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07: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意娘 - 武则天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如意娘》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写给唐高宗的情诗。

此诗共四句二十八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是武则天诗作中的上乘之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如意娘

作者
武则天

作品出处
乐苑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创作年代
初唐

题材
情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赏析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如意娘

看朱成碧⑴思纷纷⑵,憔悴支离为忆君⑶。

不信比来长下泪⑷,开箱验取石榴裙⑸。[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看朱成碧:看到红花渐渐凋谢惟余绿叶,年华白白耗去,思绪纷纷,想念君王而身心憔悴。

⑵思纷纷:思绪纷乱。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来:近来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折叠白话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

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

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全唐诗》在《如意娘》题下引《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折叠文学赏析
如意娘
如意娘
​《如意娘》一诗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夜愁示诸宾》)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谓: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李白的《长相思》写"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与此句构思相似。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是武则天的上乘之作,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看朱成碧后来成为唐宋人常用成语。李白诗:"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也可以说看碧成朱。辛弃疾词:"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柳亭诗话》载: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后来有"刿目鉥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1]

折叠名家点评
钟惺《名媛诗归》卷九评曰:"看朱成碧"四字本奇。 然尤觉患。 "思纷纷"三字,愦乱颠倒得无可奈何。""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谢棒 《四溟诗话》说:" 凡起句当如曝竹, 骤响易彻" ," 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3]

参考资料
1.如意娘  . 古诗文网 . [2017-8-24]
2.钟惺 - 《名媛诗归》 / 济 南 - 齐鲁书社 , 1997 . 9.
3.武则天  . 古诗词 . [2017-8-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07: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三载。勇晴雯画龙点晴,慧绣璎珞+慧纹+慧娘+慧紫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0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满清的避讳制度,给中华文化造成了千年浩劫,这三位皇帝最突出!
2019-06-18 10:58
一、始于康熙

满清的避讳,始自于康熙年间。顺治朝世祖福临当朝时,“不令天下避讳”,但到了康熙

帝玄烨登基后,避讳制度骤然严格起来。当时的避讳用字主要有两个方面:



1、康熙皇帝的名字

朝廷规定:以“元”字代替“玄”字,以“煜”字代替“烨”字。“烨”字不常用,“玄”字却是个常用字。当时写字刻书,均严格地执行以“元”代“玄”的规定,如《老子》一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被改为“元之又元,众妙之门”。



红学界公认与《红楼梦》创作几乎同时的《儒林外史》,描写王冕放牛,遇见两个“穿元色直襟”衣服的人,“元色”就是“玄色”,亦即黑色。《千字文》开头的“天地玄黄”改成了“天地元黄”,中药铺里的“玄参”,也被改成了“元参”,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玄帝、玄宫、玄机、玄门、玄女、玄神、玄真、玄天、玄论等词,都相应改为“元”字。



2、涉及到“虏”、“胡”、“戎”、“蛮”、“夷狄”等汉人称呼少数民族的蔑称,一律在避讳之列

朝廷修书或大臣奏本时,金朝时的“金贼”,必须改写成“金人”,辽朝时的“虏将”,相应改写为“辽将”,宋朝时的“胡虏之地”,也只能写成“异地”。

二、雍乾之世,避讳至严



满清避讳制度执行的最为酷烈的是雍正乾隆年间,“雍乾之世,避讳至严”。



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雍正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为“允”字:著名诗人王士祯,死后十年,还被改名为王士正,后又钦命再改为王士桢。就连明朝的亡国崇祯皇帝,也被改为不可理解的“崇正皇帝”;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天下的地名,凡涉及讳字的,一律相应改动,如真定、真阳、真宁,都相应被改为正定、正阳、正宁。



乾隆皇帝比起乃父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是个避讳狂。不仅他自己的名字弘历要避讳,他的父亲、祖父的名字也要避讳,他的儿子的名字还要避讳,最莫名其妙的是,就连死了上千年的历史上的皇帝名字还要避讳,弄的普天下摇唇鼓舌者苦不堪言。



修《四库全书》时,因为没有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乾隆亲自对四库馆臣严加痛斥,严令更改;他钟爱的嫡长子、皇位继承人荣亲王永琏夭亡,朝廷专门颁旨规定避讳“琏”字;他的第八个儿子仪慎亲王永璇,因刊刻《高宗圣训》,“误书庙讳,罢王俸三年”,遭到严谴。

三、文字狱

雍正、乾隆两朝,利用避讳制度,大搞文字狱,史不绝书。



乾隆四十四年王锡候篡改《康熙字典》为《字贯》案,本人被斩立决,子孙七人被判监斩候,妻子媳妇被赐给功臣为家奴。同年,冯王孙著《五经简咏》“不避庙讳”案,乾隆皇帝钦命“照大逆凌迟”处死,“以正人心而神法纪”。也是这一年,一个卖药糊口的老百姓智天豹,谎称遇到神仙显圣,传授《本朝万年历》一部,要献给皇上,邀求富贵,结果拍马拍到了老虎屁股,落得个被腰斩的悲惨下场。

乾隆四十五年,小商人刘莪将《圣讳实录》印刷贩卖给应试的童生,以谋升斗,养家糊口,刊印中不慎将“庙讳”及“御名”“全体写刊”,结果也被斩首了事。同年,一个年老多病的生员吴英,写了一通《上陈时务策》,迭用“弘”字未避,被“照大逆罪凌迟处死,子侄五人被判斩监候,妻妾及年幼子孙十余人被赏予功臣为奴。



此外,还有乾隆二十二年彭家屏《大彭统记》案,乾隆三十二年齐周华诗文案,乾隆四十四年石卓槐《芥圃诗抄》案,乾隆四十六年吴碧峰刊刻《孝经对问》案,本人都被朝廷砍了脑袋,亲属株连者也均被严惩。



这些犯人多数是潦倒书生、小商小贩、市井贫民,根本不存在什么“大不敬”的念头,更谈不上犯上作乱,而乾隆皇帝却无限夸大其严重性,滥杀无辜,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恐慌气氛,以维系皇权的至高无上。



由于乾隆奉行的极为严酷的文化政策,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乾隆朝篡修的《四库全书》,好多文章因避讳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所以鲁迅先生愤怒地指出,“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从讳例数量上分析,有清一代,共一百八十四例,康雍乾三代就占了一百七十例,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强。



