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1: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上的刘铤刘大刀据说手使一把160斤重的大刀,这个可能吗?
听涛小主 2017-10-12   |  1622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刘綎能舞动百斤以上的大刀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否用它来上阵杀敌就难说了。



《明史》有关刘綎大刀的记载如下:



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卷247《刘綎传》)


明代一斤约合590g(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考》),换算过来刘綎的大刀约合现在市斤141.6斤。确实是非常沉重的。







(台湾彰化县鹿港镇威灵庙,所崇祀的神灵就是刘綎)



不过这种大刀当时是否仅有刘綎才能舞动呢?且看《明史》中的另一处记载:



来聘,京师人。崇祯四年,中武会试。时帝锐意重武,举子运百斤大刀者止来聘及徐彦琦二人。(卷269《姜名武传附王来聘传》)


明代的武科会试中就有让举子挥舞百斤重大刀的环节。虽然能舞动者少,但一届中还是有两人的。



清代大体继承了明代的武举制度,考试分为三场:头场考骑射、步射的准度,二场考开硬弓、舞大刀、抬巨石,三场考策问、议论文。康熙七年规定第二场考试细节如下:



三场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弓必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项内能一二者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准入三场。(《乾隆大清会典则例》)


第二场的三种考试都是在考核武举子的力量。其中大刀分80斤、100斤、120斤三档,要求必须舞出刀花来才算成功。



由此可见,对于明清时期的武人来说,舞动百斤上下的大刀应该是他们训练力量的必修课。刘綎作为以勇武出名的武将,有舞动120斤大刀的力量应该毫不奇怪了。时至今日,武术爱好者仍将挥舞大刀作为他们的练习项目之一。







(图为当代武术运动员舞大刀。)



不过,是否刘綎在战场上也用这样的大刀杀敌呢?这就很难说了。因为一般见到的描写多是就“舞动如飞”本身而言的,并不涉及战场表现。而且战场与环境安全、追求一次性成绩的武科场不同,过度消耗体力对武将人身安全是大大不利的。



当然,刘綎如果拿着大刀这样来一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刘綎作为高级将领时的身姿,在他的本传中还有另一处描写:



是日,綎督战,左持金,右挺剑,大呼曰:「用命者赏,不用命者齿剑!」


这样左手提着金银,右手持剑督战,对部下同时形成激励和威慑的形象,可能更为现实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听涛小主 > 《奇闻轶事》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下一篇: 《西游记》中这些常识性“错误”,可能很多人都不信,但真实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1: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常洵 - 明代朱常洵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常洵(1586年—1641年),明朝宗室、亲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常洵

别称
福忠王、福恭王、老福王、明恭宗

所处时代
明朝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位于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586年2月22日

逝世日期
1641年3月2日

谥号
恭皇帝(初谥),孝皇帝(改谥)

逝世地
河南府(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目录
1简介
2人物故事
3史书记载
4陵寝墓地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在古代,立太子往往被视为“定国本”,并且有一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明朝尤是如此。可明万历年间,却有一个非嫡非长的朱常洵谋立太子,从而引发“国本之争”。后来,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朱常洵生母郑贵妃仍不肯罢休,便又引发“妖书案”、“梃击案”。由于群臣坚决反对,朱常洵只好做一个藩王。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此后他更加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而大肆搜刮的结果是众愤难平,最终死于农民军的怒火之下。[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故事
折叠国土之争
明神宗的第一个儿子是宫女王氏所生。后来,神宗封王氏为才人,到长子朱常洛降生,又晋封她为恭妃。由于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自然是情理中事,从皇太后到诸大臣都坚持这一点。然而,本应确信无疑的事情,却因为郑氏及其子朱常洵的出现而被打乱了。

就在朱常洛出生的第二年,郑氏入宫,初封淑嫔。她不仅娇艳冠绝后宫,又知书识字,为人机敏,把神宗迷得神魂颠倒,很快又封她为贵妃,地位高于王恭妃。三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神宗立即册封其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当时,舆论大哗。

