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王熙凤风月宝鉴封面人物&主体影射崇祯帝朱由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4: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知青冢骷髅骨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这首全诗是什么?我知道那是红里的,不过脂砚斋说"古诗云......”,是拿里的古诗啊...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3个回答#合辑# 面试问优缺点怎么回答最加分?
百度网友23e6efe
推荐于2017-10-09 · TA获得超过770个赞
关注
《红楼梦》第十二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中的一句脂评:”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红楼掩面人,就是指红楼戴面具的人,遮盖真实面目的人.就是假冒伪善的人.
贾瑞临死前就向风月宝镜反面一照,一个骷髅立在镜内,(脂评说:”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此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心良苦,就是为了让大家懂得分辨”真”与”假”,”善”与”恶”)
作者就是曹雪芹
那只是书中的一种讲法,古人写小说有时会假借引经据典
而且胭评是曹雪芹自己以后人的身份评价的
9    评论 分享 举报
古人某某
2008-02-08 · TA获得超过314个赞
关注
试着解释"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中的一句脂评:”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红楼掩面人,就是指红楼戴面具的人,遮盖真实面目的人.就是假冒伪善的人.
在这一回里,贾瑞临死前,一道士送来”风月宝鉴.”
那道士说:”……………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照看,(脂评说:”所谓无能纨胯子弟”.就是指那些外表看上去很聪明很风雅的,其实却是无能者)
千万不照正面,(脂评说:”谁人识得此句".就是问你看懂这句话了吗?千万不要看他们的正面(假面)), 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提醒大家要看他们的真实面目)
贾瑞临死前就向反面一照,一个骷髅立在镜内,(脂评说:”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此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心良苦,就是为了让大家懂得分辨”真”与”假”,”善”与”恶”)
贾瑞又将正面一照,只见王熙凤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脂评说:”奇绝,可怕是’招手’二字”,贾瑞勾引王熙凤,王不理睬也就罢了嘛,徧徧…大家去看前面的描写和脂评,王不但不拒绝,还笑迷迷地倒勾对方,又骗又哄,先勾你进来,再把你弄死,这女人够狠够毒)
看到王熙凤在镜里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进去了,与凤姐云雨一番……完后反面再看,又是一个骷髅,倒回正面看,又是凤姐招手叫他,他又进去了…
……..这样反复几次,贾瑞还是没有觉醒,被陷害死了还是不明白,死了都不知人家的真实面目.多么愚蠢,可悲,可叹!
正面是艳丽风骚,甜言蜜语的女人,反面却是一个可怕的骷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4: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昭君墓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 "特木尔乌尔虎" ,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座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昭君墓旅游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8月5日,昭君文化旅游区扩建工程完工,景区面积增加到683.5亩。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昭君墓

地理位置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65元/人,可以看《昭君情缘》歌舞表演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夏季最适宜游览

目录
1青冢历史
2修缮保护
3历史争议
4交通信息
5文献记载
6发展情况
7人物介绍
8人物事迹
折叠编辑本段青冢历史
青冢由来

"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

青冢考究

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发掘,还无法确定埋葬王昭君的具体地点。尽管唐代以后的史实记载确切无误,在青冢周围发现零星汉瓦残片。墓体的汉代夯土层清晰可见,但不是科学开掘出来的,据此有人推为汉代烽火台,到底真假与否,只有科学考古发掘才能做出定论。

民间传说

有人以为,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到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较流行以下一段传说:

昭君塑像
昭君塑像
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单于,来平息汉匈干戈。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感到昭君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永远怀念她的。正因如此,在呼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

因此讨论昭君墓真伪已经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昭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剪伯赞《内蒙访古》说得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折叠编辑本段修缮保护
董必武题诗
董必武题诗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衣袂飘飘,目视远方,栩栩如生。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争议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得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昭君墓
昭君墓

折叠编辑本段交通信息
从呼和浩特市火车站乘坐公交1路到南茶坊/小黑河站,再换乘10路到昭君墓(路北旅游点);或换乘44路到昭君墓。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白居易《青冢》诗。可见昭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远近闻名。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估的其所著的《通典》一书卷179《州郡》中明确记载了呼市青冢的存在。以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清代关于青冢的记载比较详细,张文瑞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见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顶有小方亭,亭内有佛画、细布及豆麦等物。这些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经过长期的战乱,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情况
随着
昭君单于骑马像
昭君单于骑马像
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深入进行,面貌一新的昭君墓,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旅游环境,成为享誉海内外著名旅游景点。凡来呼市的外来人,总要来参观昭君墓,每年来参观的游客基本维持在20万人左右。前来昭君墓参观的游客,正是通过浏览古迹,观看陈列,听取讲解等一系列内容,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内蒙古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昭君墓先后接待了李瑞环、胡锦涛、尉建行、丁关根、田纪云、姜春云、钱其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社会各界著名人士,扩大了昭君墓民族团结的知名度,宣传了内蒙古。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昭君墓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在昭君墓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从1999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举办了二届昭君文化节,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文学影响。

2017年8月5日,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旅游区建成开放。在原有基础上建设博物馆、陵寝、游园三大区域,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95亩扩建到683.5亩。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相传有"落雁"之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佑《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昭君墓
昭君墓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事迹
折叠昭君传奇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这位奇女子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上把这四
王昭君
王昭君
大美女分别比喻成落雁,传说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肯人氏,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所谓"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个召见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们把自己画漂亮些。毛画师受人吹捧惯了,而昭君对这种不正之风深有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于是,画师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大家可别小看这颗痣,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这样,昭君便没有机会受宠了。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发现她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时,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好作罢。

折叠昭君出塞
公元
昭君墓
昭君墓
前33年,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请求出行,充当汉族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户负起进行交给她的为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为民族友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贵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家都知道昭君的丈夫是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单于就是"王"的意思。

昭君从一个汉宫宫女变成匈奴的阏氏的原因是:匈奴是游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数民族,它是古荤粥(xūn yù)即严狁(xiǎn yǚn)的后裔,秦汉初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一大漠南北广大地区。

汉初,不断骚扰汉朝北部边界一带。由于当时西汉政权初建,国力微弱,再加上"异姓诸王"努力的存在,中央集权还没有巩固,不足以和匈奴对抗。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发兵30多万抗击匈奴,不想被匈奴40万精兵围困在平城白登陆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长达7天7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围"。面对困境,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的计策,向单于的瘀氏,就是妻子,贿赂珠宝,才得以逃脱。

白登山之围后,刘邦派刘敬前往匈奴去结和亲之纸,在此后的六七十年间,和亲成为汉朝对待匈奴的一种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充实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时候,便开始采取积极的战争方针对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1年两次决定性的出击,使匈奴大败而归。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西汉,共同攻击匈奴。而在匈奴贵族集团内部为争夺"单于"这个最高的统治权力,出现了分裂与内讧,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两去,就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政敌争压最高统治权,两次被近出走。面对这样的局面和困境,呼韩邪单于想到了如果依靠汉朝中央政府的帮助,也许能给自己打出一条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统一匈奴,扭转局面,但是,等到汉朝消灭了郅支单于之后,呼韩邪单于下场就像郅支单于一样局势促使他进一步倒向汉朝。

从公元前49年开始,呼韩邪单于先后三次入汉朝,求见元帝,表示"愿婿汉室以自亲",得到元帝恩准。元帝将后宫待诏王昭君许配给呼韩邪单于为妻,封号"宁胡瘀氏",于是就有了千古美谈"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在汉匈关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结束了汉匈两族159多年的敌对状态,把深受战争煎熬折磨的两族人民从战争的火坑里挽救出来,使两族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汉朝中央政权的领导,打破了旧的历史格局,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而在经济文化方面,汉匈"关市"畅通,促进交流,匈奴人从汉人那里学会了计算和登记的方法,还学会了建筑和打井;汉族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比如汉朝政府和民间养马业的空前发达,就和匈奴马匹的大量输入,养马技术的传授分不开。 对于两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单于附汉为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富足。