三代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八年,由于执行严酷的避讳制度,给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一场浩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08: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16薛文宣+玄之又玄+宣显慈应悼灵王朱慈焕
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9.4天齐庙+碧霞元君+宣显慈应悼灵王【文宣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848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9.4 钟家台 2020-04-27   |  114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那么宝玉隐写的关老爷是谁呢?妖又是谁呢?
  关老爷就是关夫子,第五十一回里争执宝琴的最后两首怀古诗时,李纨以“关夫子”作比的“小红”和“柳梦梅”!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将清朝的皇帝、官员和军队等一律称作“清妖”,不知道清初有没有“清妖”的叫法,但朱慈炤在他的《红楼梦》里就是将满清视为“妖”!
  “琅玕节过谨隄防”,其实就是宝玉朱慈炤对正在得意叫嚣的宝钗满清的警告:满清你别得意,我们的“关夫子”——反清复明的义士“小红”们和“柳梦梅”们正要磨刀霍霍斩清妖!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鸾鹤被古人视为仙禽,“鸾音鹤信”指来自上天的讯息。凝睇,凝目注视。
  宝玉朱慈炤凝目注视屏息等待的上天讯息是什么呢?
“鸾音鹤信”典出唐代罗隐的《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诗:
“鸾音鹤信杳难回,凤驾龙车早晚来。”
  原来宝玉等的是凤驾龙车!
  《红楼梦》中“凤”是黛玉,前一句“琅玕节”点明了“龙”即“竹”通“朱”,朱慈炤凝神等待是反清复明的好消息!
  “好把唏嘘答上苍”:等到了反清复明的好消息,我惊喜万分的答谢上苍,禁不住热泪盈眶、抽泣感慨。
  天齐庙的更大秘密。
  《红楼梦》中的“天齐庙”大有寓意,第三回宝黛初见,需要注意的是黛玉入贾府一开始并未见到宝玉,因为宝玉“庙里还愿去了”,贾母心心念念的贵客来了,宝玉却是先还愿后才见黛玉,而《红楼梦》最后一回即第八十回竟然又写道宝玉“往天齐庙还愿”,“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
  请看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的今山东淄博市之博山区的《颜神镇志》, 其卷三《饗祀》记载了明崇祯十三年敕封泰山三位元君神号之事:“碧霞元君庙:在凤凰山顶。明季崇祯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敕谕道经掌坛官梁之洪虔贡香帛,前往东省泰山设醮,恭告行礼,加封群神:天仙圣母青灵普化慈应碧霞元君,眼光圣母慧炤明目元君,子孙圣母育德广胤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即俗称的“泰山娘娘”。“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是道教女神的尊称。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碧霞元君信仰始于宋代,明代中叶后大盛于华北,并扩展到长江和淮河以北。在明代,泰山女神出现了两个分身,这就是崇祯敕封泰山元君共三位的缘故。其实就是一位泰山女神的三个分身罢了。
崇祯十三年七月,田秀英的爱子五皇子朱慈焕被周后装神弄鬼的吓死,绝望无助的田妃开始持斋祈福,崇祯也因此斋戒。“皇五子薨,田贵妃遂茹素焚修,上亦为之减膳,于宫中大作斋醴,盖自是皇情少怿豫矣。 
十一月追封孺孝悼靈王,玄機慈應真君。禮科給事中李焻言:“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亂徽稱。”不聽。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顯慈應悼靈王,去“真君”號。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
  从时间上看,在五皇子死后两个月后的九月,崇祯派太监前往泰山敕封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前面说了,自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后,泰山就获得了封号“天齐”,世人遂将泰山女神称“天齐”。淄川五松山有《天齐嬷嬷幢》,清王尔鉴撰,言:“余受皇恩,放青州令。有老者献文,乃状元张唐卿之手书也,名《孝义天齐嬷嬷幢》。文曰:《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八十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天齐嬷嬷就是泰山女神,“天齐”就是“碧霞元君”的别号!
  明代中期的宗教宝卷《玉女卷》中,介绍碧霞元君前身是“石玉叶”,“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时生”。但后来泰山娘娘的圣诞还是为四月十八。姓氏却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碧霞元君改姓为“田”!
《宝华山志》卷十三录清初的王概(生平约1645~1708年,与朱慈炤同时代人)的文章:“泰山之巅,用祀碧霞元君。或谓轩辕黄帝第九女,入山炼形飞升者,或谓州民田氏女,居黄花洞修真得道;或谓万汇生于东方,民生厥初,以母为主,泰东岳也,故祀元君。”到了明末清初,民间认为泰山娘娘姓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9.1

下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09: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世家谱
2019-09-23 11:14·彭门创作室

《孔子世家谱》以孔子为一世祖,传承二千五百余年,共八十余代。它以其延续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堪称存世谱牒之冠,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一、家族史、家谱著述源流

第一部关于孔氏族史,可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上朔族源,历述孔子之后十余世,名字、世系、享年、官职凿然有序。

其后有晋代《孔氏谱》(佚),是书,文廷武、秦荣光《补晋志》有录著。

唐代黄恭之著有《孔子系叶传》(佚),是书,《唐艺文志》有著录;佚名撰《孔氏家传》五卷(佚),是书,《隋书》有著录。

宋代有《孔子家谱》一卷(佚),是书,《通志﹒艺文略》著录不题作者名氏;孔宗翰撰《阙里世系》一卷(佚),是书,《中兴馆阁书目﹒谱牒类》作《阙里谱系》,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作《孔子氏家谱》,《郡斋读书志》《山东通志》《兖州府志》《曲阜县志》等皆著录;孔传撰《孔氏祖庭杂记》《东家杂记》,今存;孔端朝续修《孔氏族谱》(佚),止于四十九代;孔应得续修《孔氏族谱》(佚),是书,《阙里文献考》有著录,原题《孔子世家谱》(下同)。

金代有孔环续修《孔氏族谱》(佚),是书,《阙里文献考》有记,另著有《祖庭广记》(佚),是书,孙德谦《金艺文略﹒史部﹒谱牒类》有著录;孔元措续修《孔氏族谱》(佚),是书,见《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另著有《孔氏祖庭广记》;孔璪著有《续祖庭广记》(佚),是书,《曲阜县志》《阙里文献考》有记。

元代有孔鼒续修《孔氏族谱》,是书,见《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孔元祚著有《孔氏实录》十四卷(残,现存一、二、六、七、八卷);孔泾《续修孔氏族谱》,是书,见《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孔淑撰《阙里世系》(佚),是书,《山东通志》《曲阜县志》有著录,明版《孔氏族谱》载有“五十三代秘书朝城宰《阙里世系图题辞》”为此书序文;孔文升撰《阙里谱系》四卷(佚),是书,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有著录;孔涛撰《阙里谱系》一卷(佚),明版《孔氏族谱》载有其自序旧文;孔思晦《孔氏世系》刻石,载孔子至四十二代大宗世系名、字、官职及袭封。

明代有孔承懿撰《孔氏新谱》(佚),是书,《山东通志》《曲阜县志》有著录;佚名撰《孔氏宗谱》成化刻本,是书,详细记述自孔子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各朝帝王对孔氏子孙的的赏封,现存于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弘治二年(1481年)有孔弘干重修付梓《孔氏谱系》(佚);佚名撰《阙里孔氏宗谱》弘治刻本,记事至明弘治间,现存于上海图书馆;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孔弘颙主撰《孔氏族谱》八卷,现残存三卷。

清顺治九年(1652年),衍圣公孔兴燮撰修《孔子世家宗谱》二十三卷(佚),是书,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有记;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孔尚任等编次《孔子世家谱》二十四卷,成于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卷首收录新旧序文九篇,次为《总论》《考》《辨》,再次有《修谱榜示》《修谱条例》《刊谱字数》《各户捐输》等,今存北京图书馆;乾隆九年(1744年)衍圣公孔昭焕依例修谱,由孔继汾等编次、体例与康熙谱略同。谱成后,因原本中未尽避讳,触犯甚多,又于乾隆四十七年由衍圣公府札付各户将原本收回改刊。此后甲子年均未依例大修,只有零星支谱续修,直至民国。

