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谦 -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诗人,文学家,明朝名臣,伟大的民族英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于谦


廷益



节庵

身份
诗人,文学家,明朝名臣,伟大的民族英雄

目录
1少年时期
2巡按江西
3巡抚晋豫
4保卫京师
5铲除奸党
6辅助朝纲
7夺门之变
8诬告被杀
9沉冤得雪
10纪念建筑
折叠编辑本段少年时期
于谦家族世居考城(故里在今河南省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太祖于伯汉先居山西后迁至苏州,高祖于夔仕元为官。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遂迁居杭州钱塘县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于谦少年时即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于谦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1]

折叠编辑本段巡按江西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待高煦出降,明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明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百起。于谦巡抚晋豫于谦上书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宣德五年(1430),宣宗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1441年)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都积蓄了数百万斤粮食。请在每年三月份时,令府州县报上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户,然后按分额支给他们粮食,先给豆类和高粱,其次给小米和麦子,最后给稻谷,等秋收后偿还。因年老有病以及贫困而不能偿还的则给予免除。州县官吏任期已满应当升迁的,如果预备粮不足,不能离任。还要命令风宪官员经常监察。”皇上下令施行。河南黄河沿岸,经常被洪水冲开缺口。于谦令加厚建筑堤坝,每个乡里都要设亭,亭设亭长,责令其督率修缮堤坝。又命令百姓种树挖井,结果当地榆柳夹路,行人也不再受渴了。大同孤立在塞外,按抚山西的官员常走不到,于谦请另设御史来治理。又把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家屯田,以资助边防开支。于谦的恩威远为流行,太行山的盗贼为此而不敢露面。

折叠编辑本段巡抚晋豫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说是把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后囚山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折叠编辑本段保卫京师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折叠编辑本段铲除奸党
郕王刚刚摄政朝议时,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廷臣一时纷纷响应。朱祁钰无法做决定,于是下令择时改议,廷臣则抗议不依。此时,王振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带头在朝廷上猛击马顺,众臣纷纷跟随,马顺当即毙命,一时血溅朝堂,而士卒亦声汹欲诛。郕王朱祁钰看后大惧,欲起身离去,于谦挤到郕王身前,扶臂劝导道:“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众人听后方止,而此时于谦的袍袖已经裂开。在他退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是倚仗您的时候。今天这样的情况,即使是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在那时,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折叠编辑本段辅助朝纲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为代宗,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要挟持扣留太上皇,这样形势下他们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明代宗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太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明代宗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谈判。明代宗不准许。也先更加沮丧。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于谦令石亨率神机营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王竑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王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决推辞,明代宗不准。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显然,不能依靠和谈。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朱祁镇(英宗)策划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奸细田小儿。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到了八月,太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明代宗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明代宗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太上皇已经回来,瓦剌请求朝贡。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瓦剌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瓦剌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建议遂作罢。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明代宗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号令严明。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东宫改易以后,明代宗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明代宗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明代宗不准。于是把明代宗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明代宗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明代宗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明代宗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御史顾曜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容易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明代宗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明代宗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明代宗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折叠编辑本段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家无余财)。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折叠编辑本段诬告被杀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明代宗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明代宗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陈逢,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折叠编辑本段沉冤得雪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明英宗召大臣进去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明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明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宪宗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折叠编辑本段纪念建筑
1、北京祠

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2、杭州祠

于谦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风景秀丽的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于谦祠位于于谦墓旁。

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格局尚属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后经四次修缮,至1998年,值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

于谦祠为传统型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几个篆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葱茏、绿树成荫,是一处清幽之所。

前殿辟为序厅,殿门两侧楹联是林则徐所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清朝嘉庆壬午年(1822)六月,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议集资整修于谦祠墓,并带头捐献自己的官奉。上悬匾额“百世一人”,是对于谦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序厅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镌刻着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于谦青少年时所作诗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正是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高洁品性的真实写照。两侧墙上陈列于谦年表、于谦世系表,一张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像尤为引人注目。厅内还放置造型简洁的案几、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气氛。

正殿是于谦祠的主体部分,也是陈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宽21.8米,进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于公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为海水浪花图案。像后衬以由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殿柱上悬挂数幅颂扬于谦不朽功绩的楹联,均是明清时期的名家所撰,经当代书法家题写。大殿墙面为两幅半圆大型浮雕壁画,左侧是“北京保卫战”,右侧是“土木堡之变”的有关场景,每幅画相对独立,但在整体上又呵成一气,场面颇为凝重、壮观,运用明暗变幻的灯光效果,再辅以铿锵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乐,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尘土飞扬的古战场,正与于谦一起抵御外侮。壁画高3米,宽46米,是经专家多次论证修改,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壁画突破了一般祠堂陈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见柱子,与匾额、楹联、塑像遥相呼应,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块,其中包括湘乡杨昌题的线刻《明少保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像》碑一块,袁枚题《重修于忠肃庙碑》残碑九块。

后殿陈列于谦生平事迹,采用图版和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廉明”、“保卫北京”、“永垂青史”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于谦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绩以及悲壮的人生。两侧的陈列柜中,分别展示了于谦的著作和历代有关于谦的评述著作,有《于肃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传》、《于忠肃公祠墓录》等。

南北厢房分别作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陈列明代的各种军械,包括神机营用的火铳、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门类多、数量大、制作精、技术高,有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前殿与后殿间的天井里,赫然立着一尊威武、雄壮的铁犀牛,身高约2米,围长约2.5米,周身乌黑,独角朝天,背上铸有于谦亲撰的《镇河铁犀铭》,它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一个历史见证。黄河自古多泛滥,巡抚河南期间,他励精图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为鼓舞人民战胜洪灾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铸了这尊“镇河铁犀”,表达了希望根除黄河水患,使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现存于河南开封铁牛村。

天井右侧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为“忠泉”。根据祠内清时李铎遗碑记载: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谦祠时发现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诚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后殿的院子里还保存着数明清两代的石碑,分别是四块大碑(弘治、嘉靖、万历、康熙)及一块乾隆年间的残碑。

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几年的规划与建设,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面积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31000平方米。景区正在修建于谦雕塑广场、忠泉池、于谦诗碑廊,计划把配殿恢复为祈梦殿,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进展,于谦祠景区将成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3、杭州墓

于谦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风景秀丽的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出于谦祠大门向北约50米,可见一明式牌坊,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为墓区平添几分肃穆与庄严。百米墓道的尽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谦墓,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是1982年修复墓时重新镌刻的,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