《汉书》记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呔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这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的幸福图景。 所以,用历史唯特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就是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并稳定了民族关系,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折叠出塞之后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
昭君墓图片
昭君墓图片
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折叠传说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4: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回头看贾瑞那一眼,是《红楼梦》最淫邪之笔,突破人性底线
2024-04-24 09:25:36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辽宁  举报
5
分享至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用计将贾瑞害死。

贾瑞骚扰堂嫂,品德低下恶劣,自作自受。

但客观评价贾瑞的行为则罪不至死。

王熙凤小惩大诫,让他长了教训再不敢起心动意即可。真要因此杀之,太过小题大做不说,也太狠辣无情了。



贾瑞只是意图勾引,如果不是王熙凤接连给他机会“请君入瓮”,给他一辈子也不敢真对凤姐如何。更不会有接二连三来荣府找死的后事。

贾瑞是荣国公重孙,贾代儒一脉唯一嫡孙。王熙凤但凡顾念一点祖宗之情,也不会真设局将其害死,不给任何悔改之机。

后面王熙凤“故技重施”害尤二姐时,脂砚斋便提到她动辄杀人之举的不可取。

第六十五回【蒙回前总批笔笔叙二姐温柔和顺高凤姐十倍,言语行事胜凤姐五分,堪为贾琏二房,所以深着凤姐不念宗祠血食,为贾宅第一罪人。纲目书法!】
“不念宗庙血食”是指凤姐不顾念贾家宗庙祭祀和子孙传承,妒忌为大,不让贾琏纳妾生子。

“贾宅第一罪人”是指凤姐杀贾瑞,杀尤二姐腹中孩子,导致荣国公嫡长血脉断绝,贾代儒支脉断绝,不能再祭祀宗祠,延续血脉传承。

古代最忌讳同室操戈,王熙凤于家族内部杀人。注定为贾府不容,落得被休结局。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对于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杀贾瑞,后世多有分歧言论,认为贾瑞“该死”。

贾瑞确实是自己找死。他人品堕落,道德沦丧,没有人伦大小,肯定要受千夫所指。

但不能因为他有乱伦之意,苟且行事,就“杀之”。这是两码事。

恨一个人“不得好·死”,与他是否“该死”,或者动手杀之,是两码事。否则岂不人人自危?

王熙凤设局,接连勾引贾瑞在天寒地冻的冬夜冻了两晚,又用粪水泼湿他全身,再命贾蓉、贾蔷持续勒索,由身心两面攻杀贾瑞。

尽管原文写得隐晦,仿佛贾瑞之死,是他不珍惜身体。

实际借由“风月宝鉴”中的凤姐与骷髅,已经表明杀贾瑞的就是凤姐。



王熙凤一体两面,外表艳若桃李,内心毒似蛇蝎,一如风月宝鉴的正反,谁惹她都得死。

贾瑞如此,鲍二媳妇如此,尤二姐也如此。

不过,王熙凤真正“可怖”的不是她如何设局“杀”贾瑞,而是她在与贾瑞邂逅,察觉其不轨之心时的表现,真正让人遍体生寒。

(第十一回)凤姐儿是个聪明人,见他这个光景,如何不猜透八九分呢,因向贾瑞假意含笑道:“怨不得你哥哥时常提你,说你很好。今日见了,听你说这几句话儿,就知道你是个聪明和气的人了。这会子我要到太太们那里去,不得和你说话儿,等闲了咱们再说话儿罢。”贾瑞道:“我要到嫂子家里去请安,又恐怕嫂子年轻,不肯轻易见人。”凤姐儿假意笑道:“一家子骨肉,说什么年轻不年轻的话。”贾瑞听了这话,再不想到今日得这个奇遇,那神情光景亦发不堪难看了。凤姐儿说道:“你快入席去罢,仔细他们拿住罚你酒。”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慢慢的一面走着,一面回过头来看。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去远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细读这段王熙凤与贾瑞的遭遇言谈,贾瑞固然不堪起了淫心,可王熙凤话中句句“隐含深意”,步步设局请君入瓮,才给了贾瑞错误信号,让他一头扎入王熙凤的相思局!



何为“相思局”?就是故意让贾瑞对自己产生爱恋之心,无意勾引,再设谋杀之。

这个“相思局”,是极为歹毒的计策,属于“美人计”的一个变化。以“情”杀人,手不沾血。

可见王熙凤当时一见贾瑞不轨,立即就起了杀心。

如果换成李纨或者其他人,根本不可能与贾瑞如此言语暧昧,便也就没有了后来之事。贾瑞也就不会死。

王熙凤恨贾瑞不端,她的言行举止也并不合理合规。

但凡她平日谨言慎行,贾瑞也不敢错误听闻谣言而凑上来找死。

焦大当初就因她总带着贾宝玉同进同出同坐乘,而骂她“养小叔子”。贾琏更说她与小叔子侄儿不避嫌,尽管平儿说她“行得正,走得正”,可古人评价一个人清白,尤其是女人,可不仅仅“行得正,走得正”就没问题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贾瑞这次事故,按说就要王熙凤警惕。而她与贾蓉、贾蔷这些侄儿们亲密,外头岂有不传谣言的?不提。



再说王熙凤将贾瑞打发了去,她自己却“故意的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去远了”,不但不走,还回头看贾瑞去远了,这可就太让人细思惊心了。

换成贾瑞立场,之前凤姐不拒绝,还让他去家里找她谈话,岂有不心痒难耐的?如今两人分别,王熙凤慢行不说,还回头看他,不就是“恋恋不舍”么?

贾瑞本就以为王熙凤不是好女人,有机可趁。见此岂有不像贾琏勾搭尤二姐那样,不顾一切凑上去!

他哪里知道,王熙凤此时已对他起了杀心。

贾瑞行径固然猪狗不如,可王熙凤一见就要杀之。哪怕真是禽兽,也太过残忍,足见凤姐之心的狠毒。

佛家经典记载: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有哥利王恶逆无道。一日,王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王熙凤便如那哥利王,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忤逆,动辄就害人性命以趁心,终究有损阴德。

哥利王转世后,终究为佛陀度化为第一弟子。但王熙凤终究没有这个机会。

她凡事做尽做绝,不懂得“做人留一线”,于人于己留下退路。

贾瑞该死,自有律法家规惩戒,而不是她避过司法“杀人”。

如果真是凤姐含冤莫名、无法声张而“激情”杀人,尚且情有可原。

可她动用私刑、草菅人命。坚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终究不可取,也是她人性的大短处。



世人总说“与人为善”,对贾瑞这种禽兽自然不用如此,但杀之仍旧太过。

不说如何教化他洗心革面,就说教训她后悔行禽兽之事,王熙凤都有太多办法,何用杀之?