按照“母以子贵”的惯例,王氏的地位应在郑氏之上,因为朱常洛是长子。众大臣认为神宗的做法很不妥。反过来按照“子以母贵”的说法,众臣怀疑神宗和郑贵妃有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意图,于是争言建储之事,奏章雪片般送进宫里,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最先挑起此事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他要求为王恭妃正名分,并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以断绝野心之人的非分之想。神宗大怒,下令把姜应麟贬到边远的地方做了个小吏。此后,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皆因此获罪遭贬,礼部尚书沈鲤也因此被罢官。

虽然神宗欲“废长立幼”的念头已很明显,但礼法对明朝士大夫而言是不容挑战的信仰,一些正直的大臣便又联名上疏,请求立朱常洛为太子。这时,首辅申时行想左右逢源,他在神宗面前赞成废长立幼,在群臣面前又装作恪守礼法,神宗对他大加赞赏,但群臣还是看穿了他的小算盘。迫于群臣压力,申时行最终也只能上疏奏请神宗亟定建储大计。

如此一来,神宗虽不耐烦,也只能应允两年后举行册立皇太子仪式,同时又要求群臣不能再唠叨,否则就要等皇长子十五岁后再说。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上疏,奏请准备册封太子的仪物。神宗怒其冒犯,也找到了拖延的借口,诏令册立太子之事延期一年进行,并夺张有德三个月俸禄。

此后,首辅从申时行变成王锡爵,又从王锡爵变成沈一贯,到朱常洛虚岁二十,建储之事依旧没有着落。神宗也被立储之事搞得心力交瘁,他知道此事已不能再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五日,神宗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册封朱常洵为福王,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诏书颁布之日,神宗命人取出装有他与郑贵妃当年起誓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密盒。玉盒是密封如初,可打开一看,里面的誓书却已被虫子蛀得成为纸屑。神宗不由惊道:“原来天意如此!”也可见即便是皇帝,也并不能为所欲为。[1]

折叠就藩洛阳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有谣言说万历皇帝想要换太子,矛头指向郑皇贵妃,结果皇帝株连逮捕者甚众。到了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又有进言,说郑皇贵妃以及福王将要谋害皇太子,结果皇帝仅仅是让福王就藩,但被郑贵妃暗中阻止了。

为了平息皇储争议,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终于皇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六子朱常润为惠王、七子朱常瀛为桂王,争国本事件最终落下帷幕。这场万历年间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整治另外“东林党”。 [1]

折叠沉溺酒色
到崇祯帝时,朱常洵地近位尊,朝廷尊之以礼。朱常洵终日闭阁酌饮醇酒,所爱唯有妇女、歌舞。秦中流贼四起,河南也遭大旱、蝗灾,人们互相残食,民间一片杂乱,都说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经过洛阳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于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正住在家中,听说之后很害怕,便将其中利害关系告知朱常洵,而朱常洵并未放在心上。[1]

折叠命丧义军
崇祯十三年冬(1640年),李自成接连攻陷永宁、宜阳。第二年正月,参政王胤昌率军警戒防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也各自引兵而至。朱常洵把三将召入宫中,摆酒设宴,倍加礼待。数日之后,贼军大至,攻城。朱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缒城而出,手持长矛冲入贼营,贼军才稍微退却。夜半时分,王绍禹的亲军从城上招呼贼军,互相谈笑,挥刀杀死防守城墙的士兵,焚烧城楼,打开北门引贼入城。朱常洵从城墙上用绳子逃出,藏匿于西郊迎恩寺中。第二天,贼军跟踪而至将其捉拿,朱常洵当场被杀。两名承奉(福王身边的侍从)伏尸而哭,贼军揪住他们,让他们离开。承奉挣扎着喊道:“福王已死,我们也不愿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尸骨,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无怨言。”贼军见他们如此,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用一付一寸厚的桐棺装殓之后,放在一个破烂的架子车上,两人就在旁边自缢而死。王妃邹氏及世子朱由崧逃往怀庆。贼军火烧福王宫,大火持续三日不绝。[1]

折叠追封谥号
福王享年五十六岁。崇祯帝为此辍朝三日,予祭葬从优,一切丧礼较其他藩王倍厚,赐谥曰“恭”,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八日葬于邙山之原。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杀后,朱由崧在南京被马士英、卢九德拥立为皇帝,定年号“弘光”。国号史称“南明”,朱常洵被追谥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为恭皇帝,陵曰熙陵。不久张元以恭字为逊帝之谥,议改为共皇帝,但最终改称贞纯肃哲圣敬仁懿孝皇帝。后来永历帝追封庙号恭宗,谥号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1]

