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1: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6薛文定+玻璃盆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玻璃盆】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
宋代-张栻
诗文
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
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
人事几更变,寒花故犹存。
堂堂武夷翁,道义世所尊。
永袖霖雨手,琴书贲丘园。
当时经行地,尚想语笑温。
爱此亭下水,固若玻璃盆。
晴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
朝昏递日月,俯仰鉴乾坤。
因之发深感,倚槛更忘言。
红楼梦最珍贵的四件奢侈品,最有价值的却在林黛玉手中
君笺雅侃红楼2019-01-18 15:19




红楼梦描写的贾家,豪门大族。作为国公府,虽然曾经荣光渐渐黯淡,到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贾家来说,百年积累的底蕴,虽远不如那种传承几百年的世家,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比拟。除了贾家外,四大家族或者林黛玉家,妙玉家一般也都是江南世家,底座更深,虽早不如贾家富贵,可几百年的积累,随便拿出的物品都更有价值。今天聊聊红楼梦中四样最有价值的“奢侈品”,放到现在,都将价值连城。
晴雯勇补雀金裘


【一】
贾家大富之家,所收藏和使用的物品,富贵堂皇。护官符上说: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一派富贵堂皇气象,绝不是其他人家能够比拟。
虽说富贵人家未必底座深厚。贾家到底传承了几十近百年,珍品淫貨不胜枚举。尤其荣禧堂的的布置,商鼎周彝不可以价值估算。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盆。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不过贾家豪富,真富贵不体现在大器物上,雀金裘这种平常物件才是富贵体现。
贾母便命鸳鸯来:“把昨儿那一件乌云豹的氅衣给他罢。”鸳鸯答应了,走去果取了一件来。宝玉看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又不似宝琴所披之凫靥裘。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雀金裘不在多贵,而在稀有,代表了一种技术的缺失。是俄罗斯进口之物,用孔雀毛拈线织的,而乌云豹是沙狐颌下一小块皮毛,最珍贵,比王熙凤送袭人的天马皮更贵重。雀金裘体现了贾家曾经的富贵和权力,以败落后的财力和人力,再不能够得到。雀金裘价值不菲,不菲的更是贾家曾有的荣光。
红楼梦奢侈品之雀金裘,排名第四。
贾蓉借玻璃炕屏


【二】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晃瞎了眼睛,仿佛进了龙宫一般,目不暇接。王熙凤房中室内陈设也好。墙上西洋挂钟也罢,都是刘姥姥没见过的奢侈品。不过王熙凤最珍贵的却是另一件王家的物品。
贾蓉笑道: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
老舅太太指的是王家人,或者就是王子腾夫人。王家当时在四大家族实权最盛。处于政治上升期,贾家却是衰弱期,加之王熙凤爷爷辈曾管理各国朝贡,王家的收藏价值更高。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家珍藏的稀罕物件最多。
玻璃炕屏(风)是会客时摆在炕上的围屏。现在玻璃很平常。可古时候玻璃却是珍宝范畴。贾母有个丫头就叫玻璃,与琥珀等并列。别说炕屏那么大,工艺那么复杂,就是小小一个器物盒都价值不菲。贾珍没有,才让贾蓉过来借。不过器物终究有价值。玻璃易碎,难以长久。代表了四大家族富贵不过昙花一现,价值虽高,到底不寿。
红楼梦奢侈品之玻璃炕屏,排名第三。
妙玉请喝体己茶


【三】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众人来到拢翠庵,妙玉奉茶后又拉着林黛玉等喝体己茶。期间妙玉拿出了几款茶具。贾母所用成窑五彩小盖钟,宝钗斟茶的瓠瓟斝、黛玉品茗的点犀盉以及给贾宝玉自己日常使用的绿玉斗。这四件茶器,无论哪一个拿出来都是价值连城。最差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明末清初最少价值百金。更遑论现在的惊人价值,怕是上亿挡不住。
妙玉四件茶器让人对她身世有各种揣测。其实并不如此。妙玉看不起贾家的金玉富贵,只因她出身江南书香世宦世家,传承远比贾家深知林黛玉家久远。按照红楼梦中年代推断。妙玉家极可能是前朝的豪门,只是新朝后不再当官,逐渐没落。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没落人家几百年传承,还会有贾家不可能有的好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雅器,反倒是金玉之物鲜见了。这就好比曾经富贵的石呆子,家里的扇子,贾家再富贵也没有。有一天贾家败了,自然也会留下一些价值连城的稀有之物,后代贵族也未必有。
妙玉的茶具,都是雅器,迥异于贾家金玉俗器,其价值也从富贵底蕴上升到文化底蕴,代表了保留在江南的传统文化精髓,器物价值一方面,文化价值更高。
红楼梦奢侈品之妙玉茶具,排名第二。
刘姥姥做客潇湘馆


【四】
太多人关注林黛玉到底继承了多少遗产。关于林如海给林黛玉有没有留下三二百万遗产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今日不说这个,要说的是林如海给林黛玉留下的最珍贵,最无价的财宝就在林黛玉房中。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像个小姐的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可笑贾家上下没有人觉察出林黛玉房中书籍的价值。却是刘姥姥看到了艳羡不以。可知贾家被富贵迷了眼睛,已经不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德真理。
林黛玉为父奔丧回来,曹雪芹什么都没说,遗产如何随便读者猜测,却珍而重之写了林黛玉带回来家传藏书。
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林黛玉的财富就是这些书籍。作为传承比贾家更久的林家,世代书香。林如海就算没有爵位,考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易高中探花,可知林家底蕴之深。林家藏书,被林黛玉千里迢迢带回来,必然是古籍珍本,价值连城。现在的宋纸书籍按页卖,林黛玉的藏书,单以黄白价值,也难以估算,更何况真正的价值是知识。林家袭爵四代,第五代林如海东山再起,在于林家从没断了传承。可贾家只传了三代就难以为继,后代子孙没有一个挺大梁之人。放着林黛玉房中价值连城的书籍视而不见,一味追求金银钱财。殊不知,传承断了富贵也断了。传承不断,富贵绵长。
红楼梦奢侈品之黛玉藏书,排名第一。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奢侈品从来都不一定是名牌衣服,大牌箱包。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可传承的珍贵之物。贾家和王家的雀金裘,玻璃炕屏不可长久。妙玉的茶具也是怡情之物,唯有林黛玉的藏书,价值最大,可传万代。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1: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文定公挽诗三首》

刘子翚 〔宋代〕

有意扶名教,躬行语默中。

楷模陶士器,药石补天聪。

衡岳邻新卜,伊川道已东。

传经知有子,接武大明宫。

复制
永瑆(清)赵孟頫大士赞
永瑆(清)赵孟頫大士赞
胡文定公挽诗三首 - 赏析
刘子翚
作者: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其它诗文
《园蔬十咏·萝卜》