而杀人者,人恒杀之。

她既杀了人,便肯定要偿命。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4: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桐有多淫邪?嫌弃贾赦老迈,与二门小厮嘲戏,更和贾琏暗中偷期
2023-11-16 09:06:55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北京  举报
1
分享至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言꧂

贾赦选秋桐给贾琏做妾,是成心要给王熙凤好看。

秋桐不是个省油的灯,王熙凤能拿捏尤二姐,对秋桐也没办法。甚至秋桐仗着贾赦还不把她放在眼里。

贾赦这一招,也算出了一直以来对王熙凤妒忌的不满。

不过秋桐的问题还不止此,她与贾琏的关系让人瞠目结舌。



꧁①꧂

(第七十一回)如这秋桐辈等人,皆是恨老爷年迈昏情,贪多嚼不烂,没的留下这些人作什么,因此除了几个知礼有耻的,余者或有与二门上小幺儿们嘲戏的。甚至于与贾琏眉来眼去相偷期的,只惧贾赦之威,未曾到手。这秋桐便和贾琏有旧,从未来过一次。
贾赦因姬妾丫头最多,贾琏却只守着王熙凤和平儿,他不觉得自己无能,反而觊觎父亲的通房丫头,可是无耻之尤。

不过,贾府这种人家有着严重的阶级。通房丫头尽管也是服侍男主人的,但不是侍妾就还是丫头。

只要是丫头便没有名分。贾琏觊觎也没啥。就像贾赦说将秋桐赐给儿子,也符合规矩。

要是姨娘便不行了,属于乱伦之事。



꧁②꧂

贾府这种人家人多心多。不光秋桐之辈恨贾赦贪多嚼不烂,多有与外头小厮勾搭。

贾赦偌大年纪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前有讨鸳鸯不成,后就花800两银子买嫣红做小妾。

他那么多姬妾丫头不能满足,还花大价钱买人回来。就更没有秋桐她们晋升的空间。

秋桐等人与贾琏眉来眼去有首尾,也是为前途着想。

贾赦不给她们机会,若被贾琏看上,肯向父亲讨了她们做妾,也不是不可能一步登天。

毕竟后面的赵姨娘便想着向贾政讨要彩霞给贾环。彩霞虽是王夫人的人,何尝不也是贾政的丫头,这在当时都是有的。



꧁③꧂

只不过秋桐居心不良,用心不正。勾引贾琏就应了贾蓉说得“脏唐臭汉”丑事。他说贾琏与小姨娘不清楚,大概就指贾琏与这些人的不三不四。

贾蓉的话当然不得真,毕竟贾琏可没胆子真对父亲的人怎么样。

可贾蓉既然知道,贾赦又岂能不知晓?

还记得当初王熙凤过生日,捉奸贾琏与鲍二媳妇,不久贾赦就讨鸳鸯失败,随后因“石呆·子”扇子的事儿,把贾琏劈头盖脸打了一顿。

平儿和薛宝钗也没说那么清楚。只说还有几件小事加起来就打了。



虽说具体什么小事原文没提,但不过就是这么几件:

一,贾琏被王熙凤辖制,引起贾赦不满。

二,贾琏讨不来扇子,让贾赦生气。

三,贾琏与秋桐这些人眉来眼去,让贾赦恨铁不成钢。自己媳妇搞不定,反有能耐勾引老子的人。

推测贾琏挨打不排除这三点。贾赦十有八九是知道贾琏与秋桐这些人有问题。

꧁④꧂

当然,贾赦就算知道也不会管。贾琏连尤二姐之前的丑事都不计较,这对父子的“心胸”可是博大的很呢。

也正因为贾赦知道,等到贾琏偷娶尤二姐曝光,贾母搭台,借王熙凤故作大度让尤二姐进门,被贾赦抓住机会便干脆将秋桐赐给贾琏。



一来将秋桐打发了。

二来增加贾琏妾的数量,保证万无一失。

三来用秋桐针对王熙凤也出口气。

贾赦也算是对秋桐物尽其用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9: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层次越低的人,越爱炫耀这几样东西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放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比如识别人心和人性。近千个人物形形色色,纷纷演绎出不同的人生百态。

既有神仙一般的林黛玉,山中高士薛宝钗,也有嗟来之食刘姥姥与知恩图报刘姥姥的双面性。

有高层次的人物,便有低层次的人物。其中清楚写出四种人物不但层次低,更不好深交。而这种人如今比比皆是。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红楼梦》中的其中低层次人物,往往最喜欢炫耀自身的这几种能力。

一,周瑞家的权势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不负责具体工作,平时只跟着太太们出门。却偏偏仗着“太太”,能力不小。

她在府里经常里挑外撅,干一些挑拨离间,欺大压小的事不说。更损害主子利益为自己搏名声和利益。

比如,女婿冷子兴是个盲流,滞留京城还不消停,在外吃酒与人斗殴,结果被官府抓住要遣返回原籍。

这在当时就是违法,要按律法章程办事。

周瑞女儿回来找母亲,她只是嘴一歪,说这算什么屁大事,不过一句话而已。

冷子兴无恙,分明是周瑞一家仗着贾府势力狐假虎威不法。


再比如刘姥姥来贾府打抽丰要钱,这事肯定损害贾府利益。

周瑞家的因自家人情和彰显能力、脸面,就胳膊肘向外拐,帮助刘姥姥分贾府的钱。

二十两银子不多,可架不住打抽丰的人多,终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且刘姥姥家并不穷,只是没有余钱存款。他家要房有房,要田有田,还做着小生意并不穷,贾府完全可以不帮助。

可因周瑞家的参与,牺牲了主子的利益搏自己的体面,属实可恶,也给王夫人和凤姐后面添了很多麻烦。

周瑞家的这种因公肥私的人,身边并不鲜见,仗着“背后”有人,就吃亏空,挖墙脚,狐假虎威。才叫可恶。

二,焦大的功劳

周瑞家的小人嘴脸只是狐假虎威,尚且小心翼翼。像焦大这种曾经“老功臣”,尸位素餐的破坏力更大。

焦大因立过功,就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将功劳整天挂在嘴上炫耀一辈子,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更不思进取。


他们得势时欺男霸女,为非作歹。常说的话是“我眼里有谁,翘翘脚比你们头还高呢”。

工作给他干不好,牢骚抱怨第一名。吃不得一点亏,受不得一点委屈。稍不顺心就将主子奴才上下一起痛骂,不惜造谣诟谇畅快心意……

虽得势一时,注定窝囊一世。

这种人要远离不亲近,他们心中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任何人。

三,王善保家的靠山

焦大有功劳,骄狂自大有底气。可像王善保家的仗着是邢夫人陪房而无恶不作的,才是真坏人。

周瑞家的也狐假虎威,却还守着分寸不太乱来。

王善保家的却是仗势欺人,妒贤嫉能,人心最坏。


她最大的坏处还不是周瑞家的那种胳膊肘往外拐,而是挑唆主子造成内部矛盾,分裂团结。

有她在,搅和的人际关系乌烟瘴气、人人自危,是团结和谐的最大破坏者。

更可笑的是他们往往尽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蠢事,可谓恶之源。

四,何婆子的亲情

除了周瑞家的胳膊肘往外拐,焦大的骄狂自大,王善保家的损人不利己外,还有一种愚昧的人,仗着身份和亲情为“恶”,就是何婆子这种人。

何婆子是小丫头春燕的母亲芳官的干娘,因芳官来到怡红院伺候。

她仗着是芳官的干娘,春燕的亲娘,就不顾身份和体面,肆意折腾,又不听人劝导和管束。


最常干的事是借管教“女儿”而刷存在感。常说得一句话就是“我是她娘,怎么就管不得”。

你说她蠢,她却处处刷存在感,让人心烦又无可奈何。

而这种人耳根子又软,常被人教唆几句就张狂的不知道如何。什么事都敢干,给自己和家庭惹了祸也不知道。直到不可收拾才害怕,大多为时已晚。

以上这四种人,无论是办公室、职场还是生活中屡见不鲜。他们的共性就是要么蠢,要么坏。仗着自己的一点优势就扬武扬威。看似破坏力不大,其实满满的负能量,很容易被他们连累,肯定要小心才是。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3 10:22・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9: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有办法让贾母满意,却只对一人打怵,违心憋屈又心力交瘁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王熙凤那么厉害的一个人,对谁都有办法笼络,以心换情亲热。

