式样,将它改造成轻便的折叠床;明熹宗本人所设计的小玩具更是被太监拿去市场上出售,销售火爆,很是紧俏;明熹宗还会利用连通器原理设计喷泉。因此,他的木匠皇帝的称呼也便再也抹不去了。
但是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显然更关注的是他所造成的历史结果。如此一来他的这些“荒唐”举动与明朝末年,大明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危局便显得格格不入,他也因此又被称之为昏君。这并不是污蔑之言。在他当政的大明王朝之内,西南边陲爆发叛乱;朝堂之上东林党争迭起,又有重用阉党魏忠贤之举。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作为皇帝的他在战略眼光上却也是极其独特的,比之后人们感慨万千的亡国之君崇祯帝上要高出很多,这一点上在辽东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时的辽东,在李成梁的纵容之下,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异军突起,逐渐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并在李成梁去世之后的次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1617年便发布“七大恨”宣布对大明开战,而随后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也让大明王朝在面对辽东时局上捉襟见肘。
那么朱由校又做出了如何的抉择呢?当时,面对后金的崛起,袁崇焕曾提出在辽东地区大兴屯田,以此为壁垒,意图明显,希望能够困死后金;但是对于袁崇焕的提议,作为皇帝的朱由校却对袁崇焕的屯田之策提出了六点发问:“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

这些也都从侧面上展现了作为一个皇帝,他对于袁崇焕出于好心的策略的反思以及用策上的个人主见。而也正是如此,才避免了一如崇祯帝上位后,崇祯帝听信袁崇焕五年复辽,构筑关宁防线的所带来的既不能防敌(己巳之变,面对皇太极叩关的十万大军,袁崇焕构筑的关宁防线竟毫无察觉);又由此而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财政枯竭。在否定了袁崇焕的策略之后,他在辽东之上也并不是是没有做出部署。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也都是假以魏忠贤之手,熊廷弼、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的起用,都赖于他的首肯。

即便是后来,当魏忠贤的擅权以专被自诩正义的东林党人弹劾之时,对于志在搬到魏忠贤的叶向高,他给出的批语却是“举朝轰然,殊非国体,卿与廷臣不同,宜急调剂,释诸臣之疑。”或许在木匠皇帝、昏聩之主的外衣之下的朱由校,更是一个熟谙权谋之术的君王,对于当时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根除的党争之祸,最好的治理措施显然是扶持阉党与之争衡,只要不一方独大便好。

但是这一点身为弟弟的朱由检,直至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前夕,才明白哥哥朱由校弥留之际,嘱咐自己不要杀害魏忠贤的良苦用心,治国之术,哪里是简单的黑白、对错。可惜的是,大错已经铸就,历史也不能重塑。1644年,大明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1: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如松
[明][公元1549年-1598年,明代晚期著名将领]
铁岭县景点 铁岭县特产 铁岭县地名网 [手机版]
李如松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李如松,名将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代晚期著名将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入侵的壬辰御倭援朝战争,都取得了辉煌胜利。牺牲于后来打击地方土司的战争中。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自尽,其子哱承恩等被擒,斩贼立功,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昖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首尔)、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率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1: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成梁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 号引城。 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辽东将领。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复职,年已76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成梁


汝契

封    号
宁远伯


引城

所处时代
明朝

出生地
铁岭卫(辽宁铁岭市)


出生日期
1526年

逝世日期
1615年

安葬地
仰山之北

主要成就
多次反击蒙古;镇守辽东,收服女真;繁荣辽东地区

最高官职
辽东总兵

本    名
李成梁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影响
3军事思想
4历史评价
5轶事典故
6人际关系
7人物争议
8后世纪念
9史料索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军声始振

《明史》记载李成梁的高祖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铁岭, 清末章炳麟起草革命宣言称:“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即把李成梁当做民族英雄。