1966年,于谦墓于1966年文革中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在这次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于谦祠又经保护整修,恢复了于谦祠牌坊和甬道,现已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墓侧建旌功祠,又名于谦祠,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0米。后毁于1966年,今于谦墓为1982年重建。对于谦,清代袁枚曾赞颂道:“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4、诗碑廊

位于谦墓右侧,建于2002年,廊内陈列于谦自撰诗及后人缅怀诗碑刻十七块。

5、杭州故居

于谦故居位于杭州清河坊祠堂巷41号。于谦,杭州人,15岁考中秀才,16岁起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写下了有名的《石灰吟》,这诗成为他一生为人的写照。因于谦少上上吴山读书,至今吴山上尚有“于街”之称。明成化二年(1466),于谦案昭雪,故宅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巷亦名祠堂巷。如今,故居的忠肃堂、思贤庭、古井已照原貌修缮一新,陈列于谦生平事迹,原有的旗杆石、造像碑等遗物,亦一并展出。于谦故居占地不大,进们便可看见影壁上刻者于谦的名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谦读书处

吴山三茅观景区位于吴山景区的南面,北与吴山城隍阁景区、吴山阮公祠景区接壤;西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相连;东面景区大都锲入市区,与南宋皇城遗址、南宋太庙遗址相贴;南面与郁郁葱葱的五云山山林腹地景观相切。三茅观原名三茅堂,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因东都旧名赐额“三茅宁寿观”。殿名太元,内奉徽宗御画茅君像。三茅真君是指秦汉时得到成仙的茅氏三兄弟:长盈、次固、季衷。宋时此观极为显赫,历朝赐是观的御书有:高宗《黄庭度人经》,宁宗“道纪堂”字,理宗《养生论》。绍兴年间(1131-1160),赐古器三种:一宋鼎,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作;又一为唐钟,本唐澄清观旧物,上有河东薛此铭;另一则是褚遂良小楷《阴符经》。近志则增以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七宝数珠、轩辕镜为观中七宝,一时连山都以七宝为名。时并于观后筑“七十二”瑶台,遍植桃花,春时郊祭,时有“瑶台万玉”之称,为当时“吴山八景”之一。元朝时三茅观毁于兵火,明初重建。时观内设有书馆,于谦曾在此读书,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石灰吟》。抗战时三茅观为日军拆毁,然而其规模甚大的遗迹仍依稀可辨,水池、小桥、巨石构建仍存。石壁间近十方摩崖石刻均已漫漶,仅存一方明万历时重刻的绍兴年间赐额宁寿观的尚书省牒文。

牒文为:牒奉敕宣赐宁寿观,牒到准敕,故牒。绍兴二十年。尚书省奉赦赐题临安府七宝山三茅堂,太师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押),参知政事余(押)。签书枢院事参知政事巫(押),绍兴二十年天牒。

经考古发掘,三茅观遗址上保留较为完整的围墙墙址,园路(有部分香糕砖路)和建筑格局,通过挖掘整理后作为遗址保护向公众展示,将成为吴山景区三期工程中的重要景点。

《咏于谦》(临安·万宽)

毓秀山河正气微,浮云久蔽遁天威。

龙颜欲触先生死,凤诏即承有是非。

清白才能持悬日,淡宁成性著宽衣。

一生难得春秋梦,万丈青松大国稀。

参考资料
1.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  . [2023-1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0: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 中红孩儿的人物简介
林仔lrud2013.04.04浏览10996次小说图书分享举报
2个回答
fdog3328
2013.08.14
满意答案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
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去落伽山请来观音菩萨,又让护法惠岸木叉借来李天王的天罡刀,收服了红孩儿,让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0: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传说:神秘的蕴空山(上篇)
2015-4-25 9:20:08   来源:渭南市政府网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华县

  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华县,神奇之处何在?

  当我们把“潜龙寺”、“蕴空禅院”、“闯王刀寄存关帝庙”三件古代发生的事件,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荒诞”的琢磨后,愈加发现华县这片土地的确神奇。

  有史料显示,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

  ,在推翻明王朝的征战途中,将自己指挥千军万马的宝刀,寄放到了华县露泽院堡的关帝庙内,后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终于在1644年3月19日打进北京城,使35岁的崇祯皇帝万念俱灰,慌忙命人将皇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连夜送出宫门,然后手持宝剑逼皇后自尽后刺杀了自己的大儿子,砍断了大女儿长平公主的左臂,再杀了小女儿昭仁公主后,最终于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的绝望中,逃出故宫后门,最后在一棵歪脖槐树上自缢身亡。李自成君临天下。

  但谁都没有料想到,崇祯皇帝的三个皇子却成了“大顺国”的漏网之鱼。其中16岁的四皇子辗转来到了李自成寄放宝刀的华县,从此开始了恢复大明江山的努力。四皇子也没想到,“大顺国”竟是一个短命儿,40多天后就被大清王朝取而代之。此刻,四皇子的家仇国恨又多了一道使命——反清复明。

  可惜天不遂人愿,大清王朝越来越兴盛,反清复明成了泡影。形势越来越让他清楚,如果再和清廷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不能让跟随他多年的明室官兵和百姓,在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中,再去做无谓的牺牲。父皇临死时在衣襟遗诏上对李自成“朕死……勿伤百姓一人”的乞求,竟也成了他此刻对部下官兵和百姓的长远设想,只有自己把家仇、国仇、民族仇集于一身,出家为僧,超度众生,才是对大明帝国的热爱和自己百姓的唯一出路。

  历史走到这里,已经46岁的四皇子心里最清楚,他到华县30年反清复明的努力,和父皇在位17年一样,虽然殚精竭虑,但无力回天。

  四皇子削发为僧了,应该不再去想红尘之事。但是郁闷、超脱、悲愤、无奈的情愫,可能时时交织在一起,不断叩击着他的心灵,使他在每天的木鱼声和夜晚的青灯中无法平静。所以,他73岁圆寂前夕,毅然叮嘱弟子:“我是明朝的皇子,生不做清朝官,死不沾清朝土,尸柩悬空葬之。”

  从此,黄河流域空前绝后地出现了一具“悬棺”。

  今天,请允许我们抖开想像的翅膀,让思维逆向振翅飞到明末清初年代的时空,可以大胆地撕开苍天厚重的雾霭对其叩问:推翻大明江山的李闯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随身宝刀寄存华县?四皇子为什么又在华县悬棺葬之?这两个本不牵连的事件,难道冥冥的天意中真是一个偶然?又真的没有偶然背后的必然吗?华县这片土地,到底有什么人类自己无法解开的谜?为什么汉刘秀当年要在华县潜龙寺那座山头躲藏追杀?大宋皇帝赵匡胤为什么要在今天的赤水哄庙处下棋撒谎哄骗陈抟老祖?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有一点无须质疑:所有这些谜,都和江山社稷有关。

  至此,我们是否会发出一声感叹:华县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四皇子来华县的

  四种传说

  汉族人讲究入土为安。从陵墓的形状来看,汉族人除唐代是以山为陵之外,其他均是堆土成大小不等的馒头状为陵。唯有崇祯的四皇子与众不同,把自己的尸柩用铁链悬空。从传统意义上说,此种葬法,根本不合乎汉人入土为安的传统。可是,为什么呢?