折叠妃
嫡妃姚氏(或作田氏) :谥号“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符天笃圣皇太后”

继妃邹氏:尊号“恪贞仁寿皇后”[1]

折叠子
明安宗 朱由崧

颖冲王 朱由渠

德怀王 朱由桦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福恭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谪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厌苦之。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廷臣请王之藩者数十百奏。不报。至四十二年,始令就藩。

先是,海内全盛,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他搜括赢羡亿万计。至是多以资常洵。临行出宫门,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下诏赐庄田四万顷。所司力争,常洵亦奏辞,得减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又奏乞故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盐井榷茶银以自益。伴读、承奉诸官,假履亩为名,乘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所至骚动。又请淮盐千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中使至淮、扬支盐,乾没要求輙数倍。而中州旧食河东盐,以改食淮盐故,禁非王肆所出不得鬻,河东引遏不行,边饷由此绌。廷臣请改给王盐于河东,且无与民市。弗听。帝深居久,群臣章奏率不省。独福藩使通籍中左门,一日数请,朝上夕报可。四方奸人亡命,探风旨,走利如鹜。如是者终万历之世。

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阝舀〉永宁、宜阳。明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引兵至。常洵召三将入,赐宴加礼。越数日,贼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缒而出,用矛入贼营,贼稍却。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贼火王宫,三日不绝。事闻,帝震悼,辍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殡。————《明史.列传八》[1]

折叠编辑本段陵寝墓地
崇祯十七年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即位后于六月追封父福恭王

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

1986年4月,孟津县文管会征集到明福王朱常洵圹志一合。该志系1924年被盗出土,出土地点在该县南麻屯镇庙槐村南约500米处(下凹)。该志长宽各79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21行,满行25字。四边线刻飞龙纹,撰文者为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盖为盝形。墓志现收藏于孟津县龙马负图寺。[1]

参考资料
1.欲壑难填:从争立太子到闯军锅中之肉,福王朱常洵贪婪荒淫的一生  . [2024-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贵妃墓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 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郑贵妃墓

类型
明十三陵里七座妃子墓其一


主人
皇贵妃郑氏

地址
北京昌平区

目录
1墓园介绍
2墓主介绍
3史料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墓园介绍
郑贵妃墓大小及位置示意图
郑贵妃墓大小及位置示意图
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七座妃子墓中规模最宏大的,墓园形制与万贵妃墓基本相同,但多一重外罗城。 整个基址大部分尚有遗存,外罗城后部及内城东西墙保存较好。 坟园南北通长287米、东西宽218米, 二重门。 外罗城周长812米。 陵园的外墙下方是古砖,上面是鹅卵石。

明十三陵及陪葬墓示意图
明十三陵及陪葬墓示意图

外罗城基部宽1.60米;上宽0.6米;残高1.90米;以卵石加灰泥砌,内外墙皮涂灰泥。 门道仅存铺地条石。 内城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93米。 城墙高4.10米、厚约1米。基部砌山石,其上砌大城砖,高1.70-3米,上部砌卵石,但每隔0.45-0.55米便砌砖一层。

重门宽2.40米。 门内左右两侧各有长方形基址一处,残留部分柱础石,面阔三间,长13.40米、进深7.3米,可能为神厨、神库遗址。内城里又有一个二道院,以殿门、享殿、左右庑组成。 殿门面阔三间,东西两侧保留有柱础石,长18.65米、宽8.70米。 享殿基址上堆满碎砖石瓦块,仅存个别柱础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基址长32米、宽18.50米。

殿前接有月台,长16.70米、宽6.5米。左右庑各三间,柱础石残存较多,基址长15.40米、宽6.40米。 坟园后部围绕坟墓半圆形围墙一周,类似宝城。 前面碑碣仅存碑座为1.60米、宽0.72米、高0.91米。 前后上部雕龙凤戏珠纹,下部为海水江崖和云纹; 两侧一为龙戏珠,一为凤戏珠。 碑座后为一石供案,长2.50米、宽1.34米,束腰形; 雕仰覆莲纹,上部为串枝莲纹,台面周有栏框,内雕卷草纹,纹饰流畅精美。

