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五=====九凤为谁鸣?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1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五=====九凤为谁鸣?【雌凤+冰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103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2 15:04
171楼  


三 首次揭开“冰山”和“雌凤”的大秘密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梦”和“幻”这样的字眼儿,搞得让人感觉其中大有禅机似的!其实这不过是作者想强调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意思,贾家应该就是谐音“假家”,一个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人家。九道门的宁国府暗示我们贾家应该是在影射末世的明朝皇宫,也可以理解为大明的江山,作者用“以家寓国”的手法,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本书的作者应该是经历过亡国之恨的明朝的遗老遗少,按时间来算,这帮人肯定活不到乾隆时期,所以此书的成书时间应该肯定是在康熙年间!其实这样的证据不是没有的,比如清代有一本“弹词”小说,名叫《何必西厢》,又名《梅花梦》,书中文字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是《金瓶梅》与《红楼梦》两书并提:



而在《何必西厢》第二次出版的序言中最后的落款是:



“雍正甲寅年”仲夏桐峯外史谨序。

还有“翼云”和“桐峯外史”的章。这两张图片是我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拍到的实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亲自用手触摸一下近几百年前的古籍善本《何必西厢》,很让人有感觉哟!序中提到的“雍正甲寅年”也就是1734年,而红学家们所确定的《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为1744年,也就是说有人在《红楼梦》开始写作之前十年就看到过《红楼梦》了!这实在是太穿越了吧?“红学”的研究简直荒唐得令人发指!“红学家”为什么不敢出来解释一下呢?而且这个序清楚地注明此书已经是第二版了,也就是说早在1734年以前《何必西厢》第一版出现之前《红楼梦》就已经流传于世了。但这些证据与“红学家”的研究相矛盾的,因为没有按照“红学家”的意愿出现,自然不被“红学家”承认了!这难道这不是学术丑闻是什么呢?应该说一点都不过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12: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游

2014-07-01 20:56
11302楼  


@ningningliu2011 11202楼 2014-07-01 12:24

回复第10979楼, @wzs_vitor

-----------------------------

@216688 10976楼 2014-06-29 12:14:35

如果通篇只有一点能够支持传统红学的话,那已经足以说明它是站不住脚的,不用推翻,因为已经错漏百出,单凭一处毫无说服力。而你又凭什么证明这一处“四次接驾”一定指的是康熙南巡而没有别的可能?

-----------------------------

我不能证明四次接驾一定指的是康熙曹家,可能还有其他……

-----------------------------

@彩mini 11229楼 2014-07-01 18:49:32

如果原来没有,而是后面其他人添加的呢?

-----------------------------

@216688 11230楼 2014-07-01 19:04:21

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庚辰侧批:文忠公之嬷。〗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甲戌侧批:一段闲谈中补明多少文章。真是费长房壶中天地也。〗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

〖甲戌侧批: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

论起当年太祖皇帝访舜......

===================================

这里侧批:点正题正文。应该不是后面添加上去。应该另找思路破解它。

-----------------------------

@无情游 11233楼 2014-07-01 20:08:04

即使有侧批的文字,也未必不能是后面添加的。

可以是修订过程中加进去的,然后再对修订过的本子添加批语啊!

不知道他们说的后28回的吴初本有没有保留前80回的内容,如果能有机会看到完整的108回吴初本就好了,不知道这样的本子在世上还存在不存在?

-----------------------------

@216688 11235楼 2014-07-01 20:43:13

因为历来批语都是对红楼的解读很关键的,基本上认为批注的人都是理解作者原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读出背后故事的点睛之笔。所以这里“点正题正文”应该是内有文章。既然我们认同别的地方要参考批语,不能这里就略过。不能因为这里似乎跟我们的结论有冲突就减轻这条批语的价值。应该一视同仁。否则跟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传统红学有何区别。这处我觉得还需细细斟酌,再度考证。

-----------------------------

你看这些批语是否可以解答你的问题(注意里面的【松批】),即便原书中有接驾,也并非只有曹家一家接过驾,所以,其他人把几次接驾写进书中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仅凭按驾四次就能断定是曹家人写书呢?