刘子翚 〔宋代〕

密壤深根蒂,风霜已饱经。

如何纯白质,近蒂染微青。

复制
《偶步》

刘子翚 〔宋代〕

偶步忘归远,心闲逸兴增。

山深知有寺,路尽不逢僧。

复制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十二》

刘子翚 〔宋代〕

万炬银花锦绣围,景龙门外软红飞。

凄凉但有云头月,曾照当时步辇归。

复制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十三》

刘子翚 〔宋代〕

云芝九干麦双岐,盍有嘉生瑞圣时。

玉殿称觞闻好语,时教张补撰宫词。

复制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十》

刘子翚 〔宋代〕

宫娃控马紫茸袍,笑捻金丸弹翠毛。

凤辇北游今未返,蓬蓬艮岳内中高。

复制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十一》

刘子翚 〔宋代〕

笃耨清香步障遮,并桃冠子玉簪斜。

一时风物堪魂断,机女犹挑韵字纱。

复制
《木犀古风》

刘子翚 〔宋代〕

化工吝幽香,斑斑被花木。

氤氲寒岩桂,高韵盖群馥。

无人尽日芳,守志何幽独。

士介耻求知,女贞惭自鬻。

凄凉楚山秋,樛枝吐金粟。

浅水映轻明,微飙发含蓄。

楼端静忽闻,马上遥相逐。

踟蹰为延伫,但见林峦绿。

瓶罂谁折赠,清芬閟庐屋。

久处不自知,乍至弥郁郁。

客悲芳岁暮,梦绕寒溪曲。

长吟小山词,古意恐难复。

复制
《园蔬十咏·瓠》

刘子翚 〔宋代〕

溉釜熟轮囷,香清味仍美。

一线解琼瑶,中有家人齿。

复制
《园蔬十咏·子姜》

刘子翚 〔宋代〕

新芽肌理腻,映日净如空。

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

复制
《新湾》

刘子翚 〔宋代〕

苒苒寒生水面烟,吴歌唱罢月微偏。停桡又向湾前宿,一夜西风浪打船。

复制
《靖康改元四十韵》

刘子翚 〔宋代〕

肉食开边衅,天骄负汉恩。阴谋招叛将,喋血犯中原。

饮马江河竭,鸣笳宇宙喧。氛埃缠帝座,猰㺄吠宫垣。

鼓锐梯飞壁,弯强矢及门。黔黎惊瓦解,冠盖尽星奔。

走辙秦城地,浮航楚峡村。画堂空锁钥,乐府散婵媛。

夜诏闻传玺,春王记改元。三辰光尽匿,四海浪横翻。

伏阁惟群彦,兴邦在一言。雉城期必守,虎旅更增屯。

龙困虽忧蚁,牛羸尚覆豚。谋成擒颉利,义可绝乌孙。

坚壁师弥老,穷兵火自燔。钩鱼犹假息,幕燕暂游魂。

恳款情先露,诛锄党实繁。横磨非嗜杀,下策且和番。

割地烦专使,要盟胁至尊。赐弓垂拱殿,留宴玉津园。

回骑桑乾北,游军广武原。驱驰无立草,剖斲露空坟。

太子悲秦粟,明妃泣汉轩。敌情终未测,邻好久宜敦。

晋赵封疆远,金汤阻固存。短衣求李广,长啸得刘琨。

御极朝仪盛,胪传诏语温。神霄分别仗,法驾引双辕。

内柳东风软,宫花丽日暄。闾阎多喜气,箫鼓送芳樽。

运契天同力,时危祸有根。覆车宜自戒,曲突更深论。

落拓江南士,飘零塞北藩。蚤尝专翰墨,晚厌属櫜鞬。

拔剑思摩垒,怀书拟叩阍。蹉跎谋不遂,感激气潜吞。

野迥寒烽照,楼高暮雨昏。望乡心恍惘,忧国涕潺湲。

仄席勤咨访,垂绅乐引援。鹓鸾方竞集,短翼待腾鶱。

复制
《岩桂》

刘子翚 〔宋代〕

凉颸振远村,寂寞度清芬。

山路不知处,月窗时夜闻。

孤根寒抱石,落子半飘支。

袖手空延伫,无才可赋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1: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胡文定公手墨因求别本
刘子翚〔宋代〕
温温文定公,至道夙所钦。
神超虽缅邈,余英壮儒林。
正容阅真翰,默默流至音。
不事八法奇,天成写幽襟。
有如瀚海鸿,随波自浮沉。
又如太虚云,舒卷杳莫寻。
乃知晋魏还,笔端有哇淫。
弃藁竞韬藏,非将玩球琳。
庶几字画间,可以求其心。
清伊一派流,汇作万丈深。
沟渠有暴盈,淟涊时见侵。
投胶了不难,公以独力任。
我惭步趋晚,悠然寄孤吟。
流风在目前,着鞭要骎骎。
愿分墨本余,刻之苍崖阴。
大块有动摇,斯文无古今。
上一篇:
晓起闻明仲谒家叔尝过门追已无及继读观雾长句因次原韵
下一篇:
寒中偶书
刘子翚
刘子翚〔宋代〕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1: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胡文定公五峰之学、南宋张栻南轩之学、明代王夫之船山之学

南轩讲学
2023-01-18 01:24
+订阅
转载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兴盛于唐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湖南独占其二




皎阳文史

2022-07-14 18:07

山西

关注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兴盛于唐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湖南独占其二,分别为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这两所著名的书院都与湘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石鼓书院位于湘江与蒸水会合的石鼓山上,岳麓书院位于长沙的岳麓山上。
武夷先生胡安国: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 2019-08-31 17:47

作者:木光
北宋著名学者胡安国(1074-1138),世称武夷先生,年轻时有作为文章立名后世之意,其后笃志于天人性命之学,以圣人为目标,潜心儒道,终成一代名儒。有一次,胡安国对学生杨训说起自己的人生经验,感慨道:
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得常有些不足处最好。才事事足意便不好,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足意”即“如意”。我们给人写信或是发邮件,往往喜欢祝福别人事事如意。对于自己,也常常希望能事事顺心。然而,在胡安国看来,人生最好不要事事如意,需要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才好。为什么呢?胡安国认为,一旦时时都如意了,往往就意味着接下来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中国人常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胡安国的人生哲学,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北宋另外一位著名学者邵雍也有着类似的想法,而且将它写在了一首诗中。读惯了唐诗宋词的人,不妨也读一读这首宋诗:
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
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万全无孑遗。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闲都未知。
这首诗题为《安乐窝中吟》,其中的“安乐窝”,指的就是邵雍的家。邵雍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所以名其居为“安乐窝”。阳春三月的时节,上了年纪的邵雍在家赏花。他意识到花开全盛之后,就会开始凋零。所以他说喝酒要喝到“微醉”,而看花应看半开时。“微醉”和“半开”,显然是就全醉和全开的状态而言,也就是胡安国说的“足”。邵雍与胡安国一样,认为事物不能过于完美,否则就会走向另一端。因此,“惜芳菲”的邵雍,在春日赏花饮酒之时,也要秉持中庸之道,微醉之中,看半开之花。
胡安国和邵雍的人生态度,深受后来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赞赏,所以他把二人的话合在一起来说。李叔同自己也有一句类似的名言说:“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其道理,也正在与劝时人时刻警惕水满则溢的道理。老辈人说“认识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见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态。加入人生真的事事如意,那么这样圆满的人生,就只能等着“圆寂”了。
人们常常批评宋诗喜欢说教,没有唐诗那么有趣。但是,像“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样的诗句,又“美”又“好”,又确实在理,又何必苛求呢?胡安国说“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得常有些不足处最好”,便是这个道理。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联系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1: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宋仁宗时期的胡姓历史名人
播报文章

红途网络宏儒
关注
2020-06-18 13:57

《清平乐》----宋仁宗时期的胡姓历史名人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遥远的历史年代。政治清明,思想开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这就是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北宋。这部电视剧以宋仁宗(赵祯)执政四十年为主线,以历史故事为剧情,展示了在“重文轻武、偃武修文、文治靖国”“祖训”营造的宽松环境下,那些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的文人士大夫,是怎样实现与帝王共治天下,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的。


(剧照)宋仁宗赵祯(1010-1063)
想想前面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看看后面明清时代的连坐诛杀、“文字狱”的血腥,我们就能知道,由宋初太祖所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铁律国策,所营造的北宋时期政治清明大环境,大批优秀人才的涌现,对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整个北宋,因此而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仅仁宗一朝,那些如雷贯耳的历史名人就早已是数不胜数:蔡襄、欧阳修、苏舜卿、韩琦文、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包拯、庞籍、狄青、王安石、司马光等等。


宋仁宗朝从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直到他嘉祐八年(1063年)去世的四十多年里,据胡氏宗亲网《历代胡姓进士名录》不完全统计,仁宗朝一共出了45位胡姓进士。另外与同朝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有关的其他胡姓历史人物也不在少数。
现将宋仁宗朝的部分胡姓历史人物介绍如下: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后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胡旦是北宋胡姓进士第一人,也是少有的胡氏状元之一。晚年潦倒,死于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享年79岁。(华林胡氏族谱记载,胡旦为华林瑜公支第五世,江西德安人)


江苏省东台市西溪,纪念范仲淹, 胡令仪, 张纶的“三贤祠”, 现在很破旧。
胡令仪(960-1047年) ,开封府陈留县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以明经中第,初授泾州长原县尉。历淮南、河北、河东转运使,终卫尉少卿。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一八《胡令仪传》有载。时任淮南转运使的胡令仪与范仲淹、张纶治理泰州海患,修坝筑堰,至今江苏东台、大丰和阜宁等境内,还有许多供奉着纪念他们的“三贤祠”。胡令仪在仁宗朝时期,基本属于退休年龄,享年八十有七,大约卒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7)。范仲淹有《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铭》。(华林胡氏族谱记载,胡令仪为华林五宗的瑜公之子,开封陈留人)