图片
图片

其后为坟堆,残高约3米、直径11米。 在享殿的遗迹处还有很多琉璃瓦的碎片,还有一个类似于碑亭矮墙边缘的石构件。坟冢依然还在,前面还存有一个供桌,和一个方碑座。 其他再也没有什么了,整个大坟圈里显得空空荡荡。 据当地老人讲,郑贵妃墓解放前曾被盗掘,在墓的后部打一盗洞直通地宫券顶,60年代时还有人进入墓内,据说仅剩有石供器。

折叠编辑本段墓主介绍
郑氏(1565~1630),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万历十年三月选美入宫的"九嫔"之一,专宠三十八年之久。 初封淑嫔,后晋德妃、贵妃、皇贵妃,明朝著名的"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与她有关。崇祯三年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神宗四妃墓旁; 崇祯十七年秋,南明安宗朱由菘追尊祖母郑皇贵妃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郑皇贵妃育有皇二子邠哀王朱常溆、皇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四子沅怀王朱常治、皇二女云和公主朱轩姝、皇六女灵丘公主朱轩姚、皇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

她是明神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明神宗死时遗诏还要将她封为皇后。 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后,遵从明神宗的遗诏,着礼部查例来行,后被众大臣反对乃止。郑皇贵妃死后得以葬在天寿山帝陵区域内,且陵墓规制宏大,地面建筑之多,远远超过其他陪葬墓,完全是由于后世子孙对神宗遗言的尊重。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郑贵妃墓前的石供台
郑贵妃墓前的石供台
《明史 郑贵妃列传》恭恪贵妃郑氏,大兴(北京大兴县)人。万历初年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帝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万历二十九年春,皇长子移迎禧宫,十月立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已。

先是,侍郎吕坤为按察使时,尝集《闺范图说》。太监陈矩见之,持以进帝。帝赐妃,妃重刻之,坤无与也。二十六年秋,或撰《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匿其名,盛传京师,谓坤书首载汉明德马后由宫人进位中宫,意以指妃,而妃之刊刻,实藉此为立己子之据。其文托"朱东吉"为问答。"东吉"者,东朝也。其名《忧危》,以坤曾有《忧危》一疏,因借其名以讽,盖言妖也。妃兄国泰、侄承恩以给事中戴士衡尝纠坤,全椒知县樊玉衡并纠贵妃,疑出自二人手。帝重谪二人,而置妖言不问。逾五年,《续忧危竑议》复出。是时太子已立,大学士朱赓得是书以闻。书托"郑福成"为问答。"郑福成"者,谓郑之福王当成也。大略言:"帝于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赓内阁者,实寓更易之义。"词尤诡妄,时皆谓之妖书。帝大怒,敕锦衣卫搜捕甚急。久之,乃得皦生光者,坐极刑,语详郭正域、沈鲤传。

四十一年,百户王曰乾又告变,言奸人孔学等为巫蛊,将不利于圣母及太子,语亦及妃。赖大学士叶向高劝帝以静处之,而速福王之籓,以息群言。事乃寝。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氵匈氵匈。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帝又于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群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神宗崩,遗命封妃皇后。礼部侍郎孙如游争之,乃止。及光宗崩,有言妃与李选侍同居乾清宫谋垂帘听政者,久之始息。