嘉靖五年(1526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李成梁少年时代就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1566年以生员袭职。起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隆庆元年(1567年)进为副总兵官,协守辽阳。 隆庆四年(1570年),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此后十年间,明朝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李成梁莅任即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与是军声始振。

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蒙古军队进犯盘山驿,李成梁指挥苏成勋击败了蒙古军队。过了不久,蒙古土蛮大举入寇。李成梁在卓山阻击他们,带领副将赵完等夹击土蛮,断其首尾,乘胜杀入了土蛮军的大营,斩杀了敌军部长二名,斩首五百八十余级。进封为署都督同知,世代承袭千户。 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土蛮六百骑在旧辽阳北河宿营,距离明朝边境二百余里,等候人马齐聚之后大举入侵,李成梁将他们击走。 万历元年(1573年),又在前屯击走了他们。之后,又击败了败走铁岭镇以西诸堡的蒙古兵,明廷将其进二等。朵颜兀鲁思罕又以四千骑毁坏边墙入寇,李成梁将他们击退。

镇防辽东

万历元年(1573年),作为辽东总兵的李成梁在击退蒙古后扩筑宽甸六堡。就在此时,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在抚顺互通马市。在马市上诱杀了明朝备御裴承祖,明朝断绝贡市,李成梁谋划征讨王杲。 万历二年(1574年),王杲以部众坐困为由纠集鞑靼土默特、泰宁诸部,大举犯扰明朝辽东重镇辽阳、沈阳,李成梁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斩首一千余级。此役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为李成梁收留,充当仆役。

万历三年(1575年)春,土蛮进犯长勇堡,李成梁将其击败。同年冬,内喀尔喀五部首领炒花会集鞑靼黑石炭、黄台吉、卜言台周、以儿邓、暖兔、拱兔、堵剌儿等部二万余骑,自平虏堡南下入寇。副将曹簠率兵出击,鞑靼转而出掠沈阳,看见沈阳城外有明军列营,于是驻于西北高墩。李成梁前去挑战,运用火器打击蒙古军队,蒙古被击溃舍弃辎重而走。李成梁率军追至河沟,乘胜渡河,斩杀上千敌军。明廷加李成梁太子太保,世荫锦衣千户。 万历四年(1576年),黑石炭、大委正在大清堡边墙外宿营,谋取锦州、义州。李成梁率领亲自挑选的精骑出击二百里,逼近敌军大营,攻破了营寨。杀了鞑靼部长四人。 万历五年(1577年)五月,土蛮再次入寇,联营直至辽河以东,李成梁乘人不备而袭击土蛮的大营得胜而还。 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速把亥纠合了土蛮军大举入寇,李成梁将其击溃,加太保,世荫本卫指挥使。十二月,速把亥、炒花、暖兔、拱兔会合了黄台吉,大、小委正,卜儿亥,慌忽太等三万余骑在辽河宿营,攻打东昌堡,深入边内直至耀州。李成梁派遣诸将分屯要害城市以遏制土蛮,自己亲率精锐部队出塞二百余里,直捣圜山。土蛮军队听说之后,都仓皇逃到了塞外。李成梁论功被封宁远伯。 当时,土蛮数次要求前来贡市,明朝关吏不允许,土蛮对此怨恨在心。 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再次以四万骑自前屯锦川营深入边内。李成梁命诸将加固城防,亲自督促参将杨粟等扼制蒙古入寇的要冲。适逢戚继光前来援助,蒙古很快退去。之后蒙古来袭也被李成梁击退。

兵压建州

万历八年(1580年),万历皇帝为表彰李成梁镇守辽东的军功,建石坊(位于辽宁省锦州北镇市)褒奖。万历十年(1582年),王杲的儿子阿台继续和明朝作对。 九月,辽东总兵李成梁进攻阿台所在的古勒寨。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再度发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王杲的女婿,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前去古勒寨为明军劝降,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台开城,攻破古勒山城之后进行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