无论是否真心认可凤姐,终归是面子情,别人也不好伸手打笑脸人。

王熙凤就凭借长袖善舞,将贾府上下都掌控在自己手中而游刃有余——只除了一个人:邢夫人。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邢夫人是王熙凤真正的婆婆,尽管是贾琏继母,也是真实名分。

好在王熙凤夫妇被借调到王夫人这边管家,不在邢夫人跟前伺候,才避免了婆媳之间早请示晚问候的虚情假意。

反而是邢夫人每天奔走于贾母房中和自家,两处颠簸。自然早对儿媳妇心生不满。

王熙凤打心眼里瞧不起邢夫人,又不得不曲意奉承孝顺婆婆。就像贾母说邢夫人孝顺是面子情,王熙凤对邢夫人更是如此。

可贾母待邢夫人还能接受,邢夫人对王熙凤却不假辞色。三天两头给她添堵,就像蛮牛倔驴一样,让王熙凤媚眼儿抛给瞎子不说,还要承受突然从天而降的难堪和委屈。

是以,王熙凤每次面对邢夫人都倍感压力,远比伺候贾母更费劲。


她一边心中鄙视着邢夫人,一边又怕邢夫人刁难,一边又违心尽孝装贤惠,一边又被邢夫人的愚蠢一次次打败……

王熙凤的婆媳关系就像走进迷宫一般,无论如何也破不开与邢夫人的关系迷局。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和邢夫人去拜见大舅舅贾赦,看见邢夫人拉车的是一匹驯骡。

驯骡代表了王夫人最真实的情况:过于从夫、没有生育,秉性愚犟。

王熙凤就被邢夫人这三样打败,深受其苦。

邢夫人过于从夫,王熙凤悍妒成性。

一个对丈夫言听计从,被贾母嘲讽为“太三从四德了”。

一个对丈夫操控压迫,逼得贾母借“吃醋”提醒七出之条。

这样一对婆媳天生不对胃口,根本难以融合。


邢夫人过于从夫,让王熙凤的“妒忌”成了被人诟病千夫所指的笑话,也让王熙凤不敢过于张扬,只敢背后行事。

就比如贾赦讨鸳鸯这件事。

明知道贾母不会给,邢夫人就是不劝贾赦。

王熙凤说不行,她就翻脸施压,让凤姐无可奈何不得不硬着头皮出主意。

以她的聪明又如何不明白贾赦讨鸳鸯的目的,是针对她过生日捉奸贾琏,夫妻大闹的事?

贾赦派邢夫人找她想办法,公公纳妾还叫儿媳妇出主意,不就是借邢夫人的顺从,教训王熙凤的妒忌么?

王熙凤恨邢夫人秉性愚犟,却也被邢夫人逼得苦不堪言。

而邢夫人更看不上她的赫赫扬扬。

婆媳矛盾通过两件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是贾母八旬之庆,因大观园看门的婆子对尤氏不敬,周瑞家的一通里挑外撅,将婆子绑了要惩戒。

不想其中一人是邢夫人陪房费婆子的亲家。兜兜转转这件事到最后,就成了王熙凤对邢夫人不敬,被抓住把柄当众挤兑。

(第七十回)“我听见昨儿晚上二奶奶生气,打发周管家的娘子捆了两个老婆子,可也不知犯了什么罪。论理我不该讨情,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的还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咱们家先倒折磨起人家来了。不看我的脸,权且看老太太,竟放了他们罢。”说毕,上车去了。凤姐听了这话,又当着许多人,又羞又气,一时抓寻不着头脑,憋得脸紫涨……

邢夫人抓住道理成心给王熙凤难堪。王熙凤天大的委屈也百口莫辩,回去哭了一通更不敢对外明说。

第二件事就是大观园查赌事件,贾母霹雳手段惩戒了以迎春奶娘为首的放赌众人。邢夫人觉得没脸开始迁怒于人。


自家女儿的奶娘出了事,儿子媳妇还是这边的管事,竟然没有一点的姑息和互助。跑去迎春那里一顿骂。

(第七十三回)“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但凡是我身上吊下来的,又有一话说──只好凭他们罢了。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连他哥哥嫂子还如是,别人又作什么呢。”一言未了,人回:“琏二奶奶来了。”邢夫人听了,冷笑两声,命人出去说:“请他自去养病,我这里不用他伺候。”

至此,王熙凤与邢夫人已经撕破脸。一家子公婆、丈夫全都对她恨之入骨,你叫王熙凤如何好的了?

日后贾琏收集了证据要休妻,邢夫人只会第一个跳出来给王熙凤安一个“不事舅姑”的罪名。去了凤姐,她才报仇快意了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7-12 10:21・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为什么那么穷,一直陷于财政困境中无法自拔

悠然修史
IP属地: 上海
2021.10.30 16:41:57
字数 3,371
阅读 482
大明王朝是怎么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穷。明朝穷成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万历年间曾担任过内阁首辅的于慎行是怎么感慨的。

“汉武唐高征讨四夷,发兵动数十万,不知粮饷军装若为供需?今方隅有警,遣一大将将数千人往,犹以樵苏为虑。万历倭夷之警,东援朝鲜,至征天下兵不能四万,古今物力何以相悬若此?”

面对朝廷窘迫的财政,于大学士完全理解不了,汉唐是怎么出动几十万大军进行远征的。

不说萨尔浒的惨败也有缺钱的原因,重要的是明朝战败后竟无力组织兵马再战。这个时候的大明拥十亿田亩、两亿臣民。而三国时偏居于人丁稀薄西蜀的诸葛亮都能组织十万大军五伐曹魏。


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军已逼近北京城,崇祯为了给守卫京畿的士兵发饷只得变卖宫中器具,抛弃九五至尊的颜面找大臣们借钱。历代亡国之君各有各的凄惨,但是穷到这个地步的唯独他一个。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时的大明一点也不穷,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明朝承接宋、元立国,宋元两朝虽然大不相同,但有个共同点海外贸易繁盛,对外贸易都是顺差。简单说就是大量的白银在不断地流入。

从宋代开始六七百年的持续输入,加之白银的不易损耗性,让当时的明朝积累了海量的白银。既然大明不穷,那就是朝廷赚钱的能力太差了。


朝廷怎么赚钱,一般有两个办法,一是收税、另一个是专卖。明朝的专卖是朝廷对一些特定的商品(盐、铁、茶等)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全程管控。但是最终朝廷却赚不到啥钱,为什么呢?我们以专卖中的大头食盐为例,来简单说明一下。

明代使用“纲盐制”,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商人凭盐引到盐场买盐,运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食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相应而来的高利润,吸引了社会上大量的商业资金,“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

商人怎么获取盐引呢?这就涉及到明代盐政的核心“开中法”,简单说就是商人为朝廷资运军粮、军马、军械等,以换对应数量的盐引。这样朝廷、商人双赢,朝廷还可以在销售终端再收一次盐税,可谓是啥也不干躺着赚钱。

朝廷官员们很快就发现盐引实际就是“钱”,就各种办法奏讨盐引,更有权势的甚至直接开出盐引(等同于写空白支票,到了这一步不超发才是怪事)。导致盐业市场迅速混乱,开中法也被破坏。

上图为清代盐引,明代的貌似现在已无实物了
出了问题朝廷自然就得改革解决问题,但内部的阻力让朝廷无法严格管控盐引的发出渠道,反而将盐引标价直接卖于商人,开中法等同于荒废。这样钱多的商家可以直接购买大量盐引,也等同于控制了合法的食盐市场。小商户会任大商家宰割么?边上的私盐可是物美价廉。