崇祯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郑皇贵妃薨逝,谥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2: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之孝家的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红楼梦荣国府管家之一
一分钟了解林之孝家的
00:52
林之孝夫妇果真天聋地哑吗?
12:09
林之孝家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凭啥说她是贾府中比较好的一个婆子?
03:56
收藏
137
11
林之孝家的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林红玉(小红)之母,也是荣国府大管家之一,为人行事低调,与其夫被喻为“天聋地哑”,地处管家高位却如此行事低调,实属难得,但也是媚上欺下,时不时也会利用自己的权力谋些好处。
中文名林之孝家的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职    业贾府内院女管家
主要成就得到大多数少主子的尊敬
出    处《红楼梦》
目录
1人物评价
2人物经历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关于林氏夫妇,有一点“政治性疑点”:为什么曹雪芹要通过他们的女儿小红来阐述“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政治性很强的观点?小红如果是真明白这句话的内涵,只可能是从她父母那里听来的,那么,林之孝夫妇的身上岂不是隐藏着很强的政治意味?这种推测在第十七回,王夫人下帖请妙玉入府的情节中得到了肯定。在个别古本里,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尚没有分开,而且来征求王夫人是否请妙玉入府的并不是林之孝家的,而是秦之孝!按照刘心武的推测,这便是林之孝夫妇的原形露出了马脚:曹雪芹在写作初期,曾经一度想在小说中融入更多的政治意味,于是在设定了秦可卿、贾元春、北静王等与政治直接挂钩的人物之外,还设定了其他一些政治边缘人物。除了柳湘莲和蒋玉菡,其他人一律与“家住江南本姓秦”一衣带水,都设计为姓秦,于是便有了秦之孝夫妇、秦显夫妇这样的名目,于是便有了林之孝家的认凤姐作干妈、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小红做大丫头(小红出场时只是一个管喂雀浇花的二等丫头)这样的带有政治避嫌性的情节;而且从情节设计上讲,让秦之孝家的指派秦显家的暂时代替柳家的掌管厨房,也是合情合理的。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按照王熙凤的评价,林之孝家的和她丈夫“都是锥子扎不出一声儿来的”(也有古本作“他们两个,一个天聋,一个地哑的”)(27回)。但从她女儿小红的行为处事上看,她夫妇二人都应该是颇有才干的人,很受主子的器重。一个管理外面的事——贾琏有什么事要跟林之孝商量的,林之孝还曾建议裁减家仆的人口以减轻负担(72回);一个管理家内的事——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林之孝家的怕丫环们没了管束,特意跑到红香圃宝玉生日宴席上来监督。
不过,后来曹雪芹扭转了写作计划,他要把写作中心放在那些超越政治的内容上,于是便把秦之孝夫妇改为姓林,这样原来那些具有政治避嫌性的情节就变成了显示林之孝家的为讨主子喜欢而设计的情节,减弱了《红楼梦》的政治性。更重要的是,在第57回“慧紫鹃情辞忙试玉”后,写道林之孝家的来探望宝玉,结果宝玉误认为是林家派人接走林黛玉来了,命令小厮们把她打出去,贾母也就命令众丫头和小厮把她打出去——改成姓林既有这般好处,自然还是改了好。
林之孝 - 《红楼梦》人物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虚拟人物相关




林之孝,《红楼梦》荣国府管家,负责管理银库账房的,为人处世十分低调。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林之孝


  • 别名

    秦之孝


  • 饰演

    郭华(87版)



  • 性别


  • 登场作品

    《红楼梦》


  • 亲属

    妻子:林之孝家的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角色设定

在众多古本《红楼梦》中,曾有好几个古本将林之孝写作"秦之孝"。他不善言谈,女儿林红玉(小红)先是宝玉丫环,后成凤姐的丫环,林之孝曾劝贾琏不要将丫环彩霞许配给旺儿之子,但王熙凤说已经答应了,不能改。



折叠编辑本段影视形象

1987《红楼梦》郭华饰林之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2: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高望重的明成祖朱棣,生母究竟是谁?
原创2019-02-14 16:05·煮酒君
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几个悬而未决的谜案,大明王朝最大的谜案当属建文帝的去向之谜,仅次于建文帝的去向的谜案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之谜。虽然在正史当中,明确记载了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但是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朱棣的生母绝非马皇后。正史当中将朱棣生母记载为马皇后,不过是朱棣欲盖弥彰,为自己的谋朝篡位寻找合法的借口罢了。


之所以在早之前,很少人去怀疑朱棣的生母之谜。那是因为在《明史·成祖本纪》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所以大部分史学家都遵照这本正史来确定朱棣的生母之谜。但是这样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常言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洋娃娃”。朱棣既然能够篡权夺位,也就能够篡改历史。

要研究马皇后是不是朱棣生母,最好查阅的是内容可信度更高的皇家史料《南京太常寺志》。据《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从这段记录当中不难发现朱棣的生母其实是一个叫碽妃的妃子。不仅如此,就连太子朱标也不是马皇后所生。可见《明史·成祖本纪》里面所说的:“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挟,次晋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是不准确的,历史上的马皇后膝下无子。