浙江永康胡库胡公陵园北宋兵部侍郎胡则墓
胡则(963-1039年),字子正,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永康)人。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考取进士,为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一生做了四十七年官,历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知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等十州,任尚书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宋史》有传。后宋高宗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胡则)的庙额。每年农历八月十三生日,永康当地都要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以祭拜胡公大帝。范仲淹撰有《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华林胡氏族谱记载,胡则为“胡令则”,华林五宗(王告)公支裔)


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祖籍今陕西省子长县安定堡(一说甘肃省镇原县,西汉时属安定郡),生于淮南东路泰州如皋县宁海乡胡家庄(今属江苏省如皋市)。胡瑗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1041年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以“圣贤自期许”,讲“明体达用之学”,创立了卓有成效的“苏湖教法”(湖学),人称“安定先生”,谥号“文昭” 。胡瑗与当朝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关系很好,瑞明殿大学士莆阳蔡襄撰《胡文昭公墓志铭》、欧阳修述《胡先生瑗墓表》、程颐撰《胡瑗传》等。(华林胡氏族谱记载,胡瑗为华林胡氏五宗的瑜公支系)


胡宿(995-1067年)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在仁宗朝历官扬子尉、两浙转运使、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英宗朝任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死后谥文恭。(《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华林胡氏族谱记载,胡宿为华林胡氏五宗之琼公支系第六世)
在北宋时期,胡姓科举进士以地域为显著特征,主要出自以下几个家族:
一,常州晋陵胡氏。据欧阳修《胡公墓志铭》:胡公諱宿,字武平。其先豫章人也,後徙常州之晉陵。华林胡氏族谱记载,胡宿为华林琼公支第六世,常州晋陵胡氏,由胡宿开始,遂为望族。在仁宗一朝内,在45位胡姓进士中,常州(武进)晋陵胡氏竟占12位,其中胡宿家族的胡宗尧、胡宗愈等都是当朝名人(在整个宋朝晋陵胡氏有20多位进士)。
二,洪州奉新胡氏。江西奉新华林胡氏与常州(晋陵)胡氏家族同样显赫。奉新胡氏有11人进士中第,其中“用”字辈就有5人之多:胡用庄、胡用之、胡用时、胡用舟、胡用礼,大都是在仁宗一朝,另外胡克顺、胡况、胡直孺等人,父子、兄弟皆为进士的现象很普遍。
三,徽州婺源胡氏。仁宗朝婺源胡姓进士有三人,以胡仁昉最为知名。胡仁昉,字德昭,号柳庄,宋庆历壬午(1042)进士。历官正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编修国史。他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始修清华胡氏统宗谱,首次将胡公满至常侍公胡学之间世次考证明备。
四,泰州如皋胡氏。“安定先生”胡瑗有三子,胡志康、胡志宁、胡志正,他虽“累举进士不中”(曾巩),但其长子胡志康是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的,官杭州观察推官。弟胡志宁与兄同登贾黯榜,官永州知州。兄弟进士同年,也是佳话。


宋代胡氏家族的进士分布,可以说反映了个体家族性文化渊源的传承,这在胡姓进士名录上有明显的反映。进士官宦,簪缨世家,延续于两宋数百年间。优良的家学渊源传统也导致了这些胡姓家族在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深圳大学文学院王立新老师说:如果没有元军灭宋的外在事实,中国的以精英为主体兼容全社会知识分子的古代民主政治,可能会在十四五世纪或再早一些时间基本实现。这种政治将高举皇权的旗帜,而实际上治权越来越多地落在知识分子的手中。他们不会因此篡夺皇权,而会更加尊重皇权,努力为治,形成人类古代历史的现实神话----真正的君臣共治,优于君主立宪而早于君主立宪。《从胡文定到王船山:理学在湖南地区的奠立与开展》P237
北宋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顾临
厉建强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顾临(1028~1099年),字子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仁宗皇祐(1049~1054年)年间中举说书科,历官国子监直讲、同知礼院,朝编《武经要略》,且问兵事,擢给事中,拜河北都转运使、翰林学士,历刑、兵、吏三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定州、应天、河南府,坐事夺职知歙州,通经学,长于训诂。

顾临画像
神宗熙宁(1068~1077年)初,顾临诏编《武经要略》,提出“兵以仁义为本,动静之机,安危所系,不可轻也”。出权湖南转运判官,提举常平,罢归。改同判武学,开封府推官,请知颍州。入为吏部郎中、秘书少监,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
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顾临擢给事中。同僚评价:“临资性方正,学有根本,慷慨中立,无所回挠。自处东省,封驳论议,凛然有古人之风。侥幸之流,侧目畏惮。忽去朝廷,众所嗟惜,宜留置左右,以补阙遗,别选深知河事者往使河北。”补阙岀任河北都转运使,复以给事中召还。历刑、兵、吏三部侍郎兼侍读,为翰林学士。
绍圣(1094~1098年五月)初,顾临以龙图阁学士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徙河南府。后夺职知歙州(今安徽黄山市歙县),又以附会党人,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居住。
元符二年(1099年),顾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公元1100年,十九岁的宋徽宗赵佶继位,追赠顾临恢复生前所有政治待遇。
胡安国为顾临画像题跋,赞曰:呜呼顾公 大中之龙 正色立朝 奸邪不容 材兼文武 志履仁义 真王佐才 用之未至。
胡安国(1074~1138年),宋代著名经学家、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原籍福建崇安。

余姚上林湖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余姚上林湖枫林村大族莫氏莫齐夫人茅氏去世,上林湖厉家园厉景尹为茅氏夫人长女婿,这一年厉景尹约31岁。顾临为其撰写墓志铭。当时本地大族一般都敦聘达官显贵撰文,名家书丹,高匠巧手镌刻。下面是茅氏夫人墓志铭的开头部分:
故莫君夫人茅氏墓志 并铭
宣奉郎守太常丞充集贤校理判武学顾临撰
将仕郎守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充武学傅授兼主薄刘符书丹
由达官显贵顾临撰文;由主薄刘符书丹
碑文内容如下图所示:
茅氏夫人去世九年后,北宋元 元年(1086年),茅氏夫人的丈夫厉景尹的岳父莫齐去世,这一年厉景尹约40岁。从下面残缺的碑文中可看出,撰文部分“宣德郎知江宁府溧阳县事......(缺)”后半段以残缺,不能确定是谁撰文;书丹部分“朝囗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缺)”更是看不出是谁书丹,很是遗憾!莫齐残存碑文如下图所示:
顾临在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之后为翰林学士。宋代称翰林为“内翰”,顾内翰即顾临,称“顾内翰”的时间在1087~1099年之间。
据《顾内翰名临所撰朝奉墓志》记载:“本朝有五府君名湘由东阳至余姚,乐其佳山水,因家焉。五府君之后分为四派,一曰十五府君名仁爱,一为衙前于越州,一攻梓人之业,一从浮屠之流。其从浮屠者固绝而不复续,而攻梓人者又微而不可考。今家于姚邑者有三十五府君,生二子,长曰十六秀才,名平。平生申,登嘉佑三年(1058年)进士第,积官至朝奉,知寿州上卿东都尉,赐绯鱼袋,次曰十九府君,讳恭。恭生整,整生景尹,登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第,为秀州司户。子讳侃,以右选起家,积官至枢密院忠翊郎。”
赵宋皇室因其宗族蕃衍盛大,各以一字别其昭穆,赵氏当时选取作为字行的单字有“伯、师、希、与、孟、由、宜”,以及“不、善、汝、崇、必、良、友”,虽然不如后人所撰字行那样朗朗上口,但与后代所撰字行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设字行以别昭穆,而且将字行作为谱牒中一部分,应是赵宋皇室的首创。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
上文朝奉墓志中所记载的带有府君的名、字、行有:五府君厉湘,名:湘,字:?,行:五;十五府君厉仁爱,名:仁爱,字:?,行:十五;厉平父亲三十五府君,名:?,字:?,行:三十五;十九府君厉恭,名:恭,字:?,行:十九。(参考厉居正,名:居正,字:必大,行:百二。)
从以上可看岀,所有的名字都带有“府君”。府君解释为:古时对已故男子的尊称。多见于神主、碑文或墓志。可见上述人物在撰文时都以去世。
另外还有健在的十六秀才厉平,名:平,字:?,行十六;寿州上卿东都尉厉申;厉整;秀州司户厉景尹;枢密院忠翊郎厉侃。
从“顾内翰名临所撰朝奉墓志”中字面上可看岀,在顾临能称“顾内翰”的1087~1099年十二年之间,顾临被厉湘支厉氏邀请为先祖撰文墓志铭,这期间健在的三世厉平(约1007~?)约81~93岁;四世厉申(约1027~?)约61~73岁;四世厉整(约1030~?);五世厉景尹(约1057~?)约31~43岁;六世厉侃(约1076~?)约12~24岁。具体是为哪位先祖撰文,还需请各地的宗亲共同探讨查找确认。