官盐市场的崩坏,导致私盐开始大行其道,朝廷食盐专营的收益也大幅度锐减。更严重的是开中制的崩坏让朝廷用卖盐引的钱,根本无法为军队提供所需的粮食、马匹、器械,还得大量贴钱。

再来说说明朝的税收,明朝的税赋主要为田赋和商税。其中田赋受限于王朝的疆域面积(也就是耕地面积)和生产力,除非大幅提高田赋比例,在明朝处于平稳后,田赋就不可能再有增长了。

洪武十八年,在核算朝廷每年的支出后,为了王朝的长期稳定,太祖下令全国各省、府将一年所收田赋刻于石板公示作为定额。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

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

宣德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江南地区税高是因为朱元璋报复当年江南民众过于支持张士诚),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直至明朝覆灭。


这个税赋高么?明代时粮食平均亩产1.3石,太祖时有田8.5亿亩,万历时期为11亿亩,毛算一下明初田赋税率是3.16%,后期税率为1.97%。高么?反正不到汉代的十五税一的一半。

二千七百万石粮食是个什么概念?明朝时米价大致是一两银子兑二石米,换算下来就是一千三百万两白银的样子。不要觉得少,因为正常情况下还收不到这么多。

明朝时受限于科技、农业水平,绝大部分年头都不是丰年。各种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年景是歉收。

粮食歉收处于最底层的农户出于生计要拖欠,地方官员们出于官声也会向朝廷争取减免(这不是可以往自己腰包里放的杂税)。朝廷出于赈济、安稳民心以及实际的收税阻力(灾害严重的地方确实没法收),多多少少都得同意一些减免要求,拖欠太久的也只能一笔勾销。

其次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账面土地流失(张三把地卖给了李四,张三没地了拿啥去缴粮税?李四又不会老实的要求修改鱼鳞册上他的田数);农户破产弃地成为流民;大户们各种黑箱操作的逃税、避税。所以大多数时间朝廷的实收田税达不到账面数值。(明代地方官员能完税八成就是绩优)

田赋收入实际占了明朝财政收入总数的一大半,而通过上文的说明我们知道明朝的田赋收入在不断地下降。而朝廷的支出呢?朝廷的支出主要是供养皇族和官僚团体;军事、公共建设(主要抗灾和农业基建)和灾害赈济。

对于一个稳定的王朝来说,军事、公共建设和灾害赈济的支出大体也是稳定的。但是皇族和官僚团队都会膨胀,加之集权无法根治的贪腐,所以一个稳定的王朝其支出是在不断扩大的。

对于明朝来说也是一样,那么收入减少、支出扩大,必然会入不敷出,怎么办呢?对于皇族和官僚组成的朝廷来说,自然是消减军事、公共建设、灾害赈济的支出了,尤其是军事支出(军队永远都是吞金兽)。所以明军......所以明朝的流民......

我们再来说说商税,明朝的商税收得更低。洪武时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后期成了抗税的挡箭牌,不是不愿意多缴税,祖制不可违啊)。而且明朝征收商税的能力非常低下,田税有黄册(户口本)、鱼鳞册(土地证)来登记、核算税额,商税呢?啥也没有。

所以商品货值的核定就有非常大的暗箱操作空间,很多地方列出的数额让人瞠目结舌,黄仁宇在他的《十六世纪明代财政税收》里举过例子“山西汾阳县,1609年商税6066两白银。1578年浙江金华县商税不足7两白银……”(不要说现在,在明代金华也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就算是不懂经济学的,光凭数字也能判定这税不正常。

难道大明这么不爱钱?非也,不是不爱,是想收收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得科举制来背锅了。科举制给明朝带来的好处这里就不再赘述,参加科举的前提是需要大量时间学习,而且老师、书籍、笔墨纸砚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工商阶层的子弟比平民有更大几率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到了明朝商人们也开始对学子进行投资。他们会主动资助或者借钱给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帮助他们最终鱼跃龙门进入官场。而合作的成功会让双方在以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再加上商品经济的繁盛,官僚集团在积累财富的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比较单一的囤积土地,向投资商业扩展。到这时可以说明朝的大部分文官已经成了工商阶层的代表,怎么让官僚集团去同意对自己加税?

所以别说增加商业税率、税种,连按额实收都不可能。有明一代工商漏税、抗税屡见不鲜,而在处理上官员都是偏向工商阶层。就算是收税大多官员也是随便商家糊弄,甚至于让商家自行申报。

每当朝廷财政困难需要开源时,他们都高喊祖制不可违、不可夺民之财、不可与小民争利。更把征收商税跟“仁孝”挂上了勾,熹宗时高攀龙有个《上罢商税揭》,具体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看看,大意就是如果增加商税,熹宗就具备不仁不孝的亡国品质了。

但是朝廷针对天下农户开征三饷时就没有什么祖制不可违、不可夺民之财、不可与小民争利的论调了。

明朝的商税少到什么程度,万历早期商税收入是340万两(其中盐250万、茶10万、市舶税4万、通关税60万、营业税20万)。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北宋初期盐、酒两项税收是500万贯,南宋绍兴年间盐、酒两项收到了4300万贯(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

四千三百万两是个啥概念?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年全部收入超过这个数的,包括后期加征三饷后的收入。这还只是两个商品的税收,南宋还只是一个偏安的小朝廷,疆域、人口都没法和明朝相比。

现在明白为啥大明官员笔下的军人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形同乞丐;而宋朝的文官则大多咒骂宋军个个吃得肥头大耳了。钱都到哪里去了,当然是留在工商阶层的口袋里了。

而最讽刺的是宋朝这种搜刮还被视为经济富裕的典范,基本收不到民财的明朝反而成了横征暴敛的代名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不在意贾琏与林黛玉同处一年,为何厉声警告一个男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王熙凤妒忌,任何女人都不能够近贾琏的身。亲信如平儿,哪怕有着通房大丫头的正当身份也不被允许。

凤姐的“妒忌”唯独对一个人例外,就是贾琏的表妹林黛玉。

那年底,黛玉父亲林如海病重来信叫她回去,并于次年九月初三去世。

贾琏陪伴黛玉回南处理,一来一回一年多。凤姐全然不担心,不免让一些没想明白的读书人略感意外。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关于王熙凤为什么不吃林黛玉的“醋”。根本是个无聊话题,说起来可笑不值一提。但一直评论提到,就解说一二并略作延展。

林如海去世时,林黛玉不过是十一岁的小女孩。除非贾琏变态,不可能对年幼的表妹有什么不轨企图。王熙凤有什么可担心的?

贾母派贾琏护送黛玉回家探亲,并帮忙处理后事,就源于他是彼时贾府最合适又周全,能够照顾好黛玉,并善后处理林家事宜的最佳人选。

《红楼梦》中人物,确实受那个时代的教养和熏陶,有着不属于年龄的早熟。

林黛玉七八岁进贾府,言谈行事虽尚幼小,却也远超如今同龄人太多。

但不管如何,二十多岁的表哥也不会对十一二岁的表妹有任何想法,表嫂再妒忌也不可能连这点也不放心。这话到此为止。

不过,王熙凤不担心林黛玉,却担心贾琏的身边人。


(第十四回)凤姐少不得耐到晚上回来,复令昭儿进来,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服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混账老婆,果然有这些事,回来打折你的腿”等语。【{折足雁7&跛足道人}】

王熙凤的这番吩咐,表明她此时对贾琏还是浓情蜜意。

虽说夫妻五六年,可这次贾琏出外一年多,难免思念之苦。

她因协理宁国府,昭儿回来也没细问,等捱到了晚上才回来细问贾琏的情况。

这里凤姐的话就出现了一个主次的问题,很值得说。

一,“小心服侍”

凤姐吩咐昭儿小心服侍贾琏,是说外头不比家里,很难做到万事顺心。奴才们万一懈怠了,主子就容易遭罪。

让昭儿小心伺候,就让贾琏少操心,多舒心,事事顺心,她在家里也安心。


二,“不要惹你二爷生气”

教诲奴才们听话,要为主子分忧,依旧是从贾琏的角度去替他考虑和关心。

至此凤姐并没有一丝威胁之意,昭儿听了也暖心,会更加肝脑涂地尽忠,替主子分忧。

三,“时时劝他少吃酒”

吃酒伤身又误事,仍旧是在关心贾琏。希望他独自在外头能够保重。

如此凤姐,怎么不是“贤良淑德”?