塔克世虽属王杲一系,但已归附李成梁,却因此战死,实为李成梁与尼堪外兰故意为之。努尔哈赤对此极为不满:“我祖、父因为什么被害?你们都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你们对此有什么说法?” 李成梁自知理亏,后明廷将塔克世的土地、人马等送给努尔哈赤,令让他承袭都督指挥衔,以为补偿。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之后,欲为报父祖之仇成为借口叛明的“七大恨”之一。

奢靡遭劾

随着他官场的不断发展,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全辽的商民之利他都揽入自己名下,从此他结交权门和朝廷的官员。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为言官所劾,十一月,明神宗竟从御史张鹤鸣的话,罢免了李成梁在辽东的职务,仅仅以宁远伯的身份朝见皇帝。 之前李成梁在辽东的时候所立的战功大多都是在塞外,很容易缘饰真实情况。如果敌寇进入内地,就以坚城清野作为依托,拥兵观望形势然后出击;甚至可以掩饰败绩变为功劳,杀良民冒充敌军的首级。阁部的官员都被他所蒙蔽,督抚、监司稍微有与他忤逆的意思,就被他排挤出去,以至于都不能检举他的不法行径。先后有巡按陈登云、许守恩得到了他杀降冒功的罪证,想要上奏,却被巡抚李松、顾养谦等人阻止。既而引起了朝中的议论沸腾,御史朱应毂、给事中任应征、佥事李琯相继上书予以抨击。因为李成梁的事情有证可查,但是最终因为朝中靠山的暗中支持,才不至于治罪。等到他的靠山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等人相继去职之后,李成梁失去了依托,最终被罢免了。

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在宁夏反叛,御史梅国桢上奏请求重新起用李成梁,给事中王德完坚决认为不可,于是就被搁置了。 这样,李成梁失去了参加宁夏之役的机会,明廷派他的长子李如松为总兵参加,李成梁也失去了立功起复的机会。李成梁之前的诸战功所率领的战将们先后被重用。其后,他的手下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等人都获得富贵,都成为主宰一城的长官。但是此后明朝边防却暮气难振,又去转相地收刮民财,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有一定的减损。自从李成梁离开辽东之后,十年之间更易了八位主帅,明朝辽东的边防一步步废弛,为努尔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再度启用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辽东总兵马林因为与税使高淮争执被弹劾获罪。大学士沈一贯上书说李成梁虽老,还可以继续带兵。于是明廷命李成梁再镇辽东,这时候李成梁已经高龄了。这时候,鞑靼的土蛮、长昂以及把兔儿等已经离世,鞑靼的入寇已经很少了。而开原、广宁之前又开马、木二市。女真诸部为了获取利润,都归顺臣服。因为这个原因,李成梁又在辽东镇守了八年,当时辽东很少有边情。因为长期巡查东北的情况叙功,李成梁加至太傅。

当他第二次出任辽东总指挥官时,为了彻底破坏掉明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合可能,他实行暴力征伐。先是对泰宁部速把亥,然后是叶赫女真的清嘉奴、扬嘉奴。而这一时期,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蚕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断壮大起来。

从万历初期的时候,兵部侍郎汪道昆前去巡视边境,李成梁献上建议将孤山堡移建到张其哈剌佃,险山堡迁移到宽佃,沿江新安四堡迁移到长佃、长岭诸处,仍以孤山、险山二参将驻守,可以开辟疆土七八百里,可以大大扩张耕牧之利。汪道昆上报明廷,明廷认为可以实行。从此这里的人口生计日益繁荣,增至六万四千余户。到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以那里孤悬于外很难守住为由,舍弃了辽左六堡,将那里的六万四千余户居民迁移到内地,那些居民依恋家室不想离开,李成梁就以大军驱赶他们,造成很多流血事件,死者很多。为此,李成梁大受朝野谴责。