  悬棺,于2600多年前,就出现在我国长江三峡等地的山崖和洞穴中,高出水面多在十丈至一百丈许,曾是考古学家们一个研究课题。四皇子把自己的尸柩有别于这种悬棺形式,而用铁链悬离地面,体现了一个非常时期的皇族汉人,在非常环境下的骨气、信念和智慧。

  那么,四皇子在华县57年中,是因哪件事才决定放弃和清廷对抗,遁入空门?又在什么情况下想出这样一个“生不做清朝官,死不沾清朝土”的计划来处理自己的尸柩?甚至说,这个四皇子是崇祯皇帝的真皇子吗?

  有史料记载,四皇子叫朱慈烺,1644年从紫禁城逃出后,辗转来到陕西华县。而民间称四皇子为朱恒。还有人说叫朱振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名字,不过是人的代号而已。至于四皇子真正的名字,实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并不重要了。因为在改朝换代的风雨中,灾难使得四皇子隐姓埋名是合理的。不管他叫什么,重要的是四皇子真正来到了华县。

  大明江山云烟已去,李自成亦君临天下,努尔哈赤又在关外摩拳擦掌,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泱泱的九州大地,山河纵横,哪里藏不下几千人马呢?四皇子在这种情况下逃亡,为什么要选择距京城遥远的陕西华县,而不到其它地方安身?

  说法一:因为李自成进了京城,陕西兵力空虚,从战略意义上考虑,有利于隐蔽下来。

  说法二:据说四皇子的先姑——朱元璋的姐姐早年在华州削发为尼,四皇子在万般迷茫中,抱着一线希望,奔着他的先姑的名望来落脚的。

  说法三:陕西地理位置重要,秦国雄踞陕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汉刘邦占关中得天下;李自成陕西起兵,推翻了大明王朝。

  说法四:清兵入关,阻止了四皇子北逃的去路。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民间代代流传下来的。试想,一位逃亡的皇子,能如此的众说纷纭,可见四皇子在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和威望。这些说法,于纷纭中却肯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四皇子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陕西华县了。

  对此,明史也有记载,公元1674年,清廷屡战屡败,不得不与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议和。朱慈烺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上“云寂寺”削发为僧,法号普乾法师。1701年农历二月十七日普乾法师圆寂后,弟子终遵师嘱,用铁索悬挂置于空中圆寝……

  一个集家仇、国仇、民族仇于一身的四皇子,为什么选定了蕴空山出家?周围的寺庙和村庄为什么叫圣山、兴国、保国、崇宁、崇安……蕴空禅院是一座怎样的禅院?如今华县大明镇的老百姓是否是昔日四皇子部下的后裔?今天他们怎样述说四皇子?敬请关注下期。

  【网络编辑:晓微】


编辑:秦人
关键词: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走进神秘的蕴空山(下篇)
2015-4-25 9:20:24   来源:渭南市政府网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蕴空”二字出自何处?

  蕴空禅院位于大明镇西南的蕴空山上,它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

  蕴空山开始叫凤凰山。

  相传有一个叫云禅大师,驾云仙游,选择宝地于凤凰山,遂建造了云寂寺,开始在此设堂授经。1674年四皇

  子和清廷议和后,到此出家。

  1701年,康熙四十年正月十五过后,四皇子自觉力不从心,唤来众弟子,盘膝围坐曰:“吾乃天数已满,力不从心。寝宫建成,棺材悬空。誓生大业未能如愿。从今后‘蕴空’二字取代‘凤凰’二字,以了心愿。蕴空含蓄,显而不露,秘而不宣啊……”

  四皇子的“蕴空”二字来于何处?华县县志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北宋时名云寂寺,以后因此处有蕴空和尚墓葬,改名蕴空寺……

  云寂寺,从云禅大师建寺开始就是一个佛教道场,相传始建东汉年间。从禅院内现存的宝塔碑文显示,该院创建最晚也是1008年以前。寺院建起来以后,随之便有了庙会。所以说该寺院庙会至今也有1900多年的历史。自从四皇子(普乾法师)到该寺出家修行,又将“凤凰山”改为“蕴空山”、“云寂寺”改成“蕴空禅院”,普乾法师圆寂“悬棺”以后,蕴空禅院农历三月十七这天的庙会更具特色和神秘。

  蕴空禅院庙会,是大明镇里峪的盛大节日,山下的庄稼人不失时机搭起帐篷吆喝叫卖五颜六色的服装与物品,所形成的集市般的繁荣,给平静的里峪注入了活力。方圆百里总有数以千计的信徒、游客远道而来,祭拜求吉。院内击磬诵经,香烟弥漫,锣鼓喧天,鞭炮震耳,热闹非凡。其盛会,可长达五至七日之久。

  谁能解开“了空遗迹”之谜?

  蕴空禅院现在的境况怎么样?