只不过“狐狸尾巴”终究会露出来。喝酒固然伤身,也会误事,关键还会乱性。

所以,她铺垫完了前面对贾琏的关心。随后就敲打起昭儿,这次才是真正的威胁。


四,“别勾引他认得混账老婆”

也许有人会疑惑,贾琏出门在外,要想去青楼瓦舍,还需要小厮勾引么?他做主子的还不是想去哪里去哪里?

但了解了《红楼梦》时代,就知道贾府作为贵族之家的外在束缚。

明代开始逐渐取缔了教坊司,没有了官办的合法妓院,也就没有了达官显贵们正当的娱乐场所。

青楼瓦舍这种声色娱乐之地依旧还有,但都被划为私娼、暗娼。律法规定达官显贵们不允许去。唯有市井商贾之流才不限制。

所以,《金瓶梅》中的青楼,大多是私娼。《红楼梦》里别管贾琏、贾珍这些人有多么不堪,却一次也没讲他们去过青楼,都在家中花天酒地。


唯一一个妓女出现在第二十八回。冯紫英在家设宴招待贾宝玉和薛蟠,请了锦香院的妓女云儿作陪,而不是在锦香院设宴。

云儿外出陪客,只是增加宴会的声色点缀。真要去了锦香院就叫狎妓。贾宝玉和冯紫英等世袭贵族子弟是万万不敢去的。只有薛蟠和柳湘莲之辈才会出入这等场所。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一旦被人发现,御史参劾就有可能失去继承人资格。

当年贾赦被贾政夺了荣国府当家继承权,不排除与此有关。

贾琏作为荣国府嫡长孙,未来荣国公世袭二等爵将军的继承人,轻重利害自然知道,也绝不敢去。

但就怕底下奴才们不老实,替他勾引一些风尘女子主动上门。


事实上王熙凤也知道这事不可避免,只是借以警告昭儿别闹大了。

所以,她说得是“混账老婆”,而不是“妓女粉头”,就说明以贾府的身份地位,青楼瓦舍远在底线之下,贾琏不可能去。

不过,这一年的分别,到底成了王熙凤与贾琏夫妻感情的分水岭。正因为在外头逍遥惯了,才有了贾琏回来后忙完元春省亲,就饥不择食的偷情多姑娘的丑事。

他彼时越来越不满足王熙凤,而凤姐的权力欲望也大过了夫妻之情,夫妻感情日渐名存实亡。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3 10:20・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3: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承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别名洪彦演、洪亨九,明末清初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太傅、少师等职位。洪承畴曾经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稳定南方;降清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举荐明朝官吏。1665年,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享年七十三岁,谥号文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洪承畴

别称
洪彦演,洪亨九,洪文襄


彦演


亨九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出生日期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59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公元1665年4月3日)

主要作品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

曾祖父洪以诜,痒生(秀才)。

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

父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峻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折叠出仕
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2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明·天启七年(1627年),升陕西督道参议。

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一部份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

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没有,他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仅剿匪,且并“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贼军”多达数万。

崇祯四年(1633年),三边总督杨鹤为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改杨鹤的“边剿边抚(诱降)”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崇祯五年(1632年)春天,一股农民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杜三、杨老柴被斩杀。此战一扫多年官军之颓气,被朝廷称为“西澳大捷”。

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崇祯四年(1631年)至六年(1633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

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军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崇祯七年(1634),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

明·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洪承畴仍任陕西三边总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20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义军于崇祯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

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崇祯八年(1635)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农民军,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顺治元年(1644),洪承畴随清军入京。清廷“特令尔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正遇李自成义军已推翻明朝统治的天赐良机,多尔衮踌躇不前。时随行参决帷幄的洪承畴急向多尔衮献策:流寇“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而“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并具体提出严肃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三不政策,投降者封赏,抗拒者必诛,制订严密的行军路线和用兵方略。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和主张,向南进兵。同时,改变过去进关掠夺财物和任意屠城的恶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清军一到,几无反抗,顺利攻占北京。由于洪承畴引清军入关有功,被清廷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遂为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初重臣。

多尔衮又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受阻,命承畴总督江南军务。洪承畴秉承清廷旨意,采取以安抚为主、进剿为辅的策略,招抚张缙彦及江南诸府,擒杀林金声、黄道周,攻占闽浙等地。三年平息江南反清势力,对清朝安定江南局势起了重大作用。在平定闽地唐王朱隶键的隆武攻权时,采用招抚其权臣郑芝龙的做法,使清廷“不劳一矢”而得福建,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被时为平南大将军的多罗贝勒博洛称为“开清第一功”。

顺治八年(1651年),南明残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诸人建立以云贵为中心的包括四川、湖南、广西部分州县的反清基地,合师北拒清军。

顺治十年(1653),清廷授洪承畴“经略大学士”,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

顺治十二年(1655),洪承畴击败刘文秀,重创冯双礼,卢明臣坠水死。从此,清军控制湖广全境。顺治十四年(1657),洪承畴招降孙可望,三路军马入滇,规取贵州。

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昆明还京。

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病逝,终年73岁。墓葬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1]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八岁说祭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

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

折叠豆干对联
洪承畴童年时代家境不好,据说到了十一岁,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由他走村串户去卖豆腐干。有一天,洪承畴去那里卖豆腐干,几个学生围拢来,每人买了一块,洪承畴要他们多买一块,学生们愁眉苦脸地说,对子还没对出来,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答应帮他们对对子,但每人必须多买一块豆腐干。

一天,洪先生拉着一个学生让他当场对对子,这个学生对不出来。只好承认是个卖豆腐干的小孩帮他对的。洪启胤立即让学生把洪承畴叫来,见这孩子样子很聪明,了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继续念书,就想试试他的才思,于是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让洪承畴对。洪启胤指着桌上的砚台说: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看着自己卖剩的豆腐干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听了很高兴,就又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洪承畴明白,先生既倒过来以豆腐为题,他就也应以砚台做答,于是就随口读出: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不仅有天分,而且抱负不凡,就去找洪承畴的母亲,劝她送孩子上学,并答应不收学费。傅氏自然高兴,洪承畴就这样又进了学馆,很为洪启胤器重,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折叠庄妃劝降
民间广泛流传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这个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一动不动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庄妃说:“听说洪将军有年过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谁来孝敬她?听说洪将军闺房中有结发的妻子,偏房中有娇美的爱妾,你舍得让她们独守空闺吗?”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一言不发。庄妃觉得时机来临,连忙从带来的竹篮中取出玉壶,两只酒盅,倒满人参汤说:“洪将军已决心一死,我不敢让洪将军坏了名节,这是送行酒,请将军饮下。”洪承畴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谁知“酒”刚一入口洪承畴便觉出这不是酒是人参汤。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

折叠讽刺春联
洪承畴降清后,不仅立了许多战功,还给皇太极出了不少点子,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顺治进关后,在北京登上了金銮殿,大赏文武百官。在汉族官员中,洪承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所以封他为当朝一品。

清军进关后的第一个春节,北京城里鞭炮整整放了一夜。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畴和妻妾们睡得正香,忽然守门的护军闯进了卧堂,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对联,交给了他。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脸登时涨得像个紫茄子,他问:“这对联是从哪里来的?”护军说:“今晨刚敲过五更,我到门外巡视,看见府门口的对联上又有人在贴对联,我就大喊一声追了过去,那人看见我,顾不得贴好就逃走了。”洪承畴为什么气成这样?原来那副对联写的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他能不生气吗?