晚年逝世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又被劾罢,熊廷弼守辽东时,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原任辽东总兵李成梁以新疆勘报已完,奏乞矜察功罪。上下其疏该部院。” 这是李成梁为自己的“清白”讨个说法的奏疏。也是试探一下万历帝对自己的最后态度。李成梁虽然年老体衰,但是其诸子仍然手握重兵,李氏家族在辽东的势力和影响犹存。万历皇帝的态度还是“倾向”于原任辽东总兵李成梁。“上下成梁所辩疏,而勘疏竟不发。” 但是言官们还是抓住不放。不过随着万历皇帝“以宁远伯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应得恤典,命该部从优查给。” 的诏书一下,言官还是看到了万历帝的倾向。只是“解任”而不想置之死地。李成梁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弹劾李成梁之风随即减弱。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卒於北京,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李成梁死后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廷宣战,“辽事”问题遂产生。辽东成为明朝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备废弛的缩影。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开疆守边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以俯瞰天下的姿态登上明朝的舞台。由于建州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为了加强对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继续修筑辽东边墙外,还采纳了李成梁的建议,开始修筑宽甸六堡。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朝廷移建环山堡于张其哈制佃,险山堡于宽甸,沿江新安四堡于长佃、长岭诸处。这就是著名的宽甸六堡。 六堡位于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六堡成后,李成梁又以此开市,和少数民族做生意。这样做,首先是缓和了当时明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开市带来的可观收入也给辽东士兵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抵御蒙古

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的边备废弛之秋,李成梁多次击败了蒙古的入寇,保卫了明朝的东北边境。他在隆庆五年(1571年)、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三年(1575年)、万历四年(1576年)、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六年(1578年)数次击退鞑靼速把亥、炒花、暖兔、拱兔、黄台吉等部对明朝边境的骚扰。论功被封宁远伯。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相,“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明军辽东军事防御比较严密,有力地阻击了蒙古贵族势力骚扰;再加上后来土蛮汗去世,另外一个重要的蒙古族首领也死了,蒙古各部矛盾纷争,互相倾轧,逐渐走向衰落。相对来说,这个地区比过去安宁了一些。

遏制女真

万历元年(1573年),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在抚顺马市诱杀了明朝官员,李成梁征讨王杲,在万历二年(1574年)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万历十年(1582年)又进攻王杲之子阿台所在的古勒寨。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再度发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并彻底肃清了建州女真的不稳定势力。李成梁长期驻守辽东,有力阻止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和崛起,为明朝边境的安定立有大功。

万历十一年(1583 年) 十二月,李成梁利用叶赫贝勒清佳努和杨佳努到开原进行马市贸易的机会,在开原中固城设“市圈计”,诱其入伏,而袭杀之。叶赫贝勒清佳努和杨佳努被明军计杀后,清佳努子布寨、杨佳努子纳林布禄,分别袭为叶赫贝勒,元气日渐恢复,军力日益强盛。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月,李成梁率兵攻打叶赫布寨和纳林布禄,遭到叶赫东城与西城的贝勒和部民坚决抵抗。李成梁下令发炮摧毁他们外城的城墙,放火烧了他们的粮窖。经过这次打击,共“斩首五百五十四颗,得获马、器以七八百计”。叶赫罹受重难,死伤惨重。

繁荣马市

辽东边疆由于长期遭到“北虏”蒙古和“东夷”女真的骚扰,明朝以蒙古和女真等少数民族为对象的马市也就时开时停。明朝统治者经常把绝贡闭市作为驾虏驭夷的手段。李成梁镇辽期间由于凭借武力坚决打击虏夷的寇边行为,使虏夷皆惮服。于是李成梁请求复开马市,以实现繁荣辽东地方经济和羁縻虏夷之目的。李成梁认为在马市开闭决策上,应采取“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万万不可因噎废食。正是因为李成梁的大力推动,辽东马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1]