论起当年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松批:现在发行版本多删除了这句话。红学家删除这句话用意何在?就是说要删除“太祖皇帝”这四个字,因为如果是太祖皇帝,康熙南巡曹寅接驾就完全跟此事对不上——“太祖”一词在我国只有宋、辽、金、元、明、清六朝开国皇帝被如此封号,辽,金,元,清可以直接排除,因为在位时并未入主中原,故南巡是绝无可能,更何况明确说出扬州姑苏南方地名以证,唯有宋朝和明朝两太祖之一,排除宋朝不需周折,读者自然,故这里是明确指出大明故事,时代再次透露给读者,同时直接否定了“康熙曹寅”,访舜巡也不是南巡,而是到当年舜巡处看访】比一部书还热闹,〖庚辰侧批: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松批:脂砚斋强调是“舜巡”而不是“南巡”,是“访舜巡”而不是“访南巡”。朱元璋“日战鄱阳,夜宿兰溪”多次造访当年舜巡的安徽东至县,清代只有乾隆皇帝造访过一次,后者造访跟红楼梦故事没有关联,红学家把与康熙没有联系的访舜巡扯到了康熙南巡,目的就是证明曹寅是曹雪芹祖父】我偏没造化赶上。”〖庚辰侧批:不用忙,往后看。〗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庚辰侧批:又要瞒人。〗【松批:瞒人?就是要读者看清楚是哪朝皇帝】【松批:脂砚斋乃韩菼,严绳孙用好友尤侗、朱彝尊、曹寅故事作为润饰宝玉原型,朱彝尊有6次接驾经历,曹寅、尤侗也有多次接驾经历,而文至此处也谈接驾,乃指前朝太祖访舜巡,脂砚斋特别提醒看官,不要被严绳孙蒙混过去,吴梅村原著石头记这里就是有“接驾”一词,跟润色集团“接驾”不是一码事】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甲戌侧批:又截得好〗〖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忙”字妙!上文“说起来”必未完,粗心看去则说疑团,殊不知正传神处〗【松批:果然作者与批书一唱一和,看官即知所接何驾】“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甲戌侧批:点出阿凤所有外国奇玩等物。〗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20: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06 15:07
13353楼  


“锦衣卫”是明代专有的军政特务机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另外明朝还有“东厂”这一机构,“厂”是宦官机构,它的职能与锦衣卫的侦缉、诏狱职能类似,它的地位在锦衣卫之上。“厂”、“卫”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被视为明朝皇权的重要支柱,备受皇帝重视。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魏忠贤,他也被经常尊称为“厂公”,因为他负责“东厂”和“锦衣卫”,专门用于监察明朝官员的,如果哪些官员说政府坏话,或者有贪污腐败的行为,直接抓起来,所以这也自然是习惯于搞贪腐的“东林党”人最痛恨的,于是后来在写明史的时候“东林党”人恶毒丑化这些机构,所以“东厂”和“锦衣卫”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极其负面的印象。在明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锦衣卫”始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听命于皇帝,又受制于宦官;它对加强皇权居功赫赫,又因恃权妄为而劣迹斑斑,但总体来看其作用还应该是积极正面的。

所以这里的“锦衣军”可不是随手胡写的,这了是作者为了突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而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甚至极有可能是“程高本”后四十回的续书人直接从《石头记》八十回以后的原稿直接抄过来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红学家”所认定的那个所谓的“曹雪芹”,也就是“曹寅”的遗腹孙,他们家被雍正抄家的时候,肯定不会是“锦衣军”负责的,因为这个时候“锦衣军”这个机构已经在历史上消失六十多年了。

虽然《金玉缘》前三回写得非常雷人,然而却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有价值的证据!从作者的文笔写来看,此作者不但是个“红楼梦”爱好者,也是个典型的反清的汉人,估计不是“天地会”的,但肯定是个有点小聪明的文人。

《金玉缘》这个本子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不是因为它是《红楼梦》的一个另类的钞本,而是此书作者领悟到《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也比我们现在人看懂的要多很多。《金玉缘》几个主角名字的修改也从测面佐证了我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更证明了它并非一个近代人造的假,而是有两百年以上的善本,所以这让我非常兴奋!因为它证明了我的方向是对的,这样在后面的研究中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假设,相信会有更多更令人吃惊的成果出来!在下一章里,我将给大家介绍书中最为一直让人奇怪的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的神秘关系以及创作目的,应该也会让大家三观尽毁。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vgimm

从明天开始讲关于“甄宝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秘密,希望大家前来捧场!谢谢

春树暮云2333  2020-02-27 11:23
好像癸酉本贾家也是被锦衣卫抄家的?