民国十七年(1928年),孔氏族人倡修合族大谱,十九年在孔庙开馆,由孔德成任总裁,孔广彬等十三人编次,参加人员有六十六人,全谱成于民国廿六年十一月,历时七年而成。

二、历史上的家谱续修简述

最初的孔氏家谱,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不及旁系。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他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刊印族谱。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规定: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孔氏家谱只大修了四次,分别在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民国年间。另外,清代流寓全国各地孔氏支派也按期自修家谱,但必报衍圣公府备案。如此一来,凡属孔裔不论散居何地,只要能查考的,一律载明属于何户何支,清晰明确,可依序上溯到每一位祖先,直至孔子。

三、皇帝颁赐行辈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自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至明太祖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天启年间,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奏准,后续十个辈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同治十年(1863年),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即: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1919年),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四、第五次《孔子世家谱》续修

新中国成立后,孔氏后裔对孔氏家谱的续修情况格外重视,发起了历史上的第五次大的家谱续修。此次续修经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先生同意,经流寓台北的特任大成至圣奉祀官孔德成首肯,委托其从堂弟孔德墉,于1996年发起,历经十余年。共搜集一百四十多万孔子后裔资料,再合民国谱所录后裔,新谱的总人数约计达二百万,约两千余万字。全谱由孔德墉任主编,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编纂,共分卷首和四集:初集为始祖孔子至分六十户;二集为四十二代孔仁玉之后外迁支派;三集为孔仁玉之前外迁支派;四集为待考支;五集为海外支,共八十册,于2009年9月完成了新版《孔子世家谱》的出版工作。该谱将续修前家谱记录在案的孔子后裔代数向后延续至八十三代,同时突破旧制,女性、少数民族后裔、外籍孔子后裔均被首次录入家谱。它与历代正史、曲阜地方志构成孔子及孔子后裔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不但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孔子后裔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岩


刘岩,男,1962年出生于山东曲阜。彭门创作室导师,文博专家、现供职于孔子博物馆。主要从事曲阜地域考古发掘、孔府档案整理、文物保护及孔子与曲阜、儒家思想发展史等文化研究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09: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不在梅边在柳边+桃花源武陵别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8.4 钟家台 2020-04-05   |  116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黛玉忙攔道:【庚辰雙行夾批:好極!非黛玉不可。脂硯。】「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裡,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探春便道:「這話正是了。」【庚辰雙行夾批:餘謂顰兒必有尖語來諷,不望竟有此飾詞代為解釋,此則真心以待寶釵也。】李紈又道:「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
比如那年上京的時節,單是關夫子的墳,倒見了三四處。關夫子一生事業,皆是有據的,如何又有許多的墳?自然是後來人敬愛他生前為人,只怕從這敬愛上穿鑿出來,也是有的。及至看《廣輿記》上,不止關夫子的墳多,自古來有些名望的人,墳就不少,無考的古跡更多。如今這兩首雖無考,凡說書唱戲,甚至於求的簽上皆有註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況且又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只管留著。」寶釵聽說,方罷了。【庚辰雙行夾批:此為三染無痕也,妙極!天花無縫之文。】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薛宝钗说宝琴做的蒲东寺和梅花观二首是史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要她重新另作。这立马引起了黛玉的抵制,就连一贯欣赏宝钗的李纨和探春也附和黛玉批评宝钗太过挑剔苛刻,这一番不同寻常的仔细描写刻画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最后两首怀古诗实乃藏了大文章!究竟有何玄机?且细细解来。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捞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即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发生地普救寺。《蒲东寺怀古》讲的是张生和崔莺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老夫人的重重阻碍暗中私会,最终得以结合的故事。
  小红,指莺莺的婢女红娘,“红”喻指“朱”。
  需要注意的是高鹗特意将第一句中的“践”字改作了卑贱的“贱”,欲盖弥彰,反倒让我们意识到其中的大文章。“践”, 表示践行,履行,展现的是行动力。“践”从“足”,“足”又通“朱”。
  “轻”通“清”。
  原来,“骨践身轻”实为“骨朱身清”,这“骨践身轻的小红”指的是身在满清统治下始终心怀朱明的反清复明的明遗民!因为朱明“红”已亡,所以“骨践身清”只能心里红的明遗民只能是“小红”了。
  “私掖偷捞强撮成”,是喻指明遗民不顾清廷的搜捕镇压,不断暗中筹划、秘密联合,发动起来一次次的反清复明。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占据统治地位的“夫人”喻指的是已经成功统治中原的满清。“被夫人时吊起”暗喻的是一场又一场的反清复明运动被满清扑灭镇压。
  “勾引彼同行”是暗喻复明志士们彼此联络合作,携手同心共谋反清。
  这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在满清的穷凶极恶的镇压下,一次又一次的反清复明运动被残酷绞杀,但是复明的势力却还是不断的暗中联合、奋力抗争。
  朱慈炤借《蒲东寺怀古》隐喻明遗民的反清复明的不懈抗争。】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蝉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中写杜丽娘因梦中爱恋而抑郁成疾,死后葬梅花观后面梅树之下,书生柳梦梅旅居该观,与丽娘鬼魂相爱,于是将丽娘救活并结为夫妻。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正逢金国在南宋边境作乱,这也是朱慈炤选用《牡丹亭》为宝琴的怀古系列作结的原因,以此暗示宝琴作《十首怀古诗》的时间正是后金满清涂炭中原之时。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自画像上的题诗中的最后一句,其中隐藏了柳梦梅的名字,也是隐喻了作者宝琴的最后下落。
前面已经解过了:《红楼梦》中“梅”,指以身报国、壮烈殉国的抗清义士。“柳”,指不承认满清、不与满清合作的明移民。
宝琴早已许配梅翰林家,却又提示“不在梅边在柳边”为的就是告诉读者:朱慈炤本来是想做“梅花”以身报国,可是看到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他认识到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存记真实的历史揭露东林党“文魔”们的卑劣以告慰先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8.3

下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8.5

陶渊明与他的五柳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陶渊明与他的五柳》的作者是现代诗人胡适,精彩诗句: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陶渊明与他的五柳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现代


作    者

胡适







目录
1
作者
2
诗词正文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现代 胡适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正文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璎珞 - 装饰品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璎珞,又称华鬘。汉族服饰。是一种挂于项颈,垂于胸前的饰品,用多种小巧的花朵穿串而成。是印度古老的项式,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在绘画中,为佛像、神仙、天女所佩用,至后来亦成为仕女之佩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璎珞

别名
华鬘、枳由罗

梵文
keyūra


用处
佛像佩饰

寓意
无量光明

出处
妙法莲华经

目录
1本意
2经文记载
3中国古代璎珞的分类
4中国古代璎珞社会地位的象征
折叠编辑本段本意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1]

折叠编辑本段经文记载
* 《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

* 《法华经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

* 《观无量寿经》曰:“诸璎珞中盛蒲桃浆。”