折叠编辑本段军事思想
折叠作战思想
万历初期,在首辅张居正的主持下,“西和东守”是当时明朝国防政策的主导思想。而在“东守”中,李成梁坚持的则是“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政策,不待敌军靠近便主动出击,多次击败蒙古、女真军队。李成梁作战非常讲究战略战术,“战有堵截,有捣巢。虏人犯,或大举,或零窃。而与(搏)战者,名日堵截。虏不人犯而我出剿者,名日捣巢。” 即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而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而主要的则是“捣巢”之策,作战时正面战线以大军阻截敌军,自己或部下则从侧面率领精骑迁回奔袭,直攻敌方老巢,这一战术在战争中屡建奇功,“……成梁遇于卓山,摩副将赵完等夹击,断其首尾,乘胜抵巢,酋部长二人,斩首五百八十余级。”建州女真王杲本是明朝任命的建州指挥使,他非但没有为明朝安境保民,反而经常率建州女真各部深人辽东地区大肆掳掠,甚至诱杀了备御裴承祖,准备大举犯边。李成梁决计征讨王杲,“成梁檄副将杨腾、游击王惟屏分屯要害,而令参将曹置挑战,……会大风起,纵火焚之,先后斩酋千一百余级,毁其营垒而还。”,通过主动出击,李成梁不仅及时破坏了王杲部的进攻,而且一举消灭了其势力,清除了辽东的一大隐患。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李成梁并不是一味固守,而是率领精骑直接攻击敌方巢穴。抓住其防备弱点,达到攻一点而解全局的目的。“巡抚辽东右金都御史张学颜条奏修边堡预防守……其驰禁谓制虏之策。自战守外,惟捣巢赶马可以资养军丁。而牵犬羊内顾之心……部臣覆奏。诏允行之。” 充分反映出李成梁“进攻型”将领的作战特点。

折叠治军方略
李成梁治军与戚继光不同,戚继光以制度带兵著名,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靠允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故而到了后来,“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早年的进取之心丧失,功业逐渐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战之事,而后又传出掩败为功,杀良冒功的行为,这些虽都是部下所为,但李成梁难辞其咎。万历十九年三月,“成梁……使副将李宁等出镇夷堡潜袭板升……师还遇敌,死者数千人。成梁及总督蹇达不以闻。”这件事成了导火索,一些对其不满的京官开始大做文章,纷纷谴责,李成梁见形势不利,上书请辞。在镇辽二十二年之后,李成梁被迫退居二线。[2]​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明史》: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

张居正:李帅用奇出捣,使贼狼狈而返,乃孙膑走大梁之计。比前长定之捷,杀降以要功者不侔矣。功懋懋赏,国家自有彝典。

申时行:①臣等看得成梁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夷虏惮其威名,封疆赖其保障,皇上委任不疑,深得用人之体。 ②今九边事情,独辽东为难,九边将官忠勇,独李成梁为最。数年以来,无岁不战,无日不防,可谓竭心尽力矣。

沈一贯:若近年李成梁封宁远伯,则以辽东虏功,与苗蛮功不同,又系积功累级,历数十年而后得,非以一次大功便与封爵。且成梁系一身独将,非有二三同事也。

李奇珍:属者奴酋发难,四路进剿,三路败没。始误于李成梁,再误于杨镐、李如柏也。先是成梁剿平兀堂、孟草塔、王杲等诸丑类,用奴父他失为向导,借其髑髅以博封拜,因割我膏腴以结戎心。二姓之好既联,三韩之备尽弛。开门揖盗,养虎自贻,此祸本乱源也。……试问辽东败坏,谁为作俑,成梁割地媚虏,……

熊廷弼:……谓之献地,不止弃地,谓之通虏,不止啖虏。楫与成梁之罪,可胜诛耶。

沈德符:始成梁、如松为将,厚畜健儿,故所向克捷。

方孔照:①辽阳百姓方维相亦伏关阙下,称成梁中左所之战、盘山驿之战、卓山之战、平虏堡之战、红土城之战、养善木之战、鸭儿匮之战、雕背山之战、辽河之战、阿州之战、抚顺之战、沈阳之战、开原之战、袄郎兔之战、曹子谷之战、古勒寨之战,脑王杲,髓速把亥,馘逞、仰二奴,斩阿大阿海,皆万世功。 ②治非一日而治也,乱非一日而乱也,隆万以来,夷运孱尪,李成梁叠策殊勋。