发布于 2021-04-24 14:07
宋朝



​赞同 3​​9 条评论​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backcolor=rgba(23, 114, 246, 0.1)]

赞同 3


分享





写下你的评论...
















9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厉建强

作者



莫齐长子莫廷俊,他的妻子是顾吏部顾临之女,“廷俊尝乞铭於其妻父顾吏部,已诺。”可见为父亲莫齐写墓志铭的事,长子莫廷俊早以和岳父顾临说好了。也可看出顾临是厉景尹大舅子的岳父。
元祐元年(1086年),顾临补阙岀任河北都转运使,莫齐在这一年去世。莫家把顾临说成“龙图阁河朔转运使,行且远矣,今远日至矣,虑铭不逮”。并提出说“果顾龙图诺,铭不可,勿请。”这说明莫齐去世时顾临在河北,不方便回来,莫家就没有按先前的约定请他撰写墓志铭。
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顾临被从河北都转运使任上召还回京(开封),擢给事中。被提拔为正四品给事中(宋朝给事中属正四品官)。
绍圣(1094~1098年五月)初,顾临以龙图阁学士(从三品)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徙河南府。之后升任翰林学士(正三品),也就是说顾临大约是在1095~1098年之间升为正三品翰林学士,这时才称“顾内翰”。也间接说明了厉申约在1095~1098年之间去世,去世时年龄约在69~72岁之间。并且是在京城开封去世的,正三品京官翰林学士顾临为其亲撰墓志铭。
厉申在进士及第之后一路升迁,家也从余姚迁到了京城开封。在《万姓统谱》中记载:“申,开封人,登科。”说明了厉申这一支系祖籍余姚,后来以成为京城开封人了。

2021-10-08

​回复​1






厉建强

作者



《顾内翰名临所撰朝奉墓志》是顾临在厉申去世后为其所撰,大约在1087~1099年之间,也就是说厉申在61~73岁之间去世。厉申“积官至“朝奉”,知寿州上卿东都尉,赐绯鱼袋。”朝奉在宋代就有了明确规定,朝奉大夫是正五品官员,厉申以积官至朝奉,有资格参加皇帝召集的廷议。所以在他去世后墓志为朝奉墓志。
2021-10-08

​回复​1






厉建强

作者



在厉申去世的1095~1098年之间,厉景尹(约1057~?)约39~42岁任职秀州司户,厉侃(约1076~?)约20~23岁任职京城开封枢密院忠翊郎(右侍禁 正九品武官)。
一晃过了三十年,来到了建炎二年(1128年)秋,这时金太宗完颜晟下令发动对宋战争,再次大举南侵。这一年如果厉景尹还健在的话就已经是约72岁的老年人了,这一年厉侃约是53岁,他的儿子辈约在28岁左右,正是南迁的主力。

2021-10-09

​回复​1






厉建强

作者



厉景尹岳母茅氏夫人在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七日去世,到了秋九月壬申,将葬于县之上林乡罗山之原,祖兆之旁。这时长女和长女婿厉景尹住在京师开封,可以说已经是开封人了。厉景尹大舅子莫升甫驰介京师(开封),问余铭,问一下长女还有什么话对母亲说,以便刻在墓碑上。夫人爱吾女犹子也,死且嘱之于怀,茅氏夫人爱自己的长女如同爱自己儿子一样,临死前都嘱付着放在心上。
2021-10-07

​回复​1






厉建强

作者



茅氏夫人墓志铭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墓志盖高75公分,广88公分,篆书直刻3行,行3字:“宋故茅氏夫人墓志铭。”墓志铭高68公分,广77公分,楷书直刻21行,满行15字,共计305字。
故莫君夫人茅氏墓志 并铭
宣奉郎守太常丞充集贤校理判武学顾临撰
将仕郎守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充武学傅授兼主簿刘符书丹
夫人越之余姚县茅氏女也,少归同县莫君齐,莫於余姚为大族,夫人至而家,尊者尊之,卑者卑之,戚者戚之,疏者疏之,迩之于使令,远之于故旧,莫之有间焉者。及其老且死,属讣者,亦皆为之咨嗟出涕。之诚何从而至乎尔邪。余有女,妻夫人之子升甫,平日颇能道其为人。夫人家居少语,有事辄身先,未常有烦辱之色,自御极薄约,于遇人乎,唯恐不厚。宜其生也人爱,死也人哀矣。熙宁十年四月七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三子:升甫、温甫、端甫,五女:长适乡贡进士厉景尹,次许妻进士石景充,余尚幼。即其年之秋九月壬申,将葬于县之上林乡罗山之原,祖兆之旁。升甫驰介京师,问余铭。夫人爱吾女犹子也,死且嘱之于怀。夫人之恩,可暂忘而弗铭邪?铭曰:
嗟夫人兮,考吉以自循,志相家兮,不敢肆厥身;
湖鸭渌兮,山环以屏,风悲松兮,猿哀以邻;夜漫
漫兮,不复晨,尚吾铭兮,识长新

2021-10-06

​回复​1






厉建强

作者



顾临在北宋熙宁十年 (1077年)为茅氏夫人撰墓志铭时,为从七品下文散官宣奉郎、守太常丞(参领寺务,从七品)、充集贤校理(补充到集贤院下属文职散官,从七品)、判武学(武职官衔,从七品)等多个职务于一身,在当时还属一般官员。
2021-10-06

​回复​1






厉建强

作者



长子莫升甫驰介(飞奔)京师(开封),问余铭(问墓志铭)。铭曰:
嗟夫人兮,考吉以自循,志相家兮,不敢肆厥身;
湖鸭渌兮,山环以屏,风悲松兮,猿哀以邻;夜漫
漫兮,不复晨,尚吾铭兮,识长新

2021-10-06

​回复​1






厉建强

作者



书丹碑文的刘符当时是将仕郎(从九品下文散官)、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宋置,属开封府,分左右军巡判官,皆掌京城争斗的推问审判。)、充武学傅授兼主薄(补充为武学傅授还兼职主薄)等多个职务的任职都城开封的从九品下文散官。
2021-1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顾临
厉建强
厉建强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顾临(1028~1099年),字子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仁宗皇祐(1049~1054年)年间中举说书科,历官国子监直讲、同知礼院,朝编《武经要略》,且问兵事,擢给事中,拜河北都转运使、翰林学士,历刑、兵、吏三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定州、应天、河南府,坐事夺职知歙州,通经学,长于训诂。


顾临画像
神宗熙宁(1068~1077年)初,顾临诏编《武经要略》,提出“兵以仁义为本,动静之机,安危所系,不可轻也”。出权湖南转运判官,提举常平,罢归。改同判武学,开封府推官,请知颍州。入为吏部郎中、秘书少监,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

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顾临擢给事中。同僚评价:“临资性方正,学有根本,慷慨中立,无所回挠。自处东省,封驳论议,凛然有古人之风。侥幸之流,侧目畏惮。忽去朝廷,众所嗟惜,宜留置左右,以补阙遗,别选深知河事者往使河北。”补阙岀任河北都转运使,复以给事中召还。历刑、兵、吏三部侍郎兼侍读,为翰林学士。