* 《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

* 《地藏菩萨本愿经》曰:“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

折叠编辑本段中国古代璎珞的分类
璎珞的分类可以从材料、形状、用途等多个角度来划分,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材料分类:璎珞的材料主要包括黄金、白银、玉石、珍珠、宝石、琥珀、铜等贵重的材料。根据不同的材料,可以将璎珞分为金璎珞、银璎珞、玉璎珞等不同类型。

形状分类:璎珞的形状有非常多样丰富的变化,有长的、短的、扁平的、圆形的、方形的、锥形的等。可以按照其形状特征分为“人”、“兽”、“鸟”、“花”、“坠”等不同类型。

用途分类:璎珞的用途可以按照场合分为“礼赐”、“官职晋级”、“婚嫁”、“丧葬”等不同类型。其中,礼赐是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可以赐予功臣、外交使节和对外贸易等重要场合。

以上仅是璎珞分类的几种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制作工艺、颜色、文化背景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璎珞的多重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2]

折叠编辑本段中国古代璎珞社会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璎珞不仅是一种饰品,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社会里,只有皇帝、贵族、官员等极少数人才有权佩戴璎珞。一些璎珞甚至是皇帝或宫廷专属的。

在周代,君王要佩戴五璧之首,而璧和璎珞是所谓的“饰玉”,几乎成为官员和王室贵族的身份象征。到了唐代,璎珞是驾幸的标志,佩戴璎珞的仪式十分隆重,官员也有特权佩戴璎珞。

因此,中国古代璎珞不仅具有艺术美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和地位象征。它的珍贵和华丽,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审美追求。[2]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女子首饰大观  . 中华网 . [2023-12-27]
2.浅析中国古代的璎珞,璎珞的概述,及其历史发展和现代传承创新  . 网易号 . [2023-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0: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水系情况
南郭老生 2017-05-06   |  2519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因湖南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水流沿着山谷汇入四水,从南向北流注洞庭湖进入长江。这是湖南的地理特征。湖南的河流属雨源河流,一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四水一般自4月开始涨水,7、8月以后,水位低落。但有些年份也出现冬汛。一般以4至9月为汛期,10月至翌年3月为非汛期。湖南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全省平均径流深一般在500~1500毫米之间。但湖南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水土资源的组合不相适应,35%的水资源属于洪水径流,难以很好利用,容易导致水灾。湖南河流所夹带的泥沙甚少,年平均含沙量在0.1~0.5公斤/立方米。冬季河水清澈见底,不结冰。
一、湘江
湘江发源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坪,称海洋河,北流入湖南省,经零陵纳潇水,茭河口纳舂陵水,衡阳汇蒸水和耒水,衡山纳洣水,渌口汇入渌水,湘潭汇入涟水,长沙汇入浏阳河,新康纳沩水,至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全长856公里,是湖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之北,东以罗霄山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湘江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氵米水、渌水和浏阳河由右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左岸汇入。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沅、澧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成为全省最大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于山地之中,表现着山溪河流的特征。湘江在零陵以上称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时穿切岩层而过,形成峡谷,流域内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洞较多,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量较大。湘江在零陵至衡阳之间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错落其间,亦有峡谷。湘江在衡阳以下进入下游,衡山以下,地势平坦,河水平稳,沿河沙洲断续可见。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遗迹。湘江水系有通航河流31条。湘江主干流通航660公里。湘江流域降水量比较丰沛。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4至6月为多雨季节。雨季湘江水位上涨,最高水位出现于4至7月。湘江及其支流多漫滩,枯水时期,河滩高出水面,洪水期均被淹没。洪水一来,河水暴涨成灾。湘江沿岸钢铁、冶金、化工、农药等工厂的废水排入湘江,水质受到污染。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8年《我国地表水污染概况评价》一书称“在全国12条主要河流中,湘水污染程度为第一”。