折叠洪母骂子
1647年(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也要为中原百姓出一口恶气,其民族气节备受后人赞誉,洪母骂子也成为传统忠义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清太宗:臂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杨海英:回想松山兵败后,他“畏死幸生”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千古骂名;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这充分表现出洪承畴性格中软弱的、本质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亏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他对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廷统治者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这就是为奴才、为附庸者的必然下场。洪承畴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2]

参考资料
1.洪承畴_洪承畴简介_洪承畴故事介绍_中国历史网  . [2023-10-31]
2.洪承畴个人简历(洪承畴最后结局)-古历史  . 2023年5月17日 . [2023-10-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4: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娘(红楼梦人物)
暂无话题描述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讨论精华等待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红楼梦里,写慧娘这个人物,有什么深意吗?
审计米丫
审计米丫​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慧娘这个人物不过闲来一笔,慧纹这个物件却暗藏深意。 原文:脂批本53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阅读全文​
​赞同 18​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突然写的“慧娘” 有何用意?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cover
趣侃红楼254:喜迎元宵,贾母设宴庆团圆,陈设高雅,慧纹精美传天下 《红楼梦》里的“年”,曹雪芹认真只写了一次,却将礼仪、规矩和奢华全面展现出来。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凸显出贾家世宦之族祭祀祖先的庄重和…阅读全文​
​赞同 4​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如何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提到的“慧娘”和她的绣品“慧纹”?
久远的灯火
久远的灯火
cover
这东西现在看,大概率是某个传抄者自己加了一段。 如果不再寻章摘句,去看一下古本的区别,就会发现不是什么版本里都有这段的,我印象里这段只在一个古本里有。现在版本的红楼梦也不是哪个版本里都有这段的。 所以这段…阅读全文​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中的“慧纹”是装饰什么的?
我有一只猫
我有一只猫
cover
装饰桌屏的。 类似下图这种…阅读全文​
​赞同 1​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里,写慧娘这个人物,有什么深意吗?
乡关何处是
乡关何处是
cover
你知道关于回文锦的传说吗?可以百度一下。晋书》卷九十六〈列女列传·窦滔妻苏氏〉~2523~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阅读全文​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突然写的“慧娘” 有何用意?
李一
李一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这也是有些认为芹溪先生不是红楼原作者的人所提出的证据之一。 我大致记得其分析。 明崇祯帝之礼妃田秀英,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刺绣更是冠绝天下。 绣娘,秀娘也。…阅读全文​
​赞同 4​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如何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提到的“慧娘”和她的绣品“慧纹”?
童山
童山
cover
这就是为闺阁作传的一种体现呀,不突兀。偷个懒,放一篇知乎用户荞麦花开的链接,这篇引论已经挺全面了,尤其毛主席看法这段,贴一下。 《毛泽东与〈红楼梦〉》(《学习时报》2019年3月13日)载:“毛泽东在通…阅读全文​
​赞同 5​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中的“慧纹”是装饰什么的?
风雪儒文
风雪儒文
终于发现可以自由讨论电视剧和小说的地方
朱克柔:南宋高宗时缂丝名手。她织的缂丝,表面紧密丰满,丝缕匀称显耀,画面配色变化多端,层次分 明协调,立体效果极佳,有的类似雕刻镶嵌。“朱缂”被誉为…阅读全文​
​赞同 3​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里,写慧娘这个人物,有什么深意吗?
五月洛薇
五月洛薇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学文不成,不如泼妇骂街。
就这样,自己靠手艺养活自己的独立女性,还是没能逃过“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命运。 放《甄嬛传》里,有这样令人值得自豪的手艺,也不过大约做了安陵容她那瞎…阅读全文​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中的“慧纹”有什么深刻的隐喻?
荟乾
荟乾
设计师
有点八卦 为何朱慈炤又偏偏写下:“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阅读全文​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如何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提到的“慧娘”和她的绣品“慧纹”?
罗衣叠雪
罗衣叠雪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over
我觉得慧纹也好,大观园那幅画也好,其实都是作者的一番苦心自喻。这两样都是映射《红楼梦》这本书本身,所以贾母命惜春画的那幅画,在前80回是无论如何画不完的。 慧纹有三分之一是贾府自留的,未传于世。红楼梦亦…阅读全文​
​赞同 67​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突然写的“慧娘” 有何用意?
朝暮云
朝暮云
写点小东西
百度了一下璎珞,好像是一种胸前的挂饰,十六扇璎珞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只能说很稀有很珍贵。 我个人感觉这可能就是一个伏笔。东西那么珍贵那么难得,贾家却…阅读全文​
​赞同 1​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里,写慧娘这个人物,有什么深意吗?
萌系笑花
萌系笑花
历史是黑洞,也是故事大王
她是闺中女子的典范。 不幸的是,即使是这样的榜样,也难逃一死,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但书中更为凸显的是她的绣工,她的作品称为“慧纹”,可谓一件难求,贾母…阅读全文​
​赞同 1​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中的“慧纹”有什么深刻的隐喻?
John
John
有人认为这段文字并非曹公手笔,而是他人穿凿上去的。《可疑的“慧纹”与曹雪芹何干——脂批本第53回中的一个破绽》,朱伟杰,《铜仁学院学报》。阅读全文​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如何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提到的“慧娘”和她的绣品“慧纹”?
棹雪而来3745
棹雪而来3745
慧纹段落隐写洪升剧作《回文锦》,就是红楼梦作者的签名 转自jijk博客 《红楼梦》第五十三,贾母设宴之夜,作者很突兀地插叙了下面这一桥段: 这边贾母花厅之…阅读全文​
​赞同 4​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红楼梦》中的“慧纹”是装饰什么的?
seek dreams
seek dreams
宋朝初期tc聚餐流行吃自助餐 慧纹之类装饰的前身有可能是区隔菜色的屏风

编辑于 2022-03-05 12:21
​赞同​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红楼拼图解锁(二十二)慧娘的夭折
原来你也在这里呀
原来你也在这里呀
V公众号:明的月下锦盒
红楼拼图解锁(二十二)慧娘的夭折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序言里,戚蓼生将此书类比于“一声两歌,一手二牍”,以赞叹其草蛇灰线之高妙。

又言“必得是意,以读是书”“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以启发读者领悟其春秋笔法。

本系列文章就尝试根据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将这又名“风月宝鉴”的故事,深挖细凿、解读一二。

本文约4000字,阅读大概需要13分钟。

这一篇其实应该接着“拼图十九”写。

一. 慧娘姓甄
初看慧娘这段,我就猜到了她是甄家的女儿。

第五十三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
“书香宦门之家”“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说明她是大家闺秀,脱离生产的。
“其格式配色皆从雅”“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可见,她绣工超群,不是专业,却胜于专业,已至化境。无论做什么事物,但凡能入化境,被称为艺术品,背后必然得益于自身的天分和高人的引领。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有一个词叫做“家学渊源”,不世奇才常常出于这个领域的专家世族。
“天下虽知,得者甚少“这句话说的就值得揣摩。换言之,名气很大,但是基本不流通。这很矛盾,因为如果不流通,又怎么会名气大?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作者本来名气就大,她名气大并不是因为绣品,而是因为她的身份。
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慧娘的绣品不仅不外售,不接受定制。而且世宦富贵之家,即便求取,也是可以毫无压力就拒绝驳回的。
“当今便称为慧绣”。可见慧娘的身份之高,名气之大。上一次见到享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别号”之人,还是“老千岁”。
第五十三回: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拼图二”我们就分析了甄家的主营业务是织造。“拼图一”也分析过甄家的显赫地位。

二. 慧娘是贾母的骨血
如此罕见的艺术品,贾母能有三件之多,且除了献给皇帝的两件之外,自己留下的这璎珞也有十六扇之大。可见慧娘送给贾母的这三件,都是上上佳品,不是一般的小物件。而且贾母对待慧娘的作品,既“视若珍宝”又时常“赏玩”。我推测,慧娘是贾母的骨血。

在古代,孩子的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以及其身份地位,通常都与父亲的家族关系更大。我认为慧娘的父亲姓甄。那她的母亲姓什么呢?