陈子壮:宁远伯李成梁驰驱疆场四十余载,先后血战,上首功一万五千,拓地七百,击速巴亥、阿台,擒王杲,皆名渠雄长,虽古卫、霍之功,何以加兹!或以其弃地误国,大抵谓宽奠六堡耳。夫宽奠本成梁开拓,地名张其哈喇海(佃)子,中外沃壤,一望膏腴。时边地稍宁,汉儿往往出塞掘参,生聚日繁,输税于建州。成梁遣韩宗功收还之,而愚民安土重迁,且渡河冰裂,南人吴大爱爱婿死焉,深怼宗功,遂以弃地之说布都下。科臣闻风入告,而功高不赏矣。夫建州生聚教训三十年,宽奠即不弃,将不为板升之续乎!边吏不能守辽西,而苛责成梁以宽奠,此刀笔吏所以败人国家也。

钱谦益:宁远伯李成梁父子威名素著,诸子家丁,骁勇惯战。贼降夷杂种,出入边徼,心轻中国,独惮李氏耳。

庄廷鑨:成梁前后捷功举可信乎?曰: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万历十载以前,此其可信者也。十载以后,此其不可信者也。何也?十载以前,新郑(高拱)、江陵(张居正)相继当国。其人皆明习边事,综核名实,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能鼓励文武大帅而用之。成梁固不敢不效命。且又精力方壮,技勇初集。一再试其锋于就衰之寇,斩获中率,固其常尔。此其可信也。十载以后,吴门(申时行、王锡爵)为政,煦煦掩覆功则与赏,罪不蒙罚。于是,献俘奏凯之事岁见,而覆军杀将匿不以闻。戴头杀贼,弃地策勋,非独成梁之耄不任事也。又非成梁之前勇而后怯也。政府司马乐其胜而谋其败。成梁有以深知之也。此其不可信者也。

黄云眉:李氏之盛衰,即辽事之兴坏系焉。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结好太岳
在张居正的文集中,虽未见有直接写给李成梁的信件,但他在致其他人的信件中,却多处表示出对李的特殊关怀和爱护,并针对当时边防积习及李成梁的个人特点,对有关问题妥为处置。 史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以法绳边吏,无所纵舍。独奖拔成梁逾于诸帅,成梁亦自奋。” 张居正基于在辽东放手“进攻”战略,“(重)用大帅李成梁于辽东,”主要是欣赏他“敢战深入”, 骁勇善战的军事风格。《明史·张居正传》记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李成梁为了报答张居正厚爱,拉近自己同首辅张居正的私人关系,功封宁远伯之后,曾派人给张居正送去黄金,行贿张居正。本以为张会欣然接受,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坚辞不受。“时江陵张居正当国,以法绳天下,尤留心边事。成梁晋爵宁远伯,以金贻之,居正语其使曰:‘而(尔)主以百战得功名,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却不收。”

折叠养虎遗患
主词条:努尔哈赤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再度发兵攻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父塔克世为王杲女婿,死于此次战乱,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清史稿》载:“太祖及弟舒尔哈齐没于兵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也有野史称努尔哈赤被收在李成梁帐下充当幼丁,数年后方才逃离。《明史纪事本末》则说塔克世虽属王杲一系,但已归附李成梁,因充当这次行动的前驱而战死。所以李成梁将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给都督敕书,令袭都督指挥衔。 努尔哈赤后来羽翼丰满,统一女真各部,建元后金之后,报父祖之仇是他讨明的所谓“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晚年与努尔哈赤往来甚密,曾一度有倚仗努尔哈赤之兵袭占朝鲜自立的野心。于边事又常有敷衍之举。只要努尔哈赤表示忠心,即“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饵之”,因此被宋一韩、熊廷弼等廷臣所参劾。所以建州势力能够在辽东的崛起,与李成梁的包庇不无关系。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弟弟