二、资江
资江自邵阳县双江口以上分为两支,左支为郝水,右支为夫夷水,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流入湖南新宁县,往北流至邵阳县双江口。郝水发源于城步县北茅坪坳石井,流经武冈、洞口,先后纳蓼水与平溪,至隆回纳辰水,至邵阳县双江口汇纳南来的夫夷水,经邵阳市纳邵水,新化以下纳石马江、大洋江、渠江,安化以下纳敷溪、氵伊溪、沂溪等支流,于益阳以下甘溪港注入洞庭湖。资江全长653公里。资江流域西以雪峰山与沅水分界,东隔衡山与湘江毗邻。流域内多山地和丘陵,西南部为高山峻岭,整个流域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资江自西南蜿蜒流向东北。马迹塘以下河谷开阔,益阳以下为冲积平原。资江流域海拔上下游相差较大,上源茅坪坳海拔500米以上,至益阳23米,从河源到益阳、相差492米,资江流域大部分流经丘陵与山谷,河谷两岸山脉逼近,雨水集流快,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征。资江武冈以上为河源段,坡降陡急,水流浅窄。武冈至小庙头为上游,水道长226公里。在小庙头汇合夫夷水和邵水,流量大增。小庙头至马迹塘为中游,长271公里,其中小庙头至柘溪间多为峡谷,过柘溪后地形开阔,至马迹塘又为峡谷,马迹塘以下进入下游,河谷开阔,河中多洲滩,桃江以下属洞庭湖回水影响范围,两岸平缓。益阳以下为冲积平原。资江流域降水比较丰沛、多暴雨,河水暴涨暴落,一般从4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发生在4至6月,8月以后水位下降。最低水位一般出现9至12月或1至4月。资江河水的补给,主要靠雨水、地下不补给。由于资江流域多半是一些小支流,集中面积不大,而区间径流很大。在夏季,雨量集中,径流量也集中。一般秋冬季降水较少,河水主要靠地下径流补给。资江流域植被较好,河水多数时间清澈,只有洪水时期呈现浑浊现象。资江流域水质一般是良好的。
三、沅水
沅水发源于贵州东南部,有南北二源,以南源为主。南源龙头江,源出贵州都匀县的云雾山鸡冠岭,又称马尾河。南北二源在炉山县上汊河口汇合,称清水江,河水在贵州銮山入湖南芷江县境,东流至黔阳县黔城镇与舞水汇合,始称沅水。沅水在湖南境内流经芷江、怀化、会同、黔阳、溆浦、辰溪、泸溪等县,至沅陵折向东北,经桃源、常德注入洞庭湖。常德德山为沅水河口,德山以下及汉寿境内为流入洞庭湖的尾闾。沅水全长1033公里。沅水流域高山环绕,东以雪峰山与资江分界,南以苗岭山与柳水分界,西以梵净山与乌江相隔,北以武陵山与澧水为邻。沅水流域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左岸支流较多,主要有舞水、辰水、武水、酉水。右岸主要有渠水、巫水、溆水。沅水流域多崇山峻岭,坡度大、峡谷多、滩险多、水充湍急,这是沅水的特点。沅水自河源至黔城属上游,多高山深谷。黔城至沅陵为中游,为丘陵地区。沅陵以下称下游,桃源以下为冲积平原。沅水流域降水量一般由东向西渐减,由上游向下游渐增。沅水下游一带和黔东一带为高雨区,这与四川盆地东来的气团形成的三峡雨区及南部来的海洋气团形成的黔东雨区有关。降水季节一般从4月份起,4至7月降雨最多。降雨的特点是,局部区域性暴雨,暴雨以中、下游出现最多,雨量较大。沅水为山溪性河流。沅水流域径流深分布随着地势与降雨的变化而有差异,其特点是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沅水的含沙量:舞水、溆水、辰水、武水及酉水等河流含沙量较大。这些支流进入干流以后,随着干流水量沿程增大,含沙量也沿程增长。沅水水质基本是好的。
四、澧水
澧水位于湖南西北部,跨越湘鄂两省,地处长江之南,北以武陵山北支与湖北清江水系相隔,南以武陵山脉南支与沅水为分界,西起湘鄂崇山,东临洞庭湖尾闾,地势西、南、北部较高,东部较低,干流及主要支流皆自西北流向东南。澧水源头在桑植县南岔以上,分北、中、南三源,以杉木界北源为主。三源在南岔汇合后,往南经桑植、永顺,再向东流,纳入茅溪,经大庸至慈利,纳氵娄水,至石门纳渫水,经临澧至澧县纳道水、涔水,流至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澧水全长388公里。澧水自源头至桑植县城称为上游,处高山峻岭之中。中游自桑植至石门,为丘陵地区。下游自石门至津市,流经临澧、澧县一带,地势开阔平坦。澧水是湖南4大河流中最短的一条。澧水流域降水分布特点是,上游多于下游,丘陵区多于平原。澧水上游平均年降水量在1600~1800毫米。澧水下游地势低平,雨气团一扫而过,降水量反而较少。澧水流域一般从4月份起雨量才有较明显增加,4至8月最多,又以夏季最为集中,冬季雨量最少。在雨季或暴雨出现时期,每引起山洪暴发。个别年份9、10月雨水仍多,水位仍有上涨现象,但从全年来看,已是落水趋势。一般从9月以后至次年3月进入低水时期,个别年份出现河干。澧水属山溪性河流,径流分布随雨量分布不同而异,上游雨量丰沛,大庸以上径流深在1000毫米以上,凉水口以上达1500毫米,为全省之冠。下游雨量较少,径流深在600毫米以下,为全省低值地区之一。澧水含沙量较湘、资、沅水为大。因为澧水多高山深谷,河流湍急,土壤侵蚀现象严重。非汛期内,河水清澈,含沙量极微。澧水污染程度不大。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荆江南岸,湖南省的北部,界湘鄂两省之间,面积辽阔,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北有三口与长江相通,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这是湖南地理特征之三。洞庭湖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容纳湖南四水的水量并起着吞吐长江洪水的作用。湖南境内所指的洞庭湖区,习惯上把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受堤防保护的地区都计算在内,因此,就行政范围来说,它包括19个县、7个市、15个国营农场的全部或一部,其中,纯湖区包括有常德、汉寿、华容、望城等12个县,常德、益阳、岳阳、津市4个市和15个国营农场。据1985年统计,洞庭湖区面积占全省的1/14,人口占全省的1/9,耕地占全省的1/6,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6,棉花产量占全省的4/5,水产品占全省的1/3,油料、麻类、湘莲、生猪、家禽的产量也都占较大比重。洞庭湖区是湖南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洞庭湖区的范围,北至荆江,西至澧县、常德,南至沅江、汉寿、益阳,东至湘阴、汩罗、岳阳,面积约为18780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天然湖泊面积约为2691平方公里(元明到清代中期面积为6270km2,1949年为4700km2),洪水时期,一片汪洋,枯水时期,洲滩毕露。据自然形态划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及其他小湖泊。洞庭湖区北通长江,内联“四水”,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错,干支流相连成为湖南省水运的中心。洞庭湖水系的补给多以雨水为主。长江水量经三口分流入湖;湘、资、沅、澧四水水量充沛,对湖泊的补给量也大。其水量平衡的特点是:出入湖泊径流量所占比重很大,洞庭湖的入湖径流量与出湖径流量均分别占全湖水量总收支的90%以上,湖面降水与蒸发所占比例相对很少。另一个特点是:两者数量几乎相近,即出口水量与入湖水量为1.04:1.15,说明湖泊吞吐量接近。
洞庭湖以城陵矶为出口,城陵矶出口水量,就季节而论,以7月份为最大,1月份为最小。每年自5月至9月5个月内,四水三口来水大量贮蓄在湖内,进水量主于出水量,为湖水高涨时期,10月至翌年3月出水量多于进水量,为湖水低落时期。10月至12月和次年1至3月,出口水量约为进水量的1.15倍,湖水缓缓降落。
三口四水流量向洞庭湖汇注,泥沙亦随之输入,慢慢在湖内淤淀,造成湖底日高,湖面缩减,湖的寿命及其调蓄作用相对减少。泥沙变化情况,含沙量沿程变化。洞庭湖多年平均含沙量变化是沿程递减,三口进口的含沙量,经过湖区淤积后,出口含沙量变小。泥沙大量淤积湖内。输沙量分配,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因此,三口河道输沙量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洞庭湖的演变和发展,其输沙量最大集中在汛期。
洪涝灾害频繁原因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形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岗地起伏,北部为洞庭湖平原。
全省面积21.18万km2,人口6428万人。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430m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主要的粮、棉、油基地。
洞庭湖跨湖南、湖北两省,湖南部分的面积为15200k m2,占80.9%。
洞庭湖蓄纳四水,吞吐长江,北有淞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泄长江洪水,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注入,在洞庭湖区形成复杂的水系,然后再由岳阳泄入长江。
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频繁:1954年长江大水,淹死、病死3万余人;1949年以来的47年中,有37年发生洪灾。1996年,因灾溃垸145个,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100多万人被迫生活在狭窄的防洪大堤上达数月之久。
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1、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年平均入湖水量高达3018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由于只有一个出口,泄洪能力有限。一遇暴雨,形成上压下顶之势,致使上百亿m3超额洪水滞留湖内,酿成洪涝灾害。
2、泥沙淤积,湖容缩小。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年均淤积达1亿m3。1949年以来,全湖平均淤高1.7m。
3、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经过一期治理,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但这个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洞庭湖区防洪的严峻形势,也远远低于全国7大江河已经达到的20-100年一遇的标准。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洞庭湖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西洞庭湖及沅水、澧水下游,尤以澧水下游为甚,因此治理洞庭湖必须治理澧水。
澧水是长江水系中洪水灾害最为严重而又尚未彻底整治的河流。
澧水干流发源于张家界市的桑植县,全长390km,落差1439m,年平均降雨量1542mm,流域内耕地面积26.1万ha,可垦荒地10万ha,人口355万人。
澧水干流上游和主要支流娄水、渫水同属著名的长江中游鹤峰、五峰暴雨区,洪水集流迅速,峰高势猛,干、支流洪水经常遭遇,在尾闾又与来自淞滋河的长江洪水碰头,加上洪道淤塞,渲泄不畅,致使洪水危害日趋严重。历史上的1935年,曾发生过毁灭性大洪水,淹死3.3万余人。1949年以来,年年都有洪灾,其中有14年发生较大的洪灾,总计受灾耕地16.7万ha,人口210万人。
澧水同时又是一条资源相当丰富的河流。著名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澧水流域。
1992年,国务院授权国家计委批准了“澧水流域规划报告”,为全面治理开发澧水制订了宏伟的蓝图。根据“规划报告”,全流域干、支流上共可兴建26座梯级工程。发电总装机2213MW,年发电量69亿kw.h。此外,还有灌溉、供水、航运以及水土保持等综合效益,按照规划治理后的澧水,防洪能力从现在的4-7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保护下游及淞澧地区12.2万ha耕地和151万人口的安全,通航里程661km,年运量435万T,灌溉农田6.2万ha。通过水库调节,大大提高下游用水保证率,保证淞澧地区4.7万ha农田春灌用水和43万人、9万头大牲畜饮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6km2,从根本上改善了澧水流域和西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整治澧水,除害兴利,首要任务是防治洪水灾害。按照“澧水流域规划”,在澧水上游干、支流上兴建水库,拦蓄洪水,下游疏浚洪道,加固堤防,增大行洪能力,同时配合非工程防洪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洪系统,以提高澧水石门以下及尾闾淞滋地区的防洪标准,近期由目前的4-7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远期淞滋建闸后,达到50年一遇。近期迫切需要兴建江垭、皂市、宜冲桥三个水库,共同承担蓄洪任务,预留防洪库容17.7亿m3。控制三库下泄流量,以保证石门安全泄量不超过12000m3/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南郭老生 > 《湖南水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2: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9薛真字资水+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神女迷朝雨,湘娥泣暮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资水  