推测之一,慧娘的母亲姓史,且与贾母是亲姐妹。
拼图一推导过,红楼前二十年左右,有过一次政变,甄家极有可能在那次政变之中遭遇不幸。如果慧娘在红楼前二十年刚好十八岁,那么就生于红楼前三十八年,正好是贾母嫁入荣国府后两年。

2. 推测之二,慧娘的母亲姓贾,是贾母的亲生女儿。

拼图九分析过,在红楼四年到红楼十二年,A团军功集团在皇帝的带动下,与B团老太妃集团有过一段激烈的斗争,最后以B团标志性人物秦可卿的去世告一段落。在这一轮权力的角力中,很多关键人物都有了命运的转折。慧娘做为甄家的后人,很可能在这段时间牺牲了。

3. 我倾向于第二种推测

如前文所述,这三件非凡的绣品就体现了她和贾母之间的浓厚感情。如同史湘云一样,当年在甄家艰难时候,慧娘很可能也短暂寄养在贾母这里。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如果是更远一层的关系,很难有如此浓烈的感情。

另外,前面也讨论过,慧纹可以做到“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又将她的作品特称作“慧纹”,区别于普通绣品,说明在她享有极尊贵的位份。甄家的江湖地位再高,毕竟不是皇亲。往上看,王爷,郡王比比皆是。而且甄老太妃已经是“老太妃”这么久远的人物了,甄家的江湖地位需要新人来占位来稳固。我推测慧娘极有可能贵为皇妃,甚至就是正宫皇后。

在红楼七年的时候,冷子兴就说贾家与甄家是“老亲”“又系世交”。如此说,两家结亲应该是两三辈人之前的事,也就是第一代荣国公贾源一辈的亲缘。当太祖皇帝平定天下,江南势力阵营形成后,甄老太妃高调扛旗,荣国公C位出道,贾家和甄家会不会有进一步的感情联络,利益捆绑呢?太有可能了。王夫人的内侄女凤姐就是与荣国府亲上做亲。作者已经把例题写明给我们看了。

第二回: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么?”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
甄家和贾家的女儿慧娘出任正宫皇后,成为最高权力象征,荣国府才会在甄老太妃势力集团具有如此核心的角色。如“拼图六”所写,贾政一个工部员外郎,才能泛泛,竟然会在B团的势力阵营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拼图一”所写,甄家进京才会直奔贾府;如“拼图二”所写,贾母才敢在北静王面前,占了东厢房。否则,各大家族皆联络有亲,只因贾府和甄家几辈子前的老亲,如何就有如此深入的绑定。

元春即便受封“贤德妃”也只是妃,如果正宫皇后是别人,机敏精明的凤姐怎么敢叫贾琏“国舅爷”。

第十六回: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闲暇之工,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拨冗接待,因房内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11]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贾琏笑道:“岂敢岂敢,多承多承。”一面平儿与众丫鬟参拜毕,献茶。
4. 如果慧娘是皇妃或皇后

按照第一种推测,慧娘的活跃时期是在红楼前二十年之前,这与甄老太妃做皇妃的时间有重合。

按照第二种推测,老太妃集团在红楼一年逆风翻盘,扶植新皇登基,随后就将十二岁的慧娘送进宫做皇后,这样逻辑更加丝滑。

三. 权力的祭品
冷自兴又说贾家“老姊妹四个,这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说明慧娘的母亲在红楼七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不仅仅是慧娘的母亲,我认为正宫皇后慧娘在红楼五年就已经去世了。

“拼图十九”分析过贾雨村之妻极有可能就是甄家人。贾雨村靠甄家势力升任知府,不上一年就被罢官免职,算下来就是红楼三年到四年的事。“拼图九”分析过,皇帝刚好在这段时间向甄家出手,带起了军功集团对老太妃集团的强烈反扑。那么皇帝以什么事件做为“摔杯为号”的冲锋号角呢?

明写的是红楼六年钦点了林如海做巡盐御史。但事情一定早早就已经启动,之前也分析过,国子监祭酒一定是在皇帝启用林如海之前就被裁撤了,只有这样,林如海才能人认清谁是他“老板”。前朝祭酒的是“国子监”,后院“祭酒”的就是甄皇后。

老太妃集团权势正盛,皇帝不带头,谁敢杀甄家的人?

“拼图1-5”推导过:红楼元年中秋,甄士隐赠银。红楼一年,贾雨村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入外班。假设他娶了甄家的女儿升了本府知府用了两年时间,那么就是红楼四年就任,娶娇杏,同年或者次年被革职,红楼六年嫡妻去世。贾雨村的胆大心细,我们在前面早有领教。他是狠,但他不是虎。我也不认为他恋爱脑,只为了娇杏就敢开罪甄家。

第二回: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红楼五年,林如海的三岁嫡子夭折。林如海的儿子是红楼二年生的,那么这个孩子的母亲就是红楼一年纳的。林如海应该与贾雨村同是红楼一年中举,红楼二年中进士,林如海却被钦点了探花,真的是因为他才华横溢仪表堂堂么?林如海在红楼一年,老太妃集团刚刚夺位推新皇出台。此时,林如海纳了哪家的女子为妾?古代纳妾,需要正妻同意。“拼图四”详细分析过,几十年来,荣国府的江湖地位都远在林家之上,更何况是老太妃集团翻盘之后。所以可以推断,林如海这个三岁独子的母亲就是甄家的人。

红楼七年林黛玉的母亲也去世,荣国府要动用“男女船只”派人来江南接林黛玉,连王夫人陪房周瑞一家都亲自来了,连周瑞的女婿冷子兴都来了。还特意找了前“知府”贾雨村护送,为此不惜许诺前程,搭上银子。

“拼图八”分析过贾菌的母亲娄氏应该也是甄家的人,贾菌应该比贾兰小一岁,生于红楼五年,但是在红楼九年“顽童闹学堂”的时候,贾菌的母亲就守寡了。

“拼图十”分析过红楼十年的时候,甄老太妃的重孙女秦可卿“被小产”了。

政治斗争如此惨烈,这就是皇帝想看到的,这就是皇帝亲自带的节奏!

四. 献上慧纹
作者介绍慧娘“十八岁便死了”。假设红楼五年的时候慧娘刚好十八岁,她就是生于红楼前十三年。红楼一年时十四岁,入宫做皇后年纪也刚刚好。

更为扎眼的是,贾府有三件慧纹,“上年”进上了两件。“上年”就是红楼十三年,秦可卿死后的第二年,元春封妃,建造大观园。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进献过慧娘的作品?要待到红楼十三年同时进献两件?因为此时,皇帝带头开启的这一轮权力斗争刚刚告一段落。B团荣国府势力刚刚与C团新皇势力握手言和,元春封妃,但才貌无双的慧娘却香消玉殒了。贾母此时进献上慧娘的遗世之作,这背后的意义就很深重了。

编辑于 2024-02-29 1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4:22 , Processed in 1.6115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