  2008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记者一行在华县文体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踏着残雪,沿着蜿蜒曲折的里峪向蕴空禅院走去。没到来之前,心想通往禅院的峪道一定像华山和骊山通往寺院的小道一样幽静而神秘。可是,我们进了峪口以后才发现,这完全是一条没有任何人为雕琢痕迹的小路。这条小路,其实是顺着一条幽谷的水流弯弯曲曲、高高低低、逆流而上的羊肠小道。要是在夏秋季节,它绝对会被荒草和野藤所湮没。

  再抬眼望去,幽谷两旁的山体树木还算茂盛,又给前方的禅院增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神秘。途中,文体局人员不停地给我们讲述山上“老母潭”、“遇仙桥”、“歇虎石”的传说。每一个民间传说,都会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想。

  当我们向上攀援半个多小时,前面被一座山挡住了,幽谷也从此分“丫”字型环绕而去。站在这里极目远眺,突然间似乎理解了昔日凤凰山的来历,以及为什么云禅大师当年要在这里建造云寂寺设堂授经。

  如果从我国所谓风水理论上讲,这座山很明显是一块富有仙气和灵气的风水宝地。请看,挡住幽谷的这座山势,很像凤凰的头和体,“丫”字型环绕的两座山,不就是凤凰的两只翅膀吗?峪口的村庄和进山的这条幽谷,对凤头来说,透气、得食、得水,真是:

  此山似凤凰,天成仙气旺。

  其上建禅院,佛事千秋长。

  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行走后,迈进了蕴空禅院的大门。院内现仅存大殿3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6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法师宝塔相伴。院内大铁钟两个,直径均约1.5米左右。东侧清泉潺潺,石涧汩汩。禅院四周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神奇幽静,实乃世外桃源。

  再南行4公里为四皇子修行僻静的石屋。

  普乾法师宝塔,是一座高约10米的方形砖塔。塔下就是“悬棺”。寝宫是法师圆寂前12年修建的。寝宫雕梁画栋,卷飞檐。外观极其普通的庙门上方,砖刻的图案是一只大象,两边是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庙门内有普乾法师的彩色坐像,表情严肃庄重,神采奕奕。三面墙壁上,一面是南山驯马图,一面是收复河山图,展示了四皇子当年气壮山河的气魄;在坐像前面,是他与大臣们商讨国事的对坐图与驯虎图。这些壁画,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家破国亡的四皇子,把复明的宏愿化作轰轰烈烈的行动,公然举起大明的旗帜,在十里马场招兵买马。坐像的前面,是一个长约3米、深约2米的墓道。再往里看,石门开处,是棺木的小头。阴森粗壮的铁链,将棺木吊在离地面20厘米处,左右各有空隙。划着火柴,依稀可见铁链吊在墓穴顶端拳头粗的铁棍上。

  工作人员讲,禅院在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20平方公里,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1701年农历二月十七,四皇子圆寂“悬棺”后,惟留墓门收顶密封。心诚的弟子们为了师父之灵早归西天成佛,便每日按时人墓诵经。如此,天长日久,墓门则成为后世虔诚信徒或四方游客祭扫、观光“悬棺”之要口。无怪乎华县群众久有“蕴空禅院看悬棺”之话语留传于世。

  大家在慢慢观看时,墓道上方很惹眼的“了空遗迹”四个篆字不由得引起了议论。太子法号叫普乾法师,怎么又叫“了空”?如果不叫“了空”,为什么又要把这四个字镶在墓上的寝宫?该作何解释?

  在场的一个老人这样说道,“了空”大概也是太子的法号吧。其实不应该念“了空遗迹”,这边偏旁像金字,应该念“铁锁空了”。这四个字说明即使铁锁锁住,也是无可奈何的。铁索表示四皇子恢复大明江山的壮志如铁,不可动摇。可是,清朝的盛世使他复明无望,苦心难成。“空了”二字,是他痛苦的感叹,是感叹自己的雄心壮志付诸东流了。

  老人的理解似乎很有道理。按常规,人死后不会立即修塔,佛家吃斋超度需要一段时间。四皇子圆寂前的留言,多少有反清的味道。如果让官府知道了,岂不是会引起一些麻烦?佛家讲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何找一个既能表达师傅的意愿,又不让官府动怒办法,让众弟子苦苦思考。最后终于想出办法来,另起个法号绝对两全其美。“了空”也罢,“空了”也罢,都是对师傅奋斗一生复明无望、又不愿部下作无谓牺牲的广阔胸怀的赞叹。“了空”二字,寓意复杂,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到底是“了空遗迹”?还是“铁锁空了”?孰错孰对,扑朔迷离。无疑又给悬棺染上了一层神秘而耐人寻味的色彩。不过,大家对四皇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骨气都敬佩不已。

  有一位喜欢对联的先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佛惜一地,魂凛千秋。

  华县已故诗人张汝衡在世时曾经吟道:

  深谷莽原伏雷霆,

  几多卧虎仰藏龙。

  单等一麾号令动,

  奋起图建不世功!

  父皇煤山谢天下,

  劫难兴亡铁肩承。

  身寄空门心如烹,

  藏君崖旁细权衡。

  悲苦独吞惜苍生,

  了然自罚万事空。

  割舍一姓存百姓,

  立地成佛挺劲松。

  拒染明尘心如冰,

  不沾清土气若虹。

  傲骨铮铮鸣铁链,

  悬棺悠悠千古雄!

  我们走出禅院大门时,我心里还一直在琢磨一个没有想透的问题,四皇子以悬棺葬之,到底是想说明什么?是自己死后让清廷知道他的骨气?还是待到西天见到列祖列宗后,有一个能证明他始终忠于大明王朝的人间物证?

  忽然抬头,西边天际一抹斜阳刚好洒过来,山上不论是在逆光还是在顺光中的松柏轮廓,都显得格外妖娆。禅院的墙壁和屋顶在斜阳辉映下,也披上了一层绚烂柔和的金色,让整个禅院突然变得更加神秘莫测起来。瞬间,心底不由得涌出另一番感慨:

  蕴空山,是一座神秘的山。凤凰栖息,仙气四溢;蕴空禅院,是一座集神话、悲壮于一体的禅院。悠悠往事,滔滔东流;悬棺,是一个传奇、悲愤、大义、无奈的形式。是非曲直,历史自有评说……      (全文完)

  【网络编辑:晓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1: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29.薛文献===朱慈烺献愍太子//崇高系列
30.薛文宣===朱慈炤永王//崇悊系列五十三载//朱元璋后十三代
31.薛文定===朱慈炯定王//崇悊系列
32.薛崇高===朱由检
33.薛崇哲===朱由校
34.薛崇士===//朱由检?方以智
35.薛绍璇//薛绍选===
36.薛祖璧===朱钰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一村落的村民称自己是崇祯后人,并拿出四个有力的证据
昵称413468 2017-05-05   |  30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崇祯皇帝朱由检可是说是最生不逢时的一位皇帝了,“无力回天”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内忧外患的格局下这位30多岁的皇帝选择了自杀,崇祯皇帝吊死在了歪脖子树下的典故也一直流传至今。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后,他的臣子、宫中的太监、宫女以及家眷自杀者颇多,但是最重要的三个人却下落不明,这三个人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儿子。