绍圣(1094~1098年五月)初,顾临以龙图阁学士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徙河南府。后夺职知歙州(今安徽黄山市歙县),又以附会党人,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居住。

元符二年(1099年),顾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公元1100年,十九岁的宋徽宗赵佶继位,追赠顾临恢复生前所有政治待遇。

胡安国为顾临画像题跋,赞曰:呜呼顾公 大中之龙 正色立朝 奸邪不容 材兼文武 志履仁义 真王佐才 用之未至。

胡安国(1074~1138年),宋代著名经学家、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原籍福建崇安。


余姚上林湖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余姚上林湖枫林村大族莫氏莫齐夫人茅氏去世,上林湖厉家园厉景尹为茅氏夫人长女婿,这一年厉景尹约31岁。顾临为其撰写墓志铭。当时本地大族一般都敦聘达官显贵撰文,名家书丹,高匠巧手镌刻。下面是茅氏夫人墓志铭的开头部分:

故莫君夫人茅氏墓志 并铭

宣奉郎守太常丞充集贤校理判武学顾临撰

将仕郎守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充武学傅授兼主薄刘符书丹

由达官显贵顾临撰文;由主薄刘符书丹

碑文内容如下图所示:


茅氏夫人去世九年后,北宋元 元年(1086年),茅氏夫人的丈夫厉景尹的岳父莫齐去世,这一年厉景尹约40岁。从下面残缺的碑文中可看出,撰文部分“宣德郎知江宁府溧阳县事......(缺)”后半段以残缺,不能确定是谁撰文;书丹部分“朝囗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缺)”更是看不出是谁书丹,很是遗憾!莫齐残存碑文如下图所示:


顾临在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之后为翰林学士。宋代称翰林为“内翰”,顾内翰即顾临,称“顾内翰”的时间在1087~1099年之间。

据《顾内翰名临所撰朝奉墓志》记载:“本朝有五府君名湘由东阳至余姚,乐其佳山水,因家焉。五府君之后分为四派,一曰十五府君名仁爱,一为衙前于越州,一攻梓人之业,一从浮屠之流。其从浮屠者固绝而不复续,而攻梓人者又微而不可考。今家于姚邑者有三十五府君,生二子,长曰十六秀才,名平。平生申,登嘉佑三年(1058年)进士第,积官至朝奉,知寿州上卿东都尉,赐绯鱼袋,次曰十九府君,讳恭。恭生整,整生景尹,登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第,为秀州司户。子讳侃,以右选起家,积官至枢密院忠翊郎。”

赵宋皇室因其宗族蕃衍盛大,各以一字别其昭穆,赵氏当时选取作为字行的单字有“伯、师、希、与、孟、由、宜”,以及“不、善、汝、崇、必、良、友”,虽然不如后人所撰字行那样朗朗上口,但与后代所撰字行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设字行以别昭穆,而且将字行作为谱牒中一部分,应是赵宋皇室的首创。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
上文朝奉墓志中所记载的带有府君的名、字、行有:五府君厉湘,名:湘,字:?,行:五;十五府君厉仁爱,名:仁爱,字:?,行:十五;厉平父亲三十五府君,名:?,字:?,行:三十五;十九府君厉恭,名:恭,字:?,行:十九。(参考厉居正,名:居正,字:必大,行:百二。)

从以上可看岀,所有的名字都带有“府君”。府君解释为:古时对已故男子的尊称。多见于神主、碑文或墓志。可见上述人物在撰文时都以去世。

另外还有健在的十六秀才厉平,名:平,字:?,行十六;寿州上卿东都尉厉申;厉整;秀州司户厉景尹;枢密院忠翊郎厉侃。

从“顾内翰名临所撰朝奉墓志”中字面上可看岀,在顾临能称“顾内翰”的1087~1099年十二年之间,顾临被厉湘支厉氏邀请为先祖撰文墓志铭,这期间健在的三世厉平(约1007~?)约81~93岁;四世厉申(约1027~?)约61~73岁;四世厉整(约1030~?);五世厉景尹(约1057~?)约31~43岁;六世厉侃(约1076~?)约12~24岁。具体是为哪位先祖撰文,还需请各地的宗亲共同探讨查找确认。

发布于 2021-04-24 14:07
宋朝
​赞同 3​
​9 条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申请转载


赞同 3


分享
写下你的评论...

9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莫齐长子莫廷俊,他的妻子是顾吏部顾临之女,“廷俊尝乞铭於其妻父顾吏部,已诺。”可见为父亲莫齐写墓志铭的事,长子莫廷俊早以和岳父顾临说好了。也可看出顾临是厉景尹大舅子的岳父。
元祐元年(1086年),顾临补阙岀任河北都转运使,莫齐在这一年去世。莫家把顾临说成“龙图阁河朔转运使,行且远矣,今远日至矣,虑铭不逮”。并提出说“果顾龙图诺,铭不可,勿请。”这说明莫齐去世时顾临在河北,不方便回来,莫家就没有按先前的约定请他撰写墓志铭。
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顾临被从河北都转运使任上召还回京(开封),擢给事中。被提拔为正四品给事中(宋朝给事中属正四品官)。
绍圣(1094~1098年五月)初,顾临以龙图阁学士(从三品)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徙河南府。之后升任翰林学士(正三品),也就是说顾临大约是在1095~1098年之间升为正三品翰林学士,这时才称“顾内翰”。也间接说明了厉申约在1095~1098年之间去世,去世时年龄约在69~72岁之间。并且是在京城开封去世的,正三品京官翰林学士顾临为其亲撰墓志铭。
厉申在进士及第之后一路升迁,家也从余姚迁到了京城开封。在《万姓统谱》中记载:“申,开封人,登科。”说明了厉申这一支系祖籍余姚,后来以成为京城开封人了。
2021-10-08
​回复
​1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顾内翰名临所撰朝奉墓志》是顾临在厉申去世后为其所撰,大约在1087~1099年之间,也就是说厉申在61~73岁之间去世。厉申“积官至“朝奉”,知寿州上卿东都尉,赐绯鱼袋。”朝奉在宋代就有了明确规定,朝奉大夫是正五品官员,厉申以积官至朝奉,有资格参加皇帝召集的廷议。所以在他去世后墓志为朝奉墓志。
2021-10-08
​回复
​1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在厉申去世的1095~1098年之间,厉景尹(约1057~?)约39~42岁任职秀州司户,厉侃(约1076~?)约20~23岁任职京城开封枢密院忠翊郎(右侍禁 正九品武官)。
一晃过了三十年,来到了建炎二年(1128年)秋,这时金太宗完颜晟下令发动对宋战争,再次大举南侵。这一年如果厉景尹还健在的话就已经是约72岁的老年人了,这一年厉侃约是53岁,他的儿子辈约在28岁左右,正是南迁的主力。
2021-10-09
​回复
​1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厉景尹岳母茅氏夫人在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七日去世,到了秋九月壬申,将葬于县之上林乡罗山之原,祖兆之旁。这时长女和长女婿厉景尹住在京师开封,可以说已经是开封人了。厉景尹大舅子莫升甫驰介京师(开封),问余铭,问一下长女还有什么话对母亲说,以便刻在墓碑上。夫人爱吾女犹子也,死且嘱之于怀,茅氏夫人爱自己的长女如同爱自己儿子一样,临死前都嘱付着放在心上。
2021-10-07
​回复
​1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茅氏夫人墓志铭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墓志盖高75公分,广88公分,篆书直刻3行,行3字:“宋故茅氏夫人墓志铭。”墓志铭高68公分,广77公分,楷书直刻21行,满行15字,共计305字。
故莫君夫人茅氏墓志 并铭
宣奉郎守太常丞充集贤校理判武学顾临撰
将仕郎守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充武学傅授兼主簿刘符书丹
夫人越之余姚县茅氏女也,少归同县莫君齐,莫於余姚为大族,夫人至而家,尊者尊之,卑者卑之,戚者戚之,疏者疏之,迩之于使令,远之于故旧,莫之有间焉者。及其老且死,属讣者,亦皆为之咨嗟出涕。之诚何从而至乎尔邪。余有女,妻夫人之子升甫,平日颇能道其为人。夫人家居少语,有事辄身先,未常有烦辱之色,自御极薄约,于遇人乎,唯恐不厚。宜其生也人爱,死也人哀矣。熙宁十年四月七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三子:升甫、温甫、端甫,五女:长适乡贡进士厉景尹,次许妻进士石景充,余尚幼。即其年之秋九月壬申,将葬于县之上林乡罗山之原,祖兆之旁。升甫驰介京师,问余铭。夫人爱吾女犹子也,死且嘱之于怀。夫人之恩,可暂忘而弗铭邪?铭曰:
嗟夫人兮,考吉以自循,志相家兮,不敢肆厥身;
湖鸭渌兮,山环以屏,风悲松兮,猿哀以邻;夜漫
漫兮,不复晨,尚吾铭兮,识长新
2021-10-06
​回复
​1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顾临在北宋熙宁十年 (1077年)为茅氏夫人撰墓志铭时,为从七品下文散官宣奉郎、守太常丞(参领寺务,从七品)、充集贤校理(补充到集贤院下属文职散官,从七品)、判武学(武职官衔,从七品)等多个职务于一身,在当时还属一般官员。
2021-10-06
​回复
​1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长子莫升甫驰介(飞奔)京师(开封),问余铭(问墓志铭)。铭曰:
嗟夫人兮,考吉以自循,志相家兮,不敢肆厥身;
湖鸭渌兮,山环以屏,风悲松兮,猿哀以邻;夜漫
漫兮,不复晨,尚吾铭兮,识长新
2021-10-06
​回复
​1
厉建强
厉建强
作者
书丹碑文的刘符当时是将仕郎(从九品下文散官)、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宋置,属开封府,分左右军巡判官,皆掌京城争斗的推问审判。)、充武学傅授兼主薄(补充为武学傅授还兼职主薄)等多个职务的任职都城开封的从九品下文散官。
2021-10-06
胡文定公墓
·湘潭县旅游·湘潭县文物古迹·湘潭县十大景区·湘潭县全部景区·湘潭县特产·湘潭县美食·湘潭县地名网·湘潭县名人