除了国内史书的记载之外,在一部朝鲜的文献记载当中也间接证明了马皇后绝非朱棣之生母。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权氏著有《奉使录》记载着这件事,其中有诗题云:“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此处所说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是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要知道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嫡庶之差别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此时的太子朱标还活着),朱棣即使对韩国使者也用不着不遮掩其真实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马氏所出无可怀疑。

也许是马皇后膝下无子,为了弥补这个遗憾,马皇后一下子就将朱元璋的前五个儿子都“认领”为自己的儿子。所以“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挟,次晋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这句话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等五人从小就被马皇后收到自己宫里来抚养,马皇后也视为己出,这才让朱棣等拥有了嫡子的身份。这点在方孝孺起草的建文帝伐燕诏书也有所体现“朕以燕王棣孝康皇帝母弟”,方孝孺等人认可朱棣跟朱标一样都是马皇后所“生”。


既然马皇后不是朱棣的生母,那么朱棣的生母碽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很多人推测朱棣的生母碽妃是一个元顺帝的妃子或者高丽女子。那么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一些传言里,朱元璋攻下大都后亲临元顺帝后宫,收一位美女为妃。这个女子是元顺帝的一位妃子,她是弘吉剌一位太师的女儿。此时弘吉剌氏已怀孕七个月,两个月后,这个蒙古妃子生下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就是朱棣。这样的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对于一个认识不到2个月的宫女生的孩子。朱元璋怎么可能认作自己的儿子呢?而且关键的是,在《明太祖实录》、《国榷》等文献记载,朱棣生于 1360 年,朱元璋攻取大都的时间是 1368 年,这时朱棣已经好几岁了,所以朱棣之生母不可能是元顺帝的妃子。

至于这个碽妃会不会是高丽女子呢?这点也不太可能,就像近代学者朱希祖说的那样:“若高丽果有过氏为太祖妃或成祖母,则高丽史亦必大书特书,载其家世,如元顺帝皇后奇氏矣。且明太祖妃韩氏、明成祖权妃、任顺妃、李昭仪、吕婕妤、崔美人皆能详其家世,独碽妃则高丽及朝鲜史皆无记载。”还有一点是高丽向中国送贡女的时间是1365年,而朱棣是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应天府吴王宫,所以高丽贡女不可能是成祖的生母。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朱棣的生母绝非马皇后或者元顺帝的妃子,亦或者是高丽贡女。这个碽妃到底是谁,只有朱元璋跟朱棣父子二人才知道。

举报
评论 23

大葱c
7
朱元璋死后,明朝还是不是正宗老朱家血统

回复
·
2022年09月23日

开心过家家乐
68
老朱一家子都说了燕王的老妈是马皇后,还较劲什么,就算马皇后不能生,那也是她一手带大的,养恩大于生恩,不是亲生又如何。何况官方都说了是马皇后生的,还有人不相信。 不要总是说历史会被当权者篡改,他们其实也不是为所欲为的。 野史也可能是对手们的抹黑

回复
·
2020年11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2: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碽妃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碽妃是朱棣生母,碽妃的身份自明朝起,相关文献和学者就有多种不同说法。各方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明成祖朱棣自述[1]、其父朱元璋的皇后马氏;二是,朱元璋的妃子。妃子身份有多种不同说法,亦可分为两类,一是正史记载的妃子,二是笔记、野史记载的妃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碽妃

外文名
gōng fei


身份
明成祖朱棣生母(存疑)

丈夫
明太祖朱元璋

目录
1人物介绍
2来历
3史料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碽妃,原名碽氏,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妃子。碽妃是朱棣生母,碽妃的身份自明朝起,相关文献和学者就有多种不同说法。各方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明成祖朱棣自述、其父朱元璋的皇后马氏;二是朱元璋的妃子。妃子身份有多种不同说法,亦可分为两类,一是正史记载的妃子,二是笔记、野史记载的妃子。