李成材,官至参将。

儿子

长子:李如松,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战死。追封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次子:李如柏

三子:李如桢

四子:李如樟

五子:李如梅

六子:李如梓

七子:李如梧,降清后,授三等轻车都尉。

第二代:李献箴,李如梧孙。天聪八年,降袭牛录章京,军功加至二等轻车都尉,恩诏加为一等。

第三代:李冷色,李献箴子。顺治八年,袭一等轻车都尉,恩诏加至一等男。

第四代:李林隆,李冷色子。顺治十四年,袭一等男。

第五代:李大均,李林隆孙。康熙四十七年,降袭二等轻车都尉。

第六代:李福,李如梧四世孙。雍正二年,袭二等轻车都尉。

第七代:李洵,李福兄之孙。雍正十一年,袭二等轻车都尉。

八子:李如桂

九子:李如楠

曾孙:李懋祖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对明末名将李成梁的卒年,学界有不同看法:万历三十四、四十三年说。《国榷》《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明史·功臣世表》《续文献通考》均取前者,施和金《李成梁卒年考》指出该说法出自《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四年六月的记载,并进一步论证李氏卒于万历四十三年(《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万历四十六年说。园田一龟认可康熙壬寅年(1722)《李氏谱系》内李成梁"生于嘉靖丙戌年(1526)七月十四日卯时""卒于万历戊午年某月某日,享年九十三"的说法,但这与《明史》本传"卒年九十"不符,他认为当以族谱为准(《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东洋学报》第26卷第1号〈1938年〉)。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墓址

李成梁墓址位于铁岭县催阵堡乡新坟村,墓前曾有石碑、石人、石马,但因年久失修,已埋入土中;李如松墓在催阵堡乡小屯村,墓前尚存部分石人、石马、石羊、石人装束仍可见,石马石羊形态仍可辨。当地村民称这里为“老坟头”或“龙王嘴子”。被铁岭历史学界一直称道的小屯石像生也在这里。石像生虽然规模不大,却是铁岭唯一一处现存的明代石雕群。这些石像生有:蹲姿石狮、卧姿石羊、跪姿石马和立式文武翁仲各一对,石像憨厚,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辽北境内现存仅有的明代墓前石像生作品,也是明代铁岭藉要职官员家族墓地的唯一现存遗物。

石像生是古代帝王以及王侯将相等权贵人士陵墓前安设的石人,又称“翁仲”,此外还有一些石兽。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石人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卫,石兽象征吉祥和辟除邪恶的神兽。其造型生动,气宇轩昂,雕工精细,由整块巨石雕成,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李成梁家族墓石像生为双双四重对面排列,中线为正东西向。依常理,古墓石像生两侧即为神道,而神道一般都是正南北向的,但小屯石像生的神道却是东西向,这是因为这里的墓地早年曾被损毁,现在各个石像生的位置都是经过后世维修后重新确立的。小屯石像生石坊等设施早年被破坏无存,石像生也都全部倒伏,埋没于土中。1984年,由铁岭市县两级政府出资。重新将这处石像生树起,直到现在。

石坊

李成梁石坊位于北镇城内钟楼前,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辽东大将李成梁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的。

石坊高九米,宽十米,四柱五楼,全部用淡紫色石料制成。饰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细致精巧。坊额上竖刻“世爵”二字,横刻“天朝诰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该石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3]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索引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1: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如梅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李如梅(?-1612年),字子清。名将李成梁第五子。自幼受家风熏陶习于弓马。由父荫历都指挥佥事、总兵等,最终至左府佥事。万历四十年卒。万历二十四年(1596),李如梅出塞300里,捣蒙泰宁部炒花胜还,晋都督佥事。其后日本入侵朝鲜,明廷应援,李如梅从征日,充任御倭副总兵,助其兄李如松出兵援朝.。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如梅