崇祯的这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照,他们均在1644年后不知去向。


>
崇祯真的是一位十分刚烈的皇帝,宁死不屈。

据记载,为了不让自家的女眷落入贼人之手,崇祯自杀前逼迫皇后自杀,又亲自杀死了自己的嫔妃和公主。

崇祯虽然逼死了自己身边的女性,但是必须要为皇家留下后人,因此他密谋将这三个皇子送出了宫。但是至于这三位皇子的下落,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是被吴三桂所杀还是被李自成带走了都没有人知道。

但是在贵州一个小村落的村民们却称自己就是崇祯皇帝儿子朱慈照的后人,这位称自己时朱慈照后人的人却不姓朱,他姓邹,名叫邹代清。但是此人却不是瞎吹牛,他还拿出了四个证据。


最大的证据就是他家的祖坟,邹代清有3个最古老的幕,一个墓碑写着“ 始祖邹公讳启贵(母讳任氏)至墓” 。从字面上看墓主人叫邹启贵,也不是邹代清所说的皇子朱慈照啊!

原因其实是这样的,皇子逃难自然是要改名的,然而当年协助朱慈照逃跑的人就是当时的画家邹子麟,因而朱慈照改名邹启贵。


邹代清家另一座墓的主人不姓朱也不姓邹,而姓赵,并且碑文为“太监赵恩公之墓”,可见此人是一个太监。这一点其实也佐证了邹家跟皇室的关系,这位赵恩公也就是但是护送他们出宫的太监。


关于墓碑中的信息不仅仅是猜测,邹代清还拿出了自家的族谱作证,这个族谱名为《邹氏家谱》,分为两册,第一册是邹启贵所写的《朱氏族谱序》, 前附《邹氏籍贯表》为皇家族谱,第二册为普通人家家谱。由此可见,这个村庄中的人是朱慈照后人的可能性极大。


不仅如此,邹代清说原本他们家族还有尚方宝剑作证,但是由于后来朱慈照后人拿着尚方宝剑惹出了人命,最终尚方宝剑的下落也不知去向。


另外,这个村庄还有一个组训,那就是禁止邹姓与朱姓通婚,这就更加佐证了这个村落的邹姓与朱姓其实一脉相承。
邹之麟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历史人物




邹之麟,字臣虎,号衣白、逸老、昧庵,江苏武进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明代官员、画家。







基本信息
  • 本名

    邹之麟


  • 字号

    字臣虎
    号衣白、逸老、昧庵


  • 所处时代

    明朝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江苏武进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万历三十四年(1606),南京乡试解元。万历三十八年(1610),登进士,授工部主事。邹之麟与钱谦益友善,轻薄负才名,热衷于富贵。起初隶属于浙党,参劾方从哲,贬谪上林典簿。改附齐党,求官不得,被亓诗教所斥,大恨,中伤张凤翔,使齐党和浙党失和。又与唐世济一起攻击东林党,为时人不齿。

弘光政权建立,得到刘泽清推荐,起任尚宝丞,历任应天府丞,与阮大铖狼狈为奸攻击郭维经,擢升左佥都御史,又任左副都御史

南京陷落,邹之麟降清。王铎点诸降臣名,邹之麟不应,钱谦益周旋得无事,邹之麟事后重谢钱谦益。邹之麟说:"我不臣二姓",洋洋自得。清朝不用,邹之麟闭门寄情书画以终。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邹之麟的书法主要学唐代的颜真卿,绘画学习元代黄公望的画法。他曾经临摹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的山水图轴很像黄公望的绘画风格。他的山水潇洒、圆润、苍劲,充分地抒写了自己的性情;在用墨上,他擅长用干笔焦墨,画面浓淡相间,物象朴实简练。他在继承了元代黄公望到明代吴门画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有一定的声望。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收藏

邹之麟博极群书,文辞歌诗追古作者。兼蓄晋、唐墨迹,商、周彝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此村全是皇帝后裔,村民姓邹还有祖传信物,三座石墓可证身份
2018年06月11日 16:05 宇泽历史作者:宇泽历史
广告
  各位朋友晚上好!说起中国古时候的末代皇帝,基本上都难逃身死国灭的下场,甚至有很多皇室后裔都惨遭屠戮。在所有的末代皇帝中,崇祯帝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而他的后裔子孙也是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事实上,对于崇祯后人是否存世,几百年来都一直充满争议。不过近年来,在贵州遵义的一个偏僻小村,却有500余户村民自称是崇祯皇帝后人。

  贵州此村全是皇帝后裔,村民姓邹还有祖传信物,三座石墓可证身份

  ▲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处

  事情还要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说起。这一年,“闯王”李自成率军直捣北京城,大明帝国已经摇摇欲坠。3月17日,京城被起义军攻破,崇祯皇帝自知无力回天,最终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自缢,大明王朝就此落幕。在自缢前,崇祯帝催促周皇后为大明殉国,又亲手刺死诸位妃嫔、公主。然后他将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叫到面前,告诫他们勿忘复国,随即让心腹太监为他们乔装打扮,趁乱逃出宫去,并留下遗诏让大臣们务必忠心辅佐太子、匡扶大明社稷。

  贵州此村全是皇帝后裔,村民姓邹还有祖传信物,三座石墓可证身份

  ▲李自成蜡像

  不过对于这三位皇子究竟逃至何处、是否幸存,三百年来一直有着不同论调,,民间也流传着多种说法。有人说朱慈烺被太监送往其舅周奎家中,后者因畏惧招来杀身之祸,主动将其献给摄政王多尔衮,不久后就遇害。还有一种说法是,三位皇子在出城时不慎落入李自成手中,李自成按谋士建议将太子封为宋王,三皇子和四皇子也改封他爵。李自成被后金军队赶出京城时,身边也还带着三位皇子,但之后就不知所终。

  贵州此村全是皇帝后裔,村民姓邹还有祖传信物,三座石墓可证身份

  ▲遵义市苦竹垭村

  不过近年来,在贵州遵义市有个名为苦竹垭村的小村庄,村中的500多名居民均自称是崇祯皇帝后裔,而且村里还有三座石墓,据当地人介绍是崇祯皇帝四子朱慈炤墓、朱慈炤妻墓和名为“赵恩公”的太监墓。每年清明时节,全村老小都会去组织扫墓祭拜。据邹代清老人(自称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十二世孙)介绍,当年朱慈炤外出逃难时,一直是一位赵姓太监跟随护送,直到逃到贵州苦竹桠村才暂时停留休整。