折叠编辑本段来历
在朱元璋的后宫中,大脚马皇后为许多人熟知。孙贵妃、李淑妃、郭宁妃、郭惠妃均有记载,但是,碽妃却是是朱元璋众多后妃中最神秘的一位。碽妃来历不明,正史中没有记载她的生平。“碽”非汉姓,有人认为她为蒙古人,是元顺帝的宫人甕吉刺氏,也有人认为她是高丽进贡给元朝的贡女。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李清《三垣笔记》:633提及,明末大儒钱谦益曾于弘光元年(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本志[南京太常寺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䂵妃”。生母不详的周王朱橚,李清据他曾为孙贵妃服丧三年,推测为孙贵妃所生。吴晗认同,马皇后无子,李淑妃生太子朱标三子,䂵妃生朱棣和朱橚二子的说法:646。清代朱彝尊《曝书亭集》引《枣林杂俎》,提及“高丽䂵妃”,但《枣林杂俎·义集》相关只称“䂵妃”。“高丽䂵妃”来源无从考证。现代作者亦指䂵妃为高丽人:43:62。而在现代传说中,出身高丽的䂵妃生下朱棣时,因孕期未足月,被朱元璋视为不祥,以“铁裙”之刑处死。朱棣为纪念生母,在南京修建了大报恩寺和九层琉璃宝塔。

历史上李淑妃的父亲李杰投奔朱元璋时,才二十六岁,同时,朱标已在前一年(1355年)出生。因此李淑妃不可能是朱标的生母。同时,《南京太常寺志》文中所称,皇妃某氏生楚王等九个藩王,而按《明史·诸王传》,这九个藩王的生母实际为胡充妃、郭宁妃等七人。其后描述文字亦与《明史·诸王传》记载有差别。谈迁认为即使马皇后无子,又“何讳他王母?”而“九王同母亦奇”。同时,嘉靖朝担任南京太常寺卿郑晓在《今言》记,明孝陵“祭旁列四十六案,或坐或否,大抵皆妃嫔也。”与李清《三垣笔记》所称“东侧列妃嫔二十余:633”,两者人数不符。[1]

参考资料
1.明宫奇闻:美丽的碽妃,为何因早产被处以酷刑  . 搜狐网 . 2019-11-24 . [2024-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碽妃真的存在吗?碽妃朱元璋的妃子生平简介
庶民临风 2019-02-24   |  195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碽妃,姓氏不详(有可能以“碽”为姓,也有可能封号为碽妃),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妃子,后世猜测可能为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据传碽妃是成祖朱棣之母,传闻是朱棣篡权而大量篡改正史,但是这个事实却记于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后书遗失,却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所提及。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存疑,由年龄推测,李妃不可能生太子朱标)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古代神位的摆放是严格按照身份来的,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儒)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明成祖生母

image.png

  成祖朱棣篡夺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在古代,要想名正言顺的篡位登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有足够的资本。成祖朱棣的做法就是把自己从一个妃子所生的历史事实篡改成马皇后所生。想以嫡出的身份来正名自己的皇帝位置。也因此碽妃被湮没在了历史之河中。

  关于碽妃是成祖朱棣之母,因为朱棣篡权而大量篡改正史,但是这个事实却记于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后书遗失,却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所提及。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古代神位的摆放是严格按照身份来的,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弘光元年(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历史正名

  吴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的论证:对于这个历史悬疑,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还曾引起过一场学论。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学者朱希祖与傅斯年之间的笔战。朱希祖在其《明成祖生母记疑辩》中说道:“若高丽果有过碽氏为太祖妃或成祖母,则高丽史亦必大书特书,载其家世,如元顺帝皇后奇氏矣。且明太祖妃韩氏、明成祖权妃、任顺妃、李昭仪、吕婕妤、崔美人皆能详其家世,独碽妃则高丽及朝鲜史皆无记载。”傅斯年则在《明成祖生母记疑》中提出:“成祖引高后以自重……只有一解可以通者,即成祖生于碽氏,养于高后,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而官书之太常寺志犹如此说,明成祖母本碽妃,理无疑也。……至于碽妃事迹如何,则明代官书既无记载,私家亦鲜述说。”