[ 宋代 ] 范祖禹

资水通巫峡,谁家万里船。

随云排楚气,隐几上吴天。 【楚天舒伟杰,玉宇壮凌云】

神女迷朝雨,湘娥泣暮烟。  
何时一飞楫,长啸下牢边。

范祖禹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范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三范修史"之一。

少孤,闭门读书,所交皆一时闻人,靠在汴京象姑馆服侍达官贵人谋生,得以结交京师权贵。举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王安石尤爱重之,范祖禹却不往谒见。书成,司马光荐为秘书省正字。哲宗立,迁给事中。宣仁太后卒,小人乘间害政,谏章累上,不报。

时绍述之论已兴,有相章惇意。祖禹力沮之,不从,遂请外,又为论者所诬,连贬昭州别驾,从宝化而卒。

祖禹当进《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基本信息
  • 本名

    范祖禹

  • 别名

    范淳甫,范梦得

  • 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

  • 所处时代

    北宋

  • 民族族群

    汉人

  • 出生地

    成都府华阳县(今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

    1041年

  • 逝世日期

    1098年

  • 主要作品

    《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

  • 主要成就

    参预编撰《资治通鉴》,独撰《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皇政典》六卷。

  • 职业

    史学家、文学家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早年经历

范祖禹,生于仁宗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据说,范祖禹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伟丈夫被金甲入寝室,曰:'吾汉将军邓禹。'"因此,被命名为范祖禹。范祖禹从小是孤儿,他叔祖父是北宋名臣范镇,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抚育。但范祖禹仍因为自己是孤儿而伤心不已,每当别人参加喜庆宴会时,他都面容凄惨,心情抑郁。整日里闭门读书,从不干预人事。后来到了京城汴梁,所接触的都是一时名人。叔祖父范镇对范祖禹十分器重,说:"此儿,天下士也。"


折叠进士及第

范祖禹在仁宗嘉佑年间,中进士甲科。为了结交京师权贵,范祖禹在汴京象姑馆服侍达官贵人,得司马光、王安石赏识。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在洛阳十五年,一心撰写《资治通鉴》,不事进取,赢得司马光的称赞。司马光认为他"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


折叠品行高洁

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推荐范祖禹任秘书省正字。当时是王安石执掌朝政,也十分看重范祖禹。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与范祖禹十分友善,曾示意范祖禹去拜谒王安石,但范祖禹竟不为名利所动,没去拜谒。富弼致仕以后住在洛阳,很少与人接触,唯独对范祖禹例外;富弼病重时,召来范祖禹授给他临终密疏,主要是论述王安石查封误国和新法的弊端,言辞十分激切。富弼死后,别人都认为这样的奏疏奏上去肯定会得罪王安石,建议范祖禹不要上奏,但范祖禹还是坚持上奏了。

神宗死去,哲宗继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后吕公著执掌朝政,而范祖禹是吕公著的妹婿,避嫌辞职改任祠部员外郎,不久又辞职而除任著作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后迁任著作郎兼侍讲


折叠直言不讳

哲宗因夏天暑热,暂停讲书,范祖禹上疏皇帝认为,"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叫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建议哲宗恢复讲读。不久,范祖禹迁任起居郎,又召任中书舍人。当时的执政大臣想在新法、旧法中间依违模棱,范祖禹上书反对。

吕公著去世,召拜右谏议大夫。首先上疏论人主正心修身的要旨,请太皇太后每天以天下之勤劳、百姓之疾苦、大臣们的邪恶正直、政事的得失,开导皇帝之心,把这些明明白白存于心中,使今后众说不能迷惑他,小人不能进用。

蔡确已经获罪,祖禹说:"自从乾兴年以来,不窜逐大臣六十多年,一旦实行,流传四方,无不震惊耸动。蔡确离开相位已很久,朝廷中大多不是他的党羽,间或有偏见异议的,如果一切都认为是依附蔡确而将他们除去,恐怕刑罚失中,而且人情不安。"

蔡京镇守蜀州,祖禹说:"蔡京小有才能,不是正直之士。如果使他镇守成都,他回来,当会让他执掌朝政,不应推重助长。"当时执政大臣打算在新法旧法中有所创立。祖禹认为朝廷既然已察觉王安石新法是不对,只应恢复祖宗旧制,如果出于新旧之间,两用而兼存之,那么纪纲会败坏。升任给事中。

吴地发大水,诏令拿出百万斛米、二十万缗钱赈济救灾。谏官认为报告灾情的人是妄言,请求加以验证考实。祖禹封回其奏章,说:"国家根本,仰给于东南。现在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向上要吃,以解脱朝夕之急。上奏灾情即使稍有夸大,正当略而不问。如果稍加惩责,恐怕今后没有人敢说话了。"

兼任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论选择监司守令说":祖宗划分天下为十八路,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收乡长、镇将的权力全归于县,收县的权力归于州,州的权力归于监司,监司的权力归于朝廷。上下相维,轻重互相制约,建置的方法,最为适宜。付给监司一路,付给守臣一州,付给令宰一县,都是与天子分土而治,这难道不可以选择吗?祖宗曾有考课制度,专门察访各路监司,置簿书在中书,以稽考其大要。现应委托吏部尚书,取应为知州的,分条别列功绩情况上报三省,三省召见考察,如果其人可以任用,就按次序列表任用。到任,就令监司考核他的课绩,一年之后,可以比较优劣而进行进退升降。这样就得人必多,监司、郡守得人,县令没有才能,不是所要担心的。"