  贵州此村全是皇帝后裔,村民姓邹还有祖传信物,三座石墓可证身份

  ▲苦竹垭村邹启贵、赵恩公墓碑旧照

  众人见此地背山面水,可藏可退,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为避免被人发现,朱慈炤取与“朱”近似的“邹”为姓,改名邹启贵,娶当地女子生养后代。临终时,他将从宫中带出的信物传给他们,其中包括崇祯皇帝用过的尚方宝剑,以及一方带有朱慈炤个人名讳的私印,不过都只传给长房长子。

  贵州此村全是皇帝后裔,村民姓邹还有祖传信物,三座石墓可证身份


  ▲锈迹斑斑的崇祯青铜龙纹剑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邹家如今已发展为拥有苦竹垭、白果坪、白沙井等九房后裔的大家族,人数超过千人,此外还有部分邹家后裔迁居至四川、重庆。不过无论在哪里,有一项祖训仍被他们严格执行,那就是朱姓与邹姓不得恋爱通婚,而与邹氏字辈排序不同的邹姓却可通婚,直到现在也没人打破。对于外界的看法, 苦竹垭村的人们毫不在意,毕竟在他们看来,不论别人是否承认,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血脉。
贵州此村全是皇帝后裔,村民姓邹还有祖传信物,三座石墓可证身份2018年06月11日 16:05 宇泽历史作者:宇泽历史
举报[url=]缩小字体[/url][url=]放大字体[/url][url=]收藏[/url]微博[url=]微信[/url][url=]分享[/url][url=][/url]





  各位朋友晚上好!说起中国古时候的末代皇帝,基本上都难逃身死国灭的下场,甚至有很多皇室后裔都惨遭屠戮。在所有的末代皇帝中,崇祯帝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而他的后裔子孙也是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事实上,对于崇祯后人是否存世,几百年来都一直充满争议。不过近年来,在贵州遵义的一个偏僻小村,却有500余户村民自称是崇祯皇帝后人。
  
  ▲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处
  事情还要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说起。这一年,“闯王”李自成率军直捣北京城,大明帝国已经摇摇欲坠。3月17日,京城被起义军攻破,崇祯皇帝自知无力回天,最终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自缢,大明王朝就此落幕。在自缢前,崇祯帝催促周皇后为大明殉国,又亲手刺死诸位妃嫔、公主。然后他将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叫到面前,告诫他们勿忘复国,随即让心腹太监为他们乔装打扮,趁乱逃出宫去,并留下遗诏让大臣们务必忠心辅佐太子、匡扶大明社稷。
  
  ▲李自成蜡像
  不过对于这三位皇子究竟逃至何处、是否幸存,三百年来一直有着不同论调,,民间也流传着多种说法。有人说朱慈烺被太监送往其舅周奎家中,后者因畏惧招来杀身之祸,主动将其献给摄政王多尔衮,不久后就遇害。还有一种说法是,三位皇子在出城时不慎落入李自成手中,李自成按谋士建议将太子封为宋王,三皇子和四皇子也改封他爵。李自成被后金军队赶出京城时,身边也还带着三位皇子,但之后就不知所终。
  
  ▲遵义市苦竹垭村
  不过近年来,在贵州遵义市有个名为苦竹垭村的小村庄,村中的500多名居民均自称是崇祯皇帝后裔,而且村里还有三座石墓,据当地人介绍是崇祯皇帝四子朱慈炤墓、朱慈炤妻墓和名为“赵恩公”的太监墓。每年清明时节,全村老小都会去组织扫墓祭拜。据邹代清老人(自称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十二世孙)介绍,当年朱慈炤外出逃难时,一直是一位赵姓太监跟随护送,直到逃到贵州苦竹桠村才暂时停留休整。
  
  ▲苦竹垭村邹启贵、赵恩公墓碑旧照
  众人见此地背山面水,可藏可退,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为避免被人发现,朱慈炤取与“朱”近似的“邹”为姓,改名邹启贵,娶当地女子生养后代。临终时,他将从宫中带出的信物传给他们,其中包括崇祯皇帝用过的尚方宝剑,以及一方带有朱慈炤个人名讳的私印,不过都只传给长房长子。
  

  ▲锈迹斑斑的崇祯青铜龙纹剑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邹家如今已发展为拥有苦竹垭、白果坪、白沙井等九房后裔的大家族,人数超过千人,此外还有部分邹家后裔迁居至四川、重庆。不过无论在哪里,有一项祖训仍被他们严格执行,那就是朱姓与邹姓不得恋爱通婚,而与邹氏字辈排序不同的邹姓却可通婚,直到现在也没人打破。对于外界的看法, 苦竹垭村的人们毫不在意,毕竟在他们看来,不论别人是否承认,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血脉。

邹元标:曾得罪张居正被打断腿,多年后却为张居正平反2022-10-26 16:21:43 来源: 旧闻故史 广东  举报

分享至




提到明朝,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明朝首辅张居正,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对于大明朝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他死后,皇帝却抄了他的家,流放了他的亲人们,事情过去之后,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平反,这个人在他生前被他打断了一条腿,在他死后却为他平反冤曲,这个人就是——邹元标。
刚正不阿,得罪首辅张居正
邹元标,明朝时期出生在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的邹家,他自幼被人称为是“神童”,非常聪明,学习东西神速,九岁的时候,他就可以背过《五经》,长大之后的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嫉恶如仇。


万历五年,邹元标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开始时他进入刑部观察政务,此时的他年少轻狂,敢于抨击一切在他看来不对的行为,也正是他的这种年少轻狂,让他得罪了明朝当时的首辅张居正。
万历五年的九月二十六日,首辅张居正的父亲患病离世,按照古人的惯例,如果父母去世,孩子应当守孝三年,不论孩子是做什么的,也就是说,张居正这个时候,需要离任回家守孝。
此时张居正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而小万历皇帝也离不开张居正,三年可不是个短时间,他放心不下朝廷的一切,他便和万历皇帝商量,进行了夺情。