  两个人说得都有些道理,但又拿不出确切的铁证来说服对方。同一时期,另一位明史专家吴晗又加了进来。他在《明成祖生母考》一文中,支持傅斯年的观点。他认为:“高皇后无子,成祖周王为碽妃出。成祖为高后所养,故冒称嫡子。碽妃则行历不详,只好阙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2: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明宫奇闻:美丽的碽妃,为何因早产被处以酷刑
2019-11-24 06:51
明宫奇闻:美丽的碽妃,为何因早产被处以酷刑



朱元璋对女人的管理很严,甚至很残酷。一旦发现身边的女人对他不忠,或者像刘邦老婆吕雉那样有“红杏出墙”的嫌疑,那将必死无疑。民间传说,朱棣非马皇后所生,其母亲是碽妃,但是,生下朱棣后,碽妃便遭受“铁裙之刑”惨死。

“铁裙之刑”是朱元璋发明的惩罚不忠女人的一种酷刑:将铁片做成刑具,形如裙子,逼犯人穿到身上,然后,把铁裙子放在火上烘烤。刑具受热,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铁烙,其惨状不言而喻,女犯最后往往被活活烤死。

朱元璋有一位美丽动人的碽妃,可是,莫名的因为碽妃早产,朱元璋就对她使用铁裙之刑。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要使用如此之酷刑,难道怀孕早产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吗?

而今,早产或是晚产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能够被医学解释,人们不会因此而大惊小怪。

但是,在古代,医学不发达,人们生孩子,都是要算日子的,如果日子对不上,或者提前,或者是延迟,那么,生孩子的女人就会被怀疑给丈夫戴了绿帽子,会被惩罚得很惨。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很多疑的人,据传,碽妃可能来自元朝后宫,是蒙古人或者高丽人。碽妃未足月就生下了朱棣,于是,朱元璋怀疑她与别人私通,龙颜大怒,赐碽妃铁裙之刑。

碽妃究竟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如下传说:

传说一,碽妃因为只怀孕七个月就生下了明成祖,明太祖怀疑其不贞,与马皇后一起将其以“铁裙”之刑折磨而死;

传说二,碽妃因为恃宠而骄,想要以朱棣取代太子,被明太祖知道后。下令处死;

传说三,碽妃生下明成祖后,马皇后非常喜爱,就设法陷害处死了碽妃,将明成祖认作自己的儿子;

传说四,明太祖临死前,下旨让碽妃陪葬。

传说总是多样又传神,但不论怎么说,碽妃都逃脱不了“非正常死亡”的宿命。

不过,关于碽妃是朱棣母亲的说法,历史上存在很多的争议,实际上,明成祖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而明军攻克元大都是元至正三十一年(公元1368年)八月的事,元顺帝在城破的几天前,携妃及子女北逃到了居庸关,此时,朱棣已经有九岁了。所以,说朱棣是元顺帝的妃子所生,甚至是元顺帝“遗腹子”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明太祖实录》以及《明史》都说朱棣是马皇后所生。

但是,明清时期文人的笔记材料,却说朱棣的生母是碽妃,有人认为,朱棣造反取得皇位之后,为了名正言顺,抬高自己的地位,于是把自己说成是正宫娘娘马皇后所生,以证明自己是嫡出,因此,在公共场所的时候,朱棣就公开认马皇后为生母,而把自己真正的生母碽妃隐藏了起来。

朱棣登上皇位后,在祭奠朱元璋妃子的时候,又偷偷的给生母与众妃不同的待遇,以使生母在冥冥之中,悄悄领会母以子贵的殊荣。南京明孝陵享殿中供奉着朱元璋和他的后妃,除朱元璋与马皇后正面而坐外,供奉排列序位是,在东面西向的有李淑妃等二十多位,而西面东向的只有碽妃一人,据猜测,这或许就是朱棣要区别对待自己生母的证据。

不过,无论朱棣是不是碽妃所生,明太祖朱元璋发明铁裙之刑却是真的,碽妃受过铁裙之刑也是真的,这一种刑法极其残酷,碽妃就是早产而已,与别人私通纯属朱元璋自己的猜测,没有实在的证据,所以说,碽妃算是史上死得最冤枉的妃子,也死得极其凄惨。

(本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11: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
光世音
庄妙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18: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纣王而崇祯,崇祯而纣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7-1 02:54 , Processed in 0.1321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