V哥掰谎  楼主: 2020-02-27 21:10
评论 春树暮云2333: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8 15:30
13850楼  


作者利用这样一个场合的机会,让戴权这个角色从另一个角度演绎了一下魏忠贤,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魏大人的信息,真是用心良苦呀,所以这种情况就是我说的“传影”。

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插入这样一段呢?我们也得替他想想:关于魏忠贤卖官这样的历史无法在王熙凤身上演绎出现,从书中的表面故事来看,贾府不可能卖官,王熙凤更不可能卖官。所以作者抓住机会创造了戴权这个角色来影射魏忠贤的一些历史片断,把他胡作非为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的史实展示一番,实在让人称奇。但他的戏不多,展示完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戏了,这个角色就是凤姐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传影”,要知道戴权跟王熙凤两个人在书从各个方面来看都相差太大了,而且生活中也没有什么交集,但却同时影射着同一个历史人物,真让人意想不到!我们以前不知道此书影射的是明亡历史,所以根本想不知道这个可以卖官的戴权居然能与王熙凤会有这样的“传影”的这层影射关系。

前面有一条批语“画尽阉官口吻”,这一点非常有意思,说表明了戴权说话有明显的太监的讲话特点,看来作者和批书人对此也非常熟悉,这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太监是一个奇怪的人群,因为当时做太监可以做到赚钱很容易,而且还能省去了很多力气,所以明朝的民间掀起了“自宫潮”,许多小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捷径:读书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 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真可以说无男不阉呀!看来太监真是个好职业,感觉有点象现在的“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相比之下当男人生儿育女还要从小将其养大,还要看老婆的脸皮色,这得多辛苦呀,还不及自己今生富贵享乐过瘾,不过是忍得一时之痛了却下半身的烦恼。

天启三年,皇宫征募宦官缺额三千人,结果应征者多达两万人!看来当时当太监是个多么“高大上”的职业呀!政府想不到会有如此多的人,一时有些乱了手脚,不得不增加一千五百人的名额,但还是剩下很多人,于是只好将其余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自宫而又没当成太监,可算是人间最大的悲剧了。

所以说太监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群体,想快速治富又不想刻苦读书,所以自宫是个捷径。当年魏忠贤就是这样的想法,好在他如愿以偿了,而这也是王熙凤不识字的根本原因。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8 15:30
13850楼  


作者利用这样一个场合的机会,让戴权这个角色从另一个角度演绎了一下魏忠贤,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魏大人的信息,真是用心良苦呀,所以这种情况就是我说的“传影”。

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插入这样一段呢?我们也得替他想想:关于魏忠贤卖官这样的历史无法在王熙凤身上演绎出现,从书中的表面故事来看,贾府不可能卖官,王熙凤更不可能卖官。所以作者抓住机会创造了戴权这个角色来影射魏忠贤的一些历史片断,把他胡作非为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的史实展示一番,实在让人称奇。但他的戏不多,展示完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戏了,这个角色就是凤姐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传影”,要知道戴权跟王熙凤两个人在书从各个方面来看都相差太大了,而且生活中也没有什么交集,但却同时影射着同一个历史人物,真让人意想不到!我们以前不知道此书影射的是明亡历史,所以根本想不知道这个可以卖官的戴权居然能与王熙凤会有这样的“传影”的这层影射关系。

前面有一条批语“画尽阉官口吻”,这一点非常有意思,说表明了戴权说话有明显的太监的讲话特点,看来作者和批书人对此也非常熟悉,这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太监是一个奇怪的人群,因为当时做太监可以做到赚钱很容易,而且还能省去了很多力气,所以明朝的民间掀起了“自宫潮”,许多小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捷径:读书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 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真可以说无男不阉呀!看来太监真是个好职业,感觉有点象现在的“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相比之下当男人生儿育女还要从小将其养大,还要看老婆的脸皮色,这得多辛苦呀,还不及自己今生富贵享乐过瘾,不过是忍得一时之痛了却下半身的烦恼。