胡文定公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隐山南麓名叫仙鹅孵蛋的一座小山北坡上,为胡文定公夫妇及季子胡宏(胡五峰)之合葬墓。与慈云禅寺、濂溪祠、三贤祠隔垅相望。1986年9月,湘潭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乾隆《湘潭县志•冢墓》载:胡文定在“绍兴八年(1138年)四月十三日没于正寝,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文定去世之后,高宗诏赐银帛三百两匹,令湖南监司应副葬事,赐田十顷,以给其孤。景泰五年(1454年)县丞受知府张公銮之命,以礼重新修护,题名为“宋胡文定公之墓”(胡安国卒谥文定)。清康照癸丑年(1673年),知县赵光耀受川湖总督蔡毓荣之遣重修,题名为“宋儒胡文定公之墓”。
这座墓,原有花岗石栅栏包围,周围种有松柏。正副碑文都用汉白玉镌刻。其拜堂(即墓前地坪)纵180米,横68米,全用花岗石铺成。坪内置有香炉、石狮、石马、石凳等物。两侧下坡有花岗石台阶数十级。后遭破坏。1981年,胡氏后裔中的涌田八房集资重修。现为混凝土结构。墓碑两旁有诗联:“秉春秋大笔;写天下文章。”墓周围新种植松柏28株,苍翠挺拔,郁郁葱葱。
清人郭金台曾赋诗《入隐山谒文定公墓》:“宋室传经五百年,先贤遗泽冷湘烟。自封文定孤臣冢,仅见西山数谏篇。花发鸣珂开鸟道,水清流叶洗狐禅。大冬残雪余松柏,瞻望仁侯起墓田。”
安徽易元汉《谒隐山胡宏父子墓感怀》诗云:“(一)当避乱下湘潭,隐住青山碧水间。老去属臣心未老,春秋大义辨忠0。(二)御笔生辉照隐山,隐山山下柏千竿。不因风景成名胜,一代名儒葬此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3: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庭天下水?
Lost丶x2021.08.10浏览16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1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明·魏永贞《岳阳楼》。原文: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赏析:“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明代诗人魏允贞题为《岳阳楼》的著名诗句,如今雕刻成一副楹联,悬挂在岳阳楼的大门前.这是岳阳楼最绝妙的广告辞.其实,这首诗后面还有两句:“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从吟咏岳阳楼的诗文来看,登上岳阳楼把酒临风,至迟从唐宋以来,便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的风雅之举.典故:据史载,岳阳楼的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为检阅水军操练而修建的阅军楼,据今已有1700多年.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巴丘一带始建巴陵县城,阅军楼随之改为巴陵城楼.到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巴陵废县改郡,对巴陵城楼进行重修,使这一十分简陋的军事设施,成为供人游览的场所.既是游览观景,想来从那时起,酒客们只怕也应该能够饮酒楼上头了.只是那时还不叫岳阳楼,因楼建在西门城上,有叫西楼的;又因位于郡署之南,有叫南楼的;还因为濒临洞庭湖,有叫洞庭楼或洞庭连天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3: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厚照是明君还是昏君?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3个回答#热议# 发烧为什么不能用酒精擦身体来退烧?
亲爱的郡爱生活 高能答主
2022-02-18 · 生活小百科,百科达人!
关注
朱厚照绝不是昏君,至少他的统治没有出现任何大的危机,后人说明武宗昏庸,无非就是喜欢标新立异,爱学外语、爱穿奇装异服、爱养动物、爱美色、爱搞怪、爱游玩、爱骑马打仗而已。

纵观明武宗的一生,我们很难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价,他一生荒淫无度,就连《明史》都评价说:"然耽乐嬉游……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然而明武宗又不是一位无能的君主,他处事刚毅果决,审时度势,谈笑风生间平安化王之叛乱,大败蒙古强军,因此许多史学家都对明武宗非常赞誉,认为他并非是《明史》所记载的那样昏庸,他的荒淫可能是明世宗对他的污蔑,毕竟明世宗只是他的堂弟,不是正统,需要诋毁他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合法性。

比如《武宗实录》中记载武宗是一位只知饮酒作乐的醉汉,在《明实录》中武宗却成为一位英雄皇帝,这种正史上的冲突,很能说明问题。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男,汉族,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即位不久,便信用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之为“八党”。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娱乐。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每日游乐其中。

皇帝的荒嬉无度、宦官的恣意枉为,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刘瑾伏诛后,武宗日益宠信江彬。在江彬的诱导下,武宗屡屡出巡。正德十二年八月至十四年二月,武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

在位期间因荒疏朝政,导致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先后起兵夺位。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5: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天地会三点会+忠义堂+木杨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忠义堂//方以智
木杨城//

赤心木
杨山梓//杨嗣昌
郭都贤+
清初四僧石涛山水 笔法恣肆,离奇苍古

中国日报网书画艺术 2015-04-01

石涛(1630一1724)清初四僧之一。工诗文,善书画。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汉族,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生趣。

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

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

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画从于心:读石涛画语录看石涛画作2017年02月22日08:42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石涛,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著写《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

《画语录》十八章,从“画章”、“了法章”、“变化章”到最后的“资任章”条理明朗,从笔墨规则到四时、林木,从意境到具体表现法则皆有涉及。其中石涛强调“一画”理念,开篇即申明:“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强调画画要:“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可见“一画”在创作中的重要性。石涛《画语录》依托佛老思想,阐明了画画的基本规律,认为掌握了中国绘画的基本规律,即可有成,同时还强调画要“从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认为“师古”更要“化古”。石涛画语录所传达的绘画理念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为人所赞誉。

《云山图》轴,清,石涛绘,纸本,设色,纵45.1cm,横30.8cm。

此图轴是石涛晚年之作,此时他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大胆,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约之妙。

《墨荷图》轴,清,石涛绘,纸本,墨笔,纵90.2cm,横50.4cm。

图绘欣欣向荣的荷塘景色。

清 石涛 花卉册

康熙卅八年(公元1694年),作者时年55岁


《石涛画语录》

画章 第一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行远登高,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水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

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髡残 - 明末清初画家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髡[kūn]残(1612年-1692年),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髡残