夺情便是就是臣子本来需要回乡守孝,但朝廷实在离不开他,由皇帝强行要求他留下来办公,因此张居正没有回家替父亲守孝,这件事情其实也没什么,但在古代却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出头抨击张居正,被打断一条腿
一些朝廷大臣指责张居正违背“伦理纲常”“贪位忘亲”“不孝”,父亲的离世对张居正怎么可能没有影响,他也伤心,不过江山社稷更重要,他才放弃了守孝,而如今这些大臣指着他的鼻子骂,这就让他有些不舒服了,一怒之下,他派人惩罚了为首的四个人,对他们进行了杖责,这些人被打的皮开肉绽,被打之后,也学乖了,其他人也都不敢说这件事情。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此时邹元标跳出来了,他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向来胆大的他直接上疏反对夺情。
他的奏章中对张居正进行了抨击,说他刚愎自用,政策措施不合理,甚至还说出了“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一顾者……则以为禽彘”这样的话,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如果将奔丧看作是一件常事而不屑去做的人就是猪狗。


明晃晃的谩骂张居正怎么可能听不出来,权倾朝野连皇帝都要给他几分面子的他什么时候受过这种侮辱,这让他很生气。
张居正派人杖责他,打了他八十大板,比打其他官员的板子数多出很多,可见他究竟有多生气,八十大板,一板子都不能少。
邹元标被打惨了,后背皮开肉绽,杖责结束之后他整个人昏了过去,被人拖回府之后赶忙找来医生,他身上的其他地方都没多大问题,只有腿的问题最严重,他的一条腿被打断了,也就是说他以后都只能瘸着走路,落下了残疾,他还没来得及伤心自己的腿,此时又来了一个消息,他被下令贬职流放了。
这个时候的他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对,他被人送到了被流放的地方,张居正把邹元标打也打了,流放也流放了,但他仍旧没有消气,他让这里的巡抚御史陷害邹元标。


不过这次的邹元标很幸运,两人路过镇远在那里住宿,御史还没来得及陷害他,就突然死了,这让邹元标保住了性命,来到流放地区,这里是大山深处,丛林密布,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这让邹元标很开心,他在这里生活的非常好 。
首辅病逝,墙倒众人推
公元1582年7月9日,明朝首辅张居正离开了人世,年轻的万历皇帝为了表示君臣恩义深厚,赐他谥号“文忠”,然而才过了四天,一切都变了。
其实张居正的死对万历皇帝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万历皇帝年纪小的时候,一直要生活在张居正的影子下,听他的话办事,谁愿意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他的心里早已经有了意见,张居正离世四天之后,他生前推荐的官员就被万历皇帝罢免了,没过多久,万历皇帝下旨清算张居正。


张居正的家被抄了,他的亲人们被流放去了边远地区,就连刚刚入土为安的他,也差点被挖出来鞭尸,墙倒众人推,以前和他亲近的大臣们也纷纷倒向,没有人替他说话,甚至还落井下石。
等待时机上书替其辩护
此时和张居正有过节的一些大臣们却替他说话了,冒死给他洗脱罪名,但万历皇帝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这人人的辩护也就没了意义,这些替张居正辩护的人中也包括邹元标。
张居正死后,邹元标等和张居正曾经有过节被流放的官员便被下令召回了,被流放多年的他理解了当初的张居正,他知道是自己太激进了,张居正确实是对江山社稷有功的,虽然被他打断了一条腿,很恨他,但他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员,不应该在死后蒙冤。


他多次上书无果之后便暂时放弃了,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机会给皇帝上书,没想到下一个时机到来的时候居然是他发须兼白的时候。
平反冤曲,沉冤得雪
万历四十八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此时的邹元标已经满头白发,他已经将近70岁了,张居正的案子也过去很多年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他向皇帝提出了替张居正平反冤曲的事情,在他的劝诫下,皇帝替张居正平反,复官复印,他的冤案沉冤得雪了,这一切都是曾经和他有仇的邹元标的功劳。
邹元标是一个正义的人,他没有因为张居正打断他的一条腿就对他落井下石,他肯定了张居正的功绩,替他平反冤曲,以德报怨,他身上这样的品质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是什么意思?【{菊花五柳繁荣//荣国府}】scwan8212021.08.09浏览105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1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该句话的意思是:有花有柳,繁花似锦而杨柳青青的地方才算得上是繁荣,柔风拂面,温暖如春的地方才能说是富饶之乡。

1、具体分析:

字面意思是形容美丽的景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句子中提到了花和柳,都是作者们钟爱描写的景物,温柔二字更是用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出眼前风和日丽的景色,令人惊叹。

2、出处:《红楼梦》【清】曹雪芹——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3、原文:

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4、白话释义:

和尚把他托在手里,笑着说:“在你身上刻几个字,让别人见了就知道你是个宝贝,把你带到繁荣昌盛的国家、读书识礼的名门望族、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的地方走上一趟。”

扩展资料:

其他赞美景色的诗句: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出处: 【唐】杜甫《绝句》

白话释义: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出处:【唐】贺知章《咏柳》

白话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3、走马观花[zǒu mǎ guān huā]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话释义: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处:【唐】白居易《忆江南》

白话释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1: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地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什么意思?【三河峡水即资水】【薛真字资水】木立斗世+忠义堂+木杨城【木易杨//义杨即益阳】
mytl17202023.01.05· 北京浏览17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hgsaj
2023.01.08 · 北京
满意答案
   
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电视剧《鹿鼎记》里的暗号。

在会内,成员都互相称兄弟,标榜“忠义堂前无大小”。但会内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家长制统治,只不过就平等性而言天地会比教门进步了一些。天地会带有较少的宗教迷信色彩,尽管它也供奉观音、土地等的神位,但它与秘密宗教结社利用宗教迷信作为团结群众的手段有很大区别。

它以“桃园结义”为榜样,以水泊梁山英雄为楷模,讲求义气,提倡忠义肝胆,侠义待人,要求会员互相帮助,生死与共。

帮会会众之间还流传着极为隐秘的暗号、暗语等等,还记得《鹿鼎记》当中那句非常著名的“地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3: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荣国府两个最大权势奴才的斗争,终于到了撕破脸的地步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演义302:林之孝提议开恩放家人,赖大家仰赖富贵终成势

上回讲到林之孝禀告贾琏说贾雨村被降职,之前已是大司马,如今兵部尚书位置不保。

贾琏表面对贾雨村降职不知可否,只说此人行事注定官做不长。但贾府与之关系深厚,又岂能全然无关?