天启三年,皇宫征募宦官缺额三千人,结果应征者多达两万人!看来当时当太监是个多么“高大上”的职业呀!政府想不到会有如此多的人,一时有些乱了手脚,不得不增加一千五百人的名额,但还是剩下很多人,于是只好将其余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自宫而又没当成太监,可算是人间最大的悲剧了。

所以说太监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群体,想快速治富又不想刻苦读书,所以自宫是个捷径。当年魏忠贤就是这样的想法,好在他如愿以偿了,而这也是王熙凤不识字的根本原因。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噜噜猪猪  2020-02-03 21:20
评论 V哥掰谎:王熙凤在贾府盖别墅时安排种花草,采买小尼姑等工作,不也是买官卖官吗?贾云不就是送了冰片才换来种花草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3 17:11
14013楼  


再比如在第四十三、四十四回里写了凤姐的生日,而且还发生很多精彩的故事,凤姐喝醉了,撞到贾琏与人在家偷情,于是大闹起来,贾琏持宝剑要杀凤姐,前前后后闹出很多有料情节,所以这样的生日肯定不能与别人合并描写了,书中强调的更多的是精彩分成的故事,而不会是一笔一笔地记流水帐。这些写作手法很真值得我们借鉴,在这部分有一条批语说得很确切,可以证据我的这一猜测:

〖庚双夹:看他写与宝钗作生日,后又偏写与凤姐作生日。阿凤何人也,岂不为彼之华诞大用一回笔墨哉?只是亏他如何想来。特写于宝钗之后,较姊妹胜而有余;于贾母之前,较诸父母相去不远。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余者诸人或一笔不写,或偶因一语带过,或丰或简,其情当理合,不表可知。岂必谆谆死笔按数而写众人之生日哉?迥不犯宝钗。〗

也就是说作者挑了几个典型的生日来写,其他人的生日一笔不写,这样我们的脑子中对其他类似情况人的生日也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手法,对“不写之写”有了新的认识。

也就是说临时“传影”中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分支叫“不写之写”,而这种写作方式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仅是刚刚介绍的这些,一般往往是说有的时候随便的一两句话,虽然没有明写,但可以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到一种没写出来的但又仿佛亲见过的感觉,这也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手法,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让人感觉文字灵活多变,而且还孕涵的内容丰富。

比如在第四十五回里,有这样一种对话:

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庚双夹:几句闲话将潭潭大宅夜间所有之事描写一尽。虽诺大一园,且值秋冬之夜,岂不寥落哉?今用老妪数语,更写得每夜深人定之后,各处灯光灿烂、人烟簇集,柳陌之上、花巷之中,或提灯同酒,或寒月烹茶者,竟仍有络绎人迹不绝,不但不见寥落,且觉更胜于日间繁华矣。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伏下后文,且又衬出后文之冷落。此闲话中写出,正是不写之写也。脂砚斋评。〗

这里的批语对此解释得非常到位,这个婆子一句“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园内婆子们开赌局而呼来喊去的热闹场面。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4 09:38
14022楼  


作者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却能够体会到这种氛围来!但作者也只是用了几个字,就能让我们联想出这么多情景,这应该是诗人作诗的某种意境,或者也是画家的一种写意的手法,实在是高明。这好象与我们中学时学的“通感”或“移觉”的味道有几分相似,出自朱自清的那句把花香形容成为“仿佛远处高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写法: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丫头们简单的两句话,一下子能让人立刻联想到黛玉到之前,贾家人一直在积极准备,谈论她家庭的情况,让小厮们去大门外等候她的到来,有消息及时汇报,四处打听,甚至打扫她的新住址,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居然能通过刚才那句话“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一下子想象出来,这些话中传递了远多于文字中描写的信息,这就是这种写法的魅力。

在第三十二回里,袭人对湘云说了一段话,也有类似的味道在里面:

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

袭人一句话就让人联想到两个少女当年说私房话的情景。估计当年袭人与湘云两个人大概就是聊以后两个人嫁谁,是不是共侍一夫之类的。作者虽然没有将这个情景写出来,但能让我们体会到两个小女孩儿当年说这些话的样子,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过在第三十二回里两个女孩儿也就十几岁,那十年前两个人才几岁,甚至湘云五岁都未必到,袭人可能大一些,也不过七八岁,两个这么大点儿的女童居然就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太早熟了呢?所以这个情节有点太夸张了,书中的年龄有错乱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在后面的文章中有专门的分析。另外在第三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

那小厮笑道:“这会子也好早晚了,我妈病了,等着我去请大夫。好姑娘,我讨半日假可使的?”平儿道:“你们倒好,都商议定了,一天一个告假,又不回奶奶,只和我胡缠。前儿住儿去了,二爷偏生叫他,叫不着,我应起来了,还说我作了情。你今儿又来了。”〖庚双夹:分明几回没写到贾琏,今忽闲中一语便补得贾琏这边天天热闹,令人却如看见听见一般。所谓不写之写也。刘姥姥眼中耳中又一番识面,奇妙之甚!〗

这里的批语已经将这里的“不写之写”分析得很清楚了。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13: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9-04 15:23
14392楼  


但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只要而起到积极的作用、利国利民就是好的,也说明管理国家的能力与有没有文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魏忠贤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有很多人一直对我的这个说法不服气,其实都是受到了被篡改的历史的影响,这一点也非常可悲。

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一下,其实天启年间与崇祯年间的环境差不多,一样的山海关吃紧,满清骚扰;一样的小冰河期,农业欠收,但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在锦衣卫和东厂等管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很快将当时复杂的局势控制住,没有出任何大乱子,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因减免农业税和救灾即时,全国很多地方自发地为魏忠贤建生祠!有人说这是拍马屁,问题是那么多地方的人主动为他建生祠,而老魏也去不了、更看不到,那建这些是何毕呢?说明大部分群众还是出于真心的,因为魏大人为他们做了实事。

而后来十七岁的崇祯皇帝登基以后,非要自己亲自上阵管理国家,却极不得要领,缺少象魏忠贤那样的管理天赋,更没有老魏那样的手腕和经验,经不起“东林党”人的一再忽悠,大方向一错再错。他工作虽然努力,是个明朝最为辛苦、最为勤劳的皇帝,累得他不到三十岁就长了很多白发,呕心沥血十七年,可最后居然把大明江山丢掉了,自己小命都搭上了,这差距咋就那么大捏?难怪他死前留下遗诏给李自成说明朝的文官一个个都该杀,这说明如果他早学魏忠贤那样收拾这些只会夸夸奇谈的官员,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但可惜的是,当年魏忠贤的靠山天启皇帝死得太早,崇祯皇帝因为自己的性格古怪,所以极不待见他,又由于老魏得罪了不少人而被很多人弹劾,所以被人赶出了皇宫,这一点跟四儿还真的很象,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的悲剧。虽然他个人的品行很有问题,但他毕竟对大明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总有人说魏忠贤想要篡位,书中用四儿说与宝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来形容,但这绝对是造谣,如果他想篡位早就篡了,朱由检刚登基的时候他有的是机会,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皇帝的奴才,这一点他还是有底线的,也就是说无论他做过多少坏事,但骨子里还是忠于大明的,忠于皇帝的。既然崇祯皇帝不喜欢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害他,自己全身而退就是了。

后来在去凤阳的路上有更多的人跳出来弹劾他,崇祯下命将其抓回来审判,魏忠贤明白既然崇祯皇帝希望自己死,于是他主动上吊自杀了,也省着活受罪,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大人还是够义气的,深知君臣之道。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13: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舞文弄墨 6023332  21426        打开APP





V哥掰谎 楼主

2014-09-05 09:00
14401楼  


我们从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就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魏忠贤,现在又从四儿身上体现了魏大人身上更多的信息。最后四儿被赶出贾家,离开了怡红院,自然可以与魏忠贤被迫离开明朝皇宫,失去了大权相比。宝玉为四儿而难过,也象征着作者对魏忠贤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这跟我们对老魏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到与作者对凤姐的态度很一致。魏忠贤已经被人丑化了近四百年了,真是众口铄金,让人感慨。