  • 别名

    石溪、白秃、石道人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612年


  • 逝世日期

    1692年


  • 毕业院校

    山水 与石涛合称“二石”,“清初四画僧”之一


  • 籍贯

    湖南常德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髡残(1612—约1672年),俗姓刘,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幼年失怙(音hù,指父亲),青年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豀、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明亡后寓居南京,修禅弘佛之暇潜心于山水画的创作。他承袭元人王蒙,明人沈周、文徵明诸家笔法,结合自身的感悟,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善用秃笔渴墨,以线造型,在深浅、断续、粗细线条的相互交叉、转换、顿挫中表现幽僻的景致,意境苍莽,画格高逸古拙。他与同时代的程青豀合称“二豀”,与原济(石涛)合称“二石”,与八大、弘仁、石涛并称“清初四僧”。[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生平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 清《苍翠凌天图轴》何腾蛟的反清队伍;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悔。” 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2]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髡残扇面擅画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尤近于王蒙。其画章法严密,笔法苍劲,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滞,郁茂而个迫塞,善写平凡景致,平淡中见幽深。与石涛、弘仁、朱耷并称“清四僧”。 工诗文、书画,擅山水、花卉。山水师法王蒙、黄公望,并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画法。博采众长,加以发展变化,又能师法自然,于游历中观赏体验名山大川的万千景象。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后人将其与石涛并称二石,又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在绘画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在提倡勤学的同时,也主张作画须有“妙悟”,并非下死力就可得画之神韵。[2]



折叠编辑本段影响评价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张怡在髡残的《仿米山水册》中是这样评价这位心灵相契的老友的:“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此幅自云效颦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处,所谓不恨我不见 髡残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耳。”他认为髡残的诗,是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还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张庚《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云:“石□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这段话说明髡残的画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总之,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2]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5: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仁 - 明末清初新安派画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弘仁(1610年-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释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他重视师法自然,善画黄山、武夷山诸景,传达山川之美,意境伟峻秀逸,"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在安徽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形成"新安派"。同时,与石涛、八大、髡残合称"清初四僧"。 代表作有《仿倪瓒山水图》、《幽亭秀木图》等。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弘 仁

别名
渐江 梅花古衲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610年

逝世日期
1664年


职业
画僧

主要成就
山水

出生地
安徽歙县

代表作品
《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

所属年代
明朝

目录
1艺术风格
2生平经历
3作品集
4人物关系
5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风格
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取法元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今所见作品如《清溪雨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取景清新,都有云林遗意。就题画诗中,也充分表露了他对倪瓒的崇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据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他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由于他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养,重视师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直师造化,而别开生面,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他作的黄山诸景不受倪瓒画法约束,而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富有生活气息。其《黄山图》册共60幅,画六十处风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他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弘仁的山水画,无论册页小品还是长篇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山水画之外,弘仁最爱画松树、梅花。所画松纠结盘曲,挺拔雄奇,配以危岩怪石,亦得意于黄山。他曾自号"梅花古衲",并遗命友人于其墓侧多种梅。《松梅图》卷和《墨梅图》轴为其画松与梅的代表作品。其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画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松与梅冲寒傲雪,高标独立的精神正是弘仁人格的自我写照。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

他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除了擅长绘画外,他的行书师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 1岁 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

1634年明崇祯七年(甲戌) 25岁 秋,为灵运词坛画扇,犹用黄公望法。此扇现藏上海汪氏家。上题:"甲戌秋写为灵运词坛。江韬。"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己卯) 30岁 3月,新安人李白四十寿辰,与李永昌、孙逸、汪度、刘上延五人联画《冈陵图》卷为之祝寿。其《冈陵松屋》,自题"己卯春日为生白社兄寿,江韬",钤印"六奇"。从诸跋知此图作于己卯年3月,作者皆新安人,故知此时已从杭郡迁回新安,而此前曾为杭郡诸生。

1645年清顺治二年(乙酉) 36岁 徽州人金声及其学生江天一集士民抗击清兵,保卫绩溪、黄山诸地,分兵扼六岭。至9月,御史黄澍降于清,引清兵入,徽遂破,金声及江天一被俘而亡。金声起兵抗清,徽州士民皆群起响应,参加战斗,时亦在其中。徽州失守后,遂随师入闽,临离歙时,与好友程守哭别于相公潭上,然后经水路过杭州,到达福州。

1646年清顺治三年(丙戌) 37岁 于明亡后,入武夷山,居天游峰最胜处一年。《与程蚀庵》书云:"入武夷,居天游最胜处,不识盐味且一年。"可见,此时并未皈依僧寺。

1647年清顺治四年(丁亥) 38岁 在武夷山,出家为僧,皈依古航道舟禅师,始用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

1649年清顺治六年(己丑) 40岁 自武夷回黄山。

1651年清顺治八年(辛卯) 42岁 已在歙县。与人合作的《格庵山水合锦图》卷上题:"渐江学人为玉如先生。辛卯。"玉如即方式玉,字玉如,歙县岩镇人,能诗善画。作《峭壁孤松图》轴,上题有"辛卯小春写,渐江弘仁。"此图是现存可见的第一幅有明确年月且又署渐江弘仁字号者。腊月,画《为庭囊山水图》轴,上题:"辛卯腊月,写博庭襄居士正。渐江僧。"

1652年清顺治九年(壬辰) 43岁 9月,在安徽宣城,宿碧霞道院,画《竹岸芦浦图》卷,上题:"乱篁丛苇满清流,记得江南白鹭州。我向毫端寻往迹,闲心漠漠起沙鸥。壬辰九月望后,留宿碧霞道院,率笔图此,并题以志。渐江弘仁记。"此图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图中画的是南京白鹭洲之景。据题画诗意可知,其曾游南京白鹭洲,宿宣城碧霞道院时,靠记忆画之。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乙未) 46岁 在区湖(今芜湖)画扇面。《仿王孟端山水扇》上题:"偶见王孟端小册,用拟其意,寄龙超居士,乙未蒲月,明客区湖。渐江僧。"蒲月指农历五月,区湖即芜湖。可知弘仁是年5月在芜湖。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丙申) 47岁 春日,画《松石图》卷。3月