贾雨村这次降职与江南甄家有关。




甄家是北静王妃娘家,贾雨村是贾府门下。双方结党之声早为朝堂议论,皇帝如今先拿掉甄家和贾雨村,背后指向早就不言自明。

(本文是基于《红楼梦》而创作的演义故事,内容多是原创,若介意请审慎观看)

不过贾琏如今的烦恼是自家事,必须要有一个章程,便只吩咐林之孝去打听一下雨村因何而降。

林之孝答应了,却不动身,坐在下面椅子上,且说些闲话。因又说起家道艰难,便趁势又说:“人口太重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便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半都太大了,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孳生出人来。”贾琏道:“我也这样想着,只是老爷才回家来,多少大事未回,那里议到这个上头。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才来家,每日欢天喜地的说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这事,恐老爷又伤心,所以且不叫提这事。”林之孝道:“这也是正理,太太想的周到。”

林之孝话里说了两个意思,贾琏一听就明白。

他说如今家里头的开销太重是事实。提议要适当裁员收缩开支,也是之前外头众人商议定了的。贾琏自是赞同。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家中人口越来越多,可收入却越来越少。

祖宗那会儿一年十万两银子养着三四百人,如今一万两银子却要养一两千人,如何承受?

贾琏深知如今境地再不能负担,只是王夫人取舍不定,还得日后贾政拿主意。

早几年史家裁撤了好些人口,如今便不像当年那般窘迫。

王夫人一来顾虑贾政才回家就要裁撤家人,于心不忍。二来也是顾及贾母。

那些老家人们跟着老太太几十年,老的没了,好些小的都是眼看着长大。

本想着真要裁人也得是贾母百年后的事,谁想这么快就坚持不住了。

当初老太太接了婆婆的班,将荣国府打理的有声有色,声势富贵更是壮大到极致。荣国府交给王夫人时,银库中还躺着三二百万的银子。

可如今不过一二十年,就捉襟见肘到要裁撤那些跟着贾家几辈子,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人们,如何忍心?




王夫人又有何面目去面对贾母,讲说自己当家的难处?是以这个事儿才会一直拖延下去。

贾琏自是知晓林之孝忍不住进言,也有他的小九九。

按说这个事应该是赖大讲才对,他才是大管家。

可随着赖尚荣被选出来捐了官,赖家已经没有太多心思在家务上。贾琏看得明白,贾府内外也都知道。

赖大不提不念裁人这事,就在于谁提谁招人恨。裁撤谁,都会动了人家的利益。

别看被主子放出去,能获得自由身。以后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去哪里去哪里,当兵也好,读书科举也罢,真正都能光宗耀祖。

褪去奴才这层皮,也是几代家生子奴才日思夜想的美事。

然而真正要实现,绝大多数人反而不愿意了。

跟着主子做奴才,固然祖祖辈辈抬不起头,但却可保无虞。




家生子生下来就有赏赐,跟着主子吃喝不愁。不但天灾人祸全没有,赋税徭役不用交,生老病死全都管,还可以借着主子的权势、地位得体面,赚利益,甚至横行霸道无人可管。

这些个好处,哪里是外头那些苦哈哈的老百姓能比?

不过是顶着个奴才皮,叫几声主子,自己人不窝里斗,谁又敢欺负他们?

所以,别看人人想出去,其实人人不想出去。

赖大事不关己不开口,林之孝却等不得了。

如今家事繁重是个最好契机,他不借此将赖家搬走,林家就永远别想出头。

赖家和林家在贾府几辈子,一直都是大管家和二管家,受的烦恼差不多,得到的好处没法比。

林家几辈子的积攒,也有一些家底,可与赖家还是比不得。

那赖尚荣能选出来,也是主子特别给功勋之臣的体面。

一个奴才秧子摇身一变成了官儿了,谁不羡慕?

可林家只有眼馋的分,儿子就不可能有这个待遇。想要上位,赖家必须要走。




如今赖家已无心伺候,却还占着茅坑不拉屎,就是舍不得贾府大管家的地位和权势。

林之孝提议将有功的人家放出去,减少开支,就主要说的是赖家等几家人。

他们这些人家大业大,占的多,拿的多。把他们去了府里的负担立马会减轻不少。

既然赖尚荣已经做了官,让赖大一家出去跟着享福,既能体现主子的宽仁,赖尚荣外头也好看。关键是赖家一走,林家便取而代之,才能成就荣府大管家地位。

林之孝笃定赖家和林家只能留林家,才会建议贾琏去筹谋这件事。

贾琏对他的心思心知肚明,却也知道不失为一个办法。

一朝天子一朝臣,赖家终究要退出贾府才能给人让路。且他们这一家,赖着贾府成势力,如今也确实可以独立。再赖着不去,总有一天主仆会相互厌憎,反而不美。

关键是贾家离了贾府能活的很好,而其他清寒的人家则不能。留着赖家,放走别人,贾府的负担无法减轻,反而显得寡恩。

是以,赖家肯定要去,至于林之孝想取而代之也无可厚非,用谁不是用呢?比较起来,林家如今更积极,还不像赖家那样尸位素餐呢。

正是:林之孝提议开恩放家人,赖大家仰赖富贵终成势。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故事或有虚构,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改编和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3-09-19 09:51・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4: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6薛旻可+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平舆令薛君碑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东汉时期建造的碑石
平舆令薛君碑是惟延熹六年春二月,平舆令辟君卒,乌薛哀哉!吏民其咨,咨君之德,乃建碑石于墓之侧。其辞曰:於皇降德,于慈我君。我君肇祖,官有世功。乃侯于薛,苗胤枝分。作汉卿尹,七世相承。君之懿德,性此淑真。如冰之洁,如玉之竖。

靡术不综,罔礼不遵。忻忻之至,三族以敦。英名委质,宣昭令闻。升州入宰,炳乎其勋。莅政己吾,烂而有成。迁典平舆,匪威匪仁。宽猛以济,藐矣惟清。化未期月,遭此竺,吏民穆卜,尝祷屏营。天不吊,不遗君,ㄙ暧薨徂,命不可攀,国人巷哭,若丧厥亲。鬓白号怛,童稚金申。嗟嗟酷痛,如何昊乾。灵柩旋归,卜此穸窀,哀哀士俊,恻雨酸辛。姻族毕至,素缟填庭。於是吏民,乃复追叹。君初举孝,三署播名。爰佐戎(阙,)来临汝南。剖符之贰,千里同尘。料扌东真宾,好此徽声。贡奇达异,迥酌清英。遗风令歌,永矢不忄宣。云君回轸,谁不怀欢。(阙)意迷流,乃陨乃颠。如可赎也,人百其身。昔邵临国,民谓之父。今也薛君,追蹈厥绪。身殁言存,是谓不朽。于我吏民,悲慕罔已。刊石纪铭,永昭于后。(隶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00:37 , Processed in 0.1078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