四儿也是一个“传影”的角色,与王熙凤算是一个组合,因为魏忠贤在宫里做杂活这段历史肯定是没有办法在王熙凤身上体现的,于是借用四儿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最低的一个“层级”上进行了发挥,为的是把魏忠贤的历史尽可能的交待清楚。一位叫“峰誉竹来”的网友知道四儿也是在影射魏忠贤以后说:

“风月宝鉴”,“鉴”者,镜子也,所以历史人物都在这个镜子里,这个镜子还是个多面镜,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影子;这个镜子还在梦里照,所以有虚有实,有真有幻。

这些话说得很形象,应该说是个很好的诠释,而且大家很快会体会得更加深刻。其实作者“传影”的手法可以说用得到处都是,后面我还会讲很多,估计大家更得目瞪口呆,到时候会感觉四儿这样的“传影”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书中到处是镜子,一个历史人物往往在镜中有多个影子,作者的思路古灵精怪,让人实在是难以捉摸。

贾家给人感觉真的象是一个以前的大家庭的生活场景,真实得让人难以怀疑,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活,人们的心情被他们的一喜一怒而牵动,很多感人的情节让人几百年来都难以释怀。可现在看来,无论是其中的表面故事,还是里面的各色人物,全都是虚构的,作者真是了不得,写作手法居然如此高超,一个个没影的事都能写得如此生动,还忽悠得一帮没头脑的专家到曹家去找原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会越来越感觉《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而且是古今中外天下第一奇书!

我再介绍一个一直困扰大家的人物:“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人物在第十三回里神秘地出现,而且还不是正面出现,只是秦可卿葬礼上大家在聊天的时候提到了一下,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是怎么回事?因为这里提到他是“老千岁”,而且还说他“坏了事”,于是引起很多读者无限的联想。

可人们都是在清朝里找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甚至有人怀疑这是指康熙立的又被废掉的太子!应该说跑偏到刘姥姥家了。那他这样一个如此边缘的人物,甚至比四儿还要边缘,边缘到都没有露过面,他在历史上的原型究竟会是谁呢?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13: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9-05 13:10
14406楼  


我们看看第十三回里关于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描写: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这就是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关的全部描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点正面描写的文字都没有,所有的相关文字都是看似随口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不是故意点明的,所以这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应该说这段描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暗示,否则完全可以不用在这里提到这个人物,更不必写得还如此的隐晦。而这里的对话更多的是强调他的棺材非常了得,“恐非常人可享者”,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个奇怪的角度来渲染他这个人物本身的身份和地位极其不同寻常,而也更让人好奇这个“老千岁”到底坏了什么事?让他居然连自己准备好的棺材都来不及用?

如果脱离了明末的历史时期而在清朝里找原型,那自然是椽木求鱼,南辕北辙,闹大笑话了。作者从“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角色的名字中为我们提供了几个重要信息,其实都是对我们的极为明显的暗示:第一个是“义”,义气、大义的义;“忠”忠诚、忠实、忠于的忠;“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在这里应该是暗示我们他的地位非常高;而“老千岁”,指年龄大,而且身份显赫;“坏了事”,自然是指失势了,身败名裂了。综合这几点,大家有什么想法吗?这会是影射谁呢?

我相信说到这里大家也都能马上明白这个角色肯定就是在影射魏忠贤,虽然这里仅有很少的信息,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体会到魏大人的身影,真的会是这样吗?太夸张了吧?只要我们结合明末历史,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原型,而且毫不牵强,也就是说只要找对了历史大背景以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到丰厚的回报。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过气的匕匕七  2020-09-06 17:03
秦可卿-朱常洛,贾母-朱由校,王熙凤-魏忠贤。想来,朱常洛葬礼风风光光,朱由校葬礼寥寥草草。大概是这样吧。

小叮当B  2020-11-08 22:52
评论 过气的匕匕七:朱由校(天启)是王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3:13 , Processed in 0.0756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