折叠上书劝谏

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曰:"陛下方揽庶政,延见群臣,此国家隆替之本,社稷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端,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也,可不畏哉?先后有大功于宗社,有大德于生灵,九年之间,始终如一。然群小怨恨,亦为不少,必将以改先帝之政、逐先帝之臣为言,以事离间,不可不察也。先后因天下人心,变而更化。既改其法,则作法之人有罪当退,亦顺众言而逐之。是皆上负先帝,下负万民,天下之所仇疾而欲去之者也,岂有憎恶于其间哉?惟辨析是非,深拒邪说,有以奸言惑听者,付之典刑,痛惩一人,以警群慝,则贴然无事矣。此等既误先帝,又欲误陛下,天下之事,岂堪小人再破坏邪?"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

祖禹又言:"陛下承六世之遗烈,当思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人民者祖宗之人民,百官者祖宗之百官,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一言一动,如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则可以长享天下之奉。先后以大公至正为心,罢安石、惠卿所造新法,而行祖宗旧政。故社稷危而复安,人心离而复合,乃至辽主亦戒其臣勿生事曰:'南朝专行仁宗之政矣。'外夷之情如此,中国之人心可知。先后日夜苦心劳力,为陛下立太平之基。愿守之以静,恭己以临之,虚心以处之,则群臣邪正,万事是非,皆了然于圣心矣。小人之情专为私,故不便于公;专为邪,故不便于正;专好动,故不便于静。惟陛下痛心疾首,以为刻骨之戒。"章累上,不报。

忽有旨召内臣十余人,祖禹言:"陛下亲政以来,四海倾耳,未闻访一贤臣,而所召者乃先内侍,必谓陛下私于近习,望即赐追改。"因请对,曰:"熙宁之初,王安石、吕惠卿造立新法,悉变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误国,勋旧之臣屏弃不用,忠正之士相继远引。又用兵开边,结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流徙。赖先帝觉悟,罢逐两人,而所引群小,已布满中外,不可复去。蔡确连起大狱,王韶创取熙河,章惇开五溪,沈起扰交管,沈括、徐禧俞充种谔兴造西事,兵民死伤皆不下二十万。先帝临朝悼悔,以谓朝廷不得不任其咎。以至吴居厚行铁冶之法于京东,王子京行茶法于福建,蹇周辅行盐法于江西,李稷、陆师闵行茶法、市易于西川,刘定教保甲于河北,民皆愁痛嗟怨,比屋思乱。赖陛下与先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县。

惟是向来所斥逐之人,窥伺事变,妄意陛下不以修改法度为是,如得至左右,必进奸言。万一过听而复用之,臣恐国家自此陵迟,不复振矣。"又论:"汉、唐之亡,皆由宦官。自熙宁、元丰间,李宪、王中正、宋用臣辈用事总兵,权势震灼。中正兼干四路,口敕募兵,州郡不敢违,师徒冻馁,死亡最多;宪陈再举之策,致永乐摧陷;用臣兴土木之工,无时休息,罔市井之微利,为国敛怨。此三人者,虽加诛戮,未足以谢百姓。宪虽已亡,而中正、用臣尚在,今召内臣十人,而宪、中正之子皆在其中。二人既入,则中正、用臣必将复用,愿陛下念之。"


折叠晚年生活

哲宗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朝政,有意恢复王安石、吕惠卿时期颁行的新法,范祖禹上书皇帝,极力证明章惇不可大用,皇帝没有听从,于是范祖禹请求离开京城去地方。皇帝当时准备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反对的人为数不少,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不久,有人上奏论范祖禹在撰修《神宗实录》时刊落事迹、变乱美恶,再加上曾经上书谏禁中雇乳媪事,于是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二地;不久,又迁往宾州、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至化州安置,未几卒,卒年五十八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在迩英守经据正,献纳尤多。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先按讲其说。开列古义,参之时事,言简而当,无一长语,义理明白,粲然成文。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范祖禹除参预编撰《资治通鉴》外,还独自撰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皇政典》六卷。特别是《唐鉴》十二卷,"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

范祖禹的诗文集被称为《范太史集》,共五十五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范祖禹的文集,"世有两本,一本仅十八卷",是明朝程敏政秘阁中借阅时摘钞而成,不是全本。《四库全书》收存的五十五卷本,与《宋史·艺文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所记载的卷目基本相符,大概是宋朝时的旧本。在五十五卷的《范太史集》中,卷一至卷三是诗歌;卷四至卷六是表状、札子;卷七至卷十二是表;卷十三至卷二十六是奏议;卷二十七是进故事;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三为翰林词章;卷三十四是启状;卷三十五是赋、论、策问;卷三十六是记、序、铭、书、传;卷三十七是青词、祭告文、诔文、哀词等;卷三十八至卷五十五为墓志铭、神道碑、皇族墓志铭、石记、皇族石记等。

祖禹尝进《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云。建炎二年,追复龙图阁学士。子冲,绍兴中仕至翰林侍读学士,《儒林》有传。

自撰的著作

诗解

《古文孝经说》

祭仪

《三经要语》、《经书要言》

《家人卦解义》

《唐鉴》

《帝学》

《仁皇训典》

范太史集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作品

导引(一曲·虞主回京双调四曲)

思齐文母,盛烈对皇天。演宝祚千年。卿云复旦治功全。厌人世登仙。龙舆忽掩三川。彩仗属车旋。维清象舞告英宣。入诗颂歌弦。

六州(一曲)

太平功。拥佑帝尧聪。歌九德,偃五戎。寰海被祥风。车书万里文轨同。自南北西东。耕田凿井,戏垂髫华发,跻仁寿域变时雍。大明方天中。弃养东朝苦匆匆。玉座如存,永隔慈容。 恨难穷。崇庆空。飚轮仙驭无踪。超宇宙,驾云龙。祎翟掩轩宫。柏城王气长郁葱。温洛照寒崧。光灵在上,徽音流千古,昭如日月丽层穹。太任家邦隆。彤史青编永垂鸿。清朝笙镛。奏假钦崇。

十二时(一曲)

转招摇。厚陵回望,双阙起岧峣。晓日丽谯。金爵上干霄。风雨阕,夜宫闭,不重朝。奉鸾镳渐遥。玉京知何处,飞英衔恤,乱絮缠悲,春路迢迢。缥缈哀音,发龙笳凤箫。 光景同,惨淡度岩邑,指河桥。马萧萧。络绎星轺。拂天容卫,江海上寒潮。万国魂销。追昔御东朝。开钿扇,垂珠箔,侍珰貂。宝香烧。散飘。开仁寿域,神孙高拱,昆仑渤澥,玉烛方调。一旦宫车晚,旋归泬寥。九载初,如梦次,功得琼瑶。



折叠编辑本段宋史记载

传记

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其生也,母梦一伟丈夫被金甲入寝室,曰:"吾汉将军邓禹。"既寤,犹见之,遂以为名。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