,在歙县作《雨余柳色图》轴送吴闲止,上题:"雨余复雨鹃声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吟莫倦,松风还可慰宵晨。为闲止社兄写意于丰溪书舍。丙申三月,渐江仁。"下钤圆印"弘仁"。此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同月,在歙县五明寺澄观轩内作《春暮林泉图》轴。春暮,又作《为叔子画山水》轴。8月,又作《断崖流水图》轴。是年,游黄山,归来又住丰溪。画《丹室云根图》轴。是年,其最杰出的存世之作是现存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松溪石壁图》轴,上题:"渐江学人画寄伯行居士。"左下石壁上篆书"丙申"二字,旁有一朱文长方印"蕉鹿山长"。此外,还用"元四家"的画法画了《山水三段图》卷,此图前段用倪云林法,中段用黄公望法、吴镇法,末段用王蒙法。图的右下部石壁上篆书"丙申"二字。卷首有张九如长题《渐公画序》,卷末有汤燕生长题,皆是研究弘仁的重要资料。又作《仿倪瓒山水图》。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丁酉) 48岁 春,在歙县坐桃源草堂画《墨梅》轴。上题:"……丁酉春,坐桃源草堂,戏为修己居士写意并书徐巢友梅诗。渐江学人弘仁。"下钤"渐江"左白右朱文印一方。画《香水庵》册,上题:"丁酉结夏金陵之香水庵。画寄宗玄居士。渐江僧。"画《士竹斋图》轴,上题:"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晨雨薄寒,精神寂寞。偶驱毫为此,意与岑嘉州逸句谬合者,因并系之。丁酉九月,渐江僧仁。"作山水巨著《山水》卷,卷末左下石壁上行楷书"丁酉"二字,钤圆印"弘仁"。此长卷纵16.7厘米,横69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戊戌) 49岁 春,仍在南京宿惠应寺。画《梅花亭图》轴。冬末则在宣城。画《薚阜册》。4月,画《仿陆天游山图》轴,上题:"渐江学人仿陆天游笔意。戊戌四月。"12月,在宣城画《山水梅花》册,共有画十页,每面分别有"弘仁"、"渐江"等印,第十一页题字:"学顿巾瓶于薚阜。惟时大雪弥漫,舟东胶涩。藉芘苏生居士寓斋。僵仆之困,庶几免焉。顷将荷担还山,临歧呵冻率涂,遂成十册。用以投教,又当博居士一朵颐耶。戊戌嘉平月,渐江弘仁谨识。"下钤二印,一圆朱文印"弘仁",一方白文印"渐江"。图册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同月,画《梅屋松泉图》轴,上题:"梅屋松泉。戊戌嘉平,写祝汉翁先生。弘仁。"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己亥) 50岁 是年元日仍在宣城湾薚,并画《梅花书屋图》轴。3月,回到歙县,宿西园,作《西园坐雨图》轴。9月,挂单黄山云谷寺,作《清泉洗砚图》卷,上题:"清泉洗砚图。己亥九月,挂单云谷,喜晤澈公尊师,游览之暇,漫图一壑。率成俚句,并录呈教。渐江弘仁。"云谷寺在黄山中,今犹存。是知此年9月又游黄山,住云谷寺。又作《墨笔山水》小卷,《林泉春暮图》轴。作《梅花茅屋图》轴,题款有"己亥余月,渐江学人写于仁义禅院。"字样。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其《山水长卷》,末左下有"己亥"二字,钤印"渐江僧"。亦是此年所作。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庚子) 51岁 此年,多作长卷巨轴,且多精品。很多巨幅大抵皆画于澄观轩。春,在歙县丰溪,画《丰溪山水》册十页,末页落款有"庚子春,记于介石书屋。弘仁"字样。作《唐人诗意图》册,二十帧,每帧上书唐人诗句,末识:"庚子春寒无事,适有素册在案,偶阅唐句,择其可入绘事者二十章漫图一过。渐江学人弘仁写于若米舫。""若米舫"为渐江族弟江注之书斋,在歙县城桃源坞。此册著录于《十百斋书画录》戊卷。8月,在五明寺澄观轩,作《溪畔清音图》轴。同月,作《为于员禁仿倪山水》轴,上题:"于员居士将之吴门,学人写此为赠。庚子八月初旬。"冬初,挂单于海阳(休宁)建初寺。作《为与进画山水》轴,上题:"老年意孤成缩涩,乍见停云有会心。笔墨于斯需一转,纵横无碍可全神。庚子冬初,挂单海阳之建初寺,写题寄与进居士于丰溪书堂。展时想当一噱。余此写秋日山居,略存倪迂遗意。学人弘仁。"广东省博物馆藏《为惟敏写山水图》轴,上题:"渐江学人为惟敏先生写。"与此图相同,当是同时画两幅,分赠二人,也未可知。12月,回澄观轩,写《林泉出山图》轴,此图曾著录于庞元济之《虚斋名画录》卷十。同月,重题《枯木竹石图》轴曰:"枯木鸣寒鸟,深山闻夜猿。唐句也。余偶抹此,虽无可状其意,而空远廖廓,老干刀调,或庶几似其岑寂耳。庚子腊灯下重题于澄观轩中。弘仁。"是年,所作还有:《节寿图》轴,《仿元四家山水》卷,《林槟一区图》,《黄海松石图》轴,《黄山天都峰图》轴。《陶庵图》轴,上题:"渐江学者为子翁居士作陶庵图。"子翁居士即汪尧德,字子陶,号陶庵,歙县潜口人(见《康熙歙县志》)。画右中部有"庚子"二字。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辛丑) 52岁 1月,画《幽谷泉声图》轴。上题:"辛丑春正,为交如居士写,弘仁。"2月,在歙县西溪昭素居士家,为画《山水册》。共4幅,现装为卷,末幅上题:"学人为昭素居士染册十数番,悉是雨中课也。阁笔复为简点,殊见荒涩,颇不耐观,艹负主人存恤之意,且又得纵赏所藏墨迹,所谓虚来实归,渐感深至。辛丑二月,弘仁谨识。"春,又为象也居士画巨幅《西岩松雪图》轴。夏初,到广陵(扬州)游览,归途经杭州,宿西湖南屏山北麓之净寺,为慧通上人画了《山水图》轴。上题:"辛丑夏月,游广陵(扬州)还,宿于西湖静寺,灯下为慧通上人写此。弘仁。"不久,便回到歙县,于五明寺澄观轩中,为罗岳生大居士画《幽亭秀木图》轴。5月,住在歙县西溪萧寺,即五明寺中,好友汤燕生来访,遂画《疏柯坡石图》以赠汤。夏,作《山溪双树图》轴,上题:"辛丑夏月,为不炎居士写于桃源山房。弘仁。"秋初,仍在歙县,受雄右委托为旦先居士画《仿倪山水》轴。11月,到歙县西溪南仁义禅院度腊。此时创作了《丰溪山水图》卷、《江山无尽图》卷、《晓江风便图》卷、《黄山图》轴、《浅绛山水》卷等等。

山水册装卷(1661年)

(更高清《山水册装卷》请看: )

1662年清康熙元年(壬寅) 53岁 3月,作《宋人画意图》册,著录于郑德绅《木扉所藏书画》。《桐阜图卷》,卷末题:"曩业为无波居士图桐阜矣。今复踵其事。岁月飘忽,不信笔墨亦与年俱进否?居士解人,请为我布一算,系短句,并博郢削。时时展帖与援琴,片石长林鉴素心。愧我并无双树卧,可容一榻就桐阴。壬寅秋,渐江学人弘仁。"《十百斋书画录》丁卷著录。冬,作《介石书堂》册,此册共十二页。上题:"壬寅冬月,渐江学人画于介石书堂。"又作《秋山诗画》轴,上题:"画意无多触处嘉,有人搔首望槎桠。黄花别去梅将蕾,且对瓶中玉茗花。壬寅冬仲,渐江学人写于澄观轩。"此图《十百斋书画录》酉集著录。是知其于此年冬仲,又回到五明寺澄观轩中。是年,自新安到了鄱阳,住旦先居士(吕应棠)且读斋,作去庐山之游的准备。旦先居士,字旦先,歙县人。《民国歙县志·江韬传》:"岁壬寅,将游庐山,友人王雄右怂恿其行。"

1663年清康熙二年(癸卯) 54岁 弘仁在鄱阳吕家画《始信峰图》轴。在鄱阳吕家又画《山水图》卷寄吴伯炎。上题:"癸卯春,弘仁寓芝阳东湖上,寄伯炎居士。"是春又作《疏泉洗研图》,弘仁自题:"疏泉洗研图,癸卯春弘仁作。"天稍暖,在王艮陪同下游匡庐,凭吊宗炳、雷次宗、慧远等人遗踪以及晋宋时白莲社旧迹,宿雪庵处。夏初,已下匡庐,经鄱阳湖回,又暂息于吕旦先家,并作画《秋柳孤棹图》轴。然后,又回到歙县披云峰下休夏,回到歙县,道过丰溪,时已是6月既望,吴不炎兄弟又留憩旬日。殷曙《渐江师传》:"癸卯,游匡阜归,与旅亭、允冰二君休夏披云峰下,每理棹石淙,焚香瀹茗,各出所藏书画鼎彝,纵观移日。"是夏又作《山水》卷,题云:"癸卯长夏,无聊,写此小景遣意。渐江弘仁。"弘仁游石淙后,一时兴起,解衣脱帽,展纸作画,后染疾,回披云峰下五明寺中,直至去世。《山水》轴,上题:"癸卯新秋,渐江学人写于披云峰下。"仲秋又作《梅竹扇图》。

1664年清康熙三年(甲辰) 55岁 冬,作《山水》册,共8幅,画松、涧、泉、池、岩、石、壁、冈,并注明。于末幅"冈"左上题:"癸卯嘉平八日,弘仁为中翁居士写。"。癸卯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公元1664年1月19日,卒于五明寺。病中仍未辍笔,示寂前一日仍作画送贫家以济其度腊。

(更高清《仿倪瓒山水图》请看: )

弘仁山水卷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集
(更高清《幽亭秀木图》请看: ;《古槎短荻图》请看: )

松梅图卷(1656年)

(更高清《松梅图卷》请看: )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关系
老师:孙无修、萧云从

折叠编辑本段评价
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

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

搜索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22:46 , Processed in 0.0759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