别名
李子清

国籍
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铁岭卫(辽宁铁岭市)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万历四十年(1612年)

职业
将军

主要成就
助兄李如松援朝;射杀倭将小野成幸、十时连久;参与蔚山之战

官职
御倭总兵

人物生平

名将李成梁第五子。自幼受家风熏陶习于弓马。由父荫历都指挥佥事、总兵等,最终至左府佥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李如梅出塞300里,捣蒙泰宁部炒花胜还,晋都督佥事。其后日本入侵朝鲜,明廷应援,李如梅从征日,充任御倭副总兵,助其兄李如松出兵援朝。

在碧蹄馆之战中先是以毒箭射杀日本大名立花宗茂家侍大将十时连久。在随后激战过程中,倭寇将误入战场的明军主帅李如松团团包围。一金甲将领率众倭寇欲冲杀李如松,李如梅又将其射杀,倭寇顿散,从而挽救局势获胜,所杀金甲将乃立花家臣小野成幸。随后升任御倭总兵官。参与蔚山之战,任先锋官,多有战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朝中有大臣劾其畏敌不前,被劾罢官。后迁为左府佥事。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94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1: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上的刘铤刘大刀据说手使一把160斤重的大刀,这个可能吗?
听涛小主 2017-10-12   |  1622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刘綎能舞动百斤以上的大刀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否用它来上阵杀敌就难说了。



《明史》有关刘綎大刀的记载如下:



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卷247《刘綎传》)


明代一斤约合590g(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考》),换算过来刘綎的大刀约合现在市斤141.6斤。确实是非常沉重的。







(台湾彰化县鹿港镇威灵庙,所崇祀的神灵就是刘綎)



不过这种大刀当时是否仅有刘綎才能舞动呢?且看《明史》中的另一处记载:



来聘,京师人。崇祯四年,中武会试。时帝锐意重武,举子运百斤大刀者止来聘及徐彦琦二人。(卷269《姜名武传附王来聘传》)


明代的武科会试中就有让举子挥舞百斤重大刀的环节。虽然能舞动者少,但一届中还是有两人的。



清代大体继承了明代的武举制度,考试分为三场:头场考骑射、步射的准度,二场考开硬弓、舞大刀、抬巨石,三场考策问、议论文。康熙七年规定第二场考试细节如下:



三场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弓必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项内能一二者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准入三场。(《乾隆大清会典则例》)


第二场的三种考试都是在考核武举子的力量。其中大刀分80斤、100斤、120斤三档,要求必须舞出刀花来才算成功。



由此可见,对于明清时期的武人来说,舞动百斤上下的大刀应该是他们训练力量的必修课。刘綎作为以勇武出名的武将,有舞动120斤大刀的力量应该毫不奇怪了。时至今日,武术爱好者仍将挥舞大刀作为他们的练习项目之一。







(图为当代武术运动员舞大刀。)



不过,是否刘綎在战场上也用这样的大刀杀敌呢?这就很难说了。因为一般见到的描写多是就“舞动如飞”本身而言的,并不涉及战场表现。而且战场与环境安全、追求一次性成绩的武科场不同,过度消耗体力对武将人身安全是大大不利的。



当然,刘綎如果拿着大刀这样来一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刘綎作为高级将领时的身姿,在他的本传中还有另一处描写:



是日,綎督战,左持金,右挺剑,大呼曰:「用命者赏,不用命者齿剑!」


这样左手提着金银,右手持剑督战,对部下同时形成激励和威慑的形象,可能更为现实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听涛小主 > 《奇闻轶事》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下一篇: 《西游记》中这些常识性“错误”,可能很多人都不信,但真实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6:44 , Processed in 0.1510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