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

神宗崩,祖禹上疏论丧服之制曰:"先王制礼,君服同于父,皆斩衰三年,盖恐为人臣者不以父事其君。自汉以来,不惟人臣无服,人君遂不为三年之丧。国朝自祖宗以来,外廷虽用易月之制,宫中实行三年服。君服如古典,而臣下犹依汉制,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此礼之无据者也。古者再期而大祥,中月而禫。禫,祭之名,非服之色。今乃为之惨服三日然后禫,此礼之不经者也。服既除,至葬又服之,祔庙后即吉,才八月而遽纯吉,无所不佩,此又礼之无渐者也。朔望,群臣朝服以造殡宫,是以吉服临丧;人主衰服在上,是以先帝之服为人主之私丧,此二者皆礼之所不安也。"

哲宗立,擢右正言吕公著执政,祖禹以婿嫌辞,改祠部员外郎,又辞。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检讨,迁著作郎侍讲

神宗既祥,祖禹上疏宣仁后曰:"今即吉方始,服御一新,奢俭之端,皆由此起。凡可以荡心悦目者,不宜有加于旧。皇帝圣性未定,睹俭则俭,睹奢则奢,所以训导成德者,动宜有法。今闻奉宸库取珠,户部用金,其数至多,恐增加无已,愿止于未然。崇俭敦朴,辅养圣性,使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淫哇之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学问日益,圣德日隆,此宗社无疆之福。"故事,服除当开乐置宴,祖禹以为因除服而开乐设宴,则似除服而庆贺,非君子不得已而除之之意,不可。

夏暑权罢讲,祖禹言:"陛下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则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且凡人之进学,莫不于少时,今圣质日长,数年之后,恐不得如今日之专,窃为陛下惜也。"迁起居郎,又召试中书舍人,皆不拜。吕公著薨,召拜右谏议大夫。首上疏论人主正心修身之要,乞太皇太后日以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开导上心,晓然存之于中,使异日众说不能惑,小人不能进。

蔡确既得罪,祖禹言:"自乾兴以来,不窜逐大臣六十余年,一旦行之,流传四方,无不震耸。确去相已久,朝廷多非其党,间有偏见异论者,若一切以为党确去之,惧刑罚失中,而人情不安也。"

蔡京镇蜀,祖禹言:"京小有才,非端良之士。如使守成都,其还,当使执政,不宜崇长。"时大臣欲于新旧法中有所创立。祖禹以为:"朝廷既察王安石之法为非,但当复祖宗之旧,若出于新旧之间,两用而兼存之,纪纲坏矣。"迁给事中

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兼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论择监司守令曰:"祖宗分天下为十八路,置转运使提点刑狱,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归于州,州之权归于监司,监司之权归于朝廷。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建置之道,最为合宜。监司付以一路,守臣付以一州,令宰付以一县,皆与天子分土而治,其可不择乎?祖宗尝有考课之法,专察诸路监司,置簿于中书,以稽其要。今宜委吏部尚书,取当为州者,条别功状以上三省,三省召而察之,苟其人可任,则以次表用之。至官,则令监司考其课绩,终岁之后,可以校优劣而施黜陟焉。如此则得人必多,监司、郡守得人,县令不才,非所患也。"

闻禁中觅乳媪,祖禹以帝年十四,非近女色之时,上疏劝进德爱身,又乞宣仁后保护上躬,言甚切至。既而宣仁谕祖禹,以外议皆虚传,祖禹复上疏曰:"臣言皇帝进德爱身,宜常以为戒。太皇太后保护上躬,亦愿因而勿忘。今外议虽虚,亦足为先事之戒。臣侍经左右,有闻于道路,实怀私忧,是以不敢避妄言之罪。凡事言于未然,则诚为过;及其已然,则又无所及,言之何益?陛下宁受未然之言,勿使臣等有无及之悔。"拜翰林学士,以叔百禄在中书,改侍讲学士。百禄去,复为之。范氏自镇至祖禹,比三世居禁林,士论荣慕。

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曰:"陛下方揽庶政,延见群臣,此国家隆替之本,社稷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端,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也,可不畏哉?先后有大功于宗社,有大德于生灵,九年之间,始终如一。然群小怨恨,亦为不少,必将以改先帝之政、逐先帝之臣为言,以事离间,不可不察也。先后因天下人心,变而更化。既改其法,则作法之人有罪当退,亦顺众言而逐之。是皆上负先帝,下负万民,天下之所仇疾而欲去之者也,岂有憎恶于其间哉?惟辨析是非,深拒邪说,有以奸言惑听者,付之典刑,痛惩一人,以警群慝,则贴然无事矣。此等既误先帝,又欲误陛下,天下之事,岂堪小人再破坏邪?"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

祖禹又言:"陛下承六世之遗烈,当思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人民者祖宗之人民,百官者祖宗之百官,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一言一动,如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则可以长享天下之奉。先后以大公至正为心,罢安石、惠卿所造新法,而行祖宗旧政。故社稷危而复安,人心离而复合,乃至辽主亦戒其臣勿生事曰:'南朝专行仁宗之政矣。'外夷之情如此,中国之人心可知。先后日夜苦心劳力,为陛下立太平之基。愿守之以静,恭己以临之,虚心以处之,则群臣邪正,万事是非,皆了然于圣心矣。小人之情专为私,故不便于公;专为邪,故不便于正;专好动,故不便于静。惟陛下痛心疾首,以为刻骨之戒。"章累上,不报。

忽有旨召内臣十余人,祖禹言:"陛下亲政以来,四海倾耳,未闻访一贤臣,而所召者乃先内侍,必谓陛下私于近习,望即赐追改。"因请对,曰:"熙宁之初,王安石、吕惠卿造立新法,悉变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误国,勋旧之臣屏弃不用,忠正之士相继远引。又用兵开边,结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流徙。赖先帝觉悟,罢逐两人,而所引群小,已布满中外,不可复去。蔡确连起大狱,王韶创取熙河,章惇开五溪,沈起扰交管,沈括、徐禧俞充种谔兴造西事,兵民死伤皆不下二十万。先帝临朝悼悔,以谓朝廷不得不任其咎。以至吴居厚行铁冶之法于京东,王子京行茶法于福建,蹇周辅行盐法于江西,李稷、陆师闵行茶法、市易于西川,刘定教保甲于河北,民皆愁痛嗟怨,比屋思乱。赖陛下与先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县。惟是向来所斥逐之人,窥伺事变,妄意陛下不以修改法度为是,如得至左右,必进奸言。万一过听而复用之,臣恐国家自此陵迟,不复振矣。"又论:"汉、唐之亡,皆由宦官。自熙宁、元丰间,李宪、王中正、宋用臣辈用事总兵,权势震灼。中正兼干四路,口敕募兵,州郡不敢违,师徒冻馁,死亡最多;宪陈再举之策,致永乐摧陷;用臣兴土木之工,无时休息,罔市井之微利,为国敛怨。此三人者,虽加诛戮,未足以谢百姓。宪虽已亡,而中正、用臣尚在,今召内臣十人,而宪、中正之子皆在其中。二人既入,则中正、用臣必将复用,愿陛下念之。"

时绍述之论已兴,有相章惇意。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又摭其谏禁中雇乳媪事,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又徙宾、化而卒,年五十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3: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出自 [ 唐代 ] 杜甫 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诗三百首写景抒怀
翻译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鉴赏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收起
创作背景
  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已经五十七岁的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02:05 , Processed in 0.0713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